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發展規劃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3 16:46: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產品發展規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產品發展規劃

篇(1)

中圖分類號:F326.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6—0037—03

哈爾濱市的區域物流體系建立對于提高整個哈爾濱市區域物流活動效率、保障生產和消費環境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哈爾濱市地處東北亞地區的地理中心,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重工業基地,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產品物流主體分散經營

農戶和農業生產企業、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個體經營戶、龍頭企業、第三方的物流、農產品供銷社和行業協會等都是農產品物流的主體。從其歷史發展進程來看,農產品物流的主體主要經歷了兩個歷史階段:首先是分散和自組織階段,物流的主體主要是生產者和中間商的自營形式;第二個階段是專業與社會化的階段,主要是專業化的運輸企業、物流企業和其他一些綜合性的物流企業等形式。專業化的物流企業是指專門從事某一物流活動的提供或者從事某一具體的物流行業服務或者是某個特定產品的服務的物流企業等;綜合性的物流專門企業則是指第三方的物流企業及相關組織,主要為顧客提供物流全程解決方案。

哈爾濱的農產品物流處在發展階段,物流活動分散,自成一體,本身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低,主要表現在農戶自產自銷、自主經營,其專業的農產品物流起步較晚,批發市場和加工企業建設不完善等幾個方面。

(二)農產品物流節點布局不合理

哈爾濱農產品批發(集貿)市場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城區農產品批發(集貿)市場108處,其中農村集貿市場81處。其中,哈南農產品物流中心是以果蔬、農產品、服裝等生活資料的運輸、批發和配送為主的,設有果蔬交易區、招待所、商業門店、停車場、交易大廳等,還有微機室,農產品農藥殘留物檢測所等等。哈爾濱全市批發市場以集貿或小型市場為主,大型的、區域性的集貿和配送中心嚴重不足。

從哈爾濱市城區的物流農貿市場布局來看,市區的農貿市場分為三級,但其中布局不清晰,沒有很好地體現出哈爾濱作為東北地區北部重要城市的區域物流中心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優秀經驗。以日本為例,日本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一般分為三個層次:中央級批發市場、地方級批發市場和小型批發市場等。這三個層次不僅存在規模上的區別,還有區域上的劃分。

從哈爾濱市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來看,分工不明確、“小而全”的現象仍然存在。專業批發市場以糧油、果蔬為主,且物流功能極不完善,設施落后,而且有些存在重復建設的情況。區域性質的大型批發市場也只存在幾家,與其配套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也嚴重缺乏。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哈爾濱市的農產品物流批發集貿市場的建設落后,管理標準缺乏一定的政策法規的束縛,同時農產品市場中檢驗檢疫手段不完善,影響了農產品市場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

(三)農產品物流運行方式落后

農產品運輸過程中,首先是農戶在農田進行采摘,然后進入市場。其在運輸、包裝、流通、加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都比較落后。許多農產品采摘后只經過簡單的包裝便進入了市場,使得在運輸過程中,農產品的損耗率較高。同時,運輸過程中僅僅采用普通汽車的方式代替原有的落后運輸方式,但是產品的保鮮、保溫、低溫及集裝箱方式的運輸方式沒有普及,處于起步階段,使得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損耗率較高。哈爾濱市農產品加工水平在全國處于中上的水平,其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信息技術方面,哈爾濱市的農產品物流信息管理方面存在信息資源匱乏、渠道不流暢、網絡建設不健全等問題,影響了其物流產業的發展。

綜上,哈爾濱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功能不完善,農產品物流經營主體分散和物流節點布局不合理等等。由此可見,哈爾濱市的商戶與物流的主體、流通渠道以及物流的功能活動不能很好地實現有效對接,還未形成成熟的區域性物流體系,信息溝通渠道建設不完備,導致了物流體系的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從而影響了農戶和農產品經營者的收益,限制了哈爾濱市農產品物流體系及農業經濟的發展。

三、對策與建議

經濟基礎、管理體制、營銷意識觀念、產業環境及發展歷史、地理狀況等諸多方面影響著哈爾濱農產品物流發展。因此,當地政府在制訂經濟政策和產業規劃的同時,應該充分的考慮地區的實際情況,統籌發展,多種方式共同經營,積極的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以促進現代農產品物流的發展。

(一)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篇(2)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可以促進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和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的綜合利用、轉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通過擴大農產品深加工,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促進農產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基本途徑,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提高技術裝備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進農業現代化。

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緊緊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依靠科技進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在避免重復建設、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的同時,逐步實現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工藝向采用先進適用技術轉變;推進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化,產加銷經營一體化,加工制品優質化,促進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發展目標。

經過5-10年發展,形成與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相適應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和示范基地;建立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創新體系,健全重要農產品加工制品質量安全標準;使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有較大提高。

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主要原則和重點領域

(一)主要原則。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展優質、安全、方便、營養的農產品加工制品,鞏固城市消費市場,開拓農村、小城鎮和國際市場,不斷適應和滿足市場需求。

2.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其資源、經濟、市場和技術優勢,依托優勢農產品專業化生產區域,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逐步形成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產業帶,實現農產品加工與原料基地有機結合。

3.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要與原料基地的規模和市場需求相適應,既要發展大中型龍頭骨干企業,又要發展有市場、有特色、有潛力的小型企業。

4.采用先進適用技術。保護和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選用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鼓勵有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引進和開發高新技術。

5.發展和保護相結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采用先進工藝和技術,切實推行清潔生產,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要特別注意不能上污染嚴重和危害生態環境的項目。

6.加強宏觀指導。通過制定和實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政策,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鋪攤子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新上項目一開始就要做到高起點、高水平,提高農產品加工的現代化水平。

(二)重點領域。

1.大力發展糧、棉、油料等重要農產品精深加工。糧食加工以小麥、玉米、薯類、大豆、稻米深加工為主,配套發展糧食烘干等產后處理能力。發展各類專用糧油產品和營養、經濟方便食品加工。

2.積極發展“菜籃子”產品加工。肉類重點發展豬、牛、羊、雞、鴨、鵝、兔等產品深加工;奶業要優先提供優質、營養的學生飲用奶;水產品發展優質魚、蝦、貝類、海珍品等水產品精深加工;積極發展有機蔬菜產品和綠色蔬菜產品加工,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級、整理、包裝,推廣凈菜上市,發展脫水蔬菜、冷凍菜、保鮮菜等;注重發展干鮮果品保鮮、儲藏及精深加工。

3.鞏固發展糖、茶、絲、麻、皮革等傳統加工。鼓勵發展精制糖,發展名優茶、有機茶和保健茶;發展絲和麻加工系列制品;積極開發牛、羊等皮毛(絨)深加工制品;合理利用和開發食用菌等農業野生資源,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

四、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點工作

(一)制定和實施發展規劃。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根據《全國主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和《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等有關規劃,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本地區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并認真組織實施。要重點做好對市、縣兩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編制和實施的指導,防止盲目發展和重復建設。

(二)建設原料生產基地。

在現有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加強優勢農產品良種繁育、技術推廣、運銷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和形成布局合理、專用、優質、穩定的優勢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

(三)建立生產經營新機制。

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發展產業化經營,與農民建立穩定的合同關系和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四)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

支持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實行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科研開發、生產加工、營銷服務一體化經營。要重點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中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支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增強農產品加工制品國際市場競爭力。

(五)推進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

國務院農業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門要抓緊制定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發展政策措施。優先開發大宗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工藝、技術和裝備。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先進適用的農產品加工技術。鼓勵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合組建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各地有關部門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要重視對職工的技能培訓。

(六)健全質量安全體系。

參照國際標準,抓緊制(修)訂和健全農產品加工制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和技術規范。完善農產品加工制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手段,抓好質量認證工作。加強對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的監督、檢測和檢查,完善有關法規并嚴格執法。

(七)扶持和發展中介組織。

加強農產品加工業行業協會、專業技術服務等中介組織建設。發揮各種專業化中介組織在提供社會化服務、開展行業自律、防止無序競爭、協助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等方面的作用。

五、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國家投入力度。

提高農產品加工業基本建設投資占整個基本建設投資的比重,增加對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的技改投入。各級財政支農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有償資金等,要重點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基地建設、科研開發、技術服務、質量標準和信息網絡體系建設。科技、農業、鄉鎮企業等行政主管部門的科技開發資金、教育培訓資金,應有一定比例用于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外經貿部門應加大對農產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協調服務。

(二)給予相關的金融支持。

商業銀行要將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作為信貸工作的重要內容,及時滿足農產品加工企業合理的資金需求。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向農戶收購農產品和完成國內外訂單生產所需流動資金,有關銀行應積極予以支持。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請貸款,應視項目用途與實際需要,適當放寬擔保抵押條件,合理確定貸款期限。應把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列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優先扶持對象。符合股票上市條件和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大型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可申請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

(三)落實稅收支持政策。

對農產品出口實行與法定退稅率一致的退稅政策,出口退稅率尚未達到法定征稅率的農產品,應優先考慮適當提高出口退稅率。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前扣除。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技術和進口農產品加工設備,符合國家有關稅收政策規定的,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對重點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所得,要落實免征3-5年企業所得稅的政策。

(四)其他配套措施。

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計劃時,要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用地進行統籌考慮,合理安排。農產品加工企業特別是骨干企業生產經營需征用土地應依法報批,各項費用按合理標準收取。電力部門要保證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供電。

篇(3)

中圖分類號:F250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lated concept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foreig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such as Canada,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en discusses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foreig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development advantage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practic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old chain logistics.

Key words: cold chain logistics;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velopment trend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們對商品的消費從以往的只注重商品數量逐步過度到關注商品的質量,進而關注生產商品的整個產業鏈是否環保等方面來,由于冷鏈物流在提高產品質量和品質、降低損耗等方面的優越性,冷鏈物流受到人們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自2009年國家頒布《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來,農產品冷鏈物流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人們逐步認識到冷鏈物流的重要性。2010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公布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作為國家層面的第一個專業物流規劃,標志著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 農產品冷鏈物流內涵

1.1 冷鏈物流概念

冷鏈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紀上半葉冷凍機的發明,隨著電冰箱的出現,各種保鮮和冷凍農產品開始進入市場,進入消費者的家庭[1]。

我國關于冷鏈的定義:為保持新鮮食品及冷凍食品等的品質,使其在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低溫狀態的配有專門設備的物流網絡。首先冷鏈是一條供應鏈,它涉及各個不同的節點和不同的主體,既有供應的源點也有消費的終點,即是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過程;其次冷鏈對溫度有控制,要適于物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最后冷鏈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軟件,硬件即是在整個冷鏈過程中涉及到的冷鏈設施和設備,軟件即在整個冷鏈過程中涉及到的冷鏈物流操作流程和規范、冷鏈物流標準、冷鏈物流技術和對整個冷鏈過程進行經營、管理和監督的人。

1.2 冷鏈物流的適用對象

冷鏈是以保證冷藏冷凍或有溫度控制的物品品質為目的,以保持物品所需的生理溫度為核心要求的供應鏈系統,通過對溫度進行控制,以保證物品的品質、營養、安全性等要求。目前,冷鏈物流的使用商品一般分為三類:一是初級農產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禽、蛋、水產品、花卉等;二是加工后的食品,如速凍食品、肉、水產等包裝熟食及冰激凌和奶制品等;三是特殊商品,如藥品、血液、疫苗以及部分工業用品[1]。從中可知,冷鏈物流的使用對象絕大部分都是農產品。

1.3 農產品冷鏈物流概念

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使肉、禽、水產、蔬菜、水果、蛋等生鮮農產品從產地采收(或屠宰、捕撈)后,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零售等環節始終處于適宜的低溫控制環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證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2]。農產品冷鏈物流即將農產品作為冷鏈物流服務對象所進行的冷鏈物流活動。由于冷鏈物流的適用范圍絕大部分都是農產品,因此,沒有特殊說明的冷鏈物流即指農產品冷鏈物流。

2 國外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很早就開始重視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構建和管理,現已形成完整的冷鏈體系。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在運輸過程中全部使用冷藏車或冷藏集裝箱,并配以EDI系統等先進的信息技術、采用鐵路、公路、水路等多式聯運,建立了包括采購、生產、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在內的新鮮物品的冷鏈,使新鮮物品的冷藏運輸率及全程冷鏈率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2.1 加拿大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加拿大農產品冷鏈物流經過多年發展,已建起了公路、水路、鐵路、民航協調發展的綜合冷鏈物流體系,各種運輸方式之間實現了較好的銜接和配合,已形成了與加拿大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冷鏈物流網絡,并且冷鏈流通率和冷藏運輸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

2.2 美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美國是最早提出物流管理的國家之一。美國擁有一個龐大、通暢、復合、高效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其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和設備非常發達,公路、鐵路、水運四通八達,高速公路遍布城鄉,公路網絡連通度高。在整個物流過程中運用冷鏈技術設備,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的損耗率。

2.3 日本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日本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各個環節的技術裝備都相當完善。在大中城市、港口、主要公路樞紐都對物流設施進行了合理規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包括高速公路網、新干線鐵路運輸網、沿海港灣設施、航空樞紐港、流通聚集地在內的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較完整的冷鏈物流體系。

3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起步較晚、發展水平較低、冷鏈運輸率和全程冷鏈率都較低、冷鏈物流技術較落后、冷鏈物流設施設備能耗大。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肉類農產品冷鏈流通率僅為15%,果蔬產品和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為5%和23%,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3]。

3.1 冷鏈物流設施設備落后

冷鏈物流設施設備落后是我國冷鏈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冷鏈物流設施主要表現在冷藏運輸和冷庫兩個方面。我國冷鏈運輸主要集中在公路和鐵路運輸方面,水路、航空所占比重較少。而我國的公路、鐵路冷鏈物流設施都比較短缺,部分設施陳舊且分布不均衡,亟待更新改造。我國的鐵路冷藏車占鐵路貨車總量的1.1%,公路冷藏車占公路貨運汽車總量的0.3%,運力嚴重不足已成為困擾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冷庫總容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冷庫結構布局不合理,重視城市經營式冷庫,輕視產地加工冷庫建設;重視大型冷庫,輕視批發零售冷庫建設;重視東部沿海地區冷庫建設,輕視中西部地區冷庫建設,導致冷庫總規模和結構分布都不能滿足需求。

3.2 冷鏈物流技術落后、管理水平不高

冷鏈物流技術是冷鏈物流發展的基礎,冷鏈物流技術落后、冷鏈物流設備簡陋會直接影響冷鏈物流整體水平的提高。由于冷鏈設備和冷鏈技術前期投入較大、回收期較長、投資回報率較低,因此多數企業沒有能力也沒有動力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冷鏈物流設備和技術上來,導致我國冷鏈流通率和全程冷鏈率一直在低位運行,極大地影響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健康發展。

3.3 專業的冷鏈第三方物流發展滯后

由于農產品涉及種類龐雜,不同種類的農產品的性質不同,對溫度和時間性的要求不同,且物流運作模式也大相徑庭,況且,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處于初級階段、市場規模不大,因此專業的提供某一種或幾種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的企業數量嚴重匱乏。現有冷鏈物流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實力弱、經營規模小,服務標準不統一,具備資源整合和行業推動能力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剛剛起步。

3.4 冷鏈物流信息化、標準化程度較低

冷鏈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其運作難度大,對信息化的要求較高,而我國目前普通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冷鏈物流行業的信息化現狀更是不容樂觀。運營人員絕大部分都是從普通物流轉過來的,不僅不熟悉產品的特性,而且對冷鏈物流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缺乏基本的了解,極大地阻礙了冷鏈物流的發展。

3.5 冷鏈物流管理和服務人才匱乏

我國冷鏈物流發展最嚴重的短板就是冷鏈物流專業人才的缺乏。與普通物流相比,冷鏈物流要求更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目前,在物流人才培養中,對冷鏈物流人才培養力度不夠,我國絕大部分高校并沒有開設冷鏈物流管理或農產品物流管理專業,導致農產品冷鏈物流管理專業人才極其缺乏,能夠勝任現代物流尤其是冷鏈物流的復合型人才較少。由于冷鏈物流的復雜性,懂冷鏈技術和管理、冷藏物流操作的專業人才更是嚴重不足。冷鏈物流人才匱乏,嚴重制約著冷鏈物流的發展。

4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冷鏈體系,但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的冷鏈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在逐年提高,我國生鮮農產品的消費規模快速增長,并且居民對農產品的多樣化、新鮮度和營養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不斷上升,這就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1 農產品冷鏈物流政策環境、經濟環境以及文化環境向好

隨著我國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重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冷鏈物流發展的政策。鼓勵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政策如表1所示。未來國家會繼續出臺一系列促進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細化政策,這一系列物流政策的密集出臺將為我國農產品冷鏈的快速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冷鏈物流的發展與社會的經濟環境密切相關,只有在經濟繁榮的情況下,消費者才會對易腐產品產生大量需求,因此經濟環境對冷鏈物流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近幾年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平均GDP增長率近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這為我國冷鏈物流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一定會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冷鏈物流的發展與一國的社會文化環境之間也有一定的關聯性。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1.27%,與發達國家通常城鎮化率達到80%水平相比,我國城鎮化水平依然偏低。未來隨著我國城鎮體系的逐步完善,城鎮化水平將逐年提高,而城鎮化水平與冷鏈需求之間有著很強的正相關性,城鎮化水平越高,居民對冷鏈的需求也越大。據統計,我國城鎮居民對冷鏈物流的需求量是農村居民的4.5倍,隨著城鎮經濟的蓬勃發展,城鎮居民對冷鏈易腐食品的需求量會迅速增長。

4.2 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將加快步伐

物流是一個系統,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順利開展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作支撐,《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提到要“重點加強批發市場等重要農產品物流節點的冷藏設施建設,在大中城市周邊加快規劃布局一批生鮮農產品低溫配送和處理中心。”未來,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視,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將逐步提高。

4.3 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化建設將逐步完善

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建設不僅影響著冷鏈物流企業的運作效率,更關系到冷鏈物流服務對象的流通效率,尤其是會影響到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在我國,冷鏈物流尚處于快速發展的起步階段,加強冷鏈物流標準化建設將極大地推動農產品冷鏈物流朝著標準化、合理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提出“重點制定和推廣一批農產品冷鏈物流操作規范和技術標準,建立以HACCP 為基礎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積極推行質量安全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2009年11月“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冷鏈物流分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標志著全國冷鏈物流標準化工作邁上了法制化建設軌道。未來,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化建設將穩步推進。

4.4 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

信息是冷鏈物流的“靈魂”,沒有通暢的信息流,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效率就不可能提高、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可追溯體系和服務質量就不可能改善[2]。《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提出“要推廣應用條型碼、RFID(無線射頻識別)、GNSS(全球定位系統)、傳感器技術、移動物流信息技術、電子標簽等技術,建立全國性和區域性的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控系統平臺。”目前,我國已規劃建立一批冷鏈物流示范工程,使物流企業可充分利用RFID、GIS等技術,以實現冷鏈運輸監控數據透明化,以此來保證冷鏈過程的安全性。未來,隨著RFID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和推廣,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化水平將逐步提高。

4.5 專業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將發展壯大

專業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是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的重要力量,通過將冷鏈物流業務外包,企業可集中精力發展主營業務、降低企業成本、有效提升企業競爭力,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將決定整個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的服務質量,由此可見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的重要性。《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培育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未來國家會出臺一些鼓勵冷鏈物流企業兼并重組并做大做強的優惠政策,加大對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的培育力度。

4.6 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培養規模和質量加速

農產品冷鏈物流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做好人才培養才能為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提供堅強后盾。《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引導和推動高等學校設置冷鏈物流相關學科專業、開設相關課程,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職業教育,并建立交叉研究機構鼓勵扶持行業協會、企業及有關高校結合國內外實踐開展冷鏈物流職業技術培訓和繼續教育,形成多層次的人才教育、培訓體系。”未來,我國將加大對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理論的研究,盡快培養一批熟悉農產品冷鏈物流各個環節業務運作,適應時展要求的高素質農產品冷鏈物流管理人才。

參考文獻:

篇(4)

1.1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發展迅速,產業集聚效應突顯全省農產品加工業認真借鑒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逐步走上了產業聚集,集群發展,穩步提高的發展之路。2008年經省政府命名的22個全省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經過近三年的建設,發展迅速。這些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原有的發展規劃和基礎設施較完備,龍頭企業較多,盡管建區時間較短,但區內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很快,在產品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品牌建設、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員工素質等方面都有明顯提高,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提高。吉林省九臺龍嘉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的金鑼集團實施的“糧變肉”工程,全部達產后可帶動發展養殖戶5萬戶。天景集團30萬噸鮮玉米擴產項目已發展玉米種植面積3.5萬公頃。榆樹五棵樹農產品加工示范區規劃在未來的5~10年,打造“一區、六園、五大基地、主導產業”。敦化市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已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87億元,全面完成了土地規劃、電力規劃、道路、給排水和供熱管線以及綠化美化規劃。白城市全市上下采取項目資金扶持、外商投資興建、龍頭企業領建、民間出資自建等不同形式全力推進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建設,全市投入園區建設資金5.7億元,新(擴)建農產品加工項目15個。白山市政府啟動“6211”工程,推進標準栽培,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其中八道江區以大山合集團白山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為龍頭,計劃用3~5年時間,把本區建設成為“長白山地區”香菇、木耳暨林特產品集散交易中心、吉林省長白山食用菌菌種良繁中心和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中心。據初步統計22個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的銷售收入占全省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的28.5%。

1.2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調查情況看,目前我省規模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都建立了技術研發或技術創新機構,并且在新產品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推廣應用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同時,這些企業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部門,形成聯合開發,合作攻關等“產加研一體化”發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相繼問世,科技已成為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支撐。目前采用的微生物發酵等高新技術,生產出玉米精深加工產品,研發出的精氨酸鹽酸鹽、高果糖、淀粉纖維、生化肥料等技術,居國內先進水平,有的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水稻加工則利用新技術,朝著整粒米、米粉類制品和綜合利用展開研發。大豆加工先后從美國、德國、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引進了油脂、蛋白、磷脂、豆制食品及副產物加工生產線、組合設備與單機設備。如吉林蛟河豆制品公司利用高新技術使豆腐、豆漿等豆制品在無任何添加劑的情況下,保質期能達到180天,獲國家專利,產品供不應求。大成集團、皓月集團、遼源金昌集團等研發技術在世界都處于領先地位。據省農科院測算,我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科技貢獻率已達到68%,處于全國上游水平。高新技術的應用有效地延長了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條,促進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提高了企業市場競爭力。

1.3就業渠道不斷拓寬,促進農民增收作用明顯 我省是農業大省,農民數量多,就業難,增收渠道窄,是我們的實際。農產品加工業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是擴大農民就業,為農民提供途徑寬、成本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就業的主渠道。現在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就業促增收,以增收促進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格局。據調查,僅九臺市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就帶動周邊農戶1萬余戶,解決就業3萬余人。全省22個農產品加工示范區解決近28.5萬人就業。據統計去年全省鄉鎮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安置就業253.8萬人次,同比增長6.15%,占全省城鄉就業人員的20%。農民人均收入中31%來自鄉鎮企業、農產品加工業提供的勞動報酬。

1.4農產品加工企業逐步向集約化、集團化、產業化和品牌化方向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省農產品加工業正在向集約化、集團化、產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涌現了一批輻射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龍頭企業和知名度較高的名牌產品。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組建集團的企業85戶,龍頭企業帶動農戶258萬戶,帶動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戶均增收1580元,并且品牌培育,品牌建設工作成效顯著,已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20個,占吉林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總數的51%。皓月“鮮凍分割牛肉”、吉林裕豐米業股份有限公司“好雨大米”、延邊宇星無公害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海蘭江農產品”、吉林省德春米業公司“御泉大米”和吉糧“梅河大米”等7個產品獲“中國名牌產品”。延邊寶祥蜂業有限公司“寶利蜂蜜”、集安市新開河有限公司“新開河人參”、吉林中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梅河中興松籽仁”等5個產品獲中國名牌農產品。吉林省德春米業還圍繞雜糧雜豆項目,形成3大系列60多個品種,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應。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創建充分證明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體系,競爭能力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雖然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得到快速發展,但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從調查的情況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5資金季節性缺口大,影響企業達產達效由于近期國家實行減緩貨幣政策,商業銀行進一步壓縮信貸規模,慎貸緩貸,尤其是縮減對一般性企業的貸款,使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受到較大制約。盡管前期國家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貸款規模增加,利率下調,但是各銀行的貸款門檻沒有降低,還是實行抵押貸款,只有少數企業能夠享受信譽貸款,門檻高、手續雜、申貸時間長的問題仍很突出,據調查統計平均辦理貸款時間65天左右。因農產品加工企業資金需求季節性強,多集中于季節性原料收購,資金缺口較大,資金不足嚴重影響企業項目建設進度和達產達效。據我們調查統計,農產品加工業企業自有資金僅能滿足需求的45.6%,還有一半多的資金缺口。

1.6技術創新能力不高,科技儲備不足對農產品加工技術(基礎)研究較差,應用高新技術不足,缺乏自主創新技術。總體看,我省農產品加工還處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規模小、綜合利用差,消耗高、效率低的初級階段。由于科技創新未得到充分重視,導致科技投入嚴重不足。造成農產品加工領域技術創新低,科技儲備缺乏,使得農產品加工業靠科技創新上水平的動力不足。技術水平不高,以致于市場上的食品等行業均被外省、外國的品牌所占領。此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基本沒有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少數企業雖然建立了研發機構,但受技術人才和研發經費的限制,不能正常開展工作。由于我省農業科技工作的重點一直放在農業的產中、產前領域,80%以上的研究力量和科技經費投入農業的產中,致使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經費和項目儲備嚴重不足。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落后,管理粗放,創新能力較弱,缺乏適應農產品加工發展的科技儲備和技術支撐,特別是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

1.7缺乏必要的產業發展規劃,結構性矛盾顯現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省農產品加工業潛在的結構性矛盾開始顯現。沒有規范的行業產業發展規劃,管理部門多頭分散,責任不清;企業得不到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各地盲目上項目、鋪攤子傾向突出。一是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據調查了解,目前稻谷、小麥、大豆三大品種的粗加工能力大大超出省內糧源供應能力,平均開工率僅為60.6%;生豬屠宰產能過剩超過50%,如地處九臺的金鑼集團現有三條生產線,僅能開工一條,豬源還滿足不了生產需求。企業盲目搶原料爭市場,惡性競爭,引發價格波動,影響市場穩定。二是仍有“兩高”項目上馬投產。由于沒有明確的產業政策指導,一些不適合國情、省情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建設投產。例如,在缺水地區建設耗水較多、排放較大的玉米濕法加工項目和已投產的大豆分離蛋白加工項目等。

2.加快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2.1盡快制定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的政策法規 我省是農業大省,農產品加工業是我省的支柱產業,是糧食主產區振興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是富民強省的主要途徑。建議盡快制定強有力的農產品加工業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扶持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推動其向聚群化、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同時加快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制定,鼓勵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快速高效發展,而且要限制農產品加工業低水平擴張,低水平重復建設,強化市場準入機制,規范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秩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面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2.2進一步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信貸支持的力度一是逐步建立融資平臺,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銀企對接活動,通過召開企業貸款現場推進會等載體,向金融機構推薦信用度高、管理規范、有發展潛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真正解決企業貸款難題。二是增強擔保機構擔保能力,創新擔保機構的體制機制。我省擔保機構大多規模小、擔保能力弱,而且機制不活。因此建議成立為農產品加工業擔保服務為主的股份制信用擔保機構,引入靈活的信用擔保機制,真正搭起銀企之間的橋梁。三是充分利用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全力爭取國家對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和項目的支持。

2.3深化改革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根據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外銷減少和部分產能過剩的實際,我們要在加快龍頭企業發展和基地建設上下工夫。一是引導和推進企業聯合重組。重點引導和支持機制好、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與農民利益關系密切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資產的優化重組,通過參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賃等形式,擴大規模,增強實力,發展成大型龍頭企業集團。二是加快品牌整合。農產品的競爭實質上就是質量和品牌的競爭,采取各種政策措施,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建設品牌、保護品牌,合力打響品牌,不斷提升我省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三是搞好各級龍頭企業和基地的聯結。積極扶持龍頭企業建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省有關專項資金要重點支持龍頭企業為基地農戶提供信息、技術、營銷服務。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引導龍頭企業和基地農戶通過合同連接、服務連接和資產連接等多種形式,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構建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格局,提高產業整體效益,真正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

2.4推進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建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發展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糧食、畜產品、林產品、乳產品、特產品等產業集群和“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塊狀經濟格局,但要在此基礎上,制訂發展規劃,出臺強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動全省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建設工作,逐步吸引農產品加工及其配套企業向園區聚集,使農產品加工業向產業集群發展,向示范園區集中,向塊狀特色經濟推進。在園區建設中,突出產業特色,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并且與各地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相銜接,力求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推進,高質量建設,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形成一批特色明顯、產品知名、競爭力較強的農產品加工產業示范集群。

篇(5)

農產品通過專業合作社、經銷商直接進入超市,是重要的新興流通渠道。“農超對接”模式流通環節少,流通成本低,在提高鮮活農產品流通效率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近年來,北京市“農超對接”發展迅速,不僅方便了廣大市民,也帶動了遠郊區縣的果蔬生產和銷售。全市開展農超對接的超市已擴展至8家(新增華堂、永輝),8家大型連鎖企業經營生鮮的賣場達到380家,與全國120家農業合作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其中在北京設立了38個采購基地,年果蔬銷售量10萬噸,約占北京市場果蔬供應量20%,銷售額9.1億元。2012年爭取在北京設立50個采購基地。

在農社對接方面,由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城市社區開設周末蔬菜市場,組織延慶綠富隆和綠菜園、大興禮賢等合作社在北京航空航大學社區、朝陽望京國風社區、石景山模式口社區和豐臺方莊社區開設了周末蔬菜市場,并推動周末車載蔬菜市場入廳經營。選擇10家大型餐飲連鎖龍頭企業與京郊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農餐對接”合作協議,直接從“農餐對接”合作基地購進蔬菜、肉類、糧食、水果等鮮活農產品。在今年1-10月份采購57677噸基礎上,同比增長20%以上。

扎實推進農產品直銷示范店建設

開展北京草莓季、北京花季、北京櫻桃季、北京西瓜季、北京鮮桃季、北京葡萄季、北京蘋果季等7項活動。通過媒體宣傳、印制相關地圖冊、宣傳片、專題銷售、農超對接等活動,搭建農產品產銷平臺,促進該市農產品銷售。

在農產品流通季系列活動契機下,按照《北京市農委關于創建京郊特色農產品直銷示范店的通知》中所列的主要參考指標,評選京郊特色農產品直銷示范店,促進了各郊區縣農產品流通工作的開展,打造符合都市型現代農業特色的農產品流通的品牌企業。

篇(6)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第二年,距離《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提出的到2015年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提高到 20%、30%、36%以上,推動全社會通過改造、擴建和新建增加冷庫庫容1000萬噸的發展目標只剩下將近3年時間。因此,無論是從加快農產品冷鏈體系建設,還是響應國家政策目標的角度而言,今明兩年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基礎設施建設這一產業“硬件”的任務都十分迫切。

2011-2012年,我國冷庫建設發展十分迅速,主要分布在各水果,蔬菜主產區以及大中城市郊區的蔬菜基地,如上海、江浙以及湖北、河南等地,重要的運輸港口的冷庫需求量也比較大。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快了農產品深加工的步伐和規模,促進了食品精加工及冷凍冷藏迅猛發展;同時對冷庫噸位、規模和形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制冷行業的發展,在食品生產加工儲藏中,采用了更多新的冷庫模式。它以全新的建筑理念即標準化、模塊化、工廠化等替代了原有冷庫類建筑的建造模式及運營方式。據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冷庫容量的不完全統計,截止2012年上半年,浙江已達100萬噸以上,江蘇約40萬噸,上海約為42萬噸。而我國西部最大低溫冷藏物流中心也已在重慶竣工。

但是,從市場對冷庫的需求趨勢來看,我國現有的冷庫容量還十分不足。美國現有冷庫資源2200萬噸,近33億立方英尺,我國現在擁有冷庫是900萬噸,而中國人口是美國的五倍,中國以冷庫為主體的農產品冷鏈基礎設施市場需求將非常巨大。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自2012年到2015年,我國將建成一批效率高、規模大、技術新的跨區域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冷鏈物流核心技術將得到廣泛推廣,形成一批具有較強資源整合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產業群。根據這一規劃,目前,各地都已開始了加快落實的步伐。如四川已經明確:今明兩年將以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新建和改造提升相結合,以大中城市為先導,全面推進全省冷鏈物流體系發展,形成“一核、四帶”為基礎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布局。“一核”:即重點在成都及成都周邊發展以市場為依托的綜合型包括肉類、水產、蔬菜、水果等交易冷藏配送一體化的冷鏈物流核心區域; “四帶”:即建成以成都為核心輻射全省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四大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帶。該規劃還確定了冷庫建設、低溫配送處理中心建設、冷鏈運輸車輛及制冷設備、肉類和水產品冷鏈物流、果蔬冷鏈物流、乳制品冷鏈物流、追溯系統和監測、冷鏈物流企業培育等八個方面的重點工程。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的迅猛發展和政府支持力度的逐漸加大,農產品冷鏈基礎設施這一“硬件”的建設和市場發展空間,今后必將更加擴大,并將伴隨著信息化、可追溯系統等“軟件”的發展,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能夠持續健康發展的現代化農產品冷鏈物流之路。我們期待著!

篇(7)

1.1抓體系建設,強化事業發展的基礎 2007~2010年,遼源市加大了綠色食品體系建設。下轄的兩縣兩區都成立了綠色食品辦公室,配備了相關工作人員,市縣(區)兩級專職從事綠色食品工作的在編人員22人。為了保證綠色食品產業工作的管理盡快實現由單一行政推動向行政推動與依法監管并行轉變,市農委積極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整合資源,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和“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納入綠色食品辦公室合屬辦公,增強了綠色食品產業質量監管力度和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能力,使綠色食品產業工作在各個層面都有機構、有人員、有手段。農業系統內部也理順了關系,加強合作,形成權責統一、運行高效的工作機制。充分調動了農業行政管理、執法監督、檢驗檢測、技術推廣等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支持和推動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真正形成行政事業共同推進,部門之間互相支持,系統內外緊密合作的發展環境。

1.2抓制度保障,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近年來,遼源市先后制定和出臺了《遼源市綠色產業發展規劃》、《遼源市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意見》。2007年結合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下發了《遼源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意見》。在《遼源市食品監管工作意見》中把綠色食品開發和監管工作納入重要工作內容,明確要求獲得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基地產品可以免檢。東豐縣、東遼縣把開發綠色食品工作納入到主要領導工作,年終考核。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市委、市政府把發展綠色食品產業規劃納入了《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經過5年努力,使綠色食品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支柱產業,到2010年綠色食品產業產值力爭達36億元。由于制度保障到位,市、縣兩級加強領導,為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1.3抓科學規劃,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布局 按照《遼源市綠色食品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的“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要求,緊緊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狠抓綠色農產品的發展規劃。一是突出地域特色。以糧食和特產業為主;二是突出產業重點。開發具有市場拉動大、科技含量高、生命力強的產品;三是突出發展精深加工。通過科學規劃和產業布局,已經形成了以德春米業集團公司、夏興有機生態生物高科集團、天人牧業有限公司等綠色產業發展基地,帶動了遼源市縣域經濟的發展,拉動了專業生產和就業,成為縣級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產業和利稅大戶。據統計,到2010年底,遼源市的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年加工產值達20億元。

1.4抓監督管理,確保認證產品質量 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流通領域是影響無公害和綠色食品質量的3個重要環節,遼源市通過抓綠色食品產業生產源頭、綠色食品產業生產環節和綠色食品產業市場交易的監管,建立長效的監管機制,每年都開展綠色食品產業專項檢查和綠色食品的復查換證工作。同時會同工商、公安、衛生、質監等部門,結合食品安全整治行動,加強對產品的抽檢,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1.5抓配套服務,提高發展綠色產業的積極性 遼源市農委連續3年都以文件的形式下發了《綠色食品工作方案》和《農產品質量認證與管理工作方案》,要求各級農業部門將綠色食品開發工作列為中心任務,明確職責。市、縣兩級綠辦每年都舉辦綠色食品產業技術培訓班;每年都組織企業、單位申報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每年對綠色產業開發工作好的縣、鄉、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個人進行表彰。同時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協會。2011年年初,在市供銷合作社、市財政局、市民政局的支持下,成立了綠色食品發展協會,大力開發綠色食品產業,推廣應用新技術規程,優先發展協會的產品為綠色食品和無公害產品,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綠色食品產業中的作用。這些措施極大地調動了整個綠色食品開發工作的積極性,促進了綠色食品又好又快地發展。

1.6抓市場培育,不斷提升品牌價值 借助各類媒體,加強宣傳,進一步樹立綠色食品產業品牌形象;協助綠色食品產業認證單位開展貿易促銷活動,積極參加由省農委組織的各類展會與洽談會;研究市場準入制度,引導企業構建綠色食品專業流通渠道和營銷網絡。

1.7抓宣傳培訓,提高全社會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市、縣兩級農業部門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綠色食品產業知識的學習、宣傳及貫徹落實;與農藥經銷商簽定不銷售國家禁止使用的高毒農藥;大力推廣綠色、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有效地提高了全社會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綠色食品消費意識。

2.當前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困難

2.1社會重視程度不夠 生產者仍然片面追求產品數量而忽視產品質量;消費者雖然開始重視綠色食品,但消費意識和鑒別能力欠缺,且由于市場準入制度沒有實施,很難體現綠色食品的優質優價。

2.2檢驗檢測能力不足 農產品檢驗檢測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技術手段,農產品質量的安全性需從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到生產過程進行監督和檢測。現有的檢測設備和手段落后,不能滿足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需求,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整體水平偏低,監督檢測力不足,限制了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

2.3資金投入不夠 綠色食品開發工作經費不足,制約了其發展進程。示范區建設、標準制(修)訂、檢驗檢測、產品認定以及技術培訓和信息咨詢等方面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2.4人才缺乏 遼源市農業標準化人才匱乏,遠遠滿足不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需要。目前,從國家、省、市級到縣、鄉、村級還沒有充分利用數量有限的農業標準化骨干人才,來培養大批農業標準化人才隊伍,形成一條龍式的農業標準化培訓制度。

3.對綠色食品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3.1加強領導,強化政策支持 市縣鄉三級農業部門要把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擺在突出位置,納入重要日程。盡快明確和完善各級綠色食品產業工作機構,把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納入工作業績考核范圍。抓緊建立“統一管理、分工負責”的推動機制,健全“政府推動、部門聯動、上下互動、社會各方面參與”的快速發展模式,積極創造改革和發展環境。要把綠色食品產業發展作為農業生產性項目建設的重要內容,要與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創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認定、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農產品營銷等項目直接掛鉤,進一步挖掘農業系統內部行政推動潛力,合力推動綠色食品產業工作又好又快地發展。

篇(8)

襄陽市市委市政府針對襄陽市襄城區經濟發展戰略,提出的總體思路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主要發展旅游業、商貿物流業,尤其強調襄城區要把旅游業作為本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以旅游促進襄城區經濟和社會各行各業發展。這一發展戰略對于發展綠色GDP,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襄城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有深遠影響。

但是若過度依賴旅游經濟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會存在著諸多不利因素,也存在著一定的市場風險和不可預見性。加上襄城區地處漢江以南,是襄陽市政治教育行政中心。既有襄陽古城老城區、又有正在開發建設的城市新區,如檀溪新區、龐公新區,以及規劃建設的襄南新區,還有臥龍、歐廟、尹集三個鄉鎮,屬典型的城市二元結構,因此,我認為應該在以旅游產業為主導的情況下,結合襄城區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重點在食品加工業上下大功夫,尤其要大力扶持特色農產品(林果業深加工如:獼猴桃、藍莓、核桃、葛粉)加工業的發展壯大以及畜產品(牛肉、豬肉(野豬肉)、奶制品)加工業的發展,經過5到10年的發展,將特色食品加工業和畜產品加工業作為一個戰略性產業來發展,盡快形成另外一個龍頭產業來帶動農民農村農業的發展,同時也可以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產業鏈,與本區的旅游業錯位發展,協同發展,壯大襄城區的經濟實力,提升襄城區綜合實力。最終形成兩個龍頭,多業支撐的襄城區經濟發展架構。

為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在5到10年內培育在本市有突出地位、在周邊地區有重要影響的農產品加工龍頭產業集團,產值過100億元的企業兩家,過50億的4家,10億以上的企業10家。提升我區在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中所占比重和農產品加工業的集聚力、輻射力和有效帶動力、影響力,為我市打造漢江流域中心城市農產品加工中心,構建全省農業強市作出應有的貢獻。

為適應經濟新常態,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之路,襄城區民營經濟已經在襄城區經濟結構中占有相當比重,但總體規模偏小,單個企業規模更小,也比較分散,缺乏大企業支撐,不利于形成產業集群,沒有規模,企業生產成本上升,民營經濟難以進一步做大做強。關于如何推動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市委市政府已經先后出臺了若干政策性措施,從行政和法律層面針對襄陽市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和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提出優化行政領域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就我區民營經濟發展問題,應結合我區經濟結構中優勢和劣勢,以及自身的實際,走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將農副產品加工業尤其是特色農產品加工作為未來5到10年我區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來重點謀劃,重點加以推進。具體如下:

一、為順應市委市政府關于《襄南宜一體化發展規劃》的要求,我區應該盡早在產業方面與鄰近的九集鎮對接,爭取在我區尹集與九集之間建立特色農產品加工園區,形成加工產業帶,以促進雙方民營經濟的發展要求,實現雙方產業一體化發展。可以重點選擇我區新207國道、305省道以及襄荊高速圍合區域重點加以推進,爭取納入十三五襄陽市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力爭進入湖北十三五規劃的籠子和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

二、在新建園區重點建設和發展特色農產品(林果業深加工如:獼猴桃、藍莓、核桃、葛粉)加工園和畜產品(牛肉、豬肉(野豬肉)、奶制品)加工園。

1.就林果業發展方面,我建議深加工園區生產基地建在我區,獼猴桃、藍莓、核桃、葛粉等原料生產可以南漳、保康為種植基地,采用綠色有機肥種植,采用公司加農業合作社再加農戶的模式,實行種植訂單生產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可以密切上下游產業鏈合作和多方穩固的戰略利益的共享。關于加工原料來源數量和質量方面,我認為是有一定把握的,主要依據是南漳保康已經是中國有機谷的核心區和拓展區,《中國有機谷發展規劃》已經獲得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湖北省發改委正式批復,并正式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需進一步上升到國家層面加以重點推進。獼猴桃、藍莓、核桃、葛粉等特色林果類產品適合有機谷種植,我建議盡快啟動我區與中國有機谷(湖北文東集團--建設經營單位)戰略合作協議,將我區定位為中國有機谷總部研發中心,依托該集團在中國有機谷南漳保康種植基地,在園區開展加工、研發、物流、倉儲、配送業務,以實現產業集群和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發展和壯大。積極引進加多寶集團發展獼猴桃、草莓、茶葉、杜仲養生、藍莓飲料,引進智強集團合作開發智強核桃粉、葛粉等。

2.就畜產品(牛肉、豬肉(野豬肉)、奶制品)加工園建設方面,在奶制品生產上,我認為應該大力引進蒙牛、伊利乳業集團。依托我區比較豐富的草場資源,并根據這兩大集團對養牛場建設的面積、種牛的選育、人工草場的種植技術、衛生標準、工人操作規范、運輸條件等等要求,在鄰近南漳的丘陵山地選擇一定區域規劃建設優質奶牛培育繁育中心和檢驗檢疫中心,建設符合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奶牛原料奶源基地,在尹集農產品特色加工園區積極籌劃蒙牛、伊利工業園區,大力發展優質袋裝奶、奶粉等牛奶制成品,并配套物流倉儲配送中心建設用地,在十三五規劃中應該預留其發展用地,為以后招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充分利用南漳有機谷,大力發展有機肉用牛、野豬生產,在尹集和臥龍規劃建設肉牛工業園區、野豬肉深加工中心,并依托襄荊高速、麻竹高速、外環高速、焦柳鐵路和蒙西華中重載鐵路(在建)在尹集建設物流配送中心。

以上思考建議,符合襄陽市經濟發展戰略,符合我市關于襄宜南一w化發展總體規劃,也符合襄陽市對我區經濟發展結構調整的總體定位。同時,也有利于改變我區城鄉二元結構,解決我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推動我區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

參考文獻

[1]劉春月.淮安培育食品千億元產業的產業集群發展研究[J].經濟師,2015,01:196-197.

[2]韓東鶴.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研究[D].哈爾濱商業大學,2013.

篇(9)

近年來,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高端、特色、品牌農業為目標,按照“園區化、品牌化、標準化、產業化”的要求,著力抓好農業轉型發展和農業產品升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初具規模,循環生態畜禽養殖走在全省前列,林業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明顯提升,創匯農業一直走在市各縣市區前列,2011年全市農產品出口5820萬美元,全市現代農業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加大扶持力度,助推現代農業快速發展。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了現代農業園區領導小組和考核驗收組,切實加強對園區建設的組織領導、協調指導和考核驗收;實行部門包靠制度,幫助解決園區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加強重點園區建設的督查調度,確保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進度。二是加大財政投入。落實國家惠農政策,僅去年兌現各項農業補貼1.38億元;制定扶持政策,發展冬暖式大棚每個給予5000元補貼,獲得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分別給予10萬元和20萬元補助;實行以獎代補政策,每個現代示范園區財政補貼最高50萬元。三是推進土地流轉。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創新土地流轉方式,推動土地合法有序流轉,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供規模用地。目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已達16.5萬畝,其中規模流轉7.5萬畝。

(二)搭建發展載體,引領現代農業持續發展。一是建設示范園區。依托城區西部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生態優勢,規劃了面積約56平方公里的城西都市農業園區。規范提升了柏城土豆、密水釀酒葡萄、夏莊瓜菜等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李村生態高效農業、柳林現代循環農業、惠和現代食用菌生產等農業示范園區。目前,全市已規劃各類農業示范園區50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4.8萬畝、綠色食品生產基地11萬畝、地理標志產品生產基地3萬畝。全面推進畜禽養殖業標準化、現代化、生態化、產業化發展,2011年全市標準化養殖場區發展到1920處。其中,大型標準化養殖場區120處,大型循環生態養殖示范園區12處。二是培養龍頭企業。加大扶持力度,積極培育龍頭企業,促進了農業產業化不斷發展。到2011年底,全市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486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8家、市級41家,涉及蔬菜、果品、肉蛋奶、糧食、油料、木材等產業。三是注重品牌建設。堅持走品牌興農之路,全市認證登記膠河土豆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3個,惠德金針菇、泰和食品蔬菜產品等有機產品6個,群福花生油、南山早酥梨等綠色食品50個,康寧種豬場、萬俊生豬養殖場等無公害畜產品基地14處,望鄉、凱加等12種農產品獲省名牌產品、省著名商標。

(三)完善公共服務,保障現代農業健康發展。一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市鎮兩級農經部門,積極引導支持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基層農技人員、農業企業等主體創辦合作社,制定實施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目前,全市合作社總數達到1370家,數量居市首位,注冊資金19.4億元。二是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圍繞提高農民素質,采取集中辦班、田頭指導、現場觀摩、專家講座等形式,抓好科技知識培訓。圍繞結構調整,推廣新技術,引進新品種,畜牧業生產率先在全省推行自然生態發酵床和低碳循環養殖模式,林業通過建立楊樹新品種試驗場匯集優良品種90多個。三是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實現了對化肥、農藥、種子等主要農業投入品的日常監管和專項整治全覆蓋。完善農產品檢驗檢測機制,強化農產品市場準入監管,建立了以市檢測中心為龍頭,鎮街區檢測室為骨干,基地、市場和企業速測點為基礎的監測體系,基本構筑起了覆蓋全市的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

二、存在問題

近幾年,市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明確了思路,確立了重點,制定了措施,注重了落實,全市現代農業取得了明顯的初步成效。但從調查的情況看,仍有困擾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困難和問題。

(一)現代農業比重偏低。現代農業具有優質、科技、設施、生態、安全、規模等主要特點。與之衡量,目前我市現代農業僅處于開了頭、起了步的初級階段,仍然以傳統農業、大田農業和普通作物為主,現代農業在整個農業經濟中的比重較低,甚至近幾年不少龍頭企業建設的自屬農場也多屬傳統農業范疇。

(二)地方特色尚不明顯。體現地方特色,現代農業才有活力。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學定位,缺少引領全市農業發展的“旗幟”。面上看,涉農品牌數量不少,但真正叫得響的品牌并不多,風格特色不夠鮮明,沒有形成對外有重大影響力、對內有強大帶動作用的品牌,地方特色不明顯,品牌市場競爭力小。

(三)發展措施需要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處于較低水平,尤其是水利基礎設施,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同時,農技服務網絡不健全,基層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年齡老化、知識退化、作用弱化,服務能力亟待加強。農業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特色產業的壯大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四)農產品質量安全仍存隱患。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不夠強,安全隱患依然存在,形勢不容樂觀。農產品監管機構不完善,設備利用率不高,引發人們對農產品安全監管的擔憂。

三、工作建議

當前,我市現代農業發展雖然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但是發展任務非常艱巨。通過廣泛深入的調查了解,對下步推動現代農業更好更快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一)確立發展主題。發展現代農業,揚優勢、抓特色、樹品牌至關重要。像壽光蔬菜、昌邑苗木、青州花卉,已經成為當地現代農業名片。借鑒外地經驗,分析本地實際,發展以都市農業為特征的現代農業,既能反映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又能體現我市農業特點和優勢。都市農業是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農業為標志,融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前段時間,市委作出的規劃建設城西都市農業園的決定,定位準確,目標明確。我們要珍惜、用好難得的歷史機遇期,堅持以都市農業為統領,以農民增收為目的,以規劃建設西部都市農業園為契機,著力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著力強化政策、科技、設施、人才支撐,堅持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特色的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與市場創匯農業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篇(10)

1引言

福建省位于我國大陸東南部,大部分氣候屬于亞熱帶氣候,南部地區冬季溫度較高可全年進行農業生產,由于福建所處地理位置特殊,其農產品物流有自身特點。近幾年農產品物流業發展迅速,尤其是海峽西岸經濟帶建設的加快,促使了閩臺農產品物流合作不斷擴大。本文從福建農產品物流現狀入手,分析了農產品物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為福建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做努力。

2福建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

2.1農產品物流園區的建設初見成效

福建農產品經濟作物主要以果樹、茶葉、蔬菜、水稻、水產、花卉和煙草為主。果樹以柑橘類較多(柑橘、蜜柚和橙)。其次是荔枝、香蕉、龍眼、枇杷,部分地區也還有葡萄、桃、棗和梨等。茶葉在福建的種植面積較大,部分地區以主銷茶葉產品為主。水稻的種植沿海地區比較分散而且面積也較小(個別地區水稻面積也較大)。從2013年福建統計年鑒分析,2000~2012年間,主要農業產品糧食產量呈下降趨勢,最高產量為2000年達854.68萬t,2006年達最低632.90萬t;油料基本保持平穩,蔬菜和園林水果呈上升趨勢,2012年蔬菜和園林水果達最高值1586.14萬t、園林水果最高值625.82萬t,如圖1所示。

隨著農產品的發展,農產品物流園區的建設初見成效。福建省正在落實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提出了重點建設現代物流發展“321”工程:物流運作設施網絡、物流運輸設施網絡和物流信息網絡三大物流基礎網絡,物流人才與物流技術發展體系、物流發展政策措施體系兩大物流發展支撐體系。農產品物流落實發展規劃,進一步制定農產品物流園區專項規劃、建設農產品物流產業基地,制定可操作性的具體工作方案,將農產品物流發展工作分步驟地鋪開。例如:福建海峽兩岸農產品物流城發展有限公司,總投資20多億元,在漳州北出口以西、九龍大道以北投資建設“福建海峽兩岸(國際)農產品物流城”,規劃建設有國際會展中心,蔬菜、水果、水產3個專業批發市場、特色主題專業街、加工配送中心、綜合服務中心等設施等。

2.2福建農產品物流量大,點多面廣

農產品物流量大,農產品物流點多面廣。農產品物流運作具有相對獨立性、時間性,加工增值是農產品物流的重要內容。目前,福建農產品物流產業的發展模式主要包括:契約型物流模式,自營物流模式,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公司模式,聯盟型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則是較為普遍的。

2.3發展以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農產品物流

福建注重加快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了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連接海峽兩岸的現代農產品物流中心,充分發揮現有保稅港區、保稅物流園區的政策優勢。大力加強兩岸航運企業和農產品物流企業的交流合作,加快了農產品物流標準化進程。建立高效的運轉體系,完善農產品物流信息網絡。加強區域物流合作,構建區域一體化的農產品物流服務格局。使農產品物流節點網絡更合理,多種類型物流企業共同發展,物流企業競爭能力不斷提升,運輸業及倉儲業發展良好,港口優勢日益突出的局面。

強調以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引導農產品物流。2013年福建省農產品市場協會相繼推動成立了北京中國農產品精品中心及東南農特集團上海展銷中心,為福建農產品提供展、銷平臺。2013年5月20日開館的北京中國農產品精品中心允許會員單位可以零門檻進入,福建農特產品可以借此進軍北京市場。東南農特投資集團上海展銷中心允許福建農業企業均可零門檻進入,通過東南農特直營館、加盟店、店中店、“上海農工商”的3500多家商超等多渠道進行展銷。

3農產品物流發展中的問題

3.1相對于工業物流而言,農產品物流發展緩慢

農產品物流技術處于低端水平。農產品物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為主的,未經加工的鮮銷產品占了絕大部分,在運輸的過程中,保鮮、包裝、再次加工技術比較落后,而且運輸工具不能滿足農產品物流的需要,農產品在物流的過程中損耗嚴重。

3.2農產品流通體制環節過多,流通環節較多

農產品信息化體系建設相對滯后,信息傳遞不暢。流通每個環節運輸條件較差,從而導致大量的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發生腐爛、遺漏等等,損失很大。農產品物流的物流主體不發達、流通成本過高。

3.3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發展不均衡,物流業基礎設施尚需進一步完善

就全省而言,農產品物流硬件基礎設施的改善是不平衡的,尤其中、西部山區。利潤率低、網點分布不均,港口規模化不足,存在著明顯的農產品物流設施技術落后等方面的不足。福建急需加快物流貨運鐵路的建設,特別是港口城市加強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建設。

4福建省農產品物流對策分析

4.1發揮政府作用,完善農產品物流發展的扶持政策

福建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明確具體實施協調與行業管理的職能部門,強化對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協調管理職能,聘請國內外現代物流專家、技術專家、管理專家、法律專家等擔任專(兼)職顧問或成立專家組。同時完善各級物流行業協會,發揮行業協會的服務監督、協調、自律作用,協助行業主管部門開展行業管理,營造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物流市場環境,想方設法為福建現代物流業發展創造條件,更好地為企業、行業和政府服務。

發展農產品物流要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運用政策手段進行引導扶持,突破制約瓶頸。在市場準入方面,降低進入門檻。出臺具體政策措施,如:建立扶持現代物流業專項資金、規劃和用地政策、物流信息化政策、物流通關政策、用電用水政策,工商企業分離物流業務扶持政策,規范物流運輸車輛管理政策等。

4.2加強農產品信息化建設,發展第三方物流

隨著物流管理現代化,農產品物流管理開向供應鏈管理發展,實現農產品物流模式向第三方物流轉變,實現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福建盛輝、宏捷、盛豐等“中國百強物流企業”已經開始向第三方物流企業轉型,加強農產品信息化體系建設,暢通農產品物流信息,降低流通成本。

4.3加強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物流園區建設的步伐

充分發揮海、空港優勢,加快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把福建各地市港口建設成東南亞國際航運中心,推進海西國際物流中心建設的步伐,加速貨運鐵路線和福建鐵路主干道線以及各港口的連接。

農產品物流園是現代物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利用閩臺物流合作上力爭農產品物流園建設取得突破,根據福建各地主要城市總體規劃和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整合現有物流資源,建設一些層次高、服務功能強的現代物流示范園。集中各地中心城市物流資源,吸引實力強的物流企業和本土物流企業參與園區建設,實現園區企業集群式、集約化、網絡化、信息化、國際化發展。

4.4農產品保質量、創品牌、占市場

按照“先行先試”、“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進一步完善閩臺物流合作促進機制,加強港口對接和產業對接,推動兩岸農產品物流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降低成本、節約時間和更好的保障農產品物流的質量。農產品不僅生產上保質量,而且在物流中、加工中保質量。大力發展優質安全品牌農業,強占市場,實行“產”、“管”并舉,努力創造農產品加工品更多的品牌。

參考文獻:

[1] 謝梅芳.淺析福建農產品發展現狀及對策[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3(6):20~22.

[2] 邱德洋.福建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5):10~16.

[3] 郭黎霞.福建農產品物流發展的現狀與對策探討[J].管理觀察,2010(13):151~153.

[4] 樊雪梅,趙曉霖.吉林省農產品物流發展及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09(6):32~35.

上一篇: 環保監測培訓 下一篇: 漢語言文學專業語文教育方向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v一区二区 | 午夜打电话福利视频 | 午夜三级理论在线观看一 | 中文字幕第1页亚洲 | 日本精品视频中文 | 亚洲第一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