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建議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4 17:21: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區域經濟發展建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區域經濟發展建議

篇(1)

一、移民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

南水北調中線移民區域的經濟發展需要因地制宜,結合地方具體情況,著重針對當地農業氣候資源、土地存量、土質狀況、地理區位、交通條件和市場發育程度等因素提出發展的方向和階段目標。庫區、安置區應當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強化薄弱環節,挖掘增長潛力,增強創新意識,向廣度和深度兩個方向培育地方市場,拉動

就業并提升農民消費能力,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繁榮。

二、中線庫區經濟發展策略

就中線庫區而言,柑橘種植和漁業養殖可以作為農業經濟的兩大發展方向。庫區的柑橘種植已有較大規模,初步形成了沿漢江柑橘帶,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柑橘經濟。但是,庫區的柑橘種植尚未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只是作為一個單一的柑橘供應地,因而農戶需要獨立面對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帶來的價格風險,實際收益并不能獲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議庫區農戶和相關職能部門明確將柑橘生產作為當地特色農業,進一步將其做大做實做強。

漁業養殖是庫區充分利用自身水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又一特色農業。隨著庫區水源地建設的深入進行,對水質環境保護的要求會提高,這可能導致漁業養殖成本上升。就未來一個時間段而言,庫區漁業生產的關鍵在于市場保障和銷售渠道的通暢,以實現價格基本穩定,保證養殖戶穩收增收。

除進一步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外,庫區還可以充分挖掘區位優勢,發展二三產業。庫區可以結合水源區經濟林綠化帶和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旅游帶,為海內外游客提供觀光、度假、療養、科學考察、探險與科普教育服務,從而開拓出一項新的綠色生態產業。

針對部分庫區鄉鎮鄰靠十堰第二汽車制造廠的交通區位優勢,當地可以推動建立汽車工業園,集中發展汽車零部件生產和裝配工業,逐步建成具有規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產基地。

三、中線安置區經濟發展策略

就中線安置區而言,結合當地具體特點發展蔬菜、水果種植,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區已具備良好的品牌農業基礎,農產品特色鮮明、規模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階段建議著重進行形象產品的品牌建設,使農產品技術研究、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環環相扣,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單位收益。

針對鄰近城鎮的安置區,發展果蔬種植和畜禽養殖是實現經濟發展的一個方向。利用鄰近城鎮的區位優勢,當地可以建設大規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還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規模化的家畜家禽養殖場,不僅為城區提供農副產品,還能夠通過“農超對接”遠銷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區可以建設獨具特色的近郊農業,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在實現收入的多元化同時也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拉動了就業,進而加速了近郊地區的城鎮化進程。

對于具備一定城鎮性質的安置區,應當結合本地工業情況,有針對性地對移民進行工作崗位培訓,使移民有一技之長,能夠比較順利地在本地務工,實現移民農戶收入的較大幅度增長。

四、移民區域經濟發展小結

對于中線移民區域,要實現已有特色農業的長足發展,關鍵在于農業產業化和市場保障。移民地區不僅需要爭取政府資金的“硬支持”,還要爭取并充分利用政策性“軟支持”。庫區和安置區應當主動在南水北調受益區爭取適合自己的對口合作項目,引進具有一定規模實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有發展前景和能夠實現雙贏的招商。不僅要將企業引進,更要實現企業在當地的發展,將其培育成為地方龍頭企業,政策上可以考慮在初期給予一定財政扶持。通過農產品深加工,促進產品多樣化,提高附加值,實現產業鏈的延伸擴展,最終發展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

同時,移民區域要爭取在受益區獲得市場保障,受益區可以針對移民區的農副產品、工業品建立市場準入機制。具體而言,可以建立“農超對接”的銷售模式,庫區和安置區的優質農產品、加工制成品可以通過與受益區建立的市場平臺進入受益區,經過具體的銷售渠道直接進入大中超市,實現無縫對接。

最后,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特別重視農業知識產權的培育和保護,加大科技種植的普及,積極推廣優良品種,將移民區已有的農業技術和生產經驗由移出區帶入移入區,進而實現庫區和安置區經濟發展的雙贏。

參考文獻:

1、曾德國.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安穩致富的現狀與對策探討[J].農業經濟,2007(6).

2、顏幫全,蒲曉東.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城鎮化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2005(1).

篇(2)

盡管很多地方高校提出了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標,為什么要培養本科應用型人才,如何培養本科應用型人才等問題的認識并不清晰。因此,我們有必要從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的角度人手,對地方院校培養本科應用型人才問題的現狀進行研究。

一、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

1、學校定位

辦學定位是學校發展的指導方向,科學合理的辦學定位是學校發展的基礎。地方本科院校在進行辦學定位時要考慮到自身的辦學傳統以及區域經濟環境,結合自身優勢和環境給予的機會確定辦學定位。大部分地方院校地處省會城市以外的地區的城市,這些城市由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對人才吸引的能力相對較弱。同時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辦學歷史、教學資源以及學科實力等方面處于弱勢,因此區域之外的知名度并不高。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將辦學定位于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培養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是明智的選擇。

地方本科院校應積極融入當地社區,主動適應社會需要,一旦服務社會的能力得到社會的認可,其社會聲譽也會得到提高,而社會聲譽又直接影響著生源質量和畢業生的就業率。定位于服務區域經濟,才能以鮮明的特色培養出真正能夠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快捷更直接地進入生產服務領域,達成促進地方小康社會建設的目標。只有在合理定位的基礎上密切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學校與區域經濟實體之間才能形成良好互動。

2、人才培養目標

如果將學生視為“產品”,那么學校就是“企業”。要想產品適銷對路不但要市場定位準確,還要生產出符合市場規格的產品。辦學定位需要差異化,而產品本身的特性是差異化的體現。人才培養規格是否符合市場需求是辦學定位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地方本科高校應將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的本科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首先,人才類型上應定位于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相對于學術型人才更注重知識的轉化效率和效果,適合快速發展的區域經濟的需要。其次,人才層次上定位于本科。培養應用型人才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來說并不是陌生的詞匯。在我國,高職高專最早把培養目標指向應用型人才。但是本科的應用型人才與專科的應用型人才不同。應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比專科教育的要求高。本科教育更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在掌握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此外,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也需要本科層次的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因此本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最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原則

1、關注特色產業,依據市場需求構建培養體系

為培養適銷對路的應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的專業培養目標應建立在經濟發展需要的準確把握上。任何一個地方的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形成一些特色領域。這些特色領域應該成為新建本科院校的關注點。例如,省內的石化、醫藥、建筑建材、食品、紡織等依然是傳統優勢產業。區域內的優勢產業有:石家莊電子信息產業、涿州精細品種鋼產業、廊坊信息產業、唐山陶瓷產業及特種鋼、秦皇島特種玻璃、冀東重大裝備制造產業、冀南新材料產業。此外還有一些新興產業如:邯鄲的藥業、保定的新能源、秦皇島的數據產業、承德市的釩鈦產業同樣需要大量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加入。這些產業不只是在河北是新領域,有些產業甚至在全國范圍內也是新的領域。因此把握區域經濟的發展脈搏,建設相關學科,培養專用性人才,不但會成為省內特色,在全國內也會形成優勢學科。

2、夯實理論教學,加強實踐教學,凸顯應用性

應用型本科教育要求學生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又能適應和勝任多變的職業領域,強調應用性、技能性和創新性。建立“基礎課程平臺+專業課程模塊”的理論教學體系以實現“知識面較寬,基礎較扎實,應用性較強”的培養目標。理論教學體系要重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陶冶,思維能力的鍛煉以及專業知識的積累。實踐教學體系要重視專業能力的培養,要以“增強應用能力、創新意識和獲得行業執業資格”為導向,構建多層次的實驗教學體系和多形式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基本技能、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應加強對實驗室建設的重視程度,積極推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建設,增加實踐教學的學分比重。設計開放性實驗室,學生可對實驗項目選修,又可預約進入實驗室進行相關活動,引導學生將畢業設計和論文與相關實驗結合。加強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培養應用型技能。

3、加強校企合作,強化辦學定位

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優勢,加強與技術先進、管理規范的企業之間的聯系,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首先,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實踐操作技能提供平臺。其次,建立教師入企業鍛煉的培養機制。培養學生的應用性技能關鍵是教師要掌握新技能。因此要讓更多的教師深入企業實踐,了解相關崗位對人才的技能需求,鍛煉教師的技能操作才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再次,加大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橫向課題的數量。鼓勵教師建立橫向課題,深入企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但能幫助企業解決運營難題,也能幫助教師及時把握生產、管理或服務一線情況,增強教師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激發教師開拓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的視野,提高指導學生開展課程設計及畢業論文(設計)的水平。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1、確定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

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從市場需求的崗位分析該崗位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然后圍繞如何培養這些知識能力以及素質展開建立培養模式。

知識結構主要側重于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工程技術知識組成。通過由專業核心課程和方向模塊課教授。能力結構主要強調實踐操作能力、職業能力以及職業發展能力。通過由實踐課程來培養。職業發展能力主要體現在畢業生經過幾年的工作實踐,應能主持新產品的開發,能解決生產第一線出現的工藝、技術、管理問題。素質結構主要強調專業素質和職業素質,此外還有一些思想政治、人文以及科學素質。素質是人才評價的綜合指標,是知識和能力內化的結果和綜合的體現。其中,知識為是人才培養的基礎,能力是培養的核心,形成素質是培養的最終目的。某個專業具體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要依靠專業培養的職業目標進行設計。

2、教學體系構建

(1)完善學科建設和專業結構。當今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知識的更新帶動了新興行業和新職業的出現。首先,地方性本科院校應擺脫傳統學科建設的模式,在學科建設上進行

創新,培育一些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以創建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其次,優化已有的學科體系。加強對應用型學科的投入,提高學科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實用性。再次,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經濟社會中有很多崗位需要綜合的知識和技能,單一專業性的知識技能不能滿足崗位的需求,因此加強知識的價差和融合更有利于專業的特色的凸顯,更有利于學生就業,提高學校的社會聲譽。

(2)優化課程設置。課程的設置要基于勝任崗位的要求設計,目的是要教會學生掌握崗位要求的應用能力。課程內容上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理論課程包含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專業技術。理論課程注重以理論技術為主,注重技術原理的講授,使學生掌握技術的理論基礎以及應用能力。在授課方式上專業課教學內容要注重以項目、專題、問題為出發點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加強教師的技能學習能力,增加所受內容的前沿性和技術含量。實踐課程包含基本技能實訓、專項實訓、崗位綜合實訓。實踐性教學環節以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智力技能為目的,應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例。要以實訓為重,要求實踐教學學時占教學總學時的40%以上,以使學生有針對性地獲得較為系統的基本技能訓練和專業技術訓練。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要注意處理好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加強兩課之間的聯系。

(3)加強實訓實踐教學。校內實訓課程與校外實訓基地相結合。校內實訓課程按照再現職業場景、反復訓練基本技能、逐步配套與辦學規模與培養目標相適應。校外實訓基地要根據各個專業的不同特點,采用多種校企合作形式,將教學與企業生產過程結合起來,將課堂帶入企業中。以工作現場的認識和工作實習為主,加強學生對工作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應用或用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組織現場生產,增進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

構建實踐教學體系,首先應制定好實踐性教學計劃。在教學計劃的制定與實施中,應當對學科專業的實踐教學有一整體認識和規范設計,使實踐教學程式化和系統化。其次,要重視實踐教學環境建設。實踐教學環境,并非實驗室、車間與設備的集合,而是一種特別的教育環境和教育影響。因此除了模擬教學環境還要注重心理環境人文環境的建設,使得實驗室能讓學生有現場實踐的感覺,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3、人才培養的保障體系

教學的質量監控系統是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教學的質量監控來自兩方面:一方面來自國家教育部門對教學的評估,包含學位評估和本科教學評估。另一方面來自地方本科院校內部質量保障機制。教學質量的提高不能靠外部壓力來提高,只有自己有質量意識才能從根本上持續提高教學效果。首先,要提高教學質量意識。全體教師要建立起教學為本的觀念,教學是教師的根本。只有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學校才能發展,全體教師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其次,建立教學的質量評價體系。制定相關的院系、督導監督管理制度。除課堂教學外,還要對實驗、實訓、畢業設計等方面建立起質量評價和監控體制。再次,建立質量評價的結果運用體制。將教學質量監控結果與教師個人及院系考核、職稱職務聘任、工作量計算掛鉤,優秀學生和獎學金評選等相結合。最后,終端監控。由于教學質量最終體現在畢業生質量與社會人才需求比較后的偏差反饋上,這一反饋有利于直接調整培養目標及培養過程。因此,對畢業生進行終端監控、跟蹤調查,收集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過程,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面向市場,適應社會需求的辦學指導思想的集中體現。

參考文獻

[1]盧學紅.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再認識.

[2]楊素明,賈桂芳.應用型本科人才能力的評價性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20(8):5-8.

篇(3)

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大城市為中心、發展程度相近地區的經濟接洽和合作加強,逐漸形成了各具特點的經濟區。我國區域經濟按地理地位劃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從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廈門、深圳、湛江等全部海岸線為快速發展的經濟區域;第二層次是從哈爾濱、沈陽、石家莊、太原、鄭州、武漢、合肥、南昌、長沙等內陸屬于發展較慢的經濟區域;第三層次是西部地區為發展落后的經濟區域。

(一)東部沿海地區

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已進入工業化的騰飛階段,走在全國前列。市場經濟體制已基礎形成,并在WTO規則下迅速與國際市場接軌。國民經濟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長,超過全國平均2個以上百分點,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65%以上,人均GDP達1700美元。這一地區形成3個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經濟圈和都市圈,即以廣州、深圳和珠海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和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區,這三個區域相繼創造出區域發展的奇跡。今年以來,特別是長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賽跑,成為我國的制造業中心,占全國經濟的比重愈來愈大。

(二)西部地區

國家實行西部大開發的幾年里,國債投資及其帶動的投資達7000億元國民幣,五大標記性工程:生態環境建設、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南水北調兩線工程進展順利。東部資本、港澳臺資本和外資加快了西進步伐。產業結構正在調整,傳統產業和高新技巧產業都涌現可喜發展的勢頭。各省市區內的鐵路、高速公路、機場、水利、縣鄉道路、農村電網改革等基礎設施推動很快。重慶、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設突飛猛進。

(三)東北地區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決策的出臺,給解決東北問題帶來了一次新機會。東北地區制造業的基礎優勢和宏大潛力,是東部沿海地區所不具備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現已進入本質性操作階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與西部開發不同,采用直接面對一個個企業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內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革傳統技術,用市場化的先進管理代替傳統管理模式,所需資金采用多渠道籌集方法,包含利用外資和民間資本。

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地區間經濟發展差別較大

由于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東南沿海地區履行政策傾斜、資金傾斜,加上其地理地位優勢,目前東南沿海與中西部的發展差距凸顯出來了。向沿海傾斜的區域政策使全國經濟重心總體向東南偏移,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類型和產業結構與東部地區也產生了很大差別。東南沿海區域與中西部地區之間在經濟發展程度上的宏大差別,使以市場為導向的宏觀經濟改革目標與區域經濟發展目標之間產生沖突,使國家總體改革方案難以設計與貫徹落實。

(二)中部經濟凹陷

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沿海發展戰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行,中部地區已成為全國的“經濟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撐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和改革”的方針,中部地區經濟地位相對降落。中部地區農業比重很大,農村人口過多,由于靠農業發展的前途越來越窄,而制造業又沒有涌現由東部向中部轉移的梯度效應,在東部大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經濟振興的新形勢下,中部地區經濟結構轉型所面臨的國內與國外的壓力會加大,“經濟凹地”有可能會加深。

(三)區域產業結構趨同,重復建設,區域經濟特點不顯著

1、重復建設,這不僅涌現在價高利大的產業領域,而且在基礎設施領域尤甚。

2、是在開放引資上競相出臺優惠政策,在外貿出口上競相壓價,導致過度或惡性競爭,甚至區際接洽還要小于與國際的接洽。

3、存在嚴重的產業同構現象。加速擴大的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政府“興地富民”的客觀壓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項目投資上置全局性資源浪費、生產能力過剩而不顧,低效益、低程度地重復引進、生產、建設,從而導致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現象不斷加劇。這不僅限制了地區經濟比較優勢的施展,喪失了地區分工效益和規模經濟效益,而且影響國民經濟整體效益的進步。

(四)地方保護現象比較嚴重

在地區差距日漸擴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驅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開的方式,或以隱蔽的方式進行地方保護。如區域間為爭取緊俏資源而展開的資源大戰;構筑名目繁多的貿易壁壘和行政壁壘;互相實施資源、技術、人才、商品的壟斷和封鎖等來掩護本地區的利益。不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而且使地區、行業、企業間的優勢無法互補,造成資源浪費,并最終導致競爭、開放、統一的國內大市場難以形成。目前,各地區進一步擴大面臨的共同障礙,是行政體制分割,各自為政,行政性區際關系替代了市場性區際關系,難以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及經濟融合。

三、完善區域經濟法制建設的建議

篇(4)

關鍵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建議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早已被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等看作是事關國家長遠利益和本國經濟政治的根本制度能否正常運轉的重要問題。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也在不斷擴大,如何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日益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本人認為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行專門的立法

可以說成功緩解區域經濟發展差異過大問題的幾個國家,都將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任務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其中日本的區域經濟政策完全以制定詳細的法律法規來推進,而美國、德國也都有相關的專門法規出臺。日本政府無論是對全國性開發,還是對地方性開發或特殊性開發,都制訂了相應的法律,并根據各項法律制訂了相應的計劃,從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了政府的主導作用,保證了政府各項開發政策的實施;美國主要是通過法律來規范對落后地區援助資金的使用情況,保證所有的程序和過程都在嚴格的法律控制之下,防止發生將資金挪作他用,而使項目夭折的事情,保證了援助項目落到實處,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益,從而促進了欠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德國的相關法律主要是使得平衡區域差異成為各級政府的共同任務,將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提高到了基本法的高度。

2充分運用了財政政策的相關工具

首先,針對不同地區采取差別稅制。從20世紀30年代起,美國政府通過差別稅制積極培養落后地區的良性循環能力。其次,要對落后大的地區轉移支付,這里可以以德國的財政平衡制度作為借鑒。其特有的轉移支付機制充分體現其合作性財政聯邦制的“合作”性質,即通過財政手段實現州之間或地方之間人均財力的相對平衡,為確保各地區居民能夠實現這種相同的生活水準創造條件,這正是德國財政制度的核心。

3對落后地區實行傾斜的金融政策

區域協調性問題處理的比較好的國家都十分關注運用對落后地區傾斜的金融政策來促進落后地區經濟的發展。在我國實行對落后地區傾斜的金融政策主要可以考慮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準備金制度、利率政策的傾斜。考慮到落后地區貨幣乘數較小的現實,應實行區域差別化的存款準備金制度,降低其存款準備金率;而利率市場化是金融深化理論的核心,也是落后地區金融改革的當務之急。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應該有效的反映資金的稀缺、投資的風險,利率也可以作為宏觀調控的手段,作為資金流向的導航器。其次,采取積極政策合理推動落后區域金融的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業務創新及制度創新。理念創新是實現由傳統經營理念向現代經營理念的轉變。落后區域金融發展滯后,固然有外部環境的制約,但內部理念的落后也是重要因素。

4加大國家對落后區域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同時關注跨行政區域間經濟的綜合治理

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的一個前提條件,包括交通、通信、教育等方面的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而落后地區依靠自身力量無法籌集到足夠的資金用于這方面的建設,這就需要國家加大相關的投資力度。同時,要針對不同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發展戰略的同時,高度關注跨行政區域間經濟的綜合治理。以德國為例,其在不同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發展戰略的同時,也要關注跨行政區域間經濟的綜合治理,使得區域間經濟能得到協調發展。

5采取多種手段提高勞動者素質

美國政府促進落后地區發展的政策導向,主要是著重提高勞動者素質,鼓勵私人資本投資,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核心是要培育欠發達地區的自我發展的創造能力和持續發展的競爭力,認為政府的扶持是必要的但也是次要的。相關統計顯示,我國當前對人力資本的公共投資占gdp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可見國家對提高勞動者素質這一問題也高度關注,但高等教育的投入并未隨之增加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6使地方政府成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任務的具體承擔者

德國所采取的這一政策十分值得我國借鑒,在我國當前國情下,如果使地方政府成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任務的具體承擔者,而中央政府主要發揮居中協調作用,則更容易解決“諸侯經濟”導致的各種矛盾。具體的做法可以首先通過立法的方式,將地區經濟發展是否有利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為地方經濟發展政策合理性及相關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主要指標,同時建立專門的部門定期進行審查以確保法律的有效性。

7合理利用外資

我國經濟發展不能過分依賴海外資金,同時引進外資時應在吸引直接投資上下工夫。外國資本的流入如果處理不當,有時會具有很大的破壞性,特別是在短期資金和那些隨時可以兌現逃走的證券投資的管理上。由于目前通訊手段十分發達,全球市場一體化進程加快,金融市場稍有風吹草動,證券投資資金在瞬時內就會抽走,從而對一國的對外支付造成嚴重壓力。

8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篇(5)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fited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y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i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lated experience, in view of our country’s actual situation, how to promote our country’s regional economi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o propose own view.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uggestion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早已被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等看作是事關國家長遠利益和本國經濟政治的根本制度能否正常運轉的重要問題。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也在不斷擴大,如何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日益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本人認為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行專門的立法

可以說成功緩解區域經濟發展差異過大問題的幾個國家,都將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任務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其中日本的區域經濟政策完全以制定詳細的法律法規來推進,而美國、德國也都有相關的專門法規出臺。日本政府無論是對全國性開發,還是對地方性開發或特殊性開發,都制訂了相應的法律,并根據各項法律制訂了相應的計劃,從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了政府的主導作用,保證了政府各項開發政策的實施;美國主要是通過法律來規范對落后地區援助資金的使用情況,保證所有的程序和過程都在嚴格的法律控制之下,防止發生將資金挪作他用,而使項目夭折的事情,保證了援助項目落到實處,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益,從而促進了欠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德國的相關法律主要是使得平衡區域差異成為各級政府的共同任務,將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提高到了基本法的高度。

2充分運用了財政政策的相關工具

首先,針對不同地區采取差別稅制。從20世紀30年代起,美國政府通過差別稅制積極培養落后地區的良性循環能力。其次,要對落后大的地區轉移支付,這里可以以德國的財政平衡制度作為借鑒。其特有的轉移支付機制充分體現其合作性財政聯邦制的“合作”性質,即通過財政手段實現州之間或地方之間人均財力的相對平衡,為確保各地區居民能夠實現這種相同的生活水準創造條件,這正是德國財政制度的核心。

3對落后地區實行傾斜的金融政策

區域協調性問題處理的比較好的國家都十分關注運用對落后地區傾斜的金融政策來促進落后地區經濟的發展。在我國實行對落后地區傾斜的金融政策主要可以考慮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準備金制度、利率政策的傾斜。考慮到落后地區貨幣乘數較小的現實,應實行區域差別化的存款準備金制度,降低其存款準備金率;而利率市場化是金融深化理論的核心,也是落后地區金融改革的當務之急。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應該有效的反映資金的稀缺、投資的風險,利率也可以作為宏觀調控的手段,作為資金流向的導航器。其次,采取積極政策合理推動落后區域金融的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業務創新及制度創新。理念創新是實現由傳統經營理念向現代經營理念的轉變。落后區域金融發展滯后,固然有外部環境的制約,但內部理念的落后也是重要因素。

4加大國家對落后區域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同時關注跨行政區域間經濟的綜合治理

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的一個前提條件,包括交通、通信、教育等方面的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而落后地區依靠自身力量無法籌集到足夠的資金用于這方面的建設,這就需要國家加大相關的投資力度。同時,要針對不同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發展戰略的同時,高度關注跨行政區域間經濟的綜合治理。以德國為例,其在不同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發展戰略的同時,也要關注跨行政區域間經濟的綜合治理,使得區域間經濟能得到協調發展。

5采取多種手段提高勞動者素質

美國政府促進落后地區發展的政策導向,主要是著重提高勞動者素質,鼓勵私人資本投資,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核心是要培育欠發達地區的自我發展的創造能力和持續發展的競爭力,認為政府的扶持是必要的但也是次要的。相關統計顯示,我國當前對人力資本的公共投資占GDP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可見國家對提高勞動者素質這一問題也高度關注,但高等教育的投入并未隨之增加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6使地方政府成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任務的具體承擔者

德國所采取的這一政策十分值得我國借鑒,在我國當前國情下,如果使地方政府成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任務的具體承擔者,而中央政府主要發揮居中協調作用,則更容易解決“諸侯經濟”導致的各種矛盾。具體的做法可以首先通過立法的方式,將地區經濟發展是否有利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為地方經濟發展政策合理性及相關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主要指標,同時建立專門的部門定期進行審查以確保法律的有效性。

7合理利用外資

我國經濟發展不能過分依賴海外資金,同時引進外資時應在吸引直接投資上下工夫。外國資本的流入如果處理不當,有時會具有很大的破壞性,特別是在短期資金和那些隨時可以兌現逃走的證券投資的管理上。由于目前通訊手段十分發達,全球市場一體化進程加快,金融市場稍有風吹草動,證券投資資金在瞬時內就會抽走,從而對一國的對外支付造成嚴重壓力。

8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篇(6)

1 山區高職師范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必要性

1.1 山區高職師范教育的發展需要區域經濟的支持

山區地區由于地理、歷史等原因,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高職師范教育水平相對低下,無論從基礎設施還是教育師資上都需要區域內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從本質上來說,區域內高職師范教育需求是高職師范教育失業的軟動力,而高職師范教育事業生存與發展的硬動力來自于區域內經濟發展的支撐。同時,區域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會引發人才的教育需求。

1.2 山區經濟結構升級需要高職師范教育人才的推動

在山區等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特別是新興行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廣泛應用,對人才需求的要求提高,要想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必須大力發展區域內高職師范教育事業,培養高職師范教育人才。

1.3 山區高職師范教育與區域經濟需要相輔相成,協調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山區對人才的需求增加,高職師范教育需要適當擴大規模,以滿足人才發展需求,而同時高素質人才投身教育事業,會促進大批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輸出,促進區域內經濟發展。

2 山區高職師范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教育觀念落后,綜合環境較差

雖然我國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多年,但由于山區特殊的歷史、地理因素,教育水平、生活水平仍然相對低下,部分地區仍然存在讀書無用,不如回家務農或外出打工之類的落后觀念,同時,部分家庭經濟能力不足,無力支持學生持續接受教育。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科技含量高的教育難度和周期都有所提升與延長,山區內高職師范教育對高科技的接受和應用周期也相對較長,難以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

2.2 經費投入不足,教育資源短缺

由于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發展現狀的限制,財政教育經費支持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較低,且教育投入多針對義務教育。山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對于辦校建學、基礎設施建設、學習資源購置、實習資源聯系等方面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加上經費投入不足的影響,更加劇了教育資源短缺的局面。

2.3 師資力量薄弱,吸納人才能力有限

基于社會現狀,山區內獨立設置的高職師范教育院校部分建立在原中專基礎之上,師資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說,都很難滿足高職師范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同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有限,教育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山區內高職師范教育院校在人才引進條件和措施設置上能力有限。

3 山區高職師范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3.1 更新教育觀念:抓教育就是發展經濟

改變一個地區的觀念必須從領導者入手,要想轉變山區落后的教育理念,必須轉變地區領導者抓教育的觀念。領導者必須認識到,發展高職師范教育事業,就是促進經濟發展,教育與經濟必須要協調發展才能更好地促進區域內的社會進步,要加快高職師范教育發展,適當擴大招生規模,將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3.2 加大教育投入,營造良好教育環境

近年來,我國財政逐漸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山區政府也必須認真落實中央關于教育的一系列政策規定,切實加大對高職師范教育的經費投入,確保高職師范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首先,要加大對高職師范院校基礎設施的投入,營造良好的硬件設施環境,為教育教學提供硬件支持;其次,注重學生學習資源的購置,加大購置資金投入,購置適合學生的、學生需要的學習資源;最后,在人才引進方面,要適當增加人才引進的福利條件,利用解決住房問題、提高安家費等條件引進人才。

3.3 外聘校外導師,改善教育實習模式

針對于教育師資不足的問題,山區高職師范教育院校可通過聘用校外導師的方式,加強學生的素質培養。首先,在素質培養上,將校外導師請進課堂,以課堂為教學平臺,或開展專題講座,加強學生與資深教育專家以及優秀一線教師的交流與探討;其次,與基礎教學實驗基地合作,組織學生到基地觀摩、學習,了解有關教育教學如授課、管理、測試、評估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可以拓寬視野,提高認識;最后,還要就學生的實踐能力定期邀請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教授、介紹教學經驗,教導示范課,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教育理論轉化為課堂實踐能力。

3.4 適應經濟發展教育,優化專業設置

篇(7)

政府投資在地區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能提高當地經濟的發展,還能對市場經濟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因此政府要有一定的投資政策和完善的投資體制,來確保地區產業結構有良好的發展趨勢,最大程度體現出好的影響。一旦地方政府投資影響了地方的經濟增長,相關負責人員一定要根據出現的問題,做出相應的解決政策。

一、地方政府投資在地區經濟增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誤區

1.過渡招商。招商對地方經濟的增長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地方政府也背負著發展當地經濟與對抗其他地區競爭的雙重壓力,同時地方存量資本和資源的有限性又制約了地方財政增長,為了在較短短時間內達到較高的招商引資效率,致使各個地方政府推出大量的優惠政策來吸引投資,然而這些政策有些甚至具有巨大的負面效應,導致在一定程度上損壞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造成社會矛盾的加深。

2.盲目投資和重復性建設。近年來中央對財政實行了分權,所以地方政府具有了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地方政府為了維護本地最大利益,也推出了很多有利于擴大自身利益的發展政策,如有些地方政府官員為了在任期內實現政績的快速增長,更加傾向于增加項目投資和選擇較大規模的項目,但卻沒有充分考慮到規模經濟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而造成了大規模的重復建設,以及產業結構趨于單一,也導致了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問題。

3.地區經濟的粗放增長。由于地方政府具有投資審批的權限,所以對當地國有資本投資決擇起到決定性作用。大多企業為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經濟市場站住腳,也就會想方設法地去和政府搞好關系,有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企業才能有更足的底氣上項目,這種現象就會導致地方經濟粗放增長起來。

4.低效益投資,風險加劇。不少地方政府主導進行的投資和建設通常都會受到預算和資源的約束,違背市場規律,缺乏可行性論證,不考慮投入產出比,又缺乏明確的問責機制,這些都可能導致政府投資效益不高,出現國有資產的浪費和流失。另外,在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資金短缺,在城市基礎建設時不得不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舉債,如果舉債投入的項目出現問題,那么政府所承擔的債務壓力就增大,很容易產生金融風險。

二、對完善地方政府投資的一系列建議

1.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投資體制改革。政府職能的轉變,需要消除改革現有的體制障礙,才能真正使投資體制改革深入下去。經過多次改革,我國已經形成較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制,政府的職能轉變也卓有成效。但是,隨著改革體制的加深,政府在職能方面必然會面臨更高的要求。在政府機構調整和部門職能劃分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循以市場經濟的規律來促進政府職能的履行為前提,切實解決一切阻礙體制改革步伐的問題,政府的主要工作在于調控、監管和服務上,只有政府的職能真正得到發揮,才能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2.確定好地方政府適度的投資結構和投資規模。地方政府進行投資前,要綜合考慮當地的財政情況,再結合產業結構是否適合本地經濟發展。因為政府投資對當地經濟發展所擔負的責任很大,因此要盡量投資一些周期短、效益高和競爭性小的公共產品以及支柱產業。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加強對經濟效益好、見效快以及對環境污染少的項目進行政策性支持。投資規模上,應先綜合考慮預算內和預算外投資資金,正確區分投資者和經營者的身份,政府自身應退出一般經營性項目,注重政策工具的運用,用較小的投資帶動民間資本的注入,起到四兩拔千斤的作用,從而帶動地區經濟的增長。

3.對不同產業采取針對性措施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在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上,政府則需要利用各種有利條件來吸引資金,擴大資金的投入來源,積極解決我國當前存在的基礎設施短缺的狀況,如許多發達國家的民間資本也可以參與一些國家壟斷項目和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支柱產業的投資上,地方政府可以統一協調和規劃本地的產業布局,增強投資的力度,把有限的財力和物力集中投向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產業上;在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政府可能會出現資金不足的問題,而完善的股權投資以及一些風險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為了完成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對民間投資要進行積極引導,選擇實力較大的公司進行高新技術產業的風險投資,同時還可邀請海外風險投資進入地區市場。

4.打開融資渠道,解決融資困境。我國的中小企業多屬于民營,大部分的民間資本可以說都是民營企業提供的,要想推動民間投資的發展,首先要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為了體現支持力度,地方政府應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以更好地獲得信貸服務;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業務創新,如項目投融資模式;另外還可以通過發行企業債券、上市等方式進行融資,但同時應完善制度,以規范融資行為。

篇(8)

二、形成和提高工業園區的產業集聚效應

產業集聚效應是指關聯產業的聚集能夠促進知識的累積、技術創新和擴散。因此,在工業園區的發展建設過程中政府應該對園區的資源優勢進行客觀分析,積極促進產業集聚型企業的形成,特別是大型技術企業。廣西目前已有南寧、桂林、柳州等幾個國家級的高新區,是我國西部地區擁有國家級高新區最多的財務省份,經過20年的發展,這些高新區為區域發展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其中南寧、柳州兩個高新區成為了廣西兩個總產值超過500億元的工業園區。但是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產業集聚效應,園區內部產業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不強,產業鏈不完整,專業化分工也有待提高,在這個階段政府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所以管理部門要制定積極有效的政策,加強園區企業間的競爭與協調機制,鼓勵人才流動,放寬用人審批制度,加強對企業家、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技術人員的職業化培訓、建立公平競爭的信息平臺和良性的競爭氛圍,在技術創新的同時引入先進地區的經驗和技術,支持各類管理咨詢機構的建立和發展,使得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平衡發展,為產業集聚效應的形成和發揮提供環境和政策條件。

三、支持和鼓勵企業積極創新

對工業園區而言,企業自身擁有的知識存量往往是有限的,大多數企業自身科研經費投入是很少的,因為新技術的研發是有很高風險的。園區內或園區所在區域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是知識增長的重要來源。所以相關部門應該致力于加強企業之間、企業與高校之間、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的技術合作與研發促進高新技術的成功研發和應用。因此,管理部門應該盡快在園區內建立并實施積極有效政策促進創新資源高速流動,此外還要建立起開放的區域創新網絡,充分發揮區域技術優勢。

篇(9)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總部經濟、創意經濟、稅源經濟為主,以商務樓宇、功能性板塊和區域性設施為主要載體,通過開發、出租樓宇引進各類企業,從而引進稅源,促進我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進一步提升我區的綜合競爭力。

二、適用對象

2、在開發區辦理稅務登記并納稅的入駐樓宇企業、物業服務企業,商務樓宇開發主體和營銷主體。

三、政策措施

3、鼓勵持有自主產權并經營商務樓宇。對持有自主產權的商務樓宇開發主體,自商務樓宇開始租賃經營起三年內,按其租賃收入形成開發區地方財力的30%給予扶持。

4、鼓勵中介機構(會計、造價咨詢、法律、勘察測繪、設計、監理等)、金融保險機構(銀行、保險、證券、典當、財務公司等)、研發、投資、物流、信息服務、文化創意、會展旅游、商貿等企業(含總部型企業)入駐商務樓宇。

對入駐商務樓宇的企業,從開業之日起年度內所繳稅收開發區留成50萬元以上的,按其當年納稅地方留成的20%予以獎勵(不含房地產企業),第2年和第3年,每年按其地方財政貢獻環比增長額的30%予以獎勵(不含房地產企業)。

5、對新注冊并在開發區納稅的商務樓宇入駐企業,凡購置商務樓宇5000平方米以上的,給予200元/平方米一次性獎勵。

6、對建筑面積在20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商務樓宇,在建成后兩年內出售、出租面積達到70%及以上,同時入駐企業中在我區登記注冊并納稅的企業比例達到80%及以上的,給予商務樓宇的營銷主體5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7、鼓勵物業管理公司為樓宇入駐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對受到入駐企業好評的物業管理公司,三年內按其實現稅收地方留成的50%給予獎勵。

8、對樓宇經濟發展和培育有重大影響的項目,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實施扶持和獎勵。

四、組織領導

篇(10)

一、帶來了區域內部經濟的增長

由于地區經濟自益性的增強,區域經濟協調增長對全國經濟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要研究具體區域經濟發展,必須首先研究其經濟增長問題。而二者之間存在著區別和聯系,可見要表述為經濟增長加經濟社會進步等于經濟發展。增長是區域經濟發展量的個性,而進步是其質的特性。所以,研究區域經濟發展問題,應注重增長問題的研究,才能運用其運動規律,通過產出總量的增長,為改善環境創造條件,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20世紀90年代后,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全球化發展使傳統的發展戰略所需的政策工具日益受到國際規則的制約,傳統比較優勢與要素稟賦的重要性降低。在這種發展趨勢下,無論在主觀需要還是客觀條件上,我們都必須樹立新的發展觀,通過積極吸引國外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并與自身資源相結合,提高國際競爭力。

二、對區域內部產業結構推進起了巨大作用

從進口貿易促進區域產業結構演進的機制作用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進口貿易通過需求信號刺激區域供給機能發揮作用,推動區域新產業的滋生和成長,進口區內所沒有的產品使消費者偏好逐漸向這些新產品轉移,導致區域內需求結構發生變動,當這種需求刺激信息達到一定程度時:將吸引區域內投資于這類產品的生產:二是進口貿易通過引進國內外的技術或引進生產線,可以加速區域產業的成長。引進先進技術將為區域經濟發展輸送活的生產力因素,從而使區域經濟活動集聚和吸納功能不斷增強,促進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最終促進區域經濟系統優化功能的發揮。

值得指出的是,出口和進口不是孤立的對區域產業結構起作用,凡是成功地實施外貿推動經濟起飛和發展的國家或地區,其進、出口之間都有很密切的經濟聯系。區域內部可有效地利用進、出口把區域內相對落后地區產業結構有機地銜接起來,形成較高的互補關系,不僅可以極大地實現地區的比較利益,而且可以有效地促進本區產業結構的調整。

三、提高了區域內部就業水平

解決就業問題,不應是一個被動安排現有勞動人口的過程,而是一個通過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提高人口素質、促進經濟加快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努力把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的過程。根據貿易和就業的關系,當出口大于進口時,按照對外貿易乘數理論,貿易順差越大,一國國民收入增加量就越大,解決就業問題的能力也就越強。在通常情況下,重視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戰略會促進就業較快的增加。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就業資源不可避免地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配置,要把就業放在世界范圍內考慮,通過各種措施擴大國際交換,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優勢,爭取把更多的就業崗位配置到我國來。就區域內部的情況而一言,“發展是硬道理”并不簡單等同于GDP增長是硬道理。GDP規模再大,若就業規模沒有相應的、按一定比例的增長,那么社會穩定就無法保證。因此,面對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資本資源相對稀缺的區域內部,必須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開放服務業,鞏固傳統市場和開拓新興的市場,積極吸引FDI,這樣可以利用工業國的剩余資本,為剩余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勞動力豐裕是區域內部的優勢,通過擴大勞務輸出可以減緩就業壓力。通常在進出口貿易中擴大勞務輸出有兩種措施:一是隱性勞務輸出,在出口商品中提高物化勞動含量,在進口商品中提高技術含量,大力發展“三來一補”生產,充分利用對外貿易增加就業機會,通過國際貿易擴大潛在的就業含量;二是顯性勞務輸出,即勞務出口,讓勞動力在境外工作或進入國際勞務市場,后者發展潛力很大。

四、加大了FDI的引入

資金是重要的生產要素,資金短缺是不發達經濟面臨的共同難題,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約束條件。任何地區的開發和經濟發展,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支撐,從世界范圍看,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大量資本的流入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成為資本流入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一般而言,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貿易量越大在現實條件下與其可得的外資流入量就越多,但在不發達的區域內部,其出口向資本品轉換能力很弱,使之在獲得資本品的國際借貸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外資發展經濟取得了重大成就。大量外資的引進和利用,不但彌補了省內建設資金的不足,而且帶動了產業技術進步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整體提高,促進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地區之間利用外資的差距比較大,發展很不平衡。隨著我國經濟協調發展的步伐加速,區域內部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獲得了相應的支持與傾斜,在利用外資方面得到了重大發展: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結構、形勢更趨多樣化,經濟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進了區域內部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彌補和緩解了建設資金不足與經濟快速發展的矛盾,促進了企業管理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從上面可以看出國際貿易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以上幾個方面的作用機制共同發揮作用,反過來又可以綜合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這是區域內部地區開放經濟體制下利用外貿作用機制促進其經濟發展的表現。我們要從國際貿易的角度出發探討區域內部地區經濟發展問題,提出利用外貿促進區域內部經濟發展的對策。

參考文獻:

上一篇: 農業發展研究 下一篇: 家庭勞動教育實踐內容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 首页中文有码中文字幕20 | 亚州三级久久电影 |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