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1 17:19: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骨科病人圍手術期護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結果:50例老年性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患者患肢的恢復程度,良好41例,一般5例,4例患者的患肢恢復較差。其中2例患者不配合功能鍛煉,導致肩關節僵硬,2例患者傷口延遲愈合,加強護理及換藥處理后,情況有所好轉。
結論:幫助患者對患肢進行功能訓練,積極做好圍術期的各項護理工作并對各類可能的并發癥做出有效的預防可以提高老年患者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手術的效果,促進患者的康復,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過程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老年性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 圍術期 護理體會 不穩定骨折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430-02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肱骨外科頸骨折的發生概率逐年上升。高齡患者的骨質較為脆弱,故而老年性肱骨外科頸骨折多為十分嚴重且復雜的關節內骨折。該病的患者占全部骨折患者的4%~5%。伴有骨質疏松的高齡患者發生此疾病的概率更高達10%[1]。現階段,一般采用手術方法對該類患者進行治療,若處置不當,極易造成患者肩關節僵硬,故而患者手術圍術期的護理十分重要。我院對50例老年性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患者采取了積極的圍術期護理,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間收入的50例老年性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上的骨質疏松。50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34例,年齡64~87歲,平均(71.4±1.7)歲。致傷原因包括,車外傷11例,高出墜落傷10例,摔傷29例。其中有4例患者合并肩關節脫位,6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
1.2 護理方法。
1.2.1 術前護理。①觀察患者患側肩部及患肢的腫脹情況,患者入院后,立即讓患者采取絕對臥位休息,并墊高患者患側的肩部以及患肢。使用消炎止痛的藥膏涂抹于患者腫脹的部位。并指導患者進行手指伸屈以及握拳訓練,以促進腫脹的消除。實時監測患者患肢的血供、腫脹等情況。②患者因年齡較大,心理承受能力差,對疼痛的耐受能力低,極易出現緊張等負面情緒,治療依從性差,不利于患者的恢復。故而醫護人員要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護理,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根據患者的情況,對癥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擺脫不良情緒,樹立治療的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③老齡患者易出現各類合并癥,故而要檢測患者的血壓、血糖,每天檢測2次血壓,4次血糖。保證患者的血壓、血糖在手術允許的范圍之內。④術前3天即可開始對患者術野皮膚進行消毒,并使用無菌的敷料包扎。術前1天,禁水禁食。術前半小時對患者進行備皮、消毒處理。
1.2.2 術后護理。①術后返回病房后,檢查患者的生命體征,測量其脈搏、體溫、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必要時,可給予患者鼻導管吸氧處理。②檢測患者的患肢情況,觀察切口是否有滲血,觀察切口負壓引流管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③術后先使用冰袋敷于患肢,以減輕腫脹、出血給患者帶來的疼痛。12h后給予患者熱敷,促進水腫的吸收。④若患者放置PCA管,可依據患者的疼痛情況,多次給藥。醫護人員要密切監控PCA管是否通暢以及患者的疼痛程度。⑤采用全麻進行手術的患者,術后應禁水禁食6h。6h后,方可給予患者半流質食物,之后逐漸過渡到普通食物。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患者,術后即可直接使用普通食物。⑥醫護人員應指導患者對患肢進行功能訓練,常用Hughes、Neer的三階段法[2]。包括第一階段的上肢旋轉、伸展練習。第二階段的頸肩部集群運動。第三階段的患肩的大范圍活動、伸展、對抗訓練。
1.2.3 出院指導。患者出院前,醫護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告知患者若手術部位、患側肢體出現任何不適(疼痛、紅腫、畸形),請及時來院復查。每月及時在家屬的陪同下進行復查。同時堅持對患肢進行鍛煉。
2 結果
50例老年性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患者患肢的恢復程度,良好41例,一般5例,4例患者的患肢恢復較差。其中2例患者不配合功能鍛煉,導致肩關節僵硬,2例患者傷口延遲愈合,加強護理及換藥處理后,情況有所好轉。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隨著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多,肱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不斷增多。只有對患者采取的合理的手術圍術期護理措施,并在術后對患者的患肢進行合理、有效的功能訓練,才能避免患者發生肩關節僵硬的現象,使其患肢得到更快的恢復。我院對選取的50例患者均進行了有效的患肢功能訓練,訓練效果良好,大部分患者的患肢功能得到了明顯的恢復,只有2例患者不配合功能鍛煉,導致肩關節僵硬。
總而言之,幫助患者對患肢進行功能訓練,積極做好圍術期的各項護理工作并對各類可能的并發癥做出有效的預防可以提高老年患者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手術的效果,促進患者的康復,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過程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護理安全是指在實施護理的全過程中,患者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壞、障礙、缺陷或死亡[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法律觀念及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骨科患者常有病情危急、疼痛、肢體功能障礙等表現,容易發生意外,具有潛在的護理安全隱患,為減少護理缺陷和醫療護理糾紛的發生,減輕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本文對骨科圍手術期安全護理措施進行了探討,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骨科圍手術期患者304例,其中男170例,女134例,年齡18-78歲,平均43.5±8.78歲,既往無精神疾患,采用隨機抽樣法,將觀察對象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52人,其中試驗組男85例,女67例,對照組男85例,女67例。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骨科圍手術期常規護理措施。
1.2.2 試驗組除采用骨科圍手術期常規護理措施外,建立護理安全管理體系,由護士長及質控護士定時對患者進行護理安全評估,及時發現潛在的護理安全隱患,制定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減少或杜絕護理缺陷。①規范、熟練操作技能,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認真、熟練地履行各項操作規程,加強護理工作的連貫性和嚴謹性。②注重護患溝通,加強語言修養,確立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增強護理人員服務意識。③加強醫護溝通,準確無誤地執行醫囑。
④重視護士繼續教育,加強對低年資護士的業務培訓,使其熟練掌握骨科圍手術期護理措施及并發癥的觀察和預防。⑤加強法律意識教育,完善護理記錄,書寫護理記錄并遵照科學性、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與醫療文件同步的原則,做到主觀的描述、判斷,結論不能有自相矛盾的記錄可能,保持記錄客觀性和一致性[2]。
1.3 評價指標 (1)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情況比較:從患者主動配合治療情況、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情況統計2組數據。(2)患者發生意外與糾紛例數比較:從患者的投訴、護理缺陷申報、護士糾紛處理三方面統計2組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積極配合治療情況 對照組積極配合治療患者133例(87.50%),試驗組為148例(97.37%)。2組積極配合率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67,P<0.05)。
2.2 2組發生意外與糾紛例數比較 對照組護理意外和糾紛發生率與試驗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護理安全是衡量護理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與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息息相關,本研究表明確保骨科圍手術期患者護理安全,是防范和減少糾紛,提高護理質量的關鍵。
3.1 骨科患者常由于突遇意外傷害,病人往往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可出現緊張、恐懼、焦慮等各種心理反應,此時護士應保持鎮靜,緊張有序的救護活動本身就會使病人產生一種心理安慰和信任。同時應關懷、安慰病人,保持鎮靜,采取積極態度配合醫務人員的救護。對于患者家屬,應客觀地介紹病情,取得家屬的合作與理解。
3.2 提高護理安全意識,倡導安全文化,增強安全管理理念 臨床護理是一項高風險的工作,護理風險始終貫穿于護理操作、處置、配合、搶救等各個環節和過程中,有時候即使是極為簡單或看似微不足道的臨床活動都帶有風險,甚至發生醫療糾紛。本研究結果表明,加強護理人員的業務學習、培訓,強化對低年資護士業務技術能力的培養,能夠提高整體護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增加患者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有助于杜絕安全隱患,提高護理質量。
3.3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護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護理安全隱患存在于臨床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在臨床活動中,護士是與患者接觸最密切的醫務人員,要注意應用科學的管理手段、精湛的技術、豐富的專業知識、高度的責任心和法律意識,防范護理差錯,減少護理意外與糾紛,確保醫療護理安全,切實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滿意的全程優質服務。
結果:無一例發生感染和酮癥酸中毒等并發癥,骨科疾病的痊愈,日常生活能力恢復至術前水平。
結論:圍手術期正規使用胰島素有效調控血糖能有效地預防糖尿病手術并發癥。
關鍵詞:骨科疾病糖尿病圍手術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21-02
糖尿病是骨科病人常見并發病之一,由于糖尿病患者抗感染及組織愈合能力差,骨質疏松發生率又高,并發感染或內固定松動和出現并發癥可能性大,增加了手術治療的風險,因此做好圍手術期護理很有必要。
1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收集我科自2008年5月~2010年10月并存糖尿病的骨疾病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8歲。所患骨疾病種類為: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腰椎間盤突出癥等。采用治療方法有全髖關節置換、股骨頭置換、空心釘肉固定、UHS內固定、伽瑪釘內固定切開復位,后路開窗椎間盤髓梳摘除等。
2圍手術期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和飲食護理。護士應關心體貼患者,注意其心理變化。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護患關系,通過耐心細致的解釋傾聽,最大限度地誘導患者的心理適應性。與營養師配合,按患者體重(kg)確定飲食,控制總熱量,嚴格限制各種甜食,合理搭配膳食,改進烹調方法,做到定時、定量、定餐。同時,注意戒煙,充分休息。
2.1.2術前血糖監測和控制。術前進行常規檢查,監測電解質和腎功能。指導患者正確服用各種降糖藥,及時糾正不良反應。開放性手術患者,在手術前3d停服降糖藥,三餐前30min皮下注射普通胰島素。手術當日晨皮下注射劑量減少1/3~2/3,術前準備要求血糖空腹控制在7.25~8.34mmol/L(130~150mg/d),24h尿糖少于5~10g,無酮癥和酸中毒。非開放性手術患者可不必改變治療方案,定時查血糖、尿糖。
2.2術中血糖監測。當空腹血糖
2.3術中抗生素使用。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謝紊亂,血細胞、淋巴細胞功能低下,干擾抗體的生成,組織抑制微生物侵入的能力下降,導致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出現感染。因此對無感染的患者,也應主張在術前2d~3d使用抗生素,以使白細胞特別是中性白細胞降至正常范圍。由于組織的血流障礙或供血不足,術前30L,常規從靜脈給足量抗生素,術中在術野局部放置抗生素,增加局部組織的抗生素濃度,有利于抗感染的效果,術后抗生系使用持續5d~7d或控制住感染為止。
2.4麻醉選擇。局部麻醉或硬膜處麻醉對糠尿病患者的應激反應較小、全身麻醉引起的應激反應較大,刺激血糖的上升,同時不利于有無低血糖性休克的觀察。因此,應避免使用全身麻醉。
2.5術后血糖監測及護理。麻醉過后即可進食,要掌握科學合理的飲食知識是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基礎。飲食中營養素、糖、蛋白質及脂肪的分配比例要適當,根據醫師指導,合理使用葡萄糖與胰島素,監測血糖、尿糖,糾正電解質紊亂;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和神志變化,將血糖控制在基本正常水平,這樣才能保證病人需要,促進康復。術后患肢用軟枕抬高,可促進血液循環,注意觀察肢端血運情況,保持引流通暢,記錄引流量,每天更換引流袋,保持傷口干燥,定時更換敷料,預防傷口感染,定時翻身局部按摩,必要時使用氣墊床,翻身時注意患肢正確姿勢,患肢要處于中立外展位,防止內收或外旋,而造成固定松動或關節脫位。還要做好口腔護理、尿管護理,預防感染。
3小結
對糖尿病患者骨科圍手術期的護理,重點是對患者術前、術中、術后的血糖控制,并做好飲食、用藥,以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預防感染,避免并發癥的發生,促使患肢功能恢復。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5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493-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人群在擴大,開展骨科手術的患者逐漸增加,由于手術或麻醉時體內激素增加加重糖尿病,容易并發感染,傷口不易愈合,常合并重要臟器的損害,使手術風險性增加,因此高度重視圍手術期的護理尤為重要,自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我科收治的18例糖尿病患者,其中并發股骨頸骨折9例,并人工膝關節置換2例,并發腰椎間盤盤摘除5例,并頸椎管狹窄1例,并人工單髖關節置換3例。針對疾病特點制定周密的護理計劃,實施圍手術期的護理措施,總結如下:
1 術前護理
1.1 對于擇期的糖尿病病人應做好各項檢查,了解患者的病情,有無并發癥,了解各臟器的功能、酸堿平衡和代謝情況等,多采用胰島素(諾和靈)治療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在8.33mmol/l以下。
1.2 講解糖尿病患者在手術前的焦慮情緒得到分散和減輕的辦法。首先要了解體內內分泌的調節作用,注重情緒對其的影響,因此必須調節和控制情緒,保持平和穩定,消除緊張。其次指導講解學習手術的相關知識,掌握醫護人員教的減壓辦法(如聽音樂、親人陪伴、交談等),從而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
1.3 認真做好飲食指導,每日應保證碳水化合物的供給,如米飯、面食,每日的保證250克以上,避免產生饑餓感,減少消耗脂肪和蛋白質降低體能。
1.4 認真做好皮膚護理,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皮膚高滲狀態加上末梢神經感覺異常導致營養供給不足所致,循環差、彈性差,較正常人受壓后抗壓能力下降1至2倍,因此身體容易受壓部位的護理尤為重要,進行按摩要間隔時間要短,并做好骨隆突部位的保護,避免受壓破損。同時要勤擦洗、勤換衣,保持床整清潔。
1.5 因手術日禁食,要注意病人的血糖波動變化情況,宜上午進行手術,如時間很長,須補充葡萄糖按2-4克葡萄糖比1單位胰島素的比例緩慢靜點,同時注意觀察病人的表現,如心慌、出汗、反應力差等,及時做好靜脈補給,防止低血糖反應的發生。
1.6 遵醫囑術晨做過敏試驗,保證手術前半小時合理應用抗菌素,認真做好清潔皮膚準備,減少手術切口的感染率。觀察生命體征、血糖的動態過程,保證平穩迎接手術。
1.7 認真做好心理指導,由于緊張會引起血糖血壓升高,影響睡眠,刺激體內環境增強手術或藥物等的刺激的敏感性,因此要認真地進行術前訪談,舒暢心情,穩定情緒,介紹成功病例和疾病發展過程、治療過程,增強自信心,以利于很好配合。
2 術后護理
2.1 密切監測血糖變化 胰島素泵注射、監測指尖和靜脈血糖變化并做好記錄,使血糖控制在11.1mol/l以下,應用胰島素持續到骨折愈合完全后。同時注意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嚴格應用抗菌素預防感染。
2.2 皮膚護理仍然是重要的 由于手術后患者被動,要做好受壓部位皮膚的保護,定時進行局部及全身的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必要時可視病情使用波動式充氣床墊,可以改善空氣流通,預防壓瘡的發生,效果明顯。保持床鋪平整。
2.3 做好口腔護理和會陰護理,每日保持清潔防止感染 觀察并正確記錄引流液體的性狀和量,并保持通暢有效,防止脫落。如有異常及時與醫生溝通給予相應的處置。
2.4 早期指導患者做肌肉的等長等張運動,制定計劃循序漸進進行功能鍛煉,運動有利于控制血糖,促進機體內心、肺、神經、內分泌的功能。由被動運動到主動運動,由床上運動到床邊運動逐步增強,運動次數逐級增多,要以耐受不疲倦為宜。
2.5 飲食方面 宜給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蛋、奶、豐富維生素、粗纖維等,嚴格控制食量,忌暴飲暴食。還要注意保證二便通暢,以利營養吸收,從而促進恢復。
2.6 調動病人主觀積極性因素,保持樂觀心態配合治療 指導患者學習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學會應用胰島素的方法及注意事項,還有低血糖的自我管理,積極預防低血糖反應的發生。
3 總 結
本組病例無感染發生,血糖控制較理想,通過整體的科學的精心護理使糖尿病的病人并發骨科疾病是可以進行手術的,切口愈合達到一級,功能鍛煉循序漸進,促進和利于功能恢復,從而提高了生活質量。
4 結 論
糖尿病患者并發骨科疾病開展手術不是絕對禁忌,采取科學的有效的治療和精心的護理是預防并發癥、疾病康復的保證。
總之由于糖尿病本身因素,生理環境高糖狀態易并發病變,如末梢神經炎、骨質疏松、靜脈炎、糖尿病足、壞疽等。隨著糖尿病人群的擴大我們的護理服務也在不斷的擴大,讓每一位住院患者都來學習相關知識,并掌握了自我血糖管理和必要的功能鍛煉,通過有計劃的圍手術期治療護理,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變提升生活質量。為廣大的糖尿病患者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為今后的護理工作不斷擴展更新理念打下基礎。
院內感染是一個病人出現重大感染并發癥的原因,其中手術感染是一直被臨床研究的領域。在各種感染中,以骨科感染預后更為困難,骨科組織和關節感染會使病人預后效果不良,引起的關節功能受損、畸形、強直,手術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更可能發生敗血癥、菌血癥等,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延長療程,增加了病人的身心痛苦及經濟負擔,因此從各個手術環節著手,改善術前術中的護理條件,控制危險因素,才能從根本上降低骨科手術的感染風險,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到7月有臨床骨科手術的25歲~55歲病人100例,總結護理經驗,將報告闡述如下。
1 一般資料
1.1 患者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2月到7月有臨床骨科手術的25歲~55歲病人100例,進行回顧性資料分析。其中男66例,女34例,開放性外傷骨科手術59例,閉合性手術41例。
1.2 患者特點 骨科患者年齡跨度較大,在護理上就是一個較大的難題,難以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患者一般都要臥床休息,加強心理教育,特別是開放性外傷骨科手術,患者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傷口污染嚴重,入院時必須清創,護理中要特別注意傷口是否遭到更嚴重的感染,從患者入院至出院實施全程的健康教育,加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2],和護理人員共同努力,將取得更優的效果。
2 術前護理
2.1 病人術前準備
開放性外傷骨科手術病人術前應做好健康教育,術前禁食。注意病人電解質紊亂,及時補液糾正。保持傷口潔凈,擇期進行手術的病人,術前一天備皮,范圍要廣,清洗干凈。備皮后,用3%碘伏將手術野消毒2遍,減少細菌滋生,備皮時減少肢體暴露,避免術前患者受涼發燒。急診開放性手術,先清洗傷肢,用消毒毛巾及肥皂液、生理鹽水或碘伏從傷口向外沖洗,避免污染傷口,引起術前感染,蓋好創面,等待手術。對閉合性骨折病人,術前3天開始用肥皂水清洗,備皮后用無菌巾包扎,近年來,有研究表明,術野區剃毛與否切口感染無明顯差別[3]。
對年老體弱的病人,要盡量臥床休息,加強術前營養,注重練習深呼吸,加強呼吸系統循環,防止肺部感染,采取病房探視控制,禁止有呼吸系統疾病的親屬探訪。對于糖尿病患者術前要低糖飲食,監測血糖、尿糖,對于有高血壓的病人術前要保持心態平靜,將血壓控制到正常范圍,對有吸煙嗜好的病人,禁止吸煙。一般在術前1/2小時,病人接受靜脈抗生素治療,生理鹽水100ml加頭孢唑林鈉1.0g,使骨周圍組織和關節藥物濃度維持4-6小時,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的予追加抗生素一次,對傷口感染控制有重要意義。
心理護理對骨科患者對患者來說,不可或缺,大部分患者恐懼、焦慮,特別是對突發的外傷性骨科手術,患者及其親屬表現情緒低落、煩躁,對病情的治療毫無促進作用[4]。作為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講解術前術后病情的發展狀況,以實際情況為基礎,加強病人對付病魔的信心,訓練患者的自理能力,貫穿整個治療護理過程,只有病人和醫護人員相互協調配合,樹立信心,方可促進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這是護理中一項重要的舉措,往往會被忽視,但它發揮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2.2 手術環境
手術間空氣每天層流空氣凈化,術前提前30分鐘開啟。每日術前使用清潔水擦拭工作臺面,術畢整理好用物后,再次使用清潔水擦拭工作臺面。特殊感染病人,術畢使用1:50的84消毒液清潔工作臺面。
3 術中護理
3.1 手術間護理
控制手術間內人員,有研究顯示:人體在靜坐時每分鐘可散布塵埃數為 105 個,輕微活動時為 106 個,快速步行時為 107 個。據臨床資料顯示,手術過程中,浮游細菌是有明顯變化的,手術開始降落量最大,在手術結束時,又引起一個降落量的峰值,因此手術醫護人員是手術中引起細菌浮游值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要控制這個危險因素,要求護士將手術所需物品帶入手術室做好相應準備,動作要求輕柔,避免挪動病人,減少人員走動,控制參觀人數,與手術臺要保持距離,禁止跨越手術區域,嚴格無菌技術操作,減少一切可能發生的感染機會。
3.2 手術器械消毒
在整個骨科手術中,各種手術物品滅菌是預防感染最關鍵的一步,要選擇正確有效的消毒方式,結合科學的監測手段,方能達到滅菌防感染的目的。對能耐熱、耐濕、耐高溫的器械、敷料等應采用壓力蒸汽滅菌,其它物品也盡量采用如低溫等離子、2%茂二醛浸泡 10h 滅菌,嚴格執行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原則。人工關節置換需在百級手術間內進行[5],確保手術過程細菌含量減少到不構成感染威脅。
3.3 手術切口的保護
為了防止毛發、皮脂腺分泌物污染切口,切皮前用皮膚粘貼膜,手術臺需要蓋上無菌巾,以避免感染機會。在骨科手術中,超過4小時的手術,必須再次消毒切口,更換各類無菌巾,以免細菌繁殖。傷口的敷料不宜太厚,特別在夏天,會導致皮膚毛孔排汗不通暢,會給細菌繁殖創造良好的條件,不利于切口的預后效果。
3.4 縮短手術時間
縮短手術時間是減少術中感染重要的一項措施,這和醫生的熟練掌握手術技術密不可分。選擇合適的手術切口,充分暴露手術野,縫合不留縫合不留殘腔,充分引流。手術中,護理人員應將準備工作做好,配合醫生,熟知手術中各項環節,方可減少手術時間,爭取患者的生存時間。
3.5 生命指證檢測
手術中護理人員應該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指標,血壓、心率、失液量、失血,及時反饋,讓主刀醫生確定補液方案[6],確保術中生命質量,預防術中感染。
4 小結
有文獻研究結果顯示[7],對骨科病人的優質護理可以改善病人預后,加入患者的心理護理、手術室內外環境的管理的優化護理組手術切口感染概率為 1.5%,與普通護理組(基礎護理、手術室內的管理護理、術區護理、切口保護)手術切口感染率 3%,術前術中的優化護理,可以減少感染率,在手術前的準備(空氣消毒、手術間人員流動控制 、病人術前準備)和術中(切口保護、手術時間縮短、手術器械滅菌消毒)嚴格執行,是降低感染的一項重大措施。
參考文獻
[1] 杜克.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705.
[2] 崔遠霞.健康教育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報,2006,27(5):639.
[3] 龔平.骨科手術中如何預防和減少感染[J]. 中外醫療, 2009,42(1):42
[4]許艾珍,譚愛平,陳秋輝,等.骨科手術過程中護理配合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96-97.
國際手術室護士協會(AORN)規定:術前訪視是手術室護士的職能和職責之一[1]。絕大多數患者對手術都會產生緊張、恐懼、消極、悲觀等不良心理,特別是在接近手術日期時,心理問題尤其突出,往往達到[2]。所以開展術前訪視工作,就是要調動家屬、親友及社會支持系統,為患者提供物質、精神及情感等方面的支持,以穩定情緒,增強治愈信心[3]。功能康復鍛煉是骨傷患者最重要的治療措施,直接影響手術成功率及預后,可患者術后往往因疼痛或怕手術部位移位等原因,都不敢主動進行鍛煉。我院2009年開展術前訪視工作,通過術后回訪發現有效的術前訪視可明顯提高骨科手術病人功能鍛煉的主動性,提高手術成功率,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訪視前一年(2009年1月~12月)骨科手術病人50例,與訪視后一年(2010年1月~12月)骨科手術病人50例,實行訪視制度前一年的患者為對照組,訪視后一年的患者為實驗組。男58例,女42例;初中以下40例,大中專45例,大學15例;年齡18~81歲;麻醉種類:局部麻醉39例,硬膜外麻41例,全身麻醉20例。兩組在年齡、文化程度及麻醉方式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訪視前:護士收集病人的一般資料,包括生命體征、身高、體重、有無感染、有無運動障礙、有無過敏或特殊體質、有無義齒、自理能力。了解現病史、既往史、手術史,以及生活習慣、社會背景、性格特征、接受手術的態度、對醫療護理的合作程度及對骨科手術后康復的了解程度。
1.2.2 術前訪視方法:訪視時間一般選在手術的前一日下午,由第二天擔任洗手或巡回的護士,到病房對手術病人進行訪視。訪視內容包括護士自我介紹,說明訪視的目的及意義;介紹手術室環境、術前注意事項、陪護家屬等待地點等;介紹術中、病人需要配合的事項等;在不違背保護性治療制度的前題下,了解患者的顧慮,并適當地給予解答[4];解釋麻醉復蘇時的配合要點與早期功能鍛煉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知識。
1.2.3 評價方法:通過回訪,每月向患者發放等量的滿意度調查表,了解患者術后的鍛煉及恢復情況。將實施訪視前12個月(2009年1~12月)與實施訪視后12個月(2010年1~12月)功能鍛煉主動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患者滿意率情況進行比較。
1.2.4?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經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t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實驗組患者滿意率、主動進行功能鍛煉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而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比較結果(見表1)
表1兩組功能鍛煉主動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患者滿意率比較(x±S)
注:P均>0.05
3討論
骨科病人由于術后長時間的臥床和肢體固定,不僅使受傷肢體肌肉組織處于松弛狀態,也影響全身各個系統的正常功能活動。研究顯示,下肢末梢的血液循環在手術開始后即下降至正常時的75%左右,在手術時較正常速度下降50%,主要是麻醉藥物導致肌肉松弛,使其緊張性喪失所致[5]。功能康復鍛煉是骨傷患者最重要的治療措施,直接影響手術成功率及預后,早期合理正確的功能康復鍛煉,可以增加手術成功率、減少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整體護理的全面開展,傳統手術室護士只在手術時間以配合為主的工作方法已不再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需要,只有轉變觀念,一切從病人的實際出發,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才能提高護理質量[6]。對于擇期手術的患者來說,隨著手術日期的逐漸臨近,患者對手術的恐懼與日俱增,甚至超過了對疾病的擔心。術前訪視能保證滿足每位術前患者對手術各種信息的需求和精神準備的護理需求,并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持[3]。骨科手術病人由于對手術有關知識及蘇醒后早期康復知識了解不夠,術前術后都普遍存在焦慮心理。手術前因擔心手術能否成功而焦慮,手術后因擔心手術部位能否恢復至以前功能而焦慮。通過對患者有效的術前訪視增強了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加強主動訓練的意識,減少了并發癥,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通過術前訪視,患者對將實施的手術如何準備、如何配合、術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改善了護患關系,增強了護患合作,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臨床護理是一個綜合的、動態的,具有決策和反饋功能的護理過程。通過術后回訪,使術前訪視的功能范圍進一步擴大。隨著手術室護理活動范圍在不斷更新和完善,已由術中的階段護理向圍手術期護理擴展,根據病人的身心、社會、文化需求,于術前、術中、術后提供適合于個人的最佳的整體化護理已是手術室護理工作努力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錢玉秀.中日兩國手術室護理比較[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12):17-18.
[2] 鈴木美惠子,陳淑英.現代護理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2.326.
[3] 李樂之,Eamjoy W.腹部手術患者術前焦慮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3):171.
隨著關節置換及脊柱手術的廣泛開展,以及嚴重創傷多發性骨折的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在臨床中逐漸增多,嚴重影響了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重者可以發生肺栓塞(PE)而致死,故有效的護理對減輕患者的痛苦和促進康復非常重要。國內對DVT和PE的預防、重視程度及治療策略還遠不如西方國家。骨科手術前后若未行任何預防措施,術后約有50%機會出現DVT,故預防DVT、PE 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
1 高危因素
1.1 DVT形成的三大因素主要包括血液高凝、血流滯緩和血管壁損傷,且好發于下肢[1,2],遺傳性和獲得性因素均可導致高凝狀態。
1.2 圍手術期與DVT (1)手術前常規禁食、禁水,胃腸減壓等導致血液高凝狀態。(2)手術中病人:臥床、下肢制動,麻醉導致周圍血管擴張,肌靜脈回流減少;術中使用牽引器、壓迫,術中器械直接損傷及任何原因所致休克。(3)術后凝血機制的改變:術后病人常繼續禁食、水;術后臥床、制動及下肢包扎是下肢DVT的重要原因;圍術期止血藥的應用,術后怕出血而停用抗凝藥物,致凝血功能增強;癱瘓、肥胖、靜脈曲張和使用雌激素、吸煙等是導致獲得性高凝狀態的高危因素。
2 護理干預
2.1 骨科下肢大手術患者從入院至出院使用長腿彈性襪,術中和術后初期在雙腿彈性襪上使用連續氣壓裝置;墊枕抬高患肢30°,墊枕不能太硬,不要在腘窩和小腿下墊枕。
2.2 功能鍛煉 鼓勵患者盡早開始足趾、踝部、股四頭肌的運動,每天活動20次/組,每天4~5組,雙下肢交替,每次5~10分鐘;每天還需進行足踝和膝關節主動及被動運動,增加股靜脈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淤滯狀態,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的危險因素;后期活動次數可隨恢復情況酌情增加,告之患者功能鍛煉的意義和注意事項,取得患者主動合作。
2.3 鼓勵患者每天定時做深呼吸、咳嗽、咳痰;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如西紅柿、芹菜、葡萄等;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囑患者戒煙,吸煙導致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煙草中尼古丁可刺激引起血管收縮,誘發DVT形成。
2.4 密切觀察DVT的臨床表現 早期癥狀不明顯,主要表現為患肢腫脹持續不緩解,且逐漸加重,出現小腿肌肉飽滿緊張,壓痛明顯,如排除原發疾病所致者,可考慮DVT。
2.5 警惕PE的發生 PE是下肢DVT最嚴重的并發癥,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嗽、恐懼感等癥狀時,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應立即報告醫生,并予支持性護理,如生命體征監護、高流量氧氣吸入(5L/min)、建立靜脈通路等;同時安慰患者,讓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減少搬動和翻身,避免劇烈咳嗽。
2.6 作好患肢的護理 密切觀察肢體皮溫、色澤、水腫及足背靜脈波動情況,患肢供血障礙,局部壓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單的平整、清潔,及時更換已污染的床單、防止褥瘡;密切觀察患肢周徑及顏色,在髕骨上15㎝,脛骨結節下10cm畫上標記,每天上下午各測2次,如果患肢周徑不斷增加,腫脹較原來加重,說明靜脈回流受阻,應立即通知醫生,積極處理;囑患者注意安全,避免碰撞傷肢;盡量不在手術肢體輸液、輸血及各種穿刺等護理操作,深靜脈穿刺時避免反復操作加重血管壁的損傷,選擇優質的內置導管。
2.7 正確選擇麻醉方法、適當用藥預防 對血栓形成高危因素者,首選椎管內麻醉;術中適當血液稀釋降低血液粘稠度;嚴格掌握止血藥物的適應癥并酌情選用抗凝劑對高危病人進行預防,可予手術前12小時開始給低分子肝素鈉15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同時嚴密觀察凝血情況。
2.8 心理護理 下肢DVT患者因疼痛較重、患肢腫脹而擔心預后,患者長期臥床,接觸的人少,講話的機會少,護士要主動與患者交談,態度誠懇,讓患者發泄心中的抑郁,運用科學理論講解疾病有關知識,增加其自信心,使之能積極配合治療,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
3 體 會
DVT的形成是由于血液在靜脈內不正常的凝集,屬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好發部位為下肢,常見于骨科下肢手術患者。骨科大手術可造成靜脈損傷、靜脈血液停滯以及血液高凝狀態,且病人活動少,若同時合并糖尿病、高血壓更易形成DVT。若做到早期防治,對于術前高危因素患者可給予輸注丹參液及功能鍛煉;術中俯臥時盡量保持腹部懸空,避免下肢靜脈血流被壓迫[3],保證充足的血流量;術后鼓勵并幫助患者進行雙下肢功能鍛煉;盡量避免臥床時間過長和制動過久,可使DVT發生率明顯降低。對發生DVT的患者,告之早期絕對臥床休息的意義,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咳嗽、胸悶、胸痛等PE的癥狀,注意不能用力過度,禁止推拿按摩,防止DVT脫落引起PE危及生命。
參考文獻
頸椎骨折作為一種常見病與多發病,影響人群范圍較廣,各年齡階段均可患病,不過多發生于老年人【1】。頸椎骨折多為外傷引起,臨床可表現為手足無力,行走不穩等,嚴重者可以出現行走困難甚至四肢癱瘓【2】。手術治療是頸椎骨折明確診斷后的主要治療手段,通常采用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以恢復頸椎正常序列及穩定性,椎管徹底減壓,從而恢復機體功能。但是很多患者遇到此疾病后身心受到很大負面影響,為此需要積極進行圍手術期護理【3-4】。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頸椎骨折的圍手術期護理方法與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頸椎骨折患者36例,入選標準:符合頸椎骨折的診斷標準;無手術治療的相對禁忌癥;有不同程度頸髓損傷伴截癱癥狀;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齡18-68歲,平均43.42±2.14歲。損傷原因:高空墜落16例,重物砸傷2例,車禍18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都給予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在持續顱骨牽引下,于頸前右側作橫切口,逐層顯露椎前筋膜,影像學確定病變間隙,匙取出前方壓迫頸髓的骨片,然后進行潛行減壓。取自體髂骨塊植入椎間隙,采用前路鋼板固定上螺絲,影像學確定固定滿意后,生理鹽水沖洗后放負壓引流,常規縫合、包扎與抗感染。
1.3 圍手術期護理
本文的護理措施包括術前護理、術中護理與術后護理,主要的護理措施為心理護理、一般護理、并發癥的預防、康復訓練及指導、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和隨訪。術前護理方法包括術前訪視病人,查閱病歷,了解患者病情。保證術前充足的睡眠,情緒穩定,以積極的心態主動配合手術。積極準備各種器械物品,確保完備齊全,并準備各種急救藥品及一次性使用材料。術中要加強巡回護士與器械護士的配合,盡量陪在病人身邊,安慰病人不要緊張,給予心理支持。嚴格控制手術間人員流動,避免一切可能引起感染的機會。術后協助戴好頸托,搬運時動作輕柔,加強功能鍛煉,確保頭、頸、軀干處于一直線,維持頸椎相對穩定,防止牽拉、扭曲、脫落。
1.4 觀察指標
本文觀察的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與并發癥發生情況,同時在入院時與出院即刻進行JOA評分,分數越高,頸椎功能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A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P
2 結果
所有患者都完成手術,平均手術時間為114.52±3.41min,術中出血量為104.56±4.25ml,術后住院天數為18.53±3.26天。術后都避免了并發癥的發生。JOA評分入院時為6.82±0.33分,出院即刻評分為10.93±0.36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頸椎骨折是一種嚴重的創傷性損傷,臨床上常見合并脊髓損傷伴高位截癱,往往給患者造成致命的身心創傷甚至終身殘疾。同時很多患者常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內科疾病,這與一些患者身體機能退化有關,導致治療比較困難,對于護理的要求也比較高【5】。
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是治療頸椎骨折的手術方法之一,在護理中需遵循整體護理的理論,運用科學的護理程序。由于頸椎手術部位險要,術中易發生各種意外,因此要認真做好術前訪視,手術器械要準備充足。頸椎手術是絕對無菌手術,所有器械均高壓消毒滅菌并做生物監測。頸部保持固定中立位,并持續顱骨牽引,以保持骨折的復位狀態。積極給予健康宣教,術后需要協助病人翻身,建議根據頸椎骨折不同的手術方式采取相應的整體護理模式。本文所有患者都完成手術,術后都避免了并發癥的發生。JOA評分入院時為6.82±0.33分,出院即刻評分為10.93±0.36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治療頸椎骨折的圍手術期積極護理有利于避免了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馮漢傳,張鐵良.臨床骨科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31-1832.
[2] 曾俊,任輝.實用手術室護理學[M].北京 :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24-325.
膝部骨折內固定方法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多用于治療股骨髁上骨折、髁上并髁間骨折、髕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等骨折[1]。但是傳統內固定手術創傷大,術后恢復慢,并發癥多見[2]。護理干預是骨科患者最重要的治療措施,直接影響手術成功率及預后。合理正確的護理干預可以更快更好的恢復肢體的
功能,增加手術成功率、減少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不同護理模式在骨科手術患者中應用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文所有患者來源于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之間我院住院的骨折患者80例,都采用膝部骨折內固定治療,年齡最小5歲,最大82歲,平均58.2歲。發病位置:左側30例,右側50例;損傷原因直接暴力20例,間接暴力60例。疾病類型:股骨髁上骨折25例,髁上并髁間骨折10例,髕骨骨折20例,脛骨平臺骨折25例。根據入院順序,我們把上述患者平分為兩組-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情況對比無明顯差異 (P>0.05)。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在行膝部骨折內固定治療的同時均給予傳統的常規護理,而治療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加用圍手術期的綜合護理干預方案,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1.2.1 心理護理 本組患者多數由于對手術后存在許多顧慮、對疼痛產生恐懼感,從而拒絕鍛煉,因此首先要講解護理與手術的必要性,解除患者心理障礙。同時取得家屬的充分理解和積極配合,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配合醫生向患者講解骨折手術治療技術的可靠性,讓他們清楚手術的過程及療效,可利用介紹成功的病例增強他們對手術的信心。
1.2.2 疼痛護理 注意觀察疼痛的原因與特點,保持各關節正常功能位置。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動作要輕柔,盡量減少肢體移動。如需移動病人,應先征得病人的同意并告知如何配合,對損傷部位進行托扶保護。
1.2.3 飲食指導 鼓勵患者進高鈣、維生素飲食,如奶類、豆制品、海帶、魚蝦、蛋類等。注意飲食的多樣化,以增加食欲,并少食多餐。鼓勵患者多飲水。老年人腸蠕動慢加之活動減少易造成便秘,作臍周順時針環形按摩,以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
1.2.4 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在骨折愈合過程中尤為重要,早期功能鍛煉可以起到促進血液、淋巴液回流的作用,緩解患肢腫脹。
1.3 觀察指標 用視覺類比量表(VAS)衡量疼痛程度,是一條100 mm的直線,最左邊表示出0點,最右邊100點,從左到右代表疼痛程度越來越重[4]。同時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分為滿意、一般滿意與不滿意。
1.4 統計處理 將本文所有數據錄入SPSS18.0數據庫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組間one-way ANOVA方差分析,計數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VAS評分 兩組患者護理前對疼痛的感受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治療組對疼痛的感受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兩組患者不同時間VAS量表評分結果的比較(分,x±s)
2.2 滿意度 經過調查分析,治療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5.0%(38/40),對照組滿意度為75.0%(30/40),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骨科疾病的不斷增加,膝部骨折內固定患者也逐年增加。膝部骨折內固定作為創傷性較大且技術難度較高的骨科矯形手術之一,已廣泛應用于骨科疾病的臨床治療。隨著這一手術的廣泛應用和迅速發展,其相關的圍手術期護理也日益受到重視和關注[5]。
本文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前對疼痛的感受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治療組對疼痛的感受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綜合護理干預方案可降低膝部骨折內固定患者的疼痛感覺,提高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相民,洛長和,張興志,等.手術治療肱骨髁上骨折25例體會[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6(4):228.
[2] 陸烈紅.病人對生理與心理舒適需求的調查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9,17(12):937-938.
人工肩關節置換術 圍手術期護理 體會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人工肩關節置換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恢復肩關節的功能和活動度。肱骨近端是惡性骨腫瘤的好發部位之一,手術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肩關節假體置換術按置換范圍分為半肩關節(人工肱骨頭置換單極與雙極)和全肩關節置換兩大類, 肩關節置換術主要為病人解除肩關節疼痛,恢復其功能,穩定關節。適用于難以閉合和手術 復位恢復功能的肱骨頭粉粹性骨折、肱骨頭缺血性壞死、肱骨頭腫瘤等。[1]我科2009年1月~2 0 10 年3月對12例病人施行半肩關節假體置換術,經過術后的精心護理,未發生任何并發癥,術后3周出院,經過6個月的隨防,功能恢復良好,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過程及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 .1 一般資料
本組12例患者,女9例,男3例,年齡22~70歲,平均55歲;肱骨頭無菌性壞死伴嚴重創傷性關節炎6例,肱骨頭小圓細胞型骨肉瘤2例,肱骨近端巨細胞瘤4例,人工全肩關節置換術6例,定制型非限制性肱骨近端腫瘤假體置換保肢術6例。
2 觀察及護理
2 .1 術前護理
2 .1 .1 心理護理:多數病人對手術產生緊張、恐懼心理,擔心術后效果不滿意,了解病人心理反應,加強心理護理,關心病人,多與病人溝通,介紹相應的成功病例,同時做好家屬的工作,讓家屬多關心、鼓勵患者,和醫護人員相互協同,做好治療與護理工作。本組1 2例病人均能保持情緒穩定,積極配合手術與護理。
2 .1 .2 術前準備:配合醫生作好病人術前常規檢查如肝腎功能檢查、x線片檢查、交叉配血等。向病人及家屬講解手術有關知識及存在的危險性,并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遵醫囑作好病人的皮膚準備、各種藥物的皮膚試驗,向病人講解術前禁食、禁飲時間及目的。并指導患者床上排便及相應的功能鍛煉,并強調其重要性,使患者能夠主動配合訓練,為緩解術后不適,促進早日康復做好準備。
2 .2 術后護理
因手術創傷大,床邊交接班時應注意觀察的內容有:
2.2.1 嚴密觀察患者的神志及生命體征。半小時測1次,如有意外及時匯報。
2.2.2 密切觀察患肢皮膚的顏色、溫度、感覺、運動及末梢血運,及早發現血管、神經的損傷。
2.2.3 注意切口負壓是否引流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及傷口的滲血情況。
2.2.4 注意觀察外展固定架是否使患肢外展50°~60°,前屈45°。并固定制動。一般固定3周左右。病人取平臥位,外展支架與床面平行,肘部略抬高,同時注意外展支架螺絲有無松動,位置有無滑移。
2 .3 肢體功能鍛煉指導
術后第1天,手術側手指各關節進行屈伸運動、握拳運動。術后第3天,疼痛減輕即開始被動活動,作手腕、肘關節伸屈,肩部肌肉收縮、伸展鍛煉。術后第 5~7天開始進行仰臥位外旋和上舉運動[2]。外旋運動時屈肘90°,用健手協助:上舉運動時肘關節屈曲,用健側手握住腕部上舉過肩并用手觸前額,逐漸超過頭部。術后第 7~l4天增加懸擺練習,令病人彎腰患臂下垂,手持木棍,在地面上進行內旋或外旋畫圈,并逐漸增大圈的半徑。練習時軀體前屈,是為了減輕患肩肌肉克服重力的負擔,而且可以使肩部肌肉進一步松弛。術后第3周開始增加等長功能鍛煉。屈肘90°,用健側手、墻壁作為阻力,然后等長收縮內外旋肌群。術后第6周,三角肌和肩袖的創傷基本愈合,開始逐漸做三角肌和岡下肌的主動練習。以上鍛煉方式,每天重復5次,每次5分鐘。術后隨著時間推延,最初被動鍛煉,隨肌力恢復逐漸過度到主動鍛練。
3 .4 出院健康指導
告誡患者功能鍛煉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必須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地進行,才能保證肩關節周圍肌肉無萎縮,有效地包繞假體,使假體不易發生松動和脫位。 4 小結
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的主要目的是:清除病灶,解除疼痛,矯正畸形和改善肩關節的活動[3]。其手術的成敗往往取決于假體設計、適應證的選擇、手術的方式和術后功能鍛煉。對于護理來說正確地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關鍵[4]。
參考文獻
[1]馮傳漢,張鐵良.臨床骨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