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的內容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4 17:21: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基礎理論的內容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醫基礎理論的內容

篇(1)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及《內經》均為中醫基礎相關課程。這三門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多有交叉、重復,個別地方還存在知識點的遺漏等問題。因此優化整合這三門課程,使課程之間的聯系及分工更為合理,具有積極的意義。

1

《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

這兩門課程之間的交叉重復主要體現在《中醫診斷學》的臟腑辨證與《中醫基礎理論》臟腑的病理表現之間。這部分內容兩門課程之間的重復過多,講解的時候又都作為重點,實屬不必要的重復。

2

《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

《內經》是高等中醫藥教育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之后的提高課程。中醫基礎理論課在講解中醫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時經常用《內經》原文進行了引證。這些原文及原文中體現的醫理在兩門課程中都要進行講解,也屬于不必要的重復。相反有些內容如十二經脈循行原文等,兩門課程又都沒有介紹,這樣就造成了這部分內容的脫節。

3

優化整合三門課程的方法

3. 1

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組織三個教研室的教師認真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對課程之間交叉、重復及遺漏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進一步做出合理分工,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在臟腑辨證方面存在的重復,采取《中醫基礎理論》中詳細介紹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中醫診斷學》則以引導學生復習《中醫基礎理論》中講過的臟腑病理表現入手,加上四診中的舌診和脈診即由學生推導出臟腑辨證的證候特點。這樣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又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的發展。

對于《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中重復的原文,在中醫基礎授課時主要引用內經原文進行解釋中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側重介紹醫理部分。《內經》授課時除介紹文理以外,對于醫理部分應在中醫基礎介紹的基礎上進行拔高和深入展開。對于經絡循行這部分內容,則明確了由《內經》進行講解原文并要求學生背誦,而《中醫基礎理論》則用白話文進行簡單介紹。這樣既可以減少重復,又可以避免知識點的遺漏。

3. 2

培養教師能夠講授三門課程

通過組織三個教研室的教師互相聽課、集體備課,共同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師都能夠兼上其他兩門課程。這樣由一名教師同時講授三門課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已經講過了,或者將要在其他兩門課程中詳細介紹,這樣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這三門課程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

參考文獻

[1]陳彩燕.論整合課程與分析課程的并存關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19124.

[2]李云海.張雪榮.論中醫經典課程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2):101102.

篇(2)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1-0039-02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各專業學生的基礎課、入門課,并具有哲學化、人文化的特點,導致其內容抽象深奧難懂。而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和各種教學模式的改革,傳統的中醫教學方法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如何培養適應時展需要,與時代緊密結合的現代化中醫藥人才是我們當前的緊要任務。因此,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就BB平臺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當中應用的體會及其效果進行分析,以期為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方法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鑒。

一、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現狀

1.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教學過程實質是一種師生互動的過程,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中醫基礎理論的特點在于其理論性、敘述性均較強,概念過于抽象復雜,具有較強的思辨性,這給初學者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而傳統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采取“滿堂灌”的方法,其主體地位往往被忽略,導致其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率下降。雖然目前多媒體技術也已經引入到大部分的課堂教學當中,但是大部分中醫院校對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沒能把多媒體的動畫、視頻、音頻等功能充分發揮出來,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

2.課堂延伸不夠,師生交流受限。由于20世紀90年代我國住房政策的改革,以及社會和經濟等綜合因素影響,大部分從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教師不住在學校,教師每天上下班在路上的時間占用很多,這樣既消耗了老師們的精力,同時也阻礙了課后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嚴重影響了師生間的有效交流,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3.對學生平時成績缺乏監控手段。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普遍采用的終結性評價,主要是通過兩考,即每學期中期的期中考試和學期末的期末考試,兩個成績按不同比例折合最后的得分記為學生這門課的最終成績。這種終結性評價的方法不能及時為教師反饋學生學習的態度、學習的困難、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等更加細化的東西,影響教師對學生掌握程度的評估。

二、BB平臺的背景分析

Blackboard教學管理平臺(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簡稱BB平臺),是一套專門用于輔助課堂教學,提供互動、交流的網絡教學平臺。它具備4個獨立的功能模塊,主要包括:(1)內容資源管理:通過該模塊教師可以方便地、管理和組織教學內容。(2)在線交流功能:可同時為用戶提供異步(討論區)和同步(虛擬教室)等交流工具,以提高學習效果。(3)考核管理功能:主要包括通過錄入原始試題資料生成試題庫;創建學生答案的數據統計報告;對學生的作業、測試和考試等成績進行綜合加權計算,自動生成綜合測試分數。(4)系統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可方便地注冊或注銷學生團體或個人的信息;通過自動設置討論板、評定和其他內容區域可在不同學期循環使用課程;跟蹤統計學生的學習進度、分數,生成統計報告。目前,BB平臺已被國內外高等教育院校普遍采用。

三、中醫基礎理論教學BB平臺建設的探索

1.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特點。中醫基礎理論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思維方法以及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病理認識和養生防治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它是中醫專業課程體系的主干課程,是新生入學的第一門基礎課程,也是學生后續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以及臨床內、外、婦、兒各科的重要基礎。然而,多年來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一直存在內容抽象深奧,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極大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果,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如何采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2.BB平臺的建設構想。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當中嘗試使用BB平臺,其建設思路具體可分為課程設計、課程信息平臺研發、課程資源建設、平臺測試評估等步驟。首先是課程設計: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設計主要是制訂中醫基礎理論信息平臺建設方案,明確建設宗旨。具體包括:(1)課程需求分析:采用向任課教師和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需求進行全面分析,明確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的建設重點與風格特色;(2)課程設計:采用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方法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進行設計,包括教案、教學日歷、教學大綱等;(3)功能確認:確定中醫基礎理論網絡課程的各項功能,如查詢檢索功能等;(4)方案確認:研究形成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開發方案。其次是信息平臺研發。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研發主要是對課程的網絡平臺系統進行研發。主要包括:界面設計:根據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設計方案,設計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各級界面;代碼編寫:根據課程設計和功能,進行程序代碼編寫與開發;框架搭建:制作功能鏈接,形成中醫基礎理論網絡平臺主體框架;功能完成:完善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信息查詢、瀏覽等各項功能。再次是資源建設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資源建設即是在BB平臺系統上完成教學資源的上傳工作。主要包括:資源采集:獲取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所需的文、圖、聲、像等多媒體教學資源;資源整理:對收集的各類教學資源進行整理與格式轉換;資源上傳:按照BB平臺設計要求,上傳各類教學資源;資源完善:根據教學需要,修改完善教學資源。在設立多維鏈接的基礎上,使重點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緊密聯系。其建設內容主要包括;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簡介、課程基本信息、教師信息、教學大綱、課程文檔、教學日歷、教學講稿、多媒體庫、課后作業、綜合練習、討論版、外部鏈接等信息模塊。最后是測試評估。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測試評估即對已建好的BB平臺系統進行檢測,測試其各項功能與技術是否達到方案要求,并對數據的科學性、完整性等進行檢查。主要包括:技術檢查:從信息技術角度,對BB平臺的運行情況進行檢測;內容檢查:從專業角度,對BB平臺內容的正確性進行檢查;課程運行:在教學工作中,開展BB平臺試運行;驗收評估:根據以上檢測情況,修改完善BB平臺。

3.BB平臺應用效果評價。(1)學生反饋教。教學資源豐富,學習興趣提高,我們教研室進行的學生問卷調查顯示,95%以上的學生認為,BB網絡平臺建設中,學生能夠接觸到的多媒體資料更加的豐富多樣。這些資料不僅包括教師課堂使用的幻燈片,也包括相關錄像片,某個專題設計的文獻資料等,使得教學資源更加豐富。通過BB平臺的建設,使得以往抽象繁雜的理論變成直觀易記的視窗,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內容形象化,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互動式學習,延伸課堂教學。依托BB平臺,98%學生可以在課余以小組或其他協作形式展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相互協作,共同實現學習目標,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種基于BB平臺的嶄新學習方式必將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僅如此,BB平臺使得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進一步增強,教師能及時發現課堂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并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教師也可以通過BB平臺給學生留預習、復習作業,并可以隨時進行測試,以便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既延伸了課堂教學,同時也暢通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2)教師反饋。節約課堂時間,提高教學質量,在沒有BB平臺輔助教學以前,教師要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需要占用課上時間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測試,甚至答疑也需要占用課上時間,無形當中就擠占了學生的課堂時間。BB平臺方便地解決了上述問題。課堂只留給教學,而測試和答疑隨時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既保證了教學進度,也保證了教學質量。(3)及時了解動態,做到因材施教。建立BB平臺之后,教師不僅可以通過課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更可以通過作業、測試、討論等環節全面掌握每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師更好地安排教學,針對重點、難點能夠更好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做到因材施教。

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的建設一方面緩解了課堂內容多、課時安排少的矛盾,又克服了遠程網絡教學師生交流不足的缺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學的質量,是我們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特點而進行的一次有益的教學改革嘗試,這對促進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進行不斷的新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祝建材.談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中醫藥報,2007,(2810).

[2]何敏媚,曾光,洪寶林.BB平臺在衛生經濟課程中的運用與評價[J].教育論壇,2011,8(4):114-115.

[3]李冬華,鄒志東,段延萍,等.多元化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16(3):111-112.

[4]吳嘉瑞,張冰.基于BB平臺的中藥學教學方法改革思路探討[J].中醫教育,2009,28(5):8-10.

[5]高汝杰,常惟智,趙文靜.多媒體技術在中藥學課程教學中應用的思考[J].中醫藥信息,2008,25(2):76-78.

[6]陳芳.中藥學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探討[J].中國中醫藥信息,2005,12(7):971-973.

[7]洪寅.中藥學教學內容的深化[J].藥學教育,2008,24(1):32-33.

篇(3)

一、BB平臺的背景分析

Blackboard教學管理平臺(BlackboardLearningSystem,簡稱BB平臺),是一套專門用于輔助課堂教學,提供互動、交流的網絡教學平臺。它具備4個獨立的功能模塊,主要包括:(1)內容資源管理:通過該模塊教師可以方便地、管理和組織教學內容。(2)在線交流功能:可同時為用戶提供異步(討論區)和同步(虛擬教室)等交流工具,以提高學習效果。(3)考核管理功能:主要包括通過錄入原始試題資料生成試題庫;創建學生答案的數據統計報告;對學生的作業、測試和考試等成績進行綜合加權計算,自動生成綜合測試分數。(4)系統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可方便地注冊或注銷學生團體或個人的信息;通過自動設置討論板、評定和其他內容區域可在不同學期循環使用課程;跟蹤統計學生的學習進度、分數,生成統計報告。目前,BB平臺已被國內外高等教育院校普遍采用。

二、中醫基礎理論教學BB平臺建設的探索

1.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特點。中醫基礎理論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思維方法以及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病理認識和養生防治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它是中醫專業課程體系的主干課程,是新生入學的第一門基礎課程,也是學生后續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以及臨床內、外、婦、兒各科的重要基礎。然而,多年來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一直存在內容抽象深奧,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極大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果,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如何采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2.BB平臺的建設構想。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當中嘗試使用BB平臺,其建設思路具體可分為課程設計、課程信息平臺研發、課程資源建設、平臺測試評估等步驟。首先是課程設計: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設計主要是制訂中醫基礎理論信息平臺建設方案,明確建設宗旨。具體包括:(1)課程需求分析:采用向任課教師和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需求進行全面分析,明確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的建設重點與風格特色;(2)課程設計:采用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方法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進行設計,包括教案、教學日歷、教學大綱等;(3)功能確認:確定中醫基礎理論網絡課程的各項功能,如查詢檢索功能等;(4)方案確認:研究形成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開發方案。其次是信息平臺研發。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研發主要是對課程的網絡平臺系統進行研發。主要包括:界面設計:根據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設計方案,設計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各級界面;代碼編寫:根據課程設計和功能,進行程序代碼編寫與開發;框架搭建:制作功能鏈接,形成中醫基礎理論網絡平臺主體框架;功能完成:完善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信息查詢、瀏覽等各項功能。再次是資源建設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資源建設即是在BB平臺系統上完成教學資源的上傳工作。主要包括:資源采集:獲取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所需的文、圖、聲、像等多媒體教學資源;資源整理:對收集的各類教學資源進行整理與格式轉換;資源上傳:按照BB平臺設計要求,上傳各類教學資源;資源完善:根據教學需要,修改完善教學資源。在設立多維鏈接的基礎上,使重點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緊密聯系。其建設內容主要包括;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簡介、課程基本信息、教師信息、教學大綱、課程文檔、教學日歷、教學講稿、多媒體庫、課后作業、綜合練習、討論版、外部鏈接等信息模塊。最后是測試評估。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測試評估即對已建好的BB平臺系統進行檢測,測試其各項功能與技術是否達到方案要求,并對數據的科學性、完整性等進行檢查。主要包括:技術檢查:從信息技術角度,對BB平臺的運行情況進行檢測;內容檢查:從專業角度,對BB平臺內容的正確性進行檢查;課程運行:在教學工作中,開展BB平臺試運行;驗收評估:根據以上檢測情況,修改完善BB平臺。3.BB平臺應用效果評價。(1)學生反饋教。教學資源豐富,學習興趣提高,我們教研室進行的學生問卷調查顯示,95%以上的學生認為,BB網絡平臺建設中,學生能夠接觸到的多媒體資料更加的豐富多樣。這些資料不僅包括教師課堂使用的幻燈片,也包括相關錄像片,某個專題設計的文獻資料等,使得教學資源更加豐富。通過BB平臺的建設,使得以往抽象繁雜的理論變成直觀易記的視窗,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內容形象化,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互動式學習,延伸課堂教學。依托BB平臺,98%學生可以在課余以小組或其他協作形式展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相互協作,共同實現學習目標,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種基于BB平臺的嶄新學習方式必將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僅如此,BB平臺使得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進一步增強,教師能及時發現課堂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并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教師也可以通過BB平臺給學生留預習、復習作業,并可以隨時進行測試,以便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既延伸了課堂教學,同時也暢通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2)教師反饋。節約課堂時間,提高教學質量,在沒有BB平臺輔助教學以前,教師要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需要占用課上時間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測試,甚至答疑也需要占用課上時間,無形當中就擠占了學生的課堂時間。BB平臺方便地解決了上述問題。課堂只留給教學,而測試和答疑隨時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既保證了教學進度,也保證了教學質量。(3)及時了解動態,做到因材施教。建立BB平臺之后,教師不僅可以通過課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更可以通過作業、測試、討論等環節全面掌握每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師更好地安排教學,針對重點、難點能夠更好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做到因材施教。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的建設一方面緩解了課堂內容多、課時安排少的矛盾,又克服了遠程網絡教學師生交流不足的缺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學的質量,是我們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特點而進行的一次有益的教學改革嘗試,這對促進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進行不斷的新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雅 李衛紅 許筱穎 馬淑然 劉曉燕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

篇(4)

一、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點,本課題提出將《中醫基礎理論》應用案例式教學。通過設計方案、課堂實踐、問卷調查、完善方案等措施,探討出如何通過改進,設計出更加適合《中醫基礎理論》的案例式教學方法,使《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更加的生動易懂。

2.方法

(1)案例選擇法。在醫案書籍中進行選擇,包括《續名醫類案》《二續名醫類案》等,或者選擇教師在臨床實踐中的典型案例進行講解,通過錄像等形式。

(2)案例整理匯編法。將理論條目作為大綱,首先理論知識的解釋分析至關重要,隨后附上典型案例分析,案例需要具有典型性以及適當的優化處理。案例分析的過程,不是強調如何治療,而是通過案例來更好的解釋理論。

(3)問卷調查法。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分別為教師自測、學生測評以及教學督導測評,其中學生測評分值最大。隨后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其中客觀測評進行分值統計,主管測評則將意見進行匯總分析。

(4)教學實施法。在教學初期,以理論知識的講解為主,同時進行有關案例分析;在教學中期,將問題作為重點代入案例進行分析;在教學后期,以案例本身為主進行小組討論。

二、結果

案例式教學在《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應用,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討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專業課程的主干課程,是學習中醫的入門學科。傳統的教學方法多數采用填鴨式、灌輸式教學,傳統教學方法的沿用必定存在其合理性,當學生出現學時不足時,傳統的教學方法使理論講授保證了其完整以及連貫。但是,傳統教學方法存在較多的弊端,由于平鋪式的講課使學生的上課熱情減退,枯燥感十足,并且使學生處于被動,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案例式教學恰恰彌補了這一缺點。臨床研究發現,《中醫基礎理論》應用案例式教學具有較大的成效。案例式教學也稱為個案教學法或實例教學法,主要是指根據學時以及內容的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案例分析進行學習、研究以及有關能力的鍛煉。目前,案例式教學盛行于國外,且逐漸成為無法替代的實效價值。案例式教學首先由20世紀美國哈佛大學的醫學院運用于醫學教學,現已成為較為常見以及廣泛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方法完全顛覆了“灌輸式”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主體,對真實的場景進行典型化處理,慢慢引導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使課程更加豐富和靈活,也更加的有血有肉,提高了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表明了案例式教學適用于實踐教學,具有實用性以及探究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該課程是新生入學的第一門專業課程,之前學生并沒有相關專業基礎知識,因此在案例運用時不能僅僅局限于典型案例的分析討論,而是選擇適合于本課程的案例,根據其特殊性進行循序漸進的導入,在不同的教學時期使用不同的教學案例。通過案例的講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使學生對于理論條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另外,在不失案例真實性的基礎之上,對對應的所需講解的理論知識的案例進行典型化處理,同時加以文字修飾,引起了學生的注意。這樣既保留了案例的真實性,又起到了風趣幽默的作用,緊緊扣住教學主題,使案例式教學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對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方法的改革,不僅促進了中國教育的改革,更為創新型優秀中醫人才的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醫需要人才來發展以及繼承,而人才的培養倚靠的是教育。《中醫基礎理論》作為較為重要的中醫教學基礎課程,地位顯得尤為重要。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為基礎,融合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養成了中醫的思維模式,增強了中醫學的生命力。這樣《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價值得到了有效的體現,達成了教學改革的目標,從而使《中醫基礎理論》得到持續的創新與發揚。

綜上所述,《中醫基礎理論》應用案例式教學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水平,為日后其他科目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值得重視并積極推廣。

參考文獻:

[1]徐朝軍,宋嵐,楊進.心胸科臨床實習案例式立體教學法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07):102-103.

篇(5)

2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網上水平測試平臺建設的內容與方法

建設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網上水平測試平臺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大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2.1建設內容建設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中醫基礎理論在線考試試題的遴選與試題庫的建設;中醫基礎理論在線考試平臺模塊建設,分為學生自主學習自測模塊、單元測試模塊、期中考試模塊、期末考試模塊;計算機及網絡系統技術支撐,包括系統管理程序、在線考試子系統、自動評分系統、組卷系統、學生注冊與登錄系統、教師分析系統。2.2建設方法考試平臺分3個模塊進行建設:(1)學生自主學習模塊:包括學習目標與要求、知識要點歸納與總結、知識運用能力訓練、疑難問題解析和推薦學習參考書、師生互動論壇等內容,主要是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平臺,使教師在課外通過網絡能夠為學生更好地服務,此模塊由系統管理程序運行。(2)學生在線考試模塊:對學生的能力測試分三級進行:一級:章節自測;二級:單元測試;三級:期中、期末測試。每一級限定考試時間,學生隨機抽題,在線考試平臺自動記分,順利過關者予以獎勵。獎勵的方式為:召開中醫基礎理論自主學習表彰大會,對優秀者予以一定的物質獎勵并頒發榮譽證書。這一模塊主要由在線考試子系統、自動評分系統、組卷系統、學生注冊與登錄系統運行。(3)學生學習能力和效果評估模塊:通過網絡平臺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問卷調查,動態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學習能力、三級測試和網上自主學習的相關信息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兩個方面,解決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問題。這一模塊主要由教師分析系統運行。

篇(6)

1.2引入人文文化觀念: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根基,中醫思維方式形成的基礎,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水融的關系。而一般來說大學新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相對貧乏,因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應加強文、史、哲等知識的講授,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如哲學基礎部分是建立中醫思維模式的關鍵,在講授過程中就可以結合中國古代哲學,以及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歷法等知識予以闡述[1B]。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而且能幫助學生領悟中醫理論的內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中醫特有的思維方式方法。

1.3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從內容上看,《中醫基礎理論》教材包括四大知識模塊,即:中醫學哲學基礎、藏象理論(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絡)、病因病機、防治原則,各知識模塊特點不同。因此,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顯然不適合該課程全部內容,而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近年來,我們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規律出發進行中醫基礎理論多樣化教學,采用了互動式、案例式教學等多種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3.1互動式教學:課堂上,我們常用討論法進行互動式教學,按照“選題-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提問-解答-點評”的步驟,逐步引導學生透徹理解題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關原理,貫通相關知識,進行分析、總結,得出結論。此種教學活動,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實現教與學的統一,可使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思考、鞏固,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1.3.2案例式教學:例證是教學藝術的催化劑,它可使抽象的內容更形象具體,深奧的內容更淺顯易懂[2]。而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作為中醫臨床實錄的醫案,能最直接地反映醫生的臨床思維。因此,案例式教學接近于直觀場景,克服了從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理論課堂教學方式的弊端,不但能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而且利于學生理解記憶,適合中醫基礎理論的任何內容。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學習內容及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采取不同的形式。最初可以以講述為主插入案例分析,例如在講解“氣能生血”時,可以例舉臨床補血配合補氣藥治療相關血虛的病例。而后期由于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分析理解問題能力提高,我們就可以選擇一些有針對性、內容詳盡且通俗易懂的古今醫案,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1.4配合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圖像、文字、音樂、動畫等,利用PPT、視頻、錄像、幻燈片等方式,綜合處理授課信息,創造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教學環境。其優勢是它能把多種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們能從多角度、多途徑獲取大量的信息,特別是以往教學中較為欠缺的視覺信息。如經絡學說的內容,結合多媒體教學,則圖文并茂,更加直觀,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記憶。但我們一定要注意多媒體的設計要突出重點,而在授課過程中也要注意師生互動[3]。

2加深理解,注重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在醫學教育中,它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種必不可缺的教學方式。《中醫基礎理論》實驗教學是中醫基礎理論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的重大變革,它能使抽象、深奧的理論得到直觀的體現,中醫方藥的神奇效果得到驗證,從而加深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理解。

2.1在示教室觀察各種示教模型:《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某些內容理論性強、抽象,如經絡學說中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分布規律等,很難如解剖學一樣讓學生目睹其真實狀態,教師講課費力,學生又難以理解。為了解決此問題,可以讓學生走進示教課堂,通過人體經絡模擬模型觀察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進而總結其走向規律、交接次序及在人體的分布規律等,如此則改善單純課堂講授時枯燥乏味的不足,增強教學效果。另外,舌象儀、脈象儀等各種直觀示教模型,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教學氣氛,在提高教學質量上起到重要作用。

2.2通過動物實驗理解中醫理論內涵:近年來,我們嘗試逐步引入動物實驗到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中。在系統學習理論的基礎上,通過現代實驗方法和手段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驗證和闡釋,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中醫理論的科學內涵。如學習陰陽學說時可設計如下實驗:制作陽證、陰證動物模型,觀察陽證、陰證兩組動物模型的表現特征如神態、眼球、活動及皮膚血管情況,并測量體溫、心率的變化,運用陰陽學說理論對比分析兩組動物的癥狀發生機理,從而加深對“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理論的理解。

3強化記憶、拓展知識,利用網絡資源

由于《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多、信息量大、學時數少,單純的課堂教學很難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創建《中醫基礎理論》網絡資源庫,為學生提供一個課后學習的平臺是非常必要的。該網絡資源主要包括基礎知識學習、教學內容拓展、學習水平測試三個方面。

3.1基礎知識學習平臺:該平臺的資源主要包括《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大綱、電子教案、講稿、教學課件、教學錄像等。教學大綱、電子教案可以幫助學生提前預習,使學生對每一次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有一個了解,避免聽課時主次不分,影響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掌握。以往的課堂教學,學生往往只顧忙于筆記而忽視了老師的講解,從而使很多晦澀難懂的中醫概念無法真正理解,嚴重影響了學習效率。注意到這一點,我們把講稿及全部教學課件上傳至網絡平臺供學生下載,使學生上課時能集中精力聽講,而老師也能在保證重、難點知識講清講透的同時,加大課堂教學信息量,如此則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篇(7)

中醫基礎理論是以中醫經典著作《內經》為理論淵源,融會了歷代著名醫家的真知灼見和創新觀點的一門課程,是研究和闡述中醫學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學科,是中醫學的專業基礎課。對剛入學的中醫專業學生來說至關重要。中醫理論形成于兩千多年前,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文字古奧,內容博大精深,在認識論、方法論、思維模式、概念體系等方面均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和抽象性。中醫基礎理論所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已習慣于中學期間形成邏輯思維的大一新生。因此,要使學生們真正透徹領會抽象而古奧的中醫術語、概念、學說并不容易,例如:五行學說、臟腑概念、氣血津液等。調查發現,學生們普遍認為接受起來比較困難[1]。這就使得初學中醫知識的學生們常常會產生畏難情緒。傳統的中醫基礎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上主要就是教師講、學生聽,“黑板、粉筆與教材”的滿堂灌式教學模式,乏味枯燥,也不利于學生理解文字深奧的中醫基礎理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中醫知識的熱情和興趣,是較快較好地掌握中醫學的思維方法和基礎知識的重要前提。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教學人員所面臨的共同課題。筆者認為,在傳統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模式中合理的引入相關教學病案和增加師生互動式教學,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1.合理引入教學病案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學習興趣能有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且有助于挖掘他們自身的學習潛能。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設計中的重要內容。現代中醫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是西醫院校的基礎理論為主的教學模式,容易造成課堂氣氛沉悶,使學生失去對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的興趣。中醫理論源于臨床實踐,并不斷完善于臨床實踐。根據“先感知、后理解、再鞏固、終運用”的學習基本心理過程,中醫學習過程中的感性知識只能從臨床中來獲得,中醫傳統學習模式是“家傳”和“師授”,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早期中醫教育中的重要性[2]。因此根據目前中醫課程的純課堂教學設置情況,結合傳統中醫教育的“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特點,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中應用臨床病案,通過模擬臨床激發中醫專業學習興趣并強化教學效果。例:在病因“痰飲”章節講解中,可以通過以下病案分析講解:“王某,男,50歲。面部及雙下肢反復浮腫時間6年余。因勞累導致雙下肢再次浮腫,按之則凹陷。臉色暗淡無光澤,口淡乏味。形體消瘦,腰酸體倦。怯寒肢冷,減退。舌質淡胖,脈沉細”。問:“此患者的水腫癥狀,主要與哪些臟腑的哪些生理功能失調有關?為什么?”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和分析,學生明白了病為水腫,其病機為脾腎陽虛導致津液代謝失調。然后讓學生回顧津液的生成輸布過程以及參與津液代謝的臟腑的生理功能,這就啟發性的加深了學生對廣義痰之水濕痰飲的理解。當然,在應用病案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切合教學目標,淺顯易懂并把握好教學時間,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采用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中,往往以“滿堂灌”的模式為主進行授課,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影響了教學效果。互動式教學法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用原有的知識結構去理解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相關問題的討論、分析解答而掌握新的知識[3]。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從前蘇聯引入后,許多課程教學便廣泛采用,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之中最常用的是課堂討論法[4]。因此,筆者認為在中醫教學中開設討論課,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以及表述能力。在討論課中,把握階段教學目標,要注重加強對學生思維方法的橫向引導,并對相關知識進行強化訓練。在進行專題討論時,要精心選擇討論專題,最好選定橫跨不同章節的專題內容:如“臟腑關系”部分。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組,討論一對臟腑之間的關系,并派代表到講臺進行“演講”,然后再由其他同學進行相關的補充。發言之后,老師和其他同學提出相關問題,由發言組的學生當場解答,最后由老師總結同時根據各組的表現予以細致的點評。引導學生透徹理解題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關原理,能將相關知識前后貫通,進行分析、總結,得出結論。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充分理解中醫基礎理論,在理解的基礎上思考、鞏固,從而能自覺運用和分析相關問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結語

總之,“學無定法,教無定規”,中醫基礎理論是構筑中醫藥學的基石,授課教師做好中醫基礎課程的教學能很好的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中醫專業的動力。筆者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深刻體會到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教學病案和互動式教學方法的作用。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培養了學生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既加深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理解,又鍛煉培養了他們的臨床思維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因此,認真研究每一種教學方法的特點及與之相適宜的教學內容,并將教學方法融于教學過程,這樣才能保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能較好的傳授給學生,并為后期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l]王蕾,李春英,張炎,等.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調查情況分析[J].中醫教育,2000,19(6):23.

篇(8)

我國許多中醫院校已陸續將PBL教學方法引入基礎理論教學中。劉曉亭等在《內經》教學,劉迎輝等在《針灸學》教學,吳曉青等在《方劑學》教學,張衛等在《中醫診斷學》教學中均引入PBL教學模式。這些院校的探索及研究均表明,PBL教學模式應用于中醫教學,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增強其應用理論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進一步提高PBL教學質量,應注意以下問題。

1.問題設計要突出教學重點

問題設計是PBL教學的關鍵,中醫理論的抽象性、思維方法的異質性以及臨床病例的復雜性,為問題設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然而,《中醫基礎理論》課時短,內容多,PBL教學的教學目標應與傳統教學模式相一致,即讓學生能充分掌握中醫基本概念及知識。因此,問題設計應突出教學重點,并注重中醫知識的系統性。如在中醫“氣”這一章的教學中,教學重點是掌握“氣”的概念、對機體的意義。在進行問題設計時,以“氣”對人體的意義作為問題,引導學生認識中醫中的“氣”與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生理功能的區別,使學生能從不同角度理解“氣”,加深印象。同時結合臨床呼吸衰竭、呼吸困難病例分析,增強學生對“氣”認識的科學性。

2.增強教師PBL教學的組織及管理能力

首先,教師在PBL教學中發揮著指導作用。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PBL對教師對中醫理論的知識結構、組織及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具備扎實的中醫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應熟悉中醫教學大綱;此外還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了解,以便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如在講授陰寒凝滯型心痛病例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可將“心痛的發病機理”、“為何在夜間發作”、“為何以辛、溫、行、散之品治療該病”等作為問題。其次,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組,如將學習能力強與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將善于表達與內向的學生分為一組,實現學習能力及性格的互補,要求每個學生必須發言,以調動學生學習及討論的積極性。最后,教師旁聽學生的討論并負責記錄,控制課堂的節奏,對于問題偏差太大的可以加以引導。對于未弄懂的問題,留給學生作為作業,課下自行查閱書籍尋找答案。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

PBL教學的成功實施需要學生的主動配合。從資料準備、結合教學提綱及病歷查閱文獻、小組討論及得出結論,學生花在前期準備的時間及精力大于傳統學習模式。因此,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還應增加學生自學、研討的時間。首先,應減少教師課堂教授的時間,如對于基礎知識比重較大的大可講授,可系統講授該章節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識,留給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查閱書籍、資料。其次,可通過鼓勵、競賽、討論及學生課堂總結等方式來增強學生自學積極性。最后,改變《中醫基礎理論》成績考核方式,如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60%,平時課堂表現、課堂參與積極性及競賽成績占總成績的40%~50%。

二、《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及實施

以“藏象”這一章的教學為例,該章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練掌握中醫臟腑名稱,中醫治療的方法等。如講授該章時,應讓學生認識到雖然中醫與西醫臟器名稱相同,但含義存在一定差異,可將問題設計為“中醫稱脾胃后天之本,缺之不可,但為何在治療脾臟疾病時可將其摘除呢?”以此引導學生討論,并告知學生可查血相關參考書目尋找答案。

具體實施步驟為:第一步:課時結束前10分鐘,教師將下節課的內容提前告知學生,并引出設計好的問題。根據學生的性格及學習能力分組,每組5~10人。第二步:課下學生查閱相關參考書目,由小組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將討論內容歸納、總結得出初步討論結果。第三步:在各小組充分學習及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全班進行課堂討論。由各組代表匯報本組討論結果,并提出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分歧及未解決的問題,本組成員可隨時補充,其他小組也可主動回答他人提出的問題。教師在課堂討論過程中只充當引導者的角色,控制課堂節奏,對于問題偏差太大的可以加以引導。第四步:教師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點評,總結的重點為學生討論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對于未弄懂的問題,留給學生作為作業,課下自行查閱書籍尋找答案。第五步: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考核,如小組討論發言10分,查閱資料能力及態度5分,論文撰寫質量3分,團隊合作精神2分,多媒體制作2分,小組代表表述1分,共計25分,按照成績比例計入期末考試總成績。

三、小結

PBL教學模式應用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不僅能激發和培養學生對中醫理論知識的興趣,強化對學習內容的認識深度,而且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思維能力,對中醫臨床各科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曉亭,白增華.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類課程課堂教學應用的探討[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5):250-251.

[2]劉迎輝,劉忠文,杜紅衛.淺談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0,(25):272-273.

篇(9)

    2結果

篇(10)

有關資料表明,PBL教學理論的概念,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霍華德教授提出的,具體是指在臨床實踐課程的前提下,以學生為本,以患者的問題為基礎,通過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教學討論。PBL教學理論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通過引導學生如何圍繞專業問題進行思考、推理、分析,進而使學生得出自學的成果,使學生注重自身自主學習及思維能力的鍛煉。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對于改善《中醫基礎》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專業知識的傳授、學習效率較低、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等問題,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中醫基礎》教學的教師應結合學生在《中醫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合理地運用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最終才能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在提高《中醫基礎》教學水平的同時,全方面地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促進《中醫基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積極探究《中醫基礎》教學中仍存在的具體問題,對于選擇采取何種有效的改善方法非常重要。在PBL教學理論視閾下,進行《中醫基礎》教學,有利于提高《中醫基礎》教學的整體水平,通過教學的正確引導,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更好地對《中醫基礎》專業課程及相關課程進行學習。對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是完善《中醫基礎》教學模式的重要前提之一。為了更好地應用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才能確保PBL教學理論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問題設計要突出教學的重點部分

在實際教學中,將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應用在《中醫基礎》教學中,不但能夠調動學生學習醫學知識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及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在《中醫基礎》教學中,教師應切合實際,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在教學問題設計方面突出重點部分。問題設計,作為應用PBL教學理論的關鍵,可以為學習醫學理論的抽象性、思想方法的異質性、復雜性的臨床案例等提供足夠的空間。此外,由于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其課時相對較短、內容較多,應用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就應在有限的時間內,促使學生通過突出的教學設計,全方面地掌握中醫基本教學概念與理論知識。在問題設計方面,重視《中醫基礎》教學理論的系統性,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不斷地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深化自身對《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

(二)在實際教學中增強教師對PBL教學的組織與管理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增強教師PBL教學的組織與管理能力,因為教師作為PBL教學的主體,在具體的教學環節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與傳統的《中醫基礎》教學模式相比,PBL教學更需要教師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知識結構、組織與管理水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能力,使教師能夠應用自身所掌握的中醫理論知識,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此外,教授《中醫基礎》的教師,應做到熟悉中醫教學大綱并了解學生在《中醫基礎》教學中的能力、表現,并以此為基本依據,將學習能力較強與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分為一組,將性格內向與性格外向的學生分為一組,實現學習能力與性格的互補組合。在《中醫基礎》教學的課堂中,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中醫理論等相關問題的討論,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發言,在下課前為學生進行簡短的總結與評價。長此以往下去,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接受《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

(三)在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

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的應用,教師需要學生的主動配合,才能成功地實施PBL教學模式。《中醫基礎》教學的教師,可以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在PBL教學理論視閾下,自主地從資料準備、教學提綱、相關病理查閱、小組討論主題,這些前期的準備步驟,需要學生花費一定時間進行準備。因此,《中醫基礎》課教學的教師,應充分考慮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問題的時間。為此,《中醫基礎》教師在PBL教學理論視閾下,應適當考慮減少課堂授課的時間,重點講解難度較大的理論知識,為學生大致歸納出自主探究的思路,留給學生更充足的時間進行探究式學習。經過不斷的教學實踐表明,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這也是應用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取得明顯成果的重要教學表現。[5]

三、《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及實施

《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及實施,是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應用的重要前提之一。應用PBL教學理論視閾下的《中醫基礎》教學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通過《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及實施,可以在《中醫基礎》教學實踐活動中,引發學生通過創造性思維產生解決問題的新觀點,并通過自身的能力,檢驗新觀點的正確與否。但是,目前各大中醫院校在《中醫基礎》教學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通過《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及實施,來進一步改善問題,對于中醫醫學基礎教學的整體發展非常重要。在《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具體教學環節實施之前,結合《中醫基礎》教材各個章節的特點,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及目標。在《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中,重點結合學生在《中醫基礎》教學中的表現及能力,合理設置課堂教學引導問題,使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問題,深化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理解。在《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中,還可以考慮加入多媒體教學設備,在互聯網上搜集更多的與課堂知識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看,激發學生參與問題討論的積極性,并鼓勵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逐漸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打下良好的中醫知識基礎。在《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在課上進行實施。《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實施步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一)在《中醫基礎》教學課堂活動結束前十五分鐘,教師根據下一節課程的任務,將下一節課程的主要內容告知學生,同時,引出設計好的問題,并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參與下一節課的課堂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鼓勵學生的工作,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的討論中。

(二)引導學生課下查閱相關的參考資料,要求每個小組設計一到三個問題,在課堂中向教師提出,由教師解答。并對所討論問題進行歸納、初步總結討論的結果。同時,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質疑的問題,留到下一個討論環節。

(三)在各個學習小組充分討論的前提下,組織全班進行重要問題的討論。由各個小組選擇學生代表,對本組討論結果進行闡述。同時,提出小組內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征集其他小組的正確答案。其他小組依序,總結內容后提出不懂的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全班討論的環節。

(四)教師針對學生問題討論的情況,及時進行總結與歸納,重點解決學生討論過程中產生的疑難問題。并引導學生思考該問題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點。

(五)在課堂活動結束后,針對每組學生的表現,進行合理的考核。并按照每個小組成員的表現,給予一定的分數獎勵,并作為期末平時成績的基礎,計入學生的總成績。其次,在這個環節,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參與學習討論的自信心,使學生能夠擺脫心理障礙,積極參與到課堂問題探究活動中。[6]

上一篇: 口腔醫療行業研究 下一篇: 機關單位檔案規范化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最新久久偷拍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欧美精品 | 一区二区免费精品在线观看国产 | 中文字幕欧美精品制服丝袜 | 色偷偷亚洲男人本色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