時間:2023-08-09 17:31: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歐姆定律知識點整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5(b)-0002-01
面對日益激烈的中考競爭,考前的科學備考就顯得特別關鍵。尤其是中考中物理學科的備考,需要理解和記憶的知識點較多考點多,并且對計算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另外由于時間間隔較長,部分同學對之前學過的知識印象已不是特備深刻。如何能在中考前有限的時間內,喚醒學生對之前學習知識的印象,鞏固基礎知識,加深對物理學科的理解和認識,形成一個科學扎實的知識體系來從容面對中考就顯得特別重要。本文就著重從中考物理復習策略,物理復習方法和計劃等方面談一下對中考物理復習的認識。
1 在復習前,應清楚學生實際情況,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簡單概括,制定合適復習計劃
在正式備考中考復習之前,學校一般都會趕進度將初三的課程學完。由于時間短內容多,所以學生對這一部分的內容掌握并不是特別的扎實,需要時間進行聯系以便將所學知識消化吸收;同時由于時間相隔較久,所以初三之前所學的內容也開始出現遺忘。所以這個時候最急需的就是給學生盡快的構建出一個知識框架,以便對整個初中期間的物理知識體系能有一個概括的認識,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起到一個提綱挈領的作用。另外需要認識到學生本身才是復習的主體,所以很有必要讓學生清楚的知道備考的策略計劃和復習進度,使其對于復習的整個過程能有一個清楚的認識,能夠更好的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和時間。所以有必要在復習之初將我們的復習計劃給學生做一個闡述。
2 在復習過程中,應以教材為主體,緊扣考試大綱,穩固基礎,認真研究重點考點,有的放矢
在進行具體復習過程中,必須有一個過程是緊扣考試大綱通讀書本教材。考試大綱不僅對初中物理知識有一個系統的概括闡述、對中考物理的考點進行總結歸納,更主要的是考試大綱體現出了中考命題的指導思想、命題的原則和能力考查的目標。讓學生明白那些是考點那些是重點考點,從而使得學生在復習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能夠更好的把我復習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也是自己復習情況評價的明確標準便于對自我復習效果進行一個檢驗,有效的提高學習效率,增強了復習的科學性。在熟知考試大綱的同時,還應該仔細的通讀教材課本。因為教材是物理課堂教學的根本依據,也是中考物理出題的重要依據。學生在仔細閱讀教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下問題:
(1)加強對相關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學習。不僅要掌握概念和規律的使用條件和本身內在含義,也要加強對概念和規律形成過程的學習,包括過程中用到的科學方法、推論演繹的思想等的學習。因為近幾年中考中比較注重對相關知識的考察,中考中這部分的知識考察能占到總分值的十分之一左右。
(2)物理是一門注重實驗的學科,特別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所以學生也應該加強對實驗的重視程度,掌握相關實驗的原理、操作過程以及實驗結論。并能結合相關原理進行簡單實驗的設計驗證某一結論或得出某一結果。近年來考試形式也從單純的考書本上的實驗記憶性的內容變為側重考察實驗模型設計和建立能力的考察。這就要求平常復習過程中不僅要對教材中的實驗熟練的掌握其原理、方法和結論,更要注意對整個實驗過程安排的理解和消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鍛煉學生的自己動手設計實驗的能力。注意知識的聯系,積極的從生活實例中發現物理原理,從而在中考中面對類似題目可以從容面對。
(3)在研究完考試大綱和教材后,應該對整個知識來一個歸納總結,將知識點整理歸類,進行適量的、有針對性的模擬題訓練,進一步理解掌握相關內容。
近年來的中考都比較注重考察知識的廣度,考點分布比較均勻,知識點的覆蓋率能達到百分之九十。雖然如此,但對十個重要知識點的考察律卻接近百分之百,這十個知識點: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鏡成像特點、比熱容和熱量的計算、凸透鏡成像規律、歐姆定律、電功率、串并聯電路的特點、力的概念、壓強、密度、二力平衡。對于這些知識點應該從基本概念入手,將知識點逐步展開,并且積極探索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從而將各部分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擴展成知識面,形成一個更加穩固的知識體系,做到基本原理相互聯系,基本概念扎實掌握。
以上是對初中物理復習策略的一些分析和探索,其實還有很多策略方法,但無論我們采用那種復習策略方法,都應以學生實際情況、課本教材為主體,緊扣考試大綱,穩固基礎,及時進行歸納總結,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突出重點,抓住弱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善知識體系,才能使學生的備考復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理論可以為實踐提供依據,實踐中的盲目往往源自認識上的誤區。什么是物理教學的高效課堂?對于這個問題,很多老師和專家都有自己的見解。有的專家說物理教學的高效課堂應該是物理教師因材施教、師生互動、對物理知識知行統一的課堂;是物理教師摒棄“偏難繁雜”“填鴨式教學”“用考試成績盲目評價學生”的課堂:而有的專家則認為物理教學的高效課堂就是有效課堂。其課堂物理教學的目標是讓受課學生在物理知識方面獲得最大的滿足;這種滿足是指知識、方法、技能全方面的滿足:最重要的一方面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習物理以及怎樣學習物理,會不會學習物理。根據以上專家的看法,我個人認為。物理教學的高效課堂其實就是在教學課堂中以很少的投入而讓學生獲得最多的物理知識。其過程是物理老師通過一系列的組織、引導、激勵和評價措施,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
二、重視物理學科高效課堂的教學工作,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我國中學教改中,課堂教學深化改革是教育創新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從學校的角度講,成功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高效課堂教學能夠很好地得到學生們的認可是改革的核心任務。當前,從物理學科的高效課堂改革成果看。一些學校改變了原來的“滿堂灌”式的物理教學,把上課的時間大部分留給學生,有的學校甚至限制物理教師在課堂講授知識的時間為一堂課的四分之一,其余時間都要留給學生們去思考物理問題。例如在吉林省吉林市的一所初中學校中。在物理教學方面實行了非常徹底的改革,即把物理教師的講臺撤掉,讓受課學生站在黑板前講授物理知識和物理實驗。他們將“位移和時間的關系”“運動快慢的描述一速度”“牛頓第一定律”“功”“歐姆定律”“光的直線傳播”這樣一些簡單的初中知識點整理出來,鼓勵學生模仿物理老師去上課,當起了名副其實的“小物理學家”,在講解完畢后,所有學生廣泛參與到討論當中來,分析剛才的同學對物理知識的講解是否正確,最后物理老師進行歸納、點評。其實,物理這門學科需要學生具有自主創新能力,那前提是學生能夠提高物理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果一個學生連自主學習能力都沒有,自主創新不就只是玩笑嗎?
三、遵循物理學科課堂教學規律是改革課堂教學的關鍵之處
學校必須在正確認識物理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進行物理課堂教學的改革。所以,必須把握好物理學科教與學的規律,恰到好處地運用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從學生自主學習物理知識的狀態來看,有兩條規律是可用的:一是先學習后教授,以預習物理知識的程度去決定物理教學的內容。二是教學同步,以教導學。如果有些學生不能獨立地閱讀所學的物理方面的一些教材或文章時,物理老師應該采取教學同步、以教導學的辦法。老師要把教授學生的重點放在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思考和實驗方面,把學習物理學科的方法有機地滲透和融入物理知識的教學中,并引導學生對物理學習方法的關心。
生活中的水
復習提綱
第一節
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約占地球水總量的96.53%
2.
陸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體是冰川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僅占地球上淡水總量的0.3%
3.水有固、液、氣三種狀態,水的三態變化屬于物理變化
4.水與生命:
一個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體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兒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環:
小循環——①陸上內循環:陸地---大氣
——②海上內循環:海洋---大氣
大循環---海陸間水循環:海洋--陸地--大氣
(l)
海陸間大循環的5個環節:
a蒸發
b水汽輸送
c降水
d地表徑流
e下滲
(地下徑流)
(2)海陸間大循環的意義: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氣、巖石和生物發生密切的聯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斷地向陸地供應淡水,使水資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第二節
水的組成
1.
水的電解
電極
氣體的量
檢驗方法及現象
結論
正極
氣體體積是負極的1/2
氣體能是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正極產生的氣體是氧氣
負極
氣體體積是正極極的2倍
氣體能在空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
負極產生的氣體是氫氣
實驗結論:
水
通直流電氫氣+氧氣,說明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的
(水的電解是化學變化)
2.、水的重要性質
顏色
無色
沸點
100℃
氣味
無味
凝固點
0℃
狀態
常溫常壓下液態
水的異常現象
4℃時密度最大,結冰后體積膨脹,冰浮在水面上
第三節.水的密度
1、密度定義:
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該物質的密度。.
(l)
密度是物質的固有屬性,與物體的形狀、體積、質量無關,即對于同一物質而言,密度值是不變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樣的;)
(2)不同的物質,密度不同;
2.
密度的公式:
m
=ρ/
v
(公式變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質量(單位:千克或克),v
表示體積
(單位:米3或厘米3)
水銀的密度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義是1米3的水銀的質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單位:
(1)密度的單位:千克/米3
或
克/厘米3,
(2)兩者的關系: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kg/m3=1×10
-3g/cm3
(3)
水的密度:
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
(4)單位轉化::1毫升
=
1cm3
=
1×10
-6
m3
1噸=1000千克=1×10
6克
1毫升
=
1×10
-3升
1升=10
-3
m3
4、密度的測量
(1)測量原理:ρ=m/v
(2)測量步驟:
①用天平稱量物體的質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測量物體的體積;③計算
5、密度知識的應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兩個量,即可求得第三個量。
(2)
可用于鑒別物質的種類。
第四節
水的壓強
1、壓力的定義:是垂直作用物體表面的力。
2、壓力的方向:總是與受力物體的表面垂直,
3、壓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4、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一般在科學上用壓強來表示;
5、壓強的定義: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6、壓強的計算公式:P=
F/S(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7、壓強的單位:
帕
(Pa)
(1帕=1牛/米2,常用的壓強單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8、增大和減少壓強的方法:
(1)增大壓強的方法:
A、壓力不變時,減小受力面積;
B、受力面積不變時,增大壓力
(2)減小壓強的方法:
A、壓力不變時,增大受力面積
B、受力面積不變時,減少壓力
9、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1)
液體內部都存在壓強;
(2)
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
同一深度,各個方向上的壓強大小相等;
(4)不同液體深度相同處,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液體內部壓強的計算式
P=ρg
h)
推導過程——P=
F/S=G/S=mg/s=ρvg/s=ρshg/s=ρg
h
【思考】三個分別用銅、鐵、鋁、制成正方形,它們的質量相同,把它們放在桌面上,則對桌面產生的壓強大小的關系是?——P銅
>
P鐵
>
P鋁
第五節
水的浮力
1、液體(氣體)對浸入其內的物體都會產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豎直向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
注意:
(1)浮力只跟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有關,
(2)浮力與液體的深度、物體的密度,形狀無關;
(3)對于完全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浮力還與液體的密度,物體的體積有關;
(4)計算時,單位要統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
2、物體的浮沉條件: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的浮沉取決于:物體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
下沉(ρ物>ρ液)
②F浮>G
上浮(ρ物
③F浮=G
懸浮
此時V排
=V物
(ρ物
=ρ液)
④F浮=G
漂浮
此時V排
V物
(ρ物
注意:
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穩定狀態,是動態過程,上浮的物體最終會浮出液面,而處于漂浮狀態;下沉的物體最終則會沉到液底處于靜止狀態。
②漂浮和懸浮時,物體都是受到兩個力而處于平衡狀態,F浮=G
(沉到水底時:F浮+F支持力=G
)
4.實心物體浸沒在液體中
①當ρ液
>ρ物
時,上浮(最終漂浮)
②當ρ液
ρ物
時,下沉
③當ρ液=ρ物
時,懸浮
5.
浮沉條件的應用
(1)輪船
①
因為漂浮時,F浮=G
,
所以同一艘輪船從海行駛到江河或從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變。
②根據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輪船從海行駛到江河,因為F浮不變,ρ排減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潛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過對水艙的排水和充水而改變自身的重力來實現的。
(3)密度計:因為F浮=ρ排g
v排
,液體密度不同,密度計排開液體的體積不同,液面所對應的位置也就不同。
6.密度計
刻度不均勻、上小下大(測密度時,密度計所受浮力不變——處于漂浮狀態)
第六節
物質在水中的分散狀況
1.
溶液:
(1)
溶劑: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叫溶劑(如水、酒精等物質)
(2)溶質:被溶解的物質叫溶劑。
(3)
溶液:由溶質溶解于溶劑后形成的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
2.
懸濁液、乳濁液:
名稱
特征
溶液
懸濁液
乳濁液
形成過程
固、液氣溶解在液體里
固體顆粒分散在液體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體里
穩定性
穩定
不穩定
不穩定
長期放置
均一、穩定
下沉
上浮
舉例
糖水、汽水、飲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
混合物:由多種(≥2種)物質組成的物質叫混合物。
溶液、懸濁液、乳濁液都屬于混合物。
4.
常用的溶劑: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1】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辦?――用汽油擦洗
【思考2】放在干洗店的衣服為什么不能當日取回?——原理:有無可以溶解在有機溶液中,而這些有機溶液往往有毒、易揮發,因此不宜即日領回。
第7節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1.
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
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稱為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還能繼續溶解……,稱為…的不飽和溶液。
注意:
(1)條件:一定溫度和一定量的溶劑,否則飽和不飽和溶液就沒有確定的意義。
(2)飽和溶液是對一定的溶質而言的。如某溫度下的蔗糖飽和溶液是對蔗糖飽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質如食鹽,仍可溶解。
2.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大多數物質適用)
A.加溶劑
B.升溫
飽和溶液
轉換方法
不飽和溶液
A.蒸發溶劑B.降溫C.加溶質
3.
濃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較多溶質――濃溶液;
溶有較少溶質――稀溶液
注意:飽和溶液不一定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
溶解度
溶解度公式:溶解度=m溶質/m溶劑
×
100g
溶解度概念:
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在100
克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溶質質量為該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
注意:
(1)四個關鍵詞:一定的溫度,100克溶劑、達到飽和、溶質的質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溫度下,100g溶劑中能溶解的溶質的最大質量
(3)溶解度單位為克(g)
5.溶解度曲線:
以溫度為橫坐標,溶解度為縱坐標形象地看出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情況。
(1)
大多數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響很大,如硝酸鉀,表現為曲線陡
②影響不大,如氯化鈉(食鹽),表現為曲線平緩
(2)
極少數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如氫氧化鈣
6.
溶質的質量分數
(1)計算公式
溶液的質量
=
溶質的質量+溶劑的質量
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m溶質/m溶液
×
100%
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S+100
×
100%
(2)溶液中:溶質的質量=溶液的體積×溶液的密度×溶質的質量分數
(3)溶液的稀釋或計算時,要點:混合后溶質的質量不變
(4)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步驟:
A、計算(溶劑和溶質的質量或體積)
B、稱量(固體:用天平稱取;液體: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裝瓶,并貼上標簽)
第8節
物質在水中的結晶
1.晶體――具有規則的幾何形狀的固體。不同的晶體具有不同的形狀。
2.結晶――從飽和溶液中析出固態溶質的過程
3.獲得晶體的兩種方法:
①蒸發溶劑: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的物質,如氯化鈉
②冷卻熱飽和溶液:適用于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大的物質,如硝酸鉀
4.有些晶體結合了一定數目的結晶水,稱結晶水合物,如硫酸銅晶體(俗稱膽礬)
第9節
水的利用和保護
水資源――水資源的分布
可供使用的水資源的豐富程度和一個地區的水循環按活躍程度密切相關。
(1)
全球水資源分布——空間分布不均勻
(2)
全球水資源分布——人均水資源差異大
(3)
我國水資源分布——夏季豐富、冬季欠缺,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水的凈化:沉淀、過濾、蒸餾
1.
水資源
:人類利用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僅占全球淡水總儲量的0.3%
2.
我國是一個缺水國家,且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時間分配也不均勻,我國有300多個城市面臨缺水危機,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
3.水的凈化
(1)
沉淀法:自然沉淀法
加入凝固劑,如明礬、活性碳等
(作用:使水中的懸浮雜質凝聚成較大的顆粒,叫做凝聚劑)
(2)
過濾法―――把不溶于液體的固態物質跟液體分離開的一種方法
操作要點:一貼二低三靠
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
二低:濾紙低于漏斗邊緣,濾液低于濾紙邊緣
三靠:傾倒濾液的燒杯口緊靠玻璃棒;玻璃棒緊靠三層濾紙一側;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
(3)
蒸餾
原理:利用液體里各成分的沸點不同而進行分離的方法。
蒸餾裝置組成:蒸餾燒瓶、溫度計、鐵架臺、冷凝管、接受器、錐形瓶
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
第一節
大氣層
1.
根據大氣溫度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將大氣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外層
對流層:A
對流運動劇烈
B
兩極薄,
赤道厚
C
占3/4的大氣質量
平流層:A
臭氧集中在此
B
氣流平緩,適行
中間層:隕石在此燃盡。
暖
層:又稱電離層,溫度高,反射電磁波信號
外
層:衛星接受反射電視、電話信號
溫度變化規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
2.
激烈的對流運動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氣的重要原因。
對流運動的規律:冷空氣下降,熱空氣上升
空氣的熱脹冷縮
3.
如果沒有大氣層:
A
地球上沒有生命
B
地球上沒有聲音
C
晝夜的溫差大
D
受隕石襲擊
E
受紫外線直接照射
4.
人類對大氣層的影響:
A
有毒氣體排放,污染大氣
如形成酸雨
B
過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溫室效應,使全球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
C
臭氧層破壞,紫外線長驅直入,危害人類皮膚
第二節
天氣和氣溫
1.
天氣——短時間內,近地面的各天氣要素的綜合狀況
要素:
氣溫,氣壓,濕度,風,降水等
2.
天氣于氣候的區別:
天氣:短時間
如
陰轉多云
晴空萬里
鵝毛大雪
烈日炎炎
氣候:長時間
如
四季如春
秋高氣爽
終年高溫
冬暖夏涼
3.
用溫度計測量氣溫的大小,溫度計一般放在百葉箱中,
A
保護作用,以免風吹雨打
B
防止太陽直接照射(門朝北)
C
通風,受地面輻射影響不大,能真實反映大氣溫度
4.
一天中,最高氣溫大致在午后兩點,最低日出前后
人體最感舒適溫度在22℃
第三節
大氣的壓強
1.
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
A
馬德堡半球實驗
B
杯中水不倒出的實驗
2.
特點:A
各個方向都有大氣壓強
B
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升高而減小。
高度高,空氣密度小
應用:
高山反應。
C
流速大,壓強小。機翼下側流速小于上側,所以下側壓強大于上側
用壓強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關鍵抓住變化后形成壓強差。
3.
大氣壓強的單位:帕
一個標準大氣壓為1.01*105帕,或等于760毫米汞柱(10高水)
4
高壓區:空氣下降,天氣晴朗,空氣干燥
低壓區:空氣上升(遇冷)
多為陰雨天氣
5.
氣壓與沸點的關系:
1.
氣壓增大,沸點升高
實驗手段:往里充氣,原來沸騰的水停止沸騰,溫度計溫度升高。
應用:高壓鍋
2.
氣壓降低,沸點減小
實驗手段:往外抽氣,原來不沸騰的水重新沸騰。
第五節
風
1.
風---是空氣的水平運動。只有在同一高度上的運動才是風。
形成原因:同一水平下高壓氣體向低壓氣體流動。
2.
風的基本要素:
風速和風向
風速
通常用級表示
風向
風吹來的方向。如風往北吹:南風
O——東風
第六節
為什么會降水
1
.水汽含量的多少一般用相對濕度表示
空氣中含有水汽的多少與溫度有關,溫度高,水汽含量也大。
2.
測濕度的工具:干濕球溫度計
結構:有干球溫度計(普通溫度計)和濕球溫度計(包裹著濕棉紗的溫度計)
原理:干球溫度計測大氣溫度
濕球溫度計會蒸發,蒸發要吸熱,溫度計示數變小,出現干濕差
大氣濕度大,蒸發慢,降溫小
干濕差小
;
大氣濕度小,蒸發快,降溫大,干濕差大
3.
降水的條件:
A
充足的水汽(相對濕度達到100%)
B
空氣上升,溫度降低,空氣容納水汽的能力降低
C
有凝結核,
水汽可以凝結變大
4.
降水量用毫米表示。
人工降水的方式:
1.
降溫
打干冰
2.
凝結核
打碘化銀
第七節
明天的天氣怎樣
1.
天氣圖
:表現不同地方天氣信息的地圖
等壓線
:氣壓相等的地方連成的線
2.天氣系統:
A
高壓
:
氣壓從中心向周圍減小的
天氣:晴朗干燥
B
低壓
:氣壓從中心向周圍增大的
天氣:陰雨天氣
C
冷鋒
:空氣強度大于暖空氣,并向暖空氣方向移動
,
天氣:
降雨、大風、降溫天氣
D
暖鋒
:暖空氣強度大于冷空氣,并向冷空氣方向移動
,天氣:降雨、過后氣溫升高
F
臺風
:低壓氣旋,中心風力十二級以上
鋒面雨:冷暖氣流勢均力敵,帶來大范圍,長時間的降水,又叫梅雨
對流雨:長發生在副熱帶地區,雨量大,范圍小,時間短。
4.
探究步驟:提出問題—提出假使—實驗設計—得出結論—相互交流
第八節
氣候和影響氣候的因素
1.
天氣:短時間的大氣狀況
氣候:長時間;包括天氣的平均狀況和極端狀況。
2.
緯度對氣候的影響……原因:太陽輻射不均勻。
主要是對氣溫的影響:A
年平均氣溫
赤道附近高,兩極低
B
四季分明(夏季高,冬季低)
3.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1)迎風坡:吹來的風含有豐富水汽
空氣受阻上升遇冷凝結降水
天氣濕潤,降水多,植被茂盛
背風坡:空氣下沉
干燥少雨,植被低等,植被單調
2)海拔高:溫度低
植被稀少
海拔低:溫度高
植被茂盛
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1.
比熱----單位質量(1千克)某種物質,溫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熱量。
單位:J/(kg.℃)
水的比熱:4200
J/(kg.℃)
表示地含義:
1千克水,溫度溫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熱量是4200焦
計算物質吸放熱量的多少:Q
=
Cm?t---表示變化的溫度
C
表示比熱
m
表示質量
5.
比熱小,吸收相同的熱量時,升高的溫度大,升溫快,降溫也快。如沙土
比熱大,吸收相同的熱量時,升高的溫度小,升溫慢,降溫也慢。如水
6.
季風產生的機理:因為海水比熱比砂石大。
夏天:海水不易升溫,溫度比陸地溫度低,形成高壓區,陸地形成低壓區,風從海洋吹向內陸,形成東南季風(偏南風)
冬季相反
7.
我國氣候可以分為
:
季風區:
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我省)
溫帶季風氣候
:
非季風區:溫帶大陸氣候
高原高山氣候
8.
冬季,我國盛行北方吹來的寒冷干燥的偏北風,氣溫低,降水少。
夏季,我國盛行海洋吹來的溫暖濕潤的偏南風,氣溫高,降水充沛。
9.
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
10.我國災害性天氣有臺風,寒潮,洪水。主要原因:亂砍亂伐,回湖造田,環境污染
第三章
復
習
第一節
環境對生物行為的影響
1、生物的生活環境主要指存在于生物周圍的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包括天氣、晝夜、季節、光照、溫度、濕度、化學物質等,都是影響生物行為的重要因素,生物能對環境刺激作出相應反應。
2、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
3、植物的感應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觸性、向熱性
第二節
神奇的激素
1、生長素主要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位,如胚芽尖端等,如果單側光照射植物時,植物產生的生長素會在植物體內分布不均勻,背光一側比向光一側分布得多,背光一側細胞比向光一側生長得快,于是向光彎曲,產生向光性生長。
2、生長素的生理作用:①促進植物的生長;②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③促進果實的發育;④防止落花落果;⑤低濃度促進植物的生長,高濃度抑制植物的生長。
3、植物激素:在植物體內合成并運輸到作用部位,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產生顯著作用的物質,如赤霉素、細胞分裂素。
4、胰島素與血糖
①
胰島素的作用:促進肝糖元的生成和葡萄糖的分解從而降低血糖的濃度,使血糖基本維持在90毫克/100毫升
②
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時,胰島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時,胰島素分泌減少,促使血糖含量上升,使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
5、內分泌腺和激素:內分泌腺是沒有導管的腺體,分泌的激素會直接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
⑴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長發育。
幼年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會患侏儒癥,分泌過多會患巨人癥;
成年人生長激素分泌過多患肢端肥大癥
⑵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能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幼年時甲狀腺分泌不足會患呆小癥;成年人甲狀腺分泌不足會患大脖子病;
甲狀腺分泌過多,引起的疾病是甲亢。
⑶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節奏,擴張通往肌肉的血管。
⑷胰島分泌的胰島素:能促進人體吸收的葡萄糖儲存在肝臟和肌肉里。
胰島素分泌過多,引起低血糖癥;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糖尿病。
⑸卵巢、分泌的雌雄性激素:促進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生成,激發和維持人的第二性征。
第三節
神經調節
1、人和高等動物的生命活動調節包括體液調節(主要是激素調節)和神經調節,且以神經系統的調節為主。(見下圖)
2、腦——中樞神經系統的高級部分,分為大腦、中腦、小腦
⑴大腦分左、右兩半球,大腦表面稱大腦皮層,具有許多溝、裂和回,擴大了大腦皮層的面積,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大腦皮層中有許多功能區,控制著人體的不同功能。
⑵小腦的功能:A、協調肌肉的活動;B、維持和調節肌肉的緊張程度;C、維持身體的平衡。
⑶腦干:主要控制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運動。
3、脊髓——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分
⑴位置:位于脊柱的椎管內,與腦干相通
⑵功能:傳導和反射
⑶脊髓里的低級反射中樞,一般受大腦的控制。
大腦
小腦
腦
腦干
中樞神經系統
脊髓
神經系統的組成
腦神經
周圍神經系統
脊神經
植物性神經
結構基礎
細胞體
結構
樹突
突起
基本單位——神經元
軸突
神經調節
功能:接受刺激,產生興奮,傳導興奮
概念:動物(包括人)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和內部的各種刺激
所作出的應答性反應。
基本方式:反射
概念:參與反射的神經結構
神經結構:反射弧
感受器、傳入神經
組成
神經中樞
傳出神經、效應器
第四節
動物的行為
1、動物行為的產生,主要受神經系統的調控,同時也受身體內部激素的調控,這兩方面是共同協調、相輔相成的。
2、動物的先天性行為:
特點:⑴與生俱來的行為
⑵不需要經過后天的訓練就能形成的反射活動
⑶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即可完成
⑷是動物在進化過程形成而由遺傳固定下來的個體生存和種族延續有重要意義的行為。
3、動物的后天性行為:
特點:⑴個體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⑵通過學習獲得的行為方式
⑶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
⑷是動物和人適應環境的一種重要的反應方式
4、人的學習行為與動物的學習行為相比較有什么不同?
(答案:人類除了對環境中聲、光、味等具體刺激作出反應,還能以抽象的語言文字代替具體的刺激引起反射。)
第五節
體溫的控制
1、體溫:
⑴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屬于恒溫動物,尤其是人類在不同環境中,都能保持相對穩定的體溫。
⑵測量體溫的部位:直腸、口腔、腋窩,其中直腸內的溫度最接近人體內部的溫度
⑶正常人的體溫不是一個固定的值,而是一個溫度范圍
2、產熱和散熱:恒溫動物和人類之所以能夠維持穩定的體溫,是因為機體的產熱和散熱兩個生理過程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產熱和散熱的協調,是受神經和激素兩方面的調節。
⑴產熱:
①
產熱的主要器官是內臟和骨骼肌
②
安靜狀態下以內臟產熱為主,運動時以骨骼肌產熱為主。
⑵散熱:人體90%以上的熱量是通過皮膚散發出去的,散熱的方式有皮膚直接散熱和汗液蒸發散熱。
①
當環境溫度低于體溫時,大部分的體熱通過皮膚直接散熱,小部分熱量通過汗液蒸發來散熱。
皮膚直接散熱的多少,決定于皮膚表面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溫度差,溫度差越大,散熱量越多,溫度差越小,散熱量越少。皮膚溫度為皮膚血流量所控制。
A、
在低溫環境中,血管收縮,皮膚血流量減少,皮膚溫度下降,散熱量減少
B、
在高溫環境中,血管舒張,皮膚血流量增加,皮膚溫度上升,散熱量增加
②
當環境溫度等于或高于皮膚溫度時,皮膚直接散熱不能起作用,此時蒸發就成為機體唯一的散熱方式。
3、人體是如何調節體溫的?
(答案:人體之所以能夠維持穩定的體溫,是因為機體的產熱和散熱兩個生理過程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人體內的產熱和散熱過程是通過腦干(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來調節和控制。當外界的氣溫低于人體正常體溫時,血液溫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腦中的熱受體,通過戰栗和使皮膚的血管收縮以減少失熱,血溫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溫;當外界的氣溫高于人體正常體溫時,血液溫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腦中的熱受體,通過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膚的血管舒張以增加散熱,血溫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溫。
第四章
電路探秘
第一節電路圖
組成:電源、用電器、開關、導線
電路
開路(斷路):某處斷開電路中沒有電流的電路。
狀態
通路(閉合電路):電路中有電流的電路。
短路:不經過用電器,直接用導線把電源兩極連接起來——電源短路
(另外,還有一種短路,叫用電器短路。)
連接方式:串聯電路、并聯電路
第二節電流的測量
1.
電流的形成原因:電荷的定向移動。
2.電流方向的規定:正電荷的定向移動方向。
(金屬導體中實際移動的是帶負電的自由電子,此時電路中的電流方向與電荷的實際移動的方向相反。)
3.電流強度簡稱電流,用符號I來表示,電流的單位:安培
4.電流表的符號
。
其使用方法為
(1)、使用前應先檢查指針是否指零。用試觸法確定量程。
(2)、必須把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
(3)、使電流從標有“+”接線柱流入電流表,從標有“-”的接線柱流出電流表。
(4)、絕對不允許把電流表直接接到電源的兩極。
(5)、被測電流的大小不能超過電流表的量程。
第3節
物質的導電性
一、導體:
容易導電的物質。如:金屬、石墨、人體、大地、食鹽水。
二、絕緣體:
不容易導電的物質。如:橡膠、玻璃、瓷、塑料、干木頭、油和干燥的空氣等。
三、半導體
導電能力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一類物質。半導體材料:硅、鍺。
原因
金屬導體導電的原因是
:內部存在大量自由移動的電子。
絕緣體不導電的原因是:內部幾乎不存在自由電荷。
四、電阻
1、電阻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
2、電阻用字母R表示,電阻的單位:歐姆,簡稱:歐,符號:Ω
電阻的符號:
3、第4節
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
1.導體電阻與長度的關系-粗細相同、材料相同的導體,越長,電阻越大
2.導體電阻與粗細的關系—長度、材料相同的導體,越粗,電阻越小。
3.導體電阻與材料的關系—長度、粗細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導體電阻不同
4.與溫度的關系—一般導體的溫度越高,電阻越大
第5節
變阻器的使用
一.滑動變阻器
1.原理:改變電阻線在電路中的長度,從而改變接入電路的電阻。
2.構造:
3、結構示意圖:
3.電路符號:
4.使用:上、下各有一個接線柱接入電路中。
5.注意:①通過變阻器電流不能超過其最大值
②使用前應將電阻調到最大
③用滑動變阻器改變哪個用電器的電流,就跟哪個用電器串聯。
第6節
電壓的測量
一.電壓
1.作用:電壓使電路中形成電流
2.獲得: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3.符號:U
4.單位:國際單位:伏特,簡稱伏,符號V
常用單位:kV、mV、μV
換算關系:1kV
=
1000V
1V
=
1000
mV
1mV
=
1000μV
5.重要的電壓值:
①
一節干電池的電壓U=1.5V
②
家庭電路的電壓U=220V
③
對人體的安全電壓是U不高于36V
二.電壓的測量
1.
測量工具:電壓表
2.電路符號:
3.電壓表的示數:
量程
每大格
每小格
3V
1V
0.1V
15V
5V
0.5V
4.使用規則:
①
電壓表要并聯在電路中。
②
“+”、“-”接線柱接法要正確。
③
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最大測量值。
④
電壓表可以直接連到電源的兩極上,測出的是電源的電壓。
第7節
電流、電壓、電阻
1.實驗:
(1)、保持
電阻
不變,改變電壓
,研究
電流與電壓
之間的關系;
(2)、保持
電壓
不變,改變電阻
,研究電流與電阻
之間的關系。
2.歐姆定律
當導體的電阻不變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當導體兩端的電壓不變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數學表達式:
I
=
—
U
R
第八節
串、并聯電路的特點
電流
電壓
串聯電路
I=I1=I2
U總=U1+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