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7 17:29: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精神病人的安全護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護理安全是指在對病人實施護理的過程中,患者不發生法律和法規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傷、缺陷、障礙或死亡。由于神經外科術后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術后腦水腫引起的顱內壓增高,加上對ICU環境情況的不熟悉,以及護理期間因為躁動而引起的安全問題和一般患者相比,發生的幾率要高得多。這樣一來,對我們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護理要求。
1 護理資料
自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期間,我院神經外科共收治患者68例。其中男49例,女19例,年齡在18-76歲之間,平均年齡56.4歲,住院時間最長56天,最短10天,平均23.2天。其中硬膜下水腫15例,硬膜外血腫12例,腦出血18例,腦腫瘤16例,腦干損傷7例。護理結果:在整個護理期間,未發生墜床、皮損、交叉感染等安全問題,除了一例75歲的年老病人死于心臟功能衰竭外,其余的67例病人均康復出院。
2 神經外科護理安全的因素分析
2.1 患者自身因素 臨床研究表明,腦外科疾病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逐漸上升。由于年齡的增大,機體的老化所造成的記憶力減退、感覺功能衰退、體力明顯下降以及反映遲鈍等現象,使老年人身體素質下降,抵抗力降低,增大了在安全方面的發生率。神經外科的患者大多伴有意識障礙、肢體功能障礙、定向力異常、視力下降、額葉損傷、精神異常、癲癇發作等癥狀,由此可造成患者墜床、摔倒、自傷、壓瘡等。神經中樞系統疾病經常導致患者窒息、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有些患者太過相信自己的身體素質,或出于自尊心或要面子,在心理上不愿意麻煩他人;有些患者對自己的病情不抱多大希望,甚至已經絕望,或者感覺給家庭經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情緒失常,為減輕痛苦和家庭負擔而采取自殘行為;還有些精神障礙的患者,由于家屬和護理人員的監護力度和疏導不夠,沒有及時調整患者的情緒,容易造成患者自殘或墜樓等后果。
2.2 病房環境因素 醫院病房環境不如家里,病人剛入院難免會對周圍環境感覺陌生,產生一種排斥感。病房氣氛壓抑、病床過高、床腿剎車未固定、地面太滑、燈光亮度不適應、廁所沒有扶手、平車或輪椅使用不當或安全措施沒有做好,這些因素均可造成患者安全事故的發生。
2.3 藥品與設備因素 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藥品與設備的不斷更新,神經外科所用的藥大部分具有高滲性的特點,對血管刺激較大,加上患者年齡因素,因此藥物外滲、靜脈炎癥常有發生。另外,設備的使用不當也容易給患者帶來安全問題。
2.4 護理人員因素 在護理工作中,由于個別護理人員臨床經驗不足,協調能力不夠,責任心不強,未能嚴格遵守醫院制定的護理制度,或者護理人員的自身條件不能滿足護理工作的基本要求,這些原因均可對護理安全帶來威脅。
3 神經外科的護理安全對策
3.1 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 規章制度是護理安全的重要保證,醫院不僅要建立嚴格護理制度,而且必須嚴格執行。定期組織全體護士學習醫院制定的護理管理和事故處理有關的制度;加強護士法律知識的學習,增強護士法律意識;增強護士的道德觀念和責任感,從職業道德的角度規范護士的護理行為,確保各項規章制度的嚴格執行,使護士意識到遵守規章制度既是對病人的高度負責,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自我保護,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護士的自覺性,防止了醫療護理事故的發生。
3.2 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教育 通過定期的組織和學習,加強護理人員的教育,切實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知識和素質。重視護士專業技能的培訓,牢固樹立護理人員的安全觀念,提高護理質量。通過各種會議、講座、宣傳活動,并結合一些典型的實例進行安全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和護理質量。
3.3 全面控制護理工作,掌握護理主動權 在護理過程中,所有可能影響護理安全的因素都可能會帶來安全隱患問題,掌握護理工作的主動權可以有效防止安全問題的發生。當出現護理安全問題時,再采取一些措施進行補救,經常使護理人員處于被動應付狀態,甚至有些問題的出現造成的損失是彌補不了的。因此,應全面控制護理安全的各個環節,使護理工作變被動為主動,減少事故的發生。消除護理過程中安全隱患因素,如保持病房整潔、防止地面太滑等,改變以往的管理人員的檢查、督促狀況為全體護理人員的自覺行為,掌握護理工作的主動權。嚴格執行由護理主任、科護士長、病區護士長的三級質量管理控制,實行責任層次分明、責任落實到人的責任制。
小結:由于神經外科病人在護理期間的種種因素容易導致不同安全問題的發生,關系到病人的切身利益,作為護士,我們必須在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同時,增強法律知識和醫療安全意識,嚴格遵守醫院相關的規章制度,堅持做到以病人為本,防安全事故于未然,盡最大的努力為患者提供高質量、高安全性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何建茹.院內轉運病人存在的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J].現代護理雜志,2003,4(9):285.
[2]王群.護理安全管理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6):74-75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12-0347-01
三無精神病患者是指無勞動能力,無經濟來源,無贍養撫養人且患有精神病的人員。絕大部分患者長期流浪街頭,接觸較被動、交談欠合作、思維內容貧乏或散漫、病史不詳、溝通困難等;另外患者被動入院后,甚至在幻覺、妄想支配下,表現出沖動、傷人、出走、自傷、自殺、毀物等破壞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其為高風險??浦?,極易引起醫療護理糾紛。分析三無精神病人的特點及其存在護理風險的原因,為護理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據和保障。
1 分析三無精神病人護理風險存在的原因
1.1 三無精神病人自身存在的護理風險的原因:患者由于長期流浪街頭,生活環境差且多數嚴重營養不良,許多病人還伴有多種軀體疾病且病情復雜;此外,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特點,患者常伴有沖動、傷人、毀物、自傷、自殺等行為,護士難以了解他們入院前的疾病狀況、生活背景等情況,因此增加了護理的難度與風險。
1.2 護理人員缺乏對三無精神病人護理風險的評估意識:三無精神病人的特點是各人發病的情況不同,既往病史不詳,這對診斷、治療和護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和風險。例如,因個別護士缺乏對三無精神病人的風險評估,存在麻痹大意思想,在護理上馬虎行事,對新收病人嚴重的軀體內外傷疾病未引起高度重視,也有的護士自認為病人的物品不值錢,沒有按規章制度保管,都可能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誤解。
1.3 三無精神病人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語言交流較為困難,有的存在先天性或后天性語言障礙,甚至不會寫字。給醫療護理、病情資料的收集帶來了極大的難度,也給聯系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許多三無精神病人無法出院,也給當地政府帶來了一定的經濟負擔。
1.4 護士缺乏高度的責任感:有的護士認為三無精神病人沒有家屬陪伴,自己的責任會減輕,因此,對病人的巡視不到位,沒按要求去做好病人的病情觀察;也有的護士在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工作責任心不強,疏忽大意,未及時發現病人藏藥、假服藥等現象,使病情得不到控制,從而導致病人發生意外,受到傷害等等。
2 三無精神病患者的安全管理
護理風險始終貫穿在三無精神病人的收治、護理操作、處置、搶救等各環節的全過程,甚至極為簡單或看似微不足道的護理工作都會產生風險。而一旦發生護理缺陷或事故,將會給病人帶來痛苦,也會給醫院帶來經濟損失及各種負面影響。因此護理安全管理,是醫院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制約醫院綜合效益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三無精神病人這種特殊的群體,由于病史不清,對院外的情況不明,某些病人可能行為往往具有危險性,如沖動、傷人、自傷、毀物等異常行為。護理安全也就成為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1 病人入院時留取相關的資料,護理人員應對病人進行衛生處置,并在處置前后拍照存檔。對一些特殊軀體情況如明顯外傷、軀體畸形的患者都應在第一時間拍照存檔,并在照片上標明住院號、在病歷上貼上照片,以便于辨認。
2.2 做好病人隨身物品的清點、登記工作,同時進行安全檢查工作。查清其身上的隨身物品,如身份證、首飾、錢等貴重物品,并在護送民警或其他人員在場的情況下,做好詳細的登記并進行雙簽名(護士、民警簽名)。不要隨意丟棄病人的隨身物品,即使是一些不值錢的東西,如指甲刀、筆記本等,都要做好詳細登記,并由交接人員雙方注明交接日期、時間并簽名,以免日后引起糾紛。
2.3 詳細填寫核實護送入院相關人員資料,如由民警護送入院時,應認真填寫”110”派出所的單位名稱、民警姓名及其警號、警車牌號、聯系電話等,做好備案,以便查詢。
2.4 患者病情好轉后應及時了解病人的基本情況如姓名、家庭住址、家人姓名和聯系方式等,以便盡快與其家人聯系,協商出院事宜。在病人出院時,護士應把病人的隨身物品交給護送人員,并做好相關的移交登記手續,認真填寫病人出院時的去向登記,以及做好各項相關護理記錄。
2.5 及時完善相關護理文件書寫,減少安全隱患 由于三無精神病人無供史者、無(或暫時無)監護人,患者在住院期間的一切情況只有靠醫護人員的文書記錄來反映。因此要重視醫療護理各階段的醫療文書規范,如實地記錄。即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避免不規范的書寫,如漏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與醫生記錄不一致等現象,使護理文件標準化和規范化。
2.6 全面的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特別重要,三無精神病人往往病史、主訴不明,并常伴有各種各樣的軀體疾病,還有懷孕的女病人等。因此,要求每一位三無女精神病人人院時都要進行HCG檢測 必要時做子宮B超檢查。另外,由于三無精神病人入院前情況復雜,不排除患有傳染病甚至性病等的可能,因此,護士應做好自我防護并對病人作相應檢查。
一、加強護理干預,防治精神病人跌倒事故發生的必要性
精神病人由于自身精神狀況不理想,在住院期間,最容易出現的安全事故就是跌倒事件。據統計,在精神病人安全事件糾紛中,有70%以上的糾紛問題,是因為病人跌倒引起的。跌倒事件對精神病人的傷害是很大的。對于年輕病人而言,出現了跌倒情況,病人的精神狀況很容易惡化,受到刺激后,他們的情緒緊張甚至是恐怖,他們的行為更為瘋狂,控制起來非??针y。如果跌倒事件沒有被及時發現,病人得不到有效的安撫,他們會做出一系列破壞公共物品,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的事情。而如果年齡稍大的病人出現了跌倒事件,后果可能更為嚴重,病人甚至會因為跌倒失去生命。因此,加強精神病人護理,利用護理干預,防止病人跌倒事件的發生是非常必要的。
二、護理干預在精神病患者護理中應用途徑
1、對病人跌到因素進行分析
在患者入院后,就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對容易造成患者跌倒的一些因素進行分析,并對相關因素進行評估,確定哪些患者可能會因為哪些因素出現跌倒問題。并針對問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加強病人病情的控制
精神病患者在醫院治療期間,很容易因為病情嚴重出現一些躁動、興奮異常的不良情緒,這些情緒得不到及時的控制,病人很容易l生跌倒事件。因此,在精神病病人護理中,要加強對病人病情的控制。相關護理人員,要遵醫囑讓病人按時吃藥,并且要對用藥的禁忌情況和不良反應做全面了解,如果發現病人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就需要及時采取措施,對病人進行護理,并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以有效控制病人病情和不良心理傾向。這樣,才能保障患者治療的安全,防止跌倒事件的發生。
3、加強陪護
對于一些年齡大的精神病人,醫院要做好他們的陪護工作,要鼓勵病人家人,在治療期間都能陪護在病人身邊,使病人能夠感受到家人照顧的溫暖,得到情感的慰藉。另外,醫院也需要能夠安排護理人員能夠做好特殊病人的陪護工作,在病人需要服務的時候,為病人提供幫助,這樣也可以有效防止病人跌倒。
4、確保環境的安全
在病房和病人經常活動的場所,要保持通風,同時保障充足的光照,避免因為光線太暗,導致病人跌倒的事件發生。同時,護理人員要做好地面的清潔工作,保證地面沒有雜物堆積,防止病人被絆倒,同時還需要保持地面干燥,沒有水漬,在一些較光滑的地面上,要設置一些防滑墊,防止病人滑到。醫院要加強環境安全治理工作,消除環境隱患,避免出現意外事件。
5、加強安全教育工作
醫院要組織護理人員多參加一些安全培訓活動,通過安全培訓提升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以有效防止精神病人跌倒事件的發生。另外,在護理中,要加強家屬的安全教育工作,能夠通過書面形式告知家屬病人跌倒后的嚴重危害性,并明確出跌倒事件防御措施。提升家屬的安全陪護的責任意識。不僅如此,醫院還需要加強對病人進行安全教育,教育他們要能夠按時服藥,積極配合治療,教育他們走路是要小心,不要過量飲水,防止起夜過多對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三、護理干預對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影響
精神病人發生跌倒事件的主要原因為護理不到位,環境安全性不夠,病人年齡大,行動不方便,藥物副作用大,造成病人身體上的不適,從而引發病人情緒不穩定,導致病人跌倒的。實踐證明,通過護理干預后,病人跌倒的這一系列危險因素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也就是說,通過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地保障病人的安全,消除病人跌倒事件的發生。為了研究護理干預的對精神病人跌倒事件的控制的效果,我們特意做了一項研究。我們挑選二十名精神病患者,他們的精神狀況基本相似,用藥情況基本相同,我們把這些病人分成兩組,第一組用常規護理法進行護理,第二組用護理干預方式護理。實踐證明,第二組采用護理干預方式后,病人跌倒的次數明顯降低,護理效果顯著,病人及家屬對護理質量效果都很滿意。而第一組常規護理中,病人跌倒事件發生率很高,護理效果明顯不是很理想。通過對照,可以得出結論,護理干預應用于防止精神病患者跌倒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預防患者跌倒的效果,應用護理干預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可以有效降低醫療糾紛問題,保障患者的治療效果。
精神病人自殺給家庭社會造成很大影響,WHO的資料表明,在一般人群中約有1%的人死于自殺,其中94%的人有精神病史[1],精神病人自殺率為一般人群的10~30倍,尤以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最多[2],因此,分析精神病人自殺的真正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護理防范措施,對減少精神病人自殺的發生十分重要?,F將本院1993年1月~2006年8月期間有自殺行為病人的相關資料回顧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31例自殺病人中,男15例,女16例。其中精神分裂癥21例,抑郁癥6例,其他4例;年齡16~70歲;職業:工人9例,農民7例,學生3例,軍隊干部2例,醫務人員2例,教師2例,其他6例;文化程度:大專以上3例,中學文化18例,小學文化6例,文盲4例。其中,自殺未遂25例,自殺死亡6例。
1.2方法采取回顧調查分析1993年1月~2006年8月精神病人,采取各種形式進行自殺的臨床資料歸納疾病類型,自殺原因、形式、地點、時間、用物。
2臨床資料
2.1自殺原因和形式受精神病癥狀支配28例,對治療無信心3例,31例自殺患者中自縊11例,墜樓4例,吞異物4例,割腕1例,割氣管1例,溺水2例,撞墻3例,藥物中毒5例。
2.2自殺地點、用物及時間病人多選衛生間、病房窗戶、床頭、床欄、護欄旁等較隱蔽的地方,工具多用病房內物品如床單、被單、毛巾、枕套、保護帶、玻璃、衣服、體溫計等。31例病人均選擇節假日、夜間、中午值班人員少、工作繁忙時自殺。31例自殺行為病人中,院內24例,院外7例;開放病區16例,封閉病區15例。
3討論和分析
3.1疾病因素急性期病人受精神癥狀支配,導致自殺的很多,特別是受幻覺、妄想支配,認為有人要害他,感覺極度恐懼,沒有安全感,走投無路而產生自殺。有強迫癥或主觀失眠的病人,感到十分痛苦而焦慮,坐立不安,無法擺脫而自殺。近來研究表明[3],有自殺傾向的人中,中樞神經系統代謝產物的含量變化,特別是兒茶酚胺和吲哚胺的含量在腦脊液是下降,其他學者也在抑郁癥、人格障礙與精神分裂癥中發現同樣改變。
3.2個人因素恢復期病人,對精神病缺乏正確認識,覺得自己有病,學習、事業和經濟遭到重大損失,生活上缺乏目標,感覺生活單調,無挑戰性,孤立無援,不知如何面對和處理這些問題,為了逃避這種痛苦而選擇自殺。而對疾病有一定認識的病人,認為自己有了精神病別人瞧不起,又需要長期服藥,對疾病的治療無信心,擔心自己的病治不好,害怕會復發,同時難以忍受藥物副反應等而選擇自殺,以求解脫。
3.3家庭因素家屬對精神疾病知識缺乏,認為家里有一個精神病人是一個包袱,對病人不聞不問,病人住院期間,家屬從不探視,或忽冷忽熱,容易造成病人心理壓抑,產生被遺棄感,萬念俱灰而出現自殺行為。
3.4社會因素因精神病人也是社會的一分子,社會上仍有歧視精神病人現象,瞧不起病人,看見精神病人避而遠之,更談不上關心和關懷,而當今社會競爭力強,工作壓力大,得了病,時刻有調崗或下崗的危險,病人感覺被社會拋棄,預計自己失去社會地位,難以在社會上立足而采取自殺解脫自己。
3.5醫源性因素某些醫生缺乏臨床經驗,用藥不規范,急于求成,在治療過程中,加藥過快或藥量過大,又沒有及時采取監控措施,使病人一時難以接受這種負擔過重的藥物反應,而產生輕生的念頭;有的護士缺乏經驗,對病情不夠了解,未及時觀察到病人的病情變化,使病人有機可乘。
4護理干預
4.1加強專科知識學習,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能力,才能確保安全能力是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本能,專業知識與相關知識掌握得越是深廣,技術才能的能量就越雄厚,就能看到事物相互聯系和全局。因此,要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能力,護理部和病區,就必須組織護理人員進行業務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訓練,使護理人員熟練掌握精神科基本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嫻熟的急救技術,既能通過對病人的接觸和觀察,發現病人的細微變化,給予適當的處理,防止自殺的發生,又能掌握應急能力,一旦發生意外事件,可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
4.2加強管理,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護理管理者應具有責任感,加強安全教育,讓護理人員從思想上具有安全意識,采取新老搭配、強弱搭配,互相學習,提高整體水平。嚴格交接班制度、查房制度,對病區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嚴密觀察病情變化,了觧病人幻覺、妄想內容,做好心理護理,對有自殺念頭的病人,將其置于工作人員視線下活動,避免單獨居住,單獨活動,做到早發現早預防。對恢復期病人,多與病人交談,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病人參加康復訓練,肯定病人的優點、長處和好處,讓其對自身價值有信心,減少自殺的念頭。
4.3加強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識,杜絕安全隱患根據病人自殺發生時間、地點、用物的特點,采取不定期的巡視查房的方法,注意病人睡眠情況,巡視時,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報告值班醫生,同時注意觀察門、窗、床上用品是否完好無損,工作人員進出病區治療室等應隨手關門;對病區物品如保護帶、體溫計、床上用品等,要做好交接工作,每日進行安全檢查,杜絕病人將危險物品帶入病區,加強安全管理和危險物品的管理,減少病人自殺的便利性和可用性,防止自殺的發生。
4.4精神病人需要家庭和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精神病人是弱勢群體,需要社會、家庭的同情、關懷和關愛。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競爭意識增強,人際關系復雜,病人經濟緊張,社會不適應,長期服藥,家庭和親人不理解等原因,造成病人產生自殺。在我院31例發生自殺行為的病人中,有16例發生在開放病區,原因有的家屬作為陪護者缺乏有關精神科相關知識,沒有安全意識,沒有看管好病人,有的家屬由于某種原因,將自己的煩惱影響病人。因此,我們在與病人溝通同時,還要與家屬溝通,進行健康宣教,宣傳有關精神病的防治知識,讓他們了解精神病人和樹立防范意識,取得他們的配合、支持,同時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精神病人,接納他們,減少來自社會各方面不良刺激,發現自殺先兆者,進行護理干預。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4-0055-02
精神病人攻擊行為是指精神病人在精神癥狀或外界因素的影響下,突然發生的針對自身、他人及其公物的行為。它直接威脅著病房工作人員及其他病人的人身安全[1]。因此,通過對精神病人攻擊行為發生的原因分析,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保護患者及他人安全具有重要意義?,F將198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間,在我院住院符合CCMD―3診斷標準,且發生攻擊行為的130例病人,進行回顧性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F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198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間,在我院住院符合CCMD―3診斷標準的病人數為1398例,其中發生攻擊行為有130例。年齡在17―65歲,平均35.61±11.87歲;疾病診斷:87例為精神分裂癥,29例為躁狂癥或雙相情感障礙,15例為活性物質所致的精神障礙等其他疾??;文化程度:文盲:10例,小學42例,初中:57例,高中及以上21例;婚姻情況:未婚:39例,已婚:83例,離婚:6例,喪偶:2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對臨床資料進行收集,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歸納和分析。
2 結果
2.1 攻擊行為與性別關系,見表1
表1顯示,攻擊行為的發生男性大于女性,X2=0.414,P>0.05
2.2 攻擊行為與年齡關系,見表2
表2顯示,攻擊行為以青壯年為多。
2.3 攻擊行為與住院時間的關系,見表3
表3顯示,83.85%的攻擊行為發生在入院一周內。
2.4 攻擊行為發生的時間,見表4
表4顯示,攻擊行為以白天為多見,其次為下半夜。
2.5 攻擊方式:
毀物者63例;打人41例;罵人19例;與病人間爭吵打架7例。
3 結論
住院精神病人常常出現攻擊行為 [2―4],其突發性強,不易防范?;艚饑鳾5]認為,這與精神病人存在的幻覺、妄想、敵意猜疑、被控制感、易激惹有關。本組資料顯示,攻擊行為多發生在住院一周內,病人自知力缺乏,認為自己沒有病,對住院有抵觸情緒,拒絕接受治療護理,當醫護人員對其進行檢查、喂藥、喂飯時發生攻擊行為;資料還顯示,有攻擊行為的精神病人中,以青壯年、精神分裂癥者居多,文化程度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3.85%)
4 護理
4.1 護理觀察與防范
4.1.1確定攻擊行為高危人群 首先通過了解病史,主動接觸與客觀觀察的方式,掌握患者的精神癥狀;對文化程度低,初次發病,入院時間短,非自愿住院,情緒不穩,易激惹,既往有攻擊史的病人作為高危人群。
4.1.2 密切觀察病人言行 護理人員應保持高度的警覺性,加強責任心,細心觀察病情,及早發現,及時干預,以減輕受傷害的程度,并注意患者間敵視性或威脅性言行的相互誘導而促發的攻擊行為。
4.1.3 嚴格執行安全制度,強化安全意識 加強病房安全管理是防范攻擊行為的保證,護理人員應充分認識攻擊行為的危害性、可導致人員傷害物品的隱患性,嚴格規章制度和規范護理工作行為。
4.2 護理對策
4.2.1 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防范措施 保持病區安靜,活動空間寬敞、清潔、舒適,減少刺激因素;注意患者言語、舉止、表情,重點觀察,重點交班。當發現患者情緒突變,表情兇暴而緊張時,與其接觸時保持一定距離,并及時報告醫生,以便調整藥物,控制病情。
4.2.2 嚴格管理,規范護理行為 認真做好患者入院時的安全檢查,嚴防危險物品帶入病室,護理人員要加強工作責任心,密切巡視病區。
4.2.3 轉變護理觀念,改善服務態度 護理人員要熟練掌握接觸病人的技巧,盡量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從各個方面關心病人,尊重病人,增加彼此間的信任和了解。引導病人多參加集體活動和工娛治療。教會病人用適當的方式發泄憤怒。
5 結論
全面掌握患者病史、攻擊行為特點,及時化解情緒沖突,減少患者沖動和加強病房安全管理,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或減少攻擊行為的發生,降低由攻擊行為造成的后果及其嚴重性。
參考文獻
[1] 劉文琴,杜華榮,潘志芳.護理干預對提高精神分裂癥病人自知力作用的研究[J].護理研究, 2002.16(7):395―396.
[2] 梁綺美,趙德信.住院精神病人攻擊行為分析[J].中原精神醫學雜志,1996,2(2―3):100.
【關鍵詞】精神病人護理風險管理研究
精神病人護理工作風險與利益在整個醫療護理過程相互并存[1]。相對滯后的精神科基礎醫學研究,使護理潛在更大的風險。由此可見,研究精神病人護理風險管理,加大監測醫療風險及預防措施具有重大意義。
護理風險也就是患者或醫院工作人員在護理過程中因不確定因素導致不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精神病人的特殊性,使之存在著更多風險因素。有效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是精神病人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護理過程中由于工作疏忽或認識不足都有可能造成護理缺陷或事故發生,從而引發護患糾紛。作為精神科護士應認識到護理過程存在的風險,積極采取相應措施使風險最低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收治精神患者78例,均為男性,年齡在31至69歲之間,平均年齡56歲。
1.2精神病人護理風險因素分析
1.2.1病人自身因素
精神病人受精神癥狀影響,情感、行為等方面異常,易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精神病人無自知力,不承認自己有病,拒絕住院和治療,大部分是被迫入院,因而對住院治療產生抵觸情緒,做出逃跑甚至自殘自殺等極端行為[2]。慢性精神病人病程長,精神衰弱,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噎食、墜床等意外時有發生。
1.2.2藥源性因素
服用抗精神病藥物能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同時也會產生副作用,引起癲癇、性低血壓、心跳加速等癥狀的發生[3];用藥劑量一旦控制不好許多不良反應就會引發;又因精神病需長期治療用藥且藥效慢,就會出現患者拒服或藏藥等現象。
1.2.3管理體制因素
①部分精神科護士經受不住繁重的任務與高風險、壓力大、待遇低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而選擇調離,人員編制進一步減少。②一些規章制度沒有落到實處,有些護士缺乏責任感,法律意識淡薄。③一些護士缺乏經驗,專業知識掌握不夠,不熟悉常見的安全隱患,也不能預見潛在的安全隱患。④沒有端正態度,缺乏職業道德,不尊重患者,言語冷淡或粗暴。
1.3精神病人護理風險管理措施
1.3.1完善管理制度
制定相關責任制度,確定相關的工作職責,責任到人。病區成立安全管理小組,負責檢查各項護理工作制度是否落實,檢查要有側重點和針對性。嚴查核心制度的實施情況,對重點人員實施重點環節和時段的強化管理。規定巡視護士的職責要明確,加強其主動觀察患者病情和及時做記錄,避免按醫囑機械執行,并制定相關風險預案。對交接班制度進行修訂,重點監護對象的觀察及記錄不能錯漏。嚴格簽字制度,要家屬知曉患者的各項相關情況,必須告知家屬,并要求其簽字同意。
1.3.2加強環境及安全管理
①每天進行病房清掃,避免積水、潮濕,防止病人因地滑而摔倒,保持病房環境的清潔;確保病房的通風情況良好,空氣暢通;應及時修理、更換損壞的設施。②嚴格記錄給患者發藥、量體溫的時間及相關情況,避免出錯;對進餐、娛樂活動的安排要有序,出現秩序混亂的情況要立刻解決。③檢查新患者、外出返回患者的隨身物品,檢查是否攜帶危險物品。每天利用早中晚期間的護理對患者床單元進行檢查,每周至少1次進行系統的大檢查。
1.3.3加強患者管理
①觀察了解患者的風險因素如患者病史、家族史、癥狀、心理和用藥史等。安排專人負責重癥患者,確保其24小時不離開視線;安排人員加強和巡視重點時段,并嚴格做好記錄。②及時對患者進行合理的心理輔導,提高患者自身的健康意識。護士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用語親切自然,在患者面前多表現關心,以減少患者對住院的抵觸情緒,同時加強患者對精神疾病知識的了解。③鼓勵和安排患者參加適量的體育活動及對有益于身心的娛樂活動。④合理安排患者床位(如有跌傷風險的患者給其安排靠墻的床位,適當調整床鋪高度并加用床檔),浴室廁所要放置防滑墊和防滑扶手。
1.3.4加強護理監控
護士長要經常進行巡視,檢查護士工作及及有關制度是否落到實處。多與患者溝通了解護士的服務態度,聽取各方的意見和建議。對調查的各種信息進行綜合,及時找出潛在的安全隱患,對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安全管理小組要定期召開會議,公布檢查結果,分析近期的危險因素,并找出改進措施的具體方案,盡可能避免護理風險的發生。
2.結果
78例精神病人有3例發生意外,均為跌傷,意外發生率占比為3.44%,無意外死亡患者。經加強對精神病人的管理,能夠很大程度地降低意外事件的發生。
3.討論
精神科病房的患者常受癥狀制約,行為具有不可預測性,因此進行風險管理的前提是能正確識別這些風險因素。醫療護理工作的主要特點是專業性強、個體差異大及處理的病情復雜。精神病人是特殊群體,護士要具有良好的素質、穩固的專業知識、豐富臨床經驗及強有力的觀察,才能及時發現存在的風險,對之進行有效防范,從而提高護理質量。
精神科病房病人多且病情復雜,需長期住院,無家屬陪護,而護理人員的編制缺乏。讓患者參加多種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工娛活動,實行分組管理,倡導患者間互相交流,使病人的住院生活不單調,從中找到歸屬感,體會到親情般的溫暖,分散和緩解病人的消極情緒,病人之間建立友誼,住院環境和諧,對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護理風險管理是護理質量改進的重要部分,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評價護理工作存在的不足與隱患,改進與完善各項管理機制和工作流程,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健康教育是護士針對住院病人進入醫院以后各方面的適應能力而進行的一種活動。使病人明確自己特定疾病的護理過程,醫患共同努力,提高生活質量,達到最佳的質量效果。尤其是老年精神病復雜多樣,有的病人產生與腦組織退化相關聯的癥候群,出現意識障礙或癡呆狀態。有的病人與身體功能相關,出現食欲下降,營養不良甚至全身衰竭導致死亡。老年精神病的癥狀極不穩定,有時變化無常。很多病人與身體疾病一起并發,特別是與心血管病、肺氣腫、糖尿病、腎臟疾病、骨關節疾病等軀體疾病一起并發。因此,在對老年精神病進行治療時,必須充分顧及這些并發疾病。老年精神病受環境的因素影響很大。住院、搬家等環境的突變,會引起癡呆癥狀的惡化,導致憂郁癥狀等。在護理過程中應用健康教育,有助于疾病的康復。
1 健康教育的對象
健康教育的對象不僅是患者本人而且涉及到患者家屬,陪護等任何參與患者護理工作的人員。
2 健康教育方式
對健康教育對象可采取多種表達方式,如口頭講解,病區宣傳欄。根據患者年齡、性別、知識水平的不同,采用適合的教育方式,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積極配合護理,縮短治療時間,提前進入康復階段。
3 老年精神病護理中健康教育實施
3.1 老年精神病人體質較差、抵抗疾病能力弱、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容易發生意外、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病情、性格改變、不易合作。對藥物敏感且易產生藥物副反應,常并發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疾病,給臨床診治和護理工作帶來一定困難。針對老年精神病人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護理人員應有高度的責任感和警惕性,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
3.2 老年精神疾病多由腦功能的退化引起,根據不同情況,組織必要的活動以豐富患者的生活內容,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安排一些文娛活動或體育活動,如欣賞音樂、看電視、聽廣播等,活躍充實病房生活。既可以激活大腦功能、防治腦功能退化,又有助于克服消極情緒滋長和驅散患者心頭憂郁與煩悶。
3.3 老年精神病患者具情感脆弱、幼稚孤獨、恐懼感、猜疑心等情況,對他們的稱呼要保持尊敬之意,聽他們說話時要專心,回答詢問語速要慢,聲音要大些,必要時多重復幾次。護理人員對待老年患者要像對自己的親人一樣,多關愛他們,使他們感到溫暖,從而積極配合治療,有利于康復。
3.4 老年精神病人容易產生肺氣腫、冠心病、偏癱等嚴重的并發癥,要注意加強軀體疾病護理。特別是病人吃飯時,嚴加管理,密切觀察,防止嗆咳吸入食物或水分,引起吸入性肺炎;長期臥床者要定時翻身,局部按摩,防止褥瘡,多改變或增加戶外活動,從而增強抗病能力。
3.5 老年精神病人由于年齡偏大,記憶減退,容易走失 護理人員對走失高危人員制定防范措施,同時強化護理人員安全意識。提高安全工作的預見性和防范性,護理人員對這類病人特別關注,多巡視病房,密切觀察病的行為動向,禁止單獨離開病區,如需離開必須有專人陪伴。
3.6 對老年精神病人要隨時看管和照顧,并要關心、體貼,做好思想工作 不要在病人面前交頭接耳,使病人產生猜疑,使精神受刺激而導致發病。要嚴密觀察發病的誘因和先兆。一旦發現有發病可能,就要做好預防工作,可給予鎮靜藥。對狂躁的病人要隨時跟隨保護,及時藏好各種危險物品,防止自傷和傷人。
3.7 老年精神病人服藥時。應現場監督病人服藥,防止病人將藥物含在舌下及口腔的兩頰部,過后將藥吐掉。
3.8 加強老年精神病人的飲食管理,適當給以營養豐富的飲食。對拒食者要勸其進食,食欲旺盛者要適當限制,做到合理定量。食品要以質軟易消化的為主,不要吃帶骨刺的食物。同時,要防止患者吃得太快,以免產生誤咽或呃逆。
【關鍵詞】精神病專科醫院 消防安全管理 對策火災預防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1.054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衛生服務需求的加大,醫院收治病人數量不斷攀升,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加之精神病專科醫院消防設施的特殊性,以及精神病人的特殊性,都使精神病專科醫院的消防安全管理面臨諸多問題[1]。
我院是宜昌地區唯一一家政府舉辦的三級精神病專科醫院,主要承擔宜昌地區精神疾病防治、康復和教學工作。筆者擔任醫院保衛科科長,負責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現結合多年來消防安全管理經驗,分析精神病??漆t院消防安全管理面臨的問題,并對消除存在的薄弱環節提出幾點建議。
1存在的問題
1.1精神病人誤按、損壞消防設施
精神疾病中的強迫狀態是一種明知不對,但又難以控制的觀念或動作,這類精神病人往往不聽從醫務人員勸阻,而反復按下手動火災報警按鈕,導致火警誤報,干擾火災報警系統的正常運行,增加了消防安全人員的工作量。有的病人因表現出的幻覺狀態而“看到”周圍已經冒煙、起火或聞到燒焦的味道,認為已經發生火災,便取出滅火器或打開消防栓進行滅火。有的病人臨床表現出興奮狀態,而出現破壞消防設施,利用滅火器、消防水槍等消防設施攻擊他人的行為[2]。
1.2精神病人逃生自救能力差
木僵狀態病人終日臥床,不語不動,面無表情,生活不能自理;嚴重意識障礙病人常伴有軀體疾患,如高燒、譫妄、昏迷,生活不能自理。上述兩類病人因所患精神疾病導致完全喪失逃生自救能力,若無專人協助,無法疏散轉移。抑郁狀態病人臨床表現為悲觀失望,沒有勇氣生活下去,自殺企圖也經常出現,一旦發生火災,病人有可能拒絕逃生。興奮狀態病人情緒激動,容易發生攻擊性行為,火情的出現可能成為病人暴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誘因,從而干擾他人逃生,破壞正常的滅火和疏散行動。
1.3消防設施的設置與精神病人安全性的矛盾
首先,為避免精神病人利用門診、住院部放置的消防水帶、水槍、滅火器等消防設施自殺或攻擊他人,精神病專科醫院的消火栓箱大多上鎖、加固,滅火器放置在不顯著的位置,這與消防設施管理的要求相矛盾。其次,根據《醫院消防安全管理規范》(湖北省地方標準DB42/T414-2007)規定,疏散門應保證火災時不需要使用鑰匙等任何工具即能從內部易于打開,但為防止精神病人外逃,精神病??漆t院封閉病房的疏散門必須上鎖,這也存在矛盾。因此,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摸索、總結。
1.4工作人員消防意識薄弱
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間往往故意按下手動火災報警按鈕,導致火災報警系統頻繁誤報。隨著此類情況的增多,醫務人員、消防控制室工作人員逐漸產生麻痹思想,認為樓層火災顯示盤和火災報警控制器發出的火警警報聲都是病人誤按造成的,因此往往只是對報警系統進行消音,沒有對報警信號及時確認。這就如同“狼來了”的故事一樣,醫院絕大多數火警都是由于此類原因造成的誤報,但如果工作人員始終不去仔細查看火情,一旦真的發生火災,就失去最寶貴的滅火時機,容易釀成大的火災事故。
1.5因精神病人的危險行為引起的火災隱患
癔癥病人的情感色彩鮮明,以自我為中心,經常不聽醫務人員勸阻,可因擅自在病房內抽煙而點燃床單、被褥引發火情。癔癥病人常可利用其控制行為,影響工作人員或病友,利用藏匿的打火機或其他火源引起火災的發生,以達到其破壞目的。
2對策
2.1加強對精神病人的護理,減少損壞消防設施的事件發生
精神疾病的臨床特點表現為:病人整個心理過程發生紊亂。因此,應針對病人的精神狀態,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對于反復按下手動火災報警按鈕或撕毀消防標識的強迫癥狀病人,護理人員要通過與病人的交往,理解病人的內心體驗以及情感問題對強迫動作的影響,說明強迫動作是可以克服的,并與病人共同商定安排行為矯正的方案,提出初步要求,逐項完成。對于因幻覺狀態而取出滅火器或打開消防栓進行滅火的病人,要組織病人參加病房的集體活動,以轉移其注意力,防止病人在獨處時易出現幻覺狀態,當幻覺出現時,要恰當地引導病人,核實真情,緩和病人情緒。對于興奮狀態病人破壞消防設施,利用滅火器、消防水槍等消防設施攻擊他人的情況,要將重癥病人安置在環境安靜,或單間病室,以免病人相互干擾,加重其興奮性;注意防止噪音,使病人有安全感,緩和激動情緒;控制病人的活動范圍,密切觀察可能發生沖動行為的先兆;如病人發生攻擊性行為,護理人員切不可硬性阻攔病人的沖動行為,要轉移病人注意力,必要時,應協同在班人員進行護理。抑郁狀態病人觀念消極,可出現利用消防設施自殺的情況,此類病人應安置在重癥監護病室,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病人的言語、動作、行為,以及非語言的情感反應,保證病人的安全,嚴防自殺。
2.2組織力量協助特殊精神病人應急疏散
對于完全喪失逃生自救能力、拒絕逃生或干擾應急疏散的精神病人,醫院在制定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時,應該予以充分考慮,組織特殊力量對此類病人進行疏散。對于完全喪失逃生自救能力的病人,疏散引導組應安排骨干力量,四人一組,用擔架或輪椅分批次將病人護送至安全區域;對于拒絕逃生或干擾應急疏散的病人,醫務人員應告知其危險性,若病人仍不聽勸阻,保衛人員應積極配合醫務人員對其采取強制措施,用約束帶將病人進行控制,用擔架將其抬離到安全區域。
2.3減少消防設施的設置與精神病人安全性的矛盾
首先,精神病專科醫院的室內消火栓箱不能用玻璃等易碎材料制作箱門,應采用薄木板,并且在箱外加上掛鎖。此舉既能防止精神病人砸碎玻璃箱門,利用碎玻璃、水帶、水槍自殺或攻擊他人,也可在火災發生后砸開薄木板做的消火栓箱門,爭取滅火時間。其次,滅火器應由每個樓層的消防責任人進行統一管理,門診大廳的滅火器可分別放置在導醫臺、收費室、藥房內;病房的滅火器可放置在護士站、醫生辦公室內;藥庫、中心供氧室、配電房等防火重點部位應配備滅火器;其他區域的滅火器應放置在走道。最后,為防止精神病人外逃,封閉病房的疏散門只能上鎖,但鑰匙應指定由病區內消防巡視員管理;病房要定期開展應急疏散演練,確?;馂陌l生時能迅速開啟疏散門。
2.4開展消防宣教,增強醫、患人員消防安全意識
我國于2009年6月1日實施的《社會消防安全教育培訓規定》中要求,各單位應當根據本單位的特點,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教育培訓制度,明確機構和人員,保障教育培訓工作經費,按照規定對職工進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訓[3]。針對工作人員因頻繁誤報火警而產生消防安全麻痹思想,醫院要按照精神病區特點和預案進行演練和疏散,既要有理論教學,又要動手操作,促使工作人員了解火災報警系統的重要性,讓科室人員對火災預防與撲救有一個全新的認知和體驗,不斷提升員工的自防自救能力[4]。此外,醫務人員要對精神病人進行消防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將按下手動火災報警按鈕造成的嚴重后果告知病人,針對強迫狀態的病人可采取行為矯正療法予以治療。
2.5加強病房內危險物品的管理,防止火災發生
新病人入院和請假出院病人返院時攜帶的個人用品,護理人員都要仔細查看,有無攜帶和暗藏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嚴防帶進病房。病人外出活動或探視返回病房時,護理人員要注意,嚴格把關。探視病人應在指定地點進行,并向家屬宣傳探視注意事項,嚴防將打火機等火源交與病人。護理人員應做好防火巡查工作,填寫巡查記錄,及時發現火情。病人吸煙應在指定地點進行,護理人員應嚴防病人在病室內或床上吸煙,防止失火或燒傷病人。
總之,精神病專科醫院收治的精神病人屬于特殊的弱勢群體,火災危險性相對較大,面臨的問題也有其特殊性、復雜性。因此,精神病專科醫院的消防安全工作要從制度上、硬件上、管理上、教育培訓上下功夫,消防管理部門要與臨床科室就防火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多溝通、多交流,努力減少各種不安全因素,確保醫院的消防安全。
參考文獻
[1]馮小山.大型綜合性醫院消防安全管理現狀問題與對策[J].現代醫院,2011,11(5):1-4.
一、精神病的種類和表現
(一)精神疾病的種類
精神疾病分為多種類型:對于精神病分類各國的標準不同,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精神病的分類逐漸系統化,目前我國對精神疾病的習慣分為十三種:
1.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由于腦組織直接受到損害而造成的器質性精神病,如:腦外傷、腦出血、顱內腫瘤等因素所致。
2.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這是由于軀體疾病影響了大腦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腎發生疾病,導致腦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賴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由于長期飲酒形成依賴(成癮)后逐漸出現精神障礙,或在突然停飲后急劇發作。
4.鴉片類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質伴發的精神障礙。
5.中毒性精神障礙:某些非依賴物質(如苯中毒、鉛中毒、一氧化碳、醫學藥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長期少量進入人體,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礙。
6.精神分裂癥:為較常見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壯年,常見癥狀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覺妄想、興奮躁動、打人毀物、抑郁多疑等。
7.偏執型精神?。阂韵到y的妄想為主要癥狀。
8.情感障礙:為較常見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顯著而持久的情緒改變為基本臨床表現。
9.心因性精神障礙:由嚴重精神打擊或強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與文化相關的精神障礙:常見癥狀有:恐縮癥即害怕。
11.人格障礙:人格特征明顯偏離正常,影響其社會和職業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礙:指兩在心理上偏離正常而導致活動行為上的異常。
13.精神發育遲滯:童年起即表現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會適應困難。
(二)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表現
1.性格改變:性格變得與平時不一樣了。
2.行為異常:行為作派變化明顯或者變得讓人不可理解了。
3.語言異常:說話的方式方法變得不正常了。
總之,如果一個人現在與過去相比,像是變了一個人,與其他人相比,明顯與眾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殺原因
(一)自殺與精神障礙
1.情感障礙:65%以上的自殺患者有情感障礙(主要為抑郁癥),是最常見的自殺病因。
2.精神分裂癥:精神分裂癥自殺率約為5% ~10%。有研究提示自殺與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關,即認識到疾病性質,擔心今后精神分裂癥復發而自殺。
3.酒精中毒與藥物濫用:酒精中毒自殺最危險的年齡為40-50歲,其他精神活性物質濫用自殺者多在年齡40歲以下,尤以30歲以下最常見。
4.神經癥:抑郁性神經癥的住院病人自殺率增高,主要是因為病人有驚恐發作??赡苡捎谑苓^心理打擊,當記憶重現在腦海時,就會造成心理的巨大壓力,打擊再此重現,于是選擇自殺。
(二)精神病人的自殺與社會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長期疾病的原因,社會功能受損,許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損,不完整,并對社會、家庭均構成一定的危害,很難取得社會的理解與同情,與其他社會成員相比,精神病人所面臨的社會心理壓力就更大,他們面臨著來自家庭矛盾的壓力,親人的拒絕,社會的冷落,面臨著經濟問題,他們期待著與其他人平等的權利,期待著社會的理解與接納,由于這些社會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殺危險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殺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殺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殺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1、服用大劑量抗精神病藥或鎮靜安眠藥或農藥;2、自縊(上吊);3、觸電;4、用尖銳物品自身傷害;5、撞頭;6、溺水;7、跳樓;8、其他自殺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殺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隨時都可能發病,嚴重者隨時可能做出一些預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邊的物品隨時都可能成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殺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錘子、斧頭、電插頭、繩子、電線等等。因此對日常不起眼的用品,嚴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殺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對有自殺企圖的精神病人,家屬要保證在24小時內不離人的照顧,要密切關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與病人談心,詢問要自殺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時候精神病人的自殺主要來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視,因此作為精神病人的家屬一定要加以重視,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療,只有住院治療,才能進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發展,使其盡早康復。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護理措施
1.嚴格監測生命體征
護理人員應仔細觀察,及時給醫生反映患者的病情變化和產生自殺行為的先兆,及早干預,以便及時調整藥物的劑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護理
與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系,主動接觸,態度和藹,加強與患者內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緩解消極的情緒,淡化自殺意念。
3.對有自殺意圖者的護理
應床頭交接班,將病人放在重點病房,專人護理,形影不離,不讓患者單獨活動,可讓家屬陪伴。
4.加強服藥監護
每次發藥時,應要求患者當場服下并仔細檢查口腔,確實咽下方可離開,嚴防藏藥或蓄積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強保護性醫療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對患者的合理要求要盡量給予滿足,家屬探視時不給患者帶任何危險物品,并對物品進行認真檢查,不得疏漏。
6.嚴格執行各項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鋪、室內物品,加強環境的安全檢查。
7.做好恢復期的防范工作
相當一部分患者的自殺行為發生在恢復期,此時,護理人員應及時對患者加強自知力教育,及時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針對病情給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導和鼓勵,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參加各種康復活動,培養生活的情趣,以減少自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張明圓:精神科手冊,[M]第1版,上海;科學技術由版桿1999.311.
失眠是指從睡眠開始的入睡障礙和睡眠的維持障礙。失眠包括入睡困難,清晨覺醒過早,睡眠時間短,睡眠中斷,白晝睡眠過多(1)。失眠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困擾,使人的生理節律紊亂,活動能力降低,嚴重影響康復。我們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發現精神病人急性癥狀控制后,他們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自卑感、行為退縮、殘留癥狀、受到社會歧視、精神壓力非常大,容易導致失眠(2)。遂采用問卷調查方法,了解82例康復期精神病人的失眠類型,失眠的相關因素,找出具有共性的問題,探索失眠發生的應對措施,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指導。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為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康復期失眠病人。將精神癥狀控制,病精好轉后仍有失眠者82例。男38例,女44例,平均年齡35.62±12.81,文化小學18例,初中36例,高中(中專)19例,大專以上9例。職業農民48例,工人4例,教師11例,學生2例,干部2例,自由職業4例,無業11例。平均病程4.82±3.36年,疾病診斷按CCMD—Ⅲ標準,診斷為精神分裂癥43例,情感性精神障礙28例,癔癥9例,腦類所致精神障礙2例。
1.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自行設計調查表,并通過對20例病人預調查后進行修改,成為正式問卷,問卷分兩個部分(1)一般資料。(2)康復期精神病人的睡眠狀況,重點是失眠的類型及影響睡眠的因素。
2 結果
2.1 失眠類型
2.1.1 入睡困難
82例失眠者中有42例,從想要入睡到實際入睡所用時間超過1小時,占51.22%。
2.1.2 早醒
36例病人早晨覺醒比正常時提前2小時以上,醒后即不能再入睡占43.90%。
2.1.3 不能熟睡
有34例病人陳述有輕微的響聲刺激便會醒來,一夜睡眠中醒來達2次以上,占41.46%。
2.1.4 睡眠時間縮短
雖然有充裕的時間,但一夜合計睡眠少于5小時有32例,占39.02%。
2.2 影響因素
影響睡眠的因素及排列順序見表1。
3 康復期精神病人睡眠障礙的護理
3.1 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入睡困難是康復期精神病人最常見的類型,就失眠分類而言,本組42例有入睡困難,超過一半以上,精神病人面對疾病的折磨,環境的變化出現入睡困難,針對這一點,我們首先努力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安全的睡眠環境和創造良好的睡眠條件,睡前通風、控制室內溫、濕度,工作人員做到四輕,病人床鋪及設施整齊、干凈,根據季節變化更換被褥。將興奮躁動病人與恢復期病人分開,避免影響睡眠。在不影響治療護理的前題下,盡量滿足個人生活方式,尊重病人生活習慣,其次指導病人講究睡眠衛生,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指導病人采取一些放松的措施、減輕心理壓力的方法,通過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及相關知識的宣教,對他們睡眠的恢復起到促進作用。
3.2 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
患精神病后造成對家庭、社會的危害和經濟負擔加重,特別是那些病發時對家庭帶來極大傷害的病人家屬,對病人有顯著的排斥,因此有時病人正常的需求都被家屬拒絕,甚至還有惡語中傷。針對這些情況,當病人恢復自知力后及時輔以家庭干預,精神科工作人員要及時將疾病的有關常識向家屬講清楚,以求家屬的理解,營造良好的家庭氣氛,家屬要正確對待病人,善于化解矛盾,鼓勵病人正確對待疾病。住院經費問題是許多病人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提示我們應站在病人角度合理安排其住院費用,讓他們少一分擔心,多一點放心。我院院領導非常重視病人住院費用問題。為提高病人的報銷比處四處奔走,報銷比例達70—75%。提供民政救助,困難患者有村上證明醫院減免10%的住院費用,特別困難者還增加減免比例,這樣可以盡量減輕經費問題帶來的壓力,使他們安心入睡。
3.3 采取社會心理干預措施
恢復期精神病人的最大難題,在于社會功能的恢復,我國精神衛生知識的宣傳和普及相對滯后,精神病人得不到應有的關愛,甚至還受到不公正的歧視,致使許多病人無法觸入社會生活,出現消極、悲觀情緒,到致失眠,我院通過保山日報科普欄目、保山廣播電臺、168心理咨詢電話、墻報、黑板報、節假日到市區街道,向社會廣泛宣傳精神衛生知識,向各級政府及社會各階層不懈地宣傳精神病防冶康復的重要性、消除偏見、關心精神病人,呼吁政府利用引導社會福利企業為精神病人提供盡可能多的職業康復機會,呼吁全社會理解尊重精神病人,使他們感到自己仍是社會的一員,從心理上走出疾病陰影,恢復健康心態,從而安心入睡。
3.4 健康教育的開展
為清除病人的緊張心理,及時了解病人睡眠情況及主觀感覺,幫助分析影響睡眠的相關因素,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3)。我們結合整體護理工作,對病人進行疾病知識宣教,講解失眠的發生原因,發展過程以及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作息對疾病的影響,指導病人合理用藥,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使其正確認識疾病,以積極的心態接受冶療,解除患者緊張焦慮情緒,從而恢復正常睡眠。
4 討論
精神病人病情緩解,自知力恢復后,大多不安心住院,同時又恐懼出院后受到歧視,有明顯的無助和自卑,對前途喪失信心,并在以往冶療過程中經過無數次失敗,他們自感達不到親朋、社會或自己的期望,心理經常伴有挫折感,個別病人對發病時的行為表現自責自罪,環境的改變,藥物副反應都能使病人煩躁不安,因此出現失眠。為尋求較好的護理方法,我們對康復期失眠精神病人展開調查,通過調查分析,發現住院康復期精神病人的失眠與患者家庭、社會、醫療機構等因素有顯著的臨床意義,因此,第一要加強醫療機構自身的管理,認真落實醫療安全的各項措施,提高醫護質量,在精神病人住院冶療的全過程中都應密切觀察,特別是對那些住院時間長,不安心住院,正常需求得不到滿足,家屬探視后,情緒發生變化的病人,應進行重點監護,健康教育,心理干預,在醫療制度,病房管理,要為病人創造一個安靜、安全、舒適的睡眠環境。第二、做好精神衛生知識的宣傳,全社會都應認識和尊重精神病人,努力協調好醫、患、患者家屬及社會四者之間的關系,對精神病人發病時病態的行為,要用醫學的觀點向家屬解釋,以求得家屬對患者某些行為的諒解,積極配合治療。第三、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對精神衛生事業的支持,努力呼吁政府對精神衛生各項工作的重視,加大投入,不斷改善精神病人住院環境,以利患者在治療和恢復期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失眼作為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對康復期精神病人的體力,精力及機體的康復均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通過對82例康復期精神病人的失眠情況調查分析,使我們對本專科患者的失眠問題有了進一步認識,對康復期精神病人失眠患者應仔細分析影響因素,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從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做好失眠患者的護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