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專業研究方向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4 17:20: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公共管理專業研究方向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公共管理專業研究方向

篇(1)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3)10-62-02

0 引言

網絡工程專業從1998年教育部批準開設以來,發展十分迅速。截止2012年,全國已有329所高等學校設置了網絡工程專業,其中重點院校超過50所。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網絡工程從原來計算機專業的一個專業方向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大專業。2011年教育部將網絡工程專業列入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基本目錄,標志著網絡工程專業已經成為一個穩定發展的基本本科專業[1]。

網絡工程專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普遍性的困難與問題。比如:網絡工程專業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其他信息類專業的差異區分不夠明顯,辦學特色不夠鮮明。因此,有必要從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建設入手,結合自身辦學優勢,制定特色鮮明的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網絡工程專業人才。

筆者所在學院2012年獲批了中央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重點建設“網絡與信息安全”實驗室,改善網絡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條件。網絡工程系以此為契機,結合已有的信息安全師資優勢,凝練出網絡安全與管理方向,并開展相應的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本文以此為背景,探討網絡工程專業網絡安全與管理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

1 網絡安全與管理方向人才培養要求

與其他信息類專業類似,網絡工程專業網絡安全與管理方向的人才培養要求從素質和能力兩方面入手。

1.1 基本素質

網絡工程專業人才要求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政治素質、人文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等[2]。

思想政治素質要求政治立場堅定,熱愛祖國,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崇高理想,培養高尚情操,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人文素質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高雅的文化氣質,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職業道德素質要求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堅持職業道德的底線,具備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品格,具有愛崗敬業的精神,一絲不茍的作風,以及服務社會的意識。專業素質要求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工作風格,具備較好的創新思維和踏實嚴謹的實干精神。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要求具有健康的體魄,樂觀向上的心態,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身體力行的風格。

1.2 基本能力

網絡工程專業人才要求具備的基本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寫作能力、協同工作能力、專業適應能力、創新能力[2]。

學習能力是指自學能力,即知識和技術的獲取能力、理解能力與應用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指通過專業調研、理論分析、設計開發、仿真實驗等方法解決網絡工程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閱讀寫作能力是指專業技術文檔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協同工作能力包括專業表達能力、問題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專業適應能力是指在學習網絡工程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基礎上,能夠從事并適應相關領域的研究、開發與管理工作,并能適應網絡工程專業技術和市場不斷發展變化的能力。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1.3 專業能力

網絡安全與管理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除了滿足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基本要求外,還需要注重培養兩方面的專業能力:網絡系統安全保障能力和網絡管理維護能力[3]。網絡系統安全保障能力是指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論和常見網絡安全技術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網絡安全產品的安裝、配置和使用方法,能初步設計開發網絡安全產品。網絡管理維護能力是指熟悉常見網絡設備與系統的工作原理,掌握網絡管理的主流模型、系統功能、以及各類管理技術與方法,能初步管理和維護網絡與信息系統。

2 網絡安全與管理方向專業課程體系

2.1 知識結構

網絡工程專業網絡安全與管理專業方向人才要求具備的知識可分為三大類:公共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

公共基礎知識相對固定,具體知識包括政治理論知識、人文社科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其中,政治理論知識包括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人文社科知識包括大學英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社會和職業素養、軍事理論、體育。自然科學知識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物理、大學物理實驗。

專業基礎知識根據網絡工程專業人才的專業能力要求制定,具體包括電子技術基礎、計算技術基礎、計算機系統基礎。其中,電子技術基礎包括數字電路、模擬電路和電路基礎,技術技術基礎包括數據結構、離散數學、程序設計、算法分析與設計,計算機系統基礎包括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數據庫原理、軟件工程。

專業知識相對靈活,通常根據所在院校的專業特色和辦學條件制定,具體包括專業核心知識、專業方向知識、專業實踐環節[1]。下面重點討論這部分內容。

2.2 課程體系

依據上述知識結構,結合筆者所在學院的師資力量、辦學條件和專業特色,制定了網絡工程專業網絡安全與管理方向的專業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由于公共基礎課程基本固定不變,在此不再列出。

2.3 專業方向課程知識點

網絡工程專業網絡安全與管理方向可分為網絡安全和網絡管理兩個分支。其中,網絡安全分支課程包括信息安全基礎[4]、網絡安全技術[5]、網絡攻防技術,每門課程的主要知識點如表1所示。網絡管理分支課程包括網絡管理[6]、網絡性能測試與分析、網絡故障診斷與排除,每門課程的主要知識點如表1所示。

3 結束語

本文以筆者所在學院的網絡工程專業建設為背景,分析了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說明了網絡安全與管理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的專業能力要求,進而得出與之相適應的知識體系結構和課程體系內容。最后重點介紹了網絡安全與管理專業方向主要課程的知識單元與相應的知識點。接下來的工作是將該課程體系落實到網絡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中,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分段調整,逐步完善。希望本文所作的研究與探討能給兄弟院校的網絡工程專業建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網絡工程專業規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姜臘林,王靜,徐蔚鴻.網絡工程專業物聯網方向課程改革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1.19:48-50

[3] 曹介南,蔡志平,朱培棟等.網絡工程專業與計算機專業差異化教學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0.23:139-142

篇(2)

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理論指南,新公共管理理論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部門企業管理理論為基礎,將公共選擇和交易成本理論作為依據,提出政府應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在公共行政組織的運營方式上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建立一個民主、負責、高效、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框架。新公共管理的代表—奧斯本、蓋布勒所著重塑政府中所倡導的“企業家政府理論”,突出了新公共管理的兩個基本理念,即管理的自由化和市場化,該理論被視為新公共管理的理論核心。它強調政府的運作低效,主要在于政府行政體制,并試圖把企業經營管理的一些成功經驗和做法移植到政府中去,使政府這類公共組織能像企業那樣,低成本、低消耗與高效率。 

2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特征 

2.1公共性和公平性 

新公共管理的對象是社會公共事務和公共服務,與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因此,尊重公民的基本權利,實現社會政策的公正、公平、公開就成了公共管理的應有之義。 

2.2合法性 

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嚴格遵守規則,要求公共管理必須在憲法和法律法規許可的框架內進行,對公共權力必須進行約束,使其在合法合理的范圍內行使,才是實現公共管理服務公眾的宗旨與目標的前提。 

3新公共管理對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啟示 

新時期我國改革開發持續深化,公眾對行政體制改革、提高政府效能、擴大民主參與、增強民主權利的要求不斷提升,同時,超高速寬帶網絡、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電子政務所依托的信息技術手段,對新時期電子政務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推進我國電子政務建設,要與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充分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和政務深度融合起來。在治理理論下,要提高電子政務的發展水平,政府必須以公眾的需求為導向設置政府電子化服務項目,并提高對公眾電子化服務請求的響應速度和效率,這有利于及時發現、分析和解決“官民矛盾”。了解公眾需求最常用的方法是在網站上提供用戶反饋功能,收集公眾對政府電子化服務的意見,即時通過其他方法主動獲取公眾的真實評價。 

在電子政務建設對政府管理內部的創新上。因為電子政務建設,首先是直接指向政府管理自身,是通過引進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改革傳統行政管理方式和手段。因此,電子政務建設,實施政府管理信息化,必然會導致政府管理職能的轉變,使政府管理職能由繁雜變得相對簡單,使政府的行政干預減少,特別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電子政務對政府職能的影響會變得愈來愈明顯;隨著政府職能的變化,電子政務的發展還會影響到政府組織結構的設置,使政府管理幅度減少,機構設置簡化,在機構設置上使政府管理達到創新,并通過良好的信息交流,促進決策體制創新,實現科學決策;從結果來看,電子政務發展會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減少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電子政務和政府信息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實現政府管理與社會公眾之間的良好互動,為社會公眾提供良好服務,而且,政府管理績效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為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通過電子政務公開,可以有利于公眾對政府管理的參與和監督,保證公民民主政治權利的真實實現。通過政務公開和公眾的參與監督,可以促進廉政建設,防止腐敗的蔓延;由于電子政務對政府管理創新的積極作用,可以在政府與公眾之間實現信息的及時交流,有利于消除由于信息不同導致誤解,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促進政府與社會公眾的互動等。 

參考文獻: 

[1]李成威.公共產品提供和生產的理論分析及其啟示[J].財政研究,2003(3):6-8. 

[2]崔運武.公共事業管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許芳.基于客戶關系管理的政府電子服務理念探討[J].理論月刊,2006(10):61-63. 

[4]鄧崧,白慶華,彭艷.從成本角度分析電子政務服務集成模型[J].管理科學,2005,18(4):58-62. 

[5]Thomas L.aaty.How to Make a Decision: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Interfaces November/December,1994(4):19-43. 

[6]汪玉凱,趙國俊.《電子政務基礎》.北京中軟電子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閔旋(1992—),男,漢族,湖北省洪湖人,云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理論與實務。 

篇(3)

(一)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優勢

1.我校的學科群支撐體系具有比較優勢

目前,我校在本科培養層次上,已經設置會計學、管理學、法學、經濟學、財政學等專業,部分專業包括公共管理學院的相關專業在內發展時間較長,水平較高,既有深厚的發展底蘊,又有力量較強、相對穩定的專業教學團隊,能夠為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提供強勢的學科支持。

2.我校具有實驗環境與圖書資料的基礎優勢

公共管理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我校已具有學生學習所必需的良好實驗環境。我?,F有計算機網絡中心、經濟管理實驗中心、電子政務實驗室等,具有200多臺終端的計算機網絡,同時擁有各種應用軟件,可以滿足各種實驗需求。且已與自治區政府有關部門、工商企業部門及第三部門建立長期聯絡實習基地。學校現有圖書80余萬冊,中外文期刊1000余種,建成了現代化的電子圖書館,開通了數字圖書館。為公共管理學相關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學習、研究提供了較充足的資料保證。

(二)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劣勢

1.二級學科過于狹窄,教學機構分散

按照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目錄,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設行政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五個二級學科。學者周志忍認為,“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政府內部事務的運作和管理;政府對社會相關領域的綜合管理;非政府部門的內部運作和管理。”按照此種觀點,我校僅有行政管理學、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社會工作、文化產業五個專業,二級學科過于狹窄。而僅有的五個專業,還分別隸屬于四個不同的學院,這樣的設置分散了學校的資源,給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與完善帶來了極大地障礙,給公共管理學科的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統籌規劃等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從而影響公共管理學科的長遠發展。

2.我校公共管理學科層次偏低,缺乏學科帶頭人

由于歷史原因,我校公共管理學還沒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沒有專業碩士辦學資格。而且我校公共管理學學術梯隊不健全,缺乏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制約了我校公共管理學向更高的學術領域發展。3.缺乏支撐學科建設的研究基地和外部資源我校還沒有與本學科相關的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缺乏培養和吸引一流人才、承擔高水平項目、出一流成果的研究設施和條件。我校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還缺乏外部資源的支撐。個別老師開始了外部交流,與國內的著名的專家學者有了交往,但還沒有形成良好的氛圍。

(三)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機會

1.內蒙古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對公共管理需求強烈

近年來,隨著內蒙古地區社會政治、經濟飛速發展,對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社會意義的認識不斷加強,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時,“構建和諧社會、創新型社會的實踐,管理社會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外在環境的多變性都對公共管理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要求,公共管理必須對此做出積極的回應?!杯h境的變化對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內蒙古財經學院升大學為公共管理學科帶來發展機遇

在內蒙古財經學院,部分學科基本完成專業布點工作,但是也有部分學科的專業布點正在進行甚至處于起步階段,呈現不平衡態勢。現在內蒙古財經學院升大學,必然要完善現有學科布局,尋找新的學科增長點。我們應該抓住良機,在現有專業布點的基礎上,集中資源,不斷完善、深入發展公共管理學科,做到充分發掘學科內涵,圍繞學科內涵構建專業群體系,形成合力,取得最大化的學科建設效益。

(四)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所面臨的威脅

1.其他學校的發展

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雖然在內蒙古地區起步較早,但由于種種原因,其建設與發展與內蒙古地區其他大學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近年來,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和內蒙古農業大學高度重視公共管理學的發展,并投入大量的資源,在學科的發展上獲得較大的進步,現在這三所學校都已經有了碩士點,都獲得了MPA的辦學資格,使得這些學校公共管理學科既獲得了后續向上發展的空間,也增加了社會資源和物質基礎。

2.其他學科的發展

公共管理的研究領域從某種程度上說呈現出了“百花爭鳴”之勢,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對其研究領域均有涉及與深入。公共管理的學科邊界正在受到其他人文學科的滲入與影響,從而對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獨立與獨特性產生一定消極影響。

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戰略

我們認為只有立足實際,充分利用全校的學科及其他資源,加以整合,才能選擇、制定切合實際、操作性強的發展戰略?;诖?,結合SWOT分析的結果,可改造SWOT矩陣(如表1所示),并據此為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制定“內部整合、外部聯合、橫向發展、縱深拓展”的發展戰略。

(一)內部整合戰略(SO戰略)

充分利用內蒙古財經學院升大學的機會,和我區“十二五”期間對公共服務需求增加的機會,努力整合我校公共管理學科資源,發揮優勢,促進我校公共管理學科與內蒙古地區公共管理實踐之間的良性互動,提升我校公共管理學科在社會及學科領域的影響力。內部整合戰略包括:要打破現有我校公共管理學二級學科各專業隸屬的界限,集中學科資源,整合專業,以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為主體形成新的學科集群;要采取有力的措施,爭取政策,將公共管理學科作為內蒙古財經學院新的學科增長點,集中資源發展;公共管理學科是建立在多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型學科,要整合各相關學科教師力量,通過共同承擔研究項目、跨學科培養人才和共建學科基地等多種形式,形成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

(二)外部聯合戰略(WO戰略)外部聯合

我們不僅要抓住時代賦予的機會,學校、學院及教師都要充分挖掘資源,實現外部聯合。外部聯合戰略包括:與政府和其他公共服務部門聯合,建立實訓基地、實訓中心,讓教師步入公共服務的第一線,增強教師對社會實際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論為市場服務,實踐提升教師教學、科研水平的良性循環;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聯合,加強教師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合作,也可以將我校有潛力的教師送出去培養;與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聯系,外聘或邀請其來我校講座或專題報告,開拓教師視野,為培養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和各學術方向的帶頭人奠定基礎。

(三)橫向發展戰略(ST戰略)

在盡力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我們還應集思廣益,借助社會資源,橫向發展,努力化解我校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威脅。橫向發展戰略包括:結合社會需求和我校實際,積極申報在自治區內有優勢、就業有需求的新專業,拓寬公共管理二級學科范圍。

(四)縱深拓展戰略(WT戰略)

外部機會和資源對于學科發展極其重要,但歸根結底還要靠自身的努力。我們應充分利用現在學術繁榮、學科發展迅速的有利時機,精心部署,積極協調,申報公共管理碩士點和MPA,向縱深拓展,以減少外來威脅,改變在的劣勢地位。

落實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戰略的幾項具體措施

對于一個組織來講,制定發展戰略固然重要,但使戰略落地,能夠得到貫徹實施則更為重要。我們根據內蒙古財經學院的現狀,結合國內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需求,提出以下幾項具體的措施。我們認為,學科是一個學校的學科,不是哪一個學院的學科,所以執行戰略應該站在全校的角度,關注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的整體發展,不應顧及某一個學院、某一個專業的局部利益。而且我們完全是從學術探討的角度出發,不是具體針對某一個人、某一個專業、某一個學院。

(一)培養高素質的學科隊伍

當前對于任何一個組織的發展,人才都是最關鍵的因素,是組織最核心的資源,是組織核心競爭力的首要來源。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當然離不開高素質的學科隊伍。高水平學科帶頭人的缺乏,制約著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增加投入,采取引進和自身培養兩步走的方法,盡快擁有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財院或公共管理學院可以積極與全國知名的公共管理學科專家、學者接洽,給他們提供優厚的待遇和完善的科研條件,引進學科帶頭人;同時選擇我校有培養前途和潛力的在職教師,送到處于國內外公共管理學科發展領先地位的高校培養,幫助其成長為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引進專家的好處是學科發展速度快,能通過與專家的近距離學習,帶動一批教師快速成長,缺點是成本高,專家的忠誠度較低;自己培養學科帶頭人的優點是成本低,與專家相比本校教師的忠誠度較高,缺點是成長速度慢,只能實現個別人的成長,而且也有教師流失的風險。所以我們建議采用引進和培養同時進行的方法,既能使財院公共管理學科快速發展,培養一大批人才,而且能夠在在財院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增強財院的吸引力,降低本校教師的流失率。高校屬于智力密集型行業,高校和學科的發展更多的依賴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具有知識化程度高、勇于創新、接受新生事物較快、獨立性強、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大、工作強度高、需求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而我校現在激勵方法單一,沒有考慮員工需求的差別,激勵手段具有暫時性等方面的缺陷。因此應該結合地區文化、學校和教師的特點,建立健全我校的激勵機制,言必行,行必果,及時兌現獎勵,調動全體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激發教師的提高科研和教學水平的熱情。

(二)整合內蒙古財經學院公共管理學科下的各個專業

現在我校公共管理學科下的各個專業太分散,不利于學科的發展,所以應改革現有五個專業隸屬于不同學院的現狀,將這些專業整合到公共管理學院。這樣做的好處,一是便于對學科的統一管理,統籌兼顧,合理配置資源,既能結合國內形勢和我校實際,突出重點,快速發展優勢專業,又能借助優勢專業的力量,實現各專業的整體推進;二是各個專業都屬于公共管理學科,整合到一起,便于充分利用專業資源,集中各專業力量,形成合力,建立學科群的整體發展優勢。

(三)建立相關的實習基地和研究中心

1積極與內蒙古地區各級政府和相關公共部門接洽,建立各個專業的實習基地,教師可以通過掛職鍛煉、現場咨詢、科研合作等方式,深入到公共管理的第一線,既能了解公共部門的工作實際,提高教師實踐能力,又能利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為社會服務。學生可以通過在實習基地的鍛煉,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成為社會需要、素質過硬的合格的公共管理人才奠定基礎。

2.建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篇(4)

近年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學位報考及錄取人數大致穩定增長,與試點期間快速擴張不同,常規階段的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將轉變發展方式,探索如何穩定規模、提高教育質量,內涵建設成為必然發展趨勢。隨著新增公共管理培養高校的審批放緩,建立在行業自律基礎上的質量保障機制,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市場和質量成為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驅動力量[1]。

1.2從教育資源看,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區域分布不平衡

根據高校所在地區和服務區域不同,我國公共管理培養高??梢詣澐制叽蟮貐^(華東、華南、華中、華北、西北、西南、東北)。其中,華東和華北地區綜合性大學多,具有培養公共管理資格的高校也較多,教育資源非常豐富。相比而言,華南地區的公共管理培養高校較少,教育資源相對貧乏。教育資源的區域性分布不平衡,必然導致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發展不平衡,這也將成為公共管理專業學位面臨的一大困境。

1.3從教學評估看,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內涵建設迫在眉睫

由于公共管理培養高校的區域分布不平衡,造成有些高校在招生宣傳中惡性競爭、異地辦學不規范行為屢禁不止,嚴重損害了公共管理專業學位的形象、秩序和質量[2]。開大班、滿堂灌等疏于管理、教學松散的培訓模式也屢見不鮮。質量是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建設的生命線,我們必須樹立質量意識,以質量求發展,全面推進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內涵建設,推動教學改革,促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建立良性競爭機制,形成辦學特色,是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國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分析

2.1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突出師資背景的多元性

公共管理培養高校實行開放辦學的師資隊伍建設方針,整合校內外、海內外的優秀師資力量,一方面,注重任課教師的專業背景,跨學科聯合培養人才的目的和教師多學科背景的特點比較明顯。另一方面,在師資隊伍組建中,我國公共管理培養高校注重與政府部門的聯系,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入、持久的合作方式,聘請政府官員或專家承擔教學工作,組建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師資隊伍。

2.2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突出課程設置的實踐性

公共管理培養高校都設立了與實踐緊密結合、富有針對性的以能力為導向的課程體系。①核心課程更多考慮的是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和初步構建,結合我國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政治經濟現實,關注公共管理改革發展,密切聯系實際,以加強公共管理研究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②廣設專業方向,以滿足不同職業導向和部門導向的人群的需要[3]。③豐富多彩的選修課,內容覆蓋多個學科分類,以突出應用型、實踐型的培養目標,體現跨學科、復合型特點。

2.3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突出公共性和管理性

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建設既包括公共性也包括管理性特征。①管理目標的公共性,公共管理專業學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追求的是公共利益,這有別于一般管理,講求公平、公開、法治、正義。②管理方式的公共性,在教學方面,要突出實踐性教學、場景教學、案例教學等,這有別于傳統的學術性教學。在畢業論文撰寫方面,公共管理專業學位論文不提倡做抽象的理論研究,應該注重于針對解決具體問題的應用型、實踐型研究。比如,問卷調查報告、對策研究、案例分析等。

三、以特色創新促進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發展

王樂夫教授在第三批公共管理新增培養單位培訓暨研討會開幕式上指出:“我們應吸取培養院校的經驗和教訓,結合優勢學科特色,打造學校自有品牌。公共管理培養應該‘求新不求全’,學校的價值在于某方面的特色,而學校特色又是學校有為的前提[4]。”因此,在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內涵式發展階段,我國公共管理培養高校應更加注重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特色,打造公共管理精英教育模式。

3.1突出訂單培養特色,形成學界政界業界聯動機制

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立足于對本校優勢資源的有效整合,聯合學界、政界、業界資源,形成聯動機制。①在招生宣傳中,通過加強與各級政府部門的戰略合作,以地方重大人才需求為導向,積極依靠各級組織人事部門的政策支撐,采用“組織委托、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面向政府部門和相關行業招收公共管理學生。我國公共管理培養高校應根據自身學科優勢,讓政界業界對公共管理專業學位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增加優質生源[5]。②在培養過程中,根據不同教育對象量身定做課程體系,特別是專業方向課和選修課,整合國內外優質培訓資源,開發一系列重點突出、特色鮮明、信息量大的較為實用的培訓專題,圍繞公共管理學員最需要更新的知識、最想了解的情況、最困惑的問題,深入調查研究開發課程,以應用型研究為主展開教學。③在實踐課程方面,讓有工作經驗的非全日制公共管理學生,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展開調研,撰寫論文;讓全日制的公共管理學生有機會深入到地方政府機關實習,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

3.2突出優勢學科特色“,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大做強

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成功與否,一定要看其是否能立足該校的優勢學科,發揮專業優勢。①借鑒國際一流大學的經驗。如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強調以經濟學定量方法來分析公共政策;錫拉丘茲大學的馬克斯維爾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包含了經濟、歷史、社會、政治學、人類學等多個社會科學系;印第安納大學的辦學特色是環境政策方面的卓越聲望;佐治亞大學以行政管理、公共行政為傳統學科;普林斯頓大學的伍德·威爾遜公共和國際事務學院的辦學特色是公共事務與國際事務的交叉融合;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公共政策學院的辦學特色是定量分析培訓[6]。②發揮學校優勢學科,提供本土化的專業研究方向。就我國而言,公共管理培養高校在合理配置原有教育資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共管理專業學位模式,打造公共管理專業學位自有品牌和核心競爭力,形成各大高校既“百花齊放”又“自成一體”的教育格局。

3.3突出開放辦學特色,拓展教師和學生的國際視野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中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之父夏書章教授所言“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提高我國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內涵建設,首先必須建設一流的師資力量。①加大校內人才資源整合力度。由于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具有多學科融合的特點,僅靠某一個系或學院的公共管理學科建設力量單薄,因此要統籌考慮,加大各院、系、所的密切合作,充分發揮人才潛力。②為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配套支持措施,組織教師出國研修考察,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結合實際應用于公共管理教學實踐。③對有一定發展潛力但目前缺乏高水平帶頭人的學科方向,積極從國內外招聘、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或者從國外聘任客座教授,既豐富教學內容,又開闊眼界,能夠使公共管理專業學位和學科建設接近國際領先水平。

篇(5)

    目前,諸多的研究者結合學科特點,對公共管理學科的實踐教學模式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主要研究角度如下:

    (一)國際比較視角進行國際比較是我們在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經驗的常用方法之一,加之現代公共管理學科教育本身就起源于西方,學者們在探索國內公共管理學科教育發展模式與方向的時候,必然要把目光投向國外。只不過,在公共管理實踐教學方面,國外大學從一開始就很好地貫徹了這一原則,主要體現在學位設立、課程安排、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公共管理學科教育與市場需要或社會需求結合十分緊密。國內學者在進行比較研究的時候,一般也是圍繞這些內容展開的。如王樂夫等人以英國、美國、加拿大三國51所院校為代表,專門比較了中西方高校在公共行政專業課程設置方面的差異,概括了西方高校這一專業課程設置的類型與特點,指出我國高校的不足所在,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楊列勛從整個學院的角度,重點描述了肯尼迪政府學院(KSG)豐富的課程設置與多樣的學位類型,認為KSG課程設置的面寬量多、最大限度的交流與合作、強調特色和院校特點、以政策應用為研究導向和出發點[1]這四個方面給我們以較大啟示。張鋼對英國公共管理教育的特殊發展歷程,特別是實踐推動下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學科范式轉變的過程進行了專門介紹。姚光亞和張少棟分別從碩士和本科兩個層次比較了中美公共管理教育的不同所在,說明了美國高校公共管理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方面的特點。田蘊祥以職業型碩士為切入點,從學院歸屬、入學條件、課程設置和教學特色[2]等方面探討了法國大學公共管理教育的情況,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二)一級學科層次的探討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各二級學科,都對應于具體的社會管理領域,雖然職能分工不同,但在內在規律上有著共通之處,因此,在整體上探討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模式也是可行的途徑之一。如盧增智在強調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必要性和緊迫性的基礎上,指出在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中應該樹立五種理念:全球化理念、市場化理念、實證化理念、學生本位化理念和創新化理念,可以從認知實踐、實驗模擬、案例教學、實習實踐和教師隊伍等[3]五個方面加以創新,以增強實踐教學環節。章興鳴等圍繞“實踐的課程范式”,強調公共管理學科教育中課程教學與實踐情境的關聯,提出實踐教學的五個實施途徑:“課堂———社會實踐”一體化、拓寬實踐教學內容、建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實驗室、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提高教師實踐能力。[4]許吉從人才培養結果的角度,指出我國公共管理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五個途徑: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將科學研究引入教學過程。

    (三)二級學科層次的探討從目前我國公共管理學科教育的開展情況看,能把所有二級學科(專業)設置完整的不多見,大多是根據自己學校原有的基礎開展本科或研究生教育的。比較多見的情況是,多數進行公共管理學科教育的學校都設置了行政管理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因此不少學者在探討公共管理學科的實踐教學模式時是以其中一個專業為切入點進行的。如陳振明等人以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的行政管理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為基礎,從實證的角度說明了公共管理學科教育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與可行性。楊述厚等著重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習模式、考核模式[6]四方面說明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方向。彭忠益等從人才供求角度入手,說明行政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中應該重視社會實際需求,從而建立符合實際的實踐教學模式。此外,周湘蓮、崔長勇、馬杰等人則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

    (四)結合院校特色的探討從國內外高校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的成功經驗來看,重要的一點是突出特色,這一點一般是結合學校性質加以探索的,有學者從這一視角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如張力專門結合財經類院校的特點,從當前財經類院校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對策三方面入手,談了自己的看法。盧海燕從所在學校(華北電力大學)的特點出發表述了對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模式的思考。

    二、現有研究有待于進一步拓展之處

    根據對現在研究文獻的大致梳理,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國內學者在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模式研究方面取得了眾多的成果,但還有一些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國際比較中的適用性研究不夠國外的公共管理教育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但問題在于:國外的成功經驗我們如何借鑒?公共管理教育的成功開展離不開獨特的文化氛圍,再加上現代公共管理教育發端于國外,我們在引入之后,究竟如何使之與我國特有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國外高校中成功的經驗在國內應用時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應該怎么克服?這些都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研究,才能讓公共管理學科的實踐教學模式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實踐教學開展的實證研究不足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們雖然可以感受到諸多同行都在為如何開展及強化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而進行努力的探索,但多重于理論或抽象的表述,到底在實踐中如何操作?遇到了什么困難?則研究較少,或者僅僅是停留于非正式的交流,很少形成系統的理論思考。

    (三)實踐教學開展中的障礙研究較少公共管理學科與社會公共事務及公共組織有著顯而易見的緊密聯系,開展實踐教學也是學科本身的內在需求,但由于我國獨特的國情,在廣泛開展實踐教學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障礙,但在實踐中遇到的障礙是什么?哪些可以克服,哪些難以克服?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障礙的出現?這些方面的研究同樣比較少見。

    (四)特殊性研究不足如前所述,成功的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必然會體現出鮮明的特色,那么我國各高校在該學科實踐教學中的特色如何體現?特別是如何與我國豐富多樣的地區特點相結合?筆者認為這是我們探索的重點方向之一。

    三、完善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模式的思考

    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模式的完善,并不只是從如何豐富和創新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入手,它是理論教學、實踐應用、專業素養的綜合體現。因此,我們可以從如下方面進行嘗試與探索:

    (一)強化理論基礎實踐教學模式的完善并不排斥理論教學。從根本上講,沒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實踐教學也不能很好地開展。因此,我們并不能在看重實踐教學的同時忽略了理論基礎的加強。難點在于如何讓學生認識到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理論教學水平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要通過理論課程的合理設置,達到既強化理論學習,又不過度擠占其他課程的效果。

    (二)加強社會合作,拓展實踐教學領域實踐教學環節并不局限于課堂教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深入社會實際,了解社會現實,以便應用所學理論把握現實問題,進行原因分析,最終提出解決之道。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要走出校門,與公共組織特別是政府部門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合作,例如建立實習基地、頂崗見習等。

篇(6)

公共管理類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近年來發展最為迅猛的專業之一。民族地區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基本i效仿了一些重點高校的培養機制“寬口徑、復合型,,的培養目標使得我們培養的學生很難具備特定‘域的專業知識,學習內容涉及廣泛但不夠精深,無法做到“術業有專攻”“復合型的課程”使得教學內容龐雜,交叉重復,專業性不突出,學生學習目標模糊。與此同時,民族地區公共管理類專業沒能將地區特色及優勢和人才培養有效結合,造成了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既缺乏專業特色又無法滿足民族地區發展的特殊需求。

二、以區域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必要性分析民族地區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發展既要順應時代的潮流,

又要立足于地區的發展,區域社會的特殊需求應成為專業定位的合理方向。

(一)民族地區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需要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是與中國的改革實踐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包括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教育模式等諸多問題緊密相連的,而民族地區高&的公共管理學科發展不僅需要解讀和規范上述種種問題,還需要區域特色化分析能力,只有如此,民族地區的公共管理學科的產生和發展才能實現特色化路徑的突破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民族地區公共管理類學科¥展要立足實際,民族地區公共管理人才培養在專業特色的建設方面首先應合理定位,培養目標應突出以區域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專業特色,樹立“民族特色,服務地方,輻射周邊,,的辦學理念9。

(二)民族地區公共管理環境特殊性的需要少數民族地區和諧發展的要求不僅是加快發展經濟文化,更要重視少數民族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應有的平等地位和權利,維護邊疆地區的和諧與穩定。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大量的社會事務中夾雜著民族習俗、宗教禁忌的因素,地區經濟活動、社會交往及文化生活都帶有強烈的民族、宗教特性。因此,少數民族地區公共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是依法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社會事務管理,調整和規范少數民族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維護其合法權益。從而,民族地區社會管理工作對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對民族宗教

知識的扎實掌握;對民族、宗教政策把握的靈活性;應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等。民族地區高校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應立足區域發展實際需求,培養出高素質,能夠勝任新時期公共管理與服務工作的公共管理人才,能夠兼顧少數民族同胞的民族情感和發展經濟的需要y。

(三)解決公共管理類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需要目前我國公共管理類專業畢業生總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而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狀況使得民族地區公共管理類畢業^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就業現狀。

民族地區公共管理人才培養只有突出以區域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專業特色,樹立“民族特色,服務地方,輻射周邊,,的辦學理念,以區域社會需求為導向,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公共管理事務的特殊性,調整教學方案,增加民族事務管理內容,將民族特色理論知識與先進的管理技術結合起來。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調動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責任心,增強學生服務地方、服務民族的學習動力,凸顯少數民族地區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增強地區性高校的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三、民族地區公共管理類專業特色化發展路徑

基于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特殊性及其對公共管理工作的特殊要求,少數民族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應該力求保障少數民族權利,促進民族團結。民族地區高校應從現實出發,致力于培養符合少數民族i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少數民族管理特色的,能夠適應復雜的管理環境的創新型公共管理人才。

(一)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機制,凸顯民族特色在人才培養機制上,民族地區高校應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和民族地區公共管理環境的特殊需求,以適應地區社會發展需求和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調整教學方案,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完善培養過程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增設民族特色課程,如民俗學、民族發展史、國內外同源民族關系、邊疆地區發展歷史等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處理民族發展權利與經濟、社會變遷中出現的新問題的判斷、分析能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設民族特色經濟、民&宗教事務管理等專業方向,嘗試拓展民族文化產業管理學科方向,發揮民族地區高校服務地方的特色優勢。

(二)適應民族地區社會發展需要,強調實踐教學民族地區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應從少數民族地區公共管理環境的特殊性出發,案例教學應體現地方特色,培養學生處理民族地區公共事務的實踐能力,正確認識民族矛盾及民族權利保障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和諧因素,激發學生思考、創新能力同時,通過觀摩社區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社區管理工作現場及少數民族的節曰及宗教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將所學公共管理知識同實際中的民族地區公共事務特殊性結合起來。在民族文化節日活動期間,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ii,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策劃、實施,培養學生的社會工作能力。將多種形式的人文教育in素質教育溶入到少數民族地區°公共管理人才的日常培養當中:,通過強化實踐教學,擺脫傳統公共管理專業“紙上談兵,,的教學弊端,通過實踐活動的歷練,使得民族地區高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真正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三)整合優質教學資源,拓展師生學習空間各高校應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將各類院校原有的建設成熟,硬件設施、實驗設備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研究成果豐碩的強勢學科整合起來,為公共管理類學生的跨學科、全方面發展提供高層次,多角度的理論和實踐平臺。邀請^管理一線的工作人員做專題報告并參與編撰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反映民族地區區情、民族地區公共事業管理規律的案例教i才、著作,讓學生在身邊發生的例子中學習、總結民族地區公共管理工作的實戰經驗。

篇(7)

隨著政府、企業、公共事業單位、人民團體面臨的公共事務的復雜性日益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要求和難度也在相應的提高?,F代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出來的人才既能駕馭中層和低層次的管理工作,同時又具備擔任高層次管理人員的素質。如何培養專業知識扎實、專業技能過硬,專業態度端正的新型應用型、綜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可以說是當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最需要關注的問題。在高等教育中,人才培養最關鍵的途徑是不斷提高教學目標,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效果,真正做到以培養時代需要的人才為導向。

一、當前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現代教學方法的低效運用

總體來看,當前高校中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乃至教學技術都在不斷改進,但不可否認的是,公共管理類專業課教學中仍存在一些長期以來都難以克服的“頑疾”。部分教師依然采用較為傳統保守的課堂教授方式,“滿堂灌”現象依然無法避免。這種較為單一的教學方法盡管有其可取之處,它比較有利于讓學生形成扎實的基本知識基礎,但是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也是其一個“硬傷”。為了改善課程教學效果,也有不少教師在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采用較為新穎的現代教學方法和技術。例如,引進小組討論法、體驗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等。只是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由于對這些教學法的精神實質把握不透,往往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同時由于教學條件的改善,絕大部分的課程都使用多媒體教學,但部分教師對文字、音頻、視頻的處理等需要的現代教育技術掌握不透,技術無法更加突出教學內容。這些都造成了現代教學方法低效運用的狀況。

(二)理論和實際的脫節

公共管理本身是一門需要將理論和實踐高度結合的專業。公共管理專業中的不少核心課程,如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學等都是需要將理論和公共管理的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既能將理論做深入的講述,同時又能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公共管理活動的分析中。不否否認的是,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么過多的注重理論講述,要么太注重于實踐活動的分析。這樣的結果是,學生要么雖然熟悉理論,但是只會生搬硬套不會靈活運用,或者只是了解部分的公共管理實踐活動,但是對其背后隱含的思想背景、理論根源一知半解。所以如何避免“源”和“流”不交融,理論和實際相脫節的現象也是創新教學法的一個重點。

(三)教學過程中缺乏互動

由于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大部分課程涉及的內容廣泛,主題眾多,學時相對較少,外加上教師對現代教學方法的低效運用等狀況的存在,大部分的教學過程中仍然以教師講授為最主要的形式,學生能夠在課堂上主動思考的空間教少,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和交流。最終使得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喪失學習興趣。這里的互動和交流不是簡單的指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等言語上的交流,而更多的指的是師生之間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觸碰。這就要求作為教師,能在教學中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角度考慮學生們可能遇到的學習難題或者感興趣的問題,以學生能理解的角度將知識傳播到學生中,使得學生的所想和教師的所教能找到交集。

二、公共管理類專業課教學方法創新方向

(一)教學理念和教學定位的更新

公共管理類專業中存在的種種教學方法或技術運用問題,一個根本性的原因是部分教師對教學理念和定位把握的偏差。如果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定位一直停留在以教師為中心上的話,那么教師主宰課堂,無法調動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成為必然的現象,即使是引入再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都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這個現象。因此教學方法的創新首要的一步就是思想的更新,教學的重點要從教師為中心的“教”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的“學”上來。只有在適應了教學理念和教學定位這樣的一種更新后,新的教學方法以及技術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

(二)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平衡

現代公共事務的日益復雜化和公共管理的不斷發展都決定了新型運用型、綜合型的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要在課程教學中要從知識傳授為導向的教學目的轉移到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上來。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或者新型教學方法的低效運用,往往都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要的導向。這種導向本身無可厚非,畢竟教學的基本內容和目標一定是知識的傳播和繼承。但是,如果僅僅只有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認知的主體作用,那么學生在學習中自主能力的培養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都是難以實現的。所以,對于教學方法的創新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是要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合理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兼顧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做到這三者的平衡。

(三)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隨著公共事業日益呈現的復雜化狀況,對于公共事業管理者而言所需要的實際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對實踐性人才的需求也在相應的不斷提升。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脫節現象普遍,特別是重理論輕實踐的狀況更加明顯。適應社會需求的現代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必然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必須相結合。這對教學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深入理解理論的基礎上聯系實際,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提升理論基礎,了解當前在公共管理實踐中的熱點和難點。

三、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方法創新的內容

在厘清了當前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把握了教學方法創新方向的情況下,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方法創新的內容是可以在傳統的課程講授的基礎上有效的使用下面的這些教學方法。

(一)參與式教學

參與式教學強調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和性質,組織不同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能夠以學習主體的身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教學環節中,組織學生以小組討論、課堂報告、課堂辯論、角色體驗等多種形式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自主的掌握教學內容。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的許多課程中主題都可以使用使用參與式教學。例如,在公共管理課的專業學習資源這個環節,教師完全可以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在課外通過多種途徑尋找出不同類型的學習資源,然后以小組課題報告的形式在課堂上做展示。

(二)案例式教學

案例式教學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有效案例,由師生一起共同參與對實際案例的討論和分析,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案例式恰當運用的關鍵是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應做到盡可能的多元和豐富。案例本身集信息、整理信息、文字表達、材料分析和問題分析于一體,是比較一種比較理想的教學素材,在多個專題的教學中都適合采用。[1]例如,在公共管理專業導論課講述創業這個專題時候,教師可以在提供一定便利條件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去自主尋找和總結同校、同院系大學生創業的真實案例,然后組織學生對案例展開深入分析。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主動了解和總結身邊的大學生創業的條件、模式和利弊等等,從而引導學生思考是否以及如何理性選擇創業。

(三)專題講座

專題能較好地通過對某一特定問題進行專門研究和探討,在有針對性的解決具體問題中獲得實效。公共管理專業課程不少課程需要在專門的探討過程中以引入情景、增加情感內容為主要教學方式,以期在較有限的教學時間中,調動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前沿性問題的研究,實務性理論知識都比較適用于專題講座。面對面的講座相對而言教學效果更好,但是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也可以用比較典型、重要的講座視頻在課堂上播放。

(四)實驗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

課外實踐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有著突出的意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安排適當的課時,組織學生到院系或者學校的實驗室進行實驗體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到相關的單位和企業參觀,開拓新生的視野,讓學生對未來從事工作的環境有切身的體驗和了解。與此同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督促和指導學生學會善用學校的教學資源,通過對軟硬件教學資源的接觸,讓學生對公共事業管理工作內容和方式有初步的感性認知。

(五)現代化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現代化教學方法形式多樣,可以選擇其中的一些綜合運用。首先,多媒體課件是現代化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活潑生動,富有趣味性,能立體形象的展現教學內容。其次,可以適當精選一些視頻資料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獲得必要的信息。[2]再次,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實現教學互動。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輔之以飛信、微信、QQ等現代通訊手段,加強與學生的課內外互動,及時了解學生的關注點和實際問題,彌補由于時間限制造成的課堂教學的不足,盡可能在第一時間為學生解答困惑。

參考文獻:

[1]劉大勇等.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

篇(8)

一、公共管理學科本科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過于寬泛當前大多數高校的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養基本都是以培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為目標。這種培養目標的一個很大問題是過于宏觀、模糊,缺少專業特色的可辨別性。公共管理為一級學科,應具有區別于其他學科大類的顯著特征,其下設的二級學科專業也應根據自己的專業特色,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具體指出本專業的學生可以從事什么具體的工作,而不是泛泛而談。2課程體系設置過于寬泛公共管理學科是個交叉性很強的學科,綜合了政治學、管理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文秘學、統計學等方面的學科。這既是公共管理學科的一大優勢,同時該優勢也造成了公共管理學科的課程體系設置缺乏自己的特色。另外,受專業教師學歷背景的影響,不同學校公共管理學科課程的設置或偏政治學或偏經濟學或偏管理學,課程設置之間缺乏一定的內在聯系性和有效的融合。課程體系設置過于寬泛導致學生對專業認識不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感覺什么都學了,但什么也沒學到。3實踐教學不夠公共管理學科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但公共管理類人才的培養缺乏應用性是公共管理學科教育一直未能有效解決的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該專業的實踐教學不夠。當前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依然是一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模式,實踐課程設置不夠,課堂講授依然是以理論知識為主,教學考核方式偏重于考核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學生實踐能力很難考核。專業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大多以課程實習為主,且各種實習安排趨于形式化,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最后的畢業綜合實習因為教師、學生不夠重視也沒有在學生應聘工作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4師資隊伍素質有待提高我國公共管理專業是1998年新開設的專業之一,到現在也只有十幾年的時間,雖然專業發展迅速,但師資隊伍素質仍有待提高。該專業的教師大多是從其他專業及研究方向轉過來的,其自身的公共管理理論水平有待提高。另外,絕大多數教師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尤其是青年教師基本上都是畢業后直接走上教師崗位,缺乏必要的工作經歷,尤其是相關行業的工作經驗,導致教師在授課時理論性過強。同時,相對于技術型學科來說,公共管理學科總體缺乏“雙師型”教師,使得學生在實踐環節當中得不到有效的指導。5學生就業競爭力不強由于專業核心競爭力不突出,加上社會上對純文科的專業普遍存在著輕視的情緒,認為文科專業具有“萬金油”的作用,沒什么太大的價值。因此,公共管理類的人才在就業市場上也受到了輕視,就業比較困難。公共管理類的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也大多比較消極和迷茫,尤其是在確定就業方向上,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導,隨波逐流,難以實現其就業需求??傮w來說,公共管理學科本科畢業生相對于理工科畢業生而言,其就業難度要大得多。

二、公共管理本科教學改革的建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戰略主題,即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德育為先、堅持能力為重和堅持全面發展。為實現這“四個堅持”,進一步提升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質量,特提出以下幾點教學改革設想。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緊緊抓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和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兩個關鍵環節”,緊緊抓住輔導員、班主任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三支骨干隊伍”,推進合力育人,持之以恒。具體包括五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抓好課堂教學主渠道,鼓勵教師加強對教材的研究,總結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試點經驗,教育引導各專業課教師深入發掘蘊含在各門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知識傳授中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針對重點群體做好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工作,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第三,要注重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關心經濟困難學生,千方百計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服務,為大學生排憂解難。第四,要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吸引力,增強與學生網上對話的意識和能力。第五,要著力打造骨干隊伍,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建立有效的評估體系和可操作的實施辦法,提升全體教師師德水平。2樹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代教育觀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首先要從觀念上入手,改變傳統觀念對公共管理類人才的誤解,培養能夠適應社會需要的公共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公共管理作為一個公共性非常強的領域,要求從事這一領域的人才需要有很強的公共意識、奉獻精神以及公共服務理念,這也是公共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就業時不同于其他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該意識的培養需要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上注重專業應用性觀念的傳授,讓學生對專業要求有清醒的認識,這樣有助于其對就業方向的理解。另外,在教師科研上,學校和政府應大力支持結合地方發展的應用性研究項目,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出謀劃策,老師在進行項目的研究時,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并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項目所取得的成績,這樣可以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專業的實用性。3科學設定本科生培養目標,實行按專業大類招生為實現教育改革戰略的主題之一“以人為本”,筆者認為:①本科生的培養目標要科學設定,不宜要求過高。本科生屬于初級人才,主要是學習基本知識和技能,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不宜過深,多學基礎知識,少進行專門的科學研究;多學概論,少學理論。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應走出單一的“就業型”或“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應根據社會需求,將“就業型”、“學術型”的“專門人才”培養目標,轉變為重能力、強應用,以應用創新型為主的人才培養目標。②改革按大類招生,實行按共管理學科專業大類招生,允許學生在學科內自由選擇專業。當前,武漢大學等學校已實現了按公共管理大類招生,在本科三年級時允許學生在專業大類內自由選擇專業。4千方百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1)要完善課程體系。首先,要打破因師設課的做法,將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在課程體系設置的過程中,需要堅持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原則、以“培養綜合能力”為導向、以“應用型人才”為理念,采用“基礎平臺+選修模塊”的結構,在專業理論課和基礎課的前提下,設置多樣化的、不同模塊的專業選修課,尤其要加強實踐類選修課的開設,并給學生提供跨專業、跨學科選修的機會,培養其綜合能力。其次,要求淡化專業與專業邊界相結合,即淡化專業是需要的,但專業之間必須有個邊界。這就要求既要突出公共管理大類專業的特色,同時,各二級學科應在更具體的領域凸顯本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再次,課程設置要精。專業必修課不宜設得過多,一般控制在5~6門左右,其他均設為選修課,給予學生更多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的空間。(2)加強實踐教學與案例教學。首先要進一步把相對固定的教學實踐基地建立起來,實現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學用結合。學院應積極加強與地方政府各部門和公共企事業單位的聯系,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派專業骨干教師和素質較高、對專業感興趣的學生深入城鄉基層政府組織、街道社區及企事業單位,擔任主管助理職務,與他們相互學習,為他們出謀劃策,排憂解難,共建專業的校外實踐基地。另外,學院還聘請具有豐富實際工作經驗的公共部門管理專家、學者來學校作報告或擔任兼職教授,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力促專業理論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其次,加強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本質上是校內的實踐,它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5堅持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體設想如下:①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加強教師和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及時排解學生在學習、個人發展等問題上的困難。②正確處理好本科生教學與研究生教學以及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本科階段是基礎,只有本科階段培養好了,研究生階段才能培養出精品。另外,在高校應始終堅持教學為主,研究是為教學服務的理念,因為大學畢竟不是研究院。③要選好教材,并加強精品教材、核心教材的建設。④要把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定位好。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應為復合型人才,厚基礎、寬口徑,而不是在某一狹窄領域的拔尖創新,重點培養本科生的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類人才的創新思維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等,以加強本科生在就業時的競爭力。6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高質量的專業教學水平來自于高質量的師資隊伍?,F代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需要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老師,因此,要進一步完善師資隊伍建設,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引進“雙師型”教師人才?!半p師型”教師既要具備較高的理論教學水平,也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及實踐教學能力。二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定期對專業教師進行專業理論的培訓,安排教師出國交流、訪學,并將專業骨干教師安排到具體的政府工作部門進行掛職鍛煉,提高其專業實踐能力,使得每個教師都能通過多途徑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素養。三是聘請兼職教授和客座教授充實現有的師資伍。通過各種方式加強高校與所在地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之間的聯系,建立長期的合作機制,聘請長期在一線黨政機關工作的領導干部為公共管理學科的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把他們的經驗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提高學生對實踐的認識能力。四是加強監督機制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將學生打分、督導、教學評估相結合。在評估環節中,將學校現有的監控、評估機制與用人單位的評價結合起來,將教師責任制建立起來;要求加大聽課、檢查的力度,將聽課、檢查制度常規化和隨機化,避免僅在學期初和期中進行聽課、檢查的現象;要加大對任課教師獎懲的力度,重獎輕罰,即以獎勵為主,懲罰為輔。

作者:薛惠元單位: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

篇(9)

(一)區域行政研究階段

這個階段研究的時間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了三個方面:

1、對改革開放先行點和發達區域的實證研究

這一階段,我國部分大學開設了行政管理碩士點“區域行政”研究方向,并對廣東、香港、新加坡的行政管理模式進行研究,先后以著作和的方式將研究成果公布。

2、政府間關系研究

這些研究主要關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關系、地方政府間關系以及在轉型過程中政府間關系的演變,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我國經濟、行政管理類學者在進行,如:林尚立、謝慶奎、辛向陽、董輔乃等。

3、行政區劃研究

區域行政與行政區劃密切關聯,甚至許多區域行政問題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行政區劃的約束。劉君德等提出“行政區經濟”概念,用以分析我國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現象,并研究了中國行政區劃的歷史淵源、現實利弊以及調整改革問題。

(二)區域公共管理研究階段

這個階段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直至今日,區域公共管理的研究依然是我國各所大學和國內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據粗略統計,目前開展這方面研究的主要大學有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大學、湖南大學、福建師范大學、湖北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及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等學會和研究機構,發表了1000多篇相關的論文和出版了一批著作。同時,國家社科基金研究項目、教育部社科研究項目及許多省市高校項目指南都設立了“區域公共管理研究”選題。僅以2008年國家社科基金立項項目統計,就有l5項相關項目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具體來看,我國的區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1、區域公共管理基本理論的研究

如區域公共物品治理、區域公共管理制度創新、區域政府公共管理職能的變革、區域公共管理視野下的行政區劃問題、區域公共管理系統分析、區域公共管理的多元主體協調等方面的研究。

2、政府間競合關系研究

如地方政府間關系協調、地方政府間合作、地方政府間競爭以及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區域合作等問題研究。

3、流域治理的研究

如流域水污染網絡治理機制、流域公共治理中的政府間關系協調、政府主導下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流域污染治理機制、流域治理制度框架、流域治理中的政府間環境協作機制、流域治理模式等方面問題的研究。

二、區域公共管理的發展方向

(一)加大對區域公共管理方法的研究

區域公共管理研究本質上是問題導向的.其發展雖然需要通過理論到理論的思辨與演繹以使新的理論更深刻、更精細,但更需要從現實的問題出發,樹立研究的問題意識,通過理論與實踐的高度互動,以檢驗理論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并進一步推動理論的發展。因此,對區域公共管理的方法進行深入地探討,運用科學規范的研究方法。是促進區域公共管理研究發展的重要前提。

(二)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

相關研究表明,隨著經濟市場化和城市區域化的發展,目前我國正在逐步發育形成的有都市區;今后20—30年,中國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區將會出現幾億人口規模的大城市群。意味著中國將面臨建設人類歷史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高密度的城市社會的挑戰,我們必須在挑戰到來前,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

(三)完善區域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區域政策經歷了沿海地區優先發展階段、沿江沿邊地區重點發展階段、西部大開發階段和共同發展階段。目前,區域政策尚無法有效解決區域差距過大的問題。主要需要在區域政策目標、政策框架、政策機制、政策實施工具和政策績效評價等方面進一步完善。

(四)加大在流域治理上的合作

我國已進入了環境壓力劇增、污染危害高發的階段。而在這其中,與水有關的問題相當突出,尤其以跨界水污染最為典型。流域治理包括了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關系,生態補償問題,上、中、下游地方政府關系以及地方政府間關系諸多復雜問題及其合作、協調關系。

(五)加快跨區域、跨行業協調聯動機制的建設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區域經濟的發展,跨區域、跨行業的區域公共問題日益凸顯,如醫藥食品安全監管、跨境警務合作等。但是,許多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缺乏強有力的監管和區域間的及時通報及聯動機制,加快跨區域、跨行業協調聯動機制的建設迫在眉睫。

(六)協調不同功能區的區域發展

篇(10)

(一)學科融匯交流不足

公共管理專業試辦前,我國的城市規劃教育主要集中在工學和理學中的建筑工程、工程測繪、經濟地理等專業。到2007年底,全國共有138所高等院校設立了本科城市規劃專業,57所高校和研究機構設立了碩士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自1998年起,公共管理專業異軍突起,城市規劃逐漸步入社科領域,目前已經有成百所高校開設了公共管理專業,但公共管理在引入城市規劃教育方面明顯滯后,既沒有重視城市規劃在該領域的建設,也沒有充分吸取傳統城市規劃學科的專業優勢做出適宜自己的專業布局。培育出來的公共管理人才缺乏必要的規劃技術、規劃理念和設計思維,缺乏城市意識,不能按其規律建設管理好城市,對于其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構成了短板。

(二)專業建設重視不夠

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截止2009年,公共管理相關本科專業已經發展到包括公共事業管理、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應急管理、行政管理、公共關系學、公共政策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城市管理、海關管理等17個本科專業,這些專業成為高校最為普及的專業,各大院校成立專門的公共管理系及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教育方興未艾[1]。在研究生教育與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形成了學術型與專業型相結合的形式,開設的研究方向也涉及公共管理的各個領域??梢钥闯?,公共管理學科經過30年的發展,學科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相對于城市規劃教育而言,課程設置的涵蓋面卻不夠廣,開設的課程也主要局限在城市管理、土地管理等契合度較高的專業,而在公共管理、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等專業中非常匱乏,甚至不開,就連MPA的專業學位教學中城市規劃內容也少之又少,即使開了也放入選修課中。

(三)課程設置規劃滯后

由于普遍對城市規劃教育重視不夠,公共管理領域內的城市規劃課程設置大都滯后,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課程設置局限性大,開設的課程涵蓋面不夠廣,開的課主要是市政學、區域經濟與區域規劃等課程;課程設置往往視師資情況而定,有這方面的老師就開,沒有就不開,課程設置的隨意性和波動性較大;課程所占比例不當,城市規劃的內容大多設為選修課,未列入核心課程。二是專業內容滯后于社會需要。很長一段時期,公共管理專業被看成培養公務員的基地,在這種思維定勢下,課程安排上也是政治大于技術,對就業市場的變化和新公共管理的要求缺乏敏感性,城市規劃作為非“從政”專業,其課程就更難排上,有的學校甚至以為開設了市政學就能取代城市規劃的相關課程。與此同時,城市的現代化進程非常迅速,對城市規劃的要求不斷提高,對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日益增強,這對于非“規劃”專業的公共管理而言,更新更慢。三是學科基礎不明確。公共管理專業對城市規劃的教育是基于管理學科還是工學學科,是重技術還是重人文,還沒有清晰的認識。至今,還有相對一部分人堅持城市規劃是工學、理學領域的思維定勢,不敢越雷池半步,也就不可能實現公共管理知識與城市規劃知識的聯動,構建出相應的結合模塊,關于城市規劃的課程特色更是模糊不清。四是師資力量短缺。城市規劃教學要求教師具有很高的專業技術水平,而規劃專業從本科到博士畢業,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3],因此每年培養出的城市規劃專業博士數量有限。這種稀缺性,對公共管理專業城市規劃教師的引進造成了很大沖擊,很多學校只能從相近的專業選人,造成教師來源背景雜亂。問題的另一個關鍵還在于,正統城市規劃專業畢業的教師往往缺乏公共管理的知識,對公共管理領域內的城市規劃教育缺乏認知,側重技術分析,不重視人文思考,操刀的教師又缺乏足夠的技術功底,教不明白,理論知識更是缺乏。

二、公共管理專業開展城市規劃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厘清思想誤區

高校要高度重視城市規劃教育,改變在城市規劃教育上的認識誤區,剔除城市規劃只是其他學科任務的偏見,形成公共管理專業重視城市規劃教育的共識。公共管理與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幾乎沒有哪一門學科(經濟學可能是唯一的例外)像公共管理學一樣與國家的進步和發展結合得如此緊密,沒有哪一門學科像公共管理學一樣獲得了如此快速的成長。……其每一步的前行都記錄了這個國家進步的軌跡?!保?]時下,我們正處在城市化、現代化和社會化迅速轉變的過程,需要公共管理解決的各種公共問題越來越多,公共管理的職能越來越廣,作用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公共管理專業更應該注重人才培養的多樣性,將城市規劃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尤其是公共事業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資源管理等直接與社會公共事務相關的學科更應重視城市規劃的教育。2011年5月,教育部重新修訂了本科專業目錄,將原來的17個專業縮減為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城市管理、海關管理、交通管理、海事管理8個專業,布局的針對性進一步增強。值得注意的是,與城市規劃相關的專業繼續保留更加凸顯了城市規劃教育的重要。

(二)構建課程體系

高校要在城市規劃課程體系上進行科學建構,對哪些專業需要開設城市規劃課程,哪些課程需要設置成主干課程,哪些需要設置成選修課程,有清醒的認識和合理的計劃。與工學、理學的城市規劃課程設置相比,公共管理專業的城市規劃要突出自己的特色。筆者認為,除了現有的市政學、城市土地使用規劃與控制、區域經濟與區域規劃、現代城市規劃等課程之外,公共管理專業的城市規劃課程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模塊設置:(1)城市經濟功能與城市規劃。課程設計范圍:城市經濟發展規劃、城市產業規劃、城市中心區和城市商業中心規劃等。(2)行政管理與城市規劃。課程設計范圍:城市規劃的行政行為、城市規劃的編制和審批、城市規劃實施和監督檢查、城市規劃實施過程中的行政管理等。(3)公共政策與城市規劃。課程設計范圍:城市生態與環境規劃、城市發展戰略與城市規劃、城市規劃總體思路與戰略重點等。(4)公共管理與城市規劃。課程設計范圍:公共管理與城市規劃職能定位、公共管理手段與城市規劃干預、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與管理等。具體設置什么樣的模塊,開設什么樣的課程,運用什么樣的教材,依據各自專業設置及辦學特色而定。此外,要注意與既有城市規劃學科的交融互補,在教材、教法上做好借鑒、引進工作。

(三)拓展專業領域

從我國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來看,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要采取多種方式、多層次培養城市規劃人才,滿足數量和質量要求,實現規劃人才結構的多元化。筆者認為,對于公共管理專業而言,除了增加相應的課程之外,還可在公共管理一級科目下,試辦“城市規劃專業”二級學科,形成地理學城市規劃專業、建筑學城市規劃專業、公共管理城市規劃專業三位一體的培養格局,專門化培養城市規劃人才。公共管理專業培養的城市規劃人才可以直接充實到公共管理第一線,這會對提升我國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產生很大的作用。事實證明,城市規劃專業是一門跨學科的專業,城市規劃教育課程必須由多學科內容組成,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很多理論和方法對城市規劃有深遠的影響,公共管理對城市問題更是有著直接的研究和體會,在公共管理領域開設城市規劃專業,有利于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辦出自己的特色,而對于公共管理人才培養質量也會有極大的提升。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城市規劃教育的成效如何首先取決于是否有一支穩定、有水平、結構合理的教研隊伍。因此,必須通過多種手段和渠道,加大城市規劃教師的引進力度,做好青年教師的培養。加強對從城市規劃專業引進博士的公共管理知識培訓,注重學科的交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相關領域內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和教學研討活動,使他們適合并勝任公共管理領域的城市規劃教育。針對公共管理專業城市規劃教師普遍缺乏實踐經驗的問題,可以通過聘請一線專職人員或負責人做兼職教師解決,也可根據需要選送部分教師到政府和實際規劃部門掛職鍛煉。在教學方式上,應該注重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增大實驗、實地教學的比重,盡可能地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有特色的教學方法。與理學、工學中的城市規劃教育重技術相比,公共管理學科的城市規劃教育應該側重人文與分析,培養學生的宏觀規劃視野、民主規劃情懷和科學決策能力。

上一篇: 景觀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下一篇: 廉政建設實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 日韩国产欧美中文综合 | 精品久久亚洲中国一级a | 亚洲精选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AV综合网 |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一级二级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