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 16:46: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icu護理存在的問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護生參加icu實習是臨床實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而ICU是一個重癥患者多、病情復雜、處理講究時效的場所。它集中了現代化的生命監測儀器和設備,要求醫護人員掌握的知識面廣而深。對于實習護生,在教材中無專門的重癥監護課程,給我們的護理帶教工作提出了一個新課題[1]。 本文通過對臨床護理實習護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的提出改進意見,最終達到提高護理教學質量的目的。
1 ICU護理帶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工作環境因素
ICU(特別是綜合ICU)儀器設備多,工作人員多,危重病人多且來自不同科室,病種復雜,病情變化快,治療項目繁多,隨時需要搶救,加之無家人陪護,要求護理人員有很強的工作能力。而護生實習時間僅為4-6周。因實習時間短,加上特殊的工作環境和工作任務,部分護生到ICU實習時常無所適從,適應環境慢,易產生恐懼、焦慮、壓抑感,難以進入工作角色。特別是剛從學校畢業未進行其他臨床科室輪轉而直接進入ICU實習的護生。
1.2 帶教方面
1.2.1護理人員自身素質不高。
ICU工作繁重,年輕護士多,使得一些低年資的護士不得不擔任帶教任務。許多護士臨床經驗尚淺加上學歷相對偏低等因素,能力也參差不齊,隨著科學的進步,學科的不斷更新,高檔儀器的引進,如不提高自身素質很難滿足護生的要求且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
1.2.2思想上存在誤區,缺乏帶教熱情。
部分護士思想上存在誤區,對護生實習目的不明確,認為護生實習是幫助自己減輕工作負擔的。但由于ICU工作的特殊性、復雜性,護生在短時間內難以掌握各項護理操作要領,對具體工作無法獨立完成,這樣不但對工作幫助不大,還影響工作效率。因此,部分護理人員不愿對護生多講解,只是自己操作,對護生缺乏帶教熱情,使護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氛圍,易產生厭倦情緒,達不到實習目的。
1.2.3缺乏專職帶教老師,帶教方式不妥。
由于ICU工作的特殊性,絕大多數帶教老師均未接受過系統的帶教課程培訓,帶教工作基本上是兼職完成的。部分帶教老師教學方式欠妥,帶教只注重操作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理論知識的傳授,使護生只知道做而不知道思考,很多知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帶教中過于刻板,教學方式一成不變,不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使護生的潛能不能更好的發揮。要求又過于嚴格,態度冷漠,溝通交流少,使護生不敢提問或動手操作,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3 護生方面
1.3.1職業素養欠佳。
部分護生就讀護理專業并非自愿選擇,而是父母為了子女將來就業所選擇的一條出路,所以在校學習不努力,上班時玩手機,打電話,不遵守勞動紀律,缺乏責任心和無私奉獻精神。
1.3.2 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差
目前大多數護生為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不能吃苦,上班時多數是在老師分配下完成一些簡單操作,缺乏主動勤奮和工作熱情。輕視基礎護理操作,喜歡做技術性操作如注射、輸液、導尿、吸痰、插胃管等,因缺少臨床實踐,患者對護生缺乏信任,不愿其為自己操作,降低了護生的工作積極性,使其對護理操作技術掌握較慢。
1.3.3 安全意識,法律意識薄弱
護生法律意識淺薄,在校時缺少法律知識教育,進入臨床實習對醫療護理方面的法律知識,醫院的醫療糾紛知之甚少,有的護生認為出了差錯有帶教老師負責,與己無關,對自己應負的責任不明確,所以在實習中不能從法律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說話做事不嚴謹,易造成醫療糾紛。
2 對策
2.1 健全科室帶教組織,實行動態管理,反饋帶教意見,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設帶教組長,采取“一對一”跟人帶教模式,護士長負責教學質控 。
2.2 做好入科教育
全面了解學生情況:包括學歷、來源、是否轉過科等,正確評估學生狀況以便分配時有的放矢。針對時間短,環境特殊的情況,首先應由帶教組長詳細介紹重癥監護病房的建筑布局、特點和分區管理要求以及工作制度、疾病類型,使護生盡快熟悉新環境進入學習狀態。對不同時期、不同學歷、不同學校要分別制定帶教計劃。提出要求。然后由帶教老師具體實施臨床帶教。
2.3 嚴格選拔帶教老師
打破以往論資排輩,以老為先的帶教模式,選拔帶教老師時,除重視學歷外,還應強調護士的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嚴格按照臨床教學要求選拔帶教老師。選擇工作敬業,業務能力強,工作五年以上的護師為帶教老師,大專、本科護生由主管護師以上職稱并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帶教。帶教老師必須走出誤區,改變教育觀念。提高帶教老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護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掌握到盡可能多的專業知識。
參考文獻:
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基層醫院條件所限,沒有專職ICU醫生和護士,在治療及護理工作中存在著很多問題,給管理帶來了一定難度[1],也加大了醫療糾紛和事故發生幾率。
人力資源緊缺,護理技術和操作技能偏低:基層醫院十分緊缺,有的護理人員沒有經過ICU專業知識的培訓,護理技術和操作技能普遍偏低,只能在工作實踐中邊學邊用,形成一種較大的工作和心理上的壓力,存在護理安全隱患。
設備設施不符合標準:基層醫院ICU布局多數不符合標準要求,基本都安排在一個大房間內,人員密集,增加了院內感染危險。
護士法律意識薄弱:平時較少學習法律法規知識,記錄病情變化不夠及時、準確,給醫療糾紛埋下了隱患。
管理對策
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要制定ICU搶救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離制度、探視制度及儀器維修保養制度等,規范并做好各種危重疾病的護理操作規程和ICU應急程序,做到各項護理操作有章可循,保證護理工作安全進行。
加強ICU護理人員配置,提高護理人員素質:①由于綜合ICU病房沒有獨立,護士長要做到對ICU靈活合理排班,注意新老護士搭配。根據患者收治情況,注意安排好足夠人力,保證完成ICU護理工作。②根據綜合ICU特點安排好二線班,盡量由護師以上職稱人員負責,一旦需要加班能立即補充當班護士力量,并加強指導、督促,防范差錯事故。③設置ICU專職助理護士,協助護士做好患者生活護理和基礎護理,負責管理病室內環境衛生,從而減輕護士工作量和勞動強度,以確保ICU護理質量。④加強護士責任感,加強知識學習,提高服務素質。
加強設備儀器和設施的管理:利用有限資源規范ICU病房的布局、流程,如在ICU患者出入通道口放置含氯消毒液地毯,每天更換;床簾盡量不要過長,每月清洗1次,保證室內空氣的流通。對ICU儀器種類、數量、定點放置,每天要有專人負責檢查,做好各種儀器的登記和保養維修等情況。必須配備2套常用儀器,以便儀器檢修時保證搶救工作正常運行。
加強護士技術和法律知識培訓:對新來ICU工作的護士應嚴格培訓,經護士長組織的考核合格后才能獨立上崗。在每天早上交接班查房時,組織護士作簡要病情討論,查找護理問題,制定護理措施。在醫院及科室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定期選派人員外出學習進修,不斷提高護士的法律意識和技術水平。
加強護理病歷書寫質量:護士必須實事求是、認真準確、全面記錄護理過程和病情變化,確保護理記錄書寫客觀、真實、準確、完整、具有法律意義。
加強陪護探視制度管理:讓患者及家屬了解ICU消毒隔離制度對患者的重要意義,以便得到家屬的配合。查房時間內嚴禁患者家屬探視,保持病室安靜及不必要人員干擾,有利于查房質量。其余時間采取限制式探視制度,每張床位(危重患者除外)每次只準1名陪護,對特殊患者,盡量滿足患者和家屬的需要。家屬在進入ICU室前,必須更衣、換鞋。
討 論
風險管理通過分析醫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繼而尋求醫療風險的防范措施,盡可能地減少醫療風險的發生,最終減少經濟損失和法律訴訟。ICU多為危重或大手術后患者,病情危重,變化快,自理能力差,屬于高風險科室。因此,在ICU科實施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1 ICU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
1.1 護理操作中的風險
科內業務培訓滯后,護士缺少常規化、系統化的崗前和在崗培訓;護理人員應急處理能力低;急救儀器的操作不熟練、儀器保養維修不善;搶救藥物不熟悉;護理記錄不及時、不仔細;各種管道處置不合理;新藥的不斷出現;危重患者轉運存在風險;搶救物資設施管理不善,神志不清時意外墜床;特殊的外出檢查或轉運時心跳、呼吸的停止;搶救、躁動給予約束帶固定或是被動形成的壓瘡;院內感染;護患溝通不當等不安全因素使護理風險加大。
1.2 信任危機的風險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出臺、社會輿論與醫療機構服務的特殊性宣傳不夠,也有醫療衛生行業中發生的個別不良事件影響了部分人的心理,使他們在看病、治療中對醫護人員持有懷疑態度,不信任護理人員,個別人甚至故意制造糾紛,想索取巨額賠償金。
1.3 醫患溝通不當的風險
患者的病情特殊性(患者由于意識不清或人工氣道的建立),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增加醫護溝通的難度;護理人員不注意交談方式泄漏患者病情及隱私,給患者的治療與護理帶來負面影響。
2 ICU護理工作風險管理與對策
健全和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組織各級人員學習風險管理制度、責任心教育、法律法規,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學習。
2.1 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管理者要有預警計劃,在人力安排和醫護協同服務等方面協調管理。發生缺陷及時查找原因,落實持續質量改進措施。對每月護理部各科護理質量檢查中存在的問題與科內自查的問題,組織科內護理人員一起討論和調查分析,確認存在問題,做到全員參與,進行歸納總結,查漏補缺,集體制定防范措施。
2.2 注重患者轉運過程中的環節管理
如轉運前必須再次評估患者的病情、生命體征,并及時匯報、記錄;需通知所到科室及時接待;轉運中的機械、物品必須備齊備足;電梯等后勤
保障應準備到位;防范轉運途中有可能發生的意外,如管道扭曲、移位等。這些細小的環節稍一疏忽,就有可能引發醫患糾紛,使護士成為責任人。
2.3 加強重點環節管理
對責任心不強,業務能力較差的護士、新護士、實習護士等高危人群尤其要加強檢查、督促、指導。對潛在和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快速制定簡易操作的措施,防止風險的發生,檢查下級護士對科內制定的制度措施落實執行情況。同時利用晨間大交班的時間,了解各危重患者的病情,對潛在和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指出并提出防范措施。
2.4 講究科學溝通,創造和諧的護患關系
ICU病房是危重患者搶救與治療監護的封閉式病房,無家屬陪護,患者家屬難免會擔心患者是否會得到及時的救治和全面而細致的護理,在患者入住ICU時,應詳細向清醒患者、家屬介紹病房的環境特點及管理制度。重視家屬探視機會,利用此時間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流溝通,由于ICU患者病情重、變化快、有時根據患者病情的需要,必須使用藥物鎮靜或者約束帶約束。家屬會不理解我們的做法,往往會提出異議,這就需要做好溝通工作,取得理解與配合。
3 效果評價
我科自對ICU常見的護理風險問題采用持續質量改進原則以來,取得病員和護士互利的效果。各級護士風險意識有了明顯提高:責任心加強了,病情觀察到位了,醫療糾紛發生率也下降了;護理人員在進行各種有創操作時均能事先告知家屬或患者該操作的危險性,并記錄在病歷上;在崗的護理人員對ICU儀器操作和檢測熟練;交接班制度落實到位。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也提高了。
4 討論
ICU是對各種危重患者進行全面監護、治療和護理的科室。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不斷改進和完善,要求護理人員能夠為患者提供全身心的整體護理。為了更好地提高護理質量,滿足患者及其家屬的服務需要,提高護理滿意度,我科實行了對ICU病情平穩轉科的病人進行回訪及護理滿意度測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做法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7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ICU病情平穩轉科的患者194例。男112例,女82例;年齡19-88歲;在ICU治療時間為2~66d。
1.2回訪內容及方法
一般在患者轉出ICU病房后的2~5d內,由護士長或年資較高的護師對患者進行回訪。鼓勵安慰患者,關心患者目前恢復情況,指導患者及家屬飲食、活動、功能鍛煉及注意事項,促進其早日康復。了解患者在ICU的感受,對患者和家屬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虛心接受,最后讓患者填寫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包括護士的服務態度、護理技術等,通過反饋,指導和改進今后工作。
2.結果
對ICU護士護理服務態度表示滿意190例,占97.9%;對ICU護士護理技術表示滿意191例,占98.5%。患者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儀器噪聲較大;鄰床位的病人干擾;夜間的燈光要求;延長探視時間等。
3.反饋意見處理
3.1首先組織科室質控組成員對病人及家屬提出的意見進行認真的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制定出具體改進措施。
3.2對于護理范圍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和意見,及時向護理部和院方匯報,爭取盡快解決。
4.體會
4.1有利于提高ICU護理工作質量:通過回訪有助于圍繞患者需求改進護理工作,護理管理者可以從中得到真實全面的反饋意見,了解到ICU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及時改進,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4.2提高ICU護士的綜合素質:回訪制度的建立充分展現了ICU護士的多重角色功能[1]。通過回訪,ICU護士需要面對不同的患者,既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又要有較強的溝通技巧。這就要求回訪護士必須既具有較強的專業理論、醫學心理學、倫理和哲學等方面的知識.又要有交流的技巧和勇氣。
4.3化解矛盾、減少糾紛,有利于良好護患關系建立:通過回訪能及時發現病人的不滿情緒和糾紛苗頭,并通過認真傾聽、賠禮道歉等,使病人的不滿情緒得到足夠的釋放和宣泄,化解矛盾,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同時使患者及家屬感受到自己受到關注和重視,拉近了護患關系的距離,融洽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2]。
4.4幫助病人解決實際困難:通過回訪中的衛生宣教和健康指導,幫助病人和家屬解決護理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既提高了病人滿意度,又樹立了科室的自我形象,從而使我們的工作上一個新臺階。
總之,ICU回訪工作延伸了ICU護理服務的內涵,拓寬了護患溝通的渠道,不僅可以加強醫患、護患關系的融洽度,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體現人文關懷的服務理念,并有利于對ICU的工作質量起到反饋作用,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重癥監護室具有“三集中”的特點,即集中了各種病情多變的急性危重患者,集中了各種眾多先進的監護儀器、急救設備和生命支持裝置,集中了最新的理論知識、技術與方法[1],且對醫護人員要求較高[2]。因此做好對ICU安全隱患,及時解除,確保了住院患者安全,減輕患者痛苦,是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的重要保證。現將重癥監護室患者常見安全隱患及防護措施總結如下。
1 重癥監護室患者常見安全隱患
1.1 患者因素
1.1.1 壓瘡 是ICU患者普遍存在的護理問題,由于患者病情重,需強迫,如骨盆骨折、生命體征不穩定等需要嚴格限制翻身,并存在高齡(≥70歲)、白蛋白
1.1.2 窒息 也是ICU住院患者易發生的問題,腦外傷、顱內高壓的患者,口腔嘔吐物未及時清除;各種操作不當,如對昏迷患者口腔護理,棉球掉入口腔,鼻飼操作時未檢查胃管是否在胃內,從而引起食物反流誤吸;昏迷患者及氣管插管患者義齒未取下掉入氣道引起窒息;腦干梗塞、有假性球麻痹,輕者出現飲水嗆咳,重者可發生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呼吸道分泌物較多,未及時清除,都可能發生窒息。另外對氣管插管拔管后,即刻發生延遲性誤吸,主要原因是會厭反射未完全恢復[3]造成窒息。
1.1.3 墜床 ICU患者譫妄已經成為一種嚴重而普遍存在的并發癥,國外文獻報道ICU譫妄的發生率為30%~33% ,臨床表現為急性、波動性的精神狀態改變,由于此病的突發性,易發生墜床;另外對住進ICU的老年患者,由于夜間迷走神經興奮,CO2儲留,患者易出現頭痛、煩躁等精神障礙而墜床,尤以夜間為甚。
1.1.4 管道滑脫及并發癥 由于ICU患者病情大部分都危急,生命體征變化快,部分檢查治療ICU完成不了,必須轉入到手術室、介入治療、CT及MRI檢查等,在轉運過程中易發生管道滑脫、墜床、呼吸道窒息、如有耐藥菌的話,還容易出現交叉感染,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1.1.5 煩躁、恐懼、焦慮 傳統上ICU醫護人員總是將所有精力放在對患者生命的搶救和病情監測上,從而忽略患者心理和情緒的變化及對患者家屬的幫助,家屬多被隔離于病房之外。對外傷而神志又清醒者因早期住進ICU,角色的突變,生活不能自理,失去正常的社交、環境陌生易出現煩躁、恐懼、甚至焦慮,后來因經濟負擔,出現自責消沉,加重焦慮而表現為抑郁情緒,易產生自殺傾向。
1.2 護理人員因素
1.2.1 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淡薄、責任心不強、、不按操作規程辦事,給患者的身心帶來痛苦,甚至生命受到威脅。
1.2.2 護理人員業務水平不高,對操作不熟練,自身不重視新技術的學習,經驗不足對患者的安全構成威脅。
1.2.3 溝通不到位,一個表現為患者拒絕配合、另外家屬表現不理解、不能接受自己家人在短短幾小時內由自由變成被約束或發生生命危險,此時的家屬易發生過激行為;還有醫護人員從不同角度出發,對煩躁不安的患者,護士以安全為出發點進行考慮,而醫生以患者的病情為出發點進行治療的考慮,兩者有時不一致,個別醫生會把護士對患者的約束誤解為懶惰,從而醫、護、患三者之間無形中發生矛盾,都易發生潛在的隱患。
1.3 醫療設備與環境因素 硬件投入不到位,流程不符,各種貴重儀器疏于管理、維護,管理不到位;床位緊張,由于加床,空間結構變小、加之ICU是一個封閉的的環境,空氣流通較差,病原微生物多,給ICU患者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由于房間結構變小同時監測設備和儀器多而復雜,電話鈴聲、患者、儀器移動、各種氣味及有毒氣體污染和雜音,護理人員易疲勞煩躁惡心都影響護理安全。
2 對策
2.1 全面評估每位患者危險因素,采取預見性防范對策,對壓瘡高危患者建立翻身卡,保持床單元清潔干燥、無碎屑,穿棉織品衣服,正確使用氣墊圈,避免一人翻身;易發生窒息患者,根據病情采取相關防護措施,呼吸道分泌物較多者,頭偏向一側,及時吸取分泌物,留置胃管鼻飼患者,每次鼻飼前應檢查胃管是否在胃內,同時鼻飼后避免翻身、拍背、吸痰以免引起誤吸而窒息;對腦干梗死而有假性球麻痹患者,應防止嗆咳而引起吸入性肺炎造成窒息;對出現精神癥狀,無意識煩躁患者,應注意約束好患者,必要時用床欄加以防護,防止墜床;對需要外出檢查患者,根據管道情況,妥善固定與夾閉,防止反流及轉運途中意外滑脫;對于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患者,給予積極心理疏導,適當安排與家人交流,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樹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盡快適應角色轉變。
2.2 加強專科知識培訓,定期考核,并加強護理人員相關法律法規、職業素質、相關制度、應急預案學習、演練。由于ICU工作的特殊性,要求ICU護士熟練掌握急救知識,急救技能,各種儀器的使用、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強調要有超前預見意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承受力,作為ICU護士同時要學會與各種各樣的人交流,注重語言的藝術性和技巧性。另外,作為ICU科室負責人要對本科室人員制定考核方案,納入績效考核,確保各種急救藥品與急救器材100%準確到位,儀器設備隨時處于完好備用狀態,從而保證患者處于最佳接受治療與護理中。
2.3 完善基礎設施,合理配備人力資源,增加對ICU硬件及軟件投入,完善相關工作流程、布局,改善工作環境,必要時對ICU進行改建裝修,使空氣流通,溫濕度適宜,各種儀器設備定期維修保養,儀器報警聲設置最小,搶救儀器搬動時盡量輕柔,將噪音控制在最小。工作中正確處理好同事之間的關系,互相幫助,多多交流,有問題多請教,對待患者多幾分愛心,多換位思考;地面保持干燥,患者高峰期,合理安排床位及醫務人員。因良好的工作環境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是避免護理人員產生不良反應的有效保證[4]。
醫療護理安全是醫院生存與發展的基礎[5]、通過對ICU常見安全隱患因素的分析,采取了規范化的預防措施,有效預防ICU患者住院過程中存在的隱患,切實及時解決了ICU患者現存的和潛在的護理問題,確保患者住院安全、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降低了ICU醫療糾紛發生率。
參 考 文 獻
[1] 馮娟,王欣然.ICU專科護士資格認證臨床教學實踐探討.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0B):70-71.
[2] 高曉紅,張三桃.淺談重癥監護室護士具備的素質與能力現代臨床護理.2008,7(2):52-53.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22-01
ICU集中收治各類重癥病人,搶救機會多,急救儀器復雜,護理人員操作多,存在諸多不安全因素,尤其在目前ICU存在嚴重護理人力不足及護士缺少常規化、系統化的崗前和在崗培訓的情況下,同時隨著病人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實施,風險管理在醫療、護理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彰顯,我們在遵循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基礎上,實施ICU風險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具體介紹如下:
1 方法
1.1 確認和識別ICU常見存在的和潛在的風險問題:組織各級護理人員對護理風險管理識別。進行護理風險管理識別,可以防患于未燃,對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進行預見。通過不斷培訓,讓護士了解自己在目前工作中以及隨著時代的發展可能面臨的風險,時常在其出現前警鐘長鳴,降低風險的發生[1]。護理風險主要包括:科內業務培訓滯后;護理人員應急處理能力低;急救儀器的操作不熟練、儀器保養維修不善;搶救藥物不熟悉;護理記錄不及時、不仔細;各種管道處置不合理;新藥的不斷出現;危重病人轉運存在風險;搶救物資設施管理不善等不安全因素。
1.2 針對存在或潛在的護理問題,制定防范措施。
1.2.1 健全和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如:危重病人護理查房制度、儀器檢查登記制度、藥物管理制度、消毒隔離制度、護理人員培訓制度、危重病人轉運制度等等。同時規范各種操作流程。例如:在以前科內遇到搶救病人,大家一哄而上,顯得雜亂無序,同時延誤病人搶救時機。針對這種狀況,護士長及時組織大家討論,制定搶救定位流程,現在通過對搶救定位的培訓,人人皆能熟練掌握該項技能,提高搶救成功率。
1.2.2 組織各級人員學習風險管理制度、責任心教育、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學習。科內建立業務學習制度、外出學習報告制度。凡外出學習的人員回來后均要組織講課和示范,每月組織考核,與獎懲掛鉤。
1.2.3 作為管理者要組織科內護理人員一起討論和調查分析,確認存在問題,做到全員參與,集體制定相應措施。人人明確本月或本季度科內持續質量改進的護理問題是什么,如何執行。
1.2.4 提高管理者本身的風險意識和業務素質,管理者本身要通過多種渠道學習相關的醫療法律法規,醫療護理風險管理知識,同時通過繼續教育和自學相結合,加強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
1.2.5 管理者要有預警計劃,在人力安排和醫護協同服務等方面協調管理。發生缺陷及時查找原因,落實持續質量改進措施[2]。
1.2.6 采取走動式管理,對責任心不強,業務能力較差的護士、新護士、實習護士等到高危人群尤其要加強檢查、督促、指導。對潛在和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快速制定簡易操作的措施,防止風險的發生。每天提前和推遲半小時上下班,檢查下級護士對科內制定的制度措施落實執行情況。同時利用晨間大交班的時間,了解各危重病人的病情,對潛在和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指出并提出防范措施。如我們曾經遇到給一位氣管切開并行機械通氣的病人翻身和肺部物理治療時,氣管套管突然滑出,造成病人窒息,經搶救挽回生命。事實上在操作前評估到竇道未形成的病人,護士長經利用晨間大交班的時間,提出防范措施,同時與醫生溝通,引起大家重視。與此同時,護士長利用場景訓練,培養年輕護士的評判性思維。
1.2.7 充分借鑒他科科學管理的經驗,對每季度護理部各科護理質量檢查中存在的問題與科內自查的問題,進行歸納終結,查漏補缺,制定防范措施。如在以前護士使用心電監護儀時,經常會出現病人電極片長時間不換、使用血管活性藥時自動測量血壓袖帶與氧飽和度放在同一肢體測量,影響數值準確性等等。現在通過培訓后人人明確使用心電監護儀的注意事項。
1.2.8 重視家屬探視機會,利用此時間與病人及家屬進行交流溝通,由于ICU病人病情重、變化多、各種侵襲性操作頻繁,有時病情需要須用約束帶固定。家屬會不理解我們的做法,往往會提出異議,這就需要做好溝通工作,取得理解與配合。
1.2.9 成立六個質控小組,如:儀器檢查維護小組、藥物檢查登記小組、院感控制小組、管理小組、病歷檢查小組、業務培訓、帶教小組。制定各小組職責及建立檢查登記制度,護士長每周檢查一次各小組工作落實情況。
2 效果評價
我們自對ICU常見的護理風險問題采用持續質量改進原則以來,取得病員和護士互利的效果。各級護士風險意識有了明顯提高:責任心加強了,病情觀察到位了,近年來醫療糾紛發生率也下降了;護理人員在進行各種有創操作時均能事先告知家屬或病人該操作的危險性,并記錄在病歷上;醫療收費投訴率為零;在崗的護理人員對ICU儀器操作和檢測熟練;交接班制度落實到位。
3 討論
持續質量改進是一個永恒的目標。是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它通過計劃、執行、監督和評價的方法,不斷評價措施效果并提出新的方案,使護理質量循環上升。“醫療風險,無處不在”的特點,決定我們如何認識和防范醫療風險,盡早盡快預見、識別風險,鑒定、評估風險。努力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錯誤,從根本上堵塞醫療差錯和事故的發生渠道,健全管理機制。完整的風險管理機制,可以有效避免醫療事故、醫療風險,有效地降低醫療事故的發生,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在全體護理人員的支持和參與下,完成對整個風險管理的過程,提高護理質量,保證病人和護士安全。作為護理管理者要明確ICU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全面監測。參照醫療護理流程和規范進行檢查,不斷改進和制定風險管理措施,杜絕差錯事故發生。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1-300-02
醫療、護理的風險無處不在,只有在工作中處處保持清醒的、較高的風險意識,才會做到防患于未然[1]。ICU因其病人病情危重,變化快具有多樣性,各種侵襲性操作頻繁,且從事臨床護理工作5年以下的低年資護士抗風險的能力較差,有關研究表明:低年資護士發生護理缺陷達54%,屬于高危人群[2]。如何發現和有效處理各類潛在風險, 提高低年資護士職業風險的防范能力,減少護理差錯糾紛的發生,成為當前護理管理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對5年以下的28名低年資護士,采用PDCA循環法用于潛在風險管理,效果顯著,筆者將PDCA循環法用于ICU低年資護士潛在風險管理進行總結,為從事ICU工作的低年資護理人員及管理者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8名中,男2名,女26名,年齡22~29歲,平均24歲,專科以下8名,本科生20名(包括轉科本科生14名),均具有護士資格證書,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4名,其年齡、學歷、應急能力、自身素質以及護理組長技能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對低年資護士工作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實施一般護理管理,即護理工作出現的問題進行隨機指導;實驗組:在一般護理管理的基礎上,對普遍存在的潛在風險進行綜合分析采用 PDCA循環法:P計劃、D執行、C檢查、A總結。即分析現狀,發現潛在問題,找出原因所在,制定措施計劃,按計劃實施,檢查效果發現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標準化,遺留問題和新出現問題進入下一個PDCA循環。為評價效果,2月后,每一名低年資護士的護理工作,每班由護理組長對工作中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即從溝通問題、專科護理、基礎護理、急救器械使用評估1周,并進行次數統計,并對ICU低年資護士綜合能力提高情況進行評估。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潛在風險評估情況有顯著性差異(表1)
表1 兩組潛在風險評估情況
注:兩組比較,X2=10.43、21.47、6.95、7.75,均P<0.01。
2.2PDCA循環法能夠有效回避護理安全隱患,降低了護理風險的發生率,消滅差錯,杜絕事故的發生,提高ICU護理的整體質量和水平,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表2)
表2兩組ICU低年資護士綜合能力提高情況%
3 討論
醫療風險貫穿診斷、治療和康復的全過程,任何臨床活動甚至是極為簡單或看似微不足道的臨床活動都帶有風險[3],風險管理是指對患者、工作人員、探視者可能產生傷害的潛在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并采取正確行動的過程[4],ICU危重患者病情復雜,低年資護士缺乏工作經驗和專科知識,專業水平相對較低,對病情變化預見性不強,不能做出較為準確的評估,如何快速提高ICU低年資護士潛在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本科在臨床基礎上對PDCA循環法用于ICU低年資護士潛在風險管理模式進行分析。
表1顯示專科護理實驗組工作中潛在風險明顯低于對照組,護士的業務素質和能力與護理風險的發生率呈反比,病人病情危重,疾病發展無規律性,只有提高低年資護士的業務素質,才能提高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將護理風險降至最低限度。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綜合分析、判斷,運用護理程序和專科知識找出現存的和潛在的護理問題, 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參加系統的業務學習,進行培訓,如講課、查房等,以晨會開展隨機教學提問,并定期組織理論和操作考核,護士長每日查房,對患者出現的護理新問題制定或修改護理計劃,對護士的工作不當之處進行指導,從正面規范護理操作規程,制訂防范措施,反復強化操作流程,加強職業道德培訓,合理調整能力結構,不斷識別護理工作中現存的和潛在的風險,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從而積極采管理對策,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日本護理專家提出,護理技術是以含有技術要素的護理學知識為基礎,從初步的實踐返回到概念,再進行實踐,提高到更高的水平[5]。
對各種器械不熟練或者有誤以及設備本身的問題也會帶來護理風險,藥物種類眾多,特別是新藥,缺乏配伍禁忌,配伍不當,藥物本身不良反應,也會帶來風險,表1顯示急救器械的使用實驗組潛在風險評估低于對照組。ICU的護士不能一味依賴監護設備所監測到的各類數據,要學會綜合分析判斷,并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特別對新技術、新設備、新儀器的使用,由于習慣于用某一品牌而對其它品牌型號不熟悉,也會帶來風險,管理的重點在于發現工作上的缺陷和漏洞,不斷完善,積極尋找潛在危險環節、因素,并實施預見性的護理,做到思想上重視、行動上防范,具有時時規避風險的安全意識。近年來,醫藥科技迅猛發展,涌現許多新藥,特別是同物異名,更增加了低年資護士的負擔,原有藥物知識未能滿足臨床需要,對于易混藥物,特殊藥物做好明顯標識,與藥劑科協作,新藥介紹、新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新發現的藥物相互作用進行知識培訓。
提高護士的溝通能力,ICU急、危、重病人多,工作節奏快,病人及家屬較急躁,如果護士在為病人搶救處理過程中,患者對護理人員要求過高,未能達到其期望值,或由于低年資護士溝通技巧不夠全面, 經驗不足、交流溝通能力欠缺,在突發事件中應對能力差,以致護患之間不能有效溝通,使患者產生強烈不滿,針對具體問題制定計劃,實施人性化管理,要求護理人員要學會傾聽, 對神志清楚的患者可根據他們的病情、社會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選擇合適的交流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溝通能力與技巧,表1顯示實驗組低年資護士溝通能力潛在風險明顯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它始終貫穿在護理操作、搶救、告知等所有一切護理活動中,有時看似微不足道的臨床活動都極具風險,一旦給患者帶來身體、精神和經濟上的損害,都不可避免地引發糾紛。通過ICU低年資護士實施PDCA循環法風險模式管理,能夠培養低年資護士的預見性、主動性、獨立性,有效回避護理安全隱患,消滅差錯,杜絕事故的發生,最終有效提高了ICU護理的整體質量和水平,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PDCA是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它通過計劃、執行、檢查和總結的方法,不斷評價措施效果并提出新的方案,使護理質量循環上升,因此完整的潛在風險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避免醫療事故、醫療風險,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程云清,陳凌,戴紅霞,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復過程中的風險管理[J].護理學報,2008,15(3):42-43.
[2]來鳴,泮淑慧,楊明麗,等.臨床護理缺陷分析與危機管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2):922-923.
關鍵詞 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護理;安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58
ICU是醫院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部門,患者病情較為復雜且較為嚴重,治療任務重,護理難度大,醫療費用高,一旦工作存在疏漏,極易導致醫療事故和醫患糾紛[1-2]。提升ICU的護理質量并確保護理安全,對于確保患者的搶救成功以及轉歸、生命安全等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3]。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HFMEA)是一種具有前瞻性的風險評估方法。該方法通過對護理管理潛在的護理隱患進行量化分析,明確存在的高危風險因子,針對實際情況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在提升護理質量的同時,確保護理人員盡可能少做無用功,一次性地實現最好的護理效果。我院積極開展關于該模式的臨床實踐,取得了有一定經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6月~2014年6月ICU收治的患者116例,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齡為12~78歲,平均(53.3±6.5)歲。將實施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前的5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實施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后的58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具體病情、治療方案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均應用常規方式進行ICU護理安全
作者單位:528400中山市廣東省中山市中醫院重癥醫學科
張曉玉: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管理,對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收集整理總結,了解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以及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等。研究組患者應用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操作流程進行ICU護理安全管理,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2.1組建HFMEA項目團隊組織成立由護理部主任、護士長以及專科護士等相關人員共同組成的HFMEA項目團隊,圍繞HFMEA的具體內容以及操作要求開展項目培訓,引導所有團隊成員明確項目操作流程并正確應用該理論對ICU護理安全管理工作進行風向項目分析。
1.2.2繪制ICU護理流程圖組織召開項目團隊全體成員會議,針對ICU護理安全管理相關工作進行研究,明確ICU護理安全管理工作流程的具體執行步驟,對執行步驟進行討論修訂后,繪制成流程圖,張貼在ICU病房,方便護理人員參照執行。
1.2.3進行差錯分析項目組全體成員緊密結合醫院ICU的實際情況,采取頭腦風暴法對既往護理工作中發生的差錯事件進行綜合研究分析,找到在ICU護理流程中潛在的失效模式以及具體原因,對可能造成的失效影響進行預測。根據這一結果,列出失效模式以及原因,防止在今后工作中繼續發生類似現象。
1.2.4制定改進措施通過對ICU護理工作流程中潛在的失效模式以及原因進行具體分析,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整改措施[4-5]:(1)加強人力資源管理。針對從事ICU護理工作的相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護理流程、護理技巧、配藥操作注意事項、藥物使用、器械使用以及應急處置等。綜合應用講座、討論、實踐操作以及角色定位等多種方式進行培訓教育,重點要求護理人員親自參與,親身實踐,進一步提升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和相關知識水平,防止發生護理操作錯誤、用藥錯誤等不良事件。護理人員要加強ICU病房巡視,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實際情況進行處理。(2)加強藥品備用管理。準確對藥物進行標識,尤其是性狀接近的藥物等,防止發生混淆,同時方便取用。根據藥品的適用對象進行準確區分,防止錯用。同時,對特殊藥物使用特殊標記進行標識,嚴格防止種類、劑量以及用法方面產生差錯。使用時注意做好雙人核對。(3)加強藥品發放及使用的管理。患者的口服或鼻飼藥物應放入透明藥袋中存放,并將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藥品信息準確標注在透明袋上。護理人員經雙人核對藥袋上的患者相關資料,確保準確無誤后才使用,嚴防用藥錯誤。(4)對于科室使用的各種儀器,制定計劃,反復進行培訓考核,并設置儀器班,定期對各種儀器保養及檢修。(5)運用ABC患者評估流程進行床邊交接班[6],防止因交接班不清、對患者病情評估不到位等導致患者發生壓瘡、管道脫出等不良事件的發生。(6)加強對護理文書的書寫培訓及質控,確保醫護記錄一致,能客觀地反映患者的病情變化,杜絕醫療糾紛及隱患的發生,保證患者安全。
1.3觀察指標[7]將實施前后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以及患者護理滿意度相關情況進行對比。不良事件主要為護理過程中發生的用藥不當、護理方法不當、器械使用不當、交接班不清、發生不良事件、護理文書不合格等。護理滿意度采取調查表方式進行收集,昏迷患者由家屬或陪護人員接受調查,具體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以及不滿意4個維度,將前三者的總比例計算為護理滿意度。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c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Wli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研究對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表1)
3討論
目前,國內人部分護理專家已經開始嘗試將HFMEA方式逐漸應用于護理安全管理臨床實踐,HFMFA的主要管理理念為事前進行預防、事后進行補救。按照事前預防勝于事后補救的理論而言,HFMFA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該方式融合了危害分析及重要控制點和根本原因分析的優點,可以讓項目管理流程控制中的薄弱環節充分暴露出來,然后通過量化指標實現對關鍵項目的標準化管理以及改進。其具體內容包括操作流程設計、預防設備故障或技術故障、提高患者治療過程中高危程序的安全性、準確判斷醫療服務以及護理工作方面存在的潛在危險因素等。這些工作,有助于ICU的安全管理流程更加優化,充分降低醫療風險的發生,確保患者的安全。因此,該方法可以明顯提升正面結果,同時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在具體臨床操作中,ICU護理管理者要積極更新觀念,充分借鑒和參考國內外學者應用HFMFA的成功經驗,努力把事后控制轉變為事前預防,積極建立和完善一個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管理系統,最大限度地確保ICU患者的安全。
參考文獻
[1]熊勇,姜玉娥,付四毛,等.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兒科門診輸液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2):52-55.
[2]伍永慧,施雁.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現狀[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4A):42-44.
[3]蔣紅,黃鶯,王桂娥,等.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醫院口服給藥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5):394-396.
[4]韓艷萍,毛敏芬,張兒,等.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醫囑執行過程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3):2153-2155.
[5]何茹,占正寅,戴雯.FMEA模式在人工氣道風險防范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6):49-50.
[6]盧小清.ABC患者評估流程在ICU床旁交接班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8):384-385.
1 ICU潛在的護理危機表現
1.1 質量危機:由于ICU護理工作繁忙、瑣碎及操作的重復性,而患者情況千差萬別,病情變化多端,出現過失或差錯在所難免。不良后果嚴重的為嚴重缺陷,甚至引發護理危機。據調查[1], ICU發生概率較高的嚴重缺陷為給藥錯誤、意外拔管、皮膚黏膜損害,都直接影響治療質量,甚至加重病情,延長住院時間。
1.2 人文危機:ICU的強化治療和救治模式提高了搶救的成功率,但同時也導致醫療過程的“人性化”淡薄,ICU由于患者的特殊性需要進行大量技術型護理操作,但這些操作對于患者而言僅僅是一種機械性護理,護士機械的忙碌與緊張的工作,常常忽略其內心感受和精神需求;一些常規性的操作比如、約束使患者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1.3 護屬危機:患者入ICU后, 家屬一是不能及時了解患者病情,二是無法陪伴在患者身邊, 時刻對患者掛念擔心,處于一種極度焦慮的狀態,而護士忙于各種操作往往忽視或冷淡了與家屬的溝通,一旦達不到他們所預期的護理效果,就容易與護士發生糾紛,爆發危機。
2 ICU護理危機管理的策略
危機管理的實質就是在危機爆發或在其發生實質性的危害以前將它弱化或消除,或者在危機爆發以后采取正確的措施來應對,最大限度地減小其對科室以及患者的損害。那么如何進行科學的危機管理呢?法國管理學家費堯曾說過,管理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是相互聯系的運動過程。4R管理框架是危機管理的基本框架之一,在危機管理的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管理者應該考慮如何縮減(Reduction)危機情境的發生,如何做好危機管理的準備工作(Readiness),如何規劃以及如何培訓員工以反應危機局面(Response)并從中盡快恢復(Recovery),這四個方面(4R)構成了基本的危機管理。針對于此,在ICU的護理危機管理時可采取以下措施:
2.1 強化全員危機意識:科學的危機觀不僅僅反映了護理人員的業務素質,而且也是策略化處理護理危機的保障,只有重視護理危機,才能對護理危機的征兆具有敏感性[2]。目前ICU護理管理的當務之急是增強護理人員的危機意識, 認識到潛在危機存在的必然性和突發性,科室安全管理人人有責,及時發現征兆、苗頭,把危機事件控制在萌芽狀態。
2.2 提高業務素質及溝通交流技巧的能力:人才培養是管理的核心,有研究表明[3],護士的素質和能力與護理缺陷、事故的發生往往有著直接的聯系,是維護護理安全的根本,一名合格的ICU護士必須不斷學習,適應危重癥醫學和護理學科的不斷發展;現代醫學模式倡導個性化護理而不是機械地執行醫囑,人文關懷是做好一切護理工作的基礎,與醫生、患者及家屬保持暢通的信息交流是專科護士必不可少的能力。
2.3 加強危機的預測與防范,制定危機應急方案危機的發生有些可以預測的,有些卻難以預測。對那些可以預測的,實現采取防范措施,將可能避免危機的發生。例如護士交接班制度、“三查七對”制度、消毒隔離制度等,都是對危機的預測后采取的預防措施。而對于難以預測的制訂危機應急方案,可以讓護理人員有章可循的地處理在工作中遇到的風險問題,及時化解危機造成的損害。
2.4 正確處理危機事件:阻止危機的擴散只有隔絕危機的根源,這是危機管理的必要手段。危機發生后,管理者首先要仔細檢討自己的工作是否有失誤,是否在人員的安排上存在問題,專業人員是否需要進一步培訓,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加強或改善,哪些方面需要獎勵和保持。對于人為因素引發的危機事件,對當事人的處理應該是“重防輕治”。因為加重懲罰的后果可能是對今后問題更大的隱瞞。正確的做法是鼓勵當事人寫出事件的客觀過程, 檢討每一個細節,使全科護士引以為戒,并在科室組織討論,結合法律法規深入學習,借機查找漏洞,補充完善應急預案。
綜上所述,危機管理最大的意義不是出現后如何應對而是如何防止危機的發生,因此作為管理者要清醒認識到ICU的特殊性和高風險性,加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應用危機管理理論指導ICU護理工作,注意與各方面進行有效地溝通和交流,努力揚長避短、揚利避害,深刻反思已經存在的諸多管理漏洞,消除科室自身的缺點和對發展不利的各種影響因素,做到準備于日常,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 ROTHSCHILDJ M,LANDRIGANC P,CRONIN J W,et al.The Critical Care Safety Study:The Incidence and Nature of Adverse Events and Serious Medical Errors in Intensive Care[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5,33:1694-1700
ICU,即是重癥加強監護病房。隨著現代重癥醫學的發展,ICU的主要收治對象也在不斷地擴大,其中不乏病情隨時變化的患者。這就要求我們通過交接班就能夠迅速知曉患者的病情,以備在緊急搶救過程中做出及時正確的處置。同時交接班制度是護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控制護理質量的重要環節[1]。按照以往的交接班形式,我們發現在交接班過程中存在缺陷。而品管圈活動(QCC)能夠在愉快輕松的環境下,幫助我們解決工作中現場管理、文化內涵等方面所發生的問題及課題[2]。因此,我院ICU于2015年6月1日~8月31日開展了以降低"ICU護理工作交接班中存在的缺陷"為活動主題的品管圈活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護理人員 我院ICU現有37名護理人員,其中主管護師7名、護師18名、護士12名;工作年資10年8名;本科生15名、大專生22名。
1.1.2交接班病例 我院ICU開設26張床位,規定每位住院患者均進行交接班。品管圈活動前后交班病例分別為2015年6月1日~30日806例,2015年8月1日~31日780例。品管圈活動前后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組織成立品管圈小組和選定主題:品管圈小組成員共7人,確定品管圈小組名稱為成長圈,圈長1名(自薦決定),負責組織領導工作;圈員6名,負責具體任務的執行,活動1次/w。確定成長圈活動主題為:降低ICU護理工作交接班中存在的缺陷。選題原因:交接班制度是護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控制護理質量的重要環節[1]。交接班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當天的醫療護理質量、護理安全及患者的滿意度[3]。標準化(SBAR)的交接班模式對于醫療護理工作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4]。
1.2.2我院ICU護理工作交接班現狀調查、存在缺陷要因分析和設定目標。
1.2.2.1現狀調查。品管圈活動前,即2015年6月1日~6月30日,交班病例806例,護理工作應交接內容總計21762項,實交內容16320項,漏交內容5442項。
1.2.2.2要因分析 見圖1。
1.2.2.3設定目標:圈成員根據柏拉圖原因分析,80/20原則,得出ICU護理工作交接班中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以交接班內容過多、缺乏規范化培訓、口頭交接內容多、儀器設備及物品過多為主。將此類原因列為本期活動的改善重點。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員能力)=5442-5442×73.6%×82%=2158,降幅60.3%。即在品管圈活動后,我們護理工作交班存在缺陷次數下降到2158次,降幅60.3%。
1.2.3制定對策及實施:根據要因分析,我們針對性地進行了一些整改措施,并予以實施,現將對策及措施匯報如下。
1.2.3.1交接班內容過多 P-組織學習交接班要求,提高護士的記憶力和邏輯能力。D-①我院ICU施行APN排班模式,減少了交接班次數;②每床位患者一本記事本,有事隨時記錄并班班交接,已執行和未執行的事項標識清楚醒目;③針對患者情況,制定相應交接班內容模板,選擇重點要交接的內容,按照整體護理的要求進行交接班,摒除無關的、非重點交接內容;④下班前各組組長對交接班情況進行點評,互相交流學習;⑤護士長每周不定期抽查交接班情況,并對其中不足之處給予點評和整改,大家討論經驗教訓,揚長避短。C-全科護士樂于接受,交接班內容齊全性提高。A-實施評估效果好
1.2.3.2缺乏規范化培訓 P-制定ICU交接班流程及培訓計劃,進行交接班演練。D-①科室組織學習ICU交接班規范化內容及流程;②針對性地對新入科護士進行系統培訓,人手一份ICU交接班內容模板,剛開始可以根據模板進行套入,熟悉后脫稿進行實地演練;③交接班流程、內容模板人手一份,護士站醒目處也應按要求張貼,以便隨時提醒大家;④實地演練后,征詢醫生意見,進行修改后再次討論更改實施;⑤加大考核力度,每日組長進行檢查,護士長每周不定期檢查。C-全科護士學習主動,交接班順序逐漸規范。A-實施評估效果好。
1.2.3.3口頭交接內容多 P-減少接班,做到有理有據。D-①每床位患者一本記事本,記錄特殊事項;②特殊事項包括特殊治療、家屬囑托、特殊檢查用藥、自備藥品物品等;③與醫生溝通,除非搶救患者時盡可能避免開具口頭醫囑;⑤強調口頭醫囑的弊端,要求護士嚴格執行醫囑制度。C-口頭交接班率減少,交接班內容準確性提高。A-實施評估效果好
1.2.3.4儀器設備物品過多 P-儀器設備按要求統一放置,做到帳物相符,心中有數。D-①科室儀器設備專人管理,每臺儀器設備有標號和記錄本,定期檢測;②患者私人物品床邊抽屜內有序放好;③床尾治療車分三層,每層按規定放置物品;④急救物品儀器設備按要求放置,使用后及時補充消毒并檢測好,使之處于備用狀態;⑤患者特殊物品記錄本上登記并簽名,貴重物品交還家屬后需要雙簽名。C-儀器設備物品擺放有序,交接無遺漏。A-實施評估效果好。
1.2.3.5加強質量控制:成長圈的組員嚴格按照制定的ICU護理工作交接班流程表來實施品管圈活動,每周由圈長負責收集,組織成員集中一次,針對表格填寫內容,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并采取PDCA循環持續改進質量,保證該活動的順利開展。
1.2.4效果確認 品管圈小組活動帶來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我們再次統計調查了2015年8月1日~31日護理工作交班情況:交班病例780例,應交項目21060項,實交項目19464項,漏交項目1596項,目標達成率為117.1%,進步率為70.7%。
1.3統計學處理 研究所得數據使用Excel2007進行數據收集,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者之間比較采取χ2檢驗,P
2 結果
開展品管圈活動的有形成果:品管圈活動前后ICU護理工作交接班中存在缺陷情況比較見表1。
品管圈活動后ICU護士交接班存在的缺陷明顯下降,而且下降率高于目標值,目標達成率11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品管圈活動開展后,ICU全體護理人員充分認識到交接班的重要性,并提高了交接班質量,有效地降低了ICU護理工作交班中存在的缺陷。
3.2品管圈活動開展后,減少了因交班問題對患者造成的各種不利結果,主要表現在護士能正確評估患者病情,在患者發生意外時能夠正確及時處置;能夠對醫生進行合理的建議;提醒下一班護士所要關注的重點;家屬囑托也得到良好的反應,提高了醫患之間的信任,從而共同保障了患者安全。
3.3品管圈活動重在全員互補互助,提高了護士評判性思維能力和整體護理的能力,激發了護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3.4品管圈活動要求全體護士堅持落實措施,注重創新,持續改進,在今后有利于更好的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參考文獻:
[1]洪輝樊.護理交接班本的臨床應用[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9,12,(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