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的技術領域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31 17:02: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航空航天的技術領域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航空航天的技術領域

篇(1)

[分類號]G301 G358

1

引言

“核心技術”被認為是一種能夠帶來競爭優勢的技術資源和能力,是一種難于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技術競爭力。對核心技術進行測度將為產業R&D資金投入決策和科技人力資源配置提供輔助決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國內外學者對核心技術競爭力、核心技術創新、核心技術能力、核心技術的獲取戰略、核心技術的確認方法。等進行了一些研究,但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進行,尚缺少實證支持;少量的定量研究成果也只是嘗試探索核心技術領域的確認和識別等問題,未探討核心技術領域的測度問題。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曾被普遍用于人際關系網絡的研究,但運用SNA對技術進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筆者尚未發現運用SNA方法測度核心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和世界權威專利數據庫《德溫特創新索引》的專利數據,以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產業技術為應用實例,進行實證分析和研究。

2 核心技術領域測度方法與指標選擇

在世界權威專利數據庫《德溫特創新索引》中,到經過德溫特專業技術人員的標引,具有逐級細分的技術分類體系,具體在專利文獻中的表現是每條專利數據可以通過使用多個分類號詳細描述專利的特質。如果一項專利涉及N個技術領域,數據庫的技術標引人員就會在技術分類項目中同時標注N個技術領域,這就意味著這N個技術領域共現了一次。將技術領域視為節點,共現關系產生了邊,有了節點和邊,技術領域之間就形成了共現網絡。專利所屬的技術領域越多,技術共現網絡就會越密集,《德溫特創新索引》為技術共現網絡的繪制提供了比較理想和規范的專業數據。

基于社會網絡中心性原理,國內外學者曾將中心度指標用來測度科學引文網絡中的核心文獻或關鍵文獻以及學科領域的核心人物或代表人物。筆者認為,社會網絡中心性原理同樣可以應用到技術網絡的研究中。在技術網絡中,代表技術領域節點的中心度越高,表明該技術領域與其他技術領域共現的次數越多,該技術領域的輻射能力也越強,這樣的技術領域可以被認為代表了某個產業的核心技術。

3 核心技術領域測度方法與指標的應用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的網絡檢索平臺Web of Science的《德溫特創新索引》(DII)數據庫,筆者選擇了專利國際分類代碼IPC,選擇航空航天技術領域B64,檢索時間范圍是2009年。檢索結果共得到3 660條專利數據,數據下載日期為2010年1月1日。

采用“德溫特指南代碼”(Derwent Manual Code,DMC)對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領域專利申請的熱點技術領域進行可視化分析。DMC是由德溫特的專業人員根據專利文獻的文摘和全文對發明的應用和重要特點進行獨家標引的代碼,該代碼可用于顯示發明中的新穎技術特點及其應用,能提高檢索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關于DMC代碼的準確性和合理性,筆者于2010年11月20日在深圳大學城舉辦的“國內外專利文獻的檢索與分析”專題講座過程中,請教了Thomson Reu―ters中國辦公室科學解決方案顧問、“專利信息用戶組(patent information user group,PIUG)”中國分會的發起者吳正先生,吳正先生解釋說,由德溫特專業人員細分的DMC代碼,具有比《國際專利分類表》(IPC分類)更長的發展歷史,其準確性和合理性是值得信賴的。通過對DMC進行分析,可以比較準確地掌握一個產業領域涉及到的、主要的熱點產業技術集群。

通過運用瑞典科學計量學家Persson開發的大型文獻處理軟件Bibexcel ,對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領域專利文獻的DMC進行處理,得到的專利申請共涉及1 435個不同技術領域,選取出現頻次10次以上的87個技術領域,運用netdraw繪制出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領域技術網絡圖譜,如圖1所示:

圖1顯示出2009年全球航空航天的專利技術主要分布在以下三個重點領域:通訊技術領域(w大類:Communications)、聚合物技術領域(A大類:Plasdoc)、計算與控制技術領域(T大類:Computing and Con―tro1)。圖l的中心性分析結果顯示,網絡中節點中心度最高值為46.512,對科技成果產出數據的選取一般取3―5年為宜,評價時可以根據數據的可得性綜合進行處理,一般年度越近的截面權重越高。512,該節點所代表的技術領域是2002年興起的代碼為T01-J07D1的“交通工具微處理系統”(vehicle microprocessor system)技術。中心度明顯高于其他技術領域的前6位技術領域的DMC代碼、中心度、頻次和具體所代表的技術領域,如表l所示:

由表1可知,中心度最高的前6個技術領域中,w類占了5個,該結果與筆者所做的2008年波音公司技術前沿探測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通訊技術已經成為當前世界航空航天領域重要的核心技術領域。

選擇中心度作為測度核心技術領域的指標,是因為中心度高的技術領域與其他技術領域共現的機會多,對其他技術領域的影響也相對較大。在一個產業領域的技術網絡中,一個對其他許多技術領域都有影響的技術領域,會成為該產業的核心技術領域。

4 結論與不足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初步結論: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是一個比較好的對核心技術領域進行測度的可視化方法,可以用來繪制技術共現網絡,并進一步對全球某一個產業或某企業的核心技術領域進行可視化分析。

篇(2)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航空學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6893

國內刊號:11-1929/V

郵發代號:82-148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65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

聯系方式

篇(3)

實驗室是高等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在創新人才培養中,創新實驗室對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據統計,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和發現,絕大多數是在著名高校的實驗室中取得的,而我國歷屆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以及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半數以上也是在高校實驗室和開放實驗室中完成的[2]。創新的源頭在實驗室。實踐證明,推動創新實驗室建設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因此,學校應提供創新實踐活動的平臺,創造條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更多的空間進行創新實踐活動。創新平臺建設主要包括空間場地的建設、儀器設備及實驗材料的準備[3]。其中,空間場地是創新平臺建設的前提條件,然而,我國很多高校的老校區建在市區,能利用的空間資源越來越少,如何利用現有條件,開展創新實驗室建設就顯得愈發重要。我校宇航學院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條件,通過對原場地進行創新性規劃、設計和改造,完成了航空航天科教實踐基地的建設。

1 航空航天科教基地的建設過程

我校飛行器設計專業與國內航空航天院校同類專業相比側重方向不同,因此我校航空航天科教實踐基地建設綜合考慮了航空航天技術領域特點、國家發展戰略以及我校的實際情況。

1.1 綜合考慮,提出建設目標

依托我校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突出航空航天科學技術領域多學科融合的特色,發揮我校學科綜合優勢,堅持“創新、跨越、特色、集成”的指導思想,建設及展示航空航天典型產品,進行學生教學實驗,開展學生自主創新實踐活動,在滿足本校師生教學實踐的同時面向社會開放,普及航空航天知識,增強公眾對航空航天知識的了解,激發公眾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熱情。

1.2 充分利用場地特點,完成場地規劃

中關村校區是我校的老校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很難另辟場地進行航空航天科教實踐基地規劃,因此基地建設必須挖掘、整合校內的現有資源。當時學校有一處過渡食堂因為新食堂建好已停止使用,其建設面積1 200 m2。通過實地考察發現,地面承重、安全設施、水、電均能滿足實踐基地場地建設的要求,但原場地布局及結構承重是按學生就餐要求規劃設計的,并且層高僅有2.7 m。實踐基地的建設原則是不能對原有結構進行大幅調整。通過對當時場地特點的分析,同時考慮實踐基地的建設目標,我們提出了如圖1所示的實踐基地建設方案。

實踐基地的建設,既不能建成各種飛行器模型的展室,也不能全部建成航空航天模型制作實驗室。我們最終提出了產品展示加創新實踐的規劃思路,將整個場地規劃成1個多功能展示區、4個功能區和1個辦公區。其中,多功能展示區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領域典型產品、我校研究成果的介紹以及實踐基地研究成果的展示,主要包括民用飛機模型展示廳、軍用飛機模型展示廳、導彈模型展示廳、火箭及發射架模型展示廳、航天器模型展示廳5個小廳,同時為了突出我校學生的創新作品,在各展示廳都留有擺放創新作品的空間。4個功能區主要包括飛行控制仿真實踐區、航空航天模型制作實踐區、飛行組網及空氣動力實踐區、多功能研討區。同時為了安全考慮,多功能展示區留有緊急情況下人員迅速撤離的安全通道。

1.3 充分調動本校資源,完成布局設計

航空航天科教實踐基地建設最初的理念就是調動全校資源,大家共同參與建設。因此在完成整體方案規劃后,我校沒有聘請專業設計公司進行布局設計,而是請本校工業設計系的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設計,學校還提供了一部分支持經費,這樣不僅為本校師生提供了一次鍛煉的機會,同時也節省了建設經費。

航空航天科教實踐基地布局設計如圖2所示,依據總體規劃要求,完成多功能展示區及各功能實踐區布局安排設計,其中多功能展示區總體呈S形布局,各廳之間采用可移動展架式隔斷方案,展架上可擺放相應的飛行器模型,較大的模型可擺放在各展廳中間,展架根據需要也可隨時調整。功能實踐區及辦公室位于整個展示區的一側,分成5個獨立區,各功能實踐區之間以及展示區之間均采用透明玻璃隔斷,其目的是使參觀的學生能與各功能實踐區的學生進行互動,激發參觀學生參與實踐創新的興趣,同時也激勵實踐的學生更好地完成科技創新活動。

1.4 多方籌措資金,保證建設順利進行

為了保證航空航天科教實踐基地建設的順利進行,學校多方籌集資金,其中實驗設備處、教務處、國資處及宇航學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分別從航空航天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經費、宇航學院配套建設經費、教學基礎條件專項建設經費、實驗設備處修購專項建設經費、985建設經費中提供了資金支持,確保建設順利進行。

2 航空航天科教實踐基地的運作及成效

實踐基地的建設本著邊建設,邊使用,邊完善的原則進行,從建設使用效果分析,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激發調動了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熱情。

2.1 配合航空航天專業課教學

專業課學習與基礎課學習不同,需要一定的工程背景知識,學生僅從書本上學習這些專業知識會感覺枯燥,提不起興趣。多功能展示區及實踐區的使用可以很好地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如宇航學院開設的飛行器系統概論充分利用了多功能展示區陳列的各種飛行器模型,這種三維立體的直觀感受比書本二維平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知各種飛行器;專業課空氣動力學通過在空氣動力實踐區的演示及學生的動手實踐,可以讓學生更加生動地掌握空氣動力學原理;在專業課現代控制原理學習中,學生通過在飛行仿真控制實踐區的動手參與,可以很好地驗證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隨著各功能區的不斷改進、補充和完善,將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補充課堂教學。

2.2 開設公開選修實驗課

為了更好地發揮實踐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各功能區的設施,實踐基地直接開設面向全校學生的實驗選修課。如依托航空航天模型制作實踐區開設了多功能飛行器設計實驗選修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及實踐動手能力,從學生的反饋看,效果非常好,他們的選課積極性很高。課程實踐環節以分組合作的方式開展,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對學生分工合作、組織協調能力的培養也有很大幫助。

2.3 提供平臺,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比賽

興趣是創新的原動力。通過鼓勵參加競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是航空航天科教基地建設的目的之一。青年學生具有強烈的榮譽感,爭強好勝。科教基地正是抓住了學生這些特點,為他們材料設備,制作場地等硬件支持[4],鼓勵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比賽。

到目前為止,實踐基地支持學生參加的比賽包括2011年、2012年的“科研類全國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2011年、2013年的“中航工業杯國際無人飛行器創新大獎賽”,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以及北京市級和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比賽,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很多學生正是通過實踐基地的培養,獲得了保研資格。

2.4 教學相長,完善實驗隊伍建設

通過鼓勵學生參加比賽,實踐基地自身也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一個個成績的取得,都是實踐基地背后支持的結果,學生感受到了參與實踐基地活動的樂趣,學校也更加重視實踐基地的建設。在學校和學院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實踐基地有專職人員2人,指導教師10余人,從事創新活動的學生人數保持在30人左右。同時一些任課教師也體會到科教基地的作用,也愿意參與實踐基地的建設。這些都為實踐基地建設提供了人力及物力保障。

3 結束語

航空航天科教實踐基地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更是學校孵化創新特色人才的重要場所。抓好科教基地建設是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的關鍵,通過科教基地的建設,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面對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只有青年人的創新能力增強了,才能實現科技的真正進步,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以學校“拓天”發展為契機,以培養學生科技創新為主要目標,我們充分利用場地條件,調動各方因素,克服多種困難,因地制宜地開展實踐基地建設,堅持以人為本,逐步推進科教基地的建設創新和管理創新,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人才而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 刁鳴.示范中心創新實驗室的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1):74-77.

篇(4)

1、光纖纖芯,由石英玻璃制成的橫截面積很小的雙層同心圓柱體。性脆,易斷裂,需外覆保護層。可分為微結構光纖和保偏光纖,可以用來傳輸數據,涉及主要有軍事、國防、航空航天、能源環保、工業控制、醫療衛生、計量檢測、食品安全、家用電器等諸多領域。

2、1966年高錕先生在文章中首次提出利用介質光導纖維以光載波傳輸信息,由此奠定了光纖作為介質傳光的理論基礎。經過幾年的研究,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首次拉制出損耗為20dB/Km的光纖,較大地降低了光纖的傳輸損耗從此使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成為可能。近年來科研工作者研究發現,由于光纖具有靈敏度高、抗電磁干擾能力強、體積小、易于集成等優點,光纖傳感技術成為光電技術領域活躍的分支之一。

3、光纖傳感技術涉及領域廣泛,主要有軍事、國防、航空航天、能源環保、工業控制、醫療衛生、計量檢測、食品安全、家用電器等諸多領域。其中涉及到的幾種主要傳感器主要有:光纖陀螺儀、光纖水聽器、光纖光柵溫度傳感器、光纖電流互感器等各種光纖傳感技術。微結構光纖及保偏光纖以其靈活的結構和奇異的特性成為光纖傳感領域的中堅力量。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一、 引言

目前測度產業生產率的方法主要是總量生產函數、隨機前沿生產函數(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ethod,SFA)和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適用于不同的條件,其中DEA法要求較高的數據準確性,SFA法考慮了隨機誤差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允許存在無效率,能較好的模擬經濟狀況。由于航空航天產業在發展中存在隨機擾動和不可觀測因素,采用SFA法應該更為適用。

技術創新要素是產業創新要素的核心,創新組織要素和創新環境要素圍繞著技術創新要素發揮作用。因此,文章采用SFA的方法對我國航空航天產業1995年~2011年的技術效率進行了測度,并分析了時間、地區特征、人力資本素質、研發投入、企業規模及制度等對技術效率的影響,為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和技術提升提供借鑒。

二、 模型與數據來源

1. 航空航天產業生產效率基礎模型。文章采用Battese&Coelli(1995)提出的SFA模型 ,假定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生產函數為CD生產函數,則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為:

Yit=A(t)K?琢itL?茁itevit-uit i=1,…,I;t=1,…,17(1)

兩邊取對數,(1)式變為:

lnYit=?子+?仔?子+?琢lnKit+?茁Lit+vit-uit (2)

其中,Yit、Kit、Lit分別是i省t年產業總產出、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琢、?茁是資本、勞動的產出彈性;A(t)=e?子+?子?仔為t年各省市前沿技術進步水平,其中e?子是基年即1995年產業初始技術水平,?仔是前沿技術水平進步速度;vit-uit是隨機擾動項:vit是經濟系統自身存在的隨機誤差,服從對稱正態分布,即vit~N(0,?啄2v);uit是技術無效率項,服從單側正態分布,即uit~N+(mit,?啄2u),mit是技術無效函數。

影響uit的因素很多,制度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此外還有企業規模、人力資本素質、研發投入、能源消耗狀況、產業生命周期及產業密集度等。限于數據的可得性,將uit設定為人力資本素質、研發投入、企業規模和制度的函數,并考慮時間和地區因素:

mit=?漬+?茲t+?準1Locit+?準2Humit+?準3RDit+?準4Scaleit+?準5Systemit+wit i=1,…,I;t=1,…,17(3)

其中,?漬i(i=1,…,5)是技術無效率函數中第i個因素的截距項;t為時間趨勢,系數?茲為正表明技術效率隨時間的推移遞減,反之亦然;Loc、Hum、RD、Scale和ystem是地區特征、人力資本素質、研發投入、企業規模和制度,系數?準i為正表明第i個因素對技術效率的作用是消極的,反之亦然。各個變量含義見表1。

(4)

式中?酌是指式(2)隨機擾動項占技術無效率項的比重,?酌越趨近于1,前沿生產函數和技術無效函數的設定就越合理,采用隨機前沿模型就更合適。

2. 數據來源與處理。文章主要數據來自《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航空航天產業的統計數據最早可至1995年,所以研究期間為1995年~2011年,樣本是去除數據缺失較多的、海南、新疆、寧夏、云南、浙江、內蒙古以外的其他22個省市。此外,價格指數來自各年《中國統計年鑒》。

各指標數據選擇及處理如下:

(1)總產出(Y)選取了能大體反映產業發展的當年價總產值,并采用以1995年為基期的各省市第二產業價格指數進行縮減以消除價格干擾。

(2)勞動(L)選取從業人員平均數,即年初就業人數與年末就業人數的均值。

(3)資本(K)的選取,1995~2005年為年末固定資產額,2006~2011年根據(5)式永續盤存法計算,即在上年折舊后加當年固定資產投資額。航空航天產業是高技術產業,資產提前報廢、更新、淘汰的可能性較大,設備的技術損耗也會導致固定資產價值驟減,在借鑒會計上飛機、電子設備等折舊處理方式將折舊率取值15%。之后,用各省市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將固定資產值統一折算到1995年不變價,其中廣東缺乏的1995~2000年價格指數數據用地理和經濟水平接近的福建替代。

Kit=Kit-1(1-)+Iit(5)

其中,Kit、Kit-1、、Iit分別是i省t年固定資本存量、i省 t-1年固定資本存量、固定資產折舊率和i省t年固定資產投資額。

(4)無效率因素:①地區特征,將22個省市分為東中西3個地區,分別取值1、2、3。②人力資本素質,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占從業人員的比重。科學家和工程師知識水平高且實踐經驗豐富,是技術創新的主要貢獻者,這一指標能大致反映產業人力資本水平。③研發投入,是R&D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涵蓋了企業內部開展R&D活動的實際支出,能準確反映產業的R&D水平。其中,總產值以1995年為基期的第二產業價格指數進行了縮減。④企業規模,是產業總產值與企業數量的比值。產業內企業的數量是衡量市場結構和容量的重要指標,也能反映行業進入和退出的難度。⑤制度,用樊綱等(2011)的市場化進程指標來刻畫,他從政府與市場關系、非國有經濟發展、產品市場發育程度、要素市場發育程度、市場中介組織發育與法律制度環境5個方面綜合測度了市場化進程,此外,用趨勢外推法估算缺失的1995年、1996年、2010年及2011年的數據。

三、 實證結果及分析

利用Frontier4.1軟件得出模型的參數估計值和檢驗結果,并得出各省市航空航天產業1995年~2011年的技術效率水平(見表2及表3)。

1. 航空航天產業生產函數分析。據表2的結果,LR統計檢驗值的顯著性水平為1%,表明(1)式中誤差項vit-uit復合結構明顯, SFA法比OLS法更恰當;估計量?酌=0.612統計結果顯著,表明技術無效率中隨機誤差項的影響高達61.2%、統計誤差等不可控因素比例低,模型設定合理可靠,有必要分析技術效率未能充分發揮的原因。截距和時間趨勢項系數為1.662和-0.061,表明1995年產業前沿技術進步水平為5.270(e1.662),之后以年均6.1%的速度下降。這可能的原因是:航空航天產業是國防科技工業中相對封閉、開放度小的行業,盡管十五大以來進行了改革,但科研、生產兩張皮現象依舊存在,科技成果難以實現產業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是漸進式的,這也有可能是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無序狀況。資本、勞動的彈性系數分別為0.350和0.712,表明勞動貢獻度是資本的2倍。這也說明航空航天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科技人員在技術設備投入基礎上進行產品的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研發;重大技術R&D中需要大量科技人員長期持續的共同開發,勞動力及高科技人才作為稀缺要素發揮重要作用。此外,資本與勞動彈性系數之和大于1,表明產業具有容易形成規模報酬遞增的特征。

技術無效函數中,時間趨勢項系數值為-0.002,表明產業技術效率年均增加0.2%,但統計結果不顯著。前沿技術下降伴隨技術效率提高的原因可能是:①我國尚未形成自主創新的技術創新體制,還處于依賴國外先進技術的狀態,如我國不具備生產渦輪風扇發動機或先進火控系統的能力;②產業部分是國防科技工業,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會造成技術前沿下降的錯覺。例如某些航空產品或軍用航天器只是國防建設的需要,不參與市場流通,統計數據上無法顯示。地區變量系數值為0.079,統計結果略微顯著,表明東中西部地區產業技術效率呈現遞減狀態。

人力資本素質系數值為-0.010且統計結果較為顯著,表明人力資本能積極提升產業技術效率,提高雇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人員的比重可以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Vandenbussche等(2006)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會使勞動力會對技術效率產生不同的影響,文章研究結果與其一致,表明科學家和工程師比重上升1%會提高1%技術效率水平,因為科學家和工程師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可見,航空航天產業吸收的勞動力具有較高的素質水平,對產業技術效率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研發投入系數值為0.022且統計結果顯著,表明研發投入對產業技術效率具有消極影響。研究期內各省市及全國水平的研發投入總體上漲,但研發績效不高,這與鐘衛等(2011)的研究結果一致,他認為在經濟發展初期加大R&D投入能有效提高技術創新效率,但隨著企業深入發展應重點調整經費投入結構。此外,航空航天產業企業大多由國家或國有控股,近年雖有下降但國有比例仍高達50%。雖然國有企業有規模、政府特許等優勢,但激勵卻不充分。十五大以來中央對國防工業做出的多次部屬是對改革的進一步延伸。

企業規模系數值為-0.134且統計結果顯著,表明企業規模是積極的影響因素。產業具有高投入、高技術和高風險等特點,進入的企業都有一定的規模。研究期內各省市企業規模變化起伏:相對來說,黑龍江、江西、遼寧的企業規模曾較高(≥6億元/企業)但變化急劇;大多數省市都在0~2之間。產業中大型企業比重不到20%,大中型企業比重在50%左右,并未形成良好的企業規模;此外,《2012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有12家航空公司,其中我國雖然有2家但上榜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在排名、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方面都與排名第一的波音公司差距較大。

制度系數值為-0.148且統計結果顯著,是影響最大的因素。研究期內各省市市場化程度逐年提高,東部優于中部優于西部;位于沿海的廣東、江蘇、福建、上海等省市的市場化程度最高,而西部陜西、甘肅等省市只有發達地區的一半。1964年推行的三線建設將44項中的21項國防工業企業投放在西部,可見產業半數左右企業在西部地區;2001年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政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西部省市的市場化程度,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2. 航空航天產業技術效率分析。根據計算結果(見表3-1及表3-2)對產業技術效率從區域角度進行分析。

(1)航空航天產業技術效率總體分析。依據測算結果(表3),表明研究期內技術效率均值離效率前沿面較遠,僅為0.472,即實際產出水平只占最優隨機產出水平的47.2%(表明既定產出水平下能節約52.8%的投入)。可見,產業未能發掘現有科技資源和技術潛力,資源使用效率、管理水平及產業技術實際利用率低。盡管產業平均技術效率不高,但總體是逐年增長的。

(2)航空航天產業技術效率區域分析。由于地域稟賦、國家政策不同造成我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呈現東強西弱。產業區域技術效率的具體情況(見表4):各個區域技術效率存在顯著差異;東西部增長較快,中部略微增長,所以2000年前原本領先的中部被東部趕超。各省市技術效率排行中,中部的黑龍江和江西排在第一和第三,技術效率值分別為0.85和0.75;大部分東部省市排名都很靠前;西部省市排名全部靠后,甘肅和山西技術效率值最低只有0.23。

航空航天產業區域技術效率差異顯著,最高省市和最低省市相差高達0.62。黑龍江、廣東、江西高效利用了現有技術,效率值都在0.75以上;吉林、甘肅和山西效率最低;9省市技術效率不足0.4。從各省市的變動趨勢來看:高效率省市(≥0.60)除遼寧2003年前增長快速外的變化起伏;陜西、四川、甘肅、貴州、河北等低效率省市(≤0.3)正逐步釋放內部潛力保持低速持續增長。

黑龍江研發投入處于中等且逐年增長、企業規模領先,產出水平很高,因而技術效率最高。黑龍江是工業發展的搖籃,產業全國影響大,其中哈爾濱民航產業發展也很突出。廣東位于沿海地區,能吸引眾多外資和高技術人才,企業規模雖然遞減但處于全國領先,即使研發投入不高但產出規模大。盡管廣東沒有被納入軍事航空制造業布局,但在航空關聯制造業相關領域國內市場占有率名列前茅,并在2010年推行《廣東省航空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5年)》促進產業發展。

山西、甘肅位于內陸或經濟不發達地區,產業發展相對較為緩慢,技術效率值偏低。山西技術效率值總體下降;吉林技術效率大致維持在同一水平;甘肅的技術效率逐年緩慢提高;這些變化一部分是由于受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一部分也與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和國防科技工業布局有關。

四、 結論和建議

航空航天產業發展過程應重點關注技術效率問題。文章用SFA法實證測度了1995年~2011年航空航天產業的技術效率,并對時間、地區特征、人力資本素質、研發投入、企業規模和制度等技術無效率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結果:

1. 我國航空航天產業技術效率水平較低,研究期內均值只有0.472。技術效率各年均值波動增長,雖然從0.374上升到0.539,但仍有46%的上升空間。從無效率因素來看,時間趨勢不是很顯著;人力資本素質、企業規模、制度因素對技術效率具有積極的影響,應適當加大或提高這部分的水平;研發投入作用消極,應對投入結構進行調整。

2. 航空航天產業技術效率存在區域差異,區域效率均值排序為東部>中部>西部,黑龍江、廣東、江西技術效率值排名前三,吉林、甘肅和山西排名最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期間內西部技術效率持續穩定的增長,中部是早期處于領先的情況下后期被東部趕超。

綜上所述,人力資本素質、企業規模和制度等因素對航空航天產業技術效率具有積極影響,研發投入的作用是消極的。為了加快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的增長,不僅需要完善教育、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體系,也應當擴大企業規模、使之形成規模效應,并推進市場化改革,保證所需人才、基礎設施和制度支撐條件,此外也應改革國防科研體系,在改革研發投入結構的基礎上提高研發投入,最終促進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丁兆浩.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性.東方企業文化,2011,(14):82-83.

2. 欒春娟,王賢文,梁永霞.世界航空航天技術領域專利競爭.科技管理研究,2008,(12):429-433.

3. 霞飛.與三線建設.黨史縱覽,2004,(11):10-15.

4. 徐杰,楊建龍.全要素生產率研究方法述評.現代管理科學,2010,(10):3-5.

5. 張政治,謝毅梅,張文強.我國航空航天產業創新能力提升路徑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1,(5):7-10.

6. 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3.

7.鐘衛.中國區域R&D投入績效的統計評價.統計與決策,2011,(7):91-93.

篇(6)

新雷能是電源行業起步較早、技術實力雄厚、規模較大的專業電源供應商,在產品研發、技術創新方面一直保持高投入,并持續不斷地將技術成果轉化為產品。 經過近二十年的行業發展,“雷能電源”已經成為行業內的高端品牌。

通信領域具備深厚技術基礎

在通信領域,隨著國內信息產業的突飛猛進,以及先進生產加工設備的引進、使用,本土電源廠商正逐漸向高端市場拓展。國際產業轉移以及中國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也帶來了中國電源市場的商機,吸引了眾多國外知名公司M軍國內電源市場,對國內電源行業的發展和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雷能電源產品廣泛應用于通信網絡設備領域,隨著中國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和通信網絡產業的換代升級,公司業務也得以快速發展,與多家國內重要的(光)通信、網絡設備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新雷能的電源產品在通信領域應用超過十五年,具備深厚的技術基礎及研發實力;近年開始研發大功率電源,正式進入通信大功率電源領域,通過不斷研發和摸索以及對客戶需求的不斷跟進,在通信大功率電源行業迅速取得突破。

目前,與新雷能合作多年的國內客戶有大唐移動以及烽火通信,國外客戶有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通信,并與三星電子建立了合作關系;此外,公司跟蹤歐洲、北美市場多年,可通過海外客戶開辟國外市場,公司未來在通信領域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公司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國內一流的通信電源供應商,并通過其產品的高性價比獲得了海內外廠商的認可。

成為航天軍工領域重要電源供應商

近年來,隨著國內通信電源行業的快速發展,電源效率和小型化的水平等得到大幅提升,國內電源行業的電源工藝及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對航空、航天及軍工領域的投資加大,國內軍工電源的發展也得到有力的帶動,國內航空航天及軍工電源產品與國外領先品牌的技術差距逐年縮小。

篇(7)

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一般由八個指標構成,分別是學生、專業教育目標、學生成果、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學校支持等。其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的課程設置,為了能支持畢業要求的達成,課程體系設計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我國各高校在啟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過程中,發現課程體系設置是否科學、合理、會規直接影響到畢業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進而影響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的可達性。因此各高校針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和要求,提出了各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做法和經驗。西北工業大學的張清江等通過調研我國工程教育與專業認證發展歷程,對我國航空航天專業與其他已獲得資格專業進行對比分析。并結合國際航空航天質量體系認證中的要求,從航空航天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必要性、專業特點、航空航天工程教育現狀等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結合現代中國工程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針對航空航天類專業認證的新方式、新方法,并對航空航天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需要注意的特性進行討論。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會強等依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通過明確培養目標,解析培養要求,從課程設置、實踐環節、畢業設計等方面進行了課程體系改革探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任紅衛等分析了我國工程教育的現狀,并探討了在工程教育專業背景下電氣專業的教學改革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浙江工業大學姜理英等人基于對工程教育專業論證的國際比較,結合環境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必要性,從培養計劃的調整、課程體系的優化、實踐教學的強化和師資隊伍的提升四個方面,綜合系統地提出了對環境工程專業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優化和提升的路徑。張秋根等人根據環境工程專業規范和認證標準要求,以南昌航空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對其核心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內容兩方面進行了優化與規范的探討。為了重視國際認證的引領作用,加強專業辦學品牌建設,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動專業的航空航天辦學特色,緊跟國內能動專業人才需要,提升其人才培養質量與專業競爭力,從而拓寬自身生存發展空間,因此需要開展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能動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2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下南航能動專業課程體系優化

通過對國內外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分析與研究,利用對中國近幾年的專業認證與評估成果的調查與研究,對其進行梳理,依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課程設置要求,依據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能動專業建設相關內容與特色,以培養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教育專業人才為目標,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動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優化。以培養要求為基準,著手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并對本科培養大綱進行相應的修訂,從而實現培養目標。確定能源與動力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應修總學分數不能少于180學分。

2.1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能源與動力專業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是指該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課程,主要包括高等數學(11學分)、大學物理(6.5學分)、大學英語模塊(10學分)、C++語言程序設計(3學分)等方面共六門課程,總共30.5個學分。因此能源與動力專業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占總學分的比例約為17%,達到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至少占總學分的15%的要求。

2.2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工程基礎類課程和專業基礎類課程主要體現數學和自然科學在該專業應用能力培養,而專業類課程主要體現系統設計和實現能力的培養。其中工程基礎類課程主要包括電子電工技術(5學分)、理論力學(3學分)、材料力學(3學分)、工程圖學(4.5學分)以及機械設計基礎(3學分)等課程,總共為18.5個學分;專業基礎類課程主要包括工程流體力學(3學分)、工程熱力學(3學分)、傳熱學(3學分)和化學反應動力學基礎(2學分)等課程,總共為11個學分。因此工程基礎類課程和專業基礎類課程必須要修滿至少29.5個學分。對于專業類課程,由于能源與動力專業具體有兩個培養方向:方向一為熱能動力方向,主要陪養就業方向為航空發動機、地面燃氣輪機等相關單位;方向二為能源利用方向,主要培養的就業方向為電廠、新能源以及制冷等相關單位。因此其專業類課程既有相同的專業課程,也有自身特色的課程。其中燃燒原理(2.5學分)、燃氣輪機原理與構造(3學分)、熱能綜合利用(2學分)、熱交換器原理與設計(2.5學分)以及熱工測量原理與方法(2學分)等,總共12個學分,這些課程為能源與動力專業兩個培養方向都必須學習的專業類課程。另外每個培養方向又有其特定的專業類課程必須選修,其中熱能動力方向專業類課程包括葉輪機原理(2.5學分)、燃氣輪機控制原理及應用(2學分)、燃燒技術與分析(2學分)、內燃機原理與構造(2學分)、工程傳質與應用(2學分)等共9門課程;能源利用方向專業類課程包括泵與風機(2學分)、供熱工程(2學分)、鍋爐原理(2學分)、制冷原理與技術(2學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2學分)以及熱力發電技術概論(2學分)等共10門課程。無論學生學習哪個方向,共同學習的專業類課程與特定選修的專業課程之和必須要修滿至少28個學分。因此,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必須要修滿的學分數為:29.5+28=57.5學分,因此該類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約為32%,達到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至少占總學分的30%的要求。

2.3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能源與動力專業設計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軍事訓練,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力與過硬的身體素質;(2)各種課程的課程設計,如: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設計、C++語言課程設計等,主要培養學生對各門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實際應用能力;(3)工程訓練,主要包括機械加工方面的車、磨、銑、刨、鑄造以及焊接等金工實習,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4)下廠實習,大三暑假期間,在指導老師帶領下去中航工業集團下屬的企業或電廠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下廠實習,鍛煉學生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工程實際中的能力;(5)畢業設計,指導老師開設的畢業設計題目一般都來源于實際工程問題,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大四下半年開展為期半年的本科畢業實際,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源與動力專業要求學生在實踐能力與畢業設計方面修讀的總學分不低于42.5,占總學分的23.6%,達到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至少占總學分的20%的要求。

2.4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能源與動力專業在人文社會科學類通適教育課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模塊:(1)通適基礎教育平臺,主要包括形式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安全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共19.5個學分;(2)國防軍事模塊,包括航空航天概論、軍事高技術概論等,至少修滿1.5個學分;(3)文化素質模塊,主要包括文化歷史、藝術鑒賞、科技基礎、哲學社會等課程,至少要修滿6個學分;(4)創新創業類模塊,主要包括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創業基礎以及經濟管理等課程,共5.5個學分。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總共需修滿32.5個學分,占總學分的18%,達到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至少占總學分的15%的要求,使學生在從事工程設計時能夠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

2.5航空航天特色類課程的設置為了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專業的航空航天特色,在開設的課程中,如國防軍事模塊、專業類課程以及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中,課程教學內容包含濃郁的航空航天特色,由于指導老師所從事的科研項目都是來自于國防工業集團,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因此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講課過程中,所列舉的實例都是以航空航天為背景的工程問題,特別是畢業設計和下廠實習,因此在能源與動力專業課程優化過程中,充分突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航空航天特色。

2.6注重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直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在大學期間積極的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主要包括:(1)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科技類競賽,如:流體力學大賽、節能減排大賽、開設卓越班等,并且科技競賽獲得獎勵的同學在保研方面給予政策上的傾斜;(2)安排學生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工作,讓學生在參與科研過程中更好的掌握好該專業的理論知識,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拓展學生的科研視野。

2.7學習進程大學生本科期間的各門課程是相互銜接的,因此需要考慮課程之間的匹配與銜接,如圖1所示。學習進程主要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基礎課程,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機等;二是學科基礎,包括結構和流體力學、熱學和電學方面的課程;三是專業課程,主要包括了熱能動力和能源綜合利用兩個方向的相關課程。整個課程體系分為三條線:第一是流體和熱學相關的課程,如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燃燒學等;第二是結構力學方面,包括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等;第三是計算機語言方面的課程。因此在安排各門課程的學期上需要考慮上述課程銜接問題,從而最終制定出合理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教學計劃表。

篇(8)

[中圖分類號] F7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我國自實施“科技興貿”戰略以來,相繼制定了一系列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這些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高技術產品國際貿易的開展。我國科技部《中國高技術產業數據(2012)》顯示,2011年中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突破萬億美元,貿易順差達856億美元;中國香港、美國和歐盟是我國高技術產品的前三大出口市場,共占據61.4%的出口份額,而香港地區多為轉口貿易,最終消費地則主要以美國和歐盟為主;我國高技術產品的進口主要來自于亞洲的韓國、中國臺灣和日本,三者之和占據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口市場45.1%的份額,而歐盟和美國則位居其后。

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推出創新戰略,提出“再工業化”之路和清潔能源計劃,重振美國經濟;我國一直將高技術產業列為重點發展和扶持的產業之一,金融危機后我國制定了《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并將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鑒于美國在全球高技術領域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國與美國經貿關系的相對重要性,分析我國與美國高技術產品貿易,具有重要意義。

二、數據來源與分析指標

(一)數據來源

我國科技部和商務部參照美國先進技術產品(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 ATP)進出口目錄,確定了中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統計目錄。該目錄包括生物技術、生命科學技術、光電技術、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材料技術、航空航天技術和其他技術共九大技術領域,突出了高、精、尖的技術特點。按照國際可比性原則,本文依據海關合作理事會《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HS)》,選取六位數《HS2002》版本的上述九大領域高技術產品年度進出口統計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樣本區間為2002-2011年,數據來源于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其中報告國選擇中國,伙伴國選擇美國,貿易流向包括進口和出口。

(二)分析指標

1.GL指數

Grubel和Lloyd(1975)年提出GL指數,作為衡量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 IIT)水平的重要指標:

其中Xi與Mi分別表示i產業的出口額和進口額,GLi∈[0,1],0表示完全產業間貿易,1表示完全產業內貿易。若i產業中包含n種產品,則以每種產品的進出口額占i產業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權數計算的i產業內貿易指數:

當產品分類不夠精細時計算出的GL指數,容易產生產業匯總偏誤,虛高產業內貿易水平,影響實證研究的解釋力,因此學者建議至少采用SITC三位數層次或HS四位數層次的貿易數據,衡量產業內貿易水平;由于UN COMTRADE數據庫中對于商品成交數量單位的統計,HS統計數據要比SITC統計數據記錄得詳細,例如對于不同的商品采用升、千克、件數等具體單位,計算進出口單位價值時相對科學。所以,本文選取HS六位數編碼統計數據作為研究樣本。

2.貿易特化系數

GL指數只是衡量了產業內貿易的水平,不區分國際貿易流向,因此可以借助貿易特化系數(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加以補充。i產業的TSC表示為:

一般而言,TSCi∈[-1,1]。TSC越接近于1,說明該產業出口額遠超過進口額,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就越強;反之,若TSC越接近于-1,則說明該產業出口額遠小于進口額,該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就越弱。

3.FF份額指數

Fontagné和Freudenberg(1997)將貿易類型劃分為產業間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和垂直產業內貿易,進而可以計算不同類型貿易所占的份額。

一般而言,各國出口統計以FOB價格計值,進口以CIF價格計值,考慮到運費、保險和利潤等因素,在FOB價格基礎上加成25%是合理的,即質量相當的同種產品的出口單價和進口單價之比( )應位于合理的區間內,此時雙方開展的貿易類型為水平型貿易;若 超出該區間,則雙方進行的貿易為垂直型貿易。表1體現了這種思路。

4. FF份額指數擴展

盡管FF份額指數能夠顯示出產業間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和垂直產業內貿易的份額,但不能衡量出貿易國出口產品的價格水平和競爭力水平,從而無法判斷在垂直產業內分工中所處的位置。鑒于中美高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以垂直型為主,因此可以在FF份額指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垂直產業內貿易劃分為兩種類型:低端垂直產業內貿易(VIITL)和高端垂直產業內貿易(VIITH)。若 1.25,則貿易類型為VIITH。從事VIITL的國家以生產和出口低質低價產品為主,在高技術產業鏈國際分工中處于加工制造環節;而從事VIITH的國家則以生產和出口優質高價產品為主,在高技術產業鏈分工中處于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環節。

三、中美高技術產品分工與貿易模式分析

(一)產業內貿易水平

九大技術領域中,生物技術和其他技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偏低,樣本區間內GL指數均低于0.1,年度均值分別為0.06和0.04,標準差分別為0.01和0.03;生命科學技術和材料技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相對較高,年度均值分別為0.35和0.44,標準差分別為0.02和0.22,材料技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波動相對較大,2011年和2012年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分別為0.75和0.81;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業內貿易水平呈下降趨勢,由2012年的0.29逐漸降至2011年的0.05,轉變為以產業間貿易模式為主;光電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基本穩定;航空航天技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近年來略有增長。

(二)產品競爭力

九大技術領域中,計算機與通信技術、其他技術產品TSC歷年均為正,均值分別為0.88和0.66,說明我國該兩類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比較優勢;電子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材料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四類產品歷年TSC均為負值,說明我國這四類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比較劣勢;光電技術產品由負值逐漸轉變為正值,說明我國此類產品正逐漸建立起比較優勢;生物技術產品逐漸由正值轉變為負值,說明該類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惡化;生命科學技術產品整體而言呈處于比較劣勢。

從全部高技術領域產品來看,對美貿易中,我國具有弱比較優勢,這似乎與上述按領域分析的結果相矛盾,因而需要做進一步分析。通過計算每個技術領域產品進出口額占所有高技術領域產品的進出口額的比重,可以得到我國高技術產品對美貿易的結構。

由表4可以看出,我國九大技術領域中,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品的進出口額占據絕對優勢,歷年平均比重達67%,其次是電子技術產品和航空航天技術產品, 歷年平均比重分別為12%和8%,由此不難解釋我國對美貿易高技術領域產品的弱比較優勢。

(三)貿易模式

采用FF方法計算的同一產業的產業間貿易份額、水平產業內貿易份額和垂直產業內貿易份額三者之和等于1,因此,可以采用三角形圖直觀地分析上述貿易類型,離頂點越近,說明該類型貿易份額越多;離頂點越遠,則該種類型貿易份額越少。

圖1顯示出各標志點離水平產業內貿易頂點較遠,說明整體而言,我國高技術產品水平產業內貿易比重過低。生物技術、其他技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這與GL指數相符;材料技術產品以產業內貿易為主,2002年,材料技術產品以垂直產業內貿易為主,而2011年水平產業內貿易則占據近40%的份額;電子技術產品2002年三種貿易類型均占據一定比例,到2011年則發展為以垂直產業內貿易為主,兼有少量產業間貿易;航空航天技術、計算機與通信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和光電技術產品以產業間貿易和垂直產業內貿易為主,產業間貿易份額要大于垂直產業內貿易份額;生命科學技術產品產業間貿易和垂直產業內貿易均有,但垂直產業內貿易份額要明顯大于產業間貿易份額。

(四)產業分工

由于生命科學技術、電子技術和材料技術產品垂直產業內貿易份額較高,因此,進一步計算這三類產品VIITL和VIITH在垂直產業內貿易中所占比重,從而可以判斷出,我們在產業鏈分工中所處的位置。

由表5可見,各年份我國生命科學技術、電子技術產品VIITL的比重明顯高于VIITH的比重,說明這兩類產品出口單位價格明顯低于進口價格,在中美產業分工中處于產業鏈低端,對美貿易中,以出口低價格低技術含量、進口高價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為主;材料技術產品起初處于產業鏈高端,然而,近年競爭優勢逐漸喪失,2011年對美貿易中,主要出口低端產品。

四、結論與建議

依據樣本數據計算,2002年中美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243億美元,順差41億美元;2011年進出口總額則增為1150億美元,順差擴大至591億美元。雖然整體而言,我國對美高技術產品貿易呈現順差,但是我國高技術產品競爭力不均衡,只是在計算機與通信技術和其他技術領域建立了比較優勢,對美貿易以產業間貿易模式為主,互補性較強;光電產品領域正逐漸建立起比較優勢;而其他6個領域均處于比較劣勢,此外,我國高技術產品對美貿易順差與美國對華技術出口管制有很大關系。

中美高技術產品貿易模式以產業間貿易和垂直產業內貿易為主,而垂直產業內貿易份額較多的生命科學技術、電子技術和材料技術產品分工中,我國處于產業鏈低端,以加工制造為主,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產品,缺乏國際知名品牌,出口產品附加值很低,國際競爭力不足。因此,建議采取如下對策:

(一)多角度入手解決中美高技術產品貿易失衡問題

在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技術產業領域,如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領域,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和國際市場競爭,擴大對美直接投資數額,實施“走出去”戰略,進行國際化經營,有助于減輕對美貿易順差壓力,減少貿易摩擦;改善對美高技術產品貿易結構,適度降低加工貿易所占比重,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使其由簡單的組裝加工向研發設計、營銷物流等高端環節延伸;重視進口對于外貿協調發展的平衡作用,在技術管制相對寬松的領域,可以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擴大產品的進口規模,在技術管制相對嚴格的領域,只要技術條件允許,可考慮進口其中間產品,在國內加工成成品銷售,有助于減少貿易順差;加強與美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溝通與協商,敦促其放寬對華技術出口限制,為雙邊高技術產品貿易營造良好的氛圍,有助于扭轉高技術產品貿易失衡的局面。

(二)鼓勵我國高技術企業向產業鏈上游攀升,提高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建立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微觀激勵機制,加大對高技術企業的扶持力度,增加對高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引領企業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注重產品質量和經營效益的穩步提高,使企業從依賴低成本競爭向依靠綜合實力競爭轉變,從規模擴張向集約化生產轉變,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產品的貿易比重,這既是我國開展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關鍵所在,又是增強我國高技術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根本途徑。此外,積極探索技術引進新模式,提高技術引進的有效性,打破技術引進中的不良循環,不斷提高外資項目的技術含量和層次,制定優惠政策引進我國真正需要的高技術項目。鼓勵美國高技術企業來我國直接投資,設立研發中心,不但可以繞過美國設置的高技術產品出口壁壘,而且能夠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加快消化吸收與開拓創新進程,提高國內技術創新的起點和水平,在產業鏈國際分工中爭取到有利地位。

(三)政府應為高新技術產業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首先,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使高技術產業成為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重要推動因素。其次,加快研究和制定符合WTO規則的產業和貿易政策體系,并根據我國高技術產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和技術特征,實施有差別的政策,著力培育和發展技術先進、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與美國相比,我國生物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關鍵領域明顯處于比較劣勢,在今后的政策中應予以傾斜。第三,落實科技興貿規劃,建立和健全國內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稅收和投融資政策,適當加大對部分高技術領域產品的出口退稅力度,強化對高技術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和風險資本投入,發揮出口信用保險對高技術產品貿易的支持作用等,解決高技術企業的融資困境問題。第四是加強與國外政府、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堅持以人為本,完善高技術產業人才的培養、培訓和激勵機制。

篇(9)

1.國內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隨著我國飛機保有量和需求量快速增長,以及為實現從“航空航天大國”向“航空航天強國”發展、提升航空航天工業水平而實施的“大飛機”等項目產業政策的推進,我國對飛行器制造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不斷加大。近些年,各類高校依托教學科研優勢,不斷加強或開設了飛行器制造方面的專業,提高了行業參與度。至今,辦此本科專業的有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昌航空大學等十多所高校。各高校依托自身的優勢,積極開展專業特色化建設,培育自身的專業特長。如西北工業大學偏向于CAD/CAM集成的數字化制造技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突出于板料成型技術專業教學和實驗、中北大學以飛行器特種制造為特色等,形成了面向飛機制造、適應航空航天發展要求的課程培養體系,培養出一批具有飛行器制造工藝技術的航空航天類人才。

從2002年開始,我國高校開始重視本科專業教育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并以此為依托加強學校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如帶領學生深入企業進行現場教學、企業人員為學生講課(講座)、征求企業意見制訂專業培養計劃、訂單培養等。我校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主要面向航天航空飛行器產品制造等相關產業培養鈑金、鉚接、裝配技術類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由于本專業開辦時間短,目前我校在飛行器制造工程人才培養方面仍處在探索階段。加強實踐教學已成為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必然選擇,而其中最有效的途徑是校企合作。

2.校企“3+1”合作辦學的優勢

3+1校企合作辦學指前三學年的培養在校內進行,第四學年除部分課程及實驗教學在學校完成之外,其他現場課教學、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環節均在企業內實施,以強化學生工程實踐、動手能力及綜合素質的培養,簡稱“3+1”合作辦學模式。校企合作辦學“3+1”模式,這種合作教育能夠實現工學結合,為學生提供在真實工作環境下學習的機會,是實現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也是與就業聯系最密切的一種教育模式。

由于有很多限制條件,學校無法投入過多資金購置像企業的一些精密加工設備作為教學儀器設備,所以學生在校內學習期間只能在理論上了解基本成形原理和方法,根本看不到實際的設備及生產工藝過程,也就無法掌握一些知識。而合作教育提供的教學手段和設備資源,彌補了學校的教學條件的不足,解決了教學與生產實際脫節甚至落后于生產現狀的嚴重問題,實現了校企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

學生在航空航天企業生產實踐過程中會認識到,一個不受社會和企業歡迎的人是無法發揮才干的。到企業后,學生清楚地了解了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目標,了解了作為飛行器制造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必須重點掌握的知識,明確了學習目的和方向,增強了學習主動性。在專業知識對生產過程發生作用的親身體驗中找到了成就感和危機感,提高了學習興趣,明確了專業思想,樹立了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觀念,使就業觀念和定位更符合社會與航空航天企業的需求,且學生就業之后,表現出的工程意識、創新意識和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都明顯增強。

3.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校企“3+1”合作辦學模式探析

我校長期以來,一直與一些航天企業有著較好的合作關系,并與其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如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柳州長虹機器制造公司、桂林航天電子有限公司等。這些公司每年都會吸收一批本科畢業生,以補充和優化專業技術人員結構。本科生在外語、計算機及基礎知識等方面表現出了一定的優勢,但普遍存在本科生專業知識與航空航天生產過程的需求脫節比較嚴重、獨立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非常薄弱,同時表現出對社會及企業的了解甚少,融入工作環境的協作精神比較欠缺等問題。這正是畢業生和企業共同擔心的問題。這些公司在航天專業技術領域與我校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在培養學生過程中需要的全部專業知識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可見校企及學生三方都有合作辦學需求的基礎。

3.1合作辦學模式的定位

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采取校內培養和企業聯合培養的方式,即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分為校內學習和企業學習兩部分。學制4年采用“3+1”模式,即3年校內通識類課程、大類學科基礎課程、核類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的理論與實驗教學,著重加強學生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學習、鍛煉和培養;累計1年(主要集中在第四年)校外企業核類部分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重點是最后一個“1”的環節,具體而言在這一年的校外企業實踐教學環節中實行“部分專業課+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的集成化教學方式,著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

3.2“3+1”校企合作辦學的主要特征

3.2.1規范選拔機制,組建一支優秀學生隊伍。第四學年初,學校需要在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組建實驗班進行統一編班授課。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前三年在校成績及獲獎等綜合素質表現,擇優選拔出一定數量的學生,成立“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3+1’校企合作試驗班”。規范的選拔機制應公平公正,公開透明,也是對低年級學生的一種激勵。再則,一支高素質學生隊伍是校企合作有效辦學的重要保障。

3.2.2校企雙方共同制訂和實施培養計劃。試驗班的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應由我校機械工程學院牽頭,與企業共同協商制訂,將學校教學過程和企業生產過程緊密結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在掌握一定飛行器構造、飛行器制造工藝與工藝裝備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基礎上,具有鈑金、鉚接和裝配等基本操作技能,能夠從事飛行器產品零件的設計、生產及裝配、工廠生產管理和服務于第一線的工作的能力。實驗班往往會加入部分企業需要的專業課程,學校無法完成的可由在企業中聘請的兼職教師到學校講授。部分實踐教學依據學校實驗設備條件和企業生產進度協調安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選題應盡量來源于企業的生產實際。

3.2.3建立校企雙向管理制度。學生實踐活動期間,不僅要保障學生安全和日常教學活動,還不能影響企業正常生產,因此,應嚴格實行校企雙向管理制度。學生的勞動紀律考核應由企業負責,盡量與員工保持同步。校企雙方應各派一名專職輔導員,有利于學生日常行為和具體事務協調與管理。由于航天企業有其特殊性,教學管理程序要適應航天企業產品研制與生產中的相關保密規定。

3.3“3+1”校企合作辦學實施的保障措施

許多學校在開展校企合作辦學的過程中,企業合作積極性不高,教學主體在實施過程中缺乏企業的實際參與和互動等問題。為了實現校企雙贏的合作關系,保障校企關系持久穩定,要在以下兩方面下工夫。

3.3.1尋求學校、學生與企業三方協調。學校有教學任務,學生有就業任務,而企業有其生產任務,校企合作教育應該在學校、學生與企業三者間尋求協調和統一,在學校教學管理部門、二級學院和專業教師的精心組織與周密安排下,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和聯系,加強與企業兼職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協調。校企之間要協同制定相應制度,明確各自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職責,成立專門部門,負責協調校企合作各項事宜,真正做到有政策制度的保障。特別要健全學生在企業實踐學習階段的教學質量考核與評價體系,優化企業對試驗班畢業生的擇優錄用機制。

3.3.2培養高質量“雙師型”教師隊伍。近年來,為了加強師資力量,學校引進不少擁有博士學位的畢業生補充到我校飛行器工程專業教師隊伍中,他們雖然有扎實的基礎理論,但工程實踐背景比較薄弱。因此,師資隊伍建設中,除注重學歷、年齡和職稱結構外,還特別強調教師的航空航天企事業單位工作經歷和工程實踐背景。為了加強專業課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要鼓勵或創造條件讓來自高校或沒有一線工作經歷的教師到相關企事業單位掛職,增強實踐能力,以促進校企合作教育的開展。

4.結語

合作辦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在合作教育所有效益中,適合人才市場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是利益的核心。校企合作辦學讓高校走向企業,也讓企業走進高校,將高校的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踐有機融為一體。這種辦學模式對促進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拓寬人才培養思路非常有利。

參考文獻:

[1]蔡向朝.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形式與內容[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志科學校學報,2005,23(5):23-27.

篇(10)

1978年2月,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學生,在徐遲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的鼓舞下,倪勤懷揣著理想進入南京大學數學系學習,開始了他維系一生的數學之旅。1984年10月倪勤獲得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此后六年他留在南京大學數學系擔任講師。1990年后他經選拔后受國家教委派遣來到德國拜羅伊特大學數學系學習,師從Schittkowski教授,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獲得了德國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 他沒有留戀國外的優越的生活與工作條件, 毅然回國工作。在中科院計算數學所完成了兩年博士后工作于1995年12月,在朱劍英校長的邀請下,倪勤教授來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作。

來南航后一年不到,倪教授就先后被任命為理學院院長助理,理學院副院長, 理學院院長。在院長這個崗位上干了六年直到向學校主動請辭。在擔任管理工作期間,他大公無私,辦事公道,在積極引進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為后來理學院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繁忙的管理工作并沒有影響倪教授的科研工作,他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 主持和參加省部級基金項目3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共發表學術論文六十余篇,所發表的論文和著作被SCI收錄17篇,EI收錄7篇。200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倪勤教授的專著《最優化方法與程序設計》,該書深入淺出,系統地介紹了非線性優化基本理論、方法與程序設計。同行專家與相關專業的讀者表示,該書“精煉而實用”,被一些學校選為研究生教材。

倪勤教授取得上述成就是與他注重與國內外同行的合作分不開的,他多次到國內外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做訪問研究員和訪問教授。他還是個優秀的教師,曾經連續三年擔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大學生數模競賽全國賽區一等獎指導教師;兩次獲得校教學優秀二等獎,教授的課程被評為江蘇省優秀研究生課程;2004年,他獲得省優秀教改成果一等獎兩項。他已培養碩士畢業生30余名,博士畢業生3名。他的平易性格與負責精神深受學生的尊敬與愛戴。

上一篇: 科研人員管理 下一篇: 高效團隊的基本特征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一级一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 色花堂精品国产首页 |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免费 | 亚洲人成一区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