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現狀分析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6 11:08: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現狀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濟現狀分析

篇(1)

會展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伴隨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會展經濟脫穎而出。目前,我國會展業顯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會展經濟的發展業已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據經濟相關部門調查研究得出:會展經濟中1:9的帶動系數是指會展收益比例為1,帶動其他產業收潤的比例是9,被市場和企業譽為朝陽產業。

一、會展經濟的內涵

所謂會展經濟,是指通過舉辦各種類型和規模的會議、展覽活動、貿易洽談會等,從而帶來持續的人流、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不斷創造商機,吸引投資,促進商貿旅游業的發展,進而拉動其它產業的發展,并形成的以會展活動為核心的經濟活動形式,以達到促進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的目的。換句話說,會展經濟除了可以拉動當地經濟發展以外,還是展現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舉措,促進區域經濟的綜合發展與提高。

會展經濟從內涵上可拆解為會議與展覽兩個基本內容,兩者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融合的。主辦方既可以在舉行會議的同時承辦一些有商業色彩的展覽活動;也可以在舉辦商業展覽的同時召開一些有學術價值的專題會、研討會等。會與展就這樣相輔相成。會議因展覽而增加了關注,展覽因會議而提升了品質。在國外,會展業更是被稱之為“無煙產業”、“城市經濟助推器”。

二、我國會展經濟發展現狀

1.會展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的帶動下,我國會展場館總量為5400個,我國會展場館總建筑面積達28635908平方米,其中所有2010年的新建的和正在建設的場館的總建筑面積高達7030832平方米,占目前我國會展場館總建筑面積的24.55%,這些數字表明我國已經擁有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現代化會展場館,并且其規模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但是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會展場館的利用率十分低下,場館建設和使用不協調。

2.會展經濟發展迅猛。在國家的鼓勵與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我國會展活動空前活躍,會展形式豐富多彩。日前,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了《中國會展經濟藍皮書》,其中顯示,2011年我國共舉辦展會7333場,同比增長18.21%,居世界第二位;總展出面積817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59%。但是盡管去年我國會展經濟發展環境和發展成果都呈現出積極的態勢,但會展業仍存在“負競爭力”的風險。如部分展會單純利用低成本紅利、外部資源、政策、壟斷等手段獲得一時利益,甚至騙展、展蟲、垃圾展等不良現象。未來中國會展行業要想進一步發展,必須盡快解決這些問題。

3.會展群聚效應明顯。中國會展中心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全國舉辦會展最活躍的省市依次為北京、上海、廣東。同樣的,從會展收入看,廣東、北京和上海占據了壟斷地位,占全國會展收入的近90%。我國已意識到會展群聚效應問題的存在會制約我國會展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在我國相關部門的組織協調下,我國會展布局的趨勢是正從一線城市迅速向二、三線新興會展城市擴散。

三、我國會展經濟發展對策

針對目前我國會展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充分考慮中國各地目前的實際國情,筆者對我國會展業的發展提出幾項對策。

1.規劃合理,科學布局。發展會展經濟不能一蹴而就,而應從當地實際出發,不僅是會展業的數量,還有其規模都要與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相符合。在嚴謹的市場調查基礎上,因地制宜地發展會展經濟,合理統籌會展場館,大城市要考慮會展場館的布局,中小城市要突出場館特色,避免社會資源浪費。

2.加強會展經濟管理,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法規。會展經濟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蓬勃發展的城市經濟必須在健康的會展經濟環境中運行。但是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競爭性,如果不對會展行業加強管理,就有可能阻礙經濟的發展。比如在政府在對會展市場實行市場化運作的同時,逐步將管理會展業的手段由審批制轉為登記制(備案制)。會展協會要制定規范,對會展主體實施資質進行專業認證,加強自我約束與自我協調力,為會展企業提供咨詢與技術指導,反不正當競爭,增強會展行業的素質。同時,會展企業自身也要建立健全規章制度,不斷完善內部管理,提高會展企業的質量。

3.積極培育“特色展”、“品牌展”,不斷提高辦展水平。舉行成功的“特色展”、“品牌展”要堅持做到“四化”,即國際化、特色化、專業化、規模化。所謂國際化,即與國外會展界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借鑒國外先進的會展管理經驗,如利用與國際知名會展企業聯合辦展,鼓勵其來中國辦展等多種方式,提升自身會展管理水平。特色化是指將會展內容與地域相聯系,從中找到其與眾不同之處,并以此對會展進行科學定位,進而指導該會展的實施。專業化即辦展人員專業化、會展內容應專業化、與會人員專業化。規模化是指會展要增升知名度,鼓勵海內外客商與會參展、觀展,努力提高辦會展的質量,增加參與會展的數量。

4.加緊會展人才培養,提高會展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會展業需要大量專業會展專業人才,他們在掌握公關、談判、策劃、展臺設計、廣告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要有一技之長,如能熟練掌握一門或幾門外語,多媒體等。但是目前我國會展人才匱乏,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會展人才已迫在眉睫。我們可以借鑒國際先進的會展業發展經驗,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手段,把可塑之才選送到國外知名會展中心學習培養,做好充分的人才儲備工作。同時引進國外高素質的會展專業人才來我國指導工作或在會展中實際負責一部分管理工作,以此來提升我國會展管理的水平與經驗。

篇(2)

一、引言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繼“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提出的又一個面向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戰略。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但經濟帶上各省經濟發展存在差距,尤其東西差距最為明顯。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由東向西梯度推進,上中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實現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利于我國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注重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提高經濟效益。因此,在長江經濟帶建設如火如荼的時期,對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產業競爭力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長江經濟帶產業競爭力現狀分析

上海市的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極低,低于1%;江蘇、浙江與重慶的第一產業占GDP比重都在10%以下;剩余省市中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都維持在10%以上,其中以云南與貴州兩省較為顯著。上海、云南和貴州的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較之其他省市偏低;江西省和安徽省的第二產業占GDP比重較高,在50%以上;其他省市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逐年略有下降。長江經濟帶下游地區,上海、江蘇及浙江的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排名靠前,且上海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已高達60%以上;西部地區貴州、云南第三產業比重也較高。中部地區湖北、武漢產業結構有所變化,第三產業的比重提高。長江經濟帶的經濟增長中,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大,表明長江經濟帶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拉動,且第二產業仍是主導產業,第三產業在經濟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

三、產生長江經濟帶企業績效與產業競爭力現狀原因分析

1.我國具體政策的實施

改革開放以來,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國實行非均衡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率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東部地區在投資、金融和財稅方面得到國家政策支持;同時東部率先進行改革開發,為東部地區引入外資、高新技術,為經濟發展帶來活力。但這也是加大我國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東部與中西部差距明顯。從而也造成了我國長江經濟帶東部地區競爭力高于中西部地區。

2.要素價格的變化

受改革開放及優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第二產業得益迅速發展,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卻發展緩慢。但隨著沿海地區勞動要素價格的上漲,工業產業利潤空間已面臨瓶頸。而此時國家交通設施的建設力度的加大,我國長江中上游地區的第二產業發展情況得以改善,我國工業產業開始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發展,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

3.自然地理與自然資源分布

我國長江下游地區大多為平原,交通設施較為完善且人口密集,有充足的勞動力,對我國我國發展同周邊各國的貿易往來有著很大的幫助;而長江中上游地區雖然地域遼闊且是我國的重要能源基地,但環境條件相對惡劣,人口分布極度不均勻,在某種程度上,東部向中、西部高價輸出制成品,而中、西部則向東部提供廉價的能源和原材料。

4.交通等基礎設施

我國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進入“基本適應型”;中部地區屬于“隨后-跟進型”;西部地區則處于滯后狀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改善長江經濟帶產業競爭力差異的相關措施建議

1.提高區域中心城市的能級

由于受區位等條件制約,長江經濟帶東、中、西部區域差異明顯,長江經濟帶中西部地區的綜合競爭力明顯低于東部沿海地區的綜合競爭力。長江經濟帶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多為三線或四線城市,經濟水平較低,很難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不能產生有效的輻射作用。因此應注重加強扶植區域中心城市,提高城市的能級,增強集聚功能。應當根據自身情況及特點,著力抓好重點區塊、重大項目,加快自身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帶動周邊城市發展。

2.經濟增長向集約型轉變

傳統產業的經濟增長粗放型特征明顯,往往存在污染嚴重、技術含量低且耗能大等等問題,使得傳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同時產業布局的不合理性使得地方與地方之間,行業與行業之間產生過度的競爭,且加大了社會資源的浪費。針對上述情形,應在傳統產業中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服務業的發展,提高產業產出效率和資源使用率,力爭將經濟增長向集約型轉變,提高地方生產系統的整體效率和綜合競爭能力。

3.充分利用符合地域的比較優勢

各地區應該立足于自身的比較優勢展開更高層次的分工合作,參與到區域分工甚至國際分工以獲取經濟利益。長江經濟帶下游地區的比較優勢在于資金和技術,而長江經濟帶中上游地區的比較優勢在于土地和勞動力。因此中上游地區應充分利用其土地這一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第一產業,且依靠其勞動力這一優勢大力發展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而長江下游地區則憑借資金和技術上的比較優勢發展第三產業。

參考文獻:

[1]馬勇,黃猛.長江經濟帶開發對中部崛起的影響與對策[J].經濟地理,2005,25(3):298-301.

篇(3)

中圖分類號:F293.3文獻標識碼:A

一、北京市經濟適用房供求現狀

(一)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現狀。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對中低收入家庭實行分類保障過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應對象、建設標準、銷售價格或租金標準,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包括兩限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政策性租賃住房以及廉租房。根據北京市城市建設綜合開發辦公室資料(2007年)可知,2006年定向供應給五類人的經濟適用房為1萬多套,但符合五類人條件的有5萬多戶,其余還有8萬多戶符合經濟適用房申請條件的正在輪候,所以需要經濟適用房的還有13萬戶以上,加上以后新增加的,至少還需要建設15萬套以上經濟適用房,按每套90平方米計算,至少還需要建設1,350~1,800萬平方米以上,所以經濟適用房建設應該加快。

市建委主任隋振江稱(2008),2008年北京保障性住房的供應面積已經確定為800萬平方米,其中兩限房45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300萬平方米,廉租房50萬平方米。相比2007年530萬平方米的供應量,大幅增加了51%。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召開新聞會(2010),介紹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情況。大體為:過去三年來,北京市累計開工建設政策性住房2,333萬平方米、24.8萬套。2010年北京將進一步加大政策性住房建設力度,實現自住型、改善型等各類政策性住房用地要占到住宅供應總量的50%以上;新開工建設和收購政策性住房13.4萬套,占全市住宅開工套數的比例達到50%以上的目標。

從近幾年的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現狀可以看出,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已逐步得到市政府的重視。保障性住房比例大幅度增加,在房價飛漲的今天,這讓中低收入者看到了改善居住條件的希望。而其中經濟適用房作為保障性住房建設和投資的重點,更受中低收入家庭關注。

(二)北京市經濟適用房需求現狀。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北京市80%左右的家庭年收入低于6萬元,其中10%左右的家庭為最大收入家庭,有70%左右的家庭為中低收入家庭,可購買經濟適用房。由此可見,經濟適用房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而影響經濟適用房的需求有多重因素,比如城市人口數量、居民收入水平、住房消費水平和支付能力、住房的價格、恩格爾系數等,其中恩格爾系數和住房消費比重主要反映住房需求的變化趨勢。從恩格爾系數來看,從2000年的36.3%一直持續下降到2006年的30.8%,2007年上升為32.2%,2008年繼續上升為33.8%,恩格爾系數整體呈下降趨勢。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消費比重卻呈逐年增加趨勢,從2000年的6.6%穩步增加到2004年的8.7%,2005年有所下降,降為7.9%;2006年出現回升,增加到8.2%;2007年和2008年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為8.1%和7.8%。

從影響住房需求的兩個主要因素恩格爾系數和住房消費比重看,在恩格爾系數的下降和住房消費比重的上升這一雙重影響作用下,今后一段時間,北京市經濟適用房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

(三)北京市經濟適用房供給現狀。自1998年開始,北京市開始建設經濟適用房,到2008年底累計投資完成額為458.1億元,竣工面積為2,268.6萬平方米,竣工20.9萬套;銷售面積為1,934.9萬平方米,銷售17.9萬套。

首先,從北京市統計年鑒數據中可知,1999~2008年,北京市住房投資總額一直維持增長的態勢。但是,從北京市住房投資結構來看,商品房的投資逐年遞增,其中高檔住宅的投資一直占住宅總投資的15%~22%。而經濟適用房的投資額在2004年以前一直保持著穩步的增長,其占住宅投資總額比例也維持在11%左右;2004~2008年,經濟適用房投資額開始下降,所占住宅投資總額比例也由2000年的11.86%下降為2008年的3.82%。由此可以看出,2000~2003年,各類房投資維持相對穩定增長;2004~2008年,經濟適用房投資比例銳減,取而代之的是高檔住宅的投資比例逐年增加。

其次,由1999~2008年北京市經濟適用房竣工面積情況可知,經濟適用房竣工面積從1999年開始逐步遞增,但是自2005年開始急劇下降,從2005年的325.6萬平方米降到了2008年的101.1萬平方米。可見,近幾年經濟適用房的供給量明顯減少。由于拆遷成本和建筑成本上升以及土地吃緊等問題,北京市減少了經濟適用房的供應。同時,中國社科院財貿研究所住宅研究室王誠慶認為,北京將其主要面向拆遷戶,事實上,北京的經濟適用房本身也無法滿足拆遷戶。按照北京市城市新規劃,到2020年,將只有10%的北京人住在舊城,所以僅二環路以內的舊城區就將外遷55萬人。以中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目前約為24平方米計算,這就意味著北京市僅解決二環內的拆遷戶,就需要1,300萬平方米左右的住房。而到2008年,北京計劃才有800萬立方米的經濟適用房。北京市經濟適用房在不能夠完全滿足拆遷戶的情況下,每年還有許多新增的中低收入者。由此可知,北京市經濟適用房的供應量不足且需要加大。

再次,從2008年來看,北京市經濟適用房施工面積為544.9萬平方米,竣工面積為101.1萬平方米,平均銷售價格為3,813元/平方米,商品房住宅施工面積為5,538.2萬平方米,竣工面積為1,399.3萬平方米,平均銷售價格為12,418元/平方米,二者施工面積比為1∶10.2,竣工面積比為1∶13.8,價格比為1∶3.3。北京市中低收入家庭占北京市家庭總數的70%左右,由此可知,只占住房竣工面積6.8%的經濟適用房需要提供給70%左右需要購買經濟適用房的家庭,供給難應需求。

由此可見,隨著住房市場的不斷發展,北京市住房供給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住房供給已經由非市場化的福利性住房為主體向市場化的商品房為主體轉化。而北京市經濟適用房的供給遠遠滿足不了城鎮中低收入家庭購買經濟適用房的現實需求,供求矛盾日益凸顯。

二、北京市經濟適用房供求矛盾主要表現

(一)排號難。“有資格也難買到房”,由此可見一斑。排號難是眾多期盼著買上經濟適用房的人們發出的共同聲音。曾經出現過“高校教師搭帳篷苦等50天”、“北五環之外的‘XX苑’經濟適用房小區放號5,000個,引得數萬人通宵達旦地守候”等現象;而后期也出現過網絡排號,經濟適用房購買中的“黃牛”卻從未消失。在經濟發展迅速的地區,上網人員相對較多,網絡排號相對比較公正,但對于一些不熟悉或不經常上網的人卻是劣勢凸顯。但即使是看起來相對公正的網絡排號,也有三大軟肋:一是開發商通過個人信息的登記,給申請者安排了各自的號碼,但卻沒有公示,造成作弊的可能;二是網絡技術完全可以在非常隱蔽的情況下改變申請者的次序;三是開發商和網絡公司淘汰掉一部分填寫信息錯誤的申請者,同時通過網絡的購房者也因為種種原因放棄了機會,這些都會成為開發商可控的資源。無論是現場認購還是網絡排號,都表明了一個事實:排號難。

(二)富人化。有房的富人和無房的窮人“搶房”,是近些年經濟適用房排隊大軍越發“壯觀”的場面之一。開著寶馬、別克去購買經濟適用房的現象已不足為奇,而辛苦排隊拿號購房的中低收入者最終只能望房興嘆。另外,購買經濟適用房的并非只是缺房戶,有人擁有好幾套房子的情況并不少見。可見,“富人化”使得中低收入者的房源被部分高收入者擠占,有效供給減少。

(三)量不足。經濟適用房投資比重連年下降,從最初的11%左右下降到如今的3.82%,取而代之的卻是高檔商品房的投資建設。與此同時,經濟適用房的竣工量從2005年的325.6萬平方米降到2008年的101.1萬平方米。這些都說明經濟適用房的供應量不足、甚至逐漸萎縮,從而使得住房市場的需求顯得更為迫切。可見,供應量趕不上需求。

(四)不經濟。為了降低成本,北京的經濟適用房越來越往遠離市區的地方建設,房屋整體結構不合理,配套設施、周邊環境較差,房屋質量也令人憂慮。這些因素使得經濟適用房的“經濟性”就成了問題,從而降低了經濟適用房的價值。毫無疑問,“不經濟”造成的無效供給也降低了中低收入者的購房意愿。

(五)不適用。按照《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規定,經濟適用房要嚴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中套住房面積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住房面積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而在一些經濟適用房小區,15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比比皆是。開發商從自身利益出發,什么樣的戶型好賣就建什么樣的房子,于是許多經濟適用房越建越像“別墅”,中低收入者顯然買不起,這就使得經濟適用房的有效供給減少。

(六)高出租率。在北京回龍觀、天通苑等區域,經濟適用房違規出租屢禁不止;經濟適用房在區域租賃房源中占比驚人。2006年REICO工作室推出了一項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市昌平區的回龍觀、天通苑兩大經濟適用房社區內,房屋出租率竟已占到全區租賃交易總量的78.8%。據2010年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數據顯示,當前北京市存量經濟適用房中,出租率達20%;其中,回龍觀、天通苑等典型區域則達到50%左右。如此之高的出租率,不能不反映出房主不是真正需要經濟適用房,富裕的有產者、擁有住房的多房戶,買走了超過一半的經濟適用房。

(七)炒號多。在經濟適用房中,已經不再是炒房,而是直接炒認購資格。這種認購中的炒號現象發生的原因也是一群炒認購資格者鉆了“分配”環節的空子,繁瑣的購房程序,能否買上房子,資格不是關鍵,關鍵的是能否擁有寶貴的房號。由此,炒號釀成了經濟適用房的人為短缺。

三、結論

北京市經濟適用房的“排號難”、“炒號多”,足以反映出需求的旺盛;“量不足”表明提供給中低收入者的經濟適用房的數量不夠;“高出租率”、“富人化”、“不經濟”和“不適用”如此種種表現又進一步證實了真正落入中低收入者手中的有效供給量大打折扣。在供不應求的事實下,北京市經濟適用房供求矛盾突出自不待言。

希望政府相關部門找出供求矛盾的具體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在增加經濟適用房供應量的同時,嚴厲打擊炒號和倒號等行為,防止不符合條件的富人購房現象發生,對開發商等部門進行嚴格的監管,從而逐漸緩解供求矛盾,最終解決更多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

(作者單位:1.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院;2.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篇(4)

一、沿海三市經濟發展

2005年以來,江蘇沿海三市的國內生產總值都持續快速增長,2005年到2011年南通、鹽城、連云港三市gdp的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8.8%,18%,19.1%,由于連云港基數較小且具有后發優勢,尤其在2010年gdp增長速度高達26.8%,所以增長速度稍快于南通和鹽城兩市;但從地區gdp總量和人均gdp指標綜合來看,南通經濟運行的整體情況要遠優于鹽城和連云港,而且從人均gdp的發展趨勢來看,南通與鹽城、連云港兩市之間的差距在進一步的拉大,但需要指出的是沿海三市的人均gdp均沒有達到江蘇省的平均水平,并且鹽城、連云港與江蘇省人均gdp之間差距過大,連云港一直僅維持在江蘇省人均gdp的一半左右。再從產業結構分析,目前沿海三市均處于“二三一”的產業結構類型。第二產業所占比例南通要遠高于鹽城和連云港兩市,2011年,南通、鹽城、連云港第二產業所占比分別為54.4%、47.1%、46.4%;第三產業所占比例三個城市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2005年至2011年大體在37%左右并呈現小幅度上漲的態勢;鹽城和連云港第一產業所占比例較高,高于南通的兩倍。

二、與沿海其他城市比較

篇(5)

中圖分類號:F5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5-000-01

前言

公路運輸經濟,主要是指:人或是物為了達到空間轉移的目的,運用公路運輸工具之后而創造出的經濟效益。此類經濟發展現狀對于整個公路運輸的發展而言,極為重要。但在公路運輸的經濟發展中,依舊存在著些許突出問題,亟待人們的妥善解決。

一、公路運輸經濟現狀分析

我國的公路運輸在經濟二十余年的發展歷史之后,無論是車輛更新、站場布局還是路網建設中,均做到與時俱進。現今我國多條縱橫公路網互相貫通,進一步實現的長距離,跨省市的全面連通,對于我國交通運輸承受的巨大壓力而言,無疑是得到了極大的緩解。與此同時,我國交通運輸能力差的問題也得到了較好的解決[1]。由于高速公路的迅速發展,各省市之間的距離得以大大縮短,空間資源得到了極為良好的優化配置,進而幫助降低了生產運輸成本,增強了市場間的交流,推動國民經濟的進步發展。但是在我國的公路運輸經濟發展中,不可否認的存在著些許問題,亟待人們的妥善解決。

1.站場建設布局缺乏合理性

在公路運輸的經濟發展中,時常會出現此類問題,即眾多規劃建設完成的站場在使用不到其壽命極限時便被拆除,之后又再次重建,再次拆除。整體而言,在站場建設及布局工作中,僅將重點放置于城市規劃考量之上,而對于站場運用的時間、穩固性及便捷性較為忽視,整體布局建設缺乏了必要的專業合理性。

2.客貨發展不良,安全事故發生

在公路運輸經濟發展中,存在著一大極為突出的問題,即重客輕貨,從而使得客運發展較為迅速發達化,而貨運發展卻較為落后,客貨發展極不協調,對于公路運輸經濟發展而言較為不利,,是需著重關注的一大問題。

另外,在公路運輸發展中,時常出現的重大安全事故對于經濟發展而言,也造成了較大的損害。安全事故的發生會使得大量人力、物力耗損,且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也極大,后果極其嚴重,需加強關注。

3.制約客運發展

雖然與貨運相比,客運得到了較為迅速且良好的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依舊在發展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交通行政部門出于對安全因素的考量,規定營運客車白天時的高速公路運行速度需保持在100公里/h范圍內。而夜間的運行速度則應保持在80公里/h。在凌晨2:00~5:00客運需停止運行[2]。這些規定的落實實施使得公路運輸行業與其它運輸業相比,其競爭力受到了削弱,不利于其經濟的發展。

二、公路運輸經濟發展科學應對策略

1.科學安排,加強保護

與其它運輸業相比,公路運輸的業務量雖然較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其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如高效、靈活。公路運輸的主要特點是高效,其管理水準的高低及模式應用優劣均能夠充分表現出公路運輸高效特點。在實現公路運輸現代化的狀況之下,管理現代化水準并非一個簡單的指標,而是需作為公路運輸經濟發展關鍵參考指標。因此,公路運輸現代化評價指標機制的建立,需注意在確保常態化的狀況下留有部分活動空間,對于新舊指標更替及科學調節而言極為有利。與此同時,還需注意加強對指標體系動態性的關注。

2.健全法規,健康發展

現代化的主要推動力為科學及技術革命,在由傳統社會逐漸過渡至現代社會的活動中,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多個領域均發生了極大的變革。在此類變革活動中,公路運輸現代化便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現代化的進程因此也會受到來自這一系列變革的影響。在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中,需注意著重加強對社會、文化等背景的考量。在公路運輸現代化規范文件中,對于人們生活質量的考量越發關注,充分體現出了和諧、全面發展的特點。因此,在公路運輸經濟發展中,和諧需作為重要的考量因素。

3.以人為本,統籌規劃

無論是在站場、城市還是路網建設中,需注意做到充分論證及分析研究,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統籌兼顧,實現長遠發展,盡量避免重復建設,造成大量資源浪費的狀況。高鐵建設的廣泛普及及運行使得公路運輸經濟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3]。另外,在縣、鄉、村級公路領域,積極發展農村客運班線,從而幫助增強自身其競爭實力,并進一步推動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另外,由于現今國家對于節假日做出了較大的調整,在十一、小長假、春運、寒暑假等期間,公路運輸需承受巨大的壓力,而在平時其運輸能力又出現過剩的狀況。針對于此,相關教育運輸管理部門需注意進一步加強對于運輸能力的宏觀全面調控,對運輸班次采用嚴格規范審批方式,對于非法營運嚴肅打擊,全面維護并確保整個公路運輸市場的穩定化,進一步幫助促進其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結語

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公路運輸的重要性不容小覷,隨著其的迅速發展,公路廣泛出現于城鄉地域。公路運輸所具備的資源優勢性可幫助將人或是物,采用公路運輸的方式送至其它地域,進而幫助進一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其公路運輸經濟發展現狀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將會起到一個極為顯著的前導性作用。所以,在今后的社會發展中,需積極發展公路運輸,提升其管理水準,促進其相關經濟,從而幫助進一步的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書珍.公路運輸經濟現狀分析和應對策略探討[J].經濟視野, 2015(1):345.

篇(6)

在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農業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在農業生產、消費和分配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我國已逐漸成為農業大國,但距離農業強國仍有一定差距。相對于世界上的農業強國,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存在著明顯不足。由于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研究工作起步較晚,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的局限性已逐步顯現,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的農業經濟水平,并實現農業強國的目標,必須要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研究,進一步改善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

1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現狀

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起步較晚,20世紀20年代才形成相對比較完整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由于缺少管理經驗,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緩慢。加上受到傳統文化和思想的影響,我國廣大農民在思想上仍具有保守性。科技人員和農民積極性不高、生產方式落后等都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經濟管理的局限性和社會發展需求的矛盾逐漸顯現出來,也引起了社會相關研究人員的關注[1]。

1.1管理人員在思想上不重視農業經濟管理

一直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農業經濟發展受到各層領導的高度重視,也出臺了相關的一些列文件,建立了規章制度并制定了保護農業的措施。但是管理人員在進行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時,缺乏執行力,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重視度不夠,導致管理效率低下。另外,隨著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管理人員思想上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方式上,沒有與時俱進。有的人甚至認為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大力發展的階段,農業經濟的發展可以適當忽略,導致管理人員農業經濟管理意識淡薄,不能很好地落實國家的政策和制度,缺少執行力度,最終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此外,農業管理人員的隊伍水平參差不齊,沒有認清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經濟管理的關系,將二者分隔開來,進一步降低了對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2]。

1.2農業經濟發展與管理體制不協調

我國現行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也難以適應農業社會的結構,更加難以適應農業經濟的發展。由于這種不合理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導致有些農業經濟管理方法喪失了執行力,這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直接的不利影響。此外,現行的管理體制在利益協調方面的表現也差強人意。這種體制的缺陷已嚴重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

2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的意義

2.1促進農業經濟的良性發展

農業經濟關乎到我國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其中關鍵的問題就是農業經濟管理。只有建立科學系統的管理模式,才能落實農業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的規范性,從而達到優化新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

2.2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人員的個人能力發展,由此導致科技人員工作不積極、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的出現。農業經濟管理創新可以重新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同時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3可以滿足新農業發展的客觀需求

農業經濟在我國社會經濟體系中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是維持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重點。隨著新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必須要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落到實處,實現管理的創新,保證新農業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同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也得到滿足。

3農業經濟管理創新具體舉措

創新農業經濟管理可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相關從業人員必須要充分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的重要性,從制度、技術、理念等方面進一步優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以期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3.1管理理念創新

管理理念是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創新管理理念可以有效地保障農業經濟管理創新工作有效進行。首先,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在培訓上要不斷加強。通過培訓讓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充分認識到我國管理工作的不足之處,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有針對性地制定出科學的創新方案并應用于工作中;其次,不斷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在思想方面的教育。要讓管理人員用創新的眼光看待管理問題,不斷突破傳統管理體制的弊端;再次,不斷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管理意識。作為農業經濟管理部門,要積極地倡導這種觀念,要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地向廣大人民宣傳這種創新觀念,讓人民群眾有所了解。農業經濟管理創新是一項系統工作,具有持續性,只有管理人員的管理意識得到提高,才能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的不斷發展[3-4]。

3.2管理體制創新

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落后,對農業經濟的良性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直接影響到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管理體制是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的主要內容,也是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主體。目前雖然我國新農業經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還是顯得很薄弱,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發展和管理體系,具體表現為農業經濟投入不足、農業發展科研裝備比較落后、農業科研人員收入水平偏低等。因此,國家應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投入,優化管理制度中不合時宜的內容,不斷完善全新的條例,規范農業經濟管理的行為,不斷優化農業經濟管理體制。

3.3管理方法創新

農業經濟管理方法的創新要基于農業科研管理工作的實際。首先要創新農業經濟資金管理制度,改變以往的資金投放模式,嚴把資金投放關,要根據不同農業科研單位的實際情況下撥科研基金,以便于科研基金能發揮最大的效果,同時可促進各農業科研單位之間的良性競爭,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促進科研成果的進步。對于創新的科研成果,要將其轉化成資金并繼續投入到科研中,這樣不斷循環可以提高農業科研的水平[5-8]。同時,農業經濟管理人員要積極地擴展管理經費的渠道引入管理資金,增強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能力,重點是要優化農業科研條件的相關內容,不斷滿足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的需求;其次要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

3.4健全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

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完善與信息化建設息息相關。健全信息化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對此政府部門可以啟動專項資金,不斷加大扶持的力度,適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以便于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此外政府部門可以統一領導各專業人才,充分發揮各行各業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作用,做好科學規劃和布局工作,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較傳統的管理模式更加高效,信息化的發展可以直接推動農業科技的進步。要充分利用現代各種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經濟管理的效率,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的標準化和程序化發展[9]。

3.5樹立以人為本的創新理念

基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質,在進行管理創新時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創新理念并始終堅持,要構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不斷激發農業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挖掘農業科研人員的潛能,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6群眾利益管理方式創新

目前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與群眾利益相關的問題層出不窮,群眾與農業經濟管理之間的矛盾也一直得不到妥善解決,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無法得到群眾的大力支持。這就需要構建科學的管理機制,創新群眾利益的管理方式,保證該管理方式可有效解決矛盾,保障群眾的權益,并最終實現統籌和協調。當地政府要加強自身經濟職能和服務職能,以保障群眾的利益為發展基礎,讓群眾在出現有關事件后權益受到保護,也能夠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快速化解矛盾。

4結語

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發展,直接影響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對實現社會的和諧、提高國民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為了保證農業經濟管理的高效化,農業經濟管理人員要樹立正確的管理理念,深刻認識到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要認真學習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要時刻樹立起正確的管理理念。由于受到傳統農業經濟管理的局限性影響,新農業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在進行農業經濟管理創新時,要打破傳統管理模式的限制,從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管理體制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實行管理創新,提升農業經濟管理的整體水平,進而滿足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求。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的目的是加快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是為了促進農民增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了統籌城鄉發展,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要不斷推動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讓廣大農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溫翠青.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策略的分析[J].科技經濟市場,2016(2):85.

[2]李沖,孫玉成.農業經濟管理創新辦法探析[J].吉林農業,2014(16):2.

[3]薛敏.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5,35(6):218.

[4]孫海平.關于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中國農業信息,2015(13):51.

[5]何忠偉,王艷霞,夏龍.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思考[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8,23(S2):45-48.

[6]劉喜江.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J].農民致富之友,2015(24):16-17.

篇(7)

所謂公路物流運輸經濟是指人們或是物品為了到達空間轉移目的地而運用的公路物流運輸交通工具產生的經濟效益,公路物流運輸經濟關系著整個公路物流運輸業的整體發展,毫不夸張的說公路物流運輸經濟直接制約著公路物流運輸業的發展。公路物流運輸建設所需要的物質基礎除了來自國家財政撥款以外更多的是來自于公路物流運輸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效益而提供的,因此公路物流運輸經濟發展好壞直接決定著我國公路物流運輸行業的發展。雖然公路物流運輸經濟占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存在的問題也局限著公路物流運輸業,因此想要公路物流運輸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就必須重視現階段公路物流運輸經濟所存在的問題,只有妥善的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使二者都得到全面而又健康的發展。

一、我國公路物流運輸經濟現狀分析

我國的公路物流運輸經濟已經有二十年以上的發展歷史,雖然我國的公路物流運輸經濟有著二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但是這二十多年的歷史并不意味著我國的公路物流運輸經濟是完美無缺的,相反我國的公路物流運輸經濟在發展上并沒有做好與時俱進,其發展和國家實際經濟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雖然我國公路物流運輸業貫穿著交通運輸業,為我國的交通運輸緩解了一部分承載壓力,尤其是高速公路的發展極大的縮短了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行駛距離和時間,讓空間資源通過公路物流運輸得到了很好的優化配置,也為運輸業降低了起輸送成本,更為市場經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是我國的公路物流運輸經濟依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現狀,只有充分認識和重視這些問題現狀,才能去解決完善它,從而促進它的發展。

1.公路物流運輸站點的場地建設布局不合理。站點場地的不合理是我國公路物流運輸經濟發展顯著的問題,表現比較明顯的就是很多站場在投入時間不長的情況就會因為規劃問題被拆除,而后又會因為規劃問題被再次重建,如此反復不但影響公路物流運輸效率還會造成建設成本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公路物流運輸的經濟效益。同時在戰場建設和布局工作中很多規劃只是將重點安置于城市規劃的考量之中,在站場的使用情況上,如時間和其穩固新以及方便性上缺乏整體綜合規劃。

2.安全事故頻發發生。在公路物流運輸發展當中有一個傷害力O大的問題就是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正是因為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導致經濟受到極大的損害,安全事故的發生不但影響公路物流運輸業的運輸效率,還會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大量損耗,其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也是非常之嚴重的,這都會制約著公路物流運輸經濟的良性發展。

3.客貨比例失調。我國的公路物流運輸發展存在著一個比例失調的問題--重客輕貨,因此造成我國的公路物流運輸在客運發展上較發達,而貨運發展卻與之相反,存在很大的差距,而現代化的社會貨物運輸是需求較大的,因此比例失調也成為了公路物流運輸經濟發展前進的絆腳石。

二、應對公路物流運輸經濟發展的相關策略

1.進行綜合科學合理的規劃。公路設施的建設要具有綜合全局并長遠的規劃觀,無論是在站場、城市還是路網建設中,需注意做到充分論證及分析研究,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統籌兼顧,實現長遠發展,盡量避免重復建設,造成大量資源浪費的狀況。拋棄以往以城市重點的融合性質的規劃,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減少不必要的和反復的戰場拆建工作,讓站場的使用效率得到充分的提高,避免不必要的建設從而造成建設成本的提高。

2.科學合理的安排公路物流運輸,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公路物流運輸已經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因此其安全性能直接影響著我國的市場經濟,而大多數公路輸運的安全事故主要來自與公路物流運輸的不合理性安排。因此在公路物流運輸當中要重視科學合理的運輸安排工作,通過建立與時俱進的運輸安排機制,減少車輛對公路的承載壓力,確保車輛在行駛時有合理的活動空間與距離。公路物流運輸安全事故主要是來自于承載量超負荷導致的,尤其是節假日時車輛行駛安全事故尤其嚴重,這主要是節假日期間用車高峰期,從而公路物流運輸所承受的承載量過大導致的,因此針對這個情況國家應該加強宏觀調控,并打擊非法運輸從而減少公路物流運輸的壓力,同時也是減少不遵守交通規則行駛的有力手段。

3.健全法規,健康發展。公路物流運輸經濟想要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和成長就離不開健全法律法規的保駕護航,只有國家健全法律法規,通過法律法規去約束和打壓非法運輸和非法經營才能還公路物流運輸一個健康和諧的發展空間。同時在公路物流運輸現代化規范文件中,要充分以人們生活質量為制定的基礎,法規的制定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基礎核心,只有將經濟與人們的生活質量掛鉤從而體現和諧全面的發展特性,才能使公路物流運輸經濟得到綜合健康的發展,因此,在公路物流運輸經濟發展中,制定法規時要把和諧健康需作為重要的基礎考恒標準。

三、結語

公路物流運輸經濟關系著整個公路物流運輸業的整體發展,毫不夸張的說公路物流運輸經濟直接制約著公路物流運輸業的發展。公路物流運輸所具備的資源優勢性可幫助將人或是物,采用公路物流運輸的方式送至其它地域,進而幫助進一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其公路物流運輸經濟發展現狀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將會起到一個極為顯著的前導性作用。所以我們需積極發展公路物流運輸的同時還要提升其管理水準,從而促進其相關經濟,幫助進一步的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原因與性質研究[M].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22-24

[2]張軍君.福建廈漳泉公路物流運輸對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4:13-20

[3]翟獻禮.現代市場經濟理念下公路物流運輸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J].中國市場,2015(2):106-107.

[4]孫捷,劉悅.我國公路物流運輸發展歷程及發展規律的研究[J].都市世界,2010,(5)

[5]劉文俊,胡剛,傅惠,趙麗紅.基于Granger法的廣東省公路交通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J].福建電腦,2009.25(5):3-4.

篇(8)

【關鍵詞】

京津冀;經濟增長;現狀

京津冀區域位處東北亞和亞太經貿圈的核心區域,囊括北京和天津兩大直轄市,位于環渤海地區.是北方的經濟結構調整中心,在我國經濟拓展方向上具有重要的樞紐地位,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

北京,作為京津冀發展中的的中心城市,是集合了教育、文化、政治以及國家的交流中心,與此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相關政策條款發展方向的決策中心。在地里位置上東南方和天津相接,其余部分為河北省所環繞。一共有14 個市轄區以及兩個縣,北京市共有 317個縣鄉鎮級區,總面積達16410.54平方公里。

天津,是我國的第三大城市,是我國直轄市。地處于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我國近代工業起源于天津,東與渤海相鄰,北與燕山北京相接,與北京相距120公里,天津市的總面積為 11917.3 平方公里,擁有153公里長的海岸線,陸線邊界長達1137.48公里。

河北省的地轄面積面積達18.88萬平方公里。下轄的地級市共有11個,石家莊是河北省省會。目前,河北省正致力于聯合進行港口、公路、鐵路、機場等一系列交通設施投資和建設,聯合開展區域水資源的保護以及合理利用、設立了系列環境保護和重大生態建設項目,積極拓展河北省的行業和企業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技術合作。

1 城市發展情況

北京的教育工作是全國發展最好的地區,截至 2012 年 8 月,北京市現共有 89 所普通高等院校,它是全國高等學府的聚集地,聚集了國內數量最多的著名院校。 天津的教育綜合實力也在不斷增強,2012 年末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 1417 所。其中,普通高校 55 所,普通高中202所,初中317所,小學 843 所,在校學生總數達到 970058人。河北區域各項社會福利事業也在逐步完善,到 2012年,河北省具有本科在校學生622629人,具有專科在校學生546167人,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率也在逐年提高。(表1)

1.2 城市建設發展情況

數年間,京津冀地區的發展非常迅速,截至2012年,北京現有建成區面積為1268平方公里,常駐人口為2069萬人;天津現有建成區面積為72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從2007 年的1115萬人增長到 2012 年的1413萬人;河北地區現有建成區面積從2007 年的1738.9擴大到 2012 年的,到2012年常住人口已達到7288 萬人。從上表中各地區差異可以看出,天津市的戶籍人口密度最高,達到2782人每平方公里。

2 經濟增長情況

2.1人均生產總值情況

京津冀發展的 5年以來,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北京、天津和河北區域增速基本上都達到了兩位數百分比以上的速度,北京地區從 2008 年的64491元上升到 2012 年的87475元,天津地區的生產總值5年來近乎翻倍,河北地區 2012年的地區生產總值比 2008 年增加了13598元,京津冀區域總體的生產總值所占全國比重也是逐年升高,僅次于長三角區域,與珠三角地區基本上持平并且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2.2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情況

在進出口總額方面,從2000年到2010年,北京地區進出口總額由776847萬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7447913萬美元,增長為原來的10倍,天津地區從2000年的1369289萬美元增加為2012年的 7743452萬美元,河北地區每年都保持不同比例的增加,到2012年增長為1775182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情況從2000年到 2012 年逐年增加,增長比率基本呈平穩增加態勢。

【參考文獻】

篇(9)

二、數據分析

本文數據來自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多元統計分析處理的是多變量問題,實際中變量間存在一定相關性,存在信息重疊。主成分分析的思想就是通過線性組合的方式,從這些指標中盡可能多地提取信息。以各個主成分為分量,得到一個更低維的隨機向量。這就是主成分分析的思想。主成分分析的數學模型是,設P個變量構成的P維隨機向量為X=(X1,…XP)’。對X正交變換,令Y=T’X,其中T為正交陣,要求Y的各分量是不相關的,并且Y的第一個分量的方差最大,第二個分量的方差次之,……。為了保證信息不丟失,Y的各分量方差和與X的各分量方差和相等。本文應用的統計學軟件是SPSSStatistic17.0。本文采用了統計局的全國31個地區關于經濟中科技的投入產出、教育文化水平與支出、科研創新能力的11個指標數據。11個指標分別是大中型企業開發新產品經費(X1)(單位:萬元)、大中型企業新產品產值(X2)(單位:萬元)、R&D人員全時當量(X3)(單位:人年)、R&D經費(X4)(單位:萬元)、R&D項目數(X5)(單位:項)、有效發明專利數(X6)、國家財政性科技支出(X7)(單位:億元)、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X8)(單位:千冊件)、技術市場成交額(X9)(單位: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X10)(單位:萬元)、普通高校教職工人數(X11)。由于數據在同向化的基礎上,SPSS中的因子分析默認針對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分析,為了明確數據分析的意義,本文現將原始數據標準化處理。原指標量依次轉換為ZX1、ZX2,…ZX11。然后再對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由共同度分析,普通高校教職工人數變量信息損失最多,但主成分中包含了該變量63.9%的信息。其余變量的提取量都較高。因子提取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兩個,因此本文提取了兩個公因子F1和F2。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7.22%包含全部原始數據中87.22%的信息。可見分析效果是比較好的。本文得到主成分因子F1和F2的表達式:F1=0.3374ZX1+0.3308ZX2+0.3315ZX3+0.3350ZX4+0.3343ZX5+0.2980ZX6+0.2877ZX7+0.2960ZX8+0.1050ZX9+0.3153ZX10+0.2704ZX11F2=-0.1298ZX1-0.0762ZX2-0.1933ZX3-0.1534ZX4-0.1507ZX5-0.0817ZX6+0.3840ZX7+0.1307ZX8+0.8353ZX9-0.0562ZX10+0.1471ZX11以特征根為權,對2個主成分進行加權綜合,得出各地區的綜合得分作為科技經濟指標,具體結果見表1。綜合得分的計算公式是F=θ1∑2i=1F1+θ2∑2i=1θiF2,其中θi是第i個因子的特征根。根據上式可計算出各地區在科技經濟發展方面的綜合得分,并據此排序。

三、分析與建議

篇(10)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I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7-0051-02

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創新,我國電子商務經濟發展也非常迅猛,并呈現出很多突出特點。例如,我國電子商務服務業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業態體系并且發展迅猛;零售電子商務平臺之間競爭越發激烈,平臺化趨勢日漸顯著,市場日漸集中,并開創出一種新型的壟斷市場局面;電商平臺的地位不斷升高,其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在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管下電商平臺與在網上進行銷售的企業之間開創并架構出一種新的市場治理結構;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達地區是電子商務服務企業主要的集中地,主要集中在北京、珠三角、長江三角洲等地,并呈現出日漸集中地趨勢;我國跨境電子交易發展勢頭非常好,但是其發展模式卻缺乏成效。

一、我國電商經濟的發展歷程

20世紀90年代末,在互聯網上中國化工信息網拉開了商務服務的序幕,從此開創了我國子商務的正式發端。迄今為止,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信息化時展的不斷進步,我國電子商務行業在歷經了很多曲折后仍舊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績。在2012年時,我國的電子商務交易額就已經突破了8萬億元,成績僅次于美國,但卻已經名列為世界第二大網購市場,從2003年開始,我國電子商務交易年復合增長率已經達到120%。

從這些年電子商務發展歷程來看,其發展歷程可分為初創期、快速發展期、創新發展期等三個歷史發展階段。

(一)電子商務發展的初創期(1997―2002年)

互聯網從興起至今就一直備受人們的廣泛關注。在經過美國網絡熱潮的推動后,也使得互聯網在我國得到全面發展,當當網、阿里巴巴、8848、中國化工網、易趣網、美商網等知名電子商務網站也跟隨著網絡發展熱潮迅速創建,成為了最初幾年發展起來的領軍人物。但是,由于我國信息化水平在這段時間發展較為落后,使得社會大眾對于電子商務這種新興行業并不認可,對其缺乏一定的信任與了解;同時,電子商務在此期間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與互聯網泡沫的嚴重影響,致使很多電商網站的發展呈現舉步維艱的態勢。雖然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處處受阻,但經過了長時期的探索與研究,初創期的電子商務發展經歷,已經為我國的電子商務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并營造了很好的環境與社會輿論。

(二)電子商務發展的快速發展期(2003―2007年)

雖然2003年的“非典”給我國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卻在此時此刻給電子商務的崛起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時機,一些支撐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設施與政策都在此階段迅速的發展起來,如2003年阿里巴巴創建了淘寶網以及隨之推出的支付寶。在電子商務發展的快速發展期,國家也相繼實施了一些有利于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舉措,例如,在2004年底通過《電子簽名法》與《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2005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明確規定電子支付規范、責任承擔、技術措施、安全等規定的《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2007年了我國第一部電子商務發展規劃《電子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對電子商務的發展任務與戰略在國家政策層面進行了首次確立。

(三)電子商務發展的創新發展期(2008年至今)

2008年爆發了國際金融危機,盡管受此次金融危機影響,但我國電子商務貿易額仍然持較高增長速度。除2009年與2010年增長率低于30%外,其他年份的增長率都已經超過這個界線。在電子商務發展的創新發展期,我國電子商務發展呈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網絡交易方式的明顯特征,物流快遞行業與網民數量都在飛速增長,電子商務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越發激烈,初步形成了平臺化局面。

二、我國電商經濟的現狀與特征

(一)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潛力巨大,仍舊保持不斷增長態勢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的增長率一直以國內生產總值的兩到三倍增長,電子商務發展潛力巨大,仍舊保持不斷增長態勢。尤其是網絡零售市場的發展,在2012年就已達到13 110億元,在2013年的交易規模已經超越美國,在世界電子商務大國排行中名列第一。隨著電子商務保持的良好發展態勢,已經成為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強大動力。例如,借助“雙十一”促銷活動,僅1分鐘,天貓的交易額就已經達到了1億元;2分53秒,其交易額就達到了10億元;截止到活動結束,其交易金額達到了572億元。天貓雙十一一天的凈收入則為238億元,占交易總額的41.6%。

(二)我國電子商務服務業已經建立較為完善的業態體系并且發展迅猛

通過對電子商務交易的分析,現今電子商務服務業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

第一,不斷演變的發展模式。受B2B與B2C的融合影響,信息平臺逐漸轉變為交易平臺。

第二,日漸顯著的平臺化零售電子商務。大型企業自營網站轉變成第三方平臺,專注細分市場的垂直型平臺,追求全品類覆蓋的綜合性平臺等三種情況,都是零售電子商務平臺化的重要表現。

第三,市場日漸集中,平臺之間競爭激烈。以京東商城與阿里巴巴為首的第一電子商務企業與其他中小型電子商務企業逐漸拉開了差距,電子商務競爭局面初步形成。

(三)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所在區域不平衡,經濟發達地區集中地情況較為突出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通過對中國在線銷售應用企業的調查發現,這些企業大多集中在東部地區,占比高于東部地區整體受訪企業數量比例,而中、西部地區與其整體相比均占比例較低;經濟發達地區是電子商務服務企業的主要集中地,大多集中在北京、珠三角、長江三角洲等地區,并呈現出日漸集中地趨勢,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的經濟情況發展良好,具有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以及良好的交通基礎設施條件,受地方政府支持較大,相對環境也比較成熟。

(四)我國跨境電子交易發展勢頭較好

在國際經濟發展形勢持續受阻的背景下,我國跨境電子交易卻仍保持逆流而上的趨勢,在近年來的年均增速一直保持在30%左右,在世界跨境電子商務中成為第一大國。為了促進我國跨境電子交易的良好發展,相關部門對促進跨境網上交易都在進行緊鑼密鼓的措施完善,提出了很多適用于海關商檢、支付結算、物流、平臺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改變與創新了跨境電子商務模式,例如,網絡購物業務與會展相結合、平臺化運營、一站式推廣等模式的出現,都可以通過在線外貿平臺將越來越多地中國制造產品推向國外市場,促使了跨境電子商務縱深發展深度的不斷深化。

(五)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演變出新的治理結構

企業生產經營環境受B2B與B2C的有機整合、電子商務平臺化以及開放平臺的影響而發生改變。

幾個大型電子商務平臺在日益的發展中差不多集中了所有的服沼氬品,而提供這些服務與產品的企業都在相同平臺中進行交易,這就使得這些大型電子商務平臺的地位處于一種超然的狀態,并扮演著企業前臺的角色。對于這些企業來說,這些平臺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環境,他們在這種環境中,不僅會受到來自社會與政府部門的監督管理,還會受到電商平臺的規則約束。因此,在電商平臺企業展現自身公共監管者的作用時,一種新型而獨特的電子商務治理結構演變而來。這種新型而獨特的電子商務治理結構,不僅給服務與產品提供商、電商平臺、政府部門帶來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

(六)我國電商經濟的發展環境逐漸得到改善

近年來,我國為了推動電子商務經濟的良好發展,大力倡導各部門根據自身職能推出更多有效的政策措施。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通過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2011年起就將200張第三方支付牌照多批次地頒發完畢。2012年5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就在全國開展了相關促進活動,創設了很多的電子商務試點基地與試點城市,而此年也成為了我國實施電子商務環境舉措最為頻繁的年份,對我國電子商務經濟的良好發展影響非常大。

(七)良好的企業、行業信息化發展為電子商務的快速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信息化建設腳步在我國各行各業努力下逐漸加快,對電子商務應用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58 754家大中型企業在2011年就已經擁有39 162個企業網站。很多傳統行業領域也在大力開展電子商務應用,并獲得了較為不錯的成績。此外,一些農村也利用了自身資源優勢,開展了較為特色的電子商務應用。

結語

綜上所述,對我國電商經濟的現狀與特征進行分析,將更有助于我們在發展電子商務時趨利避害。必須時刻把握電子商務發展的良好走向,推動我國電子商務良好發展的同時,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 吳海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電子商務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6

[2] 解曉源.基于J2EE技術的微商城系統中前臺模塊的設計與實現[D].南京:南京大學,2016

上一篇: 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 下一篇: 變電站施工要求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午夜福利片在线电影 |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 | 夜夜夜久久久综合视频 | 亚洲午夜中文字幕在线网 | 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a∨ | 在线看欧美十八禁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