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校勞動教育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7 17:29: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職學校勞動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職學校勞動教育

篇(1)

(1993年12月1日京政發〔1993〕70號文件)

通知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總公司,各高等院校:

為進一步轉換學校內部運行機制,深化教育改革,更好地調動廣大教職工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市委、市政府決定提高市屬各級各類學校教職工待遇。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從1993年1月1日起,本市所屬各級各類學校教職工在現有收入的基礎上,每月人均收入再提高56元。此項經費納入教職工結構工資,依照按勞分配的原則,不得平均使用。

篇(2)

二、由國家派遣到國外高等學校學習的留學生,畢業回國分配工作后的工資待遇,也按本通知第一條規定執行。

三、入學前為正式職工的畢業生,如果本人原標準工資高于附表所列的工資標準時,分配工作后,仍回原生產、工作崗位的,可按本人原標準工資執行;不回原生產、工作崗位的,應按調動工作后的工資處理辦法處理,但是,如果低于附表所列的工資標準的,可按附表所列的工資標準執行。

原為現役軍人的畢業生,分配到地方工作后,如果按照復員退伍軍人工資待遇的規定,其工資高于附表所列的工資標準的,可按復員退伍軍人工資待遇的有關規定執行。

四、畢業生的工資待遇,從報到開始工作時發給,凡是上半月報到工作的,發給全月工資;下半月報到工作的,發給半月工資。如果當月已在學校領取了生活費的,應把多領的生活費從工資中扣除。

篇(3)

理論層面

2010年,李正午接手軍糧城中學,擔任校長一職。其后,學校確立了“為每個學生成為高素質的勞動者奠基”的辦學理念。“高素質”是指有健康的體魄和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品格情操,有優良的心理素質,善于獨立思考,有創新意識,掌握勞動技能。在“軍中人”看來,教育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社會歡迎不歡迎,家長滿意不滿意”。讓學生走進學校學會做人,探求真知;走出學校自立自強,服務社會,成為合格的勞動者。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在各種“適合的教育”形式中,勞動教育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普職滲透的基礎就是勞動教育,“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長技、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

李正午校長介紹,學校實施普職滲透教育是基于四個方面的需要。

第一,普職滲透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指出,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推進特色學校建設,創建各類特色學校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有條件的普通高中可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采取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普職滲透就是高職教育的前奏,是學生適應和融入高職教育的必要準備。第二,普職滲透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當今社會需要大批具備動手能力和實際就業技能的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普職滲透就是為學生選擇職業和將來的就業做準備。第三,普職滲透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課程目標指出,普通高中教育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普職滲透,可以使學生獲得早期的職業發展認識,做好職業規劃、職業追求的準備,培育職業理想,確立職業目標。這是不同于學歷教育的另一種教育目標導向。第四,普職滲透是全面提高辦學質量的需要。普職滲透切合人的終身學習和發展需要。為了減少普通高中的同質化發展給學生帶來的傷害,軍糧城中學在實踐中尋找錯位發展思路,以普職滲透為特色豐富學校內涵,提升學校辦學水平。

學校創建普職滲透教育特色的指導思想是:以《天津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學校管理,豐富學校內涵,提升學校品位,通過職業技術的學習與實踐,培養學生的各種技能,樹立學生的勞動觀念,為高職教育作好鋪墊,使每個學生未來都能成為專業、事業上的成功者,找到一條幸福的人生之路。目標是通過3至5年的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學校實際的特色創建之路,努力打造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農村綜合高中,通過滲透職業教育,使學生了解社會分工,尊重各種職業、行業和他人勞動,珍惜勞動成果;通過實踐活動,創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使學生養成不畏困難、勤奮刻苦、樂于奉獻的優秀品質,在實踐中思考,激發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在培養職業技能的同時,培養勞動的創造力,使學生成為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準就業者。

現實層面

軍糧城中學長期重視在學生中開展勞動教育。學校創建初期條件艱苦,只有兩間土坯房,開始招生后,師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學校建設。師生共同參與,脫坯建教室,邊教邊學邊勞動。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師生共同到村隊參加勞動,并在校園附近建起了農業基地;上世紀九十年代,學校依托附近村莊及工廠,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每年帶領學生參加杏林食品廠采摘葡萄活動,到軍糧城農機站參加勞動,幫助村隊收割水稻等。近幾年,學校對建校以來的發展情況進行了梳理,確立了勞動教育特色。學生從自我服務開始,教室內外、校園內外衛生均由學生每天打掃,環境由學生維護和美化。每年,各年級學生到東麗區育才中學參加勞動實踐一周。現在,“編織藝術”“竹簽畫”等已形成學校特色項目,并已開發成校本課程。現代化學校達標建設期間,學校勞動教育特色得到了評審組專家的高度評價。全校初步形成了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成果的風氣。

“軍中人”認識到,近幾年,我國就業形勢嚴峻,同時,國家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又嚴重缺乏。這些形勢表明,普通高中早期滲透職業教育就是為學生選擇職業乃至未來就業做準備。普職滲透是一種大眾化、起點較低的教育,學校可根據學生的學業狀況,使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高中文化課的學習,教學內容、重點、進度視學生學業情況而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結合生源的實際情況,學校實施普職滲透的特色教育具有現實意義。軍糧城中學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完全中學,有學生1200余人,高中12個教學班,初中18個教學班,是東麗區唯一一所公辦普通高中校,學生全部來自周邊十幾個村莊,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畢業后考入本科院校學習相對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為學生未來發展做準備成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從師資構成上看,學校教師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大部分來自東麗區農村,本身生長在農村,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任教,大多數教師非常熟悉農村勞動并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能。從地理位置和社會需求上看,學校東臨濱海新區、泰達開發區西區,西接濱海國際機場、空港物流加工區,東麗區經濟社會發展、軍糧城新市鎮的啟動建設和各個功能區的開發建設需要大量預備人才,學生學習勞動技術和未來就業有天時地利的優勢。

基于管理和創新的實踐

管理保障

為確保特色建設工作順利開展,學校采取了多項管理保障措施。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特色建設領導小組和研究指導小組,把特色學校建設列入重點工作范圍。學校領導及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特色建設,校長直接分管,教導處將特色教育納入課程計劃管理,任課教師按計劃上課。主管校長、教務主任具體負責,做好研究和指導工作,確保學校特色建設得以順利進行。主管校長、教務主任負責與村隊及各學校聯系相關事宜,班主任負責管理本班學生,所有教師負責本人管轄的項目。成立特色高中建設專家組和顧問組,專家把關、引領,學校定期向專家匯報特色建設過程中的問題,收集意見,不斷改進調整。學校還拿出專項資金,并爭取上級主管部門和社會資金支持,保證普職滲透教育正常開展。學校與家長、社會溝通,宣傳普職滲透教育的思想和發展方向,尋求和達到共識。與高職院校建立聯系,聘請高職院校教師為學校提供知識培訓和技術指導,學校提供生源為高職院校做好專業進修準備,建立合同,共同發展。

課程設置

拓展普通高中現行的課程資源(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等),把職業教育內容融入其中;另外,增設教師自主開發的校本課程。高一年級開設“職業規劃與人生規劃”校本課程20課時,高二年級開設“專業技能介紹”校本課程10課時、實踐培訓課程10課時,高三年級開設“高職院校專業介紹及錄取要求”校本課程10課時。選擇當前高職高專的特色專業基礎課程,引導學生了解相關知識,涉及的主要專業有:計算機網絡工程與管理、應用電子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汽車電子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汽車運用技術、機械設計與制造、會計與統計核算、資產評估與管理、會計電算化、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化工技術、治安管理、市場營銷、工業與民用建筑、水產養殖技術、畜牧、小學教育、影視技術、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物業管理、園藝技術、服裝設計等。

各專業均由文化基礎課、綜合素質課、專業課構成。在注重文化基礎教育的同時,滲透專業技術教育,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專業課教學和綜合素質課教學統一在一起,嵌入到相應的能力板塊中,整合運行,貫穿全程。文化基礎課即普通高中基礎課程,旨在提高學生文化底蘊,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保持健康的體魄、向上的思想。綜合素質課由禮儀、演講口才、心理健康、就業指導等幾部分組成,旨在培養學生“先成人,后成才”,使其具有寬廣的社會適應性。專業課為職業素質教育內容,徹底從以單一的學科學歷教育為主導的傳統觀念轉變為培養學生未來就業、擇業、創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目標的教育軌道上來。堅持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主線開發課程。考慮中、高職教育的相互銜接,考慮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有機整合與融通,實現課程模式多樣化、課程設計動態化、課程結構模塊化、課程內容綜合化、教學模式科學化、課程信息現代化、課程教學個性化。

采取學分制促進學生學習進程。高中新課程改革以后,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和研究性學習作為必修課程進入高中,結合實際情況,學校把職業教育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學生5個學期完成5個課題,獲得15個學分。將職業教育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相結合,學生走出校門到各個社區、廠礦參觀,并獲得必修學分。高中新課程改革新增了通用技術課程和信息技術課程,學校充分利用本校資源,在開足開齊必修課程的前提下,增設技術類選修課程,學生根據興趣選修,并做到人人有技術類選修課程。同時,利用學校地理位置優勢,開發了“蔬菜的種植和培育”“果樹的種植和培育”“花草種植技術”“編織技術”“木工技術”等選修課程;利用理化生實驗室設備、電教設備等,開發“無線電技術”“照相技術”“攝像技術”等選修課程。

基地實踐

建設校內外勞動實踐基地。學校利用寬廣的校園和多處花壇,劃分不同的區域,建設成種植園區、花園區等,將各區域按年級分配至各班,由班主任及全體學生負責培育、種植、管理、收獲。學校地處軍糧城鎮中心,周邊有十幾個自然村落,學校與村莊緊密相連。為此,學校與村隊聯合開發勞動實踐基地和學生實驗田,并聘請經驗豐富的村民作為學生的校外指導教師,使學生親近土地,親近大自然,體驗勞動的辛苦,收獲勞動的快樂。

充分利用東麗區社會實踐基地的教育資源。東麗區育才中學是東麗區社會實踐基地,距離軍糧城中學只有十余公里,基地內設備齊全,種植面積大,品種多,軍糧城中學學生每年到基地學農訓練一周,參觀學校中看不到的農作物、植物等,并在教官的指導幫助下學習培育、種植、管理農作物的知識技能。

充分利用東麗區職業教育中心的教育資源。東麗區職業教育中心是國家重點職業教育學校,新校區剛剛落成,距離軍糧城中學只有5公里,交通便利,師資力量強,設備齊全,管理嚴格。為此,學校聘請了該中心的專業教師來校任教,學生定期到該中心學習培訓,培養職業技能。

技能訓練

篇(4)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實施加快了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和新課程設置的步伐。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系統總目標是由新時期對人才的新要求而決定的。高職體育擔負著“增進學生健康,增強學生體質,提升學生體育素養”教與育的任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術、技能,發展學生體能,增進學生的體質與健康,并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在隸屬于職業教育大系統中,還擔負著培養職業體能,終身體育鍛煉能力和特殊職業身體素質培養的教育職能。高職體育教育必須為增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強化職業體能,發展職業特殊身體素質,積極為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提供身體的健康、體能和職業綜合素質保障。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必須通過教學任務來完成。(1)促進身心發展,增進體質健康。鍛煉大學生的身體,增強大學生的體質,這是大學體育的首要任務。(2)增進知識,掌握終身受益的鍛煉身體的方法。大學生學會和掌握幾種鍛煉身體的方法,了解其鍛煉的機理,才能終身受益。簡便易行。實施性強的內容應作為首選項目進行學習,如健身操。健美操、跑步、太極拳、氣功、辦公室健身法,并結合大自然的環境予以選擇。這些運動,對大學生畢業后的一生都將有重要意義。(3)開展經濟項目,提高運動競技水平。(4)通過體育教育,向大學生進行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5)培養良好身體素質,提升職業綜合素質。

二、高職體育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職業發展。

為適應現代社會對人體的要求,學校的勞動教育應當使年輕人在參加生產活動時,能夠迅速地了解工具,掌握工藝,適應生產條件。但是,這一切只有在他們具有良好的健康水平,具有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在能夠靈活節省地完成必須的動作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學校體育教學通過體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證人適應勞動和生產活動所必要的機能和運動能力得到發展和完善,提高職業教學的效果和學生在職業生產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

(一)學校體育教學有利于學生素質教育的展開,進而促進學生職業發展。學校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現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被提升到重要的地位上。其中集體主義精神及頑強意志的培養,現代體育理念的形成,良好身體素質的奠定,現代專業技能的培養等,無不與體育教學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學校體育教學可以傳授體育基本知識,培養體育文化素質;同時,集體項目在教學中的設置和運用是培養集體主義精神的主要渠道,因此我們非常注重學生培養綜合體育素質的提高,以便為日后的職業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學校體育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生存環境。高職院校學生和年齡層次正處在青春發育的關鍵時期,身體的可塑性大,體形,骨骼,肌肉,內臟等變化較大,心理方面也處在非常敏感的時期。這些特點要求在體育教學中要注重運動量的合理安排,結合體育的特點,將思想品德教育用于體育活動之中,加強對挫折教育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情感和能力,陶冶學生美的情操,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要教育學生提高社會責任感。樹立群體意識,培養熱愛集體、遵紀守法、團結合作、勇敢頑強、創新開拓的品質,樹立起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

(三)學校體育教學可以針對學生的不同專業有目的的增強相關內容,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專業適應能力,促進職業發展。每一種職業勞動,就呈現一定的外在形態,都有特定的技能要求。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要善于研究不同勞動的基本方式,以體育為手段,進行近似勞動技能的教學,既可以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又能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如建工專業的學生,今后在職業勞動中需要拋接磚塊等物體,在體育教學中可借用排球墊球的技術進行模擬訓練,排球墊球時的基本姿,用力方向,順序與之相似。練習時,在保持墊球基本姿勢的基礎上,把臂擊球改為手拋球,為了更近似拋磚的動作,可把排球改為突心球進行訓練,這樣可以培養泥瓦工的勞動能力。這樣學生在新鮮、快樂的氛圍中鍛煉了身體,增強了勞動意識,提高了勞動能力。

大學生就業不僅應具備專業的知識、能力和技能,還應有良好的身體素質。無論哪一種職業,對從事者的身體素質都有一定的要求,不少職業對從業者身體素質的要求還比較高。所以,大學生應該始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作好身體素質的準備,以迎接社會對自己的選擇與職業的挑戰。

篇(5)

本人學歷:79年—83年在白城地區教育學院函授學習中文專業,83年大專畢業。調入學院后,94年—97年在東北師范大學函授中文專業漢語言文學系。97年4月份本科畢業。

二、主要工作業績

(一)師培工作:

93年以來為各級各類培訓班講授14門課程,共計680學時。具體課程有《現代漢語》、《中學語文教學法》、《外國文學0》、《古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小學思維發展心理學》、《職業技術教育心理學》、《幼兒教育心理學》、《寫作與評改》、《實用文寫作訓練》、《創新教育》、《學習策略》、《科技講座》等。

(二)科研工作:

承擔兩項國家級課題,兩項省級課題研究。

1、國家教委“九五”課題:制定區域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規劃的個案研究,于2001年結題.

2、面向21世紀小學生應具備的勞動技能,素質及相應的落實對策研究。即將結題,(國家級課題研究)

3、省級“試行二、一合段、培養一專多能人才”課題,99年獲二等將。

4、省級《“四自”教學模式探索》課題99年獲二等獎。

(三)論著

1、撰寫兩篇論文:94年12月份在《職業技術教育》雜志發表《因地制宜,靈活施教》文章。99年2月在《松原教育》上發表《淺談勞動技術課與并行學科的聯系與銜接》文章。

2、參編11本書:《當代教育新視野》、《學習策略的理論與實踐》, 《中小學教學管理基礎》、《中學勞動技術》教材和教參,《小學勞動》教材和教參,《當代小學教師游記選萃》、《中學生職業指導》讀本。

(四)教研工作:

1、組織開展市、省級優質課評選,教學基本功競賽,教學能手平和教學新秀評選 活動,培養出省級新秀能手50多人。

2、協助省職教分院召開省級教研會3次。主持召開市級教研會8次。

3、深入基層搞業務講座6次,內容為《改革教法,提高質量》、《專業課教學模式探索》

4、98年組織成立了松原市職業技術教育學會。

5、組織了松原市勞動技術課教師特殊能力競賽活動。

6、組織了松原市職業高中專業課教師特殊能力競賽活動。

(五)表彰

1、93年、98年、2000年均被省教育學院評為職業教育優秀教研員。

2、99年被評為綜合化。

3、98年被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評為全國勞動教育先進工作者。

4、98年、99年獲省級職業中學教師技能競賽優秀指導獎。

5、2001年被評為市級優秀黨員和院級先進女教工。

三、擬職能設想:

(一)我市職業學校現狀:

我市高職15所,專業課教師300多人,高職在校生800多人。

我市初職14所,專業課教師350多人,學生數12000多人。

(二)職業學校存在向題 :

1、職業學校生員短缺。

2、專業課實驗實習基地短缺,使理論和實踐結合受很大影響。

3、專業課設置不適合當前社會發需要。

4、缺少一專多能、有一技之長的專業課教師隊伍。

(三)面對現狀應開展如下工作:

1、協同市教育局職教科,做好中等職校的招生工作,為增強吸引力,加強職業高中對口升學管理。

2、拓展農村初中辦學方向,由農村初中以升學為主逐漸轉變到為本地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同時兼顧升學軌道上來。

3、加大在農村初中開設農業技術課宣傳力度,使各縣(區)教育局和學校都在思想上認識上、達到充分重視,從而出臺政策。

篇(6)

一、美國高校教育師資繼續教育機制的解析

1981年,美國總統里根授權組成由18位專家參與的教育質量調查委員會,就當時的教學質量問題展開調查,提出了《國家處于危急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調查報告。報告認為美國一直存在的教學質量問題始終未能得到解決,是導致美國國際競爭力下降的根源,從而嚴重威脅著國家安全。報告從國家安全的角度闡述了教育改革重要性,提出許多實質性的教育改革建議,不僅要求重新設定師資培訓標準,修訂高等學校師資培訓計劃,而且對政府、家長和學生都提出了相應的具體建議。此后,美國掀起了第三次教育改革運動。在全國教育改革的聲浪中,教師的入職培訓和職后教育成為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措施之一。人們開始重新解讀師范教育,認為教師教育應貫穿于職業生涯的整個過程。使人們感受到在知識經濟時代教師繼續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使美國教師在職進修逐漸法制化、規范化與制度化。第一,美國教師繼續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四種。其一是高等院校繼續教育,主要采用校內學分課程、校外服務以及遠程教育三種形式。校內學分課程是各高等院校以本校為繼續教育教學基地,向學習者授予教育碩士、教育博士的學分課程或不授予學位的學分課程。校外服務是指高等院校利用自身的人力資源優勢,同政府及地方團體合作成立一種“教師中心”的機構,參與社會服務。遠程教育是指高等院校通過廣播、電視、函授、網絡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本校專業課程推廣到社會中去,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網上交流,同時學習者也可以通過網絡相互交流,實現課程目標與人際溝通等多種目的。其二是學區教育模式。主要由學區負責設計、管理和監督,由地方教育委員會負責財政撥款,圍繞學區的發展目標和教學需要進行。其三是教育專業團體教育模式。經常開展課題研究,舉行相關的學術會議,進行專業內的溝通和對話。上述教師繼續教育模式,達到了解決具體問題,擴大知識面,更新知識以及獲得學位目標,同時除了從繼續教育中獲得教育知識與實踐技能外,也促進了教師的個性發展和完善,使得教師繼續教育由原來的爭取合格,轉向爭取優秀,逐步向更高層次發展。第二,美國教師繼續教育的發展趨勢,教師繼續教育機構也由原來以大專院校為主,逐步趨向多元化。通過多種教育模式實施教師繼續教育。加強教師教育、課程改革以及相關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建設相結合。教師繼續教育從教師學術水平、教學素質以及人格發展等方面進行教育,著力提高在職教師的專業水平,實現教師繼續教育專業化。

二、英國高校教育師資繼續教育機制的解析

第一,英國十分重視高職教師的職前培養,積極探索新的培養模式,注重提高高職教師的職業技能。為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基礎。第二,英國高度重視高職教師的入職培訓。1972年英國政府在《教育:一個擴展的框架》白皮書中指出:“即使是受過最嚴格的職前訓練,但世上仍沒有一種重要的職業能期望新的就業者馬上能作出充分的貢獻……每一位教師在任職初期,需要而且應該勻出部分時間參加系統的熟悉專業、有指導的教學體驗和進修方案。”當時稱這一過程為新教師“人門”(induction)式“試用期”。1999年英國政府正式提出建立新教師入職培訓制度,使新教師向職業教師的過渡做了很好的銜接。凡是1999年以后獲得教師資格證且首次參加工作的新教師必須完成三個學期的人職培訓。英國入職培訓制度的建立對于教師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標志著一種全新的教師培養模式的確立,使人職培訓處于與職前培養和教師在職進修同等重要的地位。把人職培訓引入師資培養過程中,使教師培養方式更加科學和規范,有效地彌補了以往由于教師體制的封閉性而導致教師教育質量不高,新教師不能很好地適應和勝任教學工作的缺陷。實踐證明,新教師接受必要的入職培訓,接受有經驗教師的指導,熟悉企業生產過程,可以大大縮短他們的適應期,以便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勝任高等職業教育工作。第三,英國高度重視高職教師的職后教育工作。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公布了一系列有關教師在職教育與培訓的報告和發展計劃,使教師在職進修已成為英國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逐步朝制度化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1972年發表的《詹姆斯報告》要求大力發展教師的在職教育與培訓,認為這是提高教育質量最迅速和最有力辦法。1983年發表的《教學質量》白皮書對教師的在職進修再次予以肯定,并認為所有教師有必要不斷地參加在職進修活動,使培訓、經驗、資格、工作安排和晉職之間建立一種更為緊密和清晰的聯系。1985年發表的《把學校辦得更好》白皮書中,要求所有教師都應定期接受在職培訓,學校和地方教育當局應更系統地進行規劃,使培訓更好地適應教師職業發展和學校課程的需要。2001年英國政府頒布的促進教師專業持續發展的文件《教學與學習:專業發展戰略》指出:制定這一戰略旨在給教師提供更多相關的培訓機會和有效的發展機會,以提高教師的技能、知識理解力以及他們在學校中的工作效率。綜上所述,英國教師的職前培養、入職培訓和職后教育三個階段已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英國教師的專業成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德國高職教育師資繼續教育機制的解析

第一,完善的高職教育師資培養培訓法律法規,最早起源于中世紀。到20世紀50年代,社會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不斷提高,德國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相繼頒布了《職業教育法》《職業促進法》《實訓教師資格條件》等職業教育師資法律法規。德國高等職業教育師資建設不但有國家宏觀發展政策支持,而且還有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保障,成為高質量的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前提條件和根本保障。第二,規范的高職教育師資的人職培訓。在德國,無論是職業學校的實踐課教師、理論課教師,還是來自生產一線的實訓課指導教師,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專業資格培訓和職業教育學、勞動教育學進修并進行實際操作考試與理論課考試。對于實踐課教師和實訓課教師,不僅要接受嚴格的專業技能訓練,掌握實訓設備的操作規程,而且還要掌握職業教育學和勞動教育學知識,以便能總結已有的專業實踐經驗,并與職業教育的目標和任務結合起來,解決實踐中可能出現的新問題。對于理論教師而言,獲得大學入學資格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在與大學學習專業相同行業的企業至少實習一年,以了解現代企業的組織管理機構、生產經營方式和相應的實際操作技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大學里所學的各種專業教學理論模式和規律。這樣培養出來的教學人員,獨立任教后就已具備了相當雄厚的職業功底和很高的業務水平。在德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理論課與實踐課盡可能在同一個或相鄰的地點進行,使實踐、實訓中的問題能及時從理論上進行探討,理論問題又通過實踐操作來加深理解。他們的實踐、實訓場所盡可能與社會上實際的生產或服務場所一致,培訓內容也要求與生產流程、業務流程聯系,這種方式既加深了教育與實訓之間的溝通與配合,也實現了職教師資與培訓之間的協調與合作,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第三,系統的高職教育師資的職后教育。根據德國聯邦政府和各聯邦州的法律法規,高職教師參加職后培訓和進修是一種必須履行的義務和權力,高職教育師資必須不斷適應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新規范的繼續教育,并根據專業教師、普通教師、新學科教師三種不同類型制訂培訓計劃和評估標準。同時根據不同的內容、要求和層次分級進行,形成全國性的師資培訓網絡,值得強調的是在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中,教師去企業實習進修是一項重要內容,這樣就能讓教師及時把企業中的最新信息帶到教學中去。同時高職教師也會利用其長期工作和教學中積累的經驗為企業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對企業的經營進行業務上的指導。同時將教師進修提高與任職資格、職務及工資待遇緊密聯系起來,教師進修后可獲得更高一級或另一級任職資格。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在任職期間,每兩年進行一次考核,合格者晉升一級,不合格者必須參加進修。既有利于進修質量的提高,也有利于高職教師的職后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5-0003-02

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是人的價值產生的源泉和前提。勞動價值觀是人們對勞動的態度和根本看法,由人們對勞動的價值、目的、態度和意義等方面構成的,是人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高職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主體,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對自己順利就業、職業發展、實現人生價值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一、高職學生價值觀呈現的特點

1.高職學生價值觀的功利性和主體本位性。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的時期,我國傳統的價值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高職學生的價值觀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各種文化、思想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利于高職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創業意識、自強意識,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影響。一部分高職學生的價值觀已由以往的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實現人生價值等,逐步向實現個人利益轉化。隨著學生思想活動的選擇性、獨立性、差異性、多樣性的明顯增強,其在價值的追求和價值觀上日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他們缺乏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更多地要求社會對自己的滿足,而自己對社會應盡義務的意識卻很淡薄,缺少艱苦奮斗和樂于奉獻的精神等問題在高職學生中也屢見不鮮。在勞動價值觀上,他們更是追求自我為中心的個體本位性和功利性,必須對此加以正確引導。

2.高職學生的人生價值判斷多元化,選擇比較務實。有些高職學生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把個人的價值逐步轉向獲取狹隘的自身和眼前利益上,片面追求個人利益和個人需求。實現人生價值的判斷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許多高職學生認為金錢就是力量,人的勞動價值體現在于所獲得金錢的多少,錢是衡量人生所創造價值的唯一標準。也有的高職學生注重自我利益、自我發展,認為自己的價值體現于自我奮斗。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是自己一個人奮斗得來的,與其他人無關,忽視國家、社會給個人的成長所提供的環境。在求職中,更多的是看重金錢、待遇、權利和地位,重視短期的效益。而專業是否對口、職業前途、人生志向、國家是否需要等長期的戰略思考和人生定位往往被忽略。只是把自己的工作當成是生存的手段而已,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而不是為了實現自身理想而付出心血。

二、高職學生勞動價值觀形成的原因

1.家庭環境的影響。目前,高職學生一般都是“90后”。“90后”常常被稱為“幸福的一代”。上世紀90年代是我國經濟得到較大發展的時代,是人們在物質上得到較大豐富的時代。“90后”85%以上均為獨生子女,他們在“6+1”的家庭結構(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成長,從小就深受家人的呵護與溺愛。家庭教育的失衡,影響了對獨生子女的勞動教育。在他們看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尊重勞動的優良傳統早已過時,享受父母的勞動成果是理所應當的事。在社會理想與個人理想、義與利的關系問題上,他們往往選擇后者。對學校安排的義務勞動更是以利益作為取舍,勞動觀念的現實化和功利化比較嚴重。

2.學校教育環境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全國高校后勤產業化的發展,特別是后勤產業化向著商業化的轉變,高職教育在培養學生時,往往注重對學生“德、智、體、美”四個方面的教育,而忽視了對學生勞動精神的培養,這樣的教育顯然是有缺失的。由于高職學生在大學期間,勞動意識、勞動觀念、吃苦耐勞的精神教育逐漸淡化,致使他們當中出現一些金錢至上、貪圖安逸、厭惡勞動、不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高職生職業選擇和發展。

3.社會環境的影響。高職學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深知只有那些具有扎實專業基礎知識和掌握高超的現代生產手段,并能在生產、建設和科研等方面代表先進生產力的人,才會受到社會的重視和青睞。但是一部分人并不能正確地理解市場經濟,以為市場經濟就是一切向錢看。高職學生們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在勞動價值觀上講奉獻的少,講索取的多,急功近利、貪圖享樂、浮躁、迷惘等現象普遍存在。要培養高職學生的勞動觀念,不僅要讓學生參加義務勞動,還要構建一個立體的、長期的計劃,從而有力保障高職學生正確勞動觀的培養。

4.高職學生自身發展特點。高職學生當中的大多數已近成年,但由于從高中畢業直接進人大學,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他們中大部分人社會閱歷淺,生活經驗不足,自我評價、自我認識不到位,整體心理狀態不夠成熟。因此,難免在對事物的認識上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主觀性和感性的傾向,對如何才能實現人生價值充滿困惑。

三、當代大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的樹立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感染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我國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高職學校要加強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倡和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引導學生自覺處理好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辯證關系。在選擇、確立自己的勞動價值目標時,既要承認人們通過正當途徑實現自身價值的合理性,又要提倡奉獻社會、回報祖國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要把個人利益、集體利益、社會利益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當個人利益與國家、社會利益相矛盾時,要以國家、社會為主體,引導學生自覺樹立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的勞動價值觀,從而使高職學生正確認識勞動價值觀。

2.樹立職業平等意識和勞動光榮的觀念。高職學生畢業后將成為生產第一線的員工,我們需要引導他們端正勞動態度,把立志與立業結合起來。要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各行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存在分工的不同,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在政治上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只要做出了成績,都應該得到人們的尊重和肯定。因此要培養高職學生的勞動觀念,不僅要讓學生參加義務勞動,還要構建一個立體的、長期的計劃,從而有力保障高職學生正確勞動觀念的培養。

因此,每個高職院校的學生都應該自覺實踐,勇于探索,主動加強自我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努力使自己成為21世紀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特別是注意要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求真務實,使自己在勞動的過程中學知識、受教育、長才干,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在畢業時找到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舞臺。

參考文獻:

[1]譚德禮,江傳月,劉蒼勁.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及成長才規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喬萬敏.大學生成長成才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8)

二、高職課程設置中德育課程的開設

德育課程我們將它分為二類,通常,我們將有組織的、有計劃的、明確的、直接的、外顯的德育方式稱之為顯性德育,而將非直接的、不明顯的、暗含的德育方式稱之為隱性德育。隱性德育是與顯性德育相對而言的,凡有組織、有計劃的,德育目的明確、德育形式直接的德育方式,都屬于顯性德育的范疇;而其他能產生德育效果的教育方式,即統屬于隱性德育范疇。

1.顯性德育課程

顯性德育課程包括認識性德育課程和活動實踐性德育課程,所謂認識性德育課程是指系統傳授和學習有關思想政治道德的知識、觀念、理論,以促進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認知、觀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為習慣的形成與發展的課程。[1]認識性德育課程的優勢是明顯的,從其教學內容看,它具有系統性、教育性的特點。它傳遞的道德知識是完整的、系統的、清晰的,能引導學生系統掌握有關思想政治和道德的知識,培養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品質。從效果看,它不僅僅解決個體在道德上知與不知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在個體道德認知的過程中,通過邏輯論證和個體領悟,在解決一系列的道德矛盾和道德沖突中,發展個體的道德認知力、判斷力和選擇力,從而為個體道德的發展提供認識基礎。[2]什么是活動實踐性德育課程?我們認為活動實踐性德育課程是由學生主動參與的各種感性活動組成的旨在增進學生道德理智和實踐能力,改進學生道德生活的課程。[3]這種活動性德育課程的特點是體現一個主體性,開放性及自主性。因此,我們認為僅有道德認知開啟的學校德育課程是不完備的。從國外的教育現狀看,他們普遍重視實踐在學校德育中的作用。他們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在接觸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培養德性。例如,日本的一些中小學流行一種“上山下鄉”“土留學”的活動,讓學生到生活艱苦的島嶼、農村、邊遠山寨去,接受勞動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民情民俗教育與環境教育,使學生經受苦難生活的磨煉;又如,在美國的大學中,50%以上的研究生到有關機構或社區從事過社會公益服務,如到孤兒院義務教書,為老年之家做家務等。[4]以上種種活動,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都有積極的作用。相比較而言,我國德育的實踐環節、活動環節是比較薄弱的,這是我國學校德育效果一直無法讓人滿意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認為具有強烈實踐性的活動性德育課程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應當把它納入學校德育課程的重要范疇。顯性德育課程與德育工作顯然不能等同起來,德育工作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在于使個體獲得“關于道德的觀念”(杜威語)換句話說,不僅僅要使個體知道善惡、美丑、是非,更重要的在于使個體行為表現真、善、美,即使個體思想品質外化為道德行為。高職院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職業素質,這種職業素質包括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的范疇,這就要求學校在專業實踐教學上貫徹這部分的內容,必要的時候開設一些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培養的活動性實踐德育課程,把德育工作貫徹到實訓課中進行,這在課程評價中要體現這方面的內容。

2.隱性德育課程的開設

赫爾巴特提出教學教育性的原理,認為沒有脫離教學的教育,也沒有脫離教育的教學。各門學科——不論是文史哲還是數理化,都有豐富的德育因素蘊含其中,但是這些因素都是“潛隱的”,需要教師用心地、自覺地挖掘、提煉。在學校升學、考試壓力比較大的時候,一部分科任老師往往把傳授本學科知識作為學科教學的首要任務,而忽視學科教學的育德任務。因此我們主張應在學校教育中體現全員德育觀,不只是德育教師、班主任要抓德育,其它科任老師也要自覺做到教書育人,應自覺地挖掘專業教學中的育德因素,結合學科、專業教學,應用巧妙的方式實施德育,但也應避免脫離知識的傳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隱性課程相對于顯性課程來說,對學生的影響更具有全面性、統整性,它不僅使顯性課程更好地向學生傳授相應的專業科學知識,而且對學生的德行、態度、價值、個性、情趣等人格的各方面有重要的塑造功能,它的目標是塑造完整的人格。”[5]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高職課程改革要注重高職德育課程的設置,高職德育課程設置方面亟待解決和反思如下問題:如何在高職課程設置中體現現代高職德育理念?如何定位高職德育教育本質及制定專業培養中德育目標?如何進行德育課程設置專業分析和建立長效德育評價機制?如何解決高職與中職、高職與高中及與普通高校德育課程設置方面的聯系問題?如何選擇德育課程模式和調整德育課程內容?如何改善師資德育素養等課程設置保障體系?等等。

三、高職課程改革中德育課程的建設方法

高職課程改革必須注重高職德育課程的設置,在設置德育課程的時候,要充分體現高職德育理念,樹立長效性的育人觀;樹立身教重于言教的育人觀,更要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觀;樹立環境育人觀和樹立全員育人觀。更要結合高職教育本質,在制定各專業培養目標中的突顯德育目標,建立長效的德育評價機制。除了顯性課程的設置外,還要注重隱性課程的開展,更多地開辟德育途徑,更好地落實德育內容和實現德育目標。隱性課程通過校園環境、管理制度、實訓制度、校訓、校風校紀、課堂活動等形式來實現德育活動。隱性課程所傳遞的德育信息主要通過個性的內化,才能轉化為學生穩定的素質,從而真正實現德育的效果。主要是通過幾個途徑來獲得:

1.正規課程實施中滲透德育內容

從隱性課程的角度來看,教書育人是十分必要的,“教書”離不開正規課程,而正規的課程又包含著大量的隱性德育信息,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顯性課程的實施上要注意幾個問題:

(1)教學內容的選擇,隱性德育課程主要屬于意識形態的內容,是由課程設計者有意滲透到正規課程之中的,在正規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滲透著觀點和方法,蘊涵大量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集體主義道德精神,我們的正規教學內容不單教會學生專業性的知識,還是學生德育教育的一個載體,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

(2)教學方法的組織,良好的教學方法也會傳遞給學生好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的信息,如活潑有序的課程活動、正確的思維方法及思想認識等都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意識態度。把更多的認識性的德育課程內容轉化為實踐性德育課程。

(3)教師的精神面貌和行為規范,這是一個尤其重要的方面,教師的人格和行為在教學過程嚴重地影響著學生,教師的言傳有時還不如身教來得效果好,如果教師只是注重教學,為了教學而教學,沒有育人的內容,只能淪為一個真正的教書匠,只有做到言傳身教合二為一,才能真正是人師和經師的合一,教師的世界觀、道德價值觀、教師的品行和生活態度無一不影響著成長中的學生。也可以這樣說,優秀教師永遠是學生模仿最直接、最具體、最生動的榜樣和道德形象。教師對工作的敬業和熱愛、教師無私的奉獻精神及忘我的工作態度、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學風、高度的責任心等無不對學生具有直接和強大的感染作用。對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情操的形成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2.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法

校園文化是學校師生在教育活動中所創造和形成的精神結晶、文化氛圍以及承載著這些成果的活動形式。包括校訓、師生共同形成的價值觀、道德規范、行為模式、文化意識、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等,這各個層面的內容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后所有的校園文化作用在全校師生上產生一個共同的精神實體,這也就形成了該校的校園文化的特色。

3.環境建設方面

學校環境是學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培養的最重要的外部環境。與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相比,學校環境是可以被控制和操縱的。所以,在進行德育時應把創造良好的學校環境作為進行德育的中心任務,并借助良好的學校環境去教育個體。所謂創造良好的學校德育教育環境,就是學校德育工作者根據德育目標和內容,一方面對現存的德育環境因素給予正確認識和區別對待,盡可能利用積極因素,摒棄消極因素;另一方面改造不良環境,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簡言之,那就是對學校德育環境的合理利用和積極創造。只有通過利用和創造良好的學校環境,才能協調學校環境因素的影響,形成德育的合力。比如:美化校園環境,陶冶情操;加強校園秩序的管理,凈化學校周邊環境等方面。

4.社會實踐活動方面

豐富的校園生活可以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作用,而更為廣闊的社會天地也同樣可以給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以巨大的影響。因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隨著開放辦學思路的確立,學校早已不是一方凈土,成為與社會緊密相連的一個部分:而且,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轉換,高校必須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展開,比如:

(1)社會考察。學生以了解社會、熟悉社會生活為主要目的,對社會現象和問題進行實地調查的活動,塌實青年學生提高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自我教育的一種形式。

(2)社會服務。社會服務是以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為地方或社會實踐活動的單位提供多種服務的實踐活動。比如進行科技、教育、心理、法律等咨詢服務,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新產品的開發,工業生產環節的改造,舉辦各種形式的輔導班等。

(3)勞動鍛煉。勞動鍛煉是指學生按照社會實踐活動的要求,參加生產勞動和公益勞動。如組織學生參加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參加美化校園、寢室的活動,參加其他公益性勞動。他有助于學生增強勞動觀念,增進和勞動人民的感情。

(4)勤工助學。勤工助學是指學生為學習和生活上的實際困難,以勞動換取一定報酬來自助完成學業的活動。高校的勤工助學活動可以分為校內勤工助學和校外勤工助學兩種。校內勤工助學活動一般指學校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如校園的文明值勤、樓道管理、清潔衛生、工作助理、實驗室管理員等,在貧困生中招聘錄用。校外勤工助學一般指學生在課余時間走向社會開展電器維修、家教等活動。

篇(9)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在圍繞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探討改革時,我校探索了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新途徑,提出了勞動禮儀值周的計劃,并加以實施。

一、勞動禮儀值周的提出

勞動禮儀值周的落腳點在五年制高職的“高素質”培養要求上,為學生未來的就業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素養基礎。

(一)理論背景

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社會生產的必然產物。在我國,有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主張“過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把“會燒飯菜”、“會種園”、“會修理”等列入了十六常能之中。①而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德國就采取了“學生參加生產和經濟工作”、“經濟與教育合作”等多種形式,明確了要在普通學校里加強學生從事未來職業活動的基礎教育。

禮儀作為一種律己、敬人的行為規范或行為模式,是適應時展、促進個人進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崇尚禮儀的優良傳統,早在我國周代就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禮儀制度。日本設立“道德時間課”、“自愛課”,韓國設立“道德課”,英國將“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作為教育的出發點,而美國則把禮儀教育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入門課,認為理想的楷模就是英國的紳士。

這些理論與實踐對于我們今天開展勞動禮儀教育是很有啟發的。

(二)社會背景

國際著名城市規劃學家沙里寧曾說:“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他的抱負。”目前,無錫地區產業升級轉型催生人才結構變革,人才尤其是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成為“一座城市的渴求”,這為本地區五年制高職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而從學生就業推薦的角度來看,很多企業又在嘆息“有些學生的基本素質不高”。

很多事實表明,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滿足企業的用人要求,是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轉型的必然要求。

(三)學生背景

五年制高職招收初中畢業生,其中考成績往往在當地屬“中尾部”。據省聯合總院對個別地區個別學校進行的調查顯示,有72.24%的學生上高職是因為沒有考上普高的無奈選擇,他們當中在小學到初中從未受到表揚的比例為79.16%。②以上數據都反映了我們的學生存在著缺乏自信、自我要求不高等心理特征。同時,信息社會的紛繁蕪雜、經濟社會的激烈競爭、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偏低也隨之帶來一系列高職學校學生教育問題。這些問題如不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則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培養的人才質量。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現狀,尋找突破口,以重建學生的自信心,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二、勞動禮儀值周的實施

2009年9月起我校開始在一、二年級學生中實施勞動禮儀值周課程,時間跨度一周,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學分體系。2010年3月起將參與學生擴展到三年級全體學生。在一年多的摸索探求中,我們及時總結經驗,不斷調整實施過程,初步形成了一些具體實施方法。

(一)怎么上課

仍舊采用班級授課形式,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值周,指定班級停止一周理論課程的學習,按照學校統一要求全面參與學校管理和服務性工作。每周排定兩個班級承擔值周工作,主要是清潔校園衛生和學習文明禮儀知識。勞動課程學生在指定的工作區域內進行,禮儀課程每天上午下午各一節,并且在早晨進行禮儀立崗。

(二)怎么管理

1.明確工作規范,樹立學生良好形象。

要求學生按規定統一身著勞動禮儀服裝,在左胸前佩帶好工號牌;站立姿勢端正,精神飽滿;語言文明,禮貌待人,率先垂范;清整衛生做到“一清、二掃、三拖、四擦、五檢查”;嚴禁擅離崗位或對工作不負責任,勞動中要勇于吃苦,工作中要任勞任怨;工作時動作要輕,不要影響正常教學秩序;遇到特殊情況或大事要及時向管理老師或班主任匯報。

2.明確二級管理,指導學生自我管理。

學校遵循著校系二級管理體制,由學工處負責總體安排,兩位勞動指導老師具體負責指導與考察學生勞動情況,兩位禮儀指導老師負責訓練學生禮儀知識并進行禮儀站崗指導。各系具體安排班級值周運轉計劃,具體負責班級考核評比。班主任在保證自己課務的同時協助指導教師管理,值班班長、小組長是最基層的管理人員,擔負著協調溝通的重要任務,充分發揮學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三)怎么具體實施

1.準備階段。

首先,做好宣傳動員工作,由班主任統一組織學習《勞動禮儀值周工作實施細則》,使學生充分認識勞動禮儀值周的重要性。其次,根據任務和班內實際,認真制定《班級勞動禮儀值周計劃安排》,做到定人、定崗、定責任。

2.實施階段。

各班根據一周的任務分區設崗,定崗到人,明確職責任務,提出要求。嚴格按時間上崗,并按要求高質量地完成各項任務。加強值周管理,做到各崗區分工明確,逐級負責,勞動禮儀管理人員、班主任和班干部要巡回檢查,做好值周日記,及時總結講評。

3.總結階段。

班主任和班干部要每天匯總和講評值周情況,值周結束后,要召開總結會,按總人數20%的比例評出值周明星,將名單連同值周總結一并交學工處。

(四)怎么放大教育作用

學校利用升旗儀式定期對值周明星和值周先進集體進行表彰,全體學校領導給獲獎學生頒發勞動禮儀之星獎牌,并與每位明星合影留念,作為成長的見證。每周制作勞動禮儀之星墻,布置于學校櫥窗內,發揮榜樣的作用,放大勞動禮儀的教育作用。

三、勞動禮儀值周的原則

我校勞動禮儀值周課程的開設緊扣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教育,堅持“課程開發―瞄準職業素養;課程建設―緊貼學生就業;課程服務―適應學生發展”的指導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中我們還要堅持下列原則:

(一)知行合一的實踐性原則

態度是職業素養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倡導“教學做合一”。勞動禮儀值周就是遵循了這一實踐性原則,從清潔打掃到禮儀問候,在實踐中引導使學生把勞動禮儀意識轉化為勞動禮儀態度。

(二)顯隱合一的綜合性原則

勞動禮儀值周把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融合,以具體的活動承載了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教育。目前我校一至三年級開設了勞動禮儀課程,四年級學生走進實訓車間開始“理實一體化課程”學習,五年級學生走進企業進行“頂崗實習課程”學習,形成了一個有梯度的綜合體系。

(三)身心合一的量力性原則

勞動禮儀教育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選擇學生力所能及的無毒、無害、無危險的勞動內容和禮儀項目,既要確保必要的訓練時間,又要嚴格控制強度。禮儀立崗我們一般控制在早晨半小時左右,送水、打掃廁所等勞動強度大的工作不作為勞動的任務,仍舊采用后勤服務外包形式。

(四)校企合一的對接性原則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勞動禮儀值周不是為活動而活動,而是主動把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引進學校,使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實現對接。

注釋:

①引自《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6:882-883.

②以上數據引自馬能和著.五年制高職教育發展及實證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10:32.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N],2010.

篇(10)

 

引言:

素質教育是一個伴隨著中國教育改革過程的核心話題,作為20世紀90 年代迅速興起的中國高職教育,是否應該成為一種素質教育?這種素質教育應該怎樣構建?成為很多人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我們認為,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等職業技術應用性人才,貼近社會,貼近民生,是應試教育特征鮮明的高中后職業教育,應該成為一種素質教育。這種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圍繞“職業素質”來做文章我們提出,新型的高職素質教育模式構架應該從組織機構改革、教學改革、綜合人文素質拓展和考試考核方法改革等全面著手,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參照國外發達職業教育經驗和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打破傳統教育模式,進行深度地創新構建。

職業素質是指從業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條件基礎上 ,通過教育培訓、 職業實踐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品質和能力 ,其本質屬性是職業性。從企業對就業者的要求來看 ,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可分為基本職業素質和專業職業素質:基本職業素質指所有“ 職業人 ” 都應該具備的素質 ,即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意識 ,主要體現在責任心、敬業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專業素質;是相應職業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質 ,即良好的職業技能。從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要素構成來看 ,可以將職業素質分解為三大構成:身體素質、 心理品質、 思想道德和人際交往能力是從業者必備的、 對職業崗位 (群 )工作起保障作用的因素 ,可稱之為保障要素;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職業反映能力是適應職業崗位 (群 )工作并支撐從業者整個職業生涯所必備的素質 ,可稱之為支持要素;而學習能力、 創新能力、 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是為個體職業生涯發展、 自我潛力發揮服務的要素 ,可定義為發展要素。

一、職業素質教育的內涵與內容

(一)職業素質的內涵

1、素質

素質,包括先天素質和后天素質。畢業論文,內涵。先天素質,是通過父母遺傳因素而獲得的素質,主要包括感覺器官、神經系統和身體其他方面的一些生理特點。后天素質,是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而獲得的。素質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礎上,受后天的教育訓練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2、職業素質

職業素質,指從業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條件基礎上,通過教育培訓、職業實踐、自我修煉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職業是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根本之所在,而職業生涯既是人生歷程中的主體部分,又是最具價值的部分。因此,職業素質是素質的主體和核心,是人才選用的第一標準。職業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專業素質、社會交往素質、適應素質、創新素質等。

(二)職業素質教育的內容

一是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主要是政治思想、職業道德、心理品質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方位認識人的精神素質構成。高等職業教育具有職業性的特征,既要看其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對待工作的態度和責任心,必須強化職業道德教育。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要樹立嚴格的紀律觀念,培養良好的敬業精神。

二是高職院校的職業技能教育,主要是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職業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水平,應注重學生綜合歸納能力、觀察力、想象力、創造性思維、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還要進行具有現代文明素質和管理、組織才能的訓練。把專業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整合起來,把專業教育與通才教育銜接起來,把應用目標與學術目標結合起來,把社會發展與個性發展協調起來。

三是高職院校的職業心理教育,主要是指與人所從事的職業匹配的心理素質教育。畢業論文,內涵。高職院校職業心理教育,旨在協助大學生解決其在職業生涯中面臨的職業選擇和適應問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理念,提高其自我決策的能力,啟發他們從自身的愿望和特點出發,采取最佳的途徑服務社會,并逐漸實現自我發展的最優化。幫助學生學會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正確面對成功與失敗,以積極的、健康的心態去追求職業目標。

四是高職院校的職業審美教育,主要是審美教育在職業崗位領域的延伸和擴展,是對專業技術人才在審美修養方面的特殊要求。現代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職業崗位操作能力,而是從業素質的全面提升,它要求受教育者不僅要知識廣博、技術專長,而且還要情趣高雅;不僅要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現代型專業技術人才所具有的素質,包括職業技能、心理素質、職業道德、創業能力、人文素質等,其中就包括審美素質。 讓高職院學生具備和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審美素質,即職業審美素質,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是高職院校的職業勞動教育,主要是與未來職業活動相關聯的職業勞動意識的強化教育。強化職業勞動意識教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重要內容,對學生個人的成長及發展,以及對推動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職業素質教育的實施

(一)建立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管理中心,創新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為全面加強職業素質教育與管理工作,高職院校應該設立職業素質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管理中心,負責全校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管理工作。其職責,包括收集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信息,為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提供各方面信息參考;開展調研工作,了解校內各專業課程的設置情況及學生對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的需求情況,為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的開設提供依據;組織召開職業素質教育工作會議,制訂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管理

的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探討各門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高職特色的職業素質課程體系;負責組織召開職業素質教育課程教學研討會,交流職業素質教育課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探討推進職業素質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二)建立向職業素質教育傾斜的高等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逐步完善和創新高等職業人才素質培養模式,體現在實訓模式和質量評價機制兩個方面:一是從改革實習、實訓模式入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學結合”,充分實現實習、實訓的最大價值。拓展“邊實習邊就業”、“預就業教育”的格局。在實習、實訓中,將頂崗實習納入學分制,將企業鑒定作為學分的評價依據,加大素質考核的分量,從而加強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溝通與銜接,強化職業能力培養,最大程度地為學生的素質發展提供空間。二是探索向職業素質教育傾斜的人才培養技能評價機制,必須推行職業技能考核制度,實施“多證制”。高職學生畢業前必須通過職業技能考試,應從設備、師資、制度上保證各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至少從事一門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或專業技術水平等級的培訓與鑒定,以提高高職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必須引入用人單位評價機制,把學生是否達到企業崗位要求作為素質培養的最終評價標準。

(三)加強就業與創業素質教育

高職院校根據生源結構及學生的個性特點,注重培養高職畢業生的良好就業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掌握求職的方法與技巧,提高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就業素質,要以就業為導向,實施全程就業指導,將就業指導納入高職人才培養計劃,定目標、定任務、定措施,從新生入學到畢業離校,分階段、分層面進行就業指導。開展多種方式的就業指導活動:利用校園媒體為學生提供就業咨詢指導;辦好供需見面的雙向選擇會;組織學生參加校外招聘活動;到用人單位頂崗實習;辦好校園就業專門指導網站,為學生搭建網上就業指導平臺;對已就業的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既為畢業生提供信息服務,又可獲得第一手信息資料,用于改進就業指導工作。畢業論文,內涵。創業素質的核心是創業能力,需要創業者在青少年時代打好創業教育素質的基礎,就要培養學生發現與捕捉機遇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熱情。畢業論文,內涵。畢業論文,內涵。學校要設立專門的創業教育機構,建設一支有創業經驗的教師隊伍,加大對創業教育的投入。

(四)將企業文化引進校園

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高職院校的人文環境建設時,要將與學院專業設置有關的企業文化引進校園。將企業文化的精髓作為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一種源泉,高職院校的學校文化內涵與特色才能真正創立和形成。一是企業精神文化的引進,如誠信文化、人本文化、盡職文化,這是企業文化的非常重要內容。在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針對學生的思想、社會現象及熱點問題,以講座、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將誠信、人本、盡職的道理灌輸到學生的思想中,培養學生的紀律觀念、職業道德、愛崗敬業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二是企業管理文化的引進。高職院應將企業嚴密的組織紀律性、規章制度等,與學生學習及生活中的嚴謹態度和安全意識結合起來,建立起富有企業特色的學校管理模式。

(五)培養優秀的職業化教師

高職院校可借鑒美國,以各州為主培養職業教育師資的做法,對職業院校現有師資隊伍進行有計劃的送培,在校職業教育師資班學習的學員,可按照職業教育教師的特殊要求來進行培養。在課程設置上,除了專業課和教育學課程之外,還可設立有關專業教學方法及大類專業技能課程。當地政府可以借鑒日本經驗,要求企業承擔一定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任務,建立學校與社會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系統。畢業論文,內涵。通過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師資實現對高職

學生的高質量培養。在終身教育成為當代教育發展的潮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今天,辦好高等職業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職業素質。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滲透在高等職業教育的各環節上,必須高度重視、科學地實施。

參考文獻:

[1]李丹,劉霄驍.大學生素質教育與學校精神芻議[J].中國水運(理論版),2006,(2).

[2]鄧澤民.現代四大職教模式[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

上一篇: 兒童健康教育指導 下一篇: 未成年人犯罪情況分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亚洲专区高清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国产制服丝袜美腿 |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视频国产 | 亚洲一线高清在线视频 | 久久免费丝袜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