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財務審計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7 17:29: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新財務審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新財務審計

篇(1)

關鍵詞 高新技術 財務復審 對策

一、高新技術企業復審存在問題

(一)高新技術企業復審規定

通過復審的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自頒發"高新技術企業證書"之日起有效期為三年,有效期滿后,企業再次提出認定申請的,按初次申請辦理。高新技術企業資格期滿前三個月內企業應提出復審申請不提出復審申請或復審不合格的,其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到期自動失效。高新技術企業復審須提交近三個會計年度開展研究開發等技術創新活動的報告,并提供中介機構出具的近三個會計年度企業研究與開發費用、近一個會計年度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專項審計報告。由此可知,企業想要永久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必須按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復審的要求規范企業財務核算。

(二)當前高新技術企業復審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近幾年高新技術企業復審情況來看,審查專家組對研發費用的比例的合理性和配比情況較為關注,對很多企業提出以下問題:第一,研發費用中人員人工支出占當年支付給職工的支付比例,與研發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相差較大;第二,研發費用中各明細占研發費用總額比例過低或高,較為異常。

二、做好高新技術企業復審的對策

(一)重視并深入分析復審問題

能否順利通過高新技術企業復審,關鍵是被審企業如何做好復審答復報告和如何進行復審答辯;被審企業在收到高新技術企業復審問題后,必須重視問題,組織相關部門人員成立復審答辯小組,對復審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從復審情況來看,很多企業存在上述提到的第一個問題“研發人員工資比例與人數比例不配比”,主要是因為計入研發人員工資取數來源于財務研發費用專項核算,當年支付給職工的支出取數來源于企業的現金流量表,很多企業在做研發費用專項核算表時與現金流量表未統一核算口徑,導致兩個表核算的內容出現漏項或多項的情況,例如研發費用專項核算表核算的近三年的研發人員工資只計入了研發人員的工資,研發人員獎金、公積金、社保及其他補貼沒有計入;但是現金流量表核算的當年支付給職工的支出包括所有獎金、公積金、社保及其他補貼。

上述提到的第二個問題“研發費用中各明細占研發費用總額比例過低或高,較為異常”,主要是因為企業沒有做好研發費用的規劃。

(二)真實、合理做好研發費用各明細支出比例的規劃

從高新技術企業的業務情景來看,研發費用各明細支出都有一定合理區間,超出或低于這些比例,會引起評審專家組重點觀注。例如研發人員人數占總人數80%這個比例就是異常,因為法規規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人數占10%以上就是合理了,該企業研發人員占80%,而銷售人員、實施人員、職能部門等人員僅為20%,對一般企業來說較為異常。因此財務在進行研發費用核算之前,應該首先了解和確定各研發費用明細比例的合理區間。下面,我們看一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規范中,與比例有關的規定:

1、科技人數規定。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

2、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規定。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于5,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于6%;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0,000萬元的企業,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0,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于3%。

3、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

4、企業在中國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全部研究開發費用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0%。企業注冊成立時間不足三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計算。

另外,根據復審經給來看,研發費用各明細有以下合理區間:(1)“研發費用―直接投入”,不要超過研發費用比例的60%;(2)折舊費用與長期待攤費用:不超過公司當年總折舊的25%;(3)研究開發活動所發生的其他費用,如辦公費、通訊費、專利申請維護費、高新科技研發保險費等。此項費用一般不得超過研究開發總費用的10%,另有規定的除外。以上各科目費用占比企業實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建議不要偏離太大,否則容易被視為異常,會引起評審專家的注意,從而增大了抽查或專家答辯的可能性。

(三)規范各研發費用核算內容

高新技術企業在進行研發費用核算時,應當按照以下劃分標準嚴格歸集、分項核算,做到核算口徑一致。

1、人工費

在界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人員時,首先必須明確研發人員的構成主體,其中包括研究人員、技術人員、輔助人員以及在本企業累計工作183天以上的前三種兼職或臨時聘用人員。其所發生的人工費主要指從事研發活動的工作人員的全年工資薪酬。其中包括研發人員的基本工資、資金、津貼、各種補貼、年終嘉獎、加班工資以及其他與人工費用相關的支出。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部分人工費不包括發放給研發人員的福利費、社會保險費等職工薪酬;對輔助人員發生的費用應該按照不同研究項目使用輔助人員的時間,采用合理的比例進行分攤,例如各研究項目可按照工時分攤輔助人員的工資薪酬。

2、直接研發費

直接研發費用是指直接應用于研發項目的各種購置費、檢驗費等,其構成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研發過程中直接消耗的各種材料、燃料、動力等費用;另一類則是試驗研發成果而發生的各中調試費、檢驗費等。

3、間接研發費

間接研發費是指為進行研發而購入的機器設備和無形資產以及各種長期待攤費用的折舊與攤銷費用。此類費用主要包括用于研發項目的各種儀器、設備、固定資產、專業技術以及對固定資產進行維護、修理發生的相關費用的推銷。但對于高新技術企業發生的租賃費不做為間接研發費用進行賬務處理,而將該部分間接費用做為直接研發費用處理。

4、設計費用

設計費用是指企業從外部購入的,為完成企業新構思或新產品研發的新工序、新技術等方面的設計費用。

5、裝備調試費

裝備調試費主要包括工裝準備費用,但對于發生的常規性大規模、商業化、批量化的工裝準備和工業工程費用不能計入裝備調試費用內核算。

6、委托外部研發費

委托外部研發費用是指企業出資委托中國境內的其他企業或專業機構進行研發新項目,其取得的成果歸委托企業所有,所研發的項目也與企業經營業務有緊密聯系。

7、其他費用

高新技術企業發生的辦公費、通訊費、高新技術研發保險費等計入研發費用中的其他費用項目中,但此項費用不得超過研發費用總額的10%。另有規定的除外。對于認證、評審、驗收以及評估、注冊研發成果所發生的費用也可以計入研發費用的其他費用項目里。

三、高新技術企業如何做好財務核算日常管理

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證或復審是否通過,需要公司各部門密切合作,各部門工作人員要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不斷加強溝通,將工作中模糊的工作理念摒棄掉,使企業各部門的工作流程更加透明化、合理化,以支撐企業財務核算。

(一)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

1、資質管理部門職責

組織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或復審,策劃研發項目,預測高新各項指標數并審核及預警,填報報表及進行網上申報。

2、財務部職責

建立并管理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專賬賬套,實時監控研發費用各科目是否超過目標值,確定高新技術服務收入,提供專項審計所需財務報表及相關資料。

3、人事部職責

每月更新企業花名冊及科技人員花名冊, 填報研發人員工資明細表,提供企業員工執業資格清單及社保部門出具的近一年參保證明。

4、業務部門職責

策劃研發項目,配合提供著作權或專利申請所需信息及對已結題的研發項目編制相關資料。

(二)規范高新技術企業日常管理工作流程

各企業根據的實際情況,應該規范高新技術企業日常管理流程(見下圖),以支撐財務對研發費用的核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四、結束

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優勢,同時也為企業帶來較多的稅收優惠,因此維護好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對企業來說非常重要,但是企業想要永久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必須按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復審的要求規范企業財務核算,這要求各部門同力合作,尤其是財務部門要在實踐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做好高新技術企業核算工作管理。

篇(2)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09

[中圖分類號] F2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22- 0015- 03

計算機應用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會計電算化廣泛普及,致使財務審計信息化成為現代財務審計的必然趨勢。財務審計信息化是指在審計過程中使用審計軟件和計算機技術,從確定審計目標,制訂審計計劃,收集、整理、分析審計證據,到出具審計報告以及審計過程綜合管理整個流程都運用計算機輔助完成。可見,計算機審計是對會計電算化技術的拓展性應用,是實現財務管理科學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國高校財務審計信息化工作起步較晚,目前在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故而,本文針對高校財務審計信息化的現狀,分析財務審計信息化的優勢以及遇到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與思路。

1 財務審計信息化的主要技術優勢分析

財務審計信息化的主要優勢體現在審計軟件的設計和計算機技術的運用兩個方面。

1.1 運用審計軟件模擬手工審計流程,可大量節省人力資本,提高審計的效率與質量

具體表現在:①自動測試賬目是否平衡。采用傳統的手工審計方式,審計人員進入審計工作場地后首先需要核對賬目,按照會計核算規則要求審查被審計單位的賬賬、賬表是否平衡。采用計算機審計后,審計軟件會自動檢測賬目是否平衡,并自動生成會計報表,從而免去了傳統人工審核平衡賬目這一環節,提高了工作效率。②快速準確地處理大量信息。高校經費的核算與管理由學校財務部門對各院系與行政單位按經費預算指標控制,有的實行總額控制,有的按項目管理,但不論采用哪種經費管理方式,在傳統的手工審計環境下,按要求對數據進行分類、匯總、統計、分析都是一項繁瑣耗時的工作,工作量大、易出錯,效率低。但在采用審計軟件的情況下則變得輕而易舉。審計人員通過設定條件,利用軟件對海量的財務數據進行快速準確的篩選、統計、對比、分析,從而快速得出正確數據,提高了審計的效率和質量。③多種方式查詢賬目。審計軟件最主要的功能是完成審計查賬任務,軟件可提供多種查賬方法,如按借方發生額、按貸方發生額、按制單日期、按會計科目、按項目、按部門等,同時又可按多種條件復合查賬,并且通過賬目直接追蹤會計憑證,即查賬時可隨時訪問該記錄的記賬憑證,會計分錄一目了然。特別是按部門查賬法,將部門經費按項目歸集在一起,可避免審計查賬時出現項目遺漏。④審計抽樣快捷客觀科學。在審計實踐中,按照審計工作程序需進行憑證抽樣審計,在樣本的選擇上審計軟件可提供快捷、客觀、科學的方法,使樣本更具代表性。在樣本選擇上,審計軟件的自動抽樣程序可按照審計人員設定的抽樣條件,自動生成樣本庫。同時,軟件的自主抽樣方式在需要選取某一特定項目的樣本時,可快速、準確地搜集到所需樣本。例如,抽樣一定金額之上的辦公用品支出,軟件可將賬目按發生額大小自動排序,同時,利用“摘要”篩選功能進行歸集,這樣審計關注的樣本就形成了。然后,審計人員按照系統提供的樣本審查紙制的原始憑證,并根據抽樣審計的實際情況調整樣本量。[1]可見,審計軟件的應用可提供快捷、科學、客觀的抽樣方法以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

1.2 計算機電子表格及文字處理軟件進一步提高了審計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目前的審計軟件具有將查賬結果輸出,并以Excel電子表格形式獨立保存的功能,而且輸出的格式與系統中顯示賬目的格式完全一致。所以,在審計實務中,審計人員可針對輸出的賬目,利用Excel電子表格提供的各種功能,對數據進行分類匯總、統計分析、復核計算。特別是當Excel表與表之間的數據相關聯時,通過設定函數關系,表與表之間可自動取數、計算,效率高,差錯少。對涉及文字方面的工作,既可以借簽審計軟件提供的模板,同樣可以應用Word文字處理軟件,應用其強大的文字編輯功能制定審計目標,編制審計計劃,出具審計報告,管理審計檔案等。可見,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審計人員提供了準確、靈活、快捷的工作方式。

2 數據采集壁壘的形成原因與解決辦法

采用審計軟件輔助審計,首先要將財務軟件中的數據導入審計軟件,即采集數據。采集數據主要面臨兩方面問題:①行政障礙。單位行政領導是否授權審計部門采集數據,這直接涉及能否使用審計軟件。由于財務數據的保密性,以及考慮到軟件信息系統及電子數據安全性等因素,單位行政領導對審計采集財務電子數據大都十分謹慎。②技術障礙。會計軟件、審計軟件是專業性很強的信息系統,基于成本、技術等多方面原因,我國高校使用的會計軟件、審計軟件大多是商業軟件。目前會計軟件版本較多,使得審計軟件在采集財務數據時要面對多種會計軟件,而每種會計軟件都有各自的數據接口,由于軟件生產商出于商業利益以及為保護會計系統、財務數據安全等因素,將數據隱藏起來,由此給采集數據帶來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審計軟件使用初期,由于審計人員計算機應用技能水平偏低等因素,采集數據時遇到的困難更大。即使是相同的會計軟件,軟件升級改版后,其數據接口亦發生改變,如果審計軟件經銷商后續服務跟不上,未及時更新采集工具,審計人員則將無法采集數據,導致無法繼續使用軟件審計。同時,由于計算機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很多層面都應用計算機管理,采集這些系統的數據仍然面臨著數據接口不匹配的問題,進一步增加了采集數據的難度。

多年來,國家從制度層面上在不斷地規范與完善數據接口標準。2005年1月1日起實施了《信息技術 會計核算軟件數據接口》(GB/T19581-2004)國家標準,這是由審計署、財政部牽頭編制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的。在此基礎上,依據新版《企業會計準則》進行了技術更新,由審計署牽頭組織起草了《財經信息技術 會計核算軟件數據接口》(GB/T 24589-2010),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并于2010年12月1日在全國范圍內實施。[2]2012年3月,有12家企業24個產品通過GB/T 24589-2010標準符合性認證[3],至此,對使用已經通過符合性認證會計軟件的單位,其軟件數據接口按標準設計,審計等職能部門要快速準確獲取相關數據成為可能。但在審計實踐中,由于軟件接口標準的制定滯后于軟件的開發與使用,目前正在使用的部分會計軟件未完全遵循軟件接口標準,軟件接口標準不匹配的問題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所以應積極地解決數據問題。

(1)如果審計軟件一時無法采集到有效的財務數據,又未能與會計軟件經銷商直接溝通,在審計實踐中,可借助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軟件的用戶試用版或使用正式版建立臨時賬套。我們知道,軟件經銷商銷售軟件通常提供2套軟件,1套用戶試用版,用于使用單位的人員培訓;1套正式版,用于使用單位的財務核算與管理。在借助試用版或使用正式版建立臨時賬套時,臨時賬套須完全遵循財務在用賬套設計規則,并輸入幾十條非真實會計數據,記賬后再采集此數據,審計軟件經銷商的技術人員據此可破解會計軟件接口并制作采集工具,由此可成功地采集到財務數據。目前,高校內審部門這兩種辦法均采用。

(2)高校內審若想從根本上解決軟件接口問題,應建立會計與審計軟件共享平臺。筆者認為,內審不同于外審,高校的財務部門與審計部門只是分工不同,都在為其共同的管理者服務,目標都是管理好學校資金,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高校財務的核算與管理與高校內審的服務與管理可以在同一個平臺上,可建立會計軟件與審計軟件的共享平臺[4],即在高校會計軟件模塊中給審計留一個出口,或者說在會計軟件中嵌入審計模塊。這樣內審就可以繞開采集數據過程中的種種壁壘,而直接使用數據,真正實現對學校資金的即時性管理,將服務、監督、管理同步進行。當然這仍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借鑒審計署“金審工程”運行的辦法,建議行政管理部門采取措施促使相關部門規范軟件設計,使得會計軟件與審計軟件合二為一,從而從根本上解決數據采集壁壘。

3 完善會計軟件基礎工作的兩項主要內容

審計軟件的數據來自于會計軟件,所以,在實現財務審計信息化的過程中,規范會計基礎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在會計軟件中系統自動匯總憑證、登記結轉賬目并生成報表,需由會計人員輸入的工作主要是建立會計核算模型與編制記賬憑證,這兩部分工作做得是否規范,直接影響到審計軟件使用的效果。

(1)建立會計核算模型是使用會計軟件的第一步。此模型限定會計核算明細級別,決定是否設置輔助核算,并規定輔助核算項目與會計科目關聯范圍等。如果會計核算軟件未設置輔助核算項目,審計軟件則將無法按項目查賬。所以,建立實用的會計核算模型,是審計軟件充分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

(2)編制記賬憑證是會計人員常規工作。會計人員需要依據業務單據編制記賬憑證并將其輸入計算機,此時最常見的差錯是會計摘要的誤輸入和錯誤地使用會計核算的借方和貸方。軟件設計者為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手工重復勞動,在憑證輸入方式中設置了摘要復制功能。即當一張記賬憑證有多條會計分錄時,如果摘要內容相同僅輸入第一條即可,下一條分錄的摘要系統將自動復制。但如果摘要內容發生變化,會計人員又未相應輸入正確內容,系統會誤將上一條摘要復制到下一條,這樣將造成賬目中記載的內容與實際發生的業務不相符。此時審計查賬,通過摘要篩選出來的數據將會出現錯誤。而錯誤地使用核算的借方和貸方主要發生在財務調賬時。例如,按照會計核算規則,支出類科目發生額應在借方核算,需要調減支出也應是借方發生額負數,如果錯用貸方發生額來調賬,統計支出時借方發生額就會大于實際支出金額;特別是當啟用會計軟件中預算管理模塊時,由于此模塊要求經費預算指標在貸方核算,這樣錯誤地調減支出金額與經費預算指標都在貸方反映,不符合會計核算規則,同時也增加了審計統計與分析的工作量。

所以,為了使賬目能客觀地反映經濟業務內容,滿足學校財務核算與管理的需要,必須規范會計基礎工作。針對會計電算化環境,規范會計基礎工作需要做好兩方面工作:①建立科學實用的會計核算模型。會計模型限定了會計核算的內容,所以,建立模型時要統籌考慮以何種方式核算管理學校經費,要既能按會計科目核算,又能按項目核算。特別是按項目核算,合理限定項目與會計科目關聯的范圍,滿足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的要求。②建立崗位責任制,減少工作差錯。輸入憑證是會計的日常工作,工作量大,重復率高,出現差錯概率大。所以,在提高會計人員自身業務素質與責任心的同時,要建立崗位責任制,用制度來規范管理,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完整,既滿足會計核算與管理的要求,亦保證審計結論真實可信。

4 會計信息失真的審計

產生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有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客觀原因體現在現行高校會計制度的局限性以及管理體制所限等因素。例如,現行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規定:高等學校會計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所以,對固定資產的核算僅按原值計價,不計提折舊,導致高校固定資產賬目計量與實際不相符,資產虛高,造成會計信息失真。這種由會計核算制度產生的信息失真問題軟件無法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觀原因主要體現為故意失真和過失失真兩種情況。按照會計核算程序,會計軟件將輸入的記賬憑證自動匯總、記賬、生成報表,但編制會計分錄所依據的原始憑證是否真實以及會計分錄是否正確,會計軟件無法判斷,審計軟件自身也無法解決這一問題,需由審計人員追蹤原始票據做出判斷。目前,高校財會人員審核單據時,更多地關注單據自身是否符合規定,如發票版權是否在使用時間范圍內,票據開票日期、單位名稱、數量、單價等是否齊全,金額大、小寫是否一致,經手、驗收、審批人簽章是否齊全等。至于發票用途中填寫的內容與實際業務是否相符合審查的較少。在審計實務中曾發現一個十幾人的單位,一年中用于購置辦公用品的經費達10余萬元,經抽憑審查,支出多用于購置計算機耗材。如此多耗材已經超出實際工作的正常用量,經咨詢當事人,部分支出是變通的。這是故意失真造成會計信息與實際不相符。同時,在對原始憑證審查時,亦能發現會計分錄是否正確,是否存在會計人員用錯科目以及誤操作而導致會計信息過失失真。

由此可見,抽樣審計是審計工作的重要環節,在利用審計軟件輔助審計的同時,要重視對原始憑證的審查。前面提到,審計軟件使得審計抽樣樣本更為科學、客觀,但審計軟件自身無法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抽樣憑證確定后,對每張憑證的審查則要憑借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審計經驗以及對被審計單位業務流程的了解程度。為使審計結果反映客觀實際,采用計算機財務審計時,需重視審計抽樣環節,重視對原始憑證的審查。

5 完善審計軟件的辦法和方向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會計軟件的應用基本普及。但審計軟件的應用起步較晚,相對說來尚處于滯后狀態,高校財務審計信息化至今仍處于淺層次運用上,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版審計軟件功能尚不完善。導致這種狀況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審計軟件未能充分利用會計軟件中的資源,這是高校計算機財務審計滯后的主要技術原因。目前,高校內部審計多采用在企業版基礎上改制而成的商業審計軟件,這種軟件不是針對高校財務與審計的特點而設計,一些功能高校內審用不上,如“審計專家系統”模塊,基本針對企業財務特點而設,設計了如稅種查賬及測算分析,企業財務指標(涉稅指標等)總體分析等,高校自身沒有這些經濟業務,這些功能對高校內審不適用。相反,高校內審需要的部分功能軟件又不能實現,如審計查賬時未能將查賬結果模擬手工三欄賬、多欄賬方式進行歸集。例如,現行高校版的會計軟件采用編碼方式建立會計核算與管理模型,即“會計科目編碼”加“項目編碼”加“部門編碼”,每組編碼作用不同。①會計科目編碼,依據高校會計制度的要求編制,負責核算高校全部經費。會計科目編碼不區分部門或項目,即經費內容相同,會計科目編碼相同。比如研究生經費,其收入的會計科目編碼全校通用一個,支出的會計科目編碼全校亦相同,若需區分經費屬于哪個院、系的,用項目編碼來限定。②項目編碼,歸集項目經費的所有收入(預算)與支出。如前所述,為區分不同院、系研究生經費的收入與支出,通過項目編碼來確定。③部門編碼,歸集一個部門所有的經費項目。三組編碼之間的關系是:查詢任何賬目均需通過會計科目編碼來實現,項目編碼與會計科目編碼組合后可實現按項目查賬,部門編碼可查詢到該部門所有的項目編碼,避免審計時遺漏項目。但是,現行的審計軟件未能充分利用會計軟件編碼管理賬目的優勢,如按項目查賬,未能模擬手工將項目經費按要求歸集。前面列舉的研究生經費,一次查詢就未能得出研究生經費收入、支出、結余情況,而需要分別查詢研究生經費項目的收入、支出,然后再人工匯集在一起,費時費力,浪費資源。

基于上述分析可見,實現高校財務審計信息化的技術關鍵在于必須進一步開發和完善審計軟件技術功能。首先,增加復合條件查賬功能,實現靈活地按項目查賬。按項目查賬一次可查詢多個會計科目,而且將查賬結果模擬手工三欄賬、多欄賬方式予以歸集,即按會計科目明細顯示賬目明細。如上所述的研究生經費,一次查賬可完整地查詢到研究生經費的收入與支出,如果支出項目有明細核算,亦可將支出內容模擬手工多欄賬方式顯示賬目明細。其次,增加軟件操作的靈活性。如對經常采用復合條件查詢的賬目,可以將查詢條件以某種形式保存下來,避免下次查詢時重復輸入,提高工作效率。再次,針對高校財務核算與管理的特點設計“審計專家功能”,使得計算機能更好地實現審計思路。

6 提高審計人員計算機應用技能的思路

與會計電算化相比,審計信息化起步較晚,對計算機審計的研究相對滯后,審計人員計算機技術的運用水平偏低,至使審計軟件已有的功能尚未充分利用,對Excel電子表格以及Word文字處理軟件運用得也不夠靈活。信息化時代的審計,要求審計人員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與經驗,同時要能熟練使用計算機,使計算機技術能力與審計專業能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在信息化的大潮中做好審計工作。

根據筆者的經驗和體會,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①提高審計人員計算機技能水平。或有計劃地引進既懂審計專業又精通計算機使用的復合型人才,或立足現有審計人員重點培養,干中學,學中干,不斷解決在財務審計信息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使審計人員計算機整體水平在實踐中逐漸提高。②認真學習熟練掌握審計軟件操作方法。審計軟件功能強大,遇到問題要多與軟件技術服務人員溝通,或借助審計軟件的“在線幫助系統”,軟件設計者在此系統中比較詳細地說明了各功能模塊的操作方法。③熟悉了解會計軟件功能。審計軟件所有的數據來源于會計軟件,了解會計軟件功能,有助于使用軟件審計時找到查賬切入點,特別是掌握會計核算模型設計的思路后,理清財務是如何通過會計軟件核算與管理資金的,對設計審計查賬方式很有幫助。④審計人員定期接受培訓,定期組織高校審計人員研討交流,借鑒其他院校的有益經驗,也更具有實用性。

主要參考文獻

[1]王穎.現場審計軟件的應用及評價[J].中國內部審計,2012(2).

篇(3)

XBRL是在XML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標記語言,是XML技術在商業報告領域的應用。根據XBRL國際組織的定義,XBRL是商業和財務數據電子化交流的一種語言,是用來改革全世界商業報告語言,有助于商業信息編制、分析和交流,為提供和使用財務數據的所有人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服務以及可靠而準確的商業信息。目前,XBRL國際聯合會的成員達450多個。截至2008年6月,有13個國家和地區的財務報告分類標準已經獲得XBRL國際組織的認證,成為這些國家正式運用的XBRL財務報告標準(張天西,2006;伯杰倫,2004)。

審計信息的披露對于社會公眾和投資者了解公司審計工作情況,評價公司審計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深交所和上交所推動實施的基于XBRL定期報告實例文件和應用示范主要針對財務報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未定義專門的審計信息標準,上交所的上市公司信息分類標準僅對審計報告進行了分類,但這遠非審計信息的全部。本文簡要分析XBRL報告格式下應披露的審計信息。

一、審計信息的構成:基于審計質量框架

之所以要在財務報告中披露審計信息,是為了讓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的信息質量,通過對審計信息的分析,判斷審計質量,以確定對財務報告信息的利用程度。因此,凡是能夠影響投資者對審計質量判斷的審計信息都應予以披露。根據DeAngelo(1981)的定義,審計質量是審計師發現并報告公司違規情況的聯合概率。審計師發現財務報告中重大錯報的能力取決于審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審計師報告重大錯報的可能性依賴于審計師的獨立性。因此,凡是能夠顯示審計師專業勝任能力和獨立性的審計信息都應披露。

(一)顯示獨立性的審計信息

根據現有的文獻,有助于評價審計師獨立性的元素包括事務所規模、審計任期、非審計服務收費、審計師變更等(DeAngelo,1981;漆江娜等,2004;夏立軍等,2005)。具體來說有:

1.事務所規模

DeAngelo(1981)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事務所規模(以擁有的客戶數目來衡量)越大,與某一特定客戶相聯系的“準租”在事務所“準租”總和中所占的比重越小,事務所為維持該特定客戶而以機會主義行事的動機就越小,從而獨立性就越強。因此,應披露事務所規模信息供投資者分析使用。衡量事務所規模的指標有:

(1)總收入與審計服務收入。事務所總收入包括審計服務收入和非審計服務收入,審計服務收入是事務所從事審計業務所取得的產出。在競爭市場中,總收入尤其是審計服務收入的高低反映了事務所投入到審計業務中的“資源”的多少,而審計“資源”是事務所在審計業務規模的最好詮釋。所以,審計服務收入是反映事務所規模的首選指標。易琮(2003)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曾用事務所的收入衡量事務所的規模。

(2)人力資源。審計活動是典型的腦力勞動,事務所在這一活動中投入的主要資源是人力資源,而反映事務所人力資源情況的指標有注冊會計師(CPA)人數、證券從業資格CPA人數和從業人員人數。此外,事務所的分所數量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事務所的組織規模。

(3)客戶數量。事務所是審計活動的供應方,而客戶則是審計活動的需求方,所以,事務所擁有的客戶資源側面反映了事務所規模的大小。主要指標包括客戶數量和客戶規模,在具體衡量客戶規模時,可采用客戶的總資產、股東權益或營業收入。李樹華(2000)、章永奎(2002)和原紅旗(2003)利用客戶數目和規模來衡量事務所的規模;漆江娜(2004)則以事務所擁有客戶資產總額衡量事務所規模。

(4)事務所排名。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9年的“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則從事務所多個方面的指標(主要包括總收入、審計收入、CPA人數、培訓完成率、領軍人才數量、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處罰、懲戒應減分值等)進行打分,并按綜合得分進行排名。所以,“百家”排名也反映了事務所的綜合規模。

2.審計任期

中國證監會要求從2002年年度報告起,上市公司披露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任期信息。關于審計任期對審計獨立性的影響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事務所審計任期對審計獨立性有削弱作用。Mautz和Sharaf(1961)注意到,事務所與同一客戶建立長期聯系會損害審計獨立性。DeAngelo(1981)認為,當審計師的任期越長,審計師就越可能與客戶建立私人友情,產生“經濟依賴性”,從而使審計師的獨立性及客觀性受損。Davis et al.(1993)對美國1981至1998年間公司進行研究后發現,隨著審計師任期的延長,公司管理層獲得了更大的報告彈性,審計獨立性有所降低。方軍雄(2004)在研究經濟依賴性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時,發現審計任期會削弱審計獨立性。另一種觀點認為審計師任期對審計獨立性有促進作用。Marshall和K.Raghunandan(2002)選取117家1996至1998年間的美國破產企業進行了實證研究后發現:在審計任期的早期,審計人員更容易受到客戶的影響,審計獨立性較差,隨著審計任期的延長,獨立性逐步提高;當審計任期超過5年之后,審計任期的作用消失。夏立軍等(2005)發現審計任期能促進審計獨立性的提高。因此,審計任期也是投資者判斷審計獨立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3.審計師變更

Dopuch和Schwartz(2001)將事務所審計輪換制度分為無強制留任或輪換、僅有強制留任、僅有強制輪換和既有強制留任又有強制輪換四種情況,他們發現后兩種情況下的審計獨立性要高于前兩組,說明事務所強制輪換可以提高審計獨立性。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1994)和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1978)也認為,事務所強制輪換是提高審計獨立性的一種辦法。安然事件后,美國的SOX法案對審計輪換進行規定。李兆華(2005)運用博弈理論,分析了事務所定期輪換制對解決“共謀”作假的有效性。劉駿(2005)認為,實行會計師事務所的定期強制輪換制能沖淡事務所與客戶公司長期合作形成的“融洽氛圍”,減輕事務所保住客戶公司的壓力,從而提高審計獨立性。美國審計總署(GAO)的研究報告表明:幾乎所有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和《財富》1 000公眾公司認為,會計師事務所強制輪換的成本可能超過收益。李東平(2001)的研究表明,如果事務所出具了“不清潔”的審計意見,該會計師事務所很可能在后一審計年度就被客戶炒魷魚,說明客戶可能通過審計輪換來購買“清潔”的審計意見,即審計輪換會降低審計獨立性。因此,審計師更換是否影響獨立性,是有爭議的,也是需要披露的一項重要審計信息。

4.審計服務收費和非審計服務收費

(1)審計服務收費。收費更高的事務所可在審計過程中投入更多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時間等)。Simunic(1980)在分析了公司規模、業務復雜程度、審計風險等影響審計收費的因素后,發現“”獲得20%左右的收費溢價。Craswell、Francis(1995)、Defond和Francis(2000)分別對澳大利亞和香港審計市場的收費情況進行研究后也得出相似的結論。漆江娜等(2004)利用2002年上市公司數據進行研究后發現:“四大”的審計收費水平明顯高于本土事務所,同時“四大”客戶的可操控性應計利潤水平明顯低于本土事務所客戶。

此外,還應披露初始審計收費,審計師為了獲得審計業務有可能低價攬客,甚至惡性競爭,如果存在這一現象,很可能對其獨立性造成影響。因此,除了每年的審計收費外,也有必要披露初次審計收費情況。

(2)非審計服務收費。關于非審計服務對審計獨立性的影響,一種觀點認為非審計服務會削弱審計獨立性。因為審計師為審計對象提供非審計服務后增進了對審計對象的了解,從而會允許客戶管理當局更大幅度調整可操作性應計利潤,同時對客戶的經營風險也會變得不敏感。另一種觀點認為非審計服務可以提高審計獨立性。因為通過非審計服務可以增進審計師對審計對象的了解,更好地識別審計對象的風險,最終提高審計師的審計獨立性和審計能力。劉星(2006)的研究表明事務所提供的非審計服務并沒有損害其審計獨立性,但為了更好地讓投資者了解非審計服務可能對審計服務產生的影響,也有必要披露非審計服務收費。

5.審計師選聘模式

審計師選聘模式,是指采用哪種方式選聘審計師,以及由誰決定審計師的最終聘任。Clikeman(1998)認為,損害審計獨立性的根源在于審計師是由其財務報表接受審計師評價的公司(經理)聘用并支付審計費用。蕭英達(1991)認為,選聘與否和審計報酬的多寡完全取決于被審計人,在這種情況下審計師要保持獨立性是不可能的。這些觀點說明,審計師的選聘模式也是投資者判斷審計師獨立性的一個信息元素。因此,XBRL財務報告可披露審計師的選聘模式,是直接由某一層級的負責人聘任,還是通過招投標聘任,以便投資者判斷選聘模式是否構成對審計師獨立性的威脅。

(二)顯示專業勝任能力的信息

根據相關文獻,顯示審計師專業勝任能力的審計信息包括:

1.審計行業專長

Dunn et al.(2000)的研究表明,行業專長事務所的客戶比非行業專長事務所的客戶信息披露質量更高。Owhoso et al.(2002)等人發現具有行業專長的事務所在其專長的行業里相對在其非專長的行業里具有更強的發現報告差錯的能力。Grambling和Stone(2000)、Krishnan(2003)等人的研究也都表明事務所的審計行業專長能提升其審計勝任能力。余玉苗(2004)指出,提升事務所的行業專長對提高審計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衡量審計行業專長的指標,Lys和Watts(1994)采用了行業市場份額,即某事務所擁有的某一行業的客戶數量占該行業所有客戶數量的比重。筆者認為,除了行業市場份額,還可以采用以下指標:(1)行業資產份額,即某事務所擁有的某一行業的客戶資產占該行業所有客戶資產的比重;(2)事務所行業客戶比重,即某事務所擁有的某一行業的客戶數量占該事務所所有客戶數量的比重。

2.CPA學歷結構、年齡結構

《IFAC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指南體系》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指南》都指出,學歷教育在勝任能力培養過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歷教育的最終結果會體現在會計師事務所的CPA學歷結構上。一般來說,CPA的學歷越高,勝任能力越強。但作為會計師事務所來說,并不強求所有CPA都獲得盡可能高的學歷,而是要追求合理的學歷結構。同時,CPA的年齡往往代表著其閱歷和工作經驗,一般來說,年齡越大,工作經驗和閱歷越豐富,勝任能力越強。而年青CPA的優勢是對新事物和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更強,所以,對于事務所來說,也要使CPA的年齡結構合理化。

3.懲戒及處罰信息

審計師受到懲戒及處罰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罰款、吊銷執照、審計訴訟等。當審計師被有關行政執法部門懲戒或罰款,或者被列為被告時,說明有較多的理由認為事務所在審計過程中有過失或過錯行為,側面反映出事務所的勝任能力不強。

除上述信息外,另外一個最為重要的審計信息,就是審計意見,是投資者直接判斷公司財務報告是否存在瑕疵的依據。

二、XBRL年報中審計信息的披露現狀

表1列示了中、美審計信息的披露現狀。從表1可以看出,有不少審計信息已經在XBRL報告中披露,但仍然有不少審計信息是遺漏的。就事務所規模來說,披露了事務所名稱,通過事務所名稱,投資者可以了解該事務所是“四大”還是非“四大”,但對于非“四大”之間的差別就難以區分。目前我國對初次審計收費、非審計服務收費、事務所選聘模式也沒有要求披露。尤其是忽視了對顯示審計師專業勝任能力的信息的披露。如審計師的行業專長、過去的懲戒情況都未曾披露,投資者無從獲得該類信息。

三、XBRL財務報告中審計信息披露的改進

(一)完善審計信息披露項目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還有不少審計信息尚未披露,應進一步完善審計信息的披露項目。包括有關顯示審計師選聘模式、審計收費的信息等。盡管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要求披露審計收費,但只披露了審計收費的總金額,并未披露初次審計收費、非審計服務收費,以及審計服務收費變化的原因等。因此,應在XBRL報告中細化費用項目,更有利于投資者的分析判斷。審計師的選聘模式也需要增加披露,讓投資者判斷選聘模式是否造成審計師被大股東操控,是否影響到審計師的獨立性。

(二)利用超鏈接披露專業勝任能力信息

在我國,事務所的聲譽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投資者尚無法區分不同事務所的專業勝任能力,有必要披露顯示事務所勝任能力的相關審計信息,以供投資者使用。考慮到年報主要披露上市公司的相關信息,而不是事務所的信息,因此,難以要求公司披露事務所的詳細信息,應通過年度報告中事務所的簽章建立超鏈接,鏈接到中注協的網站,在中注協網站上披露事務所的專業勝任能力的信息和事務所規模的相關指標(總收入與審計收入、人力資源指標、客戶數量和事務所排名)。這樣既有利于投資者對審計師信息的全面了解,也不會引起上市公司的反對,而且也充分發揮了中注協在市場監管中的作用。通過上述措施,最終形成的XBRL財務報告的審計信息披露框架如表2所示。

【主要參考文獻】

[1] 李東平,黃德華,王振林.不清潔審計意見、盈余管理與會計師事務所變更[J].會計研究,2001(6).

[2] 漆江娜,陳慧霖,張陽.事務所規模、品牌、價格與審計質量――國際“四大”中國審計市場收費與質量研究[J].審計研究,2004(3).

[3] 夏立軍,陳信元,方軼強.事務所任期與審計質量: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5(1).

[4] 劉駿.會計師事務所輪換制與審計獨立性[J].審計研究,2005(6).

[5] 劉星,等.非審計服務影響注冊會計師獨立性嗎?――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數據[J].會計研究,2006(7).

[6] 李樹華.審計獨立性的提高與審計市場的背離[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7] 易琮.行業制度變遷的誘因與績效――對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實證考察[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8] 布賴恩?伯杰倫.XBRL語言精要――21世紀的財務報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9] 張天西.網絡財務報告――論XBRL的理論框架及技術[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10] DeAngelo L.,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J].1981,3(3):183-199

[11] Davis L.R.,David N.Ricchiute and G.Trompeter.Audit Effort,Audit Fees,and the Provision of Nonaudit Services to Audit Clients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3,(Jan):135-150.

[12] Mautz R.K.,Sharaf H.A.,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M).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Monograph No.6.Sarasota,FL: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61.

[13] Marshall A.Geiger,K.Raghunandan.Auditor Tenure and Audit Reporting Failure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Theory,2002,(3):67~78.

[14] Dopuch N.,King R.,Schwartz R.,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retention and rotation require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39(1):93-117.

[15] Simunic,D.A.,The pricing of auditing service: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Spring):329-343.

[16] Dunn,K.,B.Mayhew and S.Morsefield,Disclosure quality and auditor choice(EB).Working paper CUNY-Baruch,2000.

[17] Gramling,A.A.,D.N.Stone,Audit firm industry expertise: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 archival literature [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2001(20):1-29.

[18] Owhoso V.E.,W.F.Messier,J.Lynch,Error detection by industry-specialized teams during sequential audit review[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40):883-900.

篇(4)

在克服土傳病害和土壤鹽漬化等連作障礙的諸多措施中,無土栽培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把有機農業導入無土栽培,不用傳統的營養液灌溉植根系,而使用有機固態肥并直接用清水灌溉作物,具有投資省、成本低、用工少、易操作和產品高產優質等顯著特點。栽培槽: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系統采用基質槽栽培的形式。栽培槽框架選用24cm×12cm×5cm的標準,內徑為48cm,高20cm,長度依大棚的寬度而定,槽間距98cm。栽培槽走向選擇南北向延長,延長方向坡降為0.5%。栽培基質:基質的選材廣泛,可充分利用本地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的原材料,如玉米稈、茹渣、鋸木屑等。有機物基質使用前必須充分發酵,以殺死基質內的病菌和蟲卵。定植前的準備:栽培槽建好后,在槽內的底部鋪一層0.1mm厚的聚乙烯薄膜,以防止土壤病蟲傳染。

在塑料薄膜上加入5cm厚,粒徑1cm~2cm的粗基質,主要用作儲水排水。粗基質上鋪一層編織布,主要作用是將粗基質與栽培基質隔離開。定植前1周,每1m3基質加專用肥12kg、磷酸二銨2kg,將肥料均勻撒在基質表面,并將基質和肥料混勻,澆透水,蓋上薄膜。定植前安裝供水主管道,供水水源可采用適合壓力的自來水,高15m的溫室水箱,功率為1100W,出口直徑為50mm的水泵。定植后的肥水管理:定植后立即澆定植水,每株500 mL。把備好的滴灌軟管放在基質槽的中間,注意滴灌孔朝上與主管出水口連接。為防止水從軟管中噴射到栽培槽外,在軟管上再覆一層寬約40cm、厚0.1mm與栽培槽等長的薄膜,并用一些高出槽面約10cm、弧度約60°的弧形鐵絲支撐,鐵絲間距離1m以下。定植后3天~5天開始澆水,每3天~5天澆1次,每次15min~20min;10月中下旬開始,晴天2天~3天澆一次,2~3月份氣溫回升后,供水方式可按每天1次、2次、3次逐漸增加,以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定植后20天左右開始追肥,每1m3基質用專用肥2kg,每隔10天追肥1次(深冬季節每15天1次),均勻地撒在離根5cm以外的周圍。

番茄嫁接栽培技術

嫁接栽培是當前解決土壤連作障礙、大幅度提高蔬菜產量和質量的有效措施。番茄嫁接栽培主要是利用野生茄子做砧木,來防治枯萎病、根腐病等土傳病害。為使砧木和接穗最適嫁接期相一致,砧木較接穗品種提前25天~30天播種。當砧木長到6片~7片真葉接穗長到4片~5片真葉莖粗5 mm左右時開始嫁接,采用劈接法,嫁接口用圓口夾固定,放置于適宜環境管理,嫁接苗成活率達95%以上。嫁接苗定植后不宜蹲苗。

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

利用特定的微生物菌群將作物秸稈發酵,產生CO2熱量、有機肥料等,使大棚內CO2濃度增加2倍,平均20cm土層內地溫提高5℃,氣溫提高4℃,使植物的光合效率、抗病性顯著增強,能有效地解決當前大棚栽培中存在的CO2虧缺、地溫過低、病害嚴重等問題。在番茄、甜椒、黃瓜、西葫蘆、菜豆等大棚蔬菜中的應用結果表明,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可減少化肥、農藥用量40%左右,使瓜類蔬菜增產30%,茄果類、豆類增產20%,顯著改善蔬菜品質。秸稈生物反應堆分內置式反應堆和外置式反應堆。內置式反應堆投資較少,可有效提高土壤溫度,改善植株根際環境,但生長中后期CO2的供給量逐漸減少。外置式反應堆可隨時揭膜添加秸稈和菌種,保證CO2的供給量,但需建造貯氣池、購買交換機等,一次性投資較大。有條件的菜農可將兩者結合使用。內置式反應堆:在作物種植行下挖一條寬60cm--80cm,深40cm,與棚內種植行長度相等的溝,在溝內分兩次添加作物秸稈和經處理的菌種,第一次菌種用量為1/3,第二次為2/3,然后覆土4cm,澆水濕透,打孔,孔徑4cm,孔距40cm,每溝2行。發酵5天后,結合使用底肥進行第二次覆土,兩次覆土總厚度為25cm,覆土后大水澆灌。找平畦面,在其上打孔,定植作物。外置式反應堆:在溫室山墻內側,挖一個寬1.2cm-1.5cm、深0.8m-1m、長度略短于山墻的南北向貯氣池,在池的上部放橫桿,拉固定鐵絲,在橫桿之上分3次添加作物秸稈和經處理的菌種,秸稈第一層厚度40cm,第二層50cm,第三層50cm,三層菌種量為2:1:2,用水淋透后打孔,孔徑10cm,孔距40cm,蓋膜保濕發酵。

在O2-CO2交換機的驅動下,通過輸送帶將反應堆產生的大量CO2、熱量等輸送到大棚的各個部位。菌種處理:接種前要進行菌種處理,將菌種與中間料、水拌勻。如用麥麩、稻糠作中間料,其比例按1:25:20進行拌種;如用粉碎的玉米芯、花生殼作中間料,其比例按1:50:70進行拌種。拌后第二天即可使用。內置式反應堆,每667m2大棚用菌種6kg;外置式反應堆,每次用菌種3kg。

石灰氮-太陽能土壤消毒技術

土壤消毒是防止根腐病、黃萎病、枯萎病等土傳病害發生的根本環節。在設施栽培土壤消毒的諸多方法中,石灰氦-太陽能消毒法具有效果好、成本低、無任何殘毒、對環境無害等優點。它組合了石灰氮土壤消毒、太陽能利用、秸稈還田、高溫發酵、高溫來菌、土壤改良等多種作用,可有效殺滅土壤中病原菌、地下害蟲等,在替代溴甲烷進行土壤消毒和無公害蔬菜生產上具有重要推廣價值。

在夏季棚室休閑期間,每667m2棚室均勻撒施石灰氮80kg,麥秸(鍘成小段)、麥殼等未腐熟的有機物1噸~2噸,旋耕2遍,使石灰氦、有機物與土壤混勻,起壟作畦,壟高約30cm,畦寬約60cm--70cm,用透明薄膜(無破損舊膜也可),將土壤表面完全封閉,從薄膜下往畦間灌滿水,直至畦面充分濕潤為止,但不能一直積水。將溫室密閉15天左右即可。消毒完成后,翻耕土壤,晾曬5天~7天后方可定植作物。

生防疫苗利用技術

篇(5)

一、引言

我國的相關政策對于高新技術企業進行了一系列規定,關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兩個重要的文件是《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這兩個文件詳細闡述了我國的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應當同時滿足下列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該企業無論在申報之前還是申報之后均具有可持續的自主的研究以及開發能力。其次,該企業的主營業務必須與自身的研究開發密切相關,并且必須是這些技術成果轉化而成。第三,該企業必須擁有至少一項的核心的自主知識產權,并且能夠得到國家的政策扶持,同時在行業中也具有較明顯的領先優勢。財務在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下文將從財務在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前和申請成功之后的作用兩個角度來具體分析財務的關鍵地位。

二、財務在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前的關鍵作用

企業在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資格之前需要準備一系列材料,包括相關年度的財務數據的準備、相關會計科目的設置等等。因此,財務在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前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它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一)遞交的財務報告必須符合相關要求

相關規定指出,欲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公司,必須提交最近三年的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以及財務報表附注等)以及相關財務數據(包括收入中技術性收入的占比情況)。這是因為評審高新技術企業首先需要根據公司的財務實力以及研發性收入的情況來判定。對于一個高新技術企業,技術性收入必須達到規定的要求。這意味著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可以轉化為具體收益,能夠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因此財務在這一點上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侯國玲,2012)。

(二)相關的財務指標必須達標

首先,如前所述,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公司在技術性收入方面的指標不能夠太低,研發性費用的占比也必須達到一定的要求。對于這一點,國家相關政策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對于將要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公司,按照相關規定,最近三個會計年度中,研發費用的占比必須符合下列規定。對于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于五千萬元的企業,研發費用的占比應當不低于6%;對于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五千萬元到兩億元的企業,研發費用的占比應當不低于4%;而對于最近一年的銷售收入在兩億元以上的企業,研發費用的占比應當不低于3%。作為傳統的農業機械化制造相關的企業,flw公司并沒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斷創新,追求企業在技術上的進步。flw公司非常注重研發的投入,這對flw成功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財務在這其中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flw的財務制度要求公司的研發負責人專門準備研發費用章。每次研發費用的發生都必須蓋章并標注哪個研發項目。這樣既不會漏記研發費用也不會把不屬于研發費用的發生列入其中,真正做到了不重不漏。其次,為了進一步規范高新技術企業的申請,國家還規定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收入必須大于或者等于總收入的60%。這是一項重要的指標,尤其是在在稅務的審核中起到很關鍵的作用。這要求財務人員在平時就要把工作做好做細。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收入的認定必須遵循一條線的原則,即從銷售訂立合同開始,到銷售票據的開具到財務的收人賬務的確認都必須是高新技術產品。財務人員在每個步驟和環節都要嚴格把關,確認每個步驟對于是否是高新技術產品的認定的準確性。再次,相關規定還指出,企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的比例不得低于60%,其中研發人員的人數比例不得低于10%,并且技術人員的在職時間一年應當不少于183天。在遞交申請時,flw公司的財務人員應對以上的每個指標都加以足夠的重視和嚴格把關,確定財務指標已經達到了規定的標準,從而保證了此次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能夠順利地進行。

(三)研發費用等科目必須按照要求設置

眾所周知,財務和會計相關人員的主要任務之一便是按照財務會計準則和相關規定的要求設置會計科目。而這一點,對于將要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公司而言,尤為重要(侯國玲,2012)。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費用一項必須在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中得到體現,應當資本化的應當費用化的部分應當嚴格區分開來。在在企業資產負債表的無形資產科目中可以設置“研發費用”的二級科目用于歸集研發費用的相關核算。并且,在研發費用需要費用化的時候,應當將發生的費用及時歸集到利潤表的管理費用中。flw財務嚴格按照規定設置了研發的二級明細科目,并根據每個研發項目還單獨設置了項目明細。這樣,無論是要查看二級明細還是每個項目的明細都清晰明朗,事務所審計時對我們的做法表示了高度的肯定。

(四)申報前必須進行專項外部審計

雖然有一些企業設置了內部審計機構,但是外部審計對于欲申請高新技術的企業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為相關規定指出,申請高薪技術企業必須由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審計的近三年的研發費用情況表,近三年的財務會計報表,并且應當后附研發活動說明材料。并且,除上述的審計項目之外,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單位還需要準備有關高新技術產品的相關財務會計的材料,以便于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由于企業在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過程中聘請的中介機構(會計師事務所)來進行審計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給投資者或者利益相關這一個整體財務情況的說明,而是需要針對申請高新技術這一目標。因此,這里的審計可以理解為一種專項審計(崔也光,2004),這種專項審計主要是針對上一會計年度的高新技術產品的收入的專項審計報告。年初,Flw公司請專門的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年報的審計報告以及高新技術產品收入的專項審計報告,對我公司最近三年的總體財務數據、研發各項指標以及高新技術產品收入相關指標都做了仔細認真的審計和審閱工作,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和專項審計報告。在事務所肯定的前提下,我公司方準備其他資料上報科技及稅務部門。

三、財務在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后的關鍵作用

目前,財務在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前發揮了重要的、關鍵性的作用。對于申報成功高新技術企業的公司而言,財務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研發費用的核算、稅收籌劃、企業融資以及企業財務檔案的管理等等方面。同時,確保企業在申請成功高新技術企業之后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財務更要做好各項工作。

(一)研發費用核算和財務檔案的管理

在企業進行申報高新技術企業之前,研發費用的歸集以及核算的相關會計科目應當按規定進行設置。在企業申報完成后,研發費用的和打算工作也必須嚴格執行,有條不紊的進行。該資本化的應當資本化,該費用化的直接計入利潤表中扣除。

加強企業財務檔案的歸檔和歸檔之后的相關管理工作,是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成功之后應當引起重視的一項內容。企業財務檔案包括各種原始財務資料,每個會計年度的原始賬簿、報表等等。首先,加強財務檔案的管理可以防范財務風險的發生。其次,財務檔案的歷史記錄的信息有利于未來的發展。對于所有的企業而言,財務檔案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高新技術企業而言更是如此。

(二)稅收籌劃

對于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成功之后的稅收籌劃是具有重要的意義的,因為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高薪技術企業的稅收扶持政策。

從企業所得稅來看,這是國家重點予以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扶持的稅種。首先對于高新技術企業而言,其所得稅稅率不是25%,而是15%。這對于減少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負擔起到了重大的推進作用,更有利于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其次,對于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等等所產生的研究和開發費用,如果沒有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可以按照相關規定在據實扣除的基礎上,加計扣除研究開發費用的百分之五十,這可以直接減少高新技術企業的當期企業所得稅;對于研究和開發費用形成了無形資產的,應當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百分之五十攤銷。因此,企業的財務會計人員應當以遵守財務會計準則為前提,進行合理的稅收籌劃,以減少企業所得稅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好的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薛東成.張淑杰,2012)。Flw公司自從2013年上半年申請成功高新技術企業之后,至今雖然只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但公司的財務人員就已經嚴格按照以上要求計提公司的企業所得稅,以配合稅務部門的相關工作的進行。在計提研發費用和無形資產的額攤銷方面,本公司也嚴格按照要求,不多計,也不漏計。絕對不把不在規定范圍內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費用或者加計攤銷以達到減少企業所得稅費用的目的。

從個人所得稅來看,國家相關政策和規定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對于高新技術企業中由做出重大高新技術成果并且為企業乃至社會帶來重大未來經濟效益的專業技術人員以及管理人員,應在頒發相應獎勵和獎金的同時,對這些員工的獎金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這一點要求財務相關人員在進行企業總體稅收籌劃的時候也應當對個人所得稅加強重視。對于flw公司而言,對于職工中做出高新技術成果的員工,公司嚴格按照不計提這部分的個人所得稅,并且向稅務部門做出了解釋,以保證納稅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企業融資

企業融資政策對于企業的擴張、投資和經營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加強高新技術企業的融資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曾經出臺了一些政策來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例如,北京中關村的企業可以享受十萬到五十萬不等的融資優惠政策。由于部分高新技術企業在融資方面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創業初期的、處于起步階段的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財務人員應當做到有效利用國家出臺的優惠政策,制定好企業的融資策略,例如,對于flw公司而言,財務人員必須經過認真分析來決定是利用股權融資還是債權融資;融資的規模和比例大小等等,從而更好地控制企業的現金流和未來的規模擴張。

四、結束語

財務在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之前和之后都需要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相關的研究還十分欠缺,社會和企業對于高新技術企業的財務的作用的關注度也不夠高。但是財務所起到的統籌性、關鍵性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對于任何一個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公司而言,財務對于企業在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在于其不僅可以加快申請的進程,同時可以減少申請成功之后的財務風險,因此企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Flw的無論是在申請高新技術企業之前還是之后都嚴格按照相關規定的要求,有條不紊的進行相關財務會計工作,這是flw能夠最終申請成功高新技術企業的重要原因。財務在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flw公司的申請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Flw在以后的經營和發展過程中,應當嚴格執行財務制度,加強財務控制,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和政策做好申請高新技術企業后的財務會計工作。

參考文獻:

篇(6)

一、新概念框架的定位及其結構

理事會認為概念框架在會計準則制定和會計實務處理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尤其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作為原則導向的會計準則,需要一套能夠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概念清晰、內容完整、邏輯一致的概念體系來為其提供理論支持和概念基礎。為此,理事會在新概念框架中,將概念框架定位為三個方面的作用:

一是幫助理事會在一致的概念基礎上制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為此,理事會強調,新概念框架應當是一個全面的框架,應當涵蓋理事會在會計準則決策中所涉及的最為重要和主要的議題,應當能夠幫助理事會更好地制定出一套內在一致的會計準則,特別是對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無論是在同一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規范還是在不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規范的,均應當采用相同或者相似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處理,概念框架應當在其中起到統馭作用。

二是幫助財務報表編制者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在通常情況下,財務報表編制者應當基于各具體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規定擬定其會計政策,進行相應會計處理。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比如對于某項或某類特定交易,在尚沒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規范或者在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規范但該準則允許選擇不同會計政策的情況下,財務報表編制者可能需要依據概念框架來擬定(或選擇)其適用的會計政策,即財務報表編制者需要按照概念框架的要求,依據能否向財務報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能否達到有用財務信息的質量特征、能否滿足財務報表要素的定義及其確認、計量和報告要求等,來決定其所應采用的會計政策。

三是幫助所有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利益相關者理解和詮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近年來,由于交易越來越復雜和有關方面對財務信息透明度要求越來越高,有關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變得相對復雜,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這些準則已經成為現實問題,而通過概念框架則可以為此提供一個較好的切入點。有關方面可以通過概念框架中的理論和概念基礎,更好地理解理事會為什么在有關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做出有關會計處理規定,其決策依據是什么,其成本效益是如何考慮的。毫無疑問,這對于正確理解和應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將很有助益。

基于此,新概念框架主要規范了通用財務報告的目標是什么、什么財務信息是有用的、如何界定財務報表要素及其確認、計量、列報和披露要求等財務會計基本問題。具體而言,新概念框架從結構上共分八章,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第一章為“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目標”,主要涉及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目標、有用性及其局限性,關于報告主體的經濟資源、對主體的索取權和這些資源和索取權變動的信息,以及關于主體經濟資源使用的相關信息等內容。

(二)第二章為“有用財務信息的質量特征”,主要涉及有用財務信息的質量特征以及對有用財務信息的成本制約因素等內容。

(三)第三章為“財務報表和報告主體”,主要涉及財務報表的范圍界定和報告主體的界定等內容。

(四)第四章為“財務報表要素”,主要涉及財務報表要素的組成及其定義等內容。

(五)第五章為“確認和終止確認”,主要涉及財務報表要素的確認過程、確認標準以及終止確認等內容。

(六)第六章為“計量”,主要涉及可選擇計量基礎的組成及其所提供的信息、選擇計量基礎時所應考慮的因素等內容。

(七)第七章為“列報和披露”,主要涉及財務報表列報和披露的目標及其原則、財務報表要素分類的原則、財務報表信息歸總的原則等內容。

(八)資本和資本保持的概念,主要涉及資本的概念、資本保全的概念和利潤的決定、資本保全調整等內容。

以下將對上述主要修訂內容進行介紹,并評估其影響。

二、新概念框架修訂完善的主要內容

(一)關于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目標

新概念框架將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目標定位為“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目標是提供有關報告主體的、對現有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信貸者做出有關向主體提供資源決策有用的財務信息”。原概念框架將財務報表的目標定位為“財務報表的目標是提供在經濟決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關于主體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變動的信息”。新概念框架相比于原概念框架,在財務報告目標方面發生了諸多變化:

1.引入“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概念。理事會認為,理事會有責任擬定財務報告的目標,而不僅限于財務報表目標,盡管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的主體部分,理事會討論的許多問題也主要是與財務報表相關的問題,但是如果概念框架的范圍僅限于財務報表范疇,明顯過于狹窄,比如有關公司戰略、風險、未來預期等相關信息,可能無法在財務報表中揭示,但可在財務報告中予以揭示,以向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理事會同時認識到,不同的使用者可能有不同的信息需要,從而要求提供不同的財務信息或者相關報告,理事會認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應當聚焦于通用目的財務報告,如果需要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財務信息及其報告,其成本將非常高昂。因此,理事會認為,新概念框架和未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圍繞通用目的財務報告,仍然是滿足使用者需要最為有效的方式。

2.明確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使用者為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信貸者這些基本使用者(PrimaryUsers)。理事會認為,許多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信貸者通常無法要求報告主體直接向他們提供信息,因此,他們只能依賴于通用目的財務報告來獲取他們所需要的大多數財務信息。基于此,理事會將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信貸者界定為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基本使用者,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目標是為了滿足這些基本使用者的決策信息需要。而在原概念框架下,財務報表的使用者包括“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雇員、貸款人、供應商和其他商業債權人、顧客、政府及其機構和公眾”,理事會認為原概念框架的使用者群體過于寬泛,作為通用目的財務報告,其基本目的應當是滿足那些無法直接從報告主體中獲取財務信息但又需要做出有關向主體提供資源決策的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這些使用者無疑應當是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信貸者,至于其他諸如監管部門、公眾等,他們可能會發現通用目的財務報告對他們也是有用的,但他們不應是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基本服務對象。

3.明確通用目的財務報告滿足的基本使用者的決策主要是資源配置決策(ResourceAllocationDecisions)。原概念框架在描述財務報表目標時,只強調財務報表要滿足使用者的經濟決策(EconomicDecisions)需要,但沒有對經濟決策的涵義和范圍做出清晰界定。新概念框架認為,通用目的財務報告主要滿足基本使用者的資源配置決策需要,將使用者的決策明晰化。理事會認為,使用者的這些資源配置決策主要包括三類:(1)購買、出售或持有權益或債務工具;(2)提供或者結清貸款或其他形式的信貸;(3)對會影響主體經濟資源使用的管理層行為行使表決權或施加影響。理事會認為上述資源配置決策依賴于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信貸者所預期的投入資源的回報,而對這些回報的預期又依賴于他們對報告主體兩個方面情況的評估:一是對主體未來凈現金流入的金額、時間和不確定性情況的評估;二是對管理層關于主體經濟資源經管責任(Stewardship)履行情況的評估。為了進行這些評估,這些使用者需要以下兩個方面的信息:一是關于主體經濟資源、對主體的索取權以及有關這些經濟資源和索取權變動情況的信息;二是關于主體管理層如何有效率和有效果地解脫其使用主體經濟資源的責任情況。而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使命便是盡可能地提供這兩方面的信息,以滿足使用者評估主體現金流量和管理層經管責任履行情況的需要,并進而為其資源配置決策服務。

新概念框架較好地構筑起了通用目的財務報告使用者、使用者決策、使用者決策相關的信息需要及其與財務報告2之間關系的邏輯體系,澄清了經管責任在財務報告目標中所扮演的角色,使財務報告目標更加清晰一致,更加具有指導意義。

(二)關于有用的財務信息的質量特征

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向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那么什么樣的財務信息是有用的,就顯得十分重要。新概念框架對有用的財務信息應當具備哪些質量特征做了進一步明確和規范,并建立了有用財務信息質量特征的層次結構。新概念框架認為,有用的財務信息應當具備相關性(Relevant)和如實反映(FaithfulRepresentation)兩個基本的質量特征,在此基礎上,新概念框架提出了可比性、可驗證性、及時性和可理解性四個提升性質量特征,新概念框架還認為有用的財務信息還需要考慮成本制約(CostConstraint)因素。

1.關于基本質量特征

新概念框架規范了兩個基本質量特征:一是相關性;二是如實反映。

新概念框架規定,相關的財務信息應當能夠使使用者做出的決策有所不同,換句話說,有能力使使用者做出不同決策的信息是相關的。如果財務信息具備預測價值(PredictiveValue)和(或)確證價值(ConfirmatoryValue),則表明該信息有能力使使用者做出的決策有所不同,從而表明該信息是相關的。新概念框架還強調,重要性(Materiality)是基于有關項目性質和(或)程度的、在主體特定層面的相關性。

新概念框架規定,財務報告應當如實反映其意在反映的經濟現象的實質,因此將“如實反映”作為一項基本的質量特征。“如實反映”要求在最大程度可能的情況下,有關信息應當完整(Complete)、中立(Neutral)和無差錯(FreefromError),但并不意味著在所有方面都要求完全正確。新概念框架強調,中立性需要審慎判斷的支持。審慎性是指在不確定條件下做出判斷時應當保持謹慎,即資產和收益不得高估,負債和費用不得低估;同樣地,資產和收益也不得低估,負債和費用也不得高估,否則它們會導致未來收益或費用的高估和低估。

2.關于提升性質量特性

除相關性和如實反映兩個基本質量特征外,新概念框架提出了有用的財務信息的四個提升性質量特征,即可比性、可驗證性、及時性和可理解性。新概念框架強調,這四個質量特征可以使信息的有用性進一步增強,但它們不能使無用的信息(比如不相關的或者不如實反映的信息)變得有用。換句話說,這四個提升性質量特征扮演的是“錦上添花”的角色。比如,可比性可以使使用者辨認和理解有關項目的異同;可驗證性可以使使用者確信相關信息是否如實反映了其意在反映的經濟現象;及時性可以使使用者在其決策時及時獲得能夠影響其決策的信息;可理解性要求財務報告所反映的信息清晰、簡潔從而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等。

3.關于成本制約因素

新概念框架認為,成本一直是財務報告所能提供信息的一個制約因素。在考慮成本制約因素時,新概念框架強調,理事會應當評估要求主體提供特定信息的收益是否能夠超過編報和使用這些信息的成本。新概念框架還強調,理事會在制定準則考慮成本制約因素時,應當從財務信息的提供者、使用者、審計師、學術界以及其他方等廣泛的范圍獲取有關新準則的成本和收益信息,而且這種成本-收益的考慮不應當局限于單個報告主體,應當從廣泛的財務報告整體范疇來考量。

4.關于有用的財務信息質量特征的主要變化

在原概念框架下,財務信息質量特征分為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等四個主要的質量特征,其中,重要性納入相關性范疇,如實反映、實質重于形式、中立性、謹慎性和完整性納入可靠性范疇,及時性納入相關和可靠信息的制約因素范疇。新概念框架與原概念框架相比,在有用的財務信息質量特征方面主要有以下變化:

一是建立了有用的財務信息質量特征的層次結構。新概念框架區分了基本質量特征和提升性質量特征,把相關性和如實反映作為有用的財務信息必備的基本質量特征,突出了這兩個質量特征的重要性,其他質量特征(如原概念框架中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則作為提升性質量特征,這對于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和會計實務的處理更有指導意義。而原概念框架沒有做這方面的層次區分,容易導致在涉及具體會計處理時出現相關信息質量特征取舍上的困難,甚至顧此失彼或者輕重難分。

二是將“如實反映”取代“可靠性”作為基本質量特征。新概念框架不再保留原概念框架中的“可靠性”質量特征,取而代之以“如實反映”質量特征。理事會在2010年修訂概念框架時已經做出了該項決議,但之后收到了不同的反饋意見。為此理事會又對此進行了重新審議,理事會最后決定保持原來的決議,即將“如實反映”而不是“可靠性”作為基本質量特征。其原因是原概念框架并沒有清晰界定和傳遞“可靠性”的涵義,在實踐和征詢意見過程中,不同的人對于可靠性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人將其理解為可驗證性,有人將其理解為準確性,有人將其等同于在計量不確定性下的可容忍度等。顯然,作為一個財務信息質量特征,應當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和界定,而可靠性在概念和涵義方面不夠清晰,為此,理事會決定使用“如實反映”的術語,并細化“如實反映”所包含的內涵,從而更好地反映出財務信息質量特征的要求。

三是進一步澄清了審慎性在財務信息質量特征體系中的涵義和地位。近年來關于審慎性在財務信息質量特征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頗有爭議,尤其是在2010年理事會修訂有關財務信息質量特征部分內容時,基于審慎性有可能與中立性不相一致的考慮,曾經不再將審慎性包括在財務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的相關內容中,為此引起了不少爭議。新概念框架重新引入了審慎性的表述,強調審慎性是指在不確定條件下做出判斷時應當保持謹慎,它不允許高估或者低估資產、負債、收益和費用,即審慎性判斷的行使應當不影響中立性或者應當與中立性相一致。

四是明確了計量不確定性與“如實反映”質量特征之間的關系。新概念框架認為,強調“如實反映”的質量特征要求并不表明不能有計量不確定性,或者計量不確定性太高并不表明無法滿足“如實反映”的要求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新概念框架認為,使用合理的估計是編制財務信息的根本特征之一,它不會降低財務信息的有用性,只要這些估計得到了清楚并準確的描述和說明即可。

(三)關于財務報表和報告主體

新概念框架新增了有關“財務報表和報告主體”的內容,原概念框架沒有相關內容。新概念框架將“財務報表”界定為“提供關于報告主體資產、負債、權益、收益和費用情況的特定形式的財務報告”;將“報告主體”界定為“要求編制財務報表的主體或者可選擇編制財務報表的主體”,明確報告主體不一定是法定主體,它可以是一個主體的一部分,也可以包括多個主體。報告主體界定的是財務報表的邊界范圍,因此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新概念框架強調,在某些情況下,尤其是報告主體不是法律主體的情況下,有時要決定報告主體的恰當邊界可能是困難的,因此,新概念框架要求從考慮主體財務報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角度來決定其邊界,即使用者要求的信息應當是相關的、如實反映的。

新概念框架根據新報告主體概念的界定,區分了合并財務報表、未合并財務報表和匯總財務報表的概念區別。其中,合并財務報表提供的是母子公司作為單一報告主體的有關資產、負債、權益、收益和費用信息;未合并財務報表提供的是母公司作為單獨報告主體的有關資產、負債、權益、收益和費用信息;匯總財務報表提供的是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并非由母子公司關系聯結在一起的報告主體的財務信息。

(四)關于財務報表要素

新概念框架與原概念框架相比,在財務報表要素構成上沒有變化,都包括資產、負債、權益、收益和費用等五個要素,但是在要素定義方面,則發生了一些變化。新老概念框架下各財務報表要素的定義如表1所示。

新概念框架與原概念框架相比,主要針對資產和負債的定義作了改進:

1.關于資產定義的改進

關于資產定義的改進,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的資產定義明確資產是經濟資源,并進一步通過單獨定義經濟資源的方式將資產的實質界定為有潛力產生經濟利益的權利,即將資產聚焦于權利而不是經濟利益的最終流入,這是資產定義的突出變化,實現了資產的實質由傳統的實物資產(PhysicalObject)到權利的嬗變,適應了經濟金融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對會計理論和會計基本概念創新的需要。

二是新的資產定義刪去了原資產定義有關“未來經濟利益預期流入”的要求,即在資產定義中淡化了經濟利益流入的可能性標準,而原資產定義則要求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是確定的或者很可能的,這也是新概念框架對資產定義的又一個突出變化。

三是明確資產定義中盡管取消了經濟利益流入可能性標準,但并不表明經濟利益流入可能性很低的經濟資源一定會確認為資產,新概念框架強調,資產的確認除了需符合其定義之外,還需要滿足有關確認標準和計量要求等。

表1新老概念框架下財務報表要素定義

pagenumber_ebook=14,pagenumber_book=13

2.關于負債定義的改進

關于負債定義的改進,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的負債定義明確負債的實質是轉移經濟資源的義務,而不是經濟利益的最終流出。

二是新的負債定義通過對義務的界定引入了“沒有實際能力可予避免”的新的負債標準,按照該標準,無論該義務是法定義務還是推定義務,無論該義務有確定的對手方還是沒有確定的對手方,只要主體沒有實際能力予以避免,即符合負債的定義,這是對負債進行進一步清晰界定的一大變化。

三是新的負債定義刪去了原負債定義中有關“預期會導致含有經濟利益的資源流出”的要求,和資產定義的變化相同,新負債定義淡化了經濟利益流出的可能性標準,使得在負債定義中,經濟利益流出的可能性要求降低了。當然,和資產定義的有關規定一樣,新概念框架強調,負債的確認除了需符合其定義之外,還需要滿足有關確認標準和計量要求等。

關于收益和費用的定義,盡管從字面上看變化不大,但是由于收益和費用的定義是依據資產和負債的變化而界定的,因此,資產和負債定義的變化其實在本質上也對收益和費用的內涵和外延產生了影響。另外,新概念框架還強調,盡管收益和費用是從資產和負債變化角度進行定義的,但并不表明收益和費用信息的重要性低于資產和負債的信息,兩者同等重要。

(五)關于確認和終止確認

新概念框架對原概念框架中的“確認”部分做了較大幅度的修訂完善,同時增加了“終止確認”的內容。

1.關于確認標準的變化

確認是指將符合財務報表要素——資產、負債、權益、收益或費用定義的項目納入財務狀況表或者財務業績表的過程。

原概念框架規定了兩條財務報表要素確認標準:一是與某項目有關的未來經濟利益將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主體;二是對該項目的成本或價值能夠可靠地加以計量。符合這兩條確認標準,相關項目才予以在財務報表內加以確認。

新概念框架對該確認標準做了較大幅度的修改,不再保留原概念框架的兩條確認標準,而是按照原則導向,建立了新的確認原則和標準。新建立的確認原則是將確認標準明確指向財務報告目標和有用的財務信息質量特征要求上,即如果因確認所產生的有關資產或負債和相應的收益、費用或權益的變動信息對于財務報表使用者是有用的,則表明該確認是恰當的。具體而言,新概念框架在要求有關項目符合財務報表要素定義的前提下,提出了兩條確認標準:一是有關資產或負債以及相應的收益、費用或權益變動的信息是相關的;二是如實反映了有關資產或負債以及相應的收益、費用或權益變動的情況。有關項目只有在滿足這兩條確認標準的前提下,才能予以確認。

關于上述確認標準中的“相關性”標準,新概念框架強調,該標準可能會受到以下兩個因素的影響:

一是資產或者負債的存在是否有不確定性;

二是即使資產或者負債存在,但是相關經濟利益流入或者流出的可能性較低。

關于上述確認標準中的“如實反映”標準,新概念框架強調,該標準可能會受到以下三個因素的影響:

一是計量不確定性的影響。新概念框架強調,在許多情況下,都會存在計量不確定性,有時即使存在較高程度的計量不確定性,也不能阻止有關會計估計提供有用的信息。當然在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有關資產或負債可獲得的所有相關計量都存在非常高的計量不確定性,而且沒有一項計量能夠提供有關資產或負債(包括相應的收益或費用)的有用信息,在這種情況下,相關資產或負債就不符合確認標準,就不應予以確認;

二是確認的內在不一致性(即會計錯配)。新概念框架強調,在有些情況下,確認一項資產或者負債,要考慮相關的資產或負債是否也應予確認,如果相關資產或負債不確認,可能會導致資產負債確認上的內在不一致(會計錯配),從而無法如實反映一項交易或事項的全貌;

三是列報和披露的要求。新概念框架強調,確認只是向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的一環,考慮相關信息的列報和披露要求,有助于更好地使所確認的金額如實反映有關資產、負債、權益、收益或費用等情況,因此在考慮確認條件時應當將其與有關列報和披露要求有機結合起來。

2.關于新增的終止確認的內容

終止確認是財務會計處理的重要環節,幾乎所有的已確認的資產或負債最終都會涉及到終止確認問題,為此需要統一規范相應的處理原則,但是原概念框架并沒有涉及這一內容。為此,新概念框架增加了終止確認的內容,規定終止確認是指將已確認資產或負債的全部或部分從主體財務報表中移除,終止確認通常發生在有關項目不再符合資產或負債定義時,其中,對于資產而言,當主體對所確認資產的全部或部分失去控制時,通常應當對該資產的全部或部分予以終止確認;對于負債而言,當主體對所確認負債的全部或部分不再有現時義務時,通常應當對該負債的全部或部分予以終止確認。

新概念框架規定了終止確認會計處理的具體目標,即終止確認會計處理應當旨在如實反映兩方面的信息:一是終止確認交易事項發生后主體留存的資產或負債情況;二是終止確認交易事項導致的主體資產或負債變動情況。

根據上述具體目標,新概念框架根據不同的交易情形規定了終止確認的具體處理原則。比如資產報廢了、負債到期了,相關的資產或負債(包括全部或部分)應當予以終止確認,以如實反映企業的資產負債變化情況;如果資產還沒有報廢或者負債還沒有到期,但資產或者負債轉移給了其他方,在這種情況下,新概念框架亦規定了相應的終止確認原則,即主體通常可以通過終止確認相關資產或者負債加上恰當的列報和披露來如實反映資產或負債轉移情況;但在一些有限情況下,主體可能需要繼續確認所轉移的資產或負債部分,并將所收到的收入或者支付的支出確認為一項負債或者資產處理,同時加上恰當的列報和披露要求。顯然,新概念框架對不同情形下的終止確認會計處理原則的規定,對于有關會計實務尤其是資產或負債的轉移的會計處理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六)關于計量

原概念框架盡管規范了財務報表要素計量的相關內容,但內容非常簡單,只是列示了四種不同的計量基礎(包括歷史成本、現行成本、可變現凈值和現值),同時指出“主體編制財務報表最為常用的計量基礎是歷史成本,應用歷史成本時常常結合其他計量基礎”。原概念框架沒有對如何選擇不同的計量基礎、選擇不同計量基礎時應當考慮哪些因素做出任何規范和明確,原概念框架也沒有涉及近年來已經被越來越多使用的公允價值等現行價值計量基礎等相關內容。因此,原概念框架在為財務報表要素計量提供原則指引方面顯得十分欠缺,也是原概念框架飽受詬病的一個重要方面。

新概念框架在財務報表要素計量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用了較大篇幅構建了新的計量基礎體系、明確了不同計量基礎意在提供的信息以及選擇不同計量基礎時應當考慮的要素,是對原概念框架的重大改進。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構建了新的計量基礎體系

新概念框架將計量基礎分為兩大類:一是歷史成本計量基礎;二是現行價值計量基礎。

關于歷史成本計量基礎,新概念框架明確了以下幾點:

一是歷史成本應當至少提供有關所計量項目的交易(或其他事項)價格信息,但原則上不反映價值變動信息;

二是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并不表示有關資產負債的歷史成本一成不變,有時也需要隨著時間推移和情況變化予以更新,比如資產發生損耗需要計提折舊或攤銷,資產發生減值需要調減資產歷史成本;履行負債義務所需轉移的經濟資源價值增加導致履行負債出現虧空,從而需要調增負債歷史成本等;

三是對有關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采用攤余成本計量,是歷史成本計量基礎在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會計領域的具體應用,攤余成本屬于歷史成本計量基礎范疇。

關于現行價值計量基礎,新概念框架明確了以下幾點:

一是現行價值應當提供有關計量日狀況更新方面的信息,即有關資產或負債的現行價值應當反映自前期計量日后包括在該現行價值中的現金流量估計以及其他因素的變化情況;

二是現行價值計量基礎包括公允價值、在用價值(針對資產)和履約價值(針對負債)以及現行成本,其中,公允價值反映市場參與者對資產或負債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和不確定性的當前預期;在用價值和履約價值反映主體特定的對資產或負債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和不確定性的當前預期;現行成本反映當前購買相同資產需要支付或者承擔相同負債應當收到的金額。新概念框架從而對公允價值、在用價值和履約價值、現行成本的概念及其所反映的現行價值信息進行了清晰的界定和區分。

2.明確了選擇不同計量基礎應當考慮的因素

新概念框架明確,選擇不同計量基礎應當考慮的因素主要是相關性和如實反映,以使所提供的信息對使用者有用。由此可見,新概念框架在明確選擇計量基礎應當考慮的因素時,和前述確定財務報表要素確認原則和標準應考慮因素一樣,均指向了財務信息質量特征和財務報告目標上,從而使得整個概念框架的邏輯體系更加嚴謹、更加內在一致,也更有說服力。

具體而言,關于一項計量基礎所提供的信息能否滿足相關性的要求,新概念框架認為,主要受到兩方面的影響:

一是資產或負債的特征,比如有些資產或負債對市場因素或其他風險非常敏感,其歷史成本與現行價值存在顯著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使用者認為有關資產或負債的價值變動信息對他們是有用的、重要的,那么,這些資產或負債的歷史成本可能就無法提供相關的信息,而現行價值則可能能夠滿足提供相關信息的需要。

二是資產或負債貢獻于未來現金流量的方式,比如,一個主體的業務活動需要把若干不同的經濟資源組合在一起才能間接地產生現金流量(如固定資產,一般需要和其他經濟資源組合在一起,才能產生現金流量),在這種情況下,歷史成本或現行成本可能能夠提供相關的信息。反之,如果資產或負債能夠直接產生現金流量,那么現行價值計量基礎有可能能夠提供相關的信息。新概念框架強調,資產或負債能否直接產生現金流量和主體的業務活動是判斷一項計量基礎是否滿足相關性要求的兩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關于一項計量基礎所提供的信息能否滿足如實反映的要求,新概念框架認為,主要受到計量不一致性和計量不確定性兩方面的影響:

一是計量不一致。新概念框架認為,當財務報表包括計量不一致(會計錯配)時,這些財務報表在某些方面有可能無法如實反映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此,在某些情況下,比如,一項資產或負債與另一項資產或負債的現金流量直接相關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這項資產或負債及其相關的資產或負債采用不同的計量基礎進行計量,有可能無法如實反映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此,對該類資產或負債及其相關的資產或負債,可能需要采用相同的計量基礎;

二是計量不確定性。新概念框架強調了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對資產或負債采用某計量基礎進行計量但存在計量不確定性,甚至較高的計量不確定性,并不表明該計量基礎無法提供相關的信息;另一方面,對資產或負債采用某計量基礎進行計量,但計量不確定性如此之高,以致于無法充分地如實反映資產或負債的實際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考慮選擇采用其他計量基礎計量這些資產或負債是恰當的。

新概念框架還討論了財務信息質量特征中,提升性質量特征以及成本制約因素對計量基礎選擇的影響,并提供了有關以現金流量為基礎的計量技術方面的指引,這些內容都是新概念框架相比于原概念框架的重要突破,對于未來會計計量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七)關于列報和披露

原概念框架沒有涉及財務報表列報和披露的內容,新概念框架增加了相關內容,對財務報表列報和披露的目標、原則以及財務報表項目的分類、抵銷、匯總等原則進行了明確,尤其是對損益及損益表、其他綜合收益及其轉回等列報和披露原則作了明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其核心內容主要包括:

一是定位損益表(TheStatementofProfitorLoss)為反映報告期間主體財務業績的基本報表;

二是明確損益(ProfitorLoss)可以是一張財務業績表的單獨部分(如損益是綜合收益表的組成部分),也可以是一張單獨報表的內容(如單獨的損益表);

三是明確所有的收益或費用項目原則上應當包括在損益表中;

四是明確在例外情況下,理事會可以決定將某些收益或費用項目(主要源自資產或負債的現行價值的變化)排除在損益表外,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從而更加如實反映主體的財務業績,向使用者提供更加相關的信息;

五是明確所有包括在其他綜合收益中的收益和費用項目原則上均可在以后期間轉回至損益,只要該轉回能夠提供更加相關的信息或者更加如實反映主體的財務業績,如果該轉回無法提供更加相關的信息或者無法更加如實地反映主體的財務業績,那么理事會可以決定對該包括在其他綜合收益中的收益和費用項目在以后期間不予轉回。

(八)關于資本和資本保全的概念

原概念框架對資本和資本保全的概念進行了專門闡述,新概念框架也專辟一章介紹了資本和資本保全的概念及其對利潤決定的影響,除個別文字修改外,新概念框架對原概念框架在這方面的相關內容沒有作任何原則性的修改。本文為此對該部分內容不再贅述。

三、新概念框架修訂完善對會計準則制定和會計審計實務發展的影響

新概念框架是理事會應對近二三十年來金融創新、技術創新、業務模式創新以及使用者信息需求變化等的需要而做出的一次財務會計基本概念領域的變革,盡管新概念框架本身不屬于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范疇,但它對未來會計準則的制定和會計審計實務的發展則有著較為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新概念框架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發展的影響

新概念框架雖然本身不屬于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但它的實質是準則之準則,即它扮演著統馭和指導各項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制定的角色,是理事會研究制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做出各項技術決策的理論源泉和概念基礎,新概念框架在本次修訂完善中進一步強調和明確了概念框架的這一作用。

pagenumber_ebook=17,pagenumber_book=16

基于此,新概念框架對財務報告目標、財務信息質量特征、報告主體、財務報表要素及其確認、計量、列報和披露原則的明確、修訂和完善,必將對理事會的決策和未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與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比如,新財務報告目標聚焦于投資者、債權人等基本使用者的決策需要,要求理事會在未來研究制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時,需要更好地研究基本使用者的決策模型及其信息需要;新概念框架突出相關性和如實反映這兩個基本財務信息質量特征,并將其貫穿于財務報表要素的確認、計量、列報和披露的全過程,要求理事會在做出相關決策時需要更充分地考慮這兩個信息質量特征的要求;新概念框架對資產和負債進行了重新定義,將資產和負債的本質定位為“權利”和“義務”,并在定義中取消了經濟利益流入或流出的“可能性”標準,強調通過判斷“是否有潛力導致經濟利益流入主體”或者“主體是否有實際能力避免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主體”來看有關權利和義務是否符合資產或負債的定義,這使得現行實務中某些目前不符合資產負債定義的項目,未來有可能符合資產或負債的定義,從而對資產和負債的界定和范圍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新概念框架對財務報表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做出了大量具體規定,為理事會做出有關項目的確認和計量決策設置了具體約束條件、標準和原則,將會進一步增進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內在一致性,增強準則的可理解性和說服力。總之,新概念框架為理事會制定和發展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設置了更加清晰一致的約束和指引框架,有助于理事會更好地制定一套全球公認的、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

(二)新概念框架對中國會計準則制定的影響

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現了趨同,并將保持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持續趨同,因此,新概念框架的修訂完善毫無疑問對中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和發展是有影響的。

中國于2006年2月15日了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以下簡稱基本準則)3,該基本準則扮演著中國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的角色,但是該基本準則是基于原國際概念框架的有關內容制定的,隨著新概念框架的和生效,新概念框架對中國會計準則制定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我國基本準則未來將何去何從。

顯然,我國基本準則的修訂完善勢必需要提上議事日程,否則會出現具體準則的制定與基本準則不相一致的情況,即未來具體準則可能是根據與新概念框架下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相趨同而制定的,因此具體準則可能已經體現了新概念框架的理念和原則,但是基本準則仍然遵循的是原概念框架的理念和原則,這種情況不僅會對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產生不利影響,還有可能會對有關會計準則的理解和解釋以及會計實務的處理產生困擾。與此同時,由于我國現行基本準則屬于準則體系的組成部分,是會計法律體系的一部分(屬于部門規章),對其語言、范式、約束力等均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而新概念框架則明確不屬于準則組成部分,不存在上述特殊性,這也使得我國基本準則的修訂完善可能具有獨特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因此,未來在修訂我國基本準則時,如何對基本準則進行定位或者重新定位,如何擺布好基本準則與概念框架之間、法律與概念指引之間的關系,將是一大挑戰,需要有關理論和觀念上的創新與突破。

(三)新概念框架對會計實務處理的影響

前已述及,新概念框架除了規范和約束理事會的決策行為、指導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制定外,還發揮著幫助財務報表編制者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以及幫助財務報表編制者理解和詮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作用。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對于某項或某類特定交易尚沒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規范的情況下,財務報表編制者可以依據概念框架來擬定其適用的會計政策,對相關交易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因此,新概念框架對會計實務處理其實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正確學習、理解新概念框架的內涵、變化及其影響,顯得十分重要。與此同時,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是原則導向的會計準則,即各項會計處理原則的理論基礎和理由往往來自概念框架,掌握新概念框架的精神和內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執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有助于更好地運用會計職業判斷,有助于更恰當地選擇有關會計政策(在有關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提供會計政策選擇的情況下),從而更好地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

(四)新概念框架對注冊會計師審計實務的影響

會計準則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執業依據和準繩之一,新概念框架的修訂完善無疑對注冊會計師審計實務也會產生較大影響,為此,我們需要未雨綢繆,充分評估新概念框架對審計實務的影響,及時做好應對工作。具體而言,新概念框架對注冊會計師審計實務的影響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概念框架有助于注冊會計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內容,從而為客戶提供更高質量的、更有針對性的、更準確的專業意見和專業服務。

二是新概念框架有助于注冊會計師更好地開展與客戶的溝通和交流工作,通過新概念框架提供的有關概念基礎、理念和原則要求,敦促和推動客戶遵循準則,選擇恰當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減少不必要的審計風險。

篇(7)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成熟,越來越多的供水企業都已經開始重視財務審計工作。眾所周知,財務審計工作一直以來都是關系到企業經濟發展、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命脈。只有有效加強供水企業的財務審計工作,才能夠加強供水企業的內部控制,對下屬基層單位產生有效的約束效果,從而才能夠實現供水企業整體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

一、供水企業財務審計存在的問題

(一)供水企業財務審計缺乏獨立性

企業內部財務審計工作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獨立性,這也是企業財務審計能否取得效果的關鍵。供水企業內部財務審計工作是直接受本部門、本企業的領導,獨立性不強,缺少有力的監督。這樣自然就嚴重阻礙了供水企業財務審計工作所能夠發揮的作用。

(二)供水企業財務審計的范圍受限

我國很多供水企業在進行內部財務審計工作的時候,一般涉及面不廣,只針對目前已經發生的事件進行審計。盡管供水企業財務審計進行了改制,但目前總的來說,財務審計工作還相對處于較低的層次。

(三)供水企業財務審計執行力度不夠

我國很多企業在財務審計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預警機制,經常都是在出現了問題之后,才進行查錯補漏,往往有馬后炮的現象,供水企業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這種問題。很多供水企業雖然制定了詳細的財務審計規定,但是缺乏執行力,這樣就嚴重影響了供水企業財務審計工作的有效性。

二、如何有效加強供水企業財務審計工作

(一)要嚴格執行財經紀律和財務工作制度

嚴格執行國家發票管理規定和依法納稅,各級領導要嚴格模范執行財經紀律,不準授意、指使、強令財會人員做假賬或設立法定賬冊以外的任何賬冊,為財會工作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要服務業務經營,監督業務經營,提出提高業務經營質量和效益的舉措,研究分析業務經營中存在的問題,為降費增效改進管理,多出主意、出好主意、出大主意。企業領導要努力學習財務會計知識,由財務管理工作的領導者、支持者,變為財務管理的熟悉者、參與者。

(二)建立審計監控體系,加強審計成果利用

供水企業各級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要按照“方案科學、有效實施、嚴格復核、準確處理、適時跟蹤”的程序,積極探索和建立審計質量監控體系,確保新時期審計質量得到不斷提升。同時,不斷改進審計成果的運用方式,提高審計分析和綜合歸納能力。要善于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提升審計成果轉化的層次。要注重在審計成果的提煉、分析、整合上下功夫,敢于解放思想,站在全局的高度、從宏觀的角度加強對各類情況和問題的綜合分析和深入研究,及時向公司董事會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參考信息。要逐步建立與監察、組織、人事、財務等部門的信息資源共享機制,使審計成果“一果多用”。

(三)加強審計隊伍建設,提升審計人員素質

供水企業審計部門應配備與工作相適應的專職人員。專職審計人員應具有審計、會計、經濟、工程等相關技術職稱,具備與所從事的審計工作相適應的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做好財務審計工作,財務審計人員應具備較寬的知識面、嫻熟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基本功。

隨著高新技術在供水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內審人員必須抱著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態度,轉變觀念、拓展視野、更新思維方式、創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手段,了解管理高新技術、先進信息網絡知識,掌握審計領域的先進技術和最新動態,提高自身素質,以獨特的視角觀察問題并提出有效解決方法,增強內審為供水企業股改上市的咨詢服務功能。同時,內審人員應掌握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在審計中廣泛采用繞過計算機、通過計算機、利用計算機的審計技術,發揮計算機在評價治理風險和控制方面的高效作用,積極穩妥地探索網絡遠程審計,促使審計手段科技化、智能化、網絡化,提高審計工作效率,保證審計質量。

(四)加強供水企業內部財務審計管理

內部財務審計是供水財務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搞好內部財務審計是堵塞不合理開支、規范管理、保護干部的有效措施。內部財務審計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要求高,難度大,領導高度重視搞好內部財務審計工作的關鍵因素。應該從健全機構入手,成立內部財務審計工作委員會,并明確具體職責,每個審計項目的審計意見書和審計決定都要經過審計工作委員會的嚴格復核,發現處理力度不夠,執法不到位等問題及時糾正,確保文書表達清楚,引用政策正確,審計評價恰當。

同時,實施審計過錯追究責任辦法。在明確審計標準的基礎上,對內部財務審計人員違反法定程序實施審計造成損失,違反規定隱瞞截留查出的問題等人為原因,追究相關審計人員的責任,以增強內部財務審計人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其次,實施審計臺帳辦法。將每一各審計項目都設立審計臺帳,被審單位的基本情況,主要審計數據記錄在案,由被審單位或個人,審計人員簽名后存檔,建立審計資料庫。

再次,實施集體定案辦法。內部審計委員會由供水企業董事會、相關科室負責人、負責審計的人員組成;在審計處理上,嚴格按制度辦事,實施民主集中制。在審計決定的落實上,實行層層負責制,由過去的領導全部負責變成人人有擔子。

(五)完善風險控制審計

要重視風險控制在供水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完善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明確風險的承擔主體,整合現有的風險管理部門,形成由最高管理層直接負責的、系統的、全面的風險管理系統。另外,供水企業要在充分利用內部的風險管理人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外腦即利用企業外部的風險管理咨詢公司專家的才能智慧,進行有效的企業風險管理。這就為審計人員開展企業風險管理審計提供明確的審計對象,使審計人員能夠制定出更加有效合理的審計計劃,節約了審計時間,提高了審計效率。

(六)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購建內部審計信息平臺

審計信息化建設是順應時展的必然工作, 企業存在的價值,是要為客戶創造價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客戶能夠從你這里用較少的代價得到較多的價值,而創新是核心競爭力得以持續的關鍵。審計信息化實現了這樣的變革并真正的為審計人員帶來了好處。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購建內部審計信息平臺,可實現審計單位從審計計劃、審計準備、審計實施、審計報告、審計終結、審計檔案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并支持審計作業和管理的一體化應用部署,不僅提升了審計工作的規范性,同時更大幅地提升了審計的效率和質量,減輕了審計人員的工作量。

(七)創新審計方式方法,推動非現場與現場審計相結合

一方面,定期組織開展非現場監測分析項目,加大實時監控和重點排查力度,逐步加強對高風險業務、高風險領域及薄弱環節的持續監控和跟蹤。另一方面,全面推動非現場監測分析對現場檢查工作的有效支持。在日常工作中,對一些適合非現場完成的審計或檢查項目,主要通過非現場手段來組織完成,能夠在非現場查清的問題則不帶到現場去做,逐步提高非現場審計在各類檢查或審計項目中的比重,適當減少現場審計或檢查的時間和頻率。在開展各項審計、檢查、評價項目的準備和實施階段,都要充分運用非現場手段和工具對被查業務進行風險排查分析,確定檢點和線索,指導和促進現場檢查工作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三、結語

財務審計工作關系到供水企業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工作效率,也關系到供水企業經濟管理水平。科學發展觀為我們指明了什么是發展,應該怎樣發展的問題,也為我們的財務審計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更注重實踐,實現從符合型、發現型審計向預防型、增值型審計轉變,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工夫,促進財務審計工作全面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石化審計局武漢分局課題組. 企業內部審計開展內部控制評價的研究[J].中國內部審計,2010,(08):112-115.

[2]李子君.淺談企業財務審計中的問題及對策[J].公用事業財會, 2005,(04):103-106 .

篇(8)

企業內部財務審計工作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獨立性,這也是企業財務審計能否取得效果的關鍵。供水企業內部財務審計工作是直接受本部門、本企業的領導,獨立性不強,缺少有力的監督。這樣自然就嚴重阻礙了供水企業財務審計工作所能夠發揮的作用。

(二)供水企業財務審計的范圍受限

我國很多供水企業在進行內部財務審計工作的時候,一般涉及面不廣,只針對目前已經發生的事件進行審計。盡管供水企業財務審計進行了改制,但目前總的來說,財務審計工作還相對處于較低的層次。

(三)供水企業財務審計執行力度不夠

我國很多企業在財務審計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預警機制,經常都是在出現了問題之后,才進行查錯補漏,往往有馬后炮的現象,供水企業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這種問題。很多供水企業雖然制定了詳細的財務審計規定,但是缺乏執行力,這樣就嚴重影響了供水企業財務審計工作的有效性。

二、如何有效加強供水企業財務審計工作

(一)要嚴格執行財經紀律和財務工作制度

嚴格執行國家發票管理規定和依法納稅,各級領導要嚴格模范執行財經紀律,不準授意、指使、強令財會人員做假賬或設立法定賬冊以外的任何賬冊,為財會工作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要服務業務經營,監督業務經營,提出提高業務經營質量和效益的舉措,研究分析業務經營中存在的問題,為降費增效改進管理,多出主意、出好主意、出大主意。企業領導要努力學習財務會計知識,由財務管理工作的領導者、支持者,變為財務管理的熟悉者、參與者。

(二)建立審計監控體系,加強審計成果利用

供水企業各級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要按照“方案科學、有效實施、嚴格復核、準確處理、適時跟蹤”的程序,積極探索和建立審計質量監控體系,確保新時期審計質量得到不斷提升。同時,不斷改進審計成果的運用方式,提高審計分析和綜合歸納能力。要善于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提升審計成果轉化的層次。要注重在審計成果的提煉、分析、整合上下功夫,敢于解放思想,站在全局的高度、從宏觀的角度加強對各類情況和問題的綜合分析和深入研究,及時向公司董事會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參考信息。要逐步建立與監察、組織、人事、財務等部門的信息資源共享機制,使審計成果“一果多用”。

(三)加強審計隊伍建設,提升審計人員素質

供水企業審計部門應配備與工作相適應的專職人員。專職審計人員應具有審計、會計、經濟、工程等相關技術職稱,具備與所從事的審計工作相適應的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做好財務審計工作,財務審計人員應具備較寬的知識面、嫻熟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基本功。隨著高新技術在供水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內審人員必須抱著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態度,轉變觀念、拓展視野、更新思維方式、創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手段,了解管理高新技術、先進信息網絡知識,掌握審計領域的先進技術和最新動態,提高自身素質,以獨特的視角觀察問題并提出有效解決方法,增強內審為供水企業股改上市的咨詢服務功能。同時,內審人員應掌握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在審計中廣泛采用繞過計算機、通過計算機、利用計算機的審計技術,發揮計算機在評價治理風險和控制方面的高效作用,積極穩妥地探索網絡遠程審計,促使審計手段科技化、智能化、網絡化,提高審計工作效率,保證審計質量。

(四)加強供水企業內部財務審計管理

內部財務審計是供水財務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搞好內部財務審計是堵塞不合理開支、規范管理、保護干部的有效措施。內部財務審計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要求高,難度大,領導高度重視搞好內部財務審計工作的關鍵因素。應該從健全機構入手,成立內部財務審計工作委員會,并明確具體職責,每個審計項目的審計意見書和審計決定都要經過審計工作委員會的嚴格復核,發現處理力度不夠,執法不到位等問題及時糾正,確保文書表達清楚,引用政策正確,審計評價恰當。同時,實施審計過錯追究責任辦法。在明確審計標準的基礎上,對內部財務審計人員違反法定程序實施審計造成損失,違反規定隱瞞截留查出的問題等人為原因,追究相關審計人員的責任,以增強內部財務審計人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其次,實施審計臺帳辦法。將每一各審計項目都設立審計臺帳,被審單位的基本情況,主要審計數據記錄在案,由被審單位或個人,審計人員簽名后存檔,建立審計資料庫。再次,實施集體定案辦法。內部審計委員會由供水企業董事會、相關科室負責人、負責審計的人員組成;在審計處理上,嚴格按制度辦事,實施民主集中制。在審計決定的落實上,實行層層負責制,由過去的領導全部負責變成人人有擔子。

(五)完善風險控制審計

要重視風險控制在供水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完善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明確風險的承擔主體,整合現有的風險管理部門,形成由最高管理層直接負責的、系統的、全面的風險管理系統。另外,供水企業要在充分利用內部的風險管理人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外腦即利用企業外部的風險管理咨詢公司專家的才能智慧,進行有效的企業風險管理。這就為審計人員開展企業風險管理審計提供明確的審計對象,使審計人員能夠制定出更加有效合理的審計計劃,節約了審計時間,提高了審計效率。

(六)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購建內部審計信息平臺審計信息化建設是順應時展的必然工作,企業存在的價值,是要為客戶創造價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客戶能夠從你這里用較少的代價得到較多的價值,而創新是核心競爭力得

以持續的關鍵。審計信息化實現了這樣的變革并真正的為審計人員帶來了好處。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購建內部審計信息平臺,可實現審計單位從審計計劃、審計準備、審計實施、審計報告、審計終結、審計檔案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并支持審計作業和管理的一體化應用部署,不僅提升了審計工作的規范性,同時更大幅地提升了審計的效率和質量,減輕了審計人員的工作量。

(七)創新審計方式方法,推動非現場與現場審計相結合

篇(9)

關鍵詞:

財務審計;審計業務;創新

一、前言

現在隨著企業的逐步發展,無論是企業的經營方式還是其經營環境均出現了變動,這造成內部審計工作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不僅審計內容變多同時審計對象也越來越復雜,傳統的審計方法以及理念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企業的需求,所以需要對審計方法進行優化創新,并對財務審計以及審計業務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科學協調。

二、淺述財務審計

1、財務審計

一般可以把財務審計劃分為兩種類型,也就是由政府主導的具有行政性質的審計工作,以及由企業主導的針對企業內部的內審工作。其中政府財務審計工作具有較強的行政指令性,上級主管部門在向各個企業行政命令之后,企業需要向其提供有效的審計資料,包括企業收入、報稅證明以及發票開具情況等審計資料。在收到這些資料之后上級主管部門需要求其財務審計人員基于行政部門內部登記資料以及企業的審計資料開展雙向核對工作,同時制定審計報告。在完成審核工作之后,審計人員應當以審計結果為基礎,來為企業出具相關的審計意見以及決定;針對企業內部開展的財務審計工作,一般需基于企業的相關規定要求來對本企業或者是其下屬企業開展財務審計工作。通常可以把企業所開展的內部財務審計工作劃分為季度性審計以及跨年審計兩種類型,這兩種財務審計辦法中基本審計業務均需要審核企業的發票、資金報表以及收支證明,但跨年財務審計工作需要分析以及評定企業在去年全年的整體財務。

2、財務以及審計的區別和聯系

財務以及審計工作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區別在于:第一,工作側重點各異。財務管理工作的重點在于怎樣更好的理財,注重量化考核這種財務約束方法的應用推行,從而使管理者獲得可靠的決策管理依據,審計工作則更重視鑒定以及評價企業的有效性,監督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否具有合法性,并對企業的資源、人事以及內部控制等方面進行監督;第二,監督內容存在差異。財務監督一般針對的是日常業務,控制監督相對較低的業務層次,同時需要于財務機構的各個相關業務相互連接,獨立性較差,但審計監督除了需要對企業的財務資金的運營進行檢查之外,同時還需要基于審計證據來綜合分析判斷企業的當前運行情況,并得出審計結論同時制定審計報告,以后企業后續的經濟活動得到可靠的評價依據,所針對的經濟活動層次相對較高;第三,內涵不同。審計工作要求審計人員考察評價受檢企業的各個經濟活動與其財務收支情況,確保受檢內容具有效益性、真實性以及合法性,而財務工作主要針對資金運動,也就是資金的籌措以及運用、分配,要求其核算以及監督行為存在較強的連續性以及系統性。財務以及審計工作的聯系在于:目的相同。開展財務工作以及審計工作均是為了能夠及時的發現企業在管理階段所出現的問題、缺點,同時使管理者獲取權威性較強、可靠的審計報告,以使企業的發展獲得有效、可靠的審計建議,保證其企業的管理質量,從而使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工作內容相同。在制定財務工作以及審計工作時都需要考慮到企業的規定要求和相關的法律條約,并將會計資料作為基礎,嚴格的檢查企業的各項會計資料是否具有合理性,并確保這些會計資料可以反映出企業真實的經濟現狀;最后財務工作以及審計工作的范圍有一定重疊。這兩中工作均屬于經濟管理,同時其工作范圍均會關系到企業的內部管理工作。

三、財務審計以及審計業務的創新途徑

1、注重思維方式的優化

思維方式直接關系到人的行為,盡管財務審計屬于是企業的常規審計工作,若是可以將創新審計業務這一理念融入到審計環節,必然會影響到創新環節,以使審計業務得到創新。在開展財務審計工作時,可以在確保審計重點和目標不變的情況下,對審計人員的思維、看法進行拓寬,從而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有意識的把財務審計提升至管理審計方面。另外審計人員也應當學會應用橫向和逆向思維,通過多種思維方法看待問題、處理問題。為此審計人員需要積極學習新型審計理念、方式,不斷的優化自身素質水平。

2、突破傳統的財務審計模式

傳統的財務審計主要針對的是報表以及賬簿,要求基于此來檢查收入以及支出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存在異常等,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審計方法技術也有了人員以及技術方的保障,也就是:在進行審前調查時,逐漸側相遇評估審計對象的風險問題,把重要程度相對較高的會計科目與這些科目所關系的相關業務相互聯系起來,同時在基于審前調查的情況下科學編制審計方案。在進行審前調查時,需要把高風險的領域視作審計重點內容。為了保證審查工作的正常進行,一般需科學的劃分審計時間,而各內容的審計時間需以審前調查中所制定風險評估結果為基礎加以確定。在結束項目審計之后,應當專門針對于風險來編制有效的審計報告,以使風險得到科學的分析以及披露,這是與原有審計報告相區別的地方。只有提升風險意識,企業管理經營者才可以主動地關注風險,審計服務的職能也就可以充分的發揮出來。

3、注重審計方式的創新

首先應當逐步通過日常跟蹤審計方法取代集中審計手段。這是由于集中審計不能夠全面覆蓋到審計單位以及審計資金,同時審計的時間也有所限制,所以需要逐步由事后監督方式轉向為事前和事中管控方式。使用日常跟蹤審計方法主要是由于其融合了信息技術,可以在事項出現的同時或者是稍后開展審計,及時把控事項動態。通過日常跟蹤審計方法的運用能夠縮短審計時間,及時發現問題,并可以使審計效率得到保證。其次是通過將計算機開展審計工作,以提升審計效率。通過網絡審計以及審計軟件的應用,可以使財務審計以及審計業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實施操作,保證了財務審計的便利性以及工作效率。通過審計軟件來進行財務審計工作,有利于財務信息系統審計的簡單化、快速性以及便捷性的優勢充分突顯出來。這是由于財務軟件程序與審計所需的數據信息屬于相互分離的關系,這使得審計人員具有一定的空間以及時間上的操作自由,審計時間也可更為靈活。通過計算機軟件的還可以使繁雜的審計程序簡單化,保證了審計結果的有效性以及準確性,促進了審計管理工作的科學和規范化。但在使用網絡審計方法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為了避免電子化會計數據出現被篡改或者是被濫用情況,需要通過路由加密設備和數據加密技術手段來管理數據,并增加備份硬盤從而防止數據信息被非法截取。為了防止出現黑客惡意攻擊或者是計算機病毒侵害等安全問題發生,需要建立專門的防火墻,通過防火墻集中的管理審計系統的各個安全決策,并將該防火墻設置為唯一的檢查點,要求所有進出網絡的數據信息均通過該防火墻的檢測。還需要針對會計系統建立專用局域網,保證該局域網具有較高的安全級別以及相對開放性,并設置使用多層加密關口,從而提升局域網防范黑客入侵的作用;在財務軟件的管理上,要求使用先進、安全同時適用的審計軟件,同時基于業務管理系統和計算機網絡來制定審計服務信息庫,從而在開展審計工作時可以隨時的使用和調閱審計服務信息,審計人員還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建立一個專門的信息庫,把被審計單位的各方面信息輸入到該信息庫之中,便于后續的運用以及查閱,進而降低工作量。通過大數據來進行財務審計工作。大數據是現在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同時大數據已經被應用到多個行業之中。單從企業內審方面來看,只被審計企業所提供的數據量中就涉及到基層范圍的微觀數據以及整體層次的宏觀數據,進而形成復雜同時繁多的含量數據,由此審計工作需要順勢而為,積極進行大數據分析。為了更好地應用大數據,首先需要制定大數據審計平臺,要求企業內部可以基于審計活動的聯合進行、優勢資源的集中調配以及審計經驗的內部共享等方式來制定審計分析平臺,并積極的推廣以及應用大數據、云計算,同時結合企業的ERP以及IT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方法來制定大數據平臺,以使企業今后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來開展內部審計工作;除此之外還需要優化傳統的審計抽樣手段。使用傳統審計手段很難對所有的數據進行收集、分析,所以大多會應用隨機抽樣技術,但這會造成數據信息獲取量大大減少。而通過數據處理技術,可以使“樣本=總體”,使所有的數據信息均得到收集、分析,有效規避了抽樣審計所帶來的風險。并且通過大數據審計可以由多個不同的方面開展審計工作,可以對數據進行更為深入的觀察、研究,數據分析也更為細致,除了可以從全局以及整體的角度來審核審計信息,同時還可以看到在細節數據中隱藏的各個審計信息。

四、結語

隨著企業的發展,財務審計以及審計業務也應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前進,從而使審計效率得到保證,并使審計部門以及相關部門之間的關系得到緩解。但需要意識到審計業務以及財務審計工作需要工作人員保持嚴謹、專業的態度,使其在創新的融合的過程中,保證審計工作的準確性以及專業化,以提升審計結果的有效性以及準確性,從而使受審企業獲得專業、可靠的參考材料。

參考文獻:

[1]謝冰.表內表外業務審計:金融創新對傳統會計和審計的影響及其發展[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0,04:101-103.

[2]趙保卿,李娜.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內部審計外包內容決策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01:37-45+69.

[3]嚴素芬.淺談科研單位內部審計的發展與業務創新[J].中國總會計師,2013,10:94-95.

[4]中國工商銀行內部審計局上海分局課題組,周志方,顧紅英,許大慶,施玲紅,黃慧君,苗崢嶸,鮑婕,彭黎明,吳麗雯.以增值型審計為目標的審計信息化建設研究[J].中國內部審計,2014,02:74-81.

[5]中國內部審計信息化發展報告[J].中國內部審計,2014,03:4-10.

篇(10)

伴隨著2015年兩會上總理提出“互聯網+”的全新理念,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受到相應的影響從而帶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綜合發展。與此同時,“互聯網+”給審計工作也帶了便利,審計人員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打破審計工作的地域限制,減少了審計工作的距離耗費,降低成本,從而提高了審計質量。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審計風險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而企業在當前形勢下做出相應的改善也對審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當前的情形對“互聯網+”下企業內部審計的發展與改革進行了相關研究,并對增加內部審計的有效性提出相關對策。

一、“互聯網+”影響下的審計趨勢

1、增強數據處理能力

隨著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審計工作在發展過程中對相關會計數據的處理能力會得到相應的增強,對于工作效率也會進一步提升。在現階段,一方面,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都有所提升,專業素養除了具備專業審計財務方面的知識還包括了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審計人員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共享來自企業傳遞的財務數據信息,進而進行審計工作同時也可以分享審計經驗提升整體的工作效率與水平。同時大數據時代和云計算也影響并推動了先進信息技術在企業中財務審計等各方面的應用。

2、克服傳統審計的地域障礙

由于事務所與被審計單位的地域差距,常常需要審計人員出差到外地進行現場審計,而“互聯網+”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遠程審計具有比現場審計更經濟、更實時的特點,在未來的發展中占據著較大的優勢。目前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可能會受到“互聯網+”數據時代的影響,實施有效的流程監控,建立安全保護模式避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突發狀況,使得存在的問題得到合理解決,保證企業順利運營。

3、轉型后的內部審計發揮咨詢作用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影響,給企業的生產運營等方面帶來了新的變化,需要企業運用互聯網技術來實現日常經營管理與風險監測從而適應模式的改變,在實際情況下,企業應當增強各個部門與內部審計的聯合,從審計方面為企業未來的發展出謀劃策,充分地發揮出內部審計在企業轉型和轉型后的評價與咨詢作用。

二、“互聯網+”時代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

1、對“互聯網+”背景下的內部審計缺乏全面認知

首先,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企業的管理層并沒有認識到內部審計的必要性,缺乏對內部審計的重視程度,覺得內部審計對企業的發展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幫助。除此之外,現行情況下,很多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形同虛設,設置不科學,原本應當由內部審計監控管理層活動,但很多企業將其設置在管理層之下,也就失去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當內部審計工作受到管理層的控制和干涉時,其工作往往難以開展。部分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直接由企業內部財務部門員工擔任;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削弱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客觀性。

2、忽視內部審計的價值

一些單位對企業實際工作的認識不足,認識不到內部審計帶來的價值,認為其對企業的經營效益貢獻不大。企業的管理層缺乏對內部審計工作的全面認知使得企業不能對內部審計工作產生足夠的重視,同時企業相關財務審計隊伍建設不完善,相應的專業技能較為欠缺,內部審計的經驗不足,阻礙了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除此之外,在審計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被審計單位獲取證據途徑主要是依靠索取有關證明材料、現場查閱有關資料、倉庫或者實地盤查固定資產、實地調查、現場觀察等方式,由于許多企業的內部審計體制不夠完善,這就需要審計人員親自操作完成相關的審計工作,耗費時間的同時需要的工作量也較大,而手工操作容易出錯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并增加了相關成本。

3、內部審計隊伍綜合素質較低

內部審計工作對審計人員的專業性知識和宏觀政策的把握程度要求較高,也就是說審計人員需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而在實際審計工作開展時,一方面內部審計工作效率較低,不能具備較強的自律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缺乏法制意識,從而阻礙了內部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除此之外,目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隊伍知識結構不合理、人員結構相對單一。在“互聯網+”時代的影響下,內審人員除財務方面的專業素養外,缺乏互聯網有關的知識技能,使得審計工作僅僅停留在表面,無法滿足現代企業內部審計的需要。

三、“互聯網+”時代增強內部審計有效性的對策

1、完善法律體系

內部審計工作缺乏獨立性原則,只有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制體系才能從根本解決這一問題,為企業在實施有效的內部審計工作時提供有力保障,使其順利進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內部審計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為保證內部審計工作的順利實施如何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法規政策成為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充分了解互聯網經濟時代的運營方式、盈利模式以及審計方法與模式的變革,調整現有模式,積極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為促進“互聯網+審計”經濟時代的深度融合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企業應重視內部審計機構的監督作用,將內部審計機構作為一個獨立職能部門不被管理層所牽制,避免審計工作與經濟利益的聯系。同時,應當為實施有效監督采取適當的獎罰措施來支持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為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增強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

2、增強內部審計獲取信息的時效性

內部審計信息時效性對審計工作的影響至關重要。為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要全面認識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企業原有的審計模式的沖擊,改變企業的思維模式、組織構架等方面從而適應計算機信息技術帶來的數據信息獲取方式的不同。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解決了地域差距問題,并為獲取企業的財務數據以及匯總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完善管理監督系統,選用適合的監督方法,形成一整套規范的評價程序。審計工作利用互聯網技術讀取企業的相關財務數據,有些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單位還可以利用圖像資料為內部審計工作提供相關的財務信息和數據,解決審計的距離障礙,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消除內部審計與被審計單位空間上的距離,縮短內部審計所需要的時間。

3、利用高新技術節約審計成本

內部審計工作應遵循內部審計效率質量與成本相結合的原則。“互聯網+審計”時代的到來為審計工作提供了新的形式,有效地解決了傳統審計中審計單位與被審計單位的距離差異,不僅能夠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審計效率,避免了一些地域差異帶來的交通開支,也能進一步降低審計工作的成本費用。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企業相關財務數據的共享性不斷加強,很多大型企業也建立起了財務數據信息的共享中心,獲取企業財務數據變得更加的便利。因此可以使得數據資源在確保用戶安全性前提下得到廣泛的共享利用。在“互聯網+審計”模式下內部審計通過共享數據庫來得到相關需要的財務信息,節約了獲取被審計單位信息的成本費用,同時審計數據的綜合性較強也有利于審計人員全面地分析財務事項作出綜合準確的職業判斷。

4、加強內部審計人員職業素養建設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審計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需要內部審計人員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首先要強化內部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常態的形勢,內部審計人員不僅僅要掌握財務審計方面的專業知識還要熟練地利用互聯網應用技術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等新的內部審計方法,進一步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

四、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解決了以往傳統審計的不足之處,建立了以全新的計算機技術為手段的審計新模式。這使得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都有所提升,同時也使得各個領域在向互聯網化發展。目前內部審計的現狀來看還存在著內部審計部門重視度不高、人員專業性不強、被管理層制約而缺乏獨立性,因此內部審計的改革和發展問題迫在眉睫。因此,本文通過研究總結以下的建議對策。第一,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體系,運用法律細則維護企業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為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撐。第二,政府應營造有利于“互聯網+”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增強監督力度,促進協調并出臺相關內部審計的決策加強政府各方面的職能,使得資源能夠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為促進“互聯網+審計”的深度融合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企業也應當努力調整管理經營模式順應時展的潮流。第三,增強大眾的監督力度,提高社會各方面的環境質量,提升“互聯網+審計”時代內部審計的有效性。“互聯網+”時代也出現了大數據、云計算等各種新型技術,充分利用高新技術與內部審計相結合,加快信息技術發展的戰略部署才能在“互聯網+”時代中把握機會,順利實現內部審計的改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安、王媛:“互聯網+”時代下審計方向研究[J].管理觀察,2015(2).

[2]吳新平:“互聯網+”對審計的發展探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5(12).

[3]楊雨澤、劉云:“互聯網+”對會計信息的影響[J].當代經濟,2016(5).

上一篇: 環境污染治理現狀 下一篇: 高效學習方法和技巧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日韩免费 |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另类sm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国产99久久国产久首页 | 一级视频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欧美中文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