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金融形勢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6 11:08: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當前的金融形勢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當前的金融形勢

篇(1)

前言

在我國日常的生活和交易中,首先應該認識清楚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勢,尤其應該將影響我國經濟金融形勢的因素統一起來。針對我國經濟金融發展的形式,對其進行有效的分析,然后找出其中的不足之處,都應該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和思考,旨在保證我國經濟金融更加穩定的發展。

1.當前我國經濟金融的形勢介紹

目前,我國的經濟金融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的經濟金融逐漸從低谷向上走,現在我國的經濟金融發展已經走上了穩定的道路;第二,通過拉動我國的內需極大地促進我國經濟金融的發展;第三,隨著國際金融環境的逐漸好轉,我國的出口也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另一方面,我國的經濟金融發展帶來的機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的宏觀政策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第二,我國的區域經濟政策也促進了我國經濟金融的發展;第三,我國的投資領域被進一步擴大,進而不斷優化了我國的投資環境;第四,我國的宏觀政策還有助于增加我國的就業和收入分配,旨在保證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另外,我國的經濟金融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重要的階段,但是,在我國經濟金融的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經濟金融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通貨膨脹方面的問題。即使我國的物價整體上趨于平穩,但是在很多種綜合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的通貨膨脹依然存在;第二,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隨著我國有關房地產政策的不斷出臺,這使得我國房地產的價格逐漸趨于平穩,但是之后又使得我國的房地產價格出現了反彈的趨勢;第三,隨著我國信貸的不斷增長,導致我國的貸款變得非常難。由于我國信貸增長還是逐漸變強,并且信貸增長一直處于高位,這就導致我國的中小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資金短缺方面的問題。與此同時,由于貸款難帶來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當前的貨幣宏觀政策調控遇到了極大的阻礙;第四,我國的經濟金融發展受到了資源環境的約束力。在我國經濟金融發展的過程中,資源不足的問題一直都存在,這就導致我國的經濟金融發展面臨著缺乏持續性的問題。

2.解決我國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問題措施

2.1加強對房地產、車市等經濟事項的調整

目前,影響我國經濟金融發展的一個因素就是房地產和車市等重要產業,這就要求很多經濟學家加強對這些領域經濟事項的分析。現階段,由于我國中央政府加強了對房地產等產業的宏觀調控,進而使得我國的房地產和車市等價格保持的比較平穩。但是,只有國家的調控是遠遠不夠完全保證房地產和車市等產業的價格趨于平穩,主要是由于隨著我國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進而就會導致人們對住房和車等的需求也逐漸提高,因而在經濟金融調控的過程中,需要真正將我國經濟金融市場中的房地產等經濟事項進行改革和控制。所以,對我國的政府部門而言,還應該將房地產和車市等事項中的細節進行調控,從而保證我國經濟金融的平穩發展。

2.2加強對創新產業的投資建設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現代國家之間、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創新技術的競爭。對我國的企業來說,由于國家對創新技術的重視逐漸提高,通過創新來帶動我國經濟產業的良性發展。同時,企業還應該抓住市場中的有利因素來促進其產業鏈的發展,進而將企業自身的經濟金融發展與國家的宏觀政策結合起來,旨在企業的生產和建設過程中促進經濟金融的發展。因此,我國應該加強對創新型產業的投資和建設,并且國家政府還應該加強對企業的宏觀調控。同時,通過對我國當前經濟金融發展中的經濟細節進行分析,從而分析出對促進企業發展有利的因素。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從而加深企業內部和外部更好地結合發展。因此,加強對創新產業的投資建設是保證我國經濟金融形勢平穩發展的重大舉措。

3.結語

總而言之,針對我國當前面臨復雜的經濟金融環境,現階段有必要認真認識和思考當前我國的經濟金融形勢。為了解決我國經濟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因而需要將影響我國當前的經濟金融中的不利因素認識清楚,從而促進我國經濟金融的發展。當然,我國政府也應該加強對房地產和車市等重要產業的宏觀調控,同時國家還應該重視對創新產業的支持,旨在為我國整體經濟金融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因此,現階段研究對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認識與思考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俊峰.當前經濟金融形勢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13(02):107

篇(2)

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風險控制,在剛才的專題上有很多專家已經談到了,在這里我只說怎么做好農村金融服務工作。

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振興經濟政策。農村中小金融企業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加大投放,加大支農的力度。

及時謀劃部署農村金融機構服務工作。圍繞農業產業鏈細分農業市場客戶群,認真論證業務發展的特點,加強市場營銷,牢牢占領農村市場。在風險防控情況下,做自身能夠接受和識別的業務。

大力推進金融產品服務創新。從銀監會來講,凡是有利于改進支農服務的方法和方式,都要大力推薦。凡是支農服務創效明顯的機構,都予以大力支持。

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建立長效扶持機制。我國目前城鄉二元結構非常明顯,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業是弱勢產業,從客觀上講,這與金融機構商業化經營目標確實存在一定的矛盾。為此需要積極借鑒國際上有效的經驗和做法,積極協調出臺各項扶持政策,綜合發揮貨幣政策、財稅政策和監管政策的扶持作用,要研究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農村的政策目標。適時、適度調整準入門檻,吸引符合條件的資金去農村投資,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村金融機構按照市場的運作投資、收購、兼并、重組農村金融機構,提高農村金融體系健康度的同時,加大對西部農村金融的投入。加大對銀行業犯罪打擊的力度,從嚴打擊逃廢債行為,加強信用村、信用鎮的建設,盡快建立覆蓋所有農戶和農村企業的征信體系,積極推進信用

文化建設,引導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配制優質的企業文化。

規范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三農”問題和農村金融問題,是中央高度關心、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三農”的事情是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所以我們始終要把“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立現代金融體系制度作為首要目標,加快建立適合“三農”發展的金融體系。相信大家對銀監會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政策出臺的內容已經很熟悉。政策的核心內容是兩個放開,一是資本放開,二是機構放開。在資本放開方面,主要是指允許社會各類資本包括民間資本和國外金融資本參與農村金融市場,特別是要提高民營資本對農村金融的參與度。機構開放是支持相關金融機構去農村建設網點,我們所推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只是目前農村金融以及存在農村金融機構有力的補充,并不是指農村金融的全部。試點原則方面,首先是低門檻嚴監管原則,適當降低機構和業務在農村地區的市場準入條件,增加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面。確定金融機構的注冊資本金。在投資人的資格和業務準入的條件和范圍,新設法人機構等權限適度降低了門檻。這里頭就是在允許設立三類機構方面,有人認為,監管部門目前沒有給各省積極推出小額信貸組織合法的地位,這里面有一個問題需要再重新認識一下,小額信貸機構也已經推出若干年了,在我們國家也有數百家,一直在穩健運行,2008年5月份銀監會和人民銀行也出臺了意見,政府處置風險,小額貸款公司由工商部門注冊,經過工商部門注冊的小額貸款公司也是一家合法機構,這個法律地位不是說銀監會能夠給的,而銀監會管的只是經營存貸款業務的經營機構,而小額貸款公司只是一般的企業。其次是嚴監管。所謂嚴監管,這里面需要說明的是三類機構是正規機構,是涉及存款人和投資人資金安全,由監管部門發牌照,接受審慎監管的機構,這跟一般企業是有區別的。除了堅持低門檻嚴監管之外,還堅持先試點后推開的原則,先中西部,后內地,先解決服務空白,再解決競爭充分的問題。2006年12月,開展試點工作,到2007年在全國進行推開,到2008年10月31日,已有77家新型同村金融機構獲準開業,其中村鎮銀行62家,貸款公司5家,農村資金互助社10家。從試點成效來看,初步建立了農村金融供給的新渠道,創造了農村金融運營的新模式,增強了農村金融機構的新活力,提升了農村金融服務的新水平,起到了激活農村金融市場的目的。

篇(3)

1.銀行信貸界定。信貸,即信用、借貸。 銀行信貸是一種經濟活動,它以銀行作為中介,以有償的利息回報為前提,將銀行的部分存款暫時借給企事業單位使用,在約定時間內收回本金并收取一定的利息。在信貸業務中,銀行是獨立、專門的金融中介,它區別于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財務發債的國家信用、個人之間的民間信用和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消費信用,可與證?信用、商業信用、消費信用等相結合,并將其納入自身循環,專司存款貨幣經營的間接融資,貨幣貸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2.銀行信貸的主要資金來源和貸款對象。銀行在信貸業務中主要起著中介的作用,是架接貸者與借者的橋梁。銀行借貸需要募集資金,其資金來源主要有六大途徑,分別為各種存款、債券籌資、向中央銀行借款、同業拆借和同業存放、性存款、出資人投資于商業銀行的資金。其中各種存款包括企業在銀行的存款、城鎮居民儲蓄存款、農業存款和信托存款等,債券籌資主要包括發行金融債券、國家投資債券和賣出回購債券,性存款主要包括財政性存款、委托存款及委托投資基金和金融機構委托貸款基金。商業銀行貸款發放的具體對象就是貸款對象,主要分組織機構和個人兩大類,組織機構包括國有企業、私營企業、集體企業和學校,個人主要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個人,包括一般公民和個體經營戶,其中企業是銀行信貸工作最主要的對象。

3.銀行信貸的主要原則。(1)企業首先需要提出申請并上報與信貸相關的文件資料。文件資料主要包括在工商管理部門辦理年檢手續的營業執照、由地方人民銀行核發并在有效期內的《貸款證/貸款卡》及相關的申請材料。

(2)其次銀行要對借貸企業開展調查核實工作,并進行審核批準。這項工作是信貸工作開展的核心和關鍵所在,銀行需要核查借貸人的相關申請材料及有效證件,對其還本付息的能力進行評估,并對借貸人在無法償清債務的情況下如何保障銀行利益作出有效的分析,將上述的各項信息整理形成貸款調查報告,為銀行的審批核實工作提供依據。銀行在核實并審批貸款后需要與借款人簽訂貸款合同并辦理有關的抵押和公證手續。

(3)企業在規定時間內還本付息,銀行對企業的貸款使用狀況進行評估。在得到貸款之后,企業需要合理使用貸款,在此期間,銀行要對企業的貸款使用情況及抵押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防止不法企業濫用貸款以致喪失還款能力,直至企業在規定的時間內還本付息。

二、銀行信貸工作改革與發展的必要性

信貸業務是銀行的主營業務,關系著銀行的利潤收入。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人們常言“存款立行,貸款興行”,可見信貸工作對于商業銀行的重要性,在此前提下,通過對銀行信貸工作進行有效改革來促進銀行信貸工作的發展顯得尤為必要。

1.銀行信貸審批具有很大的風險性。當前,信貸審批主要遵循貸款前調查、貸款時審查和貸款后檢查的原則,但是這一原則并不能完全規避金融信貸的風險性,在這一原則指導下的審批流程過于簡單,極容易被不良信貸的借貸人鉆空子,形成審批工作的漏洞,嚴重損害銀行的利益,破壞銀行資金流動的平衡性。

2.優質信貸市場資金短缺。房地產市場是當前經濟市場的大熱行業,部分銀行將大部分的銀行信貸資金都投放于房地產市場和股市,股市屬于高風險行業而房地產市場存在泡沫風險,一旦市場動蕩會給銀行帶來嚴重的危機,如巴林銀行和雷曼兄弟的破產。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市場出現大量的優質信貸顧客,銀行信貸資金被挪用擠占了優質的信貸業務。

3.不良信貸案例頻發促使商業銀行必須尋求解決方案。我國商業銀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每年都會產生幾筆不良的貸款,為銀行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縱觀銀行的不良貸款案例可以發現,不良貸款主要出現于流動資產信貸方面,改革銀行信貸工作,加強銀行對于流動資產信貸業務的審核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三、銀行信貸工作開展中存在的問題

1.銀行信貸工作開展中缺乏風險管理意識。在金融信貸市場發展成熟的過程中,國家相關部門積極鼓勵支持商業銀行建立風險管理機制,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商業銀行的信貸工作仍然缺乏風險管理意識,在面臨危機時仍然沿用被動應對的方式。例如,當前只有少數銀行將風險預防評估機制引入了信貸業務領域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存在范圍狹小、深度不足的現象,這些問題的出現正是風險意識缺乏的體現。

2.銀行信貸工作開展中風險管理缺乏有效的機制。我國當前的信貸業務風險管理十分粗糙,缺乏相應的風險評估預警機制、操作流程和制度、風險監督管理機制,這嚴重限制了銀行信貸工作開展中的風險管理、防范和化解。例如,在銀行信貸工作風險的來源不僅有企業本身還有作為企業管理者的個人,不少企業管理者缺乏金融風險意識,不能合理使用貸款或本身存在誠信問題,對于來自貸款企業管者的風險因素,銀行缺乏風險管理機制對其進行合理排查 ,最終影響信貸程序的正常運轉,為銀行帶來經濟損失。

3.銀行信貸部門的管理思想落后。銀行信貸機構的管理思想落后是造成信貸工作落后的重要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限制逐漸拓寬,商業銀行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化,一些銀行為搶占信貸市場資源,一味強調信貸業務額的提高而忽略了信貸業務質量的評估,為銀行信貸業務的管理工作帶來難題。

四、銀行信貸工作改革和發展的措施

1.在銀行信貸工作的開展中樹立風險管理意識。哲學原理強調了意識對于實踐活動的重要影響,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認為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人的意識在實踐的基礎上可以能動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在銀行信貸工作中牢固樹立風險管理的意識是信貸工作開展的前提和基礎,銀行要定期對員工進行風險管理意識的培訓,提高員工的風險意識。

2.在信貸工作開展過程中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機制。首先,要實現對于風險來源的識別和分析,風險來源的識別和分析可以為銀行進行準確的風險預估提供依據。其次,要設置風險管理預案,建立和規范風險管理的操作流程和制度。最后建立風險管理的監督預警機制。當信貸業務面臨風險時,最重要的就是對于風險的監督預警,采取積極的措施努力淡化借貸人無法及時還款帶來的影響,并且對照風險管理體系進行嚴格的責任追究,積極落實有效的追款措施。

篇(4)

二、全社會資金充裕:主要指標呈“三高”態勢

目前貨幣供應量、貸款、儲蓄三個指標所形成的“三高”增長態勢,足以充分說明社會資金充裕。

1.貨幣供應量增長繼續加快。今年4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為19.61萬億元,同比增長19.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5.1個百分點,比上月末高0.7個百分點;M2與“GDP+CPI”增長之差為8.8個百分點。目前促使M2增長加快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儲蓄和單位定期存款增長。

2.金融機構貸款增速不減。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貸款增長走旺,2002年實際貸款比預期調控目標多增4000億元。今年前4個月,金融機構貸款的增長速度依舊不減。4月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含外資機構)本外幣并表的余額為15.05萬億元,同比增長20.3%,增幅比年初高1.9個百分點,是1997年以來最高的。

3.居民儲蓄繼續增加。今年2月末居民儲蓄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4月末居民儲蓄余額為10.27萬億元,同比增長18.4%。今年1~4月,居民儲蓄累計增加8275億元,同比多增1974億元。

三、銀行間資金流動增強:國有商業銀行加大資金運用

1.從人民幣貸款結構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增貸款中的市場份額增大。今年前4個月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貸款增加6171億元,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增加額的57.8%。

2.從貨幣市場的資金流向看,國有商業銀行是惟一的資金凈融出部門。今年第一季度,國有商業銀行凈融出資金10381億元,同比多融出1487億元,增長16.7%。而目前資金最大需求方仍為其他商業性銀行(包括股份制商業銀行及城市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包括農村信用社聯社、政策性銀行、財務公司、信托投資公司)。

四、資金配置效益明顯改善:對中小企業和農業的金融支持加強

今年2月底,人民銀行及時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于轉發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機構嚴格按照新的中小企業標準,做好中小企業貸款統計工作。

在票據市場上,融資資金主要投向中小企業。近幾年來,商業票據市場的快速發展有力地緩解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與1997年相比,2002年末已簽發的商業匯票和貼現余額分別為7347億元和5200億元,年均增長速度達到40.6%和55%。今年2月末,又增加到7774億元和5985億元,比去年末分別增長5.8%和15.1%,同比分別增長67.6%和84%。

運用多種手段支持農業發展。當前農業貸款是新增貸款的主要部分。去年農業貸款增加1177億元,同比多增388億元,分別占同期金融機構全部貸款增加額和同比多增額的6.3%和6.4%。特別是“農戶小額信貸”措施成效明顯。到今年第一季度末,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與聯保貸款為1358億元,占農業貸款余額的21.2%,比年初增加359億元,占農業貸款增加額的43.5%。另外,人民銀行又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政策,到今年第一季度末,農業銀行扶貧貸款余額為929億元,其中扶貧貼息貸款余額為479億元。

五、市場利率繼續走低:支持了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

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逐月回落,回購市場利率穩中有降。今年第一季度,銀行間市場人民幣同業拆借和債券回購交易的月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由1月份的2.16%和2.28%,下降至3月份的2.06%和2.04%,比去年末分別下降了0.17個百分點和0.27個百分點。

貨幣市場的利率走低,帶動了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利率下降。今年第一季度,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利率比2002年同期有所回落。3年和5年期的憑證式一期國債發行利率為2.32%和2.63%,分別比去年同期同種國債發行利率低0.1個百分點和0.11個百分點。

六、人民幣匯率穩定: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對沖操作力度加大

受出口增長和外商直接投資增加的影響,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量繼續增加。今年第一季度,銀行間外匯市場累計成交各幣種折合美元294.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多成交97.1億美元。鑒于外匯市場繼續供大于求的實際情況,為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人民銀行被迫大量收購外匯,增加外匯儲備,由此造成外匯占款過大,基礎貨幣吐出過多。人民銀行又通過正回購和發行央行票據等方式收回資金,回籠基礎貨幣。第一季度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凈回籠基礎貨幣1464億元,累計投放基礎貨幣1526億元,累計回籠基礎貨幣2990億元。(摘自2003年第6期《宏觀經濟研究》)

另據7月15日《金融時報》:到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為20.5萬億元,同比增長20.8%;狹義貨幣M1余額為7.6萬億元,同比增長20.2%;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5.9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9萬億元,同比增長22.9%;國家外匯儲備余額3465億美元,比2002年年末增加601億美元,同比增加42.7%。

?資料?

央行票據與普通短債的差別

發行目的不同。央行票據實際是一種公開市場操作工具,作用是實現中央銀行調控貨幣流通、穩定幣值的政策目標。而其他機構發行短期債券主要是為了滿足臨時性頭寸需求或調整債務結構的需要,更合理地配置自身的資金來源,加強籌資業務的綜合管理。

篇(5)

作者簡介:何亮(1974~).男,湖南株洲人,廣東五邑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博士,主要從事金融理論和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F11;F8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9)02-0136-04 收稿日期:2009-02-10

一、引言

自2007年2月以來.美國次貸危機逐漸升級為一場歷史上罕見的、沖擊力強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造成了全球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關閉、銀行被政府接管以及各大股市劇烈震蕩。在這場金融風暴的沖擊下,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倒閉;高盛、摩根士丹利兩家投行轉為銀行控股公司;房利美與房地美被美國政府接管;美林證券公司被美國銀行收購;美國國際集團岌岌可危。這些百年老店迅速從華爾街消失。宣布華爾街過度虛擬經濟的失敗。接著。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美國次貸危機迅速傳染到全世界,全球主要金融市場急劇動蕩,股指連續多日大幅下挫,嚴重打擊各國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自2007年年初以來,全球金融機構已經宣布的與次貸相關的虧損和資產減計已經達到了5000億美元,全球股市因信貸市場崩潰所蒸發的市值高達11萬億美元。

金融危機穿越全球金融體系的防火墻,逐漸向實體經濟蔓延。數據顯示,房價與股價暴跌導致消費者信心不足,致使占美國經濟總量約2/3的個人消費開支出現下滑,由此帶來了經濟衰退以及失業增加。美國2008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率為0.3%。這是自2001年以來的最低紀錄。而2009年初以來,美國非農業崗位已經累計減少76萬個。失業率從年初的4.7%上升到9月份的6.1%,失業人數新增75萬多人。同時,受經濟衰退降低了美國的進口需求的影響。中國、印度等依靠凈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出現了出口減緩。實體經濟呈現增長放緩的趨勢。此外。美元大幅貶值損害其他國家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像歐盟和日本等與美國出口商品構成競爭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導致其出口需求下降,實體經濟陷入衰退的邊緣。

從目前對此次金融危機的原因來看,可謂是眾說紛紜,理論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王漪瑁,2008;杜厚文,2008;黃紀憲,2008),很難理出一個清晰的思路,這也或多或少影響了各國政府在危機應對政策方面的一致和協調性。本文試圖從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美國經濟發展的內外平衡以及次貸危機等角度來解析造成當前金融危機的各種原因,并就其發展階段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探討。

二、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來由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金融化的傾向,但在金融化的過程中.國際金融市場出現了失衡的問題。且長期得不到解決(周軍等,2008)。美國赤字增長、全球貿易不均衡、美元貶值、利率差別以及國際投資資金的無序流動造成了國際金融結構的失衡。同時,美元作為國際本位貨幣,其不斷增長及對外過度供給給全球帶來了流動性膨脹(張云等,2008)。國際金融結構的失衡最終通過不斷膨脹的流動性投向,導致實體經濟結構的失衡以及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的背離。美國次貸危機正是根源于這樣的國際經濟背景,并通過與房貸相關的金融領域危機的形式爆發出來.再經過美國經濟內外平衡問題以及當前貨幣體系的缺陷傳導到歐洲、亞洲以及全世界,并逐漸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1 牙買加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是引發當前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

當今世界采用的國際貨幣體系具有天然的、難以彌補的缺陷,這些缺陷的存在注定了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首先,在牙買加貨幣體系下,美元是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而且美元不受黃金的束縛。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以本幣舉債的國家。這就為美元的全球信用不斷擴張,全球流動性泛濫提供了可能。其次,牙買加貨幣體系實行浮動匯率。國際匯率的經常性變動助長了國際游資投機活動不斷加劇,使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國家深受其害。此外,牙買加貨幣體系實際上是在一種“無制度”的環境中運行.缺乏對國際儲備增長的多變協調管理機制,取而代之的是貿易逆差和貿易順差國家的雙邊談判,這很難為平衡雙邊貿易取得實質性的成果(吳東泰,2006)。在此情況下,新興經濟體過快增長的儲備貨幣加速流入到經常項目長期處于逆差的美國,使美國金融資產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嚴重的泡沫。

可見,在“無錨”的單一貨幣本位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下,牙買加國際貨幣體系是引發當前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目前世界各國在聯手采取各種措施避免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對實體經濟形成沖擊的同時,必須重新審視和變革國際貨幣體系,以免重蹈覆轍。

2 美國經濟長期內外失衡是引發金融危機的最重要因素

在牙買加國際貨幣體系下,美國政府可以在美聯儲貨幣發行的支撐下,毫無顧忌地發行債券,其商業銀行系統也可以向國內企業和個人大量放貸,為美國居民和政府進行消費而非儲蓄提供了條件。低儲蓄與高消費相伴隨是美國經濟一大特點,據統計,近年來消費占美國GDP的比重高達70%左右,而美國的個人儲蓄出現了-1.0%的儲蓄率。不斷膨脹的美國政府赤字支出和居民的高消費導致了美國經常項目出現持續逆差。而在缺乏國內儲蓄的條件下,美國通過金融創新來證券化其債務,再將證券化產品輸送到世界各地造成資本項目順差來回收美元,使得國際收支保持著脆弱性的平衡。這樣下來,美國國內的流動性不斷膨脹,且急于尋找投資的標的物,美國政府在這樣的壓力下不斷調整貨幣政策,為國內資產價格的泡沫化制造條件。特別是在網絡經濟泡沫破裂后.美國實行了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如圖一所示,從2000年~2004年,連續25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從6.5%一路降到1%。美國的長期低利率政策更加刺激流動性的膨脹,大量的資金在利益的驅動下瘋狂地流入房地產行業中,造成了房地產資產泡沫化。這種資產泡沫在美國外債累積效應,國內通貨膨脹壓力以及經濟發展周期變化的刺激下必然破裂。表現在2004年6月份以后美國不斷調高利率,房地產資產價格不斷下跌以及由此帶來帶來的美國次貸危機以及全球的金融危機。

3 美國次貸危機是引爆當前金融危機的導火索

主要面向信用記錄欠佳和收人證明缺失的客戶提供的高風險、高收益的美國次級按揭貸款近年來迅速擴張,但隨著美聯儲不斷提高基準利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泡沫的破裂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

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另外,在次級債危機中,標的資產不斷地重新組合、包裝,進行資產證券化產生了多樣化創新產品,這種證券化產品出售給了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等各類機構投資者,可以轉移金融機構潛在的高風險,但這種證券化卻通過杠桿效應增大了流動性,加速了房地產泡沫的膨脹。另外,巨大的利益驅動與競爭的加劇使貸款機構只顧極力推廣次貸產品而有意忽視向投資者說明風險,最終放大了次級抵押貸款的風險程度,并導致次貸危機從信貸危機演變為資本危機傳導到全世界。

三、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發展階段

美國次貸危機不斷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場。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種演變的過程具有階段性的特點(張明。2008)。首先,危機先從美國的房地產行業泡沫破裂觸發。帶來了美國信貸危機;接著通過資產證券化。把這種信貸市場的危機傳導到資本市場上;資產價格的下跌導致信貸市場出現持續緊縮,危機又從資本市場再度傳導至信貸市場并擴散到全世界;最后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對居民消費與企業投資造成影響,危機從金融市場傳導至實體經濟。

1 次貸危機的積累與觸發

2003年,美國網絡經濟泡沫破滅,為了刺激美國經濟復蘇,美聯儲連續降低聯邦基準利率。寬松的貨幣政策拉動了美國經濟的增長,也帶來了美國的房地產市場的一片繁榮。在利益的驅動下,貸款機構紛紛加大了次級抵押貸款的發放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次級抵押貸款風險較高的事實,這給次級貸款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李進等,2007)。隨著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通貨膨脹趨勢開始出現。在此壓力下,美聯儲開始出臺緊縮的貨幣政策,調高基準利率,導致房地產價格下跌。如下圖二、三所示,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聯儲連續1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基準利率從l%上調至5.25%,2006年6月至今的房地產價格不斷下跌。如果下跌的價格出現低于未償還抵押貸款合同金額的水平。很多本來信用就差的借款人干脆直接違約,這樣信貸市場上便面臨著流動性危機。次貸危機也就爆發了。

2 次貸危機從信用市場傳導到資本市場

資產的證券化可以轉移金融機構潛在的高風險(孫立堅等,2008)。在未實施證券化之前,與次級抵押貸款相關的信用風險完全由商業銀行或專業貸款公司等貸款供應商承擔。一旦實施了抵押貸款證券化,則與該部分抵押貸款債權相關的信用風險及其收益,就從貸款供應商轉移到持有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或CDO)的機構投資者手中。巨大利益驅動與競爭的加劇使貸款機構極力推廣次貸產品,并經過層層包裝.原本簡單的債務抵押憑證被演化成無現金投入、只承擔風險并能獲得現金流的衍生金融產品。通過反復衍生和杠桿交易,在滿足了市場需求的同時將風險傳遞給全球的投資者。對危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按揭貸款證券化具有極其復雜的流程結構,且每個層次都蘊含著巨大的風險。首先,信貸資產證券具有極高的杠桿度。信貸資產被不斷打包轉賣。在循環定價的作用下,初始的信貸資產價值得到了數倍的擴大,貸款機構及投資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不斷增大,而風險也在不斷增大。其次,資產證券化不僅是一個風險分散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風險擴張的過程。在整個資金鏈的任何一環出現斷裂,都會通過金融市場的傳導效應迅速波及到幾乎任何一個金融機構。因此,當次貸危機爆發后,由于資產證券化的存在,必然把原來僅限于信貸市場中的風險傳導到整個資本市場上來。

3 次貸危機進一步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爆發以后,美聯儲不斷地推行寬松貨幣政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聯邦基金利率降低了325個基點。從5.25%降低至2%。然而金融市場上的信貸緊縮卻始終沒有得到徹底改善。從圖四可以看出,次貸危機爆發以來,TED息差(3個月美國國債收益率與3個月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之間的利差,反映了銀行之間相互提供貸款的意愿)從之前的不到50個基點,一度攀升到200個基點。盡管美聯儲采取了降息和注資措施,該指標一直在100至200個基點區間內振蕩,目前仍停留在100個基點左右。這表明美聯儲空前力度的寬松貨幣政策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次貸危機的爆發造成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市場價值下跌,給實施以市定價會計記賬方法的商業銀行,造成了巨額的資產減記與賬面虧損。實施以在險價值為基礎的資產負債管理辦法的商業銀行被迫啟動了去杠桿化過程,因此不得不降低包括貸款在內的風險資產在資產組合中的比重,從而導致商業銀行的“惜貸”行為。由資產價格下跌導致的信貸市場出現持續緊縮表明了危機從資本市場再度傳導至信貸市場。同時,由于全球金融一體化,上述的受次貸危機影響的金融機構不局限于美國國內,歐洲、亞洲以及全世界的金融機構都同樣面臨著信貸市場上流動性短缺的影響而深陷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中。

4 全球性金融危機從金融經濟傳導到實體經濟

當前全球性金融危機根源于實體經濟與金融經濟的背離,但反過來。隨著其對市場信心和對消費預期帶來的沖擊以及流動性緊縮的影響,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滯后影響也逐步顯現出來(焦繼軍,2008)。主要體現在全球房價進一步下跌,消費和投資出現萎縮,制造業產值下滑,就業狀況惡化等。美國的次貸危機直接打擊了房地產行業,目前該行業在供給和需求兩端均出現萎縮。如圖五所示,無論是房屋開數量還是房屋銷售數量在次貸危機后都顯著下降。同時房地產泡沫破滅帶來負向財富效應,導致居民消費下滑。另外,公司股票價值大幅下降,削弱了企業新增投資的動力。實際上,2009年第三季度美國消費者支出總額負增長3.1%.創下了1980年以來的最低紀錄。美國當前住房投資占GDP的比重已經從2005年下半年的5.5%下降到3.7%,達到1991年經濟衰退以來的最低點。美國2008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率為負0.3%,這也是自2001年以來的最差紀錄。

四、當今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發展趨勢

篇(6)

在我國,股票發行采取嚴格的核準制,發行數量受到市場容量的限制,發行價格的制定也包含太多非市場因素。

1.爭取股票發行資格的尋租行為。

2.現有股本結構造成的尋租行為。

3.定價發行股票帶來的尋租行為。

4.政府涉足二級市場造成的信息尋租。

5.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帶來的尋租行為。

(二)信貸市場的尋租

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進程緩慢,利率市場化迄今還未正式推出,政府主要采取利率控制和信貸配給手段對信貸市場進行干預。不同所有制企業享有不同的貸款利率和貸款規模,信貸市場存在價格和數量歧視,造成信貸市場雙軌制,導致我國信貸市場蘊含著巨額租金。

1.銀行為吸納存款的尋租行為。

2.利率政策差別引起的尋租行為。

3.貸款政策引起的尋租行為。

4.信貸配給引起的尋租活動。

(三)外匯市場的尋租

我國對外匯實行由國家外匯管理部門集中管理,具體外匯業務和國際結算業務統一由國家指定銀行――中國銀行和其他經外匯管理部門批準的可以經營外匯業務的銀行辦理。人民幣匯率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制。可以看出,我國的外匯市場和匯率在一定程度上放開了,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外匯管制仍比較嚴重。人民幣只能在經常項目下自由兌換,資本項目下還不能自由兌換,再加之匯率的不完全市場性,更導致我國外匯市場蘊藏著巨額租金。

1.銀行掛牌匯率與黑市匯率不同帶來的尋租活動。

2.通過不同地區間的匯率差距進行尋租。

3.通過進口套匯尋求租金。

4.以出口逃匯方式獲取租金。

二、尋租行為產生的經濟根源

(一)尋租行為的經濟學基礎

1.完全競爭市場

在一個完全競爭市場中,尋租行為幾乎是不可能的。此時,行業沒有任何進入限制,各個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沒有差異,任何人都不可能影響商品的價格,企業只是一個價格接受者。因而平均收益曲線(AR)和邊際收益曲線(MR)重合并且同為水平線,如圖1.確定為0q,并獲得了矩形abcp的面積所表示的超額

在圖1中,橫軸表示商品數量,縱軸表示貨幣量,MC是企業的邊際成本,AC是平均成本,商品需求曲線D與AR、MR重合,企業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P=Mc),把產量

相反,如果某一行業存在著虧損,這個行業的企業將紛紛退出,從而使商品的供給減少,市場價格上升,直到虧損最后消失,達到圖2所示的均衡。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即使是某一企業因技術創新而享有初始壟斷性租金,只要沒有政府干預限制進入,那么自由進入的其它會很快進行模仿、這種競爭會最終消除技術租金。因此,在完全市場中,尋租活動難以進行。

2.壟斷競爭市場

在壟斷競爭市場中,有許多企業,能夠較為自由地進入或退出某個行業,因此競爭不可避免,同時各企業的產品存在差異,使每個企業都面對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

存在超額利潤時,其他企業就會進入該市場。隨著企業的進入,每個企業所占的市場需求份額降低,每個企業面對的需求曲線也隨之向左移動,直到恰好與平均成本曲線相切為止。

實際上,由于產品差異的存在,壟斷競爭市場的進入并不是非常自由的,仍有一些進入障礙。如行業的商業秘密、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規模經濟引起的自然壟斷等,這些都使得壟斷競爭市場上的超額利潤仍會存在。因此。在壟斷競爭市場上,為獲得超額利潤的尋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3.完全壟斷市場

完全壟斷意味著該行業只有一個企業,市場不存在競爭。企業產量相成了市場的全部供給量,它的多少直接對價格產生影響。企業的平均收益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對于壟斷企業而言,它們可以獲得不屬于機會成本或技術租金的收益,這種收益是由于壟斷企業壓低產量并把價格提高到競爭市場的價格水平之上而產生的。由于這種收益不需要壟斷企業付出更大的努力,而是憑借其壟斷地位而獲得的,因此這種收益被稱為壟斷租金。所以,在完全壟斷市場上,企業愿意把資金投入非生產性活動,比如用金錢賄賂掌握權力的政府官員,使尋租活動頗為盛行。

(二)租金的來源

租金的存在是政府干預的結果,而政府干預的理由是市場失靈,如信息不對稱。外部性、自然壟斷、公共物品等。由于政府可以憑借行政手段創造不平等的市場競爭環境,從而導致經濟人對于超額利潤的正常逐利過程受阻,進而產生了尋租社會。租金的來源有三種形式:

1.政府無意創租。這是政府為彌補市場不足而干預經濟產生的租金,也是租金的最初來源。政府在采取行動時,并未帶來如期效應,而其中包含的租金卻以法規的形式確立下來了。

2.政府被動創租。指政府受利益集團的左右,成為一些特殊利益集團謀利的工具。如金融家們為免受國外競爭而要求政府加強行業保護一些大的證券商向政府強調行業規模經營的重要性,而要求限制小規模證券公司進入。政府如果實施了這些方案,將給各集團帶來巨額稅金。

3.政府主動創租。指政府官員利用職權人為地制造租金,誘使經濟人向他們進貢作為獲取租金的條件。這實際上是一種由權到錢的交易過程,如故意經營許可證、設置信貸障礙等。

三、金融市場尋租的社會后果和遏制途徑

(一)社會后果

1.尋租嚴重破壞了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環境。

2.尋租行為大大增加了金融交易成本。

3.尋租加劇了金融投資風險。尋租的一般規律是付出租金的人必須收回高于租金的利益,否則不會盲目付出租金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的金融風險。

金融市場尋租對全社會尤其是金融市場體系危害巨大,如何控制尋租也就成了擺在我們面前非常迫切的問題。

4.尋租滋生了權力腐敗行為。

(二)遏制途徑

1.盡量減少政府對金融市場的干預。政府應從經濟大局出發,退出一些競爭性領域,減少政府官員調控資源的權力,這也能從一定程度上減少尋租活動。

篇(7)

但是,2012年國內外環境變化還存在著幾個不利于經濟增長的因素:

一是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正在減弱,發達國家經濟下行風險進一步增加,我國的外需增長環境將會惡化。一方面,受歐洲債務危機沖擊和在美、英、日等發達國家財政赤字壓力下,發達國家政府公共需求萎縮,政府購買力下降;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信心下降,家庭儲蓄率上升,導致私人需求不足。公共需求萎縮和私人需求不足,都會進一步減弱外部需求。與此同時,目前世界上一些發展中國家,如洪都拉斯、越南、孟加拉、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家,正在利用比中國更加低廉的土地資源和勞動成本,生產與中國相同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并向美歐等發達國家大量出口,在美歐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上對中國形成了強大的替代效應。因此,在對我國的需求萎縮和供給替代壓力下,2012年我國出口增長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

二是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環境,將進一步抑制經濟增長。2010年2月以來,我國已經連續12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五次上調利率,另外加上公開市場操作、窗口指導、貨幣掉期等金融措施,已使貨幣供給環境由過去的適度寬松轉向從緊。這使得向上的經濟增長遇到了貨幣籠頭的約束。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6月8日央行下調了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將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同年6月26日央行又在公開市場開展的950億元的逆回購,這些都是貨幣政策轉向寬松的開始。今后,如果貨幣政策不繼續轉向寬松,我國經濟增長幅度仍可能會繼續下行。

三是繼續從嚴的房地產調控政策,通過投資和需求兩方面使得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自2010年1月以來,國家實行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可以說這些政策已明顯見效,2011年9、10月份全國70個城市商品房交易連續量價雙降。為了進一步鞏固調控成果,國務院提出要堅定不移地搞好房地產調控,各地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繼續嚴格實行政策。可以預見2012年從嚴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仍將延續,限購政策短期內不會取消。因此,房地產及其關聯產業增長將會繼續受到制約,由此將使經濟增速放緩。

四是加強產業結構調整,繼續抑制產能過剩和淘汰落后產能,將制約粗放型經濟增長。2011年9月,國務院公布了“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并對各地、各行業下達了任務分解目標。可以預見,為了完成節能減排任務,2012年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勢必會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由此經濟運行中粗放型經濟增長將受到越來越嚴厲的限制。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2012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總體會低于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將緩慢回落,社會消費品保持平穩增長,出口增長幅度可能會明顯下滑,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可能在8~9%之間。2012年,即使中國經濟增長幅度出現下降,也是在高位緩慢回落,不會出現硬著陸,在世界上仍然屬于高速增長經濟體。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有巨大的經濟增長空間,最擔心的是宏觀調控一松經濟就過熱和通貨膨脹;而歐美日等國家缺乏經濟增長空間,最擔心的是經濟停滯和萎縮。因此,2012年我國經濟增長下降一點是正常的,不必反應過度。

篇(8)

一、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

(一)房地產開發投資保持穩定增長

2013年,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488.33億元,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9621.83億元)的比重為25.9%,占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86013億元)的比重為2.9%;同比增長39.6%,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7.4%)12.2個百分點,高于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19.8個百分點。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結構呈現出兩個顯著特征:一是住宅類和商業類開發投資保持穩定增長。全年住宅類開發投資完成1642.40億元,同比增長42.5%,增速較上年提高12.2個百分點;商業類開發投資完成410.97億元,同比增長60.4%,增速較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二是辦公樓類和其他類開發投資放緩。全年辦公樓類開發投資完成117.50億元,同比增長36.0%,增速較上年降低51.9個百分點;其他類開發投資完成317.46億元,同比增長10.6%,增速較上年降低45.5個百分點。

(二)商品房供應充足,銷售市場趨于平穩

1.商品房供應充足。截至2013年末,全省商品房施工面積18260.7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7.1%,商品住宅施工面積12969.3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4.3%;商品房新開工面積6481.8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7.4%,商品住宅新開工面積4529.0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7%;商品房竣工面積2019.2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1%,商品住宅竣工面積1576.1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6%。

2.商品房交易市場趨于平穩。截至2013年末,全省商品房銷售建筑面積3309.3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2%,商品住宅銷售建筑面積2855.5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4%;全省商品房銷售額1487.24億元,同比增長9.1%,商品住宅銷售額1192.55億元,同比增長10.7%。上半年,全省房地產市場延續了前期的成交勢頭,商品房銷售保持較快增長,尤其是“國五條”出臺后,市場預期出現較大變化,購房需求加快釋放,4月和5月的商品房銷售速度明顯提升;下半年,在前期購房需求集中釋放的影響下,商品房銷售速度下降,7月和8月出現負增長,之后逐步回升,在4季度呈現出較為穩定的增長趨勢。

圖1 云南省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速

數據來源:云南省統計局

(三)重點城市住房價格運行基本穩定

1.新建住宅銷售情況。2013年12月份,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銷售價格指數顯示:昆明環比上漲0.5%,大理環比上漲0.1%,漲幅在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分別排在第19位和第63位;昆明同比上漲5.8%,大理同比上漲5.5%,漲幅在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分別排在第61位、第63位。總體上看,2013年昆明和大理兩城市新建住房價格基本保持穩定。

2.二手住宅銷售情況。2013年12月份,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全國70個大中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指數顯示:昆明環比上漲0.4%,大理環比上漲0.2%,漲幅在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分別排在第25位和第42位;昆明同比上漲8.0%,大理同比上漲3.1%,漲幅在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分別排在第12位和第54位。

(四)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順利推進

2013年,國家下達云南省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30.32萬套,計劃基本建成16萬套。至2013年末,全省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開工30.36萬套,基本建成23.4萬套,完成投資315億元,超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年度目標。全省完成城鎮保障性住房分配入住46.65萬套,發放租賃補貼22.58萬戶,改善城鎮低收入家庭居住條件的作用明顯。

二、房地產金融運行情況

(一)房地產貸款穩定增長

截至2013年末,全省房地產貸款余額2606.83億元,占全省各項貸款的比重為16.2%,占全國房地產貸款的比重為1.8%,分別較上年同期提高0.9和0.1個百分點;同比增長23.2%,高于全省各項貸款增速9.4個百分點,高于全國房地產貸款增速4.1個百分點;較年初新增491.31億元,同比多增155.02億元。全省房地產貸款同比增速自2012年3月份以來逐步回升,2013年保持在21%~25%的區間范圍內,呈現出穩定增長的發展趨勢。

圖2 2009年以來云南省房地產貸款同比增速

數據來源: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

(二)房產開發貸款增速明顯提高

截至2013年末,全省房產開發貸款余額625.77億元,同比增長55.9%,較年初增加224.40億元,同比多增138.84億元。其中,住房開發貸款余額477.20億元,同比增長53.4%;商業用房開發貸款余額136.48億元,同比增長93.5%;其他房產開發貸款余額12.09億元,同比下降38.8%。2013年,部分金融機構加大對商業用房建設的支持力度,以及部分金融機構獲得總行下放一定的商品住宅項目審批權限,得以加大對優質住宅項目的信貸投放,促使全省房產開發貸款保持高速增長,4-12月份的同比增速均超過50%,貸款增速明顯提高。

(三)地產開發貸款調整效果顯現

截至2013年末,全省地產開發貸款余額為172.57億元,同比下降7.4%,較年初減少13.76億元。其中,政府土地儲備機構貸款余額為142.41億元,同比增長17.5%,較年初增加21.21億元。自2012年底國家相關部門先后聯合出臺《關于加強土地儲備與融資管理的通知》和《關于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行為的通知》以來,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地產開發貸款的結構進行調整,在壓縮融資平臺公司地產開發貸款的同時,支持符合條件的土地儲備機構貸款,使得2013年全省地產開發貸款出現兩個變化:一是地產開發貸款增速持續降低,并在下半年連續6個月負增長;二是政府土地儲備機構貸款保持12%以上的增速,占地產開發貸款的比重從2012年末的65.0%上升至2013年末的82.5%。

(四)個人住房貸款發放力度加大

截至2013年末,全省個人住房貸款余額1506.47億元,同比增長16.1%,較年初增加209.35億元,同比多增94.72億元。2013年,隨著房地產市場成交有所活躍,金融機構發放個人住房貸款的力度加大,全年共發放個人住房貸款11.99萬筆,合計431.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7%和47.1%,其中首套房貸款10.87萬筆,占全年個人住房貸款發放筆數的90.7%,表明金融機構對剛性購房需求的支持力度較大。從利率水平來看,2013年首套房貸款平均利率為基準利率的0.98倍,二套房貸款平均利率為基準利率的1.11倍。在首套房貸款中,下浮利率占23.9%,基準利率占69.8%,上浮利率占6.3%。

(五)住房公積金委托貸款快速增長

截至2013年末,全省住房公積金委托貸款余額488.57億元,同比增長24.7%,較年初增加96.88億元,同比多增37.50億元。隨著全省房地產市場成交有所活躍,市場對住房公積金委托貸款的需求增加,拉動住房公積金委托貸款快速增長。

2013年,全國房地產市場交易普遍活躍,一些熱點城市的住房公積金出現不同程度的資金緊張狀況。我行及時對昆明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昆明市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13年個人住房貸款發放額為54.23億元,同比增長117.39%;年末貸款逾期率為0.03%,存貸比為62.9%,保持在合理的區間范圍內。

(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增勢良好

截至2013年末,全省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余額為239.23億元,同比增長40.5%,較年初增加69.00億元;全年累計發放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131.65億元,較上年同期多發放41.31億元。全省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1.國開行、工行、農行和建行發揮信貸支持主力軍作用。2013年,由國開行牽頭,工行、農行和建行參與的對云南省城鄉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的銀團貸款積極推進,在6月底實現放款,到年末已發放42.98億元。截至2013年末,四家行的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余額合計197.66億元,占比達到82.6%。

2.信貸資金高度集中于廉租房和公租房。2013年,全省金融機構向廉租房和公租房發放貸款99.15億元,占同期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發放額的75.3%,廉租房和公租房貸款余額占比達到74.5%,“兩租房”貸款在全國排名前列。

3.貸款業務主要發生在昆明市。2013年,昆明市共獲得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99.97億元,占全省的75.9%;年末貸款余額200.65億元,占全省的83.9%。全省16個州、市中,僅有普洱市和怒江州尚未發生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業務。

(七)房地產貸款質量保持穩定

截至2013年末,全省房地產不良貸款余額7.10億元,較年初減少3.75億元,不良率為0.27%,較年初下降0.24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貸款不良率為0.32%,較年初下降0.81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為0.24%,較年初下降0.03個百分點。在房地產宏觀調控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背景下,金融機構不斷提高房地產信貸準入門檻,促使房地產信貸資產質量保持穩定。

三、關注的問題

(一)全省房地產市場供應增量明顯,待售面積增長速度加快

從房屋供應量上看,2011年至2013年,全省商品房施工面積增速分別為20.6%、30.4%和27.1%,實現了穩定快速增長,但3年的商品房施工面積中,住宅施工面積占比分別為75.9%、72.6%和71.0%,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全省房地產市場優化投資結構的發展趨勢明顯。

從房屋待售情況看,2011年至2013年,商品房待售面積分別為334.3萬平方米、511.7萬平方米和1167.8萬平方米,增速分別為52.3%、53.1%和128.2%,反映出隨著房屋施工面積的快速增長,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積也呈現高速增長趨勢。

(二)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鏈較為緊張,融資增長勢頭明顯

我行在2013年下半年委托部分金融機構對全省60家重點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35%的企業資金鏈較為緊張。2013年,全省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中,以定金及預收款等銷售回款為主的其他資金占比為32.5%,較上年減少11.6個百分點;國內貸款和自籌資金占比分別為14.3%和52.7%,較上年分別提高4.2和7.0個百分點,顯示在房地產市場成交較低的情況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融資需求有所上升。

(三)預期房價上漲的購房者占多數,個人住房貸款潛在風險值得關注

根據我行委托部分金融機構對昆明市100名貸款購房者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預期未來房價上漲的占54%,預期房價下跌的僅占4%,預期房價穩定的占42%。在預期未來房價上漲的情況下,不排除有少數購房者超出自身承受能力提前購房的可能。在調查中,有12%的借款人房貸月供收入比高于50%,其中月供收入比高于60%和70%的分別占4%和1%。月供收入比過高,借款人將面臨較大的經濟壓力,一旦出現收入來源不穩定或是住房價格向下波動等局面,貸款本息的償還將可能出現困難,其潛在的信貸風險值得關注。

(四)購房者貸款難問題突出

據數據顯示:2013年9月至12月,全省金融機構單月個人住房貸款發放筆數從1.1萬筆下降到0.7萬筆,下浮利率的貸款占比從9.3%下降到2.4%,房地產市場購房貸款難問題顯現,到年底更加突出。據調查,出現問題的原因是由于信貸規模較為緊張,部分金融機構把小微企業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進行統籌安排,而小微企業貸款受監管部門“兩個不低于”的考核,個人住房貸款受到擠壓,加之個人住房貸款利率較低,導致銀行業金融機構放貸意愿有所降低。

四、2014年云南省房地產業發展形勢分析及預測

(一)2014年云南省房地產業發展將面臨更加復雜的形勢

一是房地產開發投資資金來源仍將趨緊。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2014年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2013年底召開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強調繼續抓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和監管工作,保持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執行好既有調控措施;更加注重分類指導,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從嚴落實各項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和措施,增加住房用地和住房有效供應;庫存較多的城市要注重消化存量,控制新開發總量。整體來看,限購限貸等房地產調控政策短期內出現調整與松動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房地產市場銷售也不太可能出現較大幅度增長,從面上來說,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回款進度難以發生明顯改觀。

二是房地產市場分化的特點進一步顯現。歲末年初,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土地拍賣價格不斷創出新高、地價高出同地段現售房價、商品房市場供不應求、房地產開發企業再度出現惜售以及云南城投進京拿地開發等新聞不斷見諸媒體報道。這表明全國一二線城市房地產聚集人口和資金的優勢進一步突出,包括土地和資金等優勢資源向全國優勢房地產企業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而從全國來看,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供過于求,樓市回升乏力以及中小本土房地產開發企業生存、發展維艱的狀況可能延續,甚至加劇。

三是全省房地產市場庫存化壓力與部分城市住房價格上漲的中長期壓力同時存在。一方面隨著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商品房供應的連續快速增長,全省商品房的消化周期延長,給保持房地產市場的總量基本平衡帶來壓力。另一方面,云南省主要城市住房價格呈現逐步抬升趨勢,加上城鎮化帶來的住房剛性需求持續增長與住房資源稀缺性之間的矛盾短期內不可能發生根本性改變,因此穩定住房價格任務仍然艱巨。

四是電商的迅猛發展給商業地產和城市綜合體開發帶來沖擊。近年來電子商務和網絡交易的異軍突起,給實體零售商業帶來巨大沖擊,并由此給商業地產和城市綜合體的開發帶來挑戰。

(二)云南省房地產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

一是2013年底中央首次召開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云南省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2014年云南省城鎮化率的目標任務是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達到44.0%左右。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蘊藏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內需潛力,房地產業仍將在這個過程發揮重要引擎作用。

二是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沿邊開放政策以及省委省政府兩強一堡戰略積極推進,都為云南省基礎設施、重大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的歷史機遇。2014年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全省生產總值增長11.0%以上,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0%。可見全省房地產業發展仍然有著良好的經濟基本面支撐。

三是云南省房地產業發展潛力正在逐步釋放。全省150個城市綜合體開發建設的穩步推進,形成有力項目支撐,為房地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同時抓住旅游業由傳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升級以及云南省實施旅游二次創業的機遇,云南旅游地產正逐步成為全國旅游地產的重要板塊,不但本土的城投、城建股份和星耀等實力企業取得了較好的開發經營業績,更吸引了雅居樂、萬達、中坤、龍湖、碧桂園和華僑城等重多全國性房地產開發企業進駐云南重點旅游城市。一批有品牌、上規模、影響大的旅游地產項目的開發建設,將在未來一段時期推動云南省房地產業的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總體來看,全省房地產業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仍然將處于上升期。

(三)2014年云南省房地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綜合以上因素,總體上2014年云南省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市場供求總量上仍將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房地產貸款保持穩定增長的可能性較大,重點城市住房價格仍將保持基本穩定并與城市發展水平相適應。

五、政策建議

(一)繼續嚴格執行房地產調控政策,穩定市場預期

繼續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保持房地產調控政策的連續性,防止出現各類變相放松政策的情況,通過嚴格執行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和完善房地產稅收體系等措施,提高投機投資性購房成本。加強穩定市場預期,通過輿論合理引導居民理性消費,配合對中小套型、中小戶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設的鼓勵政策,促進自住性需求的有序釋放。

(二)推動建立房地產市場多元化融資體系,拓寬融資渠道

篇(9)

2005年5月,我國開始股權分置改革,從此也拉開了融資制度變遷的序幕,股權分置下“同股不同權不同價”,企業偏向股權融資,股權分置改革以后以往的非流通股上市流通,正在慢慢改變我國的融資結構。在此期間,我國還對《公司法》、《證券法》、《企業會計準則》等進行了修改,2006年2月15日我國頒布了新會計準則,對企業的融資決策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2008年全球爆發了金融危機,我國的實體經濟受到了強有力的沖擊,對企業的融資決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緊”的貨幣政策使得企業融資更加困難。在股權分置改革、企業會計準則以及國際金融危機三方面影響下,我國企業的融資渠道也在逐步轉變,新的經濟環境下,我國企業必需對融資渠道做出理性的選擇,選擇最適合企業當前發展的融資方式。

一、融資渠道的概念以及當前我國企業的融資現狀

(一)融資渠道的概念界定

籌資渠道受到籌資環境的制約,企業融資按照資金的來源渠道不同,可以分為權益融資和負債融資。權益資本是企業股東提供的資金。企業通常可通過發行股票、吸收投資、內部積累等方式籌集權益資本。負債融資是指債權人提供的資金。企業通常可通過發行債券、借款、融資租賃等方式籌集借入資金。

(二)企業當前的融資現狀

企業融資按照資金的來源渠道不同,可以分為權益融資和負債融資。

對于權益融資來說,我國企業在股權分置改革以前,一直過度依賴股權融資,具有強烈的股權融資偏好,對股權融資偏好的研究頗多。我國企業一向過度依賴股權融資,同國外學者研究的“融資優序理論”相悖,究其原因主要來自于證券市場的完善與否。正是因為證券市場存在諸多的差異,才導致融資來源的巨大反差,企業的融資渠道受到籌資環境的影響,當前經濟形式正逐步轉變,相信我國企業的融資方式也會理性回歸。

對于負債融資來說,我國企業對發行債券沒有強烈的偏好,究其原因是因為由于受到證券市場的影響,發行債券的成本高于股權融資成本。對于負債融資,我國企業比較偏向于銀行借款,銀行借款是企業最重要的一項債務資金來源,它的一般特點是金額較大、期限較長、債權人是專業性的借貸機構。另外對于發行債券來說,可轉換債券一度成為企業融資的“新寵”,因為在一定時間內可轉換債券能夠成為企業股權融資的基礎。在當前金融危機以及新會計準則的影響下,企業的融資傾向也必須逐步轉變,適應當前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

二、當前經濟環境對企業融資渠道產生的影響

融資渠道受到融資環境的制約,股權分置改革的進行,新會計準則的頒布以及全球經濟危機的波及,對企業的融資結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面從三個方面看一下當前經濟環境對企業融資渠道產生的影響:

(一)股權分置對“股權融資偏好”帶來了沖擊

股權分置存在流通股以及非流通股之分,制約資源配置功能的有效發揮,公司股價難以對大股東、管理層形成市場化的激勵和約束,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礎。股權分置改革以后,不再區分流通股以及非流通股,所有股票都可以在二級市場上流通。

股權分置改革帶來了企業融資制度的變遷,由于非流通股可以上市流通,控股股東也可以享受到股票上漲帶來的好處,上市公司惡意圈錢的動機就會相對減少,特別是股權分置改革以后,新的融資規則取消了上市公司兩次發行新股融資間隔的限制,上市公司可以自主選擇融資的時間,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融資。而且在配股時不能只讓小股東出資,大股東也不能放棄,這樣企業募集資金的行為就會受到大股東的制約,大股東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會容忍資金從其賬戶流到上市公司閑置起來,因此增發、配股的意愿就不會那么強烈,控股人員會根據企業資金使用的期限以及需要程度合理安排融資結構,偏好股權融資的意愿就會不斷降低,會在各種融資方式之間進行權衡。

(二)新會計準則對“可轉換債券”會計處理的變更影響了企業的融資決策

新會計準則中《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規定:企業發生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包含負債和權益成分的,應當在初始確認時將負債和權益成分進行分拆,分別進行處理。在以后各期,對負債成分,應當采用實際利率法按照攤余成本進行后續計量,權益成分初始確認之后以后各期不發生變動。可轉換債券到期以后,如果持有者將債券轉換為普通股,主體應當終止確認其負債部分并且將其轉為權益,同時將原來的權益部分仍然保留為權益。

舊準則對于企業發行的可轉換債券作為長期負債,在“應付債券”科目中核算,轉換前按照應付債券核算,轉換后,按照債券賬面價值結轉,不確認損益。

新會計準則對于可轉換債券的處理方法,更加符合可轉換債券的經濟實質,可轉換債券包含的負債可能一直不需要以現金進行償付,但是將可轉換債券分為負債成分以及權益成分,投資人可以從企業的報表中清晰地看到問題的是指,企業在進行融資時,可轉換債券不再是減少利潤的工具,投資人通過報表可以了解經濟的實質,正確評估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因此,盡管可轉換債券有很多優點,但是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企業也要謹慎利用。

(三)金融危機沖擊了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銀行借款

負債融資是指債權人提供的資金。在以往企業的融資狀況下,企業偏向股權融資,在負債融資中,企業偏向于銀行借款,特別是對中小企業來說,這是一種簡便、有效地融資方式,企業對銀行借款擁有強烈的意愿。銀行借款的一般特點是金額較大、期限較長,銀行是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的主要代表,有能力對企業進行干涉以及對債權人的資產采取保護措施。但是銀行信貸資產一旦投入企業,就會被企業“套牢”,企業往往會按照自身的意愿行事。由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爆發了大范圍的經濟危機,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我國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存款利率下調,貸款利率逐步上調,銀行開始對企業貸款進行嚴格的審核,因此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一般企業想從銀行進行大規模的貸款難度加大,企業必須逐步找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融資路徑。

三、新形勢下企業融資渠道的理性選擇

在當前三大主體經濟背景的影響下,我國企業必須做出理性的選擇,找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融資渠道,企業應該在權益融資以及負債融資之間做出合理的選擇:

(一)要在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之間進行合理的權衡,最大限度地降低融資成本

應該說,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是企業的兩大主體融資對象,留存收益畢竟是企業融資中較少的一部分,而且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銀行貸款也面臨著較大的限制,企業就必須在全流通時代對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進行合理的選擇。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我國國有股不流通的情況,國有股可以進入二級市場進行交易,當前的經濟環境決定了企業的融資渠道,企業在融資時必需考慮各種融資方式的融資成本。以企業投資的項目為例,當投資的是一個好項目時,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項目的價值很有可能被市場中的投資者低估,因為股權融資具有很強的信息傳遞效果,這樣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適當考慮采用債權融資的方式。而且債權融資的利息可以稅前計提,如果雙重考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以及稅收的影響方面,就可以考慮借鑒國外的“優序融資理論”,采用債權融資的方式為企業的項目融通資金。從報酬率方面來看,如果企業的預期股權投資報酬率小于債務資本報酬率,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都能滿足企業規模的擴張,企業應該選擇使老古董利潤增加較大的融資方式。風險中性時,如果股權融資后原有股東的收益小于企業債券投資后的收益,企業應該選擇債務融資。如果股權融資后原有股東的收益大于企業債券投資后的股東的收益,企業應該選擇股權融資。

當然并不是說企業要完全遵循國外企業的融資順序,因為畢竟我國的證券市場環境相對不完善,盡管股權分置改革降低了股權集中度,股權融資偏好的動機降低,但是股權分置改革畢竟剛剛結束,而且債券融資渠道不夠寬泛,因此企業在進行融資時要合理搭配股權和債券的比例,特別是對于可轉換公司債券來說,它隨時伴有股價上揚的風險,尤其是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不能冒太大的風險,如果當前大范圍使用可轉換債券,那么如果經濟形式復蘇,股價大幅度上揚,對于企業的發展是不利的,因此要在股權和債權之間進行合理的搭配。

(二)在債務融資過程中要注意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的合理選擇

股權分置改革以后,我國企業的融資渠道正逐步向一個理性的軌道回歸,股權分置改革對“股權融資偏好”的企業來說是一個沖擊,新會計準則改變了可轉換債券的會計處理方法,國際金融危機貸款利率上調令企業向銀行貸款更加困難,因此,債券融資成為一種逐步完善的融資渠道。我國的新融資規則除了繼續完善現有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制度以外,還借鑒境外市場的做法,準許上市公司發行附認股權公司債券,發行后分別交易,這是我國融資渠道的創新。雖然短期融資例如向銀行貸款相對困難,但是也是企業融資的一種很直接的融資方式,也應該合理采納。

對于企業來說,追求融資成本最小化是其根本目標,這樣企業應該努力隨企業自身狀況的變化而相應調整其融資決策,在短期負債融資和長期負債融資做合理的選擇。如果企業能夠承受由于整體債務期限縮短而帶來的再融資風險和利率風險的上升,企業就應該縮短債務期限,盡可能降低單位成本,享受短期債務融資帶來的好處。如果企業財務實力相對較弱,企業會更愿意采用長期融資;如果企業擁有較多的增長機會,那么企業應該盡可能的借入短期債務,降低債務融資的成本,因為如果企業有較多的增長機會而又伴隨著諸多的長期債務,對企業的增長是不利的;對于增長機會較少的企業來說,可以利用長期負債融資,因為短期內投資的機會不大;如果屬于大規模企業,那么企業應該采用長期債務融資,因為長期債務的發行成本通常很高,大企業相對于小企業更具有承受能力和規模優勢,因此如果是大企業可以擁有更多的長期債務,而對于小企業來說可以選擇短期債務。

四、結論

融資環境制約著企業的融資渠道,完美的市場環境下,企業一般遵循“優序融資理論”。我國證券市場環境相對不完善,也就形成了我國企業“股權融資偏好”的單一格局。股權分置改革全面推行,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對我國企業的融資渠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企業的融資狀況也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企業領導者必須認清形式,合理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融資渠道。

參考文獻:

(1)劉銀樓.論股權分置改革對融資偏好的影響[J].安徽財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3)

(2)阮兢青.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融資創新[J].浙江經濟,2009,(05)

(3)黃智愚.新企業會計準則對財務決策的影響[J].商業經濟,2009,(04)

篇(10)

經濟帶在世界經濟領域,全球化的緊縮,被稱為反全球化。具體表現有特朗普政府主導下的美國單邊貿易戰略、英國脫歐事件,以及全球性的各地區貿易戰略合作同盟構建等。以中國為例,在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也加入了“金磚四國”,目前已形成了“金磚五國”的新格局;并且通過自身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亞投行設置等,盡可能地采取反全球化形勢下的應對措施。所以有必要通過對當前的反全球化形勢的解讀,對中國國際貿易戰略做出明晰的判斷。

一、反全球化形勢的形成及國際貿易多樣化格局

結合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全球應對策略,分析國際貿易反全球化形勢的形成和作用,可以在這種動機之下說明國際貿易多樣化格局形成的必然結果。

(一)反全球化形勢的形成

在2008年后,美元體系的危機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在明確分析了造成金融危機的原因來自美元體系下的濫發貨幣之后,歐美各國紛紛開展對策研究,并擬定在全球開展多貨幣中心的體系,構建不同區域的新布雷斯頓體系。比如,歐洲的英國、德國、俄羅斯,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以及東亞地區的中國、日本、韓國等,都可以擬定相關的某國貨幣中心下的區域性貨幣新體系。日前,以中國為首的這種實踐包括加入“金磚四國”,形成新的“金磚五國”;以發展中國家為中心的亞投行等。這種新型金融體系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經濟層面的反全球化趨勢。再如,在政治層面,美國通過其TPP協議、俄國通過其俄白哈關稅同盟、韓國以及中亞各國實施的以本地區為中心的新經濟路線帶設置等,均屬于這種反全球化形勢下的地區性經濟圈構建,之所以稱為政治層面的體現,是由于它以政治力量作為主要手段,完成其貿易格局的建設。其中,最引人注目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是中國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而且其對相關國家所產生的傳導式效應與反響,也以中國作為影響主體與中心。可以確定,反全球化形勢的形成是為了共同抵御美元體系出現危機之后的共同治理。所以,國際貿易戰略既是促進世界經濟走出經濟危機的有利因素,也是有效提升各國經濟,實現各國經濟走向“實體化”的重要步驟。

(二)反全球化形勢下的國際貿易新格局

在反全球化形勢之下,國際貿易格局中出現了幾個主要方面的情況,具體如以美國為首的TPP協定在新一屆的“華府”實現了重新構建,正在推進單邊式的國際貿易,這屬于一種貿易路徑;在俄羅斯、巴西、中國、南非、印度構建的“BRICS“金磚五國屬于另一種貿易路徑;英國自成一體采用了美國模式,歐盟也在實質上開展了自身的貿易路徑。整體上觀察,在諸多國際貿易路徑與形式中,國際貿易格局由于反全球化形勢的形成產生了對應的變化,現階段的格局可以概括為反全球化形勢下的國際貿易多樣化格局,即已經與之前的全球化國際貿易格局脫離,建立了新的多樣化格局,除了以上國際貿易格局之外,在這種多樣化格局中目前比較成功,且在較大范圍類發揮了作用與影響的,是來自以中國為主導的“一帶一路”國際貿易格局,中國不僅帶動了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并且重新整合了沿線各國的資源,尤其是建立了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單向、多向關聯。近日在中國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會議就旨在在開展國際貿易合作初步成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合作與交流。

二、中國國際貿易戰略分析與建議

國際貿易是非常復雜的,因而在本次討論中擬選取框架結構式的方法,對中國國際貿易戰略做出分析,減少細枝末節的討論。具體對出口、金融、“一帶一路”經濟帶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選擇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的原因:一是國際貿易本質上關系出口與進口,而中國現在對于這種以資源為主的出口做出了反思,因而只講出口;二是國際貿易戰略構建中若缺少好的國內金融環境,難以推動中國國際貿易的實質性突破;三是“一帶一路”既屬于全球國際貿易格局中的一種,又正在成功發揮效用。

(一)“出口”方面的戰略轉型與發展

中國國際貿易戰略在傳統時期采取的是日本模式,即所謂的“神武景氣”模式,這是發展中國家獲得經濟短期發展的有效方法,其主要的實現形式是通過以中國本土的土地資源、人口資源作為主要取向,然后以代工生產實現本國資源的向外輸出,這就是所謂的“以出口拉動經濟”,是國際貿易戰略中的一個重要方法。但是,這種模式在發展中國家易于成功,國際貿易方式處于初級階段,易于在該國經濟發展10年到20年之后直接產生弊端。比如,通過一般的出口計算就可以認識到其利潤的來源是薄利多銷,以中國人的資源養活其主要的貿易國。認識到這種問題后,我國在1993年頂層設計的基礎上,于2012年黨的十中重新提出了正確的轉型發展之路。根據現在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出口事實觀察,貿易額正在呈現逐年下降的狀況。從原因分析,一是由于國外一些國家自身的工業發展;二是由于中國傳統時期的人口紅利與土地資源已經明顯出現了比較優勢退潮,三是由于中國國內的產業發展正處于轉型期,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有待以轉型重振國際貿易。面對這種政策的轉變、企業的轉型發展,從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以及增長方式的逐漸轉變觀察,當前的國際貿易,包括在新經濟帶中的國際貿易,出口戰略已經完全發生了轉變,其中的出口額與進口額正在發生比例方面的調整;一系列產業的輸出與能源的引進也正在逐漸完成多樣化的促進與發展。建議在這個方面,增加出口的多樣化,利用“微笑曲線”或制造業“6+1”產業鏈快速幫助中小企業實現轉型發展,為出口方面的國際貿易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在這個方面可以借鑒我國1998年遭遇經濟危機之后的處理經驗,全面促進中小企業向好發展。

(二)金融環境營建方面的戰略構建

金融環境的營建是國際貿易的重要保障。中國的金融環境現狀表明其并不完善,尤其是在2015年遭遇“股市滑鐵盧”之后,入市的人越來越少,資本大量向樓市轉移;所產生的結果是國際貿易缺少良性金融環境,企業家紛紛以實物進行資產保值。這種取向的急劇增長,既給中國的國際貿易產生了直接影響,也造成了中國企業投資環境的惡化。因此筆者建議實施金融環境營建戰略,構建法治化的金融環境。在實際操作方面,包括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解決、經濟體制的完善、市場導向的明確、監管的有效等。由于金融環境營建屬于系統化的工程,比較復雜,加上美元體系危機之后產生的后續影響還未獲得全面的釋放,所以當前國內的金融環境營建還需要整體上抓住“體制改革”的本質。按照總理的話講,即將社會的交給社會、政府的交給政府,全面地扭轉傳統時期政府調控轉向政府干預的問題。

(三)“一帶一路”經濟帶的貿易戰略完善

反全球化形勢已經形成,當前的國際貿易戰略也必然會以多樣化的形式出現。作為這種新格局中比較成功的典范,中國有必要在“一帶一路”經濟帶上利用戰略方面的完善,進一步促進國際貿易的完善。第一,建議在“一帶一路”經濟帶的沿線國際貿易中,盡可能分清主次,以電力工業產業的輸出作為主要路徑,再通過中國當前已經與世界發達國家處于同一水平或者有創新突破的產業,加大新興產業的輸出。第二,建議增加知識產權的保護,拓展競爭范圍,重點在沿線推進技術標準方面的競爭。根據吳敬璉的研究,中國當前的資本、技術已經能夠與國際同步,但在創新領域的技術推廣與應用方面因各種因素受到了阻礙,很難以技術發明完成產業鏈的構建、發展和輸出。只有取得了技術標準的定價權,才能真正意義上獲得知識產權輸出后的效益最大化。這也是中國在“一帶一路”經濟帶上自身所具備的比較優勢。第三,建議在新經濟帶上,實施多元路徑下的能源輸入,減少可能出現的能源控制所產生的價格、資源壟斷。尤其需要加快中國的電力工業互聯網建設,只有完成了基礎的能源構建,才能更好地促使“一帶一路”經濟帶獲得質的提升與發展。雖然在反球化形式下的國際貿易戰略構建中,美、英、日等一些發達國家越來越不愿意承擔大國的義務與職責,反而通過其具體的策略干預、加強這種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潮流。但是,中國作為開放、積極、有擔當的大國,承擔起了繼續推進全球化進程的重任,并且在這種逆流之中,提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一帶一路”等可以為世界經濟繼續增長帶來強勁動力,并推進世界文化交流,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舉措。本次“一帶一路”峰會的開啟與成功舉辦,也有力地表明了世界人民對于擁有古老文明延續血脈的東方古國具有較好的接受度與依存度,并且愿意通過與中國共同簽署570多個項目的落地實踐,繼續合作,共同發力,以此推進全球化的進程。可見,在中國的國際貿易戰略中它最重要,也最能贏得世界人民的心。從長遠的作用來看,“一帶一路”這個歷史現代化的創新成果,必然會將中國的國際貿易理念與其它國家的國際貿易理念加以對接、融合,并且完成新一輪的國際貿易市場調整,推動國際貿易的新格局的發展,從而為人類走出困境尋找到一條光明大道。

三、結語

根據當前歐美各國的反全球化趨勢,國際貿易格局必然會導向區域性,這既是各國經濟恢復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完成經濟一體化模式轉型的必然出路。這種反全球化的形勢只是當前經濟恢復的一個具體方法,其未來的全球化是否會重新回歸,可以透過世界性的國際貿易格局演變確定,目前的框架結構與現狀說明其未來的發展前景并不明朗。因此建議中國構建國際貿易戰略要盡可能抓住自身的發展機遇,以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為國際貿易中的主要發展路徑,在沿線實施與各國貿易的合作,在國內推進產業的轉型,借助“一帶一路”經濟帶的快速實施,以及貿易與投資的“走出去”戰略,促進我國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江鳳.債務危機影響下我國國際貿易戰略探討〔J〕.東方企業文化,2015,(17):261-265.

〔2〕吳豪杰.探究當前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趨勢〔J〕.魅力中國,2014,(3):55-55.

〔3〕江燕平.比較優勢的競爭優勢———論我國國際貿易發展戰略的選擇〔J〕.福建質量管理,2016,(14):122-123.

上一篇: 勞動課教學方法 下一篇: 市場監管的功能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综合久久亚洲经典 |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中文字幕 | 亚洲日本精品第一区 | 日本免费高清aⅴ乱码专区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在线观看 | 天堂va欧美ⅴa亚洲va在线 | 日本综合AⅤ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