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困難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7 17:29: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發展困難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濟發展困難

篇(1)

(一)農業生產率低下,農業經濟發展緩慢。由于國家長期在資源配置上的傾斜政策,農村投資比重小,農業基礎設施不健全,造成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一直保持著家庭式的、自給自足的發展狀況,農業協作程度低、技術落后、生產率低下,從而農業經濟發展緩慢。另外,國家對農業的土地所有權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耕作積極性。比如國家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占用農民耕地,并未能給與足夠的賠償,這也在一定程度成挫傷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失。

(二)農村非農產業發展水平低,技術含量總體比較低,缺乏競爭力。我國農村人口多、比重大,是典型的勞動力無限供給式經濟。僅有的可耕地不可能完全吸收農村勞動力。然而,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鄉鎮企業一般是面向農村生產初級工業制品。由于缺乏相應的人力資源,缺乏相應的制度安排,鄉鎮企業的生產效率有限,市場競爭力不強,企業并不穩定,刺激農村經濟效力不強。

(三)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受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在我國無非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農村工業,有上邊分析,農村工業吸引農業剩余勞動力有限。另外就是通過進城打工。由于農民身上所蘊含的人力資本不高造成農民進城打工的就業渠道非常有限。其次,我國城鄉戶籍制度對剩余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也有一定限制。再則,隨著我國城市工業化的發展,出現了“資本深化”的局面,資本對勞動力產生了替代。

(四)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規模非常小、合作層次過低。絕大多數的發達國家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規模很龐大,都具有很強的自我發展的能力,然而,我國現有的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規模偏小,通常,都是僅限于本鄉或村的范圍內的服務。到目前為止,我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獲取的資金主要來自成員自己的籌措、外部的股金和自有資本的積累,資金問題很嚴重,抵御市場的風險能力太弱,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自我發展機制很難形成。農民之間存在的不信任以及農民對社會主義的不信任感,這種不利的文化氛圍嚴重破壞了農民之間的平等、互惠的發展。

二、加強農業經濟管理與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對策

(一)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要進一步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研發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循環農業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服務;加強農業氣象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篇(2)

少數民族和民族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中重要的構成部分。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事業,是一直以來著重強調并重視的民族理論的政策原則,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發展國家里一項重要的民族政策,同時也是我國實現各個民族共同繁榮富裕的根本的有效途徑。

一、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意義

1.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建設是實現我國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我們都知道科學技術決定著經濟的發展,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科技水平低下、文化教育落后、高技術人才的匱乏也從客觀上制約著經濟的發展。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對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發展速度也起到了制約作用,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受到了影響。由此可見只要一步步解決這些制約因素,從教育文化、人才引進、科學技術這些方面加以改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民族區域內的教育水平,引進人才,培養高科技人才,民族區域經濟必定能快速的發展起來。同時不斷的加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互助,使人民共同進步,為實現國家的共同繁榮富強創造良好的條件。

2.加快民族經濟的發展,既能給民族經濟帶來利益,又能給中國帶來經濟上的根本利益,少數民族區域經濟建設在我國經濟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民族區域人民的熱情參與與支持,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需要。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優勢資源的重要作用,來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林業、畜牧業等是少數民族區域中重要的經濟構成,同時也是我國國民經濟中重要的構成部分。由于自然生態環境的差異較大,西部地區相比東部來說區域經濟發展遲緩。在西部地區中,一些城市的經濟由于交通便利的條件發展的相對較快,但是大部分農村經濟的發展則相對緩慢,城鄉貧富差距較大。這些差距的存在雖然是歷史的、現在的以及未來都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的,但是我國需要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需要實現共同富裕。

由此可見,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事業的發展是是縮小區域發展之間的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同時也有益于實現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從根本上加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進度。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不僅代表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代表著國家的根本利益。全面促進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困難

從目前來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處于滯后的原因是由多方面構成的,例如:教育文化事業的落后,人才綜合素質的低下,投資的力度不夠,生態環境等一系列問題的影響。這些都是制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西方國家曾經有一位經濟學家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把教育、人才、科技比喻為三輛馬車,共同拉動國家的經濟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事實上,目前少數民族地區也面臨著這樣相同的問題,人才匱乏嚴重,科技技術的投入不到位,勞動力低下。由此可見,要想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教育、人才、科技是缺一不可的。同樣,在經濟全球化迅猛到來的今天,也給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人才、科技這三方面的問題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然而,經濟全球化并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世界一體化,同時也是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體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區域經濟發展緩慢,經濟水平低下。在改革開放后,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由于存在自然和歷史的因素,導致民族區域經濟與內地經濟水平上的差距逐漸拉大。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均消費、人均GDP、人均收入等水平均低于國家的平均水平。

2.少數民族地區的思想觀念相對陳舊,社會文化心理較低。這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少數民族地區的貧民群體里,有一大部分人的思想價值觀念、思想意識都處在一個安于現狀,不求進取的狀態中,并且帶有嚴重的封建色彩與小農意識,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形成了思維定式,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和新的社會觀念。

3.民族地區自然環境的惡劣和經濟基礎的落后,同樣制約著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條件差、區域內人少地多、生態環境脆弱等都是少數民族地區在發展中面臨的難題。近些年,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投入了較大資金,但是有一些基礎設施上仍然相對落后,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差。雖然國家對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財力,但是投入和產出的價值比仍然較低。同時農民通過勞作生產出來的物資運送不出去也是一個較大的問題。

4.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這些基礎設施的落后主要體現在交通和通訊方面,民族地區通訊線路少、通訊質量低下、導致整體通訊能力差,這是少數民族地區進出建設滯后的重要體現,通訊設施的建設急需完善。

三、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對策

1.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存發展的自然條件

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根本是加強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首要任務是加強生態農業的建設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在生態環境治理上要加強退耕還林、建設天然保護林,植樹造林,減少地質災害、沙化等造成的環境問題。加強農田水利、鄉村公路、房屋改造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抵抗自然環境災害的能力。我們只有從這些方面著手改善,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利條件轉換為有利條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溫飽問題,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生產條件,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環境。

2.加強人才培養計劃,解決人才匱乏的難題。

人才的匱乏是制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家只有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的投入,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的現狀。在人才發展上,我們不僅要引進優秀外來人才,同時也要從提高本地文化教育水平,對當地居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教育,加強培養區域內居民的綜合文化素養,培養優秀的當地人才促進民族經濟發展。同時,在文化資金方面的投入要加大,并且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待遇來留住人才,發揮人才效用的最大化。

3.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加強體質改革

資源開采加工問題和農產品流通體制問題一直是少數民族區域經濟體存在的主要問題。資源優勢一直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最大優勢,然而資源開采加工體制的主要問題體現在這些資源的國家所有制和資源的優勢沒有辦法與區經濟優勢和利益優勢相轉化的矛盾問題。由于資源國有體制對資源的所有權、購銷權、深加工權、開采權這些主要的資源品種采取直接或者間接的計劃控制,從而造成了資源所在地失去了這一大優勢。

4.強化優勢產業建設,加強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加強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促進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途徑。少數民族地區存在著各種優勢資源和優勢產業,不僅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資源優勢也為國家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民族地區應該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建立適合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能源、礦業、農業、旅游業等優勢產業。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充分發揮民族地區的地理優勢,加快經濟貿易的往來,實現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貿易的互通,促進民族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除此之外,民族地區還具有豐富的人文優勢,比如民區傳統、地域因素、特色文化等優勢。這些人文優勢也是提高民族區域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少數民族地區所具有的人文社會優勢,一方面是有利于后發展地區經濟發展的人文環境優勢另一方面有利于創造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高積累低消費的社會經濟環境。

參考文獻:

篇(3)

模仿創新

作用、內容、困難

一、問題的提出:為什么要看重模仿創新

欠發達地區為什么要看重模仿創新?模仿創新是指落后者在模仿學習率先成

功者之所以能夠成功的思想與行為、經驗與技術、方法與設施等一系列成功因素的基礎上再行謀求改革創新,從而達到跨越式趕超率先成功者之目的——筆者認為:模仿創新是欠發達地區趕超發達地區,真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唯一途徑,其理由如下。

近年來,我國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總體上仍保持著原有的發展差距,甚至在某些地區、某些方面、差距還在繼續擴大。對此,區域經濟研究領域的一些成果表明:當前多數欠發達地區是以當地資源為依托,主要借助于比較優勢戰略來發展經濟,這可能是多數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比較優勢戰略的理論基礎是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論。按照比較優勢理論,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個地區在制訂經濟政策時,應著眼于當地的優勢資源實行比較優勢戰略。但任何一種經濟理論都有一些運用的前提條件。將比較優勢理論運用于農業經濟時代, 具有優良的經濟發展效果;但運用于工業化時代,效果將會處于遞減之中;隨著全球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技優先發展戰略對人財物的集聚效應、對社會生產力的貢獻率,都超過了僅著眼于當地現有資源的比較優勢戰略。因此,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不能在當今世界與中國經濟的轉型時代,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比較優勢戰略上,必須著眼于科技創新,實施科技優先戰略,只有這樣,才可能力爭在科技上縮短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達到在經濟上趕超發達地區的目的。

實施科技優先戰略的途徑之一是科技自主創新,但是,現在我國多數欠發達地區,普遍受到區位、人才、資金、設施、觀念、制度等方面的瓶頸制約,目前還不具備合格的、面向市場需求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即使在某些欠發達地區擁有較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但這些科技研發力量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結合松散;體制約束、改革滯后,使市場機制在這些科技研發力量中的作用很弱,或者其科技研發及其成果的市場適應程度不高,或者其空有精尖的科研成果,但卻找不到充足的投入。結果表明科技自主創新在欠發達地區行不通。

當欠發達地區以比較優勢戰略來發展經濟,卻使多數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緩慢,而當又試著想以科技優先戰略的途徑之一,選擇走科技自主創新之路來發展經濟,仍然走不通之時,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之路應指向何方?筆者認為:科技優先戰略的途徑之二是科技模仿創新,應該走科技模仿創新之路,它最貼近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實際,是欠發達地區經濟趕超發展的一條捷徑。何謂科技模仿創新?簡而言之,就是在科技模仿的基礎上作出科技創新,當欠發達地區以發達地區豐富而眾多的、貼近市場需求的科技研發方式及其成果為主要目標,首先進行模仿,然后實施創新,這便是科技模仿創新。

然而,發達地區的科技水平之所以較高,這絕對不是一個純粹的科學技術問題,科技水平是由整個社會系統中各要素相互作用所決定的,是綜合運動的結果。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制度、管理、政策也是生產力;中國不正是推行了市場經濟制度,借鑒了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才激發出了驚天動地的生產力嗎?所以,當欠發達地區實施科技優先戰略,以發達地區豐富而眾多的、貼近市場需求的科技研發方式及其成果為主要目標,進行科技模仿創新之時,也要對發達地區的制度、管理、政策等諸多發展因素進行模仿創新。如果不這樣做,則如同只想將A地的果苗移植到B地,卻不考慮在B地營造出一個與A地季節土壤氣候相似的生態環境,B地的這種移植是不會成功的——結論是:局部的科技模仿創新問題其實質必然是一個整體的模仿創新問題,對以科技為中心的整體的模仿創新探討就是對科技模仿創新進行探討,既然如此,本文下面將以科技發展為中心,綜合性地對整體的模仿創新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實施作用、實施內容、實施困難作出探討。

二、模仿創新在欠發達地區的實施作用

模仿創新作為一種生活與勞動的技巧,雖然原本存在于人類的一般生活與勞動之中,但其大量應用主要是在企業之間,是企業開發新產品的一種極其重要的策略,隨著模仿創新在企業界的輝煌成功,今天這種策略已被人們舉一反三,推而廣之,被應用于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戰略之中。在欠發達地區,如果能正確實施以科技優先戰略為目標的模仿創新策略,它必將給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以下方面的促進作用。

1、實現后發優勢

后發優勢是指在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并存的情況下,欠發達地區可以借鑒發達地區的經驗教訓,學習發達地區的科技成果、制度管理、結構調整,還可以承接產業資本的轉移。

后發優勢有兩種形態:潛在的形態與現實的形態。潛在的形態是已被認知的后發優勢,現實的形態是已被實現的后發優勢。已被認知的后發優勢并不等于是已經實現了的后發優勢。如何將已被認識的后發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后發優勢呢?

從許多落后國家和地區走向崛起的歷史實踐來看,模仿創新是將潛在的后發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后發優勢,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唯一捷徑,舍此之外,別無他途。許多事實證明,日本經濟強大,但它由后發劣勢國家到先進優勢國家的轉化,是靠模仿創新起家的,并且在很多領域已由模仿創新跨進了率先自主創新的行列。韓國也是通過模仿創新,迅速改變落后面貌,一躍進入了新興工業化強國。

以科技領域為例,潛在的后發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后發優勢,模仿創新所起的作用可以分析為如下方面:①模仿創新使 “后發者”能夠“后發制人”,在新技術面前, 能夠冷靜觀察率先者的創新活動,研究不同率先者的技術動向,向多個技術先驅學習,從而避免了大量技術探索中的失誤,降低了研發過程與目標的不確定性。②模仿創新充分利用了率先創新者技術方面的溢出利益,包括免費獲得大量技術和成功經驗,以及以遠低于實際研發價值的價格購買率先者的專利技術或許可,因而使創業投資大為節省。③模仿創新還能夠充分學習、吸收率先生產者的經驗教訓,通過大量使用新裝備、大力推進工藝創新使生產過程更趨優化,物質和勞動消耗更為節約。④模仿創新還節約了大量新產品市場開發的公益性投資,有效地回避了新產品在市場成長初期的不確定性和大量風險,從而只把精力集中于拓展市場,挖掘新的消費群體,使新產品市場迅速擴大。

2、降低創新成本

二戰后,日本的經濟體系幾乎崩潰,戰爭結束后的日本沒有多少錢來自主開發新產品,也沒有錢去進行技術投入,但日本人對美國的產品進行了全面“仿制”,當然在仿制時他們沒有忘記對產品的改進。這樣的模仿創新,節約了大量的資金,往往是美國人花大量經費研制新產品,日本人只用很少的錢來研究如何對它進行改進,從而使產品的性能和競爭力大大地超過美國同類產品,并成為美國的強勁對手,現在的日本已經通過模仿創新而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我國改革開放前,技術水平落后、經濟發展遲緩。改革開放后,我國企業加大了技術創新的力度,但由于經濟落后,經費緊張,加之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大量產品也是靠模仿創新搞起來的。如彩電、冰箱、空調等產品均是從國外引進的生產線,很多產品的核心技術最初也是買來的,通過我國企業的消化吸收、改進創新,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家電產品的質量與性能已達到甚至超過國際先進產品的水平,不但將許多外國同類產品逐出了中國的市場,而且大量出口到國外。事實證明模仿創新的創新成本是最低的。

3、增強創新能力

模仿創新對創新能力的增強,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篇(4)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一、目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資助工作育人作用不明顯

育人是教育的生命和靈魂,是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資助工作也必須以育人為中心,充分發揮資助育人的作用。然而,在目前以經濟資助為主體的資助工作中,育人作用并不明顯。從表面上來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問題是個人的基本生活問題、經濟問題,但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反映了個人自信心、綜合能力、意志力、品質等方面的問題。高校在資助政策制度上側重于經濟上的幫助,幫助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并沒有達到資助育人的目的,也沒有起到育人成才的作用。另外,受資助學生沒有參與到資助分配的過程中,缺乏主體性,僅僅只是作為一個受助者,難以增強受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責任意識,也影響了資助育人功效的發揮。有些受到資助的學生,視作理所應當,不懂得感恩,甚至出現拿著助學金請客吃飯現象,完全違背了資助育人的最終目的。

(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準確性有待提高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認定是資助工作的開始,也是資助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一步。目前,高校對于認定標準只是抽象化的描述,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生認定程序的關注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家庭經濟困難生認定標準不統一。由于地理位置、歷史條件等因素影響,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貧困居民的低保標準也不一樣,這就對認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家庭經濟困難生的材料存在造假現象。對于在認定困難生資格中所需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貧困證明等重要材料依據,可信度參差不齊,這在審核材料時就有發現。有的基層政府部門經辦人,不經審核就在證明材料上蓋章,還有的僅僅蓋一個公章,對于簽署意見、聯系電話、署名等都不填寫。還有假經濟困難生通過托關系取得困難生證明材料等。

第三,家庭經濟困難生認定程序不規范。由于沒有規范的可以量化的認定體系,在班級的評議階段會存在“拉票”現象,這就存在著評議小組成員的主觀推斷和情感偏好等情況,難以保證認定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不良思想有所增多

目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是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國家獎、助學金為輔,“獎、貸、勤、減、補”有機結合的多元資助體系,從體系來看,資助的方式多樣化,其中,國家助學金、學費減免、困難補助都是無償資助的。從結構來看,現有的這種資助政策加大了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直接資助的力度,雖然更好地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困難,但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作用。這種直接的無償性的資助,容易使一些受資助的學生出現依賴的思想,產生“等、靠、要”的心理,不利于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

(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強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對來自于家庭、經濟、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壓力要高于一般的學生,在心理上承受的挫折感也更大,這個原因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心理素質不強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產生自我封閉、意志消沉、敏感小氣、多疑嫉妒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會對其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阻礙身心的健康成長。對于如何幫助這部分學生克服種種心理問題,渡過心理難關,目前高校缺少有針對性的做法,更缺少有針對性的研究。

(五)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力度有待加強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資本、資源的缺乏,以及比一般學生更大的就業壓力等方面的因素,普遍存在著就業簽約率偏低、簽約質量不高等問題。從長遠來看,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生就業比解決其生活困難更為重要,因為困難生就業牽扯到個人、家庭和社會,更關系到教育公平和社會的穩定。目前,雖然有些高校也開展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幫扶工作,但沒有形成穩定的就業援助體系,其力度還有待加強。

二、 發展性資助的內涵及意義

發展性資助是指在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濟資助的基礎上,注重其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把資助與學生的成才相結合,堅持資助與培養并重的理念,立足當前,著眼學生的長遠發展,創新資助載體,增強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此外,盡力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條件、機會及平臺,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引導學生去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就業能力等,并通過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實現自我解困,改善自我、改造自我,最終成就自我,全面、健康地成長成才,從而促進資助育人的科學發展。

發展性資助體系構建以“以人為本,資助育人”為理念,以學生發展需求為導向,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緊緊圍繞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大局,立足學生發展需求和資助工作實際,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和“科學化、人性化”的工作思路統籌規劃,系統構建,促進學生持續全面發展。

(一)構建發展性資助體系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黨的十報告提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全面推進深化改革的今天,我國高校的資助工作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構建高校發展性資助體系,也是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措施。發展性資助體系在幫助解決學生物質困難的同時,強化能力培養,提高綜合素質,凸顯資助育人功能,有利于完善學校的人才培養體系,提升人才的社會競爭力,實現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構建發展性資助體系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要促進學生全面持續發展,就必須了解學生的發展需求,通過加強教育和引導,完善知識結構,強化社會實踐,著力提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等。發展性資助體系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作為衡量發展性資助成效的根本任務。引導大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學會動腦思考,學會做人做事,加強實踐能力,主動地去適應社會。發展性資助體系鼓勵大學生個性發展,尊重個人選擇,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等,實現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的統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持續發展。

(三)構建發展性資助體系有利于高校資助工作的科學發展

建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是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保證,是實現教育發展和促進教育公平的重大措施,它直接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如何強化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發揮其引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持續發展的能力,備受社會的關注。發展性資助體系依據每個人的不同起點、不同水平、不同需求、不同目標進行項目設計,有利于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引導學生成長成才,促進資助育人的全面發展,也實現了資助工作的科學發展。

三、構建高校發展性資助措施的思考

扶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體現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優化科學有效的資助模式是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管理的重要基礎。發展性資助是體現資助理念的載體,堅持“以家庭經濟困難生為本、為家庭經濟困難生服務、助家庭經濟困難生成才”的原則,著眼于資助對象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因此,探索更具科學性和實效性的發展性資助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一)經濟資助與精神資助相結合的原則

經濟資助是指通過物質資助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在校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等。它是高校資助工作的首要功能,無論資助理念、資助方式怎樣改變,這一功能都應放在首位。精神資助是指大力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生的教育和引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長遠、深層次的發展需要,它是發展性資助不可缺少的功能,也是發展性資助的重要內容。精神資助包含心理輔導、感恩勵志教育、誠信教育等內容。高校應當在資助政策、資助資金的保證下,堅持經濟資助和精神資助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逐漸從助困走向助學,提高助困的水平,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高校教育必不可缺的環節,高校應當堅持每年新生入學后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并結合家庭經濟困難生認定、國家助學金評定工作等建立家庭經濟困難生心理健康檔案,通過個案輔導、小組輔導、團體輔導等方法加強學生的心理輔導,建立宿舍、班級、院系多級心理防護和預警體系,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和預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備心理調適的能力,從而幫助他們樹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2.建立高校感恩勵志教育的長效機制

高校資助工作在經濟幫扶的同時,也應該對學生的感恩勵志教育工作引起重視。感恩勵志教育以育人為核心,激發起學生的責任意識、自主意識。只有將經濟資助與感恩勵志教育充分結合起來,才能實現高校育人的目標。高校應重視這一方面,倡導各個院系、社團、黨支部等群體利用現有的資源開展感恩勵志教育,制定感恩勵志教育活動方案,活動方案應具長期性、多樣性,并將感恩勵志教育滲透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培養過程中,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3.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誠信教育

誠信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高校資助工作中,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生認定工作的客觀真實性,僅由學校資助工作人員負責審核,難度很大,可行性程度低,因此,在資助工作中教育學生誠實守信,喚醒學生的主體責任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高校要全面加強和改進誠信教育,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適合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方式方法,完善誠信制度建設,建立大學生誠信教育的考評體系和相應的誠信檔案,同時營造濃厚的誠信環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二)搭建實踐平臺,發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綜合能力

家庭經濟困難生為擺脫自身和家庭的貧困環境,更應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能力條件,才能夠在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因此,在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綜合能力方面,應以平臺為基礎,注重對其實際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和鍛煉。

首先,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獨立能力。學校應為家庭經濟困難生提供更多的鍛煉平臺,拓展多種校內外勤工助學的崗位。在勤工助學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得到了報酬,另一方面自我素質也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鍛煉,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也培養了吃苦耐勞、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

其次,培養家庭經濟困難生的社會獨立能力。在組織校園內外的各種活動時,應積極鼓勵家庭經濟困難生參加,培養其組織協調、溝通協助、交際決策等各種個人素質和團隊能力。通過這樣的途徑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社會獨立能力,提高其自信程度,為以后的全面發展做好鋪墊。

(三)針對貧困學生實施就業援助和創業指導

學校通過系統性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學生進行理性的就業選擇,可以通過校內外兼職崗位和社會實踐活動來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推薦優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到用人單位見習,以此來提高他們的工作適應能力。

一方面針對有就業意愿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做好就業統計,建立就業單位與學生之間的實習關系,搭建學生實習鍛煉的平臺,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實現從學生到職業人的過渡;另一方面,針對有創業意愿的優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以結合當地的創業政策,對學生的創業項目給予論證評估,做出建議方案,為其提供合理的建議。同時,針對技術性較強的項目,學院可以配備專業的指導教師,健全和完善創業導師機制。設立校內大學生創業區,對優秀的創業項目提供各種政策優惠措施,保障其順利成長和壯大。

四、結束語

高校發展性資助體系的建設過程中,要抓住“育人”這個資助工作的靈魂,以發展的思維來建設資助體系,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或活動形式引導學生形成健全而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形成全面而綜合的能力素質。

總之,建設發展性資助體系是為了將高校資助工作合理優化,確定資助工作重點和方向,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良好的培養和鍛煉,提高學生的資助效率,從而促進學校各項事業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一、云南貧困民族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現狀

(一)對教師專業發展認識不夠

云南貧困民族農村師資專業發展總體是比較滯后的,長期以來嚴重阻礙了云南農村教育的發展。這種滯后,既表現在師德素養上,也表現在業務素質上。在一些貧困民族農村中學,教師中接受過全日制本科教育的寥寥無幾,大部分還是中等師范畢業,接受過專科教育的幾乎沒有。云南貧困民族農村小學教師隊伍中,代課教師的比例較高,由于代課教師的起點低,人數多、來源渠道多、文化水平低,有的沒有受過師范教育,再加上貧困民族農村圖書少、信息閉塞,教師的業務水平很難有保障,年復一年云南貧困民族農村地區的教育就步入了惡性循環。

(二)摻水文憑、教非所學使農村教師專業水平低

為了提高貧困民族農村師資水平,云南廣大農村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各類高等院校的進修函授、自考和“三溝通”等學歷教育,雖然相當一部分教師教學相長,學到了高一層次的知識,但確有一些渾水摸魚者,如中師函授集體報名,開卷考試、人人過關,個個拿證,一下子將村級學校80%以上的教師學歷提高了一個層次。近些年來,上級對中小學教師又提出高一個學歷層次的要求。于是,云南的各級各類大學辦到了家門口,個個交費,集體辦班、部門發證,變相集體買賣文憑。群眾評價說,“正牌軍”駐城、“雜牌軍”進鎮,“土八路”下村。形象描繪了城、鎮、村教師三個層次的學歷達標與能力達標存在的較大落差。造成“教非所學”現象相當普遍。

(三)教師流失嚴重影響了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在人才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經濟落后地區本來就脆弱的優秀師資隊伍,還在向大中城市、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受財政經濟狀況的限制,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很難吸引高層次優秀人才去從教。這樣導致云南貧困民族農村教師大量流失,云南有些村小學只剩下一個“留守”教師。在目前的教育環境、經濟待遇和職位現狀條件下,隨著入世后行業利益的變化或加劇,一批高職位、高回報崗位的產業,在利益的驅動下必將引發貧困民族農村教師尤其是農村優秀教師流向其他行業,這是云南貧困民族農村教師隊伍受到的最大挑戰,嚴重地影響了農村教師隊伍專業化的發展。

二、影響云南貧困民族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

(一)自然環境因素

由于云南貧困民族農村地區歷史形成的原始落后的生產方式和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偏遠閉塞的地理位

置和惡劣的自然條件、交通不便、信息不暢、人口文化素質差和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多數地區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刀耕火種這種落后的生產方式。幾乎沒有自由發展的能力,其貧困是不言而喻的,貧困制約了人們實現教育的需求能力,而缺少教育使人們繼續著落后的生產方式,繼續著封閉的思想,這種落后的生活,封閉的思想又阻礙了人們對教育的需求。這些地區教師與外界聯系較少,交流機會少,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極深,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安于現狀,較為重視短期效益問題,教師的知識面相對狹窄,對教師專業發展非常不利。

(二)經濟因素

沒有資金,一些學校甚至沒有辦法提供基本的辦學條件,教師仍然在破舊的廟宇、瀕臨倒塌的危房中上課,許多教學中應該使用的教學設備、儀器、圖書資料少得可憐,影響了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部分山村小學,盡管接受了社會的各種援助,有了計算機、電視機等教學設備,但是,山區供電不足,根本沒有辦法使用,這些設備就成了一種擺設。

(三)教師的教育觀念

由于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長期生活在交通比較閉塞、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的地區,教師接受教育觀念的機會不多,許多新學生觀、教學觀、師生觀沒有聽說過,更無從理解和應用。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及時轉變教育觀念,認識、吸收和培養現代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學觀、學生觀、師生觀和課程觀,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實施新課程,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教師的知識水平

這里的“知識”既包括教師的學科知識,也包括其他相關學科知識和一些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民族農村地區教師選擇參加函授、自學考試作為提高自己學歷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成為教師提高自身知識水平的一個重要方式。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的逐步開展和實施,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知識水平逐步凸現為影響這次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和主要障礙。

(五)管理制度

許多農村地區的中、小學教育管理制度十分不健全,沒有合理的獎懲制度、考核制度,對教師教育工作的管理全憑經驗、靠個人情感,不能有效的實施學校科學管理,教師的工作熱情、教學積極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負面影響。

三、促進云南貧困民族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對策

(一)改善教師專業發展的環境

國家應對貧困民族農村教育繼續實行較大的財政傾斜,加大對貧困民族農村地區的教師資金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貧困民族農村教師工資保障機制,縮小城鄉教師之間收入的差距。在現有的財力下,國家可以根據東部、中部、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師工資分擔比例,建立相應的監督報告和責任追究制度,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民族農村教師工資待遇偏低問題。為貧困民族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保障。

(二)師范教育改革要關注農村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

“當前,人民群眾和社會發展對教育更多更高的要求同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是我國教育的主要矛盾。”①各級師范院校、特別是地方師范院校要認清形勢,針對當前貧困民族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實際需要,調整師范教育功能定位,變一次性教育為終身教育,建立職前、職后一體化的開放式教育體系,為農村教師接受正規的教師專業教育提供廣泛的機會,以信息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貧困民族農村教師要強化專業自主發展意識

“教師的生命是從教師職業開始的,教師在自己的職業中和工作要求中尋找生活的滿足。因此,教師必須把自己的所作所為、自己的發展和進修同自己的職業緊密地聯系起來。”教師的生活實踐與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可能獨立于教師的生活實踐。農村教師要有專業自主發展的勇氣和意識,積極投身于農村教育教學改革,在實踐中提升專業生命。

(四)積極參加校本培訓,促進個體專業成長

由于農村各地區各學校發展水平的差異,農村學校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樣化的校本培訓模式,使農村中小學校不僅僅成為培養學生的場所,更應該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主要環境和重要基地、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家園。農村教師要立足于學校和教學實踐,在教、學、研一體化中主動參與,不斷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從而歷練自身、不斷自主發展。

(五)完善農村教師管理制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政府要建立農村教師合理輸入與補充機制。國家和地方要通過優惠政策,包括一定的強制措施,有效地吸引和鼓勵城市、城鎮教師到農村任教,促進教師向農村地區的流動,保證一定數量的新教師或優秀大學畢業生補充農村教師隊伍。此外,貧困民族農村學校應結合本校教育教學實際,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為原則,制定科學、多元化的評價體制,既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活動,又注重教師參加培訓后運用新知識或新技能改進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既大力支持教師的教學科研,又重視對教師的激勵和指導,使教師始終保持不斷的探究教學實踐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既注重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和家長對教師的評價,也重視教師的自我評價,從而激發貧困民族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體意識,發揮教師在專業發展中的主體意識作用。②

篇(6)

關鍵詞: 湖南;文化產業;問題;對策

Key words: Hunan;cultural industry;question;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6-0254-01

0引言

文化產業的興起與繁榮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也是當前社會發展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訴求。文化產業以其強大的影響力,作用于社會大眾的經濟社會、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已逐漸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尺度。回顧湖南省文化產業近年來的發展,如:2005年以來,湖南衛視打造的“超級女聲”、“快樂女生”創下我國傳媒史上的奇跡,近幾年來,電視湘軍、出版湘軍、體育湘軍、文學湘軍等一批知名品牌馳名全國,這些都是湖南文化產業所取得的成就。在可喜的成績面前,一些不爭的事實仍擺在我們的面前:湖南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總量不是很大,對現行的經濟社會建設貢獻得太少,且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過大,發展嚴重失衡,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不協調。且受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的影響,金融危機對全球文化領域的影響逐漸顯現,湖南省雖是內陸大省,經濟外向度不高,但受“連鎖效應”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也難以獨善其身。當然,金融危機背后也隱藏著巨大發展機遇:緩解金融危機的宏觀利好政策將為文化產業帶來新的發展動力。

1當前湖南文化產業所面臨的困境

1.1 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仍然薄弱近二十年來,湖南省的基礎文化設施得到了不斷地改善。以長沙為例:在“十五”以來,長沙市完成了一大批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與改造,如:定王臺書市、體育文化中心、大劇院、賈誼故居等等。目前,長沙市已經形成集娛樂文化、媒體傳播、出版發行、文化旅游、 文博會展、文教體育、卡通動漫為一體的文化產業體系。雖然湖南省的基礎文化設置正逐步得到改善,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1.2 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當前,湖南文化產業的主力軍是一大批企業集團,如:湖南廣播電視集團、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湖南出版集團等,還有一些較有實力的公司,如三辰影庫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這些湖南文化產業的骨干力量它們有著較強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經營特色比較突出。但是“一支獨秀不是春”,從總體上講,湖南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強。

1.3 文化產業融資渠道單一,融資體系落后目前,湖南文化產業的融資渠道較為單一,投資主體主要是政府,吸引民間資金和國外資金的能力不強,沒有形成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由于缺乏資金來源,使得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工程受到限制,文化企業的發展受到制約,這樣就嚴重障礙文化產業的發展。

1.4 文化產業的結構層次不高隨著湖南文化產業的發展,產業領域得到擴大,而結構層次卻不高。目前,湖南的文化產業已經涉及到文化用品貿易行業、文化用品制造業、文化服務業等領域。從整體結構來看,傳統文化產業和產品占整體的比重較大,時尚產業和產品以及服務所占的比重較低,且檔次偏低,競爭力不強,發展不快,規模較小。

2發展湖南文化產業的對策以及措施

2.1 重心定位,創建一批高水平的文化產業基地文化部長孫家正說:“文化是城市生長的靈魂和生命力”,從另一個角度上講,城市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依托。同樣,要發展文化產業,首先應該在中心城市率先崛起,讓產業和城市的發展形成合力與品牌,然后再向周圍地區輻射擴散。在中部六省崛起的宏觀背景下,將長株潭城市群建設成為湖南文化產業的高水平基地,將長沙建設成全國一流的文化中心城市,以長沙為中心向南輻射,帶動和推進湘南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而促進全省文化產業的繁榮與昌盛。

2.2 培植市場,引領消費,樹立全球戰略文化產品與有形產品不同,它們絕大部分屬于服務性的無形產品,它們的質量在消費之前難以鑒定,這就增加了文化產品營銷工作的難度,同時,文化產品的推薦和營銷成了文化藝術產品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要將文化產品的市場流通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創建或依托一批文化產業中介公司和文化經紀公司,發揮招徠生意、推銷商品、引導消費、培植市場中的積極作用。以引領和刺激有效的市場需求,為企業帶來活力,以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了開拓更大的市場,對外開展文化交流是必要的,現代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成為全球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

2.3 拓展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資結構目前,湖南文化建設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因為資金短缺,許多文化基礎設施、文化產業技術改造項目難以啟動。要打開融資渠道,吸引民間資金,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實施金融介入。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的投資體制,將文化產業納入信貸范疇,同時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彩票,緩解文化企業的資金短缺;另一方面就是進一步開放文化市場。除有關的特殊領域外,都可以向社會資金開放。在公平合理的競爭的機制下,拉動社會投資,擴大利用社會資金的規模和水平。

2.4 打造文化產業鏈,提升經營層次當前,把湖南現有的優勢文化領域繼續做大做強,然后發揮其品牌效應,開發相關聯的或由其衍生的產品,打造湖南文化產業鏈。如,充分發揮湖南衛視、金鷹節、動漫城、超級女聲、快樂女生、休閑娛樂等品牌效應,帶動湖南的旅游、餐飲、休閑、商業等部門的發展。通過優勢媒體擴大湖南企業的影響力,提高文化產業部門的經營層次,激活文化企業的潛力,釋放企業的經濟潛力,通過文化品牌樹立企業品牌,提高產品的文化含量。讓文化產業成為湖南經濟的新的增長點、閃光點。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6-000-01

一、云南旅游產業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必要性

旅游產業與互聯網金融相結合,將最大限度的滿足社會各界消費群體對旅游產品的需求,“互聯網+旅游”將成為現階段旅游產業發展的新常態。云南省旅游自然資源豐富、游客需求旺盛,是云南省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對云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科技的高速發展,以及它對產業結構發展的促進作用,許多產業已逐漸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不斷開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尤其是在旅游行業上,網絡旅游正成為全球網絡金融第一行業,許多年輕游客已經把互聯網當作旅游信息的主要來源渠道。因此,發展旅游產業的互聯網金融勢在必行,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旅游產業在這方面的建設已有一定成效,云南作為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旅游產業的互聯網金融發展仍有許多不足之處。

云南旅游產業互聯網金融總體呈現起步慢、層次低、規模小的現狀。由于云南省地理位置和經濟建設的局限性,使得旅游基礎設施不足、資源配置效率偏低、旅游發展問題嚴重,更導致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較發達地區明顯滯后,并且大多數旅游企業的網站只涉及對旅游景點信息的初步查詢,沒有進一步對旅游資源利用、旅游項目規劃、旅游產品營銷等方面的進一步建設,游客無法從網絡獲取更多旅游信息,喪失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建設,以及低成本高效益的網絡營銷的大好機會。此外,多數旅行社各自為政,旅游資源互不融通,造成旅游行業資源配置效率低、旅游欺詐等現象頻發,制約云南省旅游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云南旅游產業發展互聯網經濟的主要問題

1.旅游企業信息化程度低。據悉,云南省旅游企業數目眾多、規模不一、運營機制多樣,多數旅游產品的營銷采取旅行社網點實地報名方式,少數靠網絡營銷在招攬消費者,可見旅游企業對于網絡金融的認知程度較低,且重視程度不夠。在對旅游企業網站的進一步調查中發現,云南省內旅游企業網站內容大多雷同,信息陳舊更新不足,訪問量幾乎為零,更有一些企業沒有進行網站建設。這樣的現象不但不利于企業品牌的建設,而且還可能損失消費者的資源,導致旅游企業經營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使旅游產業不能形成規模經濟,以求更進一步的發展。

2.消費者對旅游業網絡金融認可度低。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得許多產業經濟發展迅速,另一方面也同樣引起了消費者對于網絡營銷產品質量的擔憂。旅游產業網絡金融的網絡技術大多仍停留在探索階段,缺乏對消費者的正確引導,以及行業本身規范性、科學性的發展規劃,導致在線交易、電子支付、信息咨詢等方面問題頻發,使消費者喪失對于旅游業網絡金融的認可程度和使用頻率。

3.我省對旅游產業的互聯網金融缺乏總體規劃。首先,互聯網交易的法制環境不完善。網上交易的法律問題是目前我國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最大難題,不僅存在于旅游產業,還存在于其他的所有網絡交易中,我國目前還沒有完善的法律環境來保障互聯網交易的安全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信息安全問題,第二是網絡支付安全問題。目前多數旅游企業采取網絡預訂和線下付款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程序繁雜且容易造成相信錯誤,這也造成了網絡運營在旅游行業的尷尬地位;其次,欠缺對旅游產業互聯網金融的宏觀調控。目前來看,云南省在旅游產業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的建設較為落后,且多數旅游企業屬于小微企業,對互聯網金融的應用能力較弱,造成旅游產業互聯網金融整體建設的雜亂無序和效率低下。

4.傳統旅游束縛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傳統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消費方式,已成為人們固有的行為習慣,使得人們對于網絡經濟中的虛擬產品,以及電子貨幣的使用存在疑慮,因此,許多人在網上瀏覽過旅游產品信息后,還是選擇傳統的旅游方式來購買。可以說,真正的旅游產業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發展還任重道遠。我國旅游產業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旅游企業對于旅游產品的信息透明半真半假;消費者旅游產品消費不是線上支付,而是先網上預訂再實地現今支付,甚至不使用信用卡消費;機票也不是電子機票,而是付費上門送貨。因此,我國旅游產業互聯網金融要想取得更大的發展,必須沖破傳統旅游帶來的束縛,一方面改變旅游企業的傳統營銷觀念,致力于企業互聯網金融體系的建設;另一方面改變人們的傳統消費觀念,讓人們認可旅游產業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5.旅游企業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專業人才的培養。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多層次復合型人才的嚴重缺乏,是云南省旅游產業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最大的困境。云南省旅游企業多為小微企業,且多為粗放式經營,員工人數一般在20人以下,且大多數員工是掛靠的導游,人員流動性大。因此,無論是企業運作管理還是人員管理都較為松散,不成體系。

三、結論

互聯網金融是現代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已經逐漸成為旅游產業國內和國際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云南省旅游產業應把握住這個契機,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服務。目前來看,云南省旅游產業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困境較為明顯,很大程度上限制其發展,但是,困境只是暫時的,我們堅信旅游產業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會越來越好。云南省旅游產業互聯網金融發展,目前最主要的任務是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旅游產業互聯網金融規劃體系,有效整合旅游產業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的資源配置,達到云南省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篇(8)

現有審計力量與審計任務之間矛盾突出。首先,社會保障資金覆蓋面廣,涉及所有干部職工和弱勢群體,審計戶數多是社會保障基金審計的主要特點。其次,社會保障基金種類繁多,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及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基金。第三,社會保障基金收支渠道復雜,基金來源有各級財政撥款、單位及個人繳納、社會捐助及基金銀行利息收入和基金投資收益等,基金支出有養老、醫療、失業、低保、救災、扶貧等。第四,管理和經辦機構多,涉及部門多。社會保障工作涉及社會保障部門、財政部門、民政部門、衛生部門、人民銀行、稅務部門等主管部門。審計部門受人力資源和時間所限,審計延伸調查的面相對狹窄,縱深度不夠,如果不改變以往的審計組織方式和審計手段,以現有的審計力量將難以有效開展社保審計。

新時期社保審計涉及的范圍廣,政策變化快,審計難度增大。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審計人員在社保審計中面臨的往往是新興事物,需要“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學習政策;另一方面,每項政策背后都有其歷史背景和客觀原因,需要審計人員長期了解和掌握社保政策的演變過程,并加以深入細致地研究分析,對審計人員的專心性和穩定性都有較高要求。

目前社保審計的組織管理和方式方法制約著審計成果的轉變。一是計劃管理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和前瞻性,不利于審計成果的轉化。二是社保審計反映的問題多而散,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屢查屢犯的問題。三是社保審計未形成合力。社保審計要追求規模效益,單一確定被審計對象或小范圍組織社保審計沒有太多的積極意義,要主體突出并注意縱向和橫向的聯動。四是社會保障資金制度立法不健全,政策存缺陷,審計評價難。五是社保審計缺乏完整的評價體系和科學的評價指標,績效審計開展困難。目前評價指標僅限于保障水平、參保率、賠付率等簡單的指標,缺乏行之有效的社保管理績效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

二、社保審計轉型發展的路徑

新形勢下社保審計要緊緊圍繞社會保障“促進社會公平發展”的特點,從社保資金的特殊性質出發,樹立科學審計理念,從審計目標、審計內容、審計方法和審計方式四個方面做出調整和改革。

正視社保審計現狀。樹立正確的社保審計價值觀念。社保審計工作是否有價值不在于工作量的大小、項目多少、不在于發現多少大案要案,而在于為老百姓解決了什么問題,要以人民群眾滿不滿意、需不需要作為評價標準。新時期的社保審計要樹立“民本審計觀”,審計的最終委托者來自于人民群眾,受托者要對委托者負責,即審計監督要對人民群眾負責,審計監督要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關注民生,維護民權,當好人民群眾的“保護神”,通過各種渠道,讓人民群眾獲得更多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保障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

加強制度審計,將促進完善社保制度作為社保審計的重要目標。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整合,改變目前社會保障制度的碎片化現狀,打破社會保障制度城鄉分割、區域分割、人群分割的狀態,增強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在特定發展階段,這些制度和政策大多是城鄉分別設計和實施,統籌和融合度相對較低。然而,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勞動力和居民在城鄉之間流量增大、流速加快、涉農社會保障制度的供給不足矛盾凸顯,重復參保、重復建設、公平性欠缺等問題初現端倪,這就需要在政策、體制、制度層面加快推進城鄉統籌。二要加強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保險之間的配套銜接,形成梯次保障結構,促進各相關政策措施在保障對象、保障政策、保障標準、保障資金、服務管理網絡等環節的互聯、互動、互補,形成整體合力。

在審計內容上,注重宏觀性和建設性,為宏觀決策服務。當前的社保審計工作必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要著眼于加強宏觀調控,積極推進財政政策與相關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配合和有效落實。要克服傳統社保審計就項目審項目、就事論事的缺陷,發揮審計監督面廣、監督層次高的特點,在宏觀調控中發揮其他經濟監督無法替代的綜合性作用。開展對社保資金歸集征繳、投資運營、待遇支付的運營全程審計。通過對大量項目進行綜合分析,從微觀中找出帶有規律性、普遍性、傾向性和政策性的東西,實現個別到一般、微觀到宏觀的提升,從管理、制度上發現和揭示問題,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發展的趨勢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向政府和有關決策部門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促進社會保障資金形成良性循環機制,推動建立可持續性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

在審計方式方法上,根據形勢需要,不斷創新審計組織方式方法:

一是宏觀布局,發揮審計整體合力。定期組織一次“大兵團”作戰,打破現有組織架構,改變以往“各自為政”的情況,實現廣覆蓋。在審計方式上實現“五個統一”,即統一審計計劃、統一審計方案、統一審計實施、統一審計

報告和統一審計處理,發揮審計的規模效益,形成整體合力,針對社保審計涉及范圍廣,涉及人社、衛生、民政、公安等各行業數據的特點,探索開展“統一分析、分散核查”的審計模式,即整個項目一盤棋,統一指揮調度、統一質量控制、上下聯動、集中分析、分組核查。 二是加強中央審計與地方審計,以及地方審計之間的聯通協調機制,將社保審計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實現“整體”功能,并建立各級審計機關社保審計信息共享機制。

三是完善審計計劃管理。強化年度計劃與規劃相銜接的同時,避免和減少審計交叉重復,關注社會保障審計覆蓋面,努力實現社保審計全覆蓋,確保不留空白和死角。關注熱點、難點、焦點等民生問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社保審計價值。

四是不斷創新計算機審計方法,創新審計信息化機制。不斷創新計算機審計方法,通過研發審計數據綜合分析平臺、組建數據分析團隊及構建數據模型等措施,在審計人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下,提高對社保資金審計的效率和效益,探索以社保信息系統審計為特征的社保審計信息化管理機制,不斷推進審計署與省、省與市、縣的信息化建設,建立完備的審計數據庫,逐步建立聯網審計系統,促使計算機審計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高。

篇(9)

作者簡介:賀曉麗(1977-),女,河南延津人,天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講師;翟曉飛(1983-),女,內蒙古多倫人,天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天津 300387)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專項任務項目(項目批準號:11JDSZ3010)的階段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5-0227-03

高校經濟困難生(以下簡稱“困難生”)是一個特殊且敏感的群體,約占在校生總數的15%~30%,其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的比例為5%~15%。[1]國家對困難生資助工作高度重視,專門出臺《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不斷提高資助幫扶力度,力爭做到應助盡助,困難生在校期間的經濟困難因此得到極大緩解和解決。在此基礎上,困難生對自立、發展的需求日益強烈。高校學生工作應該順應困難生需求,及時調整工作重心,對困難生的資助從經濟資助逐漸轉向發展資助,工作重點逐漸轉向對困難生的發展輔導和教育引導上來。發展性輔導是一種全新的學生工作理念,目標在于預防和及時排除發展障礙,幫助學生實現最佳發展。[2]其對困難生開展發展性輔導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一、發展性輔導的理念

學生輔導通常有兩種模式,即障礙性輔導和發展性輔導。障礙性輔導指為有心理、學習、職業選擇等問題的學生提供咨詢、幫助和治療,以消除各種障礙,促進其健康發展。障礙性輔導是面向少數問題學生,目標是解決已出現的問題。發展性輔導是指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在學生成長過程中適時地給予引導和輔導,主動提供給學生與其階段性有關的學習、社會、情感、人格等各種經驗,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解決沖突和困惑的方法,避免或預防學生出現各種困難和障礙。[3]

二、對困難生開展發展性輔導的意義

1.開展發展性輔導有利于提高困難生經濟資助質量

高校應調整困難生經濟資助政策,兼顧幫助困難和支持發展,變單純的資助經濟困難生為資助學習態度端正、肯于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以實現自立自強的經濟困難生,將資助導向轉移到鼓勵學習、鼓勵拼搏上來。具體操作中應在困難生享受資助政策和取消受助資格上形成閉環,提前告知學生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以享受國家資助政策,但若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不努力學校有權取消其受助資格。若困難生學習態度轉變、刻苦程度提高,仍然可以獲得經濟資助。使資助學生的過程同時成為困難生受到警示、受到教育的過程,有利于困難生克服依賴、惰性心理。態度端正、刻苦努力、成績優良的困難生享受國家的資助會在全體學生當中發揮積極正面的示范作用,同時能實現國家資助政策幫助學生困難和支持學生發展的目的。

2.開展發展性輔導有利于促進困難生學業、人格和能力發展

發展性輔導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學業輔導、人格輔導和生涯輔導。輔導的基本目的是:預防潛在的學業、心理和成長問題;幫助學生達成相應階段的發展任務;健全學生人格結構;幫助學生發展自己的生涯規劃,開發潛能。

發展性輔導注重從早開始、注重全體性和預防性。從新生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以及入學綠色通道開始,學校就可以識別一部分困難生,加上隨后的新生班會、學生班主任了解、學生會走訪等環節,新生入學一兩周內學校基本可以鎖定困難生范圍。從入學第二個月開始,各學院即可開始對困難生開展摸底調研工作。調研內容基本分為學習方面、心理方面、自我管理方面和職業方面。學習方面主要了解困難生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難,如英語聽力口語基礎差、化學基礎差等;心理方面主要了解困難生性格特點、有無人格障礙或交際困難等;自我管理方面主要了解困難生高中階段的自我管理情況以及效果、大學的自我管理設想等;職業方面主要了解困難生對所學專業的了解、學習的目的和對未來職業的設想以及職業困惑等。通過摸底調研工作,基本可以將困難生按照容易出現問題的類型分類,如易出現學習困難類、易出現心理問題類、易出現自我失控類、易出現目標缺失類等等,對不同類型的困難生分別采取側重點不同的引導、輔導和管理方法,提前預防各類問題的出現。

三、發展性輔導的體系構建

1.組建“多方參與”的輔導隊伍

“成立一個中心”,即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與發展輔導中心,中心的任務是:負責經濟困難學生的識別、認定、管理、資助、教育、輔導、服務等。“組建兩支隊伍”,即一支涉及多個層面、來自不同工作領域、具有不同輔導特長的發展性輔導教師隊伍和學生自我管理社團隊伍。輔導教師隊伍包括分管學生工作的領導、負責學籍和課程管理的老師、分管困難生資助工作的輔導員、負責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的教師、負責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詢的教師和學生本專業的指導教師(班導師)。學生自我管理社團隊伍包括大學生誠信自律社團、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和大學生勤工助學社團。發展性輔導的組織結構模式如圖1所示。

2.搭建“多元化”的輔導平臺

發展性輔導區別于障礙性輔導的形式在于不僅僅采用單向灌輸的教育引導方式,更多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在雙向的交流和活動的表現中起到輔導的作用。多元化的輔導平臺包括學業互助平臺、課程引導平臺、個性輔導平臺、實踐鍛煉平臺和監督服務平臺。[4-5]輔導平臺的具體內容如表1。

表1 經濟困難學生發展性輔導平臺設計

學業互助平臺 課程引導平臺 個性輔導平臺 實踐鍛煉

平臺 監督服務平臺

一、二學期 班級學習小組 《職業生涯規劃》 團體輔導

專題報告 社會實踐 經濟困難生數據庫

三、四學期 本科生導師制 《心理健康教育》 個體輔導

團體輔導 勤工助學

社會實踐 學習困難學生數據庫

五、六學期 本科生導師制 《創業實訓》 生涯規劃比賽、職業測評 勤工助學 職業測評服務系統

七、八學期 本科生導師制 《就業指導》 就業服務、應聘技巧 生產實習

就業實習 職業測評服務系統

3.設計“科學合理”的輔導內容

發展性輔導主要體現預防性,時間以一、二年級為輔導重點,以經濟資助、學業輔導、人格完善、自我管理、生涯規劃為主要內容,對困難生實施適合其成長階段的輔導內容,目的是使困難生掌握避免問題、解決困難的方法。具體的輔導內容見表2。

4.構建“立體交叉”的評價體系

為了總結發展性輔導開展的效果,積累輔導的經驗,在研究和具體輔導過程中,要及時建立困難生發展性輔導反饋評價體系。評價體系包括縱向評價體系和橫向評價體系。縱向評價體系是指每名困難生在不同年級所接受的輔導內容、學習成績、學籍狀態、心理狀況、學習規劃、學業能力成就、就業及發展等方面指標的變化情況。橫向評價體系是指同年級接受同樣內容輔導的不同困難生之間的對照比較情況。評價體系在輔導的過程中起到密切關注困難生并及時反饋的作用,當困難生畢業后,匯總后的輔導規律起到指導以后輔導工作并調整輔導策略的作用。

四、輔導體系的具體實施方案

“多方參與”的輔導隊伍是發展性輔導的實施者,“多元化”輔導平臺是實施輔導內容的載體,輔導教師依托輔導平臺實施輔導內容,通過“立體交叉”的評價體系來評估和反饋輔導的效果。

對全體經濟困難學生,分管資助的輔導老師應該從入學起就讓他們了解相關資助政策、識別困難生的原則、各項獎助學金的設置和評定、取消受助資格的條件等。在整個資助工作過程中嚴格執行取消受助資格制度,凡是學習態度不端正、混學分、曠課嚴重、作業抄襲、考試作弊、成績達到預警線的,學校一律取消其當年受助資格,使學生承擔自我松懈帶來嚴重后果的責任。困難生除了享受獎助學金外,要積極參與校內外勤工助學活動,鍛煉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經濟困難的能力。

對易出現學習困難類學生,分管教學管理的輔導老師在第一學期內組織開展大學學習特點和學習經驗交流會,組建高低年級困難生之間學習互助小組,定期和任課教師聯系,了解困難生課堂學校效果,及時幫助困難生解決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根據教學進程安排,制定適合困難生學習階段的輔導目標。第一學期的輔導目標是課程不掛科,讓困難生能夠持續保持高考時期的自信。第二學期開始實行學業規劃輔導,由專業教師向學生介紹所學學科專業在全國高校中的地位和存在的差距,引導學生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了解本學科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以及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第二學期的輔導目標是不預警,使困難生順利度過一年級這個最關鍵適應期。[6]學有余力的困難生在三四學期基本能適應和掌握大學的學習特點和方法,可以獨立開展學習,此時將學習互助小組升級為科研合作小組,小組成員可以進入同一課題組開展科研工作,保證合作關系的可持續性;按照本科生導師制的要求,科研合作小組由本專業教師擔任指導教師,指導教師可以指導困難生直到其本科畢業。根據調研以及實際工作的總結,工科學生在大學第四學期學籍預警率和異動率達到最大值,也就是說有的學生在度過緊張的適應期后思想上出現了放松。因此針對這一時期學生思想上的松懈我們將二年級確定為加油期,旨在為學生加油鼓勁。第三學期的輔導目標最低確定為不預警,第四學期的最低目標確定為不異動。最低目標以上有多層次目標,由低到高分別是圍繞英語四六級開展的輔導、模擬、交流學習活動,圍繞學科競賽、科技競賽進行的組織、組隊、研討活動,圍繞早進課題組、加入專業社團、參與實驗、申報創新項目進行的招募、選拔、展示活動等等。總體目標是不能讓任何一個困難生在一二年級出現降級或退學等嚴重后果。經過前兩年的適應和探索,進入三年級的困難生大部分會對畢業后的去向有明確的認識和自主的選擇,我們稱三年級為自主期。困難生由于經濟的原因選擇出國留學的很少,基本在考研和工作兩者之間選擇。由于學生自主性高,學習動力足,這一時期是輔導最輕松的時期。只要多進行高年級考研學生的考研心得和學校選擇的展示,再做好考研學生的服務工作就可以了。即使在前兩年中出現了不及格課程的困難生,由于程度較輕,加上三四年級課程量減少,難度下降,困難生逐漸會補齊不及格課程,仍然可以按時正常畢業。

對易出現心理問題類困難生,負責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詢的輔導教師依托課堂教學和學生心理健康協會開展積極心理學知識普及活動,介紹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舒緩心理壓力的方法,開展專題團體輔導活動,如“信任之旅”、“我是家長”、“戴高帽”、“面對誘惑”、“無家可歸”。[7]舉辦心理劇展演。開展宿舍文化節和以宿舍為單位的趣味活動,增進困難生的人際關系,并在活動中發現問題。依托新生入學心理篩查、心理預約咨詢等手段鎖定重點關注對象,對重點關注對象要切實解決他們的困難、合理安排宿舍、巧妙設計集體活動,讓其擔任教師助手、參與社會工作、定期心理咨詢和測試等,使他們在實際參與的體驗當中體會信任、懂得感恩、增長自信、改善交流溝通技巧、實現心理成長和人格完善。

對易出現自我失控類困難生,重點是幫助他們明確發展的目標和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部分經濟困難學生由于以前生活環境相對簡單,并且高中學校管得過多過嚴,學生很少自主學習和生活。到大學后,同學之間生活條件之間的差距加大,學生素質也有很大差異,生活環境也更豐富多彩。有的困難生因為自卑而逃避現實,終日沉迷于網絡游戲,滿足在虛擬世界的成就感;有的困難生面對寬松的學校管理不會學習、不知該如何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輔導老師應該盡早了解困難生高中生活情況,在一年級使用類似高中的管理方法,嚴格紀律約束,建立“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和“學習困難學生數據庫”,及時監控困難生學習情況,讓困難生順利度過從習慣被管理到自主管理的過渡期。到二年級輔導老師應該幫助困難生確定新的學習目標,制定自我管理、實現目標的計劃,定期加強督促、檢查和評估,讓困難生體會到自我管理帶來的成就和滿足。如果困難生能夠順利度過一、二年級,基本上就可以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識,對之前學習不到位的地方會主動補漏,對新的學習內容會認真對待。困難生本人的自信心也會增強,可以形成自我管—取得成績—自信—自我管理的良性循環。

對易出現目標缺失類困難生,重點是幫助學生了解專業和與之相關的職業情況。專業教師要在前兩年不間斷介紹專業發展情況和相關職業情況,讓學生熱愛專業,堅定從事該專業工作的決心。負責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的教師通過課堂理論學習、職業測評服務系統和自我探索等專題活動,引導學生了解自我性格、興趣與職業特征的匹配程度,鼓勵個別學生重新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盡量適合個人愛好和特點;在堅定專業理想職業理想基礎上,努力提高職業能力;在三四年級增加學生接觸工作現實環境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克服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職業想法,有助于端正困難生就業觀念。

參考文獻:

[1]王雄.做好高校經濟困難生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中國青年研究,2007,(9):80-81.

[2]王秀彥,晉媛媛,王立勇.探究以需求為導向的大學生學業發展輔導[J].北京教育(高教),2011,(2):53-56.

[3]曾昭皓.大學生發展輔導模式初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1):153-154.

[4]馮霞.大學生職業發展輔導體系模式的構建[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9,(4):45-47.

篇(10)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8-0160-04

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大多數是我國的貧困地區,具有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的特點,盡快解決這些地區的貧困問題、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中具有突出地位。然而,在這些地區的發展進程中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隨著經濟建設的深入,當地的生態環境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似乎陷入了非此即彼的兩難悖論。本文以典型生態脆弱區怒江流域的水能開發為例,試圖在研究怒江水電開發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探尋其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途徑和思路。

一、怒江水電開發的理論意義及現實意義

怒江水能資源的開發之所以在怒江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是由該地區資源富集與貧困長期交織的特殊性決定的。一方面怒江蘊藏著世界級的礦產、水能和旅游資源,既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而在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中,水能資源更是怒江地區最大的優勢資源:怒江干流年徑流量大,境內多年平均徑流量達280億立方米,占云南省各水系徑流總量的13%,干流水能資源待開發量在國內眾多江河中排名第二。怒江不僅水能資源豐富,而且開發條件好,具有搬遷人口少、淹沒土地少、開發成本低、開發目標單一等優勢。另一方面,怒江州至今是云南乃至全國最貧困的少數民族自治州,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全國的1/3,云南省的1/2,人均純收入低于924元的貧困人口還有29.8人,占全州總人口的70%。除了經濟上的極度貧困而外,怒江州社會發展進程的緩慢程度及其封閉狀態也是極為令人震驚的。怒江州總體上是一個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自治州,社會發展進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低層次,目前,怒江州4個縣中還有3個縣未實現“普九”,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4.9年,僅為全國水平的50%。到目前,怒江仍嚴重缺路、缺水、缺電、缺醫少藥,大部分群眾還沒有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全州城鎮化水平僅為14.6%,是小城鎮發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區。到現在全州尚無一寸國道穿越,沿邊三縣僅有一條等級公路,晴通雨阻,通達能力極差,55%的農村運輸以人背馬馱和過溜索為主。而生存發展空間的狹窄更加劇了當地群眾的貧困程度:怒江兩岸98%以上的土地面積是高山峽谷,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占76.6%,很多群眾只能靠陡坡墾殖、廣種薄收的方式來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原始的“刀耕火種”居然是最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

整個怒江地區資源的富集和極度的貧困形成強烈的反差,而經濟的極度貧困和生存環境的特殊性又造成了當地生態環境保護的特殊性:毀林開荒、陡坡墾殖等落后的生產方式導致怒江峽谷的生物多樣性和以森林為主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任務又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低下遠遠超出了自身承受的能力,任務重、投入少、管理乏力。很明顯經濟的貧困與生態環境的脆弱相疊加,已經造成了經濟與生態之間的惡性循環。

因而,正是在怒江這樣一個自然資源富集,同時又是經濟貧困與脆弱生態的復合地區,開發怒江水能資源在當前怒江缺乏支柱產業,而旅游、礦業等其他產業缺乏支撐在短期內不可能發展起來的情況下不僅是國家能源優化配置的重要選擇,也是加快怒江社會經濟發展、改變當地經濟與生態惡性循環的重要切入點。

首先,水電與火電等高耗能、高污染能源相比是相對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因此開發怒江水電是把云南建成國家“西電東送”重要能源基地以解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電力缺口、實現新世紀我國能源平衡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改變我國能源消費中過度依賴煤炭,減少環境污染,優化及改善我國東、中部地區能源結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步驟。而對于財政自給率不足15%的怒江州來說,水能資源的開發首先帶來的是地方財政收入的巨大增加。

據專家預測,怒江兩庫十三級電站全部建成投產后,僅發電每年帶來的經濟效益就在300億元以上。就當地經濟而言,怒江州每年因此得到的財政收入預計將超過10億元,而這是該州目前財政收入的10倍。除了直接財政收入以外,伴隨開發而來的巨額投資將會使怒江極端落后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逐步改善,還可以此帶動州內其他產業如礦業、旅游等產業的發展,為當地群眾創造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所以,急于改變困境的當地領導,都把開發水電作為了振興當地經濟、使怒江脫貧致富的突破口。

其次,從長遠和宏觀的角度看,怒江水能資源的開發有利于改善由于當地土地資源極度匱乏、生存條件惡劣,群眾為生存而進行大規模人為活動而已經變得非常脆弱的生態環境:通過庫區移民,能極大地減輕人為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使原有的自然景觀和原始生態得到有效保護。而水電作為一種相對清潔的可再生能源,開發水電后可以減少對下游河段的污染,有效保護怒江流域的環境,而且電站建成后,在某種程度上可改變很多山區群眾飲煮、取暖、照明以木材為主的燃料結構,僅以電代柴工程,便可每年保護林木50萬立方米,年減少林木資源損失4億多元。

二、怒江水電開發中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兩難悖論

不可否認,開發怒江水電是把怒江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有效手段,但是同其他工程開發建設一樣,怒江水電開發也不可避免地會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潛在的負面影響。一般而言,水電資源的開發通過建壩截流發電,將會改變流域的水文情勢、河流形態,進而使原本依存于流域的物種構成、生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怒江流域地處“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腹地,境內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神奇的東方大峽谷構成了當地魅力獨具的旅游資源,而作為我國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地區,怒江流域在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價值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正因為此,在該地區進行水電開發在改變流域的水文、水流、水溫、地質、植被等方面生態系統狀況的基礎上,將可能影響到其作為世界自然遺產的地質、地貌、生物多樣性、珍稀瀕危物種,降低當地旅游資源的品質和價值,喪失其獨特性、自然性和完整性,再加上怒江地區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脆弱,水電開發更存在著使現有環境朝不良狀態演化并導致流域生態惡化的可能性和危險性。

怒江水電開發中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兩難悖論由此產生,自2003年以來針對怒江水能資源開發的爭論可以說正是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的情況下,如何處理發展與保護這個“兩難”問題的典型范例。確實,在傳統發展模式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之間是一對“兩難”矛盾: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是人類發展經濟的必然結果,要發展經濟就必須承受環境污染的代價,要保護生態就只能遏止經濟發展,二者似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環境經濟學中,“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污染由低趨高,環境惡化程度隨經濟的增長而加劇;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說,到達某個臨界點或稱“拐點”以后,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污染又由高趨低,其環境污染的程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在這樣一個理論體系下,我們似乎可以得出如下兩點結論:一是在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二者之間只能呈現出一種必然的“兩難”正相關關系,經濟的發展必然只能以環境的污染、惡化為代價;二是無論環境污染、破壞多嚴重,生態環境都是可逆的、可恢復的,因而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大可采取無所作為的消極態度,只要等到拐點到來,人均收入或財富的增長就自然有助于改善環境質量乃至恢復生態。

雖然環境的這種先惡化后改善的變化趨勢曾經是不少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走過的道路,但是,“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作為一種經濟學假說,它并不是一個環境污染的普遍規律,我們更不能把其作為發展過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理論依據。實際上隨著人類對地球環境和生態系統科學認識的不斷加深,我們已經認識到在經濟發展的初期,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二者之間并不是一對非此即彼、不可調和的“兩難”矛盾。當今人類環境的持續惡化很大程度是人類制度上的失敗,政策上的失敗。就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說,經濟增長不足或增長方式不當是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貧困地區毀林開荒、草原過牧、陡坡種糧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把環境成本外部化,不考慮資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態服務價值。低成本的工業擴張,是造成環境嚴重污染和資源浪費、短缺的根源所在。因此,從根本上來說,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存在著相互依存、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生態環境是人類經濟活動得以開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經濟發展離不開環境和資源的支持,發展的可持續性取決于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面,環境問題作為經濟發展帶來的副產品,也需要在發展中加以解決:經濟發展為環境保護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環境保護的好壞則是衡量發展質量的指標之一。

三、破解怒江水電開發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難”悖論的對策與建議

就怒江地區的實際情況而言,生態環境保護和脫貧致富是當前急待解決的兩大難題。如果只考慮生態環境不考慮經濟開發,勢必影響當地人民的生活與生存;如果只考慮經濟發展,不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將導致更嚴重的生態惡化。在以往的現實經驗中,人們往往更關注自身的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此種做法帶來的當然只能是經濟發展與環境惡化的如影隨形。然而,通過我們上述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辯證關系的分析已經知道經濟發展中的環境惡化是由于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不當造成的。還有學者認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處理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前期發展條件相比具有后發優勢:后來者在同一發展過程中,可以不必重復先行者的發展歷史,通過盡可能地采用先行者改進了的技術和管理模式,選擇恰當的經濟增長方式,避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設中經濟發展初期必然伴隨環境惡化,縮小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兩難”區間,擴大“雙贏”區間,實現二者從相克到相生是可能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要實現經濟發展由“兩難”到“雙贏”的轉變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特別是在怒江這樣一個生態環境脆弱與人民極度貧困相疊加的典型民族地區。由于流域梯級水電建設影響范圍廣、因素復雜、周期長,有些影響具有累積和滯后效應,甚至還有一些不可逆的影響,因而在怒江水電資源的開發中,保護是第一位的,應以生態為基礎,經濟發展為支撐,實現當地生態、文化、經濟、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保護問題涉及面廣、周期長、難度大,僅從短期或局部去考慮問題,不可能取得成效,在怒江水電資源開發中為實現當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目標至少應在技術和制度兩個層面做好以下工作:

1.著力解決當地生態環境建設與有效防止大壩建造中、建成后對生態影響的技術問題

在以往的水電開發中,實施者考慮的主要是建壩技術和資金的制約問題,對相關的生態影響研究不夠,重視也不夠。鑒于過去一些水電水利工程的經驗和教訓,為實現怒江水能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保護的共贏,應在開發建設的源頭就嚴格控制生態破壞,改變過去單純追求建設速度、節約建設費用,忽視生態保護的做法,實行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在技術層面上應強調三點:

(1)要把水電建設對當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放到水電設計的重要位置來考慮。對規劃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具體分析、預測和評估,并以這種評估為基礎,全面權衡工程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服務功能損失之間的利弊得失,以避免為獲得直接經濟效益的短期行為。

(2)在水電設計方案上,要更多的利用環保技術,加大環保技術的應用,提出預防或減緩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使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優先于水電工程建設,最大限度地減輕對當地水環境和水生生態的不利影響。具體到怒江的實際情況,考慮因素應包括:維護河流的基本生態需求和河道生態用水、為魚類洄游和產卵需要設計合理的魚道、找出解決規劃中水電站可能淹沒和影響的野生稻搶救辦法、對流域文物景觀和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怒江中下游河段生態功能區的劃分等方面。

(3)電站建成運行期間,應考慮改變過去按照發電需求進行水庫調度的傳統調度方式,積極探索適應河流生態保護需要的水電應用型方式,盡可能地按照河流天然形態、流量變化進行發電調度。此外,應充分發揮水庫防洪、泄洪抵御自然災害的生態效益,控制泥沙排放,加強庫區崩塌、滑坡災害的預測預報。

2.探索建立水能資源開發中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

國內外多年的環境保護實踐證明了在環境與生態的保護問題上制度往往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好的制度才會催生出好的技術,如果制度設計不合理就會抑制高效率的環保技術的產生。當前在怒江水電資源的開發中,為實施生態保護戰略,以下制度的建立和政策創新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

(1) 建立和完善水電生態補償機制

水電生態補償機制,是水電相關產業和開發受益者對流域生態保護付出代價者及生態環境本身支付相應費用的固定做法。它的建立,促使人們由“誰污染誰治理”的理念向“誰受益誰付費”理念的轉變,這一轉變不僅會打破最初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使生態保護不再停留于政府的強制和社會的公益,更會通過經濟手段將生態保護變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這不僅有利于生態保護資金的籌措,也可以緩解社會發展同環境的矛盾對立與沖突。長期以來,生態保護投入嚴重不足,資金投入少是怒江流域生態脆弱、生態不斷惡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極度貧困的怒江人民承擔了大量的生態保護任務,怒江全州50%的國土面積是國家自然保護區,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不能采伐,但是,國家并未給予補償,保護經費主要靠地方自己解決,這對于一個年財政自給率不足15%的貧困地區來說其保護義務已經遠遠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因此,通過開發怒江水電,建立水電生態補償機制是再造綠色怒江的強力保障和長效之路。

在怒江水電開發中牽涉的利益主體眾多,水電開發企業、怒江州政府、水電輸入區域以及中央政府都通過不同的途徑與水電開發結成利益關系。因而在怒江流域水能資源開發中應建立企業、區域、國家三位一體、各有側重的生態補償方式。在這一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過程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確生態補償的主體。在怒江水電的開發中,生態補償主體應包括:一、政府。生態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屬性決定了政府在生態補償中的主體地位。由于怒江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地方政府財政自給率低,自身進行生態保護的能力較差,因而目前比較合理可行的生態補償應以國家補償為主,在資金、技術、人才和政策上給予相應補償,特別是提高財政轉移支付直接用于生態保護的比例,設立生態補償專項基金。二、水電開發企業。水電開發企業是直接經濟得利者,同時其開發行為是造成當地生態環境受到影響的主要因素,因而水電企業是水電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主體。水電企業對怒江生態保護的補償數額應與水電建設對當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相結合,在工程盈利前按工程規模,在工程盈利后按開發收益提取一定比例的環境建設基金,按期投入沿江地區的生態建設。而在水庫區及怒江兩岸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坡改梯田、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態建設費,也應作為開發成本,列入電站建設與運營的概算中。三、水電資源受惠地區。怒江水能開發建成后將大量電力輸往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按照“資源有價、環境有價”的原則,東部受惠地區應對水能開發給怒江帶來的環境損失給予補償,國家可從受惠地區利用水電資源受益的企業繳納的相關稅費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作為對怒江地區生態補償資金的來源。

(2)完善環境責任制,建立嚴格的生態保護獎懲制度

人們的積極性和效率之所以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表現出巨大的差異,關鍵在于制度是否創造并提供了一個持續的獎懲機制,使做得好的得到相應的獎勵,做得差的受到應有的懲罰,改變環境執法中存在的“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在此要強調的是,獎懲并不只是針對企業而言的,無論獎勵還是懲罰皆由責任而起,怒江州政府作為當地環境和生態保護的第一責任人,也是生態保護獎懲機制的對象。正是基于此,應建立對當地領導干部的“生態審計”制度,把當地的空氣質量變化、水環境變化、森林覆蓋率、水土流失治理及當地政府對中央政府各項環保法規政策的落實情況等指標作為考核官員政績、評價當地政府績效的重要指標。對于當地的環境、國土資源等管理部門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建立生態建設目標責任追究制度,使這些管理者認識到,自己不僅是環境、生態保護的管理者、檢查監督者,同時也是責任人,在一定時期完不成既定目標,不但企業要受罰,管理者也要受罰。

(3)建立水電產業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反哺機制,加強怒江自我發展和保護的能力

目前,怒江經濟發展滯后與生態惡化的惡性循環現狀,決定了在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發展與民眾的脫貧致富問題,只有在加強怒江自我發展的基礎上,當地生態保護和建設才能落到實處,民眾也才有參加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積極性,才能保證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長效性并形成長效機制。因此,實施怒江水電開發中的生態保護戰略說到底離不開當地人民脫貧致富的迫切愿望。水電開發的確能給地方財政和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在以往的一些水電開發建設中曾出現過富了電廠,窮了百姓的教訓。所以,建立水電產業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反哺機制是實現怒江水電開發中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互利共贏的關鍵:(1)建立確保移民生活得到切實改善的長效機制,把水電開發收益中更多的比例用于移民區的建設和移民的可持續發展。當前投資型移民應是一種值得研究和推廣的解決移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以庫區移民享有的居住權和土地使用權為股本,把移民由原來單純的利益受損被補償者變為電站的投資者和建設者。(2)水電開發主體直接參與流域當地經濟建設,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作貢獻。水電開發除了應在拉動怒江當地的道路交通、輸變電設備等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外,還應考慮采取多條渠道、多種方式讓利于當地居民,使怒江當地人民更多地享受到資源開發的權益。如可以通過提供廉價電力供應的方式,吸引有實力的各方對當地有色金屬加工業的產業投資,改變無序性的掠奪式礦產開發,推動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也可借鑒歐美國家的某些做法,在電站的運營中直接撥出專項資金,資助怒江當地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生態旅游業等,并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基金、金融信貸等方面的支持。

應該說,只要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在開發的過程中保護,怒江水電開發成為利用水能資源、發揮綜合效益、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和諧發展的系統工程是值得期待的。

參考文獻:

[1]何耀華,馮建昆.科學發展觀與怒江水電開發水電開發省略,2004-10-13.

[2]李慧明,卜欣欣.環境與經濟如何雙贏――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引發的思考[J].南開學報,2003,(1).

[3]汪恕誠,論大壩建設與生態環保的關系[J].專家論壇:中國三峽建設,2004,(6).

[4]包廣靜,吳兆錄,駱華松.怒江流域水電開發社會經濟影響分析[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7,(12).

[5]董哲仁.怒江水電開發的生態影響[J].生態學報,2006,(5).

[6]吳滌宇,陳曉龍.我國水電開發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東北水利水電,2007,(5).

The Paradox and Explanation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of Southwest Borderland

――Taking the Water and Electricity Development in Yunnan Nujiang as an Example

FENG Yun

上一篇: 近年來經濟發展 下一篇: 護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 | 亚洲高清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国产一级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在人线动图 | 中文字幕在线一级aV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