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31: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筆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142-02
一、引言
上世紀末,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開始謀求一場根本性的變革,著名的博伊報告從研究型大學的特點和面臨的挑戰出發討論了本科教育的問題,提出了本科教育的十大對策,“使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習成為標準”是博伊委員會提出的首條對策。其主旨是建立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習,并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這不僅是教學方式的變革,而且是教育理念的轉變:把學生作為知識接受者的文化轉化為把學生作為知識探索者的文化。東南大學作為一所211和985建設的研究型大學在本世紀初也提出了基于上述21世紀新教學理念的“三元結合”教學模式:即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自主研學,按照精煉課堂教學、強化實踐教學、活化課外研學,構建學生自主、教師主導下的學習研究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我校的《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是面向交通運輸大平臺,包括交通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巖土工程、港航工程等專業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程,長期以來一直采用“以教室為環境,以教師為中心,以紙介教材為工具”的封閉式單向傳輸的教學模式。雖然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交通土木工程界輸送和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工程技術人才,但很多仍然缺乏探究性和創新精神,已無法適應新世紀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與挑戰。《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組的教師們也越來越感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開展了研究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工作。針對《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的特點,我們主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教學改革和考核形式改革等三個方面開展“啟發、互動、探究式”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二、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研究型課堂教學的關鍵是研究型教案和多彩課型的設計。教師們利用現代各種信息技術,重新設計了課程授課方式,制定了新的教學方案,充分體現一種從因到果的探究理念,并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型設計實現教學目標。《結構設計原理》主要講授鋼筋混凝土結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圬工結構和鋼結構等基本構件的受力性能、破壞形態、設計原理和設計方法,其中大量的設計計算公式和構造要求都是來源于工程的半經驗半理論的成果,即通過大量試驗研究和生產實踐經驗總結而出的。在教案的改革中,我們針對每個重要知識點,利用多媒體手段制作各具特色的教案,展示各知識點形成的過程和場景,強調科學原理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們了解當前所采用的結構、計算理論、設計方法、材料和施工方法等的來歷和進步,一方面使他們學會對原創者的尊重和崇敬,同時也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同學們通過學習逐漸意識到應以創新論英雄,而不能只滿足于規模、尺度和速度的超越。多彩的課型設計包括多種教學活動的設計,如問答、討論、演練、案例和演講等。對于基本原理和設計方法的授課采用大班形式,并對不同的內容設計各種題目開展專題演講;對于習題的講解分析則采用問答和討論式的小班授課形式;對于課程設計的輔導也采用案例分析式的小班授課形式。上述的專題演講活動主要由5個環節組成:咨詢與選題、檢索文獻、閱讀文獻、撰寫研究報告和做大會演講。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的進展給出研究報告主題供學生選擇,召開2~3次咨詢會,向學生介紹這些研究主題的基本情況,回答學生的提問,在此基礎上學生們按興趣選擇題目,自由組合4~5人為一個研究小組開展后續工作。通過這一系統的訓練和實踐,學生們學會了在合作性環境中進行探究性學習,學會了如何提出好的問題,掌握了基本的文獻研究技能和如何進行邏輯思考與清楚地寫作和嚴謹的表達。
三、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研究型大學是以發展新知識為特征和驕傲,應使學生充分地利用其資源,而不僅限于科研。因此,在《結構設計原理》課程實驗教學的改革中,我們采取了開放式多類型的試驗形式,讓學生不受實驗室、實驗學時和實驗項目的限制,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實驗。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所有實驗項目可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等四類,且后三類實驗項目占總實驗項目的50%以上,且實驗項目的主題隨學科的科研發展而不斷更新。基礎性和綜合性試驗具有實驗內容和對實驗環境要求方面的“開放內稟性”;設計性實驗具有實驗內容、實驗過程和對實驗環境要求方面的“開放內稟性”;探究性實驗在實驗內容、實驗過程、實驗分析、實驗指導、實驗時間和實驗資源等方面均具有“開放內稟性”。所有實驗教學實施中始終貫徹的三原則是:興趣驅動、自主實驗、重在過程。《結構設計原理》課程實踐教學環節除課程實驗環節外,還注重將探究學習貫穿課程前期的專業認識實習和課程后期的橋梁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的全過程中,處處給學生提供在合作性環境中探究的學習機會,除了使學生掌握專業能力外,還培養學生批判性的思考習慣,掌握通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問題的工具。
四、考核形式的改革與實踐
傳統的考核方式以分數為標準,以卷面成績為依據,筆試是重要的形式,這不僅難以正確評價一個學生的專業水平,而且還助長了學生“上課抄筆記,下課背筆記、考試考筆記”的死記硬背書本知識的錯誤學習方法的蔓延。研究型教學的考核應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的實際成果為標準,包括專業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兩方面。專業能力成果包括學生完成教師交給的課業和其他任務時,掌握、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為保證考核的準確性,要求教師對每次課業和課內外活動都給出明確的等級評判標準。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完成課業和各種實踐性活動中,表現出的自我管理、與人溝通合作、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運算和運用現代技術手段、設計和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最終的考核的成績分為“優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等。
借鑒國外研究型大學教學改革經驗,《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改革緊緊抓住“要在發展知識和傳播知識之間形成和諧的關系”這個支點,開展研究型教學實踐,符合東南大學作為研究型大學的特殊使命和師生特點,已初步形成能充分體現培養學生探究和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顧建民.整合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重建本科教育的新范式[J].外國教育研究,2002,(5).
[2]張紅霞.從國際經驗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3]項海帆.改革工程教育培養創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
[4]余承海,姚本先.論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結構及其優化[J].高等農業教育,2005,(12).
[5]林永柏.淺談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及其養成[J].教育與職業,2008,(9).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7(b)-0117-02
1 課程改革與建設的基本情況
隨著高職高專教育的迅猛發展,高職高專的教育教學質量也愈加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如何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辦出高職高專特色,培養出社會所需人才,成為廣大高職院校教師教學改革的重點。經過幾年的教學改革,大家的共識是:教育教學方式要由傳統的學科本位轉向能力本位、職業本位,教學計劃要以能力為核心,課程設置應突出應用性、實踐性,基礎理論教學要以夠用為度,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應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術能力的提高,同時應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建筑結構》課程就是在分析能力本位、職業本位的基礎上,將原來的《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建筑力學》等幾門課程按照職業技術能力培養要求,進行有機的整合。在課程整合過程中,緊緊圍繞建筑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精心組織課程內容,明確課程的教育目標以及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在課程的改革與建設過程中,不斷融合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為課程改革和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2 教學內容的優化設計
2.1 加強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重點突出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的總量在不斷增加,而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有限,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學院提出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必須進行改革。在課時壓縮的情況下, 經過課程建設小組教師的多次研究討論和教學實踐,不斷總結教學實踐經驗,結合學生的反饋信息,認為還應結合結構設計原理的基本構架,對教學內容進一步地優化整合,并編制了與優化整合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材。
(1)根據高職技能性、應用性人才培養的需要,針對目前建筑結構類課程存在的主要不足,將《建筑力學》、《混凝土結構》和《砌體結構》三大課程進行優化整合,使理論知識以易學夠用為原則,加強應用性,突出能力培養。
(2)體現結構課程為施工服務的意識。即從施工應用的角度上把握建筑結構類課程的改革方向。如在課程中加強結構的構造要求、質量控制及缺陷防止等內容。
2.2 教學內容的拓展
隨著新規范、新研究成果的不斷涌現,我們在教學中及時補充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時將新規范與舊規范的不同之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新規范的使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強學生對專業課程學習的興趣。
3 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及考核體系的設計
3.1 注重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
課程組教師結合課程的特點和國內相關專業較有效的教學經驗,改變長期使用的滿堂灌教學方法,講授中注意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采用“啟發式+討論式+質疑式”等雙向教學方法,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并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制作大量圖片,豐富教學內容,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使枯燥的內容生動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抽象內容。已經完成《建筑結構》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并用于教學,為配合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編制了《建筑結構》多媒體教學講義,解決了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時學生來不及記筆記的問題。
職業技術教育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突出職業技術能力的培養。高職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應有利于職業技術能力的形成。如案例教學法、工程事故分析法、現場教學法、模擬教學法等等,這些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職業技術的分析和判斷能力,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術能力的提高;又如研討式教學法、自學提示法、設計性實驗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提高的能力。
《建筑結構》課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新的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模式。現在學生雖然學習了不少理論知識,做了不少習題,但讓學生具體計算繪制一實際工程的簡單梁、板時卻無從下手,不知怎樣確定梁、板尺寸,也不能詳細準確地計算出梁的荷載、內力并配筋。究其原因,主要是課堂教學模式往往是,講完理論概念及計算公式后就這樣做例題:“已知某鋼筋混凝土梁,截面尺寸b×h,混凝土強度等級,鋼筋級別及梁承載力彎矩設計值,求鋼筋用量?”課后習題往往也是這樣的模式。這樣的做題訓練,學生就會認為做結構題與做數學、力學題區別不大,無非就是死套公式。根本達不到貫穿結構知識,完成整體設計思路的效果。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嘗試在結構設計前先發放施工圖,在了解圖紙的基礎上進行計算,這不僅溫固了以前的知識,還讓學生從實際角度出發結合專業知識了解了每個部位,如板是雙向板還是單向板、梁柱的一些具體構造、對關鍵部位的加強情況等,同時也看懂了圖集中的鋼筋斷點和錨固長度。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考核體系的設計與實施
為及時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課程考核采用復合式、全程式、多元化的模式。
(1)復合式:是指平時考評與期末考試相結合、量化指標與非量化指標相結合。
(2)全程式:是指考核貫穿教學整個內容。除期中、期末考試外,每一章或每一單元教學過程中布置的作業,均進行相應的考核和記錄,既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又能及時調整講授進度和深度。
(3)多元化。
課程成績的多元化:考核采用平時作業成績、期中成績、期末成績、實踐成績等正分,曠課、遲到早退等負分成績綜合而定。
考核內容多元化:包括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涵蓋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學習態度、投入狀況與學習主動性、創新性,突出綜合性特點。
4 創新課程、課程特色、實踐效果
(1)注重培養職業技術崗位能力,綜合和分解課程知識,根據高等職業技術應用性人才的素質、能力、知識結構間的統一關系,對課程知識進行優化整合,以使綜合性的課程形成。
(2)課程教學與素質教育互相融合與滲透,也就是將素質教育的內涵滲透于教學過程中,有效地統一素質教育和課程教學,明確素質教育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性地位,即根據專業實施素質教育。
(3)在教學方式改革與教學方法優化上,結合課程的施教對象、內容、性質,實施不同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技術能力。
(4)在評價改革課程教學質量上,結合能力與知識形成規律以及認知規律,注重考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
課程改革的實踐效果。
(1)課程知識凸顯重點、通俗易懂、職業能力的目標清晰化。
(2)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多樣性:有多媒體呈現、講評作業、綜合練習等等,實現了課程教學生動性、形象性的提升,方便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地提升。
(3)素質教育的內涵滲透在課程專業知識當中,尤其是通過馬列主義哲學的觀點對專業知識間的一系列聯系進行理解,確保有效地統一讀書和育人,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濃厚興趣。
(4)凸顯考核課程的過程,也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在總成績(占50%)當中記入平時作業的成績、課堂提問等,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自覺意識提升,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
課程改革理論研究結果,必須在課程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并在反復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研究成果。課程組成員結合各自的教學實踐進行了大量的課程教學改革試點,不斷修改課程改革試點方案。通過幾輪的試點和修改后,在建筑工程專業各個教學班級中進行推廣,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課程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課程改革試點方案日趨完善,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
參考文獻
Abstract: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teaching of the structure design to the 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s, the necessity of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course assessment method is presented. Due to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architect, the teaching content from the overall structure to specific component is propos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cept design is explored. Modern multimedia measurement and case study metho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teaching.
Keywords: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structure;teaching
中圖分類號:TU31;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8-0103-02
建筑結構是一門理論與實際聯系緊密、多學科綜合性的學科,為建筑學專業學生結構概念形成的一門必修課程。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建筑結構設計理論基礎,引導學生學會從建筑工程整體(而不是結構構件)來分析和理解結構體系,培養正確的結構意識,在進行建筑構思和設計中,增強建筑中結構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做出比較經濟合理、切實可行的建筑方案與設計,以求得建筑藝術與建筑技術的完美結合。
結構是房屋的骨架,是建筑物賴以存在的基礎。根據結構和材料運用中所應遵循的客觀規律,因勢利導地對視覺空間進行藝術加工與藝術處理,這是現代建筑達到審美目的最本質、也是最經濟的一種創作手段。只有掌握足夠結構知識的建筑師才能充分利用結構型式中對建筑審美的有利方面,著眼于空間造型的整體感和邏輯性,拋棄繁瑣的雕琢與堆砌,以繁求簡;利用結構的連續性和漸變性、結構的均衡與穩定、結構的韻律與節奏來滿足建筑的空間造型和美學要求;運用適當的結構型式使其與建筑使用空間相適應[1]。建筑師在進行空間方案設計時要考慮結構構件尺寸的影響,要考慮結構形狀對聲學效果、采光照明的影響,因此,建筑師應該掌握一定的建筑結構知識,應該有能力將所學到的建筑結構知識在建筑設計中加以應用,只有這樣,建筑師和結構工程師才能緊密地合作和結合,建造出適用、美觀、新穎、合理的建筑物。
對于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建筑是藝術”的思想一直占主導地位,“藝術”遠比“技術” 更受注重,“概念”、“想法” 勝于一切,過于重視圖面的表達卻輕視方案后期的技術性細節。教學上表現為相當一部分學生重視建筑設計等主導課程,忽略建筑結構等技術類課程的學習,加之實踐教學不足等問題,極大的削弱了學生對建筑結構等技術類課程的學習興趣。同時,建筑結構這門課程課時少,內容多,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十分必要。
1優化教學內容
對于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學習建筑結構這門課程的目的不是掌握結構設計計算的方法,而是理解結構問題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學會處理結構問題的基本方法,對現有的各種結構體系能夠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并有能力進行合理的結構選型。鑒于此,建筑學專業建筑結構課程教學內容應當緊密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的要求,改變以結構專業特點所形成的教學內容,不能將結構專業的教學內容一樣不少地濃縮后灌輸給學生,而是對教學內容進行很好的整合和合理的取舍,把所需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建筑學專業對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并兼顧學生實際的需要,結合注冊建筑師考試大綱的要求,制定適合建筑學專業的教學內容。
1.1 從整體結構到具體構件的教學
建筑設計的目的是創造一個有效的整體環境,即一個由許多相互關聯的分體系形成的整體。所以,建筑師在開始處理空間方面的問題時,必須在形成總體方案時進行各主要分體系間的協調,而不僅是處理構件和細部構造。但是,與總體考慮的設計思路相反,建筑學和結構工程的學生往往是通過學習基本構件及其有關的具體設計和施工要點來學習工程知識,學習的步驟和建筑設計思路的流程相反[2]。一個設計者的實際設計經驗模式與學習技術知識的模式之間的不協調,將使學生難以在學習設計思路的階段用這些技術知識。因此建筑結構的教學應該按照從整體結構設計到細節(構件)設計的過程來進行,使得學生的學習模式和建筑設計的自然流程吻合,有利于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在方案設計形成過程中,更好地運用結構知識。
現有建筑結構教材大多數都是將土木工程專業的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砌體結構等教材加以簡單的刪減和改寫而成,沒有考慮建筑學專業的學習目的和要求。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結構計算,讓建筑學專業學生覺得很難,不愿意讀。在現有教材中,大多數是內容過多,還涉及一些不常見的構件,和土木專業的課本區別不大。大多數教材都是以結構構件設計為主,有大量的計算內容,這不符合建筑學專業的要求。只有滿足學習需求和難度適中的教學內容,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2 概念設計是重要的教學內容
建筑學專業在工程建筑設計中主要是利用結構概念來設計出合乎材料和結構基本規則的建筑方案,而不是計算具體結構受力大小、構件配筋的多少,因此概念設計在建筑結構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概念設計是一種定性的設計,無需嚴格精確的數值計算,涉及到的結構概念包括安全度、力學、材料、荷載、地震、施工、使用等方面。概念設計并非完全是工程設計經驗的累積,而是基本結構理念的集中體現。概念設計使得從工程設計一開始,就從房屋體型、結構體系、剛度分布和構件構造等幾個方面把握好結構的合理性。例如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強調結構布置時注意平面和豎向的規則性、剛度在設計中的重要地位、填充墻對結構平面剛度分布的影響、結構縫的設置等等[3]。目前大多數地區都是抗震區,從建筑方案設計開始就要考慮相應的抗震要求如建筑的最大高度、場地的選擇、多道抗震防線的設置等,抗震設計中的概念設計內容很多也很重要,貫穿于各種結構體系中和整個設計過程中。而現有教材大多是將抗震設計知識獨立編成一章,放在教材的最后。這就導致抗震知識和其他相關結構知識脫節,在教學上可能因為教學課時數不夠忽略了這一章的教學。
總之,在建筑結構教學過程中,應該考慮建筑學專業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很好的整合與取舍,增強學生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使各專業基礎課程的內容相互融合。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是學習具體專業知識,更應注重專業思維的訓練和培養,使學生具備自我更新知識的能力。
2改革教學方法
建筑結構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趣味性不是很強,教學內容多,試驗現象多,基本概念、公式和構造規定多。容易產生教師難教和學生難學的“兩難”問題 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在課堂上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2.1 多媒體教學法的應用
多媒體教學圖文聲像并茂,能極大地沖擊學生的視覺、聽覺,給學生帶來鮮明的印象。建筑結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傳統的授課方法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況且其中的實物教學在課堂上很難實現,而多媒體教學正好可以彌補此方面的不足。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大量地穿插實物、工程實例、澆注制作過程、施工方法等的照片、圖片、動畫,把以前傳統教學難以在課堂上講清的問題在課堂上簡單明了地對學生講清楚。
不能簡單地將多媒體教學視為將講稿搬到屏幕上的教學,應結合工程照片、工程圖紙、模型、音像資料、軟件等多種媒體全方位、多視角地進行形象化教學,將多種媒體與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雙語教學、計算機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
多媒體教學由于屏幕的切換速度較快加之顯示內容較多,學生往往來不及記筆記,且容易產生視覺疲勞而導致精神不集中或者睡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掌握好講課重點和屏幕切換速度。可以在課件中留出一些空白,將空白部分的內容在課堂上黑板上板書,讓學生記筆記,這樣既可以防止學生單純盯著屏幕產生視覺疲勞,又可以通過記筆記加深學生對重要知識的印象。
教師在整個多媒體教學中應起主導作用,教師應經常面對學生講解而不能只面對屏幕照著屏幕的文字朗讀,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有視覺上的交流,教師要及時觀察和注意學生的表情和反應,進而根據學生的反應調整自己的授課進度和方式。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加入提問和討論,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安排一些教學影片。
2.2 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一般單純的理論知識,學生普遍會輕視甚至厭學,同時實際應用能力差。教師可將理論知識融合在案例演示中,使學生通過具體案例設計的學習,輕松掌握理論知識,并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例如講解變形縫的設置時,可以通過一些著名的建筑物怎樣設置變形縫的來講解。又如通過一些工程事故的案例來講解結構構造知識的重要性。通過工程案例分析闡述結構理論豐富的內涵,增強結構課程的系統性和可操作性,使課程學習建立在更多的實際工程背景之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將結構教學與建筑方案設計相結合。建筑學專業學生開設課程設計一般是布置一個小專題方案設計,在方案構思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汲取相關專業知識,如果在這一階段適當加入結構構思,使學生對方案的思考不僅僅停留于空間組合、平面功能劃分層面上,而是更進一步考慮選擇恰當的結構型式并將空間組合與結構型式揉合成一體,這種訓練對提高學生自覺完善方案的能力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建筑結構課程將結課時,將建筑設計課給學生布置一個課程設計拿來進行這方面的訓練,這比片面、孤立地傳授結構知識要好得多[4]。
3改革課程考核方法
建筑結構課程符號多、公式多,應著重于理解、應用,不需要死記,如果僅僅以期終的閉卷考試作為考核標準會引導學生錯誤地學習。改革課程考核方法的目標是使“教”和“學”都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從重于知識掌握到重于知識應用和能力培養,成績考核由考知識掌握到考知識掌握+能力。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建筑學專業建筑結構課程考核由三部分組成:平時作業占20%;項目設計占40%;期終考試占40%。項目設計是4人一組做一個小的木結構房屋的設計。這種考核方法既利用一個小型結構設計使得學生熟悉設計全過程,掌握結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又能夠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給予適當的評價。
通過改革考試方式,改變了“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的不良狀況,使學生從應試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啟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學生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適宜的環境。
4結語
建筑學專業學生學習結構知識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大多數學生在大學階段體會不到這一點,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差,因此有必要針對建筑學專業特點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建筑結構是一門多學科綜合性的課程,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完善,與時俱進,才能真正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寬口徑、厚基礎、上手快”的建筑設計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心田.建筑結構: 概念與設計. 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
二、以發展的觀點介紹化學發展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化學經歷了上古時代工藝化學時期、中古時代煉丹術和醫藥化學時期、近代化學的孕育時期、近代化學的發展時期及現代化學時期。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其標志性的化學原理、現象及其所做的巨大貢獻。縱觀化學發展史,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化學也是源于勞動人民的生活、生產實踐,無數化學家為化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通過化學發展史的介紹和學習,同學們既豐富了化學史知識,又對一些化學現象和原理所產生的背景及其歷史局限性有一個辯證客觀的認識。由此,使他們明白大學學習的特點,已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而應當抱著的態度來學習,培養其敢于否定和創新的精神。例如,對于酸堿的定義,在不同歷史時期產生了酸堿電離理論、酸堿質子理論、酸堿電子理論及其它酸堿理論等約6種,這些理論在當時條件下有其成功的一面,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在學習這些知識時,全盤的否定和肯定都是不可取的,藉于此,也讓同學們不再像中學時期一樣崇拜課本和已有的化學理論,同時也給了他們一種心理啟迪———創新其實距離我們并不遙遠。
三、以廣博的知識介紹化學與社會的廣泛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利用文獻及國家權威部門的統計分析,介紹化學工業對國內生產總值(GDP)所提供的直接或間接貢獻,說明化學與社會、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將學生的思維帶到一個化學與現實世界密不可分的程度,使其認識到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當今世界有五個熱點問題———能源、環境保護、功能材料、生命奧秘及信息科學,從能源開發及利用的角度來分析開發新能源的緊迫性。如,現在銷售的新概念電動環保汽車,就需要大功率的化學蓄電池,其蓄電能力與所選用的化學材料是分不開的;又如,在中央政府大力推廣新能源政策的支持下,四川省目前集中了眾多的“多晶硅”企業,而“多晶硅”是電子工業和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基礎原料。硅的結晶形態和純度,直接影響其應用于電子或太陽能產業,也決定了其光電轉化效率。據此,向同學們簡單介紹了硅產業相關化學知識及與太陽能電池的工作原理,從而使同學們能真實感受到化學對改進我們的生活所起的巨大作用。列舉身邊實例,使學生能真切感受到化學對各個領域的影響。如,以化學對體育項目的巨大推動作用為例,介紹本校體育場所用的化學合成塑膠跑道對傳統硬面跑道的顛覆;籃球架及玻璃鋼籃板材料的變革及其意義;在2009年8月世界游泳錦標賽上,由新型合成材料“聚亞氨酯”制作的高科技泳衣對成績的迅速提升等等。由此說明,即使對于體育這個表面上看來與化學沒什么聯系的行業,化學也對其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四、結合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和知識結構,介紹普通化學學習的必要性
在國內高校所開設的土木工程專業知識體系中,有些課程如材料力學、建筑工程材料、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砌體結構等都與化學緊密聯系。普通化學作為一個基礎必修課,不僅對上述專業課程,尤其是對土木工程材料的發展與改進提供理論支持,同時也使他們認識到一項大的土建工程會涉及到環境保護、工程質量、還有結構防腐等一系列與化學有關的問題。例如,在跨海大橋設計和施工中,針對水中基礎鋼結構和砼結構的防腐問題,需要采用諸如使用防滲防裂混凝土、用環氧涂層鋼筋或不銹鋼筋、采用外加電流陰極防護法保護鋼筋、防腐涂料涂裝混凝土外表面等一系列技術來處理。由此可見,如果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要順利完成如此龐大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是不可能的。在世界名校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土木與環境工程系本科教學計劃中,化學或與化學相關的課程占有相當比重。相比之下,我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輕視化學的現象,學時數有逐漸被壓縮的趨勢,有的甚至取消了普通化學教學,是需要商榷的。
五、以敏銳的眼光介紹化學與土木工程學的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為了解決學生們對普通化學的困惑,使他們了解化學與本專業的聯系,增強學習熱情,作者結合土木工程的歷史和實踐,對化學與土木工程學的聯系作簡單介紹。
1.從土木工程的不同發展歷史時期來闡釋。土木工程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歷史時期,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其代表性的工程材料。古代時期,土木工程材料最初主要是天然材料如泥土、木材、茅草、石頭等,后來出現了人工燒制的瓦和磚,這是土木工程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近代時期,工程材料方面已經開始并日益廣泛地使用鑄鐵、鋼材、混凝土、鋼筋混凝土,直至早期的預應力混凝土;現代土木工程是以現代工程材料為基礎的,所用材料進一步輕質和高強化。中國從60年代起普遍推廣了錳硅系列及其他系列的低合金鋼,大大節約了鋼材用量并改善了結構性能;用普通混凝土只能建35層,而改用輕集料混凝土和加氣混凝土建造的高層建筑,自重大大減輕,用同樣的造價可建造52層;同時大跨、高層、結構復雜的工程又反過來要求混凝土進一步輕質、高強化。近年來,鋁合金、鍍膜玻璃、石膏板、建筑塑料、玻璃鋼等工程材料發展迅速。同時也通過添加不同的化學外加劑,制得多種特殊性能的混凝土材料,如通過加入石膏制得快干水泥、加入脂肪酸鹽制得防水水泥、加入木質素磺酸鹽制得緩凝水泥等。這些新材料的出現或者傳統材料的改進均是以化學理論及實踐的發展為背景的。
2.從當代的典型土建工程來闡釋。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不乏一些優秀的體育場館,這些工程的實施無不與新型化工建筑材料有關,如,國家體育場“鳥巢”的大跨度鋼結構建筑形式,所使用的特種鋼材料Q460鋼,是通過調節材料中的炭和鐵的比例以及加入一些合金元素制得的;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膜結構建筑,是由聚四氟乙烯膜通過粘結而構筑的質輕、耐熱、耐寒、耐腐蝕的新型建筑形式,這與膜材料單體化合物四氟乙烯的穩定化學結構和耐酸堿、耐氧化的性質分不開的。另外,體育場館的新型塑膠跑道是有機聚合物、無機填料和顏料等制成,工程質量的好壞與其中各組分含量有密切關系,在其中添加無機填料才能使跑道具有相應的強度,而有機彈性體成分增多才能保持跑道良好的韌性。
3.從國家的政策法規出發來闡釋。發展“綠色建材”是21世紀我國建材工業的必然出路。所謂“綠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潔的生產技術,少用天然資源、大量使用工業或城市固體廢棄物和農作物秸稈,生產無毒、無污染、無放射性,有利于環保與人體健康的建材。例如,為了保護耕地,我國已于2004年禁止使用粘土磚;為了節能和環保,國家規定在新建樓體外墻強制使用保溫材料,而這些保溫材料都是經過化學合成的聚合物泡沫材料。又如,素有“保溫材料之王”美譽的酚醛泡沫材料是國際上公認的建筑行業中前途最廣的一種新型保溫材料,具有無毒、耐腐蝕、耐高溫、不易燃,燃燒時也不會散發有毒煙霧等特點,其綜合性能是目前其它保溫材料無法比擬的。然而,目前在我國也有采用聚苯泡沫板作為外墻保溫材料的,雖具有保溫性能,但其易燃且伴有大量毒煙霧,一旦失火會造成嚴重后果。由此可見,這些土木材料性能都是由其化學成分決定的。
六、從大學學習特點與經驗出發介紹學習方法,以法促學
1.概述
路橋施工技術課程是高職路橋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是介紹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的學科,其覆蓋面大,內容龐雜,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涉及工程力學、工程測量、建筑材料、地質與水文、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工程制圖、結構設計原理等基礎學科知識,還涉及路基路面、公路勘測設計、橋梁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等專業課程。通過本課程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路橋工程的施工技術、施工工藝及原理、施工組織、具體實施操作等內容,并對本行業的發展趨勢有一定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
當今隨著我國高職教學改革的深入,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和造就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從事生產、技術、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應用型的高級實用人才。以“必需”、“夠用”為原則,滿足教學需要,是目前的倡導趨勢。實行的時候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路橋施工課程的時間顯得很緊張。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較少的課時內將眾多的內容通過不同的方法深入淺出地講解明白,達到以上的培養目的,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一些常用的教學方法進行了論述。
2.主要教學方法
2.1傳統教學法
傳統教學法以課堂講授為主。依據大綱精心設計每堂課的授課內容,突出重點和難點,做到詳略得當。對學生通過自學容易理解掌握的知識,在課堂上盡量少講,重點在一些工藝、原理及計算,這樣既節約了時間,適應了學時少的要求,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講課內容要緊緊圍繞大綱,但又不能完全拘泥于大綱。由于大綱不可能涵蓋該課程最新的知識與最前沿的理論,所以,在講授大綱規定內容的同時,還應補充介紹該領域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如樁基工程中旋挖機的應用,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應用等,就此提出相關的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了解該學科的前沿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的創新意識。
要加強課堂上和課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尤其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點,問題就是前進的階梯,共同的疑點集中講解,小的疑點個別解釋,這種做法不僅能增強師生的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學生的疑問能得到及時的反饋與解決,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便于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另外,布置適量的課后作業和思考題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學生做作業實際上是一個復習、鞏固、提高的過程,思考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另一方面,可以使一部分學生克服惰性,保證他們有一定的時間用于本課程的復習。作業要盡快批閱和及時發給學生,及時將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在課上適當的時間提出來講解,對做得好的要適當地予以表揚。合適的情況下,還可以采取一定形式的考核措施,如測驗、課堂提問等,在傳統教學中往往也是有一定效果的。
2.2工程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上世紀二十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導,當時是采取一種比較獨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學,這些案例都是來自于商業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在一些具體條件下的做法及得到的效果。通過此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習動力。路橋施工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案例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材料。學生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接觸大量的實際工程,而具體工程中遇到的施工難點也并非所有的工程都會遇到,這就要求教師能將實踐經驗的精華加以提煉,以豐富案例教學,從而給課堂教學帶來豐富的實際經驗。課堂教學中選擇的案例不僅要具有綜合性、典型性,還要有個性,能將所須考查的知識點貫穿起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現實性,以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與對現實的批判精神。如某一特定條件下的施工方案,有何優缺點,為什么要這樣做?對一些施工設計、施工計算和施工方案的編制,學生往往感到束手無策,采用某個具體案例教學可使此部分內容變得直觀易懂,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3現場教學法
現場教學是根據一定的教學任務,組織學生到工地、企業和其他場所,通過觀察、調查或實際操作,使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教學形式和方法。相對于以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課堂教學,現場教學最顯著的特點,在于直接接觸認識對象(包括自然界與社會),并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因此現場教學是學生獲取豐富直接經驗的有效手段,是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的重要方法,對提高學生分析判斷能力,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學生走出校門,盡快適應工作崗位和環境很有幫助。現場教學一般有短時間的參觀和時間稍長的實習及調查等形式。
根據路橋施工技術課程的特點和課時,往往專門安排施工現場參觀教學。通過到路橋施工現場身臨其境感受施工氛圍,見識施工場景,增進對道路橋梁施工工藝、施工質量控制要點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對正在使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認識,補充豐富課堂理論知識,使學生了解施工技術未來發展的方向。更重要的是,通過參觀實習,能夠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熱愛,為將來投身到路橋建設的事業做好準備。
現場實習過程中要求學生遵守紀律,認真聽取施工技術人員和教師的講解,結合課堂學習的知識,積極地提出疑問,主動地向現場施工人員請教,及時記錄和整理當天的所見所聞及所感,并整理成實習報告。要求實習報告內容詳實、條理清楚、字跡工整,并有字數和時間要求,能明確地反映參觀實習的過程和收獲。
2.4實物和仿真教學法
目前,在大多數高職院校路橋專業都設有仿真實訓室,部分院校還建有實物,如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橋梁仿真室,有各種橋梁模型和真實的鋼筋骨架,預應力施工設備,近期擬建真實的箱梁、板梁和墩柱等。利用這些實物和仿真模型來進行教學,對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解同樣有很好的效果。在本課程課堂上,實物和實際工程圖片等也可利用,如找出圖片中存在的錯誤,再如講到支架的時候,可以把碗扣支架或鋼管及扣件、門式支架帶進課堂,或在仿真室邊展示邊講解。再如,預應力工程,可以模擬整個梁的張拉工序,這很容易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理解和掌握。
2.5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使路橋施工課程的重點、難點均能通過具體形象的圖片、視頻、動畫和音頻等手段得到展示,既增大了信息量,節省了教學時間,又使相對較為乏味的施工課程教學變得生動直觀。路橋施工技術課程中存在大量的施工工藝過程和技術構造,如果拘泥于傳統的系統講授法,教師表述起來困難抽象,學生接受起來也枯燥吃力,而完全在施工現場講授并體會也不現實。運用多媒體教學則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一些不足,制作施工工藝過程和技術構造內容方面的多媒體課件時,可以從互聯網獲取各種信息,關于施工工藝的圖片、視頻、動畫網上很多,也可以從同事或朋友及專業網站得到共享資源,還可以自己去施工現場拍攝照片和錄像來作為制作素材,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當然,筆者通過實踐和同事間的交流,發現多媒體教學也有一些不足,如不利于學生記筆記,一些施工場面宏大復雜,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學生記憶,不太適用于理論知識方面的教學等等。
2.6對比和類比教學法
對比法就是將具有可比性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對象進行系統的比較和研究,得出研究對象的本質、特點和規律。路橋施工課程多處可以使用此法,如對瀝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這樣可以通過對比要點或形成反差,增強學生的印象,使學生深化理解,強化記憶,同時可以節省課堂時間。類比法是將具有一定共性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對象放在一起,先將其中一個做為典型,詳細介紹,學習,在此基礎上,再擴展到其他對象,類比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路拌法石灰土和水泥土的施工及路拌二灰土的施工,它們的工序都差不多,主要區別就在摻灰的把握及施工時間的控制。對比法與類比法二者亦有相通之處,貴在運用。
2.7討論教學法
討論式教學法要求在教師的精心準備和具體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通過預先設計一定的問題,在課堂上或通過其他形式,組織并啟發學生就特定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培養語言的組織和表述能力,以及對信息的反應處理能力。討論式教學的環節大致包括:設計問題、提供資料、啟發思路、組織討論、得出結論。討論法可以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真理越辯越明,通過其他同學的表達,澄清一些模糊概念,也可以幫助別人或自己糾正錯誤的認識,從而使學生鞏固已有的理論知識。如在講授樁基基礎施工方法過程中,可以設計三個問題進行討論:施工方法有幾種?哪種方法最合理?為什么?第一步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讓大家各抒己見,然后在自由討論的基礎上及時進行歸納補充,最后得出結論。通過討論,學生對不同施工方法的優缺點有了深刻的理解,利于掌握,同時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
2.8規范教學法
路橋及相關工程施工規范和規程是各方進行施工質量控制的依據,施工技術課程中涉及的主要規范有《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JTGF10-2006)、《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規范》(JTJ034-200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30-2003)、《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40-2004)、《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第一冊土建工程)》(JTGF80/1-2004)、《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041-2000)等,在講解各種工程施工工藝時,應嚴格對照規范的要求提出控制要點,盡管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得出的結果可能差別很大,但我們的出發點應該定在從嚴控制上,對具體的工程項目對應的規范條目,適當解釋其來源和含義,從而培養學生從學校開始就具有嚴格的規范意識和質量意識,這有利于提高學生責任心和事業心,積極投身國家的經濟建設。
2.9項目教學法
2003年7月德國聯邦職教所制定以行動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法,該法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將需要完成的任務或需要解決的問題以項目的形式交給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按照實際工作的操作程序,以個人或小組工作方式,將項目進行分解,共同擬定行動計劃,共同或分工完成整個任務。在項目教學中,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勞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并運用于實踐,體驗創新的樂趣與艱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等。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學習的重點在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
項目教學法是一套教學戰略,有利于把分散的各知識點綜合起來,可以引導學生對實踐及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深入地探討學習,有利于師生之間教與學互動。教師在教學中不再占主導地位,而是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指導者和監督者。成功的項目教學,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較好地達到培養目標。
3.結語
路橋施工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各個教學方法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有相互聯系的,根據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內容及各種條件進行靈活運用,并且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