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9 17:31: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

篇(1)

1.1 農業產業化及規模化概念及其必要性

農業產業化是主要依靠市場的導向,重點開發主導產業產品,提高經濟效益,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等一體化經營體系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

由于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與農產品大市場的矛盾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而實行農業的產業化和適度規模化的合作經濟能有效緩解這一矛盾和問題。

1.2 國外典型案例

日本模式:日本是溫帶季風氣候,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人多地少,跟我國在農業經濟客觀條件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日本在此經濟條件基礎上,通過專業化、組織化、機械化和集約化經營,實行區域專業化生產,建立農業產業區,并以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戶為主體,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形成一條小農背景下的勞動密集型現代農業之路。

俄羅斯模式:普京所推動的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與嘗試,在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方面,有顯著成效。

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選擇主要依據其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土地制度只有與農業發展相匹配才能有效的釋放勞動力、激活生產力。農業技術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動力支撐,政府的引導和調控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外援保障。

2 單純的農業規模化不適合中國農業的實際情況

2.1 從經濟學角度看

我國的農戶經營規模不應該迅速擴大。我國耕地資源稀缺,人口眾多,人均耕地不足。并且在耕地方面融資不足,加上充足的勞動力,人均收入少,不適合擴大農戶經營規模。由于農業活動的非標準性,使得農業雇工的監督成本很高,從管理成本這個角度來講,就不能大規模的雇工,所以得用自己的勞動力,所以農業規模不可能很大。

土地流轉難。目前土地大都集中在眾多分散的農戶手中,難以有效地流轉。建設用地緊張。國家土地政策嚴格,農業企業很難取得建設用地。

2.2 從技術角度看

我國科技水平尚低,以目前的農業技術設備,實行單純的農業規模化是不太可能的,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農業規模化經營,在帶來規模效益的同時,仍無法避免自然與市場的雙重風險,甚至有可能把風險也一并“規模化”了。因此,單純的農業規模化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受到了人多地少等種種不利因素的制約。我國農業要切實發展適度的規模化。

3 農業產業化必須與適度規模化相結合

3.1 單純的產業化存在的弊端

單純的產業化將使得千家萬戶分散的小生產無法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銜接,鄉鎮企業與農業生產無法協調發展。農產品生產與加工、銷售脫節,農業生產的社會效益高但自身效益卻低,這就影響了農業穩定發展。

3.2 適度推進規模經營是農業發展的新動力

適度規模經營是開放式中國的大趨勢和發展方向,到目前為止,我國農地規模太小,和現有技術水平、機械化使用根本不配套,農民經營收入很有限,生產積極性不高,所以適度規模經營非常重要。

農業產業化中會遇到小農制分散經營等問題。無論是單純的適度規模化還是單純的產業化都無法走出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的困境, 只有把農業適度規模化與產業化結合起來, 走農業產業規模之路才是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現代化根本之路。

4 如何把農業產業化與適度規模化結合起來

4.1 大力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

加強農民的教育,提高農民知識水平,才能增加農民收入,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也能為農業現代化培養合格的人才,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4.2 延伸產業鏈條,完善扶持政策,探索產業化資金投入新機制

農業產業化源頭是農戶、終端是市場,完整的產業鏈條能及時傳導市場信息,帶動農戶規模化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

篇(2)

中圖分類號:F30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63

2016年的中央1號文件指出“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農業規模化經營已經得到了高度重視。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根本路徑。制定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策略,為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有序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1 提高勞動生產率對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基本要求

勞動生產率是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提高勞動生產率是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的宗旨。

圍繞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中的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比值,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追求最佳的勞動成果及其相應的勞動消耗為中心,在改變細碎,農業經營規模小的前提下,為了逐步建立起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農業內部與外部規模經營的組織形式,就要加大對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投入,從而使這些要素合理集中和優化配置,最終實現的效益是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相互統一的規模效益。

1.1 土地規模化經營發展和經營規模化發展

以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是生產要素合理集中和優化配置。在進行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過程中,農村的各個經濟主體通過土地規模化經營和經營規模化2個方面實現規模經營[1]。

1.1.1 土地規模化經營發展

以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開展土地規模化經營發展是土地生產要素合理集中和優化配置過程。根據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在土地分散的情況下,在農用土地適度集中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土地集中經營是農業規模化經營的一個基本條件。借助土地流轉對土地進行規模化經營,使農地實現規模化經營[2]。山西省垣曲縣在進行農業規模化經營時,應該對現有的耕地資源進行整合,逐步擴大特色種植經營規模,以種植干果經濟林、香菇等,配合養牛、養羊等林下經濟,逐步爭創品牌,實現地域特色[3]。

1.1.2 經營規模化發展

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經營規模化發展是生產要素優化配置過程。農業規模化經營可分為2點:農業生產的規模經營分為前、中、后3個時期的社會化生產;以農村第二產業聯合體和第三產業聯合體為主的規模化經營[4]。山西省垣曲縣構建的核桃產業鏈和香菇產業鏈是經營規模化發展具體體現。

1.2 集約化經營發展

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是在實現生產要素合理集中和優化配置路徑基礎上,實現規模適當的土地規模經營,提高集約水平,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想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就要加快土地集約化進程[5]。以集約化推動規模化,推進農業綜合開發[6]。推進我國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時應該合理流轉,使土地由“分散”變“集中”,土地實行集約化[7]。山西省垣曲縣利用丘陵山地和垣面發展核桃產業鏈和香菇產業鏈,加大投入力度。

1.3 多樣化的農業規模化經營

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存在著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化經營。農地規模化經營不能采用統一的模式實現土地的規模經營,可以根據土地資源狀況的不同來發展,發展的方式分為土地的內部規模經營和外部規模經營[2]。

追求最佳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存在參與主體多樣化。農業規模化經營的主體具有多樣性。山西省垣曲縣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包括: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及工商企業四種類型。以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和涉農企業為農業規模化經營的主力軍[8]。

1.4 區域產業發展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

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是在區域農業規模化經營中,通過區域產業聚集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集約化的水平就應該在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同時也應該積極的發展特色農業,不斷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建成一批有地方特色、有規模、有市場的優勢農產品基地和優勢產業帶 (區) ,促進優質產品、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6]。山西省垣曲縣已經形成辣椒、相關、核桃等優勢農產品基地。

2 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內容

提高勞動生產率對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基本要求決定著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內容。

2.1 要素規模化

在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過程中,是使資金、科技、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資源得到優化組合, 從而讓這些生產要素在最大的程度上發揮作用,實現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資源配置的優化、農民收入和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都要求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9]。農民的收入是由勞動生產效率所決定的,而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是由規模經營土地的大小所決定的[10]。

2.2 投入集約化

在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過程中,是使資金、科技、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投入集約化,這樣能夠使這些生產要素在最大程度上發揮作用,從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發展規模經營能夠使得各種生產要素的利用得到充足的空間支持,同時也可以提升土地報酬,并提供了積極的影響為土地集約化經營的最終目標實現[11]。

2.3 提高經濟效益

在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經濟基礎、地理條件、自然條件、經營主體等各方面的差異,圍繞提高經濟效益,實現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為了提高糧食產出率,實現土地的多種生產功能,土地模化經營需要以未改變家庭聯產承包基本模式為前提,在一定范圍內改變超小規模的經營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7]。

2.4 實現區域產業發展

在追求最佳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為中心的農業規模化經營過程中,是以自然區域布局形成生產規模,以統一加工、銷售形成相對穩定的市場規模,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的根本途徑就是推動區域農業的規模經營。區域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優點是能最大限度降低生產成本, 提高農業工作的整體效率,規模經營有利于農業資源和農業擔保生態環境的綜合開發利用。規模化經營便于政府對生產的調控、管理和組織,有利于創造特色、名優農產品, 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在農業現代化的實施過程中,應該采取組織產業整合戰略,并創建一個新的組織結構,培養各類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經營體[12]。

3 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的策略

圍繞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內容,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的,提出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策略。

3.1 圍繞要素規模化,深化農村勞動力轉移

擴大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就必須解決農業勞動力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在進行農業規模化經營時,應推進農業人口的轉移。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就一定要對農村的勞動力進行轉移,并且使他們真正市民化[13]。擴大農業規模經營是基于人從事農業生產的數量大規模的減少,從而使少數的農業勞動者擁有并去經營更多的耕地[11]。

3.2 圍繞投入集約化,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農業科技水平是影響我國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大農業科技研發資金,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積極發展農業技術密集型,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發展[14]。建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臺,完善各級政府部門的管理服務流程,做好政府宣傳工作,鼓勵農戶以現代技術提升生產經營效率,促進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15]。搞好科技示范帶動,引導農民相信規模效應,重點以種植大戶、 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為科技投入終端,實現科技支撐的生產力標桿,組織農戶進行觀摩比較,使其相信規模效益,從而,引導職業農民脫穎而出,促進土地規模化[2]。

3.3 圍繞提高經濟效益,提高經營主體實施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積極性

提高農民收入是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重要因素。規模經營想成為農業的主流模式,就一定要擺脫小家小戶的經營模式,積極的開創新的生產方式,重點培養培育新時代農民;引進高學歷的知識型人才,號召知識分子投身于農業,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力量;政府要給予政策上的扶持,經濟上的補助[16]。

3.4 圍繞農業產業發展,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圍繞農業產業發展,加強技術創新。政府要積極鼓勵農產品技術創新,創立品牌; 與此同時,深化改革,加強管理,使龍頭企業的產業化適應國際化發展的需求;完善福利制度分配,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17]。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積極引導和鼓勵有實力的企業依托特色產業優勢,完善產業鏈條,加快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的綜合競力。鼓勵龍頭加工企業加強與農村合作組織或種養專業大戶的合作,在農村建立自己的原料生產基地,與農戶簽訂種養合同,大力發展“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形式,帶動地方現代的農業產業體系建設[18]。

參考文獻

[1]王琦.推進我國農業規模化經營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經濟縱橫,2011(08):82-85.

[2]孫屹.新疆瑪納斯縣農戶農地流轉對其規模化經營的影響研究[D].新疆農業大學,2014.

[3]宋一武.關于磁石鎮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思考[J].基層農技推廣,2016(03):64-65.

[4]李偉娜.中國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難點與對策研究[D].遼寧大學,2012.

[5]孫春燕.如何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 提高集約化水平[J].農業與技術,2012(06):156.

[6]李濟廣.農業較發達地區規模化經營的經驗、問題及對策――以常州市為例[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3):32-35.

[7]竇娜.我國農業規模化經營問題淺談[J]. 黑龍江紡織,2011(01):36-41.

[8]楊永強,王莉,曹治彥,路小芳,李國強. 加快農業規模經營發展的對策探討[J].農業科技通訊,2013(08):5-7.

[9]楊敏.農業規模化經營與農業生產效率研究綜述[J].農業與技術,2013(07):226

[10]郭熙保.“三化”同步與家庭農場為主體的農業規模化經營[J]. 社會科學研究,2013(03):14-19.

[11] 屈曉萌.伊川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問題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4.

[12]楊鋒,趙輝.淺析我國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基本條件[J]. 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06):82-83.

[13]李存貴.河南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現狀問題與對策探討[J].當代經濟管理.2013(10):37-42.

[14]張燕娜. 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5.

[15]楊揚.福建農業規模經營的影響因素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4.

[16]黃邦根,馬迪.我國農業規模化經營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1-5.

篇(3)

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是我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之一。從我國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迫切面臨著升級與轉型,實現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的經營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和發展方向,也是在新時期下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產業規模化和專業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如何利用新型城鎮化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的規模化與專業化發展,協調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是我國現階段巫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之間的關系早就被我國眾多的學者所注意到。柯福艷認為,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影響、互為依托,農業剩余為城鎮化發展提供農產品以及剩余勞動力,而城鎮化則是作為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實現二者的同步推進時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曹俊杰等(2014>在分析我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關系以及二者之間協調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的基礎上,提出了協調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若干政策建議。在定性分析我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問題上,諸多學者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蘇發金(2012,運用時間序列VAR模型,對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認為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在短期內有負面影響,而在長期內則對其有促進作用。夏春萍等(2012 ) }"同樣運用VAR方法,得出的結論為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有明顯的正向帶動作用,反之亦然。毛智勇等(2013)通過采用得分比較方法,對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度進行了國際比較,并定量分析了我國六個省域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現狀。夏顯力等(2013,利用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分析了1991-2010年陜西省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動態關系,結果表明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發展影響顯著,而短期內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會不利于城鎮化的提高。此外,張勇民等(2014) }',利用DEA方法,對我國民族地區的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協調發展程度進行了實證檢驗。而韓國明等(2015)}e,則運用禍合協調度模型,對我國31個省域2005-2012年的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協調度進行了測量,并分析了其空間演變趨勢。    

篇(4)

對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認識和思考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擴大農村經濟規模,適應市場競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縣農業通過結構調整、培育和完善市場機制,開展一系列的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在培育專業大戶、建立龍頭企業、發展基地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有力地促進了我縣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現狀,我就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談幾點粗淺的認識和思考。一、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形已基本形成。1、龍頭企業的建立和帶動,促進了我縣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2、基地建設規模逐漸擴大,輻射帶動作用加強。通過基地建設,形成了規模化、系列化生產經營,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3、協會、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的建立,有效地解決了農民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的服務工作,有力地提高了農業的組織化程度。4、專業化交易市場的建設,大大地促進了農產品的流通。農業產業化的最終落腳點是銷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場和暢順的流通渠道,是農業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二、當前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1、思想認識不到位,不重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有人認為農業的產業化不過是對傳統農業的改頭換面或換個說法而已,而沒有從本質上去認識這一新生事物,導致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難,農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組織領導、資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體的規劃和必要的協調,使農業產業化處于自流的狀態。同時,不少人將專業大戶發展單純地與產業化相結合,發展幾戶大戶,成立幾個協會,就可以宣傳產業化水平上臺階了,而不重視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不重視產加銷、農工貿有效結合,這樣的農業很難參與市場的競爭,農產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開發。2、企業與農民、市場的橋梁作用不夠明顯,聯系不夠緊密。3、中介產業化組織規模小,實力弱,與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不夠緊密,發揮作用不夠。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實現農業組織的創新,通過產業化組織的中介作用,建立起農民與市場的協作關系,推動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4、缺乏市場風險防范機制。5、科技推廣工作乏力,機構不健全。三、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與建議。1、選準主導產業,建立規模基地。農業產業化的推進,必須要求農業的規模化發展,而基地建設最為重要。通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有效地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從而形成區域化發展、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形成群體生產優勢。在發展基地時,一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正確引導,合理配制和利用資源,培育適合本鄉鎮、本地區的,有市場潛力和開發價值的產業;二是要發展名、特、優、稀等項目,做到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優;三是要做到推進技術創新和品種改良,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現有傳統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生產能力;四是要做到長期、穩定發展,主導產業一經確定,不要輕易變動,使主導產業逐漸形成規模化、區域化發展格局。2、著力培育以農產品加工、流通為主的龍頭企業。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是弱化種植農業,強化加工農業。加強加工、流通企業的發展,應圍繞主導產業,按照起點高、輻射力強、市場潛力大的原則,建立一批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強化服務的骨干企業。在發展這些龍頭企業時,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強引導和協調,使企業與農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 基地 農民”的生產模式,做到優勢互補、實現“雙贏”;二是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投入,制定扶持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確保企業正常運行,不半途而廢,不損害農民利益;三是擴大農業的對外開放,重點引進農產品深加工項目,提高農產品加工的質量的檔次,積極引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大型綜合項目,帶動產業化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3、強化中介組織建設,加強組織與農戶的聯系作用。一是要規范中介組織行為,克服盲目發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組織的發展載體,使中介機構在生產、銷售、加工等環節均有企業支撐,從而服務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如我鎮擬建的蛋禽協會,就依托我鎮規模較大的孵抱、運銷、加工等個體戶,從組織形式和服務內容上將會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組織、農民、企業的利益共同機制。中介組織在服務農民時,可采取各種形式,發展經濟實體,與農戶、企業建立產品(商品)供銷關系,明確農民、企業、組織之間的利益分配原則,從而壯大組織實力,擴大組織規模,完善服務功能和服務內容,更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4、健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發展風險保障機制。一是應建立產業化發展風險準備金,制定具體的風險金管理和使用辦法,重點就放在對公司、農戶的風險補償方面;二是完善企業與農民的風險保證行為,規范兩者的生產、經營行為;三是實行商業化風險運作,讓保險公司等中介組織介入農業產業化發展,采取個體投保或股份合作等辦法,減輕政府壓力,增大風險理賠保障,維護投保者利益,提高農戶和企業生產積極性;四是成立風險保障領導 機構,在政府部門的領導下,讓風險雙方共同參與,確保風險保障機制得以公正、客觀地執行。5、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第二輪土地承包的基礎上,可通過轉包、轉讓、互換、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導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有序流動,完善土地流轉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轉優惠政策,以使農用土地向農業經營能手轉移,促使土地相對集中,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建設。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一是不能搞強迫命令,以農民自愿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變土地的所有權;四是要完善流轉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1]

在百度搜索:對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認識和思考

篇(5)

農業現代化將加速推進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一大重點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并將具體路徑進一步明確為產業化、規模化、節約化、創新化、國際化等“五化”。

依托“發展產業化”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被列為2015年農業工作首要任務,并強調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反映出中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的新思路。會議提出兩條路徑:一是由單純在耕地上想辦法到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這表明中央將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頂層設計,通過從宏觀層面對農業產業化規劃布局,因地制宜推動特色農業發展,深度挖掘農業區域比較優勢,避免“齊步走”導致的資源低效利用。二是引入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組織方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可以預計,通過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村產加銷一體化,延伸經營鏈條,配套發展金融保險、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將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依托“經營規模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會議提出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這體現為經營主體和核心要素的雙重規模化。一是主體規模化。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有力推動我國傳統農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科學化的現代農業發展,將進一步增強農業產業的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二是土地規模化。目前我國已確權農地3.3億畝,按照確權頒證試點計劃,預計2015年全國有四分之一的農地有望確權頒證,覆蓋面將達到5億畝。除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外,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其他三項“”的步伐可能相對平穩。

依托“資源節約化”推動農業現代化。從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來看,主要工作方向可能包括:一是變要素驅動為創新驅動。主要的推動方式是農業科技園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二是發展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強秸稈、禽畜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采用生物防治技術,發展農林牧、糧桑榆、種養加相結合的復合生態農業系統,減少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三是推動水土污染綜合治理。預計即將出臺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推動一系列水土修復、生態恢復項目上馬。

依托“融資創新化”推動農業現代化。預計在資金來源和投融資模式方面,可能主要有以下變化:一是創新扶持資金補貼方式,確保覆蓋率。對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等項目,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為目的,探索完善發放方式,保持補貼規模和范圍。二是創新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投融資模式。加強財政、銀行、擔保、保險的聯動,創新采用PPP等投融資模式,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本支持農業發展,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依托“經營國際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從會議精神來看,下一階段,國家將結合新時期對外開放戰略,更加重視推動農業“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全球農業資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將特別體現在:一是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建立境外農業基地。二是著力提升我國農業企業在全球農業產業鏈中的地位,培育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跨國農業企業。

此外,本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所提到的“發揮好新型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輻射帶動作用”和“激發農民的創造、創新、創業活力”等重要內容也值得關注。

農村金融創新面臨新挑戰

會議不僅提出農業產業化區域布局理念,同時引入了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組織方式,對產業鏈條進行了延伸,提出了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通過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村產加銷一體化,這對鏈式金融服務提出更高要求。農村金融機構需要切實提升對產業鏈條的研究和整合能力,加強創新,滿足不同產業鏈條組合式、差異化的金融需求。可以借鑒民生銀行現代農業事業部、石材事業部等涉農事業部制度,力求在特定的行業領域具有較強的資源整合和協調安排能力。

篇(6)

河南既是一個農業大省,也是一個農產品加工大省、食品工業大省,但是都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河南省政府提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首先就是適應消費者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通過促進以食品工業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集聚,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龍頭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其次,通過龍頭企業向產前領域不同形式的延伸,整合和組織小規模分散經營的農戶,把農戶小生產納入社會化生產的大循環,促進農業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

篇(7)

培育主導產業應當立足本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創出品牌,形成規模,適應市場需求,打造農業產業集群,使主導產業發展呈現規模化和區域化效應,形成比較穩定的、區域化的生產基地。主導產業要以“名、優、新、特”產品開發為目的,從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名優產品入手,對那些資源優勢最突出、經濟優勢最明顯、生產優勢較穩定的項目,進行重點培育。通過良種擴繁等方式加快發展,樹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產業,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

推進農業產業化必須發展農業規模化,建立農業生產基地,通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有效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從而形成區域化發展、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形成群體優勢。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實現產業分布、產品銷售和產業發展的多元化模式,通過優勢資源的轉移和優化品種結構,創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發展名、特、優、稀等農產品項目,做到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優,使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二、壯大龍頭企業,發揮龍頭優勢

龍頭企業肩負著帶動農民進入市場、共同致富的重任,充當市場的載體和媒介,外聯國內外市場,內聯千家萬戶。企業應一頭向市場延伸,搜集分析市場信息,疏通流通渠道,開辟國內外市場;另一頭向生產延伸,為農民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經營,并通過配套的社會化服務,把個體農民聯合起來興辦生產基地,從而把農戶小生產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必須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壯大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為主,圍繞一項或多項產品,形成“公司+農戶”的產銷一體化經營模式,以龍頭企業作支撐,帶動農民實現規模經營,達到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目的。加大對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對具有一定規模、成長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龍頭企業予以重點扶持,在金融、財政、稅收等方面對龍頭企業的發展給予政策支持。把加快龍頭企業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上,加強與龍頭企業的聯系,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將了解到的信息及時提供給相關龍頭企業,以提高企業對市場波動的預防能力,降低風險。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引進新品種、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開展面向基地和農戶的技術推廣,做好服務、協調和運用工作,指導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互惠互利的聯結機制,營造共同發展、利益共享的“和諧創業”局面。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強化龍頭企業的品牌意識和質量意識,重視品牌效應,做好龍頭企業的宣傳包裝工作,樹立龍頭企業的形象,按照國際標準生產加工農產品,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環節進行嚴格的標準化管理,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質量管理體系和企業產品標準。

篇(8)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053-03

前言

通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組織形式,推進農業產業化是健全中國農業微觀組織機制、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選擇。對合作組織在產業化中的作用當前主要進入到微觀實踐操作層面,以理論指導當地實際發展。針對農業產業化與組織形式現有學者做了很多研究。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初步發展為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黃萬輝,2000),應該發展合作社主導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馮開文,2008)。在中國農業產業化的三種模式龍頭企業帶動型、中介組織聯動型和合作社一體化中,合作社一體化模式是最優的農業產業化模式(郭曉鳴,2007);其他一些學者也提出了以企業帶動、市場帶動或中介組織帶動的農業產業化主體。杜吟棠(2002)認為“公司+農戶”模式既有其優勢,也有其不足,可能作為一種競爭性制度安排與“合作社+農戶”模式并存。全國各地農業產業化產生了較多的模式和方法,于海琳,于海濤(2009)認為發達和欠發達地方省級政府對合作組織發展在法規體系建設、扶持政策和強化服務指導方面作用不同,影響合作組織發展績效。

隨著政府支持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力度的增大,政府部門與合作組織有著多重聯系,需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加快合作組織進而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政府、企業和合作組織這三類主體在農業產業化中相互作用、相互關聯,如何在三者的相互促進中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值得深入研究,定量研究急需加強。中國西部山區農業經濟發展中,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數量較少,實力不強,農業產業化主要依靠政府、企業推動,農民合作組織在農業產業化中作用有限。本文從縣級政府農技人員視角,分析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在農業產業化中以農民合作組織發展促進現代農業建設。

研究選擇的調查對象是貴州省縣份與部分鄉鎮農技人員,調查時間是2011 年,采用隨機抽樣法,總計抽取21個縣(區、市)的政府農技人員和小部分鄉鎮農技人員進行調查,涉及水稻、茶葉、蔬菜、養殖、果樹等行業。共發放問卷400份,扣除無效問卷后,最終獲得有效問卷386份。應用spss統計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數據信度Cronbach α系數為0.943,調查數據具有較好的內在一致性。

一、近年當地農民合作組織發展情況

合作組織規模較小,數量增長較快。當地合作社的規模一般在5~10人,占比為36%,其次20~50人,占比例為19.47%,再次為50人以上,占比例為17.33%,說明當地合作社規模一般較小,合作社覆蓋農戶范圍有限,帶動作用有待加強。

近三年當地合作組織的數量增長較快。認為增長很快和快的比例為55.95%,18.4%反映沒有多大變化,18.4%反映慢,在國家支持合作組織發展的各項政策帶動下,合作組織數量有較快增加。

對近三年當地合作組織發展的總體運行情況的評價,認為發展很好和較好的近四成(39.74%),說明當地合作組織發展逐步走上正軌,合作組織發展趨于規范化。近半數認為合作組織發展一般(47.2%),說明近半數合作組織發展不盡如人意,合作組織急需加快發展。

對當地合作組織的管理水平,有半數以上認為管理水平一般(51.73%),認為較好和很好的受訪者僅為38%,管理水平低可能是合作組織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由于管理水平限制,合作社對扶持資金的管理、使用、公開情況不甚理想,僅半數使用好或很好(50.54%),近四成使用狀況一般(39.84%)。合作組織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政府資金扶持中需要加強資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二、三大主體對農業產業化作用分析

1.合作組織在農業產業化中的作用

當地合作組織對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作用,認為大和很大的占39.47%,認為一般的占 45.33%,合作組織并沒有成為農產品生產中作用仍有待加強。

合作組織在引進良種和指導先進技術等農業科技傳播方面的作用,認為大和很大的占45.06%,認為一般的占42.67%。近三年,農技推廣主要渠道首選是農推部門,占比為70.67%,其次為村委會,占比為16.35%,農民合作社僅為12.2%,說明合作組織雖然已經在科技傳播推廣中發揮作用,但并沒有成為有效途徑。

合作組織對幫助農民進入市場,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方面的作用,認為很大和大的占40.42%,認為一般的占42.93%,認為小的占11.46%。

合作社對當地主要農業產業帶(蔬菜、茶葉、中藥材、養殖等)規模化、標準化的帶動作用,認為大和很大的占50.13%,認為一般的占40.48%。

2.龍頭企業對當地農業產業化的作用

龍頭企業一直都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力量,也是農業產業化的主體。對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力度,認為大和很大的占50%,認為一般的占39.84%,龍頭企業帶動農戶開拓市場的作用中,認為大和很大的占46.52%,認為一般的占40.37%。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組織帶動農戶加工、儲存和運輸農產品情況,認為大和很大的占40.71 %,認為一般的占44.74%,10.24%的受訪者認為較弱。

3.合作組織、龍頭企業、政府在農業產業化中作用比較

政府與企業對農業產業化作用比較。對于地方政府對當地農業產業化的作用,認為大和很大的占56.29%,認為一般的占35.2%,如果把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作為其主要作用,龍頭企業的作用要低于政府部門(比例為50%),評價一般企業的比例(39.84%)高于政府比例(35.2%),似乎可以認為,在當前情況下,政府在農業產業化中作用大于企業的作用。

龍頭企業與合作組織在解決農產品市場風險問題方面,認為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組織帶動農戶拓展產品市場作用,認為大和很大的占50%,認為一般的占39.48%,高于農民合作組織開拓市場的作用(比例分別為40.42%,42.93%)。對于化解農業自然生產風險方面,從企業和合作組織給予農戶的技術支持上比較,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產業時給予的技術支持情況,要略高于合作組織的作用,16.35%的受訪者認為很大,29.49%認為大,45.04% 認為一般,高于對合作組織的評價(分別為15.73%,29.33%,42.67%)。這說明了一是合作組織的發展在農業產業技術支持方面作用大大提高,二是龍頭企業與農戶聯系不夠緊密,對農戶的技術支持作用不高。

農業產業化對合作組織發展需求情況。對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對農民合作組織的需求情況,認為很大的比例38.77%,需要較大的比例為28.88%,一般比例為29.68%,認為小和很小的比例為9.33%。即多數受訪者認為發展合作經濟組織是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的客觀需要。

目前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對農民合作社的決策影響力大小,半數以上認為大和較大(55.11%),1/3的人認為一般36.02%。政府職能部門對合作組織工作進行指導的難易程度,認為很難和難的比例為36.46%,認為一般的比例為47.72%;認為容易和很容易的比例15.82%,基層部門對合作組織技術指導還需要增強。

三、農業產業化與合作組織發展相關性分析

1.農民合作組織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狀況相關性分析

對合作組織運行狀況與農業產業化對合作組織需求狀況的Spearman相關系數為0.420,顯著性水平為0.000<α值0.01,在置信度(雙側概率)為 0.01 時,二者的相關性是顯著的,呈中度相關。即當地農業產業化水平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狀況正相關,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高,合作組織發展較快,合作組織發展快,則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也快;反之亦然。

2.農民合作組織與政府指導狀況相關性分析

合作組織運行狀況與政府相關部門指導狀況的Spearman相關系數為0.443,顯著性水平為0.000<α值0.01,在置信度(雙側概率)為 0.01 時,二者中度相關。即當地政府部門對合作組織指導情況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狀況正相關,指導越到位,合作組織發展越快。

3.農民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對農民技術傳播作用相關性分析

開展農業產業化中,農民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在對農民進行的技術泛化的作用中,二者呈高度相關,Spearman相關系數為0.658,顯著性水平為0.000<α值0.01,在置信度(雙側概率)為 0.01 時,二者顯著相關。即農民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對農民技術傳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龍頭企業通過農民合作組織進行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結論與對策建議

近年來,貴州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速度較快,組織數量不斷增加,在引領農戶發展生產、市場開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合作組織規模小、帶動力低的現象依然存在。龍頭企業在對農戶的技術支持和市場開發上依然有很大改進空間。政府部門對農業產業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合作組織決策管理影響較大,但也存在對合作組織的過度干預傾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客觀現實需要相應的產業組織適應其要求。各類產業化主體在農業產業化中既有優勢,也存在不同問題,需要采取切實舉措,促進合作組織加快發展,做大做強龍頭企業,規范政府產業化作用,促進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1.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農業產業化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是互相促進的,產業化發展需要相應的產業組織與之相適應,貴州省農業產業化現狀急需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以合作組織的發展實現農業生產的外部規模經濟,提高農業產業的集中度,把合作組織培養為農業產業化的主體之一。當地合作組織一般規模小,輻射帶動農戶數量少。合作組織對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技術服務和市場開發實力較弱,需要加速合作組織建設。可以從適用農業技術推廣與農業投入品集中購買入手,使合作組織(農戶)分享農業生產資料流通環節的利益。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特色化程度,借以提高當地農產品競爭力。在化解農業生產風險的基礎上,增強合作組織的市場開發的能力。增加對營銷大戶引領興辦的合作組織的支持力度,對大戶的利益訴求、產權安排給予偏重考慮,以發揮營銷力量的作用。另外,加強合作組織的規范化建設,提高組織管理水平。要求合作組織健全規章制度、組織機構,組織事務、財務定期公開。當前著力于現有組織能力提升,尤其是管理層的市場開發和組織管理水平。

2.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密切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系

由于政府部門不是市場經濟的主體,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緩慢,要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當前要著力培育龍頭企業,以企業發展為基礎,帶動合作組織共同發展。省內農業龍頭企業相對較少、對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偏低、在技術支持和市場帶動方面作用小。首先要做大現有龍頭企業,增強其市場開拓、加工、農產品增值能力。其次在龍頭企業發展的同時,建立農戶與企業之間的有效利益連接機制,政府扶持企業發展時可以要求其注重企業社會責任,增加輻射帶動農戶等社會效益。以龍頭企業發展扶持合作組織建設,進而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

3.合理發揮政府在農業產業化中作用

一是轉變政府職能,引導農業產業發展。政府部門為產業化主體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從政策、資金、科技、基礎設施等營造完善的發展環境。不強迫推動發展何類產業,減少對合作組織管理的干預。著眼于產業發展規律,及時農業產業發展信息,強化產業發展規劃,出臺產業支持政策,引導產品產業集聚集中,打造地方知名品牌,培育地方主導產業。創新服務支持機制,鼓勵政府農技人員、企業、科研高校科技人員等參與合作組織的運行管理。

二是加強對基層政府部門合作經濟指導培訓。目前,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負有指導職能的部門主要是在農業部門,與農業產業化關系相對緊密的也是農業、畜牧業等部門。這些部門的農業專業技術與合作經濟組織運行管理知識的多少與應用水平高低對農業產業化和合作組織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對縣鎮級農業科技人員加強合作經濟知識培訓,使之成為貴州省農村廣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指導者或輔導者。加強對縣級工商、質監、稅務等部門合作經濟知識培訓,增強其對合作組織的服務意識和能力。

增強對合作組織尤其是剛開辦的合作社的指導扶持。針對合作組織的登記管理、信貸、資金扶持、稅收等,可以出臺省級細則或法規,規范與細化政策支持。目前可從合作社財務規范化、制度規范化等入手,給予人才支持,如派駐兼職會計。同時也要注意,政府支持不是包辦,更不是把扶持狹隘地理解為只要提供資金就可以了。政府部門在指導扶持時盡量減少對合作組織的直接干預。不能利用部門掌握的資源,追求個別部門的自身利益。

參考文獻:

[1] 黃萬輝.以農業合作經濟發展推進產業化經營初探[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0,(3):32-34.

[2] 馮開文.走向農民合作社的農業一體化之路——關于1978年以來中國農業一體化發展道路的文獻回顧[J].學海,2008,(3):

110-114.

[3] 郭曉鳴,廖祖君,付嬈.龍頭企業帶動型、中介組織聯動型和合作社一體化三種農業產業化模式的比較——基于制度經濟學視

篇(9)

一、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進一步整合、優化配置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資源,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強化科技支撐、做強優勢產業、培強龍頭企業,不斷提升我區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外向化水平,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三資”投入為主、政府引導扶持原則。加強政府引導扶持,積極做好宣傳發動、組織協調和服務指導等工作,鼓勵和引導“三資”投入規模高效外向農業。

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原則。根據各鄉鎮自然資源、區位條件和比較優勢,從實際出發,突出自身優勢和特色,發展高效特色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三是堅持科學規劃、集約發展原則。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連片集中、形成規模的發展思路,確定、培育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大力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程度較高,產業功能完善、布局相對集中的規模高效農業產業基地。

二、發展目標

2008年全區新增高效農業面積5萬畝以上,其中新增蔬菜面積3萬畝以上(含設施蔬菜1萬畝),新擴桑園1萬畝,新增林地復合經營面積1萬畝,新增高效漁業面積0.65萬畝,主要畜禽規模養殖比例提高6個百分點。各鄉鎮新培育基礎母豬500頭以上的良種母豬繁育場1個,發展萬羽以上的養禽場(戶)2個以上,新建林地規模養殖小區1個,新建連片500畝以上的高效種植基地1個。

三、工作重點

2008年,以蠶桑、蔬菜、規模養殖三大產業為重點,堅持“連片開發、整體推進”,著力建設一批規模大、檔次高、效益好、影響大的產業基地,突出打造沿宿沭一級路、宿邳一級路、宿泗路、陸塘河四條高效農業產業帶,每個鄉鎮規劃建設一個高效農業集中區。

1.宿沭一級路高效農業產業帶。順河鎮建成3000畝設施蔬菜基地,曹集鄉建成2000畝蔬菜和1000畝花卉苗木基地,新莊鎮建成千畝蠶桑、萬畝淺水藕基地和萬畝稻田養殖基地,關廟鎮建成千畝蠶桑、百萬平方尺食用菌和百萬頭(羽)畜禽養殖基地。

2.宿邳一級路高效農業產業帶。蔡集鎮、王官集鎮突出設施蔬菜建設,建成萬畝出口設施蔬菜基地;黃墩鎮、皂河鎮重點發展稻田養殖,大力推廣稻田小龍蝦養殖,建成萬畝稻田養殖基地。

3.宿泗路高效農業產業帶。沿路鄉鎮突出發展林菜、林畜、林菌、林禽等形式的林地復合經營,新發展林地規模種養小區2—3個。大興鎮建成百萬羽林地禽類養殖小區、萬畝蠶桑基地、千畝蔬菜基地,丁嘴鎮建成萬畝蠶桑基地、千畝金針菜基地。

4.陸塘河生態水禽養殖帶。陸塘河沿線的順河、曹集、大興、仰化、丁嘴等鄉鎮,結合水利工程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利用沿河優質水資源,大力發展高效生態水禽養殖,積極推廣“揚州鵝”、“櫻桃谷肉鴨”等新品種,實現水產養殖與水禽養殖并舉,形成百萬羽優質生態水禽養殖帶。

5.鄉鎮高效農業集中區。各鄉鎮要像建設鄉鎮工業集中區一樣,規劃建設一個高效農業集中區。2008年每個鄉鎮高效農業集中區內都要引進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以上或種植面積500畝以上的高效農業項目1個以上。

四、推進措施

1.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統一思想,深刻領會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的重要意義,廣泛宣傳發動,把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各鄉鎮建設的高效農業集中區必須做到“六個有”,即有一張規劃圖紙、有一套工作班子、有一個產業規劃、有一位專家指導、有一條硬化道路、有一套水電設施。要嚴格執行規劃,硬化推進措施,積極穩妥地做好土地流轉,將目標任務落實到人員、地塊,集中精力、集中投入,以點帶面,逐步放大,切實把高效農業集中區抓出成效。

篇(10)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3-0332-02

永平鎮位于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西南方向,北與臨滄市隔江相望,瀾滄江從永平鎮與臨滄市交界穿過。全鎮常住人口70 114人,其中農業人口60 510人;國土面積1 465.66 km2,耕地面積為9 566.67 hm2;境內最高海拔2 304 m,最低海拔831 m,年平均氣溫20 ℃,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年降雨量1 450 mm;共有水庫、壩塘66個,設計蓄水量5 527萬m3;2014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4 730元。

1 發展現狀

1.1 糧豆作物

2015年全鎮糧豆總播種面積1.01萬hm2,實現總產量7.01萬t。其中:水稻種植面積2 266.67 hm2,實現總產量1.83萬t,完成農業部整鄉推進水稻高產創建2 000 hm2,通過測產驗收,全鎮平均產量8 062.5 kg/hm2;玉米種植面積4 033.33 hm2,實現總產量3.43萬t,完成農業部整鄉推進玉米高產創建666.67 hm2,通過測產驗收,全鎮平均產量達8 508 kg/hm2;豆類、薯類、小麥等其他作物種植面積3 766.67 hm2,總產量1.18萬t。

1.2 經濟作物

甘蔗產業:2015年種植面積為4 117 hm2,其中:水田種植782 hm2。2015―2016年榨季預計入榨產量25.5萬t,預計農業產量28.5萬t,預計農業產值達11 970萬元以上。單產較2014―2015年榨季略有提高,但增長不明顯。茶葉產業:2015年種植面積1 853.33 hm2,其中投產1 640 hm2,產量0.22萬t,產值12 100萬元以上。烤煙產業:2015年完成煙葉交售4 400 t,煙農收入12 500萬元以上。其他產業:蔬菜、咖啡、西瓜、葡萄、水果甘蔗、火龍果等產業已取得了較好的發展,為今后規模化、專業化發展起到了一定帶動作用[1-2]。

1.3 畜牧漁業

畜牧業:2015年牛存欄29 865頭、出欄6 059頭,生豬存欄64 428頭、出欄55 138頭,羊存欄9 852只、出欄4 837頭,禽類存欄372 345只(羽)、出欄571 168只(羽)。漁業:2015年水產養殖566.67 hm2,產量0.88萬t,產值逾10 560萬元。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基礎設施薄弱,制約農業產業發展

由于資金不足,農田水利、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加之2014年10月7日21:49永平鎮發生6.6級地震后,大量的水利、農業等基礎設施嚴重損毀。同時,因降水分布不均勻,庫塘蓄水不足,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應用少,產業機械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制約著現代農業產業的快速引進和發展。

2.2 從業人員老齡化,文化素質偏低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和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大量的農村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老齡化、文化素質偏低,接受新科技、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差,“小農生產及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識嚴重,影響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發展。

2.3 農業專業化與規模化程度低

永平鎮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宜多種作物生長。加之當前永平鎮的農業產業經營模式主要以農民家庭式松散生產經營為主,存在著多種傳統農作物并存,產業多、雜,產業間相互爭地、爭勞動力,缺少“新、專、特”名優產品,農業產業專業化和規模化農業產業程度低,主產業地位和優勢不明顯。

2.4 農產品精深加工滯后,缺乏市場競爭力

永平鎮地處邊疆地區,交通相對落后,不利于運輸。一家上規模的制糖企業因市場不穩定,糖價低,成本偏高,造成企業虧損,蔗款支付不及時,影響著現有唯一龍頭產業的健康發展。茶葉產業存在著小作坊加工企業多、規模小,無法形成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的一條龍生產和服務,制約著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其他農業產業雖然成立了部分專業合作社或協會,但由于普遍存在著規模小、資金不足、機構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規范、運作不正常等問題,生產、加工、銷售不統一,產品無統一品牌和標準,質量參差不一,缺乏外銷能力和市場競爭力[3-4]。

3 對策

3.1 健全機構,加強領導

建立健全農業產業發展機構,制定實施方案,明確職責,加強組織領導。制定耕地管理和流轉管理辦法,規范土地流轉行為,積極開展農業產業政策法規宣傳和招商引資,引進縣內外資金、技術和信息,加大扶持和服務力度,培育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種養殖業。

3.2 爭取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

加大農業產業基礎設施項目儲備和申報工作,積極爭取中央、省、市、縣項目資金投入,加大農田地溝、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和開展基本農田地建設,改善農業投資環境。

3.3 加強農業人才培養和科技投入

一是健全和完善農業推廣機構,強化科技隊伍建設,落實責任;二是結合實際,采取送出去或請專家進來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對農技人員開展培訓,加快農科人員技術更新步伐,提高其綜合素質;三是建立新型農民培育長效機制,聘請縣內外專家或具有特長的各類人才,深入村社對農民進行理論和實作培訓,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和對新科技的應用能力;四是加大對有機肥的利用和土壤改良工作力度,穩步推進測土配方工作,加速對測土配方成果的有效應用;五是推行水肥一體標準化設施農業園地建設,完善儲藏設施和設備,建立高標準種養殖示范園(區);六是引進各種先進農業機械,全面推行農業機械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產品效益;七是積極開展植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監測,引導與監管并舉,實施安全生態的綠色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農業健康發展。

3.4 建立試驗、示范基地

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投入,建立試驗、示范基地,開展新技術、新品種、新農藥等試驗、示范,為大田生產提供指導。

3.5 加強引導,實行專業化發展

用謀劃工業模式謀劃農業,以“一鄉一策,一村一品”的方式,加快農業產業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發展步伐。一是學習和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引進縣內外資金、人才、信息和技術,爭取國家項目資金投入,建立1~2個優質高效、具有特色的農業示范園(區),促進農業從傳統模式逐步向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二是優化農業專業合作社和協會,督促指導其規范運行,發揮其作用;三是合理規劃,科學布局,避免產業無序競爭,促進農業產業良性持續的發展;四是加快發展秋冬季農業,加強復種,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的產值;五是學習和借鑒外地先進經驗,積極探索和逐步推行農業產業保險機制,積極應對各種自然災害,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

4 參考文獻

[1] 易小艷,陳星余,賈紅杰.開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南方農業,2013(9):66-69.

上一篇: 經營亮點分析 下一篇: 科學探究的基本要素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va播放同性 | 午夜福利免费区在线观看手机 | 亚洲国产婷婷六月天 | 亚洲欧洲日本无在线码 | 伊人久久大杳蕉夜夜揉夜夜爽 | 中文乱码经典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