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16:46: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發展方面的建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圍繞“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態水電大縣”戰略目標,創優縣域經濟發展環境,以優良的環境促開放、促引資、促招商、促發展,打造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平臺。 二、視察內容 (一)視察各職能部門及相關二級單位為創優經濟發展服務情況。 1、落實縣委、縣政府關于創優經濟發展環境的決定和有關優惠政策的情況; 2、為突破性發展民營經濟服務的承諾是否兌現,執法責任制和執法違法責任追究制是否落實; 3、推行“一站式”辦公情況; 4 、應納入行政服務中心審批的項目是否全部納入,是否存在雙軌運行現象; 5、審批項目收費是否合理,程序是否規范,是否按規定標準執收執罰。 (二)與民營業主、納稅大戶、農村致富帶頭人座談。 1、看各職能部門服務是否到位; 2、看市場準入環節是否存在設關設卡,索、拿、卡、要等問題; 3、是否有亂作為和不作為現象; 4、對創優經濟發展環境有哪些建議意見。 (三)對妨礙經濟發展個案的處理情況及跟蹤監督情況。 (四)對創優經濟發展環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層分析,揭示原因,提出對策。 (五)視察縣城市容環境整治情況。 1、主街道衛生及市容市貌情況; 2、廣場路120急救通道、人武部軍事通道、鮑竹路出口路、北門溝口路治理情況; 3、城區集易市場建設及管理情況; 4、縱橫大道規劃及建設情況; 5、征求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對市容環境整治方面的意見建議; 6、視察城市監察大隊、環衛所的管理和隊伍建設情況。 三、視察方法和步驟
本次視察采取查、談、看、聽的方法進行。
查:調查執收執罰單位辦理行政審批行為是否合法,程序是否規范,是否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是否嚴格執行收費政策,定費行為、罰款管理是否規范,行政審批收費、罰款是否進入財政專戶。
談:召開民營業主、納稅大戶、農村致富帶頭人座談會,了解職能部門服務情況。
看:看執收執罰的文件依據,了解執收執罰行為是否規范;看主街道、廣場120急救通道、人武部軍事通道、縱橫大道、集貿市場等,了解縣城市容市貌。
隨著我國區域經濟迅猛發展,各個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區域環境審計越來越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區域環境審計對推進主體功能區發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引導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參考相關研究文獻,對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進行闡述,并回顧相關理論研究。在此基礎上,重點探討區域環境審計的內容,為推動我國區域環境審計研究提供參考。
一、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及其研究現狀
(一)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
依據區域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和環境審計的相關理論,本文提出了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基于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制度,審計部門以區域環境承載能力為導向,結合環境污染問題和環境治理的區域特征,通過檢查區域環境保護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執行情況,分析環保資金的收繳與管理使用情況,評價區域環境績效,最終形成區域環境審計報告,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此完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環境保護政策制度,解決環境治理問題,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二)我國區域環境審計的研究現狀
1.湖泊流域環境審計。浙江省審計學會課題組(2004)對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綜合治理問題進行環境審計調查研究,并從審計機構體制、環境信息披露與環境會計等多方面提出了改進建議。黃溶冰等(2010)依據復雜適應系統相關理論,探索了適合我國太湖流域水污染審計的治理模式。伍金條等(2010)提出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切入點,認為應對國家政策的執行情況、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項目、專項資金等方面加強環境審計力度。宋莎莎等(2010)對滇池水污染治理的環境審計進行調查研究,并提出了相關改進建議。
2.江河流域環境審計。嚴飛(2004)對江蘇淮河流域的環境信息系統建設情況和污染源的控制情況等方面進行了審前調查,發現區域體制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導致環境保護政策未能有效執行,認為應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中進行資金、項目、污染源治理等多方面環境審計。李芳(2011)在對渭河流域水污染的特點以及工程績效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績效審計模式。廈門市審計學會課題組(2013)結合地方審計部門的實際情況,提出應以環境政策評價為目標、以環保項目與環保資金為基礎、以環保法規執行為重點,有效開展九龍江流域環境審計。
3.理論體系方面的環境審計。楊肅昌等(2013)對區域環境審計進行文獻綜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應把握區域經濟發展政策與產業發展動態,以區域環境承載力為導向,聯系環境問題與治理的區域特征,拓寬研究領域并創新研究方法等建議。審計署駐重慶特派辦理論研究會課題組(2013)提出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并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闡述區域環境審計的總體目標與思路。
綜合上述研究文獻,從研究視角來看,大部分文獻是基于審計領域進行研究,對于區域經濟、環境管理領域的研究偏少;從研究內容來看,我國區域環境審計大多以合規性審計為主,對環境績效審計與環境責任審計的研究較少;從研究方法來看,實證研究和案例研究所占的比重較大,對區域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和環境管理學等理論運用較少??傮w而言,我國區域環境審計研究主要集中于擴大研究視角、完善研究內容以及創新研究方法等方面,并借鑒國外先進的理論研究。
二、區域環境審計的內容
(一)區域環境“免疫力”審計
1.總體承載能力。區域環境“免疫力”是指某一區域內環境對人類活動造成影響的最大承受能力,例如大氣、水、動植物等都有各自的承受能力限度,環境污染超過最大限度,這一生態平衡就會遭受破壞。近年來,我國關于重要流域水污染的防治規劃,其根本依據就是相關重要流域所能承載污染的最大限度。區域環境承載能力是確立一個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限制條件,也是建立區域環境審計目標和評價標準的重要依據,審計人員可以通過當地環保部門取得區域環境的最大承載能力。具體來說,審計人員應對區域環境承載力進行評價,確定區域內的主要環境問題,進而探尋區域環境承載能力所適合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環境污染評價標準,制定相應的環境信息披露政策制度。
2.當前環境污染狀況。審計人員可以通過上級監管部門的檢查結果,以及專業監測部門所收集的數據獲知區域內的環境質量狀況。根據區域環境的總體承載能力,判斷該區域內環境污染是否超標,檢查區域內各個企業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是否在環境承載能力評價標準的限度范圍內。
(二)區域環境管理審計
1.環境保護政策的有效性。某一區域內的環境保護政策對生態環境保護有效與否直接關系到區域環境質量的高低,審計人員應通過一系列的程序與方法對環境保護政策的總體目標、具體措施、評價指標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并提出完善政策制度的相關建議。
2.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情況。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情況審計主要包括:是否建立有效的部門協調機制;各項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情況;建設項目是否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區域內重污染行業落實環境保護政策的情況。
3.環境保護的規劃情況。對環境保護規劃的戰略目標、具體內容及其指標體系的制定情況進行總體評價;審查環境保護規劃的實施過程與結果;區域內重污染企業的環境會計制度與環境保護規劃是否充分有效。
(三)區域環保資金審計
1.環保資金的收繳情況。主要審查排污費、垃圾處理費和污水處理費等環保資金的征收是否及時、足額,有無應征未征、違規減免的情況;分析收繳核算的真實性、合規性,以及環保資金增減變動的原因。
2.環保資金的管理使用。主要包括:評價資金管理使用的經濟性、有效性;監管部門是否及時、足額撥付環保資金,有無弄虛作假,以及挪用、貪污等問題;資金使用是否符合國家規定,投向是否符合產業發展戰略,資金使用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有無因管理不善、決策失誤、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等原因造成環保資金浪費等問題。
(四)區域環境績效審計
區域環境審計的關鍵是基于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區域特征,對區域內環境保護狀況與環境治理進行環境績效審計,從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審計部門應從動態與靜態兩個層面,分析區域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現狀及其未來的影響。建立合理的環境績效評價體系,對區域環境保護進行有效評價,分析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現狀、未來發展趨勢,最終形成區域環境審計報告,提出區域環境保護的相關建議,以促進區域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三、推進區域環境審計的相關建議
(一)深化區域環境審計的理論體系研究
我國區域環境審計研究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深化研究相關理論體系。區域環境審計的理論體系主要由兩個方面組成:一是理論基礎,包括區域生態經濟學、環境治理學、政府公共管理理論、受托環保責任理論、企業社會責任理論,是正確認識區域環境審計、形成區域環境審計基本理論的前提;二是基本理論,包括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本質特征、目標、內容以及報告等方面,是創新區域環境審計制度、正確指導區域環境審計實踐的理論基礎(李璐等,2012)。此外,要加快制定操作性強的區域環境審計細則、執業標準和評價指標,解決好怎么審、審什么、怎么衡量等實際問題,使區域環境審計更加制度化、規范化。
(二)結合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的區域性特征
當前,我國已實施《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依據不同區域的環境承載能力、現已開發程度和未來發展潛力等因素,統籌規劃區域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建設,逐步形成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國土開發格局,這為深化區域環境審計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與指導。同時,由于各個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現狀存在較大差異,環境治理問題也呈現出區域性差異。因此,區域環境審計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產業結構特征、環境質量現狀與環境治理問題的區域性特征,制定出區域環境審計的差異化審計策略。
(三)加強區域環境審計跨部門的組織協調
區域環境審計的難點在于其區域性、專業性與協同性。因此,審計人員應當注重聯合審計機制,借助當地環保部門、水利部門和農業部門的專業條件,了解區域環境質量狀況。應當制定跨部門、多領域合作的環境審計法律制度,由審計部門與其他部門構建聯合環境審計主體,加強部門間的組織協調力度,推動區域環境審計跨部門的組織協調與統籌安排,促進經驗交流與信息共享,積極有效的開展環境審計。
(四)組建區域環境審計專業隊伍
審計部門開展區域環境審計最需要解決的是專業人才缺乏問題。擁有一支專業化程度高,勝任能力強的審計隊伍是至關重要的。環境污染問題的成因復雜、跨領域性導致區域環境審計涉及很多不同領域的專業問題。審計部門可以借區域環境審計的契機,吸引環境經濟學、環境管理學、生態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專業培訓,培養出審計部門自己的專家人才;同時,審計部門可以對內部審計人員進行培訓,加強審計人員在環境管理學、區域經濟學等方面的理論學習,提升區域環境審計的技術性、專業性與綜合性。此外,可以設置環境審計的外部專家機制,形成區域環境審計的專家隊伍,提高區域環境審計的效率和效果。J
中圖分類號:F0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9-0073-02
樓宇經濟是以城市商務樓宇為主要載體,通過開發、出售或出租商務樓宇引進各種現代服務業和新型都市產業,從而培育新稅源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新型都市特色經濟形態。淄博市作為一個依托資源開發起步、以重工業發展為主的老工業城市,在走向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進程中,經濟經濟增長方式必然要從粗放的資源型、速度型向低碳潔能、綠色環保和高科技的效益型轉變加快,這就亟須要不斷發掘和培育新型經濟增長點,因而大力培育發展樓宇經濟已成為推動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一種必然選擇。
一、淄博市中心城區大力發展樓宇經濟的意義
(一)有利于拓展中心城區經濟發展空間
目前淄博市中心城區的土地資源和生態資源空間日益縮小,化解中心城區經濟持續發展與土地資源日漸稀缺的矛盾,必須依靠集約化利用土地,須要一種以集約化發展為本質特征的經濟形式的出現,而樓宇經濟正是對土地集約利用的新型經濟形態。因為樓宇經濟具有占地面積少,科技含量高,集聚能力強,產值效益大等特點,被經濟學家比喻為“垂直的商業街”,這些優勢特點可以使中心城區的經濟發展由傳統的“平面空間”要效益轉向“立體空間”要效益,從而使淄博市城市中心區域經濟發展空間得到全新的拓展。
(二)有利于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升級
大力推動淄博市中心城區發展樓宇經濟發展有利于加快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培育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因為樓宇經濟具有產業集聚、人才集聚、信息集聚和資金集聚等功能,除了有利于拓寬城市經濟發展空間,還能夠推動城市新的商務功能區、金融功能區、文化創意功能區的形成,從而帶動相關配套產業和高端服務業體系的形成。而這些新興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優化淄博市中心城區的產業布局,有利于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升級。
(三)有利于改善中心城區投資環境
推動淄博市中心城區樓宇經濟發展有利于提升城市檔次、改善淄博市投資環境。因為推動樓宇經濟的發展與招商引資活動的開展是緊密相聯的。推動城市樓宇經濟的發展,首先需要建設一批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行政配套齊全、建筑風格鮮明的商務樓宇;而樓宇市場越發達,吸引大型企業總部入駐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大型企業總部的入駐必將帶動與之配套的相關企業的入駐,這必將會大大提升城市的整體檔次水平,淄博市中心城區的投資環境也會隨之大幅改善和提升。
(四)有利于增加中心城區就業機會
近年來淄博市中心城區的就業容納能力越來越有限,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增長度放緩,而大力推動樓宇經濟發展則能夠帶來新的就業增長效應,能夠給城中區就業市場的擴容提供新的載體和新的機會。因為城市樓宇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大批管理人才和服務保障人才,這為高學歷者、文化人、“白領”、“無領”創業者提供了就業機會。諸多高檔樓宇的建成會吸引知名企業公司、優勢產業的入駐,會催生一大批具有特色、技能含量高的崗位,這既給城市發展提供了許多新的就業崗位機會,也使各類專業人才集聚并改善城市人才的知識文化結構。
二、當前淄博市中心城區樓宇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樓宇經濟組織領導機制缺乏
盡管淄博市中心城區商務樓宇建設已初具規模,但與濟南、青島、杭州等發達城市相比,淄博市樓宇經濟發展尚處在初期階段,樓宇資源自發配置的特征比較明顯,缺乏政府方面的統一規劃引導。樓宇經濟在淄博市作為一個新興產業需要政府的強力支持,但目前市、區兩級尚未制定城市中心區域發展樓宇經濟的中長期規劃,也未成立發展樓宇經濟專門的組織領導機構。樓宇經濟發展缺乏有效的推進調控機制,相關政府部門對近年來全市商務樓宇資源的整體發展情況也未有全面的了解把握,對樓宇入駐各類企業的運營情況也缺乏較為全面的分類統計匯總,因而淄博市樓宇經濟發展的政府主導作用發揮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樓宇經濟發展優惠激勵政策欠缺
近年來許多發達地區政府部門都十分重視為樓宇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服務環境,在樓宇招商、配套設施建設、企業稅收等方面的政策上給予傾斜,財政上給予資助。但目前淄博市政府部門對發展樓宇經濟,包括商務樓宇建設、樓宇企業入駐運營、樓宇配套綜合管理等方面還未有明確的優惠政策和獎勵辦法,相關職能部門也沒有提出相關指導性政策意見。2012年出臺的《張店區加快服務業跨越發展的若干政策》中雖有對樓宇總部經濟的鼓勵和扶持條款,但當前市、區兩級政府尚未在商務樓宇建設、招商、經營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激勵扶持政策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樓宇企業經營者及投資者的積極性。淄博市許多樓宇企業主普遍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在規范組織、稅收扶持、配套設施建設、政府服務等方面制定出臺專門的樓宇經濟引導政策和優惠措施。
(三)樓宇入駐企業規模小實力不強
目前淄博市中心城區商務樓宇入駐企業普遍規模較小且實力不強,個體和民營小微企業占絕大多數,5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數量較少,而且行業層次較低,總部類企業或分支機構偏少。同時,樓宇入駐企業中計算機信息技術、金融保險、研發類等現代新興服務業占比重較小,絕大部分樓宇企業還是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行業,發展層次不高、科技含量較低,長遠發展潛力不大。
(四)樓宇配套設施與管理服務有待完善
目前淄博市中心城區全面運營中的樓宇由于建設年代較早且缺乏更新維護升級,普遍存在硬件配置較低、物業配套服務功能不完善的問題;新建樓宇雖然硬件水平較高,但也存在著周邊生活服務環境不夠便利的問題。比如:在建設配置標準方面,絕大部分樓宇物業管理標準和服務檔次不夠高,內部裝修檔次一般,衛生保潔水平層次較低,缺乏辦公通信自動化、安保監控自動化等星級標準配置;在功能設施配套方面,絕大部分樓宇智能信息化程度不高,配備停車場停車位不充足、電梯容量偏少,高峰期經常出現排隊等電梯、找車位的情況;周邊服務環境方面,很多樓宇還存在著餐飲服務欠缺、購物不便、道路交通擁擠等問題。
(五)樓宇品牌特色化程度不高
目前淄博市中心城區綜合性商務樓宇較多,特色樓宇、專業化樓宇較少,樓宇知名度和吸引力還不夠強。除齊賽科技城與動漫城是以現代信息服務業和計算機軟硬件為主的IT產業專業化樓宇外,大部分商務樓宇品牌特色、專業集中化程度不夠明顯,“大而全”同質化競爭的不良現象較突出。同時,樓宇招商中因急于收回成本往往只重招租,過于片面追求入駐企業數量,對入駐的企業缺乏篩選,特別是缺少總部經濟和具有產業引領作用的企業入駐,從而導致入駐企業關聯度低、經營范圍分散,難以形成行業集聚效應和品牌效應。
三、加快淄博市中心城區樓宇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政府規劃引導,建立組織管理機制
堅持城市規劃與產業發展布局緊密結合,在遵循淄博市中心區域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布局的前提下,制定科學合理的樓宇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并確定年度發展目標;以建成、在建和擬建的商務樓宇為載體,進行科學的樓宇經濟空間布局和業態規劃。建議盡快成立淄博市中心城區樓宇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協調解決影響樓宇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負責定期分析樓宇經濟發展運行狀況,研究制訂發展規劃、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并督促落實與考核。中心城區樓宇集中的相關街道也應成立相應的工作組并落實專人負責,力求建立起市、區、街道、樓宇四級聯動的服務網絡,為樓宇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領導保障。
(二)出臺優惠扶持政策,助推樓宇經濟發展
借鑒先進地區的做法,結合淄博市中心城區的實際情況,盡快出臺鼓勵和扶持樓宇經濟發展的專項政策,并加強樓宇經濟政策的宣傳和推介。優惠政策建議涵蓋以下幾方面:制定樓宇經濟專項稅收優惠政策,取消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樓宇企業經營成本,以吸引企業入駐;鼓勵專業特色商務樓宇發展,對出租率顯著提高的樓宇、具有經營特色的專業樓宇、總部經濟落戶的樓宇應給予一定獎勵;鼓勵樓宇業主提高物業服務水平,對改造提升樓宇智能化管理水平、完善相關配套設施的樓宇業主,給予一定獎勵補貼。
(三)改進樓宇招商方式,大力發展總部經濟
建立高效靈活的樓宇招商組織體制,形成樓宇招商合力,充分發揮政府、中介、業主、物業在樓宇招商中的作用,實現四方聯動。建議重點培育一支懂樓宇經濟發展的招商隊伍, 以提高專業化招商水平,加大樓宇針對性招商力度。積極轉變招商理念,圍繞擴大總量、提高質量、培植稅源的目標,加大銀行證券、文化創意、科技創新、中介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的招商力度。建議通過媒體重點推介塑造淄博市樓宇形象、提高樓宇知名度,大力引進國內外大型企業的區域性總部入駐,加速總部經濟在淄博市中心區域高端商務樓宇的集聚,并逐步打造一批“主題樓”、“億元樓”,以不斷提升淄博市中心區域樓宇的整體檔次水平。
(四)改善樓宇配套設施,營造良好服務環境
建立健全多層次、全方位的樓宇服務管理體系,重視發揮政府對商務樓宇的服務作用,可設立商務樓宇物業協會,通過協會不斷增強政府與樓宇業主之間的溝通交流。積極營造良好的樓宇發展服務環境,建議在外部環境上,充分挖掘潛力擴容外部停車設施,抓好公共停車場、立體停車場建設,加快道路交通設施改造,完善商務區步行系統;建議在內部環境上,重點完善樓宇更新改造技術標準,提高樓宇的建設水平和軟硬件環境,解決電梯容量不足、物業管理不完善等問題。與此同時,還應積極促進樓宇周邊生活項目的開發,引進相配套的商業零售、餐飲休閑、文化娛樂等服務項目。
(五)培育專業特色樓宇,增強樓宇集聚效應
積極打造特色樓宇聚集片區,圍繞樓宇項目的主導業態進行特色招商,引導同一行業、性質相近的企業在樓宇內聚集發展。培育專業特色樓宇引入行業龍頭是關鍵,應想法設法引入產業龍頭企業和總部經濟,并通過其輻射帶動作用,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以形成樓宇的特色產業鏈條,從而打造出淄博市一批特色突出、結構合理的高端服務業樓宇聚集片區。
參考文獻:
[1] 夏效鴻.樓宇經濟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10.
一、引言
顯而易見,我國的經濟迅猛發展,河北省的經濟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存在經濟發展速度較慢的問題。河北省各市區有著不同的特色,比如唐山市的工業發展較好,承德、秦皇島二市是旅游城市,而邯鄲和保定二市是歷史文化名城,因此它們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動力可能存在差異。研究河北省各市經濟發展潛力可了解各市近期經濟發展的潛力的差異,將經濟發展的潛力激發釋放為經濟發展的實力。李剛[1]從經濟、民生、消費、投資、人口資源六個方面建立指標體系,通過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兩種方法研究江蘇省經濟發展潛力現狀,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但是在研究過程中由于數據的缺失,剔除了人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標;余昭朋[2]從消費能力、城市實力、政府作用、相關產業、商業現狀、不可控因素六方面研究分析無錫市夜經濟發展潛力,但是并沒有根據發展中的問題給出合理的建議;董輝[3]重點關注了資源、勞動和環境保護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通過全要素生產率分析,研究表明提升經濟發展潛力的關鍵是提高技術效率,但其研究時間較早,不能準確代表河北省目前的發展狀況。本文針對上述文獻存在的問題,以河北省為例,用2020年的數據,通過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兩種方法,探究河北省各市經濟發展的潛力,并針對研究結果,為河北省的發展提出建議。
二、經濟發展潛力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理解經濟發展潛力概念的基礎上,整理分析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并結合河北省各地級市的發展特點,從經濟、社會、教育與科技、資源與環境四個方面全面考慮影響因子,建立指標體系。數據來源于2020年河北省各市統計公報、中國城市科技發展報告以及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
三、河北省各市區經濟發展潛力的實證分析
(一)河北省各市區經濟發展潛力的因子分析
1.研究思路利用SPSS軟件進行因子分析,從上文所述的四個方面確定的21個指標中適當提取若干公因子,通過加權得到綜合因子得分,以綜合因子得分來反映各城市經濟發展潛力的大小。本文用來提取公因子的方法為主成分分析,進行因子旋轉的方法為最大方差法。2.研究過程(1)因子分析的適用性檢驗通過相關性檢驗,發現:X1與X3、X7,X6與X7、X8,X10與X16、X18,X11與X14的相關系數在0.8以上,相關性較強。這說明21個指標反映的信息部分重合,所以適用因子分析。(2)確定公因子數目提取的這若干個公因子對21個指標的解釋能力隨累積方差貢獻率的增大而增大。由表2可知,這4個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85.6%,大于一般情況下有效提取的臨界值85%,解釋能力較強,因此提取4個因子是合理的。(3)旋轉成分矩陣為了解每個因子所代表的具體意義,進行因子旋轉。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利用外資、進出口總值、平均受教育年限、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科技創新發展指數、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化率這些變量有較高的載荷在第一因子上,主要反映經濟、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因此稱第一因子為“經濟與科教因子”;常住人口、老齡人口比重、旅游收入、教育支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在第二因子的載荷較高,主要反映社會資源方面的信息,因此稱第二因子為“資源因子”;土地面積、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指數、公路路網密度這些變量有較高的載荷在第三因子上,因此稱第三因子命名為“環境因子”,第二產業比重、第三產業比重二者有較高的載荷在第四因子上,因此稱第四因子為“產業結構因子”。(4)各市區經濟發展潛力因子得分按照第一因子(F1)的方差貢獻率44.5%,第二因子(F2)的方差貢獻率17.1%,第三因子(F3)的方差貢獻率12.7%,第四因子(F4)的方差貢獻率11.4%,綜合因子(F)得分由這四個因子加權求和得到,系數是貢獻率占累積貢獻率的比重。表3為2020年河北省11個地級市的經濟科教、資源、環境和產業結構四個因子的綜合得分和排名。3.結論經濟實力、教育科技因素對于經濟發展潛力的影響最大,在這些方面實力較強的城市,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潛力??傮w來看,在2020年,唐山市的經濟發展潛力最大,居于河北省市級城市的首位,唐山、石家莊和邯鄲三市位列前三;承德、衡水、張家口三市的經濟發展潛力較差,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經濟與教育科技方面,石家莊市、唐山市發展最好,衡水市、邢臺市發展較差;在資源方面,保定市、邯鄲市發展最好,這兩個城市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較多的人力資源、教育資源、旅游資源和醫療資源,而張家口和秦皇島二市這些方面的資源較少;在環境方面,衡水市、廊坊市的環境較好,有較好的空氣、水以及交通環境和較多的生活空間,張家口市、承德市應在多方面提升自身的生活環境質量;在產業結構方面,唐山市、邯鄲市的因子得分最高,原因是這兩個城市的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第三產業比重較小,這對于經濟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石家莊市作為省會城市,綜合排名第二,它的經濟、科教,資源發展較好,在河北省都處于領先的位置,但是環境質量還有待提升;承德、秦皇島二市是旅游城市,其中承德市各方面的發展都處于河北省落后的水平,秦皇島市的經濟科教發展較好,但資源、環境發展并不領先;唐山市是重工業城市,經濟科教方面發展較好,但要使經濟發展潛力得到提升,應注重資源、環境方面的發展。
(二)河北省各市區經濟發展潛力的聚類分析
1.研究思路為探究河北省各城市間經濟發展的潛力的異同之處,了解河北省各城市經濟發展的潛力,根據本文上一部分因子分析的結果,通過系統聚類的方法,對11個市區進行聚類。類間距選擇最短距離、用歐式距離計算樣本間距。2.聚類結果通過聚類分析,將河北省11個地級市的經濟發展潛力分為三類,見表4。3.結論第一類城市唐山市和石家莊市綜合得分最高,是河北省經濟發展潛力最大的兩個城市。在經濟科教因子上位列前兩名,說明這兩個城市的經濟科教水平在河北省處于領先水平,但是在資源、環境兩個因子上的排名并不靠前,這是由于經濟的發展對于資源、環境產生了負向的影響,唐山市是一個工業發展不錯的城市,這對于促進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優勢。第二類城市秦皇島、廊坊、滄州、保定和邯鄲五個城市的綜合得分較高,經濟發展潛力較強。其中,秦皇島市、廊坊市在經濟科教方面發展較好,在河北省各市中也處于較為靠前的位置,秦皇島市的旅游業、廊坊市的地理位置對于兩地的經濟發展是非常有利的;邯鄲市、保定市的資源豐富,土地面積大、人口數量多,也有較多的旅游資源。第三類城市邢臺、衡水、承德和張家口四市的綜合得分較低,經濟發展潛力小。其中,衡水市在交通、空氣和水的質量方面較好,但是這些對于經濟發展潛力的直接影響較小,邢臺、承德、張家口不存在特別明顯的某些方面的優勢,因此這些城市發展較差。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研究河北省經濟發展的潛力,發現河北省經濟發展的潛力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現狀、教育科技對于經濟發展潛力的影響程度最大,河北省11個地級市之間存在較大的發展差異且有著不同的發展特色。面對這些情況,首先,各地級市應當重視經濟水平的提升,重視教育、科技的發展,調整教學制度,強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全面發展,愛動腦、愛思考的優秀學生,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為科研創造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并利用好科技成果,使之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其次,城市經濟發展應當充分利用城市特色,比如承德市、秦皇島市旅游資源豐富,兩市可制定相關發展規劃,建設旅游品牌和旅游基地,建設避暑山莊等重點景區,使之發展成為河北省乃至整個中國的旅游強區,廊坊市和北京鄰近,唐山、石家莊兩市的經濟實力最強,可充分發揮經濟強市對于其他地區的經濟帶動作用,使其他地區的經濟得到更好地發展,邯鄲市、保定市可充分利用當地的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發展特色經濟;第三,各城市應把握機會,交流經驗,合作共贏,尤其是經濟發展潛力較小,沒有明顯發展優勢的城市,應當充分把握國家的相關政策,借鑒其他城市的發展經驗,緊跟時展潮流,謀求自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剛,張詩雨,孔靖婧.江蘇省經濟發展潛力影響因素及預測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39(7):74-81.
[2]余昭朋.無錫夜經濟發展潛力研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20(6):89-91+102.
[3]董輝.河北省經濟發展潛力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6.
我縣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縣,全縣面積2394平方公里,總人口33.3萬,其中瑤族、畬族等15個少數民族5.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縣總人口的17%,是郴州市少數民族人口最多、民族鄉村面積最大的縣。全縣轄有5個瑤族鄉鎮。
汝城縣歷屆黨委、政府非常重視民族鄉鎮的工作,把做好散居少數民族工作作為整個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抓,在認真貫徹落實民族法律和政策的同時,結合本地實際,汝城縣委、政府于1996年做出了《關于認真落實民放政策,切實做好民族工作的決定》(汝發[1996]14號文件),把民族鄉鎮作為為轄區的“西部地區”來對待,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切實加大對民族鄉扶持力度,幫助民族鄉加快經濟社會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指導下,在歷屆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全縣民族鄉鎮各族人民奮發圖強,克服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農民增收渠道單一等困難,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鄉村面積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但由于歷史、地理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民族鄉經濟社會發展仍相對落后緩慢,制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問題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然條件惡劣。少數民族鄉鎮往往既無區域優勢,又無資源優勢,山高田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自然條件差,造成經濟發展落后。
2、思想觀念陳舊。群眾文化素質偏低,小農經濟意識比較突出,缺乏冒險精神和闖勁,固步自封安于現狀較普遍。部分干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
3、基礎設施落后。各民族鄉成立之初,大都處于“無公路、無電力、無電話廣播、無醫療設施”和“缺吃、缺穿、缺住房、缺文化、缺技術”的“五無五缺”狀況。近些年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導下,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事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信息閉塞、交通狀況、農田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仍是制約民族鄉經濟發展的障礙。
4、財政非常困難。財源枯竭,鄉村兩級發展集體企業難度大,幾乎沒有支柱財源,加上歷史上的各種負債,鄉村兩級都只能以保工資保運轉為目標,無錢辦事業現象普遍。
5、文教衛事業發展緩慢。民族地區條件較差,壓力大,待遇不高,影響了干部工作積極性;基于同樣原因,教師、醫務人員、科技人員也不愿到民族地區工作,人才外流現象嚴重,加上經濟條件所限,醫療設施、學校建設硬件設施都相對落后。
三、建議
為了更好地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建立完善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和諧發展政策,體現民族鄉鎮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讓民族鄉鎮得到更多實惠,提出幾點建議:
1、建議縣委、縣政府出臺新的文件,制定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民族政策。現有的汝發[1996]14號文件《關于認真落實民族政策,切實做好民族工作的決定》有許多條款已經過時,如關于農業稅、屠宰稅的條款,有的已執行完畢,有的標準參照現時太低了。
2、建議各級各部門繼續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重點加強民族鄉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民族鄉鎮交通、通訊、農田水利、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加強對民族地區的指導,幫助民族鄉鎮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并在資金物質技術上給予幫助。
關鍵詞 山西經濟 經濟轉型 金融支持
一、山西經濟發展的現實分析
山西省是國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特別是煤炭生產基地,近年來,隨著部分地區的資源枯竭,世界能源產品價格的大幅下跌,其他省市煤炭資源的不斷發現和開采以及國家對能源出口的限制增加,就區域而言,山西的煤炭生產龍頭地位發生動搖,因而也導致山西經濟總量出現增長下降的態勢。山西省經濟總量在全國排位靠后,經濟發展存在很多問題。
歸結起來有三方面問題:第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產業結構存在明顯缺限;第三產業發展較慢,其產值比起發達省份和地區對國內生產總值貢獻率低;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大部分地區還是保留老式耕作方式,沒有實現機械化。第二,地區結構不協調。山西省地域發展不平衡,教育發展不平衡。第三,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依然持續。長期以來山西省經濟增長速度是靠高投資、高能耗、高污染來支撐的,經濟高速增長與資源要素越來越短缺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所以,構建節約型社會,發展節約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我省今后發展重中之重。
二、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新思路――金融支持經濟轉型
(一)山西經濟轉型亟需金融支持
金融支持包括金融規劃和金融政策。金融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過程中充當參與者和引導者角色,通過金融支持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結合產業政策的制定的科學預見性,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所以,金融支持指積極配合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等,多政策相互協調,形成合力,共同服務于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發展。
山西省作為能源型大省經濟轉型需要金融支持:第一,經輝煌的主導產業需要金融支持:金融可以充分發揮引導經濟發展的作用,合理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提高使用價值,促進國民經濟建設,抓住國家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機遇,適應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戰略需要(煤炭資源整合)。第二,替代產業的發展需要金融支持:資源型經濟轉型必須依據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不斷發展替代產業。發展的替代產業是要代替原有的資源型產業成為主導產業的,而培育主導產業的過程是一個極其漫長而且耗資巨大的過程,特別是推進旅游業、新材料、節能環保、新型能源等產業的崛起,必須要用金融政策與財政政策予以保證。第三,金融發展滯后制約資源型城市發展:山西金融業發展遲緩,缺乏有效的直接間接融資模式,嚴重制約了其他產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發展,也難以支持其他新興產業發展。
(二)推動山西經濟發展的對策:加強金融支持
山西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更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以下從政府與金融機構兩個方面就加強金融支持,推動山西經濟發展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第一,對政府方面的建議:首先,全力化解金融體系的歷史包袱。銀行體系累積過高的不良資產,必然會嚴重地制約銀行對經濟體系的支持能力。因此,在國家對國有銀行進行不同形式的注資時,對歷史包袱嚴重的地區應當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全力化解金融體系的歷史包袱。其次,政府要積極營造適應金融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大力發展晉中、晉南農業經濟,提升對本地資源的開發和再利用為突破口,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同時煤炭資源的開發,要有合理的規劃,避免浪費與不合理開采。最后,發揮政府在信用環境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加強整治信用環境,政府要幫助金融機構維護債權,化解金融風險。
第二,對金融機構方面的建議。首先,要依托經濟中心區,突出支持以中心城市為中心的產業帶建設,以線串點,以點帶面。如:以太原為核心的經濟中心區是我省智力資源比較密集、工業基礎較好、基礎設施較完備、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其次,要加大信貸投入,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加大對旅游業的信貸投入,使山西通過旅游業的發展來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使之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再次,制定金融支持山西經濟跨越式發展規劃,加強部門的協作,提高資金配置效率。金融機構繼續做好牽頭、協調、配合工作,構建政、銀、企三方合作平臺。最后,建立完善、健全的金融組織體系,建立完善的非國有金融服務體系,完善信貸管理機制,加強金融監管,提高信貸資金運行質量,最終實現信貸資金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郭小明.1995―2002年金融支持青海經濟增長實證分析.經濟與金融.2003(9).
[2]中國人民銀行白銀市中心支行課題組.對金融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西安金融.2005(6).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關鍵的轉折期,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難題。針對這些挑戰,如何進行農業經濟發展道路的改革創新,成為當前需要思考的方向。
1我國農業經濟的地位
農業經濟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經濟的發展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能否穩定持續進行的重要因素。對于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不管是工業還是服務行業都離不開農業原材料的支撐。因此,在我國,農業的經濟發展問題一直是重中之重。
2我國農業經濟的現狀
自20世紀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經濟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為了與世界經濟同步接軌,我國的農業經濟體制也在不斷地做出改革創新,黨和國家一直以來對“三農”問題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當今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背景下,我國的農業經濟也進入了一個相對穩步發展的階段。同時伴隨的農業經濟的發展,許多過去沒有的農業新問題也漸漸進入的人們的視線[1]。
3農業經濟面臨的問題
3.1缺乏完善的農村基層設施體系
在我國,農村基礎生產設施都不夠完善,許多農村地區的農業設施的生產方式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老路上。同時,運輸方面交通不暢,缺少完整公路、鐵路以及航空等交通設施的立體化網絡。水利設備陳舊老化,對于農業發展中可能出現的災害抵抗能力較差。
3.2農業科技含量低
在我國農業的經濟發展上,科技含量較低,資源消耗大,農業產品產出率不高。同時相較于大型的工業企業及第三產業,我國在農業科技的投入也比較不足,造成農業方面的頂尖科技型人才的流失。這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難以形成現代化大規模生產的主要原因。
3.3農業生產模式單一
在我國,大多數農村的生產模式仍在走過去的老路,采用“刀耕火種”這種粗放型生產方式。農產品的結構也過于簡單,大多數農民的受到思想上的約束,將可種植的農產品僅僅放在基礎的糧食作物上,對于經濟效益較高的水果等經濟作物視而不見。而由于我國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對于農業的經營模式也停留在較為原始的農業原材料直接出售上。
3.4農業資金投入不足
相對我國的工業及第三產業的發展建設,在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還有待于加強。農業經濟的發展缺乏財力上的支持,就無法進行真正的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建設。同時也無法打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降低了我國農業企業的競爭力,使得農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惡性的循環。
4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的方式
4.1完善農村基層設施建設
相對于同地域的城市而言,農村的物質文化發展都相對落后,與農業相關的周邊產業發展不足,使得農業經濟發展規模受到了限制。所以想要發展農業經濟,實現國民經濟的騰飛,就要從最基礎的地方著手。沒有一個良好的生產設施基礎,就無法建立起長遠的經濟發展道路。相關的政府機關部門要緊抓農村基層的生產設施的建設問題,將工作落到實處。對于相對陳舊的生產設備進行更新換代,積極引進世界先進的生產設施;建設完善的水利工程體系,提高抗旱抗澇等自然災害抵抗能力;鋪設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減少農業經濟發展中對運輸成本的消耗。
4.2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培養農業科技人才
從世界宏觀的經濟發展形勢來看,我國在經濟發展中所運用的科技力量相對于發達國家尚且有欠缺。缺少科學技術的注入,就無法完成農業經濟跨越式的發展。尤其在我國地廣人稠土地資源相對有限的基本國情下,實現農業的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科學生產能力已經刻不容緩。從與農業相關的各級政府機關再到農民自身都應該重視起對科技興農科技富農的發展理念,積極引進世界各國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先進農業生產設備,科學改良農產品品種,創新農業生產方式。同時國家也要大力的培養與農業相關的一流科技人才團隊,大力扶持農業科技研發機構,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發展技術,切實做到依靠科技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2]。
4.3創新農業經營模式
就我國當前的農業經濟發展形勢來看,過去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已經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建設的步伐。對現有的農業產業結構的改革創新已經是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途徑。創新農業的經營模式,一定要符合當前的市場經濟形勢。一方面,擴展農作物的種植范圍,實現農產品的多元化與多樣化,生產優質、優良、品種齊全的農副產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重點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農作物特產,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大眾需求。另一方面,改變過去的農產品出售模式,將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統籌到一起,形成一條完整的農業經濟產業鏈。
4.4加大農業產業投資力度
相較于工業與第三產業,我國的農業資金比較匱乏。想要發展農業經濟,就必須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財政資金的投入,對于農業企業給予相對便利的政策發展環境。同時,改善我國農業的投資環境,積極主動的吸引外資投入。
5結論
總而言之,在我國農業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仍然有新的挑戰等待我們去面對與解決。發展農業經濟是一個漫長的經濟工程。我們只有不斷完善農村的生產設施;創新農業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增加對農業的扶持程度。才能不斷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進步與發展。
作者:韓永香 單位: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天池店鄉人民政府
學習十七屆五中全會個人心得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在20xx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勝利召開。大會將集中討論審議“十二五”規劃建議。“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并全面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研究和提出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對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對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對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
通過網絡和新聞的學習,我明白了大會的宗旨,旨在為我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奠定體制基礎,圍繞“人本、綠色、創新、協調”的主線,推進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和諧化、生態文明化,以及價值觀的先進化和多元化,這也是來幾年我國發展轉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規劃建議,展現出了我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民主民生方面的發展路徑與圖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十二五”規劃的主基調是“加快經濟方式轉變”,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入手,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舉措。
我覺得,五中全會對我國未來幾年的發展具有決策性的意義。自從“一五”計劃開始實施工業化戰略以來,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就是一場拼體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賽,而此時的“十二五”更是關鍵的一程。只有把握過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來。然而,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規劃面臨的巨大挑戰。我們面臨的不僅是機遇,更是挑戰。在“十二五”期間,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核心任務,要推進我國工業化的關節點,拆除農民工市民化障礙的根本出路,擴大居民消費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十二五”體現了以人為本,深切落實了科學發展觀,在集約型經濟增長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包括產業優化升級、節約能源資源、保護改善環境、分配合理、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在內的經濟發展總體方式的歷史轉型。也將很好地解決兩代農民工的生存生活問題。
中圖分類號:S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3007002
1引言
林下經濟是我國林業經濟領域的一種新的發展形式。它是在不影響林木正常生長的情況下,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來對養殖業等產業進行發展的一種經濟形式。由于這種經濟模式并沒有對森林資源的生態功能造成嚴重破壞,因而這一模式的應用,對林地生物的多樣性的實現,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發展,林下經濟模式的推廣,可以被看作是對林業經濟進行優化的一種有效方式。
2我國林下經濟的發展現狀
2.1發展林下經濟的客觀條件
在對林下經濟的發展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一些地區在竹林中發展竹蓀種植,在板栗林中開展栗樹菇種植的做法,就是對林下經濟進行發展的表現。從客觀條件因素來看,我國林下經濟的發展,主要與自然條件和國家政策兩大因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從國家綠化委員會公布的2015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數據來看,我國的森林面積已經達到了2.08億hm2,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了21.63%[1]。通過將這一數據與之前國家在森林普查工作中所獲得的數據相比,可以發現,我國的國土森林覆蓋區域面積表現出了增長的趨勢。這種增長趨勢的出現,為國家林下經濟,提供大量的發展空間。從國家政策方面的相關因素來看,國家對林業發展的扶持,為林業經濟,提供了一定的發展空間,一些地區的地方政府對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關注,也讓這一經濟模式成為了促進農民致富的有效方式。
2.2林下經濟的經營模式
我國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東南地區和西南地區。從這些地區發展林下經濟的經驗來看,它的生產模式主要包括了林下種植和林下養殖這兩大生產模式。廣西桂林境內一些地區的肉雞養殖業就是建立在林下經濟模式的基礎之上的。除此以外,桂林市荔浦縣等地構建的以森林資源為依托的森林觀光旅游業,也可以被看作是林下經濟的一種特殊化的表現形式。公司模式和以協會、合作社為核心的經營模式,是林下經濟的兩種主要經營模式[2]。其中,公司化模式主要指的是一種以公司、林下經濟養殖基地和農戶為核心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在這一模式的應用過程中,企業可以為農戶提供種子(原料或動物幼崽)、種植(養殖技術)、防疫技術和產品收購服務。農戶利用企業提供的材料進行種植(養殖),由于這種方式可以讓農戶獲得較為穩定的收入,在林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這種模式已經成為了國家林下經濟的主要發展方向。合作社模式主要是通過組建擔保協會及生產合作社的方式,來發展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這一模式的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農戶解決發展資金問題。
3林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從我國林下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規模化的發展時間相對較短,可供借鑒的經濟發展模式相對較少。在缺乏完善的產業結構的情況下,總體效益不明顯和林下資源利用率相對較低的問題,是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政府層面的問題
從政府在林下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來看,林下經濟的引導作用,林下經濟的扶持作用和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監管作用,是政府所要承擔的主要責任,同時,在這種經濟模式的發展過程中,貸款措施不完善、森林保險機制不完善和管理體制缺乏科學性的問題,也會影響到林農、林下經濟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關系。
3.2企業層面的問題
從前文中的論述來看,以公司、林下經濟種植(養殖)基地和農戶為核心的經營模式,是林業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經營模式。在一些與林下經濟有關的企業之中,企業在對利益分配過程中損害農戶利益的措施和企I在發展林下經濟過程中,給林地造成的生態破壞和企業因自身經營問題所引發的資金問題和銷售問題,也會給林下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4]。
3.3林農層面的問題
從林農層面的因素來看,農戶自身的生產積極性,是事關林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從農戶個體因素來看,農戶土地生產意識較低,是林下經濟在農村地區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從這一問題的產生原因來看,一些山村交通條件較為落后,在與外界聯系不暢通的情況下,正常的市場交易并不能對農戶家庭收入的提升提供幫助,而這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讓農戶喪失了提升土地生產能力的意識[3]。同時,由于大量農村青年外出務工,在勞動力嚴重缺失的情況下,留守在村中的老年人和兒童并不具備提升土地生產能力。除此以外,對林下經濟模式的觀望和對林下經濟收益預期的擔憂,也是影響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
4林下經濟的發展建議
4.1政府層面的發展對策
從林下經濟的自身特點來看,良性化的產業發展格局,是為林下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的重要因素。對林下經濟的生產問題和林下經濟產品的市場問題的關注,是政府在推動林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對此,政府部門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促進林下經濟的發展。
(1)政府部門需要對林下經濟的發展重點進行關注。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在發展林下經濟的過程中,對本地區的森林資源現狀進行了解,在對本地區的地理環境進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確定林下經濟的發展形式,在構建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以后,政府部門需要對企業準入制度和產品轉入制度進行完善,并通過構建監督檢查機制的方式,對林下經濟中的生產行為進行規范。在對林下經濟的產品服務問題進行處理的過程中,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構建交易市場,鼓勵企業構建電子商務平臺和構建產品認證機制的方式,對農戶和林下經濟企業的市場風險應對能力進行提升。
(2)在發展林業經濟的過程中,政府部門也需要對與林下經濟有關的經濟政策進行完善,這就要求政府在日常工作中,要對與之有關的保障措施和金融支持措施進行完善。
(3)林下經濟相關政策的透明性的強化,也是政府部門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這一措施的應用,可以讓企業和農戶對林下經濟的政策環境進行充分認識。關于林下經濟發展中的勞動力不足,政府部門可以通過鼓勵農民回鄉就業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從林下經濟與我國食品工業之間的聯系性來看,可食用性林下經濟產品的產品安全問題,也應該引起政府部門的關注。在對這一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林下經濟經濟產品的產前管理、產中管理和產品上市以后的流通管理工作需要成為政府關注的重要問題。對產品質量監督體系的完善,也是國家在解決林下經濟產品的產品安全問題的過程中所采取的一種有效措施。
4.2企業層面的發展對策
在林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企業因素已經成為了影響林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對自身競爭力和風險應對能力的提升,是企業在參與林下經濟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針對國家對林下經濟發展問題所提供的優惠政策。企業應該將林下經濟產品的產品質量的提升,看作是事關自身發展的重要問題。對此,企業可以通過積極申請有機食品品牌、綠色食品品牌、國家馳名商標和省級著名商標等措施,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可以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進行合作的方式,為農戶提供一些較為先進的林下經濟發展技術。針對市場因素給企業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企業可以通過訂單化生產形式的應用,對農戶參與林下經濟發展的積極性進行提升。也可以通過對與之有關的信息收集體系、營銷策劃體系和宣傳推廣體系進行完善的方式,對自身的林下經濟經營戰略進行完善。除此以外,一些林下經濟產品深加工項目的構建,也可以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的方式,促進自身的發展。
4.3林農層面的發展對策
針對小農思想給林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林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林農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加深對林下經濟的了解。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農戶需要對與林下經濟有關的產業政策進行了解,進而通過申請相關保障措施的方式,保證生產活動的進行。例如在對適宜林下經濟模式的作物進行選擇的過程中,農戶需要將一些適合林地肥力條件、喜歡在陰涼環境中生長的作物進行應用,食用菌、中藥材和一些工業原料性農產品的種植,可以在林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得到應用。在發展林下養殖業的過程中,農戶需要對以草、禽畜、蟲、林為主的林下畜牧經濟模式的構建方法進行了解。其次,在發展林下經濟的過程中,農戶也需要對一些與林下經濟有關的新技術進行學習,進而在從事r業生產活動的過程中生產出貨真價實的綠色產品。第三,為了避免林地資源的浪費問題,在需要常年外出的情況下,農戶可以通過土地流轉機制對林地問題進行處理[5]。
5結語
在林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企業是這一經濟模式的重要支撐,農戶是這一模式的投資主體,政府部門發揮的是一種宏觀調控的作用。良好的政策環境、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企業品牌效應之間的綜合作用,是促進林下經濟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胡佳.我國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3.
[2]張秀宏.淺談林下參經濟發展現狀、存在的困難與建議分析[J].現代農業,2015(12):68~69.
[3]劉志煒.淺談發展林下經濟的思考與建議[J].林業科技情報,2013(1):16~18.
改革開放以后,國內許多企業都如雨后春筍般飛速發展了起來,經濟和科技的進步不僅使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使我國綜合國力得到提升,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制約我國進一步發展的問題。而綠色經濟的提出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弱對這些問題對我國未來發展造成的不良影響。而綠色經濟在我國的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接下來筆者將對綠色經濟進行進一步的介紹,同時針對中國綠色經濟發展和機制政策進行分析和創新性的研究。
一、綠色經濟的相關介紹
顧名思義,綠色經濟使根據我國社會、環境資源、經濟水平等情況提出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綠色經濟是針對我國經濟、環境、社會不能協調發展而提出的,其核心目標是效率、發展、可持續,首次提出者是英國的經濟學家皮爾斯。在我國,綠色經濟被這樣定義——綠色經濟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發展目標,以生態農業、循環工業和持續服務產業為基本內容的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社會形態??梢哉f,綠色經濟打破了我國發展過程中經濟與資源環境不協調的尷尬境況,要知道,如果經濟的發展是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那么這種經濟無異于“割肉補瘡”,是十分不明智的。我國目前仍然屬于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和資源的協調上應該十分重視,正所謂發展是一種長遠的計劃,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所以,在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方面應該著重進行研究。
二、當前國內綠色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環境資源壓力過大
要知道,在綠色經濟模式在我國被提出之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大多都是以損害環境、消耗資源為代價進行的。雖然之前的經濟發展是大勢所趨,但同樣今后的綠色經濟也是時展的必然。我國是人口大國,總體來看資源并不匱乏,但是人均資源卻很少,所以我國的環境資源壓力是很大的。尤其是在經過多年耗損以后,我國的各方面資源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減少,并不允許我們繼續拿資源和未來去換取經濟的暫時發展。同時,在綠色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環境和資源壓力過重也給綠色經濟的實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二)機制弊端制約綠色經濟發展
我國的官員考核機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單純以GDP為考核標準會促使地方官員以環境和資源為代價著重發展經濟,忽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問題,從而導致可持續發展的難以施行。中央與地方財政分權的體系導致了目前地方大多重點發展土地財政,提高房價,從中獲取利潤,發展經濟。但是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又不夠,這就導致了體制制約經濟這種狀況的發生??梢哉f我國的機制是存在弊端的,這種弊端制約著我國的各方面發展。下圖為一個簡單的結構圖,希望可以便于讀者理解。
(三)相關法律政策對綠色經濟發展的支撐不足
從長遠角度來看,環境資源的保護重于短期的經濟發展,但是在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相關的法律政策一直不是很完善,使綠色經濟難以施行。例如環境資源的問責就一直沒有明確的方向。
三、對于綠色經濟發展提出的建議
(一)完善相關體制機制來推動綠色經濟發展
在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相關體制機制的完善是重中之重,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了體制機制中存在的弊端,才能夠是環境和資源得到切實的保護,才能夠使我國的環境、經濟、社會完美的融合,達到真正意義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相對不完善的體制機制一直是催化階級矛盾的關鍵點,只有完善體制機制才能夠真正遇到對環境的保護,進而達到全面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二)從國家到人民都要樹立綠色觀念
我國人民的思想觀念是否正確是綠色發展能否實施的關鍵。應該從國家到人民都樹立綠色觀念,深刻認識到綠色經濟的重要性,大力發展綠色工業、循環工業。只有我國人民從思想上認同了綠色經濟,不再執著于短期內的經濟發展,才能夠使綠色經濟在我國真正的施行。
(三)轉換政府角色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人情社會,在政策法律和企業之間的溝通與銜接上需要考慮的因素過多,導致相關政策不能夠全面的貫徹落實,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所以這就需要政府轉換角色,做到有法必依,依法辦事。例如在環境維護上做到及時問責、有效問責,并采取相關措施進行對環境的保護。在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問題上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保護機制,定期進行對企業檢測和教育。
四、總結
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我國目前各個方面的境況來看是必然實行的,本文首先對綠色經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和介紹,從而引出了我國綠色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國綠色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存在于三個方面——環境資源于經濟發展存在沖突的不良基礎、機制弊端制約綠色發展、相關法律對綠色經濟發展的支撐不足。同時筆者也針對綠色經濟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對我國的相關體制機制和政策進行了創新研究,希望能夠對我國綠色經濟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OttheinHERZOG,BernhardMUELLER,WUZhiqiang.Ad⁃vancedManufacturingand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先進制造與可持續城市發展[J].南方建筑,2016,(05):1-12.
[2]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中心課題組,張琦,許凌筠,宋濤,施發啟.中國綠色減貧指數研究中國綠色減貧指數構建[J].經濟研究參考,2015,(10):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