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的研究方向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4 17:21:06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體育教學的研究方向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體育教學的研究方向

篇(1)

1體育人文思想的健康屬性

健康是人類古老而常新的話題,198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再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認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這種四維健康觀念從單一的生物醫(yī)學模式演變?yōu)樯铩睦怼鐣W模式。擺脫了人們對健康的片面認識,同時也證明了健康是一個發(fā)展著的概念,現代四維健康指標已達到對人的全面評價的水平。學界曾經存在著另一種觀點,20世紀60年代由吳蘊瑞、袁敦禮撰寫的我國體育名著《體育原理》雖然是一本經典體育讀物,但關于體育與健康的關系卻另有論述,書中曾提到“體育非健康目標,健康屬衛(wèi)生的范疇,體育與健康不能混為一談……”[2]。如此觀點在現在看來主要是當時以生物健康為前提,當時健康的范圍還末涉及人的全面素質發(fā)展。此外,當時體育的競技性和健身性的功能也還尚未明確區(qū)分,運動員的身體健康代表了體育健康,這顯然不妥。當今體育已明確地將人的身體極限超越和技術挑戰(zhàn)交給了競技體育,而人的基本活動能力和身體健康交給了大眾體育[3],在這些概念明晰的情況下,大眾體育目標為健康理所當然,體育人文思想的健康意義就更加彰顯。體育的人文思想應該從小學開始倡導,但如果說小學到中學學生更多地接受形式體育,培養(yǎng)運動習慣,促進生長發(fā)育為目的。那么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后,體育人文思想必須融入到體育項目學習中,并需要為健康的養(yǎng)成而專門進行課堂設計。使體育與其他各類教育一樣不僅讓學生知其學習之然,更需知其所以然。高等學校的體育在運動技能學習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在學生“成人”過程中接受關于生命健康教育的課程,并在體育鍛煉中加強對生命的關注和幸福感的養(yǎng)成。這是體育教育關于健康的不可忽視的人文思想的重要內容。

2體育人文思想的教育屬性

我國體育課程目標從實現“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的體育“三基”教育到現在“健康第一,終生體育”全面素質教育,教學目標有了根本的轉變,但體育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堂組織以及考核內容并沒有太大的改變。自20世紀90年代第一輪體育教學改革以游戲代替技術的極端轉向改革失敗后,以選項課為主要形式的運動技術重新主導著高校體育課堂。十幾年來在新課標的五大目標指導下,高校體育教育如何完成其中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能力這三大目標?體育課程中技術教學和人文思想教育是否形成相互貫通的合理教育局面?這些都值得探討??蓪嶋H上“多動手少動腦,能健身乏益智”的體育課還是不少見。畢竟讓學生做到“身體練習”容易,讓學生做到有“身心共鳴和心靈覺解”不易。因此,體育課堂積極傳授人文思想的做法漸漸淡化。這種泛意識而求形式的體育教育比較普遍地存在于體育課程中,不免讓人思考體育教學與個人的體育鍛煉有多少區(qū)別,長久下去體育課程無疑可以被體育俱樂部和課外活動所替代。體育人文思想的教育屬性要求:體育課不僅需要身體練習,根據不同運動項目結合對人的素質教育內容,每個項目練習和活動應主動考慮到健康教育功能。否則經過十多年的體育教育之后走上社會的學生仍然無視健康,缺乏健康。

3體育人文思想的社會需求屬性

社會現象折射著學校的教育。近30年來,學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目標價值方面的單向偏移。“實用知識”成為老師和學生從一而終的追求,因此大學生在獲得“實用知識”壓力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忽略了人的健康與全面發(fā)展的人文知識,成為同齡人群中亞健康狀態(tài)的“高危族”。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人們所意識到,體育具有的獨特自然親近、直接真實、非說教式等教育特點為學生所接受。體育成為學校和社會干預亞健康的有意義課程。培養(yǎng)具有身心健康知識的社會人是體育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標與責任,學生健康程度的提高,直接影響未來社會健康,社會表現直接反映了高校體育人文思想教育的質量。

體育人文思想在體育教學中的實證方法分析

把體育人文思想融入高校體育并非操作困難,而是需要教師共同的思想認識并建立適應新目標的體育教育行業(yè)標準。

1體育教學中關于健康的人文教育案例(長跑教學)

一方面學生害怕中長跑,其主要原因是跑步中伴隨著的痛苦感影響著他們,每當想起跑步,跑步中呼吸困難、心力交瘁等難過的情感記憶恐嚇著他們。另一方面,許多體育老師純粹是活動量的安排,只是簡單告之運動的好處,在學生不明白身體機能的情況下練習,造成“長跑”與“痛苦”為伴的練習結果,練習結束并沒有對學生后續(xù)身心情況進行關注和指導(圖1)。體育人文方法指導下的長跑練習首先是明理,運動前需要詳細說明中長跑運動特點、告之身體在長時間耐力刺激下的反應以及運動中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讓學生明白事理并做好身心準備;其次,降低運動強度。運用間歇練習法,允許學生在身體不適反應時以走代跑,生理反應消失再轉為跑,改變“長跑”與“痛苦”為伴的練習結果;最后,跑步結束后老師需耐心地傾聽學生的練習體會和感受,并給予分析和指導,讓學生從了解身體、尊重身體、鍛煉身體以及強健身體這四個層次上感受體育學習的重要性。練習后大家分享長跑的過程,特別是身體感受,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重視運動刺激是否產生身體副作用的自查過程,是尊重生命的一種表現。教師與教練相比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更擅長轉化運動過程中“痛苦”為“快樂”,盡可能地讓學生保留著運動的快樂記憶,逐步地強健身體(圖2)。

2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人文教育案例(素質拓展)

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也是高校體育課程綱要目標之一。大學生中常見的亞健康表現:在人際交往中退縮、消極、敏感,常常難于與人溝通;同學間難于產生相互信任;對新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弱;遇事畏難心態(tài)等。本實證案例是以開設一年級新生的戶外素質拓展運動為例。在體育教學中以素質拓展運動對新生進行團隊訓練,使新生間快速認識,快速形成新集體,建立同學間的友誼和信任,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一方面大學新生來自各地相互不相識,大學新生中時常連同班同學都叫不出姓名,更有甚者同班四年都不曾交談過。交流障礙、信任危機、冷漠集體等不良心態(tài)困擾著當代大學生;另一方面,老師根據教學大綱直接進入技術教學,對學生間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表現沒時間給予關注(圖3)。目標設計步驟(12周):同學間的快速認識、創(chuàng)建新團隊、培養(yǎng)團隊默契、隊友之間交流合作、團隊的合作能力和凝聚力、感受創(chuàng)新與拓展的快樂、學會分工與合作。教學方法:先行設定系列目標。假設情景進行團隊游戲,游戲后學生分享游戲體驗,把游戲中的體驗遷移到正確的為人處事心態(tài),讓學生通過體驗來感悟人與人之間的親近,相互需要的關系,體驗幫助與被幫助的感受,從團隊游戲中得到心智的啟發(fā)(圖4)。

3體育與行為禮儀養(yǎng)成的人文教育案例

篇(2)

1.1 實驗研究法

本研究于2003年2月28日至2003年7月30日開展實驗。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石家莊市師大附中、第40中學、第9中學3所中學初二、高二年級1453名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15.73±3.42)歲。

1.1.1 主要運動處方及教學方法 教育干預前,研究者在多次征求教育理論專家及中學高級體育教師意見的基礎上,依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結合實驗地的經濟、文化背景、學校教學情況、實驗課教師的特長及學生的興趣,選取體操(含健美操)、武術、球類(籃排球為主,結合各種小球的選修)為主體課程資源,結合素質練習和各種體育游戲,設計Ⅰ型健身(身體素質)系列運動處方和Ⅱ型健身(運動技能及健康教育)系列運動處方,充分發(fā)揮體育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1.1.2 實施方略 根據美國健康教育學家凱爾曼的“服從、同化、內化”的態(tài)度轉變三階段理論,將體育課教學與課外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相結合,在體育課上學習新知(技),發(fā)展能力;在俱樂部中鞏固技能,提高素質。使兩個學段的體育活動相銜接,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逐步內化,興趣逐漸養(yǎng)成。在實際操作中,按照不同處方的教育目的以及知識、技能的難易程度,將不同內容的體育課程資源按比例分配到體育課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中。

(1)實驗前,對學生進行綜合體質測試。采用身體素質測評法,對學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爆發(fā)力等4項素質進行測試,并按體質標準分和學生性別,將試驗班學生分成6組,即男/女體質優(yōu)組、男/女體質中等組和男/女體質弱組,每組10~12人。由學生選出組長并進行同伴教育。教師按不同性別學生的體質狀況安排每一鍛煉單元練習的強度和密度。

(2)實驗中,各實驗班按每周2次課、2次俱樂部活動、每月1~2次講座的進度進行教學,并安排因地制宜的實踐活動。對照組學生與本年級其他班學生一樣,仍按照原體育教學計劃上課。

(3)教學內容考慮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學生的特點和興趣,因材施教。在教育干預過程中,把課程分為3個階段,每階段6~8周;其中穿插理論和知識介紹的室內課6次,開展全校性健康講座6次。理論課教案全部制成PowerPoint、Flash或Action課件的形式,以提高教學的直觀性、新穎性。

(4)探索性進行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體育鍛煉調查和健康傳播。由于教育具有滯后性,干預教育的目的是對學生未來的生理、心理、學習、生活產生良好的后續(xù)效應,所以加深學生對體育與健康認識的程度、掌握強健身心的方法、提高自我鍛煉能力至關重要。通過讓學生開展小范圍社會調查、健康知識技能傳播等活動,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這些活動,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內化程度。

(5)與相關學科教師開展橫向的綜合教育。本研究開展學科聯合教育,以發(fā)揮教育的合力作用,對試驗組學生進行多角度綜合教育。主要包括與班主任配合,組織以體育與心理健康為主題的班會;開展校際《體育與健康》作文競賽和學生漫畫展;與生物教師一起開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在校報上設立“體質與健康論壇”,向學生介紹相關知識和方法等。

1.2 調查法

(1)本研究中所用測量工具見表1。干預前、后、回3次測量的有效問卷數共1250組。有效率分別為85.46%、86.37%、86.26%,平均有效率分別為86.03%。本研究用于定量分析的資料符合測量學統(tǒng)計要求。

表1 各量表(問卷)基本信息一覽表量表名稱

研制者

項數  同質性信度

相關報道

效度

測量目的

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MMHI-60)

王極盛1997

60

0.65~0.84

0.72~0.91  0.79

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

社會適應性自評問卷

北師大輔仁應用心  15

0.72~0.85

0.73~0.85  0.84

評定青少年社會適應的整體發(fā)展水平

理發(fā)展中心

體育鍛煉感覺量表

Gauvin Rejeski1993  12

0.72~0.85

0.76~0.82  0.82

測量體育鍛煉心理效應及鍛煉后心理

(EFI)

感覺

體育與健康KAP問

自編

78

0.65~0.79

0.65~0.79  0.89

評價目標人群體育與健康的知、信、行

狀況

(2)目標人群訪談與調查。在干預教育前、中及回測時分別對學生、教師、家長3大目標群體進行座談和訪談,同時采用電話、電子郵件、信件等多種形式與重點目標人群保持聯系,了解干預進程及效果。

(3)專家訪談。干預教育前走訪了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醫(yī)學部、首都體育學院、河北師范大學等院校研究學生體質與健康的專家和部分中學體育高級教師,就中學生身心健康研究的現狀、方法、體育與健康教育改革的趨勢和走向、運動處方的設計和實驗控制等問題進行了咨詢和求教。

(4)數理統(tǒng)計方法。應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描述、F檢驗的兩兩比較,One-way ANOVA、相關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體育與健康運動處方對學生體質干預效果的評定

2.1.1 體育與健康運動處方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 由表2可見,干預后試驗組學生身體素質優(yōu)秀率由實驗前的10.03%提高到18.73%,良好率由26.99%提高到45.13%,不及格率由16.96%下降到8.11%。對照組學生的優(yōu)秀率和良好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幅度沒有試驗組大,實驗后兩組的測試結果組間差異顯著(P<0.05)?;販y時,學生的優(yōu)秀率和良好率都有一定的下降,但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組間差異仍然顯著。從后測和回測的身體素質分級情況來看,試驗組學生的身體素質測試成績表現為由干預前在“及格”水平聚集上升為在“良好”水平聚集的現象,而對照組學生的3次身體素質測試成績均表現為在“及格”水平聚集的現象。這也說明干預教育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具有良好的效應,大多數學生能夠保持良好的鍛煉習慣,從而使身體素質水平得以提高和保持。

表2 干預后、回測時中學生身體素質分級比較

干預后

回測

內容

等級

試驗組

對照組

P

試驗組

對照組

P

人數

人數

人數

人數

A優(yōu)秀

59

8.70

41

7.17

52

7.67

37

6.47

50m

B良好

326

48.08  162

28.32 *  315

46.46  154

26.92 *

C及格

232

34.22  305

53.32

246

36.28  314

54.90

D不及格

58

8.55

64

11.19

65

9.59

67

11.71

A優(yōu)秀

56

8.26

28

4.90

49

7.23

26

4.55

1000/800m

B良好

360

53.10  135

23.60 *  356

52.51  135

23.60 *

C及格

190

28.02  310

54.20

200

29.50  311

54.37

D不及格

72

10.62  100

17.48

74

10.91  101

17.66

A優(yōu)秀

147

21.68

95

16.61

140

20.65

91

15.91

立定

B良好

308

45.43  192

33.57 *  303

44.69  184

32.17 *

跳遠

C及格

177

26.11  241

42.13

186

27.43  254

44.41

D不及格

4

6.78

43

7.52

48

7.08

44

7.69

A優(yōu)秀

247

36.43

93

16.26

241

35.55

85

14.86

引體向上/

B良好

232

34.22  156

27.27 *  221

32.60  154

26.92  **

仰臥起坐

C及格

156

23.01  214

37.41

171

25.22  224

39.16

D不及格

44

6.49  108

18.88

44

6.49

108

18.88

A優(yōu)秀

127

18.73

64

11.19

120

17.70

59

10.31

合計

B良好

306

45.13  161

28.15 *  299

44.10  156

27.27  *

(平均)

C及格

189

27.88  267

46.68

202

29.79  276

48.25

D不及格

55

8.11

79

13.81

57

8.41

81

14.16

(注:*:P<0.05;**:P<0.01)

干預后的鍛煉感覺測試表明(見表3),試驗組學生在精神振作感和積極參與感兩個維度的比較中較對照組有顯著提高(P<0.05),同時安靜感均值下降而疲勞感上升,但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學生積極的鍛煉感覺表明學生參與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心理狀態(tài),也是運動習慣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3 干預后、回測時中學生體育鍛煉感覺變化比較

后測(M±SD)

回測(M±SD)

維度

P

P

實驗組

對照組

實驗組

對照組

精神振作感 8.36±2.80  5.34±2.67 *  7.81±3.09 5.32±2.64 *

安靜感

5.40±2.47  5.47±2.47  4.71±2.32 4.60±2.57

疲勞感

5.75±2.84  5.14±2.94  5.35±3.02 4.91±2.75

積極參與感 7.88±3.53  6.60±2.71 *  7.72±3.50 5.94±2.59 *

(注:*:P<0.05;*P:<0.05)

2.1.2 體育與健康運動處方對學生健康知識、信念、行為的影響 表4表明,實驗組學生干預后知識得分增長最為顯著。與前測得分相比,干預后知識的知曉率由干預前的37.15%提高到84.19%;信念的知曉率由干預前的57.98%提高到92.03%;健康行為的參與率由干預前的35.97%提高到88.17%。

表4 干預后中學生KAP問卷知曉率比較

測試內容

實驗組(M±SD)

對照組(M±SD)

知曉率%

知曉率%  率檢驗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健康觀

5.59±1.36  5.50±1.45  92.33

2.11±.65

2.25±1.24

36.33

**

生理

7.40±1.43  7.74±1.72  84.11

2.83±.36

2.91±1.72

31.89

**

知識 身體素質

5.49±1.57  5.80±1.88  80.71

2.42±1.34

2.28±1.34

33.57

**

奧運

4.82±1.68  4.74±1.90  95.60

1.98±1.59

1.77±1.58

37.60

**

一般運動常識

4.68±1.55  4.86±1.14  95.40

3.24±1.07

3.06±1.27

63.00

*

體育與學習

5.52±0.50  5.89±0.21  83.00

4.65±1.38

5.50±0.62

82.50

*

信念 體育鍛煉誤區(qū)

7.65±1.87  7.73±1.33  82.89

6.58±1.39

6.72±1.37

84.22

*

體育與心理健康

1302±1.94  13.23±2.36 87.47

6.57±2.23

6.43±2.47

42.53

***

鍛煉態(tài)度與興趣

8.52±1.78  8.82±2.02  96.33

5.86±2.18

5.99±2.12

64.56

**

運動頻度

6.02±1.74  5.92±1.93  85.29

5.85±1.99

5.30±2.17

79.43

*

行為 運動處方

6.02±1.43  6.79±1.01  91.43

2.97±1.00

2.64±1.04

39.86

**

運動參與

13.02±1.85 13.09±2.35 87.00

4.68±2.41

4.90±2.42

31.87

**

K

知識總分

27.98±4.36 28.68±4.75 84.19

12.58±7.00  12.27±7.14

38.84

***

A

信念總分

35.02±4.36 36.76±4.01 92.03

24.66±7.18  24.74±6.57

60.85

***

P

行為總分

26.02±4.35 25.12±4.05 88.17

13.50±5.40  12.83±5.63

45.31

**

KAP  總分

89.02±.736 90.52±8.52 89.77

50.74±19.58 49.84±19.34  50.29

***

2.1.3 體育與健康運動處方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又稱社會健康。指個體與他人及社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實現社會角色的能力[4]。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把“自然人”塑造成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

表5顯示,干預后,試驗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無論與自身前測結果相比還是與同時段對照組學生相比都有顯著增長(P<0.05),處于“較好”等級學生的比例由干預前的37.8%上升到73.59%;“較差”等級學生的比例下降了8.06%。

表5 干預后及回測時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分級比較

實驗組

對照組

實驗組合計  對照合計

時段  等級

初中

高中

初中

高中

P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較好 248  70.48  251 74.70  108 37.01  108 38.57  499 73.59 216  37.79  *

后測  中等  68  20.00

60 17.97  134 45.89

12 47.28  128 18.99 266  46.59  *

較差  26

7.52

25  7.33

50 17.10

40 14.16

51  7.43  90  15.63  *

較好 245

71.3  247 73.43  104 35.66  106 37.77  492 72.53 210  36.72  *

回測  中等  69  20.22

64 18.99  135 46.21  134 47.69  133 19.61 269  46.95  *

較差  28

8.15

25  7.58

53 18.13

41 14.54

53  7.87  94  16.34  *

回測時,試驗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處于“較好”等級學生的比例保持在72.53%;“較差”等級學生的比例保持在7.87%。且試驗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測試結果與自身后測結果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對照組學生相比,優(yōu)勢仍然明顯(P<0.05)。

體育教育活動是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教、學、練的交互行為來完成教學任務的群體活動。幾乎所有的練習過程都是師生、學生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交往中,師生、學生之間身心的接觸頻繁發(fā)生,有利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增強,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學習效率,也為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奠定基礎。

(2)心理健康。由圖1可見,干預后試驗組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有明顯改觀(P<0.05),尤以初中學生干預效果較為顯著(P<0.01)。試驗組學生有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由6.93%下降到6.19%。而對照組學生在后測時中度以上心理問題人數有上升趨勢(7.19%8.22%)。

人際

學習  適應  情緒 心理不

強迫  偏執(zhí)  敵對

抑郁  焦慮

心理

敏感

壓力  不良  波動  平衡

前測 34.37 16.96 11.95  13.57

7.08  14.45  29.79  8.26  13.86 15.63  6.93

后測  20.5  9.73  6.19  10.77

5.46  12.68  23.01  7.52

6.61 11.21  6.19

回測 23.01  9.59  6.93  10.18

6.93  14.75  24.34  9.14  10.18  8.41  7.08

本研究中接受干預教育的試驗組學生在干預后除焦慮和學習壓力感兩個維度與對照組相比組間差異不顯著外,其他八個維度差異均比較顯著。按各維度中無問題學生干預后增長比例進行排序,從大到小依次是適應不良、情緒波動、心理不平衡、焦慮、敵對、強迫、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抑郁、偏執(zhí)、學習壓力。按各維度中中度及以上問題學生干預后減少比例進行排序,從大到小依次是強迫、學習壓力、偏執(zhí)、情緒波動、焦慮、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心理不平衡、敵對、適應不良、抑郁。

從回測時各維度保持情況來看,中度及以上問題學生比例繼續(xù)下降的依次是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敵對、心理不平衡、抑郁;而中度及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出現反彈的依次是學習壓力(-5.31%)、適應不良(-2.95%)、情緒波動(-2.48%)、焦慮(-0.59%)、強迫(-0.45%)、偏執(zhí)(-0.15%);整體心理健康中度及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也由干預后的6.19%上升到7.08%。說明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復雜性和多變性。

在干預教育中發(fā)現,絕大多數學生都希望能夠學到實用的心理健康知識,并通過體育活動排解心理壓力,也認為體育課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是學校里緩解心理緊張、增加與同學交流機會的最適當的場所(89.44%)。

2.2 對體育與健康運動處方教育干預過程的評價

本研究對試驗組進行了5個月教育干預,在干預過程中和結束后,研究者、任課教師和實驗組學生對實驗中教學內容的選用、教學方式、教師授課能力和效果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有83.26%的學生認為這門課可以接受,89.32%的學生喜歡或非常喜歡上這門課,通過學習,共有94.74%的學生認為自己有收獲,其中分別有52.19%、23.71%和18.84%的學生表示有“很多”、“較多”和“一些”收獲。

2.2.1 專家教師對干預教育過程的評價 干預過程中,聘請實驗學校中三位高級教師(教育巡視員)對實驗教師的授課情況進行量化評分。具體教學評價主要針對教師的課前準備、教學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教學策略的運用、學生學習狀態(tài)、課上緊急或特殊情況處理能力、課后小結情況等進行評分。在“評價標準”一欄中,每項滿分為5分,合計100分。從實驗結束后的綜合得分情況來看,實驗教師總平均分88.85分,且得分情況表現為由前到后逐漸升高的趨勢。說明教師的教學能力逐步提高,能夠很好地勝任干預教學工作。

2.2.2 學生對干預教育過程的評價 實驗結束后,由試驗組學生填寫《體育與健康教育綜合評價表》,對實驗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授課情況進行評分。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方法、教學基本素養(yǎng)、教學即時效果5項。二級指標每項總分為10分,合計100分。實驗教師平均得分為87.42分。 2.2.3 教學效果、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師教學能力的關系 在《體育與健康教育評價表》中,按百分制,讓學生對自己在體育學習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收獲進行了自我評估,得分越高表示收獲很大。結果表明,試驗班學生得分均值最高分為87.52分,最低分為79.34分,平均得分為84.62分。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檢驗不同授課教師對不同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收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師授課能力4個方面的評分差異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8個試驗班在4個方面的得分差異均不顯著(P>0.05)。說明實驗教師水平相當,教師因素對實驗結果影響不大。

分析學生的收獲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師授課能力的關系,以學生的收獲為因變量(Y),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評分(X[,1])、對教學方式的評分(X[,2])、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分(X[,3])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選用后退法剔除變量,剔除標準為F>0.10,結果顯示,各變量間的相關較為密切,除X[,1]:Y外,相關系數均大于0.5(見表6)。三個自變量均被選入方程。方程的復相關系數為0.857,決定系數為0.841?;貧w方程為:Y=1.547+0.464X[,1]+0.955X[,2]+0.781X[,3]。以上方程說明三者對教學效果均有影響。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師授課能力得分越高,學生的收獲越大。其中教學方式和教師授課能力對教育效果的影響較大。

表6 多元回歸分析中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

Y

X[,1]  X[,2]  X[,3]

Y

0.000

X[,1]

0.489

1.000

X[,2]

0.611

0.517

1.000

X[,3]

0.555

0.835

0.520

1.000

3 結論

本研究采用實驗研究法,依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采用運動處方教學法對中學生體質進行綜合干預研究,并就教育效果進行了探索性的綜合評價。結論如下:

(1)經5個月的健身運動處方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增長顯著,試驗組學生優(yōu)秀率提高了8.70%,不及格率下降了8.85%;學生體育知識、信念、行為的綜合得分大幅度提高,知曉率分別提高了37.05%、24.05%、32.2%;采用健身運動處方能夠使學生產生良好的鍛煉感覺。實驗表明,學生的身體素質與體育鍛煉感覺具有密切的依存關系,良好的鍛煉感覺有利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養(yǎng)成健身習慣。

(2)干預教育后,試驗組學生心理健康無問題的人數較干預前上升12.72%,有中度以上問題的學生下降0.74%,社會適應能力與前測相比提高8.65%;與對照組相比,改善幅度顯著。結合定性研究的結果,表明體育與健康教育在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方面是有效的。

(3)中學生對健身運動處方的內容是有選擇的,組織者必須結合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興趣愛好,精心選擇鍛煉內容,科學組合。

(4)采用多種器械和運動組合,結合實用健身技能和時尚健身方式的體育與健康運動處方是一種受學生歡迎的、科學的、行之有效的鍛煉方法,建議大力推廣。

(5)在課內外體育鍛煉中,應用體育與健康運動處方,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參加運動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而且具有較好的鍛煉效果,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健康身心的自我鍛煉技能,提高體質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明達,于道中.實用體質學[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北京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

[2]邢文華,季成葉,廖文科.中國學生體格發(fā)育狀況動態(tài)分析[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2,(2):77-80.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體育教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9.

[4]季瀏.體育與健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周登嵩.我國優(yōu)秀體育教師的成才之路[J].中國學校體育,2000,(2):19-20.

[6]田繼宗.運動處方教學模式[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12.

[7]黃玉山.中學生健身運動處方的應用研究[J].體育學刊,2003,(6):90-93.

[8]教育部、體育總局、衛(wèi)生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研究課題組.200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張民選.對“行動研究”的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2,(1):34-37.

[10]Marcus B H.Exercise behavior and strategies for intervention[J].Res Q Exerc Sport, 1995, 66(4): 319-323.

篇(3)

現階段,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的逐漸提升,醫(yī)學從傳統(tǒng)的臨場治療學逐漸發(fā)展成為“預防醫(yī)學”“健康醫(yī)學”“康復醫(yī)學”,體育已經逐漸成為當前人類生存及發(fā)展的需求之一,體育在增強體質、健身防病、醫(yī)療康復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加上現代工業(yè)及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背景之下,“文明病”已經成為當前時代人類面臨的重要健康問題。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目前我國超過70%的人群都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15%左右屬于非健康狀態(tài),這種情況下,必須加強體育鍛煉,將體育知識與醫(yī)學知識相結合,從而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二、體醫(yī)結合改革方向下如何更好地開展高等院校醫(yī)學專業(yè)的體育教學

1.加大研究力度,明確培養(yǎng)目標

為了更好地開展體醫(yī)結合工作,切實推進高等院校醫(yī)學專業(yè)體育教學改革,相關研究人員在實際工作之中要加大研究力度,形成以醫(yī)為主、體醫(yī)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促進醫(yī)學與體育的相互滲透融合。基于此,學??梢越⒁粋€體育教學改革小組,由學校領導,相關專家為成員,開展專題研究,為體醫(yī)結合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實際的體育教學之中,教師要讓學生切實掌握醫(yī)學、健康有關的知識技能,使其成長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2.找準體醫(yī)結合的滲透點

康復醫(yī)學、運動醫(yī)學、運動處方等其實都屬于體醫(yī)結合的產物,學校在推進體醫(yī)結合,開展教學改革時,可以以它們?yōu)橥黄瓶?,在體育課、醫(yī)學專業(yè)課教學之中滲透康復醫(yī)學、保健體育等理論知識,讓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切實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通過體育課,開展保健運動、健身運動處方等項目的學習,使得學生能夠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運動處方、體質測試等知識內容,在未來的工作之中,能夠指導病人或者自己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鍛煉。

3.突破教學模式

為了切實推進醫(yī)學專業(yè)體育教學改革,學校必須積極更新落后的教學模式,在安排教學時要增加體醫(yī)結合內容的知識,打破傳統(tǒng),改變以往的體育教學內容體系,結合高等院校醫(yī)學專業(yè)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身體素質情況,開展適合醫(yī)學專業(yè)學生身體、生理特點、職業(yè)要求的體育教學,課內與課外有機統(tǒng)一起來,課堂之上重視學生體育知識、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課外要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自由練習。除此之外,為了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學校還可以利用假期時間組織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在社會上開展衛(wèi)生健康知識培訓、醫(yī)學體檢等,以鞏固學生的專業(yè)能力。

4.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質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決定了體育教學的效率,直接影響體育教學改革進程,因此,學校在實際的工作之中要重學校師資力量的培養(yǎng),要能夠利用醫(yī)學專業(yè)的資源優(yōu)勢,針對教師開展與體醫(yī)結合有關的知識技能培訓。比如組織學校的體育教師參加由專家開設的醫(yī)學知識講座。學校的體育教師及醫(yī)學專業(yè)教師要加強日常的交流溝通,醫(yī)學專業(yè)教師也要積極了解體育鍛煉方面的知識,熟悉體育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為體醫(yī)結合工作的推進奠定良好的基礎。

為了切實增強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強健學生的體魄,國家教育部門就體育教學做出了一系列指示,要求各級院校在實際的工作之中積極推進體育教學改革。醫(yī)學專業(yè)比較特殊,體育教學改革工作自然也與其他專業(yè)存在不同之處,為了更好地開展醫(yī)學專業(yè)體育教學改革,學校有關工作人員必須積極推進體醫(yī)結合,文章主要就體醫(yī)結合改革方向下的高校醫(yī)學專業(yè)體育教學工作的有關方法進行簡單的討論,希望能夠對相關教育人員的工作有所啟發(fā)。

篇(4)

1.1 突出個性,堅持改革與體育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相結合

因為受到地區(qū)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發(fā)展的不平衡,高職院校體育發(fā)展也各不相同。個性的本質在于創(chuàng)造,所以,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方向要進一步突出各所高職院校個性,換句話說也就是要突出教學改革的個性,突出教學改革的創(chuàng)造性。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方向要確??偰繕说囊龑У匚?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全面考慮各所高職院校的獨特特征和條件,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越條件,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走自己的路,堅持將高職院校體育改革和該校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相結合。而高校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指的是在一個時期內,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發(fā)展的目標與所采取的策略。教學目標是指參與教學工作的人對實踐所期望取得的結果。一個國家、省市、地縣乃至學校,尚若沒有制定出和自身體育發(fā)展狀況相符合的具體戰(zhàn)略,對自身在今后一段時間內體育發(fā)展所要實現的目標、所要達到的水平以及今后所要發(fā)展成什么樣子都沒有予以考慮的話,必將使得體育改革走向迷茫,迷失方向而駛入盲目之網。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發(fā)展戰(zhàn)略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改革的內容、手段與方向,有著導向、激勵以及動員的強大作用。實際情況是,高職院校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不僅是高職院校發(fā)展的目標,而且還是促進發(fā)展戰(zhàn)略得以實現的戰(zhàn)略,換句話說也就是對一切與戰(zhàn)略目標要求不相適應的因素加以清楚與改革,特別是傳統(tǒng)的指導思想、觀念導向、教學手段與方法以及各種阻礙性規(guī)章規(guī)定等。總的來說,唯有將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與該校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有機結合起來,明確改革過程中教學手段與方法的具體方向,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方向高度把握,對于改革途中的種種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1.2 改革過程中注重對課程資源的科學、有效的開發(fā),堅持“健康第一”教學

高職體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教學改革方向要注重對課程資源的科學、有效而合理的開放與利用,那么這就需要對傳統(tǒng)運動技術教學辯證看待。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講,他們的身心都相對比較成熟,都具有一定的運動基礎。因而在大學學習階段就應該始終學習運動技術、提高運動技術和健康教育、素質教育結合起來,確保“健康第一”教學思想得到充分體現。體育教學活動的本身屬性在于身體的練習,身體練習是一項以運動技術為手段的學習方法,具體而系統(tǒng)的運動技術和鍛煉形式有助于確保體育教學活動健身塑體功能的充分發(fā)揮與實現以及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和適應社會能力的提高。在改革方向中要著重把握好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嚴格遵循運動的規(guī)律,堅持因材施教的科學教學方法,從而將身體教育與健康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這就需要在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可以感受到快樂,這不僅是體育運動的功能所在,而且也是“健康第一”這一思想得提出的源泉,這一思想可以使得體育教學由表象變?yōu)榫唧w。然而對于脫離體育性質而開展的課程資源開放與利用對“快樂體育”思想觀念的貫徹來說是不利的,很容易使得其變成了體育教學的主要渠道。因而,在高職院校體育改革與教材編寫過程中要對“健康第一”、“快樂體育”教學思想加以重視,明確改革的中心、主題與方向,避免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在指導思想上有所混亂,以免人為地給體育功能貼上標簽,從而限制了體育的范圍。

1.3 將體育納入升學考試科目體系中,充分發(fā)其激勵作用

現階段,因為深受商品經濟、升學率以及明星體育等方面的影響,不少學校體育在理論地位與實際地位之間產生了極大的落差,名不副實。再加上我國片面追求升學率態(tài)勢越來越嚴重,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那么,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片面追求升學率而不注重德育和體育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在招生過程中,體育和德育沒有受到像智育那樣得到各級各類高校的重視,更不用說嚴格考核了,理論上堅持“德智體全面衡量,再擇優(yōu)錄取”,可是實際情況是錄取全憑智育而定。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國教育政策還不是很完善,在發(fā)展過程中缺乏科學而理性的指導,關于黨的教育方針在全面落實與貫徹上也顯得步履維艱。而將體育納入升學考試科目體系中,明確改革過程中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具體方向,不僅可以充分發(fā)其激勵作用,而且還可以確保體育理論地位與實際地位相一致,有效維護了國務院頒布《體育工作條例》的法律地位和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2 結語

總的來說,高職體育教學改革起步事件相對比較晚,而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則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新契機與新角度。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要明確其在教育課程體系、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學管理以及教學內容和評價體系等各方面的總體方向,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把握時代的主流和脈搏,從而促進學生體制的增強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確保學生在大環(huán)境大背景下個性化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的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篇(5)

一、前言

在《中小學體育課的基本要求》第四條中明確提出:教學設計科學,教學分段合理,教學組織嚴密,教學方法有效,教學步驟清晰;運動負荷適宜,對各項練習的時間、次數及強度能做出科學的具體安排;場地、器材、教具及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利用,經濟、實用、有效,符合教學的實際需要。放松整理活動是消除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產生的“運動狀態(tài)”,促進體力和精力恢復的積極性方法。調查發(fā)現,在現行的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都非常重視基本部分的教學,往往忽視了放松整理活動,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1)體育教師不理解放松活動的科學道理及重要性,導致不重視放松活動;(2)體育教師基本功不強,課堂組織不嚴密,放松時間被基本部分教學內容占用;(3)由于教材中沒有規(guī)定其內容,又缺乏教學經驗,組織放松活動的辦法不多。這樣做的結果,一是長期如此容易造成學生肌肉僵硬,影響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二是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運動后整理放松的好習慣;三是學生在身體和心理還處于“運動狀態(tài)”,就進入了緊張的文化課學習,影響了其學習效果等。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本市部分小學和初中體育教師和七年級學生為主要對象。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研究法

本文參閱了國內有關方面的文獻資料和有關研究放松活動方面的論文,并對此進行了認真、仔細的分析和研究。

(2)問卷調查法

問卷的題目是“你在體育實踐課上重視放松活動嗎”。共發(fā)放問卷985份,其中,教師85份,學生900份。收回答卷981份,去除無效答卷11份,取得有效答卷970份,其中,教師84份,學生886份。統(tǒng)計結果如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體育教師還是比較重視體育課的放松活動的,“很重視”和“較重視”的人數分別有46人和19人,各占54.8%和22.6%;但還有19%和3.6%的體育教師不重視體育運動后的放松活動。學生中,“很重視”的人數有429人,占48.4%;“一般”和“無所謂”的人數分別有145人和208人,各占16.4%和23.5%。從該統(tǒng)計表我們可以看到,學生不重視放松活動的人數比例很高,這與我們目前提倡的“健康第一”的學校體育教育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

(3)教育實驗法

從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在本校七年級中隨機抽取一個班為實驗班,另一個班為對照班。采用對比實驗法,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均按材內容進行學習,實驗班營造和諧的體育文化氛圍,對照班則按照原來的模式上體育課。首先對兩個班的體質測試成績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結果如表2。

從統(tǒng)計結果上看,實驗班與對照班體質測試成績無明顯差異。進一步對體育實踐課的課堂教學進行摸底統(tǒng)計和觀察,結果表明兩班的基礎基本相同,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4)數理統(tǒng)計法

對調查收集到的有效數據和結果采用IBM-PC微機和deli-DL-1122計算器進行了統(tǒng)計處理。

(5)邏輯推理法

對調查研究的數據材料進行歸納、整理,并運用相關理論按演繹與歸納推理方法進行了綜合分析與研究。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實驗班學生的體質水平全面提高

在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身體素質不存在明顯差異,起點基本相同。在實驗后,實驗班的各項體質測試指標均超過了對照班,身高、體重指標和坐位體前屈指標尤為顯著,這說明重視體育運動后的合理的放松活動,能更好地促進學生骨骼、肌肉的生長發(fā)育,學生的柔韌性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全面提高了學生的體質水平。

2.實驗班學生對放松活動的重要性有了明確的認識

觀察發(fā)現,實驗班的學生無論是上體育課還是參加課外鍛煉,他們都能積極主動地進行放松練習。

3.實驗班學生對體育知識的求知欲顯著增強

實驗班的學生普遍渴望學習體育基本理論知識,有不少學生開始主動查找體育鍛煉方面的知識,學習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而對照班的學生普遍不能積極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只能被動地參加體育活動,失去了鍛煉的主動性和熱情。

4.實驗班學生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實驗班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顯著提高。學生在平時的體育鍛煉中,不僅增強了自己的體質,而且學會了與他人交往。

四、結論與建議

1.根據不同的活動選擇不同的放松練習

一般說來,從事徑賽、球類等項目練習,主要是引起下肢肌肉疲勞;從事體操運動的單杠、雙杠、倒立及投擲練習時,主要是引起上肢肌肉疲勞。因此,在體育課中,可針對不同情況選用一些緩和性身體放松練習,這樣可避免在運動后因肌肉突然停止活動所引起的不良反應。肌肉和關節(jié)的牽拉、屈伸就是很好的方法,可根據參與活動的肌肉疲勞感做不同的練習。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應該要考慮到用什么樣的手段來放松肌肉。

2.心理放松也是體育鍛煉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教師在組織整理放松時,要根據學生學習動機不穩(wěn)定、易受各種因素干擾的特點,多采用正面引導、鼓舞性的語言,主動關心、幫助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潛力,提高其自信心,消除心理上的負面影響。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如講笑話、猜謎語和做滑稽動作等,使學生在情不自禁的笑聲中調節(jié)和放松恐懼的心理,從而轉移他們的肌肉疲勞感,達到消除心理疲勞的目的。

3.積極的自我暗示、呼吸調節(jié)、聽音樂和放松性游戲等也是體育鍛煉中放松的重要手段

自我暗示應以學生內心默認、心領神會為基礎,如果沒有內部條件為前提,就難以收到預期效果。例如,在長跑測驗前,為了克服學生的緊張心理,可以讓學生閉上眼,配合有節(jié)奏的緩慢的深呼吸,暗示自己在森林中漫步,迎著風,呼吸著大自然清新的空氣,學生的緊張情緒就會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音樂是“調味劑”,它能調劑學生的學習、生活,使學習生活趨于和諧。放松活動時配上優(yōu)美舒緩的音樂,更能達到有效的放松目的。

4.放松整理活動在課后也應有延續(xù),如合理的生活習慣、合理營養(yǎng)、物理療法等

生命的存在、有機體的生長發(fā)育、各種生理活動及體力活動的進行,都有賴于體內的物質代謝過程。體內進行的物質代謝必須不斷地從外界攝取一定數量的新物質,主要是從食物中獲取?;謴腕w力的食物不僅僅是針對運動后的,平時鍛煉完后也同等重要。青少年學生應該及時補充每天所消耗的肝糖、水分和鉀等營養(yǎng)素。在平時的飲食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制訂一個適合自己的食譜,盡量做到營養(yǎng)的全面均衡,從而保證正常的學習、鍛煉和生長發(fā)育的需要。

5.學校體育的首要任務是素質教育,即“育體”和“育心”

體育教師是學生體育鍛煉的指導者和引領者,我們要為青少年學生在學生時代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負責,從而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宋盡賢,毛振明.明確課程性質 把握教學規(guī)律 提高教學質量:解讀《對中小學體育課的基本要求》[J].中國學校體育,2007(1).

[2]季瀏.體育與健康教師用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7.

篇(6)

法科學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問題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3)-02-0017-01

縱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發(fā)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在社會、家庭等多方面教育主體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既豐富和完善了一部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根據社會的進步與時俱進地開創(chuàng)了許多新方法,但從實踐層面總結來看,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

一、從教育者主觀方面看

1. 重理論灌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理論宣教中的灌輸作用不容置疑,在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太注重灌輸教育也存在許多不足,產生一些弊端。一是理論宣教的內容存在理論與社會現實、理論與學生生活實際脫節(jié),使一些學生產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喊口號的感覺,對現有的政治理論不感興趣,甚至存在厭惡情緒。二是理論宣教形式相對單調,忽視了其他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有地位和作用。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動對象,忽視了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主體的一面。

2. 重言傳、輕身教

“身教示范”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應是既重言傳又重身教的榜樣示范。但是,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卻只重“言傳”,而忽視了“身教”,課上課下、工作里外出現言行不一者比比皆是。另外,隨著我國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生活領域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延伸到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或多或少地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以至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從根本上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發(fā)揮。

3. 重傳統(tǒng)輕現代和重現代輕傳統(tǒng)現象并存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傳統(tǒng)方法和現代方法理應成為一股合力,各自揚其所長、避其所短,共同應對和解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然而,事實上,在具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卻存在著兩種極端的傾向,一是,慣用傳統(tǒng)方法,對現代方法利用不充分,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單一化、空對空、說教式的模式,嚴重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二是,現代方法被過度應用,使傳統(tǒng)方法的主導地位日益受到排擠。

二、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實施層面看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論研究和發(fā)展是為其在實踐中正確應用而服務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在于落實到實施過程中,并發(fā)揮了較好的實際效果,能夠做到拿之即用,用之有效。因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客觀實施效果應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所在。但從各高校的實際層面來看,一些新方法、新舉措、新主張在實施層面上還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現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實施中缺乏可操作的規(guī)范和指導。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中有著居于不同層次且差異顯著的具體方法,能夠透徹理解和把握這些方法體系,并熟練掌握每一種具體方法在實施過程中的必要條件、應用范圍和注意事項,是方法實施的基本前提。由于實施層面的這些限制,使得許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成為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的概念或假設,而不是現實可行的實施舉措。

三、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身的結構和內容方面看

從目前學術界的研究情況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已形成了自身完備的理論基礎和體系框架,但在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方面卻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路徑,一種是重視方法論的研究,只從宏觀上關注理論基礎和方法的體系化、全面化建設,對具體方法研究不夠,對各類各種方法在方法體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缺乏必要的厘清,特別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地位及實施要求亟待確認;另一種是重視具體方法的研究,卻缺乏理論概括和深入,而且很多研究或是經驗的總結不具備普遍適用性,或是涉列面過窄不夠全面等等??傊壳安]有形成一個可以適用于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

總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和理解思想教育方法存在的以上問題和不足,認真查找原因,逐步加以完善,并努力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學體系的構建。

參考文獻:

[1] 張福記.李紀巖主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篇(7)

[中圖分類號] TB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12-0052-02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課程的板書教學被多媒體教學取代。流體力學作為機械、土木、能源、采礦等專業(yè)的基礎課程,主要是研究包括液體和氣體在內的流體在靜止和運動時的力學規(guī)律及其與固體壁面間的相互作用力的一門科學。流體力學的研究方法與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彈性力學等有所不同,其主要反映在用場論的觀點處理力學問題上。

流體力學中介紹了拉格朗日和歐拉法之間的區(qū)別,我們原來都是用的拉格朗日法來解決問題,即對物體的某個質點屬性進行研究。而由于流體力學中的研究對象流體具有易流動性,因此某個質點的研究就不能代表整個流體,此時我們引入了歐拉法,即將物理參數(速度、壓強、動量等)通過空間點的屬性來進行研究,這是在學習中容易造成混亂的一個地方。此外,流體力學在研究不同問題時分別都做了各種假設條件。例如,N-S方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般解的存在,那么在對N-S方程求解時,就必須做一些假設來簡化該方程使其求解,這也是不太容易理解的一個地方。

流體力學被認為是高等數學在工程力學中的應用。因此,要想學好流體力學,首先要有扎實的高等數學、工程力學及大學物理的基礎。流體力學還有許多抽象的概念,如什么是黏性,在流體中體現在什么方面,黏性隨溫度、壓力變化的關系等都需要教師去認真細致地講解。所以學習流體力學首先要改變觀念,要有比較強的建立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型的能力,這樣才能學好這門課。那么如何教授這門課、將復雜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容易理解的物理概念,并讓學生理解且記住,這就是教學方法的問題了。

一、板書教學方法

我們知道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就是板書加講解,有的時候會用到一些教具,但這些都是靜態(tài)的,對于一些抽象的難理解的概念很難表達清楚。流體力學這門課程具有理論性強、概念抽象等特點,傳統(tǒng)的板書教學方法只能口述進行概念講解,學生看不到實物,即使和實驗課相結合,有部分概念還是無法表達清楚。而且除了概念以外,該課程還有大量的方程推導,很多的文字說明、畫圖等需要大量的板書,每次課幾乎都是在不停地寫、不停地擦,不僅教師感到筋疲力盡,學生也難以理解,因此很多教師和學生都反應流體力學是很枯燥無味的一門課,但是很重要,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學。

二、多媒體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現在被越來越多地使用。但現在絕大多數的課程都是在幻燈片中放上講課的內容,在上課的時候放出來進行“照本宣科”,有的干脆只是課本的掃描,上這樣的課,絕大多數學生都是昏昏欲睡。

多媒體教學不僅是幻燈片在課堂上的應用,還應該包括二維及三維動畫的演示,甚至是視頻或者實驗錄像、現場工程錄像等。多媒體教學為理解難懂的概念、定義提供了先進的手段,尤其是豐富的現場工程、實驗的圖片、錄像等不僅豐富了課程的信息量,更能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思路、開闊學生的視野。

但對于流體力學這樣的課程如果僅有幻燈片加板書的內容,那么對公式的推導也不能很全面地講解。我們知道,公式推導就是邊講解邊思考邊進行,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如果省略板書學生對于前因后果都不太容易理解,且信息量大,沒有思考時間。

如何將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并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一直是很多高校教師在研究的問題。

三、板書和多媒體教學有效結合的教學方法

對于制作的課件(包括幻燈片、動畫、影片等)應該與課本結合緊密,包括章節(jié)名稱、講解順序、重難點等都要根據課本內容在PPT中按照板書表達出來。這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不能一次出現整頁的文字,這樣不僅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也沒有時間思考,直接就能看到結果,根本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而應該逐字逐句通過人為的控制出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邊講解邊讓學生思考,逐漸地出現我們所需要的答案。當然這樣做需要很多的時間,但教學效果會大大提高。下面具體說明怎樣將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

首先,對于第一章緒論部分的講解,可以結合大量的實例,如都江堰、大禹治水、足球射門、火箭升空、消防等動畫或視頻對學生講解本門課程的目的、學習方法和意義,以此可得出該課程與社會各領域之間的緊密聯系,讓學生對流體力學課程產生興趣,感到該課程并不難。

其次,對于難理解概念的講解,可以制作動畫來表現。例如,流體質點,我們定義的文字敘述是指體積無限小的流體微團,即宏觀尺寸充分小,微觀尺寸足夠大。那么如何來理解這兩句話呢?如何利用動畫來表示?我們首先可以在一個流體中取出非常小的一個點,指出該點就是一個流體質點,由于是一個點我們可以說它是沒有尺寸的,這個尺寸指的就是宏觀尺寸。再利用放大功能將該點無限放大,此時該點的區(qū)域內部存在無限多個細小顆粒(點),這無限多個點就代表了足夠大的微觀尺寸,再將放大鏡去掉,那么就又回到了宏觀上一個無尺寸的點。通過這個動畫很好地表達了我們的第一個概念――流體的研究對象:流體質點的定義,形象直觀,并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于其他的內容,如拉格朗日法、歐拉法的說明,以及流線、跡線等概念的解釋都可以用動畫來表達清楚。這樣,學生對于這個生澀的定義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再次,對于公式推導方面的講解,可以和板書相結合。例如,在講解靜止流體對平面壁的作用力時,用幻燈片給出已知條件即平面壁面積,與水平面所成的夾角,重心、型心所在的高度等,以及示意圖。但是,公式的推導過程必須使用板書,推導時給示意圖添加一些當時所需要的力或假設條件,得到結論以后,就可以通過幻燈片對每一個物理量進行更深層次的講解。例如,平面壁上的總壓力P=γhcA,這里說明A是淹沒面積,此時根據需要,幻燈片上的淹沒面積就可以用另一種顏色表示出來,這樣學生對公式的每個數學符號在計算時就不會帶錯值,對公式也能有很深刻的認識。

另外,對于實驗方面,可以將動畫和實驗視頻相結合播放給學生觀看并講解。以雷諾實驗為例,可利用flas對該實驗裝置進行描述,再逐一播放動畫使學生了解層流和紊流的定義,以及各自存在的條件。等學生有了最初的印象后,再播放整個實驗過程的錄像。這樣學生在做實驗之前就能對該實驗有一個大概的印象,真正實驗時就能更好地記住實驗的條件、過程以及結論,并能很好地記住該實驗的結果及一些注意事項。

最后,對于例題、作業(yè)的講解,如果是選擇題、填空題都可以直接在大屏幕上顯示出來。如果是計算題、證明題可以和公式推導類似,大屏幕上顯示題目和圖,利用黑板進行講解。

四、結語

多媒體教學并不意味著摒棄一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而對于流體力學這門課的多媒體教學方法更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探索。多媒體教學不能完全替代傳統(tǒng)的板書教學方法,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發(fā)揮出最佳的教學效果。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讓學生感到流體力學這門課上起來是生動有趣的,讓教師感到一節(jié)課下來是輕松愜意的。

[ 參 考 文 獻 ]

[1] 李忠寶,王梓.生命化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大學教育,2012,(12):79-80.

[2] 陳二云.多媒體技術在工程流體力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0,(3):247.

篇(8)

城鄉(xiāng)結合部是指城市與鄉(xiāng)村相互交融的地帶,這一特殊地區(qū)單親家庭孩子數量不斷上升。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由于突然遭受家庭變故,心靈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由于父母的忽略,孩子的行為習慣得不到正確的培養(yǎng),這就給學校教育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我校地處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初級中學,其中我所任課的一個班級就有九個單親家庭孩子,教育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為了教育好這些孩子,矯正他們的不良行為習慣,教師必須了解單親家庭對子女身心發(fā)展的影響,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探究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單親家庭對子女身心的影響

單親家庭的話題是沉重的,單親家庭受影響最大的是孩子。單親家長很少能像家庭健全時那樣關心子女的生活質量、學習狀況、思想動態(tài)和行為習慣,即使孩子出現了問題,也不可能實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及時予以糾正。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則是自顧不暇。筆者經過深入了解和細心觀察,并參閱一些相關的書籍,了解到單親家庭的孩子一般存在著如下幾方面問題:

1.不大合群,性情孤僻。心理學認為,人格異常的形成與惡劣環(huán)境有關,家庭不健全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發(fā)展的溫床。他們很害怕與人交往,害怕別人瞧不起他、嘲笑他。所以,單親家庭的學生,大多游離于集體之外,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也不喜歡與同學交往,逐漸變得性情孤僻,冷漠。

2.意志薄弱,消沉厭學。單親家庭的孩子,再沒有了溫馨的家庭,原先愜意舒適的生活也隨之改變。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在父母面前甜蜜地撒嬌,幸福的生活沒有了,美好的憧憬消失了。這種消沉低迷的情緒使他們變得迷惘和不知所措。進而產生厭學、逃學,毫無朝氣,暮氣沉沉。

3.叛逆不羈,以自我為中心。家庭的破裂,導致他們心中幾乎沒有了親情、沒有了信任。他們不接受批評,有典型的逆反心理。他們在扭曲了的心理支配下,為所欲為,以此來發(fā)泄憤恨不平的心情。如駱同學,他是一個很典型的單親孩子,上課時故意發(fā)出怪叫聲擾亂課堂紀律,常常睡覺,作業(yè)不做,撕爛教科書。不做值日,亂丟垃圾。學校段考時騙家長說放幾天假,自己趕集去了。還常常拿同學的錢,有一次還偷竊小賣部二十包雞腿……

綜上所述,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肩負著教育、感化、挽救他們的艱巨的任務。

二、單親家庭子女的學校教育對策

1.建立單親家庭學生的成長檔案袋,關注其成長的足跡。當學生一步入初中學校的大門,學校應及時調查了解單親學生的人數,建立其成長檔案袋。老師要想辦法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學習動態(tài),用耐心、愛心、恒心教育他們,使其初中階段健康地成長。注意觀察他們的言行,及時解開他們的思想疙瘩。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會使他們的心理產生微妙變化。教師要多注意這些孩子的言行,若發(fā)現有異常的苗頭,要及時跟他們談心,了解情況之后,能及時疏導處理的就及時疏導處理,不能一下子解決的事情,先進行多方面的調查,找出問題的所在,再對癥下藥,同時加強孩子的心理矯正和學習輔導。

2.雙管齊下,極力爭取家長與學校的配合。本地由于政府開發(fā)新城區(qū),征收了學校周圍村莊大量的田地,一些家庭日子寬裕起來,不大重視孩子的教育。再就是本地是旅游勝地,很多家庭從事與旅游相關的職業(yè),家庭經濟狀況較好,對孩子的教育抱無所謂的態(tài)度。部分人的觀念是孩子在學校讀書,不指望他學得多好,反正將來找碗飯吃也不難。家里放松了對孩子的要求,這些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紀律可想而知。所以學校必須與家長溝通好,孩子在學校讀書,首先要學會做人,其次是學會學習。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都不能缺席,必須履行好教育的職責,不能扔給學校不管或父母間互相推諉。

3.愛心撫慰,嚴格教育。父母之愛的缺失,使這些孩子過早地承受著巨大的思想壓力,每位教師應用愛心去撫慰他們受傷的幼小心靈,像父母一樣關心這些孩子,如發(fā)現他們情緒不穩(wěn)定時及時談心,生病時熱情地噓寒問暖。若發(fā)現其沉迷于游戲機、網吧、武俠小說中應及時提醒,多方面啟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興趣且人際關系較好的同學與之同桌或者參加集體活動。對于一些違紀行為,應在課堂或課下及時批評,一旦改正,及時表揚。

4.要培養(yǎng)孩子的耐挫力和責任感。教育孩子正視逆境,敢于同命運挑戰(zhàn),做到自強自立,勇往直前,并對他們取得的進步多表揚和鼓勵。在家里要體貼長輩,生活自理,做一個懂事聽話的好孩子;在學校里要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關心集體,做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每位教師必須抱著對教育工作極端負責的態(tài)度,應認真全面地掌握這些孩子心理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采取科學的教育方式,幫助他們走出青春的陰影,接受社會的陽光和雨露。

5.激勵孩子樹立起信心。單家庭的孩子,情緒消沉、低落,失去信心。教師可以給他們講一些勵志故事,如張海迪身殘志堅的故事,高位截癱仍然筆耕不輟;美國作家海倫凱勒一出生就遭遇不幸,卻不懈努力,寫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書籍;他們身邊同類學生的事跡等等。通過經歷對比,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不幸與別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從而消除心理困惑,重新樹立起生活、學習的信心。

篇(9)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1)05-0060-04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一個前沿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研究的一種獨特的視角。近年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問題已經成為了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但遺憾的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就這一論題所展開的研究在整體上還處于相對零散、經驗化的層面。當前,無論是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理論完善的必要性出發(fā),還是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需要的迫切性來看,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問題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的意義

有效實現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整體構建和科學銜接,是整體構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關鍵部分,是增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對此,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經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自20世紀90年代原國家教委頒發(fā)的大中小學《德育大綱》開始,黨和國家的有關教育文件和通知中就曾多次強調,要重視解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銜接整合問題,注重發(fā)揮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整體功能。2005年,教育部的《關于整體規(guī)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更是明確提出要“根據不同教育階段學生身心特點、思想實際和理解接受能力,整體規(guī)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準確規(guī)范德育目標和內容,科學設置德育課程,以使學校德育更具科學性,更好地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觀點。2010年7月,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指出我國“要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樹立系統(tǒng)培養(yǎng)觀念,推進大中小學有機銜接”的觀點。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雖然黨和國家一再強調要著力加強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構建和銜接整合,但直到目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系統(tǒng)化、科學化的整體構建和有效銜接實踐中卻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仍然面臨著一些困境無法突破,致使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功能發(fā)揮的目標還沒有真正實現。因此,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問題的研究,有效實現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整體構建,就成為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所面臨的一個極其緊迫和重要的問題。

從研究的現實情況來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研究的一種獨特的范式與視角,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和銜接整合問題也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已經引起了學者的注意。近年來,這一問題又被作為一個實踐問題提出來,并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理論研究者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圍繞著一些實際問題展開研究,并且取得了一批具有借鑒意義的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本質,探究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建的規(guī)律性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遺憾的是,由于認識偏差、研究興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當前對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這一問題的研究,從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橫向要素結構優(yōu)化角度進行的研究較多,研究也更為充分,而從縱向的學段銜接角度進行的相關研究還不是很多,也還很不充分。目前,僅有的從學段銜接角度進行的研究,大多散見于有關教育銜接、思想政治教育銜接等問題的研究中,鮮有單純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和銜接整合為對象的研究成果。并且,目前關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銜接問題的僅有研究也往往只是就問題的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進行探討,對問題發(fā)現者多、呼吁者多、指責者多,但真正把它作為問題進行研究的人卻較少。雖然在相關研究中不乏一些極具價值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也同樣存在缺乏系統(tǒng)性,沒有擺脫形式羈絆等諸多不足,沒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從研究視角上看,現有研究大多以中小學為封閉系統(tǒng)或以中學和大學為封閉系統(tǒng),鮮有將大中小學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進行研究的,幼兒園和研究生階段教育內容的銜接整合問題更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進入研究的視野;從研究路徑上看,由于研究隊伍的視界和能力所限,現有研究多為一些“書齋式”的個別性、隨機性和經驗性研究,往往僅從理論層面上對問題進行一些淺顯的分析,缺乏建立在系統(tǒng)實證調查之上的實質性研究,因而也就無法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癥結所在,易導致研究流于形式或陷入淺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全面、深入、系統(tǒng)地研究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整體構建問題尤其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學段銜接整合問題就顯得尤為必要和相當重要。

總體而言,當前無論是從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出發(fā),還是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需要的迫切性來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問題的研究都顯得相對欠缺與薄弱。因此,當前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問題的研究,尤其是比較深入和系統(tǒng)地研究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學段層次銜接及優(yōu)化整合,無論對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理論的全面建設,還是提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科學化水平,都具有深刻的價值意蘊。

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的論域

所謂論域,就是指研究所涉及的問題域,就是指由特定研究對象所構成的集合,其重要功用在于使我們對研究的論題有一個宏觀與整體的觀照視野,從而賦予研究以深刻性與全面性。任何研究都需要有特定的論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當然也不例外。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雖然近年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問題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之一,但就研究現狀來看,目前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在整體上還處于相對零散、經驗化的層面。而導致這一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即在于現有的研究是在缺乏較為嚴整的研究論域的情況下展開的。因而,要深化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問題的研究、提升這一論題研究的理論層次,就必須首先要確立嚴整的研究論域與研究框架。鑒于研究內容的特點,筆者認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的基本論域應該從以下四個相互聯系、逐一遞進的方面展開。

1.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學理探究

有效的研究奠立于對特定論題所內含特殊矛盾的把握之上,奠立于對特定論題核心范疇內在本質的把握之中。因此,深刻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本身,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學理探究,就成為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的邏輯起點與前提。“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學理探究”所要回答的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什么的問題,其核心議題主要有兩個:一是科學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內涵。概念是人們對于事物本質的認識,是邏輯思維的基本單位和形式,概念的界定是最基礎性的工作。因而,要深刻探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科學性,構建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就必須首先對作為研究起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本身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因為,正確理解和把握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概念與內涵,“既是對以往認識成果的小結,又是進一步認識的階梯”[1],是研究進行的前提和基礎。但客觀來看,當前,學術界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內涵問題尚沒有形成一個廣泛的共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識,易導致理論探討的歧義與誤區(qū)。因此,從一個更為科學的角度來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內涵,對于我們更好地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本身以及深化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問題的研究無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二是準確把握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確立依據。長期以來,我們在建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過程中,總是存在著只考慮社會要求的必要性而不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可能性的傾向。這導致了我們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具有穩(wěn)定性,總是一時一地的內容多于長期有效的內容,并且也往往使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無限制擴大。這樣的種種做法,其直接后果就是使人產生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是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的消極印象,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無限擴張,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泛化。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確定為一個無所不包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成了一個大的拼盤,也嚴重地增加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負擔,導致教育者和學生產生無所適從之感。因此,要實現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整體構建就必須對其確立依據進行針對性的探討,否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的目標就無法真正實現。

2.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歷史回溯

繼承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任何一代人都不可能割斷歷史去進行創(chuàng)新活動。不了解歷史、不全面深刻地把握歷史經驗,就不可能認識事物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就不可能去創(chuàng)新。因此,對于建國六十年來我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整體構建發(fā)展脈絡的梳理,具有多方面的意義是:從現實的角度而言,歷史梳理可拓寬我們的理論視野,并且可以使得我們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從未來的角度來看,歷史梳理可以給予我們一種對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未來發(fā)展的方向性指導;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理論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自身的發(fā)展來看,歷史梳理也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理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反思自身、提升自我的一個良好契機。對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整體構建的歷史回溯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核心內容:一是厘清建國以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發(fā)展的歷史沿革,二是探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整體構建的基本經驗。首先,我們按照我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基本歷史分期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發(fā)展歷程劃分為了六個基本階段(建國初期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十年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改革開放初期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20世紀90年代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新世紀以來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并對每個階段和時期內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基本內容做一簡單梳理。其次,在基本歷程回溯的前提下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在各個時期的發(fā)展情形做一個簡單的評判,力圖全面總結和正確把握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在六十多年發(fā)展歷程中的一些經驗教訓。

3.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實踐解讀

構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合理體系,必須準確把握當前我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現狀及其所存在的問題,這既是正確認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本身的延續(xù),也是真正實現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的基礎和關鍵。因此,對于當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實然的解讀就成為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的核心與關鍵。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實踐解讀所要研究的內容主要為:一是對當前學校思想品德教育課教材內容的梳理。思想品德教育課是對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總稱,它既包括小學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也包括中學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更包括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必修課程,思想品德教育課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而,要解讀當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整體體系就必須首先對當前大中小學各學段思想品德課的教育內容進行針對性的考察。對于學校思想品德課教育內容的解讀,要堅持以思想品德課教材內容的梳理為主線,以對思想品德課實際教學內容體系的把握為補充,力求準確、全面地把握當前學校思想品德課教育內容的基本構成。二是對當前學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考察。所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學校教育中除思想品德課教學等課堂教育之外的,通過平時經常進行的、滲透在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它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決定了對于當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解讀,除了要對學校思想品德課教育內容體系進行梳理之外,還要將學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考察作為重要補充,從而通過對各學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正確把握切實保證對當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解讀的全面性與完整性。

4.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整體構建

研究的目的在于應用,在于指導實踐。研究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整體構建,目的不僅在于要正確把握原有內容體系構建中存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結合新形勢創(chuàng)新性地構建一個全新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以理論上內容整體構建的創(chuàng)新為新時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提供科學的指導。因而,以上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諸問題的研究,最終都必須落實到整體構建科學化、系統(tǒng)化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這一歸宿性問題上。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整體構建部分研究的核心,在于要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為目標,以學生品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為依據,以教育規(guī)律和原理為比照,經過研討提出關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與有效銜接的設想和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要探索內容整體構建的依據與原則,從而為實現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整體構建提供科學的原則指導。認為,任何實踐活動都不是人們主觀臆斷、憑空隨意的,而是必須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與原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整體構建也是一項實踐活動,因而也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與標準,遵守一定的原則與規(guī)范,這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具有科學性的基本保證。二是根據內容整體構建的原則,針對當前內容構建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實現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系統(tǒng)構建的具體路徑。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該是一個充分顯示整體性、層次性和教育階段性的科學體系。因此,如何借鑒現有研究成果與理論,建構一個準確界定不同教育階段內容屬性的科學性、合理性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這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需要解決的核心課題,也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但同時不可忽視的是,由于整體構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復雜系統(tǒng)工程,因而對我們的研究而言無疑也將成為一個重大的研究難點。

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的方法借鑒

深化論題的研究既需要確立嚴整的論域與框架,也需要遵循科學的原則與方法。因為作為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研究方法是研究能夠得以有效推進的可靠保證,其科學與否將直接關系著具體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研究結果的客觀性與科學性。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主要擬在借鑒前人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理論與現實的維度對當前我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系統(tǒng)剖析,因而在研究方法方面將主要采用系統(tǒng)研究的方法、文獻閱讀和資料分析的方法、比較研究的方法以及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等實證研究的方法:

1.系統(tǒng)研究方法

系統(tǒng)研究的方法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所要運用的首要方法。系統(tǒng)研究方法是辯證唯物法普遍聯系原理的具體化和深化,是研究事物整體聯系和運動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這種方法始終堅持把研究對象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是要求從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中把握系統(tǒng)的整體性,從對事物的屬性認識進入組織性、相關性、有機性的認識,以得到最優(yōu)地處理和解決問題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鑒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內容的特殊性,將系統(tǒng)科學的思想原則作為整個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2.文獻閱讀和資料分析方法

任何研究都必須建立在借鑒前人的基礎上,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當然也不例外。在研究中,我們力求針對研究問題搜集相關教育文件和研究文獻,并在收集整理的基礎上對相關文獻資料做重點閱讀和學習,確定研究視角,梳理提煉升華,吸收、借鑒其中有價值的東西,不斷進行深化研究。

3.比較研究方法

比較研究的前輩小巴林頓?穆爾曾經指出:“比較的觀點可以導致提出一些十分有用并且有時是全新的問題。”[2]這就啟發(fā)我們在課題研究中,要強調借鑒和使用這種方法。研究中,我們力求通過縱向和橫向比較、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較的方法,試圖展示建國后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構成、特點及其演變,并分析其原因,以期從中得到借鑒。事實上,比較研究的方法運用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研究中,就是要把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歷史進程同我們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內在邏輯進程的認識統(tǒng)一起來,在尊重、梳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歷史事實基礎上,在邏輯上揭示、復現這些歷史事實背后所隱藏的客觀規(guī)律。

4.實證研究方法

當前,關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問題的研究主要有兩個基本的研究路徑:一是理論研究工作者所進行的研究,二是一線基礎教育工作者所進行的研究。前者作為正式的研究人員能夠針對問題進行深層次的理論思辨與分析,但往往存在“長于思辨而疏于實證,重抽象的定性概括而缺乏具體的定量分析”[3]的傾向,容易導致研究陷入“書齋式坐而論道”的偏頗;后者克服了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但卻可能因為自身理論基礎的不扎實或者研究視野的不開闊,導致研究的普適性不夠或研究內容的深刻性欠缺。有鑒于此,我們將把研究建立在一定的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等實證研究方法運用的基礎上,試圖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得到第一手的研究資料,從而最大限度地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體構建問題對于筆者而言還是一個需要不斷認識和把握的研究領域,筆者的思考也只是初步和零散的,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缺漏和錯誤。但希望筆者所提出的這些問題能夠成為深化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建研究的一個動因。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社政司組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0.

[2] 蘇振芳.比較法與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6):3.

[3] 黃再勝.實證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合理運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39.

篇(10)

(1)有利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建,同時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的激發(fā)。德國著名的教育學家第斯多惠先生曾經提出:“教學的藝術本質不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術,其主要在于對學生進行鼓舞和激發(fā)?!币虼?,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學習鼓舞以及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多媒體教學模式恰恰是其中最為理想的一種教學模式。

例如在講解《保護智力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對我國目前存在的“山寨”商標現象進行展示,例如“雕牌”和“周佳牌”“小天鵝”和“小夭鵝”“康師傅”和“康帥博”等,由此引入課題,之后向學生介紹智力成果權的基本概念和種類,在此基礎上引入相應的教學內容,并運用相關法律法規(guī),使學生進入分析階段。由于學生對上述名牌產品十分熟悉,容易激發(fā)興趣,從而使學生能夠很快地融入本課時的學習中來。

(2)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可以為教學重點的強調與難點的突破提供有利的條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對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充分利用,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通過運用充足的網絡信息資源,從而使學生對知識信息的積累量有所增加,這樣一來可以更有力地強調教學重點,并能實現教學難點的突破,為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提供更有效的幫助與引導。

例如在講解《上網的利與弊》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網上搜集一些關于上網利與弊的漫畫與信息,使學生能夠通過對圖片的觀看來加深對網絡利弊的理解程度,讓學生明白過度地沉迷于網絡,不但會直接導致學業(yè)荒廢,還十分容易誤導學生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充分地理解網絡人際交往和現實交往的不同,避免了學生因上網交友受到身心上的傷害,教會了學生如何正確地利用網絡來做一些有利的事。

(3)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可以使較為抽象的教學內容更加容易被學生所理解。由于思想品德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且該學科中的知識點有很多帶有抽象性,如若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但使學生無法理解其中抽象知識點的基本含義,同時還會直接導致知識點顯得更加枯燥無味,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厭倦的情緒,從而嚴重地影響教學質量。若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可以使本來枯燥無味的、抽象的知識理論顯得更加生動有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視覺與聽覺上的感觀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識點。

例如在講解《文化習俗 多姿多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對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標志性事物向學生展示,使學生能夠充分感覺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同時可以使學生了解較為抽象的“文化”這兩個字的基本含義。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利用方法

上一篇: 健身體育路徑 下一篇: 中醫(yī)基本治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免费高清欧美 | 夜色福利院在线视频 | 一级国产精品一级国产精品片 | 三级在线免费a免费看 | 新国产免费剧情Av | 亚洲中文字幕男人的天堂喷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