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特色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6 11:08: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理教學特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地理教學特色

篇(1)

第二,加工和整合鄉土地理資源,使其具有資源性、地理性、趣味性。鄉土地理資源最好能形成系列案例,對成就地方特色的地理課堂教學具有很大的幫助。因為鄉土地理資源是比較零散而多樣的,如果不進行加工整合,難以具備地理特色,如果只把地理資料機械地引入課堂教學,不但學生不會感興趣,也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筆者為了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蘇州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特色,與學生一起對蘇州的30多座古橋和40多條古巷的古老傳說、奇異起源、滄桑歷史、豐厚文化、美麗風景等進行了梳理,并與學生一起研究和編寫了校本教材《我看蘇州的名橋名街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蘇州的名橋名街巷進行了比較系統和全面的研究,加深了對家鄉文化資源的了解和愛家鄉、愛蘇州的思想感情,也使蘇州名橋名巷這一鄉土地理資源形成比較完整的系列化和資源化案例,使用方便靈活。

篇(2)

1.建構主義教學論與地理概念和規律的構建

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學習是主體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動建構新的理解和心理表征的過程;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對世界的意義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教學策略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促進學習者與情景的交互作用,使學習者能夠主動地建構意義。

地理概念是學習地理的基礎,在學生整體地理知識建構中起著標志性的作用,地理規律是地理學科的核心知識,是學生整體地理知識體系中的骨架。幫助學生構建準確的地理概念,掌握正確的地理規律,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運用建構主義教學論指導地理教學,要求教師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學生熟悉而典型的地理學習情境,呈現循序漸進的問題,讓學生在協作、討論、交流、思考中完成地理概念和地理規律的構建。例如,對地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區位”的教學,教師可作這樣的教學設計:首先創設情境,給學生呈現一幅地圖,如全球的筆記本電腦基地分布圖,再提示學生觀察地圖并思考,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基地在哪里(重慶)本文由收集整理?為什么在那里(重慶)?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完成這兩個問題之后,教師繼續提出重慶筆記本電腦基地的區位是什么,讓學生構建準確的“區位”概念,即包含“位置”和“與周圍地理事物的空間聯系”兩層涵義。

2.多元智能教學論與地圖能力培養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包括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八項智能。每個人都有1~2項智能強項,并可向其它領域發展和轉移,且是動態發展。教育之目的就是要發揮智能強項、發展智能弱項,并向困難領域轉移,促使人的智能螺旋式上升。

地圖能力是地理學科能力培養的核心目標之一,包括地圖的閱讀、分析及綜合能力。培養學生養成地理空間意識,訓練感知地理空間結構和空間思維能力,是地理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按照多元智能理論,地圖能力只能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少一部分學生的強項智能。地理教學之目的是提升所有學生的地圖能力,尤其是作為弱項智能的那部分學生。

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地理教學,要求以學生具有的優勢智能為基礎,通過教師的教學設計,實現提升所有學生地圖能力的教學目的,達到“條條道路通羅馬”的效果。

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的教學為例,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地圖能力,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總結歸納出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按照多元智能理論,對以數理邏輯智能和內省智能為強項的學生,教師可設計一系列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問題,讓學生結合地圖完成這些問題,最終得出結論;對以語言智能和人際交往智能為強項的學生,教師可設計讓其在討論交流中獲得最終結論;對以空間智能和身體運動智能為強項的學生,教師可設計讓其動手描畫該圖,通過注意太陽直射點移動帶來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得出結論;對以自然觀察者智能為強項的學生,教師可引導其對比觀察三幅圖的異同,歸納得出最終結論。

3.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正確人地觀的形成

人本主義教學論強調,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出來的人應該具有主動性和責任感,具有靈活適應變化的能力,是自主發展的人。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是幫助學生引出并澄清問題;二是幫助學生組織材料,提供更廣泛的學習活動;三是作為一種靈活資源為學生服務;四是作為學習參與者——小組成員參與活動;五是主動與小組成員分享他們自己的感受。

地理課程突出當今社會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闡明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地理課程強調中學生要對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持正確的認識和態度,即正確的人地觀,它屬于地理學科的思想性特色。

用人本主義教學論指導地理教學,要求教師要把學生置于教學活動的中心位置,結合教學目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明確解決問題所需的材料,師生共同收集準備材料,或展示教師準備的材料,共同運用正確的方法分析處理材料,共同分享經驗體會,解決問題。

以“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的教學為例,首先由教師呈現“世界14種重要資源的預期壽命圖”,學生讀圖并說出該圖表示的主要含義,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目前人類在資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以其中一種資源的利用為例,師生共同尋找目前人類利用該資源的材料,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材料可以來自各種媒體,也可以通過學生調查訪問得到,甚至可以是學生生活的親眼所見。學生閱讀比較這些材料,歸納出該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意識

到這些利用方式不利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

二、用現代信息技術彰顯地理學科特色課堂呈現

1.運用計算機軟件演示地理事象運動演變過程

地理學科涉及到很多地理現象的運動演變過程,如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地殼運動、大氣運動、洋流、生物循環、城市區位變遷等,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理解這些過程,掌握運動演變規律。學生現有的地理教科書,在呈現這些內容時,僅僅以圖片形式。這種呈現方式是靜態的,并且圖片數量少,學生學習過程中很難形成運動的過程,學習效果不理想。現在用于動畫制作的計算機軟件有多種,常見的有macromedia flash、adobe imageready、adobe premiere等平面動畫軟件以及3ds max和maya三維動畫制作軟件。教師熟練掌握一種或多種動畫軟件的使用方法,結合課時內容要求,制作出形象直觀、賞心悅目的地理動畫,能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地理學科研究的對象是地球表層的地理事物,往往是宏觀、大尺度的,學生很難形成在不同尺度空間下的正確概念。google earth軟件把衛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個地球的三維模型上,通過該軟件可以瀏覽全球各地的高清照片。師生可以選擇不同的拍攝高度,查看地理事物在不同空間尺度下的特征,形成準確的地理空間概念。例如,在10千米高度俯視城市,看到的是一個點;在1千米高度俯視,可以看到城市的輪廓;在100米高度俯視,則可以清晰看到城市的道路網和城市功能區。

2.運用網絡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地圖呈現

電腦網絡是一種學習工具和手段,能夠提供海量的學習資源。地圖被稱為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地理學習的主要對象之一。由于篇幅限制,地理教材和地圖冊能夠提供的地圖數量非常有限。教師把網絡資源運用到地理教學中,呈現給學生豐富而且典型的地圖,有助于學生清晰、準確、全面地掌握地理概念和地理規律,培養地理能力,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例如,講授“自然帶”內容時,教師在用好教材地圖的同時,還可通過網絡,給學生提供每個自然帶的景觀圖片、反映各個自然帶內植物結構特征的圖片、自然帶內動物的圖片、自然帶內土壤的結構圖片等,學生觀察這些圖片,形成豐富的自然帶概念。還可以收集經過適當加工,能更直觀展示地理規律的圖片,如山地景觀變化圖片,更能清晰地表明垂直自然帶的分布規律。

篇(3)

(1)指導思想:采取多種途徑、多種形式的課堂作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提出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目標的認知和追求,更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和人生價值的確定,關注學生個性的張揚,注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主動探究,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針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同時結合德育和情感教育,包括環境教育、人口教育、資源教育、災害教育等。樹立其正確的社會觀和地理觀,培養學生的地理意識,積極開展地理活動,并把此活動作為學科特色。

(2)設計內容、形式及教學目標:不同學期不同年級課堂活動計劃緊密結合課程標準設計如下。

七年級上學期結合第一章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開展“我愛地理——地球儀制作”展評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加強地球、地球儀有關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或者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地圖》內容開設“我愛我校——校園平面圖制作”或“我愛我班——班級平面圖制作”展評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及對地圖三要素的運用。對學生的“一筆畫世界”簡筆畫作品進行部分展評(如圖1、圖2)。

(注:圖1、圖2 為學生在白紙上繪制的世界大洲輪廓圖,并畫出主要經緯線以及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稱)

七年級下學期結合世界分區地理教學內容開展“世界風情錄——地理手抄報”展評活動(如圖3、圖4)。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美術繪畫能力、小組合作能力,拓展世界地理知識,激發學習地理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

(注:圖3是學生繪制的以漫游法蘭西為主題的地理手抄報,圖4是在校園里集中展評的特等獎作品。)

八年級上學期結合第一章第一節《遼闊的疆域》進行“愛我中華,喜迎國慶——中國政區地圖填圖比賽”活動。培養學生識圖、填圖能力,加強對課內學習內容的鞏固及中國政區空間概念的建立,極大促進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對學生填注著色的《中國行政區劃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河流湖泊圖》、《中國鐵路線分布圖》進行部分展評(如圖5、圖6)。

(注:圖5、圖6由學生填寫中國各省區的全稱、簡稱和行政中心并進行著色,標出中國的鄰國)

八年級下學期結合中國分區地理進行“走遍中國——地理手抄報” 展評活動,可培養學生動手繪畫、合作能力,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學習地理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

二、趣味課外作業

(1)地理野外實踐:根據不同學期實際情況,政史地生四個教研組會與政教處共同組織相關學生到野外進行實地考察學習。曾經組織學生到新鄭軒轅黃帝陵、始祖山、黃河游覽區、商城遺址、桃花裕等地考察,地理知識在地理課外活動中得以拓展。各種地理課外活動過程都是對課堂所學知識強化和鞏固的過程,也是知識提高和運用的過程。通過地理實踐活動,可豐富學生的地理生活經驗,增加生活中的地理知識,使學生的地理作品更加生動形象,地理小論文每年都能獲得優異成績。

(2)地理專題講座:為擴充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可在年級開設地理專題講座,讓學生感受地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如八年級進行“” 、“時區和日界線”等專題講座,七年級開設“地震”等專題講座。充分調動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塑造濃郁的地理文化氛圍。

(3)其它形式:可針對時事地理如“節能減排,共享藍天”主題,并結合校規中“三管兩靜”、“彎彎腰”等長期活動在學校組織地理興趣小組,開展“節能減排在我身邊”活動,活動形式為張貼自行設計的節能標語、抓拍志愿撿拾廢棄物、低碳生活照片展評等。促進學生真正參與進來,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作業評比辦法及管理

每學期因活動內容、目標不同,評比辦法和要求也會不一樣。在此以2008—200年下期地理組第二課堂活動為例說明活動方案。

內容——世界地理風情,體現知識性。

主題——自定,或選擇課內某一地區、某一國家,也可選擇課外某一地區或某一國家,版面上一定要有鮮明、突出的主題字體。

制作方式——手繪也可電腦設計,要求圖文并茂,體現藝術性。

版面——A3紙大小,要留有邊框,版面緊湊、美觀、大方,班級和名字設計在正面。

時間——從學期初教師布置后,利用課余時間制作,在期中考試前后進行總結。

參與方式——可獨立制作也可小組合作,要求人人參與,計入量化成績。

評比方式——由地理組教師評比出獎次,參加有獎,開設特等、一、二、三等獎。

篇(4)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加快,發展留學生教育已經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一個共同的發展戰略,留學生數量及質量是高校國際化程度的標志,是高校國際競爭力的象征。發展留學生教育又與對外漢語教學息息相關,留學生規模的擴大及教學質量的提高在相當程度取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近年來,隨著地方院校的崛起,留學生教育這塊陣地已不再是重點高校的天下,地方院校特別是地方理工類院校也以自有的特色參與到新時期的留學生教育中來,開始了全球視野下的國外留學生教育之爭。地方理工類院校由于專業設置所限,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文科和藝術類專業較少,留學生的專業選擇面相對狹窄,加之漢語培訓又不是這些學校的強項,地方理工類院校要在留學生教育中獲得一席之地,必須走特色對外漢語教學道路。上海電機學院建校是一所工科擅長、以技術立校的上海地方理工類院校,也是一所較為典型的地方理工類院校,留學生教育發展較晚,2008年才開始招收留學生。本文擬以上海電機學院為一個樣本,就留學生的國別特點、學歷層次、專業分布及教學情況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問題,并嘗試提出針對類似上海電機學院的地方理工科院校今后的特色漢語教學發展具有普適性的發展思路和對策。

一、留學生生源及對外漢語教學分析

分析留學生的生源特點可從國別、層次類型及專業分布等方面做細化分析。準確把握留學生的生源特點及求學動機,是課程設置及科學教學的前提條件。

1.國別特點

2008年至今,從生源看,上海電機學院以來自非洲、亞洲留學生為主,其中非洲留學生最多,占到總數65%,亞洲留學生中以蒙古學生為主,占到總數20%。歐美等發達國家留學生較少。今年招收留學生中也大多集中在非洲尼日爾、科摩羅、亞洲蒙古三個國家。

2.學歷層次

2008年至今,本科留學生人數占留學生總人數71%。2013年本科留學生(全英授課專業及交換生除外)占到總人數的73%。在本科留學生中,90%以上都是在本校讀完一年漢語并通過HSK四級水平(180分)后升上來的。

3.專業分布

從2008年到現在,學歷留學生大多集中在國際經濟與貿易、軟件工程、電子信息、電氣工程、機械設計等專業。據統計,國際經濟與貿易(非全英班)人數占總人數45%,電子信息18%、電氣自動化12%,機械設計16%人。

4.漢語教學情況

漢語語言生:每周20節課,另外開設文化實踐課,每學期開展多次語言實踐活動,大部分語言留學生生經過一年的學習時間,通過HSK以后,紛紛進入相關專業。

本科留學生:進入專業學習后,學校為其單獨開設漢語課,漢語課為學校公共選修課,課程進入學校教務系統,并設置相應的學分,,學習時間為大一、大二兩年,每周8課時,開設綜合漢語和漢語寫作兩門課程。據了解,很多高校特別是地方理工類院校由于師資、經費或者其它因素制約,沒有為留學生單獨開設任何課程,在本科階段留學生的教學計劃及課程設置與中國學生沒有任何區別。

二、發現問題

1.留學生生源國國別比較有限也比較單一。大多來自亞非待發展國家,留學生學習漢語目的更具工具性、實用性。這些學生受自身經濟及其它因素影響,來上海電機學院校學習的目的,對語言留學生來說,85%左右的同學學習漢語的目的是希望通過HSK,獲得進入中國高校繼續深造的資格,對于學歷生來說,92%以上的同學是希望畢業以后利用自身優勢在中國或回國在在與中國相關單位找一份好工作。

2.從學生選擇專業的結果來看,盡管是像上海電機學院這樣的理工類院校,留學生還是傾向與選擇偏文的專業。理工類院校無論是重點院校還是地方院校都是以理工見長,但留學生選擇中國是以文化大背景作為前提的,若開設純粹的理工科,恐難以迎合多元留學市場,反而經濟、管理等亦文亦理的更有優勢,上海電機學院這樣的地方理工科院校應在這樣的劣勢下,實行有理工特色的漢語教學模式。

3.從對外漢語實際教學效果上看,首先從語言留學生教學來看,2008年至今,語言生的對外漢語教學87%以上都集中在初級Ⅰ等和初級Ⅱ等,中級語言生較少,這些初級階段的語言生經過一年學習,90%以上的留學生都能順利通過HSK,漢語運用能達到日常交際要求;從本科留學生教學來看,盡管留學生都已達到HSK四級(180分)以上水平,在日常生活能自如運用漢語,而且學校在本科階段連續兩年開設綜合漢語及漢語寫作,但學生反映對其專業學習幫助不大。根據調查得知,93%的本科留學生反映至少是在本科階段第一、二年專業課學習中會聽不懂、看不懂,很多留學生認為專業生詞太多,專業內容不熟悉。由此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許多本科留學生厭學、棄學,最后不能順利達到學位的留學生較多,留學生本科教學效率有很大問題。我們都知道,對外漢語教學中,留學生一般會經歷兩個“震蕩癥”,第一個指“日常交際文化震蕩癥”,第二個指“專業知識交際文化震蕩癥”,第二個是指留學生從漢語培訓到漢語為媒介進行專業學習,對于語言交際的要求從以日常生活詞匯為主到以專業性詞匯為主,雖然里面涉及到的語法已無大礙,但是要想順利渡過這個震蕩期,必須加以專門的訓練才能為其更好地學習專業做好準備。

三、解決辦法

1.重視語言生的漢語教學

從近年來華留學生的學習動機構成不難看出,學習漢語的各種長短期學生有相當大數量,在占留學生總數90%的自費留學生中,漢語進修生要占60-70%,在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學校的學習漢語的留學生每年都在1000名以上,而且這種學習需求預期還將穩定增長,這就預示著留學生教育發展的規模效應,最有可能首先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首先形成。雖然從國家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全國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報告》,可知目前大趨勢是發展學歷生為主,提高留學生的學歷層次,但是對于像上海電機學院這樣的地方理工類院校,要想爭得生源,提高競爭力,必須先從語言生的漢語教學抓起,提高教學水平。我們的漢語教師應該加強教學體系的學習和研究,研究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在教學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質量。

2.應該高度重視以漢語教學為主的預科教育。

參照國外例如俄羅斯的外語留學生本科教學經驗及目前在專門用途漢語教學中較成功中醫漢語教學經驗,預科教學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今后所學專業的特點,適當開設一些與專業相關的基礎課。在上海電機學院這樣的技術應用型的理工科院校開設機械漢語、商務漢語、計算機漢語、科技漢語詞匯等課程。在留學生進入專業時應該考慮在本科一年級課程應采用大文、大理的培養模式,這一階段其實是語言學習到專業學習的過渡階段,這一階段對留學生采取單獨小班授課方式,開設一些文科或理科的基礎課程,漢語課程也繼續開設,經過一年時間的過渡,到二年級再讓本科留學生插入到各專業學習,從而可以大大促進留學生學歷教育的發展。

3.教師培養

過渡階段對象的特殊性要求專業必修課老師首先應該熟悉第二語言習得的知識理論、教學法,同時要求教師在相關本科專業領域有一定造詣,因此,這一階段的教師必須是復合型人才,把對外漢語教學原則、教學技巧與專業知識講授結合起來。可以對目前專業教師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及實踐等方面培訓,也可以讓對外漢語教師加強留學生所學專業方面的研究。究竟哪種方法比較可行,還有待在實踐中檢驗。我們呼吁有關部門和學術團體盡早此類復合型師資隊伍的規劃與建設。

參考文獻:

[1]程樂樂,君.醫學漢語教材編寫芻議[J]海 外 華 文 教 育, 2008,(2)

[2]杜厚文.漢語科技文體的語言特點[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1,(2)

[3]黃慰平.科技漢語教材的五性[A]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第二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C]北 京: 北 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7.

[4]石金才.關于編寫外交人員初級漢語教材的設想[J]世 界 漢 語 教 學,1990 ,(3 )

[5]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6]安然,梁瑩,吳招勝.理工類院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招生及培養模式比較分析[J]高教探索,2005,(3)

篇(5)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新疆大學21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四期項目(項目號XJU2015JGY70和XJU2015JGZ07)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256-01

一、實踐教學的作用和地位

國內很多高校給交通工程專業的學生開設了《道路交通管理與控制》課程。作為本科課程時該課程的定位與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路口和路段交通管理與控制領域的理論知識、現場實驗和仿真實驗方法。

《道路交通管理與控制》課程課堂教學過程中, 重點教學內容是人、車、路和交通環境的協調管理和控制有關的理論內容、步驟、方法、手段等。課程教材在選題時考慮結合了各種交通場景及現代控制方法,內容包含大量的基本概念及先進控制技術的應用,學生如果僅僅記住了概念的解釋或只了解基礎理論的原理和計算步驟, 難以使學生形成對交通系統運作的感性認識 。

本課程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能自主地進行科技文獻檢索、實地調研、方案設計、方案比選與評價等,能從學科的高度來認識、分析和解決實際交通問題的能力。

二、實踐教學的內容

安排實踐教學的內容時,需要考慮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建立促進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的需要,以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設計能力培養。教學過程從平面交叉通問題的分析開始,到方案的評價結束,具有以下基本內容:

1.交通現狀調查與分析:對單點交叉口進行現場調查和分析, 找出工程問題。根據方案設計和仿真軟件需要選擇采集的數據內容,包括控制方式、交通量、延誤等。

2.概略設計:依據分析結果,對交叉口進行優化設計。充分考慮從渠化方案、信號配時方案、交通組織等多個方面改良的可能性,這樣體現了問題的系統性。初期制定若干個概略設計方案并進行方案比選,確定詳細設計方案。

3.初選及詳細設計:從渠化、信號配時及交通組織這三個方面選定若干個優化設計方案在概略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完善。

4.評價指標選擇:指導學生根據研究目標和交通仿真軟件的評價模塊可輸出參數及其特點確定1到2個評價參數及參數的閾值。

5.方案比選和完善:根據仿真輸出結果對所設計的各解決方案進行評價比較, 選擇出滿足評價要求的最適宜方案, 并形成最終方案。

三、實踐教學過程的設計

通常,交通工程相關課程的實踐教學實施通過以下四種途徑進行:

1.到典型交叉口或路段進行現場交通觀察,認識交通現象。

2.使學生參與教師的相關課題,投入到生產實際中去提煉問題,解決問題。

3.通過交通工程仿真實驗,分析和解決有關交通問題。交通仿真軟件利用系統仿真模型模擬道路交通系統的運行狀態,對交通仿真軟件的掌握已經成為了交通工程專業學生基本的要求。

4.實際工程案例分析。教學組成員充分利用自身參加的工程實踐,或邀請對口的工程實踐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或城市交通管理部門的項目負責人在課堂上精選工程案例進行講解,結合工程案例中的成敗得失開展課程討論。

以上四種實踐性教學的途徑不僅拓展了原有的教學內容,而且使課堂的理論教學與課外的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彌補了單純理論教學的不足。通過參與教師的課題及工程案例分析,學生雖然參與了整個設計過程,由于條件的限制,不能大膽實施各種改善措施,也看不到方案實施后的效果。考慮到我校交通工程專業辦學歷史短、民漢混合編班、教師承擔的課題任務不足、前兩種實施方法達不到全覆蓋。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開設創新實驗和課程設計環節的方法。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參照實際工程項目設計適合于學生演練的實驗內容,使學生學會運用課程中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交通仿真軟件Vissim,TransCAD等在方案設計和評價中的優勢,以具有代表性的交叉通組織及城市快速路立交橋控制方案為案例從有效教學理念出發設計了實踐教學過程,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實驗課分組中根據課程特點采用民漢和組、民族學生單獨分組、大、小組長輪流當等管理措施促進了學生的共同進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方案的設計者和實施者, 親自動手完成仿真過程調動了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更多的參與實踐過程調動了學習積極性,通過實驗學習的過程也克服和彌補了語言理解能力上的不足。

參考文獻

[1]毛保華, 楊肇夏, 陳海波. 道路交通仿真技術與系統研究[J]. 北方交通大 學學報.2002.26 ( 5): 37 - 46

[2]曹靜,楊孝寬,趙曉華. 交通仿真技術在交通工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校外教. 2009(S3): 20-21

[3]陳健,盧國勝.交通工程實踐教學環節探析[J]. 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J]. 2010(3):63-64

[4]黃芳,胡永舉.“交通港站與樞紐”模塊教學設計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35):133-134

篇(6)

新課程改革將“綜合實踐活動”納入課程體系,是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作為一門嶄新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本質上是一門“校本化”的課程。因此,如何有效地拓展課程資源便成了當下老師們感到最棘手、最迫切希望得到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開發地方特色教育資源的意義

課程資源制約著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課程資源的性質和現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因此,課程資源的開發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前國家只規定了基本的授課時數和課程標準,沒有統一的教材和教參,內容來源于地方和學校的自主開發生成,需要師生走進自然,走入社會,對各種資源進行積極的探究、開發。目前,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及優化問題正逐漸被提到課程改革的議事日程,并成為教育科學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但由于諸方面的原因,綜合實踐課程還沒有體現課程特點、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給綜合實踐課程的實施帶來了很大困難。因此,開發利用地方特色資源成為課程實施的重要載體,成為課程實施的必需。

地方特色教育資源的核心是地方文化。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多樣性的、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組成的,而民族文化是由獨特的地域文化組成的。因此,有機地開發和運用地方特色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在地方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實踐探索,無疑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最好途徑,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推進及實施,必須與地域文化有機整合,進一步彰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育功能。

二、地方特色教育資源開發的目標和方法

篇(7)

作者簡介:謝丹鳳(1981-),女,遼寧鞍山人,山東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講師;郭樹榮(1963-),女,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山東?淄博?255049)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6-0072-02

1998年,教育部調整本科專業目錄,將房地產經濟、基本建設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等專業合并為工程管理專業。發展到今天,工程管理專業逐漸走向正軌,學科體系基本形成,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在課程設置、教學與實踐環節等方面高校之間還是有所差異。高等教育在全面落實本科優質工程,如何確保教學質量,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模式,挖掘教學特色。在多年的教學經驗基礎上,山東理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提出了“遞進式”課程設計的實踐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課程集”的概念,將“遞進式”教學模式引入到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集”的教學中,深入挖掘教學特色,希望能夠對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起到一定借鑒作用。

一、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特色研究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專業是土木工程技術、工程管理與工程經濟交叉的復合性的新型學科。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逐漸增大,為適用社會主義市場化的需要,工程管理專業發展迅速,開設工程管理專業的學校從1998年的不足80所,發展到現在的310所。盡管工程管理專業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但與社會的需求和用人單位的期盼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主要表現在:人才的知識結構和人才類型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不適應;開設工程管理的高校普遍存在重視理論教學,缺少實踐環節或實踐性教學內容偏少,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與技術人員相比,其對工程項目的掌控能力較低。同時,基于中國的教育體系,大學生在接受專業教育之前,對其所學專業知之甚少,對工程實踐過程缺少基本的感性認識,對工程中需要解決的技術和管理問題缺乏全局性的概念。

學科交叉性的特點,勢必導致課程之間的粘連性大,如果僅僅是各門課程之間獨立的、拼盤式的授課,沒有良好的協調、互補、遞進,則不容易把握學生對專業知識體系的掌握程度,存在模糊不懂問題不能夠及時解決,后續課程的學習也會受到影響,教學效果不能充分發揮,學生也只能是被動接受。鑒于此,我校工程管理專業推行了“遞進式”課程設計的實踐教學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希望能夠深入挖掘“遞進式”的精髓,提出了“課程集”的教學思想,將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界面進行銜接處理,以期望能夠克服拼盤式課程教學的缺陷,發揮“課程集”1+1>2的優勢。

二、“課程集”的涵義與教學思想

“課程集”概念的提出來源于項目管理的綜合集成思想。1990年,錢學森等在系統工程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概念以及處理相關問題的方法論: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之后,一些學者對綜合集成思想進行了極大地豐富和完善,[1]其宗旨是進行資源整合,實現整體最優化。目前,集成思想在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應用較多,用集成思想來指導教學過程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

在集成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我校工程管理專業遞進式課程設計的教學研究經驗,提出了“課程集”的概念,將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集”定義為:為完善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知結構,將涉及工程管理專業技能的有邏輯關系的課程進行整合而形成的遞進式集成體系,包括實踐教學的集成、課程教學的集成、案例教學的集成。

目前與“課程集”相關的概念還有“課程群”、“課程組合”、“系列課程”等,其宗旨也是將相互關聯的課程進行整合,但是具體的操作環節沒有考慮到“遞進式”的教學方式,很少有連續不斷地在后續課程中糾正學生在先行課程中的不足之處以及薄弱環節的做法。而“課程集”強化了遞進式教學理念,其教學思想為: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中,以本專業應掌握的知識技能為主線,將相關主干課程進行整合,以課程間的邏輯關系為結合點,通過對課程的重新規劃,[2]刪除交叉課程間的重復,填補課程界面間的空白,體現課程之間的遞進關系以及修正關系,在后續課程的教學中解決先行課程的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樣不斷地發現并修正教與學中的薄弱環節,使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各門課程之間的關聯性,進而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能夠達到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狀態,克服各門課程單獨教學的分離性,實現課程集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應,即1+1>2的優勢。

三、“課程集”的框架構建與教學特色

1.“課程集”的框架構建

篇(8)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73

隨著中學新課改的持續推進,人們對當前的高中地理教育質量作出了更高要求。傳統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已不能有效滿足人們對當前高中地理教育的需求。本文P者提及的“教學有效性”旨在從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改善教師的教學質量,優化學生的學習模式以及更新學生的學習觀念入手,為高中地理教學效益步入新天地做出要求。強調高中地理有效性及強調“少時高效”的價值內涵,增強地理學科教育對學生的意義。在讓學生對知識得到最大滿足的情況下,幫助學生在實踐能力層面實現最大的成長。

一、當前高中地理教育形勢分析

傳統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具有極強的可復制性和重復性。在過去的高中地理教育中,往往是教育部門的教師預先規定好全部的課程內容,對學年地理知識完成預先的全部規劃然后形成教學大綱。任課老師按照教學大綱僵化的執行地理學科教學任務,給學生規定教學作業,以此為過程循環往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講課往往缺乏個人特色且說教性質極強。學生聽課因此缺乏主動性,對課程的性質也缺缺,這直接導致師生互動幾乎少之又少。然而新課程理念強調平等自由的原則。換言之,師生之間的互助合作在新課改的理念之下非常重要。再者,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具有一個極大的不足即缺乏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具體培養。地理是一個偏理科性質的學科,需要觀察、需要操作。然而,我們的大部分高中地理任課老師在課堂上往往忽略了對學生觀察以及操作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過于重視學生的成績,從而輕視了對學生地理探究、分析能力的引領以及探索,然而這些能力和本領,卻能使學生終身受益。

二、堅持新課改原則下的高中地理新形式建議分析

(一)加強學科特色教育

我們的地理學科教育,不能完全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操作,重復固化的教育模式,遺忘學科特殊性,進而導致地理學科教育喪失特色。我們的教師應加強對自身素質的培養,學習先進教育本領,提升自身技能,深層研究高中地理教育知識。在對學科教育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特色,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接受能力,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形成獨具特色,關聯生活,具有教學時效性的教學特色方案。增強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對生活與地理的交際,讓學生在感受地理與生活聯系的同時,學習了解地理知識。教師講課時可以引用與生活關聯性高的典型案例,講述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比如為什么新疆的葡萄更甜,為什么山東煙臺的蘋果更好吃,在不同情景下案例的對比中幫助學生建立對比意識,以此更好地學習知識。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一起郊游,引導學生在與大自然的相處過程當中發現實際的地理問題,并引導學生就自己發現的地理問題運用地理原理進行分析,探索。并對學生的困擾以及對理解知識存在偏差的地方及時的進行糾正和補充。

(二)加深師生互助合作

加深師生之間的互助合作,在高中的學科教育中堅持新課改理念下的自由平等公正的原則,即強調教師和學生在學習中處于平等的地位,教師不應有高高在上的突兀感,而你把自己和學生放置于平等的位置。要知道,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教育的使者。教師和學生是互助共贏、和平友好的話語搭檔關系。教師不僅在學習中,在生活中也要及時的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情感訴求以及對任課教師地理教學方式的想法,以便教師及時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方向。教師對待學生要熱情友好,對待學生的問題,要耐心傾聽、認真回答,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要寬容以待,溫柔講解。教師在講課時應熱情開朗,親切自然,努力為學生的學習營造自由、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在教案設計中應增加一些互動環節的問題,也應當為學生預留分析、思考、回答的空間,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交流表達自己對地理教學中出現的地理問題以及地理現象的想法,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為學生提供一方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長此以往,教師的課堂教學便不再成為教師一個人的表演,而是教師與學生雙方之間互相溝通,互動交流的雙向交流的過程。

篇(9)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6-0-01

地理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鄉土地理素材在地理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新課改大潮下,我們應該怎樣更好的發揮鄉土地理素材的作用呢,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鄉土素材在地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鄉土素材能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識

高中教材必修①的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中的‘地球運動’這部分內容,給剛剛進入高中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說無異于當頭一棒,因為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對于剛進入高中------初中地理知識薄弱且空間想象能力有限的學生來說,在很大程度上會使他們對地理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我們就要想辦法利用鄉土地理素材,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感性化,以便于學生理解。比如,我們在學習太陽輻射及太陽高度角時,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己在白天時影子的變化來理解這一概念;再結合本地廣泛使用的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太陽能交通信號燈的例子,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除了太陽高度角外,還有氣候、地貌等因素。這樣既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了,同時也讓同學們意識到地理就在我們身邊,在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的。

(二)鄉土素材可以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學習的興趣

地理教材中的某些素材對于我們邊遠地區的學生來說的確有點遙不可及,這時如果將其換成本地的地理素材效果就會大不相同。比如必修②中農業地域類型中的農業區位選擇因素及其變化時,如果只用教材上的素材就會讓學生覺得乏味,而結合本地農業的發展和變化,尤其近年來兵團經濟的快速發展,農三師各農牧團場的巨大變化來講,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僅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事實證明,最終的教學效果要比其他形式的課堂效果要好。

(三)鄉土素材可以增強學生珍愛家鄉的情感

由于現在大多數的高中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她)們做事情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與自己無關的事情大多漠不關心,更不用說對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有多么了解,有多么熱愛了,地理教學尤其是其中的鄉土地理知識剛好可以填補這塊空白。我們可以利用本地(南疆)近幾年的一些現象:比如冬天越來越暖和、降水的變率越來越大,夏天越來越炎熱,以及2009年以來喀什地區和和田地區的洪水和干旱等極端氣候事件越來越頻繁等事例,讓學生感受到氣候的變化及其影響就在我們身邊,明了這些是由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的,使學生們樹立起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以減弱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展開“保護環境,從我做起”討論會;利用本地由于隨著人口的增多、工農業經濟的發展,水資源日益短缺的事實,讓學生們懂得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的重要意義,使同學們逐步形成保護家鄉乃至全球環境的觀念。

二、鄉土素材的運用

鄉土素材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新課改形勢下,我們該如何利用好本地的鄉土素材呢?這無疑是我們每一個地理教師都非常關心的問題,而且要想真正讓鄉土素材在地理教學中發揮優勢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南疆鄉土素材及其運用

在南疆這片廣袤并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土地上,有著豐富的地理素材,比如戈壁、綠洲、荒漠、原始胡楊林、唐王城古跡、化石溝、圖木舒克歷史博物館等,在講述相關知識時便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也可以在學過后讓學生自己去看看。還有代表著新疆維吾爾族風情的特色民居、清真寺等等。把相關素材在人教版必修③第二章《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一節的教學中有機結合進去效果非常好,在學習選修模塊《旅游地理》時,可以巧妙地將一些有代表性的鄉土地理素材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講述、去討論、去分析,通過親身體驗得出結論,再舉一反三,以此類推,效果明顯。

(二)南疆特色鄉土地理素材的運用

其實南疆有著很豐富的鄉土地理素材,以本學校所在的喀什地區農三師小海子墾區為例,小海子墾區是一個特色農業非常有名的地方:棉花、西瓜種植、蘋果、梨、油桃、紅棗、巴達木栽培、葡萄種植等并在形成其獨特的文化積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農三師的棉花品牌,聞名國內,本地的學校完全可以利用這些素材,以這一典型的特色農業優勢,去分析其發展的各方面影響因素,成為學生學習農業區位因素的優秀素材。在這方面我們試著組織學生在假期對棉花生產等特色鄉土素材進行了調查,學生最后以小論文的形式提交調查成果,并且還請農業技術方面專家就棉花生產方面做過一次報告,都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這樣的教學過程肯定要比老師在課堂上干巴巴地講其他地區的農業模式效果要好,而且學生們對此也非常感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和運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實際上,任何一個地區可以挖掘的有價值的鄉土素材都是很豐富的,對于高中地理教學,尤其是新課改后的地理教學來說重要的并不是資源的數量,而在于我們如何把有限的最具代表性的鄉土素材用得精、用得巧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挖掘并發揮好鄉土素材對于充實中學地理教材、活躍地理教學以及在新課改的形式下,體現課改理念、實現素質教育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教材的靈活性也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遇,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契機,把本地區豐富的有特色的鄉土素材有效地應用在地理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地理教學更具自主性、開放性和探究性,使地理教學更加生機盎然,為新課改的推進做出不懈的努力。

篇(10)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88

地理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對地理知識的初步學習,構建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并將這地理知識體系融入到學前教育專業知識體系之中,以此來令學生具備向幼兒進行地理知識傳授的能力。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地理教學從某種程度而言,直接影響到未來幼兒地理相關教學活動的開展、幼兒對科學知識掌握的好壞。可是,需要引起教師重視的是,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地理教學存在著一些不足或需要優化的地方,這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去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地理教學進行優化,以便令教學的效果能夠盡可能的達到最優。

一、學前教育專業地理教學的基本現狀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襲來,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也引來了一次新的改革,在具體的地理教學中,教師正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嘗試,逐漸將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予以革新,并且也在學前教育專業地理教學中取得不錯的成效。但是,由于學前教育專業及地理教學的特殊性,其既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識,又要讓學生能夠將掌握的地理知識運用到日后的幼兒教育中去,這就使得當前學前教育專業的地理教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也產生了不少的問題,還對地理教學的質量造成了直接的影響。

二、引起重視

就學前教育專業地理教學而言,其課程設置在學前教育專業文化必修課的范圍之內,教學大綱也對地理教學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具體說明。但是,部分學校在積極響應新一輪課程改革時,絕對參照了以市場為教學的基本導向,在發現大多數幼兒園均未開設專門的地理課程教學后,也就放松了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地理教學,轉而將用于地理教學的時間,多是對學生進行美術、舞蹈、音樂、繪畫、英語、數學等方面的教學,為的就是能夠盡可能的對市場需求進行迎合。同時,地理教學不僅不受學校和學前教育專業教師的重視,而且還得不到學生家長的支持,如果學校要開設公開課,大多數家長一般都會傾向于英語、美術、音樂等學科,而對地理學科的公開課提不起絲毫興趣,甚至有些家長不參加地理公開課,這也使得學前教育專業的地理教研組對活動的組織表現得極為消極,就算是迫于教學任務的必然需求,大多都是流于形式罷了。另外,同其他教師相比較,地理教師獲得進修、培訓、獎勵、職稱晉升等的機會都要少于其他學科的教師。正是學校的這種不重視,給本就舉步維艱的地理教學帶來了致命的打擊,不僅是使得地理教師喪失了教學的積極性,還讓學生產生了幼兒地理教學并不重要的錯覺。因此,學校要能夠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地理教學予以重視,讓其他學科教學受到平等的對待,如適時的開展地理公開課、讓地理教研組按時舉辦一些研討會、給予地理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的進修、培訓、獎勵、職稱晉升的機會。這樣教師才能夠對地理教學進行進一步的優化,令地理教學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也讓學生能夠學習到盡可能多的地理知識,從而讓地理教學能夠獲得不錯的成效。

三、學前教育專業地理教學的優化

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學前教育專業的特殊性,此專業的教學并不是單純地向學生進行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也要教給學生相關的教學方法、方式、手段,還要讓學生掌握一定處理師生關系的具體經驗。也正是基于這樣一些原因,教師需要在學前教育專業的地理教學中進行一定的優化,以便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及技能,并讓學生同時掌握一定的地理教學知識及方法等。

(一)構建起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是學前教育專業地理教學中的必要一環

“親其師,信其道”這是孔子《論語》中的一句話,這簡單明了地表明了“學生、教師、教學”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教師要能夠順利的對學生進行教學,并讓學生能夠對其教授的自身進行身心投入的學習,那么教師就要學生先同自己建立起較為親密的關系,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毫無保留的向教師吐露心聲,這樣才能讓教師的教學變得更為容易。為此,學前教育專業地理教學的優化,從教師同學生搞好關系開始,這樣教師才能進一步的對教學質量進行提高,從多方面來有效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也正因如此,教師要對原有“嚴師出高徒”的教學思想予以改變,要盡可能的嘗試著從學生的角度去對問題進行考慮,并不是要在教學中給學生擺出一副不茍言笑的面孔,給學生造成一種令人敬畏的心理,而是要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給予學生關心、幫助,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帶來的溫暖,使教師的形象變得和藹可親起來,這樣學生才愿意同教師成為朋友,從而讓學生能夠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及學習需求有效的向教師進行反饋。例如,教師不要每天就上課時間在教室,下課就和學生斷絕了一切聯系,而應當多在課外時間段和學生進行接觸,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聊天之中,這樣才能對學生有更為深入的了解,以便將師生關系進行有效的優化,令地理學習氛圍開始向著有利于學生的方向發展。

上一篇: 城建檔案管理 下一篇: 勞動課教學方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播放人成午夜免费视频 | 丝袜在线播放国产二区 |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 |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福利 | 中文乱码精品视频在线 | 日本精品一二区性爱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