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31: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會治理的方式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知識管理 知識社會 管理工具
個人知識管理是一種新型的知識管理理念和方法,它把個人擁有的各種信息資源以科學方法進行有效的系統規劃和組織,有計劃地建立起個人專業知識體系,從而可以持續地學習、更新、提高個人專業知識和工作競爭力。
一、個人知識管理及其重要意義
個人知識管理是知識管理理念、方法論在個體中的應用。它需要收集、分類、存儲、檢索個人知識,是一種對個人知識進行有效管理的科學方法。
Dorsey認為,“個人知識管理應該被看做既有邏輯概念層面又有實際操作層面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方法。Frand和Hixon認為:“它是一種概念框架,指個人組織和集中自己認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為我們知識基礎的一部分。它還提供某種將散亂的信息片段轉化為可以系統性應用的東西的(個人)戰略,并以此擴展我們的個人知識。Skyixne認為:明確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一個(知識)獲取戰略;設定信息的優先級,確定哪些信息可以丟棄,哪些信息可以收取;確定如何和何時處理信息;為需要歸檔和保存的知識建立規范;創建個人的文件系統,可以兼顧(管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其他知識活動;為不同用途建立信息目錄(書簽)和索引;經常評估/評價所存儲信息和目錄的價值。
綜上所述,個人知識管理是用計算機、通訊和網絡技術幫助個人有效地管理信息,是把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且將成為個人知識庫的信息進行整合的框架,它那些零散的、隨機的信息轉換成可系統利用的和可擴展的個人知識提供了一種策略。它注重知識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共享、利用和評價的過程。
個人知識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1.有利于培養良好的知識收集、整理、應用習慣
隨著所需管理知識資源內容的增多和類型的復雜,有計劃地建立個人專業知識體系,系統地收集、加工、整理相關的專業知識資源,選取改變物質世界的知識,挖掘因做某事來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技術、技巧和能力方面的知識,可以養成收集、分類、整理、加工和應用知識的良好習慣,使個人知識網絡更加科學化、條理化。
2.有利于提高個人工作績效
充分利用信息資料庫,快速搜索專家、專業機構、服務機構和資訊網站等個人知識網絡,“知道誰能做的知識”和“知道哪里有的知識”,讓思維得到最大的連續性,有效地提取、組織、利用所需專業知識資源,可以提高實際工作技能,提高個人實際工作的績效。
3.有利于提升個人專業知識和競爭力
通過建立個人專業知識體系,有針對性地吸收和補充所需的專業知識資源,對個人知識經驗進行總結,并對自己的重要知識行為、活動進行記錄,有利于個人更好地認識、運用事物的規律、原理等知識,掌握“是什么的知識”和“為什么的知識”,幫助個人有效地運用個人擁有的經驗知識實現可持續性地學習、更新,提高個人專業知識水平,從而提升自己個人價值和競爭力。
二、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
在個人知識管理過程中,會涉及個人知識的獲取、組織、加工、交流、評估、創新等。
以下幾種個人知識管理方法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習者高效率地整合自己的知識,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使用。
1.檢索信息的方法
檢索信息時,首先要確定個人的信息需求和信息來源,選擇合適的信息檢索技巧。在個人知識管理中,檢索信息的技巧既包括技術要求很低的提問和傾聽回答的技巧,也包括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搜索引擎、電子圖書館的數據庫和其他相關數據庫查找信息的技巧。為充分掌握檢索信息的技巧,個人有必要掌握搜索的概念、布爾邏輯等搜索的技能。
2.評佑信息的方法
這種方法不僅指個人可以判斷信息的質量,而且指個人必須能判斷這種信息與自己遇到問題的相關程度。評估主要從可信度、準確度、合理性及相關支持等方面來進行。可信度一般根據作者的可信度、質量保證依據、元信息等來判定。準確度可從時間界限、綜合全面性、信息面向的對象及其使用目的、合理性等方面來確定。相關支持則是指信息文本的索引目錄、參考文獻等。
3.組織信息的方法
組織信息需要過濾無用和相關度不大的信息資源,有效地存儲信息,建立信息之間的聯系,方便以后的查找和使用。有效組織信息的原則是:無論環境怎樣,組織起來的信息應該便于有效的利用。這種方法會牽涉使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種信息組織起來。在手工操作的環境中,可用文件夾、抽屜和其他方法來組織信息。在現代高科技環境中,可用電子文檔、數據庫和網頁,或者用專門的知識管理軟件來組織信息。
4.分析信息的方法
常用的分析信息的方法是建立和應用模型,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從而得出信息間的關系。電子表格、統計軟件、數據挖掘軟件等提供了分析信息的方法,但在建立各種分析軟件模型的工作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5.表達信息的方法
通過表達信息,可以實現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個人知識在交流、共享中得到升華。信息的表達,無論是通過PowerPoint、網站還是通過文本,大部分工作應該圍繞如何讓他人理解、記憶、能與自己互動等來進行。
6.保證信息的安全
保證信息的安全涉及開發與應用各種保證信息的秘密、質量和安全存儲的方法和技巧。常用的密碼管理、備份、檔案管理都是保證信息安全常用的方法。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219-02
一、加強相關法制建設
1.明確立法思路。一是實現立法指導思想從“控制管理型”向“培育發展型”轉變。目前中國社會組織立法的指導思想是建立在“控制型管理”的基礎之上,也建立在對被管理對象“不信任”、“不成熟”的指導原則基礎之上 [1]。① 但是社會組織單靠政府管制的“呵護”是永遠不會“成熟”的,如果不解決立法的指導思想問題,法律即使制定出來,也未必能反映社會發展的真實需求和制度變革的理性要求。二是要把握好現實與發展的互動關系,充分發揮法律的規范和導引作用。作為法律來說,它是對已存在和發生的社會現象的反映及其規范,在這個意義上,它對應于社會現實,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制度規范問題。而且法律需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性,不可能頻繁修訂,因此一部好的法律應盡可能預見到所調整事物的適時性、穩定性和連續性問題。因此中國民間組織立法原則必須把握好現實與發展的互動關系,中國民間組織發展中的問題有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體制轉軌過程中舊有的計劃經濟體制與新的市場經濟體制矛盾的反映。因此,依靠強化管理來解決問題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而且很容易扼殺組織的創新精神和發展活力。
2.加強法律規制。(1)對NGO經營活動進行管制。法律明確規定,NGO不得從事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活動,也不能從事與自己的章程規定的宗旨不一致的活動。② 為了進一步拓展NGO的資金渠道,民政部、國家工商總局允許社團興辦經濟實體,依靠自己的技術、知識優勢謀求生存。但這卻又引發NGO營利化的問題。因此,對NGO經營性活動予以管制是必要的。(2)通過法律解決NGO員工就業和相關的社會保障問題。社會組織的人力資源包括專職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NGO專職工作人員較少,志愿者更為缺乏。NGO的非營利性決定了其從事的大都是公益性事業和社會服務事務,所提供的較低的回報使其在吸引人才上相當困難。從而進一步影響NGO的總體質量水平和競爭力。因此應當采取一定的扶植、鼓勵措施以保證NGO專業人才和志愿者隊伍的穩定。將NGO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和相關的制度規范,納入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整體的人事、福利、社會保障體系,包括建立人才交流中心對社會組織人員的檔案管理制度,在醫療、退休養老、勞動、失業保險金的繳納方面,制訂社會組織相應的標準。(3)對NGO進行財務監管。從目前立法狀況看,對這部分內容的規定較少,現有的主要是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法律層級較低,如《國家民委社會團體財務管理實施細則》、《財政部關于對明確民辦非企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等問題的函》等。從內容上看,這些規定比較籠統、零散,也沒有體現NGO財務監管的特點——NGO的非營利性決定了它們既不能像企業一樣開展經營活動,也不能像政府可通過財政收入維持運轉,它們只能依賴社會捐贈、政府財政撥款、稅收減免、服務性收費、志愿活動等形成的公益資產來維持最基本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因此對NGO的財務監管也應區別于企業和政府。針對政府資助和社會捐贈資金,首先應當堅持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則,嚴格按照捐贈協議約定使用贈與資金,不能挪作它用。其次,NGO接受捐贈財產的數目及其使用情況應當公開接受監督。除了向業務主管單位、登記管理部門報告外,還應接受財會審計部門及社會監督,從而確保這部分資金使用的合法性。
二、加強社會組織能力建設
Deborah Eade說:“(社會組織的)能力建設應該是促進改革公民社會的參與與民主程度。能力建設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通過評估增強對受援組織活動的質量的改善,對機構的組織和運作能力的提高。能力建設一種目標,通過對環境的分析和目標的選擇,以提高機構的決策能力。能力建設是一個適應變革的過程。”[2] 社會組織的能力建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明確組織目標與使命并有效地傳達出去。一個組織的使命是該組織建設的首要問題,決定和規約著其組織活動的目標、領域和方式。一個NGO必須對它為什么存在,要實現什么樣的目標有絕對清楚的認識。同理,它也要清楚什么是本組織不能,或者不應該試圖去做的事。組織內部人士對共同的價值和目的具備清醒的認識。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由此發展實現這些目的的戰略。有了明確的特性、價值觀以及目的,一個組織就需要把這些東西清楚而有效地傳達給不同的群體:它要在其中活動的社區,政府部門,它想要影響其政策或行為的企業和其他機構或組織,以及潛在的捐助人。這些群體都是相互關聯的。政府部門更可能關注公眾知名度高的組織的言行,而個人則更愿意把錢捐給他們以前通過報紙、電視或其他渠道聽說過的組織。
2.實行民主、高效、公開的治理。中國社會組織的組織管理應實行民主、效率、公開原則:社會組織的民主管理,除了需要有一套制度規則與程序之外,還需要有一系列非正規的行為準則,以切實在組織內部形成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的體制。社會組織的活動不以營利為目的,不是利潤取向,但同企業一樣,必須進行成本核算,追求在既定投入條件下的產出最大化,因此必須像企業那樣盡可能有效地運用這些資源,不僅要獲得經濟效益而且要獲得社會效益。
3.加強專業能力建設。NGO需要在它選擇的領域開展優質的工作。由于許多NGO剛剛開始在諸如個人咨詢、社會工作、肢殘和精神殘疾兒童康復等方面開展工作,這些工作無論對它們,還是對中國都是很新的領域,所以,這個要求很難。這些組織大多高度敬業,也非常有創新精神,但它們幾乎無一例外地缺乏經驗。在某些選定的環節提高其員工的技能,對許多本土NGO的成功至關重要。 這主要要依靠對員工的經常性培訓。組織應擬訂可滿足個人發展需要,切合工作要求及順應組織發展需要的訓練及培育計劃,即所謂的員工事業規劃方案(Employee Career Develop Program,簡寫為CDP),并按部就班地安排同仁參加訓練及培育的活動,以幫助員工了解和熟悉工作,更重要的是培育他們成為資深且優秀的人才。
4.提高合理調動資源特別是本土資源的能力。要使NGO的宗旨和目標得以實現組織必須建立對獲取所需資源的投入。它既包括資金、物品的投入,也需要人力的投入。同時組織必須建立對獲取所需資源進行有效管理和使用的機制。首先是資金來源,目前中國的一些社會組織,特別是小組織在調動資源上還缺乏相應的經驗,因而常常無從下手。求助于國際資助,是目前許多中國NGO的無奈選擇。但是中國的NGO數目正在不斷增多,同時由于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政府稅收的穩定增長,國際發展機構,特別是附屬于外國政府的機構將在未來幾年里撤出中國,將它們的資源轉到更窮的國家。因此,開發對本土資源的調動能力將更為重要。這就需要發現的眼睛和創新能力。除了籌集資金,NGO還應該提高對資源進行管理和合理使用的能力,并充分重視人才,吸納人才,因為歸根到底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源。
三、建立社會組織與政府間的合作關系
1.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分析。一般來說,社會組織同政府關系可歸結為四種類型:(1)對立的、不信任的關系。這可能是由于政府腐敗,不熱心于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社會組織不熱心于社會經濟發展,熱衷于反政府活動而導致的。(2)社會組織自行其是,不同政府發生關系。有些社會組織不接受政府資助,不抵制但也不配合政府的工作。這類組織大多規模不大,影響也很有限。(3)非政組織對政府的依賴關系。如果社會組織是政府建立并進行經常性干預,或者政府是主要資助來源,那么該組織就有可能在資金、思想和資源上形成對政府的依賴,可能會在決策和行動上不同程度地失去自主性。(4)合作關系。當社會經濟發展是雙方的共同目標時,政府和社會組織會形成合作伙伴關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政府接受社會組織的自、獨立性和傾聽社會組織的意見,社會組織則協助政府實施國家計劃、政策和規章,共同從事社會發展活動[3]。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存在著既合作又沖突的關系,如何最大化地發揮其合作關系,而減少兩者的沖突,對于社會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
2.政府對社會組織的主要作用。目前政府對社會組織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培育支持和監督管理兩方面。首先,就培育扶持作用來說,政府對NGO的扶持培育,最重要的是資金方面的資助。西方國家NGO的資金30%以上來自政府資助,如果缺乏政府提供的資源,許多NGO組織就難以生存。政府負責提供資金,NGO承擔服務性工作,NGO的服務實現了政府期望的公共目標,政府資助則壯大了NGO的服務能力,這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采取的做法,我們應該吸取他們的經驗,制定具體辦法,為中國NGO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援助。其次,就監督管理作用來說,從總體上看,中國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管理,在登記環節控制得很嚴,但機構一旦完成登記,政府對組織的管理則變的很松甚至處于放任自流狀態。因此,加強政府的監督管理勢在必行。一方面政府應該放松登記管制,以體現公民的自由,同時加強對組織運作期間的管理,對其運作的規范化及質量進行監督,以確保這些組織的運行質量。
參考文獻:
德育,學術界中有不同定義,主要有《教師手冊》中“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進行政治立場、世界觀及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教育》中“德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直接作用于人的靈魂和精神世界的活動,其根本目的是使人活得有意義、有價值使人向善的方向發展。”《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和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教育,把一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等。但對于德育,在理論界普遍認可的是“德育是一種有目的的教育活動”。
(二)關于社會化
社會化指個體在社會影響下。通過學習社會知識、掌握社會技能、建立社會經驗,并通過自身的選擇和建構,形成一定社會所認可的心理——行為模式,成為社會成員的過程(金盛華的《社會心理學》第二版)。社會化關注的是社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使個體得到更好適應社會的發展。要實現個體更好的社會化。就要以社會現行的規范和期望去引導個體個性化的發展,同時也要保證個體的個性化有足夠的空間去實現,讓個體得更好社會化的同時個性化也得到發展,使社會化和個性化在個體身上得到統一,使人更夠全面發展。
(三)中學德育現狀
有人說:“身體不好廢品,學習不好是次品,道德不好是危險品。”道德教育是中學教育不可少的的重要內容,我國道德教育取得不小成績,但在長期應試教育影響下,中學德育還存在不少問題。
張武提到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有:第一,德育目標缺乏層次性,德育觀念滯后;第二,德育內容陳舊、脫離學生實際;第三,德育方法簡單呆板,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第四,德育途徑封閉單一、缺乏合力;第五,德育評價重文本考試,忽視日常行為表現。
許望斌提出中學德育教育現狀有:第一,德育教育的認識片面、個性缺失;第二,德育教育目標脫離現實、過于抽象;第三,德育教育內容滯后、缺乏時代感;第四,德育教育方法過于單向,德育對象的主體地位缺失。
以上研究中,對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從整個大社會的背景下看的,對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從社會心理學的個體社會化心理機制得到些啟示。
(四)個體社會化心理機制對中學德育的啟示
每個人在社會中總扮演不同的角色,對角色的準確定位有利于個人和社會更好的融合,中學德育中,要注意中學生對于自己的角色定位還不準確,并且容易出現角色錯位和混亂,所以,按社會化心理機制的社會角色引導要求對中學生施以合理引導,這樣德育效果會好些,因為,中學階段學生個人獨立的評價系統還處于發展之中,還沒有成熟,所以這個階段的學生對于價值判斷(如沒有價值。是對是非,應該或不應該等),更多的取決于所處的群體或小社會中所提倡的價值為標準,他們缺乏獨立的并且穩定的價值評價體系,容易受到他人影響,還有社會對他們認可。接納,重視及尊重等有急切的期待。基于此,給學生一個正確角色定位,并按這個社會角色的要求加以引導,可以很容易達到教育目的。
前言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個字概括了我國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主要將愛國、社會及個人三方面進行社會主義價值的體現。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構建過程中融合了精神與我國的國情進行結合,使其在社會主義價值觀構建的同時更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體現在高中教學的各個學科中,本文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中歷史課的融入方法進行研究。
一、國家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中歷史課的滲透路徑
在高中歷史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歷史教學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融合,對高中生進行國家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教師在歷史課得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近現代史中的歷史知識進行講解,并將社會主義價值觀中的愛國層面的教育進行闡述,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構建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教師在的歷史內容講解過程中,如果僅僅是按照教材對日本的侵略行為進行講解并教育學生要構建愛國主義的價值觀,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的教育并不能起到主導作用。教師首先應該通過多媒體對當時的情景進行播放,使學生在短片的觀看過程中了解到歷史發展的真實情況,同時也使學生能夠在看短片的過程中體會到當時社會大眾的真實感受,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其次,教師在短片的播放過程中通過對歷史知識的講解引導學生構建愛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更能使學生對于教師所講的歷史內容產生認同,并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同時使學生在構建價值觀的過程中也能產生一定的危機感,了解構建富強、民主、文明國家的重要意義。
二、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中歷史課的滲透路徑
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較多,但是由于其在社會生活中較常見,因此學生對其社會層面的價值觀重視程度不夠。歷史教師應該在相關的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注重高中生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與構建,使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到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通過歷史知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使學生通過學習歷史知識了解社會實踐中社會層面價值觀的真正含義,并且能夠為學生未來社會生活帶來較大的幫助。教師在高中歷史社會主義建設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聯系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教育。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意識形態及我國的政治與經濟制度的建立過程中的社會價值觀層面進行動態的分析,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形態的價值觀能夠更具體。歷史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教學,請幾名同學進行情景表演“穿越”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設立的初期,如果不是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形態對其價值觀的構建,進行情景表演。通過教學情景的表演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
三、個人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中歷史課的滲透路徑
個人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高中生的個人發展極其重要,能夠幫助學生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同時個人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社會衡量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對學生以后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于學生誠信、友善、敬業等個人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人道德規范于準則,使學生在未來社會發展中能夠更好的服務于社會。歷史教師在秦國商鞅變法的內容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通過商鞅在變法過程中通過的誠信建設而獲得百姓信任與支持,對學生進行個人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古人在思想落后的年代都能夠認識到誠信對于個人及社會發展的重要,在當今的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更需要誠信建設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四、總結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最重要的精神力量與追求,并且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歷史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學生愛國精神的培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與歷史學科的融合能夠使學生在進行學科的學習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構建符合自身發展的價值觀。希望通過對本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中歷史課的滲透路徑探討,能夠對我國高中學科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場教學初探[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6.01:61-65
[2]謝正宇,于偉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道德建設研究[J].河北企業,2016.01:99-100
知識與能力:通過復習,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征,理解掌握求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公式,能靈活地運用公式進行相關的計算,解決生活中與圓有關的數學問題。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自主交流探索,對圓的知識點進行分類整理并形成知識系統,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與態度:通過交流合作使學生養成合作學習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通過對圓的知識進行分類歸納,有序整理,使其系統化。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圓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指導復習
1.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師(出示一張圓形圖片):這是什么圖形?
生:圓。
師:這個學期我們認識了圓的一些知識,這一節課就來復習“圓”這個單元。(板書:圓的整理和復習)
師:關于圓的知識你知道了哪些?(指名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喚醒學生記憶,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為下面教學環節作鋪墊。】
2.教給學生整理知識的方法
師(小結):圓的知識你們知道真不少。那么怎樣把這些知識有條理地整理出來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56頁,先看看這個單元分多少小節?
師指導學生畫圓,整理圓的認識。
【設計意圖:從模仿到創新是人認知事物的一般規律。這一環節通過引導學生整理圓的認識這一部分知識,教給學生整理、歸納知識的方法,為學生下一環節獨立整理知識奠定基礎。】
3.學生獨立整理歸納
師:這一小節的知識我們整理出來了,那么剩下的圓的周長和面積的知識你們能獨立把它整理出來嗎?請認真看書,然后把這兩節你認為重要的知識點整理出來,寫在剛才整理部分的旁邊。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有了剛才的鋪墊,學生利用遷移方法獨立整理剩下的兩節知識,既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又讓學生學會整理知識的方法,從而提高整理、歸納能力。】
4.學生匯報整理情況
師:誰來說說你的整理情況?(指名回答,學生互評,完善整理)
5.教師總結評價
對學生整理知識情況作評價,引導學生將知識點形成條理化、系統化。
【設計意圖:在交流與探討中,學生對知識重新復習了一遍,鞏固加深了對圓這部分知識的理解,為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既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質。】
二、智力闖關
1.判斷對錯
(1)半圓形紙片的周長就是圓周長的一半。( )
(2)圓的半徑都相等。( )
(3)半徑是直徑的一半。( )
(4)小圓半徑2cm,大圓半徑4cm,它們的周長比是1∶2,面積比是1∶4。( )
2.拓展提高
(1)計算圖形的周長:
d=2cm
(2)計算圖形的面積:
r=2cm
(3)湖心小區有一個圓形花壇,直徑是8m,現要在它的周圍鋪一條寬1m的環形鵝卵石小路,小路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π≈3)
(4)李爺爺找來一塊邊長為80厘米的正方形木板,要用它做一個面積最大的圓形飯桌。請你幫他算一算,飯桌的面積有多大?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有坡度且平時學生容易出錯的練習,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水平,加深學生對本單元重點知識的理解。】
工資指導線是政府調控工資增長的有效手段,是政府加強工資宏觀管理的重要措施,政府運用工資指導線,對國有企業及其他各類企業的工資分配進行指導與調控,使企業工資增長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各級主管部門一定要重視此項工作,加強對企業工資分配的指導,要定期對企業工資增長情況進行動態監測,發現問題及時預警、糾正,確保企業職工平均工資適度增長,使工資指導線發揮其對企業工資增長的宏觀調控作用。
北京市地方企業1999年工資指導線執行情況及處理意見
我市從1997年建立了企業工資指導線制度,每年向全市企業工資指導線。工資指導線后,我們定期對年度和上半年職工平均工資增長超過預警線的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預警通知,提醒企業合理調整工資增長速度,保證全年實發平均工資不超過預警線。
通過對企業工資指導線的實施,進一步完善了工資宏觀指導體系,結合對企業人工成本狀況的監控等其它措施,使企業職工平均工資增長適度,初步實現了政府通過工資指導線制度正確引導企業工資合理增長的目的,為逐步實現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建立與現代企業相適應的收入分配制度積極創造條件。
一、1999年企業工資指導線制度實施情況
(一)根據統計資料:1999年全市職工平均工資為13778元,同比增長12.2%,略高于當年指導線的基準線(1999年工資指導線基準線為9%),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工資增長11.5%;地方企業職工平均工資為11907元,同比增長8.3%,低于基準線水平(9%),實際工資增長7.7%,略高于我市“九五”計劃中企業職工實際平均工資每年增長3~5%的水平;地方企業中,地方國有企業職工平均工資為10967元,同比增長6.1%,地方國有企業職工實際平均工資擺脫了上年負增長的狀況(-1.5%),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為5.5%,基本符合我市“九五”計劃的要求。反映出政府進一步實施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政策和國民經濟穩步增長,國有工業企業改革、改制的工作以及實行行業扭虧的措施取得進展,使大部分企業具備了一定增資條件。
(二)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在1999年第3季度對上半年實發平均工資增長已經超過上線(預警線)14%的393戶地方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了預警通知,引起了大部分主管部門的重視,加強了對所屬企業工資增長的動態監測。大部分被預警企業也能夠認真對待,結合本企業實現利稅、勞動生產率、工資利稅率、資本收益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和人工成本狀況等主要經濟指標情況,及時調整工資分配方案,控制工資發放水平,保持年度工資增長在工資指導線上線規定的幅度。
(三)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京勞社資發〔1999〕11號文件中明確規定:對上年停產、半停產并且工資水平較低或近幾年經濟效益持續增長,工資水平增速較低的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今年經濟效益增幅較大,擬適當提高工資水平而造成工資增幅較大時,要經過報批。多數單位對實施工資指導線工作非常重視,根據企業實際情況,1999年第四季度及時提出了申請,我們認真審核上報企業的綜合情況,對17個單位的79戶企業給予了批復。但是,也有個別單位的少數企業,未提出申請,從全年情況看,全市仍有54戶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超過上線(預警線),其中你單位有企業××戶,(名單附后)。
(四)根據1998年企業工資總額與效益年報數據,結合1999年企業人工成本報表,發現部分企業報表數據存在嚴重的錯漏報問題。
二、處理意見
關于實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社會化發放工作的意見
為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按時足額領取基本養老金,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繼續做好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工作的通知》(〔2000〕9號)精神,結合本市的實際情況,2000年底前,我市將對參加了社會保險的單位中80%的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此項工作要堅持“積極穩妥、先行試點、滾動推進”的原則,今年7月份在西城區先行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市逐步實施。現就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實施范圍和步驟
對按規定參加本市養老保險統籌的單位中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離退休人員逐步實行基本養老金社會化發放。
2000年要在原行業統籌之外所有參統單位中實行。2001年在原行業統籌單位中實行。爭取用兩年左右時間在全市實行基本養老金社會化發放。
二、社會化發放的內容和形式
基本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的內容為按養老保險政策規定,在養老保險統籌基金中列支的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
基本養老金的社會化發放形式主要是由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委托工商銀行和郵局代為發放,為方便離退休人員領取、查詢,可自主就近選擇發放網點。
(一)居住在本市的離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由工商銀行和郵局發放;
(二)居住在外地的離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由郵局寄發;
(三)對有特殊困難的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將根據本人申請和實際情況,委托郵局上門送發。
三、統籌外養老金發放形式
企業支付的統籌外養老金不屬于基本養老金范疇,應由原資金渠道解決。其中離休人員按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發放的各種補貼應給予保障。單位可以委托工商銀行、郵局在發放基本養老金時一起發放。
四、基本養老金發放時間
基本養老金發放時間為每月15日,遇法定節假日提前發放。為保障離退休人員按時足額領取基本養老金,保證離退休人員基本生活,各級財政部門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撥付基金,確保基本養老金的按時發放。
五、組織實施
一、目前影響創新的問題
現在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影響創新的問題是該課的創新度不夠。有的在理論上大談該課如何創新而實際根本沒有解決創新的實質問題。實際上,我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如果真正擺脫沒有創新的尷尬境地就應當首先研究本科目前面對的教師困境、輔導員管理的困境、學校管理的困境和學生困境。
二、解決問題的目標設定
通過研究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的實效性,達到思政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效性。根據國家關于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否認“兩個意見”,對思政課新課程的定位和任務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綱要”課:從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角度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觀。“原理”課:從的基本理論的角度培養學生的解決現實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概論”課:從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角度培養學生信仰的認同。“基礎”課:從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角度培養學生的品行養成。“形教”課:使時事政策課的實效性得到顯著提高,使廣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得到顯著增強,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得到顯著提高,進而為我國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礎。“當代國際經濟與政治”課:是學生了解當代世界政治經濟的基本狀況,國際關系的基礎知識,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使他們在對外開放的環境下有堅定的立場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心理健康”課: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應當具備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合理的行為,和諧的人際關系。以上七門課的研究都包括理論教學方式方法、實踐教學方式方法、網絡教學方式方法和考評體系等具體研究方面。
三、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
總體要求。根據黨和國家關于思政課改革教學方式方法總體要求,針對當前七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原理”“概論”“基礎”“綱要”“形教”“當代世界經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兩張皮”(書本與現實)問題,以及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出現的問題,探索出一套能反映時代特征、反映學生理想信念和思想發展需要、反映各門課程特點的教育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以充分發揮思政課教育教學傳播科學理論、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主渠道作用。通過思政課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教學模式的改革,加強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旨在逐步解決大學生的各種思想問題。
具體內容。解決七門思政課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各種問題;解決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遵循原則的科學性的問題;傳授理論與解決問題相結合;靈活發揮與遵循教材相結合;突出重點與兼顧一般相結合;課堂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課堂講授與教輔活動相結合。解決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的路徑(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解決問題的可能性)的問題。
把握、駕馭與吃透、超越教材理論問題:實現教材轉換的基礎與根源;確定、列舉與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實現教材的理論聯系和解答現實問題與難點;構思精當的教學方案問題:實現教材轉換的關鍵環節;精選典型性、真實性和生動性的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教學案例問題:實現教材轉換的重要環節;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環節和師生互動問題:實現教材轉換的重要條件;七門教材的重復內容、兼容問題與相同模塊同一性解決問題:實現教材轉換的創新條件。
四、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總體思路。思政課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科學合理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最終形成完善的理想信念,更好地為社會為人類創造價值。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以現有的課程理論創新為基礎與前提,以實現教學方式方法為載體,以層次性教學作為轉換的重要手段。
一、什么是MOOC的教育模式
在2008年,一名加拿大的學者提出了MOOC的全新教育模式。MOOC的模式強調的是一種知識的建構,是在網絡一體化的時代中進行的在線學習。MOOC具有極其強大的教學實踐優勢,任何人可以通過網絡在線免費學習所需的課程。MOOC的課程種類多樣,能夠滿足不同學習者對于教育學習的需求,隨著MOOC的教育模式的快速發展,MOOC為了能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只有與各大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才能大大減少成本。
二、MOOC的教育模式對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影響
1.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時效性的影響。在網絡信息化的時代下,高校的優質資源不再只是局限于校園內,大學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現代社會中,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代表,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的優質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也不能只是局限于大學的校園中,社會和其他的人也需要這種文化歸屬感的認同,所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就顯得更加重要,需要積極地與現代社會網絡化的新型教育模式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合的作用。
隨著MOOC模式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網絡在線學習來接受國內外高校的MOOC課程。同時由于信息化的暢通無阻,我國在面對新的教育模式MOOC時,有必要在意識形態上抵制外來入侵。一些大學生容易在MOOC的西方課程中忘記自己的意識形態,接受不良的西方消極的思想政治理論,這就對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我們可以接受MOOC的模式進行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同時我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也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理念。
2.沖擊了我國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模式。在促進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MOOC的教育新模式對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在我國需要建立獨具中國特色的、網絡型的MOOC課程,來吸引更多的人去學習思想政治等知識,更好的與國際社會接軌,走出國門。我國對于遠程教育資源開展的經驗還是不夠,有時無法處理好傳統思想政治與信息化的?P系,更不能將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和MOOC的課程融合在一起。我國在建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時,應該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MOOC課程模式。
3.對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水平,首先教師要能熟練地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在教學中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來提高課堂效率。采用MOOC的教學模式,教師不能僅僅像傳統授課方式一樣,進行簡單備課和制作課件,他們還需要準備大量的音頻等資源來輔助教學,因為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采用MOOC的教學模式使得大規模的學生可以在線交流和積極反饋,教師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的難度和教學的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想適應時代的要求和教育教學的目標,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就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授課模式,采用新的適合時展的MOOC教學新模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正確地走上MOOC的教學模式
1.國家政策的積極鼓勵和支持。我國高校對MOOC模式的起步時間晚,發展還不夠充分,這就需要國家對各大高校在開展MOOC的教學模式時給予大力支持,特別是加大資金和各項政策的支持力度,制定一系列保護或者其他優惠政策。
2.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各大高校要重視MOOC帶來的巨大有利條件,充分了解MOOC在高校教學中的優點,積極探索如何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MOOC的教學模式結合在一起。在課堂可以給學生傳授MOOC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在MOOC模式下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國家和高校要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轉變傳統的授課模式,采用MOOC模式進行相應的授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主要是在授課的平臺和授課的方式方法上進行改變,將會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魅力,提高高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以學習到更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文化知識。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80147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為“思政課”)的教材內容與中學有較大的相似性,這給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高校思政教學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魅力。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以下簡稱為“三貼近”),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才能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滲透力。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三貼近”的內涵
貼近實際,要求思政課不能只從理論和概念出發,一味說教,不解決實際問題,而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說實話、辦實事、講實效,把回答和解決大學生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的問題和困難作為中心任務。首先,思政教育要努力貼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貼近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與法治建設的實際,貼近大學生成長的客觀實際。其次,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關注學生身上有哪些新的特點,新的變化,這些新的特點和變化給大學生思政教學帶來哪些挑戰,如何有效的吸引學生,更加貼合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更好的實現理論聯系實際。最后,新時期的思政教育還要求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貼近生活,就是深入到大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去,關注生活中的重大問題,使思政工作充滿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氣息,反映生活本質,貼近大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教師要認識到社會生活在本質是實踐的,人的思想也不是單一的、抽象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復雜的、具體的,是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
貼近學生,是我黨“群眾路線”在新時期的體現,就是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工作路線。教師要深入學生之中,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了解學生的心聲,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關愛學生、服務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站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和學生談心交流,將學生的學習、生活、情緒的需求放在心上,以咨詢、輔導、網絡教育等形式把思政工作做實做活,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以更好適應社會建設的需要。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三貼近”的實施路徑
2.1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思政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思政課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改變單純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抽象的、不變的教育對象的傳統模式,而把他們引導成主動的、具體的、生動活潑的發展著的認識主體;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情感體驗和接受能力出發,而不能從本本和概念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頭腦的思考去發現、掌握真理,引導學生實施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應采取平等信任的態度,建立平等型師生關系,對待學生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允許以爭論的方式交換意見;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差異,承認學生的發展變化,不強調單一標準和統一模式,讓他們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還要著重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通過自我教育,實現自我提高。
2.2 教學目標注重素質和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傳統的思政課教學目標偏重于認知,拘泥于文本,而高校的思政課倡導的是知識、情感、素質與能力三個目標的綜合考量。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引導學生從偏重認知目標向情感、素質與能力等多維目標轉變。不再局限于道德知識的傳遞,更多地應傾向于情感態度、過程方法、行為習慣、素質與能力等多個方面,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立足于現實社會的需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著重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情商、智商等。
2.3 教學過程理論聯系實際,緊扣社會熱點、焦點問題
同志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指出“真正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理論……空洞的理論是沒有用的,不正確的,應該拋棄的”,可見,理論要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才能發揮其作用,才會生動而具體。在文化多樣化和信息網絡化的趨勢下,大學生接受各類信息的渠道明顯增多,課堂教學、圖書資料、網絡媒體等都是他們認識未知世界、獲取信息的重要載體。然而,各種各樣的信息難免魚目混雜,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在多元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蕩中難以分清是非、辨別善惡,致使他們思想混亂。思政課教師在授課準備及過程中要從大學生思想實際出發,遵循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多搜集國際和國內的、歷史和現實的知識和信息,回答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共同分析研究解讀,這樣才能吸引大學生的眼球,激發興趣,引發思考和共鳴。實踐證明,思政課教學堅持從實際出發,適應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引導他們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能幫助他們克服思想上的模糊認識,培養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4 采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的教學語言
思政課教學要把抽象的、晦澀的理論語言轉換為生動的、鮮活的生活語言,使大學生愿意學、樂于學。為此,思政課教師應更多地與學生開展民主平等的對話,尊重每一位學生,教師的語言應具有本真性、情感性、啟迪性和民主性。可充分借鑒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問答式”教學,遵循對話的方式,即從意見對立中尋求矛盾,在矛盾中尋找新的意見,在歸納的基礎上形成對真理的表述,開啟學生的智慧。
2.5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實現教學方式方法多樣化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注重理論疏導、因勢利導,由傳統的單一灌輸方式轉變為演講式、辯論式、案例討論式等互動交流式;由傳統的訓誡式轉變為啟發式、滲透式、融入式等理解領悟式;學生由被動接受式轉變為體驗式、探究式等主動研究式轉變。通過綜合運用這些方式方法,讓大學生在辨析中思考,在思考中抉擇,使思政課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
2.6 加大實踐教學,深化教育效果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不外乎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兩大類。課內實踐是指除傳統的理論教學外,教師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結合社會發展現實,精心設計一些以實踐活動為教學載體的形式,使學生互動參與,以檢查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課堂辯論、演講、觀看影視作品等等。課堂辯論和演講,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真理愈辯愈明,這樣既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等。同時,通過辯論和演講教師還可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點評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這些是對傳統課堂講授方式有益的補充。而觀看一些影視作品,往往可以收到比課堂講授更好的效果,有些學生通過觀看一次電影,可能影響自己三年的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影視作品觀摩后,一定要求學生就電影內容寫一次觀后感或者組織一次課堂討論,以達到教育的目的。課外實踐可以布置一些體驗型、參與型活動讓學生課后參與完成。如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或深入附近工廠、社區、街道、農村等地進行相應的參觀、公益活動、調查活動,撰寫心得體會或者調查報告,增加學生的親身體驗與感受,深化理論滲透的效果。通過這樣的課內課外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滿意度提高,參與度加強,課程教學實效性得以增強。
2.7 改革考核評價方法,將“知”與“行”結合起來
思政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傳統的考核標準更多地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度,不顧學生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對全體學生采用一個標準進行考核;從考核方式看,往往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忽略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日常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現;從考核內容看,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考核,卻忽視學生思想品行實際情況的考核,對學生容易造成不適當的評價。這樣的考核評價方法勢必影響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教育過程等的“三貼近”,科學的考核評價不僅要注重“知”,更要注重“行”,應更多地看學生“知”與“行”的提升情況。換句話說,思政課的考核評價應該主要看學生是否將學習思政理論與行為踐履統一起來了,是否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