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6 11:08: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 “移動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提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探索 “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淺探 “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的思考 “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機制研究 自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權建構 新課改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研究 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探析 “互聯網+”視閾下的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初探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主導作用之管窺 “互聯網+”條件下政治理論話語權演變研究 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話語體系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研究 大眾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研究 語言交往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研究 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權的一點思考 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共享課程建設探究 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若干教學思考 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角色危機及對策研究 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素質探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林伯海,張改鳳.網絡話語權爭奪:意識形態的網絡攻防戰[J].思想理論教育,2015(7):57-58.
[4]駱郁廷,史姍姍.論意識形態安全視域下的文化話語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4):66.
[5]龔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權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5(12):67.
[6]李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內在規定[J].研究,2016(3):146.
二、后喻文化理論: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話語權“微”變遷的新視角
(一)后喻文化:凸顯多維代際話語主體共存的文化教育模式。美國學者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Mead)在《文化與承諾》一書中,借助傳播學理論提出了一種教育模式,即從文化傳承的不同方式出發,將人類整個文化過程劃分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種形態。前喻文化,指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是一種自上而下傳遞文化的教育模式,文化權威來自過去;并喻文化,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是一種橫向平行的文化傳遞教育模式;而后喻文化,則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是與前喻文化傳遞方向恰好相反的教育模式。[1]“后喻社會”是信息革命后一個“反向社會化”特征顯著的時代。“前喻”、“并喻”和“后喻”各個形態的社會文化傳遞演變進程,衍生了文化教育多維傳喻主體,即“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和“后喻主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事實上也存在“三喻主體”。前喻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正統、最經常的主體,憑借自身的工作經驗和知識積累,在提升、開發教育對象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推動其社會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并喻主體的群體歸屬效應對同輩易產生示范效應和激勵作用,引導同輩人進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同輩間的互動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后喻主體,即由后輩來擔任主體,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促進自身的社會化,又推動長輩在新時代接受新的教育即“再社會化”。[2]話語權是由具體的人來承擔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體領域中,“三喻主體”均有話語傳播優勢,有自己特定的話語權。“后喻文化”的產生并向縱深發展,表明社會文化傳承模式正由傳統的單向傳遞轉變為現代社會的雙向乃至多向互動。
(二)用后喻文化理論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話語權“微”變遷的理論適切性。“微時代”后喻文化特征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愈發增強,主要表現為晚輩“文化反哺”能力的提升,同輩群體圈子影響的加深和長輩文化權威消解的加快。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強調了主體的平等交往實踐,卻忽略了現實教育主體間的“代溝”問題。后喻文化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多維性、差異性和發展性契合了“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話語權的重塑。首先,多維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這是后喻文化時代最顯著的主體特征。后喻文化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對晚輩實施教育職能時,為“前喻主體”,否則主體權威喪失。同樣,“后喻主體”只有應用優勢自覺履行教育職能,將文化信息反哺于長輩時才具有主體話語權。其次,差異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三喻主體”由于在思維方式、知識經驗等方面的差別,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中主體性發揮的程度也不同。一般而言,經驗閱歷豐富的前輩,擅長傳承性教育;經歷、情感相當的同輩,適宜平等交流、啟發,其榜樣示范效應比單純的前喻灌輸更具感染力;年輕的后輩對新事物較敏感,善于探索和創新教育。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的變遷,需要根據教育教學對象、內容選擇相適應的主體話語傳承模式。再次,發展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信息化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個體主體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才能夠獲得新知而繼續發揮自身的傳喻價值,確保教育對象的自由全面發展,否則就會落后于時代要求,難以高效完成教育活動。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還要注重主體“三重向度”發展的多維轉化和優化組合,從而拓寬主體話語權的發展空間。后喻文化的主體特征要求,不僅能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話語權變遷的時代困境,而且有助于減少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主體間的“代溝”,實現各方資源的優勢整合。
三、文化互喻: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話語權重塑的路徑選擇
(一)平等影響式互喻——樹立話語權共享,從主體性邁向主體間性的“微理念”。樹立“微時代”師生間的平等話語權,轉變教育理念是關鍵。教育者首先要樹立話語權共享思想,實現從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元論到主體間性的跨越,并定位自身話語角色,轉為“平等中的首席”。網絡話語權彌散的結果是教育雙方互為權力主體,基于教育者的主體性和能力,給大學生“話語賦權”,相信并激發其話語能力,使話語權由獨享轉變為教育參與者共享。無論生活上還是課堂上,學生都有隨時質疑、討論和建議的權力,教育者不得以“師道尊嚴”的權勢話語壓制,在教育教學中應“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多的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3]另外,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建立平等話語權,并不意味著話語權的丟失,而只是要改變話語權主體的單向性和表達方式的一些傳統性。大學生的“三觀”正趨成熟、辨析能力不夠強,在尊重學生話語權的同時,開展新媒介素養教育,引導學生理性辨析、正確使用話語,增強其網絡責任意識和自律能力,可見教育者傳統的“把關”、導向功能仍不可或缺。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主——主”關系化、“我——你”關系化,是新教育理念對主體話語權的回歸與尊重,有利于主體間的平等對話。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9-0057-03
當前,現實物理網絡和社會虛擬網絡的發展使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喪失了部分信息優勢,固有的教育方式方法失靈,話語權削弱,這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隨著現實學生群體基于物理網絡向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虛擬網絡的遷移,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正逐漸泛化,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教育工作者,許多基于網絡的宣傳平臺也加入教育主體中,甚至許多高校學生因為熟稔網絡環境,也開始宣傳累積的網上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學生也成為教育主體的一部分。這打破了高校學生被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高校學生的影響不斷減弱,高校學生主動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創造成為一種迫切需求。因而,在網絡環境下,高校應當不斷深化網絡環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調整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有效應對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泛化的表征
話語權是通過語言來對他人產生一定的影響力,進而達到其權利的體現。話語權具有無形的權威性,以某種程度的驅動力使人依賴,讓人服從。顧名思義,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則代表了教育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調控力、引導力,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作為思想品德的施教者及組織者,他們自身的思想品德往往是非常規范的。在思想教育過程中,他們作為領導者,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宣傳主體,其話語權首先來自于個人成長中的角色分配,蘊含于自身知識構成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認知優勢。其次來自于權力機構的制度安排,也就是國家賦予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以及由此帶來的潛在地位優勢。教育對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受體,在臨時形成的教學關系中處于客體地位,既不具備相對知識優勢,也因認知上的差距缺少話語權。
目前,雖然通過制度以及角色重要性來分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相對固化,但是也并非永恒不變。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網絡對高校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面滲透,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已成為高校學生知識累積和建構認知體系的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及其主體在形式和內容上也都在經歷著重大變化。《2012年全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表明,將“網絡”作為獲取社會信息主要渠道的學生占73.1%,較2011年上升了3.1%。在學生“通過網絡進行的主要活動”中,“搜索信息、查閱資料”“了解新聞”和“聊天交友”占據了前三位。“微博”等自媒體對學生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據統計,59.9%的高校學生會不同程度地使用自媒體信息,比2011年上升了13.1%。在校學生基于網絡的活動形式越來越豐富,活動比重也越來越大,在信息獲取和社會交往等方面表現最明顯,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逐漸泛化,許多不同種類的主體開始通過網絡來展現。網絡的交互性和開放性等特點開始逐漸對高校學生的交際體系以及知識結構產生影響,同時也使得高校學生不再滿足以往的傳統模式上的“你講我聽”的“對話”模式,有的甚至開始爭奪話語權,成為泛化主體的一部分,這是他們主體意識增強的表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泛化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
(一)網絡海量信息削弱了教育者的認知優勢和話語權威
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信息獲取受“金字塔”式組織機構的影響和制約,與學生相比,教育者獲得信息的渠道顯然要多得多。同時,就信息的可信度而言,也是教育者所獲得信息的可信度高。因此,在制度上,教育者的主體性話語權由此得到了認可,在學生中容易樹立威信,受到學生的支持。然而,目前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教育資源的分配已然發生了很大變化。先前,由于無法保障信息的及時更新,才使得教育者能提前得到信息,而當前他們所獲得的信息缺乏對現實熱點的關注和剖析,表現形式也陳舊教條,開始逐漸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高校學生開始不斷地通過網絡獲取信息,而這些網絡信息是教育者所不曾掌握的,甚至教育者也需要從網絡中獲取信息,成為網絡教育的客體。教育者的信息優勢迅速減弱,甚至消失。
同時,盡管教育者和高校學生同為網上學習的客體,但后者無論在成長環境和認知需求等方面,儼然是虛擬社區的主體力量和網絡文化的生力軍。教育者所獲得的信息或許學生早就已經了解,而高校學生在談話間所說的一些網絡術語或是網絡話題則是教育者們從未聽過的。從某些方面說,高校學生反過來成了教育者的教師。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正視自身所處的環境,轉變觀念并采取相應對策,勢必會喪失自身信息優勢,削弱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權威性,使原先獨有的話語權受到更大的沖擊。
(二)網絡主體泛化消解了教育者的話語調控力和教育引導力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通常包括收音機、電視等平臺,而從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施教者們則依托對信息資源和渠道的控制來審定和調整信息,形成自身的話語優勢。在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無法保證對一些不好的信息進行屏蔽或去除,其在信息管理上的地位也明顯削弱。此外,由于各類網絡上的學生主體的意識都較為開放,可以相對自由地接收和傳播任何觀點與思想,其他良莠不齊的泛化主體所傳播的思想則會暢通無阻地作用于高校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具備“把關”能力或者“把關”能力喪失,那么,教育主體的話語權將無從談起。
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力和調控力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導作用發揮的關鍵因素。然而,面對越來越大的信息空間以及主體泛化產生的多元思想和文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灌輸”的往往是將復雜社會簡單過濾或美化后的東西,而高校學生在網絡中更容易接觸到那些更為“原始”、更貼近生活的內容,加上學生本身心智并不成熟,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又特強,因此,那些網上的內容是他們更易于認可和相信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們接受不良信息的概率。對實施思想教育的工作者來說,若無政治敏感,缺少對網絡傳播思想的認識,缺乏必要的網絡操控能力,那么,在應對網絡資源自由的信息環境和泛化主體多元化的輿論環境時,就無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無法引導高校學生正確辨別和利用網絡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喪失“把關人”地位的同時,也會不可避免地削弱自身的調控力和引導力。
(三)網絡主體的交互性加深了傳統教育主客體間的矛盾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習慣于“自上而下”的教育路徑,對于不同學生都采取一樣的方法,未考慮他們的發展程度,只意識到了自己是施教者,學生是受教者,兩者之間的聯系就是知識的傳遞關系。但施教者所謂的傳授知識,其實就是單方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不管學生是否能夠接受。這在形式上來說,高校學生成了信息的“儲存器”,實際上可能只是“消音器”。
教育活動可以使人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但如果教育活動開展得不好,很可能使其在意識上發生不良變化,進而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危害。網絡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不一樣的是,網絡教育所展現的“師生”關系是彼此平等的,不管你目前是什么身份,只要你在網上學習,那就有個共同的稱呼,即“網民”,而現實中由于種種原因還無法做到這點。此外,高校學生能在網絡上進行平等自由的交流和學習,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他們的主觀意識。他們不再認可教師對知識的傳授方式,甚至出現消極對抗的情緒,轉而更加認可網絡上的平等交流、學習知識的方式,這無疑使施教者原先的話語權優勢變成了當前教學中的劣勢。
在網絡上,隨著高校學生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活躍,其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對個人價值的追求和對個性的彰顯成為一種時尚與習慣。一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是以將一定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傳授給學生為其主要教學任務,忽視了對學生個性的培養,這也使學生在心理上滋生了反抗情緒。面對網絡環境下客體對主體的訴求和主體泛化的趨勢,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未及時轉變角色和強制性灌輸的教育方法,使充滿了功利性和目的性的行政式話語在網絡語言的烘托下顯得僵硬且蠻橫,逐漸走向了網絡泛化主體的“反面”。
三、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泛化的對策
網絡作為高校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并不是為了否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話語權,而是為了使話語權呈現多樣化,改變以往傳統教育話語權居高臨下的教育模式。在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對教育主體多樣化以及話語權上出現新的變化,應當積極改變自我教育方式,開創踴躍爭奪話語權的新局面,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一)更新教育觀念,注重培育良好的教育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促進高校學生素質、能力和個性的全面提升,而社會價值觀一直是其主導內容。從根本上來說,網絡使得高校學生感受到了自我價值得以體現后的快樂,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忽視了高校學生的這些訴求,脫離教育主體泛化的現實,一味地追求整齊劃一的崇高思想,只能在眾多主體中失去自身話語權和影響力,并在客觀上導致高校學生個性發展的不確定性。此外,對于社會價值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更加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樣性,通過啟發式、體驗式等教育方式來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并充分利用自媒體等網絡傳播手段進行有效宣傳,使高校學生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網絡上都能獲取“正能量”。當然,也應認可所有學生本身的價值地位,進而幫助他們實現自身的價值。同時,針對網上的虛假新聞和不良信息,思想教育工作者要與網絡新興媒體結合起來,針對高校學生身心還未成熟且意志力較弱的實際,構建適合于學生成長、學習和評判對錯的信息體系,不斷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
(二)采取多種教育模式,注重互動式平等交流
網絡對教育擁有無法替代的環境話語價值,網絡空間所創造的溝通環境要求一種更加民主、自由、生動的教育模式。教育主體泛化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學生對傳統知識權威的從眾心理,并對高校學生思想的自我發展起著強化劑作用。
網絡中的泛化教育主體不會將信息通過強制性灌輸的方式來讓高校學生掌握,而是通過引導、討論以及自主學習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同樣,高校學生也不希望教育工作者通過傳統的灌輸式方法將知識傳授給他們。然而,網絡上所謂的“教育主體”派系眾多,其傳播的內容良莠不齊。堅持以意識形態為主要方針,積極灌輸依舊是幫助學生掌握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的一條重要途徑,關鍵在于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甄別泛化的教育主體,利用網絡的作用將要教授給學生的知識變成他們渴望學習的內容。將網絡主體與傳統主體有選擇性地結合,并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傳播的便捷性,不僅展現師生之間的互動情況,還要形成互動局面。要形成互動局面就必須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溝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淡化”教育者角色,主動吸收網絡主體平等性和交互性的優點,充分利用當前的網絡聊天工具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進而慢慢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以及思想觀念。
新媒體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無線通信等為平臺,向用戶提供信息及服務的新型傳播媒體。新媒體是相對于報紙、廣播、雜志、電視四大傳統媒體而言的,它以豐富的資源、便捷的交流,對大學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說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已經新媒體化了,改變了大學生的認知結構、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等,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如何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深入分析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問題,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契機
1.新媒體擴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
新媒體具有信息量大、資源豐富的優勢,為大學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虛擬空間,他們可以通過QQ、微博等隨時傳播或獲取信息。新媒體依托計算機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形成巨大的網絡體系,此體系中的每個人既是信息者,也是信息傳播者。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進入了廣闊的、嶄新的領域,網絡上的所有公共和私人空間都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窄、影響力小的問題。
2.新媒體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
新媒體傳播具有隱匿性特點,消除了交往主體間的年齡、身份、性別等局限,打破了現實社會中的交往阻礙,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無隔膜的互動交流,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強了學生交流的欲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多媒體可以查看學生的動態、說說、表情變化、簽名等,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也可以借助QQ、飛信等載體,創設和諧、輕松的環境,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在隱匿的狀態下自由交流、對話,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樣化。
3.新媒體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
傳統媒體報紙、雜志、電視等強調單向的灌輸、宣傳,新媒體手機、網絡等注重信息的交流與互動。傳統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通過傳統媒體接受信息或者通過思想政治課接受教育,都是處在被動地接受地位,自主選擇的可能性較小。而新媒體具有形象性、直觀性,使枯燥、嚴肅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學生可以在寬松的氛圍中自由瀏覽信息,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1.新媒體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
新媒體傳播呈現出多元化、去中心化特征,網民可以通過發手機短信、網絡群聊等參與信息傳播,即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新媒體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影響他人。新媒體環境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以平等的姿態交流信息、獲取資源,甚至學生獲取信息的時間比老師還要早,徹底打破了教師的知識權威形象。受新媒體的影響,大學生主張張揚個性、拒絕權威。這種心態可能會使大學生不滿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
2.新媒體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
新媒體傳播的匿名性、超時空性,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輿論的難度。新媒體如網絡的開放性決定了它所承載的信息的復雜性,既有豐富的、前沿的信息,又有不健康的、非法的信息,這對于涉世不深的學生來說,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迷失自我,產生思想的沉淪。同時新媒體的多元傳播模式增加了信息控制的難度,一些媒體為了吸引大眾眼球,增加點擊率,隨意散布謠言,公開隱私。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誘導學生,引發一些惡性事件。另外新媒體的匿名性,可能會使一些學生在無所約束的情況下,用網絡、手機等攻擊他人或者散布不良的小道消息,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
3. 新媒體挑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力
新媒體以其海量的信息、便捷的交流、夢幻的刺激等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成為大學生學習、工作、生活方式的主流。新媒體超越了現實世界,構建了虛擬空間,為大學生提供了交流、學習的平臺,但同時新媒體的虛擬性使大學生自由的暢游于網絡世界,擺脫了現實社會倫理的束縛,很容易放縱自己,忘卻社會責任;有的學生整天沉溺于網絡,很容易形成孤僻、抑郁、逃避現實等心理問題,甚至出現交往障礙,這必會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難度。
三、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占領陣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平臺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實效,必須緊跟時展,掌握新媒體特點,加大資金投入,更新校園新媒體技術。首先創設新媒體思想文化傳播平臺。新媒體環境下,以校園門戶網站為主體,利用微博、QQ、MSN等新媒體技術,設計開發具有趣味性、時代性、思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軟件,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娛樂服務。其次重視新媒體內容建設。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成為關鍵,要確保馬列在校園新媒體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加大新媒體傳播主流信息的力度。同時抓住大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參與新媒體建設的熱情,從而使校園新媒體更好地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
2.創新話語,把握新媒體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新媒體給大學生提供了自由、開放的話語空間,大學生對網絡的青睞,降低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力度。因此,要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轉向,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貼近學生實際,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傳遞教育內容。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精心設計話題,主動引導,把握熱門話題的話語權。其次轉換話語方式,豐富話語內容。新媒體環境下的話語具有個性化、生活化、情緒化色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創新話語方式,克服假話、空話、套話,多用形象、生動的大眾話語,形成大眾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形式。
3.轉變觀念,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權建構是提升教學實效性,達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眾教學目標的內在要求,也是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議題。然而在自媒體時代下,各式各樣嵌入型社交類應用軟件的推廣,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由此可見,對自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權建構開展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自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權面臨的挑戰
(一)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日益激烈
伴隨全球一體化的逐步深入,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日趨白熱化。全球一體化有利有弊,為發展中的國家帶來了巨大沖擊。發達國家依托先進的自媒體技術,借由文化交流之名,在全球宣揚自身的文化、價值觀,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削弱一些國家的人民群眾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及歸屬感,進一步致使以民族文化、民族特性的民族精神被消解,最終對國家政權鞏固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潛伏于全球化內在的意識形態斗爭的真正意圖,我們應當予以足夠重視。
(二)主流價值觀與非主流價值觀的位置發生了改變
自媒體時代下,中立、同質、異質等文化形態不斷進入到人們視野當中,主流文化的“壟斷”地位已然受到了動搖。人們對主流價值觀、主流教育逐步產生審美疲勞,對新事物好奇心理的驅使使得關注中立或者異質文化。此類文化主要是為了牟利,借助自媒體平臺,從人的趣味著手,采取現代營銷手段來攻占文化市場,削弱主流文化在各領域的話語權,導致主流價值觀與非主流價值觀的位置發生了改變。
(三)信息碎片化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實效不斷消減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有著信息碎片化的顯著特點,指人們通過網絡媒體獲取各式各樣信息,然而卻不進行深刻的分析、理解、思考,獲取信息的目的主要在于消遣時間、轉移注意力、釋放身心壓力等。自媒體時代下,社交平臺客戶端得到廣泛推廣,使得信息碎片化頻率更高、傳播速度更快,多元文化很大程度上轉移、分化了大學生的注意力,信息碎片化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實效不斷消減。
二、自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權建構的策略
(一)拓寬知識來源渠道,強化思想教育工作者話語能力
自媒體時代下,思想教育工作者當充分利用自媒體平臺,強化對網絡基本規范、常識的學習,掌握網絡用語,增強自媒體工具操作應用技能,拓寬業務知識來源渠道;提升對時政、社會動態的關注度,勤思考、勤總結,可結合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組織主題班會,以促進達成社會共識,拓寬時事知識來源渠道;依托自媒體群組,強化與同行的互動交流,借鑒引入成功管理經驗,拓寬知識的來源渠道。
(二)重塑主體角色,增強思想教育工作者主體作用
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構筑獨立的人格、風格,提升對參與型文化建設的關注度,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洞察力,以理性克制情感,達成虛擬網絡向現實社會、網民角色向學生身份的回歸。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構筑極具感召力、生命力的話語,抵制自媒體平臺話語霸權,促使一系列話語比重得以均衡,為大學生意見表達提供合理空間,引導大學生走出心理誤區。
(三)增強公信力,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媒介素養
在網絡輿情侵襲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厘清教育管理思路,提高媒介意識,有序攻克自媒體文化陣地,開展好信息傳遞工作,構筑良好的師生關系。此外,高校應當加大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網絡思政工作能力的培訓力度,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能力、素養,進而獲取自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三、結語
總而言之,自媒體時代下,思想教育工作者能否擺脫失語困境,建構話語權,直接關系著思想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思想與行為是否具有實際的影響力和制約力。鑒于此,相關人員要不斷鉆研研究、總結經驗,全面分析自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權面臨的挑戰,積極促進自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尹朝暉.自媒體時代高校傳統思想政
治理論課教學的話語困境及其重塑[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4(3):183-186.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a)-0149-01
1 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學生個體意識缺失現象
1.1 以教師引導為主,忽略學生主體地位
突出學生個體意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實質上就是對以學生為主體的積極關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目前我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主要強調教師的權威地位,不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作為師生互動學習的過程,主要突出政治課教師的引導作用,大部分政治課教師更是習慣以育人的身份要求學生“惟命是從”,而學生在被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過程中很難將知識融會貫通,這些現象與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違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應該盡最大可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積極參與、自主學習、自我反思和多元化發展,從而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師生互動的學習氣氛,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才能夠被學生接受,進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1.2 注重服從和權威,忽視學生個體差異性
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青少年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公平意識越來越強烈,這就需要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通過與學生的平等溝通和交流,掌握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從而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但是,目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常是教師以權威的地位對學生進行教育,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學生大部分時間被迫接受教師的灌輸,教師不懂得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也沒有將學生當作主體來看待,最終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教學效果較差。這種忽略學生個體、過分強調教師的教育職能的教育模式,不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作為教育基礎,反而追求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用不變的套路來教育具有個性差異的青少年學生,使得青少年學生的個性得不到良好發展,創造性的思想意識也遭到抑制,進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滯后。
1.3 以理論教學為主,忽視實踐教育環節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很多政治課教師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只是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實踐活動對學生的重要意義。學生也不能夠將被動接受的理論知識轉變為正確的思想覺悟,更不能轉化為自身的思想意識。而且,課堂上理論知識的教育與社會實踐有著密切關系,但是很多政治課教師只注重課堂教育過程,忽視了課后的社會實踐引導,導致學生雖然接受了理論知識卻不能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得學生只能夠對思想政治教育有片面的理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進行,既要重視課堂理論知識的傳授,又要注重所學理論在生活中的實踐應用。
2 基于高校學生個體意識培養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模式
2.1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走向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注重與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相結合,提倡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高揚學生的主體性,逐漸形成主體性教育范式。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教師引導,不斷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認知水平,發展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但主體性教育范式也有其弊端,“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不是對應關系,師生之間的聯系僅僅是“知識”這一紐帶。當前越來越多的政治課師認識到主體性教育范式中師生之間的交往關系難以達到思想碰撞、情感交流,難以形成共識,往往容易導致師生關系產生“單向度”的交往,不易達成交往中雙方的共識。因此要促使主體性教育范式向主體間性教育范式轉化。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師主體到教師和學生雙主體再到主體間的必然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主體間交往活動,教師不能僅僅將學生看做接受知識和技能訓練的對象和目標,而是主體與主體之間分享思想、知識、情感的過程,師生主體間交往的目的是達成共識,共同提高。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倡導平等交往、主動對話、雙向互動、相互理解、情感交流,有利于學生個體意識的凸顯。
2.2 尊重學生的個體話語權,為突出學生個體意識奠定話語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更多依靠師生之間的交流尤其是語言的交流,話語權是保障交流暢通的基礎。學生的話語權是學生通過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的獲得而確立的,突出學生個體意識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重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其積極性,也就從理論層面賦予了學生更多的權力。而話語權的獲得也為突出學生個體意識的教育模式奠定了話語基礎。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政治教師往往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賦予其話語權,使得部分學生處在了對話交流的邊緣。而這種課堂話語權的不平等有可能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發展機會的不平等,甚至引發學生之間發展水平的差異,不利于突出所有學生的個體意識。針對政治課教學中的學生話語權的缺失狀況,政治教師要在建構主體間性師生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尋求有效的策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求異,建構持續發展性的話語權。總之,只有學生話語權得到政治教師的充分尊重和保障,才能為突出個體意識奠定基礎。
2.3 發揮學生個體的參與積極性,注重師生間的知識和思想的分享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和思想由政治教師向學生的單向傳遞和學生的被動接受。隨著當代高校學生主體意識和個體意識的覺醒和知識結構的擴容,學生和老師分享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日益成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分享模式是師生雙方面對面以平等的姿態,在共同話語上展開的思想交流。以理解他人為基點,并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達到二者之間的融合。在這種分享模式中政治教師發自內心與學生分享,也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意識,而不是基于傳統權威或知識權威施加于學生,因此會使師生都達到提升。分享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一種體驗式的交流對話境域,教師和學生真誠地把自己的思想傳遞給對方,并用自己的語言和邏輯方式去說服對方,把自己的思想用正確的方式傳遞出去,師生之間才能通過理解而實現精神世界的共享,使教育內容由單向影響轉向雙向影響。政治課教師要善于進行情感激勵,要從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多方面關心、幫助學生,激發其積極向上的精神。只有不斷注入情感,才能喚起學生的情感與思想的共鳴,產生相互尊重與信任,通過贊美和信任,使學生滿足這些需要之后,產生更大的動力,朝著良好的預期發展。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引領時尚潮流的大學生們揮動著“網絡語言”的翅膀,在網絡世界里翱翔。網絡語言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送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網絡的天空時而陽光明媚,時而暴風驟雨。
因此,將網絡語言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兩者結合進行探討,在沐浴和煦陽光的同時,隨時迎接暴風驟雨的挑戰。
一、網絡語言的特征
網絡語言是近幾年被網民廣泛使用的語言,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學者對網絡語言的涵義界定大致有兩種,即“廣義上講,網絡語言泛指在網絡傳播中所應用和觸及的一切語言,大體上可分為三類:一是與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二是與網絡有關的特別用語;三是網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詞語和符號。狹義的網絡語言就是指第三類。”[1]
網絡語言是傳統語言變異的結果,是伴隨著網民這一群體的出現而產生的社會語言現象。因此,它與傳統語言相比,呈現出以下特點。
1.簡約性。網絡語言之所以越來越受青睞,重要原因在于其追求語言表達上的簡約,力求用最簡單的數字、符號來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從表現形式上看,無論是中、英文縮寫型的,還是數字、圖片、音譯型的網絡語言都可以實現在最短的時間里傳遞最多的信息,完成迅速有效地交流。[2]
2.豐富性。網民們充分利用鍵盤上的字母、數字和符號創造了許多生動形象且妙趣橫生的表情和動作,用以表達喜怒哀樂,達到了與實際交際無異的效果。以網絡符號表達笑容為例,“^_^”表示簡單的微笑,“=^_^=”表示溫馨的微笑,“:-D”則表示哈哈大笑,這些符號組合的表情既形象又豐富,大大增加了網絡交際的趣味性。
3.不規范性。網絡語言的不規范性主要體現:①新創造出一些字詞。例如“”,字的小八代表眉眼,小口作嘴,常用來表達沉重的思想、悲傷、無奈或極度尷尬的心情,或用來形容一個變態猥瑣的人。②詞意遷移轉化,“冒泡”指群里在線常常不說話,突然冒出一句話、發個圖什么的。
二、網絡語言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1.拉近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距離。教育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心靈碰撞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信息的及時反饋是前提,網絡語言一定程度地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心理狀態,因此教育者一旦熟練掌握了各類網絡語言和大學生常用的術語,也就拉近了他們與學生的距離,從而產生情感共鳴。例如,筆者所在學院在新生籃球賽小組賽中成功出線。筆者轉發了王同學的一條人人狀態“現征集我院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拉拉隊!!!!!隊長@王……求組隊,求報名,求轉發吖”,由此開始了我和王同學之間的對話:
王:今年大一的小孩兒很給力喔。
我:必須的!大家都很給力,運動員,啦啦隊,各種給力!
王:唐老師,籃球賽可以從側面讓你更好的了解小孩喔!
我:強烈認同,有的是深入骨髓的了解喔!
王:恩……太讓人了解一個人了。
以上對話中“給力”、“各種”、“喔”、“強烈”等網絡語言的使用拉近了筆者與學生的距離,滲透著對學生見解的肯定,交流活潑自然,最后達到情感共鳴。
2.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網絡語言成為網絡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者掌握了網絡語言,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網絡語言與傳統語言的矛盾和沖突。網絡交互性的交流方式,才能迅速了解受教育者的所思所為并及時做出反饋,從而扮演好思想政治教育中亦師亦友的角色,更好地實現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激發了教育主客體間話語的豐富性和創造性。話語是指對某一主題或目標的談論方式,它包括口語、文字以及其他的表述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達成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理解和共識的主要途徑。網絡話語是一種全方位、立體式的話語體系,集文字、聲音、圖像、影像于一身,可以打破時間限制、地理隔閡,在遠隔重洋的條件下傳遞、交流信息。同時,網絡語境也激發了教育主客體雙方的聯想、創新思維,使得他們在原有的認知模式里更多地融入自我的感知和思想,整體性地激活主體思維,更加投入地解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3]如網絡語言中“潛水、大蝦、貓、拍磚、頂、踩”等詞匯的出現及“陸川體”的高頻引用等等。
三、網絡語言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1.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人學空場”問題。這里的“人學空場”,是指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人的失落和人的抽象化現象,也即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視人的主體地位、扭曲人的個體價值的現象。也就是說,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不以人的全面和自由的發展為終極目標,教育過程中缺少人性關懷,就會成為一種“人學空場”。
2.主客體間的話語理解差異。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內容和形式上有著語境嚴肅、話語規范、語詞固定等鮮明特點,而網絡話語則表現出多樣化、娛樂性和不規范等特點,從而造成教育主客體雙方的的話語理解差異,使教育信息難以進入大學生的文化語境中,從而引發對思想教育的排斥和反感。[4]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主體地位出現位移。在網絡語境下,信息資源的獲取是完全平等和開放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難以再有信息的先導權和支配權,甚至由于受年齡、固有思維模式,在信息的獲取和運用上會不及教育對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壟斷逐漸被打破。此外,論壇、博客等載體為受教育者提供了實踐的平臺,其個體話語權的表達空間不斷拓展,甚至在一定的領域與教育者話語空間呈現不相上下之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對網絡語言的措施
1.運用科學的傳播方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站在百家講壇上的于丹為什么大受粉絲追捧?這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學習。她說:“坦率地說就因為我是教傳媒的,我特別了解大眾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就是要求你永遠生活在他們生活的語境之內,能夠完成一種心靈的喚醒,而不是一個學理體系的灌輸。”[5]當代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差異性明星增強,面對這種新形勢、新情況,如何傳遞有效信息,怎么完成激活,喚起共鳴,要研究傳播策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融入當代大學生的語境中。教育者不能單純地進行知識灌輸,而是要懂得和掌握傳播的方法技巧,設置導致學生產生某種感受、理解、體驗的思想“碰撞”,使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有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引導學生去做自己思想的主人,使他們在思考與發現中體會成長的快樂。
2.疏通大學生思想信息傳播渠道。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和平等性,強烈吸引著大學生群體。許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利用網絡來傳播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在多元價值觀、人生觀的沖擊下,人們很容易陷入迷惘的境地,往往造成個體行為抉擇的沖突困境,導致內在價值的沖突與迷失。”[6]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利用網絡語言疏通大學生思想信息的傳播渠道。具體包括:①建立多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思想政治教育以網絡為載體,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供了新的呈現方式。”[7]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結合網絡語言把網站辦得有聲有色。②關注并參與到大學生QQ群、BBS、人人網等非政治性的交流平臺中。筆者所在學校,諸如此類的交流平臺層出不窮,且極大加速了校園信息的流通。大家刷人人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③設立影視專區、影評專區。通過大學生觀看影視作品后寫的評論,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網絡語言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借鑒網絡話語,積極拓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資源。首先,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積極拓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輻射空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將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以符合網絡特點的形式予以恰當而生動的展現,豐富網上信息,使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通過文本的選擇和解讀以及交流而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規范傳遞與價值引導。[8]其次,要善于從網絡話語中汲取新話語。要摒棄對網絡話語的輕視、漠視心理,了解學生網絡話語的特點和規律,善于運用網絡話語。要大膽借鑒網絡中的一些健康、有益、良性的話語,借鑒符合大學生群體的話語形式和話語內容,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內容。再次,要密切關注網絡文化的發展變化,善于把握時代脈動,了解大學生的審美取向,分析他們的觀賞心理,采用大學生常用的話語修辭方法,采擷和創造出更多表現時代和事物特征的新鮮話語,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話語的再創造。
參考文獻
[1]胡俠.網絡流行語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1.
[2]張春艷,謝濤.淺談網絡語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世紀橋,2011(9):1.
[3]吳潔,潘晴雯.網絡語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探析[J].揚州大學學報,2011(2):2.
[4]沈建紅,陳松源.網絡話語體系構建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2.
[5]賈曉慧.適應8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思考[J].政工研究動態,2009(5):3.
一、網絡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1、對于大學生來說,隨著智能手機的進一步普及和網絡通訊技術的不斷進步,網絡已經融入他們的學習和日常生活,成為大學生資料搜集、信息傳播、思想表達、友誼互動的新渠道和新平臺。應該說,網絡化不僅成為當代大學生追逐熱議的焦點,同時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網絡化開啟的大數據時代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網絡化促使“大數據”成為時代的業態,“數字化生存”已經成為某些大學生的真實寫照。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每天都在不斷產生海量的信息數據,其增長容量之大、速度之快、來源之廣、價值之雜令人目不暇接。大學生從互聯網上可以獲得更加快捷的、廣泛的、多元的、全面的訊息,從而克服傳統思政教育僅靠高校教師這一教育主體提供單向性、唯一性教育資源的弊端,進一步擴大教育資源的深度與廣度,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資料信息的及時更新、充實,源源不斷全方位地為大學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2、網絡信息技術以其交互式手段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創新提供更加實效的途徑。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傳統思政教育由教師掌控主宰,學生被動接受的單向性的學習方式,網絡平臺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師生互動的交互式教育渠道和空間,在網絡上,教師和學生可以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雙向、多向交流互動,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間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展傳道授業解惑的溝通交流,傳遞分享訊息,表達不同意見,形成開放、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這不僅能夠激發大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積極性,而且能夠使教師更加真實地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狀態,有的放矢及時進行正確引導,提高思政教育的功效。
3、新媒體工具開辟的網絡空間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陣地搭建了新的載體平臺。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校園BBS、QQ、微信、微博、MSN等新媒體越來越以其新f、靈活的方式吸引大學生關注的目光,可以說,新媒體“極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成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微載體,結合主流網站建設,把課堂教學延伸拓展,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以大學生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他們的日常學習生活,實現課上課外、校內校外的對接,讓思想政治教育全時空的時刻存在,從而聚合思政教育的成效。
二、網絡化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難題
“每一種技術或科學的饋贈都有其黑暗面”,信息技術的發展就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化既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廣泛開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平臺,但同時也對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和嶄新要求,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消極影響,使其面臨著時代的難題與困境。
互聯網提供的繁雜的海量信息極易誘導一部分辨識能力不強的大學生接受非主流亞健康的信息沖擊,從而削弱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的引導力度,加大教育難度。當前,科技迅猛發展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進行學習交往,特別是大量社交新媒體的出現,使大學生處于海量信息的包圍之中,這些信息良莠不齊、利弊參半,一部分大學生由于認知水平不高、判斷能力不足、心智不成熟等原因,難以對此作出準確客觀的判斷,非常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腐朽的、甚至碎片化的信息干擾,由此影響大學生對社會主流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選擇,使他們產生思想困惑和價值觀扭曲,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思政教育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
新媒體技術的去中心化反權威性特點極大沖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話語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受到挑戰,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網絡化時代不僅改變了一個國家社會發展和經濟運行模式,也對人們的思維方式、認知方法、生存形式產生巨大影響。網絡空間的對等寬松環境意味著傳統一元化、權威性的信息傳播方式逐漸消解,個性化的新媒體技術使大學生對傳統中心化一方獨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排斥回避心理,思政教育主體話語權不斷受到稀釋與解構,教育內涵難以得到大學生回應,往往出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錯位發展狀況。可見,“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能滿足現實情況需要,出現了滯后、低效現象,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話語權的式微是其滯后、低效的關鍵原因。”由此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實際效能難以真正發揮。
網絡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日趨復雜極大地考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信息技術素養和網絡監控能力,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面臨亟待解決的新問題。現代大學生高度依賴網絡,他們在網絡平臺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而網絡媒體卻精華與糟粕并存。也就是說,網絡高新技術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加快了思想文化領域斗爭的復雜性與艱巨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境的不可控性、風險性以及多變性。于是,這種情況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強化自身的專業素養,熟練掌握新媒體信息技術,能夠對大學生在網絡思想動態和信息接收進行及時收集整理及監控反饋。
三、網絡化視角下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徑的對策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今天的世界進入網絡化時代,互聯網的豐富性、即時性、多元性、隱蔽性、平等性使越來越多的大眾群體開始使用網絡實現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換。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可見,網絡在當代社會已經普遍成為民眾特別是青年人日常生活當中重要的溝通載體和交往工具,我們必須創新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渠道。
1、充分認知網絡化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變化新需求,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式,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不斷強化“互聯網+”背景下對新媒體技術的掌控意識,全面推進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方法創新。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要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途徑,必須首先在思想觀念上與時俱進,大刀闊斧地予以變革探索。網絡化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方法、模式、環境等一系列因素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只有適應這種變化,順勢而為,積極探索“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框架,才能夠即時破解當前思政教育難題。為此,高校教師必須具備創新思維、全面思維、跨界思維、實事求是思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充分掌握信息知識,提高自身信息素養,進一步正確引導大學生對網絡新媒體的認識,全系統建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
2、運用信息技術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建設,積極推進互聯網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實現網絡線上線下教育的有機統一,打造高校全過程化、全時空化、全方位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建構學校課堂、校園文化、日常生活、社會環境、家庭氛圍等各項元素之間網格狀互相作用的有機整體。所以,一方面,有必要抓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建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確保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權威性”,充分發揮思政課課堂對大學生理想信仰塑造和人生觀價值觀引導的巨大能效;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移動通訊技術的作用,積極打造網絡教育陣地,在高校主題網站、校園網絡文化、微媒體傳播平臺等建設中,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宣傳正能量,形成主流價值引導和輿情輿論引領,切實有效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性與導向性。
積極開辟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網絡教育新領域,大力拓展網絡微平臺,以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思想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認同、選擇社會主流文化,提高思政教育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網絡化時代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的教育方式手段,為此就必須在對大學生進行現時代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有意識主動地運用信息技術,加強主題網站、新聞網頁、官方微信、工作微信、校園論壇等網絡微平臺建設,即時利用這些工具平臺準確信息,了解學生動態,交流思想,把它們打造成集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服務性、娛樂性于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舞臺。
摘要:
運用文獻計量方法和可視化知識圖譜(CiteSpace)對中國知網(CNKI)1994-2015年收錄的365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相關論文數據進行轉換、分析和制圖發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呈現如下特點:從內容上看,逐漸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思話語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意識形態等聚類的研究熱點;從時間上看,以2007、2013年為節點將研究劃分為萌發期、爆發期和涌現期三個階段;從類型上看,逐漸形成了以“話語權”和“意識形態”關鍵詞命名的漸增型熱點和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關鍵詞命名的穩增型熱點。深入分析研究內容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前沿將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科學內涵闡釋、拓寬研究視域、豐富話語戰略實現路徑、優化元研究方式。
關鍵詞:話語體系;話語權;熱點;前沿趨勢;知識圖譜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13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7)04-0061-06
話語問題的研究始于文學或語言學中的意識形態問題,逐漸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因此,客觀、全面地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發揮著重要作用。基于科學計量分析和可視化科學知識圖譜客觀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與前沿,不僅為研究提供了客觀、直觀的研究成果,而且也為科學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前沿問題提供參考。
一、研究工具與數據來源
CiteSpace軟件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的陳超美教授開發,它是應用Java語言開發的一款信息可視化軟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理論和尋徑網絡算法(PFNET)等對特定領域文獻(集合)進行計算,以探尋出學科領域演化的關鍵路徑及知識轉折點,并通過一系列可視化圖譜的繪制來形成對學科演化潛在動力機制的分析和學科發展前沿的探測。[1]這是“一款具有關鍵詞分析、作者被引分析、文獻被引分析等功能的應用于科學文獻中識別并現實科學發展新趨勢和新動態的軟件,適用于尋找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緊張和當前的研究熱點、前沿及對應的知識基礎。”[2]關鍵詞不僅是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術論文的精華,是作者對文章主旨的凝練和概括,能夠敏銳、客觀、有效地反映出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3]詞頻跳變算法為關鍵詞共現可視化分析提供了可能,“該算法主要通過考察詞頻的時間分布,將那些頻次變化率高、詞頻增長速度快的‘突顯詞’(burst term)從大量的題錄的常用詞中監測出來,用詞頻的變動趨勢,而不僅僅是詞頻的高低,來分析科學的熱點領域和發展趨勢”[4]。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為題進行檢索,運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分析繪制出關鍵詞貢獻知識圖譜,探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和前沿,為該研究提供可靠地數據支持,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的特點。
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以“條件:篇名(模糊)=思想政治話語/意識形態話語/核心價值話語/德育話語,時間=不限-2015年”為檢索式,并且經過學科類別進行精煉和篩選,得到有效的文獻365篇。其中,時間起始設置為不限,但檢索后發現研究1994年為起始;有效數據的篩選首先通過二次檢索的專業選項進行過濾,再通過查看文獻的內容,去除編者按、新聞報道、會議通知、重復文獻等而后得出有效文獻。檢索結果以Refworks格式導出、命名、保存。經由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初步進行數據拆分為逐個文獻保存后,得到分析數據365個。在CiteSpace軟件中建立新項目,設置閾值如下:時間跨度為1994-2015年,時間分區是2年,術語選擇為突顯術語,節點類型選擇為關鍵詞,選擇標準設置為Top30,生成了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得到了317個關鍵詞網絡節點、611條關鍵詞間連線(圖1)。
由圖1可以看出,1994-2015年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共形成了53個主要聚類,且形成了以“合法性”(《合法性、現代性與話語權》,2009)、“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改革嘆息》,2010)、“魯迅精神”(《三次魯迅誕辰紀念活動與意識形態話語的轉型》,2005)等7個聚類,這7個聚類有形成了以“意識形態”為強熱點的聚類集合(圖1右側)。通過關鍵詞出現頻次排序可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關鍵詞以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話語霸權等為主,不僅出現頻次高,且形成了較高的中心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分布
研究熱點是某一時期內,有內在聯系的、數量相對較多的一組文獻共同探討的科學問題或專題。[5]“一組突現的動態概念和潛在的研究問題”可以代表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6]CiteSpace軟件把研究領域概念化成研究熱點和知識基礎間的映射函數,在這個映射函數中包括三個核心概念:突變性探測、中間中心性和異質網絡,可用于識別研究熱點的本質,標注研究領域,及時識別新趨勢和突變。基于此,我們從內容、時間、類型三個維度上來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分布。
1.內容維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
通過CiteSpace軟件自動抽取產生的聚類標識可以選擇具體化、具有實義的名詞性短語,經由對數似然率運行,形成了的圖譜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領域的熱點,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以“關鍵詞(Keyword)”為網絡節點,運行生成了關鍵詞共現圖譜(圖1)。每個圓形節點代表關鍵詞,節點的大小是由關鍵詞出現的頻次疊加而表現的,表明其為研究的熱點程度。據表1可知,結合關鍵詞出現的頻次、中介中心性和初始年份,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領域影響力較高的關鍵詞,結合軟件自動生成的報告,我們發現每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前30位的成果共形成了311個節點,53個主要聚類,其中有7個聚類較為突出,并直接指明了該領域內影響力較高的關鍵詞依次是: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話語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意識形態話語、話語霸權、主流意識形態。這些高頻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應了學者們所關注的重心和研究傾向,亦即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問題。
綜合考察圖譜中的關鍵詞節點發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以國家意識形態和話語權問題為主,表明話語權問題是話語研究的核心;而研究趨向仍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社會功能為主流,卻也出現了一些轉向——從意識形態工作話語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話語的轉變,即李憲倫等人嘗試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學的思路,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更為關注話語問題。此外,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用中國話語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也成為學科話語體系建構的重要內容。
2.時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
根據CiteSpace軟件進行突變性探測,進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突發起始時間和突發強度,進而判定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發展脈絡。首先將數據的閥值c(最低被引次數)、cc(共被引次數)、ccv(共引系數)分別設置為(1,1,30)、(2,2,30)、(2,2,30)進行運算,得到135個關鍵詞節點,254條關鍵詞連線,網絡密度(density)為0.0281。為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時間分布,對突發性參數進行調整,發現了該研究的前30個關鍵詞中出現了一個最強烈的引文脈沖(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聚類#1“思想政治教育”,該聚類初始文獻產生與1994年,引文最強烈期在2007-2013年,引文強度為6.7453。
通過圖2,我們可以發現2007年和2013年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年發文量的拐點,據此我們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分為1994-2006年、2007-2013年、2014年至今三個時間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94-2006年,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成果初始階段。通過表2,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階段的研究熱點主要圍繞著“意識形態話語”、“政治意識形態”、“話語霸權”、“話語權”等標簽詞為主要研究內容,通過對數似然率算法(LLR)標簽詞檢驗發現話語策略、話語權、話語霸權、(國家)意識形態(變革)、話語、話語體系等中介中心性較高的節點名稱。可見,這一階段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主要和意識形態變革、國家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與話語權的研究為主要內容。但是從突現率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仍未引起學術界的關注,研究領域多于文學與意識形態話語相關,研究成果的數量較少、相關性不強、研究范圍不廣泛,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程度不高,話語問題仍處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準備階段。而意識形態話語問題的研究仍在文學領域研究較多。
第二階段是2007-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德育話語、意識形態話語、國家話語權問題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學常規屬性的研究。從可視化圖中的數據顯示,在這7年期間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形成了39個聚類,較為突出的聚類有4個,且中心性較強,“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的中心線強度分別為0.55和0.35,形成的主要聚類相互關聯和交織,形成了較為集中的趨勢,同時周邊有眾多小聚類,為主要聚類的補充和豐富。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問題研究已經逐漸形成了主要方向,已成為初具學科特色的研究內容,研究視角不斷拓展。從突發性檢測結果(表3)發現,話語研究雖然較為分散,但經過2007-2011年的凝練,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四個突顯主題,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進入蟄伏期。而從作者信息聚類分析,這一階段形成了以李憲倫為主、依托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學構建探研”產出研究成果23篇,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成果,夯實了研究基礎。理性反思和分析研究成果發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研究視角從不明確逐漸走向清晰,研究方向從較為分散走向多樣,研究主題從多樣走向統一。這一階段的研究初具規模,雖未能形成較為穩定的范式,卻對核心概念、研究方向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第三個階段是2014年至今,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熱點較為突出,“話語權”、“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中介中心性較高,并且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建設”為主的9個聚類。從中介中心性、聚類數量聚類間的交互程度不難發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研究內容和研究范式。通過表4,我們檢驗這一結論,“話語權”、“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等關鍵詞在出現頻次和中介中心性上較為突出,超過了前兩個階段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權)、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權)已成為研究熱點。同時,這一平穩發展預示著“涌現期”的到來。
3.研究類型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趨向
通過對關鍵詞出現的頻次、中介中心性、突現率以及時間分布等綜合考察,可以列出四類具有代表性的熱點,分別為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話語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而根據高頻次關鍵詞的引文歷史(Citation history)分析功能生成的熱點的被引歷史路線圖(圖4)的比較來看,可以發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漸增型熱點,包括話語權(圖4-1)和意識形態(圖4-2)。從節點“話語權”的共現文獻來看,共出現了68篇文獻,內容主要涵蓋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意識形態話語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權、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權等內容。“話語權”具有話語權利或話語權力兩種意蘊。作為政治權利來說,話語權是指說話和發言的資格,即個人與社會組織爭取話語權的最終目的是使自己的言語能夠被認可和聽從,更多地是為了爭取自身的地位與權益。作為一種觀點和理論的影響力來講,話語權則是指這種觀點和理論所能影響和左右他人思想、被他人所認可并遵行的能力。[8]而意識形態話語權是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東西方在話語權爭奪的核心問題。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策劃者們通過顯性、隱性的方式宣傳西方的價值觀念、政治主張、生活方式,形成了強大的話語攻勢,運用話語權來影響彼此的意識形態。現代意義的“話語權”不僅僅是說話和發言的資格,而主要是指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意識形態主導權。因此,話語權的研究也就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主要趨勢,更說明了“話語權”和“意識形態”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趨勢。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變革本質上,是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效能,即有效掌控社會意識形態的話語權。[9]
第二類是穩增型熱點,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圖4-3)和“”(圖4-4)。話語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較為新穎的方向,是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學[7]的提出而日漸發展的,從時空分布來看,仍是一個較為新穎的研究方向。作為學科建設方向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和這兩個關鍵詞核心節點,引文歷史路線是按照一定的水平上下波動,且出現了上漲的趨勢。其中,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節點的引文文獻突破了81次。一方面,作為現代國家軟實力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國際性日漸突顯,不得不構建與世界交流的話語體系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價值實現,依賴于話語信息傳遞過程中,遵從話語主體的實際需要,與特定語境相契合,謀求話語雙方“共識域”的擴大和融合。[10]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經過30余年的發展,需要拓展學科發展的理論槽,需要在國際比較中突顯中國話語的影響力,以及理論的指導作用。關鍵詞“”自2008年首次出現,凸顯率(Burst)為0.05。雖然突現率較低,卻是頗具潛力的研究方向,在2014-2015年中就出現了40次,而通過引文歷史路徑看,其研究穩健型增長,而且近兩年的被引情況看,同比其他研究方向則表現出了迅猛地發展趨勢。由此可見,話語研究在話語研究中將是前沿問題,這也印證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縱深發展和拓深學術槽的迫切需要。
三、結論與反思
運用科學計量分析方法和可視化圖譜的分析表明:從內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領域的熱點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話語霸權、話語權、話語體系等主題展開,但主要圍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問題和意識形態話語問題兩個方向展開。從時間上看,以2007、2013年為時間節點,將話語研究分為“萌生期”、“蟄伏期”和“涌現期”三個階段,尤其是2011年以來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現,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一個波峰。從類型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熱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漸增型熱點,如以“話語權”和“意識形態”關鍵詞命名的成果增速較快;另一類是穩增型熱點,如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關鍵詞命名的成果增速穩定。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穩定的研究熱點,揭示了話語研究的前沿和方向。
深度審查和理性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圖譜、數據和內容發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研究中亟待突破的問題包括: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視野局限,視角內容單一、不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聚類分布和邊緣文獻的小聚類較少,話語研究的邊緣方向發展較少,說明其研究的視野不夠開闊。黨和國家意志及政策導向特征較為明顯,意識形態話語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研究的核心內容和主題,尚未形成多學科交叉探索話語問題的局面。由于話語研究視野的限制,話語的權威性較強,故而如何讓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更加具有影響力、吸引力將是研究的努力方向。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戰略的實現路徑研究不夠開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本身就是綜合的系統工程,涉及了教育、心理、傳播、哲學、倫理等多個方面的內容,話語本身的內涵也不僅僅是指語言符合,更多地強調解決實踐中的傳播載體,學科交流、國際交流中的特定表達方式。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多是基于主觀判斷進行的,缺乏對話語主體、話語對象、話語內容、話語路徑的探索,更缺乏對話語研究的研究和評價。因此,話語戰略實現路徑研究應該具有國際視野、時代眼光和中國情懷,更應與相關學科進行交叉碰撞,使話語研究既保持高勢位,又要有親和力。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系統研究,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要素結構和生成過程的探索,不僅需要探索話語意圖的生成與傳播的規律,而且應充分了解話語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現實狀況和真實需求,還要掌握話語傳播的技術和渠道,運用教育對象樂于接受、易于認同的傳播方式進行話語傳播。此外,加強對話語體系的測評,客觀全面地評價話語體系,及時掌握話語研究、傳播和環境的的狀況,提升理論支撐傳播、傳播深化理論的內生動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主導地位。
參考文獻
[1][3]陳悅,陳超美,胡志剛,等.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citespace實用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9.
[2]丁長康,鐘勇為. 我國近十年課程研究熱點與反思——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5(3):89-93.
[4]侯劍華,胡志剛.CiteSpace軟件應用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現代情報,2013(4):99-103.
[5]肖國芳,彭術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熱點、趨勢與問題[J].高等農業教育,2015(9):78-82.
[6]陳仕吉.科學研究前沿探測方法綜述[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9(9):28-33.
[7]李憲倫.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學與文本話語體系構建[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0.
[8]白立新.略論黨的意識形態工作話語權的內涵與本質[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107.
[9]侯惠勤.意識形態的變革與話語權——再論在當代的話語權[J].研究,2006(1):45-51.
[10]向緒偉,譚琪紅.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價值實現[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40.
主體間性理論既是當前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是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必然選擇。要實現從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轉變,不能一味沿襲傳統的、慣性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必須拋棄傳統的思維定勢,真正從內容、手段、方法、載體、環體等方面進行一體化的改革和創新,使學生感受到從所未有的新穎獨特,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并自覺地參與到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悄無聲息地實現教育的目的。具體地說,主體間性理論運用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切忌只重工作目的性而不考慮方式方法,始終堅持平等對話原則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論非常注重目標的達成度,甚至忽視了手段和方法的適宜性,以致于出現了事與愿違的后果,并未實現預期的目的,“勞而無功”卻在社會、學校“背”上罵名,最終呈現出學生不滿意、黨委政府不滿意的狀態。如何有效地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呢?一方面,講究工作方式方法,注重教育情境創設。方式方法上要講求“外虛內實”。表象層面上不能顯得目的性太強,“昭然若揭”,“有意”惹起學生的反感,從內心產生抵觸情緒,失去了開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骨子里面確實有工作的想法和目的,絕不是簡單、單純的交流聊天,承載著應有的責任和使命。要將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其核心就在于教育情境的創設,教育活動的精心策劃。經過精心設計的情景是雅致的,經過精心策劃的活動是巧妙的。既能實現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學生的警覺和反感,取得教育者的水平和藝術。另一方面,嘗試師生交往對話,營造平等和諧氛圍。對話是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對話的前提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人格上保持平等。要堅決革除傳統模式下教育者“高高在上”,開展工作“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受教育者被“虎視眈眈”“眾目葵葵”,大有“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的架勢,營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對話的基礎。因此,雙方要以平等的姿態、朋友的身份進行交往,忘卻傳統意義上的師生尊卑,徹底拋棄“不愿談”“不敢談”“不能談”的心理障礙基礎,從心底里把對方當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親人,真正朝著師生間無所不談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狀態和境界。
二、切忌只顧把控話語權而不契合學生實際,始終堅持互動交流原則
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話語權的把控。正確的一方把握了話語權,就讓正確的思想得到不斷的傳播,延伸思想政治工作的積極效果;相反,如果錯誤的一方把握了話語權,就讓謬誤的觀念象疾病一樣流傳,擴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極效應。但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的把控不應憑借教育者的優越地位,而是靠要講究藝術和技術的。一方面,要用以知識為基礎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學生。現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越來越難做,一味只采用傳統的灌輸方式,效果不理想,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既要發揮傳統方式的積極作用,又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還對教育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格魅力對人的影響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和持久的。因此,教育者自身既要有淵博的知識,尤其是熟練地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在開展工作過程中能夠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得到學生的信任和佩服,做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且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模范地做到,自覺地把自身塑造成為學生學習的標桿和示范,起到言傳身教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堅持以學生的實際為工作出發點來“取悅”學生。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地強調教育者要做什么,達到什么目的,很少兼顧到受教育者的實際和需要,工作開展起來不能契合學生的內心想法,得不到學生的有效支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行其道”,成了兩條“平行線”,不能產生“交集”,更無從去談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現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不能做“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能脫離學生實際,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學生的實際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邏輯起點,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以急,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學生的“心坎”上,自然得到學生的支持和歡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必然“水到渠成”。
三、切忌只重單方面主導而不調動學生參與,始終堅持合作教育原則
在網絡信息時代,高校學生接受信息改變了傳統的單一形式,來源渠道更加豐富和多元化,加劇了其個性的形成和獨立的意識,對人生、對社會有了他們自身的認識和看法,而且輕易不受成年人的左右。但畢竟學生的認識和看法不會完全成熟和正確,教育者要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成熟和成長。一方面,要變“單主導”為“雙參與”。“互動”才可能“和諧”。社會學上的“互動”是指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眾之間通過語言或其他手段傳播信息而發生的相互依賴的過程。這種相互作用既有積極的過程和結果,也有消極的過程和結果。當然,消極的過程和結果不是人們所要追求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只有雙向互動,并產生積極的結果,才是工作追求的根本目的。所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拋棄傳統的“教育者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單向性模式,轉而謀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方參與,調動兩個積極性,共同致力于育人和成長的目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愉快地實現工作目的。另一方面,要變學生“被動”為“主動”。傳統模式下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不能有效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久而久之,學生就漸漸失去興趣,教育過程就完全演變成了教育者個人在唱“獨角戲”,“臺下”的觀眾都“心不在焉”,無論多么“精彩”都不會獲得“觀眾”的掌聲。而主體間性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學生)都處于主動地位,只有雙方共同主導才能完成整個教育過程,期待出現預期的效果。所以現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學生擺在主體的地位,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發揮主人翁的作用,把教育的目標變成自身成長的需要,由過去的被動接受轉變為現在的主動參與,由“要我做”變為“我要做”,從而把教師的職能從過去的強行灌輸轉變為指導引導、營造環境,由過去的“絞盡腦汁”要學生接受轉變為現在的“心情舒暢”地保駕護航,學生自主地吮吸成長需要的“乳汁”。
四、切忌只顧一意孤行而不考慮學生感受,始終堅持溝通理解原則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觸摸(及)人的靈魂的工作。要改變學生的思想、凈化學生的靈魂,必然要顧及學生的感受,切不可仍然效仿傳統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我行我素”,只有求得師生之間的價值或者觀念的共識,開展起工作來才會得心應手。一方面,要善于傾聽學生意見,避免“獨斷專行”。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講求教育者要怎么樣就怎么樣,而不是學生想怎么樣就怎么樣。而現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則更加注重以人為本,主張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只有摸清學生實際情況,了解學生真實需求,開展工作才是科學的、具有針對性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學生,摸清學生情況是開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接觸學生,了解學生”是摸清情況的有效路徑和最佳選擇。教育者只有深入實際,深入學生一線,和學生打成一遍,做學生朋友,與學生交心談心,在輕松愉快的交流中掌握開展工作的第一手資料,做到工作決策有依據,工作措施很科學,實施起來具有針對性,學生接受起來很容易,呈現出來的效果令人滿意。另一方面,要善于換位思考問題,考慮學生感受。傳統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站在教育者角度思考問題,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則主張站在學生角度考慮問題,即人們常說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既然學生成為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必須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考慮學生的真實感受,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開展工作的措施必須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主動爭取學生的參與,主動邀請學生的配合,主動贏得學生的支持,師生齊心協力,并肩戰斗,輕松愉快地“走完全程”,順理成章地到達“幸福彼岸”。
參考文獻
[1] 周先進.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為必然[J].前沿, 2010(07).
[2] 熊寶金.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實踐路徑探究[J].大慶社會科學,2010(10).
[3] 陳倩.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途徑探究[J].科教導刊,2010(03).
[4] 李小紅.主體間性教育模式在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