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7:21: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金融危機是指發生在金融領域的危機即在一個國家的金融領域中出現的一些不正常的、嚴重的動蕩或混亂,反應為全部或者一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內急劇、快速且超周期的惡化。金融危機一般包括貨幣危機、信用危機、銀行危機、債務危機和股市危機等。另外,由于金融資產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因此金融具有非常強的國際性。導致金融危機產生的可以是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等。而國際金融危機則是指一個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后通過各種途徑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從而造成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一種經濟現象。
近兩百年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而伴隨而來的是不斷發生的金融危機,僅僅在世界范圍內影響較大的金融危機就有幾十次之多,包括歐洲債務事件、占領華爾街事件等,這些國際金融危機的產生無一不對國際經濟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這些金融危機雖然在各方面表現出巨大的差異性,但在某些方面卻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以及相似性,通過對這些相似性的探究使我更加清晰的認識到了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及對我國的巨大影響。
2國際金融危機的表現形式
2.1急劇下跌的股市
2.2嚴重外逃的資本
2.3銀行的正常信用關系被破壞,并伴隨著銀行擠兌、銀根奇缺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等現象
2.4貨幣不斷貶值并伴隨貨幣通脹
3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
3.1大量的金融衍生品掩蓋了風險
美國存在大批的放貸機構,這些放貸機構把大量的次級住房貸款轉換成證券并在各大市場上進行售賣,從而吸引了大批的投資機構進行購買,而投資機構運用其所具有的金融工程技術將所購買的大量證券進行重新的分割、組合并包裝,使之成為一種新的金融產品,然后采取各種途徑將其出售給保險公司等。各種投機的行為在創新旗號的掩護下不斷涌現,逐漸使金融脫離了現實的經濟狀況。這種虛假的經濟日漸龐大,當這些被不斷包裝的金融新產品的源頭即次級住房貸款出現問題時,這個虛假的經濟瞬間漏洞百出,從而造成金融危機。
3.2金融自由化政策的采取以及貨幣政策的不當運用
自上世紀80年代,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在美國不斷放松金融管制的情況下加入到了金融衍生品業務中。長期的低利率政策最終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爆發,而不當的加息政策更進一步推動力次貸危機的產生。美國在經濟泡沫破滅后,為了刺激經濟的快速增長,連續13次進行降息,這種降息帶來的低利率以及充裕的銀行信貸使美國的房地產以及其他資產的價格逐漸上漲,進而促進了次級貸款的蓬勃發展。為了抑制這種通貨膨脹現象,美國采取17次加息,導致房地產價格急劇下降,交易量迅速下滑,次貸危機由此爆發。
3.3國際貨幣體系不合理
由于國際貨幣體系的不合理為國際金融危機營造了很好的成長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危機不斷隱藏并最終爆發。美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斷在全球發行國債、美元、股票以及金融衍生品,同時連續在世界各地購入自然資源、勞動資源、資本資源等,美國進行貨幣生產,其它國家進行產品生產。各國的外匯儲備不斷累積,為了這些資產的安全以及保值,這些國家選擇購買美國國債,從而使資金又回到了美國。美國的特殊地位及其資本市場價值傳導支撐了美國的赤子政策和高消費政策,這導致這些政策嚴重超過了美國自身經濟的承受能力,從而使金融危機的發生成為必然。
3.4多重環節的利益鏈條斷裂
由于金融產品的創新而形成了由各類機構以及個人所組成的十分復雜的利益鏈條,隨著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利益鏈條不斷拉長,利益鏈條中的借貸關系變得十分復雜甚至無法分辨,因而各個層面的責任方面的約束變得十分寬松,利益鏈條中的個體在約束力極小的情況下開始不斷夸大自身的利益,鏈條中的個體的行為也隨之開始不斷差異化。
4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4.1國際金融危機導致我國經濟發展緩慢并且失業率急劇上升
多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宏觀影響表明金融危機的爆發會使我國經濟發展遇到了更多的困難且遭受巨大的損失。國際經融危機爆發后由于國外眾多企業發展困難甚至倒閉,從而使我國的經濟面臨嚴峻考驗。首先是外貿出口訂單減少;其次是部分已經出口貨物被對方退回或對方因企業倒閉而無法支付貨款,這些現象的產生使我國絕大部分出口貿易型企業面臨異常困難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多的企業甚至被迫倒閉,使我國經濟發展變得緩慢。
4.2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面臨巨大的匯率風險
美國在國際金融危機產生后會執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美元貶值政策,這便給我國帶來了極大的匯率風險。近年來,我國因為改革開放經濟不斷發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我國的經濟金融不斷貨幣開放,進而國際經濟波動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我國作為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的大國,外匯儲備絕大部分以美元計價,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美國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為了減少金融危機給美國經濟帶來的沖擊,一方面,美國會以美元貶值政策來使自己的產品在出口貿易中更有優勢,這一行為使我國大批量的外匯儲備資產面臨極大的匯率風險;另一方面,由于美國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采取的政策促使匯率在短期內大幅度的波動,這使許多以美元計價的出口企業面臨嚴峻的匯率風險,并可能在外匯兌換中給自己造成巨大的兌換損失。
4.3國際金融危機將使我國產品出口面臨障礙
世界經濟中一直都存在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這種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本身并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他與本國的貿易政策密切相關。美國雖然一直提倡自由貿易,但當其利益受損時,美國將違反自由貿易的規則并以維護自身經濟安全為由進行貿易保護。我國的外向型經濟體制不斷受貿易保護主義的迫害。國際金融危機使美國經濟放緩甚至衰退,貿易摩擦變得頻繁,致使美國以各種名義甚至采取明文政策只購買美國本國貨物排斥他國貨物,這將對我國服裝以及玩具鞋類,紡織品和食品機電產品等出口產品制造障礙。
5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對策
5.1正確認知金融創新的具體作用
出現在金融體系金融市場上的新的方法以及理論等新生事物即為金融創新。一方面金融創新的分散和對沖對金融風險的發生產生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戰后世界金融業也在他的促進下出現了大繁榮,但是正如我們前面所分析的一樣,金融監管的不斷放松使他加速了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國如今正處在金融改革的起步階段,因此我過金融改革必須經過金融制度的創新,要想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強大,我們必須不斷汲取國外的金融發展經驗,并合理融入我國的金融市場實情中,結合我國金融市場具體情況進行符合我國金融市場現狀的金融創新。同時,在進行金融創新時我們一定要認真仔細考慮,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我國金融產品的過度衍生或金融產品過于復雜。我過國只有在金融監管方面不斷加大投入才能促使金融創新技術的合理利用,并使我國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危機的爆發。
5.2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合理采用
采取財政政策以及貨幣政策之前認真分析國內現狀,結合實際情況,吸取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采取符合外國的合理的政策。同時加強對宏觀經濟,特別是資產價格市場的監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采取了不恰當的貨幣政策以及由此引起的劇烈推高的房地產價格泡沫。因此我國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必須更加嚴格得監管金融市場,根據國情建立覆蓋全國的符合我國經濟現狀的健全的金融信用評價體系,并且結合國情適時地采用溫和財政核實貨幣政策對我國對金融市場進行嚴密調控,進而避免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價格的大起大落,這一舉措對于穩定我國經濟發展不出現大的經濟波動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5.3在面對機遇時積極尋找戰略投資機會
當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必定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沖擊,面對這些沖擊,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對世界經濟形勢進行認真仔細分析。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故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實體經濟的損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國際金融危機也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國的部分企業進行海外并購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進行這些海外并購有利于我國金融市場擴大規模,同時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海外管理經驗以及先進技術。
參考文獻:
[1]馮曉寧.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原因及對策研究[J].經驗管理者,2009
[2]張曉歡,李海燕.國際金融危機成因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研究[J].北方經濟,2009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一些經濟學家在本次金融危機爆發后對爆發國實體經濟部門傳染的途徑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資本市場等途徑。他們基本觀點是:金融危機爆發前和過程中,會通過銀行業的恐慌和脆弱性,加劇金融危機的影響程度,最終影響爆發國國內經濟,但是對于如何影響其他國家卻沒有深入分析。通過研究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具體影響機制,對我國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實現出口貿易復蘇和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次國際金融危機主要從需求方面和供給方面對中國出口貿易產生影響。
(一)需求方面
1.收入機制
中國出口貿易的主要對象是西方發達國家。西方國家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首先出現金融資產的危機,金融資產萎縮會造成股市行情過度動蕩。收入水平下降:金融危機進一步擴散后導致金融機構破產倒閉。這時會出現失業現象。金融危機通過各種金融通道滲透到各個經濟實體中后。便出現資金緊張和市場需求量減少的局面,進一步導致失業,大量的企業破產倒閉,較低的收入導致人們各種進口商品需求量減少,我國商品出口量減小。
2.匯率機制
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使西方發達國家與我國之間資金流動性受到影響,貨幣政策為了解決資金流動性問題便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但在市場資本自由流動和其他國家貨幣政策滯后性的情況下,會使資金大量地流入利率較高的國家,從而使金融危機爆發過和受災國的資本賬戶進一步惡化,匯率受到影響后致使本國貨幣貶值。
3.預期機制
金融危機主要通過羊群效應和蝴蝶效應對預期機制產生影響,從而引起公眾經濟行為的變動。金融資產縮水之后,失業人數大量增加。勞資雙方博弈中的利益趨勢帶來普遍的壓力,國家財政部門和國際金融組織公布的宏觀經濟下滑的數據增加了公眾的恐慌,公眾在收入減少的情況下不得不調整消費,消費需求量的大幅下降使企業家對產品銷售的預期受到阻力,導致投資數額減少。西方發達國家各個經濟體爭相效仿,需求總量銳減,中國出口商品大量減少。
4.信貸機制
國際金融危初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用較差的債務,信貸渠道收緊之后,金融危機受災國家便會吸取經驗教訓,減少消費信貸的發放并收緊對企業的投資信貸。全球范圍內信貸收縮之后,使社會總需求量降低,對于國外商品的需求量下降,進口量減少。
(二)供給方面
1.價格機制
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球商品價格下降,出口商品的利潤率在很難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會使本國商品生產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下降,出口量減少。同時,金融危機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業產品、礦產等商品的價格,從而使該類商品的進口成本降低,使商品出口的利潤減少。
2.外商直接投資機制
國際金融危機會導致一部分跨國公司虧損或者破產,這時公司會采取消減海外投資和撤資的措施,尤其是那些出口型外資企業,在國際市場萎縮和需求量下降的情況下會堅決撤出資金。從而引起出口商品生產和貿易出現速度下降的局面。
3.金融機制
金融體系對我國第三產業的經濟發展變化影響較大,資金實力較小的出口企業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會出現融資困難的局面,大多企業會做出縮小生產規模的調整,或者直接倒閉。
4.預期機制
出口企業在對金融危機后果進行預測時,會考慮到金融危機爆發國家和受災國家產品需求量下降的情況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這些現象會導致收匯困難。出口企業可以通過縮減生產和慎重選擇生產項目的措施避免過多的經濟損失。
二、中國出口貿易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建議與措施
(一)進一步完善我國出口貿易發展模式,實現出口產業升級
堅持和完善出口導向型貿易政策,利用貿易規模適度增長帶動內需,促進經濟復蘇,積極引導產品出口企業貿易轉型升級,引進先進技術。
(二)提高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能力,推動區域間貿易自由化進程
利用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法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規則規定積極展開貿易談判,實現國際貿易合理有序化
(三)通過擴大內需的形式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帶動出口增長
運用多種措施促進我國內部需求擴大,如改善分配方式、提高薪資待遇、減免稅收等措施。國內消費市場逐漸擴大之后會形成規模經濟效應,促進出口貿易的增長。
(四)政府財政部門積極加強對出口企業的引導扶持
對于嚴重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企業國家財政部門和企業管理部門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利用稅收優惠和財政扶持等政策減輕企業負擔。政府部門給予技術支持,幫助企業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提升企業競爭力。
三、結語
我國經濟能避免金融危機的另一項依據是改革所能釋放的潛在生產力,我國經濟避免危機爆發的唯一途徑,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避免人為制造危機。政府財政部門應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加強對企業市場的監管和世界金融貿易的趨勢轉變,不斷消減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明志,薛東暉.國際金融危機與中國出口貿易的穩定性――基于中日韓三國的比較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0(01).
[2]于欣.國際金融危機對山東省出口貿易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2.
[3]劉佳.國際金融危機對中美出口貿易的影響――基于2007-2012年月度數據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表現形式
據宋濤所言,國際金融危機是指一國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等國內金融市場上的價格波動以及金融機構的經營困難與破產,通過各種渠道傳遞到其他國家從而引起國際范圍內的金融動蕩。國際金融危機的表現形式一般有四種。
1.貨幣危機。又稱貨幣匯率危機,是指一國貨幣相對于其他國家貨幣大幅貶值,引起資本外逃、利率上升,造成金融市場混亂的情況。貨幣危機多發生在資本市場不發達和匯率制度存在缺陷的國家,在投機的沖擊下導致貨幣大幅度貶值,迫使當局動用大量的外匯儲備或大幅度提高利率以保持本幣幣值穩定,結果造成一國的貨幣流通領域出現嚴重混亂,甚至使原有的匯率制度趨于崩潰的局面。它對證券市場、銀行業、國際收支以及整個國民經濟將產生強烈的影響,容易引發證券市場危機、銀行業危機及債務危機等多種危機。
2.債務危機。一國或地區無力償還其所欠的外債,引起外資抽逃、金融環境惡化的情形。債務危機通常發生在借入大量外債的發展中國家,由于其經濟形勢變化和管理不善導致短期內無法支付到期的本息,引起金融市場恐慌。
3.銀行業危機。又稱金融機構危機,是指由于銀行所持有的債權資產無法收回或權益資產價格下降引起喪失支付能力或破產倒閉的情形。銀行危機通常會在銀行業產生連鎖反應,導致一批金融機構喪失支付能力或破產。
4.證券市場危機。又稱資本市場危機,表現為資本二級市場上的金融資產價格強烈波動,由于投資者恐慌性拋售并競相退出,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金融資產價格狂跌,股市崩盤。
二、當代國際金融危機的特征
(一)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加快,傳播范圍廣
在二戰前,金融危機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偶然性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有影響,其發生頻率也是有限的。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是僅有的一次波及范圍較廣的金融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金融危機頻頻爆發,美元危機使固定匯率制受到威脅,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瓦解,債務危機開始興起。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更有加快的趨勢。從傳播范圍看,2008年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迅速傳播到全世界。它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明顯不一樣,亞洲金融危機是在泰國爆發的,然后傳播到東南亞、俄羅斯、東歐中亞及拉美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即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除日本所受的沖擊較大,以及歐美股市受到波動,它們幾乎沒有遭受什么損失。相反,美國在這次危機中獲取大量的利益。墨西哥金融危機也是從墨西哥迅速蔓延到阿根廷、秘魯、巴西、智利等國家,而這次爆發于美國的經濟危機,不僅影響了全球的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動搖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二)金融危機的非周期性和突發性
傳統的金融危機表現為周期性的金融危機,是由經濟周期的波動而引起的,并伴隨著經濟周期波動而出現高峰和低谷。然而,當代金融危機似乎脫離了經濟周期的軌道,隨經濟證券化、國際化、虛擬化的發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鉤,經濟運行也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當經濟運動的泡沫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甚至導致危機,首先在金融領域爆發,使當代金融危機的超前性、突發性加強,成為經濟危機爆發的前兆。
(三)金融危機的蔓延性加強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以貿易自由化、生產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為特征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國在經濟上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這也使得金融危機蔓延和傳染的范圍更廣,程度更深。一旦重要國家內部爆發危機,就將迅速的擴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演變成區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四)外匯對于金融危機的沖擊日益嚴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由上述可知,擁有一國一定數量的外匯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控制了該國的經濟。當外匯的劇烈變動時肯定會影響一國經濟的穩定,輕則經濟衰退,重則出現金融危機。同樣的,國際游資也可以引發金融危機。國際游資是以套利、套匯從而獲得高收益為目的的投機資金。近年來,大量短期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是造成國際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國際游資的投機活動實質上充當了金融危機爆發的導火索。
三、國際金融危機的防范措施
(一)加大各個國家之間的金融協調與合作力度
當今社會,各國之間的合作力度加大,金融聯系也越來越緊密,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常因信息分散與金融衍生工具增加而使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不協調,從而是國際貨幣運行處于高風險狀態。為了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各國經濟的穩定,只有通過各國加強合作與協調,才能有利于信息集中和有效監管國際金融風險,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
(二)建立國際金融危機的防范機制
鑒于以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提出國際金融風險的七項預警指標:短期債務與外匯儲備比例失調、巨額經常賬戶逆差、消費比例過大、預算赤字較大、資本流入的組成中短期資本比例高、匯率定值過高、貨幣供應量迅速增加。相對應于這七項預警指標,必須盡快建立起配套的金融危機預警組織和監督機構,并健全法規形成預警制度體系,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預警網絡。同時,更需要建立相應的防范機制,防患于未然,把危機扼殺在萌芽之中。
(三)提高金融衍生物市場的監管水平
在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中,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市場得以快速的發展。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產品在給投資者帶來高收益的同時,也加大了金融市場的風險。如果大規模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發生信用危機,將極易引發外匯市場或股票市場的劇烈波動,引起國際金融風險與危機的連鎖反應。因此,加強對國際金融交易活動的監管,提高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管水平,是避免發生金融危機所必須的條件。
(四)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控制和引導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引進外國資本必須進行適度的監控并有效利用,優化引進外資的結構和投向,尤其是控制短期資本的流入和投向,防止短期資本大規模撤離,遏制資本流動中的投機性和破壞性,提高利用外資的效率。
雖然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逐漸加快,范圍逐漸擴大,但是只要我們正確認識危機發生的原因,了解危機發生的特征,就可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使我國在危機中依然穩步前進。
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從對虛擬經濟的影響開始,通過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的密切聯系而蔓延到實體經濟領域。各個實體經濟部門在遭受影響之后會導致失業率升高和商品需求量減少,此后對各個經濟主體的行為產生影響,最終不利于國際貿易的發展。一些經濟學家在本次金融危機爆發后對爆發國實體經濟部門傳染的途徑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資本市場等途徑。他們基本觀點是:金融危機爆發前和過程中,會通過銀行業的恐慌和脆弱性,加劇金融危機的影響程度,最終影響爆發國國內經濟,但是對于如何影響其他國家卻沒有深入分析。通過研究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具體影響機制,對我國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實現出口貿易復蘇和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次國際金融危機主要從需求方面和供給方面對中國出口貿易產生影響。
(一)需求方面
1.收入機制
中國出口貿易的主要對象是西方發達國家。西方國家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首先出現金融資產的危機,金融資產萎縮會造成股市行情過度動蕩。收入水平下降:金融危機進一步擴散后導致金融機構破產倒閉。這時會出現失業現象。金融危機通過各種金融通道滲透到各個經濟實體中后。便出現資金緊張和市場需求量減少的局面,進一步導致失業,大量的企業破產倒閉,較低的收入導致人們各種進口商品需求量減少,我國商品出口量減小。
2.匯率機制
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使西方發達國家與我國之間資金流動性受到影響,貨幣政策為了解決資金流動性問題便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但在市場資本自由流動和其他國家貨幣政策滯后性的情況下,會使資金大量地流入利率較高的國家,從而使金融危機爆發過和受災國的資本賬戶進一步惡化,匯率受到影響后,最終致使本國貨幣貶值。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西方發達國家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的狀態,而中國是其貿易逆差的主要影響國家,在西方發達國家貨幣貶值之后大大降低了債務總量,還可以在刺激出口的同時抑制進口。
3.預期機制
金融危機主要通過羊群效應和蝴蝶效應對預期機制產生影響,從而引起公眾經濟行為的變動。金融資產縮水之后,金融機構直接倒閉,各個經濟實體迫于壓力不得不采取降低薪資和裁員的政策,失業人數大量增加。勞資雙方博弈中的利益趨勢帶來普遍的壓力,國家財政部門和國際金融組織公布的宏觀經濟下滑的數據增加了公眾的恐慌,公眾在收入減少的情況下不得不調整消費,消費需求量的大幅下降使企業家對產品銷售的預期受到阻力,導致投資數額減少。西方發達國家各個經濟體爭相效仿,需求總量銳減,中國出口商品大量減少。
4.信貸機制
國際金融危初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用較差的債務,信貸渠道收緊之后,金融危機受災國家便會吸取經驗教訓,減少消費信貸的發放并收緊對企業的投資信貸。全球范圍內信貸收縮之后,使社會總需求量降低,對于國外商品的需求量下降,進口量減少。
(二)供給方面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貿易供給方面的影響主要通過價格機制、外商直接投資機制、金融機制和預期機制產生。
1.價格機制
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球商品價格下降,出口商品的利潤率在很難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會使本國商品生產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下降,出口量減少。同時,金融危機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業產品、礦產等商品的價格,從而使該類商品的進口成本降低,使商品出口的利潤減少。
2.外商直接投資機制
國際金融危機會導致一部分跨國公司虧損或者破產,這時公司會采取消減海外投資和撤資的措施,尤其是那些出口型外資企業,在國際市場萎縮和需求量下降的情況下會堅決撤出資金。已在中國選好投資項目和簽訂投資合同的企業撤出資金后使中國吸收的外資減少,從而引起出口商品生產和貿易出現速度下降的局面。
3.金融機制
金融體系對我國第三產業的經濟發展變化影響較大,資金實力較小的出口企業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會出現融資困難的局面,大多企業會做出縮小生產規模的調整,或者直接倒閉。
4.預期機制
出口企業在對金融危機后果進行預測時,會考慮到金融危機爆發國家和受災國家產品需求量下降的情況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這些現象會導致收匯困難。出口企業可以通過縮減生產和慎重選擇生產項目的措施避免過多的經濟損失。
二、中國出口貿易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建議與措施
(一)進一步完善我國出口貿易發展模式,實現出口產業升級
堅持和完善出口導向型貿易政策,利用貿易規模適度增長帶動內需,促進經濟復蘇,積極引導產品出口企業貿易轉型升級,引進先進技術。增加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附加值,使出口貿易企業優化升級。
(二)提高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能力,推動區域間貿易自由化進程
利用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法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規則規定積極展開貿易談判,實現國際貿易合理有序化:建立國際貿易救濟體系。預防國際貿易磨擦: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區域間貿易自由化,積極開展區域間經濟合作,不斷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通過世界貿易組織建立合理、公平、公正的貿易體制。
(三)通過擴大內需的形式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帶動出口增長
運用多種措施促進我國內部需求擴大,如改善分配方式、提高薪資待遇、減免稅收等措施。國內消費市場逐漸擴大之后會形成規模經濟效應,促進出口貿易的增長。
(四)政府財政部門積極加強對出口企業的引導扶持
一、后危機時代的特點
后危機時代,是指金融危機緩和后,出現的一種較為平穩的狀態,但是,這種狀態只是相對而言的。由于固有的危機并沒有,或者說不可能完全解決,世界經濟等方面仍然存在著許多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從實際上看,后危機時代是一個緩和與未知動蕩并存的狀態。在經歷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后,全球金融出現了新的變革,對于后續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后危機時代呈現出的新的特點包括:
1.金融全球化繼續深化
金融危機的爆發,雖然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萎縮,但是并不會改變金融全球化的趨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各國經濟、地域聯系的不斷加深,金融全球化的程度將繼續深化。
2.金融危機的影響將持續
雖然金融危機已經逐漸緩和,但是引發金融危機最根本的資本過度虛化問題并沒有解決,在可預見的時期內,這個問題將繼續產生,也使得金融危機的影響將會持續下去。
3.金融風險復雜性繼續加深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金融市場的擴大、金融工具的創新等,使得金融風險逐漸呈現出多樣化、交錯化的趨勢,其復雜性不斷深化,分析和應對更加困難。
4.國際金融監管的局限性日益凸顯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現有的國際金融監管中存在的監管技術落后、監管真空等局限性將日益凸顯。
二、國際金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現有的國際金融監管框架,是隨著全球經濟以及金融國際化的發展而逐步建立起來的,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多個國際組織組成,其基本框架如下:
在該框架下,國際金融監管工作可謂錯綜復雜,呈現出許多鮮明的特點,在國際金融監管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和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監管范圍存在漏洞
金融創新使得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功能相互滲透,加大了管理難度,同時對于跨國、跨境交易的監管存在漏洞和真空。
2.監管機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載體
在當前的國際金融監管框架下,各監管機構呈現出相互獨立,各自為政的趨勢,協調和合作難以有效展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監管的效力。
3.缺乏統一的標準
由于經濟發展程度、國際化戰略等存在的差異性,不同國家的金融監管模式也呈現出很大的差別。從目前來看,金融監管體制大致可以分為基于機構視角的機構型監管,基于監管目標的目標性型監管以及基于功能視角的功能型監管三種,這三種模式分別對應了不同國家的國情和金融發展狀況,都存在各自的優勢和不足,想要在全球范圍內制定相對統一的標準,是非常困難的,這也使得國際金融監管的協調和合作變得尤為困難。
4.體系難協同
針對當前國際金融監管協調難的問題,如果從機構設計和功能效用的角度分析,則其原因包括兩個,其一,國際金融監管組織存在的缺陷需長期完善,以適應不同國家金融監管的具體要求,其二,國際監管組織與境內監管組織的演化需長期磨合。在這種情況下,國際金融監管組織體系的完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
三、強化國際金融監管協調和合作的有效措施
針對當前國際金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在后危機時代背景下,如何才能做好國際金融監管協調和合作呢?具體來講,需要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1.完善協調主體
依據英國劍橋大學教授Eatwell以及美國紐約紐斯大學教授Taylor提出的相關理論框架,在金融危機爆發后,學術界的部分人員提出了建立具有權威性的全球金融監管主體,以實現對各國金融監管的統一管理,認為這樣可以緩解各國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不同國家金融監管中的相互競爭,更可以制定出相對統一的監管政策,推動國際金融監管的協調和合作。但是實際上,此類組織的建立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如主導國家問題、職能和權責問題、主權干涉問題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統一金融監管主體的產生。因此,從目前來看,應該將目標放在對現有金融監管框架的調整和優化方面。首先,要從整體出發,明確主要國際金融監管機構的職責分工,確定其各自的管轄范圍,避免出現缺位、錯位和重復的現象。然后,要對金融穩定論壇進行重構。一直以來,金融穩定論壇由于其自身的非正式性、松散性等原因,其功能難以完全發揮。因此,在2009年的G20倫敦峰會上,作為其繼承性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宣告成立,彌補了金融穩定論壇的缺陷和不足,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在推動國際金融監管協調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明確協調內容
如果對當前每一個主要的國際金融監管機構的獨特優勢進行充分把握,做好分工協作,則有很大的可能,建立起一個系統性的風險早期預警和危機救助機制,對金融危機進行有效預防和處理。但是這樣做的前提,是在立足本次金融危機傳導原因和渠道的基礎上,明確下一個階段需要重點協調的內容,包括:
(1)強化跨國金融機構監管。在充分明確本國與東道國各自責任和義務的前提下,建立相應的信息共享平臺,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進行嚴格控制,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和救助機制。
(2)強化風險和政策管理。通過加強各個國際金融監管機構的協調和合作,可以對系統性風險信息指標的設計標準、杠桿化比率等進行明確評估,設計緩解金融市場的順周期制度,對金融監管的激勵機制進行改進和創新,促進各機構的協同管理。
(3)統一會計、審計標準。相對統一的會計和審計標準,更加有利于實現跨境資本流動和系統風險的控制,可以協助市場進行有效監管,避免套利行為,從而促進不同經濟體對全球性金融問題的有效磋商。
3.創新協調機制
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將導致國際資本在一定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力可能是區域的或全球性的。從短期來看,在某個時點國際經濟是相對平衡的,全球資本總量和需求總量是一定的,而當一國經濟發生變化,會引起國際資本和國際需求在不同國家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是小國經濟,它的影響只是區域性的,如果是大國則它的影響是全球的。當一個大國經濟趨強,則會吸引國際資本向該國流入,產生的結果是另外一些國家的資本流出,當資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流動性短缺,金融危機就從可能性向必然性轉變。而對小國經濟而言,經濟趨強后,則會吸引國際資本的流入,當國際資本流入數量較多時,該國的實體經濟吸收國際資本飽和后,國際資本會與該國的虛擬經濟融合,推動經濟的泡沫化,當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背離時,國際資本很快撤退,導致小國由流動性過剩轉入流動性緊縮,結果導致金融危機爆發。
1.2國際貨幣體系扭曲國際貨幣體系在調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時遵循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原則和理念,而各國在制定貨幣政策協調國際經濟失衡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性,因而現在的國際經濟的失衡被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放大了。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一個松散的國際貨幣體系,儲備貨幣既是國家貨幣也是國際貨幣的身份不變。充當儲備貨幣的國家依據國內宏觀經濟狀況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勢必會與世界經濟或區域經濟要求相矛盾,因而會導致外匯市場不穩定和金融市場的動蕩。實行與某種儲備貨幣掛鉤或盯住某種貨幣的國家,既要受該儲備貨幣國家貨幣政策的影響,同時還要受多個國家之間貨幣政策交叉的影響。儲備貨幣之間匯率和利率的變動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大為增強,使得外匯市場更加不穩和動蕩,這種影響可以分為區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鑒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國經濟政策變動影響既可能是區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首先,以美元為支柱的不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不論采取浮動匯率政策還是固定匯率政策,美國的經濟影響著所有與其經濟密切相關的國家及這些國家的貨幣價值變化。由于制定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經濟全球化相關性存在矛盾,目前的貨幣體系不能夠保證美元在浮動匯率的前提下的紀律性,因而一個國家的宏觀政策將會導致經濟相關國家的貨幣市場動蕩,在投機資本催化下爆發金融危機。
1.3國際金融炒家的攻擊國際經濟失衡是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不完善的國際貨幣體系會加劇國際經濟失衡,然而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國際金融炒家。
眾所周知,國際金融炒家規模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響和縮短被攻擊國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由繁榮到蕭條的自然過程。當國際金融炒家進入被攻擊國家,它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利率和匯率變化,從而加快金融市場由理性發展向非理性繁榮轉變。在整個過程中,國際金融炒家有預謀進入和撤退,就會導致金融市場的崩潰。國際金融炒家嫻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榮時期賺取高額利潤,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機賺取高額利潤或者收購危機國家的優質資本,進而控制被攻擊國家的經濟命脈。
我們來看看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國際金融炒家的操作。國際金融炒家本次進入期貨市場進行操縱,取得大宗商品的定價權,從而獲取暴利。如他們通過拉抬油價到147美元一桶的方式,造成我國政府和企業恐慌,進而鼓動中石油、中石化、中鋁以高價收購礦產資源公司,再鼓動中國航空公司簽下不公平的套期保值合同。
2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2.1沖擊了我國的實體經濟在整個GDP當中,我國的消費只占35%。而我國制造業的產能占GDP的比重是70%。也就是說,還有另外35%的產能,是我們消化不了的產品。這部分生產過剩由于歐美各國傳統的負債消費形態,而幫我們吸收掉了。現在由于國際消費市場的萎縮,沖擊到我國的出口,這對于外向型城市如江浙,廣東等地的加工制造業影響巨大,企業倒閉,失業人數增加已成定局,我國的出口企業受到嚴重沖擊。
2.2產生了股市泡沫和樓市泡沫,內銷企業受到連累我國的危機跟其他國家不一樣。我國今天不但有國際金融危機的壓力,本身還有制造業危機,而這種制造業危機在歐美各國是沒有的。我國的股市漲得比別人少,跌得比別人兇,是因為我國經濟的基本面出現了問題,2007年起我國制造業面臨的投資經商環境不斷惡化,因此,我國的企業家將很大一部分應該投資于制造業的錢拿出來炒樓、炒股。
由于制造業的危機擠壓出大量的資金,進入樓市和股市,從而造成短期的泡沫現象。由于股價和樓價的真正決定因素是經濟基本面,而我國的經濟基本面是以70%制造業為主的基本面。制造業持續衰退,就會造成股價和樓價的持續下跌。
制造業持續衰退導致大量失業,導致還房貸乏力。下一步就是跟美國一樣,房地產泡沫導致的金融危機。因此我國是由制造業危機引發的樓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導致樓價和股價大跌,失業嚴重,造成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又跟美國掛鉤。因此我們是制造業危機加上金融危機,還有國外的金融危機。這就是我們的股市表現如此之差的原因所在。
同時樓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套牢了大多數股民,沖擊了我國消費者的信心,國內消費萎縮,繼而內銷企業同樣受到了沖擊。
3我國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
[關鍵詞]
金融危機;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含義和成因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概念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等)急劇、短暫、超周期的惡化。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多種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往往是呈現更為復雜的形式出現。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金融危機往往由一個國家或地區開始爆發,并且迅速波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經濟聯系越密切,則受到的影響就越大。危機影響范圍具有國際性,稱之為國際金融危機,具體指一國持續性的貨幣貶值、金融機構倒閉、金融市場動蕩、借貸資金枯竭而引起的經濟衰退并通過多種渠道傳導到周邊和與之經濟聯系緊密的國家,造成區域性和全局性的經濟和金融指標惡化。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其顯著特點是對角型流動性、支付系統與償付能力的沉重打擊而導致的金融機構和金融體系衰弱;二是在存款人和投資人的市場預期改變和信心下降的情況下,使銀行體系的運作面臨更嚴峻的形勢,進而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相關經濟體運行發生危機。
(二)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國際金融危機的特征普遍表現為整個區域的貨幣幣值出現了幅度較大的波動與貶值,經濟增長受到嚴重打擊,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比較大的損失。綜合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四點。1.經濟制度存在缺陷。一方面,政府要通過支出的增減來對國際收支進行管理;另一方面,利用匯率進行調整時,會對開放經濟各個方面產生影響,因此政府對經濟進行調控的難度加大。2.國際資本流動加速。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僅在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之間國際資本流動的速度和規模也都大大提高。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速度的變化促使國際經濟和金融形勢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資本流入的規模已經遠遠大于經常賬戶的赤字。而許多發展中國家又無力保障外匯收入的穩定,這部分額外的外匯儲備往往又以各種形式流回資本輸出國。3.宏觀經濟政策上的失誤。假設一國政府在制定宏觀經濟發展政策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到本國的實際情況,政策制定得不夠全面或者是制定了錯誤的經濟政策就有可能導致危機的發生,而這種政策性錯誤可能會帶來包括利率和匯率政策制定上的失誤。比如政府決策,當收益小于成本時,放棄固定匯率,危機爆發(如圖-1所示)。4.金融市場上政府監管不力。對于資本市場的開放,必須謹慎行事。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過早開放,會大大增加轉軌國家調控宏觀經濟的復雜程度。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要同時維持內外均衡,往往使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處于兩難境地。綜合以上分析總結,現代金融危機生成的根源是金融的脆弱性,而泡沫經濟正是埋下的金融危機的種子,醞釀危機,在泡沫爆裂時金融危機爆發;金融自由化則使脆弱的金融雪上加霜,催生現代金融危機;僵化的不當的匯率制度為投機攻擊提供了“靶子”,導致現代金融危機一般率先從貨幣危機開始。
二、國際金融危機對外向型經濟的影響——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為例
(一)金融危機導致我國進出口增速變緩改革開放以來,擴大出口一直是對外開放戰略中最重要的目標。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出口競爭力進一步強化,6年中平均增長速度高達24.42%。與此同時,中國出口結構大幅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從改革開放之初的46%上升到2007年的95%,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的比重分別達到了57%和29%。中國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出口占全球市場份額的近10%,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我國出口總額為100394.9億元,出口增長率為7.43%;進口總額為79526.5億元,進口增長率為8.52%,創下了自2001年以來的最低增速。受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2010年的進出口總額出現了負增長,之后幾年雖然有所回升,但是增長速度遲緩,國際金融危機對國家的對外貿易產生了極大的沖擊。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造成巨大沖擊1.對出口企業的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出口影響逐月增加,從11月開始首次出現了負增長。(1)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到的沖擊較大,高新技術型企業受到的影響較小。從出口統計數據來看,中國、鋼鐵行業以及家具、衛浴、五金、電子等產品的出口企業受到嚴重影響。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出口增長速度低于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2)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貿易額減少幅度較大。首先,歐盟、美國和日本是我國前三大貿易伙伴,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我國向這三個市場的出口明顯回落。在危機爆發后,由于美國國內消費需求明顯下降,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不斷減少;同時,危機進一步強化了美元的弱勢地位,加速了美元貶值和人民幣升值的過程,給中國出口行業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其次,間接影響中國對其它國家和地區的雙邊貿易。中國對日本、德國、韓國、荷蘭、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的出口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3)出口依賴型地區出口明顯回落。據海關統計,廣東、江蘇、上海繼續位列各省區市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前三名。2008年,廣東省進出口總值6832.6億美元,增長7.7%,進出口規模位列全國各省區市之首。同期,江蘇、上海進出口總值分別為3922.7億美元和3221億美元,分別增長12.2%和13.9%。扣除物價因素以及人民幣升值因素,廣東的實際增長為負增長,江蘇和上海的實際增長幅度也很小。2.對進口企業的影響。當前,金融危機不僅給我國的出口帶來了明顯的影響,還對進口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從統計數據來看,自2008年7月以來,進口與出口出現同步下滑,且下滑速度要快于出口。造成進口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基于三個方面:一是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是導致我國外貿進口下降的重要原因;二是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對歐美市場的影響日益加深,加上近年來人民幣對歐元大幅升值,導致境外市場對我國商品需求出現萎縮,從而影響了加工貿易的進口需求;三是由于在國內經濟下滑的過程中,許多國內企業對進口產品需求減少,這進一步給進口企業的業務造成了負面影響,使得我國進口下跌的幅度在短期內顯著高于出口。從金融危機對進口的影響來看,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中國臺灣、韓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美國等地進口明顯減少;二是三大行業進口均大幅下降,進口價格不同程度下跌;三是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進口均出現大幅下降。
(三)金融危機使我國外部市場需求不足金融危機使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經濟和貿易受到了較大影響,導致我國外部市場需求不足,從而影響了我國的出口。就美國而言,我國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不斷上升,由2001年的4.1%上升到2007年的6.89%,2006年高達7.56%,不過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下,2009—2013年的中國對外經濟出現了很大的波動。由此可見,美國的經濟衰退勢必將影響到中國出口。
(四)國際金融危機使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外貿條件惡化金融危機使美歐經濟增長前景擔憂,企業銷售下降、利潤下降、開工不足、失業率上升,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反傾銷、技術性、標準性、綠色的貿易保護手段會更加頻繁出現。在美國經濟復蘇乏力和美國貿易逆差高居不下的情況下,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將更加頻繁。雖然美國一直倡導自由貿易,但當其利益受損時,往往就會違反自由貿易的規則,以公平貿易代替自由貿易。這樣各種名義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將紛紛出籠。同時,金融危機使得美國經濟放緩,導致美國需求內部化的微觀要求不斷增強,這也使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持續抬頭,對中國設立更多的貿易壁壘,這一切便構成我國食品、機電產品、紡織品和服裝以及玩具鞋類對美出口的障礙。比如,美國曾炒作我國玩具、牙膏、水產品、輪胎、寵物食品等產品的安全問題,限制對我國有關產品的進口,嚴重損害了我國產品的國際聲譽和相關出口企業的利益。一些國家除了壓價之外,還通過抬高技術測試標準等非價格手段極力將市場風險轉嫁給我國紡織出口企業,如故意提高產品測試標準,有些標準明顯超出我國企業能力范圍,從而制造出大量“不合格”產品,客戶先勉強接受,一旦日后因產品品質問題而滯銷、退貨,就將全部責任推給我國出口企業,這種技術性軟條款,給我國紡織業帶來巨大的壓力和訂單風險。這些都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例證。
(五)我國出口的信用機制不健全,金融危機加大了收匯風險近年來,迫于國際市場競爭壓力,我國出口企業從傳統的信用證結算方式,改為賒銷結算方式。這種結算方式,使企業直接面對海外買家的商業風險,收匯風險較大。特別是金融危機時期,信貸緊縮,導致了部分高度依賴銀行資金運轉的企業融資困難,融資成本增加,而且融資的額度也難以滿足正常經營的需要,同時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在整體銷售趨勢下降的情況下,企業難以維持銷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資金周轉困難。他們把債務負擔轉嫁給我國企業,造成企業無法收回貨款,壞賬數量急劇增加,外貿信用風險增大。據國際信用保險機構科法斯的統計顯示,2009年前4個月美國企業欠款指數上升了35%。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數據表明,2008年上半年,該公司收到來自企業出口美國的報損案件及報損金額比上年同期增長了幾倍,全國范圍內已有5200多戶海外買家因拖欠我國出口企業貨款或因破產而喪失償付能力。來自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遼寧分公司的數據也顯示,2009年進入10月份以來,外貿風險呈爆發趨勢,10月10日至11月18日,該公司共接到報損案19起,平均每2天一起,同比激增375%;案值1091萬美元,同比激增1898%。
三、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政府和企業的應對舉措
(一)政府的應對策略1.加快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向內需拉動型經濟的轉變,加快產業升級,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降低國家經濟的外貿依存度。由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我國出口的打擊可以看出,出口導向型經濟向內需拉動型經濟的轉變的緊迫性。從長遠來看,走擴大內需之路,才是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首選,拉動內需刺激消費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平穩發展。2.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進一步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出口企業試點工作。由于歐元持續走弱,匯率波動給出口貿易造成風險,人民幣跨境結算可降低匯兌與交易的成本,一定程度上減少風險。因此,打破國際貨幣壟斷,建立人民幣國際優勢顯得非常必要。3.進一步開發多元化的出口市場。長久以來,我國出口大都集中在歐美等少數發達國家,成為誘發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抗風險能力差。政府應通過引導調整出口市場結構,積極開拓南美市場、中東市場、東歐市場和東北亞市場,鼓勵跨境電商等新型對外貿易模式,為國內企業快速走向世界奠定良好的通道,這樣可以通過出口市場的多元化來分散風險。4.政府應切實加強對企業的引導和管理,靈活運用WTO機制,加強與各大經濟體在貿易方面的談判與對話。同時,對于反傾銷和反補貼,應加強指導和引導,幫助企業積極和更有效地應訴。
(二)企業的應對策略1.積極拓展市場。在緊緊抓住現有的歐美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東盟、美洲等新興市場,建立多元化的海外市場。同時,規避貿易壁壘:一方面,以危機為契機,充分利用一些歐美國家寬松的投資政策,變貿易為直接投資,通過海外設廠或直接參與海外并購重組等方式來規避貿易壁壘;另一方面,努力加強合作,力爭與商務部、地方主管部門、聯合商會建立聯動機制,靈活運用世貿組織規則,應對貿易摩擦。2.不斷提高產品質量,轉變企業發展方式。要進一步加強研發,不斷創新,積極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安全標準,努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創立自主品牌,提升競爭力。3.擴大業務拓展模式。通過建立電子商務平臺,高效利用網絡銷售模式來降低交易成本。通過網絡平臺,可減少參展、商旅、談判等成本,擴展利潤空間,增強抗風險能力。4.調整結算辦法。在結算時爭取多用英鎊、美元或人民幣等硬幣來結算,結算方式盡量用安全的前T/T或L/C并盡早收回貸款,靈活利用出口信用保險,進一步降低結算風險(馮芙蓉、崔娜,2015)。
四、結語
當前,國際經濟危機由于影響范圍大,持續性強,沖擊力較大,對外向型企業的影響也將更加明顯,外向型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因素較多,要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和發展的壓力也在增大。危機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了巨大的沖擊和壓力,同時也為我國經濟走出去創造了機遇,我們需要從中尋找機遇,把危機作為外向型經濟發展的轉折點。充分利用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推動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創造優勢條件,做好應對困難與挑戰的各項準備。危機為我們提供了重新思考和資源重組的空間,我們需要更多從不同角度的探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既要適度進行市場創新,也必須有風險的監管,追求穩健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戴良整.國際金融危機下我國外向型企業的對策探析[J].中國商貿,2010,(14):192-193.
[2]馮芙蓉,崔娜.匯率不完全傳導、宏觀經濟波動與貨幣政策關系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5,(29):66-69.
1.經營環境整體趨于惡化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河南省中小企業經營環境整體趨于惡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訂單減少、庫存增加。受國內外市場需求不旺的影響,中小企業尤其是以外貿出口為主要經營業務的中小企業訂單大幅度減少,出口增速回落,生產陷入困境。另外,出口換匯成本下降跟不上匯率的升值也給出口經營帶來了重壓。而中小企業掘金內需市場同樣舉步維艱,最主要的困難來自渠道和資金。在面對內需市場時,中小企業的短板顯露出來:市場推廣費用有限,品牌知名度低,缺乏高級營銷人才,各渠道商對企業產品的接受度低,這使得中小企業開拓內需市場時也需要付出比往日更多的艱辛。第二,成本上漲壓力。主要來自于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的全面上漲。特別是隨著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企業用工成本普遍上升。此外,環保的壓力迫使政府開始強化環境保護的執法和懲治力度,企業的環保支出也明顯增加。成本增加、利潤下降使河南省中小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增加。第三,資金回籠放緩導致的資金鏈緊張。金融危機爆發后,外需內需的巨大縮水導致我省中小企業普遍感覺資金回籠慢,資金鏈條吃緊,企業應收賬款拖欠嚴重,資金周轉受到影響。同時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單一、融資困難也成為制約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瓶頸。
2.投資和發展放慢
從宏觀政策環境來看,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政府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的導向,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無形中使社會資源更集中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國有大中型企業,對中小企業“擠出效應”明顯。在此背景下,眾多中小企業只能采取加強內部管理、節省開支、維持運轉等策略,使中小企業投資和發展明顯放慢。另外,中小企業投資和發展放慢還在于中小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金融危機背景下,銀行類金融機構為了規避風險,發放的信用貸款減少了。而中小企業固定資產少、流動資產變化快、無形資產難以量化、廠房設備不足以作為貸款抵押物的這些特點使銀行把限制重點放在了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中小企業上,中小企業辦理抵押貸款的條件相對嚴格,手續煩瑣,審批時間長。這使得中小企業正常的經營和投資缺乏有力的資金支持,發展受到限制。
3.企業破產數量持續上升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受企業經營環境惡化的波及,全省中小企業的破產數量持續增加。當然,這其中既有部分中小企業受到金融危機直接沖擊的原因,也有企業自身的原因。當前,全省多數中小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缺乏競爭優勢,其生存和發展主要還是靠要素的投入和投資的拉動,而不是通過技術、流程和工藝的創新來實現。另外,在產業價值鏈中多數中小企業處于產業價值鏈的底端,喪失了發展的主動權。它們多是勞動密集型、資源依賴型和能源消耗型企業,因此多數都不符合政府產業調整倡導的方向,國際金融危機只是加速了其死亡,所以說,在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河南省許多中小企業都經歷了重新洗牌的考驗。
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河南中小企業發展的經驗教訓
1.拓展中小企業銷售渠道是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的重中之重
國際金融危機讓全球經濟處于低位運行,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國際市場整體低迷。在總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河南省中小企業的振興和發展不能過度依賴國際市場。也就是說,今后全省中小企業的發展要更多地關注國內市場需求,滿足國內市場需要。為此要打破國有大企業壟斷政府啟動內需項目的局面,讓有一定實力的中小企業參與各級政府新上的項目;要積極鼓勵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政府要幫助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建立企業聯盟,支持中小企業在供應、生產、銷售等方面和大企業建立協作關系;要搭建中小企業銷售平臺,宣傳和推廣中小企業產品;同時中小企業也不應放棄對國際市場的開拓,要繼續擴大出口。2.要以趨勢引導政策,以預警提示風險
此次金融危機中小企業應對政策措施的不足,緣于缺乏有效的分析與科學判斷,這與全省中小企業相關數據的統計、公告工作不夠完善有關。目前,我全省中小企業相關數據的統計、公告體系還不盡完善,統計的數據時效性、全面性、權威性、覆蓋面都還有待改善。實際上,中小企業統計數據不僅是中小企業管理機構作出相應判斷的前提,更是發現趨勢的前瞻工具。河南省目前并沒有一個中小企業運行狀態的預警系統,這使我們在應對重大經濟環境、自然環境變化時反應滯后。建立、健全統計、公告預警體系,是當前政府管理部門和中小企業研究部門的共同責任。
3.信貸支持是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河南省中小企業最迫切的需要
長期以來,河南省中小企業信貸領域由于受到缺乏統一的管理體制和協調機制、銀行放貸的結構性矛盾、信貸領域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中小企業難以參與政府采購等因素的影響增加了獲貸難度。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小企業面臨的最突出的困難就是由于資金回籠放緩導致的資金鏈緊張,因此信貸支持是全省中小企業從容應對危機、持續穩定發展最需要得到的幫助。而來自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各方的信貸創新,則成為了全省中小企業擺脫困境的信心源泉。
4.要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搭建服務平臺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河南省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滯后,嚴重制約了中小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應建立以政府部門為龍頭,各類民間商會為橋梁,社會服務中介機構為依托的多方社會資源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尤其要在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切實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服務。要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降低中小企業運營成本。同時加大對中小企業發展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合理配置人力、土地、資金等要素市場,在政府采購、招投標體系、業務準入、資質認定等方面為中小企業公平合理競爭營造良好環境。
5.要以經驗推進實踐,以常規實現長效
從2007年初開始,由美國抵押貸款風險逐漸演變出的一場次貸危機,不僅瞬間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而且不同程度地擴大和影響到包括我國在內的多數國家。普遍的觀點認為,“次貸危機已成為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災難,從各國政府首腦到金融監管部門、從金融機構到學術界,都在匆忙而審慎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求有效應對、渡過難關。就法律界來講,同樣面臨著反思與應對的迫切任務,應當采取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準確把握成因,進而做出科學判斷和合理建議。
一、金融危機爆發的內園分析——以美國為案例
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主要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就受影響程度而言,作為全球最大經濟實體的美國,顯然首當其沖。客觀地講,金融危機在眾多國家的蔓延,都多多少少受本國或區域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程度的影響,但是,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成熟的今天,此次危機的成因及根源,存在著很大程度上的共性,甚至是同一性,而其最集中、最全面的代表就是美國。就金融危機在美國的成因來講,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鉤,缺乏對金融衍生產品的有效法律監管
美國經濟最大的特點是虛擬經濟,即高度依賴虛擬資本的循環來創造利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最早對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作出系統論述。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債券和不動產抵押等,它通過滲入物質資料的生產及相關的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推動實體經濟運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因此虛擬經濟本身并不創造價值,其存在必須依附于實體生產性經濟。脫離了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就會變成無根之草,最終催生泡沫經濟。當前的美國金融危機是經濟過度虛擬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這其中的一個典型表現就是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也開始不斷泛濫,金融衍生產品的極度膨脹導致美國金融服務業產值占到其GDP的近40%。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又沒有相應的管制措l施,虛擬經濟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美國房地產泡沫的最終破滅。
(二)按揭法律結構上存在缺陷
美國在住房按揭貸款的設置上雖有擔保的存在,但其法律結構上卻存在重大缺陷,使得這種擔保不具有實際意義,從而也就使得金融風險從源頭上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美國次貸危機中首付款都很低,按揭擔保變得非常脆弱,金融的風險也就變得更容易發生。有數據顯示,2006年美國發放的次貸平均只有6%的首付款比例。2002~2006年間,美國家庭貸款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長,遠遠超過了整體經濟的增速。金融機構的貸款年增速為10%。如今,由于房價暴跌,很多貸款人無力還款。而購房人對于所購房產只有很少甚至沒有自己付款,全部以銀行的貸款購買房產,然后再以該房產做還款的擔保,從這樣的擔保結構中可以看出,擔保人的擔保物雖然具有法律形式上的所有權,但就實質而言并不具有真正的交換價值意義上的“所有權”。實際上,英美財產法中本身就沒有明確的“所有權”概念,有的只是對于財產進行利用的相關概念,這通常被理解為靈活并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而按揭這樣一種交易一擔保模式在高房價時代確實為普通人購房提供了一種可能。適應了經濟迅速發展下的社會需求。但是,法律作為對社會經濟進行最本質、最深刻描述的工具,在所有權歸屬這樣重大的問題上是不能含糊其詞的,否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所以在大陸法系國家,對于“無權處分”之類問題的研究汗牛充棟,并一直爭論不休,其主要考量就在于沒有所有權而處分財產是法律上一個極為重大的事件,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處理機制。像現在遇到次貸危機的時候就能發現,正視所有權本質的問題其實就能發現它的價值。
(三)金融債務信用基礎的法律保障機制存在缺陷
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的導火索應該是金融債務信用基礎遭到了摧毀性的破壞,客觀地評價,美國作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著極其牢固、自身修復性很強的金融債務信用體系,同時,還有嚴密的法律機制對其進行全方位保護。但是,在此次危機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其金融債務信用基礎以及相關的法律制度仍然沒有抵擋住自由金融市場負面作用的巨大沖擊。其整個邏輯過程其實非常簡單,就公司金融債務而言,公司企業從商業銀行大量借款,再將借來的錢從事證券業或房地產業的投資。這時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高漲。但是,當過熱的股市或房地產市場高漲到一定程度,必然發生崩潰,此時公司的資金都壓在股票或房地產上,無法套現償還銀行的貸款。這就會導致銀行的信用基礎出現問題,銀行的資金不具有流動性,就會引發銀行對存款客戶的支付的危機。此外,借款公司,如果不是從事股票業或房地產業這些高風險的投資,而是從事出口貿易或制造業投資時,也可以從銀行大量貸款。但是,因為市場情況的突然變化,由于對市場估計的錯誤等各種原因,產品壓庫滯銷,也可能導致公司到期不能償還貸款。這也會影響銀行對存款客戶的支付能力。銀行對存款客戶的支付信用出現問題時,公眾存款人便對銀行進行大規模的擠兌。擠兌必然導致銀行倒閉。一家銀行倒閉還會引起數家銀行接連發生擠兌,金融危機就爆發了。
二、爆發金融危機的外因分析——國際金融法方面存在的缺陷
中圖分類號:F8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4392(2010)02-0022-04
一、國際金融危機跨國傳導機制分析
本次國際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繼而傳導至其他國家并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影響。因此,分析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首先需要明確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跨國傳導機制和渠道。與以往的金融危機相比,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國際傳導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一)貿易溢出效應
國際貿易是現代國家間經濟交往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國際金融危機傳導的主要渠道之一,貿易溢出效應主要是通過價格效應和收入效應實現。本次國際金融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因此本次國際金融危機通過貿易途徑所產生的影響相對更強更廣,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美國進口額約占世界總額的16%,并且長期保持對外貿易逆差,美國消費水平下降對國際需求直接造成顯著影響;二是美國金融危機已經造成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放緩、需求下降,產生間接影響和波及效應,這種波及效應對貿易出口的影響時間可能更長;三是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基于成本優勢的出口面臨反傾銷和反補貼壓力加大;四是匯率變化造成商品相對價格變化,影響其他國家出口競爭力。如2007年5月至今,美元對人民幣約貶值超過10%,造成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下降。與暴發于其它地區或轉型國家的金融危機相比,本次金融危機的貿易溢出效應相對更強,渠道更多。
(二)金融溢出效應
目前,國際資本流動已經超越商品流動成為世界經濟中一股最活躍的力量,同時也成為金融危機傳導的一個重要途徑。金融溢出效應是指一國發生金融危機造成市場流動性不足后,通過國際金融市場、銀行體系或機構投資者的運作,引發國際資本流動致使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市場流動性不足,形成危機的跨國傳導。美國作為世界上金融系統最完善,金融機構最發達的國家,曾被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市場。但危機爆發后,一方面,美國金融機構被迫對投資組合進行調整,撤回大量海外資本,加劇了全球短期資本流動的波動性;另一方面,為達到最低資本金充足率和保證金要求,持有美國不良資產的外國金融機構開始收縮貸款,使金融危機進一步在國家間傳導。美國金融危機的金融溢出效應對歐洲國家產生的影響尤為顯著。
(三)季風效應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各國經濟波動的同步性和金融波動的全球化成為金融危機國際傳導的助推器。通過全球化這一傳導渠道,由于共同的外部沖擊而形成的季風效應在現代金融危機的傳導中越來越顯著。季風效應主要是通過產業聯動效應和政策沖擊傳播。隨著生產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方面,出口產業將各國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金融危機會沿著產業聯動效應的渠道傳向其它國家。美國作為全球經濟的龍頭,某個產業受到的沖擊會通過產業聯動效應將影響傳遞到其它國家,如美國汽車行業受到沖擊后,對相關上下游行業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另一方面,各國經濟政策的影響已經超越了國界,一國經濟政策的變動會構成對世界經濟均衡狀態沖擊。特別是在國際貿易和金融方面占據重要地位的美國,其經濟政策變化的溢出效應也是傳導影響的一個重要渠道。
(四)凈傳染效應
現代金融危機表現出的快速傳染特征,無法完全用貿易、金融溢出效應和季風效應進行解釋,這部分無法用基本面進行解釋的影響被稱為凈傳染效應。金融危機可以通過對投資者預期心理產生影響而快速傳播,特別是對于那些與危機發生國經濟結構相似、地理位置相近、政治體制相同、文化背景相似的國家和地區,通過預期和心理的變化實現“自我實現”的危機傳導。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其所產生的凈傳染效應遠遠超過亞洲金融危機,造成世界范圍的心理恐慌和負面預期,使各個國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是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快速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
從對天津產生影響的角度看,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對天津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的主要傳導渠道為國際貿易和資本渠道以及非接觸性途徑。其中,外貿出口作為長期以來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中受到的影響首當其沖,是危機傳導的主要渠道。在金融溢出效應方面,目前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并沒有完全放開,因而受到的沖擊和影響相對較小,主要集中在直接投資方面。在非接觸性途徑,通過心理預期方面產生的影響速度最快,并且由于對形勢惡化的預期往往甚至超過實際情況,凈傳染效應在國際危機出現的早期對投資者、消費者行為產生的影響較大;季風效應所產生的影響相對較為隱蔽,但其對產業結構的深層次影響應該受到重視。
二、國際金融危機對天津實體經濟的影響分析
(一)對外貿出口的影響
國際貿易是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對天津實體經濟產生直接影響的主要渠道。從2008年以來的出口情況分析,國際金融危機對天津對外貿易產生了非常顯著的影響,表現出了三個特征。
一是出口貿易快速下降,外貿進出口轉為逆差。天津出口貿易額從2008年10月開始出現下降,由增長趨勢快速逆轉為下降,到2009年7月開始逐漸回升,但截至2009年底仍未恢復到2008年水平;并且從2009年2月份開始,外貿進出口轉為逆差,在10月、11月逆差額有所減小,但12月份逆差仍達到8.09億美元。2009年與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相比,天津市進出口、出口降幅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7和13個百分點。必須看到,這是在提高出口退稅、鼓勵出口的情況下得出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外部需求減少,對天津出口貿易產生了顯著影響。
二是主要出口市場需求下降明顯,且進一步向其他市場擴散。對主要出口市場情況進行分析,美國、歐盟、韓國、東盟和日本五大市場2008年出口額約占天津總出口額的66.3%,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出口顯著下降。其中,美國是天津最大的出口市場,約占天津出口額的20%,2008年10月天津對美國的出口額急轉而下,是造成天津出口下降的重要因素,也是美國金融危機對天津產生直接貿易影響的表現。歐盟和日本出口分別約占天津出口額的15%和10%,天津對歐盟和日本的出口在2008年11月開始下降,反映出金融危機開始向其他市場迅速擴散,并且對天津的出口產生間接影響。從2009年6-11月的出口情況看,早期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市場美國、歐盟、日本的出口同比分別下降28.5%、28.3%和25.07%,但臺灣、俄羅斯、巴西、東盟、非洲等市場的出口同比降幅分別達到63.6%、58.85%、47.3%、46.4%和35.0%(見圖1)。這表明雖然對美國、歐盟等市場的出口下降有所趨緩,特別是對美國的出口從2009年6月開始出現逐漸回升跡象,但俄羅斯等市場受到危機波及進而需求顯著減少,金融危機所產生的間接貿易影響正在不斷顯現,對天津出口貿易的影響仍未結束。
三是三資企業出口受影響速度相對較快,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受影響程度相對較深。從國有企業、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出口情況看,2009年出口分別約占天津市出口總額的13.8%、72.5%和13.6%,其中三資企業是天津外貿出口的主要力量。在金融危機爆發后,三資企業的出口下降速度最快(見圖2),2008年四季度,三資企業出口同比下降17.2%,而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出口分別增長了41.1%和21.1%。但從2009年2季度開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出口所受到的影響開始逐漸顯現,并且同比下降幅度超過三資企業,二季度國有企業、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出口同比分別下降50.1%、35.5%和36.3%。2009年7月出口開始逐漸回升,其中三資企業出口恢復較快,2009年四季度三資企業出口實現同比增長0.5%,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出口降幅有所收窄,同比下降40.0%和22.4%。
(二)國際資本流動途徑的影響
我國的資本項目并未完全開放,利用外資主要是通過直接投資渠道,因此國際金融危機通過金融溢出效應對天津產生影響主要是通過外商直接投資。從天津外商投資情況看,國際金融危機對天津利用外資產生了顯著的影響,突出表現在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上半年,天津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呈現出“一降兩升”,即外商直接投資下降,利潤匯出和撤資清算上升。
在引進外資方面,根據外匯管理局天津市分局統計,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家數、注冊資本和資本金結匯從2008年8月份開始顯著下降,2008年四季度同比分別下降了55.6%、76.1%和81.5%;2009年上半年維持在較低水平,同比分別下降43.2%、83.4%和63.7%;2009年下半年開始回升,與上半年比,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家數和資本金結匯分別增長38%和41%,注冊資本增長2.6倍。國際金融危機通過資本流動途徑對天津經濟產生的影響顯著。
在利潤匯出和撤資清算方面,外資企業利潤匯出出現短期快速大幅上升,2008年二季度快速上升到17.02億美元,環比增長了1.89倍,同比增長了0.79倍;三季度仍然高達15.07億美元,同比增長了0.74倍;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有所回落,但在2009年二季度再次超過15億美元。從外資企業撤資清算情況看,截至2008年末,撤資清算并未受到顯著影響;但2009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資撤資清算出現快速上漲,一季度達到3.19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倍以上,二季度達到2.0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5倍(見圖3)。從2009年下半年情況看,外商直接投資利潤匯出和撤資清算開始明顯下降。這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引發資本流出的增加,在短期首先表現為利潤匯出大幅上升,隨著發展會進一步引發撤資清算的大幅增長。
外商直接投資是促進天津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力量,2007年、2008年天津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分別達到52.77億和74.20億美元,分別相當于同期天津GDP的8.0%和8.5%,相當于同期天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6.7%和15.1%。同時,外商直接投資可以通過增加投資和就業、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產生技術溢出效應和投資擠入效應等多個途徑促進所投資地區的經濟增長。因此,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外商直接投資的急劇減少,利潤匯出增加,甚至出現撤資清算的快速增加,其對天津實體經濟所產生的影響不僅是直接投資額的減少,同時也會對天津的產業發展、技術進步產生較為廣泛的影響。
(三)非接觸途徑的影響
通過非接觸途徑進行傳播,已經成為現代金融危機傳播的一個重要特征,其中最為顯著和直觀的是通過心理和預期途徑進行傳播的凈傳染效應。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對天津投資者信心的影響顯著,投資者對未來的判斷由相對樂觀迅速轉為悲觀。根據調查,從2008年四季度開始,企業家信心指數和對宏觀經濟形勢判斷的景氣指數開始快速下降,2009年一季度分別達到87.7和96,較2008年三季度分別下降35.2點和33點,特別是企業家信心指數處于十年來的最低點。在國內經濟基本面尚未顯著改變的情況下,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和信心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迅速轉為悲觀,進而對投資和生產行為產生影響,使金融危機對天津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自我實現”。雖然是非接觸性的影響,但這種影響的傳播卻是最為迅速的。
三、需關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
(一)應關注危機造成的長期影響,做好長期應對準備
國際貿易途徑是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對天津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的一個主要途徑。2009年三季度,天津主要出口市場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市場的經濟均實現了正增長,經濟出現明顯反彈。但必須同時看到,全球經濟復蘇的基礎仍不穩固,就業形勢仍然嚴峻,各國產能利用率仍處于低位,經濟復蘇對政府政策的依賴性仍然較大,并且存在刺激政策退出風險。此外,為應對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美國等發達國家采取了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在長期將會造成匯率貶值壓力,同時貿易保護主義又在國際上抬頭,這些對天津出口貿易的影響也將會不斷顯現。
從天津的情況看,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大項目建設、深入企業幫扶等政策的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經濟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但必須看到外部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同時還必須關注一些在短期有效的政策在長期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問題。建議做好長期應對準備,首先,保持政策措施的可持續性,如解決好依靠大項目拉動投資的可持續性問題;其次,避免局限于采用短期措施解決長期問題,適時轉變思路調整方法;再次,保持政策連續性,引導中小企業投資者和消費者恢復信心,同時根據發展情況進行適度微調。
(二)應關注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充分應對并有效促進“調結構”
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個深層次原因還在于長期的全球經濟失衡。一方面,美國保持低儲蓄和超前消費,長期處于貿易逆差;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保持高儲蓄和低消費,長期處于貿易順差。這種不平衡為新興市場國家實施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提供了巨大的國際需求,但金融危機的爆發打破了這種不平衡,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增長難以為繼。從天津的發展情況看,2003年以來,投資率開始提高,與此相對應的是消費率逐年下降,2008年天津市投資率和消費率分別為53.6%和31.5%。經濟增長對于投資的依賴程度與其他直轄市相比處于較高水平,同時也面對著更大的結構調整壓力。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出口壓力的直接影響的同時,必須關注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帶來的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問題。一方面,在積極支持外貿企業渡過難關的同時,還需要有效應對貿易轉型所帶來的影響,防范國際貿易發展調整所帶來的出口企業經營和信貸風險,同時支持粗放型貿易增長模式向集約型貿易增長模式的轉變。另一方面,在積極支持投資保增長,滿足企業合理流動資金需求幫助企業渡難關的同時,還需要應對國際產業聯動效應對國內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影響,著眼于長期可持續發展,有效支持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三)應關注外資經濟在金融危機傳導中的作用,防止和減弱危機通過外資企業途徑的進一步傳導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外資企業易于受到其國外母公司的影響,母公司的經營狀況會迅速在其子公司的經營決策中表現出來,外資企業對經濟環境的研判、投資和經營決策更容易受到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從而更容易將季風效應和凈傳染效應傳遞到東道國。外商直接投資和外資企業成為傳播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一個“快速通道”,其生產和出口的調整將直接對國內就業、收入和消費產生影響,同時也會通過產業關聯和凈傳染效應將這些影響傳遞到國內投資和企業。因此,應重點關注外資經濟的易受傳染性,以及外資企業在國際金融危機傳導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一方面,加大對外資經濟的監測分析,特別是加強對外資撤出的監測,對外資經濟與當地經濟的產業聯動效應進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采取積極的措施應對外資企業出口下降和投資減少通過關聯效應對天津市實體經濟的進一步影響,減弱國際金融危機通過外資企業途徑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朱民、王家強.《金融危機到經濟衰退的傳導:基礎、渠道和信心》[J].中國金融,2009年第4期.
[2] 安輝.《現代金融危機生成機理與國際傳導機制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