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新方法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6 11:09: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課堂教學新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課堂教學新方法

篇(1)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確立“學生主體觀”,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建構主義理念正是倡導學生主動建構,自主學習。因此,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托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僅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從學生“學”的特點出發,探討統計學教師課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構主義理論學生“學”的特點

建構主義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本質進行了科學的分析,認為學生學習有如下特點:

1、學生學習不是從零開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識經驗背景的建構。即學生在學習統計課程之前,頭腦里并非一片空白。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的各種渠道和自身的實踐,對客觀世界中各種自然現象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構了大量的樸素概念或前學科概念。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統計學概念的系統。學生的前概念是極為重要的,它是影響統計學學習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導或決定著學生的感知過程,還會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行為和學習過程產生影響。

2、學生學習知識是一個主體建構的過程,要突出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充實、豐富和改造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在這種建構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對當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對原有知識經驗的運用又不只是簡單地提取和套用,個體同時需要依據新經驗對原有經驗本身也做出某種調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順應兩方面的統一。學生不是被動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師不能直接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要組織、引導,使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

3、學生學習既是個體建構過程,也是社會建構過程。雖然知識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構起來的,但社會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是社會性相互作用內化的結果(正如統計的特點具有社會性)。此外,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習者對某種問題可以有不同的假設和推論,學習者可以通過相互溝通和交流,相互爭辯和討論,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務,共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更豐富、更靈活的理解。同時,學生可以與教師、統計專家等展開充分溝通。這種社會性相互作用可以為知識建構創設一個廣泛的學習共同體,從而為知識建構提供豐富的資源和積極的支持。因此,課堂上師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學習共同體”的形成以及對課堂社會環境和情境的營建是學生獲得學習成效的重要途徑。

二、建構主義理論教師“教”的特點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發現者和中介者。

1、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起主導作用和導向作用。教師應當發揮“導向”的作用和教學組織者的作用,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發現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

2、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發現者。教師要高度重視對學生錯誤的診斷與糾正,并用科學的原理和原則,給予正確的引導與指引。

3、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中介者。教師是學生與教育方針及知識的橋梁。教師既要把最新的知識和分析方法提供給學生,也要注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從辯證法的角度看,教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教與學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隨著教學活動的變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師,或在學生。分開來看,“教”的主體是教師,客體是學生,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發揮能動作用;“學”的主體是學生,客體是教師,學生進行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教師則對這些活動施加影響。合起來看,在教學活動這一不斷發展、循環往復的全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客體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規定,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因此,“基于教師在課堂中組織者、發現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師可以實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組織課堂教學。

“基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學”與“導”的活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互動的、融合的,在和諧中不斷向前發展。因此,按照“學與導和諧發展”的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按照“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組織課堂教學時,可以采取“誘導試學——引導探學——開導活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

(1)設置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首先要從現實的、有興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真實問題情境開始。讓學生一開始進入學習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統計就在自己身邊,體驗到學習統計的價值,從而激發起學習統計的興趣,萌發積極主動探索統計理論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師要通過對課堂的組織,讓學生對學習統計產生學習興趣,“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盎然地進入了對統計學知識的探索,學生才能學有所長。

(2)探索問題,增強學生主角意識,激勵學生積極參與

“基于教師在課堂中組織者、發現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課堂教學方式應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指揮、學生操作的教學現象。學生要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對各種信息進行加工轉換,對新經驗和舊經驗進行綜合概括,解釋有關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導,設計有思考價值、有意義的問題。學生可以進行小組合作研究探索,教師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通過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發現學生有價值的建設性建議及方法措施,及時制止學生運用統計方法計算分析問題時可能出現的偏差,使問題得到正確的解決。

(3)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在以往統計學教學中,我們關注比較多的是學生能否記住計算公式、方法、意義、應用條件,能否利用這些知識完成所設問題的正確計算。而“基于教師在課堂中組織者、發現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師在課堂中,就應該更加關注學生能否將科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關注學生在靈活應用統計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對學習統計產生興趣,變抽象的科學法則、科學方法為得心應手的工具,從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驗參與學習統計的快樂,享受成功解決實際問題的愉悅。

三、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統計學教法探討

1、設計課堂教學新模式

統計學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能夠運用統計學基本理論和定量分析方法,對經濟現象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評價。統計學課程內容基本分為三個模塊兩個層次。第一模塊:研究統計學的一般問題,屬于基礎理論。第二模塊:推斷統計的理論與方法,相關與回歸分析,屬于一般的統計方法及其在社會經濟領域的運用。第三模塊:時間序列分析與預測,統計指數與因素分析,統計綜合評價,屬于社會經濟統計方法的特有問題,側重于各種統計分析方法運用。兩個層次即理論部分和計算分析部分,兩部分知識比為30:70。反映了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要求。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和傳統教學相比已發生很大變化。因而首先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與教育觀念,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論為指導,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優勢,探索最優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應進一步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去,做到:(1)合理處理好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學習內容的實用意義。(2)教學思路清晰,過程流暢、自然。(3)采用啟發式、精講多練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構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設計課內課外相融共生的大課堂

課堂教學不僅要教會想要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在書本之外查閱圖書、報刊、雜志、網絡等資料,以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吸取精華,為我所用,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還要通過課內設計的實訓教學內容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實訓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統計調查方案的編制、調查問卷的設計、統計表統計圖的制作、綜合指標分析、統計案例分析等內容。統計實訓的課內教學采用精講、示范、多練、答疑的方式;課外教學采用學生自行分散復習和有組織分組制表、制圖、社會調查、整理計算分析等方式。

3、實行點、線、面、體相結合的大統計

“點”是指讓學生根據某一知識點完成作業、實習。“線”是指讓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讓學生把若干知識點聯系起來進行綜合的分析和實訓。“體”是指讓學生能就學科體系及相關學科的內容進行深入、全面、綜合的分析與應用。在講授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培養、綜合能力培養、設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從高度整體把握統計的思路和統計分析、評價思想。

4、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在建構性學習中的積極作用,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善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教學中應根據統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適當的教學手段,設置懸念,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統計學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學家,教學中可以適當拓展,開闊學生的視野,影響學生的心智,塑造學生的靈魂,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學習統計的興趣;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準確生動形象,善于設疑,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充滿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學習的動機,激發學生學習統計持久的濃厚的興趣,激勵學生不斷提高對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斷增強自己的學習信心,不斷地在自我實現中超越自我。

5、設置情境,在交互中實現教學目標

學校是社會的一個細胞,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課堂也不單純是“老師教、學生學”的木訥課堂。課堂中的社會性環境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師生之間的交互,二是學生之間的交互。建構主義認為,每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習者可以對某種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和推論。師生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小組討論、意見交流、辯論等形式,促進學習者之間的溝通和互動。統計教學要從過去主要關注“人機交互”到關注“人際交互”;從只關注學生與教師、教學信息的交互到關注學生之間的交互以及學生與校外專家、實踐工作者的交互;從關注個別化學習到同時關注學習共同體的建立。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社會性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交互中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

篇(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穎獨特的教學往往會使學生感到興趣盎然。在每節課的開始,恰當地提出問題,創設情景,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習動機,而且能在趣味橫生的情景中,形成“好學”“樂學”的學習氣氛。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滿堂灌輸,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久而久之,但使學生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而且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活動,阻礙了學生的智力發展,更是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各種有趣的導入方法,創建生動的情景,以趣激學,以趣導學,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為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生動有趣的導入方法,以適當的問題的實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游戲導入法,故事感染法,動手操作法,形象直^法、新奇引趣法等,既適合學生的心理,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對于學生來說,這無疑是創造思維的過程,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學習過程中,嘗試知識形成過程,掌握知識,從而培養創造能力。

2 以趣勵學,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質疑問難不僅僅是讓學生提出幾個問題,更重要的是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深入思考,敢于發問。深入鉆研的習慣。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根本無所激發學生的創新的意識,這樣,既要影響學生獨特的思維,又會影響學生對科學的審美理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要求和精神,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著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堂上,可以設計有層次的教學目標,努力探索符合學生個性和特長的教學方法,積極挖掘教材本身的快樂因素,讓學生大膽想象,暢所欲言,把單一講解法探究為體現學科特點和個人愛好的學習方法的優化組合,用他們喜歡的樂于接受的手段與方法,開啟他們的思維之源,尋找他們的創新之處。另外,還要給學生創造定的條件,教師啟,要啟在關鍵處;講要在重點處,變學生被動接受為獨立思考,變老師注入式講授為師生共同參與,使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提高學生的自學水平。

3 師生共處,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促進學生愉快學習的氣氛源于教師,這種氣氛是真誠關心和理解的傾聽,是師與生之間愉快,和諧的合作,它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先決因素,是發掘學生潛在智能的最件環境。因此,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出生動,活潑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對所學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一旦對某問題產生興趣,就會愉快地、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4 獨立探索,大膽求異,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尋找一個問題的答案,也就是我們所說明的發散思維,它是創造思維的前提和核心。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求異,提倡學生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讓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和新穎的思路去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對于某問題,如果一味地按常規的思維模式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有時候會阻礙學生的認識和分析過程。所以,教師應該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尋找答案,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欲。

篇(3)

關于初中地理課堂教育新方法的探討,最重要的是要結合當前中國教育的實際。長期的課堂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方式不能突然發生較大程度的改變,一時改革幅度過大,一旦學生和老師不能很好地適應,將會嚴重地影響一代青少年的成長。當前有效的課堂資源要求改革的主要方面在課堂,主要的力量在老師,當然,對于師生配合也會有所要求。由于我國的教學資源存在嚴重的分配不均勻,所以地理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也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不能一概而論,制訂統一的評價標準。

1當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1形式問題

地理教學的評價者多是工作在一線的地理學科教師,大部分的工作僅僅限制于地理學科的研究,沒有真的深入教學課堂中,受教學實踐、個人素質、理論根基等因素的影響,其做出的教學評價僅僅限于形式,而沒有觸及“實質”和“內涵” 。主要表現是教學中的評價主要為“你很好”“你很棒”等不痛不癢的詞語,缺乏鼓勵性,且以意見為主而很少涉及建議。

1.2初中教育對于地理教學的隨意性

由于目前教育體制的限制,地理學科在考試中所占的分值較少,以至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把地理作為一門副科學習,學習態度上存在較大的隨意性。這進一步導致學校在安排老師上也存在隨意性,所以安排的老師并不是專業的地理老師,可能是教數學、語文的老師順便教授地理,老師缺乏專業性。缺乏專業性的老師,存在專業知識不足的問題,找不到教學的重點,就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也存在一個老師帶多個班級的地理課程的情況,教學壓力大,很難對一個學生甚至一個班級傾注太多的精力。筆者見過有些初中學校由一個老師負責全校地理教學!這樣教學,老師的正常休息都無法保證,怎樣花更多的精力來研究地理教學呢?

1.3理想化問題

理想化問題實際上就是教學的評價問題。在目前的教學評價中,大部分學校以下課檢測習題的成績作為評價標準,而不管各個學生地理成績的差異性,這樣就會嚴重地打擊基礎較差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由于從短期看來,應試課堂教學會讓學生在課堂考試中得到較高的分數,這使得部分老師為追求更高的評價效果而采用應試教學的方法,這樣就忽略了學生素質的提高。

1.4地理課堂“作秀”

部分學校應上級部門的要求開展應試教育,所開展的“應試教育”僅僅限于檢查時,并且作秀成分嚴重,課堂很松散,盲目地把應試教育等同于讓學生放松,這樣的作秀不僅僅讓學生學不到知識,還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

2解決地理教學問題的措施

2.1加強地理學科的師資力量建設,用專業的地理老師去教授初中地理

作為嚴重缺乏專業師資力量的初中教學,急需要一支專業過硬的師資隊伍。這就要求學校在招聘老師的時候,要招聘專業的地理老師,而不是用教主科的老師去代授地理。同時要經常地組織老師再教育,接收新的知識和教學思想。有很多老一點的教師教學思想陳舊,不能很好地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2.2改變地理教學的評價機制

改變以往的評價方式,多點實質性的鼓勵,對于學生的成長多點參與,真正地做到人文關懷。例如在評價的時候,對于差生多點關懷,在考核機制上,實行有差別的考核機制。不能僅僅以課堂考試成績作為考核標準,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進步程度來制訂考核標準,所以要建立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相結合的考核制度,確保學生的學習態度端正,同時保證暫時落后的學生能保持學習的積極性。

2.3采取圖文并茂的教學方法

地理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是科學性的,是帶領學生認識世界的學科。對于部分名詞的解釋不能僅僅限于文字,要讓學生真正地了解,還要通過圖片、視頻等。例如對于龍颶風的危害,對于熱帶雨林的生態環境,對于山地的氣候垂直型分布等等專業名詞,由于初中學生社會經歷不足,如果僅僅通過文字的方式進行解釋,學生無法理解。同時筆者認為,地理是帶領學生發現世界美的學科,讓學生發現我們的自然環境如此不一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學科的了解和探索欲望。

2.4互助學習,讓學生相互幫助

讓學生自發地組成互助學習小組,老師盡量只講知識的主干部分,對于有些知識的學習,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這樣一來,減輕了老師的工作量,同時大大地加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且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之間的交流變多,對于班級的建設也是有積極作用的。

2.5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眾所周知,計算機在教學中的運用是一個大趨勢。但是筆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學校配備的計算機僅僅是一個擺設,學校不舍得讓學生使用計算機,筆者建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不僅僅能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還能使課堂充滿活力,大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結束語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初中地理教學存在很多問題,但是筆者相信,只要堅強改革,堅持因地制宜,堅持結合我國的國情開展素質教育,在下一代的教學中一定能讓地理學科的教學完成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參考文獻】

篇(4)

一、教師轉變角色,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學習“中國畫”的“留白”藝術,課不能備得太滿,要給生成留有空間,要對各種情況做出預測。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應凸現學生主體的地位。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善于課堂提問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探究求索的思想和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的勇氣,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提問時間,在每堂課前、課后,都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提問,并實行學生無錯原則,解放學生,大膽提問,課外也也盡可能給學生問"問題"的機會。孔子在《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術:先易者而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意思是說提問要由易到難,同樣問題要先提容易解答的,通過對容易問題的解決,取得經驗,樹立信心,難題也回得到解決。

三、創建良好的課堂氣氛

適宜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情緒高昂,智力活動呈最佳狀態,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以趣開頭,精心設計導入語,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興味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此外,教師應巧妙、適時地提問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讀課文,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表揚學生,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四、注重課堂情景表演

課堂情景表演兼顧了教學目標中認知領域、情意領域和身體運動領域三個方面,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它是推進語文素質教育,強化學生主體活動,培養創造能力的重要教學形式。在閱讀教學中,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個人表演、小組合作、綜合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即興表演課文(或只是其中的詞句、片斷),把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還可以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質,使學生在體悟中不斷創新。

五、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必須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把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統一起來,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他們的智力,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教師在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應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盡可能使學生感興趣,從而使學生將思維的觸角伸向教材的重點和知識的深處,使語文教學在學生興致盎然,積極思維的狀態中進行。例如:教師在句子教學時,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發展思維的天地,引導他們學會多向思維,使他們的思維觸角伸向更廣闊的領域。

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篇(5)

現代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師生之間形成了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優生與優生之間既是競爭的對手,又是合作的伙伴,相互學習、相互啟迪、相互影響、相互欣賞。

一、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

(一)小組合作的課堂,最大的受益者是后進生,因為這樣的課堂真正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進取心。我們也看到許多后進生在超越自我,大膽展示。

(二)小組學習,既有組內的合作,又有組間的競爭,無論是組長還是組員,都增強了責任意識、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

(三)在小組合作中,組員之間需要溝通、協調,需要討論、交流,需要質疑辯論,學生的交際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在課堂上,學生是主人,人人積極參與,敢想,敢說,敢寫,課課都有收獲,每個學生都充滿了安全感、成就感和快樂感。

二、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精講、復習、訓練

(一)課內重視聽講,課后及時復習。新知識的接受,數學能力的培養主要在課堂上進行,所以要特別重視課內的學習效率,尋求正確的學習方法。上課時要緊跟老師的思路,積極展開思維預測下面的步驟,比較自己的解題思路與老師所講有哪些不同。特別要抓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課后要及時復習不留疑點。首先要在做各種習題之前將老師所講的知識點回憶一遍,正確掌握各類公式的推理過程,盡量回憶而不是一遇到不清楚的就立即翻書。認真獨立完成作業,勤于思考。對于有些題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時難以解出,應冷靜下來,認真分析題目,盡量自己解決。在每個階段的學習中要進行整理和歸納總結,把知識的點、線、面結合起來交織成知識網絡,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適當多做題,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要想學好數學,多做題目是必需的,只有多做題才能熟練掌握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剛開始要從基礎題入手,以課本上的習題為準,反復練習打好基礎,再找一些課外的習題,以幫助開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決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題規律。對于一些易錯題,可備有錯題集,寫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正確的解題過程兩者一起比較找出自己的錯誤所在,以便及時更正。在平時要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讓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腦興奮,思維敏捷,能夠進入最佳狀態,在考試中能運用自如。實踐證明:關鍵時候,你所表現的解題習慣與平時練習無異。如果平時解題時隨便、粗心、大意等,就往往在考試充分暴露,故在平時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三、數學課堂教學反思的步驟和環節

(一)反思成功之處。如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

(二)反思失誤之處。對疏漏失誤之處進行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和剖析,能使之成為以后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

(三)反思教學機智。記課堂生成的資源,一些偶發事件和瞬間靈感,自己是如何處理的,這樣處理收到了怎樣的效果,由此產生了什么感觸。

(四)反思學生見解。記學生的獨到見解,好方法、好思路。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后豐富教學的材料。

(五)反思改進教學設計。綜觀整節課的教學,整體效果如何,對有遺憾之處進行重新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四、調整心態,正確對待考試

首先,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這三個方面上,因為每次考試占絕大部分的也是基礎性的題目,而對于那些難題及綜合性較強的題目作為調劑,認真思考,盡量讓自己理出頭緒,做完題后要總結歸納。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使自己在任何時候鎮靜,思路有條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緒。特別是對自己要有信心,永遠鼓勵自己:除了自己,誰也不能把我壓垮,誰也不能打擊我的自信心。

其次,在考試前要做好準備,練練常規題,把自己的思路展開,切忌考前去在保證正確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題速度。對于一些容易的基礎題,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對于一些難題,也要盡量拿分,考試中要學會嘗試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發揮。

最后,要認真糾正考卷中的錯誤。一是自我糾正、適當點撥。對于考卷中的錯誤,要讓學生自己仔細地分析其原因,并及時認真地將其糾正。要和同桌或前后桌同學討論研究、取長補短、以正彌錯。對于真正不會的錯題,要及時請教老師指正。二是錯題補考、錯中求正。對于每次考試,教師必須全面、客觀、認真地進行試卷分析,準確地把握哪些是學生已經握了的,哪些是學生理解不夠透徹的,哪些是學生根本不會的。教師將那些失分多的帶有普遍性的錯題,重新編印成試題,組織某個分數段以下的學生進行補考,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補考前,要讓學生做好充分準備;補考時,要嚴肅考風考紀;補考后,教師要面批試卷。三是錯題作業、因錯施教。要求學生將自己考卷中的錯題,作為一次特殊作業,認真地做在作業本上,由教師全批全改,對于錯中之錯,要明確地標注指正。四是錯題競答、撥“錯”反正。教師讓學生將各自的每道錯題的原題分別寫在數個小紙條上,由課代表收起來交于老師,教師要認真地進行整理、篩選,將那些有代表性的錯題作為競答的內容。

篇(6)

1現狀研究

首先,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大部分成績好的學生順利進入高中學習,而中等職業學校“敞開門辦學”的宗旨恰好又大大降低了選拔門檻,導致學生整體素質不高,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及自我管理能力。其次,大部分學生入校前就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對學習甚至上學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對待學習就是一種“被動”的態度,因此,不少學生在校期間呈現出基礎差、行為習慣差、厭學情緒濃等現象。最后,中職學生的年齡主要集中在15至19周歲,這個階段的孩子自制力不強,這樣學習的畏難情緒就很容易蔓延,一個學生不想學就會引起一片學生不想學,再加上叛逆傾向比較嚴重,都給正常的教學帶來不小麻煩。

隨著中國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和中學物理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物理新課程標準的全面推廣實施給中職物理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挑戰。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消除學生學習物理的枯燥,使一向枯燥、乏味的物理課轉變為生動、活潑的物理課成為很多中職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

2 具體方法探究

2.1學會取舍

作為中職教師應了解掌握中職生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目的,針對性的去選擇教學內容,將一些理論知識盡量簡易淺顯化,無需一味的去追求理論的推導,防止學生因理論的深化難懂產生厭煩甚至放棄的心理。有時可以將一些概念點到為止,例如電磁學中磁通量教學,只需使學生懂得磁通量的概念以及它的大小跟什么有關即可,而將磁通量大小的計算公式可以省去不記,真正做到去難求易、去內求表、去虛求實、去繁求精。

2.2巧對難點

教師應熟悉教材,知道課堂教學的難點;通過作業、練習和測試等信息反饋,把握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解決難點。如,新課開始之前先復習好相關的數學和物理知識,分解難點;充分準備物理實例和實驗,化解教學過程中抽象概念的難點;有效利用多媒體手段降低學習難度;對于因學生基礎知識、認知水平和學習方法等原因造成的難點,應從課外練習、測試和輔導等方面進行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減少教學內容,降低學習難度。比如,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例如學電子專業的在教學過程中以電學內容為主,“力、光、熱和原子物理”只講解一些簡單、基礎和重點的內容,刪減枯燥難學和不實用的部分,既讓學生系統了解物理知識,又能學到實用的知識。

2.3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習興趣

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基礎,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提高專業技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一方面,要采取不同演示方式加強實驗。適當改變演示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演示方式:現象不明顯或是儀器太小的演示實驗,由臺上轉移到臺下,在學生中間進行演示或教師走動巡回演示,讓全班學生都能看清;學生參與演示,將教師單獨操作改為師生合作,或教師指導,學生做演示;教師演示的同時,學生敘述所觀察到的現象,概括由現象推導出的結論;有些演示實驗還可以采用“先講出結論,再進行實驗演示”的方法等等。在教學手段上,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彌補由于實驗安全問題、實驗器材等方面的不足造成的缺憾。

另一方面,學生參與,激發探究問題的興趣。首先,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中的一些實驗。實驗方法、器材和步驟等由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過程、分析論證和概括結論等由學生獨立完成,要求學生最后匯成實驗報告。其次,適當地開放實驗室,彌補課堂實驗的不足,讓部分學生繼續完成因時間不夠或器材缺陷而沒有完成的課堂實驗。最后,擴展課外實驗和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興趣自行設計一些實驗,如制作小型的電動機、電磁鐵和電磁繼電器等。

2.4 合理的利用幽默的語言

在物理教學中,倘若教師照本宣科,語言無味,就等于向學生唱催眠曲,學生哪有不昏昏欲睡之理?教師把幽默帶進課堂,融于教學之中,把深刻的教學內容以生動而淺顯的幽默形式表達出來,往往能出奇制勝,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掌握知識內涵,在談笑風生中實現教學目標,使學生學會、會學、樂學。

例如在講到壓強的時候,以往的學生總是對其單位帕斯卡很陌生,很難把它和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于是在講完本節的主要內容以后,我給大家講了一個關于在天堂所有物理學家躲貓貓的笑話:不幸的是輪到愛因斯坦找人,按照規則他數到100然后開始找。除了牛頓所有人都開始藏起來,牛頓只是在愛因斯坦前的地面上畫了一個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然后站在中間。愛因斯坦數到……97,98,99,100,然后便睜開了眼睛,當他看見牛頓站在前面,就興奮的叫道:“牛頓出局,牛頓出局。”牛頓狡黠的說到∶“我沒有出局,因為我不是牛頓。我站在邊長1米的正方形中間,這就是說我是‘牛頓每平方米’,所以我是帕斯卡”。愛因斯坦很郁悶,繼續找,發現一個箱子。打開一看,焦耳藏在里面,愛因斯坦叫道:“焦耳出局,焦耳出局。”焦耳說:“我沒有出局,因為我不是焦耳。我藏在1立方米的箱子里面,這就是說我是‘焦耳每立方米’,所以我也是帕斯卡。”學習知識的過程其實就是在新舊知識間建立關系的過程。通過這樣的笑話能使同學們很自然的把陌生的單位帕斯卡和較為熟悉的單位牛頓、焦耳聯系到了一起,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再如,學習平均速度()的概念(直線運動中,位移s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即時)時,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比值,我講到:一位婦女因駕車超速被攔住,警察對她說:“太太,您剛才的車速是每小時60英里!”婦女反駁說:“先生,這是不可能的,我剛才只開了7分鐘。這真是天大的笑話!我開車還沒有1小時,怎么可能每小時走60英里呢?”“太太,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您繼續像現在這樣開車,在下1個小時您將開過60英里。”“這也是不可能的。”婦女接著說:“我只要再行使10英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開60英里的路程。”這個笑話一方面切合實際生活,同學們容易接受,樂于接受;另一方面還有明確的物理含義,能很好的讓同學們理解平均速度是位移s與發生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而不是說非得讓汽車行駛一小時或者60英里。

中職學生的特點決定了我們作為教師必須拋棄以往的傳統說教方式,正確理解與掌握中職生的學習特點,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使難變易,使復雜變有趣,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參與到教學當中,變被動為主動,將學生自己立于學習主導地位,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獨立動手能力、獨立創新能力。帶著問題去實踐,在實踐中尋找并解決新的問題,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和深度,克服學生的定向思維模式,訓練和培養學生對物理現象的創造性思考,展示學生的個性,活躍學生的思維,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偉.中職物理教學中運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究[J].考試周刊,2012(08) .

[2]徐麗娜.《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的幽默法[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 (03).

[3]阿不都克優木?吾加不拉.論物理教學中學生興趣的提高[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01).

篇(7)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8-0256-01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中職政治課堂教學要實施創新教育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全面改革,下面筆者就當前中職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改革作粗淺探索。

1 轉變教學觀念,融洽師生關系

1.1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兩個基本要素,但在教學活動中應明確學生是學習的承擔者,是熟悉活動和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要通過學生來落實。所以我們的教學活動應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生正確熟悉自己在學習中的功能,即只有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方可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1.2創設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我曾在報紙上看到一則童謠摘要:“現在的老師技藝高,人人都會扔飛標。現在的班規真是妙,不能說話不能笑,假如膽敢大聲叫,馬上把你家長找”。學生也有自尊心,也有做人的尊嚴,因此,要建立平等、民主、友愛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寬松的教育氛圍。教師只有走近學生,真心實意地愛學生,善于觸摸學生的心靈,才能和學生心心相通,成為學生的好朋友。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的學生才會樂學、善學。在我看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走向成功,學生走向成才的基石。

2 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拓寬學生的創新思維

2.1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

在政治課堂教學中,使用自編自演的小品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講“價值規律”時,課前先由同學們調查供求關系影響商品價格的經濟現象,然后自編出“賣水果”、“買電視”兩個小品從不同角度反映在市場上,商品價格和價值不一致,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社會調查,班級集體討論,然后編成小品,互相合作、互相啟發,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功能,從而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成了學習的主人。

2.2運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激發不同層次學生思索

在政治教學中,恰當適時的運用錄像,課件等手段把學生帶進一種情景更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講“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時,可設置多媒體課件摘要:“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按邏輯推理從眾多組合面,配以動態背景、音樂,從易到難逐步推進;結尾“展望未來”部分更加讓學生心得到將來新型農村的漂亮未來,并給學生留點時間,充分展開聯想,前后伴隨著《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音樂,大屏幕上不斷飛出一幅幅描繪農村清靜的高樓大廈,科學種田,農民懷抱豐收果實等畫面,融聲、光、景為一體。借助文學,圖片等手段,即理解了內容,學會了表達,又有合理想象,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學生在無形中得到了鍛煉,效果比老師干講要強許多。

2.3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提高創新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設動腦動手的機會。例如,在每學完一課后,讓學生對已學知識構建知識框架,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學生可以通過合作討論,把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再如,填表格比較異同。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我把教材中易混淆的概念、原理,進行兩兩比較,每一冊精心設計20多個表格,學生通過親手整理,使知識點清楚起來,學生理解記憶即省時又省力。

2.4在課堂紀律中妙用競爭原則

學生的課堂紀律是最困擾老師的新問題,一節課假如連課堂紀律都保證不了,那么這節課的質量和收效自然大打折扣。在正規的教學中,老師們總是一再重申不要講話,不要干別的事情,而活潑好動的學生卻總是試著突破這一規定,違規行為如燒不盡的原上草,春風吹又生,令老師們惱怒疲憊不堪。其實,假如我們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征,將競爭引入到課堂紀律的約束中來,那么一切將迎刃而解。隨著年齡的增大,學生們開始注重同伴間的人際關系,好強的他們非常在意同伴對自己的看法,不愿落在同伴的背后或被同伴所拋棄。

我將全班分為若干組,以小組為單位,記錄每個組的違紀情況,并進行相應的獎賞和懲罰。比如摘要:對扣分多的組推遲下課5分鐘,就是說,小組中某個人違反了紀律,整個組都會受到相應的牽連。誰都不想受懲罰,更不想讓別人因為自己而受懲罰;誰都不想表現比別人差,更不想因為自己而讓小組在競爭中丟臉,因此沒有學生愿意承受如此大的壓力去違反課堂紀律,即使個別非凡調皮的學生開始搗蛋,他那組的組員們出于自己的利益也會即時給予干預,從而起到維護課堂紀律的有效功能。當然,為了調動學生思索新問題的積極性,老師也可同時制定個人主動發言小組加分的制度,對最后的結果進行獎懲。

篇(8)

1備課好比和面,關鍵是要和“透”

備課怎么“懶”呢?我懶得不寫書面教案,但對教材卻備熟備透,爛熟于心。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親自做面的經歷?做好手搟而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和面”,“和面”最關鍵的就是要和“透”。備課好比和面,和面不透,吃面不韌,口感不佳;同樣,備課不精不透,上課效率就不高。

在備課前做好準備工作,才能提高數學課的備課質量。最主要的是要“吃透教材”。只要你心中有教材,“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居然不動”。課程改革,不管怎么改,知識點基本不變。現實中,許多老師卻在為備課而備課,為檢查而備課。他們認為備課就是寫教案,有的甚至是抄教案,這樣要上出高效的數學課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會吃透教材,那么如何才能夠吃透教材呢?

1.1熟背每一本數學教科書。最好是每一冊教材都能背出來,這對我們梳理知識的幫助很大,特別是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就不會出現“錯位”。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明確編者意圖,明確每節課所學的知識點、知識塊在整個單元、整冊教材、整個小學階段所處的地位、作用及來龍去脈。每節課的重點、難點、關鍵點都做到心中有數。雖然我們的教材幾經修訂,但是我們也要反思這樣安排是否最適合自己上課,足否最適合“我”的學生。特別是推行新課程以后,更應比較新舊教材的優缺點,抓住數學的本質去備課。

1.2熟做每一道習題。最好把練習中的全部題目熟透。因為練習中的每一道習題,都是經過編者精選的,都是考察一定的知識點的。

2要吃透學生

孫武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還是比較復雜的。比如,要做好家訪,與家長溝通,為孩子的學習共同出謀劃策,就要多觀察,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在校的種種情況;在教學中,針對哪些學生該提什么樣的問題,可以提什么樣的問題,他能回答什么問題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心里都要非常清楚。

熟背每一節教材,熟做每一道習題,熟記每一個學生,才是真的熟透了。備課備透了,我們才可以“懶”備課,為上“懶”課奠定基礎。

教學要像播種玉米一樣,踩得實實的才好。我上課偷懶的地方,是不帶教材,沒有浮華的多媒體,沒有華麗的精彩語言,沒有過多的作業,更不占用學生的課外時間。憑的就是一支粉筆、一張嘴,還有心中一套完整系統的自我教材。我不斷研究探索,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了實現這一總體要求,我提出了“21181”時間結構模式:

2.1引出問題、接觸重點要快(2分鐘左右)。堅決去掉可有可無的教學環節。

2.2引導探索,感悟新知要慢(10分鐘左右)。問題的解決要體現“探究”和“原創”。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是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驗證、推理與交流,并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加以引導、點撥,起到為學生導航的作用。

2.3實際運用,深化理解要透(10分鐘左右)。所謂“透”就是不但要使學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明白其道理。

2.4鞏固新知,拓展練習要精(8分鐘左右)。練習要及時,做到讓學生邊學、邊練、邊反饋;習題必須精心挑選,要有層次有針對性,練習內容的設計要緊緊抓住知識的本質、知識的要害。

2.510分鐘的作業時間。這10分鐘對我來說,也是一條底線,一般情況下不突破。

可以說,我的轉差工作是在課堂內完成的,把補差工作分解到了每一堂課。所以,有老師說我的課是“課中補課”,當堂作業當堂完成。

3練習、復習要像穿褲子和用筷子那樣簡單靈巧

大家都了解我們中國傳統的褲子:就是兩個褲腿一條帶。不論男女、胖瘦、年輕、年老都可以穿,是最簡單、最實用也是最靈巧的,就是少了些時髦。還有中國傳統的進食工具――筷子,兩根小棒,簡單實用,比那些復雜的刀叉靈巧多了。

我們在上練習課和復習課時,特別不能做啊做,考啊考。不僅要“實”,更要從簡單出發,注重一個“巧”字。我提倡“一題一課,一課多題”――一節數學課做一道題目,以一道題為例子講解、變式、延伸、拓展,通過師生互動、探討、嘗試、修正,最后真正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實際上就是系統的知識整理、歸類、擴展過程,對于學困生來說比較容易掌握,對于優秀生來說還能領悟到老師的邏輯和思維過程。

篇(9)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發散性思維,是指思維主體在展開思維活動時,圍繞某個中心問題向四面八方輻射的思索和聯想,廣泛地搜集與這“中心問題有關的各種感性材料、相關信息和思想觀點,最大限度地開拓思路,從而導致一系列發展的一種思維品質。創造個性,則包括獨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險敢為、幻想、敏感性等。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是引導學生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個性的有效途徑,即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學習小組為主要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

由于每個學生的發展水平、思維類型、生活環境、興趣愛好的差異,對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這些理解就好像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問題而向四面八方產生的輻線,可以對每個學生的認知產生一定影響。作為學習主體的個體,可以通過與別人的交流,產生思維的撞擊,從中能夠廣泛地搜集與這一中心問題相關的各種感性材料、思想和觀點,從而不斷地開拓自己的思路。同時又可以通過自身的分析、判斷去處理相關的信息,并形成獨特的發現或見解。每個學生在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的同時,就是在從事自我學習的創造活動,而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橋,通過動態的活動為學生的創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自主能力較差,采取互動的學習形式時,要求教師精心組織。指導小組成員采取合適的討論、交流方式,避免學生在互相爭執或推諉中浪費學習時間。在小組活動中采取輪流制,避免個別學生獨占時間,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在分組討論時,要注意問題本身的討論價值,避免討論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并從中鑒別哪些看法與自己的相同,哪些與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時過多的內容雷同,影響討論的實效。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捕捉個別學生的創見,隨時就學生的發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將討論引向深入,激發更多的學生去發現新的問題,形成新的創見。同時,還要注意運用調控手段,培養學生堅持真理的良好品質,既要敢于發表自己的創見,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誤見,聽進別人的意見,保證學生的創新能力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

二、從傳統教育以教為主體轉向以學為主體

傳統教育是以教師為主體,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新課標下要求貫徹“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向導”的現代教育指導思想。新課標推廣以后,小學語文教學大力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倡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又要讓學生重視接受學習;既要扭轉傳統的、落后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又要倡導具有啟發性的接受學習,把個人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使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結合起來;既要努力使全體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又必須切實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學生的個性和人格能夠得到健康發展,扭轉以前小學語文教學只注重語言訓練,忽略學生人格發展的片面的做法;要改變以前只關注幾個語文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忽略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造成大量差生的錯誤做法,要使每個學生每天都能得到進步,獲得發展;要以人文精神為基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師要認真學習人文主義的教育理論,要讓人文精神充滿自己的靈魂,要真正對學生負責,愛護學生。

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掌握學生年齡及心理特點與因材施教相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掌握學生年齡及心理特點與因材施教相結合。

篇(10)

關鍵詞: 教學方法 共同體教學 自身認同 自身完整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是由對教師教學方法的重視到對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視。───由教師如何教到學生如何學的轉變“how”?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教師如何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如何學習知識,即如何掌握先進的學習方法,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為此,教育首先需要改變的是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也就自然成為本次改革的重中之重。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必須依賴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師自身學習方式的改變。這一改革思想成為本次教學方法改革的指導性綱領。面對新的變革,作為教師,我們一方面要面對洶涌而來的改革大潮,同時又要面對我們習以為常的傳統?怎么辦,于是改變自我,就成為教師跟上改革大潮的唯一出路。

一、 方法的辯異。方法總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方法無所謂優劣,只要能實現教學目標就是好方法。信息時代的到來深刻改變著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中現代化的電教設備,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得到廣泛的應用。它能集圖、聲、色、文于一體,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激發學生的興趣,加大課堂教學容量等,已逐漸地取代了單一的粉筆黑板教學。但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否就一無所用了呢?是否我們對運用了多少年的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背誦)也要放棄呢?在這一點上,我們說,傳統的教學手段并不代表傳統的教學思想;相反,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并不意味著現代化的教學思想。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絕不能排斥其他教學手段的使用;在方法的運用上,我們絕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以方法、手段代替目的。否則,新方法在運用多少年后,舊方法可能又會變成新方法。

二、 課堂教學方法評價的轉變:從“以教論學”轉變為“以學論教” 。

對課堂教學優劣的評價過去是對教學方法的評價,即對教師教學方法與教師教學風格(知識傳呈方式)的評價,這是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但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學的重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教學成為關注學生的事,而不是關注教師的事。這成為了教學改革最重要的一個觀點。一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都是以教師為主,十分注重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針對這一現象,改革者提出,既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教應該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教的效果要體現為學生學的效果,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標準就該看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而不是只看看教師如何教的。如果學生沒有學或學了沒有進步,即使教師教得再好,方法在新穎,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所以,評價教學方法的優劣,首先應該轉變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思路,從“以教論學”到“以學論教”。這是本次教學改革的關注方向之一。關注教學的優劣,首先要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除了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目標是否達標以外,還應關注他們在課堂上參與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中的情感、態度和學習動機等等,即關注學生是怎么學的。通過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思考、如何討論、如何展開合作學習、如何獲取結論及其自主學習過程等等行為表現,以此來評價課堂教學方法運用的成敗與否。教師由課堂主導者,轉變為學習的 “促進者“和 “幫助者”,由評價“教師的教” 轉變為評價“學生的學”以此來評價教師課堂行為,表現了對學生“學”的價值的重視和肯定。這確實是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一大進步。

從評價教師教學到評價學生學習,是課堂評價體系的一大進步。但由此及彼的轉變,在具體實踐中卻出現令人不安的現象。如學生自主探究的幼稚性,合作學習中的混亂現象,教師主導地位的無所適從等等。這種由此及彼的變革,突出了學生卻貶低了教師,實際是無法完成教育革新任務的。在歷史上,我們先后出現過教師中心論,課程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后來又出現了將三者合二為一的“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課程為主載”的三位一體論。這個三位一體論從表面看它似乎更接近于課堂教學本質,但實質上它離得更遠。多中心其實是無中心。

三、進入共同體的教學方法。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合適的教學方法?我們說,進入教師、學生和課程組成的共同體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而導入共同體教學的方法,才是真正合適的教學方法。我們知道,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帶領學生探求真理,形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過程。因此,無論教師、學生還是課程都應以獲得真理為唯一目標。而真理是在相互認知的關系中確立起來的,她絕不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絕對把握。于是,相互認知的關系就成為了認識真理的方式。這個方式不再是客觀主義者割裂自身和主體之間的關系,以所謂科學的手段解剖主體而獲得的教條。這是一種對話,一種主體對主體的對話中獲得的認知。真理只有在教師帶領學生與認識主體的對話中,一步步的進深中才能獲得。當我們的課堂的中心不再是以教師、學生和課程各自為中心的課堂,我們的課程以探索真理為核心而編制的時候,課堂的中心就變成了“真理”。在真理的引導下,教師成為了探路者和協助者、學生成為了求真的主體,課程成為引領師生邁向真理的延綿之路。三者不在分離,三者共同組成教學共同體去探求未知的領域。而使三者組成共同體的方法就是教學最好的方法。這個方法不再是教學技巧,而是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帕克? 帕默爾),來自于教師與心靈導師的對話,來自于教師把自己的心靈與學生、課程交織在一起的本領。好教師總是用心靈說話,好教師總是在喚醒心靈,好教師不是在講知識,他總是在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用心靈而不是用方法在課堂上演繹著一幕幕精彩動人的戲劇。這個課堂也才是真正的“溢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教師帶領學生邁向真理,其中有三個層次的交融-----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這三者又合為一體,不可分割。在智能層次,我們考慮的是學生的理解力和學科本質的概念,以及這些概念的形式和內容,這種交融是指教師的教學是否能被學生所理解;在感情方面,是指教師能否與學生交流及交流的層次,深度;在精神方面,是指教師與學生共同探求真理、關注生命的渴望趨于一致。

不再割裂教師、學生與教材,讓老師在心靈導師的指引下,帶領學生在知識的宇宙里去探求真理,才是課堂的真正的回歸,也才是課堂中最令人激動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The Courage To Teach》 Parker J Palmer[ M]

《The Hidden Whole》 Parker J Palmer[ M]

《在行動中學作質的研究》 陳向明[ M]科學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 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下一篇: 消防工程施工特點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 天天爽夜夜操一区二区 | 性色a∨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欧美无线码一区 中文字幕乱偷电影 | 曰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日本欧美在线不卡黑配白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专区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