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16:46: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暑期勞動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課程改革將小學勞動課程與技術教育課程歸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體框架之下,同時,打破了以往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對于教學課程進行優化和改良,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雖然課程改革取得了非常可觀的成績,但是,對其背后存在的問題也需要進行高度的反思。本文就是針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框架下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學的現狀進行深入思考,希望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框架下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現狀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
雖然很多小學都認識到綜合實踐課程框架下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程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性,但是通過深入調查發現很多小學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足。依據相關規定,小學院校綜合實踐勞動課程需要保證每周三課時,但一些小學院校在勞動實踐課程設置方面將小學勞動和技術教育與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框架下的領域相融合,并且只有一個課時。這樣的課時設置與學生的實際需求是不相符的,很多教師對此也很茫然,因為多領域的融合不知道教學活動的開展該如何下手,甚至一些教師對勞動與技術教育采取忽略的態度,基于此,小學院校對于課程設置問題必須高度重視。
(二)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地位不明確
以往勞動與技術教育在教學中以單獨的課程存在,并且是小學生的必修課程,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勞動與技術教育被歸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體框架下,將勞動與技術教育具有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良好地呈現出來,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學習空間也變得更為廣闊。但是需要明確的是,原本作為一門單獨學科的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為了滿足課程改革的實際需求,融入綜合實踐課程的整體框架之下,使得很多教育工作人員對于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的重視有所弱化,綜合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也不能融入勞動與技術教育領域的內容,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地位不明確,對于課程教學改革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框架下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的思考
(一)提升對勞動與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
小學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提升對勞動與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合理、科學地進行課程設置,這樣才符合課程教育改革的初衷,進一步擴展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學習空間。雖然勞動與技術教育被歸納于綜合實踐課程框架之下,但是對于勞動與技術教育的課時也需要保證,同時還需要安排專業的教育工作人員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樣的課程設置不僅使得勞動與技術教育得到了重視,沒有對課程教學改革造成不良影響,還能使勞動與技術教育教學內容落實到位,小學教師不必再為勞動與技術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感到困惑,對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二)落實探究性學習,健全和完善勞動技術教育體系
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對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著很大的作用。課程教學改革后,勞動與技術教育教材的征訂也存在很多的問題。我國很多的小學院校對于勞動與技術教育學科應用的教材并沒有征訂,給教師教學活動的落實、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帶來了很多阻礙。因此,小學院校以及相關的教育工作人員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特別是教育工作人員要注重創新,以小學院校的特色為基礎,創建符合小學院校教學實際情況的勞動與技術教育實踐體系。教育工作人員在教學活動實際開展的過程中,還需要落實探究性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際探索、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明確勞動與技術學科的地位,同時也促進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促進小學教育的不斷發展。
隨著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勞動與技術教育被歸納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框架下。小學院校和相關教育工作人員需要對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教學現狀中存在的不良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從而促進我國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進一步擴展小學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學習空間,更好地保證小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最低學歷:不限
工作經驗:不限
年齡:不限
招聘人數:1人
工作地點:濟南歷下
工作時間:星期六,星期日
誠聘高中數學老師,要求有教學經驗,熟悉高中教材及考點,有責任心,善于和學生溝通交流。
各區、縣勞動局,各企業主管局、總公司勞動處:
現將勞動部《轉發財政部〈關于提高國營企業職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調整職工福利基金和職工教育經費計提基數的通知〉的通知》(勞險字〔1992〕17號)轉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為了搞好企業勞保醫療制度改革,推動我市大病醫療統籌試點工作,各區、縣、局、總公司要積極開展大病醫療費統籌試點,并不斷擴大試點面,可將按(92)財工字第120號文件規定提高的3%福利基金作為職工大病醫療費統籌基金的部分來源。
附件:勞動部《轉發財政部〈關于提高國營企業職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調整職工福利基金和職工教育經費計提基數的通知〉的通知》(略)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儒雅的教育傳承了一代又一代,可是現實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學生,當然,社會之大,不可能人人都是道德的模范,犯點小錯誤也是正常的,“問題學生”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哪一項的缺失?大家都聽過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時時刻刻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父母不光有養育職責,更重要的是教育職責。翻開歷史讓我們看一看,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有無數將才、無數賢人、無數的“大家”并不都是出自名門,但他們卻成為了為國捐軀的英雄,成為了文學的泰斗,成為了知書達理的平民百姓,這些充分說明他們的成長與家庭教育是不可分開的,家庭道德教育奠定了兒童成長的基礎。
(一)一舉一動見內涵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兒童也是家庭的未來,提高人的素質全靠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不切合實際的。我認為家庭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還是讓我們每一位人父人母重溫《孔融讓梨》《羊羔跪乳》《岳母刺字》等這些歷史小故事吧,用古老的文明滋潤孩子那純潔的心靈,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一個人的舉止言行都能體現良好的家庭教育。我目睹了這樣一件事:今年暑期的一個早晨,我去米線店吃早點,旁邊一張桌子坐滿了四個人,其中有個七、八歲的女孩一邊吃一邊說,突然一個噴嚏全部打在了對面的男士的臉上,而女孩卻像什么事都沒有發生一樣,她媽媽忙拿出紙巾給孩子擦嘴,男士沒出聲,“啪”的一下放下筷子,站起來氣沖沖走了。我想這家人德育教育是欠缺的,最起碼的禮貌都不懂得。因此說家庭道德教育,是道德基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第一步,“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這句話道出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內涵,家庭道德教育奠定了兒童成長的基礎。
(二)家長要堅持對孩子說“不!”
面對現在家庭模式,孩子早已成為了家庭中的“小皇帝”,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面對孩子的成長,連一個“不”字都舍不得講,對孩子百般遷就,過分溺愛。我想如果星星、月亮夠得著,就會出現打破頭的現象,久而久之,就容易成就孩子驕橫、無理、任性、唯我獨尊、自我中心的個性。不難看出如今那些問題兒童、問題少年,問題就出在愛的太過頭了。這種愛事得其反,養成了一些壞習慣,走到哪里帶到哪里。有的小孩子為要錢躺在地上打著滾哭,而愈演愈烈,可他捂在眼睛上的小手卻留出了一條小縫,不言便知他在觀察、他在較量、他在爭取,有旁觀者說:“不就是幾塊錢嗎?讓孩子哭?”,還聽到另一種聲音:“別難為孩子,再苦也別苦了孩子”,這句話不錯,可用錯了地方,有的孩子接過父母給的錢偷著跑去了游戲廳,網吧。因玩到了厭學的地步,家長頭痛、教師頭痛,游戲在研發、玩具在研發,學生的玩癮何時了?家長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決不能聽之任之,對待孩子的無理要求要敢于說“不”字。要正確教育、引導。
(三)家長要正確評價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教育的寬松與嚴厲是相對而言的,寬松不能放縱,嚴格不能暴力,賞識不能避誤,正確評價孩子,關注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家長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了期望,有的家長把學習成績好壞作為衡量孩子是否有出息的唯一評判標準,是不公平的。在這樣家庭環境中教育出成績突出的孩子,有的自以為是,目空一切,心胸狹窄,容不下別人超過自己。成年后,一旦碰上不順心的事,便往往想不開,經受不住挫折。有孩子學習成績差點,家長一臉怒氣,“不行了!完了!”放松了對孩子的鼓勵、賞識教育,造成了孩子自暴自棄。因此,要全面正確評價孩子,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激勵他們踏上自己成功之路。
二、進行階段性的家庭道德教育
(一)感恩教育
孩子從朦朧中受得了正確的引導,知道了什么是對與錯,隨著年齡的增長,知道感恩是做人的基本,是對人施愛和善的根源。現實中,有些孩子只知道無限地享受父母的愛,卻不能很好地愛自己的父母,更有甚者,長大后虐待父母。感恩是需要教育的,學會感恩,就是讓孩子意識到父母的養育之恩,教師的教育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都需要回報。家長一定要教育孩子愛自己的長輩,感謝一切為他付出的人,珍惜別人對他的愛,回報別人對他的愛,對家庭、對社會要有責任感。
(二)榮辱教育
每位家長都望子成龍,盼女成L,這些都離不開家庭的榮辱教育。船靠舵正,人靠德行。人生,好比在大海中航船,道德是方向盤,能力是燃料動力,沒有正確方向的航船,無論有多么充足的動力,都只能在大海中亂轉亂闖,始終到達不了成功的彼岸。少年是品德形成的最重要時期,教育孩子成為一個有高尚品德、高尚情操的人,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知榮恥,辨善惡,是做人的基本德性。榮辱觀的教育,是一個滴水穿石、積銖累寸的過程,家長要結合事例灌輸榮、善、美、好的意義,也要利用反面教材讓孩子分辨恥、惡、丑、壞,從而自覺地趨榮避害,分清是非,為善去惡,健康成長。要從小教育他們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做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勞動教育
社會實踐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目標的重要環節。社會實踐教育的實施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和消化教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最終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
一、社會實踐實施狀況調查
為了了解當前高校社會實踐教育實施狀況,我們對云南大學4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相關調查,同時對個別學生進行了訪談。
1.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情況
社會實踐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重要實施方法,應該落實到每個學生。而調查顯示,認為學校給大學生提供的社會實踐機會較少和很少的占43.6%,認為沒有給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的學生占24.1%(見表1)。這表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缺乏廣泛性。而且學校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某一類社會實踐活動上,重視對某一小分隊活動的開展,對面向學生個體的實踐活動則缺乏具體有效的指導,這是不符合對全體學生進行實踐教育的要求的。
由于受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具體實施條件等限制,學生對各項社會實踐的參與率各不相同。對八項社會實踐方式的調查顯示,學生參與率最高的是“義務勞動”,占53.3%。訪談中,多數學生把“義務勞動”與“教學計劃內的勞動教育”等同起來,依此看,一半左右的學生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勞動教育必修課。但這種“義務勞動”是多數學生最不愿意參加的實踐方式(在“最愿參加的方式”調查中的選中率最低,只占3.8%)。“有償家教”是一項有償性的勤工助學活動,它不僅給學生以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培養了自強自立的精神,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較好地解決了學生的實際困難。因此,得到許多學生的青睞(在“最愿參加的方式”調查中的選中率僅次于“實地考察”,占20.4%)。在對實踐性和社會性更強的“參觀訪問”、“暑期‘三下鄉”’、“專題調查”及“實地考察”的調查中,“參觀訪問”的參與率最高,占到35.5%,其次分別是“暑期‘三下鄉”’、“專題調查”、和“實地考察”。相比之下,“教學實習”和“勤工助教”的參與率最低,學生也不愿意參加(詳見表3)。
2.大學生對幾種社會實踐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認識
社會實踐的方式多種多樣,但采用何種方式,重要的是要看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如何。
從表3中可看出,這八種實踐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非一定呈正相關,即一種方式的可行性高,其有效性不一定高,反之,一種方式的有效性高,其可行性不一定高。如“有償家教”在“最可行的方式”的調查中,選擇率最高(占31.8%),而在“最有效的方式”的調查中,選擇率排第四位,只占14.2%。相比較而言,既可行又有效的實踐方式是“專題調查”(兩項均排第二位),其次是“有償家教”(可行性排第一位,有效性排第四位)和“實地考察”(可行性排第三位,有效性排第一位)。而可行性和有效性最低的是“勤工助教”,均占4.7%,其次是“義務勞動”和“暑期‘三下鄉’”。了解大學生對實踐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認識,便于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既可行又有效的實踐活動機會,從而使社會實踐教育更有成效。
3.大學生對參與社會實踐后所得收獲的認識
訪談中,相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大學生更愿意參加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教育,他們坦言:“在社會實踐教育中能學到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學不到的東西。”無疑,大學生參與每一項社會實踐活動都會有一定的收獲,參與的活動內容不同,所得收獲也不盡相同。我們無法就每一項社會實踐方式向學生做調查,但可以對參加過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從總體上對所得收獲的認識進行一個粗略的調查。調查顯示,認為所得最大收獲是“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的比例最高,為39.5%;其次,認為“增強了挫折承受力”的為22.0%、“增長了見識”的為13.7%、“提高了動手能力”的為8.2%、“磨練了意志”的為6.9%。見表4。
關于學生自我評價的調查顯示,認為自己適應社會能力不強(包括一般、較弱和很弱,下同)的學生占40.2%、人際交往能力不強的占57.4%、意志力不強的占31.6%、承受挫折能力不強的占28.7%。從上分析,這些能力在社會實踐中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這表明進行社會實踐教育是大學生自身發展所,必需的,學校應予以重視。
二、實踐教育環節薄弱,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式
通過調查分析,高校實踐教育環節尚顯薄弱,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式,具體表現在:
1.實踐教育尚未得到足夠重視
實踐教育應是經常性和長期性而不是一次性和臨時性的活動,應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學生參與的活動,因此,必須由學校的有關職能部門相互配合,經過周密細致的組織和安排才能順利、有效地進行。但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真正地理解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的關系,重知識傳授輕實踐教育的觀念仍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學生素質的高低依然主要以考分為標準,而不是由社會來檢驗,這就使理論遠離實踐,學生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實踐教育尚未得到學校的重視,缺乏統一安排。
2.缺少實踐基地
基地建設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深入開展的保證,沒有實踐基地就沒有大學生實踐活動的穩定性和長期性。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可以分為校內和校外實踐基地。校內基地應由校學習處、團委、教務處、宣傳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及各學院組成指導組,聯合組建。校外基地的建立需要以學校的名義與某些地區有關單位簽定正式協議,比起校內基地的建立困難要大的多。目前,我校已著手在校外建立實踐基地,各院系也應根據本單位專業特點建立一定數量的社會實踐基地,來滿足廣大學生的需求。
3.時間、經費的限制
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高校應把大學生社會實踐納入教育計劃,統籌安排。但在具體計劃的執行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實踐時間和經費的限制。特別是我們要在學期內組織學生到校外進行諸如實地考察、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實踐活動,往往不是周學時所能滿足的。而拉長時間,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其它課程的學習。這就造成實踐教育實施中時間安排上的困難。另外,實踐教育的實施一般需要高額經費的支持,特別是假期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實踐活動,需投入的經費更高,而學校用于這方面的開支是有限的,一般只限于少數學生參加,而且就地就近進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實踐活動的開展。由此可見,由于受時間、經費等的限制,學生的某些社會實踐活動還得不到很好的開展,學校的社會實踐教育還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式。
4.監督和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
1、加強德育隊伍建設。
2、加強文明禮儀、法制、安全等教育,舉行防震安全演練。
3、創新活動形式,提高德育實效。
一、加強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1、以“一日行規檢查”和“五星班級評比”為抓手,以紅領巾監督崗、值周中隊和值日教師為監督體制,進一步強化少先隊員的行為習慣教育。本學期,將在紅領巾廣播中增設“行規點評”欄目,每天針對校園內發生的各種行規問題進行麻辣點評,督促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2、利用晨會、國旗下講話、主題隊會開展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包括:“三別”:向粗魯告別、向陋習告別、向壞事告別;“四帶”:把禮儀帶進校園、把微笑帶給同學、把孝敬帶給長輩、把謙讓帶向社會;“五無”:地面無痰跡、室內無紙屑、桌凳無刻畫、墻壁無腳印、出言無臟話。
二、扎實推進德育常規工作。
1、加強德育隊伍建設。組織班主任培訓、開展班主任和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會等形式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技能。加強對值日隊員、紅領巾監督員和少先隊大中隊部干部的教育與培訓,充分發揮其監督和示范作用。
2、繼續開展“特色中隊”創建和“校園之星”評選活動,嘗試探索少先隊雛鷹爭章活動的新思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促使學生人人爭當“校園之星”,人人參與創建文明和諧校園。
3、在我校傳統“四大節”活動的基礎上,對體育和藝術特長學生加強訓練,力爭在上級體育運動會和藝術節中取得好成績。同時加強大課間活動管理,不斷創新大課間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保障雨天大課間活動正常開展。
4、積極開展安全、法制、禁毒、環境、衛生、國防以及心理健康等教育。
通過紅領巾廣播臺、宣傳窗、晨會、講座、隊會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安全、法制、禁毒、環境、衛生、國防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5.12前夕將舉行一次防震知識講座(或觀看防震教育專題片),組織一次防震應急疏散演練,提高隊員安全防范意識和自護自救能力,全力打造“平安校園”。六一節前夕,將開展“慶六一迎xx”環保主題教育活動。6月26日國際禁毒日之前,將開展“的危害與預防”宣傳教育活動。
三、積極深化德育實踐活動。
挖掘各種節假日、紀念日中蘊藏著寶貴的文明禮儀教育資源,開展相應的主題隊活動。比如:三月可以開展:學雷鋒活動、三八婦女節感恩教育、植樹護綠行動、3.15專題教育、春游活動;四月的革命傳統“十個一”;五月的“勞動最光榮”;六月的環保主題教育活動等。
二月1、制訂少先隊工作計劃;開學典禮、文明禮儀教育,春季安全專項行動。
2、各項常規工作啟動。各中隊開展“新學期、新起點”主題隊會。
3、抓好新學期校園文化建設,更換櫥窗,各班布置班容。
三月1、班容班貌檢查評估。
2、開展“爭做雷鋒式好少年”活動。通過“介紹雷鋒人物、講述雷鋒故事、學習雷鋒精神”等一系列活動,教育隊員以“為他人、為集體、為社會”做一件好事,培養隊員的服務意識。慶祝“婦女節”活動:各中隊以“感謝您,媽媽!(或謝謝您,老師!)”為主題開展活動。植樹節的“人人爭當護綠使者”活動:設計一句護綠提示語,自制一塊護綠廣告牌,完成一件護綠任務等。
3、三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為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此周定為安全教育周,通過周一的國旗下講話、觀看視頻等形式開展安全教育,增強隊員的安全意識。
四月1、祭掃革命先烈“十個一”活動。
2、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開展“地球媽媽,您好!”環保教育活動。
3、中小學生防溺水安全教育。
4、校報設計和刊出。體育節啟動。
五月1、熱愛勞動教育: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開展“我是勞動小能手”技能比賽(各中隊可開展:佩戴紅領巾,穿鞋襪、折疊衣服、整理書包;寄宿班還可以開展折被子等比賽),以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
2、5.12防震宣傳教育及演練。
3、班主任。
六月1、“慶六一迎xx”環保主題教育活動。
二、工作重點
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對中小學生進行系統的道德教育,是關系到學生能否健康成長,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關系到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一項戰略任務。
1、學校常規工作,它是德育的重中之重,具體落實到日常行為規范管理上面,即學習,紀律,衛生方面的管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來自.com]
1不同年級的管理。暑假過后,學生又升了一級,在暑期長假之際也增加了見聞,豐富了生活,這時應該做好學生的“收心”工作,教育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等良好的習慣,并提出新學期要求,安定學生學習情緒。
2抓好優良校風建設。學風、教風和干部作風決定一個學校的校風。學風就是學生中的風氣,主要靠行為習慣的養成。好的學風來自教風,治學治教嚴謹,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這是好的教風。好的教風來自干部作風,德育干部要實事求是、平易近人、辦事公道。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校風。
3以奧運會上我國健兒取得的優異成績為契機,大力弘揚奧運精神,借機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
三、德育工作的具體做法及措施[來自]
1、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領導機構,明確各成員的德育工作職責。
2、召開德育工作領導工作小組成員及相關成員如班主任、團隊負責人會議,集思廣益,制定一系列制度,形成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3、學習貫徹,落實新的《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以奧運精神為契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精神教育。對學生進行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以及誠信教育。
4、班主任要堅持每周一次班會,并做好記錄。并及時記錄學生中發生的好人好事,典型事例要上報學校值周教師,將在晨會上予以表揚。
5、開展禮儀教育,塑造美好心靈。禮儀[來自gwdq.com],是社會確定的應當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思想道德規范,是一個人的素質和品行的外在表現。日常工作中,把禮儀教育作為新時期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滲透到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堅持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培養學生高尚人格和高雅的情趣,推動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6、通過班會、晨會、校會等。利用黑板報、報欄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在校學生人人會唱國歌,牢記校訓,懂得孝敬父母長輩,懂得做客付約禮儀,懂得迎客、接待禮儀等,引導學生在處理師生、家庭、鄰里關系上養成良好習慣。
四、德育工作的預期目的
通過德育工作,我們計劃達到以下幾個目的:
1、在全校形成“團結文明,開拓進取”的校風和尊敬師長、勤學善思的學風,形成平等、友愛、和諧、寬松的良好育人環境。
2、德育工作得到進一步的加強,通過上述措施,要使德育工作由虛變實,由空泛變成看得見,摸得著、抓得住的工作。[來自]
3、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身心素質。
4、促進學校的整體工作,通過德育工作,使學校領導與教職工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和睦。
具體活動安排
月份
德育目標
主要活動
九月
尊師重教教育
“我用成績向教師節獻禮”主題班會
國防教育
解放軍英雄故事講演
奧運精神教育
奧運知識問答
十月
文明禮貌教育
學用文明禮貌用語活動
爭做文明禮貌好學生
紅領巾在行動
禮儀常規教育
十一月
社會公德教育
“在學校外”測試
心理健康教育
“自滿與自卑”
革命傳統教育
讀革命先烈事跡書籍活動
十一月
勞動教育
學會整理房間
“今天我當家”
理想教育
“我的理想”演講會
十二月
學習進步教育
學習與游戲
心理健康教育
面對挫折
作為一所以科技教育為辦學特色的省一級重點中學,臺州市第一中學積極探索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新路徑。自2010年以來,學校依托僅一墻之隔的椒江職業中專的教育資源開設“職業技能實踐課程”,“試水”普通高中職業技能教育,開創了普職優勢資源整合實施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嶄新模式。
一、普職資源整合的動因
普職資源整合,即通過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機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學校的資源,以實現普職學校的攜手合作、資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實施此項活動過程中,職業學校和普通中學建立結對關系。其中,職業學校負責向結對的普通學校無償提供特色專業實驗、實訓場地、圖書館,為普通學校學生開展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提供物質條件,為普通學校師生開展職業教育政策解讀、職業意識培養、特色專業介紹活動,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術課程提供兼職專業教師和必要的教學設施。此種普職資源整合源于臺州一中開展的“學一門生活中的技術”活動,是臺州一中分別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團委、學生會組織實施的實踐活動,目前已成功舉辦兩屆。活動以即將升入高二年級的高一學生為對象,安排4天時間在職業中專集中進行職業技能實踐課程學習。活動過程如圖1所示。
經過兩年多的磨合與發展,該活動已逐步向規范化的選修課程體系發展,派生出多個項目設計類和學科拓展類課程,在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師資配備及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從新課程以及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角度分析,臺州一中嘗試普職資源整合基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比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能力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綜合素質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的實際本領和能力。它包括人應具有的一般能力——認識能力、實踐能力和社交能力、專業技術能力或職業技能、創造能力。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其實質就是解決“高分低能”“重知輕能”的問題,故必須確立“能力為本”的觀念。由于高考的壓力和認識上的誤區,長期以來,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學教育,而對于技術教育則相對忽視,即使開設了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研究性學習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等技術教育課程,也往往理論講得多,動手做得少,“應試”痕跡非常明顯。由于缺乏必要的實踐操作機會和實際技術體驗,學生難以將技術課程真正學好,并且導致了動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實驗會考時發現,有些高二學生竟弄不清螺旋燈泡(或卡口燈泡)的兩個接線端在哪里,能自己連接或修理家庭照明電路的學生不到5%。這與新課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職業高中雖然在辦學體制、培養模式、教育目標、生源基礎等方面都與普通高中存在著巨大差異,但是它注重實踐操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成熟的技術教育模式。借鑒職業高中的技術教育經驗,無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比重、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捷徑。
(二)為了在普通高中滲透職業技術教育,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認知
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擇業觀、職業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但是,不少學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機械重復訓練和應對考試上,幾乎沒有開展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認知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對什么是職業、對各種具體職業的認識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這會導致學生將來選擇職業時迷茫、不安,更談不上選擇一個符合自己興趣、愛好和特長的職業了。普通高中學生滲透職業技術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學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在開設職業技能課程方面,職業高中擁有如專業師資、場地、設施設備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備的實踐教育資源優勢。普職資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學生滲透職業教育、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認知的一條重要途徑。
(三)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的路子,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階段是學生個性才能顯露、人生發展選擇的關鍵時期,學生的個體發展已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勢;同時,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產業轉型速度的不斷加快,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和全方位的特點。但一直以來,普通高中“一切為了高考”的傾向十分嚴重,“千校一面”,缺少辦學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質化的格局。普通高中這種單一的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模式與學生、社會的多樣化需求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普職資源整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技術素養的內涵十分豐富,不僅包括良好的技術知識結構,嫻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強烈的探究精神、豐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設性的批判和創造力,其核心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技術設計等活動,技術課程應能成為激發學生探究、批判和創造欲望的良好載體,使學生的創造潛能、批判思維得到有效開發,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加強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學校間的合作,將職高的一部分專業技術課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更好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益嘗試。
二、普職資源整合項目與課程的開發
普職技術教育資源各有優勢,可以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這是普職資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礎。作為普通高中,臺州一中擁有大量的理論教育資源,但是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和資源設備卻相對較少。椒江職業中專則擁有大量的實踐教育資源,從專業設置來看,有數控、化工、電工與電子、機械加工、汽車維修、計算機等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專業;從專業實訓設施來看,有數控機床、電工電子實驗室、機電一體化設備、計算機軟硬件設施等。這些實踐教育資源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相關學科構成了普職資源整合項目,比如:通用技術、物理課程可與電子、電工、機械等專業整合;信息技術課程可與計算機相關專業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除了以上各專業外,還可與裝潢設計、平面設計等專業整合。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項目的基礎上,普職兩校合作開發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職業技術選修課程,如電工技能、鉗工制作、電子商務、企業網站設計和制作、多媒體技術與動畫制作、計算機安裝與維修、汽車實用技術、快樂數控、局域網絡搭建、藝術手工、創意廣告設計等。這些課程突出了技術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授課教師以高級技師、高級工、技術能手等具有專業技能強項的職高師資為主,能夠較好地滿足教學的需求,彌補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不足。與此相應,兩校建立了菜單式與自主式相結合的選課機制,為學生提供每周4課時、一學期40課時的職業技術選修課程菜單,組織學生通過網絡報名自主選課,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實施。
兩校還成立了校本課程領導小組、研發小組、實施與評價小組、審議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完善選課、學分認定、檔案管理、教師考核、課程評價等管理制度,以確保普職資源整合的順利開展。
三、 普職資源整合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相關問題探究
普職資源整合為普通高中更好地開展技術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作進一步探討。比如,我們要認識什么是技術教育,在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術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與職業技術教育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在普職資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目標定位是什么,等等。這是保證普職資源整合順利實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職資源整合中必須理清以下幾組關系。
(一)“技術教育”與“勞動技術教育”的關系
“勞動技術教育”一直是我國普通高中進行技術教育的主導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響依然十分強大。所謂“勞動技術教育”,人們通常將其理解為“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不可否認,所有的技術都是各種形式的勞動的技術,因此,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常常附著一定程度的技術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教育與勞動教育有著重合相通之處。但是,歷史上人們對“勞動技術教育”的認識更多地傾向于對學生進行勞動態度、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勞動體驗的教育,基本上屬于德育范疇,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術”因素,也大多側重于簡單技能的培養。事實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普通高中的技術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產勞動教育的階段,其范疇應包括技術本質、技術與社會、技術與環境等技術發展理念。我國高中新課程方案中不再設“勞動技術”科目,而設立“技術”領域,就是這種理念的體現。“技術教育”提倡的是一種思想,要求學生理解:技術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只有技術的發展,才可能推動社會前進;而技術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術的創新。這種認識可以使我們的學生去關注社會生活、學習、生產等一切社會實踐活動,從中發現問題,明確問題的癥結,去思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新課程背景下普職資源整合最大的意義并不僅僅是為普高學生敲敲打打練技術提供場地和資源設備,也不僅僅是通過實踐活動的參與使學生樹立起勞動的觀念,而是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技術體驗,更好地培養其問題解決能力、技術探究能力、反思能力與創造能力,從而促進其對技術的理解,激發其創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術對社會、環境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如果離開了這個立足點,普職資源整合就將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據。
(二)“技術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
由于在日常語言中人們常常將科學和技術混淆起來,這就容易導致誤解,似乎科學與技術是同樣的事物,技術教育存在于科學教育之中。實際上,科學和技術在本質上并不屬于同一個概念。“科學教育是關注科學技術時代的現代人所必需的科學素養的一種養成教育,是將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作為整體的體系,使其內化成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為的教育過程,從而使科學態度與每個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讓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現代文明中交融貫通。”[2]科學的作用在于理解,技術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實施。但是,科學和技術又像一對連體雙胞胎,既相互依賴,又相互促進。一方面,科學構成了當今多數技術產品的基礎;另一方面,技術又為科學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進了科學的發展,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獨特品性。一般來講,前者具有認識功能,后者具有應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術教育而言,它是一個既要動腦構思、設計,又要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是一個將高中的科學知識轉化為技術應用的試驗場;是一個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運用技術原理和工具手段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技術教育活動使學生對于技術過程、方法和常見的技術設計、結構等具有基本的技術意識和眼光,形成技術思維。普通高中長期以來注重科學教育,技術教育則嚴重滯后,這為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職業技能課程留出了空間。如果不能認清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獨特品性,就不能準確、全面地把握普職資源整合對于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意義。
(三)“普通高中技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
職業教育,顧名思義即傳授某一職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點在于它不是以傳遞原理性知識為主,而是以傳授技能、技巧、技術性知識為主。由于技術與職業的緊密聯系,技術教育成為職業教育的主要內容,成為職業教育的特色與標志,因此職業教育也常被稱作職業技術教育,但它的目的是應對職業的需要。雖然普通高中的技術教育也具有職業入門教育的意義,但在普通高中開設職業技能類選修課并不等同于職業教育的職業定向,即它不是為了讓學生學到系統的專業知識,也不是為了掌握專業技能或通過技能等級考試,更不是為了學生就業,而是要通過普職資源整合這個平臺來轉換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學習模式。“技術課程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課程,它著力發展的是以技術設計與應用為基礎的技術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它力圖使青少年的知識、技能和對科學的理解結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學生對技術思想和方法的領悟和運用,對技術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術素養’。這一課程目標的確立,突破了傳統的以‘單純勞動’或‘技能培訓’為主要取向的目標模式,以全新的內容體系實現了我國技術教育課程目標的根本轉型。”[1]一方面,要通過“做中學”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成就感,提升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找到生發學科興趣的研究點。因此,普職資源整合不能單純地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機械地疊加在一起。
綜上所述,在普職資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術教育一方面要加強與職業技術教育的互動,打通使用職業技術教育資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應當保持自身的獨特品性。作為普通教育的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術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獨特知識領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養專門技術人才,而是要發展學生以問題解決能力為核心的技術素養,以便為將來進入技術的社會做好準備。雖然在普職資源整合中也滲透了勞動意識教育、職業技能教育等因素,而這些因素也可以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但是其最終的目標在于通過這個多元化的技術教育平臺,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技術經歷和技術體驗,并以此為臺階促進他們技術思維的發展和技術素養的提高,而這正是普職資源整合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6-061-01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到來了,根據省教育廳的要求,暑假期間不得為中小學生舉辦各種形式的補習班,以減少中小學生的假期負擔。那么,假期里我們的孩子們都在做些什么呢?作為姜樓鎮農村小學的一名年輕教師,最近幾年在假期、上學期間我利用調查問卷和學生、家長交流等方式對學生的假期生活進行了深入了調查。通過調查發現雖然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但農村小學生暑假狀況確實令人擔憂,通過調查發現:
問題一:現在農村留守兒童很多,已經成為一個不能忽視的群體。上學期間,學校里有老師的關心和引領,家中有爺爺奶奶的配合,問題還不算突出。到了暑假,他們便像松了緊箍咒的孫猴子,無法無天了。許多的學生往往因為缺乏必要的引導,一個暑假之后成為新的問題學生,甚至有的學生,因為貪圖玩耍,從而厭學,放棄學業。另外,對這些學生的管理不到位,雖說學校放假前已做了思想教育工作,但小學生自制力差,失去老師家長的約束,安全意識差,安全隱患較嚴重。
問題二:姜樓鎮由于鄉鎮比較富裕,鎮辦、村辦小企業比較多,大部分家長父母雙方都就近外出打工,對在家的孩子照管不上,平日早出晚歸,有的一出去就是一天,有的只有中午回家吃飯待一會,平日上學期間不顯,現在要他們一方面掙錢養家,一方面再關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實在是沒這多么大的精力,所以大多數孩子都處于在家中無人管理,放任自流狀態,我行我素,無拘無束。呆在家里看電視或玩電腦是他們的主要的消遣方式。
問題三:現在農村有一部分家長有時間,也有精力,也希望孩子在假期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由于個人能力有限,無法滿足對孩子的教育和關心,想讓孩子度過一個有效而有意義的假期,讓學生上個補習班或特長班,但是家長可選擇余地太少了,公歷教師不允許,一些參差不齊的輔導班以收費為目的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但就是這樣的培訓班一個鄉鎮也沒有幾處也只能將就著來了。這就造成學生在各種培訓班根本無法得到系統的學習,甚至有的還誤人子弟;通過詢問同學得知,學生在輔導班里根本學不到多少內容,就是提前學習一下下學期課本上的新知識點,內容有限,有的培訓班上課教師學歷有限,教的內容錯的不少,開學還得重新糾正,實在擔誤孩子時光,與家長的初衷相違背。
那么,怎樣才能正確的引導學生,有效的避免學生在暑假中的“放羊”狀態,讓學生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呢?筆者認為,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做好以下引導:
一、重視暑假安全教育和監督
安全是一個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的問題,學生的暑假安全也絕不是一張“致家長的一封信”就可以搞定的事情,它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嚴格要求和整個社會的監督,這是一個社會、家庭、學校共同關注問題。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假期學生歇,老師不能歇,做好分工,落實到人、到村,要做好家訪跟蹤,做好家長、學校、社會聯系的紐帶和橋梁。
二、暑假作業布置要適量、新穎
減輕學生的負擔并不是沒有負擔,獨立自主也并不是放任自流。長長的暑假里,給學生布置適量的作業是非常必要的,指導學生做好學習計劃,每天上午和下午各留出適當的時間完成自己的暑假作業,時間不要太長。溫故而知新,讓學生在暑假里復習鞏固學過的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記憶,也利于學生深入的探索知識的奧妙。預習新的知識,這不僅有利于新學期的教學,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求新知識的熱情。現在學生之所以懶于去做,之所以無所適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以前對老師的依賴,所以在放假之前教師有必要加強對學生的學法的指導,形式還要新穎多樣,使學生學會主動的探索和自主的學習。
三、暑假讀書活動
暑假把整日沉浸在教科書里的學生們解放了出來,書本上的知識面太窄了,看課外書,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一些課外書,利用假期給自己充電,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我認為老師可以把自己讀過的古今中外的名著,擇其精華,推薦給學生。要求學生選擇其中的兩三部作為暑假閱讀的內容,并試著寫出讀后感、日記,開學后與自己交流。這樣學生才能認真的去讀書,也可以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并且會有獨到的體驗。當然這也給了老師以學習的動力,一舉兩得。
四、暑假社會實踐活動
“到了自然的力量已經完全被人征服、供人使用,到了生產的方式已經達到圓滿的地步,到了勞動力已經節約到最高程度,到了教育已經安排恰當,能比較迅速地為較重要的活動做好準備,到了因此而有大量增加的閑暇時間,那時閑暇教育將在人們生活中占重要地位”。[1]作為社會文化機構的博物館,在滿足人們利用閑暇時間進行休閑活動的同時,探討如何更好地發揮社會教育職能,幫助公眾有意義的利用閑暇時間,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一、博物館閑暇教育的內涵
閑暇,首先是一個時間概念,人們除勞動外用于消費產品和自由活動的時間。其次,它代表一種狀態。“一個有意義的閑暇生活取決于個人在閑暇生活中自由程度的提高,閑暇的本質是自由”。[2]這種自由是人們擁有可以支配的閑暇時間,在閑暇時間所做的活動可以充實人生,為更自由的生存與發展創造條件。
“閑暇教育旨在讓公眾通過利用閑暇時間而獲得某種變化。這些變化表現在信念、情感、態度、知識、技能和行為方面,并且通常發生在兒童、青年和成年人的正式的、非正式的教育環境或娛樂環境中”。[3]閑暇教育是一種自由的自我開發式的教育活動,勞動教育可以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如何使自己的生活環境趨于優美,生活內容趨于豐富,生活情趣趨于高雅,生活技巧趨于藝術化,要通過閑暇教育得到高品位的指導。只有那些學會了既享受工作又不浪費自由時間的人,才會感到生活是一個整體,才會感到生活的價值。閑暇教育就是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利用閑暇時間,感受生活的價值而產生的。社會的穩定發展必須考慮因閑暇時間增多,使人的心理健康、志向、自我觀念和個人的尊嚴等因素向負面發展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怎樣把握并合理地運用閑暇時間,已成為閑暇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博物館閑暇教育即是在博物館所提供的學習環境中,通過利用博物館擁有的各種資源,培養人們對休閑行為的選擇和價值判斷的能力,屬于非正式的教育活動。公眾可以在博物館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觀展覽、聆聽講座、閱覽資料,參加各種博物館組織的學習活動。“培養參觀者休閑行為價值判斷的能力、選擇和評估休閑活動的能力、決定個體目標和休閑行為標準的能力、合理運用閑暇時間重要性的理解能力”。[4]社會教育是閑暇教育的主要途徑,主要是由學校、家庭之外的教育機構為公眾閑暇時間完善自我的學習提供場所和學習內容的機構來承擔。博物館是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營利的永久機構,并向大眾開放,它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見證物,博物館的性質決定了博物館進行閑暇教育的可能。
二、博物館閑暇教育的特點
1.為公眾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博物館環境既提供了特定的知識背景,也成為規定觀眾學習行為的行為背景”。[5]博物館的類型是多樣的,如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中展品材質和形態的不同,展覽布置手法的差異,可幫助觀眾迅速確定所要學習的知識,并幫助他們調動個人的知識貯存。此外,也有專門為某類人群建立的,例如兒童博物館、殘疾人博物館等。數字化博物館,利用網絡環境,跨越空間和時間瀏覽博物館的資源,參與博物館的活動。作為行為背景,觀眾會根據環境條件來確定自己參觀時的行為表現,如在氣氛莊重、色調淡雅、展品井然有序的藝術博物館中,觀眾會自覺地低聲交談,放慢腳步,仔細欣賞,認真品味,不隨意觸摸展品,而在氣氛熱烈、色調明快、展品布置活潑有趣的科技博物館中,觀眾則會感到興奮,大聲議論,動手操作,并不時爆發出歡快的笑聲和驚喜的喊叫。博物館所提供的學習環境,能影響觀眾的情緒,激發觀眾興趣,引導觀眾學習行為,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幫助觀眾獲得有意義的體驗。
2.博物館閑暇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需要。朗格朗在《終身教育引論》中指出,閑暇時間增多是終身教育產生的背景之一,終身教育需要既與工作聯系起來,也與閑暇時間聯系起來。必須有為了閑暇而進行的教育,人們必須做好準備并接受訓練,以便有價值地使用這種自由支配的時間;而且,也必須在閑暇時間向人們提供教育,確保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閑暇都變成一種寶貴的財富。作為社會教育機構的博物館除了閉館日之外,其他時間,特別是節假日均面向公眾開放,不會因為年齡、性別、興趣愛好、知識背景、社會地位等因素拒絕觀眾。因此,公眾可以在自己的一生當中,根據自身的需要和客觀條件選擇性地參觀博物館,獲得博物館體驗。
三、博物館閑暇教育的實現
1.全方位地開放博物館。閑暇的本質是自由,博物館的開放不應停留在因免費而將博物館大門向更多公眾開放的層次上,而應讓更多的公眾有機會進入的同時,更有能力分享博物館的資源,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博物館閑暇教育的功能,幫助公眾在休閑的過程中不僅豐富體驗,更充實自身,增長本領。例如提供豐富的展覽內容,設計公眾參與的展覽形式,組織提升公眾鑒賞和學習能力的教育活動,配合展覽主題針對不同年齡觀眾設計的學習內容,為公眾提供獲得文化信息的多種方式等。幫助學會如何利用博物館資源,公眾才能更好地體現博物館的開放性。
2.構建現代化的博物館,使博物館更能發揮其服務公眾的作用。現代化理念下的博物館,是“以人為本”的博物館,不僅體現在為觀眾提供良好的服務設施,而且體現在軟件配置的現代化,包括藏品的豐富、發據藏品信息的能力,以及展覽的策劃與實施、教育活動的組織等,這需要博物館有一支現代化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具備高水平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技能。現代化的“館員”要具備博物館工作者應該具備的業務知識,這些知識不應該是陳舊的,而應該有新的視野、新的知識結構、新的能力、新的思維。
3.博物館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多層面地滲入公眾生活,引發公眾對博物館的關注。博物館要試圖將信息傳遞的范圍和方式有所拓展,例如登陸大都會博物館的網站,會看到博物館開展的暑期夏令營活動廣告、暑期親子活動廣告等。首都博物館面向社會招聘志愿者,歡迎社會公眾參與博物館的工作。臺灣高雄科技館為大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崗位以及實習機會,和商家聯手開展社會公益活動及與展覽內容相關的有獎競賽。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擁有博物館上百家,政府出面協調,旅游與博物館聯手,向游客出售旅游卡,購買者可以三日內免費參觀數十家博物館,或是享有優惠。荷蘭的星級酒店在旅游信息提供區會放置介紹博物館的小卡片,憑借卡片可以參觀卡片上指定的博物館。此外同行聯手,依靠同業者彼此的力量推動整個博物館群的發展,每家博物館提供的免費展覽信息當中不僅包括自身的,而且提供其他博物館的展覽信息。
博物館參與閑暇教育的過程,是博物館產生社會效益的過程,通過參與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公眾會受到積極的影響,激發公眾認識自我,發掘自身潛能的意愿,促使更多的人了解并認識博物館的價值,從而充分體現博物館為社會及社會發展服務的宗旨。
參考文獻:
[1]赫?斯賓塞著.胡毅,王承緒譯.斯賓塞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80.
[2]馮建軍,萬亞平.閑暇及閑暇教育[J].教育研究,2000,(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