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31: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德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人文素質教育或稱人文教育,是指以人為中心,以培養人文精神為宗旨的一種教育思想。它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的,注重提升人的理想、情操、道德,以人的理性、道德性和精神性的發展為目的。人文教育目標在于培養人文素質、培育人文精神。人文素質的核心是道德素質,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健全人格,其實質是如何做人。
一、人文素質教育與德育的關系
德育又稱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德育旨在形成青年一代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正確的政治觀點、法紀知識和法律觀念、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人文素質教育和德育有著密切的關系:
首先,理論體系不同。人文素質教育通過對各種人文教育現象的全面研究,它是研究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方方面面的一個多因素的全方位多視角的指標體系,雖然屬于社會科學領域,卻或多或少帶有些自然科學的色彩。而高校德育的理論基礎則是哲學、倫理學以及相關理論,不僅完全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而且具有明確的政治性。其次,教育規律不同。人文素質教育主要著眼于保持個體自身的精神平衡、和諧與健康,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內容,促進人的感性與理性的相通并協調發展,具有內傾性。而高校德育是一種規范性教育,主要著眼于通過一定的政治與道德機制來調整和規范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外傾性。第三,解決矛盾的側重點不同。人文素質教育主要靠闡明事物的因果關系來注重對智力因素的培養和開發,通過學生對人文知識的掌握使其進行內省,繼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而高校德育既要內在規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要內在規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此,德育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堅忍不拔的意志,以產生強烈的政治與道德的信念和理想追求。第四,評價體系不同。評價人文素質教育的根本依據主要是學生的學習成績、了解知識理論信息的多少。而德育要解決的是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不僅要給學生以必要的信息,還要給他們以必要的約束。這樣,評價德育的依據就不僅是學生的道德素質本身,還要看其約束機制如何、整個團體的思想面貌怎樣等方面。第五,施教主體的角色定位不同。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師與學生常以一種平等合作的關系出現。而德育教師以灌輸教育為主,師生之間的關系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德育教師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總結起來,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德育之間的關系是辨證的。一方面,二者在理論體系、教育規律、解決矛盾的側重點、評價體系和施教主體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別,不可以互相代替;另一方面,二者的教育任務、研究內容和教育過程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相互補充、相互滲透。
二、實現人文素質教育與德育的有效整合
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與科學精神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對于高校的人才培養來說,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只是強調灌輸和說教,就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加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人的主體地位,發揮人的主體性。同時,通過將人文素質教育與傳統的思想教育互相配合、互相滲透,在人的整體心理和精神素質塑造方面發揮作用,搞清兩者的辯證關系, 使人文素質教育和德育能夠較好的融合,對我們的素質教育實踐以及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使大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文、史、哲、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懂得生命存在的價值,從而愛惜生命,注重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種種矛盾,從而產生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與此同時,德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整合發展,要在繼承和發揚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德育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機制等方面,銳意創新和改進,特別要在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上下功夫,大力開發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新資源。
首先,確立全人教育的理念。重視學生的全面素質的提升,把德育放在總的培養目標下進行整體規劃,并融入教育的全過程之中, 作為學生成長、成才整體鏈條中的關鍵一環,使思想教育與學生的知識增長、技能訓練同步進行,不斷激發學生的智慧,提升其文化品德和精神境界,關注學生對人生的目的和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對生活世界、對國家社會的熱愛和關心的精神。
其次,結合時展,更新德育內容。在德育過程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德育內容的選擇。德育內容應該緊密結合時展,不斷體現時代要求、符合人們追求真善美與完美人格的精神需求,應該根植于社會現實與多變的生活世界,應當關注社會、國家乃至國際社會的新變化。其教育方法也都應著重于體驗、感悟、隱喻、熏陶,是要能夠通達人心、激發感知。
因此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方法應不斷創新,更有利于人文素質的培養和德育效力的提高。
通過大學生人文講壇這樣一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德育相結合的載體與平臺,學校充分發揮了大學校園的育人功能,在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人格品味等方面有明顯成效,使學生們大大提升了人文精神,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受到全校師生廣泛認可,同時在校園文化建設和良好學風的形成等方面也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積極調動了大學生實現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導向,有力地促進了學校德育工作整體穩步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濤;論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2肖毅;;高校德育教育的價值維度――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共鑄[J];長沙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0-00-01
美育在小學生素質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術教育所培育的美育思想,必須滲透到小學教學的其它領域中支。在小學素質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美術教育,因此美術教育作為小學素質教育的核心,美育能夠陶冶情操,開發智力塑造健康的人格,提升學生們的精神境界,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小學美術教育與德育的關系
美育與德育同屬于小學素質教學的范疇,兩種教育有著重要的聯系。美術教育與道德教學的主要關系在于,一方面,道德意義是美術教育題材的重要內容。美術教育與美術作品都是通過一定的美術形式去反映作品形式背后所代表的意義內容的,美術作品的形式反映的內容通常是具有社會正面意義的題材內容,這些題材的正面價值與意義,往往是與它的具有典型的道德價值與意義是分不開的,比如說像各種愛國主義題材的雕塑作品,表現英雄事跡的作品等等。以雕塑作品劉胡蘭為例,作品本身是一件人物雕塑,但是作品反映的是劉胡蘭的英雄事跡,學生們通過雕塑作品的外在形式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道德教育需要借助美術的形式予以展示。“學校教育在發展學生視覺空間智能的同時,必須潛移默化地滲透社會的某種價值觀念。”②美術作品都包含了道德的內容,學生道德情操的教育,主要是通過美術作品的形體美的體驗與感昭來實現,實現以美感人,以情動人,美術教育以美感熏陶入對學生手展開品德與情操教育,遠遠比一味地灌輸思想道德內容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美術教學豐富了道德教育的方式,為道德教育的發展拓寬了新的形式。另外,在美術教育中,自然景物之美也同樣具有德育的功能,以自然景觀為內容的美術課程能夠增強學生們對自然和生的的熱愛和責任感培養學生們尊敬自然、保護自然的態度與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
二、小學美術教育與智育的關系
智育,主要學注重開發學生們的智力,美術教育對學生的智力開發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美術教育對學生智力開發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人的大腦的特點決定的。現代科學家對人的大腦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兩個半球都具有同樣的高級智力的功能,兩側大腦的功能各不相同,人的活動對大腦的開發也不相同,美術教學有助于開發人的右腦功能。人的大腦的左半球控制右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主要側重于人的抽象、分析、計算和求同方面的控制,機時大腦的左半球是人腦處理語言、數字,進行邏輯思維、分析思維、輻合思維等的智力活動控制中樞,被稱為“優勢半球”。右半球則控制著左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著重于對人的想像性、虛構能力、對外部世界的感受的控制,是人腦處理表象、知覺,進行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的智力活動控制中樞。可見,在人的智力活動中,理論思維主要靠左半球控制,而形象思維則主要靠右半球。美術教學的特性決定了它是開發右腦這一智力世界的最有效途徑。美術教學本身不只是具體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和訓練,但是在其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們對社會及事物的感性及理性的認識,并把這種認識通過具體形象可觀的美術作品表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的創作的潛能得到有效的鍛煉與釋放,從而開發學生智力能力。一個人的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感受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等,這些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因此,不論是從美術的教學的內容還是從人腦的結構來看,小學美術教育對開發學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小學美術教育與體育與勞育的關系
在小學的教育中,體育與美育二者是各成體系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美育與體育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分別作為完善人的整體結構的過程中的兩個側面,它們相互交融,相互滲透,互為目的與手段。以美術教學為主要手段的美育和以運動鍛煉為主要特征的體育,在小學的素質教學中聯系得非常密切,這種聯系主要表現在,首先體育對美育的重要性上,美育是人體的心理活動,人的心理結構是以生理結構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在審美活動或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前,必須要保證學生有個健康和身體條件。通過正確有效果的體育鍛煉,可以改善人的身體條件,確保人的審美心理的完善與發展。
小學生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和提高學生的大腦發育,這樣便為審美能力的培育與發展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小學美術教育在體育中的運用,主要是通過美術教育與體育相結合,即培養學生的身體美、精神美、技巧美等,美術教育對體育教育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體育活動需要美的思想為指導,美育的思想必須滲透到體育的各個環節中去,在體育活動中,運動技巧的高難度性,運動造型的藝術性,運動動作的協調性,運動成員配合的默契性以及動作的整體性等等,這要些體育活動取得的良好效果的必要條件,這些都必須要有美育的思想作為指導,則否將無法完成。因此,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美育與體育是相互促進,相互滲透,互為目的和手段的。
美育與勞育的關系,首先表現在熱愛勞動本身就是一種美,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要從小培育小學生的勞動習慣,要讓學生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其次是勞動創造美。這是馬克思的著名論斷,指出了人類勞動與美的關系,人類的勞動不但是以創造美的目的,而且勞動過程也是創造美的過程。通過勞動不但可以使學生對美的認識與感受暗送具體化、形象化,同時勞動創造性也是提升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學素質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勞動可以培育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造能力,而美術課又對勞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將美術課和勞動課有機結合,對兒童的潛能開發和個性發展,以及綜合能力培養,都是一個重要途徑和基本保證。而培養這些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重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做到美術課的過程就是勞動課的過程,美術課的目的就是勞動課的目的,讓學生在美術課中動起來,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讓美術課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和動手操作的實際場所,通過動手,使學生的美術知識與美術實踐能得到完美的結合,提高學生的整體素。
四、結束語
素質教育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結果,體現了教育發展的本質規律,同時,素質教育是培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必然手段。美術教育的內容是,是其它各科的教學手段的補充與完善,而以美術教學為主要手段的美育,則是其它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最終目的,美術教學在小學素質教育中起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高等教育在中國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了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須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2006年11月,總理就“教育如何培養更多的杰出人才”的談話更是引起廣泛關注。
素質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人類自我發展和人類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各種自然力和現實關系的奴役,特別是進入階級社會以來。由于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各種社會關系的復雜化,導致了與社會物質生產、精神生產高度發達相悖的人的片面畸形的發展,成為人類進步的巨大障礙。因此,擺脫各種自然力和社會關系的奴役,實現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全面發展,則成為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就個人而言,任何一個個體,其腦力、體力和個性心理總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的各種潛能和素質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體現了人的自我完善與發展的本質要求。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推進人類進步。發展人的各種潛能和素質為基本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正是適應人類發展和個體自我完善與發展的要求,是一種歷史必然選擇。
高等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精神的呼喚和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會造成職業的全面流動,千百萬人職業的不斷變換,這種發展趨勢必然要求以“全面發展的個人”來代替“局部的個人”從而要求必須實施素質教育。其二是新舊世紀之交帶來的推動力。人類進入21世紀,面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面對世界各國都在研制21世紀的發展戰略,我國旗幟鮮明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這些都迫使我們不能不考慮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究竟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等帶有根本性的重大問題。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對經濟、文化、國防、人民生活及整個社會發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同樣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大學生素質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內在要求,大學生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任務的完成,教育內容的實施,教育方法的運用,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等,都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關鍵詞
大學生
素質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黨的十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保障和重要環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明晰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按素質教育內在要求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緊迫的時代課題。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研究是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研究中出現的新課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承載體,還是其內容實現的重要保證。對它的研究及取得的理論成果不僅會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還會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一個由各種資源組成的系統,對其建設的好壞決定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對其開發利用程度越充分,收到的整體效益就越明顯。因此,進一步探討和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對于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素質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素質教育
2010年7月,在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勾劃了素質教育發展的軌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也將由此而成為我國各級各類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題和必然趨勢。
素質教育有豐富的內涵,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斷發展。經過20多年來對素質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我們對素質教育的本質和內涵有了較深刻的認識。素質是人的一種心理品質。它是在人先天生理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學習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把知識經過內化和升華而逐漸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高素質是現代社會及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學生的整體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健康素質等方面,這幾個方面相互依存。其中,科學文化素質是基礎,為學生其他素質的形成提供條件;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和靈魂,主導著其他素質的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諸方面素質。
三、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就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所選擇利用的,能承載和傳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信息的,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各種要素的總和。
這一定義包含如下內容:第一,大學生思想政治資源必須是能夠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的各種要素。第二,必須成為聯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中介形式。無論是何種形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都是聯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橋梁和紐帶,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影響大學生思想以及大學生傳達信息給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特定聯系方式。第三,必須承載并傳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信息。作為一種工具形式,總要承載一定的具體內容和信息,承載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目的、愿摯和認識,并傳遞給大學生。大眾傳媒、文化活動等之所以是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因為它們能承載并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信息。
四、二者的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決定著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有利于提升和保障素質教育備方面的成果。黨的十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十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這些論述,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為我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決定著素質教育的方向,有利于提升和保障素質教育各方面的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與素質教育是部分和總體的關系。素質教育是由思想政治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諸多因素構成的一個系統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在這個系統工程中擔負著培養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質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部分,在素質教育中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與素質教育是部分與總體的關系。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受教育者“德”的實踐活動。離開了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質的培養就無法實現,就會影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素質。
五、如何在大學生素質教學中改進和加強素質教育
首先,必須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學科教學之中,使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與各學科的科學文化教育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對科學文化教育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這種促進作用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形成強大的精神動力,讓學生擁有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和意志力。另一方面,各學科文化課學好了,科學文化素質提高了,分析問題、辨別是非、辨別真偽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學生就易于接收科學的思想和理論,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其次,必須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項課外活動之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第三,必須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之中,使學生全方位接受教育。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貫穿于教師的言行之中,發揮教育者的言傳身教作用。只有實行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素質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參考文獻:
摘 要:從古至今人類文明傳承過程中,教育不止是單純的人傳,更關鍵的是通過書傳,可見人類各項教育活動與圖書是緊密相連的.教學改革后,新課標的頒布與實行,對圖使館更是有了更高的標準及要求,學校的圖書館更是要隨之轉變以往傳統的管理模式,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新型管理觀念,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有序開展.
關鍵詞 :圖書管理;素質教育;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5-0217-03
素質教育是新時期下最關鍵的教育,是教學模式改革下產生的新型教育觀念,其在圖書管理方面已被廣泛的應用.素質教育是要求被教育者全方位、綜合發展,對學生的學習及品德等都有著較高的素質標準,最主要的教育目的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其在多方面教育過程中都有一定的體現.對于圖書管理,素質教育有著極大的意義與作用,學生、職員的素質教育對于圖書館理工作都是有著積極意義.
1 素質教育概論及圖書館理必要性
1.1 素質教育概論
素質教育屬于一種教學模式,其關鍵是對人思想道德素養及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與以往的應試教育相對應.當下,人們統一認為素質教育是基于提升學生素養的教育,其需要根據社會發展現狀及人的發展作為基礎的教育,是提升人創新意識、精神、能力的培養性教育.國內的應試教育對素質教育有很大的影響,致使其進展很慢.素質教育主要針對的不止是學生,還要教師.對于各科教職人員來說,更應該體現出自身的良好素養,不斷的提升自身修養與素質.所謂人的素養可以劃分為道德、智力、身體、審美、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的基本素質提升為宗旨的一種教育.
1.2 圖書管理必要性
圖書館工作的主要宗旨是為各科教師教學以及學生提供學習服務,為提升最終的教學質量及推進學生全方位發展、素質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務.圖書館中藏有大量的文獻,是人類幾千年所積累的智慧結晶,學生可以利用圖書館展開大量的閱讀,這樣能夠有效的擴展其知識面,更能豐富課余活動,并能夠有效的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所以,應強化各類圖書管理,緊扣素質教育的主題,完全發揮其應有的素質教育功能.
2 素質教育在圖書管理方面的研究進度
2.1 道德素質教育在圖書管理方面研究進度
道德是人最基本的素質,道德素質教育融進圖書管理也是極為有了的.道德及法律有著密切的關聯,若是一個人不小心觸犯了相關法律時,其必定是違背了道德.圖書管理應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則以及相應的法律規章,圖書管理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知識收集及信息掌握的場所.圖書管理更是需要一定的規律,根據固定的模式展開圖書管理.以往總是會存在很多的缺頁少頁情況,這對后來讀者查找資料時會帶來更多的不便,其更是不道德的行為.該行為會導致圖書管理職員重新將這些缺陷書籍整理出來,并進行一定的標注,以此來防止會誤認為是后來讀者所造成的,從而出現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對于這樣的行為應展開相關的道德素質教育,可以使學生們懂得這樣做是不好的,會帶來很大的害處,讓他們知道圖書是應該得到保護的.新時期對學生道德素質教育的實行,這使得學生可以自覺的愛護圖書,并對其進行保護,這樣對于圖書管理員來說,可謂是減輕了太多的壓力.
2.2 信息素質教育在圖書管理方面的研究進度
2.2.1 信息素質教育已經被廣泛的運用于圖書管理方面,信息素質教育最關鍵的就是各類信息能力的教育,這樣能促使學生更有效的獲得各類知識,并展開各類信息組織加工及詳細分析.經過相關的信息素質教育,可以促使學生懂得各類信息應該怎樣去收集,怎樣去獲得,這樣對圖書管理是極為有利的.當下諸多高校已經進行了文獻檢索等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其最關鍵的目的是提升學生自己進行信息檢索查詢的能力及素質,這樣能夠更快速的得到有效的信息,節約了時間.學校所利用的策略要進行大力的宣傳,促使學生們知道那個地方有什么書籍,自己應該去哪里尋找資料,促使學校中的學生知道圖書資源都有哪些,這樣能便捷的進行資料查詢.學校還應對剛入學的學生們展開圖書檢索方面教育,這樣有效的避免學生在查找資料是產生不必要的困惑.
2.2.2 并且,還需要提升圖書管理人員的各方面素質,挑選適宜的時間,定期的對相關圖書管理人員展開素質教育培訓,以便于提升其圖書館理的能力.當下,國內的眾多文獻均是經過圖書管理人員展開教學的,卻沒有將學生實際的情況及專業結合起來.這樣就導致圖書管理人員在進行相關教育時,不具有學生需要的專業性知識,更不能進行一定程度的專業類文獻檢索教育,這樣很難提升學生們的資料檢索質量.因此,信息素質教育,是需要構建整套健全的教育系統,促使圖書管理及信息素質教育人員完美的結合,有效的發揮其各自優勢,便于實現信息素質教育.
3 圖書管理及學校教育及知識管理理論方式應用
3.1 圖書管理優化對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3.1.1 人們提倡素質教育,強化研究性學習,這就將學校教育各方面標準推向了更高的層面.在面臨這些要求時,學校教育對圖書管理就有了更高的新標準.合理高效的圖書管理可以更好的開闊學生的知識面,拓展學生的視野、開發其智力,有效的提升學生積極思考、研究、探索的能力,這樣對學生的全方位素質提升極為有利.學生想要豐富知識以及開闊視野、提升自身素質,除了在課本中學習知識,還是需要去閱讀大量的書籍.比如,相關的社會、自然學科等知識,現階段國內進行課程的改革,最終的目的是要將學生的智力有效的開發,以提升學生全方位的綜合性素質,合理的培養學生學習、探究能力,圖書館的各類教育應不斷的占據優勢.學校的圖書館中必定是藏著豐富的書籍,各類圖書資料更是應有盡有,盡量的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及求知的需求.
3.1.2 隨著素質教育工作的不斷深化以及減負策略的深入,學校的圖書館必定會成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場地,亦是學生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在信息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學生獲得新型知識,其走進圖書館,要的不止是一本書而已,更是期待著要去認識整體圖書館內的信息,并在其中獲得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學校圖書管理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場所,所以我們應將那些優秀及最新的圖書傳遞至學生的手中,傳遞給學生健康、有益的新型知識.學校圖書館內藏有的書籍和學校對于圖書的相關管理方式,都會對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學校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應不斷的關注新知識的變革,并掌握教育圖書需求開發及研發編寫的情況,這樣充分的運用有益的讀物,很好的發揮圖書的各類教育功能,大力推進學校教育的發展.
3.2 知識管理理論方式應用
3.2.1 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知識管理理論是更體系及健全的,知識管理運用范圍更是在不斷的擴大.知識管理是對人與信息資源展開動態管理,知識管理的關鍵是以人為核心的,并以各類知識為基礎的,最終的目的就是找尋信息處理能力及人知識創新力完美結合,在管理中最大的限度是呈現知識的有效傳播及共享,以便于提升組織創新力及應變力,合理有效的組織最優化的發展策略.
3.2.2 知識管理是呈現知識經濟進展及強有力的基礎.是一種管理意識、思想及方式,這就徹底給社會及社會中的個體帶來很大的變化.學校的圖書館也是收藏及管理的主要部門,收集、歸整、儲存及傳播各類知識是其最關鍵的職能.把各類知識管理的理論方式應用至圖書管理中,便于呈現圖書管理的有效創新,更是圖書管理緊跟新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圖書館的知識管理應注重顯性知識的有效管理以及隱性知識的轉化及發揮,管理的重點則是逐步的從狹隘文獻資源管理轉變為信息資源及知識資本管理、以人為本式人力資源管理并行.經過信息資源及知識資本組織及開發和新知識的利用及創新、組織機構的改革及創新、人力資源的合理管理等科學有效的知識管理理論方式對圖書館中圖書展開合理的管理.圖書館應通過隱性知識資源開發以及積累,對知識資本展開合理的管理及運行,以促使圖書館可以不斷的工人們學習機資源共享的知識寶庫、知識創新的信息保證體系.圖書館應進行以現代網絡為基礎的知識服務增值,并強化數字圖書構建,盡量的呈現知識信息的各類功能及效益.圖書館應構建適應的現代化網絡環境以及動態良性循環體制.合理的改變圖書館內的組織構造,基于文獻職能標準,將各類工作的核心置于發展用戶要求為重點的工作項目中,構建扁平化的業務部及相關項目組織結合的開放式組織構造,并合理的突出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
4 發揮圖書館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4.1 提升圖書管理人員的素質,明確其管理目標
圖書館可以說是為相關的教育教學提供服務的,圖書館的最終管理目的是利用圖書館的圖書對學生們展開素質教育.圖書館工作人員要全方位的提升自己政治及職業道德素養,將本職工作作為自身事業來不斷的追求,并堅持學生第一、服務至上,為學生著想、甘為人梯的服務意識及思想,自覺將圖書館內的所有工作做好,提供良好的環境來推動素質教育及人才培養.
4.2 添加藏書數量,不斷滲透德育教育
豐富多彩的圖書文獻是人們長期積累的智慧結晶,不止是有著較強的知識性及文學性、趣味性,更是蘊含著豐富的啟迪性及教育性,對于學生的情操陶冶及良好審美培養有著很好的引導性.當下很多的學校管理人員根本不重視圖書館的相關建設投資,很多時候圖書館都是在上級要求之下才建設的.在加上教育經費非常緊張,學校用于購書的經費很少.近年來的書價又很高,所以學校的圖書館藏書太少并且種類也很少.
學校的圖書館務必要爭取領導的支持,添加藏書數量以及種類.我國的傳統文化書籍應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很多最為經典的中外文學名著,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對與心理健康、音樂及美術等以及相關的科普讀物,不斷的添加各類圖書資料的全方位收藏.并且,要有計劃、目的的去收集內容廣泛以及知識類文獻資料,并強化教師的閱讀與其需要的教學參考類資料書籍,最新出版的學生及教師都感興趣的,意義較大的課外書籍.現階段學生們接觸新鮮的事物及渠道很多,并且獲取知識信息極廣泛,自我意識統一較強,并不喜歡在課堂之上去聽教師講課,喜歡自己去發現.所以,要讓學生們自己通過閱讀圖書館內較為豐富的藏書,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呈現為一個全面進步的人,這也是一種德育滲透較好的途徑.
4.3 提供閱讀指導,培養閱讀興趣
很多時候學生會面對書山巍巍,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近幾年來武打、玄幻、言情類的小說較為盛行.所以,課外閱讀指導是極為重要的,要有計劃、實效性很好的為學生們展開課外導讀,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引導,帶領學生們多讀書、讀好書,這樣持續的提升學生的思想意識及認識水平,以便于更好的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提升閱讀的技巧,這是一種很好的啟發式素質教育.
4.4 優化藏書結構,便于輔助教師教學
應不斷的適應新型知識的增長,教師務必要重視相關業務進修及知識不斷更新.很多的教師可以去參加教育系統化的培訓并去各大學校去進修,不過覺得大多數的教師還是需要自修來很好的轉變其知識結構,進而為素質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務.雖說網絡可以提供大量的教學教育資料信息,不過很多最新的文章是需要付費才可以進行閱讀的.學校圖書觀不止是要訂閱新的教育教學雜志,并且還應該具備電子閱覽室,這樣不斷的促使圖書館成為學下信息核心以及教學輔機構.圖書館作用的有效發揮,更依賴于藏書結構的質量.
4.5 展開讀書活動,豐富課外生活
學校圖書館可以通過團委聯合,定期的組織相關學生展開讀書比賽及圖書展覽以及各類知識競賽.很好的激勵學生參加校園活動,為校園文化不斷增色,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愛國主義、法律觀念.圖書館對于相關的文獻資料應進行正確的推薦及介紹,這樣可以促使學生更清晰的了解到國家的相關法規,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為學校文明構建提供良好的大背景,并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5 結語
素質教育是圖書管理方面最關鍵的問題,讀者具備了較高的素質,這對于自身查閱書籍與資料是極為有利的,并且對于相關的圖書管理者工作來講也有著很多的輔助意義.高素質人員在圖書館內可以自己進行資料查詢,并且也不會對書籍進行惡意的損壞,這對圖書管理有著很大的作用與意義.所以,在實際生活中不斷的相互學習,提升自身素質,以便于呈現圖書管理工作的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劍峰.淺談圖書管理與素質教育的關系[J].新課程(教研版),2012(3).
一、音樂藝術教育
音樂藝術教育,是指一切通過傳授與學習音樂知識、技能來建造或改變受教育者的審美意識,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開發受教育者的思維能力,使受教育者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成員的教育活動。它不但包括學校音樂教育,還包括社會音樂教育、家庭音樂教育、個人音樂教育等。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又出現了電視音樂教育、廣播音樂教育、網絡音樂教育等越來越多的形式和渠道,所有社會成員無論男女老幼都可以成為音樂教育的受教者。
在進行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受教者的聽覺、觸覺、視覺等能力得到鍛煉,還有很多機會運用想像,進行創造,這在無形中起到了培養和發展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作用。
二、音樂教育的特殊意義
1.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音樂教育是通過培養對音響的審美因素和對音響的審美因素的反應來進行的感覺教育”。大量地、廣泛地感知音樂作品,在音樂教育中,通過演唱、演奏、欣賞等形式,增進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鑒賞、創造的能力。安排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內容,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對音樂的感知力,從而在主觀情感上得以升華、心靈得到凈化,在音樂審美教育的同時實現了思想品德教育。
2.音樂教育的教學目的是培養真、善、美的現代人
音樂教育所制定的目標不是把學生們都培養成音樂家,而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音樂教育特有的形式、手段,培養出高尚完美即追求真、善美的現代人,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達到的。我國現階段音樂教學目標明確規定為:“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豐富情感體驗,使學生具有感受、表現、欣賞音樂的能力;擴大文化視野,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功能是音樂教育的本源
音樂的功能主要概括為3個層面:物理、生理、心理。音樂作為一種聲音,是自然的物理現象;人在有意或無意中生理上都會受音樂的影響。
音樂教育是其他學科教育不可替代的,這是音樂自身的美所決定的。“音樂美是一種獨特的只為音樂所特有的美。這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它存在于樂音以及樂音的藝術組合中。優美悅耳的音響之間的巧妙關系,它們之間的協調和對抗、追逐和遇合、飛躍和消逝――這些東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直觀的心靈面前,并且使我們感到美的愉快”。
4.音樂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教育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具有創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維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維能力,而這兩種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腦所分別具有的優勢功能。音樂課程主要是開發右腦功能的學科,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藝術。音樂是培養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促進形象思維的發展。長期不懈地訓練,就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三、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從廣義上說,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它包括對全民的政治思想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專業技術教育。從狹義上說,是專指非成人的學校教育中,為實現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者群體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標,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培養智能、促進其德智體各方面都得到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的教育活動。
四、音樂教育與學生素質教育
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實現素質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音樂教育為實現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提供了生動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成為受教者最易于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種教育形式。
音樂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審美與非審美教育的融合統一;超越性與綜合性的融合統一;感性與理性的融合統一;引導與觀照、操作的融合統一。因此,音樂教育總是指向素質教育總體目標,涉及人的素質全面發展的。
1.藝術教育直接影響到人的審美素質
提高人的審美素質是塑造人的關鍵。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愛美,但不是人人都懂美。愛美,只是認識的感性階段,懂美,才是認識的理性階段。只有當人們把對美的追求自覺納入到自己的行為軌跡之中,人才可以說具備了審美素質。實施藝術教育,引導他們由“愛美”到懂美,并把對美的追求,自覺地納入到他們的行為之中,才可以說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審美素質。通過藝術教育這一主渠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他們的審美素質,激發他們對美的興趣和追求,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和個性,做到“以美輔德”,促其素質的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c)-0117-02
體育課程是以促進學生的認知、行為、情感、能力、體力、智力以及體能同步發展為主要目標的課程,體育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了“素質培養”的理念。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是一種體現時代要求的高質量的教育。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必須實施素質教育,它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走向。體育不僅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大學體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中國高校的實情,探討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內涵、目標及實現途徑。
1 素質教育理念概述
社會在不斷進步和發展,對于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使得素質教育的推廣與發展成為新的教育觀下新課標的要求。什么是素質教育呢?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著眼于受教育者以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說,素質教育重視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等多方面的教育。素質教育最終應該是既使得每一個學生的潛力都能得到最大的開發,實現德、智、體全面發展,同時又能尊重每一個學生各自的特點,因材施教,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獲得自身最大的發展空間,完成個性化的發展,實現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要求。因此,實施素質教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不可或缺的途徑,是實行全面教育方針的重要手段與任務。
2 學校體育教育中對學生基本素質培養的必要性
將基礎素質的培養貫穿于體育教育之中,這是新時代對體育教育者的新要求。首先應當轉變的就是人們針對傳統體育教育的觀念,體育教育不再是瘋瘋鬧鬧亂蹦亂跳的自由活動,而是以促進學生身體發育、強身健體為目標,加強體育文化精神的傳承,重視體育心理素質培養的新觀念。長期的實踐證明,身體是最誠實的語言,通過各項體育活動能夠真實的反映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舉動,這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全身心的培養學生的基礎素質,不僅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和身體機能的基本知識,還能在實踐活動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團隊協作意識、思想品德教育、創造思維等內容都有一定的影響。 對于即將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學生而言,體育教育不僅肩負了教學生體育技能知識、增強體魄的重任,還擔負著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任務。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也越來重,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不僅需要學生要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現代化的科學技術,還要有強健的身體素質,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為適應社會的需要,高校要培養學生勇于拼搏,敢于受挫的精神品質,這與體育教育不謀而合,在各項體育競賽中,學生奮勇直追、不肯言敗的精神都是適應未來社會生活所需要的。
3 學校體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分析
高校體育素質教育不僅包括身體素質(體能)的教育,還包括技能以及養生健體的志趣和能力的教育與培養。將體育素質作為素質教育思想在體育課程中的教學目標,是近年來體育理論上的一種創新,理論上的創新進一步拓寬了我們的發展視野,進一步深化了高校體育素質教育的內涵:體育課程內容的主體是動作運動,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即體能和技能教育;體育教學的社會教育功能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避免學生成為“孤獨的個體”,即體育課堂具有“社會場力”;體育教育中包含很多“合作性、競爭性”的因子,培養學生在社會中的競爭與合作意識,學會分享與共承,實現人格的提升與完善。一言蔽之,高校體育素質教育具有發展性和主體性、全體性和全面性、因材性、實效性等特點。
3.1 學校體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
學校體育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形式,為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田徑、體操、球類、游戲等項目,在集體注視下完成個人練習、整體練習;各種體育競賽和體育表演或技評等,都是在同等條件下進行的。競賽是體育運動的突出特點,作為運動者都有盡快實現追求目標垢心理動機,所謂求勝心切。為此,他們有必要不斷開發和發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運動技術與方式。這種創造性的心理動機與行為,能使他們逐漸形成準備和樂意接受未來社會的各種新事物的心理傾向。因此,體育課上通過開展各種不同形式的體育競賽能較好地動員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競賽或練習中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
3.2 學校體育有助于培養學生團隊協作、關心他人的精神品質
體育教學靠師生的合作,靠學生之間的合作,只有一個團結合作溫暖的集體,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要教育學生關心集體,熱愛集體,為集體爭榮譽,教會同學之間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與同學友好相處,讓學生明白,只有活在好的合作集體中,才能創造出優異成績。
3.3 學校體育有助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
體育課的學習很苦很累,要求學生必須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必須具備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品質。由于任何一種體育運動的成效都是人們在長期磨練的過程中獲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質是人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意志努力總是和克服困難的行為相聯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難中等到體現,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難中得到鍛煉。在體育教學、訓練和競賽中,學生必須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個又一個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難或障礙。
3.4 學校體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
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創新精神就是指在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激發學生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愿望和求知欲,并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育本身就是在創新和實踐中發展的,沒有創新和實踐就沒有體育的發展。體育的創新是十分豐富和十分生動的。球類比賽中,為取得比賽的勝利,就必須根據雙方力量的對比,采取多種方法和途徑,運用靈活多變的戰術,揚長避短,奪取勝利,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并且這種創造既是在運動實踐中進行的,又可以在運動實踐中得到檢驗。另外體育中的形體美、動作美、節奏美、隊形美、服飾美等強烈地感染和吸引著學生,體育中健與美的和諧統一陶冶著學生高尚的情操。通過體育培養學生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因此,通過學校體育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學校體育在素質教育中還具有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等功能,它以身體為基礎形式,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個體社會化,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學生都會經歷順利和挫折、成功和失敗、歡樂和痛苦、優勢和劣勢、平等和差別、公平和偏袒、合理與不合理等種種體驗,通過教師的教育引導,可使學生學會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學會與人相處,從而提高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4 結語
體育教學不僅能健體,而且又育人,它為德育智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早在1917年發表的《體育研究》一文中明確指出:“體者,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也”。因而體育教育在當今的素質教育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可以說,體育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又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起著特殊的作用和影響。我們仍應努力在高校校園里營造一個重視體育、熱愛體育的氛圍,使體育教育向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多個方面滲透,形成體育育人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李華豐.我對體育教學的認識和實踐[M].中小學體育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91.
[2] 宋清華.高校普通學生體育訓練隊多元化建設與體育文化氛圍互動組建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4(6):526-529.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8-0335-02
當今社會,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新時期的大學教育應當更多地關注大學生的精神世界,著力造就健全的人格,為個人成才和社會進步奠定成熟的人格基石。教育的本質決定,教育必須兼顧素質培養和能力訓練,英語教學同樣需要兩者兼顧。英語教學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面,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因此,英語教學應充分考慮到對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也理應成為提高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和人文素質的重要課程。
一、英語教學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
目前,在很多院校里,大學教育存在著一種重科技輕人文、重專業輕素養的傾向。英語教學長期以來都是緊緊圍著“英語四、六級統考”轉,英語的教學內容、教學措施和教學環節等都受限于這些統考,英語的教與學變成了只重認知教育、輕情緒教育和性格培養;只重應試教育、輕素質培養;只重知識灌輸、輕應用能力訓練。甚至有的院校還借著“英語四、六級統考”推行所謂的教學改革,這種忽略人文素養教育的結果就是英語高分低能。英語教學作為一種語言教學也是一種文化教學。語言不僅包含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積淀等。如果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脫節,必然使學生缺乏中西文化的人文素養。然而我們傳統的教育體制使大學生的文化修養功利性很強,一切從考試考核出發,很少有學生從提升自我整體素質的角度出發,全面系統的學習,于是中西文化素養的缺失就日趨嚴重。而且,一些外語老師在教學中過多注重英語“四會”能力培養的工具性特點,過于強化英語學習的市場性,英語教學只停留在分析語法現象和語言點、解釋詞義、強調搭配關系這一工具主義語言觀的層面上,語言教學成了簡單的工具授受關系,這種把語言視為工具的教學是缺乏靈魂的教學。因此,具有文化教學特點的英語教學對于推進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必然會起到巨大的作用,英語教學同樣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
二、人文素質教育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
英語教學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不能簡單地將英語教學視為基本的課程教學或課堂活動,必須將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結合就會使英語教學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課堂的教學效果也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必須把人文精神作為師生共同追尋的目標。
1.要將中西文化緊密結合的英語教育貫穿到各個層次英語教學中,使學生使用英語表達文化的水平與基礎英語水平的提高呈現同步增長之勢,特別是在使用英語進行交流過程中要具有堅實的文化主體性和文化操守,克服傳統教學造成的“文化失語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全球視野,靈活應對職業性的國際交流活動。
2.要在英語教學的各個層面上進行文化教學,如在詞匯、語用、語篇、語法、文體等層面進行文化對比,使學生不僅在理性上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特征而且能夠自覺地汲取英語語言中的各種文化信息,培養學生對世界各種文化的積極態度和具備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同時,要不斷改進英語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更加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師生互動和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千萬不要抱著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要豐富英語課堂教學的形式,充分體現多元化。
3.文化教學內容包括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教學并舉,通過語言文化共核部分的相融以及相異部分的對比,使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理解、鑒賞互相促進,從而提高文化素質和修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使學生在學習語言時能夠感受到語言所在國的“母語文化”,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的英語教學對師生雙方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會英語教學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傳統的“讀單詞―講單詞―讀課文―講語法―做練習”英語教學模式將會受到嚴峻的挑戰。
4.要不斷推進英語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受到嚴峻的挑戰,再不進行改革,我們的英語教學還將延續“啞巴英語”、“課堂英語”所帶來的困境,英語教學就永遠不會形成開放的教學環境。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多維化教學手段,把紙質教材與電子化、網絡化有效匹配,營造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還可以改進傳統的課堂宣講同時建立網絡教學,實現文化教學的課外延伸,形成開放性的教學氛圍。
5.要重視對英語教學與人文素質培養關系的研究,積極開展教學實驗,探索有效地教學形式。要重視英語教學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影響成效的評價,可以根據各個院校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一套有效度和可信度的測試體系,來評估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實際成效。這樣的話可以做到實時監控英語教學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影響,做到心中有數。
總之,重視抓好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已經是整個時代的要求、也是人性的根本要求。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它需要我們相關的教育者要共同協作進行長久的努力。在高職院校中,英語雖然是個公共基礎課程,絕大部分的大學生還是很重視英語課程的,但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和取得的實際教學效果如何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在英語教學中,繼續強化人文素質教育就顯得非常必要了。相信明確和強化英語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一定會幫助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
收稿日期:2011-06-18
基金項目: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年資助研究項目“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劉方濤(1969-),男,江蘇連云港人,副教授,從事高等職業教育與德育教育研究。
參考文獻:
[1]陸涓.論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人文教育之滲透與融合[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04-107.
體育運動能促進大腦的發育,改善機能,為人們從事智力活動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其次,可以促進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等智力因素的發展。體育運動具有不同形式的對抗性,不論是個人或集體項目,因其有不確定性特點,則可把表現為肢體對抗的外在形式引伸為內在人腦間的智慧較量。例如在體育教學中,通過觀察法、對比法和示范法的運用,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技術動作的練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記憶力、想象力的發展;通過教學比賽和各種體育游戲,可以潛移默化地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敏性與應變能力。
二、增強學生的體質
學校體育對增強學生體質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隨著我國社會兩個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貫徹國家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落實“一二一”工程,學校體育還需引進終身體育教育的思想,運用終身體育教育理論和方法,激發每個學生的體育興趣 ,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習慣和能力。使學生走向社會后,不僅有一個強健的體魄,而且具有一定的體育素養,以適應現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也使學校體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會延伸。
三、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
學校體育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形式,為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田徑、體操、球類、游戲等項目,在集體注視下完成個人練習、整體練習;各種體育競賽和體育表演或技評等,都是在同等條件下進行的。競賽是體育運動的突出特點,作為運動者都有盡快實現追求目標的心理動機,所謂求勝心切。為此,他們有必要不斷開發和發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運動技術與方式。這種創造性的心理動機與行為,能使他們逐漸形成準備和樂意接受未來社會的各種新事物的心理傾向。因此,學校通過開展各種不同形式的體育競賽能較好地動員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竟賽或練習中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竟爭意識和進取精神。
四、鍛煉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
由于任何一種體育運動的成效都是人們在長期磨練的過程中獲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質是人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意志努力總是和克服困難的行為相聯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難中得到體現,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難中得到鍛煉。在體育教學、訓練和競賽中,學生必須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個又一個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難或障礙,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極大的意志努力,勝利也常常取決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長期、系統的體育教育,能有效地鍛煉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
五、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
在體育教學、課外鍛煉和各種體育競賽中,學生都將獲得各種強烈的情感體驗,而這種情感體驗,具有鮮明、強列、豐富、多樣、易變等特點,對陶冶學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學中,教師經常采用相互觀察、相互保護、相互幫助的教學方法,學生在這種教法指導下,在從事各種身體練習中,培養自己的責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幫助、團結協作與助人為樂的精神。
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教師都認為高職院校在教學方面應當重視對學生在專業技能方面的培養,而忽略了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的提高,這也就導致有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在自身的綜合素質方面很難適應社會市場的需求。而在時代科技不斷進步的當今社會,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市場對高職學生的需求除了需要他們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之外,還要求他們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職業素養。在高職院校中音樂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過音樂教學和素質教育之間的結合來時先對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高職院校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結合的重要意義
1、幫助高職學生構建健全人格
受社會傳統思想偏見的影響,人們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總會存有成績不好,素質不高的偏見,加上入校后他們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適應新的生活,因此,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而對于高職院校的叫聲起來說,針對學生的情緒實施正面的引導就成為了他們的首要任務之一。在高職院校中,素質教育以幫助學生端正自己的思想,并形成正確的到的思維模式,而音樂教育可以通過情感的出動來使學生的心靈和內在情感得到凈化,并陶冶他們的情操,因此,同過音樂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互動教學關系的構建對學生健全人格的構建也有很大的幫助。
2、提高高職學生的審美素養
音樂教育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其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而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與素質教育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教學,則能夠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這主要是因為,通過音樂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的互動教學可以從音樂教學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方面,以及素質教育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素質等方面出發達到有機的結合,從而在提高學生在藝術層面的藝術感知能力、審美能力、穿鑿能力的同時,提高他們在素質修養方面的道德素質、文化修養、人格魅力,進而實現對高職院校學生在藝術審美修養方面的提高。
3、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在創造力方面的提高
通過實踐研究證明,通過音樂的教學能有效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智力,并幫助學生提高在問題解決方面的能力。從本質上來看,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教學,需要學生能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來對音樂中所描述的因素進行認知,因而,通過音樂的學習也可以有效幫助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感知音樂魅力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想象能力。而將音樂教學和素質教學之間進行互動的結合,便在發揮音樂教育提高想象能力的同時,以素質教育的對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導向,來培養學生在創造方面的意識,進而在潛移默化中促進自身創造力的提高。
二、高職院校音樂教學和素質教學互動結合的措施
要加強對高職院校的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的培養,就要從學生文化、修養、素質、藝術、道德等各方面進行提高,通過音樂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的互動結合,來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的全面發揮在那。因此,高職院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時音樂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互動結合:
1、對高職教育的模式進行改革
要對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首先就必須改變傳統觀念中對高職學生的偏見看法,并且要在注重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文化和藝術教育,以達到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的全面發展。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在音樂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的構建方面,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教學的主要目標為導向,增設相關的音樂、素質互動教學的課程。而對于課程的安排則可以設計選修和必修共同進行的方式,使音樂教育和素質教育在高職院校中逐漸與專業技能教學保持在同一高度,進而實現對高職院校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的全面提高。
2、加強高職院校在師資力量方面的建設
無論是在音樂教育、素質教育還是專業的技能教育,教師在在其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這主要是因為,關于教學的計劃和課堂的設計等不同的方面都需要依靠教師的創造能力來呈現,也正因如此,教師自身所具備的職業素養的高低對教學的效率和成果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樣,要使音樂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形成科學有效的互動結合,除了需要教師具備過硬的專業教學技能之外,對其自身的綜合教學素養也有著一定的要求。因此,為了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的全面發展,我國的各高職院校就當加強在師資力量方面的建設。在提高教師自身能力的同時,來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發展。
3、對教學的方式進行改革
對教學的方式進行改革也是對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在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方面的一種有效方式。我國的高職院校在音樂教學和素質教育之間的互動結合中,可以借鑒國內外的相關教學方式,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利用。比如“奧爾夫互動教學”這種提倡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通過課堂的互動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在和諧課堂教學氛圍的構架那種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又比如,在信息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今,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來使課堂的教學更加生動形象,進而在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同時,促進他們在綜合素質方面的全面發展。
三、結語
在時代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高職院校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的全面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因而,高職院校應當打破傳統思想觀念的桎梏,在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通過音樂教育和素質教學之間的互動結合來加強學生在藝術修養、道德素質方面的培養,以此來實現高職院校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的全面發展。
作者:鄭旦 單位: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