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1 17:19: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性

篇(1)

中圖分類號:f407.7; f403.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03-0049-03

study on innovation ability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china

xiang ying, cao ya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business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jiangsu 21119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large and medium-sized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 china’s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statistics yearbook,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innovation ability i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the national large and medium-sized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re analyzed, which reflec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trend of change i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problems.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ractically proposed.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核心,也是提高醫藥企業競爭力、促進醫藥企業經濟發展的動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本文依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0-2010年)》及《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0-2010年)》等相關數據,從創新投入和產出兩個視角客觀地評述我國大中型醫藥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水平及發展方向。

1 技術創新發展現狀

截至2010年,我國的1 106家大中型醫藥制造企業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為670家,占60.58%;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為662家,占59.99%,平均每個有研發活動的企業擁有研發人員83人,比上年的77人增長了7.7%。研發經費支出127萬元,比上年增長23.1%??梢?,大中型醫藥制造企業越來越重視技術創新。

2 技術創新活動投入分析

2.1 科技人員的投入

科技人員的投入是衡量技術創新資源投入的重要指標之一,是決定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投入強度以科技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表示,人員的素質則通過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占比來反映[1]。2010年,我國大中型醫藥制造企業從事研發的人員為55 234人,平均每個企業42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9%。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為28 195人,占科技人員總數的51%。從歷年研發人員投入情況來看,企業科技人員的隊伍不斷壯大的同時呈現出知識化、專業化的良好趨勢。2000-2003年,研發人員平均增長速度為4%,而2005年至201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為18%(圖1)。可見,我國大中型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人員的素質在不斷提高,這體現出醫藥制造業是高技術產業的特點。然而,發達國家醫藥企業研發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均大于或等于30%,我國大中型醫藥制造業技術創新人員的投入仍不足。企業人才是決定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成敗和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國大中型醫藥制造業要想獲得長久的發展,必須重視高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激勵。

2.2 科技活動經費投入

2.2.1 經費結構

了解企業的資金結構,可以知道主導企業研發創新的中堅力量并定位企業的發展方向[2]。我國大中型醫藥制造企業的研發經費主要來自于企業自身資金,2010年企業資金占全部研發經費的91%。政府資金占7%,與2009年的6%相比,雖然絕對數量有所增加,但在全部研發經費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由此說明,企業已經成為技術創新投入的主體。

2.2.2 經費投入強度

企業科技活動經費的投入強度是衡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從2000-2010年的企業科技經費投入情況來看,企業內部的科技活動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且近年來增長速度有所加快。2010年全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合計為122億元,比2009年增長23.1%,總額首次超過100億元。研發活動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3類活動。對于我國大中

醫藥制造企業來說,試驗發展活動仍然是研發活動的主體。2010年,大中型醫藥制造企業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支出占研發總經費的31.7%,而試驗發展經費占研發總經費的大部分(68.3%)。

然而,與國外著名制藥企業相比,我國醫藥制造企業用于新產品開發的研發投入水平仍然很低。醫藥制造業是屬于研發密度最高的產業[3],美國、歐洲企業的新藥投入占到銷售收入的30%以上。我國醫藥制造業若要獲得持續發展,必須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的強度。

3 技術創新活動產出分析

3.1 新產品生產及銷售情況

技術創新產出能顯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效果,是評價技術創新能力最重要的指標,而新產品的生產及銷售情況能直接反映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水平。2010年,我國大中型醫藥制造企業新產品產值和銷售收入與2009年相比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共實現新產品產值1 772.2億元,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1 675.5億元。

從產出效益來看,新產品銷售收入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占全部產品銷售收入的24%左右。2010年新產品出口698.9億元,占新產品銷售收入的41.7%。從這一比例來看,我國大中型醫藥制造企業的創新效果很好。但創新藥品仍主要是仿制藥品,出口藥品中絕大部分為化學原料藥。這一狀況表明我國大中型醫藥制造企業技術創新的含金量低,有待于結構性調整。

3.2 專利申請及擁有情況

專利的數量、水平以及被社會認可和市場接受的程度,最終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競爭力。因此,專利數是國際通用的評價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成效的指標。2010年,我國大中型醫藥制造企業專利申請數量達5 767件,比上一年增加982件,同比增加21%;有效發明專利數5 672件,比上一年增加2 361件,增長率為45%(圖2)。2010年平均每個企業專利申請數為4.35件,有效發明專利數為4.28件,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逐年上升。分析發現,我國的化學藥物專利申請數量較過去幾年有明顯上升趨勢,中藥專利雖然申請較多,但質量差,許多是單處方的變更和羅列,缺乏專利申請所要求的創造性。生物藥物專利申請數量穩步上升,但發明的創造性和申請的質量與國外相比差距仍較大 。

3.3 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及再創新情況

2010年,我國大中型醫藥制造企業為引進國外技術共支出4.84億元,消化吸收經費支出4.99億元,購買國內技術支出7.12億元,技術改造支出60.08億元。與2009年相比,除技術改造費用降低4.4%外均有所增長。漲幅為:引進國外技術增長14.4%;消化吸收經費支出增長18.5%;購買國內技術支出增長8.6%。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消化吸收經費與引進技術支出經費之比為1.03:1,而日韓的一些制藥企業這一比例均已達到5:1至8:1,我們國家消化吸收先進技術的能力還有待加強。技術改造支出雖然同比有所下降,但總體趨勢上升且所占比重仍然很高。

4 結語

大中型醫藥制造業是我國醫藥行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力量,近年來,我國大中型醫藥制造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在不斷增強,越來越重視研發和創新[4]。無論是研發人員投入還是研發經費投入都呈穩步上升的趨勢,逐漸成為醫藥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我國大中型制藥企業技術創新方式和途徑主要表現為技術的改造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很少,大部分新產品為仿制藥品,缺乏國際競爭力。要改變這一困境,本文提出幾點策略:一是需要國家加大對大中型制藥企業基礎研究的投入資金比例,切實地制定有利于制藥企業投資新藥的政策,使企業逐漸實現從仿制藥開發到新藥研發投資為主體的轉變;二是要不斷加強對藥品專利及商標等知識產權的保護,規范健全我國新藥研發的市場機制,建立市場-研發-生產一體化的運行機制,促使我國新藥研發進入良性循環;三是加強技術的發展及應用,技術的發展在于應用,兩者是相互影響和促進的。單純依靠引進技術模仿創新、二次創新或只引進不創新,很難緊跟發達國家技術創新的腳步。我國大中型醫藥制造企業可以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合作,特別是與國外的企業和機構進行合作研發,切實地參與到技術創新的主導力量中去。

參考文獻

[1] 孫利華, 張敏, 左根永. 試論我國醫藥生產企業的技術創新[j]. 中國藥業, 2004, 13(1): 25-27.

[2] 鄒鮮紅. 我國大中型醫藥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研

篇(2)

一、石油企業技術創新評價的現狀

石油企業技術創新評價在西方的經濟發達國家早已存在,其主要是對石油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及結果進行監督。但是在我國這樣的評價體系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并未建立一套相對比較權威的技術創新評體系。

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浪潮中,石油企業的技術創新是推動社會科技進步的主體。同時各石油企業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而技術創新是各企業競相追逐的主要目標。不管是新技術的研發還是傳統技術的改進,都需要對相關技術進行創新。如今石油企業已經意識都技術創新的重要性,各石油企業都開始加大了對相關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主要問題就是對于一些創新成果缺乏科學的評價標準,部分創新剛剛步入市場就出現了夭折,導致大量財力和資源的浪費,給石油企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因此研究出一套適合石油企業技術創新的評價體系是必然的,通過對技術創新進行評價,從中挑選出適合市場發展的技術成果,這可以有效的降低石油企業的市場競爭中所要面臨的風險,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忽略了非財務指標在評價系統中的作用

完善的技術創新評價體系可以為石油企業未來的決策提供借鑒。石油企業技術創新評價更多的側重于對相關財務性要素的評價,忽略了其它要素的影響,例如組織的學習情況、企業員工的個人素質和顧客的滿意程度等。石油企業技術創新評價體系對財務要素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而并未考慮非財務要素的影響,然而非財務藥物在評價體系中的作用要高于財務要素,因此在完善技術創新評價體系時,要更多的考慮財務要素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完善我國石油企業技術創新的評價體系。

2.相關指標體系的設置不合理

如今石油企業技術創新評價的指標體系過多的注重石油企業的短期利益,而幾乎完全忽略了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而且評價體系中也并未將風險指標凸顯出來。石油企業獲得發展的強大動力就是對相關技術的不斷創新,因此在設置技術創新成果評價體系時要具有較好的預見性,對我國的基本情況給予重視,并清楚的認識到高新技術在石油企業發展中的作用。在評價體系指標的設計過程中,要對石油企業的技術創新機制給予充分的考慮,使管理創新和科研開發在石油企業發展歷程中占據主導地位,以促進石油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

3.評價結果不夠系統化

在現存的石油企業技術創新評價體系中,評價的結果一般只包括了客觀基礎對評價對象的影響,最終評價結果也只能體現出了評價對象的基本實力,而不能很好的體現出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其所產生的激勵作用相對比較微弱。這時,可以對所有的評價結果進行總結,以便能夠建立一套對評價對象基礎條件給予削弱的評價體系,進而真正反映出石油企業技術創新所產生的實際效益,不斷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促進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加強石油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措施

1.加強石油企業管理部門對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

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石油企業技術創新效果,需要企業的管理部門對技術的創新給予足夠的重視,并能夠清楚的認識到技術創新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并將其提升到戰略層面上。石油企業的管理人員應該熟知和掌握石油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從而制定出與之相應的技術創新。石油企業技術創新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于管理人員對技術創新的認識程度,因此加強企業管理人員創新意識培訓,使其正確認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為企業相關技術的創新提供保障。

2.加大對石油企業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

對于我國的石油企業來說,技術創新的投入以及技術創新的效果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技術創新投入力度越大其就有可能獲得更好的創新效果。不斷加強對新設備、新產品的投入力度,是石油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最直接體現。石油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過程中需要購買大量的先進儀器和設備,對于一些不適宜或阻礙企業發展的設備及產品要及時進行淘汰,避免其對石油企業的發展產生影響。在對國外的一些先進技術及設備引進時,要及時搶占高端產品的市場,以盡可能保持市場競爭優勢,為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加強技術創新隊伍建設

石油企業技術創新不僅需要相關技術理念作為支撐,更需要引進一批相關的技術人才,并加強對高端人才的培養力度,以不斷提高企業技術的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對石油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并制定出一套適合企業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招聘計劃及培育模式。對于高級技術人才的引進與培訓,可以加大與國外先進機構的交流力度,并每年選擇一批先進人才到世界上一流的科研結構和大學進行進修。對于從國內外引進的先進技術人才,要給予他們的足夠的人文關懷,并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只有這樣他們才更愿意為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切,以便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想加快我國石油企業的發展,就必須對其已有理念和技術進行創新,并建立一套科學的、合理的評價體系,同時還要加大對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先進人才的引進工作,以更好的促進石油企業的創新與評價。

參考文獻:

篇(3)

2006年,我國創建并改變了原有的發展道路,改為了科技創新型的新時代路徑。但是科技創新型的發展道路是需要耗時耗力的一項體系性的建設,而且需要一種適合科技創新的建設環境。經濟的發展便是能快速加快科技創新的有利因素之一,擁有一個完善運行的經濟體系不但可以創新發展,還能有效減少風險。最近幾年,我國很多企業已經建立了有關科技管理、科技創新的行業支持,科技創新和技術的協調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國內的科技管理行業的融資較難、創新的成效不高等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

1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選題背景及意義

1.1選題的背景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有了飛躍的進步,但是這種進步是依靠于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存在潛力的市場等來提高的,并不是質的提升,所以這種狀況是難以維持長久的。培育和發展創新型的企業,是加強科技以及經濟緊密結合的作用點,也是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需要突破的點,不僅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經之路,也是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有效途徑之一。目前的發展也證明了科技管理的發展對企業經濟的影響非常大,我國政府在2006的時候便推出了新型的發展計劃,在之后我國又將其上升為我國發展的核心目標計劃和提高國力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科技科技管理與創新技術是我們建設創新的制度,科技的支持可有效推動企業的發展。

1.2研究的意義

為了使促進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提升,很多企業已經創建了許多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有利的舉措,比如,增大對科技領域的投資、加強科技創新,等等,這些舉措不僅能促進科技的發展,還能推動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結合成效。當前,國內很多的科技公司都面臨著各種情況,由于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在科技系統向企業提供科技的過程中,科技機構與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表現在過程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這些行為會降低科技系統向企業投資的意愿。所以,企業創新融資難、創新效率低下等問題卻始終存在。加強對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不僅可以解決科技創新與金融缺少的問題,還能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提升。

2我國科技管理的內涵及現狀

2.1科技管理的概念

科技管理也就是通過采用最佳的途徑與方法,根據科技發展的規律,將其與社會、經濟融合在一起,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從而有效滿足群眾對物質、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企業技術開發、產品開發、技術改造、技術合作及技術轉讓的總稱??萍嫉姆N類有很多,其分類也沒有統一的標準。狹義的科技管理又被稱之為科研管理,是一種微觀層次的科技管理??萍脊芾硗ㄟ^運用科學性的方法來調節和控制社會的科學技術活動,是對資源、研究和成果進行相關的管理,職員對企業的工作內容與所創造的效益進行考核,為所制定的目標提供事實依據,并制定新的目標??萍脊芾砜梢源龠M職員進一步確定發展目標,同時保證資源、研究及成果的順利完成。

2.2我國科技管理的現狀

科技管理是對企業人力、物力、財力的優化管理,對于企業的長期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長期的科技管理包括了整個企業的整體性、策略性的科技預測與規劃,還有促進企業技術、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科學技術成為了第一生產力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認識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管理是企業取得效益與長期發展的重要途徑與方法,企業需要把科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般來說,科技的投入和產出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績效來說都有著一定的影響,且科技投入的積極影響會更大,主要是對人才和經費的投入,通過對企業技術的管理讓企業快速地發展。當下,很多企業在科技的管理這一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對科技進行有效管理,這也直接影響了企業技術創新的績效。如何能有效進行科技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企業技術是廣大研究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內容。很多企業在科技的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合理等,這些情況都會對企業技術的創新績效產生不利的影響。

3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

3.1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提升

科技管理能很好地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提升,有效解決企業技術創新低效的問題。企業對技術有著嚴格的管理及要求,說明是其創新型企業,創新型企業一般都屬于高新技術產業,對科技創新的管理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其次,創新型企業的技術能力及水平比較高,還能有效減少風險、發展激勵等目的的實現。通過加強對科技的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增長。因此,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還需不斷鼓勵和加強員工對科技、和相關技術的了解,同時企業也需要根據自身的優勢來合理選擇且有效利用對科技的管理。

3.2合理配置技術資源,利于企業發展戰略科技

一般情況下,創新型企業會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其技術水平會比較高,創新的能力自然很強??萍甲鳛槠髽I重要的戰略資源,需要進行相關的管理。經研究發現,在對企業的科技管理中,科技的經費和人員非常重要,這兩種因素會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較大。企業管理人員可以讓投資人群利用企業技術來促使技術創新的提高,降低一定的風險,間接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為了能有效地維持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所帶來的優勢,需要對科技的管理采用利于企業發展的戰略科技,合理配置相關技術資源,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3.3促進企業健康、持久的發展

企業績效是企業活動對企業目標貢獻程度的評價,是人們對活動的過程和成果的一種主觀評價。企業需要通過一定的學習途徑將企業現有的資源和技術進行整合,從而對企業的技術長期績效產生一定的影響,進一步促進企業持久的發展。科技創新與市場經濟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提高市場經濟的發展才能促進科技創新領域的發展,它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通過對科技進行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但是很多人員對科技合作組織的方式并不了解,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管理人員沒有時刻對科技進行管理,并沒有使其發揮出太大的作用。所以,還需加強對企業內部科技的管理,以促進企業長久、健康、有序的發展。

4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影響的研究結論與相關建議

4.1研究結論

本文主要通過對科技管理來具體介紹和分析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從理論中得到的結論是不僅要重視科技管理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國家也需進行適當的鼓勵并重視科技管理的存在。要解決企業科技創新與技術缺少的情況,就要對此領域上的內容進行整理研究,以嚴謹的態度看待我國科技管理與技術創新績效的現實情況,并且進行細致的分析,總結以往的規律,發現以往的問題,以促進我國科技創新與金融支持的相互結合發展。

4.2相關建議

對此,對科技創新的研究有了相關建議。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科技管理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我國還需從更深層次的層面來探討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由于我國政府的科技管理理論和實踐還不夠完善及成熟,所以還需在理論體系上不斷填充新知識??萍紕撔乱蕾嚱洕?、企業技術等之間的協調,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進行研究與配合,這樣才能樹立一個更系統、全面的科技管理體系。

5結語

本文主要系統全面地分析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表明,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有重要的正向影響,尤其是創新投入、科技經費投入和科技活動人員??梢缘贸龅慕Y論是,技術創新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的重要性,還有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發專利和新產品,這樣才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提升。本文具體介紹了科技管理的含義、我國科技管理的現狀及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等。以上就是筆者對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的具體介紹,由于筆者對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也是筆者以后繼續要學習和探索的方向。

作者:鄔親丹 王媛媛 廖芬 單位: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篇(4)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在某種程度上,技術創新已經成為各個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因此作為企業的科研部門,尤其是生產加工企業的科研部門的發展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為此,筆者對提高科研經費在此方面的作用和意義進行了分析。

一、加大科研經費投入的必要性

在當前各種高新技術突起,市場對于技術人才各種求賢若渴的現狀上看,技術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保證。因此,企業的科研部門已經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關鍵部門。在此基礎上,要確保企業技術創新的步伐持續有力,就必須要求企業的科研部門對市場進行深度的調查分析,聘請具備高素質的科研人才,同時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如此才能保證企業有不斷的科研成果誕生。所以說,科研成果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基礎,而要實現技術創新就必須加大科研單位的投資力度。

根據對某市30多家工業企業的調查了解發現,這些企業2011年的科研技術研發經費投入占其銷售額的4.8%,僅為6502萬元。值得一提的是,這30幾家企業中13.8%的企業在科研專項資金的設立上尚屬空白。而相對的,在相對投入較少的科研經費上,該年度這些企業實現新產品項目70余個,新產品產值同比增長60.3%。通過技術創新,這些企業中八成以上增加了新產品,六成以上針對新產品開拓了新的市場,企業產品質量明顯提升、成本顯著降低、效率得到了明顯提高,實現了企業效益的高增長。

二、企業科研經費投入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增強企業科研經費投入的重要性已經顯而易見,創新技術及科研成果取得的巨大價值也更加突出。但是,當前我國各企業在科研經費的投入上仍顯“吝嗇”,其收入和支出明顯不對等,投入明顯不足,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受以下幾方面的因素影響。

1.政府及企業認識不夠

就目前來看,導致企業在科研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根據銷售比例與科研經費投入數額上的對比,除了源于企業自身的經濟因素外,主要是企業及政府對科研成果、技術創新的巨大價值認識程度不夠,這就導致了企業對科研部門的任務重,獎勵輕,而政府雖然制定了一些對研發投入的優惠的政策,但是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扶植措施上顯得生硬、死板,與企業無法達成一定的默契。

因此,企業應提高技術創新對企業重要性的認識,研究開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也是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途徑,而政府的相關部門也應極力宣傳科技創新的重要性,進一步放寬享受研發投入優惠的條件,并從各方面給予技術創新成果顯著的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

2.創新技術人才缺乏

創新技術人才的缺失是導致企業科研部門經費得不到補充或者擴充的又一重要因素。有些企業雖然認識到了科研部門的重要性,認識到其關乎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重要使命,因此不惜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是,科研技術人才的缺失,導致收效甚微。這種狀況往往叫企業對科研部門心灰意冷,不愿意或是不敢再將巨額資金進行投入,而對于充分認識到技術創新及科研部門重要性的企業則是萬分焦急,采取各種手段網絡人才,力圖打開這種尷尬的局面,但是對于一些特殊的制造企業這種情況顯然一時間難以改變。

所以,各企業應抓住這個關鍵點,在招聘專業的技術科研人才上下足功夫。比如通過制定成功引進科技人才的獎勵制度、對科研人員形成的科技成果以股份或現金等多種形式予以激勵。

3.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單一

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的單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科研部門企業經費的投入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一方面,企業過分地傾向于國際上同行業的創新技術,尤其是對于中外合資企業,更多的依賴或者相信于外國的創新技術,進而忽視了對自身相關部門的技術研發,這直接導致企業的科研部門名存實亡。以盛大網絡公司為例,作為以網游為主要營業模式高新技術產業公司,其最初是以國外網游公司的產品而出名,結果卻遭遇了技術的桎梏,蒙受了巨大損失,一段時期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事實證明了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和技術部門的重要性,因此他們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成了了自我研發團隊,結果收獲頗豐。這正是技術改變命運的真實案例。由此可見,技術創新就是槍,只有槍桿子才可以出政權。

體現企業技術創新模式單一的另一方面即固步自封。企業沒有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尤其是對社會上的可利用資源不屑一顧。比如,企業對于自身相關的科研問題沒有和當地的高校和社會組織,或是同行業的大公司建立良好的關系,讓本就薄弱的科研隊伍更加孱弱,這種技術交流的缺失注定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局限性,這就造成企業科研部門在短時間很難得到矚目的成績。

所以,各企業應建立科研經費的專項資金,有計劃有目標的將技術創新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將科研部門的經費列入企業的頭等撥款項目,如此才能讓企業科研部門厚積薄發,不斷創新,進而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總結: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是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步伐,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是關乎企業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利于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也是現代企業體現自身價值,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及基業長青的必要投入,因此各企業應給予足夠的認識,積極地投入。

參考文獻:

篇(5)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梢灶A見在不久的將來在我國將掀起一股企業自主創新的浪潮。

進入21世紀以來,以網絡和通訊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革命使世界經濟進入了以信息、網絡和知識等為主要內容的新經濟時代,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變化迅速且難以預測的買方市場,企業不再只是依賴于對稀缺資源的占有,而是通過不斷地學習、知識創造以及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來獲取競爭優勢。但是,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是一個運用知識改造世界的過程,它必定會與社會的許多層面產生各種復雜的聯系,從而給技術創新活動增加了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在此背景下,任何企業僅僅依賴自身擁有的、有限的內部資源已無法滿足技術創新對各種資源的需求。因此,為了有效利用企業內、外部資源,原有的生產組織形式和資源配置方式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企業正開始朝著開放、合作、網絡和動態整合的方向邁進。

一、從社會資本理論出發來研究企業的技術創新,是技術創新理論進一步發展的要求

技術創新的概念來源于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德文版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了“創新”概念。他認為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動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在于企業的創新活動。創新概念包括了五種情況:采用一種新的產品;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個新的供應來源;實現任何一種新的產業組織方式或企業重組。這個定義一直到現在還有它的積極意義。

自熊彼特提出創新理論以來,隨著科技進步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的不斷提高及研究的不斷深入,國內外學者先后從不同的角度對技術創新理論進行了研究,即從傳統的經濟學視角轉向管理學視角,并向社會學視角演進。

隨著技術創新理論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技術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作為市場競爭主體的企業也逐漸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因此,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技術創新的本質和特征,理論界和企業界開始從管理學的角度來打開技術創新這一“黑箱”。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技術創新就是從一種新思想的產生劇研究、發展、試制、生產制造到首次商業化和擴散的過程。解釋了創新的“過程”與“結果”的重要性。這種觀點強調,在這一復雜的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導致創新的滯后甚至失敗。

由于孤立的創新性企業或者高度專業化的研究與開發部門本身很難迅速創新并開發足夠多的、能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它需要在與其它企業或組織建立廣泛的社會聯系的基礎上才能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因此,當代的技術創新被人們看作是一種廣泛的社會過程,即技術創新的社會網絡理論。

因此,如何從社會資本理論的角度去研究企業社會資本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受到理論界和企業界的關注和重視。同時,從社會資本理論出發來研究企業的技術創新,也是技術創新理論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它可以為技術創新理論自身的“創新”提供—個新的突破口。

技術創新過程面對的是一個不確定性的世界,不確定性的存在既是創新存在的根據,又是創新行為發生的障礙。由于沒有歷史的慣例可以依循,技術創新的產生、發展以及創新后果的不確定,使企業的創新行為面臨較大的風險,在很大程度上也滯緩了企業技術創新的進程。在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技術開發的不確定性。一項技術從科學原理到完全應用于生產,中間要經歷多個層次產品,每個層次產品都是在前一層次產品基礎上完善的,是前一層次的科技產品生產的繼續,目的在于使科學轉化為技術,并使技術接近生產,使之成為成熟的生產技術。但在實際的轉化中,技術本身可能難以直接應用于生產,而且企業在處理技術的過程中,可能由于信息不對稱或自身科研實力不足等諸多原因,相應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2.生產實現的不確定性。即使是一項已成功開發并相對成熟的技術,要轉化為實際的生產活動,也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開發或引入的技術對生產的環境、設備的要求,對原料的供給、人員的提供、管理體系等各方面都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3.市場銷售的不確定性。企業技術創新的產品最終要經受市場需求的檢驗。創新產品能否為市場所接受是不確定的;同時,市場的競爭程度、經濟政策等因素也是企業在推出新產品時難以事先預見的。4.資金支持的不確定性。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必須要有充裕的資金支持。技術創新屬于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技術經濟活動,在技術開發、設備調整等環節上需要大量的資金注入。如果資金供應無保障,加之企業的財務制度不規范,企業的創新資金將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

現代社會信息已滲透到各個領域,技術進步加速發展的趨勢,使企業利用信息的能力顯得更為重要。信息已經成為繼資金、技術之后影響企業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增強利用知識和信息的能力,是增強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一條捷徑。將社會資本理論引入到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中,能夠幫助企業充分有效利用科技知識和信息,縮短技術差距,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二、企業社會資本的主要內容

社會資本一詞最早出現在社會學研究中,它特別強調了隨時間演變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相互頻繁、交叉的關系網絡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因為這種關系網絡為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合作和采取集體行動奠定了基石。目前,隨著社會資本理論的不斷發展,它已被廣泛地用來解釋許多社會現象和一個區域或國家的經濟繁榮,而且,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已經深刻地認識到,社會資本不僅會影響人力資本和智力資本的發展,更會影響到企業和區域的知識創造、技術創新和經營績效,甚至影響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發展。

1980年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Bourdieu)正式從社會學意義上提出“社會資本”這個概念,他將社會資本定義為:實際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體,這些資源同對大家共同熟悉或認可的制度化關系的持久網絡的占有聯系在一起。1988年,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JamesColeman)在《美國社會學學刊》發表的《作為人力資本發展條件的社會資本》一文中首次在美國社會學界明確使用了社會資本這一概念,分析了社會資本在人力資本產生中的作用,并對社會資本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張其仔博士對社會資本進行系統研究,他結合了經濟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將社會資本看作是人與人之間在信任和合作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網絡,將社會網絡視為一種最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將其視為資源配置的一種重要方式。盡管上述的學者和專家們對社會資本的定義不盡一致,但是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這就是,他們都認識到社會關系網絡作為一種資源對社會活動的重要性,而且一致認為社會資本代表了行為主體借助于社會網絡或其他的社會結構來獲得各種利益的能力。在推動技術創新和社會經濟發展方面,與金融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智力資本等一樣,社會資本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筆者認為,企業的社會資本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部分,即內部和外部的社會資本。1,企業內部的社會資本。技術創新是一個過程,它從一個新構思出發,先后經過研究發展、工程設計、生產試制、市場營銷等等過程。因此,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僅僅取決于企業的研究發展部門,而且還取決于企業的生產制造部門、市場營銷部門、財務管理部門等等。尤其是研究發展部門、生產制造部門和市場營銷部門的有效合作是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2.企業外部的社會資本。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和源泉,而知識的創新主要依賴于大學和科研機構,這些機構的主要功能是知識的生產、轉移和傳播。培訓機構和信息咨詢機構的主要功能是傳播知識和培養人才。由于技術創新的來源不僅僅限于企業內部,企業的外部資源也是技術創新的有效來源,因此,企業既要加強與縱向部門(如銷售商和供應商)的聯系,也要加強與橫向部門(如競爭對手)的聯系,更要重視與用戶之間的聯系,通過企業良好的社會資本,以提高企業技術合作和技術創新的效率。

在我國,由于個人、企業和政府之間缺乏信任而導致各種合作失敗的案例時常發生。因此,社會資本已經成為技術合作和科技創新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而深入研究社會資本與技術創新的關系對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三、從社會資本視野看企業技術創新

隨著世界經濟向全球化方向的快速發展,企業之間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而國際競爭的實質就是科技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因此,為了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都試圖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但由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壓力、投資風險的不斷增加、產品和工藝生命周期的縮短、競爭對手的增加、企業內部資金及人才等各方面資源的約束,再加上知識和資源互補性的不斷增加,單靠企業自身實力來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日趨困難。因此,與競爭對手進行技術合作、聯盟的方式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

社會資本根植于本地的文化、宗教和意識形態,是難以流動的資源。由于社會資本的這一特性,使得企業只有加強人與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相互信任,提高知識的交流和溝通的速度,才能掌握較高的社會資本,獲得更多的隱性信息資源,這對企業自身來說無疑是一筆財富。隱性的信息資源并不是在公開的市場里可以買賣的,它需要通過信任和類似的價值觀、忠誠等高社會資本來獲得。一個具有高度信任的企業才可能擁有較高的社會資本,高度的信任可以減少交易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并能使企業生產出更多的新產品或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企業在參與競爭的過程中,所依賴的主要資源不再是資本,而是信息。企業技術創新與信息息息相關,企業應積極搜集和充分利用信息,來減少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以提高創新能力。企業技術創新將需要如下各類信息:1.市場信息。市場信息是技術創新的誘因。為避免因信息不靈或信息不準而導致立項失誤所帶來的損失,技術創新就必須首先從市場信息調查抓起,促進創新與需求的協調和產銷的銜接,避免創新的盲目性。2.科技信息。為避免因信息閉塞而導致創新的失敗,技術創新必須有科技信息的支持。例如專利信息、成果信息和工程信息等。只有掌握了雄厚的科技信息,才能使本來前景難斷的創新項目轉變為成功在握的可控工程。3.政策信息。政策信息是企業確立創新戰略的指南。了解稅收政策信息、熟悉產業政策信息、研究采購政策信息、掌握科技政策信息和通曉金融政策,企業才能得到國家的支持,避免一些不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產生。在國家政策指導下,使企業技術創新的指向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目標相一致。

篇(6)

一、技術創新與技術創新能力的含義

(一)企業技術創新概念的提出

1912年,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指出,企業技術創新是指“企業家對生產要素所做的新的組合”。企業的生產要素大致可分為人力要素、財力要素和物力要素,它們可以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并不是所有的組合都是企業需要的創新,創新是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或提高質量或加快速度,或兼而有之,要素的組合方式并不是一種隨意的行為,而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首先,要根據市場的需求,結合企業自身的生產要素占有情況,明確的基礎創新的目標;其次,人力要素運用科學理論、數學模型、真實數據等,進行測算分析,估計項目的可行性;最后,在人的指導下,將需要的物力要素及財力要素投入到具體的技術創新過程中,進行創新實驗。創新是不斷嘗試的結果,每一次的嘗試的失敗都是為了創新的成功做鋪墊。

(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出

不同的學者對技術創新能力的界定是不同的,一些學者從能力本身來界定技術創新能力。這一觀點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由于企業的特性所決定的,是企業本身所具有的,不具有模仿性。由于不同企業擁有的要素資源、財力支持、企業文化、管理水平等硬件及軟件不同,企業中的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采用新工藝、新方法的決策不同,所以在改善質量或提高速度的效率和效果上也會有所不同,這用差異就是體現了不同企業在運用資源整合時的技術創新能力。

另一些學者從過程的層面來定義技術創新能力。這種觀點強調技術創新是一個多人參與、集體協作、集思廣益的思考與實踐的過程,它強調過程的重要性,認為由組織生產某種新式的、能滿足人們需求的產品的過程即為技術創新能力的體現,側重對過程的把握與考核。有學者認為“組織通過不斷學習,從而為企業革新帶來新的思路與想法,為企業經營績效產生催化作用”,這也是從過程這一角度闡述了技術創新能力。

有了從過程的角度定義技術創新能力,就會有從結果層面考量技術創新能力。顧名思義,從結果的角度則更注重產出效應,即在投入企業擁有的生產要素的同時,配以新思維、新想法創造出更先進的、不同于現有的產品或服務以體現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二、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

基于對上述技術創新能力的不同定義,其評價的指標也有所不同,下面將分別進行論述:

(一)基于從能力本身定義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自身所具有的,從其根源方面看,它是企業中各種要素能力的組合,所以要評價技術創新能力,就要從企業所擁有的各種要素資源入手,前面說過企業的資源大致可分為三類: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人力資源能力不僅包括是指企業中參與創新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而且包括管理人員的決策水平以及其他不直接參與創新的人員的間接支持;物力資源包投入的物質生產要素,如主要原材料、能源等;財力資源則主要是資金的支持。技術創新的能力,只有企業中各個要素相互配合、取長補短,才有可能實現創新。近年來,通過不斷的實踐研究,事實證明,除了企業內部,企業外部的環境要素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外部環境也可以從上述三方面提供能力支持,以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增長,人力方面提供外部有專業知識的專家咨詢,物力方面提供專利技術和專項設備,財力方面從國家和政府的角度提供專項資金,這些外部環境要素與內部能力要素本身的能力組合就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體現。

(二)從過程角度定義技術創新能力。如前所述,這一說法本身強調技術創新是一個由多個環節組成的、有序聯系的動態發展過程,每一個子環節都會對最后的技術創新結果做出不同程度的貢獻。因此,從這一方面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就要評價其各個運行過程,其評價指標可包涵要素投入過程、生產制造過程、改良更新過程、管理評價過程等,由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個性,因此各個組成部分所占的權重比例也不同,同時賦予各個組成過程以相應的權重,讓后進行加權,得到的數值也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因為企業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各個要素并不是單純的疊加,就能體現整體的效用,當然,這種方法對于粗略評價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三)從結果的角度定義技術創新能力。當技術創新實現成果轉化時,其能力體現在具體的產品或服務上,我們就把能力這一無形的要素轉變為有形的要素。那么對產品或服務的評價也就可以代替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對于評價產品和服務,這一領域的研究比較成熟,如對其質量、客戶口碑、市場占有率、顧客滿意程度等進行相應評價,然后運用層次分析法、綜合指數法等將數據進行匯總,最后的出最產品或服務的綜合評價,即刻粗略的出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水平。

三、對于現有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方法的思考

上文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含義入手,介紹了三種主要的評價方法,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本是都是對不同要素進行評價,只是三種方法從不同的方面定義技術創新能力,因此,其選取的要素指標也不同。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第一,要素的選取存在一定困難,不僅在選擇本身,還在選擇的數量上,要素的選取必須體現科學合理有針對性上,同時選擇過多會增加評價的成本,而選擇過少,不能準確評估技術創新能力;第二,選擇評價要素后,運用哪種方法進行要素整合也是一個難題,這本身比要素的選擇更重要,因為技術創新是一個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結果,因此選取的方法要考慮到各個因素之間的促進與抵消作用。

四、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雖然國內外學者在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突出性問題,因此,在以今后的研究中,應重點關注上述所列舉的問題,以期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更精確的評價,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80

[2]魏江,許慶瑞.企業新能力概念、結構、度量與評價.科學管理研究,1995(5):5055

[3]王立新,高長春,任榮明.企業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研究.東華大學學報,2006(3):3437

篇(7)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6-0071-02

1 引 言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是一項對企業技術創新行為進行監督與管理的新制度,評價能夠通過充分地揭示企業技術創新發展過程的規律,從而降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風險,確保企業實現長遠發展目標。所以,科學評價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對把握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規律、提升企業技術創新成功率、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有序地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創新的投入―產出、創新技術績效、創新行為的過程、R&D投入強度、創新的效益和創新的標準定位等。其中,從投入產出方面來衡量創新主體的技術創新能力更為科學合理,有利于企業整體的技術創新能力水平的提高,因而獲得了廣泛的應用。而技術創新評價方法主要有:密切值法、因子分析法、層次灰色綜合評判法、模糊綜合評價法、人工神經網絡、平衡計分卡和DEA方法等。其中,數據包絡分析DEA是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效率評價方法。DEA方法不僅能有效地避免評價過程中的主觀因素、簡化算法和減少計算誤差,而且對于非DEA有效單元也給出較為合理與豐富的管理決策信息。因此,文章采用DEA評價方法對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有效合理的分析與評價。

2 石油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結合高新技術企業的具體特點,可以將高新

3 基于DEA的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力評價模型

3.1 DEA模型

評價的依據是決策單元中的投入指標數據和產出指標數據,用DEA來分析和判斷其有效性,對于已選定的決策單元,為了更方便的應用,引用松弛變量可以得到以下線性規劃的對偶規劃:

θ為模型單元DMU0投入―產出的有效利用程度,即有效值,其經濟含義為:

(1)當θ<1,此時決策單元為DEA無效,即在這n個決策單元組成的經濟系統中可將投入降到原投入x0的θ比例而保持原產出y0。不減。此時,將各有效單元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效率邊界,以此邊界作為衡量效率的基礎,可以衡量各非DEA有效單元的“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

(2)當θ=1且s-≠0或s+≠0時,則稱DMU0為DEA弱有效,即在這n個決策單元組成的系統中對于投入x0可減少s-而保持原產出y0。不變,或在投入x0不變的情況下可將產出提高s+;

(3)當θ=1且s-=0,s+=0時,此時的決策單元j0為DEA有效,即DMU0為DEA有效,在這n個決策單元組成的經濟系統中在原投入x0的基礎上所獲得產出y0。己達到最優,其中s-表示產出的“虧量”,s+表示投入的“超量”;

3.2 基于DEA的相關數據分析

根據DEA評價模型中DMU的概念,可以把參與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高新技術企業視為決策單元DMU。對于評價中的每一個決策單元,可以根據已建立的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將指標分為投入和產出兩類,即投入類指標:投入能力A1、管理能力A3、營銷能力A5;產出類指標:研發能力A2、生產能力A4、制造能力A6。

根據已收集6家高新技術企業的相關數據,利用模糊評價方法,對技術創新能力二級指標進行處理,可以確定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一級指標,具體如表1所示。

根據以上數據,利用相關軟件,通過DEA分析,可以得出所選取的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所調查的6家高新技術產業里有兩家企業的DEA是有效的,其有效的DEA企業占所選樣本空間的33%,而其余的4家企業其DEA是無效的,占所選樣本空間的67%。所以,綜上所述,該地區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一般。

篇(8)

當前,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還比較落后,主要依靠對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吸收和引進,模仿創新的比例很大,缺乏自主創新。由于技術創新本身具有風險性(不確定性)與復雜性等特征,在創新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如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創新失敗。作為后發國家,如何提高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成功率并保持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一直是我國企業發展所面臨的核心問題。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知識與創造知識、應用知識以及管理知識的能力,已經成為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獲得核心競爭力和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性戰略因素。知識管理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所面臨的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在這個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如何通過有效的知識管理來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問題。

1 理論綜述

知識經濟雖然在上世紀末才被正式提出來,對知識管理與技術創新領域的研究也是從上世紀90年代才成為學者研究的焦點,但由于受到諸多領域學者的關注,其研究成果已不在少數,但不同領域的學者由于學科背景及知識結構等因素的不同,所提出的理論也不盡相同。欲從知識管理角度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深入分析,對已有的典型理論進行分析就十分必要。

奎塔斯認為,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ant)就是一個管理各類知識的連續不間斷的過程,探求現有已獲取的知識資源以滿足目前以及未來的需要。他認為知識管理主要包括5個方面:①知識使組織內部的每個成員都能獲得;②有效地開發新知識;③鼓勵從組織外部獲取知識;④使新知識在組織內部進行擴散;⑤推進新知識的有效應用以及開發新知識[1]。

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1958)將知識分為隱性知識(implicit knowledge)和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認為隱性知識就是未被符號系統明確表達出來的知識,顯性知識就是以一定的符號系統清晰明確表達出來的知識。日本知識管理學者野中郁次郎將組織中知識的創造與傳播分為4個階段(即SECI模型):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組合化(combination)內在化(internalization),見圖1[2]。知識在SECI模型中流動的過程同時也是知識管理促進組織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過程。

圖1 SECI模型

馬霍特拉研究指出,知識管理就是當企業組織面對一種日益快速增長而又非連續性的社會環境變化時,其組織為了提高自身適應這種環境變化的生產力和競爭力所采取的一種應對措施,它的本質就是將個體的發明創造能力與信息技術對信息處理的能力兩方面進行有機統一的過程。

基于知識管理角度來看,企業進行知識的獲得、整合、創新、應用的過程同時也是企業進行創新的過程。即是說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利用吸收的外部環境知識(顯性知識)與企業內部知識(隱性知識)有機結合的過程。因此,在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有效地進行知識管理就可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知識管理就是通過對知識學習、知識吸收、知識共享、知識整合、知識創新、知識應用這些環節進行有效管理來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知識管理的每個環節都有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流動(見圖2):①知識學習是企業內部成員通過開放式的學習獲取新知識并且使新知識應用到企業發展中的過程。②知識吸收就是企業從企業外部環境中獲得新的有價值的知識并在企業內部合理應用這些知識的過程,企業對其外部知識的吸收能力越強,就越有機會比競爭對手獲取更多的競爭優勢。③知識共享就是知識在企業內部把合適的知識傳遞給最佳成員以及員工個人將知識轉化為企業知識的流動過程。④知識整合即是企業對其內部不同部門之間現有知識以及新的知識進行協調的過程。⑤知識創新是企業通過其自身固有的內部知識與獲取的外部知識的整合應用獲取新的生產技術、新的生產流程或者新的管理模式的過程。⑥知識應用就是在前面幾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將知識應用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去并使之商業化的過程。

圖2 知識管理模型

可以說,知識管理就是企業為了獲得長期利益最大化而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將其企業組織中的知識通過知識學習、知識吸收、知識共享、知識整合、知識創新、知識應用等過程中將知識資源與其他資源有機結合的能力,企業可以通過知識管理提升其技術創新能力,獲得預期的可持續競爭優勢。

2 知識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機制

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知識管理對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作用不可估量,知識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是全方位、深層次的,它可以開發企業現有的知識,促進企業成員與知識的整合,激勵企業成員進行知識創新并提高對企業外部社會環境變化的反應速度等,可以說知識管理就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加速器。知識管理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作用主要有學習機制、激勵機制、文化機制、共享機制與技術機制,正是這五大機制共同構成了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主體框架(見圖3)。從系統論角度來看,學習機制是基礎,激勵機制是動力,文化機制、共享機制、技術機制是保障。

圖3 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作用機制

2.1 知識管理下的學習機制

知識經濟的運行與學習有著密切的聯系,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改變了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界限的同時,也增加了發展中組織獲取各種知識的重要性。學習是企業進行知識生產、知識創新前必要的“資本積累”, 是企業不斷增加內部知識量與吸收企業外部知識的有效手段。在知識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最重要資源的當今社會,不斷地學習對于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十分必要。企業組織是企業內部所有成員的集合,知識管理的學習機制就是讓企業的每個成員參與到學習中來,有效的學習機制可以統一企業成員的學習目標,提高成員的學習能力,使整個企業形成奮發向上、不斷創新的企業氛圍。通過學習,企業成員可以獲取知識,提高個人素質和技術能力,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知識與技術的積累。企業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地生產知識和吸收知識,才能不斷根據內外部環境改變組織結構以及管理模式,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保持可持續的競爭力。

2.2 知識管理下的激勵機制

知識管理下的激勵機制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當然也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激勵就是企業通過設立獎勵制度和創建良好的工作環境,借助于信息交流,以一定的行為規范來激發企業成員的創新行為,以達到成功實現企業創新目標的活動[4]。作為社會個體的企業成員在心理上都有追求物質與精神利益的欲望,企業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可以不斷刺激內部成員進行技術創新:①進行獎酬激勵,提高成員工資薪酬,設立各類獎金、福利等;②進行競爭激勵,建立企業內部公平有序的競爭制度,優勝劣汰,促使員工不斷學習創新;③進行榮譽激勵,對于有貢獻的員工給予精神上的榮譽獎勵;④建立合理的處罰制度也是有效的激勵機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效的激勵機制一旦形成,就會影響到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整個過程且會形成良性循環,成為促進企業知識創新、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推動力量。

2.3 知識管理下的文化機制

企業文化就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的產品生產、企業經營、企業創新等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以及絕大部分員工所認可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準則的總稱。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已經取得公眾認可,有效的文化機制可以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良好的企業文化對企業進行創新活動具有導向、激勵、規范等功能。當然,一個企業獨特的文化機制是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機制的形成主要來源于企業內部作用,但是企業外部文化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在企業內外部環境共同影響下,企業才會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一種尊重知識、平等交流、相互信任、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機制會使知識管理得到有效的實施,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帶來可觀的成效。

2.4 知識管理下的共享機制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下的知識共享是企業創新的重要條件。知識創造是企業發展的生命源泉,而知識共享則能使新知識在企業內部不同層次、不同范圍上得以重復利用,從而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5]。企業是由員工組成,個人知識就是企業知識的基礎,但是企業也要有自身的知識,這就要求個人之間與企業之間的知識互相流動。知識共享就是知識在企業內部把合適的知識傳遞給最佳成員以及員工個人將知識轉化為企業知識的流動過程,同時也為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轉化提供了平臺。知識在交流中可以得到新的整合而產生新的知識,可以說,知識共享的過程同時也是知識增值的過程,它可在最大程度上使知識在共享的過程中得以整合與升華。而為這些知識流動提供平臺的就是知識共享機制,它可以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新知識和新方法。

2.5 知識管理下的技術機制

技術機制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技術保障,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技術機制在支持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生產、共享、創新以及在技術交流與技術交易過程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企業通過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來建立知識庫和知識地圖,企業依靠信息技術建立的知識庫與知識地圖對企業進行有效知識管理的作用重大。知識庫可以對企業以及成員的知識進行合理歸類,進而有效地進行知識整合,知識地圖就是將企業的各種知識分門別類地編輯到地圖中,這樣作為知識搜索引擎的知識地圖就可以方便地指引知識使用者又快又準地找到需要的知識。技術機制在為企業增加知識存量與技術積累的同時,也為企業知識學習、知識共享、知識創新提供良好的技術平臺,這樣就可以加快知識整合的速度,提高知識吸收能力,進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3 基于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建議

3.1 構建學習型企業

學習型組織就是一種精于知識創造、知識吸收、知識應用的組織,具有知識結構扁平化、組織交流信息化、組織結構開放化的特點,組織中員工與管理者由隸屬轉變為伙伴關系且組織可以不斷調整內部結構關系[6]。目前,知識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對于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保持競爭優勢而言,不斷提升企業學習能力顯得極為關鍵。構建學習型企業是提高企業學習能力的前提,學習型企業給內部成員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加強對員工的教育培訓,培養員工自我學習意識,以不斷提升企業學習能力,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資本積累”。

3.2 建立與知識管理相適應的企業文化制度

企業文化是知識管理的基石,它是企業知識管理系統的軟環境,是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先進的企業文化可以強化企業成員的責任感、歸屬感、認同感以及企業的向心力與生命力。和諧的企業文化制度會使員工更加輕松地進行知識的交流與共享,也會對員工起到更好的激勵作用。企業文化建設是一個全面的系統工程,建立與自身企業知識管理相協調的奮發向上、團隊合作、積極創新的企業文化是企業進行知識管理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是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3.3 完善企業信息網絡建設

知識管理思想的進步以及知識管理模式的升級都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競爭日趨激烈,誰能超前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誰就能掌握市場的主動權,就能指引企業的技術創新方向,獲得市場競爭優勢。企業知識管理的功能之一就是使知識能夠及時準確地傳遞到需要知識的部門與個人,這些要通過信息網絡才能更好地實現。企業信息網絡設施是知識傳遞與共享的硬件約束條件,建立完善的企業信息網絡設施會給企業技術創新帶來規模性的效益。

3.4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創造企業知識管理的良好環境

知識與物質的最大區別就是知識是一種無形資產,它易于被復制、傳播,這就決定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有效地進行知識管理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性。知識產權制度為企業構建良好的知識管理環境起到了支持和保護作用――它保護創新者利益,激勵企業成員的創新行為,又為知識交易和技術交流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可以鼓勵企業進行知識創造,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全社會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齊建國. 知識經濟與管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32-133.

[2] Zoltan D. A theory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99,22(5):735-808.

[3] Malhotra Y.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new world of business. Special issu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1998(8):59-73.

[4] 蘇新寧. 組織的知識管理.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4:205-206.

[5] 史富文. 知識管理研究進展評析.技術經濟,2008,27(8):39-41.

篇(9)

(1)技術發展驅動。技術發展驅動技術創新最早是由Schumpeter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Schumpeter認為,技術創新或多或少是一種線性過程,從來自應用研究的科學發現到技術發展和企業中的生產行為,并最終導致新產品進入市場都是逐步向前推進的。Schumpeter還指出,新技術的發明和出現驅動企業家進行技術創新,更多的研究與開發就等于更多的創新。

(2)市場需求驅動。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Schmookler首先提出“需求拉動模型”,該模型強調市場需求的拉動是技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力。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Myers和Marquls教授在1969年所做的一項重要的實證工作支持Schmook-ler的觀點,兩位教授對5個產業的567項技術創新項目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其中3/4的技術創新是由市場需求為出發點,1/4的技術創新是以技術本身的發展為來源。最后Myers和Marquls得出結論,在技術創新中,市場需求是一個比技術發展更重要的驅動因素。

(3)技術和市場需求聯合驅動。20世紀80年代后期Mowery和Rosenberg認為,技術創新可以是由技術發展驅動的,也可以是廣義需求驅動的,成功的技術創新往往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加拿大學者Mumro和Noori對加拿大900多家企業的技術創新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18%的技術創新靠技術驅動,26%技術創新靠市場需求驅動,56%的技術創新靠技術與市場需求共同驅動。

(4)政府政策驅動。ClaytonChristensen(1995)以計算機行業為例,認為一項新技術只有在合適的政策環境下才能生存和發展。XuliaGonzalez和ConsueloPazo(2008)指出,企業技術創新離不開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財政支持。Romer(1990)認為最好的政策是對技術創新進行直接補貼。Porter(1995)認為合理設置的環境政策能夠刺激企業技術創新。Mayer(2010)提出了美國州政府的科技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

(5)企業家精神驅動。Schumpeter認為,技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力量是企業家,而企業家精神最根本的特質就是推動創新。Drucker也認為企業家精神的一項特殊功能就是創新,企業家精神的核心為技術創新精神。企業家精神就是一種革新行為,這種行為為現有資源賦予了新的創造財富的能力。MichaelJMartin、HowardHStephenson、Da-vidEGrote等學者也認為,企業家精神對技術創新驅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從以上文獻梳理可以看到:技術創新驅動因素經歷了從單一因素到多元因素演化的過程;國外學者側重于考察各獨立的因素對技術創新的驅動關系,缺乏整合性研究;對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深層次因素需要繼續探討,尤其對企業技術創新內部驅動因素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國內一些學者基于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視角分析技術創新的內在驅動力,代表人物有項保華、萬君康、王開明、許小東等。更多學者基于技術創新驅動因素視角,對技術創新驅動進行綜合性研究,將技術創新驅動分為企業內部驅動因素和企業外部驅動因素,內外部因素共同驅動企業的技術創新,但具體內外部驅動因素卻呈現不同的研究結論。例如,陳曉陽認為,技術創新外部驅動因素包括:市場競爭、市場需求、國家政策;內部驅動因素包括:企業主體創新意識和企業主體創新能力;而孫冰認為,技術創新外部驅動因素包括:市場需求、市場競爭、技術推力和政府政策;內部驅動因素包括:企業利益、企業家精神、企業文化、企業激勵機制和企業創新能力?,F有文獻中,專門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驅動因素的研究很少,而基于逼真質性數據的多案例研究更為缺乏。因此,本研究或可彌補已有研究成果與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驅動實踐方面的缺口。

2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是對管理實踐中涌現的現象和問題經剖析后進行理論構建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的是“哪些關鍵因素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問題,屬于探索性研究。根據Yin、Eisenhardt及其他研究者的建議,為了從重復歸納的過程中得出共性結論,本研究采用了多案例研究設計。多案例研究能對不同案例中得到的發現進行驗證,確認共同特征,放棄特有的特征。另外,多案例研究比單案例研究更具信度和效度。

2.1案例選擇

在界定研究問題后,需要根據研究問題及要開發的理論進行案例選擇。本文選擇案例樣本的標準為:(1)所選企業必須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符合國家2003年《科技型中小企業劃分標準》條例中對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界定。(2)考慮到案例的代表性,選取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和天津華苑科技園區2個國家首批創新科技園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3)選擇企業經營超過5年,進入發展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Eisenhardt(1989)、Yin(2009)認為,案例研究的目的是歸納理論,而不是計算頻率,選擇的案例不需要遵循抽樣原則,只要案例本身具有足夠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即可。同時,結合Sanders(1982)建議進行多案例研究時最佳的案例數目為3~6個。最終,本文確定了4個研究案例,其中北京、天津各2個。

2.2案例概況

根據前面的案例選擇標準,本文以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研究對象。應企業的要求,本文在后續的分析過程中分別以A、B、C、D來代表各個企業。企業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3數據收集

本研究采用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相結合的數據收集方式。一手資料包括:先后對4家企業的總經理、副經理、總工、技術總監、研發人員、一般工作人員進行了多次訪談,并對每次的訪談進行錄音、記錄,形成研究所需的定性及定量素材。二手資料包括:企業內外部期刊、出版物、網絡資源、公司網站、公司檔案材料、領導講話等。二手資料也是案例研究三角證明的重要來源。

2.4數據分析與編碼

數據分析主要是通過定性分析方式進行,包括詳細閱讀參與式觀察的筆記、訪談記錄與手稿和文件資料,然后形成有關研究主題的記錄性文字材料。扎根理論方法最早由Glaser和Strauss提出,是分析定性資料的一種常用研究范式。本文借鑒扎根理論所采用的編碼方法,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首先,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編碼,對于一手資料,分別把6位高層受訪者編碼為:M1~M6,研發人員編碼為:R1~R8,一般工作人員統一編碼為G0,二手資料統一編碼為SH。對同一來源內容相同的表述合并為1條條目。通過對一手和二手資料的一級編碼,4家企業得到了296條一級條目庫。然后,按照原生編碼準則,以概念形式對資料逐句進行譯碼,把相近含義的詞匯和語句進行歸納、提煉更具有概括性的概念形成初始范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初始范疇進行二次編碼,其目的是挖掘范疇間的關系和邏輯次序,形成主范疇。最終形成4個主范疇是: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編碼結果如表2所示。

3研究發現

3.1企業家精神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影響

企業家精神是驅動技術創新的關鍵所在。通過案例分析發現:企業家精神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創新、進取心和風險承擔。Drucker提出企業家精神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創新。Schumpeter指出,創新體現在“采用一種新生產方法”、“開發一種新產品”、“開辟一個新市場”、“組建一種新的組織”等。如企業D面對電子產品行業的激烈競爭,通過技術創新,研發出流媒體、服務軟件、專用磁盤等新產品,這些新產品的成功研發,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取得了競爭優勢,從而使企業成為行業的領頭羊。進取心使得企業家不滿足于企業已有的現狀,渴求變革,積極去實現創新目標。企業C圍繞建成國內一流的耐磨材料生產廠家的目標,不斷開拓進取,改進技術,追求品質。在訪談中,負責人多次表達了立志做一流企業的雄心壯志,這種進取心使企業多次取得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企業A是中國第一家專業從事制卡材料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的高新技術企業“,做國際制卡業最優秀的材料供應商”是企業發展的宗旨。進取心激發企業家的創新意識,使企業對以前未被認識到的市場機會保持警覺性。1997年,全世界只有兩家公司生產制卡產品,一家是英國的Apollo公司,另一家是美國的Cilik公司,但這兩家公司的產品價格都很高,企業A看到了市場機會。正如企業A負責人所說,“我們提出要在3~5年內模仿國外最先進的產品,在10~20年內讓國外也來模仿我們的產品。盡管當時的想法,略顯輕狂,但總的思路是對的,現在與信用卡相關的產品在國內的占有率大約是70%,國外也占了相當大的份額”。企業家精神還體現出能承擔相關風險,RichardCantillion和FrankKnight兩位經濟學家,將企業家精神與風險或不確定性聯系在一起,企業家應有甘冒風險和承擔風險的魄力。伴隨環境的變化,技術創新過程中往往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如企業B所處的腐蝕檢測行業技術升級快,產品更換周期短,企業實施技術創新不確定性大。負責人表示,整個行業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新的技術一旦出現,原有技術就會貶值。盡管技術創新存在較大風險,一旦不創新,生產的產品將逐漸失去市場,長期下去企業將難以存活,為了生存和發展冒險也是必要的?;谝陨戏治觯疚奶岢鋈缦旅}:命題1:企業家精神是技術創新的靈魂,并通過創新、進取心、風險承擔來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企業家精神越強,就越能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

3.2研發能力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影響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由技術本身支撐起來的,其持續的技術創新依靠研發能力作為保障,而研發能力的根本在于擁有由一群技術研發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研發團隊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實施者。企業吸引和擁有大量優秀的技術研發人員,就等于掌握了技術創新的核心資源。技術研發人員的人力資本中的稀缺性資源。在本文研究的4個案例中,每個企業研發團隊都擁有高層次、高水平的研發人員。企業A在新型制卡材料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方面有豐富積淀,擁有以年輕博士、碩士為骨干的技術研發中心,具備從產品設計、開發到產業化的完整能力。企業每年在研發上都下大力氣投入,企業的很多技術和產品處于行業領先水平,且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企業C的研發人員均是海外留學歸國人員,核心研發人員都具有博士學位,且畢業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等國際知名院校。高水平的研發人員加上研發的高投入,企業的研發能力強,技術創新成果顯著,擁有發明專利20多項。企業D的研發團隊由多位碩士和博士組成,其中高級研發人員畢業于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的計算機、信息技術、通信工程等專業,專業扎實,創新能力強,形成智力合力。研發團隊成員的合力促進了技術知識交換和整合能力的提高,從而加速了新產品開發進程。傅家驥在綜合大量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現成功的創新是以人為核心的,高水平的技術人員在技術創新中起著關鍵作用。Dewar和Dutton(1986)認為,在一個企業里,專業人員以及專職群體的人數不同會使知識的深度及廣度產生變化。專家越多,知識基礎就越廣泛,而且大量的專家可以使新技術新思想更易于理解。企業B的研發人員主要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學、東北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其中公司總經理就是技術出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是一位懂技術的管理者。由于技術升級快,需要掌握大量的新知識,企業一方面需要從國內高校招聘優秀的技術研發人員來充實研發團隊,另一方面要在人事制度上把“激活”與“培訓”結合起來,努力建設“學習型組織”,企業每年需拿出一定經費舉辦各種學習活動鼓勵研發人員積極參與,提升他們的研發能力,增強技術創新的速度?;谝陨戏治?,本文提出如下命題:命題2:研發團隊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實施者,研發能力是科技型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驅動的保障。研發能力越強,就越有助于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技術創新。

3.3市場需求與競爭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影響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與市場是密切相關的。市場需求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原動力。企業A遵循“以客戶為中心,以技術創新為基石”的理念承諾:提供給顧客的產品100%符合相應標準及合同中約定的特殊要求,對顧客反饋的信息100%給予及時回復,不斷開發更合乎客戶需要的產品,不斷改進和提高已有產品性能。企業B堅持以市場開拓為導向,專注于管道行業的技術裝備市場,業務覆蓋我國28個省市區,廣泛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加強技術研發,現已成為腐蝕檢測評價領域國內技術領先的專業企業。企業C為電力、煤炭、鋼鐵、機械等行業提供工業耐磨材料,企業注重用戶需求,在新技術開發前,技術總監帶領部分研發人員深入用戶調研,傾聽他們對產品技術要求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幾年的發展,企業產品出口至意大利、德國、智利、烏克蘭等多個國家。企業D緊跟市場需求,找準研發方向,研發了以IPTV流媒體服務器和機頂盒嵌入式軟件為核心技術的產品體系,形成互動電視媒體服務器、無線移動流媒體服務器等8個產品;企業還為海爾電視提供??娨晿I務中間件等。企業的客戶群體遍及全國各地和歐美、非洲部分海外市場。4家案例企業實踐表明,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技術創新,開發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獲取更多潛在的收益。市場競爭迫使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企業A的總工談到,企業如果不能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品技術含量,長期下去必死無疑。市場競爭讓科技型中小企業產生危機感、緊迫感,從而使壓力變為動力。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建立產學研合作,開展合作創新。如企業B與天津大學、大慶油田設計研究院、中海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等開展技術合作,企業D與清華大學網絡多媒體實驗室、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等多所國內外著名院校開展項目合作,與國際、國內先進技術接軌。Blundell(1999)發現,技術創新與市場的競爭程度呈正相關。企業C的總監在訪談中也表示科技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就要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差異化,且要比競爭對手更快、更好地開展技術創新,企業的產品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并獲得良好的行業聲譽?;谝陨戏治?,本文提出如下命題:命題3:市場需求意味著潛在的收益,驅使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市場競爭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形成壓力,進一步驅使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

3.4政府的政策與法規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影響

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政府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多給予稅收優惠和項目基金支持,這極大地調動了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創新成果豐碩。企業A研發項目多次獲得國家和天津市政府基金支持,成功開發了水基層壓油、數字印刷基片、層壓型制卡帶膠膜、納米氧化鋁等多種核心產品,多項產品獲得國家級新產品證書。企業B在2004年、2008年兩次國家科技部中小科技企業創新基金的支持下,完成了埋地管道腐蝕與防護地理信息系統(CPGIS)、埋地管道外防腐層檢測數據處理軟件(ESTECxp)、陰極保護靜態數據記錄儀(CIPS-Logger)等產品的開發和技術升級。企業C獲北京市科委科技發展基金公關項目資助,獲得國內第一個“熱噴涂粉芯絲材”發明專利、國內第一個“非晶電弧噴涂涂層”發明專利。企業D在2009年獲得國家核高基項目的資助后,著力技術研發,產品技術創新活動大幅提升,不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而且憑借領先技術優勢,還為后期開拓國外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Audretsch和Link(2012)提出,技術創新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對創新的極力推廣下,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是很有價值的??萍夹椭行∑髽I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都是伴隨在一定的社會法律環境中進行的,政府的相關法律法規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提供保護作用,如知識產權保護法、技術合同法、專利法等。周寄中認為,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之間存在聯動關系,知識產權能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如企業D在產品研發過程中獲得多項軟件著作權和專利證書:“流媒體服務器軟件V1.0”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自適應網絡帶寬的多媒體傳送系統”專利證書,“適應于帶時移IPTV直播服務器的專用磁盤讀寫系統”專利等,明確的法規使企業的專利具有合法性,從而有力地促進了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積極性。Nord-haus研究發現,強的專利保護還會導致更多的研發投入。Barney認為擁有異質性的資源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專利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果,是能為企業帶來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資源??萍夹椭行∑髽I比傳統企業對專利有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法律法規的保護。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題:命題4:政府的相關政策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持,政府的相關法律法規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果提供保護。政府政策支持越大,法規越完善,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就越高。

4結論

4.1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案例分析發現: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驅動因素,為了更清晰地把握這4個關鍵因素對技術創新的驅動作用,在總結前文得出的4個命題基礎上,構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因素模型,簡稱ERGM模型,其中E、R、M、G分別代表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是內驅變量(內部驅動因素),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是外驅變量(外部驅動因素)。企業家是技術創新的倡導者、組織者;企業家精神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靈魂。企業家精神感召、激勵研發團隊實施技術創新,研發團隊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實施者;研發能力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技術創新提供了保障。市場需求意味著技術創新帶來的潛在收益,驅使科技型中小企業積極開發新產品,當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面臨競爭時,科技型中小企業就必須通過技術創新來增強其競爭力。政府的相關政策為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供支持,政府的相關法規保護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成果,政府政策與法規進一步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

4.2理論貢獻

本文的理論貢獻:(1)借鑒扎根理論研究方法,提煉出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因素模型——ERMG模型,該模型給出了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4個主范疇,同時還給出了每個主范疇的詳細構成因子。(2)研發能力這一關鍵驅動因素在已有的相關研究中鮮有涉及。技術創新由研發團隊實施,研發能力是技術創新的保障,是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因素之一。(3)依據本文表2的編碼數據,可以得出模型中各驅動因素的相對重要性。4個主范疇的相對重要性排序為:企業家精神(85)﹥研發能力(76)﹥市場需求與競爭(70)﹥政府政策與法規(65),括號內數字為依據訪談語句統計的驅動因素對科技型中小技術創新的因果關系條目數。數字越大表示該因素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作用越大。

篇(10)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而知識經濟是高新技術經濟、高文化經濟、高智力經濟,是區別于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的新型經濟。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經濟的支柱產業,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承載主題是高新技術企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里,高新技術的產品創新對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來說,是關系其興衰成敗的關鍵問題,作為企業命脈的產品,其創新也同樣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

如果說高技術創業企業是從一?!胺N子”開始萌生并發展成長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高技術行業群體,那么作為它賴以生存的土壤、陽光、空氣等外部環境系統則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環境因素是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活動的外部條件。高新技術企業創新除了受創新運行機制本身條件的制約之外,還要受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觀念、自然環境等外部條件的制約。政策法律、市場環境、資源支撐環境等多種不確定因素構成了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客觀存在的外部環境。

一、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宏觀政策環境

1.財政稅收政策

財政政策能對企業技術創新起到直接引導作用。財政政策通常包括財政資助與稅收優惠。財政資助直接作用于企業,它的作用對象是有選擇性的,如基礎研究;稅收優惠是一種間接支持,作用領域更廣,是普惠的,并且稅收優惠帶有更多的激勵性。稅收優惠政策通過影響風險投資者和風險企業的利益,間接引到了民間資金投入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

2.金融政策

金融政策以4種作用形式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提供直接和間接的支持。(1)直接融資政策。企業直接融資離不開資本市場,為此,相關政策主要作用于發展以證券市場為主的資本市場,包括發展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投資資金等,為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寬松的金融政策環境,適應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直接融資的需要。(2)“一條龍”的信貸政策。即對企業優秀創新項目和產學研聯合創新工程實施科技開發貸款―技術改造貸款―流動資金貸款配套投入,也是為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的商業化全過程提供強有力資金支持的直接作用力之一。(3)金融資金向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傾斜的扶持政策。即以貼息、擔保等方式鼓勵商業銀行增加對高技術開發的貸款額度。(4)金融支持企業出口創匯。對技術含量高、創匯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產品出口提供出口賣方信貸、出口買方信貸以及外匯貸款、融資服務,并將出口信貸與出口信用保險有機結合,間接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創匯能力,為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創造更好的條件與實力。

3.政府采購

政府采購是面向市場需求的一項政策工具,在產品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高技術產品,為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直接提供銷售渠道。政府采購減少了企業技術創新所面臨的風險。

4.知識產權保護

知識產權保護是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一個必要條件。有法律制度決定的產權形式是一種外力,一經確定,就會轉化為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因素,因而是一種間接的動力。

二、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研究

1.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市場環境的構成

2.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市場環境的諸要素作用力分析

(1)市場環境中直接導致技術創新的要素及其條件

消費者偏好導致的顯在需求:消費者偏好的變化要求企業積極采用新科技,努力調整產品結構,以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 差異化競爭: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常常運用差異化戰略,這要依靠技術創新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生產成本、開發新產品。 市場競爭要素:市場競爭要素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直接作用體現在生產要素價格、資源的稀缺等對企業創新習慣行為產生的擠壓作用,例如生產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動壓力。

(2)市場環境中間接推動技術創新的要素及其條件。 社會需求:技術創新是企業的個體行為,而企業個體又存在于社會經濟整體之中。生活水平、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環保要求等社會大系統的一系列屬性,其變動都可能造成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影響,從而起到間接推動作用。 消費者偏好導致的潛在需求:潛在需求與顯在需求不同,這種“潛在”可能是以存在于消費者偏好中,但尚未顯露出來,因此未被企業發覺;也可能是在消費者偏好中尚處于萌芽階段,未完全成熟,需要來自于社會需求甚至是企業個體的外部力量加以激活,因此這種潛在需求只能以循序漸進的誘導方式來間接作用于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 戰略聯盟:合作博弈對技術創新推動作用的核心體現是戰略聯盟。戰略聯盟從不協調中創造協調,通過共生合作關系建立雙贏環境。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往往會發現,在競爭環境中所要取得的戰略目標與自有資源和能力之間存在缺口,這個缺漏的存在客觀上決定了戰略聯盟的必要性。

三、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資源支撐環境研究

1.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撐環境

(1)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性

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不同于企業一般的生產經營活動,它充滿各種風險,其實只是企業的一種風險投資活動。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按其所處階段的不同,存在著三大類風險: 技術風險。技術風險主要來自于技術創新的構思和實施階段。 技術創新的商務風險。商務風險主要來自于創新的技術成果轉讓或轉化階段。 技術創新的社會風險。技術創新的社會風險實際上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創新的技術能否真正符合市場需求,把技術商品投放到市場才能得到最后檢驗;二是社會其他因素的變動,例如國家的宏觀調控等,同樣會給技術創新帶來風險。

(2)風險投資在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中的作用

風險投資對于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起著重要作用。它不僅提供技術創新所需的資金,促進創新成果轉化,還間接推動技術創新的管理升級。在美國,風險投資推動了高技術產業的騰飛,培育出了蘋果電腦、微軟公司、聯邦速遞、遺傳因子公司、程控設備公司等一系列高新技術公司,它們的成長成為美國股市的神話。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同樣需要風險資金的支持。

2.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人才資源環境

技術創新可以說等于人才資源的開發。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的一種特殊行為,需要的人才資源也具有特殊性。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三大類人才:(1)科技人才。在技術創新活動中,高學歷、高素質、高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直接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的動力之源??萍季⒁揽恐R的力量為企業的技術創新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風險企業家。企業家是技術創新的助教,其作用在于價值創造,及風險企業家敢于創新,直接領導了創新的方向。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風險企業家是一種特殊的資源的投入。(3)風險投資家。風險投資家的作用在于價值發現,兼有投資者和管理者的雙重身份。因此風險投資家的知識水平、資金狀況、經營風格、做事風格、人格直接決定技術創新的成敗。

3.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技術協生條件

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技術協生條件是指與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所需技術資源的產生、獲得、流動和應用具有直接正相關作用的各要素的總和及其互動作用。具體包括:(1)軟件協生要素――科研成果??蒲谐晒麨榧夹g創新直接提供了科學技術知識基礎和可以直接加以物化的科學技術原理,為實現科學技術原理的物化、實現技術發明的商業化應用提供所需要的知識、技術和方法。(2)前提條件――科研成果轉讓欲望??蒲谐晒拇嬖诠倘粸榧夹g創新活動提供了軟件協生要素,但科研成果向創新成果的質變轉化還依賴科研部門具有強烈的成果轉讓欲望,從而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發展,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成果產生的利益為紐帶,形成產學研共同體。(3)催化劑――科技成果轉讓服務。技術服務是技術創新活動所設計的企業和研究開發機構等實體之間的粘結劑和創新活動的催化劑,是促使這些活動迅速展開,促成技術合作,推進技術的即使開發、應用和轉移,取得并擴大創新效益的有力保障。(4)硬件協生要素――企業技術設備。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影像技術創新的新穎性。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高,其技術創新的成功性。

4.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中的信息支撐環境

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成為社會資源,只要掌握信息,就可以在經濟生活中縱橫馳騁。良好的內外信息溝通對技術創新獲得成功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從某種程度上說,技術創新可以被看成圍繞其不確定性所展開的信息處理過程。運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可以達到減少創新時間90%,降低創新成本75%,減少創新風險60%的效果。

四、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文化環境

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的文化環境是相對于技術創新系統而言的,是指存在于技術創新系統周圍并影響技術創新系統活動的各種精神文化條件狀況的總和。由于文化的長期積淀,其自身形成的道德、風俗、習慣、價值觀等,在廣泛和深層的范圍內,影響著技術創新系統的價值選擇和行為習慣。無論是作為主體的企業,還是其宏觀指導作用的政府、技術創新源泉的科研機構,任何技術創新的決策選擇與項目實施,不得不依從既有的文化價值規范,力求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因此,文化環境對技術創新系統的演化方向、演化進程、演化結果等產生重大影響。

當前,我國處在改革開放、體制轉軌的時期,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表現得很明顯。尤其是在高新技術企業內,人們的價值觀、文化習俗、思維方式、行為規范、道德準則受到西方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猛烈沖擊。經濟主導型文化、現代性文化、競爭型文化和理性文化在逐步取代過去的政治主導型文化、倫理型文化、保守型文化和非理性文化的主導地位。各種文化的沖突、交融,在未達到有序之前,是一片混沌。企業經營者必須目光敏銳,站在歷史潮流的前頭,明辨各種文化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以中華名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本,并融其他一切優秀文化為一體,積極倡導進取、開拓、創新、求變精神,抓住時機,才能夠塑造出一種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企業文化。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家庭教育筆記 下一篇: 公共管理哲學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久国产精品天天影视 |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第一页 | 久综合在线观看精品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试看 | 日韩精品国产另类专区 | 中一区二区三区性爱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