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31: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近年經濟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老城區近年經濟的發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中部崛起戰略的逐漸貫徹,合肥市年生產總值逐年提高,城建面積不斷擴大,城鎮化率突破68.2個百分點。合肥市的交通狀況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地鐵正在穩步建設之中,這將大大地便利了人們的出行;新橋機場的建立給人民群眾提供了舒適的環境,提供了便捷的服務;高鐵南站的建成縮短了人們的出行時間。
合肥市的創新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現已擁有眾多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實驗室。合肥處于江淮之間,要堅定不移的貫徹落實中部崛起戰略;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合蕪蚌自主創新實驗區和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合肥經濟圈的推進,這將顯示出合肥市蓬勃的發展力。然而在合肥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面臨著很多挑戰。老城區改造成功與否決定我市經濟能否穩健、持續、健康的發展。
二、老城區近年的變化
(一)老城區交通變化
在老城區拆遷改造之前,老城區的日常交通狀況,尤其是節假日內的交通狀況,十分不容樂觀。老城區道路擁擠的情況是屬于歷史遺留問題。目前合肥在對老城區進行拆遷改造過程中,建設不少立交橋和高架橋來緩解交通的壓力,多處修建大型停車場,避免造成大量車輛停在人行道,從而對交通造成影響。并且對道路的排水系統進行了整修,避免暴雨天對交通的影響。
改造后的交通對經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使得交通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相關的基礎設施得到完善,這會加快合肥市運輸業的發展速度,同時便利的交通也會讓本市與外地的聯系更加方便、快捷,促進本市與外地的經濟往來增多,此外還能促進合肥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交通快速、方便、準時的優勢將給商務、旅游、購物等出行帶來質的飛躍,區域之間的協調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提高了經濟質量,節約了成本。
(二)老城區住房變化
在一些老城區普遍存在著人口擁擠,基礎設施落后,生活環境臟亂差等不好的現象,這就迫切需要政府予以改造來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因此政府對城區的拆遷和改造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
改造后,截止到目前,合肥市已基本完成了城中村和危舊房的改造,極大地提高了基礎設施的能力同時改善了人們的居住環境,真正實現了建設成果與民同享,提高了人民的整體的生活水平。諸如一些房屋建筑密集,人口眾多的老城區經過了科學的規劃,實現了城區環境的巨大改善。合肥老城區在拆遷改造過程中,政府出臺限購令,增加了保障性住房以及公租房的數量,這也將緩解廣大畢業生畢業之后對住房的迫切需求和許多普通居民住房的需求。
在改造中要注意保留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的建筑和歷史遺產。在改造之前需要對老城區進行合理的規劃,調整好老城區的布局,要以人為本,要為居民提供安靜舒適的居住環境。
(三)老城區商業變化
作為核心老城區的廬陽區承載著繁華與名氣的同時,卻也存在著交通擁堵、硬件老化、配套設施落后、規劃布局不盡合理、文化特色不夠鮮明等諸多局限與不足。合肥淮河路步行街承載著繁華與名氣,集餐飲與娛樂于一體。明教寺和李府也成了有名的人文景點。但其在建筑上難顯整體,顯得雜亂無章,各種建筑參差不齊,從視覺上看色彩也難以統一,顯得錯落無章。此外在一些巷口中,也存在著小商小販等亂象。
三孝口承載著老合肥人的美好回憶,也是合肥市繁華的商業區。對于三孝口天橋的拆遷改造許多老合肥人表示不舍,但是事物總是發展的,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因為只有新事物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所以三孝口要發展,天橋被拆是必然的。
對于淮河路步行街的改造,就是要修建一條新的商業街與之對應。可預想的是,在不遠的將來,擁有著大型商業設施的“安徽第一路”的商業圈隨之產生。發揮其歷史優勢,調整商業布局,實現突破和創新,符合人民的需求,才能實現合肥商業的繁榮。
(四)老城區生活變化
民以食為天,就要對菜市場的整潔和規范化進行整治,以前的老城區的菜市場臟亂差現象普遍,所以針對老城區菜市場的整改就需要進行提升型的改造。提升型改造主要是對道路和環境的改造,使之成為規范型的整潔的菜市場。除了對環境和攤位的整治,更要對流進菜市的食品的質量進行嚴格把關,確保環境的整潔、菜品的質量,才能確保居民日常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增強民眾的幸福感。
(一)國內外工業化階段的不同劃分法
以錢納里為代表的國外經濟學家,把工業化發展階段劃分為,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工業化的實現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即工業化初級、中級、高級階段;工業化后的穩定增長階段,即發達經濟初級、高級階段。
國內經濟學家把我國工業化發展階段分為工業化、新型工業化、新工業化階段。
(二)新工業化內涵
新工業化實際上是為了應對傳統工業的危機而出現的,突破了傳統工業化的界限而進入了比傳統工業社會更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有完整的新科技體系作為科技支撐和完整的新產業體系作為生產方式。
新工業化作為一種比傳統工業化更高級的物資生產力和生產方式,并不僅僅是一兩種高科技成果及產業化,而是通過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納米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生態科技和太空科技等一系列新科技革命形成完整的新科技支撐體系,并通過產業化而形成了更深物資層次、更大活動時空的物資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把人類從傳統工業時代推進到新工業時代。新工業化是當今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趨勢,我們推進現代化建設絕不能忽視新工業化這個根本方向。
(三)工業化、新型工業化、新工業化的區別
新型工業化中既包含高于傳統工業化的新工業化因素,同時也仍然包含傳統工業化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說新型工業化,“新”在它不再是完全的傳統工業化,“新”在它包含了新工業化的因素。因此,新型工業化并不完全等同于新工業化。即從內容看,新型工業化具有工業化與新工業化的兩重性,是從工業化向新工業化的過渡狀態,它已明確指向了新工業化,它既是在中國未實現工業化之前所采取的工業化調整發展戰略,又是一種包含了新工業化內核的新發展觀;從人類文明演進的基本歷史線索看,工業文明之后走向新工業文明。因此,從工業化到新型工業化再到新工業化,是我國2l世紀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四)新工業化的目標
新工業化的目標是:以智能化微制造科技為關鍵科技支撐體系,以深層次循環式人工化學生產為主導生產方式,以有限消耗自然資源的循環經濟為根本經濟體制,以崇尚創造、以人為本為核心價值觀的新工業文明社會。
二、以新工業化理念謀劃發展是吉林省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全球范圍看,由能源短缺和生態惡化導致的工業危機日益嚴重,與此同時,由新科技革命、新產業革命所形成的新工業革命也正在全球興起。世界正處于新的轉型時期,世界各國尤其是大國面臨著新的發展抉擇。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以后,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出現了明顯變化,智力(技術、管理、信息等)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物質投入的量和彈性系數趨于降低,礦產資源利用率也明顯提高。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引發了新的科技革命和新的產業革命,催生了大量新興產業,引起整個工業化發展本質及其特征的改變。上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在全球范圍逐漸興起和發展,發達國家已基本邁進了信息化社會,產業結構比重向新型服務業轉化,我國工業化發展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由此我們看到,許多發達國家的發展已邁入新工業化進程,它們并不是在工業化框架內尋求發展,而是突破了工業化進入了新工業化。我們的發展觀也必須走出工業化的桎梏,建立和堅持中國特色的新工業化發展觀。
新工業化在全球范圍內興起,這給經濟加速爬坡階段的吉林省經濟帶來了歷史發展機遇,使我們有了能發揮后發優勢,跨越一些次要的或不必要甚至是錯誤的環節,而盡快走向新工業化的發展路徑。“十二五”期間,吉林省經濟由追趕型向先導型轉變,必須以新工業化理念超前謀劃發展,這是實現吉林省工業經濟跨越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以新工業化理念促進吉林發展的戰略對策
(一)樹立新工業化和新工業產業發展理念
近年來,隨著發達國家邁入新工業化進程,出現了新一輪全球化的產業轉移與分工。發達國家的很多傳統產業被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大力開拓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來充實國內的產業,以此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本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層次。事實表明,吉林省要想真正發展起來,不能完全依賴于全球產業分工中的低層次化轉移,應在新工業化發展觀指導下,大力推進新產業革命,發展新工業產業。雖然我們還很難在短時期內擺脫工業結構落后的現狀,但我們必須在發展戰略上充分認識到新工業產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必須以推進新工業產業為主導,加快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達到工業經濟在總量和質量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發展戰略
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戰略是吉林省走新工業化發展道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保障
1.加快高層次、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1)推動觀念創新和意識創新。人才培養必須從過去的注重人才使用轉變到有利于人才長期發展的體制建設上來,依靠教育出人才、依靠體制出人才,依靠競爭出人才。
(2)加快推進高層次、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一是以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大力加強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要進一步研究制定加強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措施,加快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繼續教育。二是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要繼續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制度,明確企業參與培養教育的責任。并在運行機制、管理體制、投入機制、評價監督機制等方面,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規定。
(3)鼓勵高素質留學人員來吉林工作。探索建立有效的吸引留學人才工作機制和工作載體,加快構建留學人員服務體系,加大留學人才創業園建設力度。進一步做好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充分發揮在吉林省的高等院校、國家級科研院所等集聚高層次人才方面的戰略高地作用,努力吸引、聘用更多的境外高級專門人才。
2.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高水平工業創新體系
(1)構建科研機構、中介機構、企業、政府共同參與的科技創新體系。集中優勢技術、資金、信息、政策力量,以市場應用為導向,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加強應用技術研究,加強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創新,建設優秀的創新體制和創新文化,促進創新活動。依據吉林省工業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建立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應用基礎研究平臺、科技企業孵化平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科技創新體系。
(2)積極推動企業信息化建設。加強產學研合作,注重引進技術的整體性和消化吸收,促進傳統產業技術向科技產業轉型。積極促進中小企業在技術開發、創業投資、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協助他們進行新產品開發活動,使中小企業進行聯合行銷、聯合投資、聯合研發,實現資源共享。
(3)成立由產學研聯合的工程研究中心管理機構。通過這一管理機構,組織工程研究中心總結交流運行經驗,并對工程研究中心的運行進行必要的監控。引入評估機制和淘汰機制,對在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工程研究中心給予進一步的資助,對不能發揮作用的中心不再予以支持。
(三)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戰略
循環經濟屬于新工業化經濟體系,它是比工業經濟體系更完善更進步的經濟體系,新工業化的循環經濟在克服工業危機的同時實現了真正的生態化。
1.分階段逐步實施循環經濟
實現新工業化,必須樹立新工業化的循環經濟觀念,走重質量、重生態、重創造,深層化、效率化、循環化、減量化的經濟發展之路。目前,吉林省仍處在工業化建設之中,不可能完全依靠循環生產來滿足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應從實際出發,分階段逐步實施循環經濟:(1)大力倡導循環經濟,在一些污染嚴重的領域加快建立循環生產體系,重點放在以循環利用來防治污染;(2)在一些自然資源緊缺而開發較大、社會資源總量較多、依靠循環利用可較好滿足經濟需要的領域,應堅決走循環生產的道路,重點放在以循環利用來滿足經濟需求;(3)隨著新工業化科技與生產的發展以及工業化的基本實現,資源的社會總量已趨于穩定,應毫不動搖地全面建設新工業化的循環經濟。
2.強化科技支撐和確立建設重點
建設新工業化循環經濟,要有先進的科技支撐。這主要包括深層微觀生產技術、清潔生產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資源回收和再循環技術、資源重復利用和替代技術、環境監測技術等等。要抓住科技創新環節,以科技突破推動循環經濟建設與發展。
(四)實施政府推動戰略
1.政府引導,積極推動新工業產業發展
新技術產業化形成的產業,往往是一些基礎性、長期性、前瞻性的戰略產業,其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未來層面上,即關系地區的發展前途及地區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并不一定在短期內直接影響企業或個人的利益;而以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需要一定的高新技術和大量資金的投入以及各方面配合等,企業尚處在被動狀態。因此,發展新工業產業,必須實施政府推動戰略,要在地區未來發展層面上給予高度重視;要有全面的戰略安排和運作框架;要有政府的持續支持和有效投入;要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體制創新;要有積極的法規和政策引導與保障。只有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新工業產業才會得到較快的發展,并逐漸得到社會尤其是企業界的認可,最終成為全社會的關注熱點。
2.超前謀劃,科學引導
以創新為動力,用新工業化眼光謀劃發展。充分發揮工業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的職能,組織社會資源,加強經濟發展規律性研究和對產業發展影響大、帶動作用強的重點領域、重大項目的研究。緊緊把握世界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最新變化,以創新思維,超前謀劃項目。要突出項目謀劃的戰略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要注重謀劃平臺產品和產業鏈延伸項目。同時,也要注重產業間的關聯和產業鏈之間的關聯。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立足比較優勢,謀劃一批對經濟發展帶動作用大的項目,適時提出指導意見,為企業提供信息和項目咨詢,引導企業科學決策,以達到培育新的增長極,實現大項目帶動戰略。必要時,對重點項目,政府可委托社會專業咨詢機構,按照國際標準做好重點項目可行性研究,引導省內外金融部門、企業集團和外商外資的投入。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為重大國家戰略3周年之際,本文圍繞重點工作進行解讀,并就熱點問題采訪三地發改委等部門負責人,展示發展進程,回應群眾關切。
北京甩包袱?河北留不住人?
北京是不是在甩包袱
記者:有論調認為:無論是產業轉移,或是人口調控,是為了緩解北京壓力,卻增加了其他兩地的承接壓力。北京如何處理好協同發展關系?
北京市發改委黨組成員王海臣: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并不以大小、高低為標準。三地之間定位不同,按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就是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做更大空間上的布局。
北京不是在甩包袱。我們這幾年關停了1341家企業,主要是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企業,沒有把所謂的低端企業丟給河北、天津。但高端制造業中,不具備競爭優勢的制造環節,要疏解。
疏解過程中,也包括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在2015年基礎上,2016年北京向津冀的技g輸出額達154億元,同比增長38.7%。可以看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絕不是向天津、河北疏解北京壓力,而是更好地謀劃三地產業發展。
實際上,河北產業結構亟須調整升級,承受著去產能等壓力。京津冀協同發展能助力河北的產業升級。3年來,這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天津比較優勢在哪里
記者:協同發展過程中,天津的主要功能體現在哪里?比較優勢是什么?
天津市發改委主任薛新立:天津的主要功能體現在中央給予我們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的4個定位。
這反映了對天津比較優勢、城市功能、發展方向的科學把握,賦予了天津更大責任和更多期望。
記者:有媒體報道,一些高新技術開發區大樓等硬件建好了,但出現空置。如何改變現狀?
薛新立:天津主動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科學安排功能承接布局。圍繞建立分級分類對接機制,防止同質競爭和資源浪費,實施產業、平臺和項目“三級清單”管理。
河北靠什么留住人才
記者:有人認為,河北、天津留不住人才。怎么看待這種說法?現實情況如何?
河北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了河北人才在三地間的交流合作。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資格互認協議等政策打破了區域限制。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園、博士后成果轉化基地等京津冀人才創新創業基地落戶河北,為河北人才帶來更多創新創業機會。
但我們也面臨人才流失加重考驗。與京津相比,河北缺乏先進技術、資金支持,產業結構欠佳、技術水平較低、經濟發展滯后,難以吸收優秀人才。隨著京津冀戶籍限制放松、城際交通完善,河北優秀人才流失可能進一步加劇。
為此,河北全面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和人才興冀工程:人才引進上,放寬外省市人才到河北工作的戶籍、學歷等條件限制,實行“先落戶后就業”。通過直接引進、公開選拔、聘任、掛職等辦法,暢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各方面人才流動渠道。
人才激勵上,不斷完善人才評價激勵辦法,給予業績突出的專業技術人才相應的榮譽和待遇,深化改革職稱制度。
薛新立:三地交通日趨便捷,人才流動更方便。既有離津去北京、河北的,也有離京來天津、河北的,這屬于人才自由流動。
做好人才工作,天津做了不少努力:第一,與京冀聯合開展引智引才活動。第二,推動實現人力資源服務業從業資格互認互通,共建勞務用工基地。第三,簡化人才引進審批流程和手續。第四,發揮示范性高職院校專業優勢,為京冀培訓了大批院校師生和企業職工。第五,實施三地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服務措施,實行居住證持有人異地辦證便利舉措。
協同發展還有哪些難點
記者:按照3年工作目標,哪些沒有實現?難點問題是什么?
王海臣:按照綱要,2017年是近期目標的目標年,是重要時間節點。北京市委市政府確定了3年工作要點,按年度任務,每年制定的重點項目、重點工程都實現了,而且都達到了比較好的預期效果。有些任務還在年度持續推進過程中,比如交通工程、城市副中心、新機場等建設。我相信,今年底,疏解非首都功能尤其是三地協同發展產業方面會取得顯著成效。
河北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河北認真落實綱要,出臺實施河北省總體規劃、功能定位規劃和27個專項規劃。積極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打造蘆臺?漢沽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等重點承接平臺,交通一體化格局加快構建,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
目前主要困難是區域空氣污染形勢依然嚴峻,霧霾未見明顯好轉,與群眾期待相比,差距很大。
要完善科學發展與經濟法理念,就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全面轉變我國的經濟發展現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觀念。要將科學發展和經濟法理念要不斷進行適應和完善,貫徹落實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因此,文章中筆者針對科學發展與經濟法的相關理念,對其如何完善進行詳細論述。
一、現階段我國經濟法現狀
(一)在計劃立法方面缺少一定的籌劃
現階段,在經濟法立法方面還缺乏相關的整體籌劃,因此會造成經濟法立法的總體架構失去平衡。在經濟法立法的過程中,立法過程中要遵循的相關法律、具體制定哪些法律以及法律之間的種種關系,都缺少相應的法律規劃,在立法的長期過程中,會欠缺對經濟法立法的食糧,給經濟法立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二)在經濟法立法方面缺乏一定的完整性
現階段,尤其是經濟方面在法律方面仍然存在法律缺失的現象,導致在經濟發展中的相關行為缺少一定的約束,由此可見,在經濟法方面還存在需要完善之處,例如相關的票據法等等。即便有些經濟行為存在相關法律約束,但是在法律操作方面還存在需要完善之處,有些法律對其對應的經濟行為還不是完全適應,在真正運用的過程中欠缺靈活性,因此,在相關的經濟立法方面,還欠缺一定的完整性。
(三)在經濟立法的過程中,缺乏相關經驗
由于現階段我國的市場經濟呈現的狀態是開放型的經濟,在整體狀態中存在一定的國際性質。但是在經濟法立法的過程中,既要結合我國基本經濟狀態與國情,同時還要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從這兩方面中進行有機結合。但是目前我國的經濟法中,這種現象比較少見。因此,在經濟立法過程中,仍然缺乏相關的立法經驗。
二、促進科學發展與經濟法理念共同發展
(一)全面落實貫徹科學發展觀的理念
促進科學發展與經濟法理念的持續發展,其重點是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其中發展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不僅要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的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共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理念,全面促進人們經濟生活的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為今后的發展謀求利益。
(二)持續推進“五個統籌”的發展理念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到“五個統籌”的發展理念,其主要是指促進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的全面發展,將經濟、政治、精神文明進行全面推進,全面體現現代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促進科學發展與經濟法理念的共同發展,除了持續推進“五個統籌”的發展理念之外,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對其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針對現實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采取相關法律對其進行認證解決,從中發現“五個統籌”之中包含的種種關系,從而實現科學發展與經濟法理念的共同發展。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礎,全面促進經濟的發展
促進我國科學發展與經濟法理念的全面發展,必然要大力推行“五個統籌”的發展理念,然而從其內容來看,仍然與經濟發展相關聯。所以,在推進“五個統籌”發展理念的基礎上,要全面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平衡,也就是國家在行使相關權利的同時,能夠與客觀規律相符,以免在執行法律的過程中執法人員出現主觀意識,以客觀角度進行執法。
三、以科學發展為基礎,全面改善經濟法理念
(一)在經濟立法的基礎上與國際進行結合
我國要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經濟法理念的改善,其發展的重點是要在立法的相關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國際性質。現階段我國的經濟水平,在國際中仍然需要對其進行加強,尤其是在經濟立法的思想以及公開透明程度上。進行經濟立法理念的改善,采納國外經驗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國要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將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與國外優秀經驗進行結合,從而整理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經濟法理念。
(二)在經濟立法的過程中要具備一定的方法
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要將能夠發生的狀況進行全面考慮,避免今后在執法的過程中出現無法可依的狀況。但是在立法的同時,不要對此進行固執的突出強調,因為現階段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還不是十分成熟,因此,在經濟立法的相關制定政策上還是應該敢于創新。尤其是一些涉外立法方面的法律,通常是在總結自己的經驗進行建立的。所以,在經濟立法的過程中要具備一定的方法,制定法律的同時滯后并不等同于落后,在立法時善于為今后總結經驗,才是立法的基礎所在。
結束語
由此可見,在發展經濟法的基礎上,必然要與科學發展相結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立法的基本目標,是制定經濟法的起始點。在制定經濟法的同時,與科學發展相結合,能夠實現更加長遠、更加全面以及科學的經濟法理念,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3-212-03
廣西桂林作為傳統的風景旅游城市聞名于世,但整體經濟發展較全區和外省其他同規模城市而言發展速度較慢,發展模式在爭論中也未得到很好定位。近幾年桂林市確定把工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和突破口以來,工業經濟各項主要指標均以兩位數的增幅增長,桂林工業加快發展的成效逐漸顯現。“十一五”期間桂林工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全市工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507.2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1263億元,年均增長20%,高于“十五”年均增速3.3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180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427.6億元,年均增長18.9%,高于“十五”年均增速4.9個百分點。2010年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8.6%,比2005年提高8.2個百分點,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23.4∶36.5∶40.1調整為2010年的18.3∶45.3∶36.4,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4.4%,對財政貢獻率達到50%以上,工業化率由“十五”末的2.0提高到2.2,工業化進程邁入中期階段。由此可見,桂林工業目前正處在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期和經濟發展周期的上升階段。如何搶抓機遇,繼續加快桂林市工業經濟健康協調發展,改變有基礎、沒實力,有產品、沒規模,有特色、沒產業,有資源、沒優勢的現狀,在三產旅游為主導的中小城市如何實現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達到產業轉型,從而完成城市現代化改造,實現產業發展和旅游經濟互為補充,突破城市發展瓶頸,這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就以上問題筆者想從地方政府角度提出以下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政府在規劃指導上要從注重微觀轉向注重宏觀
思路決定出路,制定切合實際的工業發展規劃是加快發展的前提。近年來,桂林市領導高度重視工業經濟的發展,把工業作為桂林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和突破口,科學計劃,合理統籌,工業經濟保持了平穩、協調、持續的增長,全市的工業經濟也進入到了一個加快發展的新時期,為提升桂林市的綜合實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主導地位不斷得到強化。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桂林市領導密切關注宏觀經濟形勢變化,不斷轉變思想觀念,適時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結果。但在調研時也發現,企業中“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寧做雞頭,不為鳳尾”的思想還有一定的市場,部分企業片面看重自身的優勢,不愿主動走出去尋找戰略發展伙伴,缺乏借勢、借時、借力發展的激情。這些與市場經濟發展相悖的思想觀念不消除,勢必影響桂林市工業經濟的發展進程。而且,區內的南寧、柳州、百色、欽州等地工業發展十分迅猛,小進則會落后。因此地方政府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站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加快發展,從單一的就工業某個領域發展而計劃統籌整個桂林市工業發展乃至整個桂林市經濟發展的思維定式中走出來,從單一的靠發展旅游業為主來帶動整個桂林市經濟發展的思維定式中走出來,從單一的依賴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某個“拳頭產品”來打造整個桂林市工業發展的思維定式中走出來,以思想的大解放來促進工業經濟的大發展。要牢固樹立只有堅持大開放、大解放,聯大靠強,才能加快發展自己的務實觀;破除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保守思想,樹立只有借勢、借時、借力發展,才能更快、更活、更富、更強的開放觀;破除單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唯我”思想,樹立與時俱進,在機遇面前搶占先機是能人,不搶不抓是庸人、錯失良機是罪人的發展觀;破除只講困難、不講潛力,只看劣勢、不看優勢的片面思想,樹立依托區位優勢、地緣優勢、資源優勢和后發優勢加快發展的優勢觀;破除我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什么就做什么的狹隘思想,樹立敢字當頭、敢闖敢干、敢為人先的效率觀,把不斷解放思想、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謀求發展手段貫穿于工業經濟發展的全過程。以此統籌工業和旅游業及商貿業的發展,統籌市區工業和縣域工業的發展,統籌規模工業和規模以下工業的發展,統籌區域協作和整體聯動的發展,統籌工業經濟和其它經濟的發展,用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來科學規劃桂林市整個工業經濟,從而實現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和效率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目的。這既是桂林市加快工業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觀念,也是解決當前工業發展中諸多矛盾應遵循的原則。
二、全市工業布局上要從注重數量轉向注重質量
有質量的規模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支撐。經過多年建設,目前桂林市工業已有了一定數量上的積累,初步形成了以汽車及其零部件制造、制藥、食品飲料、機電一體化、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覆蓋面較廣、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特別是重大項目建設日益增多,結構調整加快推進,蘇橋園、鐵山園和綜合信息產業園的加快啟動和實施,為全市今后加快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與全國各地上項目、謀發展的勢頭相比差距還較大。從調研分析來看: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有些企業干部認為項目建設是上級領導、主管部門的事,對跑項目、上項目這種苦差事,不敢干、不愿干,造成上頭“熱”、下邊“冷”,少數人忙、多數人看的被動局面。二是工作力度不到位。在爭取項目和招引項目上,缺乏鍥而不舍、一抓到底、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三是責任落實不到位。企業作為項目建設的主體,還缺乏應有的責任意識,自主上項目的內在動力不足。四是缺乏大的工業項目和項目源。工業項目的來源仍然較少,特別是大的工業項目不多,目前已實施的項目中,超億元的雖有153個,但超5億元的僅24個,超10億元的不到10項,沒有大投入、大項目,就不可能有工業經濟的大發展。全市工業要加快發展,并在市場經濟發展的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要有量的積累外,還必須夯實基礎,強化支柱,完善布局,注重效益,協調發展,有質的飛躍。隨著中國加入WTO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自治區“三點一面”工業格局的確立,為工業加快發展創造了一個嶄新且廣闊的平臺。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強項目謀劃研究,牢固樹立項目是工業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環節、項目建設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的思想,進一步強化投入意識、項目意識,緊緊抓住項目建設和投資這個工業發展的“牛鼻子”,以新型工業化為指導,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圍繞做強做大支柱產業、培育發展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園區建設以及形成新工業布局等投資重點,按照“開工一批、續建一批、投產一批和儲備一批”的要求,建立健全推進重大項目的責任、協調、通報、跟蹤服務等制度,加快實施工業項目帶動戰略,把項目建設作為改善全市工業經濟結構和質量的重中之重抓緊抓好,提高工業項目投資的成功率。只要是符合國家和自治區產業政策、不違背環保和安全生產、有一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利于改善工業經濟的質量及可持續發展的項目,都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因時制宜爭取上馬,特別是要把工業園區作為招商引資的主陣地,并在園區招商上尋求新突破。形成市縣共抓,各部門配合,大中小項目并舉,各種所有制齊上,齊心協力抓項目的格局,再掀項目建設新,以此提升全市工業經濟的質量,進一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工業發展方式上要從注重“點狀拉動”轉向注重“組團式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桂林市工業發展整體表現呈現出“點狀拉動”的經濟增長形態。以工業園區和制藥、機械、電子、汽車及配件、食品飲料等為代表的數十家企業,在政府優惠政策的扶持下,努力發揮點狀突破的帶動作用,在推行改革、對外開放、吸引投資、大膽試點、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窗口、輻射和示范作用,成為桂林市近年來國民經濟的增長點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力軍,為整體提高桂林市工業經濟綜合實力奠定了重要基礎。隨著區域經濟合作的加強和整合規模的有效擴大,一批集團化、一體化、簇群式強強聯手的企業日益增多,特別是一些跨國大公司、知名企業相繼進入中國市場,給全市工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為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快全市工業化進程,推進工業經濟跨越式發展,必須審時度勢,構筑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戰略平臺,走“組團式發展”的道路。由“點狀拉動”向“組團式發展”的演進,這種歷史的必然既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基本事實,也是全市改革開放前期成功經驗的有效放大,同時也是今后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新思維和新模式。為此,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工業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稿帶動,向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帶動轉變。重點是要推出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活力、有效益、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對全市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重點骨干企業對外招商嫁接,靠強做大做強。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南藥股份青蒿琥酯產業化升級、三金藥業腦脈泰中藥產業化、千方藥業公司提取槐米產業化,燕京(漓泉)公司年產5萬噸啤酒擴產改造和三花公司宏興酒業年產3萬噸米酒生產線建設,福達集團曲軸擴產和傳動系統等新品種的產業化、萬向錢潮汽車底盤部件公司自行研制開發的磁式制動器擴大出口創匯和汽車底盤生產線、客車工業集團與柳州五菱集團重組桂客發展公司V2城鄉客車系列新產品蘇橋園生產基地、機床股份公司以自主研發的五軸聯動數控萬能銑床為核心大型數控機床產業化項目建設、橡機廠高精度硫化機生產線、航天電器公司固體繼電器生產線和星辰電子公司交直流伺服系統生產線改造等一批高新技術項目。通過招商引資、嫁接重組,力爭年內我市工業總產值上10億元的企業有15家,億元以上的企業有250家,初步形成一批有規模、有市場、有競爭力、有輻射示范帶動作用的大型骨干企業,提升桂林市工業經濟的規模和質量,為全市工業經濟“組團式發展”奠定基礎。
四、地方政府在工業管理職能上要從注重管理轉向注重服務
加快職能轉變,增強政府對工業發展的協調服務能力,這是當前急需要解決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按照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來管工業,存在許多“越位”和“缺位”現象。這不僅弱化了職能部門參謀助手作用的發揮,甚至還影響全市工業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移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環境上來,尤其是要圍繞市委、市政府和企業關心的問題,研究制定工業發展戰略,研究通過改革開放促發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工業調整規劃和實施意見,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加強工業經濟運行的分析監控和重大問題的協調解決,加強對企業生產安全的指導管理。只有做好這些工作,才能真正發揮好政府職能部門參謀助手作用,改變過去那種既當“婆婆”又當“媳婦”、既“越位”又“缺位”的被動局面,不斷提高協調和服務工業經濟運行的能力和水平。市縣兩級職能部門要針對機構改革后新的職能,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貫徹實施,進一步理順與企業、與市場的關系,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服務大局、服務企業的意識,一心一意為企業的發展著想,積極主動協調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難,堅持硬件不足軟件補,政策不足服務補,優惠不足感情補,切實提高服務質量。特別是要集中精力做好經濟運行的協調和服務工作,做好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應運輸,千方百計做好工業生產用電、用煤、用油和運輸的協調工作,為企業的加快發展提供良好的運行環境和物資保障。
五、工業企業在管理上要注重管理方法、模式和產業方向的轉變
先進科學的現代管理制度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證,一流的企業要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來自一流的制度,有制度的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從桂林市的工業企業發展的情況來看,還存在憑經驗管理、憑個人的主觀意愿管理的現象,導致內部資源沒有有效利用,企業管理效率低、效果差,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桂林市工業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與世界經濟接軌,這些與市場經濟規律相悖的制度不僅需要不斷完善、改進和健全,還要主動與市場經濟接軌,與世界經濟接軌。因此,我們在抓企業壯大發展的同時,一定要高度重視企業的制度建設,并善于用制度來管理,從根本上改變過去人治多于法治甚至代替法治的現象。要以《行政許可法》的頒布實施為契機,按照世貿要求和國際慣例,建立一整套符合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產權、生產、經營、用工、人事和分配等現代企業制度,形成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有了科學高效的現代企業制度,企業管理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企業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同時,全市工業企業要能充分引入和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通過引入技術,引入人才,引入資金的方法,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要充分學習國外先進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靈活運用ERP、SAP等先進管理軟件,全流程改造自身管理方法和模式,與世界先進制造業企業實現同步,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在自身發展是思路上要更加注重創新和核心競爭力,緊緊跟隨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和全區“十四加四”產業布局,積極主動淘汰落后產業和技術設備,把重心放在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資源低消耗產業上,保護好桂林的青山綠水,桂林的工業企業才能得到長遠發展,否則只圖一時之利的企業遲早會被要求改造和搬離桂林。因此在桂林的工業企業要很好地利用和愛護好桂林這張難得的世界名片,不僅要有全球的發展眼光,能抓住新興產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獲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多方支持和補貼,實現企業的突破性發展和高速進步,同時還要為桂林環境的保護、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現代化改造作出應有的貢獻。
總之,桂林工業經濟的發展是桂林整體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和關鍵,桂林工業濟的產業轉型是工業經濟發展必由之路,只有在工業布局上、產業選擇上作出了正確的判斷和定位,在政府服務上、企業觀念上都實現了突破性的轉變,桂林的工業經濟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桂林的才能實現向現代化城市的轉變。因此,以上所提出的五個方面的轉變是工業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筆者對桂林如何才能改變工業發展現狀,實現快速發展的幾點思考。
參考文獻:
1.桂林市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目前,在國內學術界和有關部門,循環經濟已在很大程度上被認同為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并且開始著手將其納入實際操作層面。然而,循環經濟發展面臨諸多障礙,亟須對其進行客觀分析,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惟此,才能促進其從先進的理念發展成現實的經濟運行模式。
1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礙
1.1認識方面偏頗
狹義地理解循環經濟,認為循環經濟就是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是生產、經濟管理和環保部門的事,與己無關;認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貧窮是主要問題,因而迫于經濟增長和就業壓力盲目追求經濟增長,忽視與環境的協調;對自然資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夠,以為資源不會枯竭,看不到資源存量和環境承載力已經不起傳統發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認為發展循環經濟為時尚早。認識偏頗,影響了各方參與循環經濟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協調統一的管理機構。循環經濟覆蓋面廣,綜合性、交叉性強,現行管理體制中沒有統一的管理協調部門。
(2)缺乏系統長遠的發展規劃。循環經濟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有科學的長遠規劃和分步實施規劃的指導。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如何結合“十一五”規劃的編制,搞好適合區域(部門)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難題。
1.3經濟社會運行方面體系不完整
(1)經濟運行系統中缺少物質循環鏈。現行經濟運行體系是按產品流向構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關聯的產品之間構成產業鏈和產品鏈,而缺少按物質流向構造的循環鏈,即上游產品、企業、產業的廢料成為下游產品、企業、產業的原料等等。
(2)人類社會組織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類社會目前不乏生產者和消費者,而缺乏相當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廢棄物處理者,影響了“廢物”在人類社會經濟體系中的“內循環”和使“廢物”友好進人環境的“外循環”。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資源和環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資源的使用價格沒有反映其生態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環境容量屬公共財產,使用時具有公開獲取性,使用結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監管不嚴,企業和公眾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擔的成本,具有顯著的外部性。這使得循環型生產成本高于傳統生產,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成本障礙。
(2)價格形成機制不科學。初次資源價格和生產支付的環境成本過低;國際分工中存在對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國明顯的價格不利因素;廢舊產品和廢棄物的收集、整理、運輸成本高,再生技術滯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構成了推進循環經濟的價格障礙。
(3)法律法規建設滯后。我國已有4部環境法、8部資源法、20多項資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項環境標準。但循環經濟法律法規較缺乏,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
(4)相關政策支持不利。現行的循環經濟相關政策主要是環境管理制度,以命令控制型政策為主,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政策較少且效率不高,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作用不夠。
1.5技術支撐體系方面落后
(1)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尚未建立。現行指標體系缺少反映經濟社會活動中的物質投入(消耗)、排放(廢棄)、利用效率和循環利用方面的指標,不利于評價和跟蹤監測其發展情況,以作為對區域(部門)經濟社會發展業績評價的重要參數,扭轉單純追求GDP的政策目標。
(2)技術支撐體系落后。現行技術體系更注重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新產品的開發,對污染治理、廢物利用、清潔生產和生態工業鏈接等技術開發和重視不夠,無法支撐循環經濟發展。
(3)缺少相關的信息平臺。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循環經濟信息網絡平臺,特別是缺少固體廢棄物和循環型技術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構建循環型社會經濟體系。
2推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對策
2.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引導全社會參與
(1)要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是人類生存方式的巨大變革。認清循環經濟的本質是:把經濟活動的中心從單純以價值流循環為核心,轉變為以價值流和物質流循環為雙核心。它不僅包括能夠創造價值、帶來價值增值的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質、能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的社會基本單元。因此,人類必須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是物質流動形式的轉變,更是一場經濟運行方式的革命和人類生存方式的巨大變革。
(2)要轉變發展觀、價值觀、生產觀和消費觀。摒棄傳統發展思維和模式,堅持科學發展觀,走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全社會倡導并確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價值觀,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統良性運行作為價值尺度,檢驗各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術發明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企業要充分認識到資源和環境也是生產力,發展生產、增強競爭力必須樹立綠色生產、清潔生產觀,樹立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觀。
主動消費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在消費過程中,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改變對環境不宜的消費方式;在消費后注重對垃圾的分類處置,促進其資源化等。
(3)要引導全社會參與。廣泛開展綠色教育,將環境常識列入學校教材,加強相關知識的教育培訓,加強輿論宣傳,普及環境知識;完善環保工作制度,帶動民眾廣泛參與環保實踐;經常舉辦環境污染案例聽證會,加強其社會影響;向消費者提供消費選擇和消費后果的相關信息;對綠色產品廣告予以優惠;定期公布環境質量狀況等。引導全社會自覺地進行環境保護,為建立循環型社會貢獻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體制搞好長遠規劃
(1)成立專門的領導和管理機構。成立以各級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發改委、經委、財政、城建、規劃、環保、水利、綠化等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各級循環經濟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對循環經濟發展工作實施統一領導和部署。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上述部門組成,負責日常組織協調工作。制定循環經濟發展目標責任考核獎懲辦法》,把有關任務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有關部門和單位,嚴格考核,認真兌現獎懲。
(2)制定科學的規劃。在制定“十一五”規劃時,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統工程思想,制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首先,各級政府應將其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其次,在加強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國家、地區和部門循環經濟發展的統一規劃、專門規劃和分階段、分步驟實施規劃;第三,工業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企業、社區等開展循環經濟示范,也要編制具體規劃;第四,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各類規劃的編制,如,城市建設規劃中應增加對地表水的收集管線設施建設、中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城市污水分類處理設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環系統的內容、方法和步驟;環衛規劃要充分考慮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工作的具體方法和步驟;科技規劃要體現對循環經濟重大支撐技術研發的引導和促進,技術支撐體系的建設等方面的內容;經濟發展規劃要充分考慮產業循環鏈建設、清潔生產和靜脈產業發展方面的內容等。這是搞好循環經濟規劃工作的重要一環,也是使循環經濟貼近、融入經濟社會活動的關鍵環節。
2.3構建循環型社會經濟運行體系
運行體系的核心是把各個環節和子系統中的斷點或缺損的半環接續起來,形成反饋流程。
(1)發展企業廢物代謝網絡,塑造生產循環鏈。首先,在企業層面,組織企業內部物料循環,將生產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廢料回收或經適當處理后作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廠內其他流程;實現清潔生產,減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態工業園區試點基礎上,由各級工業主管部門和工商管理部門等牽頭組織對所轄企業進行廢物代謝網絡調研,按工業生態學原理進行相關分析,對具備輸出、輸入潛能而未形成輸出、輸入關系的企業組織洽談,促成其建立鏈接關系;對在本轄區范圍內無法找到鏈接對象的企業,可跨產業和地區尋找鏈接伙伴,建立產業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消除循環鏈的斷點。第三,結合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在新拓展區域的招商引資、項目擺放上突出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和網絡,使企業在發展橫向耦合和縱向閉合關系的過程中向工業園區聚集,使大部分企業都能成為各種特色生態工業園區的成員,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第四,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它既是生產循環鏈的補鏈環節,又是形成全社會完整的循環經濟環路的重要環節。
(2)發展廢舊物資回收產業,塑造流通循環鏈。流通領域既要減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質消耗,還要將可再用的產品和包裝物回收上來,返還到相關企業。首先,大力發展廢舊物資回收產業。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廢舊物資分類收集、運輸、處置的產業化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在社會范圍內形成循環經濟環路。其次,培育再生資源集散交易市場,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規范的市場中來,為資源調控和優化配置提供更多選擇。
(3)實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塑造消費循環鏈。首先,各級政府應增加相關投入,保證垃圾分類的物質設施建設。其次,由政府與環保企業、房地產開發商聯手,在新建住宅區推廣使用專供家庭或小區使用的生活垃圾處理器,通過加熱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將有機垃圾轉換成家畜飼料、有機肥料等。第三,結合文明社區建設,開展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由小區保潔員負責指導、監督居民將不同類垃圾正確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內,由環衛部門或相關的產業化公司將垃圾分別送往相關企業。第四,在試點基礎上,向全社會推廣。
(4)實行城市污水集中分類處理,塑造社會整體循環鏈。社會整體循環鏈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內部、鄉村內部以及城鄉之間廢棄物互換的循環鏈條。近期重點是解決城市污水資源化問題。針對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進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多為集中綜合處理的現狀,應加快推進其向集中分類處理轉變;將居民、企業、機關單位、公共設施(除醫院)的洗浴問下水與廁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設,在城區分別建設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輸送管網,在城郊或城區分片建設污水處理廠和肥源處理廠,將廚房、洗浴問污水通過污水管網輸送到污水處理廠,經處理后再利用;將廁所的人糞尿下水通過肥源管網輸送到肥源處理廠,經加工處理形成系列肥料,運往鄉村。企業廢水經集中處理后再利用或達標排放。
2.4創新循環經濟制度基礎
(1)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補貼制度,使資源價格反映其真實的生態學、經濟學價值。對環境容量等共有財產使用者征收高稅費,提高生產和消費環節的排污和廢棄成本,促使環境成本內部化,解決循環型生產環節的成本障礙。
(2)建立基于資源全部成本的完全價格體制。該體制不可能通過市場自發建立,需政府有計劃的組織生態學家、經濟學家對資源價值進行貨幣化評估,計算出其真實價值,并以稅收形式計人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價格,通過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消除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障礙。
(3)健全循環經濟法律體系。以《循環經濟促進法》為框架法,以《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為基本法,包括((綠色消費法》、《包裝物再生利用法》、《家電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車再生利用法》、《節能法》、《廢棄物處理法》及相關子法。制定城市垃圾處理、水和大氣污染治理的監管條例,將責任主體和監管部門的行為置于法律規范之下。制定可持續發展認證體系、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環境標志和標準體系。
(4)完善循環經濟激勵政策。征收資源稅,實現資源有償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和使用、限制資源型產品出口;征收廢棄物處理費、垃圾填埋和焚燒稅,推動垃圾分類處理,促進其減量化、資源化;以廢棄物為原料的企業,可獲相關廢棄物處理費的補償;對環境有害的技術和產品,在銷售環節加征環境附加費,使其在成本效益選擇中更樂于采用潔凈技術、生產潔凈產品;將循環技術納入科技創新體系,在風險投資基金中劃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環型技術研發;對循環經濟項目,給予財政補貼、貸款擔保與貼息、低息貸款、優先貸款、延長信貸周期、減免稅收或稅前還貸等支持通過傾斜的產業政策,支持其到資本市場融資;對清潔汽車、能源及獲環境標志和能源效率標志的產品,減征消費稅;對原污染型生產設施,折舊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
(5)健全循環經濟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環經濟的資源、產權、市場和產業等經濟制度;循環經濟核算、會計、審計、生產、消費、貿易、包裝和回收等規范制度;有利于循環經濟的財政、金融稅收和投資等激勵制度。
2.5創建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
(1)加快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開發。針對物質在傳統線性濟體系中不能環狀運行的技術根源,研發環境友好技術,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環境工程技術,如固體廢物處理技術,大氣、水、噪聲及環境污染綜合防治技術;廢棄物再利用的循環生產技術,包括:廢棄物分解技術,分解物再生產成原材料的合成技術,把再生資源加工成產品的制造技術等;清潔生產技術,包括清潔的生產和清潔的產品技術。近期重點是開發引進資源節約和替代能量梯級利用、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處理技術,特別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等,突破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
城市化我們正處于城市化加速階段,目前官方公布的我國城市化率是46.6%,這個數據遠遠低于相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其他國家,大致要低11個百分點,這是一個有潛力的數字。只要到處走走,肯定會發現城市化在加速,由此帶來新一輪的消費和建設。
內地快速發展有人講中國會進入一個低速發展階段,韓國、日本他們那個時候出現了停頓。筆者認為中國有一大批的內地和落后城市,大規模的內地市場還有待開發。
一、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工業是東陽經濟的重要支柱,要堅持量質并舉的原則,在繼續做大經濟規模總量的同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產業發展層次,打造浙中先進制造業基地。一是加快結構優化升級。要培育壯大規模企業,加大政策和資源的傾斜力度,大力扶植行業龍頭企業,不斷壯大其規模,擴大市場占有率。要大力培育主導產業,著重培育和發展機械電子(磁性材料)產業,特別要利用現有企業與國際知名企業進行嫁接改造,提高科技含量,推動機械電子整機產品和終端產品的研發生產;加快醫藥化工行業的改造提升步伐,對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污染比較嚴重的產品要限期淘汰,騰出環境容量,發展其他產業;服裝、建材、工藝美術等傳統行業要通過改造、整合,擴大市場,提高檔次,增加附加值。要加大實施品牌戰略力度,爭創國家級和省級名牌,爭創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改變“為他人作嫁衣裳”的被動局面,通過打造品牌壯大企業綜合實力。二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大技術進步力度,抓好一批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建設,建好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實行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等政策,激勵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裝備,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注重自主知識產權和專利工作,積極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實施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發展一批高新技術產品,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并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構筑東陽制造業新高地。三是再掀招商引資。要十分注重好中選優,招大項目、好項目,對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如高科技項目,輻射力強的、帶動型強的項目,國際國內500強的投資項目,采取特殊決策程序,明確責任,提高招商引資實效。要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健全完善科學合理的供地機制,加快建立解決工業經濟問題的協調機制,實行重大外資項目聯系掛鉤責任制。對行政服務中心服務項目進一步擴容,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為招商引資創造有利條件。在重視引進外資的同時,要重視引進技術,引進管理,引進產業。要積極推進區域接軌,把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與東陽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大力引導建筑企業回鄉發展。四是全力緩解要素制約。要充分擴大要素增量。抓好黃土丘陵開發,向低矮山地、丘陵要工業用地,積極向上爭取土地、資金等指標;要廣開渠道,積極引進股份制商業銀行,做大資金供應的盤子,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各金融機構存貸比例和工業貸款的比例,努力擴大資金供應總量;在電力供應上,努力做好有序用電和節約用電工作。要充分挖掘要素潛力。著力對工業區的土地進行清理、轉換,依法處理閑置土地,騰出一部分土地安排好企業、好項目,對小企業一般不再供地,通過提供標準廠房等途徑來解決。要培育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加強環境治理整頓,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引導企業開發和生產低能耗、低物耗產品,大力提倡節能、節材、節水、節地,積極推進清潔生產。
(一)金融中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金融中介促進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方面開創性的工作是從金融功能的角度人手,在內生增長理論的基礎上采用最優化方法研究金融中介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King等從77個國家1960-1989年的數據中進行采樣,并且系統地控制了影響經濟增長的其他因素。選取人均實際GDP增長率、物質資本積累率、國內總投資與GDP的比率、經濟效率增進即物質資本的使用或配置效率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選取Depth指標(其等于M2/GDP)用于衡量金融中介的規模,選取Bank指標(其等于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除以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與中央銀行國內資產之和)用于衡量一國商業銀行相對于中央銀行的規模,選取Private指標(其等于商業銀行對私營企業的貸款除以國內信貸總量減去銀行間貸款之差)和Privy指標(其等于商業銀行對私營企業的貸款除以GDP)兩個指標用于衡量商業銀行對私營企業的貸款。采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結果表明金融中介的測度指標和經濟增長的測度指標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同時嘗試地考察了1960年的金融深化程度是否能夠用來預測此后30年的經濟增長率差異,運用工具變量法估計,結果表明。初期的金融深化率確實可以作為預測此后30年經濟增長水平的有效預測因子。因此,該研究認為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解釋和預測能力(1993)。
Beck等運用工具變量法研究其因果關系,首先將法律起源指標作為工具變量,以去除金融中介體發展中的外生性因素,然后對71個國家1960-1995年間的純橫截面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同時使用差分動態面板估計量和系統動態面板估計量去校正純橫截面估計量所引致的誤差。在此基礎上,用廣義矩方法對71個國家1961-1995年間的以5年為單位進行分段的面板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工具變量法的結果表明,金融中介發展的外因與長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很強的關系,金融發展在經濟學意義上對經濟增長有較大的影響。
Benhabib運用面板數據,分析了金融中介機構發展指數與經濟增長、投資和總產出增長因素之間的關系。發現金融機構的發展與總產出增長因素、人力與物質資本投入的累積因素有很強的相關性,而且不同的金融機構發展指數與不同的經濟增長因素有關(Benhabib等,2001)。短期中銀行信貸是金融危機和經濟停滯的重要指標(Loayza等,2006)。
(二)股票市場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1993年,Atie和Jovanovic研究了1980-1985年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40個國家股票市場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與股票市場發展有明顯的相關關系,股票上升的時期同時也是經濟增長率提高的時期(Atie等,1993)。
由于Atie和Jovanovic提出的衡量股票市場的指標單一,其他學者采用多指標研究,提出了六個較為全面的指標,在這基礎上提出四個總體指標,運用這些指標并以44個發展中工業化國家1986-1993年的數據進行橫截面跨部門分析得出:一般說來,在人均實際GDP較高的國家,股票市場發展程度也較高(Demirga Kunt,1996)。
對于股票市場發展和長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許多學者也做了相關的研究。萊文和澤沃斯(1996)使用41個國家1976-1993年的數據,把整個樣本期以1985年為界劃分為兩個子時期,得出在股票市場總體發展和長期經濟增長之間有很強的相關關系的結論。萊文(1996)細化了選取的指標,采用GDP增長、資本形成率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采用股票市場規模、成交量、交易率、國際一體化水平和股票市場波動率等6個指標來衡量股票市場的發展水平,用47個樣本國1976-1993年的數據回歸分析后,發現股票市場成長與現在及未來的經濟增長、資本形成及生產率提高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性,股票市場不只是反映經濟增長的變化,而且股權交易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資源的有效分配、資本的形成和經濟的快速增長。
(三)整個金融體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一些學者致力于從整個金融體系角度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萊文和澤沃斯(1998)在King和Levine模型的基礎上引入反映股票市場發展狀況的指標對金融功能從不同側面給予研究。實證結果表明,銀行指標和股票市場指標都與同期經濟增長率、資本積累率以及生產率增長率有著顯著正相關關系,是經濟增長率、資本積累率以及生產率增長率很好的預測指標。
雖然Levine和Zervos在這方面的研究很具有代表性,但遺憾的是這個研究并沒有為我們指明金融體系與經濟增長之間因果關系的方向,在格蘭杰因果關系法發展下,有學者使用時間序列數據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法檢驗巴西1980-1997年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首先通過Dicky-Fuller檢驗來判斷經濟增長率和金融發展指標這兩個時間序列是否平穩,以避免出現由非平穩變量帶來的偽回歸,緊接著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來判斷影響關系及其方向,結果表明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互為因果關系(Akerlof,1993)。
以上研究所選用的金融發展指標無法刻畫出各國金融體系的差異,因而無法解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在一些國家具有因果關系,而在另一些國家卻不具有因果關系或者回歸結果不顯著的現象。于是,有學者把金融體系劃分為銀行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來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銀行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在金融部門發展的不同階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金融部門不發達時,銀行主導型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市場主導型所起的作用;而在金融部門相對發達時,市場主導型所起的作用則要大于銀行主導型(Ta-desse,2002)。另外,有學者使用VAR模型實證研究了兩種金融體系的經濟績效,結果發現一方面股市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遠遠小于銀行部門發展的效應(Arestis等,2001)。這些研究正好解釋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在某些國家顯著,而在另一些國家卻不顯著的結論。
以上研究中,不管是對橫截面數據還是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計量分析,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因遺漏了一些變量而產生的偏誤,以及應用聯立方程組去描述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時可能存在的聯立性偏誤。新近的研究成果采用了面板數據和廣義矩估計方法進行研究,這些方法能更好的控制不同時期其他影響因素,可以提高數據的差異,較精確地證明因果關系。較著名的研究是通過對40個國家1975-1998的數據進行面板回歸,用廣義矩方法消除差分統計量潛在的估計
有偏問題,同時為了從長期的角度來考察股票市場、銀行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將時間按每五年劃分為一個階段后再取平均數,實證的結果表明,股票市場發展和銀行發展對經濟的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股票市場的規模與經濟增長率之間不存在緊密的聯系(Beck等,2004)。這表明并不是公司上市本身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而是經濟個體能否在市場上交易以及能否帶來高生產率的生產技術所有權,才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還有學者采用一個差分面板估計量去消除由尚未觀察到的國家特定因素所引起的偏誤。并力圖消除由聯立性偏誤所引致潛在的參數的非一致性。在此基礎上,利用面板分析技術對47個國家1980-1995年間的年度數據所進行的計量分析表明,銀行和股票市場的發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經濟增長(Rousseau等,2000)。
從前面的文獻綜述可以看出,金融中介的發展有利于經濟增長,股票市場的發展也有利于經濟的增長,從金融中介與股票市場結合的角度看金融中介與股票市場都能促進經濟的增長。但是,金融中介的促進效應大于股票市場的促進效應,同時,如果股票市場波動較大不利于經濟的增長,這也暗含股票市場如果發展好的話即波動不大的話將會對經濟產生促進作用。
二、西方學者從樣本國家選取角度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從金融體系角度綜述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得出的結論是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在實證研究中,樣本的選取對實證結果存在影響,在此研究中,不同國家金融發展狀況不同,可能對經濟增長影響不同,因此,有必要從樣本國家選取角度進一步分析。
(一)對發達國家跨國數據的實證研究
關于發達國家跨國數據的分析,有的學者使用單位根檢驗、VAR模型中的Johansen協整檢驗和弱外生性檢驗考察了德國、美國和韓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樣本為1979年第四季度-1991年第四季度,德國和美國檢驗結果相似即股市發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原因,而金融深化與經濟增長是互相促進的。韓國的金融發展用金融抑制指標來測度,樣本為1956-1994年,檢驗結果顯示韓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兩個協整關系,金融抑制指標是弱外生變量,這表明韓國的金融自由化進程促進了經濟增長(Arestis等,1997)。
有的學者選取美國、英國、加拿大、挪威和瑞典五個國家的三變量系統(GDP、貨幣基礎和由金融部門資產值度量的金融密集度)1820-1929年的數據進行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研究,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的因果關系檢驗和水平VAR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這兩種方法檢驗了這兩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實證結果表明,這五個國家的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都有顯著的促進效應,而反饋效應并不顯著(Rous-seau and Waehtel,1998)。有的學者進一步拓展了關于金融發展在美國經濟增長中的歷史性作用的研究,加進了股票市場,并對1790-1850年的數據采用多變量時間序列方法進行分析,考察了銀行、股票市場同投資、進口和建立公司之間的關系,結果支持金融發展導致經濟增長的理論(Rousseatl等,2005)。
由于各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存在差異,有的學者選取德國、美國、日本、英國、法國五個工業化國家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德國、日本和法國的金融體系是銀行主導型的,美國和英國是市場主導型的。結果發現在德國、日本和法國這三個銀行主導型的國家中,金融發展顯著地促進經濟增長,而在美國和英國這兩個市場主導型的國家中,經濟增長微弱的影響金融發展。另一方面,日本、法國和英國股票價格多變性對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在德國不顯著,只有在美國有正面影響(Arestis等,2001)。這說明股票價格多變性可能增加了實體經濟的不確定性,進而削弱了經濟增長。
(二)對發展中國家跨國數據的實證研究
有的學者使用71個發展中國家1960-1980的年度數據,選取實際GDP增長率、勞動力增長率、投資與GDP之比、對外出口增長率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選取金融深化即金融體系流動性負債與GDP之比作為衡量金融中介的指標。將樣本數據分為三組,使用最小二乘法,分別進行了估計。首先,對所有國家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其次,將國家按地區分為不同的組分別進行回歸,最后,單獨對每一個國家進行回歸。實證結果表明:一是跨國和跨地區的面板分析表明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正效應;二是85%的國家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存在強的、正相關關系;三是低收入國家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正影響強于高收入國家;四是金融中介與出口擴張、資本形成率對經濟增長所發揮作用比勞動力增長因素更為重要;五是金融中介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主要存在于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有趣的是,結果發現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金融中介促進增長的模式卻是相同的。即研究結果間接的說明了金融發展導致經濟增長(Odedokun,1996)。
由于最小二乘法的局限性,有的學者采用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和面板協整分析,考察了10個發展中國家1970-2000年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從長期來看,是金融發展促進了經濟增長,而短期不存在這種因果關系(Christopoulus等,2004)。有的學者則對樣本數據劃分了層次,選擇14個中、低收入國的數據,利用時間序列和動態異構面板方法進行跨國研究,分析不同的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的敏感性。他們利用自舉法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這些樣本國家存在金融發展、金融結構和經濟增長之間顯著的異構性(Luintel等,2008)。
(三)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同時作為樣本進行的實證研究
從Atie和Jovanovic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40個國家實證研究已表明經濟增長與股票市場發展有明顯的相關關系。除此之外,有的學者利用向量自回歸模型檢驗了41個國家1960-1993年金融發展對投資和產出的增長效應。實證結果拒絕了金融發展的需求跟隨型假說,支持供給導向型假說(Xu,2000)。即拒絕了經濟增長導致金融發展的假設,認為金融發展對經濟的長期增長作用顯著。
有的學者則運用面板VAR模型和Geweke分解技術檢驗了109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1960-1994年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通過分別回歸得出:一是把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結合在一起得出金融發展一般都能導致經濟增長;二是把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分為兩個樣本分別進行回歸,結果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都是雙向的格蘭杰因果關系;三是發展中國家金融發展的增長效應顯著強于發達國家;四是樣本區間越長,金融發展的增長效應越明顯,這表明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長期的;五是金融發展通過促進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來促進經濟增長,且該效應在發展中國家強于發達國家(Calder6n C6sar等,
2003)。
另外,有的學者對74個國家1966~1995年的數據選擇不同的分位數作為高低兩個分界點,把每個國家的金融發展水平分為高、中、低三個區域,采用廣義距方法對面板數據的分析表明,在金融發展的低水平階段,金融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不確定的;在中級階段,金融對經濟增長具有比較大的正向作用;而在高水平階段,作用雖然也是正向的,但是比中級階段小(Rjoja and Valev,2004)。
從以上分析看,對發達國家的研究中,有力證明了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但是,盡管發達國家資本市場非常發達,銀行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仍然明顯大于股票市場的作用;對發展中國家的研究中,其結論也支持了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觀點;在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同時作為樣本進行的實證研究中,其結論也支持了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觀點。但是,部分研究證明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效果發展中國家(低收人國家)要大于發達國家。
三、中國學者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綜述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學者借鑒西方學者的的研究方法,檢驗了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形成了一批成果。
(一)金融中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我國這方面的研究不管從時間上還是技術方法上都比較落后,早期的研究采用1993-1998年的時間序列季度數據,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對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進行線性回歸分析,以檢驗在中國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是否有某種程度的線性關系。其中金融發展用金融深化指標(其等于金融中介的流動負債M2與當季GDP的比率)和存款貨幣銀行在配置國內信貸過程中相對于中央銀行的重要性指標來表述,經濟發展指標用季節調整后的GDP環比增長率和當季進出口貿易總額與當季GDP的比率來表述,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國,金融中介特別是存款貨幣銀行在配置國內信貸過程中相對于中央銀行的重要性和經濟增長之間有顯著的、很強的正相關關系(談儒勇,1999)。
考慮到談儒勇沒有進行因果關系檢驗及選取的樣本比較短,有的學者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法對其研究進行補充檢驗,結果顯示,金融發展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并認為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金融資產數量擴張來實現的,而不是通過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的(曹嘯,吳軍,2002)。后來又有學者擴大了樣本,利用中國1952~1999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建立了一個多變量向量自回歸模型系統實證研究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實證結果表明,金融中介發展規模與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任何方向的因果關系,金融中介效率與經濟增長存在雙向因果關系,金融中介規模的擴大對經濟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促進投資規模的增長;而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與國有、非國有工業的增長之間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李廣眾等,2002)。
以上學者都是把中國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而對中國金融發展與地區差距方面的探討比較少,有的學者利用中國1988~2002年期間金融中介發展水平和經濟增長的時間序列數據,分東、中、西三個地區分別對他們之間的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進行實證研究。運用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實證結果表明,金融中介的規模指標和金融中介的效率指標與經濟增長指標之間在東中西部地區均存在顯著的長期相關性。另外,東中西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不同的,在東部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形成了良性互動的關系,而中西部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關系不顯著(周好文,鐘永紅,2004)。還有學者對中國大陸除和重慶29個省1978-200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單獨對各省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實證檢驗。運用單位根檢驗、Johansen協整檢驗和因果關系檢驗,結果顯示,就長期而言,中國金融發展是供給導向型的,即金融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原因。就短期而言,中國金融發展是需求跟隨型的,即經濟增長帶動了金融發展(孫力軍,2007)。
(二)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我國學者仿照Demirgu-Kunt和Levine(1996)的做法用1993-1998年的季度數據得出在樣本區間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相當有限的(談儒勇,1999)。對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的定量的分析運用一些傳統計量經濟學方法,且以經驗性的單方程為主,在確定自變量和因變量方面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在應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時,在滯后期的選擇上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因此得出的結果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
鑒于此,有的學者又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基于向量自回歸模型框架下格蘭杰因果檢驗和沖擊響應方法對中國1995-2001年股票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進行實證分析,選取季度人均實際GDP的對數值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選取資本化率、交易價值、季度周轉率作為衡量股票市場發展狀況的指標。實證結果表明,中國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之間只存在著由經濟增長到股票市場發展的單向因果關系,而股票市場規模擴張沖擊對經濟增長的動態影響十分微弱(冉茂盛,張宗益,陳梅,2003)。有的學者得出反映股票市場規模的指標與經濟增長有正的相關關系,而反映股票市場流動性的指標與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冀志斌,彭克強,2004)。有的學者采用1996―2005年的季度數據運用序列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進行檢驗。實證結果表明,一方面,代表經濟增長的GDP增長率指標和代表股市規模的資本化指標、代表股票市場流動性的交易價值指標以及代表股市流動性的換手率指標之間都存在正向的協整關系,并且存在由GDP增長率到資本化和交易價值的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但經濟增長指標GDP增長率和換手率指標之間不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李凍菊,2006)。
(三)整個金融體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
對于中國金融市場、金融中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我國學者也做了相關的研究。有的學者對指標做了改進,選取家庭部門所持有的直接證券數量和企業部門所發行的直接證券數量作為衡量金融市場的發展指標,選取銀行對家庭部門的主要負債額一儲蓄總額和對企業部門的資產一信貸總額作為衡量金融中介發展水平的指標。實證結果表明,盡管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的發展都是經濟增長的原因,但相比較而言,金融中介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更為重要(戰明華等,2002)。有的學者采用帶有控制變量的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和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運用中國1981~2002年的季度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有密切聯系且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王志強等,2003)。
有的學者則使用單位根檢驗和Johansen協整檢驗技術對1994―2002年的季度數據檢驗了中國信貸市場發展和股票市場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實證結果發現,信貸市場對經濟增長的顯著效應是通過信貸比重的增長起作用的,而股票市場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并不明顯(趙振全等,2004)。有的學者在控制股市流動性和波動性的情況下,采用多元VAR模型對1991-2004年的季度數據對中國股市發展、銀行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銀行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著顯著的雙向因果關系,而且相關關系為正,說明銀行發展促進了經濟增長。然而,股市發展和股市流動性指標與經濟增長之間均沒有任何因果關系,在考慮銀行發展的情況下,股市發展對經濟增長有著負面的影響。考慮到系數的非顯著性,認為股市發展沒有對經濟增長產生任何促進作用。相反,股市的波動性與經濟增長和銀行發展之間有著顯著的雙向因果關系,而且相關關系為負(粱琪等,2005)。
中圖分類號:TE951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22-015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2.075
1 現代石油鉆井技術50年進展分析
1.1 井下測量與評價技術
第一次在鉆定向井中使用MWD是在20世紀80年代,將MWD與近鉆頭測斜器配合使用,能夠有效地得出鉆井的方位角與井的斜度,并求出井眼的實時偏差矢量,實現幾何向導的功能。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隨鉆測井儀(LWD)的問世,又進一步促進了石油鉆井工藝的發展。隨鉆測井儀除了能夠將井下的信息實時傳輸到地面并進行詳細記錄以外,還能夠實時檢測異常高溫層,及時調整鉆井液的性能,形成保護油氣層和衡鉆井,另外,隨鉆測井儀還具有不占用鉆機時間的特點,因此該項技術能夠有效降低油氣層浸泡的時間以及完井的時間,同時也大大減少了油氣層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
隨著MWD與LWD發展的逐漸成熟,在20世紀90年代,這兩項技術便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形成了新的隨鉆地層評價測試技術(FEMWD)。同時產生的還有集成鉆井信息系統,該系統不僅具有實時測試的功能,同時還能夠對鉆井液密度、應力狀況、扭矩波動以及流動壓力與井斜等數據進行傳輸,另外該系統還能對鉆底層的電阻率以及巖石的密度等進行詳細的測量,因此該系統能夠分別所鉆巖石的層位邊界,從而能夠有效避免誤入其他層位現象的發生。
1.2 井下鉆井數據的實時采集與應用技術
在進行旋轉鉆井時,鉆柱在鉆井時會存在扭轉、轉向以及橫向的振動,在振動式鉆頭便很可能出現短暫離開井底,出現鉆頭空轉的現象,這便會加大鉆頭的磨損程度,甚至會造成扭轉振動、鉆具脫落以及滑扣等事故的發生。傳統的檢測方法都是在地面對鉆柱的振動進行監測,沒有根據鉆柱的特性以及鉆具的具體情況建立相應的監測模型,因此傳統的監測方法不能準確地將鉆柱的真實狀況進行準確的反應,也不能進一步減少鉆柱相應事故的發生。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科技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微電子技術與傳感技術的發展,開發出了動態的傳感元件以及高效的監測與應用系統,實現了鉆井動態數據的采集與應映,并且該項技術能夠將應用結果及時地反饋到地面,因此地面的工作人員便能夠實現對地下鉆井鉆柱情況實時監測與控制。
1.3 大位移井與水平井
大位移井主要是指的是水平井,當井的水平位移與垂直深度的比值大于2時,則稱該井為水平井或者是定向井,當比值大于3時,則稱該井為特大位移井。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在全球水平位移超過7000m的井約有20口,而水平位移在10000m以上的全球僅有三口。大位移井的斜井段較長,一般來說大位移井的井段幾乎在3000m以上,因此在大位移井中進行鉆井應該特別注意井眼的清潔以及井下鉆柱的摩擦阻力。水平鉆井技術發展至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現代的水平鉆井技術與傳統的水平鉆井技術相比較,不僅鉆井成本得到了顯著的降低,同時鉆井的效率也得到了成倍的提高。
1.4 多分支井與重入井鉆井技術
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西方等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大力發展多分支的鉆井技術,并且當時該項技術被認定為21世紀石油工業的重要技術。多分支井技術是在一口主井眼的底部鉆出兩口或者是多口進入油氣藏的分支井眼,主井眼既可以是直井,也可以是水平井,甚至可以是斜井,而分支井則多為水平井、波浪式水平井以及定向斜井。多分支井可以在同一個主井中實現多個油氣層的開采,同時多分支井還可以從老井中鉆分新的分支井,老井中鉆分支井就是人們所說的重入鉆井。重入鉆井不僅能夠充分利用已有的油田管道以及井場和設施,同時還能將老井作為新的主井,這樣不僅能夠極大地簡化了石油的開采步奏,同時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石油開采的經濟效益。
1.5 欠平衡井鉆井技術
雖然欠平衡井鉆井技術在20世紀初期便提出來了,但是該項技術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得到解決。欠平衡壓力鉆井又稱為有控制的負壓鉆井,其具有以下的優良特征:(1)能夠避免井內液體滲入地層,減少油氣層滲漏對環境的污染程度;(2)能夠及時發現新的油氣層;(3)能夠有效消除鉆井時井內液柱壓力對巖屑的“壓持效應”,大幅度提高機械的鉆速,提高石油開采的效率。總而言之,欠平衡井的鉆井技術能夠及早發現油氣層,同時還能進一步提高石油的開采效率與油井的產能,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該項技術便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與應用。
2 現代石油鉆井技術的發展趨勢
通過對近50年石油鉆井發展進程的分析并結合國際石油工業發展的趨勢,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我國現代石油鉆井技術的發展趨勢主要有兩方面:
2.1 向有利于新油氣藏與高油田的采收率方向發展
進入20世紀以后,油田的發展開始步入產業的中后期,尋找新的石油資源越來越困難,并且隨著石油的不斷開采,石油的產量開始迅速下降,尋找新油氣層和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必然是石油鉆井技術發展的必然。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為鉆井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同時現有的水平井鉆井技術、欠平衡壓力鉆井技術以及多分支與重入鉆井技術也為其在這方面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技術支持,因此我們可以說現代石油鉆井技術向有
利于新油氣藏與高油田的采收率方向的發展是大勢所趨。
2.2 向信息化、智能化發展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目前很多產業已經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進行轉變,石油鉆井技術未來也必將向信息化、智能化靠攏。在進行井下作業時,可以將鉆井的參數以及導向工具的狀態以及液體參數等進行實時的測量,然后以全數字的方式進行實時的反饋,這種全數字化的信息化發展,不僅能夠有效地降低人們經驗主義對石油開采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全數字的信息化產業模式還能有效地提高石油生產的效率。當前的很多測試工具、導向鉆頭都開始向智能化進行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鉆地層評價測試系統與自動控制的導向鉆井工具的成功研發與應用,更進一步地體現了現代石油鉆井技術向智能化發展的必然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