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歌匯總十篇

時間:2023-01-10 20:15: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李白詩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李白詩歌

篇(1)

成語是語言詞匯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而且成語具有穩定性,通過成語而保留下來的素材包含了民族的文化特點、風俗習慣,可以說,成語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詞匯的民族特色,成為能代表本民族文化的詞語。

一、定型分類

據向熹先生《語文論集》對《詩經》中成語的定型分類方法,將出自李白詩歌的成語定型分為六類,據初步統計,語源出自李白詩歌的成語有80個。

1、“直接轉化。有的詩句含義豐富,生動形象,往往直接轉化為成語。[1]”這一類在李白詩歌成語中有18例:

筆參造化∕灞陵傷別∕鴻鶱鳳立∕蘭蒸椒漿∕事往日遷∕衰當益壯∕投山竄海∕心雄萬夫∕眼花耳熟∕卓絕千古∕聲價十倍∕包荒匿瑕∕鰥寡煢獨∕浪跡天下∕代馬不思越∕難于上青天∕清水出芙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2、“加工改造。改換或省去原有詩句中個別的字,使之符合成語四字格的要求。[2]”這一類37個:

捫參歷井∕別有洞天(天地)∕天倫之樂∕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彈劍作歌∕地崩山摧∕如墮煙霧∕白發千丈∕百代過客∕秉燭夜游∕長風破浪∕豺狼冠纓∕抽刀斷水∕摧眉折腰∕雕盤綺食∕東家西舍∕飛流直下∕飛書走檄∕回山轉海∕剪虜若草∕金雞放赦∕桃花流水∕龍盤鳳逸∕翩翩起舞∕千金一擲∕清風朗月∕日試萬言∕三江七澤∕揚眉吐氣∕世道日衰∕輸肝瀝膽(輸肝剖膽)∕星離雨散∕直上青云∕鐘鼓饌玉∕金瓶落井∕銀河倒瀉

3、“概括創新。根據詩的內容,新造一個與詩句結構不同的成語。其中一部分是詩句中原有的,一部分是新加的。[3]”這一類有13例:

風吹馬耳∕錦繡肝腸∕筆走龍蛇∕嬌小玲瓏∕九天攬月∕騎虎難下∕一瀉千里∕如墮煙霧∕蒼髯如戟∕喝雉呼盧∕壺里乾坤∕竹馬之交

4、“兩兩組合。由不同詩句里抽出兩個詞來組成成語,它們大多是聯合式結構。[4]”這一類有8個:

今月古月∕選妓征歌∕金龜換酒∕海懷霞想∕三山兩水∕玉尺量才∕玉樓金殿∕青梅竹馬

5、“顛倒詞序。組成成語的成分完全相同,只是詞序顛倒,就變成同義的兩個成語。[5]”這一類1個:刻骨銘心

6、“仿造革新。模仿已有成語構成新成語,有的反其意而用之。”“有的改換個別詞語,使意義更加明白。”這一類有4個:

騷人墨客∕殺人如麻∕魚目混珍∕虎變不測

二、李白詩歌成語的結構

成語的結構,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從音節的數目分析

從音節的數目分析,《論語》成語有四音節和非四音節兩類。其中四音節76條,非四音節4條。四音節是成語的基本形式,占李白詩歌成語的95%。

2.從語法結構分析

本文將這81個成語的結構類型做出分析,按照短語結構類型對其分類,有以下幾類:

偏正結構:天倫之樂∕竹馬之交∕翩翩起舞∕長風破浪

主謂結構:兩小無猜∕銀河倒瀉∕代馬不思越∕金龜換酒∕金雞放赦∕三杯通大道∕世道日衰∕金瓶落井∕風吹馬耳∕玉尺量才∕蒼髯如戟∕魚目混

聯合結構:海懷霞想∕捫參歷井∕刻骨銘心∕選妓徵歌∕騷人墨客∕彈劍作歌∕地崩山摧∕青梅竹馬∕包荒匿瑕∕摧眉折腰∕功名富貴∕回山轉海∕龍盤鳳逸∕清風朗月∕三江七澤∕三山兩水∕事往日遷∕輸肝瀝膽∕

述賓結構:別有洞天∕直上青云∕灞陵傷別

述補結構:難于上青天∕騎虎難下∕殺人如麻∕虎變不測∕一瀉千里∕飛流直下

連動結構:抽刀斷水∕伸眉吐氣

三、李白詩歌成語的語法功能

1. 充當主語

《將進酒》:“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江上吟》:“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2.充當謂語

《蜀道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3.充當狀語

《高句驪》:“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

《嘲魯儒》:“問以經濟策,茫如墮煙霧。”

4.充當賓語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

《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四、結語

成語可以充當句子的成分,也可以獨立成句,它們的語法功能也如同詞一般。理解李白詩歌成語的意義,熟悉其來源后絕大多數比較好理解,但是有一部分成語,其意義跟詩句的含義密切相關,還包含了典故,要真正理解李白詩歌中的這些成語,就必須理解李白詩歌,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理解這些成語,反之,對某些成語的理解只是望文生義。

參考文獻:

[1]曹瑞芳,《論語》成語研究《山西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2]陳秀蘭,成語探源《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1期

[3]韓娟,成語研究《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4]安旗,《李太白別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

[5]向熹《語文論集》,四川民資出版社,2002年

[6]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篇(2)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4-228-01

李白是盛唐詩歌的杰出代表,是繼屈原之后又一位偉大的浪漫詩人。詩人生活在盛唐時期,深受“儒”、“道”、“俠”等思想的影響,

生性豪放不羈,故而詩歌形成了飄逸豪放的浪漫風格。

一、李白詩歌體現的浪漫精神

在中國文學浪漫詩歌創作隊伍中,李白可謂是無冕之王,獨樹一幟。以他非凡的藝術創造力開拓了中國詩歌的藝術境界,豐富了詩歌的表現視野。他的詩“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州”,“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正是李白詩歌飄逸豪放的浪漫特征的最好概括。李白的詩歌,從思想內容上看,浪漫精神時時流露;從形象塑造、體裁結構和表現手法看,浪漫特征處處彰顯。

謳歌理想,抒發悲憤,是詩歌浪漫精神的重要內容。李白深受儒家“達則濟天下“思想的熏陶,從青年起,李白就懷有”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并為理想孜孜以求,鍥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等待皇帝“赤車蜀道迎相如。”他說“申官晏之談,謀帝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蔑視權貴追求自由是李白詩歌浪漫精神的重要特色。當政治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于是詩人郁結胸中的懷才不遇、英雄失意的情緒,隨時在筆下噴出來:“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所追求的那種無拘無束的絕對自由在當時是不能實現的,他沒有屈服于權貴,而是從思想(詩歌內容)到行動都表現出對權貴的極端蔑視與傲慢。

道家思想的影響使他更加向往訪道求仙、游山玩水的自由生活。李白有時自稱儒生,然而卻不甘做一個皓首窮經而缺乏能力的儒生,他對儒生拘泥守常的生活尤其鄙視。他傾慕的是古代俠士們慷慨悲歌、豪邁放浪的生活態度和他們所奉行的游俠精神,所以他說:“儒生不及游俠人,白首下帷復何益!”他敢于蔑視封建秩序和禮教,敢于打破傳統偶像,嘲魯儒,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

天地之道,得之于心,然后吐之為文章,這就是李白的詩歌。李白繼承并發展了屈原的傳統,他把自己“安社稷”、“濟蒼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家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俠思想中向往自由與反抗、救弱扶貧的精神結合起來,對祖國表示了熱愛;對被壓迫被損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摯的同情;對封建制度所孵育出來的黑暗現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的憤怒;對統治階級中的權貴們表示了強烈的反抗和蔑視,他的積極浪漫精神確比屈原具有更廣闊的內容。

二、李白的詩歌體現的浪漫特征

意象的壯美是李白詩歌浪漫特征之一。與詩人宏大的氣魄和豐富的想象力相關聯,李白的詩中常抒寫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壯美意象。“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海茫茫去不還。”“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等等。

篇(3)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8-0260-02

唐代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不朽的奇葩,而唐代詩人李白則是中國最富盛名的詩人之一。李白素有“詩仙”之名,他的詩歌飄逸瀟灑,極具浪漫主義的創作色彩。李白的詩歌是唐代詩歌的典范,在他的詩歌中不僅意象豐富,而且寓意深遠。可以說,內斂而平靜的意境是李白詩歌創作風格的一項重要特點。在研究李白詩歌意象特征的時候,我們不僅要注重李白詩歌浪漫、激越、奔放的特點,還應該研究李白詩歌意象中的含蓄之美,應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李白詩歌。

從總體上看,李白的創作變化多端,他打破了傳統詩歌創作的固有格式,達到了豐富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詩歌創作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對祖國山河和美麗大自然的贊美,其風格兼顧俊逸清新和雄偉壯闊。除此之外,李白的詩歌還常常使用想象、擬人、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搭配李白慣用的意象,往往能夠描繪出詩歌里獨特的意境,讓人回味無窮。李白的詩歌從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遠遠超過同時代的絕大多數詩人,對后世文學的創作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無論是韓愈、李賀還是蘇軾、陸游無一不對李白的詩歌創作交口稱贊。

一、詩歌意象及其作用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描繪的具體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創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發思想感情是詩歌創作的一種重要方法。無論是中國的傳統詩歌還是現代詩歌,對于意象與意境都是十分重視的。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意象即是意境。當然,我們現在認為,在詩歌當中兩者還是有著十分顯著的區別的,尤其是在現代詩歌中。現代詩歌的創作通常要借助一定的形象,這些出現在詩歌中的形象也就是意象。詩人對于意象的使用往往能夠有效地烘托出詩歌的意境,表現出詩人的主觀意識與情感。由此可見,對于詩歌而言,意象其實處于詩歌中美學的范疇,詩人通過意象的塑造讓讀者與自己產生共鳴,甚至通過意象來表達出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進而以此來豐富詩歌的內涵。由此可見,我們在閱讀詩歌的時候,需要找到詩歌中所描繪出來的意象,并充分把握其表現出來的特征,才能體會詩人蘊含在其中的獨特思想情感,更好地進入詩人所描繪的獨特精神世界。

(二)詩歌意象的特征

我國古代詩歌中的意象是表現詩歌內涵和表達詩人情感的重要載體,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首先,詩歌意象具有情感性特征。意象本身就具有固定的情感傾向,又兼具了詩人特定的情感。詩歌中的意象往往蘊含著詩人更深層次的情感,他們將自己的情感隱藏在意象之中,既能夠符合古典詩歌含蘊的表達方式,又能夠利用意象更好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其次,意象具有含蓄性特征。古詩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含蓄、暗示的特質。中國古代封建時期對于文化的禁忌還是很多的,尤其是涉及到皇家,因此在長久的封建統治時期,詩人約定俗成地使用了一些意象來含蓄的表達某種情感,既能夠讓人理解,又不容易犯了忌諱而招惹是非。因此,借意象抒情,融情于意象之中,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是歷代詩人的一致追求。第三,意象具有豐富性特征。詩人的感受往往會受到特定環境的影響,因此同一個意象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不同詩人的筆下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往往也是不盡相同的。

二、李白詩歌意象探析

(一)李白詩歌意象的分類

李白詩歌中意象的分類大多數還是與中國古代傳統詩歌中的意象分類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幾個類別:一是草木類。草木類中的代表意象有梅、蘭、竹、菊、青草、楊柳、松柏、梧桐等。草木類的意象主要經常用來表現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剛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潔不屈等。李白詩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里用桃花表現的就是與世無爭,其樂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二是動物類。動物類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鵬、大雁、蟬、杜鵑等。李白詩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鵬。代表詩句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另外“云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詩中的大鵬是作者李白的自我外化,詩人將大鵬視為理想與抱負的寄托,賦予大鵬氣貫長虹、直沖霄漢的人格力量,是詩人慕自由、尚灑脫的獨特思想意蘊的體現。三是器物類。器物類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劍、船、鏡子等。酒和劍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比較典型的兩個意象,男詩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寫戰爭的時候,劍這個意象出現的比較頻繁。關于酒的詩句,最出名的詩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雖然詩人在詩句中并沒有直接寫到酒這個字,但是詩人卻用“莫使金樽空對月”描寫出了一幅豪邁喝酒的場景,顯得十分具有英雄氣概。四是氣象景物類。氣象景物類代表意象的有夕陽、雨雪、流水、白云、藍天、青山等。這類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較明顯,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出現的相對較多。如《獨坐敬亭山》中的“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詩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形象,又如《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其一》中的“蘭生谷底人不鋤,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作者李白個性自由的精神寫照。

(二)李白詩歌意象的特點

在李白的詩歌創作中,詩歌意象表現出了十分明顯的個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李白詩歌中的意象組合豐富,變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難》中,詩人寫到“子青自棄昊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兩個非同時、同地發生的事情,詩人把它們并列在一起,成為互相映襯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運,給人壯闊悲涼的藝術感受。

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現其象征性,而這種象征大部分表現了詩人本身的仙風道骨及俠士風采。例如《將進酒》中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眾所周知,黃河之水不可能從天上來,但是李白卻用這樣狂野的意象描繪了黃河的壯闊,讓人身臨其境。

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詩歌中營造一種奇突之美。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詩歌的意象都蘊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這些意象的時候往往與其他詩人大相徑庭,表現出自己的獨到之處。例如在《贈汪倫》中,李白感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水”這個意象在古代詩歌中大多數表現的是時光荏苒、歲月變遷,但是李白偏偏在這首詩歌中用潭水來表現與汪倫之間深厚的情誼,不僅讓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讓我們也輕而易舉地體會到了詩人與汪倫之間情誼的深厚。

(三)李白詩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李白的詩歌中出現的意象數不勝數,但是仔細分析李白詩歌我們也不難發現,雖然意象的數量很多,但是李白卻對一些意象更為偏愛,所表達出的情感與思想也更為深厚,下面我們就著重分析幾個李白詩歌中幾個比較典型的意象,這也是李白詩歌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幾個意象。

1.李白詩歌意象之“流水”。水無形無態,水又千姿百態。水最輕柔,軟如絲綿;水最剛強,滴水穿石。水最有藝術的可塑性,水是李白詩歌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意象,據相關統計我們可以知道,在李白流傳下來的九百多首詩歌中,出現了將近四百次有關流水的意象。其中比較熟悉的詩句有“流水無情去,征帆逐吹開”、“流水如有情,幽哀從此分”、“好風吹落日,流水引長吟”等。李白格外鐘情于流水這個意象,在詩歌中頻繁使用,說明它與李白的思想情感緊密相聯。筆者認為,李白詩歌中的流水意象其實是詩人比較隱秘的一種表現生命意識的情感。李白詩歌中的流水意象絕大多數并不是作者單純的對自然景物進行描寫,有的時候流水表達了時間內涵,而這一內涵正是折射出了詩人強烈的生命意識。用流水這一意象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并非是李白獨創的,事實上流水這一意象經過中國數代文人的反復錘煉已經沉淀為中華文化中一個十分特殊的文化符號: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篇(4)

用李白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雕蟲喪天真”,為了做到這一點,李白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了嘗試。

1.善于向民歌學習,從樂府民歌中點化而來。

李白的一生漫游從未停止過,他每到一地都會學到當地的知識,為他向民歌學習打下了基礎,尤其是漢魏六朝樂府民歌對李白的詩歌創作具有很大影響。

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夢游天姥吟留別》)等,顯然受到南朝樂府《西洲曲》里“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的啟發。

李白還有大量以樂府舊題創作的詩作,如《蜀道難》《將進酒》《長干行》《子夜歌》等。其中的《子夜四時歌》不管是從選材還是藝術表現手法上,都極具樂府色彩,明代王世貞評得精當:“青蓮擬古樂府而以己意己才發之。”

2.善于錘煉詩的語言,使之工整自然。

李白在詩歌創作時,經常會力求精選最具表現力的語言。如“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秋浦歌》),表達了詩人游寓秋浦欲達揚州,而又留戀長安的愁悶心情。“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聽蜀僧睿彈琴》),此句寫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卻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青山已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疊疊,布滿天空。

這種精煉的語言,在五言詩中運用的最為明顯,例如:《靜夜思》床前明月光,低頭是故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在這首詩中毫無掩飾吞吐之語與矯揉造作之情,用最平淡的語言,喚起了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感。

3.善于將怵目驚心的自然景象,寫得平和自然,令人神往。

李白的很多詩歌既有雄渾的意境,讓人領略到奇險的自然景象,又使人心曠神怡,情緒松快。例如《送友人入蜀》,詩人寫道“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蜀道在崇山峻嶺上迂回盤繞,人在棧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來;蜀道一方面顯得崢嶸險阻,另一方面也有優美動人的地方,瑰麗的風光就在秦棧上,“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詩人用優美的筆調寫出艱險壯美的景象,使詩既有雄渾的意境,又給人以優美的感觸。

二、散文句式的語言應用,比較自然,不受拘謹

詩歌語言要求嚴謹,散文語言比較自然,不受拘謹,而李白卻能將詩歌語言散文化,決不讓格律束縛感情,當感情達到的時候,就會很自然的沖破格律的限制,運用一些散文化的詩句。

如“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陽歌》),這句詩用散文化的語言說那清風朗月可以不花一錢盡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樣倒在風月中,該是何等瀟灑、適意!表現了李白的生活作風雖然很放誕,但并不頹廢,這樣的語言描寫非常生動而富有戲劇色彩。

這樣散文化的語言還有很多,如在《上留田行》一詩這樣寫道:“無心之物尚如此,參商胡乃尋天兵。孤竹延陵,讓國揚名。高風緬邈,頹波激清。尺布之遙,塞耳不能聽。”此詩沈德潛評曰“末一節促節繁音,如聞樂章之亂”。可見,這幾句散文化的句子并沒有讓文章的結構不完整,反而使整首詩的藝術感、音樂感更強。

三、善于運用夸張和想象,表達自己強烈的情感

李白一生志向遠大,希望為國立功,是個典型的愛國詩人。他這一腔愛國之情,從不掩抑收斂,而是噴薄而出,一瀉千里。當平常的語言不足以表達其激情時,他就用大膽的夸張;當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時,他就借助非現實的神話和種種奇麗驚人的想象。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俠客行》),用五岳的輕,來襯托然諾的重,來寫俠客的豪俠性格。“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寫人生短暫。“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江上吟》),用汗水不能想西北倒流的客觀事實,否定功名富貴的永久存在。

李白還善于將夸張和想象兩者并用,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共同創造出詩歌中的奇幻色彩。“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今鄉送韋八之京》),把思念長安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神奇別致而又形象貼切。“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膽夸張;寄與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對友人的思念便在詩中得到最好的表達。

篇(5)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9-0094-01

從課內的詩歌閱讀到課外的詩詞積累,李白的詩歌頗受一些學生的喜愛和關注。李白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時期,國家的強大激勵著他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使他有“濟蒼生”“安社稷”的遠大抱負。李白才華橫溢,兼有治世報國的愿望、仗劍天涯的豪氣,然而,李白一生活動主要在唐代中期的玄宗、肅宗時代,此時的唐王朝繁榮強盛卻又潛伏著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由于君王怠政、奸臣當道,使李白不得重用,郁郁不得志。皇帝的怠政、權貴的奸佞使自稱其抱負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李白受到壓抑和排擠,使他的才華不能施展。李白遠大的政治理想未能實現,但他又矢志不移地追求著,這種矛盾和遭遇,再加上他獨特復雜的生活經歷,就構成了他思想上極為矛盾的特點。一方面,他不僅接受了儒家的“兼濟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還接受了道家的特別是莊子的“遺世獨立”的思想,追求絕對自由,蔑視世間一切。同時,他還深受游俠、刺客、隱士等思想的影響,有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

李白的這種矛盾心理在他的詩中往往呈現出感情充沛、瞬息萬變的特色。在他的名作《將進酒》中,開頭的幾句詩,給人一種慨嘆人生如流水消逝、年華易過的凄涼之情,詩中他勸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似乎是借酒澆愁,排遣煩憂,又似乎安于頹廢享樂的消極感嘆。然而,作者筆調突然一轉,寫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積極進取的詩句。這像黃河一樣奔騰跳動的感情,如此變幻莫測,使讀者的心情隨著這情感變化而起伏,沖淡了前面詩句在讀者頭腦中留下的陰影,強烈的信心代替了消極的悲嘆。由于李白的浪漫主義不是憑空臆造、虛無縹緲的,而是有其豐富的生活為基礎的,因而,他的詩歌從這種跳脫變化的特點繼續發展,就使他在創作上同時運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種方法。如《古風》第十九首,既想象夸張又非常寫實,詩的前部分寫作者幻想中遨游獨立的情趣,“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真可謂天廣任我游,地闊任我騁,一副清閑自在不問人間萬事、不食人間煙火的瀟灑天上仙人的風貌。然而,回到現實中,看到“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的慘酷景狀,作者的浪漫幻想全部破滅,剩下的只是對勞動人民的深刻同情,對叛軍大肆虐殺的無比仇恨,表現出作者無比沉痛的愛國精神。

李白作為一個極其矛盾的詩人,他蔑視權貴,蔑視榮華富貴,他不交諸侯,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寫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傲然的自我表現,這種我行我素的主觀意識,這種恥于事權貴的個性,表現了李白桀驁不羈的為人。然而,作者有時又以接近皇帝、權貴為榮,又對榮華富貴表示羨慕或留戀,他多次在詩中寫道“長安宮闕九天上,此地曾經為近臣”“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借以宣揚他曾經為官的過去,排遣今天窮困潦倒、出仕無路的憂憤。在從政和隱逸的問題上,他的思想也常常是前后矛盾,他有時又說“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前后思想變化差異如此之大,足以說明他的思想極其矛盾的一面。

而最能體現詩人矛盾心理的詩作是《行路難》,該詩全篇共十二句,可分五層,詩的寫作思路緊緊圍繞著主觀和客觀、思想和現實的劇烈矛盾沖突而展開。作者開頭寫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極言飲宴的豐盛、奢華,然而詩人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豐盛的酒菜不能消解失意人心中無限的寂寥和悵惘的苦悶心情。面對著“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樣的政治道路的坎坷,詩人瞻望前程,寒而且栗,然而,作者并不因此而卻步,而是連做夢都想當呂尚、伊尹這樣的賢臣,輔佐圣明之君,做一番濟世拯物的事業。可是作者在意欲實現理想和抱負的時候,看到現實卻是荊棘滿布、步履艱難的,詩人于是大聲疾呼“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是對當時朝政的吶喊,也是對前程瀕臨絕望的呼聲。突然,作者又筆調一轉,寫道“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真可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人向往未來,暫時置殘酷的現實于一邊而不顧,堅信總有一天他會云帆高掛,乘風破浪,施展自己的才智和才華,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宏偉理想。

理想的翅膀,沖破現實的陰霾,世路的險阻,擋不住詩人熱烈而執著的追求。至此,可以看出,李白雖是思想上極為矛盾的人,作品中流露出一些消極處世的思想,但他的積極處世、愛國愛民的進步思想是主要的,他的詩作絕大多數能擺脫矛盾思想的羈絆,反映出奮發向上的激情。因此,李白不失為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并深受我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愛。

參考文獻:

[1]王國巍.敦煌及海外文獻中的李白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10.

篇(6)

李白是盛唐詩壇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以其不朽的詩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讀者。李白留給后人九百多首詩篇,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珍貴財富,其詩歌具有一種激蕩宏大的情感張力,不僅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內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縱觀李白詩歌,浪漫主義是其主要特色。本文將對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特色進行闡述。

一、李白的詩詞豪邁奔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意氣奮發,豪邁奔放,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極其樂觀。是對自我、對人生的有力肯定,同時也表現出詩人頑強的生命力量,它曾經鼓舞過眾多頹唐失意的人奮起前進。“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又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詩人用他熾熱的感情、豐富奇特的想象力抒發著自己的情懷,這種情懷大氣磅礴、排山倒海、一瀉千里。“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字里行間充滿火熱的感情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呈現出一種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李白的詩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者是他對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此他有恃才傲物的資本,表現出自己的清高。李白被唐玄宗召赴長安時,他滿心喜悅,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當他明白自己只是個“御用文人”的時候,他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傲然離去。另一個方面,李白的詩歌氣勢恢宏,意境廣闊。“噫吁口戲,危乎高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賀知章為李白的大氣深深所折服。“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意境闊達,氣勢磅礴。

二、李白的詩歌想象豐富

李白善于借助超現實的幻想或古代神話傳說構成各種瑰麗奇特的藝術境界。當現實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或象征他的熾烈感情時,他便借助于超現實的幻想或古代神話傳說。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發想無端,奇之又奇。

三、李白的詩歌大膽地夸張

李白善于用大膽的夸張創造離奇意象,營造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李白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描繪珠濺玉迸的瀑布;用“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來描繪水流湍急,行舟如飛;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來描寫寺院中樓宇的高聳;用“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來比喻無限愁思。

四、李白的詩雄奇飄逸

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飄逸、瀟灑、富于想象力。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從高聳入云的奇山異嶺,到夢幻迷離的洞天星月,馳騁想象,天馬行空,創造出一幅幅虛無縹緲的仙界神話,令讀者無限神往。如,“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這些詩句描繪出了一副令人神往的仙境。“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展現了作者曠達博大的胸襟和飄逸瀟灑的性格。

五、李白的詩歌想象變化莫測

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隨意生發,離奇惝恍,意象壯美而不乏清新明麗。與噴發式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李白詩歌中的想象,一個緊接著一個,想象之間,跳躍極大,縱橫變幻。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把衣裳想象為云,把容貌想象為花;又如,“熊咆龍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以才賦詩,前無古人。天才使其構思敏捷,造語迅速;奇才使其詩風豪爽,視角獨特;仙才使其詩格飄逸,情緒超然。李白對后世的巨大影響,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那“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凜然風骨,那與自然合為冥一的瀟灑風神,曾經吸引過無數士人。

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是藝術表現的最高典范,他把藝術家自身的人格精神與作品的氣象、意境完美結合,渾然一體,洋溢著永不衰竭和至高無上的創造力,李白浪漫主義精神及風格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一道永恒的彩虹。

篇(7)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最杰出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文學天才。李白以其非凡的自負和自信,狂傲的獨立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造的浪漫情懷,充分體現了盛唐士人的時代性格和精神風貌。李白的詩歌創作充滿了發興無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氣勢浩瀚、變幻莫測的壯觀奇景,又有標舉風神情韻而自然天成的明麗意境,美不勝收。杜甫稱贊他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種無比神奇的藝術魅力,確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特色。他的詩歌,不僅具有最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內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統一。

與其浪漫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手法相聯系,李白詩歌中頗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壯美景象。李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于風景秀美的祖國山河的描繪與歌頌。他走過很多地方,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觀奇遍諸岳”;他對祖國的壯麗山河無比熱愛,他善于用藝術的筆觸來表現那些美麗的景物,以引起讀者的想象和喜愛,那些詩篇讀起來都非常動人。他所喜愛的自然景色也并不是那種引導人遠離現實棲遁山林的悠閑靜謐的“圖案”,而是那種像“崢嶸崔嵬”的蜀道,“勢拔五岳”的天姥山,“登高壯麗”的廬山,等等,他喜歡那種雄偉壯麗,令詩人胸襟開朗的廣闊的景色。他說:“李太白周覽四海名山大川,……故其為詩疏宕有奇氣。”自然景色的壯麗也影響了他的詩歌特色的形成。例如下面的一首《望廬山瀑布》(其二):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他用單純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寫出了壯美的自然景色,“銀河”的比喻也是非常新鮮具體。坡稱贊這首詩:“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這首詩的確是將飛流直下的瀑布的景象生動地呈現出來了。

李白寫過很多描寫自然景物的詩,這些詩都是富有那些景物本身的具體色彩的,這就要求作者不僅把握他所描寫對象的具體特點,而且用動人的形象和詩的語言來加以表現。在表現手法上,他也是多樣的,并不重復的。例如另外一首寫廬山瀑布的詩,《望廬山瀑布》(其一):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云天里。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前面一首是遠望景象,寫出了在陽光下面,滿山煙霧,瀑布直下的壯觀。這一首卻是登峰近看,對于水流的急湍更容易領會了;從近處舉首仰觀,瀑布顯得尤其壯偉。

他也常用一種夸張的手法來形容所寫的景象,例如《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箭射東海。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開。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云作臺。”這和我們所熟知的“白發三千丈”,“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等詩句一樣,都是屬于一種夸張的表現。這種寫法可以使他所寫的對象非常突出,特別在寫雄偉壯麗的自然景物時,可以使景物有開闔動蕩的效果。這種夸張的寫法又常常和他的豐富的想象聯結起來,有時還運用一些神話傳說,這就形成了一種“壯浪縱恣”的多彩的筆鋒,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這是構成他詩篇的一種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因素。

他還常常把描寫的對象加以“人格化”,賦予感情的機能。例如他的名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不只人在看山,敬亭山也在不厭地看人了。此外,如“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都是這類例子。創作中,他沒有把自然景物只當做描寫或刻畫的對象,而是把豐富的想象和誠摯的感情結合起來,讀來就更富于感染的力量。沈德潛評價時說:“太白落想天外,局自變生,大江無風,濤浪自涌,白云舒卷,從風變滅。”這是形容李白詩的豪放飄逸的風格的。這種風格的形成當然和他的思想性格,遭遇經歷都有極密切的關系,但他把詩中所要表現的內容也賦予了與之相應的優美的語言和結構,豐富的想象和動人的形象,這就使他的詩在藝術上也達到了高度的成功,具有感人的力量。

除了對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象的描繪與歌頌外,李白的詩中表現最多的是一種對于自由和擺脫社會羈絆的渴求,一種對滿足與既成秩序的庸俗人們的藐視和一種對于有才能的人在社會上的得不到應有尊重的憤慨。這些思想常常借飲酒高歌的行為或游俠求仙的向往表現出來,而且這種表現常常是非常強烈的。《懷仙詩》說:“堯舜之事不足驚,自余器器直可輕。巨鱉莫載三山去,我欲蓬萊頂上行。”他看不慣世間的庸俗和污濁,因此才以神仙為寄托。“吁咄哉!仆書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萊,極目四海,手弄白日,頂摩青穹,揮斥幽憤,不可得也。”這說明他有憂愁,而求仙的目的正是為了“揮斥幽憤”。

但神仙畢竟是一種幻想的存在,并不能解脫他日常生活中的憂愁和憤懣。“求仙殊恍惚,未若醉中真”,“賢圣既以飲,何必求神仙”。求仙只給他一種對于理想生活的期望,而飲酒則可以直接寄托他的傲岸情緒,使他得到一種豪縱的。李白是一個豪放的人,他不愿意沉浸在憂思中,于是一方面飲酒行樂,慷慨懷古,嘆息人事的無常,為自己解懷,一方面他仍有高度的自信,像他自己所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這也同時說明了李白的飲酒行樂并不完全是一種頹廢享樂的態度。他的“憂思”中當然含有他個人的成分在內,但也絕不是專為自己而發的;他看不慣那種是非賢愚不分的昏暗的現實。在詩中,他對當時的社會有如下的描述:“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嫫母衣錦,西施負薪。”《古風》第五十首也說:“流俗多錯誤,豈知玉與氓!”對這種是非顛倒、善惡不分的社會現實,他感到實在無法容忍,這就是他憂思的主要內容。他雖然想“濟蒼生”,但在當時來講只能是空話,于是就更沉湎于酒了。他的思想也是不斷發展的,經過長期現實生活的磨煉,他對當時的政治和社會認識得比較清楚了,這種精神明顯地表現在他的創作上面。因此,我認為,李白詩雖然在風格和表現方法上都是富有浪漫主義精神的,但因為他根本上是從現實出發,所以也鮮明地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現實的面貌。可以說,他的作品給我們提供了古典作品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很好典范。

在創作的過程中,詩人的感情往往如噴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瀉,其間裹挾著強大的力量。因此,在詩體的選擇上,他較少運用多有限制的律詩,而偏愛便于縱橫馳騁、隨意抒寫的以樂府歌行體為主的古詩,尤其是七言歌行。而且,這一類詩體在李白那里,比前人更為放縱自由。例如《蜀道難》大量運用長短不齊的雜言,劈頭就用了獨特的句式:“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接下去忽而五言,忽而七言,時而短至三四字,時而又長至十幾字,如:“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在句式的屈伸變化中把詩人的激情一步步推向。明朝胡應麟《詩菽》說:“古詩窘于格調,近體束于聲律,惟歌行大小短長,錯綜闔辟,素無定體,故極能發人才思。”可以解釋為什么李白喜愛寫樂府歌行。他是一個性格豪放的人,他不能容忍詩歌形式給予內容表達的任何約束,他對詩歌的見解和主張是這樣,他的詩歌創作也是這樣,這就形成了他詩篇中的那種“清水出芙蓉”的自然單純的風格。

這種自然單純的風格,與他所用語言的樸素平易是分不開的,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明麗爽朗是其詞語的基本色調。他那些脫口而出、不加修飾的詩,常呈現出透明純凈而又絢麗奪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茍同于世俗的高潔人格。

篇(8)

一、初唐儒學思想發展狀況

儒學學思想在中國古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謂儒學,就是指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在初唐時期,儒學得到了比較廣泛的發展,唐朝是一個盛產詩歌的時代,唐詩三百首的名號人盡皆知,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十分鼎盛的時期,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進步,尤其是初唐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高,統治者們吸取了前朝滅亡的經驗教學,把國家治理得很穩定,尤其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方面,繁榮程度都是空前的。在政治上,唐朝的統治者們任人唯賢,勵精圖治;在經濟上,鼓勵自由生產,開展多重買賣;在文化上,鼓勵百家爭鳴,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相融合,不斷誕生新的文化;在外交上,結束了多年的分裂局面,迎來了大一統時期,并且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鼓勵民族融合。正是得益于統治者們這一系列的開明政策,唐朝的文化璀璨無比,儒學思想廣泛傳播,唐朝人的胸襟也是格外寬廣,詩人自信昂揚。

封建社會中的等級制度極為森嚴,統治者們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因此,統治者們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發展,社會上的任何思想學說的興起也都與統治階級有著密切的聯系,甚至是統治者的愛好都能夠影響社會思想的導向。早在漢朝時期,漢武帝就曾經大力倡導儒學,從而確定了儒學的超然地位,社會上的知識分子都在大力鉆研儒學,一時間,社會上刮起了一陣儒學之風,唐朝也是如此,由于統治者們偏愛儒學,儒學得以恢復并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

二、李白的儒學思想表現

在中國古代的詩歌歷史長河中,李白是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作品一瀉千里,氣勢如虹,“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大氣磅礴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語言風格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并且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然而,李白之所以能夠稱之為一名偉大的詩人,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詩歌風格的獨樹一幟,更是因為在他的詩歌中體現出的一種胸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的憂國憂民思想。王運熙曾經說過,一個詩人之所以成功,并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華,更是因為他的作品能夠描寫真實的歷史和深刻的思想,如果沒有這種深度,那么這種藝術就是虛偽的,不具備真正的價值。的確,李白就是這樣以為充滿藝術性的詩人,他的詩歌之中充滿了深刻的思想,給后世以啟迪。

(一)積極入世的政治渴望。李白有著積極入世的渴望,李白曾經見過玉真公主,并為其寫下《玉真仙人詞》,從而寄希望于玉真公主,希望她能夠為李白進行引薦,謀求官職,然而這次謁見并沒有結果,無奈之下,李白不得不離開長安繼續他的漫游之路。或許是上天對李白的眷顧,在天寶元年,玉真公主與吳均共同向統治者舉薦李白,從而讓李白被供奉為翰林,這次的經歷對李白來說具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他引以為豪的事情。然而,在這三年的翰林生涯中,李白并沒有搞出什么大的動靜,由于沒有功成名就,他就被賜金放還了,這是李白人生的一處十分重要的轉折點,也是他的詩歌風格的重要轉折點,此后,李白離開了長安,創作了大量的游仙詩,以表達對于仙境和自然的追求,然而,通過對他的詩歌進行細致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李白內心之中的矛盾,他想游仙,但是有十分眷戀儒家世界,他之所以想游仙,就是因為自己的懷才不遇,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做法,雖然李白一心求仙,但是他的內心深處還是隱藏著一抹對于仕途的渴望。李白的游仙詩把虛幻的世界與現實的世界有機結合起來,亦真亦幻,表達出來了一種積極入世的思想狀態。

(二)李白對儒家倫理觀的尊崇。倫理思想是儒家的一項最為基本的內容,“仁義禮智”是我國儒家思想的最為核心的觀點,對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李白自幼年時期就接受了儒家教育,形成了自己的儒家理論觀點,主要是體現在以下這幾個方面,一是“事君榮親”思想,“仁”字是維護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基礎,儒家大力倡導仁學,用仁字來處理人際關系。

(三)“事君榮親”的倫理思想。在處理君臣父子關系問題上,儒家倡導事君要忠,由于李白受儒學思想的影響很深,事君忠君就成為了李白一生的一個追求,這也是他積極入世的一個重要原因,李白十分想要有所抱負,以天下為己任,在詩歌之中,李白曾經多次表達自己的這個想法,并且經常“獻濟時策,進興亡言”,從而想要謀求實現抱負的途徑。他始終懷著這樣一個信念,那就是自己的才華一定會被統治者所看到,一定會在仕途上取得成就,因此,他的一生都在為這個理想而奔走,李白滿腹詩書,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他曾經寫到“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由此可見他對事君的渴望程度之高。

(四)“濟世愛民”的仁愛思想。孔子曾經說過“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李白的仁愛思想就表現在他十分關心民間疾苦,反對統治者們因為自己的利益和喜好而發動戰爭,因為無論戰爭是勝利還是失敗,受苦的總是人民,社會上的家破人亡和妻離子散數不勝數。在《宿五松山下荀媼家》這首詩中,李白詳細地敘述了自己借宿農家的經歷,“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體現出了農家百姓生活的艱難,表現出了他對于民間疾苦的關注。在《丁督護歌》中,“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寫出了人民的飲食之差,短短幾句話,描繪出了工作條件的惡劣和階級剝削的無情,令人深感悲痛。

(五)“重義輕利“的義信思想。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儒家十分講究重情義,李白在他的是各種對此深有體現,在《上安州裴長史》中,李白記載了自己與蜀中朋友之間發生的故事,詳述了自己的重情重義,后來,有人客死他鄉,李白痛苦不能自己,面臨猛虎也絲毫不離開友人的尸體,對友人不離不棄。李白不但描寫自己的重情重義,也在詩歌中描寫他人的重情重義,在《陌上桑》這首詩歌中,“使君且不顧,況復論秋胡”體現了忠貞女子貧賤不能移的高貴品質。

總而言之,李白的詩歌作品是有著豐富的內涵的,這些作品不但具有著藝術價值,還具有著歷史價值,通過李白的詩歌,我們可以看到那個年代的歷史,深入了解儒學思想,這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參考文獻:

篇(9)

作為南朝文壇上杰出的、富有多重個性的詩人,鮑照那瀟灑俊逸、自由浪漫的樂府詩,對李白磊落豪放的歌行體產生了極為強烈的影響。

李白受鮑照影響最大的是樂府詩。眾所周知,鮑照擅長擬作樂府民歌,不僅在內容和主題方面奠定了七言及以七言為主的雜言樂府的基礎,而且首創了以“君不見”開頭的句式。李白的名篇《將進酒》《行路難》《白纻曲》等是明顯祖述鮑照《擬行路難》《代白纻曲》等作品的。

例如李白《行路難》其一,在內容與用意上,與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六頗為神似。兩詩的風格與內容近似,都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傷和理想得不到實現的憤慨心情,表現出一種掙脫困境與苦悶的自由精神。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Abstract] In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Acceptation Aesthetic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Xu Yuan-chong can sufficiently restore and represent peacefulness, happiness, loneliness and sadness of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by translating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into English by study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in Li Bai’s poetry.

[Key Words] Theory of Response Aesthetics Li Bai’s poetry Flower Mental Image Representation Deep Meaning

一、前言

李白(701-762)是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之一,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集儒、釋、道等多種思想于一身,且具有熱情奔放的情感,縱橫馳騁的才思,他的詩歌雄奇豪放,飄逸卓群,想象奇幻,比喻瑰麗,流轉自然,音韻和美,性格多變,語言渾然天成。他的詩歌飽含豐富綺麗的意象,所描繪出的意境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他詩中豐富的意象,不僅渲染了獨特的意境,更體現了詩人超然脫俗的人生境界,他的詩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不僅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瑰寶,而且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傳播價值。一千多年來,李白的詩歌被譯為日、俄、英等多種文字,僅英譯就不乏名家名篇,盡管許多翻譯者對李白的詩歌進行翻譯,但大都沒有對李白詩歌中“花”的意象進行翻譯,研究者們也很少涉足李白詩中“花”的意象英譯的意蘊研究,因而使譯文難以達到原詩意蘊,因此本文試對李白詩歌中“花”的意象英譯的意蘊在英譯中的再現作一淺析。

二、接受美學理論

接受美學理論誕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的聯邦德國,其重要理論代表是姚斯(Jauss)和伊瑟爾(Iser),他們認為:“作品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二是讀者(譯者)的賦予。”接受美學的觀點適用于譯者對原作文本的闡釋過程,從而使譯者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更好的發揮。

在以前的譯詩過程中,大多數譯者很難通過對意象的關注從意蘊、意境上翻譯原詩,很難創造出與作者相同的審美體驗的譯本,因而也難以把原詩中的美傳達給讀者。通過研究,發現許淵沖在對李白詩歌英譯時,卻能通過對意象的關注從意蘊、意境上翻譯原詩,能夠獲得與作者相同的審美體驗,并能夠把自己的審美感受在譯語中完整地再現出來。

三、李白詩歌中“花”的意象英譯的意蘊

(一)李白詩歌中“花”的“寧靜”的意象英譯的意蘊

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洞天非人間。 (《山中問答》)

I dwell among green hills and someone asks me why;

My mind care free,I smile and give him no reply.

Peach petals fallen on running water pass by;

This is an earthly paradise beneath the sky. (許淵沖譯)

詩的后兩句“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洞天非人間”(“Peach petals fallen on running water pass by; This is an earthly paradise beneath the sky.”),許淵沖用“peach petals”來翻譯“桃花”。晉代陶淵明筆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成了世代隱逸文人的精神家園和理想境界。本詩中,“花”的意象是“理想與寧靜”。一句“Peach petals fallen on running water pass by”,將“桃花”賦予生命,指引著作者朝著美好的地方“an earthly paradise”駛去。許淵沖對“桃花” (peach petals)的直譯,使讀者可以從“桃花” (peach petals)入手,深切地體會到寧靜而又美好的意境。

(二)李白詩歌中“花”的“美好”的意象英譯的意蘊

例1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夢游天姥吟留別》)

The sun rises from the sea.

And in midair I hear sky cock crow loud.

The footpath meanders' mid a thousand crags in the vale.

I'm lured by rocks and flowers when the day turns pale. (許淵沖譯)

本詩中,“花”的意象是“美好”。詩中最后一句“迷花”是泛指,而不是特指,因此譯者用“flowers”來翻譯是非常恰當的,這樣的翻譯也營造了一種天欲亮時山間景物的美好以及由此而生出的人們感覺的美好。許淵沖用“flowers”(迷花)來表現天姥山奇麗明媚的景象,使讀者能夠體會到詩人塑造出來的美麗的景色以及詩人那美好的心靈的寄托。

例2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許淵沖譯)

本詩中,“花”的意象也是“美好”。“花”在本詩中指的是“煙花”,許淵沖用譯氣不譯字的方法,靈活增減詞語,變化詞語,把“煙花”翻譯成了“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譯者用 “green”和“ red”把絢麗的色彩表現出來,譯出了春天花紅柳綠的綺麗景色,也使譯作意蘊濃厚。

詩歌講究的是意境,詩人寥寥數筆勾畫出的就是一種“意境美”,許淵沖用譯氣不譯字的方法把意境美給淋漓盡致地翻譯出來了。

(三)李白詩歌中“花”的“孤獨、無奈”的意象英譯的意蘊

例1

孤蘭生幽園, 眾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 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 香氣為誰發。 (《古風》其三十八)

A solitary orchid grows in a secluded garden,

As common weeds conspire to submerge it.

Though basking in the rays of springtime sun.

It still grieves at the high autumn moon.

Flying frost early came whispering.

Green luxuriance feared an imminent end.

Without the gust of a fresh wind.

For whom would it put forth such fragrance?(許淵沖譯)

本詩中的 “花”指的是“蘭花”。 “蘭花”具有“孤芳自賞”之意,許淵沖用“orchid”來翻譯“蘭花”,用“solitary”來形容“orchid”,更加明確地譯出了“蘭花”的孤傲,使“蘭花”具有了人的感情。因此,“花”的意象是詩人的孤獨和無奈。此外,許淵沖用 “solitary orchid”來翻譯“孤蘭”,反襯出了園子的幽靜和荒蕪,給全詩營造了一種凄涼的氣氛。蘭花無人欣賞,只能孤芳自賞,詩人也是如此。許淵沖的翻譯,譯出了詩人的孤傲和對自己無人欣賞的無奈,譯出了原詩的意蘊和詩人的情感。

四、結語

李白的詩歌飽含豐富綺麗的意象,所描繪出的意境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在接受美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對李白詩歌中“花”的意象英譯的意蘊分析,得出許淵沖注重“花”的意象的英譯,進而注重對全詩意蘊的英譯,從而使原詩的意蘊和詩人的情感能夠在譯詩中最大程度地得以還原和再現。

參考文獻:

[1] 韓慈紅.李白詩歌中動詞英譯的意蘊研究[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6).(45-47).

[2] 韓慈紅等.李白詩歌的意音形在英譯詩中的再現[J].科學時代.2010.(21).(217-218).

[3] 李謐.許淵沖的詩譯“三美”說[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3).

[4] 許淵沖等.唐詩三百首英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88.

[5] 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 楊義.李杜詩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注:

上一篇: 交警總結 下一篇: 保險公司實踐報告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码 | 亚洲日韩AV中字在线网站 |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激情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不卡 | 最新国产1024精品 | 香蕉国产成版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