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弱勢群體的建議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1 17:19: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關愛弱勢群體的建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愛弱勢群體的建議

篇(1)

中圖分類號:G25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7-0112-02

弱勢群體,也叫社會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群體,其主要包括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病患、失業者、貧困者、下崗職工。而今年來隨著中國快速地城鎮化,農民工也被納入弱勢群體的概念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弱勢群體既有物質方面的追求,也有精神層次的追求,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弱勢群體更需要精神方面的鼓勵和關愛。作為社會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圖書館,本館深刻意識到在目前社會環境下精神層次的探索是對未來穩定社會環境、培養下一代的基礎。而具體則體現在讓弱勢群體到良好的環境去讀書,去拓闊視野,從知識上充實自己。而對未成年人、兒童的啟蒙教育,圖書館則肩負著更長遠的意義。

一、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的必要性

1.關懷弱勢群體的讀書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我國未成年人的數量約有人口基數的19%,少年兒童的成長關系到祖國的未來,而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在如今信息化高速發達的時代不免會感到迷茫與困惑,如何培養少年兒童的正確價值觀和讀書習慣是圖書館服務管理的重點。而另一方面老年人約占人口基數的10%,我國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不僅僅是子女的責任,作為圖書館應該關注老年人的健康閱讀生活,并提供一個場所使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某些殘疾人、下崗工人,作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具有物質生活欠缺、精神迷茫等特征,積極推動滿足其精神面貌也是本館的工作重心。所以圖書館為弱勢群體的特殊服務必須得到重視,因為正是這些形形的人群組成了我們的社會。

2.堅持公益原則,為弱勢群體服務。在《圖書館服務宣言》中:“圖書館在服務與管理中體現人文關懷。圖書館致力于消除弱勢群體利用圖書館的困難,為全體讀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務。”公益圖書館應向弱勢群體提供更好的、更周到的服務。這一要點不能以性別、職業、身體差異、年齡差異為借口,應更人性化地為全體公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快捷、人性化的讀書環境。作為文化氣息濃厚的公共場所,圖書館應充分考慮讀者的特殊需求,如提供人性化的咨詢服務、寬敞明亮的閱覽室,空調、網絡等設施則保障了讀書者對舒適環境的需求,簡化并有效的借閱流程則方便弱勢群體將書本帶回家。各種活動的舉辦,有效提高了社會各層人士對讀書的濃厚興趣。

二、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的具體措施

1.公益圖書館的收費。弱勢群體在財富、社會地位、知識、生存能力等社會資源的占有上存在不足,處于劣勢,他們的生活質量在物質上得不到保證。而圖書館對弱勢群體的收費則增加了甚至抹殺了弱勢群體的讀書欲望,如何降低甚至減免收費,是圖書館的天職,更是政府的職責所在。圖書館是公益機構,早于20世紀90年代,我館已意識到社會弱勢群體的特殊性,并積極開展為福利院老人送書、在節假日組織少年兒童讀書日等活動,開展在鄉鎮周邊地區為農民送去相關農業書刊、提供講解等服務。而如今隨著國家政策對弱勢群體的著重關注,圖書館也已經幾乎是零門檻為社會公民進行服務,所以從收費管理上,可以說如今的圖書館幾乎可以免費地為所有弱勢群體服務,并且我館積極開展相關服務的宣傳教育,對我館員工進行服務培訓,使得熱忱服務成為我館最重要的人文標志之一。

2.增強服務意識。圖書館面對弱勢群體的特殊情況,也應有特殊的服務特色。首先要對弱勢群體的心理進行分析,在服務態度和語言表達方面,一定要熱情謙和,甚至在特殊情況下提供一些上門服務、閱讀服務等等。從硬件設施來講,圖書館應該建立無障礙通道,備有輪椅等設備,在書庫的走道設計上要保證殘疾人的方便,并且提供網絡、電腦等現代化設備,盡一切能力去完善圖書館的建設。在軟實力上,應積極主動組織各種專題講座、培訓班,不僅僅在讀書中使弱勢群體得到精神上的安慰,更是要全方面地針對各種人群的不同需要,合乎各種人群的利益去組織活動。要讓弱勢群體在這樣一個積極向上、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解決切身問題,增加活動交流心得,增強生存的信心。

3.圖書館員工的素質。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應具有樂觀積極、樂于助人等特質,人與人的交流中能夠體現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相關專業的培訓則是良好提供服務的基礎,如何劃分、分析具體弱勢群體的切身精神狀態,并加以引導,介紹其閱讀相關書籍也是評判一個圖書管理員業務熟練的標準。今天少年兒童的精神狀態是重中之重,由于我國家庭結構的特殊構成特點,少年兒童可能背負太多的升學壓力,課外培訓等活動也使少年兒童精神負擔甚重。圖書館應針對少年兒童活潑好動、興趣廣泛的特性,對少年兒童的圖書進行詳盡分類,并提供建議供學生參考,培養少年兒童的讀書習慣,在未經引導下的少年兒童可能對大千世界有些迷茫,正確引導學生的讀書興趣,可以防止學生誤入歧途。我館更是推薦少年兒童多讀經典著作,從經典中讀歷史、讀人文,并且盡量避免選擇那些枯燥無味的經典文學著作,從而讓少年兒童以讀故事的心態,去了解人文歷史,在娛樂中學習知識,潛移默化地讓少年兒童覺得讀書是有趣的,而不是父母、老師安排的任務,讓學生自發地去讀書。

篇(2)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812-2485(2013)09-040-03

十提出:要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建立和諧社會,達到全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弱勢群體是社會成員的一個層面,關注弱勢群體,為弱勢群體服務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維護社會穩定有序的需要,是構建和諧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也是公共圖書館應履行的職責。

1弱勢群體

1.1 弱勢群體的概念與范圍

弱勢群體是指憑借自身力量難以維持一般生活的困難者群體。廣義上的弱勢群體是指社會中的弱者即需要人們給予特殊關懷和援助的人群;狹義上指在社會性資源分配上具有經濟利益的貧困性、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會群體,或是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權益維護、競爭能力等方面處于劣勢的一部分勞動者所構成的相對落后于社會發展先進水平要求的人群共同體。

目前我國的社會性弱勢群體主要包括:下崗和失業職工、進城務工人員;老年人群體等;生理性弱勢群體主要是孤寡老人和殘疾人。

1.2 縣級圖書館弱勢群體的文化狀況調查

弱勢群體作為一個社會群體,也有著對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需求。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發展與弱勢群體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而基于資源合理配置的信息平等似乎越來越遠,獲取信息的機會不均衡問題日益凸現。這種不均衡主要表現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象寧蒗縣屬于西部偏遠地區,位于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處,屬典型的高寒冷涼地區、全縣總人口25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87%,區位偏僻,交通閉塞,農村人口較多,經濟生活處于貧困化,弱勢群體的收入一般都處于社會平均線下,只能維持生存和生活需要,生活質量較低。生活來源是靠國家接濟或家人撫養,生活十分困難。象這樣貧困地區的弱勢人群獲得信息的機會是不確定的,甚至是困難的,更有不少人被排除在圖書館服務之外。因此,關注弱勢群體的特性,研究其心理特點,了解、掌握其知識信息需求,為他們提供滿意的服務,是各級公共圖書館必須承擔的一項重要而光榮的任務。

1.3 圖書館應在服務和管理中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圖書館的人文精神是在服務、管理中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人的關懷,體現人的價值。重塑自我形象,強化服務意識,堅持以人為本,弘揚人文精神,真正體現“一切為了讀者,為了讀者的一切,滿足讀者對圖書館的需求”,已被確認為現代圖書館的服務宗旨。

弱勢讀者與其他讀者一樣,享有讀書學習的權力。知識援助并不是施舍,只是履行圖書館為讀者服務的職責。關愛弱勢讀者,不是由于憐憫,而是人性自我完善的需要。圖書館的服務不僅要有板有眼,更要有情有義,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弱勢讀者需要。

2縣級圖書館對弱勢群體的服務舉措

2.1針對殘疾人特點開展助殘服務

本人覺得縣級圖書館應該開辟“盲人讀物中心”、“殘疾人法律服務中心”等專門的服務窗口。還應該成立 “弱勢群體服務部”,專門為殘疾人、老年人、少年兒童等特殊群體提供特殊服務。縣級公共圖書館在一個縣內只有一座,圖書館門前應設輪椅專用坡道,館內必須建設輪椅專用通道,一個縣城只有一座圖書館向他們提供服務,沒有適合輪椅通行的專用通道,圖書館幾乎是把他們排斥在外啦。至于安裝電梯目前絕大多數縣級館限于經費捉襟見肘可能基本上都沒有建設打算,倘若能夠開通籌措經費的渠道,特別是現在圖書館也是越建越高,加之人們的生活節奏普遍高頻率,到圖書館一趟不容易,人人都渴望圖書借閱的方便快捷,縣級公共圖書館完全可以通過設計,在保證方便坐輪椅讀者使用的同時,也為一般讀者提供力所能及的便捷服務。還有殘疾人座便器,一座圖書館至少要為男女讀者各建一個蹲位,這也是既保證有最低限的設施配備,又不因設施數量超過實際需求,導致利用率低下而造成浪費。

2.2電子閱覽室應為盲人設專座

作為縣級圖書館,電腦應裝配專門的盲文操作系統,座椅也要充分考慮盲人的生理習慣,盡可能選擇沒有突起和尖銳部件的軟座,避免盲人在摸索的過程中受到傷害。還要考慮到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的電腦桌應全部采購棱角經過磨圓的,電線也經過PVC塑料管包裝,座椅為皮革軟座,鍍鉻的彎曲鋼管扶手光潔平滑,最大限度減小兒童和盲人受傷害的可能。圖書館的樓梯欄桿扶手不留突出部件,消防栓門也不采用玻璃門,避免盲人和小讀者不注意掛住衣服,打碎玻璃而傷著自己。

2.3活躍殘疾人的各種文化生活

弘揚獨特的聾啞文化,活躍聾啞人的文化生活,提高其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縣級圖書館應聯合殘疾人聯合會舉辦了針對聾啞人的“手語世界”活動。其目的在于消除聾啞人與正常人之間的交流障礙,促進互相了解和溝通。我個人覺得為了活躍殘疾人精神文化生活,還應該適時舉辦一些“殘疾人電影展播”活動,免費為殘疾人放映反映殘疾人自強不息生活的優秀影片。考慮到殘疾人的特殊情況,為殘疾人提供專項服務;為聽障者安排字幕電影,用手語做影片故事情節、任務關系介紹;為視障者安排中文對白影片,對無聲場景、任務表情、動作、場景切換等進行現場解說。

3縣級圖書館對弱勢群體的服務方向

3.1 目前現狀

國際圖聯已經成立了“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部”專門為有困難的人群服務。因此,公共圖書館作為各類型圖書館中與社會關系最為密切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必須確保那些由于某種原因不能得到主流服務的少數群眾也能夠平等地享受各種服務。失業、貧困、殘疾、行動不便等原因造成弱勢群體獲取知識障礙。為方便殘疾讀者獲取信息,本人覺得縣圖書館應該有針對性地為弱勢群體舉辦各種專題講座、報告會、培訓班。

我覺得象我們縣級圖書館還應常年設立的未成年人心理咨詢服務,針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咨詢輔導活動經常走進社區與學校,并在附近的中學設立一些心理輔導站點;讓處于貧困地區的弱勢群體享受同等的閱讀快樂;應該組織館員進行手語培訓,邀請聾啞學校的專業老師講解基本手語,通過學習以更好地幫助聾啞朋友,與他們進行零距離的交流;與老年大學合作舉辦各種展覽活動,如2009年至今,寧蒗縣圖書館與寧蒗縣書法協會聯合舉辦了4次書畫作品展,展出作品均體現老同志老有所為的精神風貌和藝術追求,非常具有意義,得到了廣大讀者和群眾的好評。

3.2 存在的不足和建議

縣級圖書館和大城市的圖書館相比,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例如,如何更好地為盲人服務,為殘疾讀者提供網絡信息服務,如何與有心理障礙的人流等等方面都還比較薄弱。

本人認為,基于縣級圖書館的自身條件,作出如下建議供參考和探討:為老年人在看書的同時配備舒適的桌椅;針對老年人視力差的特點,在閱覽室備有不同度數的老花鏡。為方便視障者利用圖書館,可以組織志愿者上門服務,對堅持來館的視障者可以派專人接送;針對盲人讀者,可以成立一個專門的盲人閱覽室,在閱覽桌面中間放置木雕水杯托,以避免盲人讀者碰翻水杯燙傷,并設專門引導員,安排志愿者進行對面朗讀服務等;引導殘疾讀者利用電子閱覽室,讓這些讀者利用網絡更好地獲取信息資源。

另外,很多農民對政策法規知之甚少,不了解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政策法規,在自身合法利益受侵犯時,不會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還有很多人存在治病難的情況,享受不到公費醫療福利,得不到疾病防治、衛生保健、藥品和醫療機構的信息。所以,可以利用圖書館豐富的信息資源,通過眾多的檢索途徑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弱勢群體提供相關文獻資料,供其參考;向受害者提供法律咨詢、為失學者提供免費學習機會、為病者提供醫療咨詢、為生活失足者指出正確生活之路,等等。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弱勢群體服務既是圖書館的社會責任,也是其服務內容之一,在信息時代這個問題更是日趨重要。作為社會知識保障體系的一部分,圖書館應大力弘揚和堅持公共性、公益性、讀者至上、服務社會的基本理念,為廣大的青少年、老年人、農民和殘疾人以及其他的弱勢群體服務。關愛每位讀者,不以社會地位、財富、權力劃分讀者,真正把人是社會發展目的的神圣原則落實到工作上,為每位讀者提供人文意義上的幫助。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圖書館獨特的職能,為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長治久安,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參考文獻

1程鵬. 弱勢群體——中國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2(4).

2余杏安.公共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云南省圖書館,2007(3).

篇(3)

弱勢群體的存在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它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穩定。公共圖書館作為公益性的文化機構,是正規教育的延續和補充,是主體文化的體現著,做好弱勢群體服務的工作是對弱勢群體給予人文關懷是圖書館應盡的社會義務。而公共圖書館又是社會文化的核心,擁有全面、優質、完善的信息資源和設備,對社會起到一定的整合調控作用,尤其在知識經濟發展的今天,公共圖書館可利用自身信息優勢發揮獨特作用,消除弱勢群體獲取信息障礙,為其提供全方位的咨詢服務。

1.弱勢群體的概念和特點

1.1弱勢群體的概念

弱勢群體是指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權益維護、競爭能力、心理狀態等方面處于劣勢,經常被排斥在社會生活之外的群體,弱勢群體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生理性弱勢群體和社會性弱勢群體。生理性弱勢群體是因生理上的缺陷或劣勢,如:年齡、疾病等,要包括盲人、聾啞人、智力殘疾者、肢殘者、精神病人、老年人、少年兒童等;社會性弱勢群體則是因為在經濟上或文化上、地域上處于劣勢,如: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工、農村貧困人口等。

1.2弱勢群體特點

弱勢群體是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需求,他們是個特殊群體,他們和普通人群有所不同,其外在主要特點有:一、經濟貧困化,收入低于社會平均線,生活質量不高;二、心理脆弱,缺乏社會競爭力,心理承受能力差;三、生活邊緣化,長期處于社會邊緣,精神文化及生活匱乏,部分弱勢群體,由于長期生活在經濟貧困中,脫離了主流社會文化及生活方式,生活壓力大,導致了他們的行為方式偏離常規,變得敏感、易怒。

2.公共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的重要意義

2.1為弱勢群體服務是公共圖書館神圣職責和重要職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公共圖書館宣言》中明確指出:公共圖書館的大門必須是自由平等地向全體社會成員敞開,每一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利。不受年齡、性別、種族、、國籍、語言和社會地位的限制,對因故不能享有圖書館常規服務和資料用戶的,如:少數民族用戶、殘疾用戶、醫院病人或監獄囚犯等,必須向其提供特殊服務和資料。另外,公共圖書館的免費開放和公益,也使其成為各類圖書館中與弱勢群體聯系最密切的文化教育機構,能夠確保那些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得到主流服務的弱勢群體平等地享受各種知識和信息服務,這是公共圖書館神圣職責和重要的職能。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在做好普通讀者服務的基礎上,從經費安排上、服務設施、服務方式等方面都要特別關注弱勢群體的服務工作。做到既為強者錦上添花,更為弱者雪中送炭,體現了一種真正的平等,是對弱勢群體文化權利的尊重。

2.2公共圖書館是弱勢群體終身學習的學校

知識匱乏是導致弱勢群體經濟貧困和精神貧困的根本原因,因此,提高弱勢群體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是對其最根本、最重要的救助方式。公共圖書館作為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不僅蘊藏著豐富的館藏文獻、信息資源,而且學科分布齊全,其廣博知識信息儲藏和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范圍,是任何一個教育機構所無法比擬的,這就為弱勢群體提供了一個平等的、免費的終身學習教育的場所,他們在這里能夠自由地,無償地獲取各種文化知識、就業創業信息,得到客觀自由的發展,增強自我完善能力,提高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從而更多地獲取擺脫困境,改變命運的機會。

2.3公共圖書館是弱勢群體的調護情志,是心靈撫慰精神的樂園

弱勢群體由于社會地位的卑微,經濟收入的低下以及社會保障的缺失,使得他們整體上大多自卑感強、心理敏感、精神脆弱,甚至有焦慮和報復情緒,更需要精神慰藉和心靈的充實,若不及時加以疏導和安撫,很容易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公共圖書館承擔著豐富人民精神和文化生活,提供娛樂休閑活動的社會責任,利用豐富的文化信息資源,開展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使弱勢群體免費平等、自由地參與各種活動,有效地消除他們的失落感、自卑感、不公平感,使他們心理健康、精神愉悅地面對生活,這樣也就舒緩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的和諧安定。

2.4為弱勢群體提供服務是公共圖書館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

弱勢群體作為公共圖書館服務對象重要組成部分,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的館藏、設施等相關的資源,為其提供專門的服務,這是現代社會發展對公共圖書館發揮社會公益性的具體要求,為弱勢群體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圖書館,使圖書館社會效益最大化,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圖書館的使用價值,同時引起政府和社會廣泛的關注,獲得更多經費和社會支持,加快自身發展。

3.公共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的新舉措

3.1加強館藏、設施建設,營造平等、關愛和諧的閱讀環境

公共圖書館是公益性公共文化場所,在建筑設計上建立無障礙殘疾人通道,以保證殘疾人等行動不便者充分享受社會為他們提供的無障礙學習環境,條件具備的圖書館可配備弱勢群體專門閱覽室,如:“盲人閱覽室”為盲人讀者提供盲文圖書和有聲讀物的閱覽與外借服務,有些盲文圖書借閱室配備安裝有專門盲人軟件電腦,通過語言提示,盲人就可以實現網上瀏覽,為盲人讀者打開了溶入社會,觀察世界的又一扇窗口。圖書館還可根據老年讀者的特點,建立老年人閱覽室,訂閱老年人喜愛的歷史知識、文化生活、養生保健等方面的報刊,并擺放舒適的沙發座椅,提供筆、墨、紙、硯等材料,準備老花鏡、放大鏡等,為老年讀者提供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使老年讀者既增長了知識,又娛樂了身心,閱覽室成了老年人休閑的場所。

3.2加強館員為弱勢群體的服務意識,確保服務質量

由于弱勢群體具有脆弱、敏感等心理特點,圖書館工作人員在為其服務過程中要端正思想,為他們投入一份深厚的感情和關愛,這就需要我們始終把維護和關愛弱勢群體利益思想落實、滲透到每一項工作之中,包括服務的每一個細節,工作人員的言行舉止,不管他們身心如何,也不管他們的要求多么微小,要是他們深切感受到圖書館服務的溫馨,體會到圖書館是一種快樂、滿足、尊重,努力營造良好和諧的人文學習環境,讓他們親身體驗到神圣的平等權利,沒有歧視、等級、壓迫、清規戒律,在自由平等、溫馨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獲取新信息,讓他們感受到館員的溫暖和人文的關懷,使圖書館成為他們的精神樂園。

3.3建立弱勢群體信息數據庫,提高就業能力

弱勢群體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對象,圖書館要加強與他們的溝通和交流,了解他們對信息的需求。與地方殘疾人聯合會、婦聯、勞動就業等相關單位聯系,將他們的基本情況建立讀者信息數據庫,還要經常更新和補充讀者信息數據庫,收集他們對圖書館服務的意見和建議,弱勢群體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了知識信息的匱乏,圖書館要利用自身文獻資源的優勢,分門別類地為他們提供學習資料和指導。與勞動就業單位聯系,舉辦職業培訓班,例如:計算機培訓、家電維修等實用性技術培訓班,培養他們就業技能,提升他們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新的就業需求。

3.4開展多種讀者活動,為弱勢群體提供充分的學習機會

公共圖書館是社會公益性的服務場所,為人們提供了精神食糧,弱勢群體也有對精神生活和文化的追求,公共圖書館要常開展趣味文化娛樂活動,如:讀者講座、手工制作、新書推薦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增加工作人員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相互溝通交流,激發了人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吸引更多弱勢群體讀者走進圖書館,通過開展讀書活動、知識競賽等活動,讓他們消除焦慮心理,失落感,不公平感,使他們體會到社會對他們的公平和關懷。

4.結束語

公共圖書館始終樹立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的宗旨,作為社會知識保障體系的一部分,應強化服務意識,大力弘揚和堅持公共性、公益性、讀者至上、服務社會的基本理念,為廣大的群眾以及其他的弱勢群體服務。關愛每位讀者,為每位讀者提供人文意義上的幫助。真正體現了列寧所說的:“一切為讀者,為一切讀者”,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自身的優勢,為和諧社會構建竭盡全力。

參考文獻:

[1]陳月華,淺談增強圖書館對弱勢群體服務的功能【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2(4)

[2]宋立娟,關注弱勢群體,圖書館公益性的當代思考【A】中國圖書館事業百年【G】,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篇(4)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傳媒業逐步步入產業化,然而,人們似乎更多的只是看到了其正面影響和光明的一面,而未對其負面的影響加以深入的思考。用西方政治經濟學派的觀點來看,傳媒的產業化和市場化從來就沒有給一般的社會大眾帶來福音,綜觀西方大眾傳播業的發展,大眾傳播領域出現了商業化、私有化之后,就以市場原則取代了公共服務原則,大眾傳播業作為文化業部門而不是公共服務機構的角色也就日益凸現。①我國的情況雖然與西方不同,但是傳媒市場化的發展也給受眾的利益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尤其是對于處于社會弱勢地位的弱勢群體。

一、傳媒市場化及其影響

1、大眾媒介的話語霸權與商業利益

從字面上來看,話語不過是對于事物的論述,任何大眾,只要具備言語能力,都可以擁有話語權。但是,由于經濟條件和經濟地位所導致的階級沖突以至階級統治,使得話語也要依照一定程序說出口,這個程序包括受到控制、挑選、組織和分配。而話語所包含的對事物的價值判斷,以及構成陳述的邏輯、句法、語義等都是由權勢提供的,因此,出現話語霸權問題。②

媒介組織,是指專門從事大眾傳播活動以滿足社會需要的社會單位或機構。大眾傳播媒介利用先進的傳播技術,通過傳播直接、正式的信息,在大眾心目中樹起無可替代的權威。大眾傳播媒介的話語霸權一直存在,只是隨著傳媒市場化的深入,其背后的商業利益成為媒體利用話語霸權實行控制的最大驅動力,傳媒競爭的加劇使媒體想盡各種辦法吸引受眾的眼球,以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

2、傳媒娛樂化趨勢

在近二十年來我國傳媒改革的進程中,伴隨著傳媒市場化步伐的加快,產業性質日益凸顯,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媒介大眾化、市場化浪潮的勃興,媒介市場與信息消費觀念的興起,我國傳媒業在新聞理念、大眾傳播理念以及文化理念等方面都發生了極為重要的變化,這些變化在媒介實務上最為重要的影響就是催生了一股傳媒娛樂化的熱潮。③

其實,娛樂本無可厚非,娛樂是現代緊張生活的調節劑,也是大眾媒體的一項重要功能。然而,一些媒體卻為了激發受眾的欲望、迎合受眾的低級趣味而提供娛樂,或為了娛樂削弱了媒體首要的告知、解釋新聞的功能,說到底還是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在這樣一個泛娛樂的時代,傳媒熱衷于把所有的節目和時段都以“娛樂”的形式加以包裝,傳媒的娛樂化趨勢愈演愈烈。

二、傳媒市場化對弱勢群體利益的損害

所謂弱勢群體,按有關學者的歸納,就是“相對于主流群體而言,他們在政治上無權勢,缺少社會支持網絡,經濟上日益貧困,文化心理與自身價值不被認同,自信心低落。”④傳統意義上,弱勢群體主要是指老弱病殘者和無勞動能力的依賴人群,但那些在勞動市場和生活資源、機會分配中由于競爭力較弱、綜合能力較低而受到不平等對待的群體,如婦女、非城市人口、農村貧困人口和失業、下崗人員等,也被納入到弱勢群體的體系中來。

弱勢群體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會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根據社會學的社會支持理論,社會支持的主體結構是一個由國家支持子系統、群體支持子系統和個體支持子系統組成的結構系統,媒體在此系統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保護和援助弱勢群體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因為媒體通過專門渠道的報道和宣傳,可以激發起社會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心,喚起包括弱勢群體人員在內的全體公民的維權意識,以及對不公正現象的憎恨心理和對社會公平的強烈愿望。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弱勢群體由于在社會組織、經濟、文化資源的占有等方面處于弱勢地位,一方面他們無法主動獲取暢通的渠道接近媒介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另一方面,隨著傳媒市場化浪潮的進一步加強,促使媒介將注意力更加偏離他們,繼而轉向能為其帶來更多經濟效益的“強勢群體”或“精英群體”。此外,即便媒體對弱勢群體進行了關注,也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不盡如人意甚至違背了新聞職業道德的地方,應引起人們的深思。

1、在信息面前的不平等導致話語權的缺失

從人類社會有信息傳播開始,信息傳播權力的擁有和行使就不是平均地掌握在每一個社會成員手中。而媒介的市場化進一步造成了公眾在信息面前的不平等。出于對于經濟利益的追求,傳媒在很大程度上過分依賴發行與廣告收入,如此一來,幾乎所有媒介在受眾定位時,都自然而然地將注意力轉向收入較高、消費能力較強、社會地位較高的群體,而收入少、消費能力弱、社會地位低的廣大弱勢群體就常常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大眾傳媒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排斥,使他們基本上處于失語的狀態,導致話語權的缺失。

所謂話語權,是指每一個公民都有出于對個體自己或整個社會發展的形勢考慮,將自己的訴求、建議和意見通過大眾傳媒表達出來的權利。由于大眾傳播媒介在現代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當一個群體無法通暢地向社會表達自我時,實際上也就是失去了其話語權而無法確立在社會中的地位。

2、弱勢群體置于被娛樂的處境

上面談到了在傳媒市場化下弱勢群體失語的現實,然而,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大眾傳媒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只是這種關注在傳媒娛樂化趨勢愈演愈烈的當下,違背了媒體的初衷以及對其報道的真正意義所在。媒介市場化的問題也正在于走向市場的媒體把受眾看作消費者,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著力于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媒體違背了基本的道德原則以及新聞職業道德,放棄了本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拿一些媒體對農民工的報道來看,總是處于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且以負面報道為多,不能做到冷靜客觀,取而代之的是娛樂化、冷漠化的報道。傳媒市場化下,媒體為了追求“眼球效應”,甚至不惜犧牲弱勢群體的利益而將他們的形象任意地歪曲,同時,媒體努力從各種信息中提取娛樂的元素,一味地迎合受眾的低級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喪失了媒體本應擔負起的責任。

3、媒體“越位”,“代表”弱勢群體說話

在傳媒市場化浪潮的推動下,媒介逐漸引入商業機制,以追逐利潤為目標,將受眾看作是消費個體,而且由于電視的收視率和報紙的發行量等受眾規模直接關系到媒介的商業廣告的利潤,因而媒介還經常采用收買受眾的方式來擴大其在受眾中的影響,這種對于受眾的收買方式之一就是把自己打扮成社會公眾的代言人,他們經常強行代表社會公眾發言。⑤

不可否認,弱勢群體相對于一般的公眾,擁有更少的接近媒體自我表達的機會和條件,但這并不意味著媒體可以代而行其權。眾所周知,媒介說話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商業利益,一些媒體為了自己的“賣點”而大肆炒作,這不僅沒有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反而是對其利益的損害。

三、傳媒市場化下對弱勢群體的利益保護

1、使弱勢群體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福柯認為,“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通過話語而獲得的,任何脫離話語的事物都不存在,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種話語關系,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⑥當農民工、困難群眾等弱勢群體無法通過大眾媒體發出自己聲音的時候,他們的話語空間就受到限制,話語長期被遮蓋、誤解和扭曲,加之敏感、脆弱的心理,很容易造成與社會的對立以致暴力、自殺等失范行為,成為社會潛藏的危機。作為現代傳媒的受眾,他們應該有平等利用傳媒的權利以實現自己的主張和話語陳述。因此,扭轉弱勢群體的話語弱勢,使其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政府、媒體以及弱勢群體自身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應該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引導媒體對弱勢群體進行關注,必要時可用法律的形式對弱勢群體的媒體話語權進行有效保護。其次,要提高弱勢群體的個人素質和知識水平,培養弱勢群體的媒介素養,主動充分地運用各種媒體傳達利益訴求,同時,也要強化弱勢群體的相關法律意識,維護自身的權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媒體要搞好對弱勢群體的報道工作,弱勢群體理應成為大眾傳媒關注乃至關愛的對象。作為全社會的守望者,大眾傳媒身負重任,其任務之一就是要積極改變弱勢群體在信息擁有量與媒體資源使用上的弱勢地位,為他們盡可能多地提供實際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努力幫助他們有效地使用媒介表達意見、訴求利益。

2、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簡言之,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主要表現為強調人的價值、人的尊嚴,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和社會權益,把對人性的根本關懷作為最終要義。人文關懷,不僅是傳媒應盡的社會責任,也是傳媒進步與成熟的重要標志。媒體是公眾輿論的代言人,是社會良知的守護者,新聞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和專業水準,提倡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尤其在對弱勢群體的報道中更要加強人文關懷,提倡以平等對話的方式報道新聞,洋溢對人性的美好追求,努力地關愛他們、尊重他們、幫助他們。

參考文獻

①郝雨,《傳媒市場化對受眾的威脅——從西方傳播政治經濟學得到的一些啟示》,《新聞記者》,2004(10)

②李巖:《媒介批評:立場、范疇、命題、方式》,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52

③鄭根成:《傳媒載道——傳媒倫理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127

④張和清、向榮、高萬紅:《弱勢群體的聲音與社會的介入》,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1

⑤郝雨:《媒介批評與理論原創》,上海三聯出版社,2009:53

篇(5)

中圖分類號:C91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7)-12-0044-02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在分配政策上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打破平均主義,打破鐵飯碗,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個人收入差距逐漸拉開,社會上逐漸出現了個人收入懸殊的不同階層。來自弱勢群體家庭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心理狀況如何呢?他們是不是和其他弱勢群體子女的心理有共同特征呢?進行這方面的工作是很有意義的。

1.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及其子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處于大學階段的青年,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記憶力強,情感豐富,充滿理想與幻想,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希望,弱勢群體家庭學生同樣是未來建設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應該享有和其他青年一樣的權力,應該和其他青年一樣健康地成長。然而,弱勢群體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據資料顯示,弱勢群體家庭學生具有如下的共同心理特征:焦慮、自卑、孤僻、膽怯、自我封閉等。因此,對來自弱勢群體家庭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無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現狀分析

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普遍都活潑好動,相互交友,結伴學習、玩耍。在學習的過程中,體育專業需要學生間的互相配合,互相幫助,有些項目還需要極大的熱情,尤其是籃球、足球、排球等。常年的學習體育技術與訓練改變了學生的性格,讓他們勇敢地面對生活,直面人生。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體育學院弱勢群體家庭的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學習壓力,但他們對考試不再象小學生和初中、高中生那樣普遍感到恐懼和害怕,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與體育專業學業難度相對不是很大有關,但也不能完全說明他們心理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好。有些弱勢群體子女往往對人很冷淡,個別人在行為上常表現為辦事獨來獨往,即便是與教師交往也顯得生疏,對教師的關懷不易接受,甚至抱懷疑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體育學院的同學有相當一部分不愿主動地邀請同學到自己家里玩,天真活潑的天性被自卑取代,自己家庭和別人家庭的巨大差別阻隔了與人交往的渠道,貧富的巨大差距使他們回家后很少邀請同學一起玩耍,這似乎和他們在學校的表現有些矛盾。體育學院弱勢群體家庭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容樂觀,相當多的學生明確表示“自己有過逃學、逃課的行為發生”,“上課玩手機、發短信”,有的認為“讀書沒有意思”, “不想吃苦,害怕艱苦的體育訓練”,厭學的心理狀態使部分同學表現出對學習毫無興趣,缺乏上進心,對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更有甚者影響其他學生學習或與教師作對。有些學生看到班上一些學習好、家庭條件又好的同學學習很努力,不是向他們學習,而是自暴自棄,對未來的期望值很低。當問到為什么不報考研究生時,許多同學這樣寫道:“學費太高,負擔不起”,“考上研究生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時間太長,還要掙錢養家”。造成他們性格孤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經濟條件差,缺少與他人交往的機會是很重要的原因。弱勢群體家庭的青年人,由于自卑心理,害怕別人嘲笑,很多事情誰也不告訴。體育學院弱勢群體家庭學生把內心想法告訴老師的人最少,絕大部分人有了心事還是選擇告訴自己的好朋友,值得注意的是,有高達17.28%的同學選擇了“誰也不告訴”。在學校及日常生活中,同學之間發生矛盾時,選擇責罵和還擊的學生的比例也是比較高的。

3.共同心理特征

經調查研究發現,體育學院弱勢群體家庭學生身上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2.1體育學院弱勢群體家庭學生學習壓力較小。

體育教育專業由于其專業的特殊性,在當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在就業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在考研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多數學生在面臨考試時還是處于較為適應的狀態,和初中、高中的學生心態有著明顯的不同。

3.2部分弱勢群體家庭的同學存在冷漠、孤僻、自卑心理。

他們在這方面存在明顯的矛盾心理,具體表現為雖然在學校和同學在一起時有快樂感,但很少主動邀請同學到家里作客,看到同學高消費時,還是感到心理失衡,在回家后家庭和別人的家庭出現巨大差別時,自慚形穢,覺得抬不起頭,處處不如別人。

3.3有一部分弱勢群體家庭的學生存在膽怯、羞怯的性格特點,封閉自己。

要改變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需要國家和社會力量給予幫助或支持,也就是說,他們是一些需要他人幫助、支持、甚至是救助的群體。外力的幫助和支持是改善、改變他們的狀況的主要力量。當然,現代意義的社會支持不是一種被動的幫助或施予;它強調借助外力的支持,同時以通過與弱勢群體成員自身的力量的結合,提升社會弱者的能力,增加他們社會參與的機會,從而達到改變他們弱勢處境的目的。這便是現代社會工作所強調的“助人自助”的理念的具體體現。

4對策及建議

4.1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出發點。能得到老師的關愛,是每個學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弱勢群體家庭學生在這方面的要求更為強烈,這是因為他們缺少周圍人群的關愛,他們迫切需要用師愛來彌補親情的缺損。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必須用真摯的愛對待他們,作為教師對待學生要親切、和藹,讓學生有安全感和信賴感,爭取做他們的朋友。

4.2教育是雙邊活動的過程,心理教育更不例外。在弱勢群體家庭學生的心理教育過程提出個體原則是基于教育活動中學生的個體能動性發揮對教育效果的積極作用而言,也是要求教師在實施教育活動中必須以適應學生為前提,沒有他們的主體選擇,沒有他們內在的對教育內容和方式的積極性,就談不上教育活動,更變不上教育效果。大學時期的大學生,其內心世界的自我評價的意識迅速增強,獨立意識強烈,這種現象本身是一種進步,應給予肯定。因此,教師在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善于引導他們正確評價自我,從內心深處知曉自己的優、缺點,長、短處,從而有效地揚長避短。

4.3要充分改變弱勢群體家庭學生孤僻、壓抑、自我封閉等不良心理狀態,教師還應當注意營造一個和諧的班級環境,要想法讓他們與同學們交朋友、做知己,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關愛,同學的友情。如建立互助小組,開展一幫一等,可以使他們從被動到主動參加集體活動,融入到大集體中來;其次,要創造一個良好的活動環境,對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弱勢群體家庭學生,可以有意識地把活動中最重要的任務交給他們,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對能力弱的學生,也可以有意識地讓他們為同學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強他們與同學之間的親和感。

參考文獻:

篇(6)

學生弱勢群體按照其原因和表現大致可以分成四類:心理性、生理性、社會性和成就性弱勢群體。[2]心理性弱勢群體包括性格和思想品德不好的學生,比如自卑、暴躁、自私、嫉妒、攻擊性強的學生,以及適應力差、承受力弱、控制力差的學生等。生理性弱勢群體主要由身體狀況差的學生、不漂亮的學生和生理狀況處于弱勢的學生構成。社會性弱勢群體主要包括家庭背景和人際交往方面處于弱勢的學生,比如家庭收入較低、父母社會地位不高的學生。成就性弱勢群體主要指那些學業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

盡管學校教育一直尊奉公平理念,一直強調對學生的愛、尊重,但由于制度、教師個體因素及學生本身因素的共同作用,總有一部分學生在學校場域處于不利處境,學生弱勢群體就是這部分學生的代稱。“他們在學校生活中難以獲取尊嚴、快樂、進步和自我實現,自身才能獨特性得不到展現、欣賞和鼓勵……他們在學校里處于或被貶損或被忽視或被壓抑的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沒有適合的教育措施,沒有充足的學習機會,自信心被打擊,尊嚴被侵犯等等。”[3]歸納起來,學生弱勢群體的不利處境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地位弱勢。學生弱勢群體常被教師及其他學生輕視、歧視,或遭遇拒絕、呵斥等粗暴對待,在班級中缺乏話語權,在人際交往方面常被漠視和邊緣化。

2. 權利和機會弱勢。學生弱勢群體相對而言不易獲得各種獎勵、榮譽,課堂教學過程中較少獲得提問、討論、對話等教育機會,缺乏展現自我的機遇和能力。

3. 消極情緒和預期。學生弱勢群體容易產生自卑、沮喪、失望、怨恨、憤怒等消極情緒,自尊與自我效能感一般不高。部分學生還可能會產生攻擊、退縮等不良個性和行為,無論是自己還是教師、家長還是其他學生,對其未來發展的期望值均較低。

從本質上講,學生弱勢群體的形成是社會不平等在教育領域內的一種反映,也可以理解為社會通過教育的身份賦予功能實現了社會不平等的再生產。不平等是人類社會難以完全避免的現象,但如果不平等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會危及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使得社會陷入動蕩不安。

二、社會支持的內涵及價值

由于個體自身因素及社會制度安排的影響,弱勢群體的產生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難以完全避免的現象,對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古今中外也并不鮮見。而作為一個學術概念,社會支持最初源于20世紀70年代初精神病學關于生活壓力對身心健康影響的探究。社會支持一般被看作為個體從他人或其社會關系網絡中獲得的物質或情感方面的支持,這些支持可以幫助個體應對工作或生活中的問題與危機。

由于研究視角和取向的不同,多個學科關于社會支持概念的界定并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比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美國社會病理學家卡普蘭(Caplan·G)的界定,他認為社會支持是一個人的基本需要(情感、自尊、評價、歸屬、身份以及安全的需要等)通過與顯著的他者之間的互動而得到滿足的程度。[4]我國學者李強從心理健康的角度認為,“社會支持應該被界定為一個人通過社會聯系所獲得的能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5]社會聯系是指來自家庭成員、親友、同事、團體、組織和社區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和幫助。

一般認為,社會支持從性質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客觀的、可見的或實際的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和社會網絡、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另一類是主觀的、體驗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個體在社會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與個體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6]社會支持從內容方面可以分為四種:一是工具性支持,指提供財力幫助、物質資源或所需服務等;二是情感支持,涉及到個體表達的共情、關心和愛意,使人感到溫暖與信任;三是信息性支持,提供相關的信息以幫助個體應對當前的困難,一般采用建議或指導的形式;四是同伴性支持,即能夠與他人共度時光,從事消遣或娛樂活動。[7]從社會支持的主體來看,社會支持可以分為正式支持與非正式支持,前者是指來自正式社會系統如政府與各種正式組織機構的支持,非正式支持指源自個人社會關系網絡如家人、親友、鄰居、伙伴等的支持。

多數學者認為,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對于在學校場域中處于不利處境的學生弱勢群體而言,及時、可靠、全面的社會支持對其身心健康發展的作用大致體現在兩個方面,即一般情況下的增益作用和應激狀態下的緩沖作用。具體說來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社會支持能夠滿足學生歸屬和尊重需要。幫助學生建立恰當的自尊,促進學生產生較多的積極情緒體驗,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和主觀幸福感。

2. 社會支持能夠為學生提供較為豐富的信息資源。有助于學生對日常生活事件的認識、理解和應對,避免不恰當的行為方式。

3. 社會支持在一定范圍內能夠為學生提供恰當的人力和財物資源。有助于提高其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自信心。

關于社會支持的增益和緩沖作用已經得到了許多實證研究的證實。有研究發現,“社會支持水平不同的初中生在學校適應的質量上存在顯著差異,高支持水平學生的適應質量顯著高于低支持水平學生的適應質量,高支持水平的初中生表現出較少的內化問題行為和外化問題行為,孤獨感較低,學習成績較好,同伴的評價更高,對學校的態度也更為積極。”[8]也有研究證實,“教師的肯定與支持、青少年對師生關系的滿意度、與教師之間的沖突與懲罰、教師提供的陪伴與親密等與青少年的人際自尊、學業自尊和整體自尊有密切的聯系。”[9]

三、教育場域內學生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

就教育場域而言,關愛、支持學生弱勢群體既是出于功利和社會正義的考量,也是教育倫理本性的自我確證。學校一方面是相應的國家責任的具體承擔者,另一方面作為專業部門和組織,理應在支持學生弱勢群體方面擔當主要角色。這些支持從內容維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工具性支持。必要的財力、物資幫助。學校和教師應針對學生學生弱勢群體及其家庭的實際生活狀況,從政策和制度層面制定幫扶對策,如助學金、獎學金、各種費用減免制度等。

情感性支持。長期處于弱勢狀況的學生容易導致自卑、退縮或攻擊等消極的情緒和行為表現,渴望來自于教師、父母等重要他人的關心、慰藉、接納、認可和信任,渴望獲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望。教師作為專業人員,理應在充分認識學生情感需要的基礎之上,通過與家長的密切合作,通過言語、表情、姿態、空間距離等特定方式,較為充分地表現出對學生的喜愛、關切、欣賞、激勵等積極的情緒和情感。如,一對一的親密聊天、表示欣賞的言語與表情、學生挫折或困難時的安慰等等。

訊息性支持。學生弱勢群體經常會面臨許多困惑與問題,包括知識學習困難、人際交往障礙、自我意識偏差等,迫切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和幫助。教師應針對學生的特定問題提供相應的信息、建議,幫助其思考、決策,促進其合理、有效地應對困難。比如,對學困生的學習輔導、對班級邊緣學生的人際關系指導、對性格偏激學生的心理輔導等。

同伴性支持。同伴群體是青少年社會化進程中的重要影響力量,青少年總是渴望被一定的同伴群體認可、接納,渴望與同伴們親密無間的玩耍、嬉戲、聊天,這是他們歸屬與愛、自尊等需要獲得滿足的重要渠道,學生弱勢群體對這方面的需要可能更為強烈。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創造機會促進學生弱勢群體與同伴們的溝通、互動,鼓勵其他同學對學生弱勢群體的認可、接納。比如,結成對子互相幫助、組織各種各樣有利于展現其才能和獨特性的活動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是學生弱勢群體,另一種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教師應注意組織、引導父母、親友乃至鄰里、社區對學生弱勢群體的各種社會支持,努力協調校內、校外社會支持,共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社會支持也許不能解決學生弱勢群體的所有問題,但至少能夠讓他們感受到學校、教師、同學們對他們的關懷與尊重;也許個體之間能力、性格、成就的差異難以消除,但學校和教師應努力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心靈隔閡,努力消除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人格的不平等,力爭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現實的溫暖與美好,讓每個學生對未來都充滿希望。

注釋:

[1]佟雪峰.學校教育對學生弱勢群體生成的實然影響和應然態度[J].教育探索,2011,(7).

[2]李屏.學生弱勢群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 11—17.

[3]胡紅梅.理解教育視野下“弱勢學生”發展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8,28.

[4]黎春嫻.高校貧困生的社會支持及其對價值觀影響的研究[D].上海大學,2009.18.

[5]李強.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健康[J].天津社會科學,1998,(1).

[6]汪向東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8.

篇(7)

二、基本制度

1、建立弱勢群體分類。將符合條件的弱勢群體分為A、B、C三類,登記造冊,發放困難家庭幫困卡,憑卡領取政府補助、臨時救濟、捐贈衣物調劑以及其他救助方式等。低保人員、五保戶列為A類,實施政府正常化補助機制;傷殘無勞動力、孤寡老人、大病重病戶列為B類,作為進入低保、五保的后續人員;目前無工作但有工作能力的特困職工、殘疾人員、病災戶列為C類,實施臨時救助。通過對不同對象的分類管理使辦事處的弱勢群體管理工作層次分明,為今后人員的變化動態管理建立了基礎,促進社區弱勢群體管理和服務工作進一步科學化。

2、建立弱勢群體救助基金配套制度。社區五保戶、低保戶、特困職工、殘疾人員、孤寡老人、病災戶的正常救助與臨時救助資金,辦事處承擔70%,社區承擔30%,專戶儲存、專款專用。

3、建立弱勢群體的日常認定制度。凡符合弱勢群體條件的人員,可隨時向戶口所在社區提出書面申請,經初審合格,張榜公示后,按月上報認定。社區居民小組長、居民代表作為弱勢群體工作監督員,對弱勢群體人員審批管理、救助金撥付發放等環節進行全程監督,收集、反饋有關意見和建議。

4、建立弱勢群體的年審制度。辦事處民政辦每年對轄區弱勢群體人員逐戶上門調查了解,將符合條件的人員,集中登記審核,進行年審,對符合條件的,加蓋年審印章。

5、建立弱勢群體的管理與服務目標管理責任制。將弱勢群體工作列入年度社區目標考核范圍,建立弱勢群體社區管理目標責任制,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落實任務,責任到人,力爭大部分弱勢群體通過社區能實現救濟、幫扶和就業。辦事處對社區實施跟蹤考核,對完成目標任務好、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對因工作不力而未完成任務的,要追究責任。

6、建立弱勢群體的工作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定期入戶調查機制,隨時了解低保戶情況。明確社區、辦事處各自在受理、審核、公示、審批弱勢群體的工作職責及工作時限。對不依法履行職責、未嚴守工作程序,超越法定時限、法定權限或違反法定程序實施認定等行為將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三、弱勢群體的管理和服務

弱勢群體的管理與服務要按照“廣覆蓋、社會化、可持續”的原則。在社會目標上,要達到公平和大多數人的基本權利;經濟目標上要達到收支方面的可持續性和對經濟增長的激勵作用;政治目標上要達到不同人群利益關系的平衡及其連續性。

一是實行總量控制,堅持動態管理。切實做到管理對象有進有出,補助標準有升有降,真正實現動態管理意義下的應管盡管。

對一般低保家庭,在認真落實低保政策的前提下,做好其收入情況跟蹤統計、管理和就業再就業工作。對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根據其年齡、特長、健康狀況,再結合工作的需要,給每個勞動對象都定好勞動工種和勞動崗位,并進行登記造冊,目前主要工種有社區的衛生管理、綠化養護、治安巡邏等。每季度對低保人員參加服務的次數和質量進行統計考核,將考核結果上墻公布。對表現突出的低保人員給予表彰和適當獎勵,并免費提供就業培訓,向用人單位推薦就業;對不服社區安排,連續2次無故不參加社區公益勞動的低保人員,將減半發給當月保障金,連續三個月不參加勞動的,取消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并在半年內不得申請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低保對象再就業,對積極再就業的低保對象,就業以后,可繼續享受1-3個月的低保補助。

對家中有重病及重癥殘患者,或因其子女正在接受義務教育,且學費明顯超過家庭負擔能力,以及夫妻雙下崗并需要供養無收入的高齡老人的家庭,確保他們的基本生活,并視其具體困難程度確定臨時補助額度。探索建立限期保障辦法,根據居民家庭狀況和勞動能力狀況,實施限期保障,明確保障期間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到期即可終止低保待遇。

妥善解決特困老人的生活困難問題,各社區要根據調查登記狀況,認真組織一次全面核查工作,對特困老人逐一核實,對符合低保條件的特困老人,要確保低保政策全面落實,做到應保盡保,不漏一戶一人。對五保戶供養狀況要做好摸底調查,切實落實五保供養政策,針對五保老人高齡多病的情況,要重視解決其基本醫療問題。對于不符合低保和五保供養條件,生活確實處于特困狀態的老人,要區分不同的情況,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對有贍養能力而不盡贍養義務的子女,進行法制與道德教育,實行司法調解,簽訂贍養協議,切實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一些“女兒戶”老人在喪失勞動能力后陷入特困的情況,要對這些老人的女兒宣傳《老年法》,使她們認識到女兒同樣有贍養父母的義務,落實老年人的供養問題;對無依無靠、生活難以自理的特困老人,各社區要組織開展定期走訪、幫扶活動,嚴防老年人因生活無法自理、生病無人照顧而死亡,甚至死后無人知曉的極端事件發生;對于因病因災致貧的特困老人,要盡量列入臨時社會救濟對象,協調有關部門,開展對特困老人的醫療救助活動,為他們提供最基本的醫療服務;對由特困老人撫養、在中小學就讀的孫子女,要幫助協調教育部門減免其學習費用,使他們不致于因貧輟學。

二是狠抓社區配套資金的到位。低保人員低保金以及臨時困難補助資金的來源渠道,以辦事處與社區三七承擔的方式籌集,資金發放到位之前,社區配套資金必須提前到位,社區配套資金不落實將從預留款中扣除。救助救濟資金采取“街管居用”方式,獨立帳戶、專款專用,由社區申請,經民政、分管領導、行政主要領導簽字后劃撥,堅持“嚴格支出,加大收入,控制缺口”的原則。捐贈款物由辦事處根據災情和實際需求,統籌平衡、統一調撥分配,發放救災捐贈款物應堅持民主評議、登記造冊、張榜公布、公開發放等程序,做到帳目清楚、手續完備、制度健全,并向社會公布。民政辦公室應加強對低保資金及其他臨時救助錢物的經常性檢查監督,確保資金安全和使用效益。

三是加強弱勢群體的基礎管理。將救助弱勢群體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抓好抓實,建立動態性弱勢群體人員檔案,做到“家庭情況清、身體狀況清、就業現狀清、職業技能清、就業愿望清”,同時建立弱勢群體增減變化臺帳和月報制度。做好弱勢群體人員分類資格審查工作,做到嚴格把關,不虛報,不瞞報。嚴格進行家庭收入調查,核實保障對象的家庭經濟狀況和實際生活水平,規范申請、評審和資金發放程序,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四是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對弱勢群體,不僅要從政治上愛護,從制度上保證,從生活上關心,更要從素質上提高,加強引導和扶持,幫助樹立自力更生的意識,培訓其自力更生的能力,促使其自謀生路。改進扶持方法,改生活救助為生產援助,使扶貧方式由現金和實物援助為主轉變為培育自我發展能力的援助為主,擴大在技術、項目、培訓、生產和銷售等方面的有效援助。

五是形成全社會關注弱殘的氛圍。財政為弱勢群體提供的保障只能解決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他們的醫療、住房等具體經濟困難還難以由政府統包。要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使他們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需要全社會的關愛。要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開展“送溫暖”、“一幫一”結對等扶貧幫困活動,深入持久地把救助特困家庭的工作做好,在全社會形成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將扶貧幫困納入各社區目標管理內容。同時,大力宣傳表彰助弱濟困的好人好事,動員全社會力量都來關注弱勢群體的生活。

六是全面實施再就業專項援助行動。

1、弱勢群體可享受以下再就業免費服務項目:(1)提供政策咨詢;(2)提供一次面對面、個性化的職業指導;(3)提供三次基本符合條件的勞動力市場就業信息;(4)提供一次減(免)費技能培訓機會;(5)提供二次免費求職登記;(6)提供各項勞動保障事務服務。

2、弱勢群體可享受下列再就業援助:(1)通過勞動力市場,促進有一定市場就業能力的弱勢群體競爭就業。勞動保障服務所要充分發揮信息采集員隊伍作用,廣泛采集有效崗位信息,常年滾動儲備200個左右崗位,只要“不挑不揀”,提供及時上崗;鼓勵具備資質條件的社會辦職業介紹機構,提供就業崗位,幫助弱勢群體實現再就業。

(2)通過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幫扶弱勢群體實現再就業。對由政府投資形成的公益性崗位和街道、社區居委會開發的社區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弱勢群體就業。同時加強現有公益性崗位管理,對出現的空余崗位,及時補充弱勢群體再就業。

(3)對愿意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弱勢群體,提供優惠扶持政策:一是憑《再就業優惠證》,享受國家規定的稅費減免政策;二是對已領取《營業執照》從事自謀職業的,可享受創業小額貼息貸款優惠政策。三是對在社區內自謀職業的,對添置生產經營性用具確有困難的,給予500元的實物幫扶。

(4)廣泛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幫助弱勢群體實現再就業。加大宣傳力度,動員辦事處廣大黨員干部和社會力量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幫助弱勢群體轉變就業觀念,積極尋找就業門路,想方設法幫助弱勢群體實現再就業。

四、保證措施

篇(8)

為了解我區法律援助機構當前的現狀以及近年來法律援助工作開展的情況,我們從多方面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研,深深感到我區法律援助中心現有的援助力量與我區弱勢群體對法律援助的需求量之間的比例,已經處于一種嚴重的失衡狀態。

一、我區法律援助中心近年來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現狀

根據某某區司法局提供的材料反映,某某區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20__年8月,現有專職工作人員3人(無法律援助專職律師)。具體的援助案件都由瑞盈、勁峰、金鈺三家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承辦。由于政府投入的法律援助經費的不足,無法滿足辦案需求,應該支付給律師事務所的法律援助辦案補貼,也一直都是在打欠條。自成立以來,共受理案件256件,其中刑事案件216件,民事案件40件,免收訴訟費60余萬元。接待群眾來信來訪人次,解答法律咨詢865人次,發放各種法律法規讀本和宣傳資料1萬冊,為老弱病殘等社會群體挽回經濟損失100多萬元。

根據某某區法院提供的材料反映,自20__年以來,法院共受理并審結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94件,涉及弱勢群體的民事案件和執行案件150件。法院除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94件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依法發函給援助中心為其指定了辯護人以外,對涉及弱勢群體的民事案件這一塊,當事人受到法律援助的狀況,卻成為一紙空白。而民事案件牽涉到的恰恰又是最貧弱的群體,包括婦女、老人、殘疾人、農民工等等。法院雖然在受理涉及弱勢群體的民事案件的入門過程當中,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規定》,給予訴訟費用的緩交、減交和免交,但是,在整個訴訟過程當中,由于這些群體請不起律師,又得不到應有的法律援助,根本不知道應該從哪些方面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基于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法院也無法代替當事人去收集一切必要的的證據。由于訴訟技巧的欠缺和舉證不力,嚴重影響了弱勢群體請求法院保護其合法權益,同時也使法院對弱勢群體在訴訟費問題上提供的司法救助失去其應有的意義,不利于法院公正裁判,無法體現司法為民的精神實質。

我們到各律師事務所了解到的情況是,律師事務所在20__年——20__年期間,都已經脫鉤改制走向市場,成為一個自打鼓、自劃船的社會中介機構,原來的國資律師事務所都不復存在。根據司法部關于貫徹落實《法律援助條例》,促進和規范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的規定,走向市場的律師只是作為法律援助隊伍的一支協助力量,倡導的是一種行業奉獻。但由于某某區法律援助中心沒有配備法律援助專職律師,所有的援助案件都由原某某區改制出來的三家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承辦。三家律師事務所現有的執業律師合計只有20來人,本身人力資源不足,又要面臨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和生存的壓力。而且在辦理援助案件的過程當中,不僅拿不到法律援助的辦案補貼,還要墊付大量的辦案成本費用。因此,辦案過程當中的積極性不高,大多流于形式,在開庭時應付了事,直接影響了援助案件辦理的社會效果。

我們在調研過程中,直接接觸了未成年人、殘疾人和農民工等幾個方面的弱勢群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反映不知道政府設立法律援助中心的性質和目的,不知道應該如何去申請得到法律援助。小部分人雖然知道法律援助中心這么個機構,但是因為門檻過高,手續繁瑣,而且援助案件的辦理質量不高,而喪失尋求法律援助的信心。在這些弱勢群體當中,因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而迫切需要得到法律援助的,以農民工為多數。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國務院在《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要把農民工列為法律援助的重點對象”。這是《法律援助條例》頒布實施之后,國務院第一次明確法律援助的“重點對象”。不容分辯,農民工已經成為法律援助對象的特殊弱勢群體。我區現有人口為56.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4.17萬人,占總人口的77.9。目前已進城務工的農民數量多達12萬人,占我區農業總人口的27.16,這些農民工,都無奈地游離于城市社會正規組織和制度之外,面臨著工資低、生活困苦的種種困境。據有關部門的調查表明,全國72.5的農民工工資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拖欠,勞動合同平均簽訂率為57左右,私營企業簽訂率僅為30左右,一旦發生勞動爭議,又得不到必要的法律援助,維權將極為困難。

二、影響某某區法律援助中心援助工作開展的原因

從我們調研的情況來看,直接或者間接影響我區法律援助工作開展的因素很多,如政府的支持力度、社會各界的關心程度、法律服務人員的積極性、特殊群體的知曉率、法律援助的服務質量、經費保障等等。經綜合分析,我們認為

主要原因是以下三個方面:1、能夠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的人力資源短缺,應援盡援難。

既然國務院頒發的《法律援助條例》,已經將法律援助明確為政府的責任。那么政府設立法律援助中心的本意,也就是在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能夠直接為其提供法律幫助的一個政府救助機構。因此政府有義務組織、配備高素質的法律隊伍來為受援當事人提供最優的服務,以達到其所能達到的最佳援助效果。但是,從我區法律援助中心目前的人力資源現狀來看,由于法律援助專職律師配備不足,基層法律工作者能力又較弱,從而使作為協助力量的社會律師充當了法律援助服務者主力軍的角色,法律援助中心事實上成為一個中轉站的性質,這與政府設立該機構的本意相違背。

2、部門配合機制不健全,維權成本高、難度大。

當前在法律援助方面的政策、機制還不是很健全,相關部門不把法律援助案件當一回事。比如,工商、房產、國土、檔案等部門對援助人員的調查、查詢、復印資料等仍然堅持要收費,不收費就采取推諉、拖延等。這些情況明顯違背國務院頒發的《法律援助條例》的相關規定,使本來就嚴重不足的法律援助經費雪上加霜。再比如,農民工發生工傷后,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要以勞動爭議仲裁為前置條件,即一定要先仲裁才能訴訟,仲裁費、鑒定費等又無疑給弱勢群體的維權設置了一道門檻。而且如此一來,光走程序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就大大增加。加上弱勢群體的法律意識普遍淡薄,不注意保存相關證據,不知道怎樣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導致超過訴訟時效,或者因舉證不力而承擔敗訴后果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些都無形之中增加了法律援助工作的難度。

3、法律援助經費的撥付不能夠滿足需求。

資金是援助事業發展的保障。因此,資金不足是影響法律援助工作開展的關鍵因素。有了優質的法律援助服務隊伍,有了廣泛的法律援助對象,但缺少資金這一紐帶,法律援助工作還是不可能真正落到實處。我區財政雖然已經將法律援助專項經費列入到預算當中去,但預算額明顯偏低,與法律援助的需求相差甚遠。今年區財政撥付的援助經費,和普法、安置幫教、清明糾紛調處等費用一起打捆,總共才撥了5萬元。省財政撥付的援助費用唯獨零、冷兩區的沒有到位。因此,僅憑借現有的財政撥付經費,我區法律援助中心援助工作的開展,也的確是舉步維艱。

三、對某某區法律援助中心援助工作開展的幾點建議

1、加強援助中心人力資源建設,整合法律援助的社會力量。

為援助中心配備必需的法律援助專職律師,是保障法律援助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單純靠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來承辦援助案件,既不利于律師事務所事業的長遠發展,也不符合政府設立法律救助機制的基本精神,不能夠確保對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法律援助工作的落實到位。

基于我區法律援助中心目前人力資源匱乏的現狀,我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給予緩解:第一、向社會公開招聘已經取得律師資格并且愿意從事援助事業的有志人士來充實援助隊伍;第二、整合法律援助的社會資源,鼓勵和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社會團體和組織,為本社團范圍內特定的弱勢群體提供法律幫助;第三、由政府牽頭建立法律援助志愿者隊伍,動員社會各界符合條件的人士自愿參與,為弱勢群體提供與其業務知識和工作能力相適應的法律援助。

2、加強法律援助機構與相關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確保援助途徑的暢通。

法律援助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在現階段援助經費本身緊張的情況下,與相關部門之間的溝通、配合,將有利于大大降低援助的成本,減少不必要的人力和財力的投入,加快援助案件的辦理進程。

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我們認為:第一,要加強法律援助工作的宣傳力度,不僅要讓弱勢群體了解法律援助工作的性質和目的,還要讓社會各界都認識到援助工作深遠的社會意義;第二、由政府出面,以文件的形式直接協調援助機構與相關部門的關系,調集一切社會力量參與到援助工作中來,共同開通法律援助的綠色通道。

篇(9)

一、青年弱勢群體的界定及類型劃分

青年弱勢群體是指由于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客觀因素與自身素質狀態,導致其在現有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地位、競爭實力處于劣勢,社會地位與社會權益處于不利境地的脆弱人群。他們具有經濟上低收人、生活上低層次,政治上低影響和心理上高度敏感的“三低一高”特征,屬特殊社會群體。

根據有關學者統計,我國目前有八千萬到一億的“弱勢人群”,其中青年占相當大的比例。青年弱勢群體作為龐大的社會人群,其發展態勢必然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經濟發展進程。

依據青年的生理、經濟、精神等方面狀況,我們將現階段我國處于社會弱勢群體的青年,劃分為經濟貧困、精神匾乏、身體殘疾、無業閑游四種類型。

1.經濟貧困青年

經濟貧困青年主要指收人來源不穩定、收人水平低下的企業下崗人員或再就業崗位極不穩定人員、進城的農民務工人員以及貧困家庭雖已成人但尚未自立的子女等。在社會轉型時期,由于受地域、行業等差別的影響,青年在職業狀態、勞動時間、經濟收人、生活質量等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差異。經濟貧困青年大多從事著低技術、重體力性工作,且勞作時間較長,崗位極不固定,經濟收人較低。同時,貧困家庭雖已成人但尚未自立的子女在受教育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這種劣勢不僅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還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就業能力。

2.精神匾乏青年

精神體現著一個人的意志、情感、品質等心理素質和價值取向,是青年社會生活的主導因素。在社會生活過程中,特別是面對社會轉型所形成的社會利益格局的多元化,盡管大多數青年接受教育的程度在不斷提升,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但他們所承受的下崗、失業、低薪、生活困難等各種各樣的沖擊與壓力,卻遠超于以往時代的青年人群。特別是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貧富分化日益顯現、社會腐敗現象嚴重的情況下,相當數量的青年會因個人發展機會相對減少,社會收人差距日益拉大以及心理平衡能力失調,產生了一系列的精神匾乏反應。這類青年因不能辯證地看待社會,往往一葉障目,致使其對理想信念失去了追求,對社會生活失去了信心。他們深深感到人生無意義,學習無興趣,工作無動力,人際過敏或人情冷淡,精神心理頹廢。嚴重者還可導致青年心理障礙或精神崩潰,引發自殺、犯罪行為。

3.身體殘疾青年

在我國,由于環境、遺傳、意外傷害等原因,形成生理缺陷的青年仍占有一定的比例。這類青年多因感官、肢體、生理等方面的殘疾與神智方面的缺陷,難以完全勝任正常人的社會角色,因而屬不完全成熟的社會人。現階段由于社會救助體系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了一些殘疾青年在生活保障方面仍處于弱勢地位,如有人生活溫飽得不到基本滿足;有人無法組建家庭;有人不能接受常規教育;有人不能正常擇業或無法融人主流社會。他們心理極其稚嫩或脆弱,時常遭受孤立、冷落、貶低等社會歧視,自尊心損傷嚴重。這將造成殘疾青年的心理失調和社會行為障礙,極易演變為社會逆反心理。

4.無業閑游青年

“無業閑游青年”也可稱“無業游民”,是指因較早脫離父母或遭受家庭遺棄,無固定生活來源、無謀生技能、無長住居所,長時間游逛街頭或寄人籬下的閑散青年。他們終日無所事事,比較容易接受社會上不良思想的影響,在一定誘因作用下,將導致青年滋生社會逆反心理與反社會行為。

此外,青年弱勢群體中還包含部分雖已成人但尚未自立的單親家庭子女與失學、失業和刑滿釋放青年等等。

二、青年弱勢群體社會逆反心理的表現特征

1.社會異向心理

社會為維持協調統一,必須要求其成員遵循社會規范、接受社會角色培養。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青年弱勢人群最需要理解、信任、關愛與支持,倘若社會不能正確對待他們,或無視他們的客觀需求,將會挫傷青年弱勢人群的積極性,使他們形成難于同社會生活相適應、與社會規范相一致的社會異向心理。青年弱勢人群的社會異向心理,作為對社會的懷疑、消極態度,將導致青年在理智、情感與社會關系上適應不良,甚至產生對立情緒和違抗社會規范行為。

有社會異向心理的弱勢群體青年,往往思想、人格尚未成熟,卻過早地涉足社會,特別是遭遇人生坎坷后,缺乏正確認識和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看社會問題片面、偏激;社會政治意識弱化,對政治思想教育與社會宣傳不感興趣或反感;對待現實社會態度消極,精神壓抑,或工作消極怠工,或逃學曠課,或離家出走等。有社會異向心理的弱勢人群在社會上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其矛盾心理激化,將成為影響社會安定與社會生活正常秩序的一大隱患。

2.社會冷漠心理

社會冷漠心理是社會轉型時期與生活磨難、社會壓力緊密相連的一種消極的社會心理。由于職業的低收人、生活的低水平以及就業、就醫、就學等問題,剝蝕著青年弱勢人群的人格尊嚴,他們對貧困生活束手無策,對未來茫無頭緒,對社會失去公平感,形成了卑怯、畏縮的人生態度,同社會主流與社會生活顯現出一種“隔離”狀況。社會冷漠心理使青年弱勢人群處于與社會“無緣”的境地。

有社會冷漠心理的弱勢群體青年,主要表現為以下情形:不能辯證地看待社會發展與社會問題,缺乏主見和生活勇氣;自卑感嚴重,對他人的評價過于敏感,害怕受到歧視;精神心理頹廢,時常自暴自棄,破缸破摔;困惑感、失落感、挫折感強,對學習厭倦、工作缺少激情;不愿意與人交往,不通人情,對他人的痛苦無動于衷;生活格調低俗,孤獨、抑郁、悲觀等。

3.社會挫折心理

青年常懷有許多理想與愿望,為將其變成現實,他們會付出不懈地努力與追求。當理想與愿望持續得不到實現或滿足時,就會產生使情緒處于緊張狀態的挫折感。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青年弱勢人群有著對人生的失意、學業的擔擾、愛情的煩惱、社交的障礙等情感體驗,如果他們身處逆境持續時間過長,外界壓力過大,就會使其身心發展受到阻礙,形成失望、壓抑、沮喪、憂郁、苦悶等心理與行為表現。青年弱勢人群中存在著“不患貧而患不均”的傳統價值理念,把自身的貧困責任歸結為政府,認為是政策失當引起的,易于形成財富被剝奪感和社會沖突心理;有人因挫折特別是遭遇厄運,而變得怯懦自卑,沉默寡言,一撅不振;還有人因生活的自愧不如人,導致了自私自利、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等極端心理,甚至為追求某種利益而不擇手段。

4.社會攻擊心理

社會攻擊心理是人格發展畸形、社會適應力差的青年弱勢人群,由于貧困、挫折、受到歧視、受到侵害以及社會不公、矛盾激化等原因,所釀就的對社會極具危害的“絕望”和反抗社會心理。具有社會攻擊心理的青年弱勢人群,在社會生活中,往往缺少師長的引導,缺少親情的溫暖,行為習慣和現實社會規范相悖,延續著社會的落后與丑惡。他們竭力尋找具有反社會傾向的“臭味相投”的同齡者,結幫成伙,甚至結拜兄弟,一有機會就發泄對社會的不滿或產生不可逆轉的仇視心理,直至導致酗酒、吸毒、械斗、搶劫、報復殺人等違法犯罪行為。

三、青年弱勢群體社會逆反心理的改善措施

青年弱勢群體社會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歸因于其基本權益受到了損害。為保障青年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防止青年弱勢群體生成社會逆反心理,需實施以下五項措施:

1.優化社會利益分配機制

物質利益矛盾是青年弱勢群體實質性、根源性矛盾。為此,國家應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優化社會利益分配機制,保障青年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縮小社會貧富差距。

保障青年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絕非某一部門的工作,它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這就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建立廣泛的社會參與機制。各級政府要高度的重視與支持保障青年弱勢群體基本權益的工作,對青年弱勢群體基本權益保障工作要實行責任目標分解與目標考核,做到責權利相統一。有關部門要組織相關力量,加強對青年弱勢群體問題的研究,使其研究成果成為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的重要依據。

2.建立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

享有教育、勞動與社會參與等權益是公民特別是青年公民最基本的社會權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立法機關在保障青年弱勢群體權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相繼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我國青年弱勢群體司法保護政策還不完善,社會服務機制還不健全。鑒于此,建議立法及相關部門應根據青年弱勢群體的特點,建立《失業保障法》與《保障青年弱勢群體基本權益工作條例》等法規,從而使保障青年弱勢群體基本權益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有關行政部門還應對社會公平問題給予高度重視,加大行政執法力度,為青年弱勢群體提供行政與法律等方面的救助。對造成青年弱勢群體基本權益損害的部門或個人,應依法給予懲處。

3.大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國家不僅是青年權益分配的主體,而且也是青年權益保障的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生機遇并不均等,特別是遭遇始料不及的失業、疾病、傷殘等生活不幸,會使青年自身及其家庭陷人貧困,甚至出現。為此,各級政府大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保障青年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要全方位、多渠道實施青年弱勢群體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健全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與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和勞動就業服務體系,擴大青年弱勢群體救助的覆蓋面。

4.積極開展社區幫扶工作

篇(10)

二要切實抓好弱勢群眾幫扶工作。局機關全體領導干部要著眼解決困難群眾脫貧難、過冬難、五保戶看病難等問題,從最需要幫扶的貧困人群、從應該關愛的留守兒童、最應該關注的農村五保戶等弱勢群體幫扶做起。在我局前期留守兒童、失獨老人、困難群眾摸底的基礎上,及時與鎮村進行對接,每名領導干部至少要幫扶其中一戶,幫助他們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三要認真抓好節前安全排查。局機關全體領導干部在節前要深系村逐戶排查群眾(尤其是留守兒童及鰥寡孤獨等弱勢群體)取暖設施安全情況,并做好造冊登記,杜絕煤氣中毒等不安全事故的發生。

上一篇: 初中道德與法治小課題研究 下一篇: 互聯網醫療的市場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亚洲一级黄不卡在线播放放 | 中文字幕天堂资源网最新版 |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精品 |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