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31: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發展一體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前言
2003年,為了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和中原崛起的宏偉目標,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決定實施區域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中原城市群發展,實現中原崛起的戰略決策,中原城市群以鄭州為中心,開封、洛陽、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9個省轄市組成,同時,由于鄭州北上有黃河阻隔,西邊洛陽經濟實力較強在中原城市群中是副中心,而鄭州往東發展是大的趨勢,與開封向西的發展不謀而合,同時,開封市中心距鄭州市中心72公里,兩市邊界處相隔不足40公里,在鄭州的極化作用下,大量的資源容易向鄭州靠攏,那么開封的發展將再次受到嚴重制約。
二、開封經濟存在的問題
開封地處中原腹地,北臨黃河,是豫東大平原的中心,歐亞大陸橋東段的隴海鐵路貫穿全境,京廣、京九鐵路大動脈左右為鄰,310和106國道縱橫交匯,連霍高速穿境而過,地理位置較好,但長期以來受自然地理環境限制,開封農業發展受限,同時由于北邊黃河河床不斷抬高,成為地上懸河,對開封經濟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在鄭汴一體化之前,自身吸引投資能力較差,開封發展緩慢,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一)工業基礎薄弱
河南省的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臺冰箱都產自開封,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封的經濟總量在河南省名列前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改革開封之后,開封的工業卻逐漸沒落,規模始終上不去,沒有大的企業作為支撐,無法起到龍頭示范作用,小企業資金鏈薄弱,發展前景黯淡,國企改革受挫,傳統工業較多,產值不高,污染嚴重,工業家底薄弱,總量太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工業配套設施較落后,市場狹小,投資環境一般,吸引投資能力較差。
(二)農業生產力落后
開封氣候是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風沙,夏季高溫多雨,開封地勢平坦,土壤多為沙土、壤土和粘土,較適宜農作物種植,但是長期以來農作物單產收到氣候、灌溉條件等的影響,產量變化不定,長期使用化肥曹成土地大面積板結,土壤肥力下降,一家一戶的農民缺乏獨立興修規模水利設施的能力,導致農業灌溉條件有所惡化,農業規模效應較小,先進的農業技術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機械化作業水平還很低。
(三)第三產業發展滯后
開封旅游資源豐富,同時又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有眾多的文物古跡,鐵塔、相國寺、龍亭、包公祠、延慶觀、禹王臺,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截止2012年,全市有4A級景區7處,5A級景區1處,同時開封也是”戲曲之鄉”、“木板年畫之鄉”、“汴繡之鄉”、“之鄉”旅游資源豐富,但是開封市旅游資源開發程度低,配套設施不完善,旅游從業人員素質較低,旅游資源沒有集群效應,品牌不夠響亮,旅游資源質量有待提高,開封市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拖累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和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
三、在鄭汴一體化下下解決開封經濟發展問題
(一)優化產業結構
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強化工業行管理,嚴控“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品級,提高能力,利用開封新區的優越地理位置和良好投資環境,做強做大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新材料、光伏、生物醫藥的新產業,改造提升傳統支柱產業,引導企業加快信息化,、數控化、智能化改造、向高科技產業、綠色產業、高成長行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綠色循環發展,大力發展生產業,充分利用鄭汴一體化,吸收鄭州富余產業,利用鄭州的資源條件,成為鄭州的腹地,。重點發展開封空分,奇瑞汽車等龍頭帶動企業。
(二)發展現代新型農業
開封位于豫東大平原的中心地帶,交通較為發達,農業生產歷史悠久,在鄭汴一體化帶動下,發展經濟作物生產,結合開封當地的氣候特色,種植草莓,瓜果,在鄭汴一體化下為省會鄭州輸送大量優質水果,同時利用鄭州的區位優勢,創造自己的優勢品牌,將生產的農產品輸送著全國各地,甚至到國外,同時為農業生產采購大量先進的農具、農業機械、運輸工具等,提高土地生產率和農產品質量,為農業提供和培育新的品種,同時提高農民的科學技術能力,發展獨具特色的經濟作物,如杞縣大蒜,汴梁西瓜等特色經濟作物。
(三)明確城市功能定位
開封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厚重的歷史積淀,使其在居住休閑上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鄭汴一體化下開封今后的旅游建設應當強化為鄭州服務的功能,加快鄭汴旅游資源的整合,如龍亭可和鄭州鞏義的北宋皇陵、登封的嵩陽書院,組成中國北宋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大相國寺可與登封少林寺、鞏義石窟、慈云寺組合,向西延伸到洛陽龍門石窟,組成中國佛教精品游線路,打破地域限制,實現兩地的無障礙旅游。同時在保護老區、適度開發東區的基礎上,強力推動卞西新區的建設,開封市”宋文化”的發源地,開封應該突出北宋文化,開發開封古城墻和“城摞城’奇觀,此開封要著力發展”食、住、行、游、購、娛“的旅游產業鏈,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開封的花生糕、包公豆、朱仙鎮豆腐干要進行深加工,精包裝,對朱仙鎮木版畫、官窯、卞繡等更好的挖掘。
四、總結
在鄭汴一體化的帶動下,開封要抓住這個機遇,充分利用鄭州這個省會的地理和經濟優勢,抓住產業轉型的機遇,通過重點發展旅游業,提升工業競爭力,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來提升開封的經濟。
參考文獻:
一、引言
在這種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經濟形勢下,企業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等傳統創新面臨著品牌塑造時間長和產生先發優勢時間短之間的矛盾。選擇合適的商業模式并不斷進行創新是企業要想順利把握住市場機會取得成功的必備條件。
從1999年正式開始企業化改制到現在,國內地勘單位大多還處于“半企業化”狀態,存在諸多市場化問題,盈利能力不強,商業模式滯后,缺乏核心競爭力。多年的改革沒能摘掉地勘事業單位的帽子,企業化的路子走得艱難,一旦斷了“皇糧”,其發展面對極大困難。這樣的困境要求地勘單位的企業化改革必須跳出現有發展路徑,改變發展模式,重塑商業模式,重新定位現有業務的和重新整合資源從根本上實現地勘單位發展模式和盈利能力的轉變。
二、我國地勘單位一體化經濟發展創新定位
我國從事的商業性地質勘查業務的地勘單位所跟國際上的地勘公司相比較,還處于國際上的初級勘查公司地步,更接近于技術服務公司。如此現狀對地勘單位來說是極為不妙,尤其是在國內資本市場對礦業權融資繼續封閉的情況下,基本無法實現地勘單位向初級勘查公司的轉型。如果單純向礦業公司發展,會面臨很難獲得礦業開發的資本,同時會放棄現有地質勘探技術優勢。如果是轉向技術服務公司,則繼續著打工經濟身份,同時面臨著卻難以擺脫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因此,要實現地勘單位的成功轉型,關鍵是要依賴技術實力,向礦業開發方面深化,整合礦業開發與地質勘查業務,以礦業開發為核心,以地質勘查為基礎,實現地勘單位產業價值鏈的拓展,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地質勘查與礦業開發互補發展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形成探采一體化的國際礦業公司商業模式。
以上的地勘單位一體化經濟發展創新定位和新的商業模式的形成,最關鍵的是要在融資模式上取得突破。下文重點探討地勘單位勘查開發一體化發展的主要融資模式。
三、地勘單位勘查開發一體化發展的主要融資模式
(一)地勘單位與地方政府共同參股企業
地方政府或企業按約定比例共同出資,組建小型礦山企業,政府以土地使用權、公共資源等參股,地勘單位以現有地質勘查成果和自有中小型礦權入股,實現共同經營、收益分攤。比如,核工業地質局各下屬地勘單位,與地方擁有礦業權的礦業公司展開合作,憑借自身人力優勢,以勘查成果作為入股條件,或是直接購買小型礦權。
(二)地勘單位與國外機構合作,聯手實施勘查開發一體化
國內的礦業企業、投資機構組成合資公司與國外機構合作,發現和利用國外勘查開發機會,以擴礦成果占有合資公司股份,按比例分享開發后收益。對于國內有實力規模較大的地礦單位,直接收購國外礦業公司股份,是實現境外勘查開發一體化的又一體現形式。這樣的融資模式下,國內單位可以承接國外地質勘查測繪工程,走出去到國外開展地質勘查項目。
(三)地勘單位自身融資能力有限,商業性礦山運作管理經驗不足
但在自身擁有的大中型礦產項目的形勢下,與大型礦業企業洽談是一條較好的出路,在這樣的背景下,地勘單位可以以自有礦業權和地質勘查成果作價入股,在后期共同開發中占有股份收益。
實踐證明,勘查開發一體化是解決后期所需資金,管理資源的重要方式,是實現地勘產業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地勘單位利用礦產所有權,與地方政府、礦業公司、礦山、大型融資公司等多種主體合作,把地勘單位的勘查優勢與以上各參與主體的資本融通優勢、經營管理優勢、資源協調優勢等諸多要素進行有效整合,以股份合作等方式有機結合的方式實現共同開發和收益,全面擴大地勘單位的經濟發展新成果。
四、地勘單位建筑安裝工程業一體化發展的主要融資模式
經濟轉型初期,地勘單位建筑安裝工程業融資能力有限,但其具有產值高,資金投入量大,市場化程度高,涉及領域廣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地勘單位建筑安裝工程業資金需求量大。有沒有強大的融資能力決定了企業的長遠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地勘單位結合自身地質勘查開發優勢,陸續成立了一批擁有路橋、房屋、隧道等一系列建造資質的工程施工企業,在資本運作能力、資源整合等各項金融工具的運用上爭取更多更優質工程項目的能力,實現了各地勘單位獨立經營。
各單位規模較小的特點,無法爭取到長期巨額銀行貸款,使企業籌資數量受到限制。間接融資是目前階段較合適的融資渠道。從宏觀調控角度出發,地勘總局打造工程建設總平臺,將分散的資源集中化管理,將各地勘單位的建筑施工企業整合進建設工程總公司,針對建筑施工企業固定設備投入大的特點,提升企業建造資質,融合各項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在銀行貸款方面也大幅度提高授信額度,爭取到大額長期貸款資金,長期融資租賃亦是較好的融資方式。
五、地勘單位產品和商貿服務業一體化發展的主要融資模式
做大做強產品業、服務業,是地勘單位由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過程中與市場化接軌必不可少的新亮點。在向市場化轉型過程當中,結合地區優勢和自身產業特點,各地勘單位開創各項產品業的生產,著力解決了轉型期一部分剩余后勤人員的務工問題,同時開創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例如江西鷹潭的地勘單位,利用鷹潭的地區礦產優勢,交通樞紐的便利,成立銅材貿易公司,加工產業,走產銷研一體化模式,打造建設江西最大銅都的產業發展策略;如地質 265大隊利用當地農業產品,地域資源,設立的江西中核銅業有限公司,引進研發人才,生產設備,成立的天然色素廠,創立領先的企業管理理念,研發新產品,獲得多項產品專利權,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興產業。
第一,利用地勘單位的良好資信,進行銀行長短期貸款組合。
第二,企業內部融資。充分利用商業信用,延長應付賬款的付款期限,縮短應收賬款的周轉期,利用承兌匯票的信用期減少企業流動資金的需求量。
第三,地勘單位相繼成立的各個國有參股企業利用產品業的可持續發展優勢,引進其他個人、法人投資實體是一種有效解決途徑。
第四,有效利用長期融資租賃工具是企業針對生產設立固定資產投入的特性的有效模式。借用融資公司的資本融通能力,地勘單位與融資公司簽訂租賃協議,定期支付固定租金,用于購置自身所需的大型生產設備,租賃期滿后企業只需支付較小金額,這樣地勘單位既可獲得設備所有權,這樣的融資模式較為可行。既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有解決了企業短期內資金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還可以享受到折舊攤銷直接從稅前利潤扣除,獲得稅收上的優惠。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9-0-01
就長三角而言,上海是這一區域經濟圈中的核心城市,而杭州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兩個副中心城市之一,是長江三角洲金融中心,是區域內重要功能型城市。因此正確認識杭州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立足杭州經濟發展現實情況、發揮杭州自身優勢、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合作、融入長三角經濟一體化、不斷增強杭州綜合經濟實力就顯得尤其重要。
一、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現狀
1.經濟總量
長三角22個城市經濟發展情況:
近年來杭州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杭州的生產總值達到7019.05億元,其中第二、第三產業產值分別為3323.79億元、3458.5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連續21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但與上海、蘇州相比,杭州劣勢仍然非常明顯。2011年,蘇州市實現生產總值10716.99億元,其中第二、第三產業分別實現產值為5957.74億元、4581.50億元 。同樣上海實現生產總值19195.69 億元,其中第二、第三產業分別實現產值為7959.69億元、11111.06億元。由此可以看出,同樣作為長江三角洲中經濟領先發展的城市,杭州在經濟規模上與蘇州、上海仍有較大的差距。
2.在長三角城市中的地位
就長三角而言, 上海、南京、蘇州對杭州已構成很大威脅。上海是長三角的龍頭, 全國的金融、經濟中心, 目前已經吸引浙江省一大批企業總部遷入。蘇州憑借其區位和文化優勢, 近年來經濟總量更是大幅超越杭州。杭州灣跨海大橋縮短了寧波、溫州、臺州、紹興、舟山這五個浙江較發達地區與上海的距離,進一步削弱杭州的區位優勢,使得杭州在長三角的地位日益下降。
由此可見利用杭州自身優勢,積極發展杭州經濟,提升杭州在長三角中的優勢地位已經迫在眉睫。
二、杭州在長三角中發展優勢
1.區位優勢
杭州擁有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湖風景名勝區、“兩江兩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湘湖)風景名勝區;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目山、清涼峰自然保護區;七個國家森林公園—千島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青山湖、半山和桐廬瑤琳森林公園;一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全國首個國家級濕地—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杭州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個、國家級博物館9個?!白罴崖糜纬鞘小薄ⅰ皟炐懵糜纬鞘小薄ⅰ皣H旅游金星獎”、“中國十大品牌城市”等成為杭州一張張亮麗的城市名片。
杭州還是中國東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航空、鐵路、公路、水路交通發達,滬杭、杭甬、杭寧、杭徽、浙贛等交通走廊貫穿其間,是整個杭州灣乃至長三角溝通內陸地區的要沖和樞紐。
2.產業優勢
杭州的產業基礎良好,擁有國家軟件產業化基地、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國家電子產業基地、國家軟件出口創新基地、國家動畫產業基地、國家數字娛樂示范產業基地。杭州的電子商務、信息軟件、先進裝備制造、物聯網、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產業在全省乃至長三角地區競爭優勢明顯。杭州還是長三角南翼金融中心,金融總量在長三角22個城市中位居第二,國內幾乎所有的銀行都在杭州設點,是名副其實的金融集聚地,金融界稱此為“杭州現象”。
3.人力資源優勢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杭州有38所高校和近40萬在校大學生,平均每年畢業生1.8萬人,杭州還每年面向全球柔性引進外國專家、 “兩院”院士, “錢江特聘專家”等等。這一切都為杭州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知識性、技術性人才。
4.經濟體制優勢
杭州民營經濟呈現跨越式發展態勢民營企業的數量、實收資本和營業收入等各項指標居全省第一。據統計2012年中國民企500強中,浙江占據142家,位居第一,其中杭州就有50家,也就是說,中國民企500強中,有十分之一來自杭州 。
三、長三角經濟一體化下杭州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在融入長三角的過程中,杭州要有所作為,提高自身經濟實力,提升自身在長三角城市中的影響力,就需要以都市經濟圈的發展為依托,充分利用有利要素,拋棄不利要素,爭取形成杭州對接融合長三角經濟的有利格局。
1.走出產業同構誤區,尋找符合自身產業發展的突破口
目前長三角大部分城市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大部分在0.97以上,高度的產業同構將會加劇地區的競爭程度,造成各種資源的巨大浪費,使得杭州在長三角各城市中并不能凸顯其優勢。特別是面對上海,寧波等開放程度更高,港口優勢明顯的城市,杭州在與其產業結構相似的情況下,將會處于相對劣勢地位。因此杭州在融入長三角都市圈發展生產業的過程中必須以差異化的姿態走出產業同構誤區,尋找符合其自身特點的發展突破口。
2.積極促進體制一體化戰略
長三角一體化的主要目標是推進要素自由流動,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其障礙是因體制因素而來的壁壘,進一步解構區域間壁壘就成為繼續推進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杭州作為長三角重要城市應該首先進行突破,首先實現都市圈內的體制一體化創新,探索跨區域體制一體化整合的路徑,積極推進體制一體化,逐步減少要素流動和企業跨區域發展的障礙,為杭州爭取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外部有利條件。
3.加快建設長三角南翼金融中心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對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積極和重要的意義。杭州要立足區域金融發展現狀, 積極發揮杭州金融發展的比較優勢,加快建設區域金融中心。一方面可以加強金融招商,積極發展證券、期貨、保險、租賃、信托、擔保等行業;另一方面要加深金融創新,積極引入包括企業債券、金融債券、融資票據等固定收益類金融創新產品的交易,引入利率類、匯率類、股票指數類等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
4.加大外資引進力度
外資能為杭州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品位的提升,注入新鮮血液、提供強大動力。杭州2011年批準外商直接投資500項,合同利用外資47.22億元,蘇州在2011年實際利用外資達到90.16億美元,同比之下同樣作為長江三角洲中經濟領先發展的城市,杭州在利用外資方面明顯落后于蘇州。
杭州的自然資源并不豐富,土地儲備緊張,在許多方面缺乏出臺更優惠政策的條件,想靠單純的模仿取勝是不可能的。由此,杭州應該利用自身經濟體制優勢,打“民營經濟牌”,“以民引外,以外促民”,整合民營經濟的優勢,結合自身的產業特色,靈活制定政策,加大利用外資力度。
參考文獻:
[1]楊風華.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化發展的思考[J].工業技術經濟,2011(5).
[2]吳其川.杭州與蘇州寧波招商引資競爭力比較研究[J].決策參考,2004(1).
[3]劉璐.淺談杭州接軌長三角發展定位[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1(8).
[4]吳桂福.杭州城市發展定位研究[J].城市開發,2003(10).
縣域經濟發展成為衡量區域經濟發展綜合水平及實力的關鍵指標,只有實現縣域經濟的發展才能更好實現新農村建設、城鎮化建設,解決“三農"問題。對于河北省而言,雖然地處京津腹地,但由于京津對人才、技術、資源的空吸能力,以及政策、歷史方面的原因,河北省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一直不容樂觀,“環首都貧困帶”這一概念反映出河北省保定、承德、張家口區域性的貧困。隨著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實質性推進,河北縣域的經濟發展會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以及挑戰。在這種背景下,河北省的縣域經濟發展要不斷轉變思路,依托京津冀一體化帶來的資源合理規劃,找準方向,切實提升河北縣域經濟發展水平。
1.河北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就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河北省發展處于比較落后的水平。河北城鎮化水平、城鎮化質量不高,縣域經濟發展存在不足;同時,河北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型、高耗高污的產業為重要的經濟支柱,嚴重缺乏新興產業的支撐,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資源的消耗與環境的污染,河北縣域經濟發展總體質量偏低,主要特征有:第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不能結合自身優勢,特色產業少。第二,縣域經濟結構不合理,如:工業比重大且多處于產業鏈初級,經營管理不完善;服務業規模偏小;城鄉發展嚴重失調。第三,縣域間合作共贏意識差,地方保護主義盛行,資源浪費嚴重,加上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限制了區域經濟的規模增長。第四,縣域經濟偏重資源消耗型和生態破壞型的粗放發展模式,重視提高財政收入和經濟數據,忽略了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第五,人力資源不足,尤其是高素質人才嚴重不足。這種經濟發展方式既不能很好地帶動縣域經濟發展,也不能合理有效利用縣域的資源,環境的污染、資源的高耗也無法實現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因此,河北縣域經濟發展規劃,應當把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放在首位,發展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產業。
2.京津冀一體化帶來的影響
長期以來,京津地區有著優越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資源的優勢,這種優勢又使得人才、資金等各方面的優勢資源集聚到北京、天津。這種對各種資源的“空吸”進一步地影響了河北各個縣域的發展。北京、天津成為“超級城市”的同時,河北成為各種資源、人才的輸出地,而不是受益地,這主要體現了京津等大城市的資源聚集能力。此時,中心城市對周邊縣域經濟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抑制,并造成“環京津貧困帶”的長期存在,嚴重影響了周邊縣域經濟的發展。
而在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京津中心區域的產業轉移、人口疏散、相鄰城市1-2小時交通圈的建立,意味著京津等大城市開始重視并發揮資源擴散能力。在此前提下,河北縣域經濟的區位優勢與后發優勢更容易顯現,各縣區應當積極對接,全面融入京津冀一體化,尤其是京津地區企業入駐周邊縣市,有利于河北省在新一輪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更好地吸收先進的技術、資金、人才、信息以及先進文化和管理經驗。對于縣域經濟而要合理把握定位:一方面要承接市域經濟產業轉移;另一方面要成為市域經濟的配套補充。因此,縣域經濟必須重視自身定位,最大限度地吸納優勢資源,推進更深層次的技術革新、產業創新,提升縣域經濟的綜合發展質量和綜合競爭力。
對于河北各縣域,在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承接產業轉移不僅是機遇,更凸顯出不少問題:河北省縣域經濟大部分處于生產企業粗加工、對本地資源依賴度過高、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差、產業升級困難的狀態。長期追求“短、平、快”的粗放式發展帶來的高投低產、資源短缺、生態惡化等環境與發展間的矛盾已成為制約河北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嚴重制約了縣域經濟對產業的順利承接,以及承接后的后續發展能力。因此,河北各個縣域在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不僅要積極吸收先進資源,快速發展;同時,更要積極轉變發展思路,改變增長方式,統籌城鄉、實現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走有利于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3.河北縣域經濟發展方向的幾點思考
河北縣域經濟的發展一方面要在京津冀一體化的背景下,加強與京津以及其他中心城市的聯系,合理吸收資源借勢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在經濟對接、產業承接的過程中優化產業結構,整合自身優勢產業,實現產業調整升級,實現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第一,實現農業產業化。在保證事關民生的農副產品生產的前提下,結合自身區位、資源優勢,給農民帶來更多實惠的經營項目的發展如:畜牧、水產、園藝等方面開展多樣化經營,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工商的一體化經營,實現種養與產銷的一條龍經營模式,建立系統的農業經營體系。加大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投入力度,保證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增強對農民的培訓投入,用技術更新帶來財富,切實提高農民收入。
第二,發展配套產業體系。河北縣域經濟在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的功能定位應當著眼于承接轉移產業、建立與中心城市工業相關的配套加工業、發展服務業。因此,河北縣域經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以及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重視發展配套產品、中心城市優勢產業的下游產品和其他相關產業。通過承接大中城市的產業,同時也在為中心城市提供保障與服務中發展。對此,河北各個縣市,應當制定配套相關中心城市、甚至京津地區的總體發展規劃。
第三,發展循環經濟。首先,通過強化行政管理機制,合理布局整體規劃,發揮調控職能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也要運用價格、稅收、補貼等手段調節市場,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其次,強化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扶持高科技含量、效益好、資耗低、污染少、人力資源充分利用的產業,徹底淘汰舊產能。同時,推進清潔生產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不僅要在各個鄉鎮個體企業、鄉鎮企業中,尤其是在化工、建材、采掘等行業,推進清潔生產,鼓勵企業
采用新原料、新工藝,淘汰關閉落后工藝設備,實現“減污、增效”。更要積極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吸引更多資金投入發展循環經濟。
參考文獻:
京津冀區域靠近首都經濟圈,擁有深厚的工業基礎,具有十分明顯的發展優勢?;趯崿F首都經濟圈發展的目的,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的發展理念被提出。結合當前京津冀區域的特點,只有在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找出關鍵點,才能夠推動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獲得實質性進展,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
一、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一)京津冀區域經濟規模
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來看,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區已經成為三大重要的經濟板塊。從表1可以看出,2013年京津冀地區與三大經濟板塊的經濟規模比較情況。三大經濟板塊的生產總值達到了212990億元,占據了2013年全國生產總值的37.44%。其中,京津冀地區2013年生產總值為62172億元,占據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10.93%,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7345.35元。
相對于其他兩個經濟板塊來看,京津冀地區水平最低。在京津冀內部,三個省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的差距。2013年河北省的生產總值最高,對京津冀地區的經濟貢獻率達到45%以上。但是河北省人均生產總值僅僅為38596元,相對于京津兩地存在明顯差距。
(二)京津冀區域產業結構
2013年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的發展狀態。其中第三產業占據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的51.7%,相對于全國46.1%的比重要高,第三產業已經成為京津冀地區的主導產業,同時也是日后的發展趨勢與優勢[1]。而京津冀地區的第一與第二產業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經形成了成熟的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的格局,2013年北京第三產業比重為76.9%[2]。天津與河北的產業均為“二三一”,其中天津已經邁入后工業化時代,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比重相當,并且已經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產業格局。而河北省的第一產業比重相對更大,由于接收了京津兩地的一些制造行業,因此河北省開始走上資源與加工融合的產業格局。
(三)京津冀區域基礎設施建設
2008年京津地區高鐵運營極大的拉近了兩地的距離,形成了兩地半小時經濟圈[3]。同時,京津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的建設已經大致完成了京津冀地區三小時經濟圈。2009年,京津冀地區三個省市簽訂了城鄉規劃框架協議,京津冀地區交通發展已經全面進入道路現代化時代。從目前京津冀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來看,京津冀地區已經形成了大型綜合運輸大通道,完善的綜合交通體系給京津冀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十分關鍵的支持。
二、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點
(一)把握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京津冀地區規劃是國家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其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經濟發展有利于本地區經濟水平的提升,并且有利于實現戰略發展的優化。長時間以來,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十分不平靜,其主要原因就是三地各自發展,開展非理性競爭,沒有貢獻資源。因此,當京津冀一體化經濟能夠得到落實,京津冀區域的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都將會實現共贏[4];二是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經濟發展有利于提升社會各界的信心。目前,國內經濟增速相對緩慢,未來經濟發展趨勢不容樂觀。雖然城鎮化進程的腳步讓人們對未來的發展所有信心,但是由于其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因此很難提升社會各界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信心。然而一旦實施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就可借鑒“長三角”等經濟增長模式,使此區域的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從而提升社會各界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信心;三是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經濟發展有利于緩解北京在各個方面的壓力。當前北京地區的資源過于集中,經濟、文化、人才等都聚集在北京,房屋價格居高不下,基礎醫療設施難以滿足群眾需求。而當京津冀經濟一體化順利實施,北京的經濟、醫療、居住等方面將有趨勢往周邊地區輻射,將會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北京的生存壓力。
(二)發揮各地產業優勢
當前市場經濟環境競爭更加激烈,京津冀地區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板塊,只有在認清各地優勢,明確各地分工,集中資源優先發展各自的優勢產業,優化資源配置,才能夠最為高效地利用資源,避免資源浪費與重復建設,最大程度發揮京津冀經濟圈的實力,加快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5]。北京地區擁有大量的人才與充足的資金,因此應該優先發展高技術的信息產業、知識密集型產業等,將餐飲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加以輔助發展高質量服務業。例如,北京通州新城擁有十分完善的服務硬件設備以及文化產業設施,因此可以重點推動現代化服務業發展,建設文化創意園,打造北京文化商務中心區。又如,北京順義新城擁有首都機場連接國際航空的優勢,其可以大力發展物流、商務、國際會展等產業;天津的工商業、制造業基礎十分雄厚,其擁有領先的科技成果轉化的優勢,能夠在航空領域、節能環保領域、生物醫藥領域等新興產業中獲得優勢。同時,天津臨海,擁有地理交通優勢,可以發揮港口的便利深化口岸物流合作,重點發展海洋經濟;河北省應繼續發展基礎產業,尤其是第一產業中的農業與牧業,充分利用冀東地區充足的自然資源,積極發展鋼鐵、紡織、服裝等資本與勞動密集型產業。例如,秦唐滄地區處于環渤海的核心地區,交通位置便利,因此應該積極拓展物流、化工等產業,利用本地優勢發展水稻、葡萄等農產品。又如,保定地區可以憑借著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加快發展旅游業、制造業、新能源產業等。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與產于集聚有著密切的聯系,而產業聚集與流動的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的支撐之一。因此,要實現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就要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加快各個城市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途徑的建設。加快建立京津冀地區高速鐵路建設,重視京津冀機場建設,加快建立北京、天津、河北的交通干線。同時,還要重視基礎設施軟件的互聯。京津冀地區可以參考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板塊,使用“一卡通”制度。雖然目前,京津兩地已經發行并且使用了“京津一卡通”,但是發行數量較少,使用并不十分普及。因此,政府應加快京津冀地區基礎設施軟件建設,實現各個地區城市高鐵、地鐵、公交一卡通行制度,讓各個城市的群眾流動更加便捷,實現京津冀區域的信息化連接。
(四)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強化各地政府之間的合作是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點之一。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現需要憑借市場經濟規律的支配以及市場主導的各項合作,而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角色應該注重對市場體系進行優化完善。但是就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的現狀來看,市場調節體制依然不是十分完善,因此要實現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就離不開政府的主導。政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一是打破觀念限制。當前京津冀三地之間存在著行政區域的劃分,這是阻礙三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導致基層設施建設缺失,產業同構的本質問題。鑒于此,京津冀三地政府應該發揮引導作用,淡化行政規劃關系,堅持開放的原則,以實現經濟一體化的共同發展。京津冀應該各自明確自身區域的經濟發展目標,認清各自地區的功能定位,以實現產業、交通與城市一體化。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區域協定、多方協議等方式來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建立區域一體化市場;二是為了推動京津冀三地經濟一體化進程,政府要構建統一的法律體系,強化三地的經濟發展政策,實現政府管理的統一化;三是構建和諧的區域發展環境,消除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阻礙,以保障各項經濟政策能夠落實到位。例如,政府可以制定出臺有利于京津冀地區產業優化的政策,推動非國有經濟的進步,正確引導三地人才、資本、技術流通,設立相關部門負責各地之間產業關系協調發展,以全面建設京津冀產業優化的服務支持體系。
三、結束語
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發展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京津冀地區想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發展就應該從把握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發揮各地產業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等幾個關鍵點入手,以推動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云,張貴祥.基于區域一體化的生態經濟發展研究――以京津冀為例[J].經濟與管理, 2009 (3):63-67.
[2] 唐茂華.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構想與前景展望[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5 (3):15-20.
1廊坊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農產品缺乏品牌效益
近年來,廊坊的農產品主要包括糧食、蔬菜、花卉,以及畜產品。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以上農產品規模已經初步成型。同時,帶動了農產品的深加工。與此同時,廊坊的農產品在京津消費市場中,已經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推廣的過程中,小燒雞、窩頭、大城驢肉等農產品因為包裝粗糙、保質期短等原因,不能體現品牌的效應,從而減少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1.2機械化程度低,技術力量薄弱
調查顯示,很多地方依然采用傳統的農業管理方式,機械化程度不高,技術力量非常薄弱。第一,在種養品種上,依然采用傳統的農產品。其中,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比例很少。第二,在種養方式上,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第三,在協作方式上,以農業合作社為基本單位。然而,農業合作社的規模比較小,缺乏影響力,不能對農戶進行有效的管理。
1.3勞動對象素質不高
在我國城鎮化持續推進的過程中,大量的農民涌入到城市當中,造成了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這些勞動力以知識分子、青壯年居多。由于人才的流失現象,導致了廊坊勞動力的嚴重不足。同時,再加上老齡化社會的影響,使當地的勞動力質量不斷降低。與此同時,真正有文化、懂管理的農戶非常少。在這種情況下,嚴重阻礙了廊坊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引起重視。
1.4農業培訓服務不完善
廊坊市在推廣農業技術時,主要以充實一線生產的技術人員為主力軍。但是,這些技術人員在農業方面的知識、技能長期不能得到更新,不能起到很好的培訓效果。同時,由于越來越多的技術人員生老病死,導致技術培訓出現斷層現象。可以看出,以上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縮小了農技培訓的范圍。不僅如此,該培訓手段由于方式單一,無法調動農戶的積極性,從而阻礙了農業技術的傳承與發展。
2提高廊坊市農業經濟發展的辦法與手段
2.1取得政府在資金、政策方面的支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必須提高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視度。在此基礎上,要求各地政府就農業發展而言,本著“同城化”發展的理念,加強合作與交流。第一,爭取京津地區在人才、市場、技術方面的支持,打破農業發展中的體制障礙。第二,建立農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在重點發展項目、區域經濟發展中,努力創建合作關系。第三,從決策層面出發,與京津地區建立有效的對話機制,促進京津冀農業的健康發展。
2.2積極采用京津農業發展模式,尋求合作空間
與其他都是農業發展現狀相比,北京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水平比較高。該地區在農業發展中,已經形成了5個發展圈,分別是城市農業發展圈、近郊農業發展圈、遠郊農業發展圈、平原農業發展圈,以及山區生態涵養發展圈。以上農業發展圈包括了多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比如生態農業、景觀農業、精品農業、綠色農業等。因此,廊坊市應該根據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努力借鑒京津農業發展模式。同時,針對存在的問題,不斷調整農業產業化結構。在此基礎上,尋求更多的合作空間。
2.3定期對農民進行農業知識、技術方面的培訓
首先,利用廣播、電視、多媒體等宣傳手段,提高農民發展現代化農業的意識。在宣傳的過程中,使農民了解到更多的市場需求,加深對環保養殖的理解。其次,選擇優秀的農業合作社為示范基地,建立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讓有文化、懂管理,農業技術強的人擔任培訓專員,負責對農戶的培訓。最后,各地政府要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加大在農業經濟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轉變生產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促進現代化農業的快速發展。
2.4加強對農業科技與基礎設施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求加大科技與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以此來提高農業發展的社會、經濟效益。當前,廊坊市政府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比如建立京津發展合作項目,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在此基礎上,加強了農業經濟發展的實力。
2.5發展城郊型休閑都市農業
當前,京津旅游觀光的發展取得了很大進展。廊坊市可以借鑒當地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開發出種養、垂釣、休閑、娛樂、餐飲一體化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尤其是要發揮以特色養殖為內容的體驗式休閑產業。從市場調查情況來看,當前京津冀周邊多數地區還沒有被開發??梢姡摦a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空間。鑒于此,可以采用錯位發展的辦法。總而言之,在發展城郊型休閑都市農業中,應該重視品牌、特色效應,提高休閑農業的品質和服務,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游客。
2.6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要求進一步引導、鼓勵發展生態型環保農業模式。首先,投入一定的財政資金,建立起生態補償機制,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其次,定期對農戶進行生態農業方面的宣傳,提高在生產中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再次,充分利用綠色環保理念發展休閑農業產業,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促進生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人們的健康需求,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為了達到以上目的,必須重視宣傳的作用。
3廊坊市的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向
3.1立體現代農業
立體農業的含義是:將傳統農業與現代化農業相結合,在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現代化農業的優勢作用。具體來講,立體農業主要是加強農作物與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聯系,達到互相協調發展的目的。同時,發揮以上種群在時間、空間上的多種功能,進而打造出優質、高效的農業結構。其發展的特點是:第一,節約了土地,實現了技術、勞動力、資金的合理配置。第二,充分利用了光、水、熱等自然資源,提高了作物的產出率。第三,減少了有害物質殘留,保護了環境,增強了土壤的肥力。第四,促進了經濟、環境、農業的協調發展。立體現代農業模式包括:農田立體現代農業、菜地立體現代農業、林間套種立體現代農業。當前,在利益驅動下,導致北方林地被大面積砍伐,加重了環境污染程度。同時,林地的生產周期比較長,短時間很難見效。鑒于此,采用立體現代農業模式,可以彌補這種缺陷。其中,廊坊某技術學院研制的食用菌已經通過了驗收,并在很多地方進行種植、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3.2設施農業
設施農業具有投資高、收益高等特點。該發展模式依靠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提供反季節農產品,從而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在設施農業中,首先要采購質量高、效率高的設施設備,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品種以及栽培技術。根據農業種類的特點,將設施農業分為設施養殖、設施園藝兩個部分。其中,設置園藝包括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連棟溫室等。以上溫室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對技術與管理的水平要求比較高。另外,在設施養殖中,包括兩個類別,分別是畜牧養殖與水產養殖。
3.3觀光農業
觀光農業是集休閑、旅游、娛樂為一體的農業發展模式。當前,觀光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初具規模,并且形成了5個大的類型。分別是觀光農園、農業公園、教育農園、森林公園、民俗觀光村。實踐證明,觀光農業不僅發展了當地的農業經濟,而且帶動了教育、衛生、交通事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
3.4訂單農業
訂單農業指的是:以簽訂合同的方式,明確農戶與購買方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在合同中應該明確規定農產品的數量、價值,付款的方式,以及違約責任等。該模式屬于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有利于促進農業產銷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但是,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應該以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為依據,不能盲目跟風,否則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3.5特色農業
利用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以及產業資源等優勢,為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廊坊市擁有多樣化的特色農產品,完全具備發展特色農業的條件。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在于: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提高了市場占有份額。不僅如此,還可以在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收入。
3.6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指的是:采用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促進環境與農業協調發展的同時,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在綠色農業中,包括多項現代化技術,比如生物學技術、深耕輪作技術、農藥安全管理技術等。當前,大部分農機農業就屬于綠色農業。與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不同,綠色農業更注重環境、經濟、農業的協調發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為農業的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市場。
4結論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必須轉變農業發展的結構。本文以廊坊市農業經濟發展為研究對象,首先分析了該地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其次,結合農業管理方面的經驗,提出具體改進的辦法與措施。比如,取得政府在資金、政策方面的支持;積極采用京津農業發展模式,尋求合作空間;定期對農民進行農業知識、技術方面的培訓;加強對農業科技與基礎設施投入;構筑城郊型休閑都市農業;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等。最后,介紹了當前廊坊市的幾種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希望可以起到參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寧強.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的都市農業發展探究――以廊坊都市農業發展現狀為例[J].北京農業,2015(21).
中圖分類號:F407.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2-0-01
為確?;ぎa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的順利研究和實踐當中的順利實施,進一步提供出更加具有參考意義的資料分析,需要重點闡述化工產業沿著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及前進的方向,并且針對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目前發展的綜合利用的發展現狀,以及凈化設備和開發出來的諸多產品和生產技術綜合研究,并且在此基礎上,努力提出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戰略措施。
一、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綜合分析。
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必須始終堅持減量化的發展原則、再使用的發展原則、再循環的發展原則,以及在各個諸多實踐模式過程之中,可以分別的有效的適用化工產業的企業發展層面、化工產業模式研究層面和社會環境保護關注層面。在化工企業和化工產業發展的層面,重點和主要需要從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的技術領域和層面,進一步的加快實現化工產業的循環經濟一體化發展模式,堅持運用更多的自然知識和科學技術理論等諸多方面的理論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和深刻研究化工資源及化工能源的減量化發展趨勢,包含著化工產品重復利用等顯著問題,特別是近年來人們更多的關注廢棄物如何實現資源化、無害化的循環利用的技術發展的盡快實現。努力將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的實踐和實際的工作效果和成果,充分的體現在化工企業的原料利用以及原材物料節約的諸多環節之上,確?;ぎa業產品、化工產業鏈條能夠加快的構建和形成。關于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需要包含的內容比較多,其中主要的就是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對于發展模式來說,必須積極的推進核心化工產業企業發展模式、復合共生化工產業發展模式和聯合化工產業生產發展模式等諸多模式。例如,復合共生化工產業發展模式具體是指,將各個化工產業發展結點上的上下游企業,進一步理順之間的寄生關系、協作關系等,進一步構筑其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網絡組織,努力實現結點上各個企業之間能夠有效的實現自我結合與自我調節、自我組織、自我運行的發展目標和任務。積極學習借鑒國內國外發展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一體化模式的成功經驗和基本情況,特別是針對一體化模式的發展含義和內涵,在“一體化”的工作要求上加緊研究,特別是對于化工產業原料性產品的循環經濟標準、循環經濟規格等必須做到科學的統一規范。對于化工企業來說,做到化工產業發展的投資規模最大限度的統一和規范。
二、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發展原則。
化工教學情感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促使廣大化工學生能夠進一步的產生科學的合理的情感教育領域的真實體驗,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上各種資源嚴重不足,發展化工產業的循環經濟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怎樣按照科學發展的規律和要求,怎么樣來實現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循環,建立一個節約友好的經濟模式,提高社會和企業的共同效益,這對于改變經濟結構,提高發展模式意義重大。
要格外注重對于發展和加強重化性工業在高新技術方面的轉化和提升。通過建立和完善可持續的發展工作目標,充分的利用和采取較為先進的高新科技和技術的提升改造、傳統工業的改進,實現化工循環經濟向著更加精細的深入加工以及加大加深產品附加值的等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深入,實現更高的層次和方向上的迅猛發展。要多進行新產業的開發和科研,積極主動的去采取措施,重點要進行推進系列重化工業在各方面主要包括采掘提煉、原材料的加工等層次的加工產業工業的方向引導和發展,要大力開發和鼓勵對重化工業的提升和發展,加大重化工業產業中在高新技術含量、精密細致產業化工、現代化機電發展一體化等高新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要善于和重視對重化工業在產業鏈條集群化方向發展的優勢和潛力,積極充分的發揮和體現重化工業在長鏈條、投入產出、提高效益的方面體現出的聯系密切等的特點,要著重在提高和加速對重化工業快速發展同時,進行重點因素和協同化對象的培育工作,形成和發展重化工業產業相關密切部分新興上下游鏈條產業,并積極實現對通過和經由發展壯大重化工相關鏈條產業以及關聯性產業,要更進一步的深化和延伸相關密切產業的發展鏈條,注意開發和研究新興重化工產業的相關配套產品和措施,著重提升和加強產品產業集群化的水平和能力,在提高和加強資源的綜合產能以及利用開發上狠下能力提升的功夫。要著重加強和加快對于重化工業產業集約化方面的層次提升和改進,重點要加快和推進關于各項節能以及環保綠色生產技術的進步,提升和加快對循環性經濟的開發和利用,努力發展和實現對于現有各項資源再生和利用,大力降低對于各項現有資源消耗和浪費。努力改變以往的從資源向產品向廢棄物轉變的高耗能單向性的線型增長和發展模式,開發和形成一種從資源向產品再向廢棄物最終實現再生的資源發展性封閉的環式反饋型循環性的經濟發展和增長模式,要加大利用和提高在循環經濟里面3R 化新原則的利用,在努力實現和提高降低消耗和能耗、降低排量和污染、提高和增強效率做為基本的要素和特征的高效節約循環性利用。加強和提高重化工業的循環經濟體驗和理念,加強對關于大力提倡和發展健全工業化產業區和生態鏈、生態園的理念培養,嚴格按照循環性經濟規律和要求來健全和建立循環性的經濟發展和產業體系。既要從企業的內部進行產業循環的發展和研究,又要多多的從產業鏈條的源頭和根本上下功夫,努力減少和降低對污染和廢棄物在生產以及排放等環節的管理。同時,要在產業園的內部進行廣泛的循環和提升,多采用各種先進的方式方法,比如通過建立健全物流體系以及采取公用的工程體系,通過各樣的有機形式和聯系,實現將最低的環境污染程度和最少的資源消耗力度都降低到最低的效果和程度。
當前的經濟社會,我國的各項經濟指標和發展目標都進入了新的階段和時期,工業化也發展到了一定的中后期階段,在這個階段和過程中,資源和環境對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約影響作用也更加的明顯和增強,發展化工產業的循環經濟,建立新式的一體化模式成為一種必然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馮武軍,毛玉如,陳紅,陳聞.我國化工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典型模式研究[J].現代化工,2007,27(3):8-10.
[2]陳偉亞,馬玉明,袁兵,高山.化工企業循環經濟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9,31(1):36-37.
[3]謝家平,孔令丞,籍魏.石化產業一體化運行模式的循環經濟效果[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9,32(1):8-13.
二、引導城區企業向農村擴大延伸。把城區企業向農村延伸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激勵等措施,推動有條件的城區企業將生產鏈條延伸到農村;鎮村主動承接城區大企業的轉移,積極融入工業主導產業體系,大力發展配套協作項目,形成了城鄉一體的產業鏈條。目前全市已有100多家城區企業向農村延伸,鎮村為城區骨干企業配套的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500多家,有10萬多名農民在家門口變成了工人。在引導城區企業向農村延伸的過程中,已有90多家城區企業全部退出中心城區,騰出土地2300多畝發展服務業,規劃建設了295棟高層樓宇,既改造提升了城區的傳統服務業,又為金融、現代物流、信息科技等生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摘要:隨著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對操作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處于不斷提升與發展變化之中。目前,我國職教師資隊伍的素質尚不能適應未來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思考和研究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契機,以滿足社會需求為依據,以培養能力和技能為主線,以校企合作為基礎的一體化教師隊伍的培養、聘任和管理機制就成了職業院校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 :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1-0065-03
職業教育承擔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現代生產技能的管理人員及技術工人的光榮使命。隨著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和行業技術的升級,各行各業對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而且需求量越來越大。職業院校肩負著培養既懂理論知識又掌握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的重任。這就要求職業院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傳授理論知識,更要注重理論結合實踐。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職業院校擁有一支能夠將“課本理論”與“企業實踐”有機融合的能文能武的一體化教師隊伍。所以,建設一支滿足職業院校教學要求的一體化教師隊伍也就成了職業院校的當務之急。
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的基本要求
一體化教師應擅長將專業理論知識教學和專業專項操作能力教學融為一體,并善于將企業實際生產、管理過程和社會核心能力的教學貫穿于其中。一體化教師應該具備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專業操作、技術服務和咨詢服務、專業研發和工程實施、實訓設備改造和開發、實驗實訓室建設和改造、專業開發、項目課程和教材開發等方面的能力。
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培養現狀
總量和比例偏低 目前,從全國職業院校的整體情況來看,真正既懂理論又懂實踐,能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的一體化教師總量和比例都嚴重偏低。
來源途徑單一 目前,職業院校引進師資的途徑無外乎到相關高等院校招聘、職業院校優秀畢業生留校以及招聘引進企業高技能人才。到高校招聘的應屆優秀畢業生年輕、有活力、理論知識扎實,但他們的專業技能、工作經驗相對較弱、教學經驗不足。這種“從校門到校門”的教師,大凡遇到職業院校授課內容與實踐結合比較緊密的情況,問題便凸顯出來。比如,汽車故障診斷課程,不少年輕教師自己從未到過企業,也從未進行過實際的汽車保養及維修,講課只能是照本宣科,授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這部分教師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企業實踐才可能成為一體化教師。留校的優秀畢業生在職業院校里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他們對學校的感情與信任比一般教師要強烈得多,他們對學校的教學、環境以及管理等一切都了如指掌,他們非常容易進入角色。然而他們也有諸多不足,如工作經驗不足、專業理論的深度及廣度不夠、真實企業鍛煉缺乏等。當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些職業院校引進了符合教師要求的企業高技能人才作為專職或兼職教師。他們中很多人理論造詣較高,有多年的企業實際工作經歷,對企業的技術、技能、環境、管理、文化等非常熟悉,他們的專業經驗、專業技能水平是普通職業院校教師難以具備的。應該說,這部分人才是現階段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的中堅力量。
一體化教師培養的誤區 當前,很多職業院校的一體化教學是由不同的理論教師和實訓教師分別承擔,二者之間很難做到有機融合。這樣的結果是容易形成教學“兩張皮”現象。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教學就是將理論與實踐合二為一,即與課程相關的所有理論與實踐授課內容均由一位教師擔任,這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融會貫通是至關重要的。
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的培養途徑
構建面向企業工作崗位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是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職業院校應圍繞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契機,以社會需求為依據,以培養能力和技能為主線,以校企合作為基礎,選拔和培養一體化教師隊伍。這樣才能保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建立校企“雙贏”合作機制,激發企業參與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是根據企業需要,及時調整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計劃,開發符合企業實際崗位能力要求的課程體系;二是為企業培養能為企業所用的優秀畢業生;三是職業院校要心系企業,為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如幫助企業培訓員工,進行員工學歷提升,與企業一道進行項目研究等等。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為基礎,校企共議“一體化”教學體系 職業院校要在行業企業及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對學校各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工作和職業教育狀況進行分析,對崗位工作性質、任務、責任、相互關系以及任職工作人員的知識、技能和條件進行全面和系統的調查分析,召開實踐專家訪談會,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將教學課程與工作任務融為一體,以此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依據。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為基礎,校企共建一體化教師隊伍 (1)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一體化教師標準,并制定相應的認定、頒證制度。(2)校企合力加大教師培養培訓力度,提高一體化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要制定和實施一體化教師國內外考察、企業實踐等發展提高的計劃舉措。要鼓勵一體化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業、生產一線見習和實踐,及時進行知識更新、拓寬視野和調整知識結構,使自己的知識儲備能夠與社會及行業發展同步。要針對每位一體化教師的不同特點,設定不同層次的培養培訓目標要求,采取達標過關的辦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邀請有關專家和企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舉辦培訓,開展技術指導,開闊教師視野,促進一體化教師綜合素質以及專業水平的提高。要建立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培養培訓考核評價制度,將教師參加進修培訓等有關情況作為教師的聘期考核指標,并與教師的職位晉升、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掛鉤。(3)建立嚴格的一體化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制度。認真制定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的計劃,分層次、分類型、分階段組織教師到企業實踐。要求教師帶著任務去學習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充分了解企業的現代生產和管理過程。
引入激勵機制,提高一體化教師的待遇 我們應吸收和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建立健全和完善一體化教師激勵政策,使更多企業單位符合教師條件的技術人員愿意進入學校從事教師工作。例如,德國的職業教育之所以師資充足,是因為其職業院校教師工資高、福利好,享有國家公職人員的各種待遇,同時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因此,政府和職業院校有必要在薪酬、福利等方面進一步提高一體化教師的待遇,努力為一體化教師創造良好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使一體化教師崗位真正成為專業課教師追求的目標,進而促進一體化教師隊伍的建設。
拓寬職業院校教師引進渠道,廣泛吸引企業高技能人才充實教師隊伍 應創新人事管理制度,使更多企業單位的技術人員進入學校成為可能。(1)建立多元化的職業院校專業教師選聘渠道,實行面向社會、積極開放、靈活多樣的教師招聘方式,廣泛吸引具有工作實踐經驗、符合教師資格要求的優秀人才到職業院校擔任一體化教師。(2)要根據專業發展的需要,注重技能型緊缺教師的引進和儲備。(3)要加強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多渠道從社會上特別是企事業單位聘請在職、離職待崗或退休的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承擔專業課或實習指導教學任務。
加強一體化教師隊伍的督導及考核管理制度建設 一要對職業院校教師的技能提高進行目標管理及考核。根據情況,給每個教師定一個技能提升目標,確定達到的時限,并進行實時跟蹤考核,從制度上促使教師去學習和提升,從而培養出更多的準一體化教師。二要建立完善的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聽課、評課制度,促使已有的一體化教師進一步提升和完善自己。三要設立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榮譽稱號,如“優秀主講教師”、“教學名師”等,并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及精神鼓勵,使優秀的一體化教師成為職業院校教師成長的目標。
總之,隨著社會經濟以及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企業對生產一線技術人員、操作人員綜合知識與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教育方法已越來越不適應職業教育的發展,一體化教學勢在必行。建設一支素質過硬的一體化教師隊伍是進行“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前提。因此,不斷探索一體化課程建設和一體化教師培養新途徑是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證,是職業院校當前的重要工作,也是現階段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琴.變化著的工作世界與職教師資培養[J].職教論壇,2013(1):56-60.
[2]孫祖復,金鏘.德國職業技術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閆志剛,張韋韋.透視中職師資“困境”[J].教育與職業,2011(34):37.
[4]楊京樓,申小軍,陳新.關于高職院校兼職教師聘任及管理的幾點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0):23.
[5]高艷,荊靜,高丙云.高職產學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3(25).
[6]菲利普,葛洛曼.國際視野下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7]童華強,蔡夕忠.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培養方法初探[J].中國培訓,2013(8).
[8]賴建斌.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培養的實踐與探索[J].職業,2010(12).
[9]劉學軍.淺談職業院校一體化教師的培養[J].職業,2012(3).
[10]潘意志.試析職業院校物流類專業一體化教師隊伍的建設[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3(3).
[11]張鳳林.論職業院?!耙惑w化課程”和“一體化教師”[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5).
[12]王建林,陳亞.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資格標準的初步研究[J].職業,2013(15).
[13]薛魁國.淺論技工院校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2013(8).
一、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分析
京津冀區域經濟以北京為核心、天津河北為,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潛力巨大,分析該地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對于研究制定區域經一體化發展的對策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均GDP情況分析
GDP是一國或者某個區域的綜合經濟水平的直接體現,反映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變化情況和綜合經濟水平。研究分析京津冀地區的人均GDP對于考察當前經濟狀況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從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看,在2004-2013年10年間,河北省地區GDP明顯高于北京市和天津市,每年的總量都幾乎相當于北京和天津的總和,但就人均情況看(表1),卻明顯偏弱,北京和天津的年人均GDP都高于全國2-3倍,而河北低于全國平均值。就經濟增長速度看,北京市增速在京津冀地區中最快,其次天津,再次河北。
(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析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是大規模組織再生產的重要手段,其實現程度能直接影響下一個階段經濟發展水平,是衡量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經濟指標。該投資涉及國有企業、城鄉集體經濟單位、其他經濟成分和居民個人的投資行為。在近幾年,京津冀地區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高速發展,規模不斷增加,且投資結構不斷優化,為該地區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其投資仍然存在結構不完善的問題。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比例仍然較小,個人投資的無序化現象還比較嚴重等等。
(三)京津冀產業結構分析
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各具特色。例如北京市以第三產業為主,各種新興服務業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傳統制造業工業經濟開始陸續退出區域經濟。天津產業結構與北京的不同,第二產業是支柱產業,且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在比重上十分接近。河北省第二產業發展勢頭十分迅猛,且成熟程度也明顯高于第一第三產業。從總體特征來看,三地產業結構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也具有很大的潛力。
二、完善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對策
(一)破除行政分割下的經濟合作壁壘
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面臨的最大阻力就是行政體制上的相互獨立而產生的經濟合作壁壘。三地行政分割十分明顯,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固定資產投資調配方面具有十分明顯的獨立化傾向。這種相互間缺乏溝通和協調的機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三地之間重復建設和“地方保護主義”的出現。為此,推動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首先要對行政壁壘做出統一的規劃處理??梢栽谛姓w制上建立一個協調三地合作發展的統一組織機構,將行政體制上不利于合作發展體制障礙進行詳細的梳理和整頓。
(二)創造良好的區域發展環境
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必須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包括思想文化環境、硬件基礎設施環境、政策環境、體制環境等。首先思想文化環境作為區域一體化發展的軟環境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文化認同對于增強彼此間的合作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當前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全面啟動,經濟發展文化先行成為一種促進合作交流的途徑。通過營造和諧、有序的文化氛圍,加強企業與地方之間的共融性。其次,硬件配套設施的建設,如鐵路、機場和港口等交通設施的建設對該地區內部以及內部與外部的聯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減少企業的物流成本,增強企業與外界的聯系,提升該地域對外部人才的吸引力等。另外政策制度環境是影響一體化進程中的又一重要因素。在三地政府協調下應當盡快出臺產業發展的共同政策,對政府的經濟行為做出明確的規定和規范,提升政府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大政府在促進三地經濟共同發展、協調發展中的作用。
(三)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生態環境是現代經濟體綜合實力的體現,它的優越程度將影響地區經濟發展。京津冀地區是我國傳統工業的重要分布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資源消耗、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該地區轉型升級的一個不利因素。因此,在推動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應當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應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始終遵循生態安全與經濟發展同步進行的原則。
三、結束語
作為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京津冀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在體制的系統化還是在功能的完善性上都與長江三角區和珠江三角區存在較大差距。目前這兩個區域的經濟一體化發展已經較為成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這些經驗帶有明顯的不可復制性,京津冀區域經濟的一體化進程還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在不斷的摸索中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