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市場前景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7 17:29: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經濟市場前景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業經濟市場前景

篇(1)

1.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趨向國際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空間也越來越廣闊,由最初的“自給自足”轉變成為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農業經濟。為了更好的融入到國際農業市場,要對其需求進行充分的調研,以市場為導向實現雙向的接軌,促進我國農業市場經濟飛速發展。

2.市場決定農業產品的產量

消費市場決定了農產品的生產,這是市場農業經濟的顯著特征,同時也能夠反映農村經濟的發展走勢。在生活中,市場的需求決定了農產品價格,這也造成了其價格波動性比較大,于此同時,會有農產品的產量過剩的情況發生,這也是因為市場具有不確定性。

3.科技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與利潤最大化

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隨著市場農業經濟的發展越來越深入,農產品的生產就會越來越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讓農業生產實現規模化,同時由于重視控制生產環節的成本,利用企業的銷售模式進行農產品銷售,同時將生產方式變得工業化,利潤的最大化實現起來就比較容易。

4.我國的農產品質量需要提高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對物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在農產品方面,人們希望能夠吃上放心的蔬菜與水果,用上質量過硬的農業產品,但是目前我國農產品的質量還有待提升,雖然在數量上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況,但質量才是決定我國農產品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與市場農業經濟發展的舉措

1.依照市場規律完善市場農業經濟體系

我國的農產品流通雖然受到市場農業經濟體系的規范,但是依然有問題存在,比如,農產品質量沒有一個科學的評判標準,尤其是等級體系不夠完善,而法律法規在這一塊也是“盲區”,這就導致了我國農產品質量競爭力不強甚至會產生很多質量不過關的現象。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沒有一個完善的等級標準體系對其進行評級,經營與流通也不能夠依照規章制度進行,包括農業活動也很少得到規范。所以,要保證市場農業經濟的體系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就要以WTO的相關規定為依據,加強我國農業經濟體系的建設與完善。

2.重視市場消費能力的預估

健康的農產品生產與銷售流程中,一定是生產量與收益成正比的,但是很多情況下卻是產量有余但經濟收入與其成反比,這是因為沒有充分重視市場消費能力,一味的盲目生產才造成這種不良后果。我國很多農產區在思想上沒有與時俱進,還停留在建國初期“兩高一優”的思想層面上,新時代農業生產應該打破這種思想的束縛,重視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進行一個預估,用消費能力限制生產量,才能確保生產出來的產品銷路暢通同時收獲更多的利潤。

3.以市場為導向開發農業的生產

篇(2)

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縱觀近年來國家農業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業經濟增長狀況,總體上表現為以下四個特征:第一,農業經濟增長總體環境良好,這為國家整個經濟發展呈現了良好的前景。第二,農業生產穩產增收,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將一如既往地發揮它在經濟增長中基礎性、穩固性的作用。第三,投資仍將穩定增長。第四,消費邁向新臺階。由這四個特征,可以明顯看出農業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也能簡單明了地判斷出農業發展在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中作出的貢獻與其發展潛力。

二、農業經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不當指令

首先,從基本經濟政策方面,用計劃經濟已經過時的方法抓市場經濟。比如:在年初偏強制性地下達種植某種特定農作物的指令,或者要求一年度達到一定數量的農作物產量,但農民或戶主往往更傾向于根據市場需求結合自身利益決定生產方向,這樣政府所下達的政策指令最后變成了無效口令。這樣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農戶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政府相關部門本應該在農戶中所應有的威信,一旦涉及更加需要政府宏觀調控的事件,政府指令卻失去了效力。

2.缺乏效力的中間環節

這一問題根據客觀現實來看,往往出現在政府與民眾之間指令與政策的下達環節。處于這一環節的工作人員因為各方面原因往往過多地注重對上級部門負責,一方面又忽視了對農戶個體的責任,導致原本偏離科學性的指令更加遠離效率與針對性,同時因為中間傳達環節不同程度上缺乏合理規劃與有效組織,最終使得到達農戶手中的指令缺失該有的效力。

3.跟風跑的不良風氣

在現實案例中卻出現了政府部門忽視必要自然條件,單純追求生產效益而盲目跟風開展農業生產。這在根本上是不科學,違背正常農業發展規律,并最終損害農民利益以及影響農業經濟的最終發展的。

4.缺乏頭緒的工作方法

縱觀目前國內農業經濟發展脈絡,不難發現現階段農業生產以及農村經濟發展逐漸步入一個面向市場,注重實際經濟效益,尋求領域內結構最大優化與實際運作效率化的階段。從政府部門的角度看來,如何更科學、更符合實際地引導農民由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逐漸有步驟性地轉變到發展現代化市場農業,科學化現代農業,效益化生態農業的軌道上來。這顯然是我國各個農業生產以及農業經濟發展區域都面臨的最優道路與挑戰。而現實情況卻是,面臨有著強大發展機遇同時包含強大內部結構的現代化產業,如何下手,如何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下去,以及如何牢牢抓住其正確的發展方向,都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難題。從開始轉變到最終順利達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農業生產以及農業經濟發展一直欠缺一個科學性、前瞻性與利益長久化并重的發展計劃。

三、農村經濟工作存在問題的原因

1.政府政策的轉變

首先,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力度的加大,政府各方面職能持續轉變,政府機關各部門也進行著各個方面的改革與改良。不同程度上政府部門對農業生產原有的干涉性與指導性削弱,各項行政指令以及審批步驟業已減少或者取消。原來個體農戶對政府部門的依賴性大大減小。而農戶因為普遍上的個體化存在導致對市場信息不能及時地獲取,加之農民專業知識的缺乏,或多或少地影響著科學專業的農業生產與上市等信息的流通,使得各種有效的生產方法不能被有效地吸收采納。

2.現有制度的必然結果

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我國現階段實行的是家庭聯產責任承包的基本農業生產經營制度。它代表著我國近年來全面改革開放在農村經濟中的有力成果。一方面它大大增強了個體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與自主性,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導致個體農戶單單注重個人家庭經濟,而忽視集體經濟利益,這樣使得由一定數量的個體戶組成的農村經濟區域體難以整合已有的資源,難以規模化的實現整個區域宏觀上經濟的發展進步。

四、農村經濟工作改善措施

1.科學性的政府政策

首先我們從政府政策方面著眼,政府政策作為國家對經濟宏觀調控的指令性手法,通常起著至關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作出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符合客觀規律的政策決策,往往能從一開始就為農業經濟的增長提供前提與穩固的保障。要成功地做好政策規劃與調整,首先應當充分做好對市場前景的分析,有針對性地結合市場動態。其次應當有機地結合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以專業科學理論知識使政策科學化。同時也應當注重農業與各個其他產業的結合,形成農業經濟內部結構優化與產業鏈的形成,以及農業經濟與其他經濟領域互相促進吸收的格局。

2.有效的溝通

同時,我們應當考慮以往政策指令下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努力變單向指令為客觀建議,讓政府工作人員融入農民群眾之間,切實體會弄明利益,與農民群眾共同商討,共尋良方。把區域宏觀經濟目標變為個體農戶所能理解接受,并能積極采納的實際行動。

3.專業知識的培養

篇(3)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已經改革開放幾十年了,雖然我國的經濟和改革開放之前相比有了飛躍性的發展,但是目前我國的農業經濟仍然不是很理想,其發展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有待于解決。目前我國城市經濟發展比較成熟,而農業經濟發展比較滯后,因此我國近幾年提出了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的目標,就是為了減小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拉近兩者的距離。重點工作在于提高農業經濟比重,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讓農民能夠變得富裕,這些目標都是圍繞農業經濟來展開,其基本的立足點應該是農民的生活和農產品的價格這兩點,只有以農民民生為出發點,才有可能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目標。

1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從長遠發展看,農業屬于“弱質產業”或具有“微利性”,下業屬于“競爭產業”或具有“贏利性”;農村屬于“分散區域”或具有“資源擴散性”,城市屬于“集中區域”或具有“資源聚集性”;農民屬于“弱勢群體”或具有“易侵害性”,市民屬于“強勢群體”或具有“保護性”。因此,如何從根本上扭轉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嚴重失衡問題是一項艱巨的長期任務,最終需要轉移到激發農民積極性,創造條件讓農民的“自利性”釋放出來。

2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2.1 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

我國采用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的戶籍管理制度,這也是城鄉差距的基本因素,農村大量的勞動力剩余,而又有城市和農村戶口的分別,因此剩余勞動力要想流動到城市受到了一些阻礙,這也導致勞動力流動的阻斷。農業和工業產品之間的價格差比較大,農產品價格非常的低,農業經濟利益非常的薄弱,因此農業經濟的發展非常緩慢。農民所獲得的收益無法在城市中作為投入獲得產出,這樣就減少了很多的就業機會,農村剩余勞動力也無處安置。

2.2 利用外資的問題

農業投資和外資利用存在傾倒的情況,農產品的初加工獲得的利益較高,而且審批比較簡單,投入和產出的時間周期比較短,因此能夠吸引較多的投資,市場前景比較廣闊,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養殖水面等項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產出周期又非常的長,加上投資風險程度非常的大,所以受到的投資就比較少,這樣的局面也是導致我國對外資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項目,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項目無人問津的主要原因,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存在嚴重的偏差,很不合理。

2.3 信息閉塞和增產不增收的問題

市場經濟下市場就是產品的流動方向,市場對農業生產具有決定性作用,農業生產經營在市場的同一調配下可以獲得健康、穩定的發展。農民耕種的種類都是以農民的意愿來決定的,農民認為什么樣的產品比較符合市場的需求,他們就會去種植什么樣的產品。而信息的閉塞導致他們無法獲得準確的信息或者獲得的信息比較滯后,因此容易出現扎堆的情況,大多數農民都種植相同的作物,那么盡管市場需求比較大,也仍然容易處于飽和狀態,這也是為什么農民會有增產減收的情況出現。農村信息工程建設在我國來是非常稀少的,農業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溝通渠道過于狹小,因此大量信息被阻滯,給農民帶來了很不穩定的農業收入。

2.4 農村金融信貸環境不夠完善的問題

農民的信貸業務都是短期小額的貸款,不僅頻率高,還存在很大的風險,貸款一般都是拿物質進行抵押,而農民個人的信用很難去評定,所以貸款所需的擔保物質就會非常的多,手續也是非常復雜,這樣農村金融信貸環境就很不理想,很多農民都不愿貸款或者是貸不到款。

3 努力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對策

3.1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

要進一步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研發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3.2 全方位促進農民增收

適量提高糧食直補標準,加大農資綜合補貼力度并完善補貼動態調整機制,以綜合性收入補貼的增加來直接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支持農業專業化、優質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人政策,積極培育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鼓勵農民開展多種要素、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3.3 加快完善農業投資環境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業投資硬環境。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對相對落后地區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健全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服務設施,為外商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現代農業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4 結語

篇(4)

農業產業化是新農村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農業結構的不斷變化,其產業化發展已經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在實際生產中,我們應該結合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理念,形成中國特色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從而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意義

1.帶動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產業化將會成為帶動農業結構調整的中堅力量。農業結構的調整包括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以及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農民先進理念提升等等各個部分組成的。想要完美地調整農業結構,必須要時刻把農業與工業和市場緊密結合,逐步形成農產品基地--農產品加工--產品流入市場的生產線,讓農戶與市場,農戶與加工商的利益相互依存,最終實現產業鏈的系統化,科學化發展,發展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必定會帶動農業結構的戰略調整。2.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來改變城鄉經濟差距巨大的情況,在近幾年看來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總體來看,縮小城鄉的經濟發展差距的任務還是很重,鄉鎮經濟發展不平衡依然是嚴重拉低省市經濟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們現在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農村普遍存在的農業發展沒有規模化,系統化的問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就必須走農業發展產業化的道路,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縮小與城市經濟發展的差距,逐漸實現城鄉一體化。

二、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1.主要組織形式。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組織形式有以下四種:第一種:龍頭企業加農戶型。這種模式簡單來講就是企業與農民相互依存形成一個利益的共同體,同時也是風險承擔的共同體。這種模式主要是以龍頭企業向外聯系市場,向內聯系農產品基地,利用龍頭企業的強大實力擴大市場規模,擴大農產品基地規模,利用其規模優勢,在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但是在這種模式中農民是非常依賴企業的,所以難以保證企業會一直站在農民的利益角度經營。第二種:市場加農戶型。這種模式就是農民與市場直接交流,避免了中間其他企業或者個人介入的機會,讓農戶有直接與市場主體談判的機會,形成生產銷售一條龍的鏈條,很好地解決了農戶有產品難賣的難題。第三種:企業加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加農戶型。這種模式是農民合作的經濟組織以土地,資金,技術等農業重要因素幫助農民生產,同時入股企業的方式與企業聯合經營的模式來解決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問題。這種模式是相對比較先進的,它增加了農戶與企業之間的聯系。第四種:企業加中介組織加農戶型。這種模式以農業中介組織為依托,企業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服務,銷售各個環節與農戶形成普遍聯系的網狀關系。幫助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集團。但是這種模式的缺陷是一旦中介組織出現問題,那么整個系統都將會癱瘓。2.經營業績。2012年,我國糧食產量達58957萬噸,實現了歷史上罕見的糧食產量九連增。同時,在示范園區建設中,我國以實現農民提高收入為中心目標,重點發展和優先安排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和市場前景廣闊的特色農產品及基地建設,提升規模化發展層次及水平,農業規模經營已經初步顯現,為延伸產業鏈經營,擴大市場延伸奠定了夯實的基礎。3.主要存在問題。首先我國農業合作組織發展的程度是非常低的,這也是一直我國農業發展進步小的瓶頸問題,我國大多數農戶還是選擇分散,獨立經營的模式。沒有形成大規模農業生產,所以很難實現農業的大規模機械化。造成農戶個人面對強大激烈的市場競爭,對于農民的利益造成很大損失。其次,目前我國針對于農產品經營規模大,在市場影響力大,對于農戶生產效應輻射范圍廣的龍頭企業數量非常少,而且對于產品的加工也大多數都是粗加工,精細加工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而且相對與國外的農產品大企業來講,不僅數目不占優勢,而且經營規模也有很大差距。而且這種差距也會逐漸跟不上海外市場的需求,逐漸與世界市場產生差距。

三、發展農業產業化模式的創新舉措

1.科技帶動農業產業化的模式。在這個科技主導的時代,無論什么產業想要健康成長,都需要科技的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也不例外。要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以及設備,促進科技與農業發展的有效結合。逐步把農業發展建設成為農業科技相結合的新模式,逐漸把這種新的思想觀念深入到農民的思想中,增加農業生產效率,從而間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2.生態旅游觀光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態這個詞也成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詞匯,包括旅游業,再加上社會壓力越來越大,許多游客也更加希望去到生態觀光的地區游玩。而我們正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發揮農村的地理優勢發展生態旅游觀光型產業。生態旅游觀光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主要是指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同時,利用上當地發展農業形成的自然景觀,以及該地區農業發展所應用的特有的生活活動吸引游客先來觀光,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3.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在龍頭產業帶動型產業中,主要是指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與銷售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一般都是公司和農戶建立合作的關系,來建立產業化的經營模式。在實際的發展中,龍頭企業的科技一般較為發達,資金雄厚,對于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是一種基本的保障,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這種類型的產業結構中,首先要保證的就是龍頭產業的壯大發展,從而帶動農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達到雙贏的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產業化發展是新農村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快速發展農業經濟的具體表現。我們通過對農業產業化具體模式的探究,總結了不同類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并且通過對這些模式的不斷創新,來加強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加快現代化農村的建設,也帶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就要求廣大農村不僅應具有雄厚的經濟發展潛力,還要具備良好的安全抗災實力,能夠及時、有效應對各種自然災害,惟有如此才能實現農業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確保農民增收。

在其他領域如旅游行業,因天氣原因而導致的航班延誤、行程縮水等,也是游客意見集中、反映較大的問題。某旅行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甚至戲謔地表示:每逢天氣突變,就是旅行社老總如坐針氈之時,要時刻做好“滅火”準備。

在國外,市場上早已提供有各種氣象保險。而我國保險業起步較晚,發展相對滯后。無論農民朋友,還是商人,或者出門在外的游客,遇到冰雹、大風、低溫冷害等災害天氣,保障幾乎是空白。相關人士稱,國內已經多年呼吁氣象險的推出,可因為擔心市場不成熟一再推延。

如今氣象保險的提出和被關注,無疑是一件符合民心的大好事。屆時,無論是以農業為生的農民朋友,還是露天演出、運動會、慶祝會等極容易受天氣狀況影響的戶外活動,還是房地產樓盤開發、家電經營、服裝經銷、花卉供應,乃至街邊路旁的珍珠奶茶等各類商家的經商活動,都可以投保,如受損失,保險公司將以天氣實況為依據,進行一定的賠償。

當然,也有人擔心“氣象保險”叫好不叫座。這個擔心不無道理,因為一旦遇到冰雹等惡劣天氣,保險公司的賠付將遠遠超出其保費收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虧本的買賣估計誰都不會做。如果保險公司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把費率定得很高,“氣象保險”又可能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因為氣象保險量大面寬,同樣也可以為保險業帶來無限的商機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篇(6)

在新時期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從長遠的發展眼光看,傳統的農業生產屬于“弱質產業”,農民的生產只能是具有“微利性”,維持溫飽生活;而工業生產屬于“競爭產業”,工業生產具有“贏利性”;同時,農村又屬于小農經濟的范疇,雖然在改革初期,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但如何在農村,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新時期就顯得亟待解決。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的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蓬勃生機。但同時,在新時期,農村經濟在發展中,又面臨著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如在農村,為了經濟發展投入的資源消耗過大,農村的產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技術含量低,利潤不高,給農村環境的破壞又比較嚴重等。這些問題,在新時期都要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改變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戰略。走資源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我國農業經濟在新時期面臨的問題

1、在新時期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

我國傳統的戶籍制度,是采用農村戶口和城市戶口的分級管理制度,這種戶籍管理制度,在相當的歷史時期,是城鄉差距的基本因素,在農村雖然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但由于戶籍制度的約束,農村剩余勞動力無法流動到城市的生產之中,這也導致勞動力流動的阻斷。同時,我國農業和工業產品之間的價格差較大,農產品價格非常低,工業產品價格非常高,使農業經濟利益受到打擊,因此,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非常緩慢。農民所獲得的收益,根本無法同城市中的劇名相比,又難以進入城市,這樣就減少了很多就業機會,而農村剩余勞動力又無處安置,二元結構導致了城鄉差距。

2、在新時期利用外資的問題

農業投資和外資利用也存在不足的情況,算然,農產品的初加工獲得的利益較高,審批比較簡單,投入和產出的時間周期比較短,因此能夠吸引較多的投資,市場前景比較廣闊,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養殖水面等項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產出周期又非常的長,加上投資風險程度非常的大,所以受到的投資數額就比較少,這樣的局面也是導致我國對外資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項目,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項目無人問津的主要原因,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存在嚴重的偏差,很不合理。

3、在新時期農村金融信貸環境問題

由于農民缺少必要的生產資金,他們需要短期小額的貸款,這種貸款,不僅頻率高,還存在很大的風險,貸款一般都是拿物質進行抵押,而農民個人的信用等級很難去評定,所以貸款所需的擔保物質就會非常的多,手續也是非常復雜,這樣,就使農村金融信貸的環境很不理想,很多農民都不愿貸款或者是貸不到款,只能利用民間貸款,對農民帶來更大的壓力。

三、在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對策

1、在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

在新時期,要進一步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循環農業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科技投入的比重;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糧食生產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2、在新時期全方位促進農民增收

在新時期,要適量提高糧食的直補標準,加大農資綜合的補貼力度,完善補貼動態調整機制,以綜合性收入補貼的增加,來促進農民的增產、增收。大力支持農業向專業化、優質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發展,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益。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入政策,積極培育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鼓勵農民開展多種要素、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的程度,積極建立合作社的形式。

篇(7)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的基礎地位,是保障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的重要部分。我國的農業發展長期以來都存在技術含量低、科技化程度不高的現象,而未來農業經濟的發展已不僅僅依靠勞動密集型,它需要打造屬于自己的商業生態鏈,走上市場化道路,農業經濟與市場接軌才能真正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保障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推動,而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承擔著能否將科技快速地推廣轉化為成果的角色,其推廣與服務效率直接決定了農業科技的滲透程度。目前,我國基層農業,尤其是鄉鎮農業產業在引入農業科技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問題,前沿科技推廣力度小、實現規模化產值期限長、科技服務理念不強等都制約著我國鄉鎮一級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關鍵時期,農業經濟要跟上工業化的發展步伐,并實現優質化、可持續化生產與發展,那么就必須建設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提升農技服務水平,逐漸改善基層農技推廣與服務體系中的不合理之處,使農業科技成為農業經濟增長的第一因素。

1.當前我國鄉鎮農技推廣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基層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已基本覆蓋鄉鎮一級的農業生產,科技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不過,由于體制、資源、信息等因素的制約,致使農技推廣服務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限制了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其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無法滿足農業成果轉化的需要

我國農業服務體系長期以來都以政府管理為主導,實行按層級管理,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主要由地方農業管理部門牽頭對相關技術和科技成果進行宣傳推廣。但是,這種管理服務體系也存在諸多問題,其突出表現在:(1)體制僵硬,限制了農業科技與農業市場的靈活銜接。許多地方農業部門經常跟風搞“退耕還林”,對所有的轄區土地不假思索“一刀切”,沒有認真調研就盲目推廣相關農業科技產業,與市場所需相差甚遠;(2)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對農技專業技術知識了解有限,認識老化、缺乏創新能力;(3)相關技術推廣服務人員編制缺乏,遠不能有效滿足廣大農業地區的需求。我國農業面積廣大,尤其是山區及西部地區,專業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人員十分缺乏,難以覆蓋轄區所有范圍,也不能搞好科技服務工作;(4)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獨立運行、缺乏有效溝通。我國基層農業推廣服務受上級農業部門管理,但各管理單元卻都獨立運行,如農技部門、水利部門、農產品市場部門等,各管理服務端各自獨立運行,缺乏有效溝通,大大降低了農技推廣服務的效率。

1.2農技推廣服務經費欠缺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縣級農業推廣服務體系的建設已較為完善,但是鄉鎮一級的農技體系建設情況卻不容客觀,尤其是基層部門的基本設備以及業務經費還較為欠缺,制約了基層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服務常態化。西部地區或者偏遠山區的農業科技經費總量遠遠低于發達省份,部分地區雖然已基本建立了完善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但是能夠開展基本測試、分析、實驗等技術類工作的卻少之又少。經費的欠缺不僅限制了農業科技的研發力度,還降低了推廣服務人員工作的深入、廣泛開展,相關業務難以正常開展。

1.3人員結構不夠合理,各部門之間工作銜接不流暢

據了解,當前我國鄉鎮級農業推廣服務人員有近半數以上是非專業出身,其中大部分沒有經過系統的知識培訓,其對最新農業科技的了解與掌握略顯不足,并且,各部門之間的工作銜接不夠流暢,信息傳遞滯后,致使最新科技難以及時運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之中。

1.4農業推廣服務主體薄弱,推廣方式不適合

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對象為基層農民,而基層農民主體知識文化水平較低,對于農業科技的運用、說明、機械操作等都較為陌生,雖然基層農業部門時常進行知識下鄉宣講,但農民對農技的接受能力和運用能力仍然較低。同時,我國長期以來在農業推廣工作中都采取“技術+行政”的模式,農業科技推廣具有一定的指標性、強制性,這就容易引發農民的抵觸與不配合的情緒,影響農技推廣服務工作的開展。

1.5是運行機制不活

面對市場經濟,現有的農技推廣服務運行機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考核、考評和激勵機構,責權利沒有很好地結合。一些鄉鎮農技人員任務完成得不好要扣工資,完成得好又得不到獎勵,難以調動基層農技人員的積極性。另外,由于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三權”由鄉鎮政府統一管理,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就成不了獨立核算、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事業單位,造成財務不能實行獨立核算,缺少自我發展機制。

2.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

2.1加強對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改善管理結構,提高協作效率

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也離不開地方農業主管部門的大扶持,管理結構的混亂勢必會造成基層農業相關工作的迷茫。對此,在農業經濟發展的轉型關鍵時期,必須從管理結構上優化農業推廣服務體系,改善管理結構,從而提高各部門之間的協作效率。各管理人員及相關基層推廣服務必須從思想上加深認識,重視農技的轉化,在新科技成果研發出來以后,積極協作配合進行試驗,并做好科技推廣宣傳以及后續服務工作。

2.2因地制宜,設置專項資金,完善地區農技推廣服務基礎設施及激勵機制

我國農村地區面積廣大,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并且受制約地形,致使農業基礎經濟發展水平也并不一致。部分發達省市專項資金撥付充足,農技推廣服務基礎設施也較為完善,不過,欠發達地區的相關設施與研發水平都較不完善,遠遠滿足不了地區農技推廣的需要。對此,各地區農業主管部門要因地制宜,根據地區實際情況申請專項資金,購置相關宣傳設備,如流動宣講車、幻燈片放映機、機械設備等。同時,設立基層員工激勵獎項,以農民群眾的意見作為評價標準,促使相關人員以服務的心態對待宣傳工作。

2.3提高農技推廣服務人員個人素質,做好示范帶頭工作

基層農技推廣服務人員需要直接面對廣大農民,他們的態度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其個人素質必須能夠勝任與滿足推廣服務工作的需要。對此,農業主管部門要對相關人員進行嚴格的考察,除了專業技能以外,還包括禮儀知識、政策理論知識、政治思想覺悟等,定期對其進行培訓,培養和提高其服務觀念。

2.4完善農業配套服務機制,實現農業產業集成化、規模化、產業化

篇(8)

中圖分類號:F3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01-0260-01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的基礎地位,是保障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的重要部分。我國的農業發展長期以來都存在技術含量低、科技化程度不高的現象,而未來農業經濟的發展已不僅僅依靠勞動密集型,它需要打造屬于自己的商業生態鏈,走上市場化道路,農業經濟與市場接軌才能真正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保障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推動,而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承擔著能否將科技快速地推廣轉化為成果的角色,其推廣與服務效率直接決定了農業科技的滲透程度。目前,我國基層農業,尤其是鄉鎮農業產業在引入農業科技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問題,前沿科技推廣力度小、實現規模化產值期限長、科技服務理念不強等都制約著我國鄉鎮一級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關鍵時期,農業經濟要跟上工業化的發展步伐,并實現優質化、可持續化生產與發展,那么就必須建設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提升農技服務水平,逐漸改善基層農技推廣與服務體系中的不合理之處,使農業科技成為農業經濟增長的第一因素。

一.當前我國鄉鎮農技推廣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基層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已基本覆蓋鄉鎮一級的農業生產,科技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不過,由于體制、資源、信息等因素的制約,致使農技推廣服務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限制了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其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無法滿足農業成果轉化的需要。

我國農業服務體系長期以來都以政府管理為主導,實行按層級管理,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主要由地方農業管理部門牽頭對相關技術和科技成果進行宣傳推廣。但是,這種管理服務體系也存在諸多問題,其突出表現在:(1)體制僵硬,限制了農業科技與農業市場的靈活銜接。許多地方農業部門經常跟風搞“退耕還林”,對所有的轄區土地不假思索“一刀切”,沒有認真調研就盲目推廣相關農業科技產業,與市場所需相差甚遠;(2)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對農技專業技術知識了解有限,認識老化、缺乏創新能力;(3)相關技術推廣服務人員編制缺乏,遠不能有效滿足廣大農業地區的需求。我國農業面積廣大,尤其是山區及西部地區,專業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人員十分缺乏,難以覆蓋轄區所有范圍,也不能搞好科技服務工作;(4)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獨立運行、缺乏有效溝通。我國基層農業推廣服務受上級農業部門管理,但各管理單元卻都獨立運行,如農技部門、水利部門、農產品市場部門等,各管理服務端各自獨立運行,缺乏有效溝通,大大降低了農技推廣服務的效率。

2.農技推廣服務經費欠缺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縣級農業推廣服務體系的建設已較為完善,但是鄉鎮一級的農技體系建設情況卻不容客觀,尤其是基層部門的基本設備以及業務經費還較為欠缺,制約了基層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服務常態化。西部地區或者偏遠山區的農業科技經費總量遠遠低于發達省份,部分地區雖然已基本建立了完善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但是能夠開展基本測試、分析、實驗等技術類工作的卻少之又少。經費的欠缺不僅限制了農業科技的研發力度,還降低了推廣服務人員工作的深入、廣泛開展,相關業務難以正常開展。

3.人員結構不夠合理,各部門之間工作銜接不流暢。

據了解,當前我國鄉鎮級農業推廣服務人員有近半數以上是非專業出身,其中大部分沒有經過系統的知識培訓,其對最新農業科技的了解與掌握略顯不足,并且,各部門之間的工作銜接不夠流暢,信息傳遞滯后,致使最新科技難以及時運用于農業生產過程之中。

4.農業推廣服務主體薄弱,推廣方式不適合

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對象為基層農民,而基層農民主體知識文化水平較低,對于農業科技的運用、說明、機械操作等都較為陌生,雖然基層農業部門時常進行知識下鄉宣講,但農民對農技的接受能力和運用能力仍然較低。同時,我國長期以來在農業推廣工作中都采取“技術+行政”的模式,農業科技推廣具有一定的指標性、強制性,這就容易引發農民的抵觸與不配合的情緒,影響農技推廣服務工作的開展。

二.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

1.加強對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改善管理結構,提高協作效率。

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也離不開地方農業主管部門的大扶持,管理結構的混亂勢必會造成基層農業相關工作的迷茫。對此,在農業經濟發展的轉型關鍵時期,必須從管理結構上優化農業推廣服務體系,改善管理結構,從而提高各部門之間的協作效率。各管理人員及相關基層推廣服務必須從思想上加深認識,重視農技的轉化,在新科技成果研發出來以后,積極協作配合進行試驗,并做好科技推廣宣傳以及后續服務工作。

2.因地制宜,設置專項資金,完善地區農技推廣服務基礎設施及激勵機制。

我國農村地區面積廣大,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并且受制約地形,致使農業基礎經濟發展水平也并不一致。部分發達省市專項資金撥付充足,農技推廣服務基礎設施也較為完善,不過,欠發達地區的相關設施與研發水平都較不完善,遠遠滿足不了地區農技推廣的需要。對此,各地區農業主管部門要因地制宜,根據地區實際情況申請專項資金,購置相關宣傳設備,如流動宣講車、幻燈片放映機、機械設備等。同時,設立基層員工激勵獎項,以農民群眾的意見作為評價標準,促使相關人員以服務的心態對待宣傳工作。

3.提高農技推廣服務人員個人素質,做好示范帶頭工作。

基層農技推廣服務人員需要直接面對廣大農民,他們的態度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其個人素質必須能夠勝任與滿足推廣服務工作的需要。對此,農業主管部門要對相關人員進行嚴格的考察,除了專業技能以外,還包括禮儀知識、政策理論知識、政治思想覺悟等,定期對其進行培訓,培養和提高其服務觀念。

4.完善農業配套服務機制,實現農業產業集成化、規模化、產業化

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站要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優勢,將相關技術指導與售后服務納入全套服務流程之中,在進行推廣前要開展市場調查,了解農產品的市場前景。除了單純地進行農產生產指導服務以外,還可以開展農副產品加工儲銷,切實為農民解決后顧之憂,并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實現農業產業的集成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帶動周邊產業發展,逐漸打造成完整的農業產業生態鏈,實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9)

優質稻是指相對一般水稻品種而言,表現出來的特征主要是腹白小甚至沒有腹白,角質率度高,米色清亮,有些帶有特殊香味,煮出的飯也甘香,軟而不粘,適口性好。我國現有兩種標準。一是農業部頒布的優質米標準,分一級和二級兩個級別的優質稻,主要是針對品種而設的;二是新頒布的國家優質米標準,簡稱國標,分一級、二級、三級三個級別的優質稻。主要是針對稻谷質量而設的。無論哪個標準,都包括碾米品質(整精米率等)、外觀品質(堊白、粒形、透明度等)蒸煮和食味品質(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等理化特性)、營養品質(蛋白質含量等)。

1、產業現狀

盈江縣以水稻、甘蔗為主要種植作物。近年來,優質稻米一直供不應求,盈江精軟米暢銷周邊各地。2012年,全縣優質稻種植面積達到13.2萬畝,實現產值12670余萬元。2013年全縣優質稻面積預計可突破14萬畝。主要有適合盈江氣候特點的“盈香一號、盈香二號、盈選1號、盈江小粒稻、德優8號、德優16號、滇隴201、滇瑞456”等優質水稻品種,這些品種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特別是“盈香一號”品種口感好、米質優,給農戶種植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目前小范圍內已經形成規模化良種生產基地。由于生產的良種品質優、質量得到保證,得到種植戶的認可,所生產出來的良種滿足德宏市場外,還遠銷外地,對盈江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2、發展前景

盈江縣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特別是優質稻,歷史上的黃板所、毫木細、毫木雷等均是質量口感上乘的優良品種。隨著社會對產品產量的過度追求,一些高產雜交品種逐步占據上風。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優質稻種植規模逐年擴大,效益逐年提高,但目前也存在產量瓶頸。為了進一步提高單產,做大做強優質稻產業,推廣優質稻規范化栽培技術是很有必要的。通常盈江縣優質稻主要以加工企業收購為主,銷路相對固定。2012年全縣稻谷總產5300余噸,平均畝產達400千克。優質稻種植區農民人均稻作收入超過1000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目前盈江縣已成為云南省優質稻較為有名的主產地之一,同時也成為盈江縣今后水稻發展的方向之一。由于優質稻品質好,產品價格高,市場供不應求。近年來,在德宏貢米公司品牌宣傳下,德宏優質稻米遠銷省內各大城市。在盈江的訂單生產面積超過5萬畝。另外,優質稻在本地市場銷量大,且盈江中小加工廠較多,經常出現加工廠到田間地頭收購稻谷的現象。因此,優質稻產業市場前景十分可觀。

3、全面推廣優質稻的有利因素

3.1有利因素

3.1.1具有適宜的自然條件

盈江縣氣候類型多樣化,時空變異大,雨熱同期,干濕季節分明,夏季降雨集中,冬春干旱,年平均氣溫19.3℃,每年平均降雨量達1500mm左右,年日照時數2346.5個小時,≥10℃的積溫6500―7000℃,其日照充足、光質好、太陽輻射量大(年輻射總量達137.9千卡/cm2),較同緯度地區為優,光、熱、水資源十分豐富。相對較好的光溫水氣條件,為優質稻營造了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

3.1.2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

全縣土地面積442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69萬畝,其中水田29.82萬畝。全縣除了昔馬、蘇典、勐弄等鄉鎮,適合種植優質稻的土地面積超過25萬畝。其中尤以舊城、平原、太平等壩區鄉鎮條件更好,相對而言,又以舊城鎮發展勢頭較為迅猛。各農戶經過科技入戶、新型農民培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培訓等,已具備一定的農業科技素質,通過進一步指導和培訓,將成為帶動周邊發展優質稻產業的重要力量。

4、優質稻穩糧增產的發展對策

4.1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是現代農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農業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要做到一是:突出加強農田水利薄弱環節建設,要進行科學規劃,與農民長遠利益直接關聯,探索出新型水利融資渠道和長效機制;二是:總結造成農田基礎設施薄弱的多種原因,切實解決目前困難,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強農村新型農民培訓,提高農田基礎設施的管理和維護能力。

4.2探索并形成完善的優質稻種植技術

優質稻種植對于技術的依賴性極強,只有擁有完善的技術措施,才能保證產量的提升。一是:規范化栽培技術,旱育稀植,全部使用壯秧劑,帶蘗壯秧移栽,100%實現寬窄行拉線條栽植,每畝基本叢樹20000叢。二是:病蟲害綜合防治,種植前全部進行種子處理,把住藥關,大田期保證二次低毒農藥預防,蟲害實行生物農藥防治。三是:測土配方等技術的組裝配套,實現高產高效。通過引進、吸收、轉化國內國外測土配方施肥先進技術,實現“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指導施肥”配套,提出配方,由廠家直接針對盈江土壤和優質稻提供相應的配方控制施肥模式,解決過去“有測土、沒有配方,有配方、沒有配方肥料”的問題。

5、效益分析

5.1經濟效益

根據300畝優質稻生產區示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預計單產500公斤,產值1600元,示范區實現總產值48萬元。通過帶動周邊農戶規范化種植優質稻,可實現種植面積1萬畝,其單產按460kg/畝計算,潛在經濟產值可達460余萬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5.2社會效益

篇(10)

1.1總體發展概況。1.1.1福州市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農業、漁業占主體。2015年福州市全年地區生產總值5618.10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4.74億元,增長4.0%。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64.87億元,增長4.0%,其中,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結構為28.1:2.9:9.9:56.0:3.1。可見,當前福州市鄉村農業經濟處于穩步發展階段,海陸兼備的區位優勢使得福州市農業和漁業發展占主體地位。1.1.2農產品結構發生實質性變化。從圖1可看出,2000年福州市農產品產量主要以水產品和糧食為主,兩者占農產品總量的82.63%,接著是園林水果和肉類,分別占農產品總量的7.62%和7.48%。2015年,雖然各類農產品產量都有所增長,但農產品結構已經發生實質性變化。蔬菜和水產品是主要的農產品產量,兩者占農產品總量的78.80%。糧食產量的比重大幅下降,從2000年的38.11%下降到2015年的7.28%。肉類產量的比值也略微下降,從2000年的7.48%下降到2015年的3.31%。2015年統計的農產品種類相比于2000年,多了蔬菜、食用菌兩類種類,少了甘蔗這一種類。因此,在福州市鄉村農業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農產品的結構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圖12000~2015年福州市農產品產量結構變化1.1.3農業產業化、科技化發展較好。2015年,福州市擁有239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包括53家掛牌院士(專家)工作站企業和7家被認定為“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的企業。此外,福州市還擁有57個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基地,13個國家級及42個省、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可見福州市農業產業化、科技化已有較好的開端。1.1.4休閑農業發展態勢較好。2015年,福州市已建成各種休閑農場和農家樂分別達到175家和298家,比上年增長7.4%和9.2%。休閑農場、農家樂接待的國內外游客數量達到890萬人,并帶動了9600人就業。可見休閑農業在福州市已帶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2各縣(市)農業經濟轉型發展現狀。1.2.1農業經濟穩步發展,但發展水平不一。從圖2可看出,2015年,連江縣的第一產業GDP總值最大,達到119.93億元,其次是福清市。2000~2015年,福州市各縣(市)第一產業GDP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長。其中,連江縣增長幅度最大,增長了356%;其次是永泰縣,增長了297%。圖22000~2015年福州市各縣(市)第一產業GDP發展1.2.2農產品產量結構各不同,地區特色明顯。從圖3可看出,2015年福州市各縣(市)農產品總產量差異較大。其中,福清市的農產品總產量最大,達到145.69萬t,其次是連江縣和閩侯縣。羅源縣的農產品總產量最小,達到40.39萬t,僅占福清市農產品總產量的27.73%。2015年福州市各縣(市)農產品結構也各不相同,地區特色明顯。沿海縣(市)如平潭縣、連江縣、福清市、羅源縣、長樂市、福州市區等,水產品的產量較大,比重也較高。其中,連江縣的水產品總量最大,達到94.68萬t,占連江縣農產品總產量的79.29%。其次是平潭縣,水產品產量達到44.15萬t,占平潭縣農產品總產量的79.08%。結合圖2可得,農產品產量高,經濟效益不一定好。因此應積極引導農民生產高經濟效益的農產品。

2福州市鄉村農業經濟轉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2.1存在問題。2.1.1鄉村農業經濟發展參差不齊,農產品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福州市整體農業經濟穩步發展,但各縣(市)之間的農業經濟發展參差不齊。很多鄉村農業經濟仍相對滯后,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從事農業活動人員較少,農田荒廢現象嚴重。應積極引導農民從事高經濟效益的農產品生產活動,進一步優化農產品結構,提高農民積極性。2.1.2鄉村農業企業發展不完善。雖然福州市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規模化發展,但鄉村農業相關企業發展不是很完善,尤其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業技術創新支持企業。主要表現在:龍頭企業產業鏈條短,產業帶動能力弱;特色產業小而散,規模效益不明顯。2.1.3新型農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急需加大發展步伐。盡管福州市休閑農業發展已呈一定規模,但福州市休閑農業起步晚、缺特色、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沒有很好發揮休閑農業的特色效能。創意農業、生態農業、“互聯網+”農業等新型農業發展緩慢。2.2原因分析。2.2.1鄉村未充分合理規劃。很多鄉村缺乏專業的鄉村規劃、農業發展規劃的科學有效引導。具體體現:在鄉村轉型發展過程中缺乏有效科學論證,未充分結合鄉村自身的資源稟賦、地緣環境及產業發展等實際情況,未充分挖掘、凸顯當地自然資源和人文社會資源的優勢,包括山水資源、民俗風情、人文內涵等優勢,規劃的引領作用沒有充分體現。鄉村建設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學規劃,導致了鄉村農業經濟結構不夠優化,農民積極性不高,較多農田荒廢。2.2.2鄉村農業企業產業升級不明顯。鄉村農業企業,由于資金不到位以及企業管理未進行轉型發展等原因,導致鄉村農業企業產業轉型升級不明顯,未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2.2.3宣傳動員不到位,農民積極性未調動。部分鄉村尚未正確擺正政府引導與農民群眾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宣傳動員不到位,沒有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缺乏引導和激發農民發展生產、建設美麗家園的有效措施。2.2.4新型農業發展缺乏有效規劃和引導。福州市新型農業發展較緩慢,缺乏有效規劃和引導,往往是“小而散”發展,同質化現象明顯,沒有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規模效應明顯、產業鏈完善的農業發展新形式。

3福州市鄉村農業經濟轉型發展策略

3.1合理規劃,推進農業多功能化轉型,發展山海特色新型農業。要在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之上,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動力,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和加工技術,最大限度提高農業生產率,并積極加入創新元素,提高產品品質,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及農業多功能發展,形成區域特色農業,為福州市第二、三產業的繁榮奠定基礎。福州市是一個臨海靠山的城市,農業的轉型發展應當走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的路徑。山區農業可以集生態治理、種植養殖業、民俗旅游業、觀光農業、休閑養生發展為一體的山區鄉村農業經濟發展新模式,帶動山區經濟發展、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經濟加快轉型發展。海洋農業應充分利用綿長的海岸線、豐富的濱海資源和海洋漁業資源,大力發展集濱海休閑旅游、濱海休閑運動、海洋漁業等為一體的藍色休閑農業。3.2完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業綜合體。農業現代服務體系建設是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切入點。應加強對農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和衍生產業的支持和建設,大力發展農資連鎖經營、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新型農技服務、農業保險以及農產品現代流通等。農業綜合體是以農業為基礎,融合工業、商貿、旅游、文化、創意、地產、娛樂、康養、會展、博覽等三個以上相關或支持產業為一體的多功能、復合型、區域性、創新性的產業綜合體。大力發展農業綜合體,可以充分整合鄉村資源、壯大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效益,從而促進鄉村農業經濟轉型發展。3.3激勵創新農業人才的成長。吸引社會各界參與協作聯動,加強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福建師范大學以及相關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集聚社會的農業創新人才資源,對企業、農民進行定期的培訓,提高企業家及農民參與的積極性,造就一批有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農民。3.4完善農業信息服務網,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業以信息和技術為載體,建設、完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積極開展農產品信息、農技信息以及農業相關政策的搜索、咨詢、傳達、解答等服務,確保信息暢通的傳遞。積極引導農民利用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及時獲取政策信息、市場信息,開拓農產品產銷渠道。進一步使用物聯網監控農業安全生產、跟蹤生產過程及銷售過程。借助互聯網平臺,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業,為傳統的農業產品創造出新的價值。

4結語

農業經濟轉型發展是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基礎。當前福州市鄉村農業經濟處于穩步發展階段,海陸兼備的區位優勢使得福州市農業和漁業發展占主體地位,新型農業已形成初步發展規模。但福州市鄉村農業經濟發展參差不齊,鄉村農業企業以及新型農業仍需加大發展步伐。因此,福州市仍需積極加大鄉村農業經濟轉型發展步伐,合理規劃,積極發展山海特色新型農業、農業綜合體以及“互聯網+”農業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鄉村農業經濟轉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針對鄉村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具體環節或具體農業發展形式進行詳細、專門的分析研究。

作者:林巧鶯 李子蓉 單位:泉州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廖家財.論新常態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與轉型之路[J].中外企業家,2015(33):17-18.

[2]李強.國外農業經濟轉型研究[J].世界農業,2013(8):42-44.

[3]楊思思,謝德體,駱云中.生態約束下丘陵山區都市休閑農業發展布局及策略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6(10):103-108.

[4]張雷,何云峰,趙文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試點太谷縣創意農業發展及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16(6):248-250.

[5]于法穩.加快生態農業建設的建議[J].中國國情國力,2016(1):13-15.

[6]鄧章源.互聯網農業發展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5(7):19-20.

[7]厲無畏.創意產業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社會科學研究,2012(6):1-5.

上一篇: 應對自然災害的方法 下一篇: 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性欧美俄罗斯在线视频 | 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精品亚洲第一品 | 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范冰冰 | 亚洲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 亚洲аv天堂网最新版在线 亚洲一区精品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