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31: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7月25日
大運河是中華民族南北文化交流的橋梁,更是一項融注了人民智慧、流淌著中華文明的重要人類文化遺產。運河在城市中講述著這座城的歷史,或浩浩蕩蕩依然肩負運輸、調水重任,或默默地注視著城市的發展和變遷。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城市建設步伐加快,使運河原有的生態環境受到種種威脅。在運河城市發展“低碳經濟”,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低碳”指更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經濟”指社會物質生產、流通、交換等活動。其實質是一種綠色的經濟循環模式,倡導資源少投入,能效高產出。運河城市發展低碳經濟,必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維持生態環境穩定、可持續;同時,也要用“低碳”的理念保護運河、利用運河資源,力求用最少的資源投入,獲得最大的經濟、生態、人文效益,從而促進城市建設,打造城市特色。
一、運河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
發展低碳經濟的概念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倡減少人類生產生活溫室氣體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預示著世界范圍內生態文明發展模式的興起。
1、有利于為運河保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國城市化進程大有燎原之勢,大量的能源消耗、土地和景觀改造史無前例。據統計,我國2007年是煤炭出口量大于進口量的國家,而2010年上半年的煤炭凈進口量比2009年上半年增長約70%,僅次于能源稀缺國家日本??上攵?,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也隨之不斷攀升。煤炭的使用以企業為主,企業在大量釋放溫室氣體同時,常伴有廢水排放和噪聲污染,這些勢必改變城市生態環境,對河流、河道生態環境造成威脅。因此,在運河城市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運河生態保護。
2、有利于建立可持續的生態循環,形成地域生態特色。地球上有三大生態系統——森林、海洋、濕地。濕地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緩解溫室效應等功能,被譽為“自然之腎”。全球濕地面積占僅6%,為全球約20%的生物提供了棲息地,但濕地面積仍在縮減。因此,無論從經濟學還是生態學的觀點看,濕地都是最具有價值和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
運河屬于人工濕地,得到國際濕地公約的認可。合理地保護運河,低碳發展城市,不但為我們營造了較好的城市氣候,減少新病種的產生,也保護了運河,豐富了運河生物。在此基礎上,根據城市氣候特點,有地域性的種植會極大豐富城市河道景觀,從而打造出城市生態特色。
3、有利于社會文明、城市文化建設,教化于民。若能將“運河城市”與“低碳經濟”在發展建設的過程中聯系起來,當運河的保護工作及其周邊的環境整治也“低碳”發展、“低碳”建設的時候,勢必對市民,甚至外來游覽者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運河是一個城市的母親河,往往記錄著城市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在保護運河和整治運河周邊環境的舉措中融入“低碳”的理念,大量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如戶外太陽能發電路燈),能有效倡導節約和綠色消費。同時,正確弘揚運河內在的文化精髓,充分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不但能豐沛城市文化底蘊,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還能增強市民的城市榮譽感和榮辱觀,從而加強全市人民的凝聚力,推動文明發展進步。
二、運河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途經
1、實現遺產廊道、城市“綠道”合二為一。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應結合該城市特色,避免出現“千城一面”。大運河是貫通中國古代南北的水路,在現代,它是我國沒有省、市邊界的文化遺產走廊。河道的保護是每個運河城市的義務和榮譽,城市規劃部門應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區域空間生態管制,確保遺產廊道在城市景觀生態安全格局中得到合理地保護和利用。可結合城市實際情況通過沿河綠化、建造帶狀公園綠地等形式對河道進行保護。這樣既保護河道不受構筑物侵襲,豐富河道物種,又為城市景觀生態格局補充了“綠道”,調節了城市氣候。
2、企業加強自身責任感,廣開思路發展“低碳經濟”。企業是低碳經濟的第一執行者。根據我國國情,以大量的資源投入和對環境的污染換取企業產品,是目前我國最尖銳的社會矛盾之一。各類企業加強環境保護意識,建立健康的企業文化,是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保障和直接執行力量。發展低碳經濟促使企業承擔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責任。一是企業本身就要做到低能耗、低排放;二是利用國家有關政策積極邁向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企業要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社會責任的一種自覺行為,建立起節約的責任制度,積極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開展科研工作,鼓勵科技創新。作為政府,我國已經出臺了一些政策,企業要積極響應,充分利用。為幫助企業早日走上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我國稅收、信貸等方面都有相應的減免和補貼政策。日前,我國將全面推廣節能服務公司,企業所有節能需要的設備、技術、資金均有節能服務公司承擔,企業僅支付部分因節能產生的經濟效益即可。同時,國家對節能公司進行補貼,節能公司每節約一噸標準煤,國家補貼240元,地方補貼60元。2010年是我國節能減排的攻堅年,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幫扶將為企業走上“低碳”提供平臺。
3、讓發展“低碳經濟”深入人心。發展低碳經濟,僅靠政府的措施和企業生產的自覺是夠的。要讓發展“低碳經濟”的觀念永遠持續下去,必須使其深入人心。使每個公民有履行“低碳”的義務也有監督“低碳”的責任。把節約當作一種社會公德,自覺遵守。市民參與低碳城市的建設就是要樹立綠色生活觀念,提倡節約,反對浪費。推行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方式,減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提倡物品的重復使用。積極采用“低碳產品”;積極參與到“低碳”建設中來,推行全社會的低排放運動。城市是人類聚居活動的產物,它僅是一個載體,人在其中的生產生活活動才是城市的實質,當人們改變了生產、生活觀念,以能源、環境的低投入和資源的循環利用、先進科學技術為生產的主要動力時,我們才正真走上低碳經濟的路,才有可能建設低碳城市。
三、鄭州市運河保護與發展“低碳經濟”
鄭州,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環境,歷史上曾是大運河貫穿南北、聯結東西的交通要地。鄭州段運河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重要組成部分,沿用約1500年。鄭州市歷史文化淵遠,現代城市建設不能脫離歷史背景和城市資源。合理保護大運河,發掘其內涵價值,以歷史文化為依托,在鄭州發展“低碳經濟”,是鄭州市經濟發展和文化遺產保護雙贏的重要舉措。
1、注重鄭州段大運河歷史文化的研究。河洛文化是大運河歷史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對其進行正確、深入的研究,我市大力開展了各項勘察、研討工作。邀請北京和省、市各相關部門(水利、地質、文物等)的專家學者以及村鎮知情人士,組織召開了大運河勘察研討會。對勘察中的新發現予以認真的研究和討論,總結其價值和意義,證實河洛文化在大運河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正確深刻的認識鄭州段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價值,使保護、宣傳工作更具層次。
2、積極的保護和利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與大運河相關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因大運河漕運享有偉業和美名的康百萬莊園,建于明末清初,其家業興盛十二代,四百余年。為恢復康百萬莊園的歷史原貌,進一步發展旅游業,鄭州市對莊園進行了一系列保護維修和綠化?,F莊園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成立有專門的文物保護機構,職工80人。
為加強遺址的保護和宣傳工作,進一步擴大文化遺產的社會影響力,在當地政府和周圍村民積極配合下,電視成了以康百萬為題材的電視劇拍攝,全國觀眾播出??蛋偃f莊園自我保護的同時發展旅游業,不但提供了就業崗位,還把大運河文化推到了銀幕前。這便是鄭州市發展低碳經濟,節約利用資源,保護遺產與城市發展共贏的典型例證。
3、以大運河申遺為契機,開展新農村建設。自大運河申遺工作啟動以來,借大運河遺址維修保護和環境整治之機,開展當地新農村建設,有效地加強了農村政治、文化體系建立,完善了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
當地政府對河道及相關遺址維護和整治工程,使長期居住在運河周邊的村民們,對運河原本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對村民起到了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并美化了農村居住環境,帶動了經濟的發展。這些村民們切身感受到的變化,能促使他們思想覺悟的提高,更有利于當地政府將來開展工作,有利于城市發展、社會進步。我們在保護運河的同時,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為將來城市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發展“低碳經濟”,不但能為城市發展節約資本投入,也是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舉措。而運河城市發展低碳經濟較之其他城市更應先行,先行“低碳”保護和“低碳”利用,從而推動整個城市發展低碳經濟。
主要參考文獻:
[1]謝軍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路與對策[J].當代經濟管理,2008.12.
[中圖分類號] F420 [文獻標識碼] B
在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應該響應國家號召,推進國際貿易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經濟形勢,傳統實體經濟企業與現行虛擬環境中的企業相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國際貿易中,利用電子商務環境的優勢開展經濟模式改革,有利于提高經濟管理效率?!暗吞几拍睢笔锹摵蠂认嚓P組織的大力推動下形成的一種全球熱門的環保議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開始與低碳經濟掛鉤,在國際貿易中重視發展綠色、節約的環保主題經濟類型,有利于跨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在國際貿易中發展低碳經濟的意義
在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強調國際貿易與“排碳量”直接掛鉤,將低碳經濟作為搞好國際貿易發展的重點項目來進行建設,有利于消除貿易活動中的壁壘。
從現階段經濟發展來看,“低碳經濟”已經逐漸成為上至政府、下至居民的新型環保理念。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要求國內企業經濟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認真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具體要求,另一方面是倡導的出口型貿易公司內部調整經濟結構,從而適應外國關于貿易規定的相關要求。發展低碳經濟,從而適應國際貿易的相關要求。傳統企業一般采用的是縱向聯合的方式開展經營活動,通過對企業的縱向聯合實現經營規模的擴大。這種傳統型的經驗模式在對外貿易中片面依賴經營規模,而忽視了國內能源技術使用創新,缺乏鞏固經濟持續高效運轉的根基,導致企業在經營發展中處于半自給自足的狀態。發展低碳經濟對于搞好國際貿易來講具有重要的意義。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為節能減排提供了可能,為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良好詮釋。響應國家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號召,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綜合實踐與創新的有效探索,更是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國際市場上用較低的價格提升產品競爭力。發展新興低碳環保方面的工業服務項目,建設生態文明和社會物質文明,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雙贏。發展低碳經濟,對于促進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滿足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需要。
二、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發展的影響探討
(一)積極開展環境外交,達成國際低碳排放目標
政府還要積極參與國際多變協定中環境條款的討論和談判,維護我國的自身利益。在談判的過程中,將我國工業產業發展的現狀進行表述,采用文字表格資料和圖片信息展示的方式進行介紹,為我國實現經濟轉型和綠色產業發展創新贏得時間和空間。
立足于我國能源結構調整過程中的技術進步特點,技術人員應該利用我國火力發電比例較高的特點,進行火力發電技術的專利引進和技術進步的相關探索。我國可以與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談判,在尊重國際碳排量法律法規的框架基礎要求之上,進行煤的清潔開發技術的合作,與這些發達國家進行技術交流,有利于我國低碳之路高效率建設的實現。低碳經濟背景下發展國際貿易,可以選擇發展水電和核電行業,在我國能源技術允許的范圍內,擴大能源供應的渠道,從而為國際貿易提供充足的動力支持。在煤層氣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應該考慮到開采的安全性要求與開采深度標準,從生物能源的高效率利用角度出發,利用我國特有的生物質能資源開發出更加高效和安全的生物能源。國際貿易行業的經濟發展,需要在能源結構上進行合理調整,從而滿足經濟建設的長足發展需要。倡導使用多種類型的新能源代替傳統能源,能夠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擴大貿易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并且能夠實現低碳排放目標。
(二)推動產業升級,發展低碳清潔第三產業
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國家應該更加重視節能減排技術的升級改造工程,采用更加清潔的工業產品生產方法,并且注意審核企業資源耗費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指標是否在合理的范圍內。國家應該積極致力于循環型企業的建設工作,從而發展生態工業,建立更加具有競爭力的工業體系。
在循環社會的打造過程中,強調基礎設施支撐,所謂的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之下,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推行國內進出口企業第三產業改革,實現清潔能源利用條件下的經濟可持續性建設。發展生態工業應該注重產業共生的相關建設,推動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的相關探索與創新性發展。在區域與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活動中,在區域聯合共性鏈接技術中注重綠色生態工程和服務型產業的發早,推動產業與社會協調發展工作的高效開展,最終推動生態環境得到最終的恢復。傳統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的戰略思想比較落后,在低碳經濟背景下開展國際貿易,應該積極進行能源改革,尋求國際認同。強調經濟建設的高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產業規模的擴大,但是這種模式往往過于關注自身企業的發展擴大與長期利益,難以在長期的經營和發展過程中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為了保證企業在國際貿易環境中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應該向虛擬經濟學習,發展低碳環保的新型商務類型。虛擬經濟類型產業附加值比較高,在企業的戰略思想和經營理念上有一定的進步,它倡導合作與共贏的方針,強調激發合作企業的創造性,并且從與同行業企業的競爭與合作中實現個體實力的增長。
(三)推動能源改革,促進低碳技術的創新
在低碳經濟發展的框架要求下,為了保證我國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取得主動,必須要致力于提高對外貿易的技術水平。
走綠色產業發展道路,響應國際社會關于淘汰產能落后行業的發展號召,積極使用新技術,對于傳統的高碳行業進行有效地改造,使用多項回收和清潔技術,減少經濟發展中的碳排放。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輸電網和配電系統資源的高效利用建設上,還有一定的差距。為了實現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國家能源保障部門應該根據我國國情進行基礎設施方面的改造工作,采用新技術進行生產,淘汰落后的產能技術。在能源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推進貿易發展的技術進步實現,從基礎設施改造的過程中,應該投入大筆資金進行長期性的線路規劃和供電管網系統的改造,利用電能這一清潔電能,提高我國能源產生生產的動力保障性。確保我國的輸配電和電網安全,制定更加嚴格的法律,保障工業生產的供電安全。
三、在國際貿易環境中發展低碳經濟倡導節約的相關探討
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國家應該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由基礎設施支撐來實現。在信息化支撐與建設中,堅持循環經濟管理體制的高效應用,最終實現循環型社會的經濟追求。企業一方面要積極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努力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企業應該積極地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的整體效益,從而減少成本支出。
在工業生產領域內使用LED節能燈具,防止老舊白熾燈具對于環境的污染,在使用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倡導節約理念的推行,從而保證室內照明過程中不會出現“長明燈”,造成資源的不必要浪費。在電動機選擇上,可以使用綠色能源動力或者是混合動力的電動機,減少碳排放。在我國對外貿易中,一些傳統行業如鋼鐵產業有色金屬行業、水泥生產行業和電力使用等行業,與低碳排放標準不符合的生產類型,需要果斷地將落后的產能進行淘汰。在環保設備的使用過程中,保證技術更新的暢通。社會在高速度發展,但是資源儲備的總量是一定的,為了保證我國能源產業能夠持續高效率運轉,國家戰略發展領導部門人員必須要進行能源產業的發展改革,采用有效的手段促進能源產業的創新和升級。打造更加合理的能源結構,需要從能源供應的角度出發,使用更加清潔的、能源轉化效率更加高的能源供應選擇。
結束語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一直存在著過度依賴出口的結構性問題,對于我國內需市場的開發卻嚴重不足,這導致我國在碳關稅上面缺乏話語權。發展低碳經濟能源環境下的國際貿易,從科技支撐與信息化支撐的角度出發打造完整的循環經濟管理體制。技術人員應該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實現能源強度和能源結構的相關調整操作。在能源強度建設過程中,做好節能工作,主要在我國工業和交通運輸行業倡導使用清潔能源,減少機器運轉中的碳排放。從長遠來看,實現國內產業內源結構調整,搞好國內工業生產的發展改革工作,對于實現經濟增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謝守紅,薛紅芳,徐西原,等.低碳經濟與國際貿易結構轉型研究綜述[J].世界地理研究,2013(2):159-166.DOI:10.3969.
[2]莊宗明,衛瑞.中國碳排放變動趨勢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進口)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的分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07-116
[3]唐良富,唐榆凱,張銳等.低碳經濟――國際貿易競爭新的戰略關注點[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5-8,12.DOI:10.3969
關鍵詞 低碳經濟 環境會計 發展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及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環境對人類的懲罰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低碳經濟”其實質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老思路,它適合環境會計的核算要素,為環境發展提供了機遇。
一、環境會計的內涵
公認的環境會計是指記錄和披露環境污染、污染防治、開發及利用的成本費用,并對企業經營過程中環境維護和開發形成的效益進行合理計量與報告,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影響的一門新興學科。
環境會計的特殊性表現在:第一,會計主體的特殊性。由生態資源既對當地產生影響,又對全局產生影響,這使環境管理會計的主體范圍大大擴展,并呈現出宏觀會計的顯著特點。第二,計量的特殊性。一是很難用貨幣計量,二是如森林覆蓋率等項目用貨幣計量不能說明問題。所以,環境管理會計的計量應采用貨幣與非貨幣兩種計量方式,即復合計量方式。同時,要把這兩種計量統一在環境會計的核算體系中,并且使兩者在需要時能進行轉換。
二、我國低碳經濟下發展環境會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當前,氣候問題成為了國際社會國別合作與博弈的焦點,提高碳的生產力成為環境會計考核的重要指標。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由于煤炭使用效率低下,導致工業生產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了溫室效應。正是由于我國工業的“高碳”,在2009年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的氣候會議上,某些西方發達國家抓住這個要害大做文章,使我國外交壓力陡增,疲于應付。
由于受國際社會多方面的牽制,我國也無法廉價使用國際油氣資源,因此我國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使用煤炭資源,但是煤炭屬于“高碳”能源,現在還不能有效降低一次性能源的碳排放。從整體層次上講,我們將如何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合理解決社會與資源的問題,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
三、低碳經濟下環境會計體系的完善
在煤炭行業建立環境成本會計是一種創新,并有其獨特的意義。一是將環境會計主體從企業內部擴展到企業外部,以煤炭礦區為會計主體,將煤礦產煤帶來的正效應與煤礦產煤對礦區造成的負效應進行抵消,為計算煤炭礦區“綠色GDP”提供直接依據。二是在推進煤炭資源有償使用的進程中,將儲存的資源價值以“折耗費用”的方式納入環境成本會計范疇,徹底改變長期以來礦產資源不計價值的現狀。三是將煤炭行業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的支出納入環境成本會計范疇。
環境會計體系的完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改進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
目前,環境事項的披露方式主要有五種:年度報告;內部工作會議記錄;單獨報告;會計報表附注;董事長的報告。它們提供的信息只能是以貨幣計量的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的信息,對于關于企業環境績效的信息以及由環境問題可能引發的潛在的負債和風險,這些也都無法表示出來。
會計準則是會計工作的標準和準繩,制定環境會計和信息披露準則對于規范和推廣環境會計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面對“低碳”經濟,首先要求各政府部門的參與,將環境會計核算、監督列入會計法,以法律形式確定它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擴充報表體系,成為必須披露的內容,防止有關部門和企業的短期行為;最后,設立環境會計制度,即依據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有關環境原則設計會計制度,使環境會計具有實際可操作性。
(二)建立合理的賦稅制度
如何從稅收上給予引導、利用稅收杠桿使資金合理地流向低碳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安福仁認為,“現階段征收碳稅存在的難題除了費改稅本身會碰到一系列的難題外,碳稅以什么為標準進行征收、污染物排放劑量的考量都存在一定的難度”。蔡昌認為,“征收碳稅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碳排放量,但并不一定能把企業導向低碳經濟發展的軌道上來,企業完全可以發展其它的經濟模式。單就發展低碳經濟來說,對低碳企業給予稅收優惠能夠起到更好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因此要發展中國的低碳經濟,不宜采取單一的模式,最好的策略是稅收優惠與征收碳稅齊頭并進,雙管齊下。
(三)加強政府部門對環境信息披露的監督和宣傳
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存在不全面、不如實披露對資源環境的社會責任履行的現象,而社會公眾要求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具有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貫性。由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進行的專項環境審計可強化對環境會計的再監督,有助于環境會計的創建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斷完善。加強政府部門監督和宣傳,不僅僅是一個會計問題,還是一個復雜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
(四)不斷提高行業財會人員素質
環境會計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邊緣性應用學科,要求不僅要具備環境會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還要具備與其交叉的相關學科知識。因此,必須不斷提高行業財會人員素質,一方面要讓行業財會人員充分了解環境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以及交叉相關學科知識;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財會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在實踐中發現和解決問題,修改或擴展環境會計目標,進一步完善環境會計的理論。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一、低碳經濟的涵義與決定因素
(一)低碳經濟的涵義。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其實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低碳經濟也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
(二)低碳經濟的決定因素
1、技術進步。低碳經濟的決定因素之一是技術進步。碳生產率是由技術水平決定的。比如說發電技術方面,十幾二十年前,發一度電至少要400克標煤;現在中國的平均水平大約需要330克標煤,最先進的超臨界發電機組只要290克標煤。
2、能源結構。能源結構也是影響低碳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二氧化碳主要是在化石能源消費過程中產生的?;茉词侵负嫉拿禾俊⑹汀⑻烊粴?,這三種能源消費得越多,則碳排放量越高。在當前的技術經濟條件下,商品能源中化石能源的市場成本最低,其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越高,發展的成本就越低。
3、消費者行為。低碳經濟的第三個決定因素是消費者行為。沒有人的消費,就沒有碳的排放。美國的生活質量、收入水平與歐洲國家差不多,但美國的人均碳排放比歐洲要高出1倍。為什么有這么大差距?因為美國是高消費、高排放的浪費型生活模式,其建筑節能標準還沒有中國高;而歐洲的公共交通很發達,建筑節能標準也非常高。生活方式不改變,碳排放就降不下來,所以消費者行為非常關鍵。
二、河北發展低碳經濟的現實意義
(一)發展低碳經濟是河北省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案咛冀洕钡陌l展模式所帶來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不能再以資源、能源高消耗和環境重污染來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了。發展低碳經濟更多的是轉變發展方式,減輕單位GDP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通過向自然資源投資來恢復和擴大資源存量,運用生態學原理設計工藝與產業流程來提高資源效率,使發展的成果更好地為人民所共享。
(二)發展低碳經濟,是河北省優化能源結構的可行措施。煤炭屬于“高碳”能源,河北省乃至全國也沒有廉價利用國際油氣等“低碳”能源的條件。發展低碳經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費的碳排放。
(三)發展低碳經濟將為河北省帶來重要商機。低碳經濟涉及的行業和領域十分廣泛,主要包括低碳產品、低碳技術、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在技術上,低碳經濟則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個行業,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
三、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建議
第一,總體規劃,為低碳發展創造條件。一是將低碳經濟納入河北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行總體安排部署;二是將低碳技術研發納入河北科技規劃和相關科技計劃;三是制定專項規劃,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目標、重點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經濟的統計和考核指標,并作為河北經濟規劃中的引導指標;四是制定重點行業和部門的低碳發展規劃,向低碳轉型。
第二,建設低碳城市和基礎設施,為河北未來的低碳發展創造條件。將低碳理念引入設計規范,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設中,推廣利用太陽能,盡可能利用自然通風采光,選用節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統;選用保溫材料,倡導適宜裝飾,杜絕毛坯房;在家庭推廣使用節能燈和節能電器,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同時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視低碳交通發展方向,加強多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建設形成機動車、自行車與行人和諧的道路體系;建設現代物流信息系統,減少運輸工具空駛率;加強智能管理系統建設,實行現代化、智能化、科學化管理;研發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使用柴油、氫燃料等清潔能源,減輕交通運輸對環境的壓力。
第三,優化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產業。一是提高“高碳”產業準入門檻,避免留下長久不利影響;二是調整結構,推進產業和產品向利潤曲線兩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從生態設計入手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與銷售網絡,提高核心競爭力;三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用高新技術改造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降低GDP的碳強度。
第四,發展壯大循環經濟,重點抓好工業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將減量化放在優先位置。減量化從減少生產環節入手,推進資源能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持續推進節能減排,當前的重點應放在工業節能上,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長;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目標責任制的落實和評價考核,切實完成“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約束性指標。
第五,重視低碳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儲備。按照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原則,研究提出河北低碳發展的技術路線圖,促進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逐步建立節能和能效、潔凈煤和清潔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匯等多元化的低碳技術體系;加快對燃煤高效發電技術、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高性能電力存儲,超高效勢力泵,氫的生成、運輸和存儲等技術研發,形成技術儲備,為低碳轉型和增長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總之,發展低碳經濟,是河北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應通過產業結構以及能源結構的調整、科學技術的創新、消費方式的改變和優化、政策法規的完善等措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低碳導向型社會,實現河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金融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馮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錠明.關于推行低碳經濟促進科學發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報理論版,2009.4.21.
[2]崔大鵬.發展低碳經濟大有可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7.5.
[3]夏堡.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J].環境保護,2008.7A.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面對全球氣候變暖和能源短缺等問題,發展低碳經濟成為世界各國應對危機的重要戰略選擇。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失衡,給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長期的包袱和隱患,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穩定、高效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探索低碳經濟發展路徑,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原因與必要性
從國際上看,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正由科學共識轉變為實際行動,全球經濟向低碳轉型的大趨勢逐漸明晰。英國2003年了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又于2009年7月了《低碳轉型計劃》;美國于眾議院2009年6月通過了《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設置了美國主要碳排放源的排放總額限制,相對于2005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減17%,到2050年削減83%。日本于2008年提出要打造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低碳社會,并于2009年8月了《建設低碳社會研究開發戰略》。盡管《京都議定書》中沒有規定我國的減排任務,但高速的工業化發展和快速的能源消費增長排放及其變化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來自國際社會要求我國承諾溫室氣體減排義務的巨大壓力,要求我國必須做好迎接后危機時代挑戰的準備。
我國雖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但因人口眾多,人均資源能源占有量與世界整體水平還存在明顯差距;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高于其他國家,經濟發展與減排目標雙重壓力矛盾突出;我國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經濟發展受到威脅,水資源短缺和區域不平衡加劇,農業生產損失巨大,海平面持續上升,沿海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威脅。因此,我國的選擇只能是繼續化壓力為動力,尋求低碳發展道路,在發展的同時實現節能減排,對我國來說是一種雙贏的選擇,既能化解國際上的壓力又符合我們自己的特殊國情。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我國的低碳發展宜采取既基于國情又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漸進式路徑,制定清晰的階段目標和可行的優先行動計劃。我國經濟發展是以資源的大量浪費和生態的巨大破壞為代價的。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我國電力系統普遍存在著低效率運行和嚴重能源浪費問題,所以重點推廣配電用電領域的重大自主創新項目,可極大提高節能減排效率。建立生物能源,利用沼氣技術,發展沼氣產業;充分利用太陽能、水能、風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發電;潮汐能、地熱等能源都有待于進一步開發。
發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產業可以避免重化工業過度發展帶來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問題,能源技術的突破和革命決定了低碳經濟的發展。低碳技術的捕集與封存技術的應用使減排行動降低30%成本,因此,國家應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為能源技術發展提供體制和制度保障。首先,要增加資金投入促進低碳技術創新,如開通環境金融、風險投資,建立能源基金等。其次,要建設能源人才培育機制,如通過自主培養和引進吸收來增加我國能源技術人才儲備,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能源技術創新體系,推動能源技術成果的快速產業化。
制定相應政策保障機制,營造低碳經濟環境。我國目前尚未制定系統的專門的低碳經濟制度與政策,現有政策的不完善成為導致我國經濟長期陷入減排治理缺損的重要根源。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政策創新應抓住以下幾個方面的重點加以深度推進:一是加強低碳發展立法,完善法治,深化相關配套改革,強化環評制度和能評制度,探索生態補償新機制。二是從以行政手段為主的政策向主要依靠市場為主的政策轉變。三是完善現有以目標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低碳經濟統計、監測、評價和考核體系。第四,建立低碳經濟信息披露制度和舉報制度,強化企業家責任和企業社會責任,有序引導低碳消費。
以低碳金融體系促進我國低碳經濟健康持續發展。低碳金融體系是圍繞低碳經濟的投融資活動,如何以低碳金融體系促進我國低碳經濟健康持續發展顯得日益重要。我國低碳金融項目應重點在交通領域、農業領域、建筑領域發展。能源領域的發展重點是要加大清潔煤技術的開發利用,支持能源低碳創新技術的重點突破,支持發達引進發達國家成熟的低碳先進技術。
廣泛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意識。政府要在全社會大力宣傳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對人們的消費活動進行有意識地、合理地、科學地引導,倡導形成綠色消費、綠色經營的理念,引導人們的消費觀念向低碳、生態、健康的方向轉變,使之消費行為向低碳化方向轉變,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同時,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通過氣候變化的新國際合作機制,引進國外先進理念、技術和資金,使我國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低碳技術、設備和產品達到國際先進乃至領先水平。通過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和體制創新,促進生產與消費模式的轉變。
發展低碳經濟是解決能源環境問題的必然選擇。我們應該結合國家實際和中長期發展戰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優化產業結構,營造健康有序的低碳經濟環境。全民應該動員起來,紛紛投身建設低碳城市、倡導綠色生活中,以保證我國經濟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低碳經濟 煤炭工業 清潔生產 循環經濟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因其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而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和技術革新的熱點。發達國家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并在產業政策、能源政策、技術政策以及貿易政策等領域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低碳經濟發展的先機。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在全球悄無聲息地打響,這對中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挑戰之一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在不斷增加。目前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都在加快推進的過程中,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對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停止。另外,目前中國正在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致力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也將會持續提高對于能源的消費量。怎樣既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又避免重蹈西方發達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經濟發展的覆轍,是中國必須面對的難題之一。
挑戰之二是中國的能源結構是以高碳排放的煤炭為主。煤炭為高碳能源,燃燒一噸煤炭能夠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比燃燒一噸石油或者天然氣多產生30%和70%的二氧化碳。中國的資源條件是富煤、少氣、缺油,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限制了中國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空間。目前中國電力中火電占比達77%以上,而水電占比只有20%左右,高碳能源占絕對統治地位。有專家測算,中國能源部門在未來二十年中電力投資額將達到1.8萬億美元,解決火電發展對環境的污染問題也是中國必須面對的難題。
挑戰之三是中國的高耗能行業比重較大。目前,第二產業仍然是中國經濟的主體,工業是中國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的落后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有資料表明,從1993年到2008年,中國工業能源消費量平均每年增長5.8%,工業能源消費量占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約70%,其中,采掘、鋼鐵、建材、水泥和電力等幾大高耗能行業的能源消費量占了工業能源消費量的64.4%。調整產業結構,降低高耗能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以及提升工業生產的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是中國必須面對的又一個難題。
挑戰之四是中國難以承受技術引進的高額花費。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的最大制約是總體科技水平落后以及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能力不足。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規定了發達國家有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的義務,但在實際操作中障礙重重,中國目前還主要依靠商業渠道獲得先進技術。有專家根據中國目前的經濟總量估計,中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每年需要投入資金大約250億美元。這樣的巨額投入是中國難以承受的沉重負擔。
中國能源資源的賦存狀況決定了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在未來一定時期內難以改變。因此,中國在向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煤炭工業對于節能降耗、降低碳排放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為應對低碳經濟的挑戰,文章認為煤炭工業應該沿著兩個思路發展:一是發展煤炭清潔生產與利用,推廣應用煤炭綠色開采技術,提高原煤洗選率,淘汰煤炭利用中的落后工藝和設備;二是發展以煤炭為核心的循環經濟,建設以煤炭資源開發綜合利用為核心的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建立煤炭產業鏈延伸發展機制,推進煤炭深加工轉化,促進煤與共伴生資源的綜合利用,以及對廢棄物進行資源化的再利用。
發展煤炭清潔生產與利用
(一)加強煤炭生產過程管理
加強這一環節的管理能夠有效提高資源回收率,控制或減緩地面沉降。管理的重點是推廣應用煤炭綠色開采技術體系,主要包括“煤炭高效開采”、“充填開采”、“保水開采”以及“煤與瓦斯共采”等綠色開采技術。通過綠色開采技術的推廣,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和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利用煤矸石充填巷道與采空區,能夠從源頭上減少礦區的環境污染;采用房柱式與條帶式采煤法開采礦井淺部煤層,采用間歇式開采和煤層配采方式開采其他煤層,能夠控制或減緩地表下沉和保護地表水體漏失;采用煤與瓦斯協調開采配套技術以及煤礦瓦斯利用技術,能夠大幅度提高瓦斯抽采利用效率,有效地降低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濃度,從而提高煤礦安全生產的保障程度。
(二)加強煤炭加工轉化過程管理
加強這一環節的管理,能夠提高原煤洗選率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強這一過程的管理,一方面是要加大對原煤的洗選比重,使商品煤中的硫分、灰分和其他有害物質的含量顯著減少。據統計分析,我國原煤中矸石的平均含量大約為20%,經過洗選加工排矸之后,每年可以減少鐵路運力2到3億噸;我國原煤平均硫分為1.01%,原煤硫分高于2%的中高硫煤及高硫煤占煤炭產量的13%左右,通過洗選加工,平均硫分可以降至0.68%左右,如果全國原煤入洗選率能夠達到50%,每年就可排出硫分近5百萬噸,這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硫排放近8百萬噸;原煤經過洗選加工降低灰分后,能夠使工業鍋爐和窯爐的燃燒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是要加大煤炭深加工轉化技術研發與工程示范,提高煤炭的工業原料屬性,充分挖掘煤炭的加工利用價值。此外,我國油氣資源比較貧乏,研究和開發潔凈煤技術,通過深加工把煤炭轉化為清潔、高效的能源和石油化工替代產品,降低我國對于油氣資源的依賴程度,這對于緩解我國大量油氣進口壓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三)加強煤炭利用過程管理
加強這一環節管理的目的是加快淘汰高能耗的生產技術和工藝,大幅度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重點是加大力度調整電力、冶金、建材和化工四大耗煤行業的產業結構,加快淘汰耗能高、效率低、污染嚴重的小機組、小高爐、小窯爐和小化工等落后產能。目前,我國燃煤工業鍋爐平均運行效率只有60%到65%,比世界先進水平低大約15到20個百分點。我國自主開發研制的新型高效煤粉鍋爐,由于采用了密閉運行、自動控制、高效燃煤和爐內脫硫等多項先進技術,運行效率可以達到86%以上,和傳統鍋爐相比能夠節約煤炭30%以上。在我國煤炭總消費量中,火力發電耗煤占50%以上,因此,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一個關鍵措施是支持發展大型高效、低煤耗和節能環保發電機組和熱電冷聯產,大幅度地降低電廠發電單耗。此外,在冶金行業推廣干熄焦、余熱、廢氣等二次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和工藝,在建材行業淘汰落后的立窯生產工藝,推廣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鼓勵煤炭企業發展大型煤化工和煤炭轉化技術,推進煤炭液化和煤炭深加工轉化項目示范工程的建設。
發展以煤炭為核心的循環經濟
(一)延長煤炭產業鏈
發展煤炭深加工,延長煤炭產業鏈。據專家預測,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在未來的數十年中將會不斷提高,到2020年就會超過60%,世界石油市場的波動將會對我國經濟的安全和穩定產生較大的影響。從經濟安全的角度來看,通過發展煤炭深加工產業,利用煤炭深加工產品來替代部分石油產品,能夠緩解國內石油緊張的局面,減輕我國對世界石油市場的依賴程度,從而提高我國的能源安全水平。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當前我國煤炭行業產業鏈條短,產品品種單一,產品附加值低。開發和生產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煤基液體燃料和煤化工產品,可以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高煤炭行業的經濟效益。
延長煤炭產業鏈的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是發展煤電聯營。煤礦企業辦發電廠,特別是利用礦區的低熱值燃料辦坑口電廠,變輸出煤炭為輸出電力。目前,國有重點煤礦每年耗用電力近30億度,通過辦電廠,煤礦企業可以就地供應大部分電力,既減少了煤炭的運輸量,又能夠充分把煤矸石、煤泥等低熱值燃料利用上,而且還能夠幫助煤炭企業實現減輕環境污染、提高綜合效益的目標。在煤電聯營的基礎上,運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跨行業發展煤―電、煤―電―化、煤―電―熱―冶、煤―電―建材等產業模式,改變過去單一的資源型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延長煤炭產業鏈的第二個途徑是發展能源轉化與化工產品多聯產。這是近年來新提出的生產技術體系,通過建立多種產品的生產網絡結構,能夠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和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污染物的低排放。更廣義的多聯產概念是把煤化工、合成工藝和冶金還原冶煉等組合成一個綜合產業網絡,或者是在煤礦區將煤炭直接轉化成化工產品,并把電力或熱力輸送綜合形成為一個整體。在多聯產系統中,原來一些獨立的生產系統在重新整合中可能被簡化,新的生產工藝也可能會降低對原料的要求,不同工藝之間的互補作用也能夠提高資源的總體利用效率,多聯產系統的這些特點使產品生產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有所提高。多聯產系統具有跨部門、跨行業的特點,政府除加大投資力度外,還應從能源、環境和經濟協同發展的戰略高度協調各主體之間的關系,搞好多聯產基地建設。
(二)對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
煤炭開采過程中的各種伴生物,如煤矸石、礦井水、瓦斯等,甚至在煤炭加工利用過程中產生的粉煤灰、灰渣、尾氣等都是寶貴的資源。這些資源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進行綜合開發和利用:一是加強煤系共生和伴生資源的開發利用。煤系共生和伴生的礦產資源儲量可觀,而且品質較高,特別是高嶺土、鋁礬土、膨潤土等資源大部分都是與煤共伴生的。應當以煤系高嶺土的超細化、增白和改性為突破口,帶動煤系共生和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和深加工。二是加強煤矸石的綜合利用。煤矸石的一個重要用途是發電,我國目前每年產生大量的煤矸石、煤泥等低熱值燃料,這些資源按熱量折算相當于2千萬噸左右的標準煤,利用好這些低熱值燃料,不但可免去每年數十億元的煤矸石處置費,還可用作潔凈、方便、高效的優質燃料。三是加強煤層氣的利用。我國擁有豐富的煤層氣資源,據專家估計,在埋深2000米以內的煤層氣資源總量約為35萬億立方米,大致相當于450億噸標準煤。目前我國在煤層氣勘探開采技術、儲備運輸方面上還比較落后。應加強這一領域的技術研發投入,解決好煤層氣的回收和利用問題。四是加強粉煤灰的應用。在農業和建材行業,粉煤灰有著廣泛的用途。粉煤灰可用于改良土壤,能夠提高土壤的滲透性、有效磷及多種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并能夠防止水土流失;此外,粉煤灰還可在淤地造田、填坑造地、改良鹽堿灘等方面發揮作用。在建材行業,粉煤灰可以制空心燒結磚、水泥,還可用作混凝土的摻合料。對廢棄物要進行資源化的再利用,應該配套建設洗煤廠、煤矸石熱電廠、礦井水處理站等。
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應該探索兩個創新,一個是科技創新,一個是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為煤炭工業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技術支持,制度創新使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能夠有內在的動力??偟膩砜矗诿禾块_采利用方面發展循環經濟,我們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破解,包括煤炭的勘探、開采、運輸、使用和使用后的廢物的處理等。減少瓦斯的排放和加強瓦斯的利用是另外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應該研究相關的技術,推廣高效瓦斯排放技術,研究低濃度瓦斯的回收、壓縮技術等,通過新技術的采用來減少瓦斯的直接排放;還要研究生產適合我國瓦斯地質條件的鉆井、壓裂和其他工藝技術以及相關設備,探索發展瓦斯發電、瓦斯生產炭黑以及用于民用的技術,使其化害為利、變廢為寶。還應該探索煤矸石發電、生產建筑材料以及提取化工產品等。
參考文獻:
1.莫笑萍,陳定江,胡山鷹,周齊宏.我國煤炭資源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策略研究[J].現代化工,2005(11)
進入新世紀,現代社會的發展面臨著化石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方面,化石資源不可再生,其儲量有限,日趨耗盡。石油短缺和價格上漲已經成為制約全球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化石資源的工業化利用,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引起了全球氣候變暖、災害性天氣頻發等嚴重問題,由此所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每年達數千億美元之巨。嚴重的資源、能源與環境危機引起了全球性關注和思考,即人類如何減少或擺脫對化石資源的依賴。有學者甚至提出了所謂“后化石經濟時代”的概念,即隨著化石資源的枯竭,人類社會不得不進入“后化石經濟時代”,最終也必然會進入“無化石經濟時代”.在后化石經濟時代,人類必須改變目前依賴于化石能源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尋求化石資源的替代,建立低排放、低消耗、附加值高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然而,發展低碳經濟受到不同國家的地理、能源結構和環境資源的影響。對我國而言,煤炭是主要能源,在發展低碳經濟時與西方國家主要采用石油的做法和形式不同,技術和實現的途徑也有差異。
首先,應降低煤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凈化比重。傳統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化石燃料所提供的巨大能源,能源結構的高碳化是傳統工業化的必然結果。當地球溫室效應不斷影響和威脅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時,人類對工業文明所依賴化石能源基礎的反思和改造也是順理成章的。高碳工業發展難以為繼,不僅僅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資源的儲量已經有限,更重要的是大量的CO,排放將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發展低碳工業已刻不容緩。但是,從高碳工業向低碳工業的轉型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因為,高碳工業的體系是龐大而又穩固的,傳統工業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是不可能在短期改變的。即使是在資本和科技積累基礎非常雄厚的工業化發達國家,目前也無法擺脫對礦物燃料的依賴。由于石油和天然氣的單位熱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較煤炭低10%~30%,因此,對我國而言,加速國家能源消費從傳統煤炭礦種為主向現代石油和天然氣礦種為主的結構轉變是必然選擇?.這不僅是減少國家碳排放的有效途徑,也是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正常趨勢。雖然國際油價的波動會給我國通過擴大進口方式改善國家能源消費結構帶來很大風險,但與其他減排方式相比,這種政策成功的風險成本依然是最小的。作為我國最大的能源礦種,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的主導地位還將持續相當長的時期。因此,大力實施煤炭凈化技術及加強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成為我國未來能源消費結構改善的一個基本任務。
其次,要提高能源效率,重點改善城市的能源消費結構和效率。以較少的能源消耗,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不僅對保障能源供給、推進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效益有直接影響,而且也是減少CO,排放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國家都將提高能源效率作為應對氣候變化能源戰略的核心目標之一。發達國家的能源戰略都將各種新能源的采用,低碳燃料的研發,傳統化石燃料的清潔以及先進的發電技術等作為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領域。我國也應注重纖維素、乙醇和氫燃料等車用燃料生產技術,清潔煤、核能、太陽能和風能等先進發電技術,先進節能技術,碳捕獲和貯存,可再生能源等能源新技術的開發。近年來,我國能源強度有所下降,但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能源強度的下降仍然有很大的空間。
目前我國的綜合能源效率約33%,比發達國家低近10%.電力、鋼鐵、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輕工、紡織八個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鋼、水泥、紙和紙板的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分別高21%,45%和120%.機動車油耗水平比歐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國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氣候條件相近發達國家的2~3倍。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比世界先進水平低20%.此外,應根據國家現代化進程的發展需求,將國家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與城市化燃料供應的改善緊密結合起來。因此,增大石油和天然氣消費的目標投向應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類城市的氣化水平和高質量燃料供應。在城市及區域交通方面,應更多地鼓勵建立高效和快捷的共用交通運輸系統。
再次,要全力發展低碳和無碳能源,促進能源供應的多樣化。盡管能源結構的調整可以大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但這種減排的潛力并不是無限的。第一,如果能源總量仍然大幅度增長而結構調整不能滿足能源供給需求,則化石能源的消費總量仍可能增加;第二,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結構調整受到功能與成本的約束。第三,能源替代也受到資源稟賦的約束。例如,交通運輸業(除鐵路外)的主要能源形式是液態的石油或天然氣制品,其對能源或天然氣的需求是功能性或剛性的,雖然石油和天然氣可以替代煤炭發電,但煤卻很難代替石油制品作飛機、汽車的液體燃料;中國的化石能源儲量以煤為主,油氣資源相對欠缺,決定了中國化石能源生產和消費以煤為主的格局。因此,從保證能源安全和保護環境的角度看,發展低碳和無碳能源,促進能源供應的多樣化,是減少煤炭消費、降低對進口石油依賴度的必然選擇。我國應逐步降低煤炭終端消費比例,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避免和減少能源開發利用引起的環境污染,推進技術進步,促進能源效率的提高,加速發展天然氣,適當發展核電,積極發展水電,深入開發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減少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方向。
2、建設低碳城市。推廣節能減排
截至2006年年底,我國城市總數已達661個,城鎮人口5.7億人。專家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58%~60%,城市人口將達到8~9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擁入城市,城市能源消費量將大幅增加。2008年,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達28.5億t標準煤;煤炭消費量達27.4億t;原油消費量達3.6億t.與此同時,2008年中國的SO:排放量達2321.2萬t、COD排放量達1270萬t、廢水排放量達512億t、工業固體廢棄物量達1940萬t.而這些消耗和廢物的產生,主要發生在城市地區。中國城市的代謝量統計表明:城市消耗的鋼鐵占全國的86%,鋁材占全國的88%,銅材占全國的92%,水泥占全國的75%,能源占全國的80%;城市排放的CO:占全國的90%,SO:占全國的98%,COD占全國的85%.顯而易見,城市是我國環境的主要污染源。而要解決城市環境問題,必須走低碳經濟發展的道路。那么,中國城市走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需要解決哪些方面的問題呢?
首先,應轉變發展模式,走城市低碳新路。按照“低碳”的要求,城市應形成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堅持把節能減排作為低碳經濟約束性指標,在煤炭、石油、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六大高耗能行業強制推行低碳經濟技術,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城市可持續發展之路。同時,城市發展模式還應以集群經濟為核心推進產業結構創新,以循環經濟為核心推進節能減排創新,以知識經濟為核心推進內涵發展創新。再者,要從基底上改變城市能源供給,加速從“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氫基能源”轉變,以徹底實現城市的低碳和零碳發展。當然,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以煤炭消費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要在短時間內實現這一轉變是相當困難的。
但即便如此,我們也必須加快研發煤炭制取氫氣技術、氫氣儲存與運輸技術、碳中和技術、碳捕獲和埋存技術等,實現煤的清潔、安全、高效利用。另外,要充分利用水能、風能、太陽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發電,逐步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力求實現2020年我國城市可再生能源比例達到l5%的目標。
其次,應注重開發“城市礦山”問題。所謂“城市礦山”是指城市中各種可以回收利用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以及其他廢棄物資。“城市礦山”的資源單位含量往往比自然界中礦山的資源單位含量更為豐富。研究數據顯示,一般的金礦開采1t金砂僅能提煉出5g黃金,而從1t廢舊手機中,可以提煉400g金、2.3kg銀、172g銅;從1t廢舊個人電腦中,則可提煉出300g黃金、1kg銀、150g銅等稀有貴重金屬。自然界的礦產資源總有枯竭之時,而“城市礦山”卻可以循環利用。以天津市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為例:這里一年回收加工的原材料銅50萬t、鋁25萬t、鐵30萬t、橡塑材料30萬t,其他材料15萬t,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礦山”.據報道,廣東省汕頭市貴嶼鎮,多年來大力發展廢棄塑料、五金、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產業,成為全國起步較早、規模較大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加工基地。目前全鎮總人口13.9萬人,僅發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加工一項就可以保障6萬多人就業和10萬多人的生活出路。由此可見,開發“城市礦山”不僅可以大大減少因開采原生自然資源和冶煉礦石時所需要的能源消耗,還能減輕CO等溫室氣體排放。
所以,在正確的政策引導下,開發“城市礦山”必將再次,要開發低碳居住空間,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低碳城市的建設離不開低碳建筑這個單元,發展低碳建筑要從設計和運行兩方面人手。在建筑設計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陽能、選用隔熱保溫的建筑材料、合理設計通風和采光系統、選用節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倡導居住空間的低碳裝飾、選用低碳裝飾材料,避免過度裝修,在家庭推廣使用節能燈和節能家用電器,鼓勵使用高效節能廚房系統,從各個環節上做到“節能減排”,有效降低每個家庭的碳排放量。城市交通工具是溫室氣體主要排放者,發展低碳交通是未來的方向。一是大力發展以步行和自行車為主的慢速交通系統。例如,可推行城市自行車租借系統,讓自行車租借點遍布城市各個角落,在城市交通系統中設立自行車專用道等。二是鼓勵大中城市發展公共交通系統和快速軌道交通系統。如輕軌和地鐵系統,這些是低碳交通的標志,盡管輕軌和地鐵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巨額投資,以高碳排放為代價,但從該系統低碳運行幾十年或上百年的角度看,仍屬城市低碳交通。三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車作為城市交通工具。例如,可在市區推行單雙號汽車上路規則。這不僅可以改善城市空氣質量,還能減輕城市交通壓力。此外,城市交通應該倡導發展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氫氣動力車、生物乙醇燃料汽車、太陽能汽車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實現城市運行的低碳化目標。
最后,要強化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所謂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是指,資源型城市在面對環境污染治理和經濟轉型的問題上,要實現三個轉變:即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從主要運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摒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做法,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統籌協調發展。在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已經演變為一個綜合性的命題,其間折射出的問題也遠非環保的話題所能涵蓋。但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環保措施作為手段,沒有一個長效機制作為支撐,經濟轉型似成為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領域之一。乎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問題,既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早在20世紀70年代,法國的洛林、德國的魯爾、加拿大的蒙特利爾等城市就開始了轉型的嘗試,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長期以來,作為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應地,資源型城市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和資源衰減等原因,這些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經濟結構失衡、失業和貧困人口較多、接續替代產業發展乏力、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維護社會穩定壓力較大等。對此,國務院在2007年底出臺了《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在2010年前,資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大多數資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2015年前,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建立健全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使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步人可持續發展軌道。
3、強化科技創新,推進低碳技術
所謂低碳技術(Low—Carbon Technologies),也稱為清潔能源技術,主要是指提高能源效率來穩定或減少能源需求,同時減少對煤炭等化石燃料依賴程度的主導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CO,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能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低碳技術既是提升一國未來經濟社會綜合競爭力的關鍵,也是摒棄一國高碳發展老路和老的高碳技術模式,實現一國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途徑。在發展低碳技術方面,發達國家已先行一步,并取得了卓越成就。我國與其相比,差距明顯:以高能效技術來看,目前發達國家的綜合能效,也就是一次能源投入經濟體的轉換效率已達到45%,而我國只能達到35%,最近兩年雖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體來看還是很落后,而且發展十分不平衡。
如果分領域來看,電力行業中煤電的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IGCC)、高參數超臨界機組技術、熱電多聯產技術等,我國已經初步掌握,而且近兩年進步很快,但仍不太成熟,產業化還有一定問題。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方面,大型風力發電設備、高性價比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燃料電池技術、生物質能技術及氫能技術等,與歐洲、美國、Et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也還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領域,例如汽車的燃油經濟性問題、混合動力汽車的相關技術等,我們雖然掌握一些,但短時間還無法達到產業化的水平。對于冶金、化工、建筑等領域的節能和提高能效技術,我們在系統控制方面,還無法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即政府問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指出,未來全球能源基礎設施投資預計到2030年將超過20萬億美元。國際能源機構估算,2001~2030年,中國能源部門需要投資2.3萬億美元,其中80%用于電力投資,約為1.84萬億美元。對于如此大規模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如果只使用當前的非低碳技術,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明顯是不適合的。因為用落后技術建成的固定資產不可能在短期內推掉重建,如此將形成一個能源基礎設施在其生命周期內的資金和技術鎖定(1ockin)效應,因此造成的高排放問題將很難解決。所以,加快發展低碳技術步伐,既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性要求,更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
在目前境況下,我國獲得低碳技術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引進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這種方式的優點在于成本低廉,但往往不能獲得國外的核心技術。
所謂清潔發展機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是指發達國家通過提供資金和技術給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實施具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效果的項目,項目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轉讓給發達國家。通俗地講,就是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每減少一噸CO,排放,其在國內就可相應多排放一噸CO,即多獲得一噸CO排放權。由于在發達國家減排CO,的成本,平均要比發展中國家高出5~20倍,所以一些發達國家及其企業在強制減排的壓力下,更愿意利用相對低成本的資金和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而獲得相應的排放指標。這里需要說明的是,CDM是按照《京都議定書》的規定,由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合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市場機制,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促進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低碳技術。但從這幾年實施的情況看,CDM執行得更多的是資金的轉讓,也可以說是單純的CO,排放權的買賣,技術的輸出轉讓則很少。究其原因,是因為發達國家擔心轉讓先進技術會影響其國內產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在多年的氣候談判中,雖然發達國家在相關的公約和協議中都聲稱轉讓技術,但總是以各種借口拖延這項義務的履行。雖然締約方會議已經就技術轉讓問題做出過大量決定,但真正實現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先進技術以減排溫室氣體的案例,還沒有在締約方會議上展示過。很明顯,想通過第一種途徑全面推進我國低碳技術進步是很難的。
第二種途徑是自主研發,即通過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重點攻關中短期內可以獲得較大效益的低碳技術,尤其是針對提高重化工行業能耗的新技術,并由此建立起自己的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對我國而言,發展低碳經濟和低碳能源技術的實質是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化石能源的潔凈、高效利用。也就是說,我國目前發展低碳能源技術的重點應當是煤炭的潔凈高效轉化利用和節能減排技術。這是因為,我國經濟發展目前尚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起步階段,經濟尚沒有擺脫消耗大量資源的粗放模式,重化工業比重較大、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人口增長等因素決定我們國家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根本扭轉溫室氣體排放增長的勢頭,過早、過急或過激地減排將會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增長,會遲滯我國小康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國應當探索一條既能滿足眾多人口基本物質需求,又不會對資源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新型發展道路。
這要求我們既不能向外轉移負擔,也不應在人均資源占有和排放水平上與發達國家攀比,同時還要防止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把高耗能項目向我國大量轉移。而要做到這些,唯一的辦法就是建立適合自己發展方式的低碳技術創新體系,而且這個創新體系還應當是自主研發和國外引進的結合體。有了這樣的創新體系,我們才可以理直氣壯地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主動參與競爭,而不是被動等待技術轉讓。當然,建立這樣的創新體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其內涵上,一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重點著眼于中長期戰略技術的儲備;二是要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三是要加大低碳技術的研發力度,大力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如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海洋能、地熱能利用技術以及CO收集儲存技術、超低CO:煉鋼技術等;四是要加快核能、水電等低碳特征能源的開發利用,協調推進傳統產業技術升級與污染減排,持續提高生態系統碳匯功能;五是要以現有的新能源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平臺為依托,加強國際問交流與合作,促進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轉讓。
在其外部環節上,一是要建立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體系。盡管我國相關的主管部門曾制定并出臺了一些與低碳技術研發有關的優惠政策,但是隨著體制改革的發展,論文格式管理機構的變化及政策規定的不完善,一些鼓勵政策名存實亡,部分政策因難以執行而未執行,所以,重新構建和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勢在必行;二是要建立由政府主導的科研投入機制。
目前,我國低碳技術項目特別是大規模的示范項目的投資主要依靠政府I臨時撥款和政策貸款,以及國際機構的捐款和貸款,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政府投入機制。同時,金融系統對低碳技術項目支持不夠,多數銀行不選擇對低碳技術項目融資,即使部分銀行實施融資,其信貸放款數量也非常有限,難以滿足低碳技術發展的資金需求;三是要推進國際合作,要積極參與國際上關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的交流,尤其是要加強與發達國家在低碳能源技術和碳捕獲與埋存技術方面的交流合作。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對于全世界都是一個新的課題,當前正在推動示范和制定標準及規則,為了爭取我們的話語權,中國政府應采取積極態度,主動參與。同時,要鼓勵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全球碳市場交易,力爭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而且,還要充分利用好我們的廣闊市場,引導風險投資,將國外的先進理念、技術和資金引到中國來,共同示范,共享成果,爭取雙贏,為我國能源技術發展開創新的道路創造條件。
總之,中國應從戰略高度看待低碳技術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按照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原則,研究提出我國低碳發展的技術路線圖。要從體制上增強自主研發能力,加快現有低碳技術推廣和應用,以及關鍵低碳技術的自主創新;在充分利用國外成果和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實現高起點跨越式的低碳技術發展。
4、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清潔生產
中國工業低碳化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處理低碳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這種困境和英美等發達國家完全不同。發達國家由于傳統工業已經萎縮,走低碳經濟道路也相對容易。作為一個還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經濟體來說,中國才剛剛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階段,隨著消費結構升級拉動,以機械制造、鋼鐵、建材、能源為代表的具有重工業化特征的行業相繼進入快速增長通道。而今后20年,更是我國基本完成工業化中期任務并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的重要時期,以機械、鋼鐵、石化為核心的重化產業群和以“住行”為特征的汽車工業、船舶工業的發展仍將成為進一步促進增長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所以,無論工業或能源結構調整還是技術進步都不會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第一,要調整工業結構,推進高碳產業向低碳逐步轉型。同等規?;蚩偭康慕洕?,同樣的技術水平,如果產業結構不同,則碳排放量可能相去甚遠。例如,在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的能耗強度就遠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據中國科學院統計,我國近五年第一產業的平均能耗強度為0.34t/萬元增加值,第二產業為1.73t/萬元增加值,第三產業為0.41t/萬元增加值。即第二產業的能耗強度為第一產業的5倍多,為第三產業的4倍多;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量占全部消費量的78%,其中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油和石化等行業的能源消費量占全部消費量的50%以上。也就是說,重化工業的能源強度遠高于一般制造業;而且在同一行業中,技術水平越低則能源強度越高。由此可見,產業結構影響能源消耗總量和經濟能耗強度,第二產業是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所以,為了降低經濟的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我國需要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嚴格限制高耗能產業的發展,淘汰落后產能,從結構上實現經濟的低碳、高效發展。具體來說:一是要大力推進清潔能源產業化。要以生物質能、核能、風能、氫能、太陽能、燃料電池等為主要方向,積極發展清潔及可再生能源,加大產業化力度。二是要積極發展低碳裝備制造業。要提升內燃機、環保成套設備、風力發電、大型變壓器、軌道交通配套裝備、船舶制造等裝備制造業的研發設計、工藝裝備、系統集成化水平,積極發展小排量、混合動力等節能環保型汽車,加快低碳裝備制造業和節能汽車產業發展步伐。三是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眾所周知,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屬于低碳行業,如信息產業的能耗和物耗十分有限,對環境的影響也微乎其微。IT產業是低碳經濟中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點。例如,就硬件產業而言,電腦芯片越來越微型化,而其功能則日益強大,制作過程所消耗的能量和對環境的影響是十分有限的,而其蘊含的知識產權和技術的附加價值卻非常高。軟件產業更是智力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互聯網作為一個人類虛擬空間不斷擴展的載體,以大容量、高速度的方式提供了功能強大的信息交互平臺,是一種低耗能、零污染的低碳產業。
推進工業結構轉型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在淘汰落后技術的同時發展資源回收利用的“靜脈”產業。國內外單位GDP能耗差距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相差比較大。2008年,我國先進企業寶鋼的噸鋼CO排放量為2lt/噸鋼,重點鋼鐵企業為235t/噸鋼,一般企業為278t/噸鋼,而一些小鋼廠排放指標更高。同樣的情況也表現于小火電、小水泥、小煉油等行業。因此,淘汰落后技術,以大規模生產替代小規模生產是產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舉措。同時,發展資源回收利用的“靜脈”產業,也是大幅度減少資源、能源消耗的有力措施。例如,提高廢鋼回煉率,使回收的廢鋼直接短流程電爐煉鋼,可以顯著節能。銅、鋁等回收利用的節能效果更為顯著。再如,汽車輪胎(特別是大型載重輪胎)的翻新,可以節約70%左右的橡膠資源。此外,我國每年產生10×10.t左右的工業廢渣,其中鋼渣、粉煤灰、電石渣、煤矸石、磷渣等都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可以節約出生產建材的部分能耗;脫硫粉煤灰等含有較多的CaSO,可以作為很好的鹽堿地土壤改良劑使用。
二是不要為減排而調低第二產業比重。產業結構是與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占據主導地位,只有在充分工業化之后,才可能由服務業來主導國民經濟。現階段,我國發展低碳經濟也不能全部拋棄工業中的“高碳”成分,而是要在降低其碳排放量中即低碳化過程中推進其優化和發展。很明顯,那些“升三降二”的“后工業化觀點”是不對的,因為后工業化社會不會自發進入低碳經濟狀態,所以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并不一定對應單位GDP能耗的減少。發達國家第二產業比重一般在70%左右,但人均CO排放為l1.09t/a,而發展中國家人均CO排放僅為1.95t/a.2008年發達國家人均排放溫室氣體達到16.1tCO,當量,是中國的34倍。這說明后工業化社會可以預期有低物質化進程,但不會自然導向低能耗化進程,即進入后工業化社會以后,雖然萬元GDP的物質資源(原生礦物等)消耗可望減少,但能源需求將會持續增長。因此,我們不能依靠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來達到降低CO,排放的目的,而且,我國產業結構中的工業比重不能降低只能提高。
三是要提高高碳產業準人的市場門檻。隨著國外低碳經濟的發展,一些發達國家會通過“碳交易”把碳密集產業和高能耗項目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未來數年,發達國家的鋼鐵產業、石化產業、建材產業、造紙產業、印染產業等高碳產業都會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這些投資規模很大的項目,20~30年內很難淘汰或搬走。其結果是:一旦《京都議定書》規定的“不履行”承諾到期,發展中國家就會被這些搬不走的高碳項目投資鎖定。如果強行將其淘汰或搬走,到時也會對我們的就業、再就業和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沖擊。因此,優化產業結構,提高高碳產業準入的市場門檻,積極發展低碳產業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第二,要降低農業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走低碳農業的新路子?,F代農業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石油農業”,化肥和農藥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柱,曾經為解決人類糧食問題做出過巨大貢獻,但是,化肥和農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經被認識,它不僅影響土壤的有機構成,其作用下的農作物的農藥殘留也危及人類食品安全,而且化肥和農藥的生產過程,本身也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產生大量的CO:的排放。因此,如何用生態農業和農業循環經濟取代“高碳”的現代農業,是我國實現經濟低碳發展的又一必然選擇。
發展低碳農業的路徑:一是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降低農業生產過程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走有機生態農業之路。如用糞肥和堆肥作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通過秸稈還田,增加土壤養分,減少徑流,增加入滲,通過作物殘茬及覆蓋在地表的秸稈可防止風蝕和水蝕,提高土壤生產力。采用深耕作物與中耕作物輪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探層土壤,擴大作物根系營養能力。二是充分利用農業的剩余能量。如農作物收割后的秸稈是農業中的剩余能量,其中70%以上的纖維素、本質素等得不到利用,而且燃燒釋放出的有害氣體嚴重污染大氣。為了充分合理利用作物秸稈資源,防止環境污染,亟需探索出綜合利用作物秸稈資源的新途徑。如用作飼料、肥料、培養料;也可采用秸稈氣化技術,在高溫、高壓、厭氧條件下經熱解氣化成可燃性氣體。也可利用秸稈發酵生產乙醇燃料。三是推廣太陽能和沼氣技術,在農村普及太陽能集熱器是發展低碳農業的有效途徑。在規模化畜牧業養殖中,可利用畜牧糞便開發沼氣,獲得生物質能。[ LunWenData.Com]
第三,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減少國民經濟發展對工業增長的過度依賴?,F代服務業是一個能耗低、污染小、就業容量大的低碳產業,它包括金融、保險、物流、咨詢、廣告、旅游、新聞、出版、醫療、家政、教育、文化、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眾所周知,發達國家的現代服務業在GDP所占比重高達60%~70%,如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未來的能源一創建低碳經濟》揭示,英國近30年中經濟規模增加l倍,但能耗總量只增加了10%.這一方面得益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則得益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中國的現代服務業擁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不僅要關注“中國制造”,更應該關注“中國創造”.先進制造業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設計一制造一品牌”三個環節。其前端的產品技術設計和開發是知識密集型,屬創造范疇;其后端的品牌與產品的物流和銷售網絡平臺的搭建密切相關,屬服務范疇;也就是說,其前后端都屬于高附加價值的低碳環節,位于中間的“制造”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高碳環節。然而,我國目前許多產品的前后端環節都掌握在國外跨國公司手中,中國僅僅擁有中間的制造環節。而要改變這種窘境,通過產業結構優化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是有效途徑。所以,我們應在保持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前提下,優先發展電子信息(軟件)、金融、保險、旅游、房地產等低碳產業和服務業;努力完善商業連鎖、電子商務、教育培訓等產業集群;積極推進產品設計、公關咨詢、營銷策劃、文化傳媒和時尚消費等創意產業,大力支持以創意設計工作室、創意產業園和文化創意體驗區為載體的創意產業發展;加快高新技術在交通、環境、貿易、文化等服務領域的應用與推廣,增強服務業的競爭能力。
5、開發碳匯潛力,推進生物固碳
所謂碳匯(Carbon Sink)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儲存CO:的多少,或者說是森林吸收并儲存CO:的能力。碳源(Carbon Source)是指產生CO,之源。它既來自自然界,也來自人類生產和生活過程。碳源與碳匯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即碳源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氣釋放碳的母體,碳匯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體。減少碳源一般通過CO:減排來實現,增加碳匯則主要采用固碳技術。所謂固碳(Sequestration)也叫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指的是增加除大氣之外的碳庫的碳含量的措施,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Physical Sequestration)是將CO2長期儲存在開采過的油氣井、煤層和深海里。生物固碳(Biological Sequestration)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通過控制碳通量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碳吸收和碳儲存能力,所以其是固定大氣中CO:最便宜且副作用最少的方法。生物固碳技術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保護現有碳庫,即通過生態系統管理技術,加強農業和林業的管理,從而保持生態系統的長期固碳能力;二是擴大碳庫來增加固碳,主要是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并通過選種、育種和種植技術,增加植物的生產力,增加固碳能力;三是可持續地生產生物產品,如用生物質能替代化石能源等。下面介紹幾種主要的生物固碳方法。
一是森林固碳。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CO:吸收并固定在植被與土壤當中,從而減少大氣中CO濃度的過程。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陸地碳匯中約有一半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國際社會對森林吸收CO的匯聚作用越來越重視?!恫ǘ髡螀f議》、《馬拉喀什協定》將造林、再造林等林業活動納入《京都議定書》確立的清潔發展機制,鼓勵各國通過綠化、造林來抵消一部分工業源CO的排放,并將造林、再造林作為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發達國家也可以通過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林業碳匯項目抵消其部分溫室氣體排放量。因此,植樹造林的功能并不是簡單的綠化生態環境,而是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生物固碳、擴大碳匯、減緩溫室效應、減少CO:排放最經濟和最有效途徑之一。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顯著,單位面積的生物產量差異甚大。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由于缺水,每公頃山地的森林生物量只有6t碳;而在南方水熱條件較好的山地,每公頃森林的生物量高達71t.中國的陸地面積960萬km,百分之一的森林覆蓋率大約有10萬km,約1000萬hm.也就是說,中國增加1%的森林覆蓋率,便可以從大氣中吸收固碳0.6~7.1億t.我們假定,中國在未來50年間將森林覆蓋率從目前的14%增加到20%,從總量上看,增加6000萬hm森林,總固碳量約3.6~4.2億t,相當于50年期間每年固碳0.07~0.08億t.
中國當前的人均碳排放水平約為0.8t,全國約10億t.這樣,當前排放水平的1%~8%可以通過森林碳匯而得到削減。盡管從字面上看,中國的森林碳匯潛力巨大,但相對于中國的碳排放總量,仍顯有限。因此,中國應改進森林管理,提高單位面積生物產量,擴大造林面積,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hm,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m.二是草地固碳。草地作為陸地植被巨大的碳庫,在減少和固定CO過程中具有重要功能。在各種陸地生態系統中,氣候變化將首先對草地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天然草地覆蓋了幾乎20%的陸地面積,通過提高草地管理水平來增加草地生態系統的碳儲量,是一種低成本的固碳途徑。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草地國,擁有草地面積達392.8萬km,占國土面積的40%(農業部,2006),其中溫帶草原、高寒草原、荒漠草原和南方草山草坡各占30%、35%、17%和19%,其面積總量是農田的4倍。目前我國北方廣大草地正在受到嚴峻的退化和沙化的威脅,其地上生物量和土壤碳儲量都會因之而受到影響,全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退化草場面積為8666.7萬hm,至90年代中期已達到1.33億hm,幾乎占到可利用草場面積的50%(中國農科院,2008)。草地退化的原因有干旱、生態環境惡化、過度放牧、開荒等原因。由于草地為我國第一大陸地生態系統,其植被碳儲量約占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總植被碳儲量的16.7%,而且其固碳減排成本最低。因此,通過合理放牧、灌溉、施肥和品種改良等措施合理管理好草地,對我國草地固碳量的增加、生物量碳的累積和土壤碳儲量的提高都有很大意義。
三是農地固碳。耕作土壤是有著巨大固碳潛力的碳庫,應該通過各種技術來增加其固碳量。國際農業已經走向固碳農業,國際糧農組織、美國、歐盟等紛紛發起研究農業土壤固碳途徑,開發固碳農業技術體系,加強評估國家農業固碳能力與固碳效益,以爭取最大利益。歐美國家由于畜牧業和農業的生產量穩定和管理技術的發展,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下降。但發展中國家由于仍然是耕作農業,施肥強度高,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仍將增加,控制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面臨嚴峻挑戰。
我國目前的農田面積為9500萬hm,其中稻田占10%.從1980年到2004年,全國耕地土壤有機質從1.8%提高到了2.01%,平均每年提高0.014%,但仍具有很大的固碳潛力。假設采取合適的管理措施,如侵蝕控制、輪作施肥、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等,有望在30年內使土壤有機質提高30%~40%,僅耕地一項的固碳,就相當于美國和加拿大兩國的總和。根據目前的野外定位研究成果,在施用有機肥的情況下,除東北部分地方外,我國土壤有機質均會增加,平均增加幅度為8.52g/m·a~59.78g/ma.農作物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增加幅度為45.24g/ma.免耕和少耕可以分別增加土壤有機碳34.81g/m·a和208.74g/1TI·a.因此,我國農田生態系統土壤的固碳潛力是巨大的。
四是退化土地的恢復固碳。退化土地是指那些嚴重退化而不能再恢復到其原來景觀的土地,如嚴重侵蝕的土地、工業污染(如重金屬以及有機物等污染)的土地、礦山廢棄地、鹽化、堿化和沙化土地等,同時,有人認為水土流失面積和城市建設用地也屬其中。由于嚴重的破壞,這些土地已不包括在其原來所屬的農地、林地或草地范疇中。據中國科學院資料,目前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為283萬km,荒漠化速度為2640km/a;水土流失面積共達367萬km,占國土面積的38.2%,其中水蝕面積達188萬km;礦山廢棄地也已達到198萬hm,而且呈逐年增加趨勢。雖然科學家們指出,在可接受的投資費用前提下,只有20%~40%的退化土地可以得到恢復,但由于我國退化土地的面積較大,因此對其進行合理的治理仍然可以獲得可觀的碳收益,這也是發展中國家提高碳儲量的一個途徑,但需要相當大的資金投入來獲得這些收益。
我國對退化土地恢復的途徑主要包括:一是侵蝕控制。控制水土流失可以減少我國的土壤碳儲量損失,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生產力,并使植物碳儲量也得到增加;二是城市綠地。我國的城市綠化工作發展很快,自1996年以來,增加速度更快,面積每年比上一年凈增3.8萬hm,到2008年底,全國城市綠地總面積已達到122.8萬hm.因此,增加城市綠地也是生物固碳的重要途徑;三是農地轉化。農地轉化是指將不適于耕作的農地,如風沙區和水土流失嚴重的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以防止土壤碳進一步損失,并使植物生物量碳儲量增加。目前,我國退耕還林(草)計劃正逐步實施,這部分土地在未來吸收大氣CO,方面的潛力估計會有一定增加。
五是濕地固碳。濕地(Wetlands)是一種比較活躍的生態系統類型,它與陸地、大氣圈、水圈作用的絕大部分生物地球化學通量有關。由于水分過于飽和的厭氧的生態特性,濕地積累了大量的無機碳和有機碳。濕地中的微生物活動相對較弱,植物殘體分解釋放CO的過程十分緩慢,因此形成了富含有機質的濕地土壤和泥炭層,起到固定碳作用。濕地是全球最大的碳庫,儲存在泥炭中的碳占地球陸地碳總儲量的l5%.據穆爾等估算,全球沼澤濕地一年約有3.7億t碳積累。我國泥炭地儲存著15.03億t有機碳,其吸碳能力遠遠超過森林。我國青藏高原高寒濕地、東北濕地以及分布在幾大流域的濕地是巨大的碳庫,納入陸地生態系統碳管理框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濕地同時也是溫室氣體的重要釋放源。如果濕地遭到破壞,濕地的固碳功能將減弱,同時濕地中的碳就會氧化分解,濕地就會由“碳匯”變成“碳源”,加劇全球變暖的進程。當前我國符合《京都議定書》的生態系統碳匯占工業CO,總排放量的4%~6%,到2020年這個碳匯可提高2~4倍,占工業CO,總排放量的7%~8%.因此,增強濕地碳吸收與碳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我國所面臨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為加快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爭取空間和時間。
我國增加濕地碳匯的途徑主要有:一是建立濕地公園和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自然保護區能夠減少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干擾和破壞,是保護濕地及其賴以生存的野生動植物的基本手段。而建立城市濕地公園既可以平抑城市碳源,又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增加旅游收人,可謂環境與經濟雙贏。二是濕地恢復,包括濕地生物、濕地水質和水量,濕地面積及調蓄洪水功能的恢復。近年來,由于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我國許多濕地因來水量減少而干涸,許多重要濕地調蓄洪水功能幾近喪失,許多濕地生物物種瀕臨絕境。因此,對濕地采取恢復措施和綜合治理迫在眉睫。三是建立人工濕地處理污水機制。人工濕地在低成本治理污水方面顯示出極大的優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在人工濕地處理污水方面還相對滯后,需要加大技術研發和資金投入的力度。四是開展濕地保護的國際合作。通過國際間合作,不僅可以增加濕地保護的資金投入,還能學習國外許多關于濕地保護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并以此促進我國濕地保護事業的發展。
6、推進低碳制度創新。加強法律體系建設
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是制度的創新和政策法律體系的支持。而推進低碳制度創新的關鍵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即轉變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代之以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的低碳經濟模式。所謂低碳經濟模式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核心,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是人類社會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進步,是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一場深刻變革,是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就制度層面而言,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各類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的參與,其中,政府主導十分關鍵。從我國現實情況來看,推進低碳制度創新應綜合運用如下幾類措施:
首先,要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應結合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節能減排的工作需求,盡快開始研究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盡快研究制定適合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碳排放強度評價體系和碳排放可量化標準,指導和引領政府、企業、居民的低碳行動方向和行為方式。具體說來,中國特色低碳道路的戰略取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把“低碳化”作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并把相關目標整合到各項規劃和政策中去;二是要權衡經濟發展與氣候保護的近期和遠期目標,處理好利用戰略機遇以實現重化工業階段的跨越與低碳轉型的關系,同時充分考慮碳減排、能源安全、環境保護的協同效應,有效降低減排成本;三是要加強部門、地區間的合作,吸引各利益相關方的,泛參與,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特別是通過新的國際合作模式和體制創新,共同促進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和全球資源資產配置方式的轉變;四是積極參與國際氣候體制談判和低碳規則制定,為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要建立發展低碳經濟的長效機制。建立發展低碳經濟的長效機制和科學的制度安排,是推動社會經濟朝著低碳方向轉型的必然要求。具體而言,主要應從以下方面人手:一是建立低碳領域的技術創新機制。伴隨《京都議定書》的執行,相應的減排技術產業及其市場將逐步形成。清潔能源技術和高效能源技術將逐漸成為這一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技術,誰在這個領域的技術創新中取得突破,誰就能夠搶先占領這一市場,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因此,注重低碳技術創新機制建設和清潔發展機制的整體戰略部署,不僅是國內低碳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國際低碳技術合作的要求。二是從制度上為企業節能減排創造條件。企業是節能減排與發展低碳經濟的主體,如果僅憑市場運作,沒有政策機制對其節能的設備投資、技術進步、減排成本,以及管理機制改進等方面進行鼓勵和現實補助,企業在大規模應用減排手段上將缺乏長期的積極性。因此,政府在為企業提供完整的碳排放信息和穩定的減排支持環境的同時,還應建立稅收優惠、融資優惠等激勵機制,刺激和引導企業增加對低碳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投入,或者通過對研發資金的重新分配,來推動低碳技術的發展。三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碳交易制度。為實現低碳制度創新,中國應建立全國范圍的以碳基金、生態補償基金為主要內容的碳平衡交易制度。碳平衡交易制度應以區域公平為原則,按照比例付出或獲取相應的碳基金,用于生態補償和生態建設。即碳排放量高的生態受益區在享受生態效益的同時,拿出一部分經濟效益,對生態保護區(削除碳的省份)進行補償。這實際上是將碳源排放空間作為一種稀缺資源,碳匯吸收能力作為一種收益手段,利用我國區域間碳源和碳匯擁有量的差異,通過有效的交換形式,形成合理交易價格,使生態服務從無償走向有償。建立碳平衡交易制度,更重要的是要考慮中國自身的情況和經濟發展水平,要充分考慮東部沿海地區對西部內陸地區的帶動作用。因此,我國應成立碳平衡交易領導小組,負責碳交易的戰略和規劃工作、低碳經濟發展的立項和管理工作、碳交易的執行規劃,以及協調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碳交易過程中的組織、管理、仲裁和督察,確保碳交易工作的有序運轉。
再次,要建立適合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法規體系。法規體系是政策措施的體現,也是社會行為準則的規范。發展低碳經濟,建立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和市場環境必不可少。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建立政策法規體系應重點推進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策支持。近年來,我國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戰略構想,不斷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節能減排的政策,在客觀上為低碳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但同低碳制度的創新要求相比,這些政策措施還遠遠不夠,應在以下方面著力強化:其一,應進一步強化清潔、低碳能源開發和利用的鼓勵政策,通過經濟、法律等途徑引導和激勵國內外各類經濟主體參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的清潔發展;其二,應大力推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機制建設,培育持續穩定增長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市場環境與制度創新;其三,應加快推進中國能源體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價格體系。例如,能源補貼是發展中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低碳經濟發展必須正確面對的。由于能源在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行業本身的特殊性,政府對能源干預較多,通常以補貼形式出現。對于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過渡性的能源消費補貼是合理的,有時候也是必需的。但是,能源補貼對碳排放的影響不能低估。一方面,在能源補貼方式上,發展中國家主要采用壓低能源價格的消費者補貼,這種價格管制式的補貼方式通常沒有特定目標群體,因而降低了能源產品的終端價格,導致比沒有補貼時更多的能源消費和更大的排放。另一方面,價格管制意味著生產側補貼,而生產側補貼不僅鼓勵和放大了石油、電力的無效消費,加大?!耗茉聪∪焙蛢r格壓力,以及加重了環境污染,同時也意味著大多數的能源補貼將進入富人口袋。再者,低能源價格還會通過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造成對外國消費者的間接能源補貼。因此,中國低碳經濟制度創新應包括改革能源補貼方式,以及在低碳經濟發展中考慮取消能源補貼會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產生什么影響,特別是考慮取消能源補貼對貧困人群的影響。
二是立法保障。近年來,我國先后制定了《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以及《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等法律法規,這些法規總結了國內外發展循環經濟的有益經驗,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主線,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這對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保護和改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增強全社會環境意識,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都將發揮積極作用。
同時,也對我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約能源資源、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些立法只是階段性成果,離創建低碳制度的立法要求還相差甚遠。當前,我國應該大力加強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體系,促進能源發展戰略的實施,確立能源中長期規劃的法律地位。接下來,應盡快出臺《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從法律上促進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和地熱的進一步開發,實施強制性的最低能耗標準和節能認證,推行能效標識制度。與此同時,還應抓緊修訂《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礦產資源法》、《煤炭法》、《電力法》等環境和資源領域的專門法律;同時還要抓緊制定和修訂節約用電管理辦法、節約石油管理辦法、建筑節能管理條例以及各種廢棄物回收利用的相關法律,加快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的建立,以完整的法律體系和完備的法律形式保障低碳經濟的有效推行。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0-0130-03
氣候的急劇變化是對人類最大的威脅,而造成氣候變化的原因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2009年12月19日,萬眾矚目的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在未能通過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文件的情況下閉幕。此后,中國面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更大壓力。在此情況下,應如何變壓力為動力,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這是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是中國的低碳經濟之路面臨著諸多挑戰,在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氣候影響和碳減排的背景下,中國應當采取措施積極應對,走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一、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現狀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它的內涵十分豐富,但目前為止沒有確切的定義,各學者對于低碳經濟的定義有不同的解釋。本文作者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低排放二氧化碳的經濟發展模式。但是,我國并不能只顧著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還應把低碳經濟定義為低能耗和低污染。也就是說,我們在關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還要關注節能減排和減少空氣污染,要全面地發展低碳經濟。
目前,全球很多企業都嘗到低碳經濟所帶來的利益。據統計,日本在光伏發電技術領域居世界領先,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設備出口國,僅夏普公司的光伏發電設備就占世界的1/3;德國風能發電設備2005年的出口收入已達約60億歐元,占全球風力發電設備交易額的一半左右。發展節能減排等,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帶動經濟增長,因此,發展低碳經濟無疑可促進經濟的新一輪高增長。由此可以預見,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二)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現狀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研究,二氧化碳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94%,而且在人類各項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中,能源生產與消耗環節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比例高達83%。因此,能源問題是降低碳排放的關鍵,減少能源生產與消耗環節的溫室氣體排放是重中之重。數據顯示,全球CO2年產生量巨大,僅我國每年就排放70億噸以上,且正以年均4%的速度增長。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大規?;A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長短期難以逆轉,從而導致碳排放不斷持續增長。目前全國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煙塵都是由燃煤排放的。長期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給我國帶來了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但是這種能源結構在現在以及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很難改變。由于技術和設備相對陳舊,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遠高于發達國家,主要工業過程和產品能耗比國際領先水平平均約高30%左右。中國目前CO2排放總量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發展,對能源的依賴越來越大,中國面臨著嚴峻的能源安全問題,低碳也成為中國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技術障礙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目前,我國因缺少先進的減排技術,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都具有明顯的高排放特征。
1.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中國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已經成了中國經濟的軟肋。中國是資源消耗大國,但是單位資源平均產出不足發達國家的1/10;中國是制造大國,但重要技術裝備主要靠引進;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不斷增加,但是不僅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而且每年要為軟件技術標準向外企支付高額的費用。
2.國際技術轉讓障礙。目前,國際知識產權體系尚不健全,普遍存在著技術剽竊、模仿現象,致使創新者缺乏足夠的市場激勵動力。發達國家擔心轉讓先進技術會影響到其國內產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導致發展中國家人才缺乏、技術轉讓費高昂、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障礙。
3.技術引進障礙。技術引進包括為了使用而引進和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而引進的兩種方式。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企業在技術引進上大量花錢,因為它的效益迅速可見,而對消化、吸收卻吝于投入。這是我國長期以來就存在的重引進、輕消化吸收的弊病。多家企業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重復引進技術,最終產生了對外國技術依賴。結果導致花費大量的技術費用,而沒有完成技術更新和學習的過程,也沒有培育出自己的技術創新力量。
4.技術投資障礙。新技術應用的預期尚不明確,技術政策還不健全,導致投資者擔心未來技術應用的市場風險而不敢大膽投資進行技術研發。
(二)低碳新能源有待大力發展
中國的能源結構缺油少氣,以煤為主。由表1可知,1978年中國總體上還是能源凈出口國。到了2009年中國的能源消耗量遠超過能源生產量,缺口高達32 028萬噸標準煤,成為不折不扣的能源進口國,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和能源安全。
目前,雖然我國新能源發展的態勢不錯,如風能發展迅速,2008年連續第四年風電裝機翻番。2008年中國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占世界總裝機容量的10.1%,僅次于美國、德國和西班牙;2008年中國新增裝機容量占世界新增裝機容量的23.3%,僅次于美國。但是,目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新能源成本普遍較高。我國風能發電的成本要比火力發電高一倍,太陽能發電成本是火力發電的四倍,因此還需要進一步降低成本。二是我國在關鍵技術上掌握得還不多,自主創新太少。要發展新能源,引進是必要的,但是我們必須要加強在新能源方面的自主創新。沒有自主創新,就會出現世界各國的技術到發展中國家來做實驗的情況。三是我國目前對于整個新能源的發展還缺乏一個詳細周密的規劃。對于新能源發展戰略的爭論也比較多。
(三)產業結構短期內難以調整,企業節能減排動力不足
中國的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大多是高能耗工業部門,如果要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還要依靠這些產業的基礎性支持,在就業壓力和稅收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要在短期內實現產業結構的有序迸退,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結構調整,仍然相當困難。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工藝和裝備落后、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重的中小企業的關停受到地方利益的保護;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和企業仍然我行我素,爭先恐后上項目,特別是重化工項目,對國家的相關規定置之不理。
目前,中國節能減排工作主要是由中央政府以行政手段為主,依靠節能減排指標的層層分解來約束地方政府和企業實施。企業是節能減排與發展低碳經濟的主體。如果沒有長效政策機制對節能的設備投資、技術進步、減排成本以及管理機制改進等方面進行鼓勵和現實補助,企業在大規模應用減排手段上將缺乏加大投入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缺乏長期的積極性,建立長效機制尚需時日。
當前經濟困難使政府承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在政策的制定上容易顧此失彼。國家為了促進經濟穩定發展,取消了部分高耗能產品如一些鋼鐵產品的出口關稅,而且目前的油電價格管制和補貼存在問題。生產側補貼鼓勵和放大石油電力消費,導致無效消費,加大能源稀缺和價格壓力,以及環境污染。此外目前的能源生產側補貼方式鼓勵消費,意味著大多數的能源補貼將進入富人的口袋。另一方面,低能源價格會通過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造成對外國消費者的間接能源補貼。
另外,雖然國家將節能降耗工作放在高位,但是政策實施效果,包括針對節能減排的投資發揮的作用,存在滯后期。一些投資不能立刻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技術進步轉化為企業的節能績效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
總而言之,實現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在國家尚未出臺發展低碳經濟的明確政策和戰略思路的前提下,發展低碳經濟的障礙遠不止這些。
三、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建議
(一)大力發展技術創新的必要性
據悉,目前許多國家已經紛紛投入巨資開始涉足低碳技術研發,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機構投資13億美元進行低碳技術開發,謀求在低碳經濟時代真正到來的時候占領科技制高點。據了解,我國科技部在相關科技計劃中,已對節能和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潔汽車等具有戰略意義的低碳前沿技術,進行部署并加大投入力度。當下,我國在低碳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正快速提高,大批成熟的低碳技術正在電力、冶金、建材、制造、石油化工等行業得到推廣和應用。
我國應鼓勵煤炭企業建立循環經濟園,鼓勵研發對煤炭熱能效率利用高的技術發展,實現煤炭的多層次利用,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取得豐厚的經濟回報。碳捕捉和碳儲存技術是未來煤炭行業發展的支柱技術,掌握了這個技術,不但可以發揮我國相對較豐富的煤炭資源優勢,還可以使我國減少對石油進口的依存度,踏上低碳經濟發展之路。因此,國家應進一步扶植低碳科技的發展,實行多聯產技術來降低經濟成本,對實行清潔生產的環保煤炭企業給予補助。
(二)提高能效和開發新能源是重要途徑
建立能源回收生產體系,對廢物進行循環利用是一種能源雙向流動的生產模式,使得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生產過程中不斷進行循環,并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從而實現碳排放的降低。研究顯示,廢棄物再生回收的碳減排量十分可觀。據測算,每回收利用1噸廢舊物資,可節約能源1.4萬噸標準煤;每利用1萬噸廢鋼鐵,可節約成品鐵礦石2萬噸,節能0.4萬噸標準煤,少產生1.2萬噸礦渣;每利用1萬噸廢紙,可節約木材3萬立方米,節約能源1.2萬噸標準煤,節水100萬立方米,少排放廢水90多萬立方米,節電600萬度。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廢金屬的回收率(指年總回收量占總消費量的比重)為40%―50%,廢鋼鐵的回收率為60%―70%,廢紙為70%。未來30年內,再生資源產業為全球提供的原料將由目前的原料總量的30%提高到80%,產值超過3萬億美元,同時提供3.5億個的就業崗位。
在能源政策方面,2009年起,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先后了《高效節能產品推廣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高效節能房間空調推廣實施細則》及《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高效電機推廣實施細則》等多部實施政策,這些政策措施效果顯著,對社會發展低碳經濟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2010年4月正式實施修改后的《可再生能源法》,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利用提供了更加有力法律依據。今后,建議各相關部門制定更多的有關標準和規范,增強可再生能源法的可操作性。尋找出一條更加注重資源、能源、環境邊際效應的經濟增長方式,從而通過新能源的產業革命逐步實現低碳經濟和生態文明。
(三)培育和建立碳交易市場,采取強有力的經濟政策手段
在全球都倡導低碳經濟的同時,我國須在環境與貿易利益方面做出權衡取舍。建立進口制成品替代戰略,減少高能耗、高碳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以進口這些商品作替代,在減少貿易順差的同時保護環境。還應建立低碳貿易和投資制度來避免污染和碳排放,提高外商投資門檻,并鼓勵外商投資在生產中采取清潔技術。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供應國,在此形勢下,我國應充分利用低碳商機,提高重點行業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與產品的競爭力,盡可能以低成本的清潔增長方式和低碳技術進行經濟發展。
2009年美國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使其有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實施碳減排限額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歐盟從2011年開始,擬對未采取減排措施的盟外進口商品征收進口碳關稅。因此,中國的出口貿易受到雙重打擊;另外,如果美國將其稅收用來補貼國內企業的減排,我國的企業面臨更大的壓力。所以,我國應該征收國內碳稅,使美國的碳關稅失去合理性。我國可以借鑒歐洲國家的做法,征收碳稅的同時降低企業所得稅和企業支付勞保的費率。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綜合性成本并沒有提高。另外,我國可以借鑒英國經驗,開征“氣候變化稅”。這種稅收重點引導重工業降碳,與重工業能源用戶簽訂自愿協議。如果他們能夠通過新的投資實現較低的排放,則不需要支付全稅。這樣做的結果是,企業生產在降低了二氧化碳的同時也增加了工業的能效以及競爭力,使其更有動力實現低碳行業的發展。
(四)普及低碳理念,共建“低碳生活”
目前,人們低碳消費意識薄弱,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節能減排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我們必須轉變公眾和社會的觀念。消費反作用于生產,應先從消費者入手,倡導公眾低碳消費、節能減排、低碳經營的理念,引導公眾選擇低碳生活方式,反思那些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生活習慣,使節約能源、保護環境這些環保理念成為行為準則,引導公眾消費低碳產品,從而引導企業生產低碳產品,讓“低碳生活”成為一種時尚,充分發揮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能。
參考文獻:
[1] China’s Pathway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 CCICED Policy Research Report,2009.
[2] 楊莉.低碳經濟發展可行性及策略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9,(23).
[3] 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
[4] 王宇寰.節能減排――低碳的必由之路[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
[5] 林汐.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黨政干部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Main problem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China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WU Zhe
隨著當前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們對資源有更大的需求,為滿足人們的需求,盲目的開采,無節度的利用資源,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能源的過度使用,引發了一系列的的環境問題,如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上升,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出現,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存與發展。針對當前這一惡劣的環境問題,國際社會提出了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
一、“低碳經濟”的概述
低碳經濟最早由英國政府率先提出,是指在新技術以及政策的扶持下,開展一場能源革命,該種經濟模式提出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出,抑制氣候變化。低碳經濟主要是以低碳含量、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能耗和高效益、高效率、高效能以及自然、人類以及環境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為特征的一種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該種經濟模式的提出是在氣候變暖這一大環境下,主張減少人們排放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環境,減少氣候災害的出現。相對高碳經濟,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轉變為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為響應國際社會提出的低碳經濟發展策略,并與當前我國實際相結合,分析政府如何通過政策引導我國發展低碳經濟。
二、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選擇
提出能源節能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實施節能可有效保證能源資源總量供應安全、使用安全以及能源結構的調整,可有效提高競爭力以及保護環境。一些專家預測,實施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有望將能源的消費量減少高于15%。因此,中國未來節能工作的重點在于改進建筑、交通、工業等三大部門的能效。
調整能源結構,開發利用新型低碳能源。雖然新型能源不斷出現,但我們所廣泛使用的傳統化石能源,仍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占據我國能源生產以及消費的主導地位。從保護環境以及優化能源結構角度分析,發展零碳能源和低碳能源,可有效保證使用能源的多樣性,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減少能源排放。但需注意的是,能源結構受到經濟成本、技術狀況以及資源影響約束,若能源需求量仍大幅增長,調整的機構仍不能滿足當前的需求,政府提供的政策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調整能源結構時,應與能源的總體消費量保持一致。
調整產業機構、對高碳產業采取限制措施,倡導實施低碳產業。我國存在產業機構不合理的情況,第一、二產業比重較高,第三產業比重較少,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調整當前我國的產業機構,對于控制碳排放量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是一個能源消耗大國,第二產業的交通運輸業、建筑業以及工業制造業呈現高速發展趨勢,且在一定時期內仍將表現為繼續高速發展,這是符合當前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的。因此,針對當前我國的產業結構特點,倡導實施產業低碳化,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
加強與國際之間的合作,加強創新能力。低碳經濟中強調借助科學技術的力量發展產業,減少能源的消耗。而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技術力量較為薄弱,需加強國際間合作,借助發達國家所采用的低碳技術,將其應用到我國經濟發展中,帶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但因一些利益關系,低碳技術向發展中國家推進較慢。有必要借助國際間的協議,推動當前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技術轉讓,形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協作,形成一個共同發展的和諧局面,有利于低碳經濟在全球范圍內推進應用。
結合我國具體地區實施區域低碳經濟發展。以我國中部地區為例,中部為我國人口主要集中區,中部貫通東西,在全國經濟發展中,起著過渡作用,能源消費總量僅次于東部地區。在我國實施低碳經濟發展政策之后,借助創新技術,中部地區開始將新能源汽車、輸變電以及節電設備等新興能源應用到實際中,成效顯著,中部地區的能耗指標相較于未實施時,顯著下降,且以此為契機,中部地區實施中部崛起,發展中部經濟。
三、總結
在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全球變暖,環境不斷惡化,嚴重制約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施低碳經濟發展是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國提出了相應的政策體系構建措施,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政策,在新技術的基礎上,利用經濟、金融以及法律等政策手段,合理配置資源。促進低碳政策體系化,構建低碳社會建設的重要保障,戰略性、全方位以及多層次相結合給予患者實施政策制度體系,發揮政策體系之間相互協同作用,有利于我國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為更好發展低碳經濟,應與發達國家之間相互溝通,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水平,提高我國實施低碳經濟的創新能力,同時我們也應做到自我創新發展,推進當前低碳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棟,李懷霞.論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府政策[J].中國行政管理,2009,(5).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一種經濟形態。目前,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各國政府和學術界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國政府也積極采取行動,實現低碳發展,并將其列為刻不容緩的任務。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路徑依賴性弊端已經凸顯,低碳經濟的發展處于兩難境地。因此,利用路徑依賴理論分析低碳經濟,探索發展低碳經濟的新模式,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路徑依賴理論
路徑依賴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關于制度變遷的一個重要分析工具,是指在制度變遷中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制度變遷一旦走上了某一條路徑,其既定方向會在以后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諾斯路徑依賴一:一旦一條發展路線沿著某一進程進行時,系統的外部性、組織的學習過程以及歷史上關于這些問題所派生的主觀主義模型就會增強這一進程。一種具有適應性的有效制度演進軌跡將允許組織在環境的不確定下選擇最大化的目標,允許組織進行各種試驗,組織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去識別和消除相對無效的選擇,并保護組織的產權,從而引致長期經濟增長。諾斯路徑依賴二:一旦在起始階段帶來報酬遞增的制度,在市場不完全、組織無效的情況下,阻礙了生產活動的發展,并會產生一些與現有制度共存的組織和利益集團,那么這些組織和既得利益集團就不會推動現有制度的變遷,而只會加強現有制度,由此產生維持現有制度的政治組織,從而使這種無效的制度變遷路徑不斷得到自我強化并持續下去。因此,路徑依賴對現在和將來的選擇有極強的制約性。
我國低碳經濟發展中路徑依賴的表現
對我國而言,低碳經濟不僅有助于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平衡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更有助于在全球各國應對氣候變暖的趨勢下提高國際競爭力。然而,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的路徑依賴嚴重制約了低碳經濟的發展。這種路徑依賴性主要表現在對經濟制度、能源稟賦、傳統技術和產業結構的依賴。
(一)依賴原有的經濟制度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改變以往傳統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經濟增長,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過技術創新,改變過分依賴化石燃料,發展新型能源。但是由于環境產品的公共性,其產權難以有效界定,產權界定的交易成本遠遠大于交易的互惠,形成環境資源無償使用的習俗,進而帶來“公地悲劇”的結果。作為理性經濟人的企業,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對環境污染的外部性很不愿意進行內部化。同時在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長的情形下,利益集團通過游說、尋租等方式“俘獲”政府,甚至影響地方政府的政策。正如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1971)所指出的:立法者和規制機構因擁有國家賦予的強制權力,從而為產業利用國家贏利提供了可能性。通過經濟主體與政府間高的交易費用,達到其之間所謂的“雙贏”,從而使利益集團在環境污染方面得以有效保護,使得節能減排成為泡沫。在這種路徑依賴下,利益集團極力維護現有的制度安排,阻撓新的關于環境管理的公共政策,使得舊有的環境政策和經濟增長方式得以繼續延續,進一步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
(二)依賴能源稟賦
我國能源稟賦是“富煤、少氣、貧油”。這一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國是以煤為主的“高碳”能源結構,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目前我國仍是高碳結構,化石能源占我國整體能源結構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68.7%,石油占21.2%。1993-200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為69.4%。放在全球的視野中,2007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僅占27.8%,發達國家煤炭消費比例大多不到20%,而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炭所占比重高達69.4%。這一比重遠遠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可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我國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的一個長期制約因素。煤多、氣少、油缺的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國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仍將是主要一次能源。煤炭消費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高,致使我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期“高碳”特征仍會明顯,也使得在解決環境污染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形勢會異常嚴峻,任務將十分艱巨。
(三)依賴傳統技術
多年來,為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各國政府致力于通過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不斷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能力。然而,目前發展中國家缺乏先進的、有利于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其經濟的發展具有明顯的高排放特征。目前,發展中國家因缺少先進的、有利于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其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明顯的高排放特征,從而可能使發展中國家面對“鎖定效應”的瓶頸,即如果用常規的低效技術去裝備基礎設施系統,那么它將會持續幾十年,未來我國幾十年排放的狀況不可避免地在最近幾年內就被“鎖定”,以后我們要改變它,可供選擇的空間非常小。因此,實現一個從傳統發展路徑向一個創新性的發展路徑轉變,低碳技術創新與技術轉讓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
(四)依賴現有產業結構
當前,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過于依賴第二產業,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產業和服務業發展滯后,比重偏低,這些將成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障礙。我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又加重了我國經濟的高碳特征。資料顯示,1993-2005年,我國工業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8%,工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約70%。在第二產業內部,鋼鐵、有色、建材、化工和電力等高耗能行業的發展過熱,導致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下。2006年,我國創造單位GDP(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國和法國的7.7倍,是美國的4.3倍。2001-2007年,我國能源強度從4.21噸標準煤/萬元增加到4.77噸標準煤/萬元,能耗水平不斷上升,目前能源效率比世界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我國的高能耗工業部門大都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后經濟危機時代背景下,在就業壓力和稅收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要在短期內實現產業結構的有序進退,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結構調整,提升工業生產技術和能源利用水平,仍存在難度。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選擇
(一)以制度創新為保障,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強制變遷
依據路徑依賴理論,打破“碳鎖定”,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變遷,必須引入外生力量。我國雖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等發展新能源的法律法規,但缺乏一整套完善系統的法律法規體系和長期戰略規劃。因此,應盡快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和相關法律法規,把發展低碳經濟提升到國家長期發展戰略的層次,納入政府長期規劃,制定出低碳經濟的“國家方案”和行動路線圖,與國家的“發展規劃”、“能源規劃”、“循環經濟規劃”和“節能減排規劃”相銜接,形成一個具有國家意志的可操作的低碳經濟發展藍圖。同時,應結合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節能減排的工作需求,從法律層面確定應對氣候、環境變化的舉措,在相關法規修訂過程中,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有關條款,逐步制定、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強化清潔、低碳能源開發和利用的鼓勵政策,制定與可再生能源法相關配套法規和政策。通過法律法規的強制性途徑引導和激勵經濟主體參與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的清潔發展,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強制性制度變遷。
(二)以技術創新為推手,實現能源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
對我國而言,擁有國際前沿高端并且經濟可行的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因此,應以技術創新為推手,充分利用核能、風能、水能、太陽能等低碳能源,著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實現能源結構多元化和產業結構轉型。一是在戰略上要高度重視低碳技術創新。二是要加大對低碳和零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大力推動相關技術創新。政府要加強對低碳技術研發的前期投入,直接參與節能和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潔汽車等具有戰略意義的低碳前沿技術的研發投入,分擔和降低企業引入新技術的風險和成本。三是通過科技投入以及科技孵化器、科技產業園、高新技術園區、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科技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作為低碳技術的研發和創新主體,促進低碳技術的產業化和市場化。四是逐步推行以“低碳”為代表的新技術標準和商品標識,使擁有低碳技術和產品的企業更易得到社會認可,鼓勵消費者選擇和使用低碳產品,從需求方面刺激低碳產業的發展。
(三)以價格機制為手段,建立我國的碳交易市場
為了更好地減少溫室效應,有效控制碳排放量,促進低碳經濟的有效發展,我國應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控制碳排放的經驗,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一是推進資源環境領域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通過不斷完善稅收制度,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夠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進而引導各經濟主體的行為合理化。二是積極參與國際碳交易活動,建立和完善國內的碳交易體系。碳交易的本質就是通過限定碳排放總量,利用價格機制降低交易雙方的減排總成本,實現效率最大化?!毒┒甲h定書》規定了排放交易、聯合履行和清潔發展三種交易機制,其中清潔發展機制是針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交易而設計的一種市場化交易機制,有利于降低減排總成本,實現交易雙方的共贏。除了要積極參與清潔發展機制外,還要發揮各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業務創新和金融創新,參與其他的碳交易體系,藉此獲取市場收益,并在探索中積累經驗,為國內碳交易體系的發展成熟以及謀求在國際碳市場上更大的發言權奠定基礎。
(四)以意識創新為工具,建立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意識形態作為一種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最初可視作節約交易費用的一種工具。林毅夫(1989)認為,意識形態對制度的實施能產生極大的外部效果,如果選民們對統治者權威的合法性和現行制度安排的公平性有較強的確信,那么統治國家的交易費用將下降。同理,培養公眾的低碳經濟意識,能夠使其深刻認識到低碳經濟制度安排的合理性,能夠淡化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的機會主義,也有利于防止“搭便車”行為和減少強制執行制度安排的費用,有效地促進低碳經濟制度的實施。因此,政府應通過各種媒體和手段,大力開展低碳經濟宣傳活動,積極倡導低碳的、節約環保的社會生產、消費方式,使各階層人群了解并認可低碳經濟,改變過去那種大量消耗能源、排放溫室氣體的所謂體面生活,廢止過度消費、超前消費和奢侈消費,提倡適度消費、綠色消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理念。同時也要將低碳發展的理念融入政府管理和企業經營行為中,以此形成政府、企業和個人多方參與、社會聯動的低碳經濟發展道路。
發展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其發展依賴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我國走低碳經濟的道路,符合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也符合全球氣候環境合作的要求。因此,我國必須盡快采取行動積極應對這種嚴峻的挑戰:要建立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體系和低碳產業結構,要建立與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鼓勵低碳發展的國際國內政策、法律體系和市場機制,最終實現由“高碳”時代到“低碳”時代的跨越,真正實現我國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恒,孫蕾.發展低碳經濟的策略選擇[J].北方經濟,2010(1)
2.范建華.低碳經濟的理論內涵及體系構建研究[J].當代經濟,2010(3)
3.李偉娜.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依賴”性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