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6 11:09: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中地理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學習到的地理知識。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快速發展,高中地理教學中出現一些困難,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時展的需求,本文將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典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為未來地理教學的開展提供參考依據。
1.教學方式單一
高中時期學生的性格和智力水平都各不相同,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也有一些差異。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單一的教學方式,那么會導致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尤其是對于本身基礎知識掌握較差的學生來說,他們會出現明顯的挫折感,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動力。每個人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歷都不同,對待問題的思考方式和解決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分強調自己的主導性和權威性,就會明顯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甚至厭惡學習。
2.教學理念落后
我國實行的應試教育理念使得教師完全依照教學大綱開展教學,教師沒有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只是盲目地完成教學任務,僅僅教授學生考點知識,導致很多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只知理論,不會運用,失去了教學的應用價值,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地理教學中教師教學理念的落后是很嚴重的問題。
3.考核評價機制不科學
當前對高中生地理科目的考核主要是考試成績,教師片面地追求分數,使得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局限于傳統的僵局之中,很難進行突破。因此,如果高中地理教學的考核評價機制不合理,就完全違背了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要求。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典型問題的解決對策
1.因材施教,豐富教學方法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知識的方法之一就是依據學生的需求采用合理多樣的教學方法。比較有效的一種方式就是分層教學,教師依據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和計劃,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任務。比如,在進行教學時,對于較高層次的學生可以讓其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去總結知識的難點和重點,并搜集課外知識充實自己;中等層次的學生可以開展小組討論學習的方式,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而基礎知識水平較差的學生,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耐心講解,樹立其學習的信心。
2.創新教學理念
高中地理教師教學理念的革新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前提,教師需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明確教學的意義,提高自身的素質,幫助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教師在教學中不應盲目地追求分數,要將教學的目標定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3.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考核評價機制
科學的教學考核評價機制有助于激勵教師樹立創新的教學理念,豐富其教學方法,明確教學的意義是培養高素質的地理人才。科學的教學考核評價機制不應該僅僅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標準,而應該在教學中開展各種類型的地理競賽,提高學生對地理的認知和對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教師結合實際生活為學生編制題目,讓學生在趣味的比賽中對地理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新對教師考核的標準也有助于提升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促進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地理人才。
4.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
當前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設備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可,但是在一些學校依然沒有應用先進教學設備,可能是由于經費的問題或者是教育觀念的影響。這一現象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因此,國家應當對教育機構給予足夠的支持,完善先進教學設備的應用,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與目前教育發展的方向保持一致,通過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來提高教學質量,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高中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學校對學生的教學和培養方式會直接影響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提高教學的質量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典型問題會影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質量和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降低教學的效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依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不同層次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和計劃,不斷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改善高中地理的教學現狀,培養出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導學案;高中地理教學;問題淺析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15-0091-02
一、對導學案的認識
國內已有許多學者給出了導學案的定義:有的學者認為“導學案”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這種觀點認為導學案是一種學習方案;也有的學者認為“導學案”是在學案導學模式中,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和實際教學情況等,由教師設計的用于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學習材料,這種觀點認為導學案是一種學習材料。概括地說,“導學案”就是教師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學情,由教師設計,指導學生學習的預案。“導學案”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迅速走紅,使得越來越多的地理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導學案”,“導學案”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對高中地理教學有以下積極意義:
1.“導學案”的運用與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貼近。“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自新課程改革以來,對于高中地理課堂應該是怎樣的一副圖景這個問題,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學習地理已經成為了眾多地理教師的共識。《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
2.“導學案”的運用可以改善高中地理課堂中“教”與“學”的關系,更加凸顯學生“學”的自主地位。導學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導學生學習,這種引導的具體表現是通過學案“導讀”、“導問”、“導思”、“導練”。新課程改革后的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區別就在于課堂由“教師本位”轉向“學生本位”,具體而言,就是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將更多的思考和實踐的空間留給學生。“導學案”中“導”的精髓是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情將教學主題中的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教師在使用導學案時,主要的作用是引導學生思考,自主或合作完成學案的學習。導學案的問題化設計賦予了學生自主思考和實踐的可能,傳統課堂中教師的“灌”轉變成了如今課堂中的“導”,學生由被動轉變為主動,“教”與“學”在課堂中趨于和諧。
二、導學案在高中地理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在觀察了大量課堂并收集了諸多地理導學案后,發現當前高中地理教學在應用導學案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地理導學案編制的問題。
(1)地理導學案的呈現模式習題化。“課前自主預習”、“課中合作探究”、“課后自我鞏固”是組成地理導學案的三個主要部分,每個部分的編制有不同的要求。在編制地理導學案時,教師出于對學生地理考試成績的考量,“地理導學案”往往變成了“習題集”,學生在學習這樣的導學案過程中,基本為課前做習題預習,課中與教師交流課前習題,課后做習題鞏固,再預習下一個學習內容的預習習題,基本等同于循環做題,這是與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馳的。
(2)地理導學案中的問題設計填空化。教師在編制導地理學案時,應當在充分解讀《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再結合學情,對教學課題的地理知識進行加工和處理,將地理課本中陳述性的地理知識轉換成孕育于情境中的地理問題。地理導學案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問題設計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筆者在收集諸多地理導學案后,發現許多地理導學案并未體現出對地理知識的加工,而只是簡單地將地理課本中陳述的地理知識關鍵字省略。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見的天氣系統”這個課題,某地理導學案在學生課前預習模塊設計問題如下:
氣旋(低壓)與反氣旋(高壓)
①氣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氣旋是一個由氣流垂直運動連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環流系統。氣旋在形成的過程中,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向____方向偏轉。
②反氣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氣旋是一個由氣流垂直運動連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環流系統。
這樣的課前預習問題設計并不能調動學生自主的思考,只是讓他們成為了“搬運工”,將書本中陳述的知識搬運到了導學案中。
(3)地理導學案過于突出地理知識的學習。《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指出:“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三維目標”是新課程改革的精華,是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體現,筆者在分析大量的地理導學案后發現,這些導學案基本上是以指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為主,“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案中基本得不到體現。知識是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載體,因此,在地理導學案的編制中,教師應當以地理知識為承載,將地理知識中可以蘊含的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加以外顯。
2.導學案在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1)導學案課前使用的問題。引導學生課前預習地理學習課題是導學案的重要作用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導學案引導學生在課前自主閱讀課本,自主思考,通過思考產生疑問,為課堂的師生、生生互動奠定基礎。筆者在訪談了一些中學地理教師和中學生后,發現部分學生不會使用導學案,即使會使用,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導學案編制主要由教師完成,學生對使用導學案是陌生的,如果教師對導學案的使用不加引導,學生的感覺是學習又多了一張“試卷”,做完這張“試卷”就是完成了學習。大部分學生通過導學案進行課前預學的過程幾乎等同于看書完成填空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身缺乏自主思考,缺乏對知識的質疑,沒有提出問題。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如果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沒有產生疑問,這樣的學習就失去了意義。
此外,教師在導學案的課前使用中也存在著問題,主要表現為對學生如何使用導學案完成課前的預學缺乏指導。在筆者收集的地理導學案中,幾乎沒有導學案針對課前預學有詳細的指導。
(2)導學案在課堂中使用的問題。導學案是地理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溝通、互動的橋梁,只有師生共同參與并互相作用才能達成預設的導學目標。從地理教師的角度來講,一些地理教師在課堂中對導學案的使用心存疑惑與排斥,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未能較好地組織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來學習地理,導學案在課堂中的橋梁作用也就形同虛設。從學生角度看,學生喜歡保持自己過往的學習習慣,認為導學案上的很多知識都在地理課本上,不明白為什么要用導學案,因而也比較排斥。
此外,過分地依賴導學案也是導學案在高中地理教學應用中突出的問題。導學案幾乎包含了學生學習某個地理課題的整個過程,有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鞏固。教師的教學也幾乎完全圍繞著導學案的編制來展開,教師課前備課的重點變成了制作導學案,課堂教學變成了講導學案。此時,教師和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忽視了地理教材,使得一些學生認為完成了導學案就完成了地理的學習任務,教師也誤以為學生完成了導學案就等于達成了教學目標。
(3)課后使用導學案的問題。溫故而知新,學習的成長往往離不開課后的反思,教師和學生都是如此。課堂中師生互相作用完成導學案中的內容并不等同于完成了教和學的目標,從學生的角度講,學生課后應當依據導學案的內容及時總結、鞏固;從教師的角度講,教師在課后應當反思導學案中的問題,并及時予以完善,此外,還有必要及時回收導學案,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這也是一個了解學情的好方法。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沒有在課后及時完善導學案中存在的問題,而是投入到下一個學案的編制中,這是教師課后使用導學案常見的問題之一。問題之二,沒有及時回收學生的導學案,發現學生的問題,觀察學情。同時,多數學生在課后就將課堂的學案“雪藏”,并沒有及時總結、鞏固。事實上,課堂結束后,部分學生對導學案中的內容還是有疑惑或未完成的,缺失了課后溫故導學案的這個過程,導學案的作用也相應地打了折扣。
三、對完善導學案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應用的認識
導學案是對改善高中地理課堂“教”與“學”關系的嘗試,雖然在應用中存在問題,但教師不能因為存在問題而否定或放棄這種嘗試。如何避免問題呢?筆者認為首先要認清以下兩個問題:
1.充分認識導學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價值。地理教師在編制和應用導學案前首先要明確導學案的價值,“導學案”不能等同于“教案”,也不能等同于“習題集”,那么,導學案應該是怎樣的呢?筆者認為,“導學案”的主要作用是“導學”,這是其最主要的存在價值。“導學案”的應運而生是為了解決應試教育下學生被動學、教師“滿堂灌”的問題,因此,導學案要凸顯“導學”的功能,而“導學”要基于“學情”,也就是說,“導學案”要能夠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相結合,教師只有在學生已有基礎上的“導學”才是真正地引導。
當前導學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這讓不少地理教師嘗到了“甜頭”,許多地理教師紛紛效仿導學案。但是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導學案”不是“萬能膠”,并不是所有地理知識的學習都必須用導學案,導學案應該因地理教學課題和學情適時采用,即所謂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
2.地理導學案應當包含哪些模塊。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有目的的行為活動,因此,地理教師在編制地理導學案時,要依據“地理課標”和“學情”確定好每個地理導學案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地理導學案中不可或缺的模塊,而有明確的方向則是高效學習的前提。
根據學生學習地理的過程,導學案的“導”可以分為“課前導”、“課中導”、“課后導”,因此,地理導學案中應當包含課前的“自主學習”模塊、課中的“合作探究”模塊、課后的“總結鞏固”模塊。導學案的使用主體是學生,在具體的編制中應當盡量簡練,地理導學案則應該有機地將地理課本、習題冊等學習資源組合起來,并遵循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地理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而不只是對學習資源的生搬硬套。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瑞祥.導學案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建議[D].陜西師范大學,2013.
[3]吳永軍.關于“導學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11,(20):6-10.
一、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1授課教師課程教學目標不明確
由于現階段高中生仍處于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因此在現如今的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只注重對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著重加強了對于高中課本理論知識的教授,而輕視了對學生收集、整理歸納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等。地理能力的培養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途徑與手段,是連接前后兩個“維度”的橋梁。但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一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在測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從高一開始就向學生傳授一些萬能答題板,無形地鉗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導致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逐步僵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初高中之間知識鏈接存在脫節
長期以來,初高中教學脫節是中學地理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受各地方教育政策的影響,甚至某些省市直接取消了對地理課程的考核,導致初中地理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再者由于高中地理課程知識理論難度大幅增加,初中地理水平的學生無法再―定的時間內進行高中地理知識理論的學習。高中階段地理學習整體跨度增大,各原理及定律較抽象,知識點間縱橫方向的遷移性強。但教材內容卻相對精簡,教師需在課堂上作大量的知識補充,部分學生卻不以為然,對補充知識點抱有可學可不學的態度,課堂注意力渙散,學習效率較低。
3地理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雖然此次新課改強調改變原有的評價機制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但目前大多數高中地理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仍然沿襲傳統的評價方式。突出表現在重視單一的成績評定,以考試分數作為終結性評價指標,輕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評價,也忽視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即缺乏相應的形成性評價機制。
二、高中地理教學問題的應對措施
1明確地理課程教學目標
高中地理教師應當統籌全局。高屋建瓴地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工作,在課堂教學中及時溫習相應的初中基礎知識。由此及彼,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為其學習更高級別的地理知識做好鋪墊,以區域地理教學為例,初中地理課程主要展現各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點,闡明不同區域的地理概況發展差異及區際聯系。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及時復習對應的初中內容,并在此基礎上作深入剖析,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程度。
2加強地理課程內容講解
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階段,應改變傳統僅僅教授教材地理知識理論的教學方式,加強對于學生課外地理知識的了解以及擴展。雖然目前高中地理教材的編寫主要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但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將教材當作唯一的教學藍本,而應當依據教材內容不斷拓展與之相關聯的地理知識。如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合理地選取貼近學生實際的案例替代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即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要持有創新價值取向,以便為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創造出更多的空間。
3建立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8―0088―01
本文通過檢索文獻資料了解當前國內及國外相關研究的現狀,請教指導老師和該領域研究者,借鑒高中地理教學聯系生活研究的現有成果,針對甘南藏族地區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背景下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高中地理教學聯系生活理論研究和實驗區行動研究為基礎,得出高中地理教學聯系生活的經驗理論。
筆者以為,在地理教學聯系生活方面,教師要以學生的直接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為基礎,從生活中搜集材料,加以甄選、提煉和升華,使學生將日常生活、生產中的常見地理現象與地理知識建立起聯系,讓學生感受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與技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進行社會實踐,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地理與生活密不可分,不僅要在生活中利用地理方法解決問題,還要形成地理觀點,樹立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真正感受到地理的魅力。
從筆者多年在一線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來看,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尤其是甘南藏區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和社會經濟背景,高中地理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一、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1. 基礎教育環節薄弱,導致學生的地理素養普遍較低。主要表現在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儲備較少,學生地理學習的能力和生存能力較差,不能正確認識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問題。
2. 由于師資水平、教學資源有限,學校不能建立豐富多樣的地理課程以供學生選擇,滿足不了學生的地理學習需要,尤其是生活化地理教學資源嚴重短缺。
3. 目前大多數學校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雖然開始接受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但是仍然局限在小范圍內或者處在探索嘗試的階段。師生對于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的實踐活動,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或者多勞而無功。
4. 有些學校雖然初步具備了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條件,但是由于地理教師對于信息技術、對于地理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加之地理教師自身信息技術素養偏低,所以不能營造有利于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更談不上指導學生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生活實際。
5.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仍然在教學評價中占據重要地位,導致了在教學中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個性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教學過程中切忌把教學視同為日常生活。教學必須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展開,不能等同于散漫、無目的的日常生活狀態,要讓師生在共同的學習生活中都有所發展。
2. 教學實踐中要選取恰當的生活元素,創設生活情境時要貼近學生實際,符合學生認知特征。甘南藏區有著特殊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文化風俗背景,學生的認知水平受到這種特殊的背景制約,有其特殊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合適的生活元素,創設合理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求知欲,幫助學生養成嚴謹的學習作風,樹立積極向上的人文情懷。
大部分教師普遍認為,目前地理銜接教學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高中學生的區域地理基礎知識普遍很差,知識儲備少。
(2)九年級不設地理課,中考不考地理,是初高中地理銜接難的最主要原因。
(3)社會、家庭、學校各方面對地理學科都不重視,導致學生普遍輕視對地理課的學習。
(4)高中地理課時不足,沒時間彌補原本就薄弱的初中地理基礎知識。
(5)初級中學地理師資力量極為薄弱,非專業代課現象很普遍,大多數非專業教師不喜歡、也不會教地理。
2. 初高中銜接階段學生地理學習現狀分析
(1)初中階段學生地理學習現狀調查。
大部分初中學生地理課感興趣,但因為記憶的內容太多,且不需要中考等原因不好好學。由于年齡較小,學習知識喜歡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歸納,初中學生的地理學習方法主要是“考試之前背”。
(2)高中階段學生地理學習現狀調查。
進入高中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歸納能力,都有所增強。但傳統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仍然占主導地位,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只是在口頭上提一提,或者只是教師在課堂上裝裝樣子,做做形式而已。
傳統的地理學習方式-死記硬背占主導地位。學生認為,學習就是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背書、記筆記,學習就是為了一場又一場的考試,分數高的就是好學生,份數低的就是差學生,由此就養成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
傳統的地理學習觀造成學生探究能力的欠缺。調查發現:有近一半的高中學生喜歡一個人獨自學習,缺乏合作學習的精神;有近一半的學生不想或不敢向地理老師提問題。能做到經常預習、復習的僅占極少一部分,有近一半的學生只做作業不看書,課后不能及時反思進行探究學習。總之,學生總體上不重視探究學習。傳統的學習觀不僅形成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泯滅了學生的探究精神,造成學生探究能力欠缺,進而造成學生創造力匱乏。
3. 高中教學也存在一系列問題
(1)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設施陳舊,與現實脫節。
一直以來,中學地理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實行滿堂灌填鴨式的單一而陳舊的教學模式。另一個方面,由于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學生人數驟然增多。班級容量不斷擴大,而現代化教學設備和條件卻很難跟上。面對如此眾多的學生,又缺少有效的輔助設施,教師很難開展全班性的操練活動,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難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培養。
(2)教學重心傾斜,教學用三者脫節。
目前,地理應試教育再高中占主要地位,而實用教育則難見蹤影。高中迫于高考的壓力,很多學校教師經常在教學中進行題海戰術,研究應試技巧,忽視地理實際運用能力的訓練,致使大多數學生缺少獨立的個性和鉆研精神,。正是在學校和社會這種有形無形的壓力之下,再考試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教學在不經意當中偏離了地理教學的真正目的,無意中走進了應試教育的死胡同,致使教學用三者之間沒有郵寄的結合起來,既浪費了有限的財力物力,又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也使教學目的無法得到較好的貫徹與落實。
4.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1)創建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善教學設施。
靜態是指相對于穩定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例如,日常課堂教學的一般步驟、固定的教材,以及處理教材內容的常用方法等等。動態是指日常教學的可變方式。例如,課堂教學中適當加入各種交互性的與生活相關的教學活動,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各種測試,還包括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等等。總的來說,靜態教學模式是教學的基本方式,側重于基礎知識的教學與操練,而動態教學模式則側重于實際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學科興趣的培養。兩者相輔相成,是培養學生地理素質的關鍵所在,片面強調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天宮,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地理教學的整體水平。
(2)實現“教”“學”“用”三者的統一。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結合的過程,既要重視教師的教學方法,又要充分調動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更要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以提高地理教學效果。
(3)聯成體系,提高效率。
文理分科在我國已經存在了很多年,近幾年有些學校更是將文理分科提前到了高一下學期,這使本來在理科班進行地理課教學的難度又加大了。分科后,學生心理發生了細微變化,教師教學目標也有了區別,再加上高考時間較緊張,理科班的學生不愿在地理科目上花較多時間。怎樣更好地在理科班進行地理教學,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一、理科班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地理課在學生知識體系中的地位發生變化
文理分科以前,所有的科目都是必學的,地位幾乎處在同一水平,老師對待每一科目的態度也都不分彼此。而分科以后,情況就發生了很大轉變,地理課成了理科班學生高考不考的科目,在理科班學生知識體系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逐漸被理科班學生忽視。
2.教學目標和知識內容深度發生變化
分科后,對于地理課文科生要完全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而理科班的目標則變成了學業水平測試的要求,這二者相比,需要掌握知識的深度有了明顯區別。在新課標中,每一個單元都幾乎設有活動實踐要求,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完成相應的實踐任務,掌握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而理科班的學業水平測試中,這部分內容幾乎被完全刪除。
通過歷年的學業水平測試題目發現,考題相對簡單,計算題幾乎很少出現,基本以常識記憶類知識為主,這就要求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注重知識的日常實用性。
3.在知識理解程度方面產生差異
地理科目是文科班學生高考的必考科目,學好地理是文科生的高考目標,加上文科生喜愛記憶性的知識,這使得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喜愛記憶地理知識;理科生卻對記憶性的知識并不十分喜愛,這也是一部分學生選擇理科的原因。但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較強,若他們愿意投入精力的話,對一個問題的理解深度是足夠的。
4.在學習的投入程度方面產生差異
地理是文科生高考必考科目,所以文科生對它學習的投入時間是相對比較多的,除了語文、數學、英語,地理算比較難的,他們需要花費一定的精力才可以取得較好的成績,所以他們學習地理時是自覺、認真的。
而理科班的學生幾乎是把所有時間都放在了高考必考科目上,當老師在講授地理這些文科科目時,甚至有些學生會產生反感的情緒,認為是占用了他們學習的時間;即使老師強調地理是需要學習的,他們也是非常被動和排斥的,這就導致理科生學習地理的時間明顯偏少。
二、應對措施
因此, 考慮理科班的地理教學方法和策略時, 應充分考慮到客觀存在的因素,化解不利因素, 使教學內容更有針對性,課堂形式更具靈活性,以獲得教學的最佳效果。
1.簡化目標,精簡教學內容
老師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在新課標和學業水平測試大綱中,遇到相同的表述時,老師應思考該怎么樣把相同的表述通過自己的理解有區別地應用到文理班的課堂上來,這就要求,課標被老師鉆研的同時,歷年的學業水平測試題也是老師在理科班上課時的一個很重要的參考。
作業應該布置得相對容易,甚至可以不布置作業。在課堂上要求學生熟記需要掌握的內容,當堂可以解決的問題當堂解決。把最基本的作業放到課堂上來,適當地把課后作業進行簡化,不宜過難、過偏,也不能過多地占用學生的課后時間。
2.改變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態度和看法
因為理科班和文科班已經明確了學習任務,所以理科班的學生在學習地理科目時和文科班的學生的心理狀態是不同的。與文科生相比,理科生對地理明顯表現出無所謂和排斥的態度。
如何在理科班上好地理課,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第一節課,任課老師應不急著講教材內容,而是組織一次研討會,自我介紹后讓學生們進行一次辯論探討;也可以組織一次班會,讓學生們思考一些地理教學的問題。比如:這個科目高考時不考,為什么還要我們學呢?你認為不應該學,原因又是什么?地理雖然在高中屬于文科專業,但在大學卻被劃為理科專業,這又是為什么?等等。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老師進行補充,列舉一些大學中的地理專業,并介紹一下地理專業學生畢業后可能從事的行業和職業。這樣讓學生們了解到地理并不僅僅是文科專業,同時也讓很多學生發現想要在大學就讀的專業竟然是和地理相關的。最后,老師再進行總結,指出學習地理的重要性。這樣學生至少在認識層面上不會再輕視地理,在以后的教學中,老師也會輕松很多。
3.教學形式和方法“因班施教”
與文科生相比,理科生心理上發生了變化。為了更有效、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任課老師的教學方法與文科班相比也要有相應的變化和調整。文科班進行教學時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深度,而理科班更強調掌握基礎性知識和趣味性知識,更注重知識的廣度。
這就要求教師在給理科班授課時,需要掌握更多更廣的知識,涉獵多領域知識,應將課程內容多與身邊實事、新聞、政治等聯系起來。現在湘教版教材中已引入了雙語教學,那么老師可以在地理課上給學生教一些英語地理知識,告訴他們在以后的高考英語中很可能會用到;也可以利用這些英語知識引出一些小故事和小幽默,這樣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完成課標內容。在理科班課堂上應更多地對學生提出表揚,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哪個方面有了進步,從而促進學生喜愛地理。
4.根據地理學科知識特點和學生心理特點組織教學
地理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特別強的學科,涉及物理、化學、歷史、政治、數學等,最近幾年又和英語緊密聯系。由于地理學科的這一特殊性,把地理課與理科生的思維和心理特點緊密結合進行有效教學,就顯得十分重要。
與文科生相比較,理科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更為活躍,那不妨利用理科生這一思維特點來組織教學,把地理課上成理科思維的地理課。對于同一內容, 提問方式應不同,提問的切入點也應有差異。
如:時區可以和數軸聯系起來,中時區是原點,這樣理科生理解起來就相當容易了;講大氣分層的時候與物理聯系起來,老師可以故作不懂的樣子向學生提問,電離層與其他層的不同處;而講到農業和工業時,可以展示有代表性的圖片,與地理相結合,更容易引起學生興趣,促進學生記憶。
總之,讓學生學到知識是每個老師的終極目標,所謂傳道、授業、解惑。當然,作為一個老師我們首先要有愛心,尊重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其次,專業知識要過硬,不要讓學生在專業知識上挑出老師的毛病;再次,對待學生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因為學生對講課內容不感興趣而煩躁;最后,要有一顆為學生服務的心,理解他們的處境和心態,讓他們在愉悅中學到知識,而不增加學生的負擔。有了這些基礎,再加上前文所述的方法,相信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地理“活動教學”的內涵概念
地理活動教學從狹義上來講,主要是指在地理課堂教學外,相關的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所學的地理知識開展有關的地理課外活動學習,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活動性。而從廣義的地理活動教學來看,地理活動教學不僅是指地理老師在課外指導學生進行野外的觀察以及實驗活動,還包括了地理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機結合,地理教師指導學生在地理學習中主動思考,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與學習。
二、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現狀問題
(一)、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動”利用率不高
高中地理“活動教學”在當前的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利用效率不高,達不到實際的預期效果。很多的高中教師仍然拘泥于傳統的地理教學觀念,認為實施“活動教學”會影響教學計劃,在中國素質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始終將學生的成績放在教學計劃的首位。其次,高中地理課堂的信息量大,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所占用的時間往往超出了教師的講解的時間,加之,一部分教師對活動教學的沒有深刻的認識造成了地理教材中“活動”教學的利用效率不高。
(二)、學生參與地理教材“活動”的積極性不強
在地理活動教學中,學生參與地理課堂活動教學的積極性不高,加之受到老師教學觀念的影視,對于地理活動教學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認知上存在著誤區。同時,由于教師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對于地理活動教學開展的不深入,流于教學形式,造成學生在地理活動教學中的抵觸情緒,不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去,學生的參與熱情不高間接造成了學生在地理學習方面的動手實踐能力不強。
(三)、“地理活動”教學開展流于形式
由于部分地理教師對于地理活動教學沒有深刻的認識,為了應對新課程理念的改革,在地理課程教學中一些課堂活動教學只是簡單的開展,并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同時,在課后也沒有建立起相關的活動安排機制。忽視了活動教學的價值,使地理活動教學的開展流于形式。不能充分滿足高中生在高中學習階段的創造力,學生在自我展示和表達方面欠缺。
(四)、“地理活動”開展受到學校發展條件的限制
在一些高中學校中,由于教育發展水平的不同,造成了學校各項基礎設施的不同。特別是對于“地理活動”教學來說,課外地理實驗、觀察所需要的資金、相關的場所不能滿足地理活動教學的開展。同時,學校領導對于地理課外活動教學的開展支持程度不同,為了避免校園安全事故,同時考慮到學校的升學率,一些學校的領導對于開展地理課外教學活動并不是大力支持。
三、高中地理“活動教學”活動的實施策略
(一)、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
高中地理教師和學校領導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深入了解和認識到開展地理活動教學帶來的深遠價值。高中地理教師必須調整改變教學方式,明確地理活動的教學目標和學習方向,充分發揮高中生的學習求知積極性和創造表現性。針對教學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加強活動教學的課程教研活動,形成清晰系統的教學模式。
(二)、努力創造豐富的地理活動教學情境
在地理活動教學中,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實質性,必須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高中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地理教師必須精心安排設置地理活動教學的具體方案,與時俱進,結合當前的熱點問題以及生活實際,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同感。同時,立足于教材內容,在深入研究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把握好教學時間,科學合理的開發地理活動課外教學設計方案。
(三)、提高地理教師的專業素質
地理活動教學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教師專業的指導,只有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才能組織開展好地理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念。地理教師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習實習培訓活動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通過教研活動以及對外交流教學活動的經驗交流,能夠為在課堂上更好的開展地理活動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綜合發展能力的目標要求。
(四)、建立多元的“地理活動”評價機制
建立多元化的地理活動課堂教學評價機制,通過學校教學領導的重視,將地理活動教學真正的落到實處。通過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及時的發現教師在開展地理活動教學中的問題,并形成一系列的數據,將數據結果及時匯總建立反饋評價系統,更好的課堂教學活動與課堂評價機制有機的結合起來,不斷促進地理活動教學的順利開展。
四、研究高中地理“活動教學”存在問題與解決措施的意義
關鍵詞 高中地理;分層教學;問題及策略
地理是高中教育中比較重要的科目,地理教學不僅使學生的知識面更廣闊、學習能力更強,而且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發展也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為了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學質量,很多學校采用了分層教學法,但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尚在實踐和探索之中。
一、高中地理分層教學概述
(一)高中地理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
分層教學是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基本地理素養以及學習特點,對學生進行層級劃分,并對不同層級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學手段的教學模式。高中地理分層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使地理教學更符合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分層教學不僅能夠顧及到所有學生的學習特點,并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之內學有所獲,還能夠使教學資源得以優化分配。
(二)高中地理分層教學的基本模式。
目前很多學校都采用分層教學的模式,以其實現高中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正在實踐和應用中的分層教學有以下三種基本模式:第一,分層交叉模式,即在一個班級之內形成能力均等的學習小組,而每個小組內都有學優生,也有學困生,以學習小組為教學對象施以同樣的教學;第二,班內分層模式,即將全班學生按照學習水平和能力分為不同層次,將地理教學目標按照學生的層次分類進行細化,保證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學到知識;第三,分層走班模式,將全校每個班的學生都進行統一的分層,在上地理課的時候,按照學生的分層情況安排不同的教師,使同一層級的學生集中到一個教室里進行學習。采用這種模式的學校相對較少。
以上三種分層模式都能夠實現分層教學的目的,使高中地理教學質量有相應的提升,但是,對高中地理教學進行分層實踐,始終還在探索當中。從理論上講,分層教學對學生發展是有益的,對高中地理分層教學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中地理分層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一)分層方法的不足。
分層教學的關鍵是對學生進行層級劃分,但是,劃分學生層級的標準卻是不相同的。有些學校按照學生地理考試的成績進行分層,但考試成績并不能代表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會出現“高能低分”的學生被扣上了“低能”的帽子,在相應層級中,這些學生的學習需要并不能被滿足。類似的現象在高中地理分層教學實踐中并不少見,由于分層方法有問題,分層教學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教師教學準備壓力大。
高中地理教師需要為分層教學的模式準備更多的教學材料、教學設計,甚至要考慮到在一堂課上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層級學生的學習要求。因此,在分層教學的模式下,大多數高中地理教師都覺得教學壓力變大,教學活動變得更加困難。
(三)分層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分層教學中最普遍的一個問題就是“劃分層級”本身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乃至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大多數學生被分層之后,就會產生“我不如人”的想法,在學習過程中更缺乏自信,有些還會因為有“被歧視”的心理而對地理學習產生厭煩態度,學生心理健康受到影響,直接削弱了分層教學的效果。部分學優生被分在較好的層次也可能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驕傲自滿,影響學習。
三、解決高中地理分層教學實踐問題的策略
(一)按照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分層方式。
分層次教學之所以不容易實施,學生的科學分層是關鍵難題,分層方法不同是導致分層教學效果差異的主要原因。而每個學校的教學環境不一樣,學生基礎知識、地理素養不一樣,教師的教學水平不一樣,導致分層教學的方法也沒有固定的標準,因此在學生的分層上要科學慎重的劃分。在地理教學中使用分層教學模式時,可根據本校的教學條件,如學校多媒體教室、實驗室等硬件條件的限制,學生人數、班級容量、教師帶班情況等選擇合適的分層方法。如果某個老師已經擔任5、6個班的教學任務的話,那么在所教每個班級中都實施分層次教學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任務太重了;如果班容量太大或太小的話,對學生的分層上應該適當的增多或減少;有條件的學校,學生分層要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得到學生家長的理解與支持,這樣利于對學生情況的全面掌握,學校、家庭、社會一起營造便利的條件輔助分層次教學的具體實施。
(二)進一步提高地理教師的教學水平。
分層教學下工作量的增加,對高中地理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挑戰。為了滿足分層教學的需要,高中地理教師有必要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在分層教學實踐中,教學任務要求教師能夠更好的利用現代技術設備,使用多媒體將文、圖、聲、像合理的組合,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學習,營造活躍輕松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積極地學習。因此,為了使教師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學校應積極支持地理教師的再深造學習,創造共同學習、一起提高的機會和條件,比如定期的開展學校教研活動和總結報告,邀請各學科權威專家到學校開展知識講座,派送學校老師去別的學校進行學習交流活動等;除此之外,地理教師也應主動對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付出努力,除了在學校參與各種教學培訓活動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應利用網絡上的教學資源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經常去教育教學論壇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等。只有地理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了,分層教學才能夠達到其應有的教學效果。
(三)注意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分層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習能力不同、素質不同的學生能夠享受到相同的教學資源,這實際是高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發展負責的表現。但是,分層教學表面上看來確實是將學生按照學習水平分層,為了規避學生對分層教學的抵觸情緒,學校還有必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對分層教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認同并配合這種教學活動的開展。平時多做學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增強學生自信心,使學生認真學習,努力進取,勇于創新。同時為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可以采用隱形分層和適當保護。老師心里有個對學生的分層,但是呈獻給學生的是另一種分層結果。這樣就能避免分層次教學對學生心理產生的不良影響,使學生在平等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總結: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從理論上來講是適合高中學生發展的,對高中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幫助,但實際的教學結果卻顯示出了各種問題。由于分層教學中某些環節處理不當而導致的教師和學生的壓力,成為影響分層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筆者建議,學校在地理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模式,應根據學校實際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科學的分層方法,并重視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再教育以及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只有這樣,分層教學的方法才能夠真正成為促進高中地理教學質量提高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郭敏.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3).
[2]邱培原.新課程標準下分層次教學的實踐與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05).
[3]田冬梅.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層次教學初探[J].新課程,2013(04).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30-0133-03
一、地理選修課程實施情況概述
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指導下,地理學科的新課改對高中地理課程影響巨大,其改革力度可謂前所未有,對地理課程的模塊化設置、課程內容、課堂教學、教學評價、教材編著等都提出了一些相當完備的標準要求和建議。其中,選修課程模塊的設置成為了其中的一大亮點:即現行的高中地理課程由三個必修模塊加上七個平行的選修模塊組成。
地理選修模塊的設置有利于解決地理學科傳統學科分類與當前地理科學迅速進步發展之間的矛盾;有助于學校積極利用自己的教學資源,發展有自身特色的地理教學創造了條件;有利于學生發揮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個性化的學習課程。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情況卻不甚理想。所以,我們要在實踐中深入了解當前高中地理選修模塊教學的實施現狀,找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和不足,根據教學實踐積極探索,同時也需要慎重改進。
二、地理選修課程在教學實踐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模塊較多,開設情況差異較大。據朱娜在2008年對高中地理選修課程實施現狀調查[1]得知,當前學校開設最多的選修模塊分別是:選修6環境保護(69%)、選修5自然災害防治(55%)、選修3旅游地理(44%)。2009年曾瑋、常華鋒和溫安武在《新課程高中地理選修顯示模塊實施調查與建議》[2]一文中對選修模塊的實施情況進行問卷調,其中選修6環境保護(78.46%)、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60.77%)、選修3旅游地理(40.77%)、選修4城鄉規劃(6.92%)、選修1宇宙與地球(6.92%)、選修2海洋地理(6.15%)、選修7地理信息系統(2.31%)。
通過對課改區考試制度的了解,基本上學校開設的選修課都是服務于高考中的選做題。我們知道開設地理選修課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
要[3],而目前這種開課方式還完全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生的選課行為直接與地理高考的選做題掛鉤[4],從而失去了開設地理課程模塊化教學的根本意義。
此外,課程難度、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每個省市的高考命題一般都會考慮本省學校地理開課的情況,例如,選修7地理信息技術應用課程內容相對專業,部分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且需較高的硬件設備和專門的實踐教學活動,大多數學校均未開設此課程。而選修2海洋地理對于內陸地區的高中來說,開展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而選修1宇宙與地球模塊由于專業性較強,且難度較高,所以開課率也非常低。
2.考試評價標準不一,考試內容混亂。在現行的教育模式下,特別是在教學一線,考核標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曾瑋,夏志芳的調查[5]顯示:對于高中地理選修模塊的評價方式,其中75.38%的學校采用閉卷筆試,12.31%的學校以主題或課題研究報告,3.08%的學校不做評價,9.23%的學校以平時的聽課表現進行評價。
在全國高中教學的“指揮棒”——高考的層面上,僅從評價考核標準來看,各個省份之間的差異巨大,且具體情況非常復雜。以2010年天津高考方案為例,天津地理學科考試仍以文綜形式出現,但其本質已經和以往有了很大不同:它取消了跨學科命制的綜合試題,將政、史、地三科相關試題進行獨立編排。地理由11個選擇題和兩個非選擇題組成,其中選擇題占44分,非選擇題占56分。而選修模塊的考查以必做題的形式出現,選修3旅游地理和選修4城鄉規劃兩部分在內容上占20%,而在2011年又將選修模塊調整為選修3旅游地理和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
其他省份的設置情況也多有不同,首先是納入高考的考查方式不同,在新課改區內,很多省市的選修模塊試題均以超量供題、限量答題的選做題形式出現,但也有如天津文綜、浙江文綜、北京文綜、安徽文綜等設置在必做題中。此外,納入的選修模塊內容也不相同,但是大多都是將選修3旅游地理、選修5自然災害與防治、選修6環境保護這三個模塊作為考試內容納入到文綜考試試題范圍,如山東、遼寧、寧夏等省均是如此。這一復雜局面雖然是各省根據本省實際情況采用不同模式,但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當前的教學考核標準在實踐操作中并不統一。
3.教師水平不高,重視程度不夠。在高中地理選修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教育理念、知識儲備、教學方法直接決定著地理選修課程的開展效果[6]。但由于高中地理選修課程的專業性較強,且在必修基礎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如選修7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不僅需要專業的地理信息系統的知識儲備,而且還需要對多媒體教學和GIS軟件操作較為熟練,因此某些選修模塊的教學對于一些教師來說難度較大。
此外,選修課程實施目標的南轅北轍、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關系認知誤區的根源在于傳統教學觀念的“根深蒂固”。所以,在高考中考查比例小于必修課程的地理選修課程被認為是“副科”,忽視了其在地理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這本質上還是一種以考試成績為最終衡量標準的應試教育思維方式,嚴重違背了新課改的基本精神。
4.課堂教學模式呆板,課程內容缺乏銜接。與傳統的地理課程相比,地理選修課程的引入就是為了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從本質上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核心作用,要求教師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和優化,但由于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教師以簡單的知識羅列、選編習題等教學方式給學生布置了大量的自學內容,不僅沒有教學模式的創新,更由于選修課程的課時量極其有限,進一步使選修課程邊緣化,課堂教學更加陷入了“可為可不為”的狀態。
此外,由于地理選修模塊較多,課程內容有較大的差別,內容上的較大差異使必修與選修課程之間存在著臺階[7],最明顯的就在于理論知識和生活實踐的臺階和難度的臺階。而且由于教師對于選修和必修模塊教學重視程度不一樣,從而對選修和必修模塊的教學采取各自為戰的策略和方針,忽視了地理學科內部存在的必然知識聯系和脈絡,造成人為地割裂了地理知識網絡,使學生無法形成整體、完善的地理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
三、地理選修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的改進對策
1.整合優化模塊,降低教學學習難度。雖然7個選修模塊均有其明確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但是綜合考慮地理學科的知識特點以及基層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可操作性,以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各層次學校、教師還有學生的評價,可以考慮整合模塊,優化或整合選修7地理信息技術應用、選修3城鄉規劃、選修1宇宙與地球三個模塊。
選修7地理信息技術應用雖是當前地理科學的前沿知識,也體現了“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的課程理念,但由于我國城鄉教育的巨大差異,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大量學校仍不具備開設教學和學習的基本條件,而且一項無法具體實施的標準必然會降低整個課程標準的權威性。而選修3城鄉規劃與地理必修2內容交叉過多,且選修1宇宙與地球模塊內容知識專業性強、難度大。加之在考試評價的實踐中,考試無法對全部選修模塊進行命題,歷年高考也多以開課最多的幾個選修模塊進行命題,現行的七個模塊的實際教學意義并不一致。所以要對以上三個模塊進行有效的整合優化,適當地刪減某些模塊,對有些難度較大的模塊要進行優化設計,降低學習和教學難度,從而使之更貼近教學實踐。
2.加強教師培訓,提升師生的重視程度。由于地理選修課程模塊較多,難度差別較大,而且涉及了很多的新知識、新內容,在對教師的教學帶來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不少教師知識準備不足,對課程標準把握不準,加之新教材不夠熟悉,造成對選修課程的教學能力十分欠缺,而且幾乎沒有哪位教師能夠勝任全部七個模塊的教學。更重要的是部分教師對于選修課程模塊缺乏正確、合理的認識,學習研究的主動性不足,導致在教學實踐中對選修課程模塊的重視程度不夠。
對此,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師進行持續有效的培訓,加強對教材的研究,組織形式多樣的觀摩、評課活動,積極鼓勵教師投身到課改的實踐中來,從內外部同時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此外,還要不斷投入人力和資金,加強教學的軟硬件建設,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良好的條件,促使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從而使地理選修課程的教學提高到一個良性發展的水平。
3.改革評價制度,優化考試方案。高考改革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作為評價制度的核心,高考在當前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而針對各省高考說明中有關地理選修課程的部分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以江蘇為例,選修模塊的考試大綱近年來進行了不斷地優化和細化,如把海洋地理17個標準優化細化成28項考試內容的具體要求,旅游地理從12個標準優化細化為17個項考試內容的具體要求。而山東2011年高考中對考試說明的調整大多都是刪減考點,如:“旅游景觀的觀賞方法”“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等,其他省份也都在原有課程標準基礎上對考試內容進行了刪減、整合,盡量刪減記憶性的知識內容,從而希望以此來減輕教學及考試的負擔。
此外,從試題的命制來看,幾乎所有省區都未能在高考試卷中加入所有的選修模塊的內容,與當初提出要“為選修不同課程的學生提供考試內容不同的考卷”的設想相去甚遠[8]。這主要是由于現有考試制度和模式根本無法將所有的選修試題印制在同一張試卷上,這種設置雖在立意上有較好的初衷,但現實中卻成為了相當棘手且根本無法完成的事情。倘若結合上文所說縮減優化選修模塊,使之縮減為四門,學生可任選兩門進行作答,其實踐中的難度就會降低很多。
4.優化教學方案,注重選修必修模塊之間的銜接。地理課程的七個選修模塊之間雖是完全平行的關系,但是選修模塊和必修模塊之間天然存在聯系,如選修1、2、5三個模塊強調地球科學和自然地理,都關系到自然地理學的基本方法、原理、規律和過程,與地理必修1聯系非常緊密,選修3、4、6三個模塊則與人文地理有直接聯系,所以這三個選修模塊與地理必修2和必修3聯系較為緊密。
正確認識選修和必修模塊之間的關系是處理好銜接問題的前提,而明確選修與必修課程在教材內容上的知識銜接點是教學銜接得以有效開展的重要條件。所謂知識銜接點,是指那些選修與必修課程都有所涉及,但在內容上存在拓展和深入關系的知識點[9]。所以應該根據特定選修模塊的具體課程內容以及選修課程的結構來找出其與必修課程之間存在的知識銜接點,才能依照各個銜接點的基本特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靈活多樣的銜接方法進行有效聯系和拓展。
其次,注重地理思想的應用。人地關系是高中地理課程的一條核心思想,這個核心思想將選修和必修模塊知識和教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兩者的教學目的都是為了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關系思想,進而希望可以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來解決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與環境、資源與發展等一系列問題。所以要注重地理核心思想的主體作用,通過相同的主題思想來聯系不同的模塊教學。
作為一線教師,除了在教學核心思想和課堂教學方法上進行優化整合之外,還應當加強學生學法的指導,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提升其在學習技能和方法上的銜接能力和整合能力,可以進一步開闊學生的地理視野,幫助其提升對地理課程的學習能力。
四、結論
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從學生的個人成長發展出發,通過不斷努力探索積極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多種途徑,盡可能地彌補傳統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不足。地理學科中設置選修課程模塊的出發點就在于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而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這一課程教學目標不會發生任何變化,而地理選修課程的設置基本原則也不會改變。
經過近十年來的探索,地理選修課程從無到有,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通過課程標準的不斷優化升級,加之教師學生對其認識的進一步深入,地理選修課程的設置、教學方式、評價標準都會有更大程度地優化和提高,地理選修課程也一定會更加符合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朱娜.高中地理選修課程教學理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
[2]曾瑋,常華鋒,溫安武.新課程高中地理選修模塊實施調查與建議[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
[3]地理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4]孔夏萌.高中選修課的開設現狀與策略研究[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1).
[5]曾瑋,夏志芳.高中地理選修模塊的有效實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9).
[6]董俊娟.非“應試引導”下高中地理選修模塊教學嘗試[J].基礎教育參考,2009,(9).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4-0313-02
情境教學法不失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好方法、好途徑。但是我在研究的過程中也發現,部分教師沒有領會情境教學的精神實質,只顧生搬硬套別人的成功經驗,導致情境教學方法使用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現結合地理教學將問題歸納為四個方面:
1 情境多集中在“開場白”部分
當前,地理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多被用作講授新課之前的教學導入使用,情境的創設主要集中在教學的引入部分,即教師在講述某部分知識之前,通過運用預先設計好的語言、實體、影像、音樂或圖表等媒體或手段,創設或再現與本節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通過特定情境氛圍的渲染,以引起學生的好奇,讓學生懷著強烈的探究欲望,進入后面主要教學內容的學習。問題是達到了通過預設情境,引入教材內容的目的之后,教師便往往依舊恢復到傳統的課堂教學框架中去,繼續按照原來的教材知識序列按部就班地組織教學,不再注重創設新的情境了。教師應當看到,這種單純以創設單一情境作為教材內容的引入,沒有將預設的情境與教學內容完整、有機地結合起來,僅僅起到了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作用,達不到對學生大腦中樞的興奮點進行持續的刺激轉換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多種情境,不斷地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促進其思維、創造能力的發揮。
2 情境的創設易走馬觀花,流于形式
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化,對課堂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動起來”,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的使用,那么怎樣體現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方法呢?很多教師往往忽視其所用教學方法的實質目的,更多的是看重形式上的“到位”。因此在教學(特別是公開展示課)中過于注重教學形式的豐富,而教學方法與教育理念往往是貌合神離,結果使情境的引入是只得其皮毛而失其神韻,表面看是熱熱鬧鬧,其實是華而不實,不能取得實質性的效果。同時,這樣過于重視形式,也很容易造成忽視地理學科特點,使地理課變成了手工課、電腦課或拼盤課等現象。
3 情境只用在公開課中,可能產生截然相反的教學效果
有些教師在平時“家常課”的教學中,可能很少或根本就不使用情境教學法或某種情境,可是在開公開課時會努力的鉆研教材,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師生特點創設多種情境。在公開課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要注意恰當使用,因為情境的創設只用在公開課中可能會產生兩種截然相反的教學效果。一種就是整堂課設計精妙,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師生互動恰當,整節課可謂是無懈可擊,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也會出現一堂失敗的公開課,原因并不是老師表現不好,而是學生表現的不好,因為學生對于一些像多媒體畫面、音樂、語言等簡單的情境學生可能會比較容易接受,但是對合作學習、小組活動等比較復雜的教學形式一下子根本不能適應,不能很快領會老師的意圖,摸不到具體實施的方法、目的和注意內容,不能按要求完成老師的任務,結果導致教學效果很差。
4 多媒體情境的使用易走入誤區
當前,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變化,多媒體技術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日益顯著,特別是在地理學科中運用更為有用,因為地理學科的研究范圍和內容都比較廣闊,不是每一種地理事物或現象都能夠進行實地觀察,而且很多知識僅靠書本上的靜態圖片和文字說明想達到較好的教育目的是比較難的,但通過多媒體技術所擁有的特殊效果,如:動態模擬、錄像剪輯、背景擬音、圖文并用、問題顯示、超級聯接等方式能將復雜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通過畫面的展示、切換、組合、停頓、重復、疊加等方式得以突破,可以達到傳統教學難以實現的教學效果。同時,多媒體地理教學還可以提高課堂的信息容量;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多元化;利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精美畫面還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情操。
在教學實踐中也感到,與傳統教學形式相比較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教育教學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說是今后教學手段發展的總趨勢。在實際運用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有人用“人機共灌”、“畫蛇添足”等詞語來表示現在的多媒體教學境況。可以將目前地理課堂中多媒體情境教學存在的問題概括為以下七點。
(1)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過多的注重畫面的精美,而忽視了對教學重點、難點的突出。
(2)整個教學過程過多的運用多媒體進行演示,教師成了“操作員”和“講解員”,易使學生產生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忽視了教師和學生的情感交流。
(3)多媒體課件成了公開課、觀摩課的不可缺少的“點綴”,而忽視了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
(4)多媒體課件過多的注重了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不利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
(5)學生的注意力過多的集中在生動形象的畫面中,忽視了對地理學習內容的關注。
(6)多媒體演示的過程中,往往畫面的移動速度過快,忽視了應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