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7:20: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區治理背景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根據城鄉統籌發展,站在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高度,有序變革新型農村社區治理。
城鄉發展一體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根本目標。但城鄉發展一體化并并不是城鄉發展一樣化,而是通過加大農村公共服務建設力度和農村治理變革,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建造新型城鄉關系。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要切實提高投入力度,特別是在水、電、燃氣等基本生活設施公路、綠化、社區衛生、安全保衛等公共實施建設方面,要按照不低于城市社區公共服務平均水平的要求為農村社區配置資源,以保障其生活的基本運轉;結合新型農村社區現有的社會發展條件,考慮農村社區居民公共需求的多元化特點,有針對性地提供商貿、教育、醫療、養老、文化、健身、娛樂等服務,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從實際出發,按照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特殊性要求,逐步健全組織管理體制,完善工作機制,探索適合新型農村社區特征活設施以及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二、根據新型農村社區各自本身的特點,重置農村社區治理體系。
社區管理體制是社區管理主體在社區資源配置、社區事務管理、社區關系調適等領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關系、運作方式。新型農村社區治理中存在三個主體:村居民群眾、社會組織和鄉政府。
順應城鎮化發展趨勢,根據新型農村社區的特點,探索構建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建設協調委員會和社區社會組織等組織框架,形成以社區服務中心承接政府公共服務、社區建設協調委員會主導社區民主協商和社區自治、社會組織參與自治和社會協管為內涵的社區組織管理體制,完善農村社區治理體系,促進社區居民的社會融合。
三、理順政府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的關系,實現政府社會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良好而有效的銜接。
鄉村關系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問題之一。新型農村社區治理要堅持以社區自治為基本原則,首先要調節好好村民自制體系與行政管理體系之間的關系,依法完善關系定位,理清鄉村關系。其次,新型農村社區是介于農村和城市社區之間的特殊形態,其自治到底是依據哪項法律尚未明確。但在群眾自治與政府管理的關系問題上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這就是鄉鎮政府與社區之間是“指導與協助、服務與監督”的關系,這意味著政府對社區負有指導和服務的義務,社區則代表居民群眾對政府部門的工作予以協助并進行監督。據此,實踐中要對鄉鎮政府與社區之間的所有相關工作進行明確的清理,劃清在這些基層管理和服務工作中,鄉鎮政府及其部門與社區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嚴格分清政府與社區的各自
職責。
在理清政府與社區關系的基礎上,要以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為紐帶,建立起政府社會管理和社區自我管理有效銜接、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區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動的新型農村社區治理體制。這就要求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鄉鎮政府,促進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加快公共管理社區化步伐。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做好農村社會管理,而農村社區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有效的社區治理。鄉鎮政府和社區自治組織的工作在這里有農村社區治了交集,為理順鄉村關系,構建政府與社區的銜接和互動提供了可能。
四、注重社會組織的培育,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善于引進市場和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
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增強社會自治功能,這是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極其主要的一個環節。社會組織能夠凝聚社會力量,引導居民參與聯結,實現利益表達有序化,能夠在反映民眾訴求、維護弱勢群體權益、滿足公共服務多元化需求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基層政府要努力培育并發展公益類、慈善類和服務類為重點的社會組織,使其與政府管理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農村社區治理離不開政府和社區自治組織,但市場和人民的力量也不應該忽視,在發達地區的社會管理實踐中,市場和人民的力量不僅參與社區的管理和服務中,而且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社會力量隱藏在廣大群眾之中,積極依托和運用社會的力量包括市場力量進行社會治理,是實現社會治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徑。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和動員社區居民變被動管理為主動參與,引導和激勵社會力量和市場力量參與社區治理,構建民眾表達和聯結的載體,形成廣泛持久的社會合力,推動社會治理創新。
一、現代城市社區建設和公共精神培養的價值關聯。
社區是我國城市管理實施“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行政框架內最基層單位,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和戶籍制度的改革,地域界限打破,人口可以自由流動,基層單位實體漸漸分化和消解,原來傳統的“單位人共同體”“地域人共同體”已漸漸變身為“社區人共同體”。 現代社區共同體是由來自于不同地域環境和行業的具有不同價值觀念的差質人口所組成的, 特別是長沙作為省會和中部發展快的城市,吸引了來自于各地、州、市和全國各地的人才定居或參與長沙現代城市的建設,這些不同異質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區,因為個體差異降低了鄰里關系情感認同,增加心理上誤會和矛盾,其認同危機影響社區共同體建設。加之社區行政化傾向導致居委會工作模式成就、工作方法簡單,社區居民大多是在不了解前提上被動性參與社區事務,隨意性大,導致居民對社區事務參與意識淡薄,社區公共精神上弱化和忽視,影響社區公共精神提升。
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各級部門越來越受重視社區建設。在城市化進程中,長沙城市化快速發展拆解原有的地域關系紐帶,單位集體記憶和情感歸屬日漸遠去,個人與社會關系網絡發變化。為適應長沙新形勢社區建設需求,培育社區公共精神以促進社區建設與和諧發展,進而提高長沙市基層社區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此課題研究具有重要實際意義。
二、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概況
(一)西方:學術界針對社區研究有的兩種不同傾向:
①一種是針對城市社區中鄰里關系變化進行研究所形成兩種對立的社區消失與繼存的理論。以滕尼斯、韋伯等社會學家為代表的社區消亡論和以美國社會學家甘斯、劉易斯為代表的“繼存論”;。前者認為社會分化結果是人們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差異增大、社會認同感降低使得傳統社區存在基礎喪失。后者認為認為傳統社區不能完全否定和消亡,在城市化過程中城中村居民生活方式和精神情感與外面的世界并無多大影響。②另一種是社區解放論。費舍爾、費爾曼和雷頓在20紀70年代運用社會人類學網絡研究的理論研究城市社區的變化。強調現代城市社區人際關系應從地域局限中解放出來,有應該更廣網絡,開啟了新的網絡研究視角。
(一)國內在中國社區概念的研究上:、吳文藻等人創立了“社區”概念和研究社區的范式。對社區研究近年來有幾種不同觀點:
①,社區共同體包括地域性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精神的共同體,社區精神文化是從生活共同體提升到精神共同體的關鍵。社區自身就可以實現自我管理、教育、服務、約束來實現社區公共生活有序化。
②公共精神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對人們共同生活行為準則、規范的認可,并體現于行動上的遵守和執行。從道德上而言,公共精神是以利他方式關心公共利益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有的學者認為它是超越個人狹隘界限和個人直接功利目的關懷公共事務的精神境界和行為態度,它孕育并鑲嵌在特定的社會架構和文化土壤當中,并不斷地影響、修復、變遷著特定的社會結構。有的學者認為公共精神是孕育于人類公共生活之中的,位于人類內心深處的基本道德和政治秩序觀念,態度和行為取向,以公共性作為價值基石,表現為社會成員對公共事務的積極關懷和參與,對公共生活的熱情融入和,對政治社群的虔誠認同和歸屬。
綜合來看,國內外這些學者的相P研究,對課題組展開社區共同體建設與公共精神培育研究頗具借鑒價值和啟發意義。國內著名學者如秦宣、韓慶祥、張雷聲、劉書林等近年來也高度關注城市化社會發展、共同體建設和核心價值觀提煉與培育等問題,深刻回答了城市化社會發展的諸多重大問題,其觀點不僅為此課題開啟了研究思路,而且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國內外研究尚存在些許不足和遺憾:①側重社區共同體或公共精神某一方面的研究,欠缺綜合性的研究;②;對應到長沙社區公共精神的培育路徑研究還較缺乏;③長沙社區公共精神培育策略的評價指標體系缺乏研究。
三、長沙社區建設中公共精神的現狀分析
長沙作為省會和中部發展快的城市,吸引了來自于各地、州、市和全國各地的人才定居或參與長沙現代城市的建設,這些不同異質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區,因為個體差異降低了鄰里關系情感認同,增加心理上誤會和矛盾,其認同危機影響社區共同體建設。加之社區行政化傾向導致居委會工作模式單一、工作方法簡單,社區居民大多是被動性參與社區事務,隨意性大,導致居民對社區事務參與意識淡薄,社區公共精神上弱化和忽視,影響社區公共精神提升。
(一)社區公共精神培育包含培養獨立人格、民主法治精神、公平正義、社會責任、社會公德、自控自律意識六個方面。但是長沙社區存在公共精神缺乏現狀:
首先是社區意識比較單薄,從而存在對社區的認同危機,從1996年至今長沙實行單位住房貨幣化,原單位的福利房通過房改后成為人們有使用權的私有房,住房都是單位人,后來隨著房地產的飛速發展,人么需要換更大更好的房子,所以出現將原有從單位購買的房子進行轉手買賣,這樣使得原來的單位人集中居住的狀況變為各種外來人員雜居的現象,這樣彼此因為不同的需求而再生的居民社區成分相對復雜起來。經過對社區居民的100份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其中因為鄰里彼此不熟悉,即使門對門也不往來不熟悉的占40%。甚至因為工作的時間不一,有20%的問卷說幾個月都沒看見鄰居。這樣一來,因為居民間彼此陌生,對房前屋后和樓道的的公共衛生、共有園林的保護等公共環境也漠不關心,缺乏對居住環境的愛護和維持的公共情懷,亂放亂丟垃圾的現象常見。鄰里之間缺乏相互幫扶和相互關照的共同意識,還因為出租房客的成員復雜性,以及其不同的生活習慣,更增加了相互交流和溝通難度。這種復雜情況得鄰里相互很難融入在一起,引發了社區共公共精神的認同危機。
其次社區居民公共參與公共活動的自覺度不多,更難得經常性開展。為了增加社區粘合度和凝聚力、增進交流和鄰里情感,即使有社區熱情發動居民一起參與的社區公共活動,也常出現參與度很少,多數居民抱著看熱鬧的心理或不理不睬的尷尬局面,收效不大。
再次是社區建設的困境:社區主體、社區自治、社區服務、社區參與、社區文化等困境。
社區主題因為社區主體的結構先對變化,原來有單位管理的變成了社區自治,社區管理機構一般帶有政府行政性,社區劃分不夠合理,管理的區域比較大,人員與管理區域不匹配,加上社區工作人員素質偏低,工作方法簡單、宣傳較少,基礎設施不足,提供的服務還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供給缺口大;加之社區機構與政府和住區物業管理理順不足,一有問題,就是“臨時抱佛腳”,解決問題也是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沒有形成規范的社區管理機制。城市社區的行政化嚴重常常限制了社區自制能力的發揮。
最后社區法制建設滯后,與社區配套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社區建設的運行缺乏良好的法制環境。導致社區生活、社區服務、社區公益保障、社區的公共精神的加強缺乏制度保障,公共活動難以開展,居民的公共文化難以普及。
(二)是長沙城市現代化建設中需要加強社區公共精神的構建。
隨著長沙城市的發展現代化,長沙市政府確立了“建設國家級中心城市”的宏偉規劃,迫切需要加快長沙城市的的現代化建設體系;而作為長沙城市建設的的重要內核構成細胞就是的社區建設,可見社區現代化建設尤為重要。而社區公共精神的缺乏現狀與現代化社區建設是極其不協調的,所以加強對社區建設,重點是社區公共精神建設,才能帶動公共意識、公共服務、公共設施的完善和公共文化的和諧,構建和諧的現代社區。社區公共精神的建設對策和路徑有如下幾點:
1、營造濃厚的社區意識,搞好社區服務,增強社區居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建立社區通信錄和社區現代QQ群和微信群,加強社區公共活動的廣泛性,提高消息發散性和居民知情權,擴大活動的居民參與度;建設齊全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2、理順社區建設管理體制,加強居民自制組織建設,爭取處理好社區自治組織與政府和物業之間關系。加強社區法制建設和立法工作,重視社區制度化建設。爭取處理社區和政府行為之間的聯系,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選撥優秀的專業社區管理和服務人員,提升社區管理質量,引導居民參與社區的公共事務。
3、社區要加強所轄居民區的物業和業主委員會之間的聯系和溝通,通過協同合作加強社區建設,發展社區服務,增強社區服務的多樣性、社會化和產業化。
4、推社區管理創新,加強社區民主自治。學習廣州和香港等地的社區公共精神建設的經驗。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建立社區與非政府組織的物業和業主委員會為主體的社區管理體制,突出政府的服務職能,形成以民生為重點、以服務為導向的公共服務體制,豐富社區建設的服務內容的寬度和廣度,構建以兒童入園、一站式醫療服務和康復、學習和生活娛樂健身等多形式的服務體系。按權力下放中心下移原則,制定法律法規,協調社^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5、建立社情民情表達機制,充分發揮老齡群體對公共精神余熱的作用。重視大學生公共精神。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彰顯社區管理善治理念、構建地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意義共同體、加強行政性復合與自主性合作、結構異質性與社區凝聚力包容共享致力形成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組織體系和氛圍。
6、加強社區的資金和人才投入,設立社區服務基金,大力培養非政府的社會服務組織,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支持”為輔的多元體制。
一、相關理論的梳理
共生理論和網絡治理理論雖然來自不同的學科,其中的一些觀念和思想對于當前區域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當前海西經濟區還存在著許多發展困境,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制約著區域的進一步發展。因而如何結合兩種學說,提煉出區域公共管理的合理機制,便是本文著力要探討的。
(一)共生理論的相關概念闡釋。自從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在1879年提出“共生”的概念后,迅速的在生物學中流傳開來,它指的是生活在一起的不同種屬的生物互相利用對方的特性和自己的特性一同生活、相依為命的一種現象,德貝里將其定義為“不同種屬生物生活在一起,進行物質交換、能量傳遞。”正是基于上述的考慮,共生理論在20世紀中葉被引入到社會科學中來,用它來分析了許多社會問題和現象。
共生理論認為,共生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共生的本質在于協商和合作,協同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互利共贏是當前各種社會組織包括企業和政府最優的策略。
(二)關于網絡化治理理論。治理(governance)的概念最早來源于世界銀行對非洲“治理危機”的表述,90年代以來政府命運也與社會各個方面聯系更加緊密。正如羅格斯.帕奎特所言“政府、工商界和市民社會之間的合作正成為民族國家競爭力和國家繁榮的基本構成要素”在這種背景下,治理理論應運而生。韋勒認為治理需要我們思考如何變革現有“單中心”的政策框架,建構“多中心”、多角色互動與合作的政策過程。
(三)共生的網絡化治理理論。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共生理論和治理理論有很多相似的東西,例如,強調合作、協商、互利和交往。作為一個公共管理的研究者,筆者嘗試著將生物學上的共生理論和新近發展起來的治理理論整合起來,形成一種研究社會治理的新途徑,姑且就叫做共生的網絡化治理理論。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共生網絡治理理論:第一,各公共行動主體(政府、市場主體、社會中介組織和公民個人)在外部環境(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是相互依存的,互利共贏的;第二,合作是各方的最佳策略;第三,各方的合作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第四,政府作為網絡中心(centratlity),是網絡結構的一個節點,他把眾多的公共行動者連接在以它為中心的網絡中;第五,各公共行動主體積極地參與到公共事務論壇中,在協商對話的基礎上,采取一致行動。
二、當前海西區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分析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在2004年1月初舉行的福建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首次被完整、公開地提出。國務院于今年三月份正式批復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成科學發展之區、改革開放之區、文明祥和之區、生態優美之區,這無疑對海西建設來說是個天大的好事。然而與國內相對發達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差距還很大。具體說來,當前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
(一)合作理念偏狹,缺乏區域共生和整體意識。共生理論和網絡治理理論都強調區域內相關各方主體的互相依賴、團結合作,突出區域的整體性。當前海西發展的大形勢下,一些政府官員的思想還局限在傳統計劃經濟時代行政區劃界限分明,互不往來,安分守己的思維,本省內區域間合作偏少,更不用提省際的合作了,這與國內區域合作的大環境格格不入。這一方面是受到人們慣性思維局限的影響,很難產生合作的動機,而在更大程度上,還是錯誤的將其它地區視為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認為“有你沒我”和“成王敗寇”。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哪一個地區能夠僅僅依靠自身的資源發展起來。這些問題都制約著海西建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著力解決,如果不破除這些狹隘的思想,將會至于這海西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二)合作模式落后,傾向于各自為戰和不正當競爭。與國內外先進地區相比,海西經濟區在這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具體說來,海西還沒有形成區域的合作聯盟,各層級的地方政府之間還沒有形成日常的合作機制和長期的合作框架,以至于在一些可以進行合作的項目上,不知怎樣合作,更有甚者,認為區域間的合作只會削弱本地區的競爭力,合作的結果只是一方的損失換來另一方的收益。加之許多地方的政績考核指標設置的不合理,重經濟指標,缺乏戰略眼光,為了本地區的GDP快速發展,大力招商引資和發展外貿,大打“招商戰”和“貿易戰”甚至引起局地沖突,弄得關系緊張。
(三)合作機制滯后,強調政府為中心,排斥其他公共行動主體。當今區域治理的一大特色就是治理主體的多中心,一切有利于地區公共利益的主體都可以而且應該參與到地區的治理中來。當前海西發展過程中,這種“多中心”的治理機制還沒有形成,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各級政府在執政理念上固守傳統的政治哲學,認為只有官方才是名正言順的社會管理主體,其他一切社會力量只是被動的服從者,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這種落后的觀念危害嚴重,使得一些可以利用社會力量能夠取得更好成效的事情因為官員的官本位思想而不能實現。
(四)合作依據不規范,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
區域合作因涉及到各個層面的利益,小到個人,大到國家,甚至于全球,而各方的利益又不是完全相同的,如何協調好各方的利益關系,成為各方能否合作的關鍵。為了協調好各方那個利益,必須有一個規范各方行動的制度框架,這在國外的一些洲際和國家協約中可以看到。國內珠三角地區在這方面做的和好,它們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區域合作框架和協約,各方主體能夠嚴格遵守,減少了許多比必要的矛盾和沖突。當前,海西經濟區還沒有像樣的區域合作制度框架來協調各地區的活動,海西建設要想有進一步的發展,必須在這方面下大功夫,做足文章。
(五)缺乏一個能協調各方利益和活動的權威中心。良好的合作離不了一個強有力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區域治理方面,也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權威機構和中心來引領區域發展,協調各地區的利益,協調好步調一致行動。很難想象一個群龍無首的地區會采取一致行動,將區域治理的井井有條,在這方面,我們可以看一下國內外相關的成功的例子。在美國,洲際間都設立了聯席會議,來協調好各方利益,珠三角地區也建立了地區合作論壇、高層聯席會議制度、日常辦公制度和部門銜接落實制度等,作為區域合作的中心。
三、創新海西區域公共管理機制的現實途徑的思考
當前海西建設中如何加強區域合作,創新區域公共管理機制成為當前擺在面前的一大難題,為了克服這一難題,必須對區域公共管理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和設計,增強戰略發展的能力。
(一)更新合作理念,樹立區域公共管理的理念。區域公共管理打破了傳統的行政區界線,強調的是以區域性的或者是跨界的公共問題為導向,行動主體的多中心,合作機制的多樣化。當前海西建設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區域整體規劃和合作,對于一些跨行政邊界的公共問題,要加強對話協商和溝通交流,盡量做到多方共贏和區域利益最大化,減少不必要的矛盾和紛擾。各地方政府要樹立區域整體利益至上的觀念和長遠的戰略眼光,積極參與當前區域公共事務的治理中來,并盡量使各方的合作日常化和機制化,形成共同的利益共同體。
(二)改進合作模式,形成區域聯合治理模式。整個泛珠三角地區的地區合作十分頻繁,地區間的論壇定期召開,合作的領域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初步形成了面臨港澳臺,面向東南亞的整體格局。海西經濟區與珠三角地區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然而為什么在發展程度上存在著差距呢?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區域公共管理的水平和方式不無關系,要加強東部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的聯動,將內陸地區的勞動力和資源優勢與東部地區的制造業優勢和區位港口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此外加強對臺工作,發展兩岸經貿、文化等方面交流,形成大海西經濟區的合作格局。
(三)創新合作機制,形成復合行政的機制。所謂“復合行政”,就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為了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跨行政區公共服務,跨行政區劃、跨行政層級的不同政府之間,吸納非政府組織參與,經交疊、嵌套而形成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合作機制。此外,涉及到區域環境治理的問題上,可以吸引企業和公民個人積極參與到其中,打破傳統的行政界限的束縛,形成多方參與的自主治理機制。
(四)規范合作依據,形成法治型的區域治理機制。區域治理由于涉及到眾多的行動主體,利益各異,難免會出現矛盾和摩擦,這時候就需要明確的合作框架和規范來規范各方行為,協調利益關系。國內的珠三角地區在這方面一直走在國內的前列,地區間的合作多通過協議或者規定的方式進行,當前雖然福建省內部幾市通過訂立協議的方式建立了合作的框架,例如廈漳泉協議,但是福建同大海西經濟區內部其他地市以及整個區域的合作框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將會制約著大海西經濟區的進一步發展。為此,必須加強區域內部各地市區縣的合作協議的達成,將各方的要求以規范的形式固定下來,提高區域公共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實現海西的跨越式發展,關鍵的是創新區域的公共管理機制,提高區域的公共治理能力。當前要在合作理念、合作模式、合作機制、合作依據和合作中心方面著手,著力形成區域聯動、運轉順暢、行為規范、利益協調的區域公共管理機制,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和地區壁壘,形成區域內統一的大市場。
參考文獻:
[1]Quispel A.Bary.Som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Symbiosis[J].Antonie
Van Leeuwenhoek,1951,17(1):69-80.
[2]Gilles Paquet(1999).Governance Through Social Learning,Ottwa:University of Ottwa Press,p.214.
[3](Weller,p.(2000)“In Search of Governance”,In Pierre(Ed.),Debating Governance.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轉引自孫柏瑛.當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紀的挑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1.
在傳統的風景名勝中,植物景觀的審美價值歷來為人們所重視,與植物元素在古人的景觀審美、宗教崇拜、人格升華、體悟自然等活動中發揮的作用密不可分。近幾年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的環境整治改造中,植物景觀作為景觀系統中的核心要素,在設計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體現出巨大的綜合性的景觀、社會、人文和生態價值。
風景名勝中的植物景觀設計,不可避免地與相關的歷史人文信息的傳達、主題的表現,以及游賞審美的空間環境的深化展開息息相關,而植物景觀營造的核心于風景名勝區中更多地在于人文主題的傳達。在前幾年參與的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綜合保護工程中,八卦田景點環境整治改造和法云古村整治改造是兩個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項目。
八卦田景區位于杭州玉皇山風景區的南麓,東部有烏龜山相圍合,三面環山,且山體植被茂盛,林相豐富。在西湖風景名勝區風景資源評價中,八卦田景群中的八卦田景點被確定為二級景源,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風景觀賞和旅游休閑價值以及科教科普價值。八卦田最早出現于明代記載,據《西湖游覽志》:“南山勝跡中有宋藉田,在天龍寺下,中阜規圓,環以溝塍,作八卦狀,俗稱九宮八卦田,至今不紊”。八卦田中有土丘、田塍、水溝排列整齊,面積約90余畝。據說這是南宋年間開辟的“籍田”,皇帝在此“躬耕”以示“勸農”。每逢春耕,皇帝就率文武百官到此犁田,以示對農事的尊重,并祈禱來年五谷豐登。這不僅體現了中國這個傳統農業大國的重農思想和“道之以德,齊以大禮”的政治文化,也反映了古代中國文化與自然并蓄的天人合一觀念。
林的大環境,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植物景觀設計在于利用場地原生的中上層植物資源和背景山林的優越條件,適當地輔以局部的中上層植物的補植、優化整合,來處理向外部景觀資源的借景、組織視廊,和內部線性景觀空間序列中空間的過渡、銜接和轉換的需要,以及各環境景觀空間單元空間界面的組織問題。在村落內部通過有意識的以植物為主的要素組織和手法處理,達成“林泉既奇,營制又美,曲盡山居之妙”的隱含禪意、富于郊邑園林趣味的設計構思的表現。而在村落邊緣,利用農居拆除后留出的宅基地進行場地改造形成片狀茶園,自然散落在村落建筑組團的周邊,或高或低、或寬或窄,局部穿插片植的早園竹林,結合建筑組團內外以果樹為主(桃、石榴、香泡、柿子、棗樹等)的綠化處理,以及輔以山玉蘭、春梅、臘梅、木槿和山櫻等觀花植物的配置,形成較強的鄉土村落人文主題景觀與風貌氣質。鄉土村落景觀與園林宗教景觀渾然一體地融合,理想地呈現了村落主題風貌的豐富內涵。
目前,我國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正發生著變化,從原來的以醫院為重點,現已轉變為正以城鄉社區為基礎的初級衛生保健,也就是醫療衛生保健的服務需求隨之發生變化。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需求趨勢,醫學專業的教育應從原來的學校、醫院逐步向社區擴展,如何有效合理進行資源配置,為未來基礎醫療服務培養更專業的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職業中學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在教學上也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
一、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意義
關于職業中學醫療護理技術人才教育的目的是“職業以生利為作用,故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好的教育應當給學生一種技能,使他可以貢獻社會……”根據職業教育目的觀,非常明確地指出職業教育是要培訓學生的實際操作動手能力,強調的是培養具體應用能力、創新技術能力,而并非具有“后勁”的“知識理論型”人才,這樣的差異化人才培養目標既確保了人才的多樣化,也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更適合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習特點。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中等醫學職業教育向社區、面向基層,才能保證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衛生工作方針在職業醫學教育中貫徹落實。
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措施
要達到職業醫學教育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需要適應目前社會新形勢的發展,遵循“面向市場,發展短線,按需設置”的原則,系統地調整專業設置,以此來滿足城鄉社區醫療衛生需求。另一方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下,需要逐步突破原有的舊的教學模式,建立一套適合新形勢發展要求的教學體系,提倡以患者為中心,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老師講解的知識要為學生能解決實際的臨床問題服務,傳授的理念要為解除患者的病痛服務,傳達的態度要為良好的醫患關系服務。職業醫學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區衛生資源的優勢,在社區里進行教學,讓學生進入未來實戰的場所,感受實實在在具體面臨的問題,使他們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更好地結合,從而提升各個方面的專業能力。
三、目標教學與素質教育相結合
現在教育體系從基礎教育開始就強調要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職業教育中更是如此,而目標教學法則能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所謂目標教學,是指將一次課的教學過程分解為課堂導入、展示教學目標、遵循教學目標講解相關知識、目標測評等幾個環節,并根據這些環節組織實施教學。通常運用模擬情景設置、獨立展示操作演示、團隊協作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學習檢測評估等多種形式來完成教學目標,借助這些不同形式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性、教與學的互動性,因此能更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同時學生的實操能力、判斷分析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理解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會大幅提升。目標教學正視并承認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并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能在自己擅長、專注的領域有所發揮。隨著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和培養醫療人才方向的轉變,原來單調的應試教育明顯不能滿足需求的變化。另外,從學習能力來說,進入職業中學的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方法欠缺,總體上相對來說比普通高中的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稍弱一些,原來所接受應試教育的純理論教學對于他們來說也許并不適用,并沒有激發他們的潛能,因此目標教學會受到學生的歡迎,目標教學也已作為新的現代教學的方式,形成一種新的教學觀念,現已普遍應用于臨床護理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每個學生來說,既要引導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又要引導其“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和學會勞動”,即全面發展,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實用型醫學護理人才。
中圖分類號:TU713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污水處理廠內,設備的維護、保養及運行狀態直接影響著設備質量及其生產效率。隨著當前科技的發展,廠區中設備年代久遠及新設備的更新,對設備的維護、保養和管理任務已變得日益復雜和繁重,因而有必要建立一個設備管理及其維護信息系統[1]。企業管理者通過設備管理及其維護信息系統可以及時準確地掌握設備的使用和維修情況,以最少的儲備資金和備件占用,最大發揮設備的效能;系統還可以再通過網絡實現設備故障及維護的信息共享,改善企業內部信息溝通、提高反應速度和協調能力。設備管理及維護信息系統是計算機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在歐美一些先進國家,這類系統在企業中的應用已經相當普遍,同時,國內的研究人員,也開發了一些設備維護管理系統,如胡迎松開發的設備維護管理系統[2],在水力發電廠檢修維護中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需求分析
隨著環境越來越被重視以及生活廢水增多的情況,污水處理廠內的生產任務也逐漸加重,每臺設備也相應地加大了任務量,基本上處于停人不停機的狀態,并且由于新老設備存在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長期以來實行的蘇聯模式一年一大修,大修保一年的定期保養的維護體系已經明顯露出了許多不足。大修和計劃外的停產太多,頻繁的停產使得污水處理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帶來了比較大的不穩定因素。而且廠設備維護流程還是按照傳統填寫維護單子進行的,沒有做到信息化,影響了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當然,還存在工作計劃時效性差、反饋信息不及時、數據準確性差、各種數據缺乏后期統計分析等不足。基于以上情況,擬決定利用信息化技術解決設備維護管理等問題,并逐步建立其設備預防性維護體系,根據設備預防性維護體系的特點和該廠的具體情況,將設備預防性維護體系的建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設備管理信息化的基礎工作,即關于設備、故障、維修人員、工具、以及供應商等與維修工作相關的各項信息的管理和基本數據的匯集。第二階段是通過資料整理,初步建立整個企業的設備系統以及系統的維修性模型,為預防性決策階段提供數據基礎。第三階段則是預防性維護決策,是整個技術體系的核心。建立起預防性維修體系的主要結構,并且通過計算機輔助系統,以設備利用率和經濟性為目標,綜合多方面情況,自動生成維護工單,并通過對維護工單的監控達到對整個預防性維護體系的管理,以獲得最優的維修決策。目前所開發的信息系統主要是協助企業進行預防性維護體系第一階段的建立。
三、系統設計
經過調研分析目前維修工作的運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意見,了解和掌握了該企業維修部門的組織形式、維修工作的管理模式、維修業務的流程、維修工單的循環過程,然后進行系統設計。
3.1系統總體目標
建立一個企業設備管理和和維護信息管理的工作平臺,使企業通過該平臺進行設備維護管理的運作過程中,獲得以下效益:
(1)提高設備綜合利用率,挖掘設備生產潛力,增加其有效生產時間;
(2)避免舊的維護系統對設備過度維修造成的浪費,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減少維護成本;
(3)減少停機時間,降低正常運行期間的物耗損失;
(4)提高管理和維修人員工作效率,充分有效的利用企業資源;
(5)有效收集各類維修數據,為預防性維護體系的第二階段建立打下基礎。
3.2系統功能子系統及模塊
如圖1所示,本系統具有以下功能子系統及模塊:
(1)報表子系統:主要實現一些常用報表和統計數據的報表輸出;(2))資源管理模塊子系統:分為設備管理模塊、備件管理模塊、工具管理模塊等七個模塊,其中設備管理模塊分為主要設備和輔助設備兩部分。該子系統是本系統的基礎組成部分,主要進行對企業與設備維護工作相關的各項資源的信息的管理;(3)用戶權限管理子系統:對系統使用用戶進行權限設置,保證系統數據安全和企業信息保密;(4)工作管理子系統:包括報修模塊、受理及維修工作下達模塊和維修日記模塊,分別實現日常維修工作中的報修和維修日記的實時在線管理;(5)故障管理子系統:分為設備故障信息和故障維修工作統計兩個模塊,設備故障信息主要是保存對各個設備進行FTA和FMEA分析后的數據,為設備維護工作提供必要的輔助,維修工作統計模塊則主要是對各個設備實際發生的故障進行維修后的記錄根據不同的要求進行日常統計;(6)維修決策子系統:包括大修管理模塊、設備一級保養模塊、設備二級保養模塊三部分,該子系統初步實現對設備大修和一、二級保養工作的智能管理;(7)數據分析子系統:包括維修性數據分析、機械能力指數模塊;(8)系統支持子系統:包括幫助系統和窗口列表,為用戶提供人性化的操作環境。
3.3系統信息關聯分析
根據對企業進行的實際調查和建模分析,結合上一步確定的功能劃分,可以得到各個子系統或模塊之間的信息關聯。例如:在維修日記模塊的調用過程中,用戶首先通過權限驗證后進入系統,然后系統自動調出該用戶人事資料,并根據其人事資料獲取其當前維修任務,也可以通過調用備件管理和工具管理模塊,為用戶列出備件和工具信息,在用戶選擇了正確的信息后,系統通過工作管理子系統將此次維修日記記錄完整。
3.4系統E-R圖及數據庫實現
R圖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并對信息進行編碼設計。由系統的特點以及數據的關系模式,本系統采用的是關系數據庫,通過Access2建立。其中包括設備、故障、備件、人事、工具、維修情況、供應商信息、設備保養計劃、設備保養內容、設備保養執行情況、設備大修計劃、設備大修內容、設備保養執行情況等3.5輸入輸出設計輸入數據的正確性、時效性和完整性對整個系統的質量與功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程序的實現過程中盡可能采取了保證系統運行時輸入的格式正確性的校驗以及許多數據的自動記錄,保證了數據的正確及時和有效。輸出設計是面向用戶的,因此無論屏幕顯示還是報表輸出,本系統都盡可能采用了用戶所熟悉的習慣方式。
四、系統結構及特點
系統主要功能有:用戶管理、資源管理(主要設備、輔助設備、備件、維修工具、供應商)、設備故障管理(設備故障信息管理、故障維修工作統計)、設備故障維護工作管理(設備故障報修、故障保修受理、維修日記)、維修決策(保養計劃、保養內容、計劃統計、計劃匯總、計劃執行)。維修資源管理子系統中的設備信息管理模塊。用戶在設備編號或者設備名稱的下拉列表中選擇需要進行維修性數據分析的設備后,界面下方列出該設備的歷史維修記錄,點擊分析按鈕后,系統進行該設備的維修性數據分析,其結果顯示在右邊的框內,然后點擊右邊的曲線按鈕、維修工作的管理人員根據該數據分析的結果,即可獲得該設備的運行狀況以及維修工作的進行情況。通過本系統可以對設備故障信息進行管理,根據提示輸入設備相應的故障信息后,設備操作人員在設備出現故障后,即可以直接選擇故障現象,管理人員還可以對相應設備的故障信息進行查看、修改、添加刪除等操作。
五、結語:
系統在企業實施后,實現了設備管理信息的計算機管理,并能方便地通過企業內部網絡實現信息共享;增強了設備科的管理能力,使設備管理水平和維修維護工作效率都有了很大的幅度的提高,能夠及時地給決策部門提供準確的統計數據。該系統的特點有:(1)設備管理動態化,為企業領導的決策提供科學數據,生產計劃與維修、維護計劃更加合理化,盡可能實現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和維修維護工作的工作效率;(2)使設備的使用情況與管理信息的聯系更加緊密和有機,設備維修、運行狀況的信息記錄為設備的使用和維修、統計等都帶來極大的方便,有利于保證設備較高的完好率;(3)大大降低了粗放型調度、管理、統計等工作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進一步工作有以下一些方面:(1)維修決策及優化研究。維修策略的優劣將直接影響系統的可用度和平均費用。(2)備件管理研究。為了進一步地提高設備修理的效率還需要加強備件工作的管理。
摘 要: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高等職業院校的重要職能,也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要求。湖北高職院校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在總結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基礎上,著力探索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發展途經。
關鍵詞 :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02
*基金項目: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湖北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4G587);武漢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項目編號:2013A041)。
作者簡介:李慧(1981-),女,武漢城市職業學院財經學院講師,華中農業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李萍(1987-),女,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經濟管理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收稿日期:2015-01-20
我國高職院校的基本職能經歷了由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到社會服務的過程。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僅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形勢下,如何發揮高職院校優勢,使之充分發揮推動湖北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作用,是一項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重要課題。
1 湖北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來,湖北省高職院校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圍繞富強湖北、創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不斷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和建設力度。
第一,初步建立了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和產業特點的人才培養體系。《湖北省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2013年度報告》顯示,2012-2013學年度,湖北省共有獨立設置高職高專院校55所,包括3所公辦高等專科學校,41所公辦高等職業學校,11所民辦高等職業學校(其中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4所,國家骨干高職院校5所,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6所)。湖北省獨立設置高職高專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規模達到44.83萬人。
第二,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湖北省實施職業教育“319工程”,開展職教園區建設,組建各種層次、不同行業的職業教育聯盟,建立職業教育技能大賽制度,實施“楚天技能名師”計劃,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校企結合、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第三,圍繞節能環保、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湖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國率先實施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支持高等職業院校與其對應的行業、企業聯合開展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
第四,充分發揮湖北高職院校技術優勢,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或行業產業提供具體直接的技術創新、咨詢、推廣和服務。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湖北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明顯增強,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提高,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 湖北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湖北省高職院校在區域經濟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得到了各級政府、產業界等方面的重視,也做出了許多成績,但與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許多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實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高職教育設置專業缺乏前瞻性,與社會需求脫節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沒有意識到社會服務工作的重要意義,辦學理念落后,缺乏市場的前瞻性,在設置專業時考慮市場需求不足,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結構不相適應。被重復設置的“熱門專業”,就業情況并不理想,而不少區域經濟發展真正需要的專業人才又十分匱乏。以武漢城市職業學院為例,按“質量、結構、規模、效益”的評價要素來看,學校專業設置均存在一定的問題:從人才培養質量上,尚不能體現“高”;從結構上看,武漢市重點發展的產業對應的專業還不具規模,如動漫、文化創意;與武漢市千億產業對應的專業僅有汽車;從總體規模上看已經具備,但存在均衡性問題;從效益上看部分專業的規模效應還未體現,學校專業設置存在的問題也是湖北省高職院校的共性問題。由“十二五”期間湖北省高技能緊缺人才需求調研報告可知,到2015年,湖北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200萬人。與2008年相比,7年之內增加52.5萬人,平均每年增加7.5萬人。2020年,高技能人才達到25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31%以上。由表1可知,面向第一產業的專業數、專業點數、在校生數較少,第一產業科技人才嚴重短缺;由表2、表3可知,面向“十二五”期間要大力發展的紡織、食品、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產業的專業、專業點數及在校生數偏少,面向新材料等產業的專業幾乎還是空白。
2.2 教師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客觀來說,高職院校教師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明顯不足,一方面,他們的科技開發能力不如普通本科院校教師,專業技術攻關能力比較薄弱。另一方面,大多數高職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其專業業務工作的實踐經驗相比一般企業從業人員十分匱乏,課堂講授與企業生產實踐不能很好的結合。這些問題既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又使得教師開展的社會服務與企業的要求不對接,服務效果不夠理想。
2.3 服務能力建設層次不深入,服務內容和形式有待拓寬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建設層次不深入,服務的內容還比較單一,還只停留在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為企業開展員工培訓,面向社會開展職業資格培訓、認定和考證工作上,缺乏針對企業的生產實際需要的科技研究與開發。
3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探索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是武漢市屬高職院校,前身為“兩湖總師范學堂”。學校辦學條件良好,設施先進,建有校內實訓基地120個,校外實訓基地166個,館藏圖書121萬余冊,現代化信息網絡覆蓋全校。學校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師德高尚的師資隊伍,教職工840余人,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學校設有學前教育學院、初等教育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機械工程與電氣自動化學院、汽車技術與服務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財經學院等12個二級學院,招生專業涵蓋12個專業大類,制造、文教、土建、財經、電子信息、旅游、藝術設計7個大類為我校重點建設與發展專業大類。在一百多年的辦學歷史中,學校一直注重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探索,鼓勵和支持廣大師生走出校園、服務社會,在服務中形成優勢,創建特色校園文化品牌,才能提高學校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從而獲得生存的基礎和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3.1 明確辦學理念,樹立服務意識
辦學理念是學校的靈魂,先進的辦學理念對內是凝聚力和向心力,對外是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高職教育要牢固樹立以服務為宗旨的理念,要進一步明確辦學方向,調整專業設置,制定培養目標,緊緊跟上產業發展步伐,承擔起經濟發展中技能型人才保障任務。學校堅持“五個三”的辦學理念:“面向現代城市化、城市現代化、新型工業化”(三個面向),堅持“城市導向、區域導向、市場導向”(三個導向),瞄準“新興產業、新興行業、新興職業”(三個方向),實施“高技能教育、通識教育、養成教育”(三種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造就“能工巧匠、崗位專家、行業大師”(三種層次人才),實現內涵式發展、跨越式發展與差異化發展。2014年,學校進一步確定了“服務經濟結構調整,面向市場緊扣產業設專業;服務職業人才培養,依托行業深挖內涵建專業;服務國計民生工程,政行企校四方合作興專業”的總體思路。專業結構布局以土建、教育類專業為特色(行業、企業背景),以機械、汽車、電子類專業為骨干(區域經濟重點產業),以財經、文創、管理、服務、傳媒類專業為重點(生產、生活類服務行業)。
3.2 以“訂單培養”等形式為企業提供高技能人才
學校積極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與用人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簽訂用人訂單,通過“工學交替”的方式分別在學校和用人單位進行教學、實訓,學生畢業后直接到用人單位就業的培養模式,實現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高度、密切的合作。如汽車技術與服務學院與長安福特公司合作,在校區內建設實訓基地,校企雙方聯合開發課程、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編寫教材,共同舉辦“長安福特訂單班”。機械工程與電氣自動化學院與世界500強企業“科達集團”合作,校企雙方共同開發適合企業需要的教材,開設“新型墻體材料制造生產副廠長”訂單班,學生畢業后將成為該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通過訂單式培養,該校機電學院焊接專業畢業生月薪超過6 000元,打破了高職畢業生拿不到高薪水的成見;學前教育專業、初等教育類專業的畢業生生均6個崗位,還未畢業就被用人單位一搶而空。汽車類、建工類、機械類等專業近年來就業滿意度高,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3.3 精心打造職教集團,積極構建區域校企交流平臺
學校與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緊密聯系。截至目前,該校已成立和加入了五個職教集團,政、校、企合作全方位展開,與近300個世界500強企業、國家知名企業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引入行業企業標準合作開發與設計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實訓教程、實訓手冊;聘請企業行業技術人員兼職教學;接納學生實習、就業。企業因其成熟的文化、先進的技術設備、完善的企業管理、較強的就業崗位儲備,成為學校校企合作的可靠戰略伙伴。如,該校學前教育學院以武漢學前教育職教集團為依托,通過各級專家評估并獲批承擔《湖北省學前教育專業技能高考》組考資格。
3.4 發揮各二級學院特色專業比較優勢,面向社會服務城市
學校是教育部命名的“師范教育先進學校”,學前教育學院和初等教育學院發揮“師范教育”優勢,為湖北省尤其是武漢市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基礎教育人才,現武漢市小學、幼兒教育界的名師、骨干教師80%以上都是該校的畢業生,其中不乏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學校汽車學院、機電學院及電信學院承擔“市職業技能實訓基地”項目,基地主要承擔汽車維修工、模具設計師、數控車工、維修電工等7 個工種中高級職業技能實訓及鑒定基地工作。職業網球學院、外事外語學院積極服務WTA頂級賽事。賽前,網球學院承接了此次活動600 多名志愿者的培訓,全院師生全程參與、成功策劃并實施培訓方案。電信學院智能樓宇專業師生共同走進“國家級城市住宅試點優秀小區”常青花園社區,對社區高標準道路、水電和現代化的電子監控管理系統進行調研,并幫助維修社區監控系統;參與社區信息采集工作,幫助社區工作人員建立信息查詢網站系統,實現社區智能化管理;義務為社區開辦電腦培訓班,為大家講解計算機及網絡基本知識與基本操作,充分發揮技術專長為城市社區提供服務。
3.5 打造“雙師型”教學隊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為增強教師服務行業、企業、社會能力,學校著力打造“雙師型”教學隊伍,每年外派120多名教師到企業鍛煉,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實踐能力。同時邀請行業、企業的“能工巧匠”、“技術能手”走進課堂,并為行業大師成立“服務大師工作站”,請他們定時到實習基地,手把手教學生學習技能。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促進了他們自身的社會服務能力和服務意識的提高,同時也拓展了社會服務領域。
3.6 學校教師主動參與企業各類技術研發與社會服務項目
學校注重以項目為紐帶,積極開展科技開發和技術服務。通過科技開發,既服務了區域經濟,也鍛煉了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企業服務能力、技術指導能力、項目研發能力。機電學院與武漢交科港口機械工程研究所簽訂技術服務合同負責張家港保稅碼頭汽車滾裝物流系統規劃分析項目。建工學院與新八建集團建設有限公司合作簽訂協議,為對方制定武漢網球中心看臺測量定位施工方案,所編制的《武漢網球中心看臺測量定位質量》QC 成果獲得湖北省建設工程一等獎、全國建設工程二等獎。財經學院教師擔任上海庫思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市場調研項目的項目經理。創藝學院教師參與武漢體育發展投資有限公司WTA 賽事策劃、組織管理和平臺宣傳工作。汽車學院教師參與武漢市澤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展了騏鈴系列車型車輛及部件的設計開發、售后技術文件(維修手冊、零件圖冊、使用說明書)的編撰。機電學院教師參與焊接技術專業教師、科瑪公司人員共同開發“焊接教學訓練模擬器”軟件。酒店學院教師為多家知名酒店提供技術培訓和咨詢。學校還承擔了工作室項目。如,建筑工程學院的“造價工作室”承接工程造價項目。酒店管理的“中國服務大師(湖北)工作站”為酒店行業提供營銷咨詢、開業策劃、人員培訓、技術指導、經營分析、管理顧問、餐飲連鎖推廣等服務;為專業學生提供職業技能考證、酒店兼職、實踐教學等服務。學校一直支持各學院、各專業教師積極依托“產學研”項目服務地方,2014年度,學校有7項“產學研”項目獲武漢市教育局立項。
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已進入全新的發展時代,追求生源擴張的發展模式已成為歷史,內涵發展、品牌構建、凸顯特色、不斷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已成為現代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這一現實趨勢下,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將進一步增強競爭意識,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服務中尋求發展的新機遇,在服務中提升學校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 汪立超.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構建地方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J].當代職業教育,2012(12)
2 史曉英.高職院校提高服務區域經濟建設能力的途徑探討[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2)
3 雷久相.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研理論,2012(36)
4 李慧.高職院校服務湖北經濟發展的思考[J].科技創業月刊,2013(11)
5 王霞.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的途徑與方法[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3)
為加強出租汽車企業的勞動管理工作,維護企業和職工雙方的合法權益,促進出租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保持首都的社會穩定,根據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的《市出租汽車管理局等部門關于整頓出租汽車行業強化企業管理意見的通知》(京政辦發〔1999〕42號)的精神,現就加強出租汽車企業勞動管理和規范勞動關系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出租汽車企業應與存在勞動關系的職工依法訂立勞動合同,并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勞動合同管理,依法做好勞動合同的訂立、變更、續訂、終止、解除等工作。企業簽訂“陰陽合同”(即出租汽車企業未與職工協商,企業單方制作的勞動合同)屬無效勞動合同,企業必須與職工通過平等協商,重新簽訂勞動合同。出租汽車企業與職工簽訂的勞動合同,可以經企業所在地的勞動合同鑒證部門進行鑒證。
二、出租汽車企業要在1999年底前建立起本企業的勞動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企業各項勞動管理的規章制度和職工檔案管理制度,沒有條件保管職工檔案的企業,應在經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批準的職業介紹服務機構開設集體存檔專戶。
三、出租汽車企業招用城鎮失業人員的,應從招用之日起訂立勞動合同,并按原北京市勞動局的《關于北京市用人單位招聘職工有關問題的處理意見》(京勞就發〔1997〕151號)及其他有關規定,辦理招工手續。
四、出租汽車企業現已使用的其他單位的富余職工,應與這些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原單位與職工解除勞動合同,由出租汽車企業辦理調入手續并接轉本人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出租汽車企業今后再招用其他單位的富余人員,須待該職工與原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后,方可錄用。
五、出租汽車企業發生兼并、分立、合并或轉制時,職工與原企業簽訂的勞動合同仍然有效,新企業應依法承擔原勞動合同規定的全部權利和義務,企業名稱發生變化的,應變更勞動合同的法人名稱。原企業未與職工訂立勞動合同的,新企業應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期限不得短于運營承包合同尚未履行的期限。
六、出租汽車企業必須按原北京市勞動局《關于執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登記和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京勞社保發〔1999〕62號)及原北京市勞動局1999年3號通告的規定,在1999年9月30日前辦理社會保險登記手續。
出租汽車企業及其所屬城鎮職工應依照國家的有關規定,依法繳納養老、失業社會保險費用;出租汽車企業(不含鄉鎮企業)及其使用的農民合同工應依照原北京市勞動局《關于印發〈農民合同制職工參加北京市養老、失業保險暫行辦法〉的通知》(京勞險發〔1999〕99號)的規定從1999年6月1日起參加北京市的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出租汽車企業(不含鄉鎮企業、中央在京單位)及其所使用的職工(包括農民工)還應依法參加大病醫療保險。
七、根據《北京市出租汽車管理條例》第八條第(四)項的規定,市出租汽車管理局在進行出租汽車企業年度資質審驗時,出租汽車企業須出具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認定的企業本年度勞動年檢合格證書。出租汽車企業無勞動年檢合格證書的,視為年度資質審驗不合格。市出租汽車管理局將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市出租汽車管理局依據《北京市出租汽車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予以處罰。
八、出租汽車企業(不含鄉鎮企業)使用的城鎮用工達不到全部職工總數60%的,不得再新招農民工。
九、市和區、縣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要加強對所屬轄區內出租汽車企業規范勞動關系的監督、檢查,各局、總公司對所屬出租汽車企業的勞動關系要進行認真的清理規范。
美國上市公司-----億元級外企、IT培訓領軍企業
【北京免費咨詢電話】:400-001-9911轉分機28245
一、達內國際集團簡介
達內國際集團是中國IT職業教育的品牌,是目前中國IT職業教育集團,2014年4月3日,達內國際集團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是中國家在美國上市的IT職業教育集團,同時也是2014年赴美上市股。除中高端IT人才實訓外,達內時代科技集團同樣致力于IT 人才輸送、教育平臺建設、軟件研發等綜合服務。目前,已形成包括 人才實訓中心、軟件研發中心、軟件人才中心、IT 教育中心四大人才服務模塊達內國際集團逐漸形成以IT培訓為主的多元化、綜合性的職業教育及人才服務領導品牌。
達內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的各個中心由軟件專家負責運營,課程設計引進北美先進技術,貼近中國軟件企業的實際需求,同時,聘請北美海外專家與來自IBM、華為、用友、亞信、東軟等國內外名企的一線實戰專家擔任講師,以確保高端培訓效果。達內在課程設計與培訓模式上不斷創新,開創“零首付、低押金,就業后付款”的信貸就業模式先河,改革培訓模式保持培訓規模擴大的同時確保90%以上的就業率,同時高質量就業。
二、達內時代科技集團與高校和企業合作
從創建之初,達內國際集團就非常重視與高校進行學術交流、專業共建等方面的合作。經過13年辛勤的耕耘,達內國際集團在全國高校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美譽度, 達內先后與全國500多所大學的計算機或軟件學院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其中20%以上為211重點大學,在100多所院校里建立了達內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并與包括北大軟件學院在內的7所院校建立軟件工程研究生聯合培養合作。近年來,達內加強了與院校開展深度合作的步伐,在人才培養模式、項目課程體系的整體構建、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師資培養等方面全方位的高校開展合作,對高校的教學改革、優化高校課程體系,強化實訓實習以及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實戰型業務水平的提升都積極的推動作用。
達內發展離不開與企業的密切合作,達內在全國建立5大軟件人才中心,300人才顧問每天不斷與全國上萬家企業保持聯系和溝通。通過13年達內不斷地探索與嘗試,達內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人才推薦,人才定制培養、人才租賃與外包、校園招聘、IT獵頭、企業內訓等多樣化的合作方式和一站式的服務體系。截止到2014年5月底,達內與全國5萬家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每個月在達內全國中心有近600場的企業雙選會,達內還會定期做專場招聘會,正是與企業的緊密合作關系,達內學員保持行業的學員就業率,2014年實現了95%以上的就業率。
三、達內國際集團主要業績:
達內國際集團作為中國高端IT培訓的翹楚,從創業之初就倡導 “誠信、創新、開放、合作”的企業文化,同時經營戰略一直都保持經營模式和產品保持行業的一步:率先在美國上市家IT職業教育機構;率先推出“先就業,后付款”IT信貸就業培訓的IT職業教育;率先獲得國際風險投資的IT職業教育機構;率先入選“德勤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的IT職業教育機構;率先由IT技術專家建立和運營的IT職業教育機構;率先全面開放課堂,隨時真課試聽的IT職業教育機構;率先與“211工程”大學聯合培養軟件工程碩士的IT職業教育機構;率先真實披露學員就業率、就業品質的IT職業教育機構;率先開辟高端課程,培養IT白領、金領的IT職業教育機構;率先完全真實公開師資背景的IT職業教育機構。
達內國際集團由于優秀的教學效果、行業的經營模式和傾力公益事業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和好評,近年來達內榮獲了各界機構的頒獎:達內是業界的一家2006、2007、2008、2009連續4年入選德勤評選的“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公司”、“亞太地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公司”,中關村管理委員會指定的“軟件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北京市商務委、北京市教委聯合評為“首批服務外包人才培訓機構”,被《計算機世界》評選的“就業服務杰出貢獻獎”、被《中國計算機報》評選的“影響力培訓機構獎”、被搜狐評為“中國十大教育集團”、被騰訊評為“中國大學生心目中影響力的IT品牌”, 2010年更是和百度、搜狐、中興電子等企業被歐美同學會評為中國海外歸國人員創業“騰飛獎”中國50強優秀企業、2011年獲得中央電視臺評選的中國教育行業“領軍企業”2012年9月獲鳳凰網、網易財經、影響力峰會組委會評選的“2012年度信賴企業”大獎、2012、2013年 榮獲普華永道和高企協頒發“2011中關村高成長企業100”。2013年榮獲智聯招聘中國年度雇主“北京30強”企業等大獎。
四、達內國際集團IT培訓課程:
1、java培訓-----------java工程師;
2、UI培訓-----------UI大咖設計師;
3、Android培訓-----------安卓工程師;
4、IOS培訓-----------IOS軟件工程師;
5、Web培訓-----------Web前端工程師;
6、HTML5培訓-----------前端互聯網工程師;
7、會計培訓-----------主辦會計師;
8、網絡營銷培訓-----------網絡營銷經理師;
9、unity培訓-----------Unity3D工程師;
10、大數據培訓-----------大數據工程師;
11、PHP培訓-----------PHP開發工程師;
12、嵌入式培訓-----------嵌入式工程師;
13、軟件測試培訓-----------軟件測試工程師;
14、C++培訓-----------C++軟件工程師
15、linux培訓-----------linux運維工程師
16、Net培訓-----------Net開發工程師
五、達內國際集團就業:
1、2016-02-17-------- 中南大學學生參加達內C++培訓,成功轉型9萬年薪入職軟通動力;
2、2016-02-16-------小學教師參加達內PHP培訓,成功轉型薪資翻3倍獲10k高薪;
3、2016-01-16-------本科應屆生參加達內java培訓,成功入職外資軟件企業;
4、2016-01-25-------電氣工程師參加達內網絡營銷培訓,成功轉行獲9k月薪入職搜房網;
5、2016-01-08--------公務員不干枯燥工作參加達內培訓,轉型網絡營銷師獲15K高薪;
6、2016-01-07-------平面設計師遇瓶頸參加達內UI設計培訓,薪資飆升2倍多獲15k高薪;
7、2015-12-29------大四學員參加達內iOS培訓,獲10W年薪贏在職場起點;
8、2015-12-28-----中國計量大學大三學員參加達內UI設計培訓,獲月薪12K入職offer;
9、2015-12-18-----機械專業學員零基礎參加達內PHP培訓,獲7K月薪成功轉行;
10、2015-12-25------應屆生參加達內java培訓獲7K月薪入職敦煌網;
六、達內國際集團各校區分布及具體地址:
北京免費咨詢電話:400-001-9911轉分機28245
北京市(海淀區):
1、達內北京中關村中心JAVA:
---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甲18號中鼎大廈B座7—8層;
2、達內北京大數據中心才高大數據:
---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甲18號中鼎大廈B座7—8層
3、達內北京萬壽路中心WEB前端:
---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文博大廈二層
4、達內北京清華園中心.NET/Unity3D:
---北京市海淀區花園路小關街120號萬盛商務會館A區三層
5、達內北京魏公村中心UID: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乙12號天作國際大廈三層
6、達內北京海淀園中心PHP:
---北京市海淀區萬泉河路68號紫金大廈6層
7、達內北京網絡營銷中心網絡營銷:
---北京市海淀區萬泉河路68號紫金大廈6層
北京市(朝陽區):
1、達內北京潘家園中心安卓/IOS:
---北京市朝陽區潘家園松榆北路7號院11號樓建業苑6層
2、達內北京亞運村中心軟件測試:
---北京市朝陽區南沙灘66號院1號樓3層達內科技測試學院
3、達內北京會計中心會計:
---北京市朝陽區民族園路2號豐寶恒大廈二層
北京市(東城區):
1、達內北京南鑼鼓巷校區UED:
---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15號新華文化大廈3層
2、達內北京天壇中心Linux云計算、Pyhton、紅帽認證:
---北京市東城區珠市口東大街6號珍貝大廈西側三層
3、達內北京廣渠門中心C++/嵌入式:
一、要認真學習貫徹《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勞動保障部等部門關于做好災區勞動力就地安置和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和勞動保障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切實做好災區勞動力就地安置和民工有序流動工作要點〉的通知》要求,充分認識這一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把我們的思想統一到國務院的通知要求上來。
二、按照國務院通知精神,加強對外來勞動力宏觀調控的力度,結合目前我市對勞動力市場的規范和使用外地務工人員的檢查,堅決杜絕私招亂雇行為。
三、加強與相關省(市)、自治區勞動廳(局)駐京勞務管理處的協作,注意災區民工的動向。自1998年12月1日起至1999年12月31日止,本市行政區域內新招用外地務工人員的用人單位必須通過外埠勞務基地有組織的招用外地務工人員,不得招用零散外埠勞動力。對特殊需要的,須經市勞動局批準。
四、切實加強對民工有序流動和春運工作的領導。市勞動局成立組織民工有序流動和春運工作領導小組,其成員為市、區(縣)勞動局的主管領導,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勞動局就業管理處。各區(縣)勞動局及使用外地務工人員較多的單位也應成立相應辦事機構或指定專人負責本單位外地民工留京過節的工作。各區(縣)勞動局及用人單位于12月31日之前將領導機構組成情況報市勞動局就業管理處。
五、使用外地務工人員較多的用人單位應按50%的比例安排外地民工留京過春節。對在京過節的民工,市、區(縣)勞動局將優先辦理有關手續。
六、在1999年1月1日至3月1日期間,各級勞動部門暫停辦理外地務工人員手續;各用人單位暫停招用外地務工人員;外埠勞務基地暫停向北京輸送勞動力。如有特殊情況需要在此期間招用外地務工人員或辦理審批手續時,必須報市勞動局批準。
七、建立值班和民工流動信息的通報制度。自12月1日起至1999年春運結束前,各區(縣)勞動局、市屬各局(總公司)于每月的10日、25日分別上報市勞動局就業管理處一次工作簡報;1999年春運期間每周四上報一次工作動態情況。
八、春運期間,市勞動局將組織相關區勞動局和省(市)、自治區勞動廳(局)駐京勞務管理處對本市火車站、長途汽車站的外地民工流動情況和崇文門三角地等外地人員非法聚集地進行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