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9 17:31: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發展現狀及趨勢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機械發展迅猛,尤其是糧食作物大部分地區從耕作到收獲生產全過程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與此相比,植保機械則相形見拙。盡管過去的“跑、冒、滴、漏”已顯著改觀,“工農-16”也基本退出市場。但是,目前大量使用的植保機械仍然以人背小型機械為主。在“耕、種、肥(施肥)、保(植保)、收”整個生產過程機械化中,植保機械是相對落后的[1-4]。根據我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和防治特點、農業生產現狀與趨勢,以及植保專業化防治隊伍建設情況,輕簡化中小型機械仍將是主流,能夠提高農藥利用率、更加環保的保護性施藥機械具有發展前途,“人背機械”到“機械背人”是必然趨勢。

一、我國植保機械發展現狀

1.植保機械的作用對象即農作物病蟲草害復雜多變,制約了植保機械專業化發展

病蟲害種類多并且發生的不確定性決定了植保措施的多樣性,病蟲害偶發、突發、大發、小發等不一,不同于作物的耕作、收獲等那樣的簡單一致。病蟲害防治,難以規律性、統一化機械作業,也難以由缺乏一定植保技術和知識的農民獨立擔當。近年來雖然各地建立了一些不同組織形式的植保專業化防治隊伍,但專業化程度很低,與機械收獲那樣的專業化相差很遠。

2.生產方式比較粗放,經營規模小,制約了大型植保機械的推廣應用

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結合構成一定社會階段的生產方式。目前,我國農村實行的聯產承包、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盡管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的集體所有制性質沒有改變,但是以農戶為單位進行承包經營后,土地公有私用的現實情況,決定了生產的組織形式是個體小規模生產。在這種經營體制下,很難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粗放生產難以根本改變,大型植保機械缺乏市場。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將長期存在,而且是決定我國農業現代化特別是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向的基本因素。為了減少農民,就必須有大量的農民走向二、三產業。但是,二、三產業的容納力也是有限度的,轉移農民就必須擴大二、三產業,加快城鎮化建設,反過來又必然侵占農業發展空間。有關資料顯示,2001—2008年8年間,全國共減少耕地833.33萬hm2,年均減少104.17萬hm2,距離1.2億hm2“紅線”僅差166.67萬hm2。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將長期存在且越來越突出,根據中央現行政策,以戶為單位土地承包關系將長期不變,這就意味著,小規模生產經營將長期存在。農村勞動力狀況和農業的生產方式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必然制約大型植保機械的應用。此外,如前所述,由于植保工作的特點,如果沒有中央政府的強力支持,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難以順利發展,也影響大型植保機械的應用。因此,今后一定時期內中小型植保機械仍將是主流,實現植保機械輕簡化符合生產要求。

3.新生代農民降低勞動強度的要求強烈,青睞輕簡化植保機械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降低勞動強度的要求更為強烈。新生代農民的生活習慣在某種意義上對促進先進生產工具的研究與應用具有積極作用。因此,輕簡化植保機械可能更受歡迎。如輕便型、操作更加簡化的電動噴霧器、煙霧機等,如果施藥效果、工作效率能夠等同于或優于機動彌霧機,則前者更有市場。

二、植保機械發展趨勢

從發達國家的植保機械發展歷程看,今后我國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植保機械從“人背機械”到“機械背人”是其必然,而且將表現三大趨勢:一是大型化,小型機械將逐步被中型、大型機械所取代;二是綜合化,單一功能的機械將被多功能機械所取代;三是智能化,傳統機械將逐步被數控化、信息化智能機械所取代。這可能需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三、保護性施藥機械具有發展前途

我國是農藥使用大國,由于施藥器械和技術落后,農藥的利用率很低,只有10%—30%,與發達國家50%的利用率差距很大。改進施藥機械或施藥技術,提高農藥利用率,對于節約成本、保護環境意義重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將更加重視,對一些用藥較多的作物如冬棗等,針對性地研制保護性施藥機械,如果能將大量噴施后多余的藥液進行回收再用,必然能夠提高農藥利用率。這類作物用藥次數多,藥劑價值高,施藥量大,保護性施藥機械具有發展前途。

總的來說,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動植物安全的重視,世界各國對農藥的使用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農藥使用技術不斷向低量、精確的方向發展,以確保農藥在限制的用量范圍內發揮出最大的效用。農藥使用安全法律更加強調對農藥使用者的安全保護,減少人與農藥直接接觸的機會。這些要求促進了植保機械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地改進、完善。我國農作物種植面積居世界前列,但農產品的產量卻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農藥殘留超標事情經常發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農作物在種植與生長過程中,缺乏先進的植保機械和施藥技術對其進行保護。使用的植保機械作業效率低、性能差,農藥使用技術仍停留在大容量、大霧滴噴霧技術水平上。因此,研究設計制造具有自主產權的植保機械,解決植保機械的增效、霧化和漂移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弋曉康.植保機械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河南農業科學,2006(4):72-73.

篇(2)

雖然說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當中占據著主體的地位。但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相比較于工業經濟來說發展起步的時間是比較晚的,從我國改革開放的全面實行之后,我國的農業經濟才取到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現在我國的新農村政策的全面推進,黨和國家對于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投入也是越來越多,使得我國的農業經濟向著健康穩定的方向進行發展。但是在我國的農業發展過程當中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的,這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健康穩步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主要問題就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這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急需進行解決以及改善的問題。

一、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

1.農業經濟管理的方法與經濟發展不相符合。隨著現在我國經濟以及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建立以及實施。但是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卻沒有及時的進行改革以及更新,也就導致了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與現在我國的經濟體制是不相符合的,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導致了現在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約以及限制。不科學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使得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方法的有效展示收到了極大的制約,同時也嚴重的影響了現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提高。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當中存在的問題是非常多的,但是其中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與現行的國家經濟體制的不協調是最為明顯的一個問題,急需進行解決。

2.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農業一直都是我國的主要產業,并且一直都是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關注的。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我國的農業,我國政府針對農業出臺并且實施了很多的制度,并且也出臺了相關的文件,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明確的提出了要求以及相關的只是,這也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樹立了堅強的后盾。但是在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的實踐過程當中,很多的農業經濟管理問題都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重視,很多的經濟管理制度的執行度是完全不夠的,這也就導致了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效果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再就是我國的相關部門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這一點主要就是體現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并且在執行力度上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在我國的農業經濟進行發展的同時,相關的管理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也是需要進行相關的提升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忽視,是會直接的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質量產生影響的。

二、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隨著現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的不斷的發展,帶動了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的不斷發展,在現在的經濟形勢之下,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主要有這以下幾個方面。

1.構建新型的農產品銷售體系。為了能夠更好的幫助農民進行農產品的銷售,提高農民的收入,我們在農業經濟管理當中需要構建一個新型的農產品銷售體系。現在筆者針對新型農產品銷售體系的目標以及如何實現目標進行簡要的介紹。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的主要目標有三個,那就是高效、安全有序以及充分滿足顧客的需求。想要實現這三個目標,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就應該具有著六個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個就是營銷主體的規模化以及組織化,第二個方面是交易方式的現代化,第三個方面是批發市場的功能齊全,第四個方面是物流配送系統的高效率,第五個是以連鎖超市為主體的零售業態,第六個是交易行為以及市場秩序的標準規范化。

2.信息化應用更加的廣泛。隨著現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的發展以及進步,計算機信息技術已經逐漸的對各個行業的傳統工作模式進行了改變。為了適應時代的潮流,我們應該努力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這樣有助于對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進行推動。現在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當中信息化的規模在進行著不斷的擴大,信息化已經開始逐漸的向著我國農業經濟當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滲透。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對于農業技術成果向農業生產力的轉變有著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會對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有著很大的幫助。推行農業經濟管理有助提高現在農業管理的水平,所以說現在我國的相關部門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農業管理人員的信息化水平進行相應的提高,這樣能夠有效的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工作效率。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對于收集以及整理農業生產以及農業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都是能夠提供便利的。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的有效手段,也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農業可以的開發以及利用。

3.農民合作社的改進。農民合作社就是把農村當中的農民聯合起來,這樣能夠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對于生產成本以及交易費用都能夠起到相應的節省的作用,并且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農民市場談判地位以及抵御風險的能力,所以說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農業經濟管理,我們需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相應的改革以及發展。通過相關的研究,筆者得出農民合作社當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質因素、商譽因素以及關系因素與合作社的發展是有著正相關的關系的,并且對于農民合作社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其中商譽因素以及物質因素對于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是有著更大的影響的。人力因素主要就是有社長的文化程度、擔任社長的年數以及是否生產大戶決定。制度因素則是由農民合作社當中的機構設置、會議記錄、公開財務運營以及盈余分配等相關的情況進行決定的。物質因素有農民合作社的辦公場所、服務設施以及注冊資金來決定。商譽因素則主要由農民合作社的注冊商標以及相關的名牌產品和綠色認證等決定。關系因素則是由農民合作社與政府當中的相關部門以及村里的組織關系來決定的。通過對以上關系的分析,筆者針對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加大對于社長等相關人員的培訓,提高社長的專業技能以及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對于合作社當中的組織機構衱利潤分配等都是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合理的制定,需要做到讓每一戶農戶滿意。對農民合作社當中的物質資源進行適當的增加,提高農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以及自身的服務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當中的支柱產業,隨著現在我國經濟以及社會的不斷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的,但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卻無法滿足高速發展的農業經濟,本文主要就是介紹了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

作者:李成梅 單位:山東省新泰市青云街道辦事處

參考文獻:

[1]薛敏.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5,06:218.

[2]于果,馬秉南,董潔.淺談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J].品牌(下半月),2015,06:12.

[3]樸香玉,崔洙男.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27:266.

篇(3)

摘 要:進入到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國的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非常快速的發展,農業機械化是我國農村社會經濟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標志,而在我國科學技術水平和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也是十分迅速的,然而,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農機工業水平、農業經營規模以及農業機械的智能化情況等因素對其都是有著重要的影響的,所以,在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還是暴露出了諸多的問題,仍然需要我們詳細的研究并制定妥善的處理對策,這樣才能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健康發展。本文便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以及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策略和趨勢兩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分析,從而詳細的論述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工作。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策略和趨勢.

1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

1.1 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現階段,我國在研發、設計、制造、銷售以及服務等多個方面都建立了完善的農機工業體系,農機產品的服務對象也幾乎涵蓋了我國的整個農業領域,如畜牧業、林業、漁業和副業等。我國的小型農業機械產品生產起步的時間較早,質量優異并且成本較低,在近些年來不斷的發展和研究過程中,產品種類日益齊全,并且生產能力逐步擴大,性價比也能夠很好的滿足我國農民的支付能力和使用水平。截止到現階段,我國能生產出 15 個大類、近 100 個小類、超過 3000 多個品種的農機產品,這些產品在非洲以及東南亞等市場所占的比重很大。

1.2 發展過程中暴露的問題.

(1)不同區域之間農業機械化水平的發展差異大。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情況與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特點是有著明顯的差異的,這也是導致各地農業機械化水平差異較大的根本原因。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各地的天氣條件和地理條件差異很大,有的地區農村勞動力過剩,也有的地區土地十分匱乏,再加上農村的人均收入較低等因素的限制,就導致了在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的不同區域的發展特點是有著明顯區別的。通過所統計的數據我們發現,我國東部地區的耕地面積占比約為 30%,而農機擁有量卻超過了總體的一半以上,西部地區的耕地面積占比為24%,農機擁有量的占比卻不足15%。

(2)農業機械門類品種上有一定的缺陷。

在不同的生產環節和不同作物上,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水平也是有著很大的差距的,我國水稻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有著明顯的降低的趨勢,主要原因就是我國水稻機械化的水平明顯落后和南方的部分土地存在拋荒的現象,棉花目前還沒有機械化的能力,而玉米在少數地區也還是剛剛起步的階段,一些節種節肥節水性能較好的機具普遍都存在著水平低、數量少的問題,所以始終都無法大面積的推廣使用。另外,由于我國農機產品還存在著短缺和過剩并存的問題,這也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機產品的工作效率及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3)農業機械使用中的問題。

農民之所以愿意購買農業機械產品,就是要在省時省力的同時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而在我國的很多地區的農民的經濟條件不允許他們購買農業機械,或是他們用不好這些產品,這也就制約了農機水平的提高。具體表現為:一是買不起,我國農田機械產品的價格基本都在 1-10 萬元之間,最小型的產品也在 5000元左右,即使各地都出臺了購買農機產品的補貼政策,但補貼的力度較小,對于普通的農民來說,價格還是無法承受的;二是不會用,在農民購買了這些產品后,各地的農機管理部門對于農機具的引進、推廣以及使用技術的培訓等工作都還無法有效、順暢的開展,所以很多農民都不能很好的使用這些農機產品;三是效益差,因為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所以在他們使用農機產品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問題,設備也容易出現故障,也沒有形成完善的農機作業市場,很多農機具都處于閑置的狀態,無法發揮出農機產品應有的經濟效益,這也就降低了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機產品的積極性。

2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策略和趨勢.

2.1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策略.

首先,我國的農業機械發展應更加重視對高科技的投入和應用,我國的農業機械裝備技術應與信息技術、儀器與控制技術、現代液壓技術以及現代微電子技術等先進的科學技術有機的融合,同時應該向著機電一體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發展了;其次,當前我國應繼續研發和生產與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特點相適應的農業技術設備,認真分析和研究我國農業的生產規模、農業資源、經濟實力以及農藝制度等現狀,結合我國農業生產的自身特點,從而發展出與之更加相適應的農業技術設備;最后,應逐步提高農業裝備產品的質量,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生產農業裝備產品的企業應建立一套完善的產品質量保證和質量管理的體系,提高農機產品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舒適性,進一步的改善使用人員的作業條件,從而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2.2 我國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發展趨勢.

智能化以及自動化將是我國社會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也是我國發展高效節約農業的最重要措施。

(1)應用農業傳感器技術。

要想真正的實現農業機械的自動化控制,首先我們必須能夠實時的監測農業裝備的工作狀態,發現問題及時改善,其次就是要能夠準確的評價農產品的生物學的活動和性狀,所以應用農業專用的傳感器技術就顯得尤為關鍵了。現階段,農業傳感器的應用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采用谷物濕度傳感器谷物的濕度進行實時的監控;采用溫度傳感器能夠準確的測量糧食烘干和儲存過程中的實時溫度等等。

(2)計算機技術和電子技術的應用。

在農業機械裝備中應用計算機技術和電子技術,將進一步的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發展,小型化、微型化的芯片的出現也為農機產品實現完全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提供了可能,比如說在農機裝備上安裝電子監控裝置,這樣農民就可以實時的掌握裝備的工作狀態,出現故障時可以即使的進行調整,提高作業的質量。我國電子設備的性能越來越完善,農業裝備也能夠更好的適應灰塵、潮濕以及噪音等不利的環境,其可靠性和耐久性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3)農用機器人技術。

作為機電一體化的實例,農用機器人集合了人工智能、自動控制以及機械電子計算機等多種高新技術,農業的作業對象和環境的復雜多變性對農用機器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雖然現階段農用機器人技術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是隨著計算機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這項技術也將越來越完善。

(4)建立更加精確的農業體系。

這一內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及時的獲取農作物的產品并掌握影響生物生長的環境因素的有關信息,分析研究其原因,從而制定出經濟上有效并且技術上可行的改善措施,根據實際的需要進行調控,主要的支持技術有智能化農業機械技術、決策支持系統、3S技術以及信息采集和處理技術等。在我國工業上人工智能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了,所以,在我國的農業機械裝備上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和信息技術也將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3 結束語.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以及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策略和趨勢了兩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討論。新世紀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農業要想真正的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策略,現代農業裝備技術也應體現出多學科綜合和交叉這一特色,隨著世界人口的持續增加以及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也必將向著更高的水平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燕.淺談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發展現狀與推進模式[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0.

[2]耿端陽.淺談農機發展的出路在于智能化和自動化[J].中國農機化,2003.

篇(4)

近年來,隨著區域經濟優勢的凸現,眾多的保險公司在縣域大量增設分支機構,直接向廣大農村地區輻射,帶動農村保險市場快速發展。

2.保險產品種類較多,市場份額相對集中

各保險公司在業務發展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適時推出了多樣化、個性化的保險新產品,不斷滿足城鄉居民全方位、多層次的保險需求。據統計,目前,縣域保險機構累計開辦保險產品110個,其中財產險60個,人身險50個,城鄉之間在產品種類上相差無幾。從保險產品的市場份額看,人身保險占據絕對多數,人身保險保費收入一般是財產保險的3—4倍,農村市場份額差距略低人身保險市場以壽險和分紅險占比較大。

3.縣域人身保險發展較快,財產保險發展相對遲緩,農業保險幾乎空白

近年來,隨著保險知識普及和保險營銷力度的加大,農村保險市場得到廣泛拓展。據對煙臺9個縣市區的180戶農民問卷調查,有127戶辦理過保險業務,另有35戶有辦理保險的愿望,分別占調查樣本的70.6%和19.4%;所辦理的保險種類以人身(壽)保險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居多,辦有該兩種保險的分別占全部調查農戶的45.7%和43.3%,而財產保險則不足15%。由此可見,在現有的保險品種中,農民對人身健康、養老保險情有獨鐘。從煙臺市保費收入的區域結構,也可以看出縣域人壽險業務呈較快的增長趨勢。2006年,9個縣市全部保險費收入占煙臺市的比重為51.8%,同比提高4.6個百分點,其中人身保險占比提高4.7個百分點,財產險占比下降7.1個百分點。在財產保險業務中,農業保險占比微乎其微,全轄只有1個縣(市)辦理了農作物火災險,其他各縣市均未辦理農業保險業務。

二、制約農村商業保險發展的障礙因素

1.農業保險業務萎縮,難以滿足農業發展的有效需要

上世紀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險公司的各分支機構專門設有農業保險科,開辦的保險品種涉及麥收、特色養殖、水果蔬菜等,但隨著保險公司的商業化改革,已不再單設農業保險科,并相繼取消了麥收、特色養殖、水果蔬菜等險種,目前開辦的僅有農作物火災、冰雹保險和家庭財產責任保險等幾個險種,在眾多的近60個財險種類中,涉農險種占比不足10%,品種少、份額低。農業保險萎縮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災害多、風險大,出險后勘查難、賠付率高,與保險公司的商業化經營目標明顯沖突,基于此,諸多保險機構都紛紛退出了農業保險市場。

2.保險產品設計上的缺陷,與農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險公司將產品定位于城鎮市場,產品設計趨同性較強,普遍缺乏對農村保險市場的研究和開發,少有推出適合農民和農村特點的保險新品種。而農民與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差異。

3.業務發展不夠平衡,市場監管存在盲區

目前,商業保險公司在業務發展中存在三個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區間機構設置存有偏差。二是展業、理賠質量態度相差迥異。調查反映,保險公司普遍存在重展業、輕理賠的問題,對客戶投保和繳費服務熱情、不厭其煩,而出險后理賠時則手續繁瑣、條件苛刻。三是保險業務發展與市場監管不相對稱。諸多保險公司都實行營銷機制,營銷人員良莠不齊,為了提高業績而進行不實宣傳甚至相互詆毀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同程度地破壞了正常的競爭秩序,導致出現大面積的退保問題。

三、我國農村商業保險發展的建議

1.建立適合農村特點的農業保險體系鑒于農業生產的風險性和商業保險公司的盈利性特點,建議盡快成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推出農、林、牧、漁業各具特色的保險品種。在目前情況下,為提高農民和保險公司辦理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增強農業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與商業運作相結合的農業保險模式,在兩個環節發揮政府的扶持作用:入保環節,按照保費的一定比例對農戶予以補貼;出險后的理賠環節,按照賠付額的一定比例對保險公司直接補貼。

2.規范商業保險公司對農村市場的營銷服務機制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保險業提供了新的機遇,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一是加快農村保險產品研發。結合農村實際,有重點地改造現有保險產品,開發推廣新產品,滿足農民低保費、低保障、廣覆蓋的保險需求。二是加強農村保險機構網絡建設。合理調整農村保險機構的布局,在網點設置上應適度向偏遠農村地區傾斜,增強對農村保險市場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三是強化營銷隊伍培訓和管理。營銷人員是體現保險公司形象、開展對外宣傳的窗口,對其培訓,既要具備精良的展業技巧,更要具備過硬的職業操守;對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費收入增量,還要考慮保戶資源的穩定性。

3.健全農村保險市場監管機制。首先,引入同業競爭監督機制。在目前的監管體制下,監管機構應加大引導力度,鼓勵各保險公司逐步向農村延伸觸角,增加農村保險市場主體。其次,健全保險協會網絡體系,重視發揮保險業協會的監督作用,督促各保險機構嚴格遵守保險同業自律公約,對違法違紀行為按職能范圍及時做出處理,切實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再次,加強行業監管力度,建議在地市級城市設立保險監管分支機構,加強對縣域保險市場的監督管理,促進保險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摘要】當前發展農村商業保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我國國情分析當前我國農村商業保險的現狀,探究其原因。并就如何有效發揮保險的救濟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保險業近來在我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有著自己特殊的國情。我國有著數量相當大的農業人口,而這一群體由于經濟上的相對弱勢地位和傳統的生產方式需要更多的保障,然后,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目前并沒有實力去實現十分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險。如何有效發揮保險的救濟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成為當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農村商業保險發展

篇(5)

1南縣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南縣農業機械化工作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走在全省、全市前列,通過40多年的努力,南縣農業機械化工作成績顯著。

1.1農業機械化程度全面提高

截至目前,南縣已基本實現了水田耕作機械化、排灌機械化、水稻收獲機械化、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化、農用運輸機械化、農田基本建設機械化、植保機械化以及養殖機械化。截至2018年年底,南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74.78萬kW;農業機械總量11萬多臺(套);農機服務收入9.18億元;現擁有大型拖拉機2125臺、小型拖拉機4587臺、收割機3274臺、插秧機695臺,以及排灌機械3.0萬多臺、植保機械1.8萬臺、漁業機械1.2萬臺等。自2009年開始創建農機專業合作社以來,截至2019年上半年,南縣已有農機專業合作社68個,規模大、名氣響的有25家。2018年以來開展機插、收割、耕種等作業面積達165萬hm2,為農機手增收2.6億元。

1.2農機推廣服務市場體系日臻完善

南縣在20世紀70年代就是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縣,當時的農機推廣服務體系已經比較健全。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全面構建了更為完善的農機推廣體系,當時南縣有耕牛9萬多頭,到20世紀80年代末已經擁有1.3萬臺農機,耕牛數量大大減少,成為南方13省水田翻耕機械化水平最高的縣。到20世紀90年代,南縣建立完善了農業機械管理、油料配件供應、農機維修、駕駛員培訓和農機推廣等全方位服務體系,南縣水田作業除播種外,機械化率在90%以上。2018年,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81.14%,名列全省前列。并不斷完善農機推廣服務體系站點建設,南縣12個鄉鎮均建立了農機推廣服務站點,每個鄉鎮配置了2名專業服務人員,做到及時指導、幫扶到位。同時,還不斷加強農機監管和售后服務體系的督導,由于監管到位,近年無一起重大農機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田間作業事故率為0。專業服務人員親力親為,強化售后服務,無因售后服務不到位而導致上訪、問責及耽誤農時等情況出現。

1.3農機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40年來,南縣農機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一直居湖南省前列。1976年成立的南縣農業機械化學校,至今共培訓農機操作駕駛人員和維修人員4萬多人。南縣完成農機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其中1項獲1993年“湖南省農業機械科技發明進步獎”,有1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其中,水田耕整機、4L—60型水稻收割機、2FS—2545型水田化肥深施器填補了國家3項農機空白。南縣農機部門于20世紀80年代自行研制的1ZS—25型水田耕整機為全國首創,曾獲國家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推廣成果二等獎。2FS—45型水田化肥深施器于1990年獲國家專利并列入國家“星火計劃”和“豐收計劃”。1997年,原八百弓鄉農機站被農業農村部定為全國水田化肥深施器唯一定點生產廠家。2005年,河口農機配件總廠生產的液態模鍛填補了省內空白。南縣是全國小龍蝦種養大縣,位列全國三強,截至目前種養面積已達3.67萬hm2。為了提高產值,降低生產成本,2018年全面推行了稻蝦種養全程機械化,收到了非常可喜的效果。目前,南縣偉業機械現擁有專利技術167項,被評為國家高新企業,其研制的2F—1.8型施肥機、2BY—20型油菜聯合播種機、9T—200型水下割草船、IP—4600型液壓平田機等產品達到國內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并成功走出國門,打入國際市場,創匯5000多萬元。

1.4政策性扶持為南縣農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1986—2004年,南縣共完成國家和湖南省下達的農機推廣項目和課題30個,對南縣農業機械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96年11月至2000年年底,南縣農機局承擔了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建設農機配套項目,國家投資84.83萬元,較好地促進了實施區域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2000年6月,湖南省農機局下達給南縣農機局韓國貸款項目資金75萬美元,到2006年9月,通過湖南省利用韓國政府貸款水稻生產機械化示范項目,引進韓國現代挖掘機5臺,國外采購半喂入聯合收割機11臺,國內采購碧浪全喂入聯合收割機22臺、田間管理機械3臺。2004—2018年,南縣實施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億元,帶動農機市場投入6億元。

2農業機械化如何主導“三農”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業機械化已成為影響南縣農業發展方向的決定性因素,包括農業產業結構、生產模式等方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2.1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調優調強

由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降低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門檻,產業結構調整更為靈活有效。原來溫飽型的以水田為主的糧食生產結構,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和市場需求的變化,發展到目前的適用經濟型農業結構,糧經作物比由原來的60∶40發展到目前的40∶60。在20世紀80年代的農業產業結構中,糧食型水田作業面積占70%,發展到目前旱土面積占55%,水田作業面積占45%,這些都與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息息相關。

2.2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

一是農時結構明顯改善。農業機械化進程開始之前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原來“雙搶”需要時間40d左右,而現在由于大量使用農業機械,“雙搶”高峰期不到10d。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也增強了農作物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少了水災、風災對農作物的侵害。十多年來水產養殖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通過推廣使用增氧機,徹底解決了高溫缺氧造成的翻塘現象;通過推廣使用飼料機械產品,大大提高了喂養的科學化程度;通過推廣使用魚塘清淤船,避免了魚塘淤塞降低產量。

2.3農民收入結構和致富模式發生深刻變化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已經完全改變了農民的收入結構。南縣各鄉鎮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形成外出打工風氣,到現在有近13萬農民外出打工。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每年能賺回10億元以上的打工收入,“勞務經濟”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隨著現代農業種養模式的普及和推廣,農業機械迅速滲透到各個環節,包括生產、販運、銷售等各個方面。截至2019年,南縣農機經營大戶達6680戶,其中擁有20萬元以上農機設備的大戶近450戶。從2002年開始,農機手通過農機專業合作社或自發開展跨區作業,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收入上億元。由于南縣農機現代化進程在全省領先,也使得部分農機大戶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較早起走,掘到“第一桶金”,并迅速成長壯大。十多年前在長沙市的108個輪窯中,超過50%的人員是南縣人。

2.4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加厚實的物質基礎

一是農業生產效率顯著提高。隨著農業機械的不斷更新,其科技含量不斷提高,農業種養水平不斷提高,現在的農業生產是以原來1/3的人用原來1/3的工作量來完成的。二是農業生產方式發生著深刻變化。2000年,南縣4臺第一代收割機投入使用時,鄉村還沒有道路可以走,農民隨后自發改善機耕道。近年來政府出資大量修建機耕道,形成連片種植習慣。三是農業物流模式發生著深刻變化。現在農民買農藥、化肥,打一個電話,就有農用車送貨上門。現在的糧食、棉花、禽、蛋等農副產品,農民足不出戶就會有販運戶開著農用車上門收購。四是農民生活方式和理念發生深刻變化。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后,農民休閑時間更多,農民以其他方式賺錢的途徑也更多,農戶家家有電話或者手機,大多數購置了電腦,多數農民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交易。

3南縣農業機械化發展前景

3.1機械馬力發展的大型化趨勢

南縣農業機械出現了由大中型取代小型的明顯發展特征。例如,收割機由最初的割幅1.30m發展到目前的2.38m,從前幾年的全喂入式發展到目前的半喂入式,機械動力逐步從30馬力增加至80馬力,收割面積由原來的每臺每天0.67~1.33hm2發展到目前的每天收割3.33~4.00hm2。

3.2農機作業服務發展的專業化趨勢

南縣的大中型農業機械專業化水平越來越高,配套服務越來越完善。例如,有的農戶從專門的農業生產中脫離出來,全年從事農機作業服務,農機作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95%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機專業戶。

3.3農機服務形式的多樣化趨勢

篇(6)

1 云南農業的發展現狀

云南位于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2007年云南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是2654元,比全國農村居民收入低很多。新農村建設遇到很多障礙。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體制的改革,農村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云南省的產業結構不斷的調整和優化,第2、3產業的效益不斷提升,第1產業的產值比重也在上升,由1990年的168.13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750億元,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云南農業農村的發展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3點。其一,云南位于我國的第一階梯,地勢較高,屬于山區農業。云南省的總面積是全國面積的4.1%,而山區面積在全省面積中占絕大多數。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成交通不順暢、資源短缺、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生產力水平低、科技化水平低等不良后果,從而使云南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但是云南省豐富的水資源和物種資源又是它得天獨厚的優勢,生產了一些名貴的農產品和一些珍惜的物種基因,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打好了基礎。其二,云南省位于我國的西南部,與鄰國的交界線有4000多km,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廣泛,形成一種資源互補,資源共享的良好形勢,有利于該省經濟的迅速發展。其三,因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資源,云南省已經逐漸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服務業。

2 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云南省的農業基礎脆弱

山區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94%,地質構造疏松,地勢高,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在發展和科技投入的過程中,所受到的制約比較多。

2.2 云南省獨特的地貌形式引起交通閉塞,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明顯,有很多貧困山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嚴重影響了云南省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而且在由農業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換過程中的產業化機制還不夠成熟,分散經營的傳統經營模式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3 科技投入少,農民文化素質不高

是制約云南省農村經濟發展的另一桎梏,云南省的科技隊伍量較少,科研水平落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產銷服務脫節,影響了科技成果的發揮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2.4總體投入不高且投入渠道單一

一是鄉鎮企業發展緩慢,效益低,不能提供充足的資金帶動農業發展。二是農民缺乏投入產出比的意識,多數地區的農民知識投入能維持一般再生產的量。三是投資機制不健全,股份制、引資渠道機制并沒有建立。四是優于支持農業的款額被挪用,擠占。

3 農業發展趨勢

3.1 加快產業化發展,扶植特色經濟

云南省位于我國的西部邊陲,雖然存在一定的發展弊端,但也具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根據其區域優勢,我們需要扶植主導產業,重點發展畜牧業、花卉、旅游等一些具有特色的產業,同時大力引進一些新品種,合理改造產業結構。再加上云南省地區差異明顯,城鄉差異大,可以在不同地區重點扶植一些有區域優勢的產品,增加農產品的檔次。

3.2 根據市場化調整農業結構

農業市場化指根據市場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及其產量,改變因產業結構不合理所造成的農業生產效益低,農產品過剩或者不足等現象。其核心和實質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市場化,這是當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一方面是根據市場需要,調整農、林、牧、漁業在農業發展中所占的比重,大力發展飼料加工,擴大水產養殖面積,種植安全營養的植物;另一方面體現在農業產業鏈上,實現產銷一條龍,這樣可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生產盲目所帶來的弊端,改善分散經營引起的不良后果,增加對市場預見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3.3 扶植鄉村工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為了加快云南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必須加快發展非農產業,實現農業、商業和工業協調發展。這就需要做好3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發展私營經濟,在不同地區建立私人工業園區,培養私營大戶來帶動小型私營經濟的發展。二是重視小城鎮的建設,鼓勵農民相互交流,進鎮進城從事非農產業,既可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又可以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加快小城鎮的發展速度。三是多種經濟成分協調發展,資金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及技術密集型企業協調并重,以創造出更多的生產資本。

參考文獻

篇(7)

(一)吉林市農業發展政策環境分析(Political Factor)

吉林市作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在農業發展方面一直努力解讀并落實著省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制度,如農業產業化政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產品加工政策、農業技術推廣政策、農業生產補貼政策、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政策等,整體上構建了比較完整的農業發展政策環境。

(二)吉林市農業發展經濟環境分析(Economic Factor)

2013年,吉林市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3%。其中,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252.4億元,增長4.1%;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1279.9億元,增長8.7%;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085.1億元,增長8.7%。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0876.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合9984.8美元),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2%。綜合各項經濟指標可知,吉林市的經濟總量始終保持平穩增長,這對于吉林市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三)吉林市農業發展社會環境分析(Social Factor)

2013年,吉林市農村勞動力合計113.5萬人,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為10288元,同比增長14.6%。按照吉林市目前學校的分布與師資的配給情況,農村人口接受教育的機會基本充足。但目前吉林市農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水平,這限制了農村勞動力的發展上限。吉林市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人文社會環境,農村建設穩中有序,農村勞動力的分布也逐漸呈現多元化態勢,農村居民的受教育意識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帶來了其需求層次結構的改變。

(四)吉林市農業發展技術環境分析(Technical Factor)

吉林省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在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行上確實具有不少可圈點之處,而吉林市在各類農業發展技術面前,保持了冷靜和理性,選擇性的驗證并推行真正適合于自己的各項農業技術。如包括果樹休眠期冬剪、花卉越冬、蔬菜病害無藥劑防治等種植技術,水產動物疾病診治、水產動物的健康養殖管理等養殖技術,共計六類農業生產技術。總體而言,吉林市的農業發展技術覆蓋了種植、養殖、農機、土肥、加工、植保六個方面,農業發展技術環境基本成熟。

二、吉林市農業發展現狀介紹

(一)吉林市農業整體發展情況

2013年,吉林市整體耕地面積較上一年減少了12.7千公頃,年末實有耕地面積596.5千公頃。農作物的播種主要集中在糧食作物方面,而糧食作物中的發展重點則是玉米。2013年,吉林市玉米的播種面積為471188公頃,總產量為3053374噸,每公頃產量為6480公斤。吉林市農業機械化程度良好,機耕面積達到592.4千公頃,同比上升0.9%。2013年,吉林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按照當年價格計算為4620256萬元,按照可比價格計算為4477502萬元。吉林市2007-2013年農林牧漁業產值如下圖所示。

圖1 2007-2013年吉林市農林牧漁業分項產值

資料來源:吉林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2014)

由上圖可知,吉林市農林牧漁總產值在2007-2010年間呈現出的是比較平穩的增長,而2011-2013年間則出現了較大幅的提升,平均增長率達到15.8%。

(二)吉林市農業產業化建設

農業產業化建設指的是產業鏈的構建與完善,農業產業鏈包括上游、中游、下游三個環節,上游主要是指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推廣,中游主要是指農產品的生產,下游指的是農業融資體系的建設和農業企業的發展。

1.吉林市農業產業鏈上游環節。2013年,吉林市科技工作成效顯著,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城市。而其農業科技研發主要是依托于各大院校及農業科技類企業的實驗資源。在農業技術的推廣方面吉林市一直采用的是求穩策略,對于農業科技的研發、選擇和推廣長期保持著比較理性的態度。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會通過仔細的試驗、示范、培訓、指導以及咨詢等服務,把應用于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普及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

2.吉林市農業產業鏈中游環節。農業(種植)生產方面,2013年吉林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696880公頃,主要農作物產量為685.96萬噸,農業產值為2467626萬元,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53.41%。2007-2013年吉林市農業產值總量一直呈現增長態勢,但增長率的變化呈現出了“降-升-降”三個階段。農業中間消耗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波動,但自2012年起,回歸平穩。林業生產方面,2013年吉林市造林面積達到14363公頃,林業總產值為96474萬元,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2.09%。2007-2013年吉林市林業的發展整體上呈現比較滯后的狀態,中間消耗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牧業生產方面,2013年吉林市牧業產值為1730719萬元,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37.46%。多年來,吉林市一直比較重視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兩者產值達到農林牧漁總產值的90.87%。但吉林市牧業的中間消耗情況比較嚴重,導致其增加值難有明顯突破。漁業生產方面,2013年吉林市水產品達到3.95萬噸,漁業產值為139774萬元,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3.03%。吉林市在漁業的發展方面由過去的依靠自然捕撈為主向以水產養殖為主的生產方式進行轉變,但是吉林市漁業企業多以粗放養殖為主,尚未形成集約化的養殖規模。這使得吉林市漁業整體的發展跳動性很大,中間消耗的控制能力有待加強。

3.吉林市農業產業鏈下游環節。在農業企業發展方面,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視農業企業的發展,扶植了大量高質量的農業品牌企業,如吉林市東福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吉林省萬昌米業有限公司、吉林福源館食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舒蘭市東昌米業責任有限公司等。吉林市農業企業的發展緊緊圍繞地區農業發展特色,政府與企業高效融合,品牌效益已逐漸展現。在農業融資體系建設方面,吉林市鼓勵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更好的服務地區經濟發展,調動金融業投資者的積極性,組建高質量小貸公司,豐富金融業態發展,農業融資體系也建立了較為明確的層次結構。雖然吉林市農業融資體系目前尚顯稚嫩,但已經逐漸呈現出了理性的內部結構。

(三)吉林市產業結構實證分析

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完善,農業總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但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的優化調整。在此,運用區位商、結構相似系數等指標對吉林市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剖析。

1.吉林市農業各產業專業化程度。2013年吉林市區位商測算結果顯示,農林牧漁區位商分別為:農業0.9655,林業0.5111,畜牧業1.0328,漁業2.0336,農林牧漁服務業1.4291。由此可見,吉林市農業各產業的專業化程度比較合理。但是,吉林市投入大量資源重點發展的農業(種植業)領域專業化程度略低于全省水平,林業領域的專業化水平更是與全省存在較大差距。

究其原因,吉林市的農業發展工業化和機械化運作水平雖然在近幾年內已經有了不俗的發展,但是相對于吉林省整體而言仍然存在不可忽視的差距。而且,吉林市農業的發展主要是對自然資源的粗放式經營,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初級加工為主、規模小、產業鏈條短,產品市場競爭能力不足。而且家庭農場的建設尚處起步階段,仍未實現規模化,農民土地分散,不集中連片,一家一塊的耕種模式,各家各戶獨自經營的模式還普遍存在。另外,吉林市現有的農業龍頭企業,總體規模偏小,產品多數集中在糧食加工等初級加工范疇,產品檔次不高,市場競爭和帶動能力弱。

2.吉林市各縣區農業產業結構趨同程度。不同地區間的農業產業結構可能會存在很大差異,也可能會很相似。這種差異性越大,表明地區分工水平越高,地區經濟的互補性越強,區際關聯越密切;相反,地區之間產業結構越相似,表明地域分工水平就越低,地區經濟互補性越弱,區際聯系越少。根據吉林市2013年各縣區農業產業產值分布數據推算各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吉林市除豐滿區外,其他各個縣區農業結構相似系數均在0.7以上,趨同化程度較高。大衛?李嘉圖的相對成本理論已經揭示了分工對于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吉林市各縣區農業產業結構較為趨同,表明吉林市對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存在不合理現象。各縣區并沒有很好的發揮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種植、特色養殖業、尚未完成農產品運輸、經營等相關產業的建設,缺乏農特產品推廣渠道。

表1 2013年吉林市各縣區農業產業結構相似系數

地區 昌邑 龍潭 船營 豐滿 高新 開發 中新 永吉 蛟河 樺甸 舒蘭 磐石

昌邑 ―― 0.99 0.98 0.86 0.91 0.99 0.8 0.99 0.97 0.93 0.99 0.99

龍潭 ―― 0.98 0.83 0.93 0.99 0.83 0.99 0.98 0.95 0.99 0.98

船營 ―― 0.92 0.85 0.97 0.71 0.96 0.93 0.87 0.99 0.99

豐滿 ―― 0.59 0.82 0.39 0.79 0.74 0.63 0.89 0.91

高新 ―― 0.94 0.97 0.96 0.97 0.99 0.89 0.86

開發 ―― 0.84 0.99 0.98 0.95 0.99 0.98

中新 ―― 0.87 0.90 0.95 0.76 0.73

永吉 ―― 0.99 0.97 0.98 0.97

蛟河 ―― 0.98 0.95 0.94

樺甸 ―― 0.90 0.89

舒蘭 ―― 0.99

磐石 ――

三、吉林市農業發展趨勢預測

自1986年起,吉林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一直呈現平穩上升態勢,現根據1986-2013年吉林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采用時間序列分析的指數平滑法對吉林市農業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一)繪制時間序列

根據吉林市1986-2013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利用SPSS19.0軟件繪制時間序列圖。時間序列圖顯示,1986年至2013年吉林市農林牧漁業產值隨時間逐步上升,變化并非完全線性的,而是略微有點凹形,所以在模型的選擇上傾向于非線性趨勢模型。

(二)模型選擇

上文已指出,從時間序列圖可以看出,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趨勢走向呈現非線性狀態。所以,在這里選擇布朗三次指數平滑進行預測,布朗三次指數平滑是對二次指數平滑再進行一次平滑,適用于估計二次多項式參數。

(三)趨勢預測

根據吉林市1986-2013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數據,利用SPSS19.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預測。結果顯示,指數平滑模型的擬合效果較為理想,序列的水平、趨勢的平滑值為0.613,統計上顯著。根據基礎數據,按照模型與指數的推算公式,推算出吉林市2015年農業生產總值預測數值為5446796.937萬元。

圖2 吉林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發展趨勢

篇(8)

1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現狀及其重要性

1.1 當前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情況

受到傳統思想的制約,我國農業的思想相對較為落后,對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認識不足,對于現代化設備的接受能力較差,同時,農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購買能力不足。從目前我國農業機械的市場情況來看,魚目混雜,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受到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農民多會選擇價位較低的產品,但這些機械質量不過關,在使用中常會出現各類問題,導致利益損失嚴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影響市場的正常發展,同時也制約了農業機械的良性發展。除此之外,我國農業機械的使用以小型自用為主,大型機械設備的利用率嚴重短缺,導致農業生產效率遲遲無法提高,農業機械化宣傳力度與售后服務也跟不上,使得農民對此認識不足,影響了我國農機推廣的發展進程。

1.2 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性

機械化的出現使農民從繁重的工作中脫離出來,走向城市,走向其他工作,促進家庭經濟水平的提高,同時,農機化的使用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糧食產量的提高。因此,農業機械化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面對日益變化的大環境,農業機械發展勢在必行。在發展中必須要明確機械長期的發展思路,堅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樹立“服務農民、發展經濟”的理念,對于在實際中出現的問題必須要及時治理,促進機械水平的提高。以期更好的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2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趨勢

近幾年,我國農業經濟實力提升,國民綜合實力提高,農機設備的投入有了很大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對農機設備有了新的認識,對農機化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2.1 節能型農業生產機械化技術快速發展

節能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其直接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因此,作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機械也必須朝著節能型發展。簡單來說,就是要延長農業機械的使用壽命,提高農業機械的性能,根據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來降低污染,促進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也就是說要采取現代化的技術來促進農業機械化技能的提高,滿足人們對高品質、高質量生活的追求。

2.2 環境日益好轉

由于國際化的重視,國家政策的支持,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各級政府都從自身出發,加大了農機開發與監察工作,在農機購買、農機使用上都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制度的出臺,技術的提高大大改善了我國農機市場環境,增強了農民對農機使用的信心,激發了農民購買的積極性,加速了農機設備的發展進程。

2.3 技術水平升級迫在眉睫

隨著我國人口數量的增加,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糧食的優質化高產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因此,在農業生產中對于高技術含量的農業機械要求也會逐漸增加,在這樣的形勢下,必須要迅速提高農業機械化的技術水平,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進程。

3 農業機械化的設計方向

3.1 選擇性能較好的發動機燃料

作為農業機械最主要的構成,內燃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柴油與汽油是內燃機最主要的燃料,但這類燃料燃燒污染嚴重,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背道而馳。因此,在未來農業機械的設計上,必須要考慮到環保的問題,加大清潔能源的開發力度,降低能耗,減少廢氣的排放,進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避免溫室效應。

3.2 增強易拆卸設計

農忙季節,農業機械必然會超負荷工作,但很多農業機械很難修理,尤其是一些復雜的零件,對農民來說修復難度實在太大,因此在進行最初的設計時設計師要不斷完善設計質量,使其可以便于拆卸,方便使用,降低材料的浪費,提高工作效率,進而實現環保的目標。

3.3 提高可回收性

篇(9)

中圖分類號:F301.24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1-0152-03

自2009年開始,按照“面上提升、點上突破、分類建設、梯次推進”的原則,濟南市都市農業園區建設成效顯著,有力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向企業化、產業化和現代化轉變,帶動了園區周邊農民收入的提高。但隨著都市農業園區的快速發展,一些實際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本文從都市農業園區的概念及基本功能出發,結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都市農業園區的策略,為濟南都市農業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1都市農業的概念、特點及功能

11概念

都市農業于20世紀50~60年代由日本經濟學家首先提出,是指在都市化地區,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休閑旅游、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換言之,都市農業是將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等功能結合于一體的產業。

12特點

都市農業為都市化地區與周邊間隙地帶的農業,不同于一般城郊型農業,它在空間布局、體制結構、功能結構、建設理念、產業結構、技術體系、投入重點等方面都較城郊型農業有顯著提升。都市農業的生產、流通和消費,農業的空間布局和結構安排,首先要服從城市的需要并為此服務。 另外,都市農業不僅是經濟功能的開發,還要進行生態、社會等功能的開發,采用高度集約化的經營方式,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因此都市農業具有高度的農業發展形態和為都市服務的特殊功能。

13功能

生產功能:通過發展都市地區生態、高效和可持續農業,為都市居民提供新鮮、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以滿足城市居民食物消費及發展需要;

生態功能:農業作為綠色植物產業,是城市生態系統的組織部分,對保育自然生態、涵養水源、調節微氣候、改善人們生存環境起重要作用;

生活功能:通過農業活動提供市民與農民之間的社會交往,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觀光休閑農業和農耕文化與民俗文化旅游等;

示范功能:都市農業具有“窗口農業”的作用,由于現代化程度高,對其它地區起到樣板、示范作用,還具備科普教育的功能。

2濟南都市農業園區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濟南市都市農業園區建設緊緊圍繞強基礎、創品牌、拓功能、建機制、展示推進,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和前景。農業主管部門按照“近抓園區、遠抓基地”的“兩型”農業發展總體思路和“十個一”的建設要求,以都市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突破口,園區建設如火如荼,園區接待能力不斷增強,2010年全市農業園區共接待游客10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1億元。

21園區規劃建設標準高、規模大

園區在規劃、定位、功能、文化、特色等方面創意和策劃標準進一步提高,在功能定位、產業特色等方面更趨明顯。全市園區規劃編制費用達到3 000余萬元,形成了市中區元白山現代農業產業園、歷城區鳳凰谷葡萄莊園、章丘市百脈泉農業生態區等一批規劃特色鮮明的園區。

園區規模明顯增大,園區數量大幅增長。目前已建成70家,2011年完成投資超過6億元。總規劃面積1萬公頃,實現土地流轉面積05萬公頃,其中2011年新流轉1 200公頃。土地流轉67公頃以上的達到24家,涌現出平陵現代農業示范園、濟陽勝源、仲宮月亮灣等一批過300公頃的規模化園區。

22設施農業技術含量明顯提高

發揮現代農業生產設施在抵御自然風險、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平陵城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的蔬菜立體垂直創意園工程,能夠實現整個栽培管理過程全部信息自動化、立體栽培,大量節省土地資源,提升土地利用率;朱家峪現代農業示范園充分利用原山東省林木良種研究繁育中心(南區)186公頃土地,建設“魯氏”生態大棚10座,總面積4 000平方米;白云湖大櫻桃園、黨家百果觀光園新建10 000平方米高架聯棟恒溫溫室全部配備控溫無線電傳感器,實現智能化控制管理。

2011年高檔設施栽培規劃總面積近667公頃,其中智能溫室53公頃,高標準冬暖棚和大拱棚各133公頃。生態循環農業成為亮點,沼氣池達到了137萬立方米,噴滴灌面積達到733公頃,防蟲網等病蟲害防控面積達667公頃。

23園區綜合能力明顯增強

目前濟南市都市園區已形成20余個農產品品牌,大力發展農產品配送、訂單生產等業務,龍頭帶動作用逐步顯現。休閑觀光功能明顯拓展,休閑內容更加豐富。園區積極開發休閑觀光產品,美化生態環境,完備接待場所,游客參與性、體驗性項目日益增多,2011年上半年園區參觀游覽人數達到77萬余人,經營收入近16億元,是2010年的三倍。同時園區建設強調文化內涵,突出園區創意性,為園區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存在的主要問題

31運行及管理機制落后

運行機制滯后主要表現在投融資機制、經營機制、人才管理機制不健全,造成園區融資渠道不暢、經營管理呆板、人才流動困難。管理滯后主要體現在少數園區缺乏管理主體, 園區申報成功后少有人問津,更談不上管理;不少園區缺乏技術型、管理型、市場開發型人才,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不配套。還有一些農業園區管理者綜合素質較低,觀念陳舊,思想保守,開拓精神有待提高。對同一區域、同類產業的新品種、新技術研發推廣、標準化生產、產品加工、營銷等缺乏統籌規劃與管理。32產業化水平較低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是通過農產品深、精加工,實施貿工農一體化,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但據不完全調查,在許多都市農業園區中并沒有成套的農產品加工設施, 園區的產品僅作為初級原料銷售,而少數幾個擁有加工企業的園區中,也主要是農產品的粗加工,因此加工增值率較低。此外,盡管絕大多數園區都注冊了商標,但真正發揮作用的只有部分園區。在“園區+基地+農戶”的產業經營形式上,真正與農戶建立起緊密利益關系的園區并不多,這不僅限制了園區自身的產業拓展、產品增值和競爭力培育,也制約了園區示范帶動功能的發揮。

33園區功能及特色需明確及改善

都市農業園區建設項目主要集中在基礎的觀光旅游上,而與之緊密相連且經濟效益更高的休閑農業、體驗農業、科普農業尚未發展成熟。園區主導產業挖掘不夠鮮明,產品品種和農業經營形式缺乏特色,沒有形成有一定知名度且穩定的特色產品,具有地域性的名、優、珍、稀品種沒有充分挖掘。有的園區建設過于分散,缺乏科學規劃及整體布局。

4發展對策

41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延伸產業化鏈條

各園區應圍繞全市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茶葉、蔬菜、水產、水果、蠶桑、中藥材加工;大力發展無公害優質魚、蝦、蟹、甲魚精深加工;穩步發展鮮干果品保鮮儲藏及精深加工;積極探索農產品深層次加工開發。

通過技術改造提升加工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培育大型加工龍頭企業。有實力的園區要及時掌握國際同行業技術水平,積極引進加工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高起點發展,高水平競爭,力爭成為省內乃至國內行業龍頭。

在企業運作上,通過深加工帶動、產業化經營、集團化運作、品牌化營銷,構筑園區產業化的新平臺。既要加強園區農業產前、產中新技術的引進示范推廣,又要注意產后加工、儲運、包裝技術的推廣應用,延長農業生產鏈條。

42完善運行及管理機制,提升園區科技創新能力

各園區應建立起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市場導向與技術創新有機結合、富有活力的企業經營機制,切實做到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成本核算。可以采用工業化的理念管理農業園區,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融資機制;建立靈活、有序的人才管理機制,采用多種形式吸引國內外農業科研和應用推廣的優秀人才共同參與都市農業園區建設。鼓勵科技人員以科研成果或關鍵技術入股,使園區與科技人員建立起長期、互惠、共存的協作關系,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

繼續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把園區建成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部分園區已成為種苗種畜種禽的培育繁殖中心,要繼續做大做強這些種源基地。除加強設施栽培、穴盤育苗、無土栽培、節水灌溉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外,還應加強生物組培、信息網絡等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對經過太空育種、輻射誘變等方式處理過的繁殖材料的示范推廣也應予以足夠重視。

43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

園區應結合自身特點,建立易操作的產品質量控制體系和產品可追溯體系。如章丘平陵城現代農業示范園建立了主要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流程,制定并申報了6項山東省無公害中藥種植技術標準,在已流轉土地上實現產品可追溯。錦屏山生態休閑農業公園內農產品生產嚴格采用農業標準化技術,15個品種通過綠色或有機食品質量認證。

相關部門應結合全市優勢特色產業,建立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控系統,對各優勢特色產業帶內的土壤、地表灌溉水、地下水、大氣狀況進行重點監控。同時應在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設立農產品質量快速檢測室,對進入市場的每種產品隨時進行抽樣檢測,并在合格的農產品上加貼市場準入標志;定期檢查園區有機或綠色產品標簽是否規范到位,為農業園區的產品質量及百姓安全消費提供保障。

44發展循環農業,優化生態環境和發展環境

重視園區生態環境建設,加強土地資源保護。要加強土壤綜合治理,推行測土配方施肥,推廣使用有機肥、生物肥,控制和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不斷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結合新農村建設,加強園區周邊環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要倡導在園區使用循環生產模式,使廢棄物得到合理利用,進一步凈化環境。積極推廣沼氣池建設,充分利用沼氣、沼液和沼渣,提升園區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除此之外,在繼續實施原有優惠政策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完善都市農業園區的投資、技改和稅費優惠政策。建議財政加大對都市農業園區建設獎勵及補助的資金數額,適當減免都市農業園區農產品加工企業增值稅,或將返還地方的增值稅部分退還給園區企業。免去都市農業園區其它不合理的收費項目。繼續加強宣傳,重點推介都市農業園區及其特色農產品,加強本市相關產業的信息交流、貿易流通,培育園區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參考文獻:

[1]索玉華農業科技園區特征與運行機制初探[J]農業經濟,2004,5:46-47

[2]朱清海,李崇光農業科技園區產業集群優勢效益分析與策略[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4:190-193

[3]朱明芬,陳隨軍試論都市農業園區功能及其強化對策[J]浙江農業學報,2005, 18(1):7-11

[4]李維生,程愛華,李萌發揮科技引領作用,服務濟南都市農業發展[J]山東農業科學,2006,5:4-7

[5]魏德功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J]改革與戰略,2005,10:12-16

[6]朱明芬,陳隨軍,鄧紅寧,等 杭州都市農業園區現狀與發展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05,4:241-242

[7]李瑾試論都市農業科技園區發展建設的總體思路[J]天津農業科學,2003,9:44-49

[8]王樹進農業科技園區經營虧損原因探析[J]科技與經濟,2003,1:38-40

篇(10)

摘要:觀光農業是不同于傳統農業的一種新興農旅交叉產業。它集農業和旅游業特點于一身,既是農業發展的新空間,又是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本文在分析石河子墾區觀光農業的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墾區觀光農業發展建議。

關鍵詞 :石河子墾區;觀光農業;發展現狀;建議

觀光農業是不同于傳統農業的一種新興農旅交叉產業。它集農業和旅游業特點于一身,既是農業發展的新空間,又是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石河子墾區依托自身農業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對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經濟轉型,進一步落實國家退耕退木、還林還草政策,增加農牧民收入,引導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弘揚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促進農業經濟和旅游經濟的融合發展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石河子墾區發展觀光農業優勢條件

1.1區位優勢明顯

墾區地處天山北麓中段,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東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150km。亞歐大陸橋北疆鐵路段穿越市區,312國道、201省道貫穿市區南北。區域內公路通達各農牧團場,石河子市是新疆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的城市之一。

1.2自然資源優越

墾區平均海拔450.8m,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地形由南向北依次為天山山區、山前丘陵區、山前傾斜平原、洪水沖積平原、風成沙漠區。區域內水草豐美,林網密布,野生動植物繁多。境內有5條河流,建有水庫11座。

1.3社會經濟條件良好

墾區面積7529km2,其中土地面積3007km2。下轄14個農牧團場、2個鎮和2個流域管理處,總人口62.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8萬人。2014年末生產總值415億元,增長1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8萬元,增長20%;農牧職工人均純收入2萬元,增長21.5%。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為旅游開發打造了較為堅實的平臺。

1.4農業基礎堅實

石河子墾區系典型的灌溉農業,水土光熱資源較為豐富,宜農宜林宜草宜牧。經過50年的發展,形成了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水平較高的大農業優勢。是自治區、兵團棉花生產基地,盛產優質瓜果,“花園”蟠桃和“下野地”西瓜聞名遐邇。農牧漁業總產值連年增長,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畜牧業發展步伐加快。農作物播種面積24.49萬hm2,林地面積2.39萬hm2,草地面積6.96萬hm2,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78萬hm2。2013年末實現農業總產值153.99億元,畜牧業、林果業和設施農業占農業總產值35.5%。

1.5旅游發展較快

2011—2013年,墾區旅游接待人數為358萬、459萬和528萬,增長率達36.64%、28.21%和15.10%;旅游總收入為14.57億元、19.04億元和25.20億元,增長率達41.70%、42.86%和32.34%。

2石河子墾區觀光農業主要類型

目前,石河子墾區有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處、國家AAA級旅游景點6處、國家AA級旅游3處,其中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個。擁有農家樂50余戶。

2.1觀光生態農業

石河子桃源生態旅游區通過建立農林牧漁土地綜合利用的生態模式,形成林果間作、農林牧結合、桑基魚塘等農業生態景觀,可以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的良好生態環境。是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一四三團,距石河子市18km,占地4.63km2。每年根據農事季節舉辦桃花節、荷花節、蟠桃節、冰雪風情節。2014年接待游客70萬人次。

2.2觀光漁業

北湖旅游區利用現有灘涂、水庫開展觀光、垂釣和品嘗全魚宴等旅游項目,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石河子北17km,面積21km2,常年水面面積11km2。湖岸有蘆葦、紅柳、毛臘等野生自然植物,濕地保護區有黑頸鶴、大小天鵝、黑鸛等30多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每年舉辦北湖旅游文化節。2014年接待游客6.7萬人次。

2.3觀光牧業

天鹿生態園有數百頭天山馬鹿,為游客提供觀光和特色餐飲,是國家AA級旅游景區。位于石河子市西9km,占地6萬m2,是一個集旅游度假、餐飲住宿、休閑娛樂、觀光采摘于一體的大型生態旅游基地。

2.4沙漠觀光

一五〇團“駝鈴夢坡”景區利用沙漠生態旅游資源,發展沙漠特色風光、原始生態風光、軍墾文化、民俗文化的開發及旅游紀念品的開發與銷售,是國家AAAA級景區。位于準格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距石河子市110km。占地10.55km2,植被覆蓋率20%~30%。2014年接待游客53.4萬人次。

2.5民俗觀光

西部民俗風情園利用新疆特有的地方習俗,開展維吾爾族體育競技項目、民族服飾、歌舞等娛樂活動體驗,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石河子市郊區,占地20余hm2,設有葡萄長廊、百余畝的園藝果園、純天然無公害蔬菜園、孔雀園、駝鳥觀賞園和垂釣休閑區。2014年接待游客1.8萬人次。

3石河子墾區觀光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觀光農業在石河子墾區還沒有形成正式的觀光農業地域體系,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1)觀光農業項目數量較少,大部分質量不高、觀光內容單一,不能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2)受氣候條件及農事季節影響,具有較強的季節性,淡旺季的反差較明顯,且旺季時間較短;(3)大部分觀光農業項目水平較低,效益不高;(4)缺乏綜合性的觀光休閑農業場所,休憩服務設施不足,有些項目比較粗糙,缺乏文化內涵;(5)觀光農業旅游資源項目區之間協作性不強,難以形成功能互補的群體優勢。景區分布分散,不利于統一規劃和統一管理;景區相隔較遠,給游客造成不便,也不利于樹立景區的整體形象;(6)從業人員素質較低、技能單一,不能適應觀光農業的發展要求。

4石河子墾區觀光農業發展建議

4.1結合軍墾文化特點,開發具有軍墾特色的觀光農業

把軍墾文化作為農業觀光的重要內容和核心,圍繞軍墾文化,充分利用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優勢,發展有兵團特色的農業觀光項目。

4.2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強宣傳

針對墾區觀光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綜合分析各層次、不同區域的農業觀光開發資源特點,形成系統、科學的規劃方案。加強對外宣傳推廣力度,吸引疆內外游客。

4.3改變農業觀念,提高自身素質

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觀念新模式,改變把農業和旅游業割離開的傳統觀念和模式,實現一產、三產協調發展。加強農牧職工科學文化水平培訓,樹立生態經營理念,營造新型旅游形式的良好氛圍。

4.4發揮政府指導和調控職能

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力度,明確管理機構和管理方法,出臺專門的政策和扶持手段,統一布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把觀光農業作為農業開發中的一個新興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抓。完善旅游景點的整合,串聯旅游線路,規范管理體制,促進相互協調發展。

4.5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是農業發展和成功的基石。在開發指導思想和中間管理環節上,要強調生態第一的原則。要保護好資源與環境,做好節約耕地、水土保持、綠化以及廢棄物處理等工作。充分利用荒山、荒灘、荒地資源,實現觀光農業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盧云亭,劉軍萍等著.觀光農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50-53.

[2]范子文.試論觀光農業.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1993(2):49-51.

[3]范子文,盧云亭.在北京市郊區建立觀光農業開發區的構想[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1995(5):25-26.

上一篇: 近年經濟發展 下一篇: 國防教育貫徹方針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V欧美 | 亚洲日韩最新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六月婷婷国产在线 | 婷婷中文色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