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1 17:19: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智能化社會治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第一,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民生活飛速變化的今天,為了跟隨社會發展的腳步,更多的人都在不斷努力、奮斗。每天穿梭于人山人海的公交車、地鐵和繁復的工作中,人們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在這樣的現狀下,人們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減壓。而群眾文化滿足了人們的這種需要,所以,在空閑時人們都會自主的組織在一起舉行各種群眾活動。第二,中國是一個老齡化情況很突出的人口大國,當子女在外工作時,老人們會感到很孤單,然后會主動的組織、參加到群眾文化的活動中來。群眾文化不僅讓他們找到了精神寄托,也鍛煉了他們的身體。因此,目前我國的群眾文化生活有很多,比如,無處不見的廣場舞、公園中越來越多的鍛煉的老人,通過這些我們能夠想象到我國群眾文化的熱烈程度。
二、群眾文化的文化價值和社會能力
1社會能力。
讓人類生活的一切需要都能得到滿足的一個國家和一種風俗就是文化。文化因素必須是活動的,并且是產生了有益作用的,那么我們才會認定這種文化是對的,而文化因素的動態則規定了我們一定要對文化的能力不斷探究。群眾文化的主要內容就是群眾文化活動。它生動的展示了群眾文化的游戲和藝術等等。為了減少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壓力,人們發明了一些藝術活動以及游戲,并把它們當作排遣,解悶。在這類活動和游戲中,人們能夠振奮精神,然后將注意力集中到另外的一些文化活動中。不過,群眾文化的功能比我們想的還要大的多。以下對群眾文化的功能,我們做了詳細的研究分析。
娛樂和溝通功能。近幾年來,我國的社會構成隨著社會的穩固和不斷發展而產生了很大的改變,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升,漸漸擺脫了經濟匱乏的年代。可是,伴隨著不斷提升的社會競爭力而來的,還有人們日益繁忙的生活和工作,供他們自由利用的時間也不斷減少。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將國家規定的節日和周末假期運用在專業理論知識以及各類技術能力的學習上,從而減少了群眾的娛樂和休閑活動時間,減少了群眾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人們變得心力交瘁,變得不幸福了。因此,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對物質生活的滿足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得到精神生活的滿足,比如,多參與文化、娛樂活動,加強與人之間的溝通和聯系。[3]由于現代社會文化的進步,人與人的溝通在漸漸減少,從而促使了人際關系的淺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變淡了。特別是一些在城市里工作的人,他們的交友范圍局限在自身學習和工作中,結識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少了。熟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現代社會中,人們應該加強溝通、加強娛樂休閑、積極參與到群眾文化中。因為群眾文化中的大多數活動都是集體參與的,不需要很強的藝術水平,所以不論你的興趣和愛好是否相同,你都能夠參與到其中來,并從活動中得到快樂和滿足。無論什么時代,我們都要積極主動的去參加群眾活動,因為群眾活動以及文化活動是人與人之間溝通和娛樂的平臺。
儀式和團結協作功能。在社會中,人們總是會參加一些不同的儀式,比如以前的巫術、宗教儀式,民間一些儀式,現代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儀式等各類不同的藝術活動。而這些活動同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人的誕生、壽宴、婚嫁以及逝去等這類儀式在中國是很受人們關注的,而每個地方都會依據當地的風俗習慣和規定來舉辦有關的儀式。一些群眾文化活動也會包含在這些儀式內,這樣能夠讓儀式的內容變得更加充實、多姿多彩,讓參與到儀式中的人感受到更多的快樂與幸福。另外,由于這類儀式都是以村、社區、族為單位參與的,因此也能夠讓他們之間的友情和團結協作能力得到提升。[4]
標志和代表功能。當今社會,自身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受到了各族、各社區的重視。一個地方的文化對社會的影響力與當地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也關乎著當地市場競爭力的強弱。在社會上,要想讓自己的城市文化給人正面的影響力,那么群眾文化這個關鍵的“標志”就是必不可少的。群眾文化是各城市文化形態的主要代表,一個城市的日常生活氛圍都是通過群眾文化的優良和發展境況來表現的。因此,我們應該從群眾文化著手,增強其對群眾文化的建設,在繼承優秀的傳統群眾文化的前提下,讓其不斷發展革新,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城市和社區的不斷進步發展,才能讓城市帶給社會更多正面的形象和影響力。
2文化價值。
引導型文化在當代中國不僅僅是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形式,也是中國社會的中心價值體系。由于它不僅是人們生活的重要支持,對文化進步也起著引導作用,保證了多元的文化和價值理念得以共同進步,因此,如何更好地體現其引導型文化的作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重要問題。為了達到穩固和保護社會的相同思維的目標,我們要充分的利用文化的方式讓社會主義的中心價值體制得到人們的支持。就目前而言,我國民族的關鍵就是中國社會主義中心價值體系,是由我國全體人民來掌握的。由于有很多人都參加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來,活動的方式也各有不同,而且人們在活動中都感到很快樂很放松,所以引導型文化要完全發揮出群眾文化的價值,另外,引導型文化的價值理念能夠更好地鍛煉群眾,讓群眾文化能夠為引導型文化建設更好的、更有用的平臺。
開平市地處珠三角西南部,以碉樓而聞名。開平碉樓源于明朝后期,起初主要是為了抵御匪患以及防止自然災害的影響。開平市赤坎鎮三門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廣東省第一批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自從2018年江門市第六屆社會治理公益創投項目在開平市赤坎鎮正式落地以來,項目在社會服務和社區治理中緊密結合碉樓文化,積極挖掘碉樓文化的內涵,并且將其與現代社會治理以及社會服務結合在一起,逐漸探索出了以碉樓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社區治理模式。
一、碉樓文化概述
開平碉樓是開平僑民將西方建筑理念和本土建筑藝術相結合的產物。開平碉樓集合了防衛、居住等多方面的功能。不同建筑藝術風格在開平碉樓表現出了很強的兼容性,成為開平傳統文化中最為主要的部分。開平碉樓具有鮮明的嶺南文化精神和特色。碉樓文化是在充分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本土化所形成的傳統文化。碉樓文化是一種原生型、多元性和開放性的地域文化。在長期的發展中所形成的碉樓文化理念可以概括為:以“碉其穩”,“穩”即“自衛防盜、安全穩定”;“碉其精”,“精”即“中西合璧、取其精髓”;“碉其和”,“和”即“以站為家、團結和睦”。
二、碉樓文化與社會治理的關系論述
開平碉樓文化的演進和形成與開平本地社會發展息息相關,雖然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社會治理理論的演變處于不相交的時間段和空間中,但是社會治理所體現出來的“過程”“調和”“多元”和“互動”的特征與開平碉樓文化在演變和形成中所體現出的倫理道德、和諧理念、追求穩定以及兼容性等方面均存在高度的暗合現象。首先,社會治理理論的“調和”特征與開平碉樓文化在形成和演變中所表現出來的和諧理念以及追求穩定的社會觀念,均體現出了反對社會矛盾解決中的激勵、暴力和不妥協的態度,追求和諧、穩定是二者共同的特征,主張通過相應的途徑實現和平、和諧。其次,社會治理理論中的“多元”特征與開平碉樓文化中的兼容性之間表現出了高度的契合。開平碉樓文化結合了西方建筑文化和本地建筑文化的特征,因此從碉樓文化中也能夠挖掘出社會治理理論中的“多元”特征。第三,社會治理理論的“過程”特征體現出了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具有動態性、發展性和延續性等方面的特點。而碉樓文化作為當地傳統文化,是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演變而來的,碉樓文化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意義,能夠實現對社會關系的不斷調節。最后,社會治理中的協同治理理念與碉樓文化中的合作理念不謀而合。在社會治理中,要求多元主體通過構建協同治理的環境來實現社會治理的目標,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而碉樓文化中“以站為家、團結和睦”體現出了在抵御自然災害和外界干擾中的合作理念。
三、發揮碉樓文化社會治理的實現路徑
開平市赤坎鎮社會治理公益創投項目在服務社區居民的過程中,要加強對碉樓文化內涵的挖掘,結合社區服務和社區治理的要求,將碉樓文化中所蘊含的和諧、團結、多元、互動等理念運用于解決社區問題、調解社區沖突以及社區教育等方面,以充分體現傳統文化的新時代魅力。
(一)建立完善的組織和文化傳承隊伍傳統文化是人的文化,需要依賴于人的創造力進行傳承和發展,因此要確定碉樓文化在赤坎鎮社會治理中的主導性地位,就需要以赤坎鎮社會治理公益創投項目為平臺,強化工作人員對碉樓文化的研究能力,理解文化中所具備的內涵。同時也需要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從不同的層面和維度對碉樓文化進行深入的識別、傳播。因此,應以社會治理公益創投項目為平臺,積極發揮平臺作用,整合多元化的主體,為實現碉樓文化在社會治理中功能的發揮奠定基礎。
(二)強化對碉樓文化內涵的識別開平市赤坎鎮社會治理公益創投項目工作人員需加強對碉樓文化內涵的識別和挖掘。例如可通過“赤坎人家口述史計劃”專項活動,形成初步的赤坎口述史,從口述史中得出碉樓文化的內涵,逐漸構筑村民的文化共同體。碉樓文化中的安全穩定、包容、團結、和睦等理念與社會治理的理念相吻合。例如可將安全穩定的理念運用到社區安全建設中,將團結合作的理念融入到社區支持網絡的構建中。
(三)依托碉樓文化建立社區治理體系碉樓文化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其與社區治理的內涵存在多方面的吻合。赤坎鎮社會治理公益創投項目要以碉樓文化為依托,以社區治理的要求為標準,結合社區居民在各方面的需求,建立以碉樓文化傳承和保育為平臺的社區治理體系。以碉樓文化的精神為依托,把社區治理中的安全建設、支持網絡建設、底線民生服務、社區教育等內容納入到社區治理的內容中,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社會治理體系。
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曾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語言與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不可分割且相互滲透的。人類用語言創造了文化,文化反過來又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廣義上說,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政治經濟制度、、風俗人情的總和。在教學中,我們常把文化分為兩個層面:即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通常交際文化要比知識文化更直接地影響跨文化交際和言語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對文化所包含的這兩個層面的熟悉、掌握、運用程度,就是我們要探討的社會文化能力。
中國加入WTO以后,社會對涉外人才的培養數量和層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業對外向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也愈益迫切。高職英語教學作為高職教育與社會需求接軌的一個重要環節,日益受到重視。但從目前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來看,還存在很多不足。例如:(1)高職學生入學成績參差不齊,英語基礎相對薄弱,閱讀、聽說能力也比較差。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學生只能進行最簡單的日常生活會話。(2)高職英語教學的師資力量不是原來中專學校或中學里過來的,就是剛畢業的應屆生。教學方法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的特點,事倍功半。(3)在英語教學中,人們普遍忽視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認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沒有把文化滲透和學生的語用能力相結合。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組織修訂的《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明確提出了“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目標。[1]新的基本要求體現了以下特點:(1)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突出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2)以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將語言基礎能力與實際涉外交際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滿足21世紀經濟發展對高職人才的要求。(3)為適應改革開放對涉外業務交際能力的需求,加強聽說能力的訓練以及加強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已成為高職外語教學的當務之急。
高職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進行涉外交際,高職英語教學應加強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但是,應用能力不但泛指應用語言的一般能力,更是指把語言運用到實際涉外交際環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稱為“社會文化能力”。應用能力是社會文化能力的基礎,社會文化能力則是應用能力的最終表現。因此,高職英語教學應以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為最終目的。
實際上,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在英語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層次上都可以進行,它存在于語言教學的各個環節。
首先,作為高職英語教學引領者的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
海姆斯(Hymes)曾說過,外語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在什么時候該說話,什么時候不該說話,對誰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談什么。”從這個意義上看,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語言能力與文化能力是不可分離、相輔相成的。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既是為了掌握一種新的交際工具,也是為了學習和了解其他文化;從教師教學角度來看,教授一門語言同時也是在傳授一種文化。教師不能只顧教授語言知識,也不能教語音的只管教語音、教語法的只管教語法。英語教學“只有考慮到文化因素,我們才能全面地理解語言行為”(Crane,1981),才能更有效地交際。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更新教育觀念,把教學指導思想從“語言為本”向“以語言運用為本”轉變,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為宗旨。
其次,教學模式也要作實質性的改革,具體描述如下:
以大綱為依據外語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予以取舍,而必須按大綱要求去做。要在仔細研究大綱,研究學習主體的入學水平、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個性差異等的基礎上準確施教。立足本校實際,加強集體備課,商定每一單元文化導入的內容、要求、重點、難點等。日常教學中適時融入介紹、告別、聚會、訪問等文化因素的講解,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領會“不僅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還要重視語言運用的恰當性”,使其文化能力與語言能力同步提高。
課程設置及教材選擇課程設置應服從和服務于教學目標。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既可以請外籍教師開設口語課、語言文化系列知識講座,也可根據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嘗試開設一些輔修課,如“文化與交際”、“涉外禮儀”、“外企文化”等。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領悟力和接受程度。另外,教材不合適也會影響教學效果,阻礙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因此,學校應選擇富含英美人實際交際中的“真實語料”的教材,在方便教師教語言的同時又能結合文化內涵展開教學活動。當然,教材內容應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有持續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其中的樂趣,同時也要使學生覺得“易學”和“好用”。另外,高職外語教學中讀、寫、譯的學習重點應是涉外應用文,所以教學素材的選擇在著眼于典型性的同時,也應注重實用性。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典型性、實用性、趣味性強的語言材料對學生進行職業文化的培養。
課堂教學英語課教學要注重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訓練,運用多種方式增加課堂語言實踐活動,如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熱點話題辯論,實用文寫作等。要克服班級規模偏大、人數偏多的困難,實施教師為場外指導,學生為場上隊員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另外,針對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比如口語訓練中,讓學生學會句式表達的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該語言適合的語境、包含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現交際中的語用錯誤。因為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語用方面的錯誤,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后果,聽者或許會認為是粗魯和惡意傷害的自然流露,從而導致交際失敗。[2]又如閱讀課中應加強風俗、文化、宗教等的介紹,因為現今教材的閱讀材料多取自英美國家,只有放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下,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其中的含義,增強語言功底。此外,在詞匯教學中也應注重文化介紹,因為詞匯中同樣也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各種文化信息。有些詞語因人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綜合起來的文化意識不同而在不同的語言中有著不同的內涵。如blue一詞,在英美人的眼里,除了顏色,還可代表心情憂郁;在中國,稱贊人家小孩的時候往往用“胖乎乎”這個詞,但英美人受社會文化影響認為“fat”是個貶義詞,因而不用“fat”而用“cute”。類似的例子很多,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文化差異在詞匯教學中進行有意識的跨文化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考試項目的調整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該語言進行成功的涉外交際。如果對學生語言學習的測試僅停留在知識點的考查上,那么最終導致學生只會用紙筆交流,掌握的只是用規則硬套的啞巴英語。因此,我們應提供多種測試途徑(聽、說、讀、寫),設置不同的語言環境,考查學生實際語言運用的恰當性和應對變化的靈活性,使語言學習真正為語言交際服務。
英語教師培訓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高職英語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方法的墨守成規和師資隊伍的年輕化是兩個最大的問題。許多英語教師自身就缺乏對語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廣泛了解。因此,一方面教師本人應及時“充電”,進修專業知識、提高學歷;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為英語教師創造更多的培訓機會,讓教師走出國門,感受英美國家的語言及文化環境。教師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才能在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時起到指導作用。
第二課堂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不僅限于課堂上進行,而且還可以充分利用其他渠道。例如,課余利用英語廣播電臺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語新聞、英語歌曲,或利用多媒體電教設備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又可讓學生對異國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觀的感性認識。還可以請一些外籍人士與學生定期開展交流活動,或以講座形式向學生介紹國外的社會生活風貌等。通過這些方法獲得的文化背景知識更容易讓學生領會、掌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再次,要明確語言教學與文化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
當然,高職英語教學中不能因重視文化教學而忽視語言教學。我們應權衡學生水平、人才培養目標及教材內容等方面因素,處理好兩者的關系:第一,文化教學是為了加強而不是削弱語言教學,是為補充語言教學的不足,而不是取代語言教學。第二,要明確語言教學的范疇。就一個國家文化而言,有主次之分。全盤講授,一難于做到,二會使學生無所適從,最終不利于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故應有所選擇地講授。第三,語言和文化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所以在文化教學中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能嚴格遵守文化規約,這也意味著教師要與時俱進。21世紀,社會發展必將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交流愈加頻繁。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實際的涉外交際能力是最終目的。我們應在打穩、夯實語言基礎的同時多渠道地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從而促進不同語言、文化間的和諧交流與溝通。
一、社會管理創新已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的必要選擇
回首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社會所取得的成就,可謂舉世矚目。在感受物質生活的巨大進步的同時,許多人也越來越感到我們這個社會已不那么安全了。一再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讓人們憂心忡忡;各地屢發的醫患糾紛事件讓醫患關系失去了應有的信任,人們的就醫環境失去了安寧;各地頻現的暴力強拆事件又讓公民的生命權和財產權保護面臨著滅頂之災;不時發生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在提醒人們,我們隨時可能被這些身邊的公共安全事故剝奪生命和健康;而高昂的教育、就業、醫療成本又讓貧困家庭失去了改變命運的信心和希望;執法機關執法標準不一,社會各階層分配不公,腐敗的叢生等等問題似乎讓人們對我們社會的公平正義失去了信心,等等。我們的社會到底怎么了?為什么越發展矛盾和問題越多?說到底,這其實是我們的整個社會管理出了問題,我們的社會已到了不得不進行社會管理糾偏的時候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大發展。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一直涉后于經濟體制改革,導致我國的社會管理依舊停留在傳統的“大政府小社會”這種以行政管制為主的管理模式上,已經明顯地阻礙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這種社會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在于:一是封閉性;二是粗放性、低效性;三是隨意性;四缺乏科學性,等等。以這樣的缺乏公開、公正、透明性、科學性的社會管理模式,去應對今天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轉型期或曰社會矛盾凸現期所可能出現的各類矛盾問題,只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只能是無端浪費社會資源,增加管理成本,卻不能有效地解決社會管理中的根本問題,反而會使矛盾越聚越多,社會危機越來越嚴重。
中央適時提出了社會管理創新的戰略部署,為我們解決各類社會矛盾問題指明了方向。可以說,社會管理創新已經成為了當前和今后解決中國社會各類矛盾問題的不二選擇。
二、社會管理創新應該是法治主導下的創新
從當今世界發展的歷史來看,任何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必然是社會管理發達的國家,而社會管理發達的國家又必然是法治國家。基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的共識的背景,我們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就只能實行法治的主導,就是要在社會管理中突出法律法規的指引、規制、保障和制裁作用,講究以公開、公正和公平的機制治理社會,杜絕信息封鎖、暗箱操作和權力濫用,等等。對于傳統的封閉性社會管理模式來說,法治主導下的社會管理模式就是創新。法律作為國家和社會管理的最高規范,理應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發揮主導性作用。通過持續的法律治理,我國的社會管理和建設就會逐漸行走在理性、健康、正確的軌道上。在法治的語境下探討社會管理創新,才能使對社會管理創新的努力探索不再是一場純粹的、不確定的、粗放式的政治運動,亦即法律規范的指引必須成為社會管理創新的常態,一切的探索才有意義。
法治主導下社會管理的特點:一是公開、公平、公正性。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法治倡導管理規則(即法律法規等)的透明,而透明規則的治理能更好地獲得公民社會的認同,能更好地平衡社會中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從而使社會管理中的對抗和抵觸最大程度地減少,從而真正地實現社會公平。二是有效性。在明確的法律規則指引下,各利益主體均能有效地參與到社會管理之中,故該種模式的社會管理能代表最大程度的民意,會得到較好的執行。三是科學性、先進性。法治主導下的社會管理會最大程度地發揚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激發國民發展、創新的熱情,提升全體國民的精神素質和道德水準,以致提振整個國家的軟實力。
在步入市場經濟社會的今天,我們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階層早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已經成為大多數社會組織和個體的主要追求,因此“絕大多數社會矛盾是利益性矛盾”[1],解決這些矛盾用行政強制的手段已經是行不通了,必須引入法律治理的方式去進行精細化的調處。
三、檢察機關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應然設想
在當前至今后相當長的一個發展階段,我國社會轉型期的各類矛盾將會大量出現,許多社會矛盾將通過利益訴求或激進或平和的方式進入到司法領域,因而司法機關將面臨的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任務只能更加繁重。面對新的形勢,作為國家對社會實施管理的重要司法力量,檢察機關只有以社會管理創新為動力,推動各項檢察職能充分地實現,才能最大程度地推進法治國家建設,才能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作出歷史性貢獻。
“在龐大的社會管理體系中,司法處在社會管理體系中的特殊的環節,檢察機關在社會管理體系中同樣處于特殊的地位。檢察機關在推動社會管理創新中應當立足職能、積極作為。”[2]明乎此,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在社會管理創新中就應主動創新理念,及時摒棄就案辦案、關門執法的陳舊思維,依托法律監督職能,敢于監督、勇于監督,充分發揮打擊、預防、保護和保障的職能作用,為整個社會各層面的管理創新提供法治的保障。
一是要貫徹好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執法實踐中,要真正堅守以人為本的執法理念,認真辦理好每一件案件,最大程度地通過辦案化解社會矛盾,最大程度地通過辦案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消除相應社會管理環節所可能存在的不穩定因素。在繼續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的同時,對一些輕罪案件、過失犯罪案件、鄰居之間因民事糾紛引發的輕傷害案件以及未成年犯要適當從輕處理,該不捕的不捕,該不訴的不訴,對初犯和偶犯也要較累犯予以從輕。
二是要加大職務犯罪的查處力度。檢察機關必須加強能力建設,認真研究一些行業和領域職務犯罪多發、頻發的規律,不斷強化職務犯罪案件的突破能力,提高查處職務犯罪案件的力度和效率,不斷凈化社會管理所必需的政務環境。
三是要加強訴訟監督力度。對偵查機關和審判機關的執法情況,檢察機關要及時有力的予以監督,發現問題,應迅速處理,該糾正的糾正,該查處的堅決查處;對民生領域的案件要高度關注,對重大環境浸染事件要積極發聲,要強力介入,要支持民間維權,必要時可代表公共利益提起民事或行政公益訴訟,維護廣大民生利益,制裁侵權的經濟組織。針對被監督方不愿接受監督意見的情況,要改進檢察建議的方式,以向人大或被監督者的上級機關報送等更加有力的方式督促被監督方采納監督意見。
四是要打造高素質的檢察官隊伍。要加強對檢察隊伍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建設,注重專家型、學者型檢察官的培養,探索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從而造就一大批忠于職守、法律素養高、辦案能力強的檢察官隊伍。
五是要加強檢察體制改革。要進一步改革當前不合理的檢察人事、經費等管理制度,消除檢察執法時常遭遇地方阻礙所存在的制度上的制約因素;要改進目前不合理的檢察機關內部機構設置,優化檢察權配置,從而不斷提高執法辦案效率。應逐步提升檢察官工資待遇,讓他們不再為面包和牛奶而發愁。
六是要加強檢務公開力度。要積極打造各種傳播平臺,努力宣傳檢察機關的法律職能,宣傳檢察機關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重大實踐;要探索“檢察開放日”、“檢察執法聽證”等與群眾對等交流的溝通機制;主動建立檢務網站,受理群眾有關職務犯罪的舉報,傾聽群眾對檢察工作的意見,積極回應網上的涉檢民意,正確引導網上輿情等等。
七是要延伸檢察監督工作觸角。要繼續深化檢察工作機制改革,通過設立鄉鎮檢察室等形式將檢察監督工作的觸角向鄉鎮、社區等基層地區延伸,強化對基層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底導執法單位的法律監督,及時糾正違法現象,促進執法人員公正廉潔;對弱勢群眾,要以法律援助、教育援助、司法救助等形式關注其民生問題,持久推進基層社會管理的法治化進程。
注釋:
【關鍵詞】
移民權益;社會治理;移民安置
自1912年我國第一座水電站——云南石龍壩水電站建成以來,我國水電事業經歷了百年的發展。尤其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水電資源開發突發猛進,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電力保障的同時,還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水電資源開發不可避免地帶來移民安置問題。從我國的歷史發展進程和民主政治狀況來看,自上而下的水電資源開發決策較多,并且移民搬遷安置各個階段,移民參與相對較少。由于移民未能充分參與,對移民政策的理解度,對政府決策的支持度較低,出現了一系列移民安置問題。大量移民通過方式維護自身權益,“”不“信法”,通過向上級政府上訪對當地政府施壓的方式,引起政府相關部門重視。移民搬遷安置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再造的過程,涉及到社會組織的恢復與重建,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等多個方面,再加上近年來因水電資源開發導致移民上訪的人數、批次、案例逐年增加,增加了社會治理的復雜性、艱巨性。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管理”強調的是從上而下的“管理”,“治理”更加突出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更加突出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更加突出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系統治理,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通過擴大包括移民參與在內的公民參與,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移民參與權是指由于水電資源開發的區域特殊、移民身份特殊等原因,基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參與水電資源開發決策、規劃、經營、接受教育培訓、分享利益或得到補償的權利。根據水電資源開發的具體工作程序、內容,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創造條件,保障移民參與權,確保移民以不同形式參與其中,使其由一個水電資源開發中的旁觀者,成為一個參與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水電開發的各個環節,不僅對移民群眾個人,而且也對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實現社會和諧、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 水電移民安置規劃階段
在編制移民安置規劃過程中,編制單位要深入村莊(社區)、村民(居民)家庭等基層,廣泛征求移民、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社會相關人士的建議,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在充分考慮移民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國家方針政策,反復修改完善直至大多數利益群體認可的規劃設計方案。目前的問題是法定程序的缺失,規劃編制部門受托編制完移民安置規劃,沒有法律規定必須征求移民意見這一程序。移民的知情權在這一階段缺乏一定地保障。
移民安置規劃方案的實物指標調查階段是一個基礎環節,決定了搬遷安置工作的組織和移民補償額,受委托的調查機構要在深入調查基礎上取得利益相關方的認可,避免后期爭議。在淹沒實物調查中,鼓勵村組代表、移民等共同參與實物調查、測量、登記和統計工作。村組代表對村集體土地及財產,移民對其所有的房屋等財產進行確認。由于水電資源開發與少數民族分布的高度重合性,在制定移民搬遷安置規劃時,注重水電資源開發中的民族宗教因素。要考慮宗教設施的搬遷安置費用,對于需要搬遷的宗教器物和設施,給予足夠重視。依靠民族宗教部門、宗教代表人士和廣大移民信眾,出主意、想辦法,妥善做好移民搬遷安置規劃。
2 水電移民安置實施階段
地方移民實施管理部門根據已批準的初步設計,做搬遷安置實施計劃,再根據計劃實施。實施階段的工作繁雜,有組織搬遷、舊房拆除、場地清理、安置區基礎設施與房屋建設、專項設施建設、資金管理及處理移民申訴、糾紛和協調各方面關系等工作。移民通過參與安置調查、規劃、實施和管理,及時了解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信息,積極參與生產、生活安置事項決策,有利于減少移民可能被欺騙的擔心,減少對政府的不信任。可以選擇移民代表全過程參與移民搬遷安置,參加與移民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協調協商會議,及時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確保移民安置質量、進度和資金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移民安置去向、安置點選擇,移民補償資金的兌現,移民村生產用地分配,宅基地分配,移民房屋重建等與移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應當征求移民的意見,取得共識后再實施搬遷安置。考慮到具有的移民精神寄托、宗教感情受到影響,可以按宗教教規安排一定的活動,安慰移民群眾,滿足其心理需求,減少少數民族移民的阻力。
群眾文化在開展過程中其主要作用和職能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促進群眾精神生活的豐富和滿足。在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放松精神的功能就是指群眾文化最基本的社會功能。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來自工作、家庭和社會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能夠及時的放松群眾的生活和工作壓力,進行文化活動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群眾文化活動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輕松娛樂的休閑平臺,這些活動在開展過程中聚就有很強的靈活性,活動的環境簡單而不是趣味性,這樣能夠有效的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高了群眾參與互動的歡樂程度,切實增強了群眾文化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娛樂功能,因此,我們可以說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對于放松人們的精神壓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2.促進社會和諧和團結基部
群眾文化活動是社會大眾比較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通過群眾文化的溝通和開展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相處,最終全面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因此,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和人們團結是群眾文化的又一個重要的社會功能。群眾文化活動為群眾提供了一個輕松歡樂的交流平臺,能夠切實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并能夠通過各種娛樂形式,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協作能力的提升。例如,最近幾年在我國城市的各個廣場上形成的廣場舞,通過對舞蹈的演繹和表現,充分發揮出每一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舞蹈在聯系和編排過程中,人們能夠充分的盡心溝通和學習,促進群體之間的團結和協作,并通過一個舞蹈的合作共同完成這個活動,提高了人們在一個小組織中的溝通和合作能力,這對于促進社會和諧進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社會各個領域通過開展文化活動能夠切實提高了人民群眾的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進步,最終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3.文化象征的功能
不同的地區,其群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對體現一個地區政治、文化以及精神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群眾文化互動開展的主體是保證群眾能夠自發的,積極注重的參與其中,不同地區的社會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通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能夠有效的聯系當地的精神文化水平,體現出當地群眾文化的象征功能,這對于表現當地群眾的精神面貌和經濟文化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因此,地方在開展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全面體現出本地區的風速文化特征,這對于地區精神文明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二、管理人才的價值分析
群眾文化的開展,體現了不同層面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但是,在群眾文化開展過程中,優秀的管理人才對于促進群眾文化的開展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優秀的管理人才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當地文化產業發展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制度不斷的完善和發展,對我國的文化市場產生的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文化市場市場中文化產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對于促進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優秀的管理人才對擴大人民群眾文化活動影響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些人才的促進之下,群眾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更加的簡單和豐富,更容易被老百姓所接收,也更加方便群眾參與其中。因此,優秀的管理人才對于促進群眾文化開展,促進文化市場繁榮發展,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2.積極的促進主導文化價值觀的宣傳
現階段我國文化建設過程中,其核心價值觀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因此,為了能夠積極的對我國的主導的文化價值觀體系進行宣傳和促進,要結合各種文化形式進行多方面的宣傳和教育工作。管理人才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通過營造輕松和諧的環境對文化進行宣傳和教育,并能夠在群眾文化中將主導的文化價值觀融合進去,促進群眾文化和主導文化相互統一。從促進主導文化宣傳的角度出發,管理人才在群眾文化開展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有效的提高主導文化在群眾中的宣傳效果,同時還能夠加快文化建設,促進主要文化價值觀在人民群眾中傳播。
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曾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語言與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不可分割且相互滲透的。人類用語言創造了文化,文化反過來又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廣義上說,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政治經濟制度、宗教信仰、風俗人情的總和。在教學中,我們常把文化分為兩個層面:即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通常交際文化要比知識文化更直接地影響跨文化交際和言語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對文化所包含的這兩個層面的熟悉、掌握、運用程度,就是我們要探討的社會文化能力。
中國加入WTO以后,社會對涉外人才的培養數量和層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業對外向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也愈益迫切。高職英語教學作為高職教育與社會需求接軌的一個重要環節,日益受到重視。但從目前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來看,還存在很多不足。例如:(1)高職學生入學成績參差不齊,英語基礎相對薄弱,閱讀、聽說能力也比較差。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學生只能進行最簡單的日常生活會話。(2)高職英語教學的師資力量不是原來中專學校或中學里過來的,就是剛畢業的應屆生。教學方法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的特點,事倍功半。(3)在英語教學中,人們普遍忽視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認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沒有把文化滲透和學生的語用能力相結合。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組織修訂的《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明確提出了“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目標。[1]新的基本要求體現了以下特點:(1)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突出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2)以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將語言基礎能力與實際涉外交際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滿足21世紀經濟發展對高職人才的要求。(3)為適應改革開放對涉外業務交際能力的需求,加強聽說能力的訓練以及加強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已成為高職外語教學的當務之急。
高職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進行涉外交際,高職英語教學應加強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但是,應用能力不但泛指應用語言的一般能力,更是指把語言運用到實際涉外交際環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稱為“社會文化能力”。應用能力是社會文化能力的基礎,社會文化能力則是應用能力的最終表現。因此,高職英語教學應以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為最終目的。
實際上,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在英語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層次上都可以進行,它存在于語言教學的各個環節。
首先,作為高職英語教學引領者的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
海姆斯(Hymes)曾說過,外語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在什么時候該說話,什么時候不該說話,對誰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談什么。”從這個意義上看,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語言能力與文化能力是不可分離、相輔相成的。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既是為了掌握一種新的交際工具,也是為了學習和了解其他文化;從教師教學角度來看,教授一門語言同時也是在傳授一種文化。教師不能只顧教授語言知識,也不能教語音的只管教語音、教語法的只管教語法。英語教學“只有考慮到文化因素,我們才能全面地理解語言行為”(Crane,1981),才能更有效地交際。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更新教育觀念,把教學指導思想從“語言為本”向“以語言運用為本”轉變,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為宗旨。
其次,教學模式也要作實質性的改革,具體描述如下:
以大綱為依據外語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予以取舍,而必須按大綱要求去做。要在仔細研究大綱,研究學習主體的入學水平、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個性差異等的基礎上準確施教。立足本校實際,加強集體備課,商定每一單元文化導入的內容、要求、重點、難點等。日常教學中適時融入介紹、告別、聚會、訪問等文化因素的講解,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領會“不僅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還要重視語言運用的恰當性”,使其文化能力與語言能力同步提高。
課程設置及教材選擇課程設置應服從和服務于教學目標。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既可以請外籍教師開設口語課、語言文化系列知識講座,也可根據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嘗試開設一些輔修課,如“文化與交際”、“涉外禮儀”、“外企文化”等。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領悟力和接受程度。另外,教材不合適也會影響教學效果,阻礙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因此,學校應選擇富含英美人實際交際中的“真實語料”的教材,在方便教師教語言的同時又能結合文化內涵展開教學活動。當然,教材內容應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有持續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其中的樂趣,同時也要使學生覺得“易學”和“好用”。另外,高職外語教學中讀、寫、譯的學習重點應是涉外應用文,所以教學素材的選擇在著眼于典型性的同時,也應注重實用性。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典型性、實用性、趣味性強的語言材料對學生進行職業文化的培養。轉貼于
課堂教學英語課教學要注重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訓練,運用多種方式增加課堂語言實踐活動,如role-play,group discussion,pair-work,熱點話題辯論,實用文寫作等。要克服班級規模偏大、人數偏多的困難,實施教師為場外指導,學生為場上隊員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另外,針對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比如口語訓練中,讓學生學會句式表達的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該語言適合的語境、包含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現交際中的語用錯誤。因為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語用方面的錯誤,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后果,聽者或許會認為是粗魯和惡意傷害的自然流露,從而導致交際失敗。[2]又如閱讀課中應加強風俗、文化、宗教等的介紹,因為現今教材的閱讀材料多取自英美國家,只有放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下,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其中的含義,增強語言功底。此外,在詞匯教學中也應注重文化介紹,因為詞匯中同樣也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各種文化信息。有些詞語因人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綜合起來的文化意識不同而在不同的語言中有著不同的內涵。如blue一詞,在英美人的眼里,除了顏色,還可代表心情憂郁;在中國,稱贊人家小孩的時候往往用“胖乎乎”這個詞,但英美人受社會文化影響認為“fat”是個貶義詞,因而不用“fat”而用“cute”。類似的例子很多,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文化差異在詞匯教學中進行有意識的跨文化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考試項目的調整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該語言進行成功的涉外交際。如果對學生語言學習的測試僅停留在知識點的考查上,那么最終導致學生只會用紙筆交流,掌握的只是用規則硬套的啞巴英語。因此,我們應提供多種測試途徑(聽、說、讀、寫),設置不同的語言環境,考查學生實際語言運用的恰當性和應對變化的靈活性,使語言學習真正為語言交際服務。
英語教師培訓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高職英語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方法的墨守成規和師資隊伍的年輕化是兩個最大的問題。許多英語教師自身就缺乏對語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廣泛了解。因此,一方面教師本人應及時“充電”,進修專業知識、提高學歷;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為英語教師創造更多的培訓機會,讓教師走出國門,感受英美國家的語言及文化環境。教師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才能在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時起到指導作用。
第二課堂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不僅限于課堂上進行,而且還可以充分利用其他渠道。例如,課余利用英語廣播電臺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語新聞、英語歌曲,或利用多媒體電教設備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又可讓學生對異國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觀的感性認識。還可以請一些外籍人士與學生定期開展交流活動,或以講座形式向學生介紹國外的社會生活風貌等。通過這些方法獲得的文化背景知識更容易讓學生領會、掌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再次,要明確語言教學與文化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
當然,高職英語教學中不能因重視文化教學而忽視語言教學。我們應權衡學生水平、人才培養目標及教材內容等方面因素,處理好兩者的關系:第一,文化教學是為了加強而不是削弱語言教學,是為補充語言教學的不足,而不是取代語言教學。第二,要明確語言教學的范疇。就一個國家文化而言,有主次之分。全盤講授,一難于做到,二會使學生無所適從,最終不利于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故應有所選擇地講授。第三,語言和文化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所以在文化教學中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能嚴格遵守文化規約,這也意味著教師要與時俱進。21世紀,社會發展必將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交流愈加頻繁。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實際的涉外交際能力是最終目的。我們應在打穩、夯實語言基礎的同時多渠道地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從而促進不同語言、文化間的和諧交流與溝通。
(一)優越性
1.英語教學成了教學當中首屈一指的學科。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和進展,高職英語教學也搖身一變成為高職教學的領頭者。高職英語教學由原來的冷門一度演變成熱門,里面也包含著高職英語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辛酸與淚水。2.高職英語教學在社會文化領域里不斷的發揚光大,這是與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鮮花再美也是需要土壤與水的培養和澆灌,高職學生今天所取得的成績也是與老師的培養相關聯的,沒有昨日的辛勤汗水的灌溉,哪有今天良好的收成。3.高職英語教學再一次得到了此項殊榮,這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培養息息相關。從而進一步證實了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性。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為高職英語教學開辟了一條又一條的新路,高職英語教學才能風雨無阻走了數十載。4.實踐證明一切高職學生只有在學好社會文化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取得驚人的成就。這是與社會文化相輔相成對稱的一種表現。高職英語教學取得今天這樣可人的成績也是與廣大師生所分不開的。它代表著每個學生的努力和進程的不易,它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的樂章。5.高職英語教學和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牽動著數十萬高職師生的心,他們明白能夠有今天的成就是人人可見的。但是他們所付出的那些辛苦恐怕早已經被人所遺忘在一個角落當中。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給高職英語教學帶來了無限的喜悅和希望。6.隨著時間的推移,英語的廣泛應用高職英語教學也在逐步的更新中。高職英語專業畢業的學生出去工作已經不再是阻礙。大部分的高職英語學生都能找到與自己相關的工作。隨著英語的普及,高職英語專業的學生也是供不應求。如此廣泛的空間,給高職英語專業的學生帶來無限的財富。越來越多的學生自愿來高職英語學校學習,因為他們在此找到了生活的出路。
(二)缺陷
1.高職英語教學形式過于簡單,很難讓學生接受。而且入學學生的英語水平有限,閱讀能力普通。2.聽說讀寫的能力也無法達到一定的標準,這就要求學生不斷練習加上高職英語教師的輔導技能,并組織學生多看多聽,以此達到讀寫順暢的能力。3.這個專業并不完全被看好。就連進入高職英語班級的學生也是這么認為的。畢竟入學到這里的學生并不是成績相當的優秀,每個入學的學生也只是為了簡單的一個文憑而進來的,因為他們沒有這個條件和能力。4.學習成績將他們與好學校失之交臂。正規高中也只能是他們夢幻的港灣,他們想去也是極其困難的,沒有人肯給他們任何的出路。5.高職學生沒有學習的目標,甚至有的學生有想要離開這里的想法,為了這些學生,學校也沒少找家長給以配合。好說歹說總算是將學生給留了下來。
二、高職英語教學的指導方向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誤區
1.入學英語成績的因素。高職英語學生入學時,英語考試成績的層次不同直接影響到英語教學的水平。因為學生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因此產生一定的差距。2.這些直接的因素一直都在困擾著廣大高職師生,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心情。同時他們也十分的自卑。不管是誰問到是哪個學校的,他們都不敢回答這個問題。3.驕傲在他們身上一點都沒有,相反他們倒是責怪起自己為何會有如此的表現。這都是因為沒有自信心所造成的。究其原因還是臉面上覺得無光,畢竟不是正規學校畢業的。
(二)高職英語教學的差距
1.師資力量的薄弱。高職英語教師的缺乏是影響高職英語教學的另一個因素,一些英語教師寧可去有名的學校也不愿意來高職學校。原因在于高職學校的學生普遍不好管理。2.在這里入職覺得臉面無光,不管走路還是與人交流都沒有底氣。最關鍵的原因還在于來這里的高職老師都把這里當成向上跳的跳板,有時候曾經換過多少老師,學生們都已經記得不那么清晰。3.高職英語的教師水平不高,文化層次也較低。沒有經過正規的輔導和教學,沒有實際的工作經驗。能力不足,對學生要求松散。教學不夠嚴謹。
三、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和教育
(一)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
社會文化分為兩種文化: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同時交際文化要比知識文化的影響力更直接,文化是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政治經濟制度、和風俗人情。1.知識文化的重要性(1)要了解什么是知識文化?文化和知識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文化的確切含義,即老百姓普遍認同的含義只有一個,即“說話文字化”或“用文字說話的能力”。(2)人們總是以識字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的文化程度和水平,如小學文化、初中文化、大學文化等。因此,沒有文化的人,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就只能口誅而不能筆伐,也常常受有文化的人的愚弄,吃了大虧。(3)至于文化的其他含義,至今尚無定論。世俗的文人墨客,普遍擅長胡說八道,從來不講究構詞的確切含義,更不講究科學性。故什么“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飲食文化”“茶文化”“性文化”“企業文化”“網絡文化”等形形的文化,大有泛濫成災之勢。(4)知識文化的重要性是指沒有知識就等于沒有文化,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知識沒有文化也是萬萬行不通的。知識文化的豐富同時還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2.社會文化的意義(1)社會文化的意義相當廣泛,對社會文化能力培養十分重要。在高職英語的教學中,社會文化的培養占據著一定的主導地位。它把二者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充分的發揮它的作用。(2)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預示著高職英語教學將邁進一個新的里程碑,它的發展給經濟一個十分重大的推動力,只有充分的了解并懂得社會文化方面的知識,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才有待于攀上一個新的臺階。(3)社會文化的培養和高職英語教學相互匹配,它們相互扶持,相互影響。彼此之間的磨合也變得更加融洽了。社會文化的培養就等于給高職英語教學提供了一臺制氧機,隨時隨地都可以得到十分充分的養料。(4)說它是一臺發電機更為可靠,因為它里面含有數不盡的資源,只是在等待被開發的階段,社會文化能力十分的多元化。只有充分的掌握好它,才能在社會這個領域更加充分的發展。它的發展空間一直都在無限制的擴大。
(二)社會文化能力的教育方式
社會文化能力的教育方式十分的特殊,這就要求高職學生一定要有靈活性的思維方式。而且學習不僅要好還要達到精。(1)學好社會文化就等于疏通了人脈的精髓,掌握了豐富的社會經驗。(2)社會文化看似十分的簡單,但是研究起來卻相當的深奧。凡事能夠讀懂讀通社會文化的人,才能真正的撐得起暢通無阻走遍天下。淺顯的道理誰都能讀懂,但是能夠逐步深入的人就寥寥無幾了。(3)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把它和高職英語教學更加合理的應用到一起。社會文化意義之所以遠大,因為它的內含豐富。(4)社會文化有著十分神奇的力量,它的價值遠遠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它所代表著一個國家的靈魂通道,實踐可以證明文化的威力的功效。社會文化滲透到每個人的頭腦中所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只有悟出其中的奧妙的人才能真正的體會出來。(5)學好社會文化是每一位高職學生奠定良好的經濟基礎,因此對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才極其的重要。學好社會文化也是掌握了社會的命脈,必須牢牢的抓住才能更加充分的發揮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教育著一批又一批的高職學生,在高職英語教學的領域才能飛得更高更遠,社會文化博大精深,它的出現鼓舞著無數人不斷的成長和發展。(6)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并不是簡單的形而上學,它充分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社會文化的培養有待進一步的提高水準的發展,正在以飛躍式的速度前進著。如果還用老一套的社會文化培養方式有余的。只有多補充新鮮的血液,才能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人才。
中國加入WTO以后,社會對涉外人才的培養數量和層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業對外向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也愈益迫切。高職英語教學作為高職教育與社會需求接軌的一個重要環節,日益受到重視。但從目前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來看,還存在很多不足。例如:(1)高職學生入學成績參差不齊,英語基礎相對薄弱,閱讀、聽說能力也比較差。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學生只能進行最簡單的日常生活會話。(2)高職英語教學的師資力量不是原來中專學校或中學里過來的,就是剛畢業的應屆生。教學方法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的特點,事倍功半。(3)在英語教學中,人們普遍忽視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認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沒有把文化滲透和學生的語用能力相結合。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組織修訂的《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明確提出了“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目標。[1]新的基本要求體現了以下特點:(1)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突出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2)以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將語言基礎能力與實際涉外交際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滿足21世紀經濟發展對高職人才的要求。(3)為適應改革開放對涉外業務交際能力的需求,加強聽說能力的訓練以及加強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已成為高職外語教學的當務之急。
高職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進行涉外交際,高職英語教學應加強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但是,應用能力不但泛指應用語言的一般能力,更是指把語言運用到實際涉外交際環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稱為“社會文化能力”。應用能力是社會文化能力的基礎,社會文化能力則是應用能力的最終表現。因此,高職英語教學應以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為最終目的。
實際上,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在英語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層次上都可以進行,它存在于語言教學的各個環節。
首先,作為高職英語教學引領者的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
海姆斯(Hymes)曾說過,外語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在什么時候該說話,什么時候不該說話,對誰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談什么。”從這個意義上看,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語言能力與文化能力是不可分離、相輔相成的。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既是為了掌握一種新的交際工具,也是為了學習和了解其他文化;從教師教學角度來看,教授一門語言同時也是在傳授一種文化。教師不能只顧教授語言知識,也不能教語音的只管教語音、教語法的只管教語法。英語教學“只有考慮到文化因素,我們才能全面地理解語言行為”(Crane,1981),才能更有效地交際。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更新教育觀念,把教學指導思想從“語言為本”向“以語言運用為本”轉變,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為宗旨。
其次,教學模式也要作實質性的改革,具體描述如下:
以大綱為依據外語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予以取舍,而必須按大綱要求去做。要在仔細研究大綱,研究學習主體的入學水平、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個性差異等的基礎上準確施教。立足本校實際,加強集體備課,商定每一單元文化導入的內容、要求、重點、難點等。日常教學中適時融入介紹、告別、聚會、訪問等文化因素的講解,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領會“不僅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還要重視語言運用的恰當性”,使其文化能力與語言能力同步提高。
課程設置及教材選擇課程設置應服從和服務于教學目標。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既可以請外籍教師開設口語課、語言文化系列知識講座,也可根據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嘗試開設一些輔修課,如“文化與交際”、“涉外禮儀”、“外企文化”等。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領悟力和接受程度。另外,教材不合適也會影響教學效果,阻礙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因此,學校應選擇富含英美人實際交際中的“真實語料”的教材,在方便教師教語言的同時又能結合文化內涵展開教學活動。當然,教材內容應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有持續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其中的樂趣,同時也要使學生覺得“易學”和“好用”。另外,高職外語教學中讀、寫、譯的學習重點應是涉外應用文,所以教學素材的選擇在著眼于典型性的同時,也應注重實用性。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典型性、實用性、趣味性強的語言材料對學生進行職業文化的培養。
課堂教學英語課教學要注重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訓練,運用多種方式增加課堂語言實踐活動,如role-play,group discussion,pair-work,熱點話題辯論,實用文寫作等。要克服班級規模偏大、人數偏多的困難,實施教師為場外指導,學生為場上隊員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另外,針對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比如口語訓練中,讓學生學會句式表達的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該語言適合的語境、包含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現交際中的語用錯誤。因為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語用方面的錯誤,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后果,聽者或許會認為是粗魯和惡意傷害的自然流露,從而導致交際失敗。[2]又如閱讀課中應加強風俗、文化、宗教等的介紹,因為現今教材的閱讀材料多取自英美國家,只有放在一定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下,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其中的含義,增強語言功底。此外,在詞匯教學中也應注重文化介紹,因為詞匯中同樣也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各種文化信息。有些詞語因人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綜合起來的文化意識不同而在不同的語言中有著不同的內涵。如blue一詞,在英美人的眼里,除了顏色,還可代表心情憂郁;在中國,稱贊人家小孩的時候往往用“胖乎乎”這個詞,但英美人受社會文化影響認為“fat”是個貶義詞,因而不用“fat”而用“cute”。類似的例子很多,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文化差異在詞匯教學中進行有意識的跨文化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考試項目的調整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該語言進行成功的涉外交際。如果對學生語言學習的測試僅停留在知識點的考查上,那么最終導致學生只會用紙筆交流,掌握的只是用規則硬套的啞巴英語。因此,我們應提供多種 測試途徑(聽、說、讀、寫),設置不同的語言環境,考查學生實際語言運用的恰當性和應對變化的靈活性,使語言學習真正為語言交際服務。
英語教師培訓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高職英語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方法的墨守成規和師資隊伍的年輕化是兩個最大的問題。許多英語教師自身就缺乏對語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廣泛了解。因此,一方面教師本人應及時“充電”,進修專業知識、提高學歷;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為英語教師創造更多的培訓機會,讓教師走出國門,感受英美國家的語言及文化環境。教師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才能在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時起到指導作用。
一、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能--社會培訓
為解決社會經濟日益發展與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短缺的矛盾,滿足經濟結構調整改革適應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作為職業院校在為社會培養一批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同時,擔負起提高現有勞動者的素質及技能水平的再培訓再教育任務也凸顯出尤為重要的位置。高職的學歷教育側重于在校學生,是未來人才培養的基地和保障,而培訓則更多是針對現有已參加工作人員,是企業和社會對現階段專業人才技能需求具體反映。所以,高職學歷教育解決的是人才培養的長久可持續發展問題,培訓教育解決的更是企業、社會當前面臨急需的問題,更是刻不容緩的問題。同樣,這些問題也會直接反作用于高職學歷教育上來,通過職業培訓,及時了解并掌握企業對專業技能人才的目標需求,對高職院校加強校企合作,把握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合理調整專業建設方向,增強職教師資的實踐能力,都有著重要意義和強有力的指導作用。
二、開展社會培訓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
高職院校在完成計劃內教學任務的同時面向企業、社會開展職業培訓,是有效實現學校與企業、社會的對接的重要途徑,是教師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重要平臺,尤其對高職院校年輕教師的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1、增加實踐經驗,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社會培訓,是企業針對當前或即將面臨問題,對其員工進行有計劃有目標的學習活動,旨在通過相應培訓學習,解決和改善現階段阻礙企業發展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很多都是臨時性的,突發性的,而且不同的企業產生的問題不盡相同。這時照本宣科的理論知識是不可能解決其實際問題的,就需要我們的老師深入企業進行了解溝通和調研,在企業內部找到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所以,深入企業調研、查明原因、為企業再培訓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成為了聯系學校與企業的紐帶橋梁,服務企業的過程,就成為了學校教師進行企業實踐的過程。通過為企業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積累并增加實踐經驗,提高了職教老師理論緊密聯系實際的工作能力。
2、增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學方法與質量。
社會培訓的重點不僅在于幫助企業找出問題的所在,更重要的是分析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并設計出切實可行解決辦法加以施行。要根據問題的原因確定解決問題的培訓學習內容,還要根據培訓對象及類型,選擇合適的教育教學方法。企業培訓不同學歷教育,教學內容不在是簡單的基礎知識,教學對象不在是高職的學生,面對的是企業出現的實際問題和企業員工,教學內容和對象的轉變,就對承擔該任務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方面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通常能做到通過較強的分析能力,通過講座、研討、拓展訓練、仿真等多種高效的教學方式來增強培訓達到的實際效果。年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更是一個拓寬視野思路,學習增強分析能力,提高實踐教學能力的過程。
3、提高科研能力,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社會培訓在幫助企業解決科研技術攻關方面,無形中也為教師搭建了一個科研技術平臺。這樣的平臺更具針對性,可行性和實效性。使得院校對教師的科研要求不在是硬性的任務,而是符合企業、社會需求的項目性課題。使教師可以把精力集中在一項更具實際意義的項目研究上,將科研成果更好轉化為企業和社會的經濟效益,轉化為職教專業技術課程內容與經驗。
三、目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為滿足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以及生產技術不斷升級更新的需求, 政府加大了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許多高職院校也都在短期內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校區面積的擴建、招生規模的增加,然而與此同時帶來的問題就是教師隊伍數量的補充速度能否和教師隊伍的素質能力的要求成正比。結果顯示,在短時間內很難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補充到來自各大企事業單位實踐經驗比較豐富的專業技術人才。絕大多數新引進人員仍然是一些剛剛走出校門的應屆畢業生,雖然他們擁有較高的學歷背景,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知識,但實踐經驗和教學經驗非常欠缺。這樣就很難培養出符合企業標準的應用型、實用型人才。因此,抓好師資隊伍建設,如何盡快將年輕教師培養成為具備較強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才是目前高職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做好高職教育面臨的嚴峻任務。
四、強化高職院校社會培訓職能 助推職教師資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作為向社會培養輸送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依托技術、師資等自身辦學優勢,在發揮社會培訓職能上要發揮其主力作用。通過開展社會培訓,不僅可以解決企業對提升在崗員工技術水平和素質水平的緊迫要求,更可以依托企業實現校企對接,創建實踐平臺,增強師資隊伍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部分高職院校在發揮社會培訓職能這一方面的認識和做法還很欠缺,普遍存在重內輕外的現象,沒有形成有效的培訓管理機制,導致培訓管理混亂,運行不暢,培訓質量較低,最終失去了這個強化師資實踐能力的有力平臺。如何強化并發揮好高職院校的社會培訓職能,是各個高職院校需要系統研究的重要課題。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建立制度保障機制
高職院校首先要從觀念上調整改變,不能簡單地將其看作是為學校創收的輔助工具,要提高對承擔社會培訓職能的認識,樹立積極的培訓觀念,將繼續教育與培訓工作作為提高勞動者素質與技能的終身教育方式放到與學歷教育工作并重的位置上來。要充分看到培訓職能對企業、社會、經濟的直接影響,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調整、產學研對接轉化、師資隊伍理論聯系實踐能力等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
高職院校要對培訓工作進行統籌規劃和管理,設置培訓學院,負責全校整體培訓工作的開發與管理,解決各二級學院單打獨斗的培訓方式。通過對學院培訓資源的整合,集合優勢力量,開發優勢項目,樹立培訓品牌,提高學校培訓工作的效率、水平和形象。
培訓工作要施行制度化、流程化管理。在制度中要明確責任分工,明確獎懲措施,既要做到對培訓工作的充分保障,又要起到充分調動全員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最終形成以項目管理機制為核心的科學高效的培訓項目管理方式。
2、依托校企合作,抓住重點企業,強化市場開發職能
企業需求是培訓存在的前提,所以,對有培訓需求企業的市場開發工作是開展一切培訓的重要基礎工作。市場開發包括對培訓市場的調研、分析和預測,是對現有培訓企業客戶的走訪、維護與引導,對培訓潛在新企業客戶挖掘的開拓過程。要想把培訓做大做強,就必須有優質充足的客戶資源進行支撐,這就給高職院校布置了一項全新的任務--市場開發。
強化市場開發職能,作為高職院校,我們擁有校企合作這個有利平臺,有效依托這個平臺,重點開發并承擔好已合作企業的培訓工作是我們開展培訓工作的首要任務。只有緊緊圍繞合作企業,先把我們身邊的企業客戶開發服務好,才是真正發揮作為職業院校承擔社會培訓職能的重要作用。要準確把握我們的優勢項目,利用我們的優勢資源,找準我們市場開發的前進方向。
3、統籌規劃,加強培訓師資保障
企業培訓對教師的要求更注重其對專業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作為高職院校我們雖然擁有雄厚的師資資源,但大部分教師主要還是在面向高職學生的學歷教育層面,授課理論性強但缺乏培訓師應具備的實踐性與可操作性,只有一少部分具備承擔企業培訓任務能力。因此,高職院校必須統籌規劃,在培訓師資的培養與選拔上做文章。第一,制定培訓師資隊伍建設規劃,重點突出青年教師的培養,對青年教師實施科學、合理、有序的引進和培養,不斷優化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第二,聘用相關行業的專家、教授作為兼職培訓教師,與老教師專兼職結合,同時發揮的傳幫帶作用,在培訓課程開發、教學等過程中加強年輕教師的參與環節,幫助年輕教師的成長。第三,科學安排學歷教育與培訓的課時量,合理設置獎懲辦法,調動教師積極性,鼓勵并支持年輕教師承擔培訓任務。第四,培養后備培訓力量,實行聽課制度,對培訓師授課質量定期進行測評,保證培訓實施的有效性。選拔素質好、能力強的優秀青年教師到企業實踐學習,增強實踐經驗。
4、創新培訓授課內容與方式,拓寬培訓層次,加強培訓課程體系構建
培訓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企業的發展需求變化而變化的,培訓的目的也正是解決企業發展面臨的各類問題,這就要求培訓內容創新的速度也要跟上企業創新發展的速度。培訓的內容要注重知識的更新與拓展,更要注重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企業需要可持續發展,員工需要全面發展,那么培訓的授課內容也要與時俱進跟得上發展的腳步。
在培訓方式上,也要注意由學歷教育的課堂教學單向講授向更適合成人培訓特點的靈活多樣、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轉變。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仿真技術等現代化的培訓設施和技術手段,創新培訓方式,將傳統培訓方式與現代培訓手段相結合,使得培訓更加人性化、個性化和現代化,增加培訓的互動性、實用型,增強培訓人員對培訓內容的認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