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7:02: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鄉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鄉村旅游(Ruraltourism)尚沒有達成統一的界定認識,但一般都認為鄉村旅游是依托農村地區原來就存在的田野、草場等典型的自然的景觀、傳統民居建筑和文化遺產等資源,開展農村休閑游和農業田園生態游的基礎上,進行小規模會議接待、素質拓展訓練營以及漁獵、滑雪、漂流等與健康、文化、教育相關的各種休閑活動項目的旅游方式,一般來說,鄉村旅游大都注意宣傳、強調人對大自然的親近關系,強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當前,鄉村旅游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通過鄉村旅游項目的開展,如觀光采摘農業、農家樂、民俗村等,帶動觀賞類的經濟作物如桃花、荷花等的種植,其中餐飲接待是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的主要經營項目,有條件的地方開始較積極的推介民俗文化消費,這在貴州、湖南、云南等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表現的比較突出;將農村景區化,用景觀意識建設農村,用旅游理念經營農業,培養新型農民,使鄉村民居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形成環保、生態、文化旅游強勁發展勢頭。總之,未來鄉村旅游前景看好。
近年來,雖然我國鄉村旅游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由于目前鄉村旅游從業者大都是從農民直接轉型而來,其鄉村旅游運營經驗必然存在不足;而另一方面,高校等方面對鄉村旅游方面的相關理論研究總結相對滯后,加之,受鄉村旅游所遇到的交通、區位等自身經營條件的限制,應該改來說,社會各界對我國鄉村旅游必然存在一些認識偏差,肯定會制約我國鄉村旅游的業績提高和健康發展。其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鄉村旅游的認識不夠深刻;對鄉村旅游者研究不足;鄉村旅游經營上沒有針對性,鄉村旅游產品所具有的特色少、同質化販賣嚴重,對鄉村民風民俗等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欠缺后勁;鄉村旅游缺乏規劃和策劃,開發粗制濫造,人工痕跡過于明顯;鄉村旅游景點或者景區比較分散,旅游者不得不為此付出不必要的時間、體力、金錢以及心理成本。再就是,鄉村旅游方面的專門或者本土人才嚴重缺乏在很多情形下都制約著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無用諱言,國內一些地區的鄉村旅游管理相當不規范,為人詬病,積重難返。其他因素,諸如鄉村旅游品牌意識淡薄等問題也普遍存在。
三、鄉村旅游發展方面的對策分析
鄉村旅游發展要以當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魂,逐步提升鄉村旅游的發展質量和服務水平。要綜合考慮鄉村旅游開發項目所涉及的人口、生態、文化、基礎設施條件、現實經濟狀況等多方面影響因素。
(一)鄉村旅游開發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鄉村旅游開發設計要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鐵律,確保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而不能涸澤而漁。隨著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圍繞鄉村旅游提出游居、場景時代等原創新概念和新理論,使鄉村旅游內容豐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緩解日益嚴重的鄉村旅游同質化問題。
(二).規范開發程序
保證鄉村旅游開發項目滿足社區公眾的需求和符合社區居民的利益,結合可行性研究報告,對項目進行修訂,千方百計籌集發展資金,本土鄉民切忌目光短淺眼紅投資者收益,鼓勵引入鄉村以外的社會資金投入,使鄉村旅游開發如期投入運營。鄉村旅游的開發始終要照顧到當地農民的利益,切切實實使當地農民因鄉村旅游受益,減少相關發展阻力。
(三)要注意理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要積極實施對民居建筑和村落文化空間的保護,理順產權歸屬與相關制度安排以及管理模式與利益分配機制;科學認識文化遺產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積極對接城市空間發展、產業調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訴求,放大鄉村旅游的空間整合力,提供可持續的空間發展框架,妥善科學規劃農林景觀生態緩沖區,營造鄉村田園生態環境氛圍,防止過度擴張,合理保留村落內自然機理的生命力、生機勃勃的人文景觀和村落的靈魂,通過自下而上的民間保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實現自我更新和可持續發展。
(四)積極探索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道路
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需要注意抓住機遇、提升認識水平,加強科學規劃與管理,走合作發展模式發揮鄉村旅游的乘數效應和拉動功能,加快產業化進程。
(五)認真開展鄉村旅游者的相關研究
鄉鎮文化站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我黨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哨所,也是搞好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主要陣地。具有傳播知識、交流信息、推廣技術、收集民情和開展文體活動等多種作用。所以,鄉鎮文化站應因地制宜,有效地推進農村小康文化建設,是廣大鄉鎮干部責無旁貸的職責。因此,鄉鎮綜合文化站必須緊緊圍繞當前黨的中心工作,聯系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一、白碌鄉農村文化概況
白碌鄉政府成立于1958年6月,先后經過白碌(1961年10月)、白碌公社革命委員會(1968年3月)機構變革,1983年7月正式更名為白碌鄉人民政府。2014年末轄錄豐、鏵尖、拽碾、中山、復興、前進、田家岔等7個村民委員會,46個村民小組,2014年末有鄉文化站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7處,農家書屋7個,藏書20余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余創作隊伍達24人,同年8月份開始建設村級文化體育廣場,于2015年5月份建成復興村體育廣場,占地面積900平方米,有籃球場,文化墻和各種健身器材等設施設備。全鄉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覆蓋率逾99%。
二、近年鄉鎮文化發展的趨勢
現階段,我國農村文化產業具有脆弱性、區域特色的顯著性、快速成長性、發展階段遞進性、產業結構的相對穩定及演進性等特質。但是城鄉一體化為農村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新農村建設、城鄉經濟一體化、農民收入增加、政府投資加大及農民意識提高都是近年來鄉鎮文化發展的新趨勢。我國二元社會結構非常嚴重,發展很不平衡,文化、教育等資源的分配也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加快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鼓勵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引導城市文化機構到農村拓展服務。這些措施的落實將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創造新的機遇、搭建新的平臺,在資金、人才、基礎設施、信息共享等方面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支持,促進農村文化產業走向繁榮。
三、白碌鄉文化站在農村文化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日益富足,農村文化事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呈現出了可喜的發展勢頭。
(一)重大文化工程的順利實施使為農民服務的公共文化資源總量有了較大增加
實施了重點文化工程,為農民群眾服務的文化資源更加豐富。近幾年,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實施了一些有重大影響的文化項目,成為推動農村文化事業穩步發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過衛星、互聯網和光盤等傳輸渠道為社會公眾服務。
(二)農民自辦文化及政府組織文化有了很大發展
在各村,農民自辦文化悄然興起,成為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國辦文化的重要補充。許多地方農民村為單位開展文化活動,發展農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戶,建設庭院文化,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充實活動內涵,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農村文化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
項目管理代建制度是順應時展的產物,但在工程實際中,由于它還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改進。隨著建設體制改革的深入,工程項目管理代建制度在政府投資領域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代建制企業的發展日前尚存在較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
一、制約代建制企業發展的若干問題
(一)風險轉移問題尚未解決
代建制度是一種民事委托關系還是行政委托關系,理論和實踐都提出了這個問題,一方面,代建制普遍存在一個實踐矛盾,即委托代建的房屋建起來了,委托人——各相關政府,作為直接的當事人,且不得不面對不斷出現的工程質量和使用功能缺陷的投訴,這種情形在危房改造等安居工程建設中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國家法律法規賦予了建設單位在建設工程項目上的重大責任與義務,不能夠因為實行代建制而產生轉移。實行代建制的本來目的是希望通過代建方使建設單位從非專業領域工作中擺脫出來,不必承擔這些單位無力承擔的專業責任與義務。但是當代建行為的法律關系不清時,建設單位在簽定協議時,就可能有這么一種情況,通過委托代建,建沒工程的民事責任風險轉移了,但更重要的行政責仟乃至刑事責任的風險并沒有轉移,原因在于代建制度并不是一個法定制度。同家行政法規規定的建設單位的責任與義務以及建設單位違法的責任追究,包括對單位主管領導的責任追究,并沒有因民事性質的委托而轉移。現階段的代建單位因有限的代建取費而不愿承擔更多的代建責任,同時建設單位也因風險并沒有電無法完全轉移而對委托代建持疑慮態度,合作雙方這種背反的期望目標便對建設下程項目產生各種不利的影響,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扯皮、糾紛、責任推卸等情況時常發生。這些,對于代建制度的順利推行是十分不利的。
(二)代建制度與現有的建設工程管理制度交迭
我國建設工程管理體制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步變化的,加上建設行政管理體制上的條條分割情況,便產生了一些具有條條分割特征的管理制度和機制形式,如工程咨詢管理制度、工程監理制度、設計咨詢制度以及其他各類細分的工程建設中介服務制度等。這些制度和機構組織的業務不僅具有同性質的重迭性,還囚與政府的某行業的管理職能關聯,通過各自的資質、資格及業務范圍的管理而形成相對的封閉的運行機制,導致建設工程的中間管理服務環節過多,不僅造成資源浪費,管理低效等問題,還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建筑領域的市場經濟發展步伐,現在,又要在政府投資領域建設項目上再實行一個代建環節,是否會因增加一個中間環節而影響工程建設效能,也是客觀存在的一個問題。根據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監理單位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應當承擔工程質量、進度、投資控制義務和對項目的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以及工作協調責任。而目前的代建制度,代建人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所承擔的權利與義務也大致如此。如果不能有效地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可能會對工程建設產生副作用。
(三)項目前期工作的風險
由于運用代建制,項目的組織實施工作由項目管理公司來完成,而在政府投資領域的項目管理中,前期準備工作的難點之一就是大量的房屋拆遷和土地征用問題,而過去這些工作往往是依靠政府的強有力的行政推動,并適時制定和調整相關政策來保證工程進度,表現的是政府行為,而運用代建制后,則改為管理公司完成此項工作,作為企業,往往是舉步維艱的。并且在企業行為下,花費在房屋動遷的費用相對以前要多出許多,對工程總投資會造成不利的局面。
(四)現行體制阻礙代建制企業的發展
我國的代建制企業大都隸屬于政府部門。雖然根據政府體制改革的要求,代建制企業正在改制,但從整體看,政企不分、產權不明、責權不清的現象依然存在。由于代建制企業與相關政府部門的裙帶關系,自然形成一種行業保護主義、地方保護主義,將極大的阻礙代建制企業的市場競爭,對代建制企業的長遠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由于歷史的原因,目前國內各家代建制公司都有一些行政富余人員,甚至某些人還在領導崗位工作,由于他們的存在,公司的人事制度、工資制度改革遲遲無法開展,且長期的機關作風使得他們的思想觀念與現代企業的發展、創新精神格格不入,成為企業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
轉貼于
(五)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我同目前的代建制行業,項目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都很高,現場實踐經驗較多,可知識面偏窄,綜合協調管理能力較弱,尤其是經濟、商務、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識和能力不足,缺少項目經理、雙語人才、復合型人才,而熟悉國際慣例,能從事國際工程咨詢的人才就更少。并且我國代建制企業的人員組織結構不合理,考核機制也尚來健全,而且培訓經費缺乏,缺少專門培訓機構。
二、代建制發展過程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完善法制建設,確立代建制度的法律地位
現階段,由于代建制度出現而產生的風險轉移問題,主要因為委托代建的法律不明確,以及責任無法轉移的情形,應通過立法來確立代建制度,將委托代建后的行政責任轉移給代建人。
(二)改變經營機制、拓展服務領城
根據代建制的地方法規,代建制服務領域為政府投資項目,但近年來我國的投資主體結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民間投資和境外投資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工程咨詢公司針對服務對象的變化,其服務范圍、服務層次和服務內容都將發生重要變化。與國家投資相比,民間投資和境外投資對管理咨詢企業服務的要求更嚴格甚至是苛刻的。首先,對管理咨詢企業的服務范圍要求的非常寬泛,從投資機會的研究到項目投產甚至到日后的經營管理。其次,在服務層次方面,除保留建議和評審外,將擴大到編制投資項目經營計劃,提供項目經理或經營管理人員或班子,使管理咨詢企業達到參與投資甚至對投資承擔相應層次責任。第三,國內管理咨詢企業目前工作內容的主要依據是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由于投資主體的變化,這套方法與參數對民間投資和境外投資的通用程度受到考驗。民間投資和境外投資對投資利潤率更為敏感,在資金的運營管理上更強調低成本和高效率。另外這些投資中的相當部分還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制約條件,有些境外投資本身就帶有投資領域的通行的游戲規則,根據投資者的要求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內容。因此,國內的管理咨詢企業應該有計劃地在各方面進行必要準備,以適應由投資上體變化出現的市場需求的變化。
(三)深化體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在我國具有代建制資質的企業,幾乎清一色是隸屬于某一個政府機關,有的甚至就是政府機構的原班人馬,對外掛出一個具有企業性質的牌子而已。現階段,這個明顯帶有壟斷色彩的行為對于企業的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效果,但對于企業的長期發展是相當不利的,行業的壟斷限制了競爭。且企業姓“國”,對于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也有不利的一面,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采用合伙人或股份制的形式對企業作出體制改革,用現代企業管理的理念,深化企業的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強企業員工的凝聚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加強從業人員素質培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鎮位于**縣中部偏西北,是原**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坐落在海拔1940米的佛殿山上。**鎮有國土面積20.97平方公里,全鎮下轄一個村民委員會,一個辦事處,一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4860人,其中農業人口1315人。長年以來,**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幾屆鎮黨委、政府和全鎮各族人民的努力,整個社會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各方面的建設有了新的起色,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低標準地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但是,在整個經濟建設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筆者多年在**工作,在對全鎮經濟發展加以研究的基礎上,對**鎮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談幾點看法。
一、**鎮社會經濟發展現狀
XX年,全鎮經濟社會穩步推進,全年實現了生產總值1152萬元,比上年980萬元增長18%,其中:工農總產值620.5萬元,比上年的528.6萬元增長17%,工業總產值165萬元,比上年的140萬元增18%,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1.6萬元,比上年的26.3萬元下降17.9%;財政支出106.9萬元,比上年的93.8萬元增長13.9%,邊貿進出口總額1473.2萬元,其中:進口1092.2萬元,出口381.2萬元,占全縣邊貿進出口總額的84.4%,糧食播種面積1310畝,比上年的1192畝增長10%,糧食總產量19萬公斤,比上年的21萬公斤下降12%,農村經濟總收入182萬元,比上年的167萬元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729萬元,農民人均有糧183公斤,比上年的211公斤下降13%。
農業是**鎮發展中的支柱產業,現有耕地面積1877畝,其中水田594畝,旱地1113畝,水澆地170畝。森林面積1.9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5.1%。
畜牧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鎮群眾增收,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鎮能抓住畜牧扶貧的歷史機遇,以發展生豬為重點,大力發展畜、禽和水產養殖,積極引進和推廣優良品種,建蓋和改進廄舍,實行科學飼養,加強疫病防治,提高出欄率和商品率,保證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年內肉類產量達191噸,其中:豬肉146噸,牛肉23噸,羊肉7噸,禽類15噸,蛋類1噸,魚類4噸,養殖業總產值達55萬元。
非公經濟健康發展,邊貿進出口勢頭良好。
目前,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已發展到275戶,其中:批發零售業145戶,飲食服務業37戶,服務業42戶,工業(加工業)40戶,汽車運輸業5戶,從業人員620人。營業總收入966萬元,其中:批發零售業338萬元,飲食服務業208萬元,服務業193萬元,工業(加工業)165萬元,汽車運輸業48萬元。
[內容提要]互聯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娛樂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像對發達國家的影響一樣,互聯網正日益改變著亞洲國家人們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但我們又看到,互聯網經濟在拉動消費、促進生產的同時,由于亞洲各國經濟、技術實力的不同以及各國政府重視程度的不同,區域之間、國家之間的互聯網發展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衡,這將影響亞洲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整體運行。 [關鍵詞]互聯網 亞洲
Abstract: Internet is changing people's life style in the Asian countries, bringing in great changes to people's ways of work, life and entertainment. Meanwhile, it is also noticed that the Internet development shows great imbalance in different areas or countries due to the disparity in their economics, technology and government's attitudes. This will set to influence the overall operation of Asi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ternet;Asia
互聯網是一種全新的生產工具,有人認為它是人類歷史上最快的脫貧工具,也有人說網絡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它會在貧富之間、城鄉之間帶來“數字分割”,還有人說不論怎樣它都是一種平等的權利。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對此妄下結論,盡管仍存在著種種疑惑和問題,但有一個事實是不爭的,即互聯網的確在亞洲國家得到了發展,并影響和改變著亞洲人的生活。 一、互聯網正在改變亞洲國家政府和百姓生活 據2000年出版的計算機工業年鑒中預測,至2002年全世界將至少有4.9億上網人口,也就是每千人中擁有79.4個上網人數,而到2005年將每千人中上網人數將在118人,其中上網人數最多的前15個國家將擁有將近82%的上網人口(包括商務、教育、家庭等上網用戶);據各國互聯網中心提供的數據統計,2000年初互聯網用戶量前15名國家排列①是這樣的: 排名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211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高層、超高層、摩天大廈以及地標性建筑越來越多,在這些建筑中,電梯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公共交通工具,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電梯的速度與容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超高速電梯的市場也在逐步增加。
1 超高速電梯的概念
所謂的超高速電梯,顧名思義就是速度非常快的電梯。用運行速度的大小來將電梯進行分類,1m/s以下的為低速電梯,1-2.5m/s速度內的電梯為中速電梯,2.5-6m/s速度內的電梯為高速電梯,大于6m/s的則為超高速電梯[1]。超過160層的迪拜塔電梯速度可以達到18m/s,可以算作世界最快的電梯之一。隨著摩天大樓的不斷增多,人們對于電梯運行的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更多的關注超高速電梯的發展。
2 超高速電梯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安全性問題
電梯的安全性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幾年來,隨著電梯使用數量的不斷增多與電梯使用頻率日益加大,電梯事故發生的頻率也越來越頻繁。電梯的安全性問題貫穿于電梯的設計、制造、安裝以及后期的維護管理等各個階段,影響電梯安全運行的因素也非常多,因此,在普通的電梯中安全性問題都是電梯使用中的一個棘手問題。對于超高速電梯而言,其面對的安全性問題更多。在技術上,超高速電梯具有很高的速度,如何保證電梯在啟動、運行、制動等操作過程中的技術安全,是超高速電梯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比如電梯中最重要的安全部件之一安全鉗,需要考慮在高速運行下傳統的銅鋼制會因安全鉗楔塊和導軌的快速摩擦產生的高溫而熔化掉,導致安全鉗失效。
2.2 電梯的舒適性問題
超高速電梯在井道高速運行時轎廂與井道中空氣的摩擦而產生的噪音造成乘客的耳鳴,同時高速運行的狀態下轎廂內的氣壓也會發生劇烈變化,影響乘客舒適度。另外,還有可能因為速度過快而造成轎廂的縱向振動和橫向擺動,從而引起乘客的不適感。另外,乘客在超高速電梯中,失重和超重現象更加嚴重,這也是影響舒適感的一大問題。超高速電梯的出現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上述這些問題都會影響人們對于電梯使用的滿意程度。
2.3 能源消耗問題
隨著電梯使用越來越頻繁,據統計發現,電梯已經成為用電量的重要“殺手”,其用電消耗量已經和照明、供水相差無幾。因此,能源消耗問題已經成為電梯改進的一個重要方向。隨著建筑物高度的不斷提升,超高速電梯自身的鋼絲繩及隨行線纜就重達數噸,要帶動如此沉重的龐然大物無疑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因此,如何在設計時從根本上降低能耗是技術上需要解決的難題。
3 超高速電梯的研究方向
(1)新型材料的安全鉗。傳統的安全鉗所采用的是銅鋼材料,在高速運行過程中其與導軌產生激烈摩擦而可能熔化,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技術上可以借鑒航天領域所使用的復合型陶瓷材料。但是要注意所使用的環境與航天不同,在與導軌劇烈摩擦時導軌產生的變形可能導致安全鉗與導軌發生碰撞,而陶瓷的防撞性較差,從而導致安全鉗失效。安全鉗材料,在工上需要研發出既具有陶瓷的耐熱性又具有鋼鐵類抗撞擊性能的復合材料,以保證超高速電梯的安全運行。
(2)轎廂改進。通常情況下,在封閉的井道內超高速電梯以超過6m/s的速度運行時會受到很大的空氣阻力,為了能夠提高超高速電梯系統的乘坐舒適程度,必須要對轎廂加以改進。借鑒高鐵的形狀,可以在四方體轎廂的底部和頂部增加整流罩,其流線型的整流罩更符合空氣動力學,減小高速運行時轎廂與空氣的摩擦,有效地降低風阻,以減小噪音和振動。甚至可以考慮井道和轎廂都采用圓柱形,或者在圍壁和轎底加設吸音和隔音材料以降低噪音。因此,如何調整電梯轎廂內的氣壓,消除超高速電梯轎廂內乘客在升降過程中因耳壓造成的不適感,成為了超高速電梯轎廂改進面臨的重要問題。為了使乘客對超高速電梯能夠更多地了解,現在的超高速電梯往往將電梯的運行速度顯示在轎廂內部,這種做法既不會明顯增大成本,又可以使乘客在乘坐電梯時獲得安全感[2]。
(3)采用高速化大容量驅動技術。目前高速化大容量驅動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高功能MPU,雙逆變器系統,永久磁鐵式同步電動機。超高速電梯通常在啟動10s以內達到全速運行,大容量的永磁同步曳引機才能保證在重載情況下快速啟動。另外,在電梯結構和運行性能方面還出現了一些其他的趨勢。超高速電梯的結構正朝著精美方面邁進,制造上采用先進的制造工藝及控制技術,使得電梯的結構變得越來越堅固與實用。雙層電梯、PLC控制電梯等都有結構上的明顯改進。電梯的運行性能也在逐步的提高,目前的超高速電梯大都采用先進的傳動與控制技術,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智能控制技術。通過采用這些先進的控制技術,可以充分的保證超高速電梯在運行的過程中保持安全可靠、快速平穩的特性。
(4)環保節能電梯。電梯的電量消耗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普通電梯運行的過程中,其電量的消耗非常大,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人們開始探究電梯如何節能。它可以比傳統的曳引電梯節能一半以上,降低噪聲20dB左右。同時,應該具有能量反饋功能,在電梯輕載上行或者重載下行的情況下將釋放出來的勢能和動能轉化為電能反饋到樓宇電網中去, 實現電梯系統最有效的節能。由于技術發展的限制,目前的環保節能電梯只使用在一些低速電梯場合,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與發展,超高速的環保電梯也將指日可待[3]。
4 結語
超高速電梯是人們未來生活的必然之選,它會逐步的成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研究不斷創新,超高速電梯在安全性、舒適性、節能性等方面在不斷的進步,而且新的研究方向、更新的技術仍然在研究之中,目前超高速電梯在運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都將被解決掉。
參考文獻: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關乎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是我國的基礎性行業,耕地面積相當可觀,而農業也恰恰是最易受天氣影響的脆弱行業,作為“安天下”的戰略型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們做好氣象服務工作,掌握基本的氣象知識是必不可少的。隨著農業日趨現代化的走勢,農業結構不斷調整,發展高產、高效、優質的生態安全現代農業,就必須要符合地域特點、更加精細化的氣象條件做保障,農業對服務的需求也正在逐漸提高,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氣象工作部門在內容、方法及途徑上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轉變工作的方式方法,從而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的發展。
1 農業氣象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1.1 農業氣象的災害性是農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現階段正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對于氣象災害的應對方式方法相對落后,在農業氣象災害預防的層面上相對較弱,雖然當前我國的農業生產和氣候狀況還是基本可以控制和適應的,但還是有很多的氣象災害發生,這些都嚴重的影響了我國農業生產的穩定性,給農民的收入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甚至會影響到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同時,在實際的農業生產和實踐的過程中,應對氣象災害的觀點和手段有局限性,這些災害由于一些屬于不可抗力的災難,如洪澇災害等,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可避免的。以前大力發展和鼓勵人民進行抗災和減災的工作,實際上是通過人力、電力和一些物資來換得糧食的總產量。并且這些方法對農民的收入增加起不到大的作用。所以,我們總結經驗教訓,大力發展經濟,轉變經濟的增長方式,提倡以減少災難發生的源頭為主、轉變養殖模式和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的發揮地方特色的長處,在提高產量和生產力的同時,興建水利,引進新科技手段,多措并舉的完成此項工程。
1.2 農業設備陳舊,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不匹配
在當下這個以科技為主導、以技術引領時代的今天,我國農業得到了迅猛發展,農產品的種植結構和市場需求也在發生著空前的變化,我國經濟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氣象設備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與此同時,基層氣象部門的設備相較于其他部門來說還相對陳舊,現代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較少,依然靠傳統的測量手段來作業,技術人員落實不到位,農業氣象服務不能同步地跟上農業發展的節奏;當前的一些氣象部門仍然靠傳統的農業模式為之提供服務,這種緊靠單一的情報服務的模式,早已不能再適應農業的快速發展,從這些方面來看,就需要我們的氣象部門從技術方面進行調整,靈活轉變工作的方式與方法,根據不同的種植作物提供與之相應的有針對性的服務,這樣即能更好地推動特色農業的發展,又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農業。
1.3 傳統農業在發展中對氣象服務不夠重視
在我國的傳統農業中,盡管在農業氣象監測時有用到一些專業化的監測軟件應用平臺,但在實際運行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加之各地業務不盡相同,軟件的開發還不夠全面,覆蓋性不強,科技含量低,領域窄,廣泛性差,想要盡快全面業務數字化還比較困難。同時,多年來的相關數據顯示中發現,有很多不符合我國氣象法律法規的事情時有發生,有時更會造成很多對農業的決策性問題;而且專業問題也沒有相關的專業人員進行討論和分析,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很多大型的農業項目都沒有進行適宜性和可行性的檢測和分析,農業生產者們對于氣象的知識相對匱乏,對于農業的氣候資源的認識和理解不全面,因此,導致不能很好地利用它來指導生產。
2 農業氣象發展的前景與趨勢
(1)以開發新技術為主,發展農業氣候資源。為了能夠更好的為農業氣象部門服務,農業氣象部門要建立一批農業氣候資源、濕地氣候資源、草原氣候資源以及森林氣候資源相關數據庫。同時,要善于抓重點,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設施農業的氣象科研,提高應用服務水平,為區域農業建立一個良好的服務體系。
(2)大力拓展服務領域,全面轉變服務方式。為了能更好的體現氣象服務的有效性和覆蓋性,能夠更好地保障為農業服務,政府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更好地利用科技發展成果,開展針對基層服務對象的系統化氣象信息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為基層氣象服務提供支持,體現出針對性與時效性的雙向結合。
(3)深化理論基礎研究。我國當前的農業氣象領域仍然是一個比較邊緣的學科,理論基礎比較薄弱,與國際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技術相對有限。未來我國應該加大對農業氣象的投入,強化理論知識研究,進一步提示生物圈中農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研究,農業氣象預報的原理、技術方法等研究將進一步得到加強。
(4)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抵御能力。由于一些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存在,對于農業需要更多的是一些如干旱、冰雹、霜凍及暴風雪等,對這些自然災害的預警能夠減少農業損失,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政府應加大投資,建立氣象站、氣象所,這樣能夠更加及時給人民以服務;建立信息平臺,可以建立一個短息信息平臺,這樣能夠更好地應對一些自然災害。對一些蟲害等區域性病害,可以通過前期的預警來更好地減少農業損失。一些科研項目在立項之初,能夠更好地把業務及應用相結合,在研究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要聯系實際情況。
3 結語
綜上所述,只有不斷夯實科研技術,強化業務服務產品的應用與傳播,建立健全信息網絡,開拓出多種形式傳播渠道、信息載體,把氣象科技成果和業務系統的服務信息迅速廣泛傳播出去,努力使氣象為農業服務面向政府、面向大眾,面向農業技術人員,面向農民,面向生產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符合生態發展與經濟進步的雙贏效益,才能使氣象真正的為現代化農業所服務。
參考文獻:
1 現代農業的科學內涵
顧名思義,現代農業是與傳統農業相區別而衍生開來的新型農業。但就現階段的研究來看,現代農業的具體內涵在學術界莫衷一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1)現代農業是以科學技術作為發展的基礎,融現代管理技術、現代物質裝備、現代化的組織形式于一體,從而與傳統農業結合起來,以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為最終目標的現代新型產業。它是隨著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更新而發展的,所以它是一個相對動態的、發展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變的。(2)多要素投入、多產業配合、多學科融合是現代農業所需要的,體現在一個“多”字上,而非傳統農業的單一投入,其運用科學的技術和管理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的科技化、管理的信息化、組織的社會化,最終形成的農業產業足以與其他產業相競爭。所以現代農業最為突出的特點表現在科技化、信息化、社會化、產業化上。(3)現代農業是一個涉及多領域、多功能的大農業概念。不同于傳統農業只把重點放在農業生產能力上,現代農業是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大農業,所涉及到的行業也很多,如:工業、服務業。現代農業除了生產外,還具有環境保護、弘揚文化、旅游度假等附加功能。總而言之,現代農業無論是從內涵還是外延上都是傳統農業所無法比擬的,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
2 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意義
2.1 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在改革開放的促進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所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問題值得關注,諸如優質勞動力短缺、農業生產率較低、農戶經營規模小等。要想使這些問題得到充分的解決,所依靠的必須是提高農業生產力、轉變農業經營管理方式、變革農業發展方式,這與現代農業的建設目標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為了我國農業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也要大力建設現代農業。
2.2 保障糧食安全
糧食是人們賴以生存最為基礎的資料。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糧食產量不斷攀升,現已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且產量還在持續增長,但在這背后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資源短缺、世界形勢風云變幻、自然災害頻發的問題也在不斷加劇,這使得傳統的糧食生產方式難以負荷如此大的壓力。所以轉變傳統的糧食生產方式,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方式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成為關注的焦點。
2.3 保證農民增收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有的比重大,所以農民的收入不但會影響其自身的生活水平,更是影響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必須加以重視。我國已經出臺了許多惠民政策,使農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還存在增速緩慢、差距大、增收途徑不暢等問題。單憑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增加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等措施收效甚微,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適當的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高農業成本收益率,從根本上增加其收入方是解決良策。
3 我國現代農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 小農經濟模式阻礙了農業規模化發展
受制于傳統的生產方式,我國農業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小,從而降低了勞動生產率,導致農業資本積累率低、無法及時得到相關的信息、交易成本高等問題,不利于突破小農經濟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手段的廣泛推廣,也影響了現代農業中產業鏈的延伸。
3.2 資源短缺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城市化的發展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同時也使農業發展的耕地面積逐漸減少,不僅如此,水資源和勞動力都隨之減少。具體來講,耕地上,人均耕地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另外,我國多數地區可耕地面積小并且分散,地形復雜,很多先進的農業機械很難廣泛應用,規模經濟難以形成。水資源上,我國農業用水量不斷下降。每年因干旱、缺水而造成的糧食減產絕收數量多,損失嚴重。勞動力上,城市化的發展使很多新生代的農民不甘于從事農業生產,而到城市務工,留下來的很多都是婦女和老人,這使得現代農業發展后繼不足。
3.3 農業科技推廣困難制約了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
(1)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農業科技推廣必須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就我國農業的目前發展來看,農業投資量還無法達到全面啟動現代農業發展的規模,資金不足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2)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缺少農業科技人員,難以將成果應用到現代農業的建設中,無法助力現代農業的發展。(3)具有知識或技能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愿從事農業生產,使得農業勞動力素質不高,難以接受新技術、新知識,不利于先進的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4 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發展方向
我國的現代農業建設應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但要看到短期的經濟效益,更要看到長期的生態效益,運用先進的技術,科學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共同發展,這才是現代農業的發展之道。
(1)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微觀基礎。要以各地的實際情況為根本,出臺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各項政策,從多個方面,多種方式上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包括資金、技術、政策的支撐,使其能夠實現良性運轉,持久發展。還要引導合作組織不斷完善自身,提供建設現代農業的技術培訓,延伸產業鏈條的市場信息,還要使其能夠積極投入到市場中,參與應有的合作和競爭。(2)因地制宜,在主體功能區規劃中融入現代農業建設。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農村的發展不平衡,差異大,所具有的主體功能也不盡相同。在建設現代農業中,應因地制宜,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實行專業化分工、區域化布局和優質化生產,形成各地區的鮮明特色,從而贏得一定的市場份額,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3)利用“四化”發展契機。哲學上講求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發展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現代農業的建設中也不例外。現代農業要想得到充分的發展單純靠自身產業是很難完成的,需要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協調配合。可以結合城鎮化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而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推進土地整合和農業的規模經營;吸納工業化的發展成果,加大農業產品的科學技術含量,將現代化工業設備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以信息化為媒介,利用信息手段為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消費以及農業服務提供重要的信息來源。
5 結束語
通過文章的分析使我們充分了解到現代農業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多部門的通力配合。這就需要政府部門進行有效的指導,其他部門的配合,農業科技研究人員的不斷創新,農業生產者的辛勤耕耘,才能使現代農業逐步發展起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現代農業會在不遠的未來得到實現。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76.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2-0017-02
一、我國民營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民營企業的認識上思想觀念落后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我們對民營企業發展的認識上有了一定提高,但與民營企業的發展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民營企業的經濟待遇與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地位不平等的現象仍然存在。在價格、稅費、融資、土地批租、原材料供應、工商管理、市場準入和資產重組等方面,還有各種各樣并非公平的限制。由于對民營經濟看法偏頗,也造成民營企業在許多經濟交往關系中陷入尷尬的境況,各級政府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沒法完全落實到位。目前,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三多三少”問題比較普遍。即低水平重復建設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場占有率的項目少;粗、初加工項目多,精、深加工項目少;污染環境的項目多,綠色環保的項目少。一些民營企業不是根據對資源的配置能力來確定企業規模,而是一哄而上,使得有限的資金不能合理地投入,再加之多元化經營的風險,給民營企業發展帶來許多不利因素。
(二)缺乏民營企業服務中介體系
民營企業服務中介,是一種為民營企業服務的組織。該組織可以與國家制度層面保持緊密的聯系,可以在籌措資金、職業培訓、財務管理、工會組織、法律、環保、產品出口、外事接待等各個領域為會員企業提供多樣性的服務。目前,我國各種商會、協會、聯合會、行業公會以及技術服務、認證認可、信息咨詢、人才培訓、經濟鑒證等中介組織為數不少,但相對于經濟活動的廣泛性和企業所需服務的多樣性來說,仍然遠遠不夠,特別是有些商會、協會等組織是由政府組建或政府機構轉化、派生出來的,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有些技術服務、信息咨詢、經濟鑒證等組織則利用政府部門對公共服務的授權形成對商業服務的壟斷而謀取高額利潤,由此導致社會化服務的支持系統難以形成和完善。
(三)融資困難
民營經濟籌資難是當前的普遍現象,是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民營經濟籌資難的原因有:在間接融資方面,以國有經濟為主體的金融部門對國有經濟的融資傾斜大,政策上使民營經濟在信貸市場上所占份額較小。對民營企業,由于貨款的風險由銀行自身承擔,不像對國有企業貸款產生的不良貸款風險由國家承擔,因而銀行大多愿意把貸款投向國有企業,對民營企業貸款較少。在直接融資方面,民營企業所占份額更小。我國一直把證券市場定位為國有企業服務,這使一直受政策限制和資金困擾的民營企業難以上市融資。民營企業不易直接融資也有自身的原因,如財務制度不健全、規模小、承擔不起融資費用等。為民營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不發達,如缺少專門的租賃公司,使民營企業不能通過融資租賃方式取得昂貴設備的使用權。加上國家對基層金融機構的整頓,關閉了與民營企業發展相適應的民間金融機構,使民營企業過去的一些信貸鏈條中斷,增加了民營企業的融資困難。
(五)技術缺乏創新
目前,民營經濟主要分布在技術含量低的第一、第三產業及第二產業的建筑業、簡單加工業采掘業等領域。至于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石油化工、電子電氣、機械制造等領域分布較少,這一點在民營經濟表現得尤其突出,主要因為整個西部的產業結構還是農業型和重化型的,第一產業的技術含量本來就低,重型化的第二產業的技術又不能有效轉移,尤其是向民營企業轉移,這使民營經濟在競爭中的地位相當不利。技術含量低、信息不靈使各地重復生產,重復建設嚴重,容易出現過度競爭,企業投資的邊際效益率下降,進一步使企業不能有效進行技術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不能大規模進行技術創新、改造,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五)企業內部缺乏有效組織管理
一方面,缺乏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民營企業普遍存在粗放式經營、家族式管理模式,不能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去管理企業,缺少實用型企業管理人才。引進和使用人才的機制也不健全,企業經營管理方式落后,直接影響企業的發展和經濟效益,企業發展后勁不足。另一方面,內部組織關系不穩定,管理層次不清。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資金的來源多為個人或幾個人合伙出資,使得企業內部在決定發展、分配、用人、責權利分配等問題時極易發生矛盾和沖突,嚴重時會導致企業解體。此外,計劃性不強,生產、質量、財務等各種計劃的落實、檢查和調整不規范。由于民營企業權力的高度集中,導致企業的工作經常是命令代替計劃,隨意性太強。企業文化建設缺乏創新,不是照搬國外的模式,就是繼續沿用成功國企的文化觀念,甚至翻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不加過濾直接移植到企業管理中來,是一種簡單的模仿,企業文化的效用不能得到發揮。
二、解決我國民營企業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進一步提高對民營企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歸納為:一是有利于市場自由競爭和反壟斷;二是有利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三是有利于社會就業;四是有利于解決發展不平衡和落后地區問題;五是有利于經濟調整;六是有利于未來發展。發展民營企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所以,我們對發展中的民營企業應當具有全面的、長遠的、戰略性的科學認識和評價,加強對民營企業問題的戰略研究,研究家庭和家族企業等適合民營企業存在的形式,進一步揭示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規律,增強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的科學性和自覺性,完善我國民營企業健康成長的體制環境和政策體系。
(二)積極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服務體系
社會中介組織的發育程度是市場經濟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的發揮,市場公平競爭機制以及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形成與完善,都需要培育和發展大量的各類社會中介組織。因此,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服務體系,首先,要逐步減少其“官辦”和“壟斷”色彩,分清政府職能與市場中介組織的角色定位,剝離公共服務與盈利。其次,大量引入民間資源,培育和發展多層次、多方面滿足民營企業需求的社會中介組織,在限制一些政府機構以行政權力尋租行為的同時,公平地向所有社會中介組織提供無償或低成本的必要基礎服務,特別是可以通過適當的民辦公助形式,主動扶持民間中介機構的發展,發揮其為民營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功能,從而逐步建立以資金融通、信用擔保、技術支持、管理咨詢、信息服務、市場開拓和人才培訓等民營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同時,也要加強立法,有效約束和規范社會中介組織的行為,促進社會中介組織自律管理,創建社會信用體系,維護市場秩序。
(三)有效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在加強金融監管和財政風險防范的前提下,國家可以有效發揮貸款利率浮動政策的作用,引導和鼓勵各金融機構從民營企業的特點出發,開展金融產品創新,完善金融服務,切實發揮銀行內設民營企業信貸部門的作用,改進信貸考核和獎懲管理方式,提高對民營企業的貸款比重。在按照金融市場發展要求進行改組現有商業銀行體系的同時,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和農村信用社可以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和中小企業入股,增強資本實力。政策性銀行也可依托地方商業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開展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轉貸款、擔保貸款等業務,并改進對民營企業的資信評估制度,擴大貸款質押范圍,增強對民營企業貸款的靈活性。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應當幫助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發行債券和進行項目融資,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吸引國際金融組織投資,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
(四)促進技術創新
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加大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的支持,加快建立適合民營企業特點的信息和共性技術服務平臺,推進民營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調整財政資金的使用方式,扶持民間資本創辦科技型民營企業和科研開發機構。同時,對有助于提升我國傳統產業的成熟技術和新興支柱產業發展的先導技術,通過政府采購后無償提供給民營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讓。發揮財稅政策的調節作用,大力培育技術市場,引導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中小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鼓勵國有科研機構向民營企業開放試驗室,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并鼓勵創辦各種為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服務的科技中介組織,引導他們為民營企業提供科技咨詢、技術推廣等專業化服務,形成完整的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支持體系。
(五)加強企業內部組織管理
1.重視戰略管理。樹立戰略思維是企業管理創新的靈魂和核心,任何企業的戰略都必須放眼全球。企業戰略的制訂和實施要在捕捉外部環境機遇的基礎上更多地立足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在形成核心競爭力方面有突破性進展,使自己永遠走在前列。
2.調整組織結構,加快制度創新。一是減少管理層次,壓縮職能機構,增加管理幅度,使組織結構扁平化,建立一種緊縮的橫向組織,加快信息傳遞和反饋的速度,以提高管理效率;二是通過建立臨時性組織來擺脫原有組織形式束縛,實現靈活性與多樣性的統一,實現柔性化管理;三是通過通訊網絡技術,把實現企業目標所需要的知識、信息、人才等聯系在一起,組成動態的內部資源利用綜合體,在組織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并利用一定的外部資源實現企業目標。
3.規范和完善計劃管理體系,使企業向“管理制度化,工作標準化,行為規范化,操作程序化”邁進。把統一管理與分層管理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有利于組織責權利的分配。
4.建設“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文化也是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目的是通過企業文化這一新型的管理方式能夠控制企業的經營活動與變化的環境相適應,保持企業持久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涿州市 統籌城鄉發展 農村建設
統籌城鄉發展是黨和政府在新形勢下提出的縮小城鄉差距、解決三農問題、最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目標的重大戰略舉措。同時,這也意味著在統籌城鄉發展工作中,農村是核心,農民是最主要的受惠群體。
樣本與調查說明
本次調查內容涉及五個方面: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和空間布局、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農村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勞動力就業和社會保障、統籌城鄉社會管理。此次調查共涉及涿州市11個鄉鎮,34個村,其中統籌城鄉發展試點村5個,新民居工程示范村3個。調查對象涉及種植戶、養殖戶、個體經營戶、村鎮干部等不同類型的農戶。調查方法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此次調查共回收問卷133份,其中有效問卷130份。調查問卷中部分屬于單項選擇,但有一部分被調查者在回答時,采取了多項選擇方式,為尊重被調查者的意愿,在統計分析時,對每一項的選擇均進行了加總,然后按加總的絕對數計算所占比例,比例數越高,說明該選項越重要。
在所調查的130個農戶中,每戶平均人口為4.27人,勞動力人數為2.58人;從農戶所處的地理位置看,98.27%的農戶位于平原地區,1.73%的農戶位于山區;從每戶的家庭年收入情況看,9.16%的農戶家庭年收入低于5000元,28.24%的農戶家庭年收入為5000-10000元,38.93%的農戶家庭年收入為10000-20000元,23.66%的農戶家庭年收入為20000元以上。
在調查對象中,男性76人,占被調查者總數的57.58%,女性56人,占42.42%,均為勞動力人口。而且從被調查者的文化程度看,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4.2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4.0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0.30%,小學文化程度的占10.61%,而只有1人沒上過學。此外,在被調查者中,14.50%的人擔任過村干部,對統籌城鄉發展的政策比較了解。由此可見,此次的調查對象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信息接受能力較強,因而對調查所涉及的問題有較好的理解和認知。
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土地流轉成為農村規劃與布局的核心問題
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要實現城鄉對接,首先要改變的就是城鄉的空間結構,把城鎮和農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一體規劃,統籌建設,實現空間一體化。然而,當前在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空間布局散亂,居民住房缺乏合理規劃,濫占耕地以及私搭亂建現象時有發生。農村空間規劃與布局困難重重。在調查中,當問及“您認為當前您村的宅基地規劃是否合理”時,49.24%的被調查者認為不合理,61.07%的農民表示本村沒有整體建設規劃,而且即使本村有整體建設規劃,71.76%的農民對本村的建設規劃不滿意。同時,在那些要進行規劃的村莊中,幾乎家家戶戶都在自家院里或地里蓋上建筑物或種上樹,看上去極不協調也不利于生產和生活,大多數村民表示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拆遷安置補償金額。這種現象的出現歸根結底是因為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不健全,農村土地租金水平和宅基地補償金額與當地城鎮商品房價差距較大,農民得到的補償款無法保障其日后的生活,因此只能通過增加地面附著物的辦法增加補償金額,彌補失去土地的心理落差。因此,要實現城鄉空間一體化,就要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制度以及農民宅基地拆遷補償安置機制,消除拆遷戶的后顧之憂,讓農民真正感受到城鄉統籌發展政策的好處。
(二)農民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求提高且更加注重精神享受
大多數農民都對本村的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滿意。有65.41%的農民對“村道路硬化情況”滿意,69.17%的農民對“村對外交通便利情況”滿意,59.40%的農民對“村生活用水水質情況”滿意。然而,這些傳統的基礎設施已經不能滿足當前農民的需求,在調查中,有56.06%的村民對“村文化娛樂設施”不滿意,54.06%的農民對“村網絡普及程度不滿意”,52.27%的農民對“村公共衛生設施”不滿意,67.42%的農民對“沼氣等新能源的使用”不滿意。在調查中,56.39%的農村沒有文化活動中心,而當問及“您認為建設公共文化娛樂場所有無必要性”時,84.85%的農民認為“非常有必要,可以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農村垃圾處理問題亟待解決
在調查中,當問及“您認為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方面,哪些是最急需解決的,選出前三位”時,結果顯示,“及時處理垃圾”排在第一位,“化肥農藥等有害廢棄物的處理”排在第二位,“取締污染工廠,凈化空氣”排在第三位。這說明當前生活垃圾已經嚴重影響農村的生態環境,而化肥農藥等有害廢棄物和工廠排放的廢氣不僅影響農民的身體健康和農業生產,也嚴重破壞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在調查中,有67.42%的農民對“本村的環境清潔程度”不滿意。而且當前涿州農村地區大部分農民的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排放仍然處于粗放狀態。在調查中,81.68%的農村沒有污水處理設施,當問及“您是如何處理污水”時,50.39%的農民選擇“隨處排放”,而且當問及“您是如何處理日常生活垃圾”時,99.42%的農民選擇“隨意亂扔”,由此可見,盡管當前農村地區的村容村貌有較大改觀,但是農村的環境清潔程度仍然較差。但在調查中,并不是所有的農村都沒有垃圾處理設施,在統籌城鄉發展的試點村,都“有固定倒放垃圾的集中地點”,而且據了解,本村垃圾處理非常及時,效果很好。因此,試點村也為非試點村在環境清潔方面提供了參照。在調查中,當問及“在垃圾、污水處理過程中,您最希望政府做什么”時,36.97%的農民選擇“建立集中垃圾收集池或垃圾箱”,而且49.58%的農民希望“派人定時清理”。
(四)多數農民期望城市企業進入農村以增加就業機會
當前涿州市農村地區的鄉鎮企業普遍存在“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產品技術含量低”以及“資金不足”等問題,從而導致大部分企業都處于勉強度日的狀態,使得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降低,導致農村地區的工人工資偏低。因此,大部門農民都期望城市企業進入農村,獲得穩定的收入。在調查中,當問及“您是否贊成城市企業進入您村”時,74.45%的被調查者表示贊成,并希望能夠進入該企業務工。同時55.56%的被調查者期望進入企業的月工資為1000-2000元,30.16%的被調查者期望進入企業的月工資為2000-3000元,而當前涿州市農村地區企業務工人員的月工資平均為1200元左右。由此可見,大多數涿州農民都期望企業進入本村,從而獲得穩定、較高的工資。但是也有一部分農民不贊成城市企業進入農村,主要是擔心企業會亂占耕地和污染環境,因此,政府部門要加強對進入農村的企業監管,防止企業污染環境,保持農村地區發展的可持續性
(五)醫療衛生成為農民需求程度最強的公共服務
在調查中,當要求被調查者“選出三項需求程度最強的公共服務,并按照需求程度強弱排序”時,結果顯示當前農民需求程度最強的是“醫療衛生”,其次是“垃圾處理”,處于第三位需求的是“交通”,這說明當前盡管已經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仍然存在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而且醫療費用支出仍是農民家庭支出的主要項目,因此,農民對醫療衛生的需求程度最強。“垃圾處理”成為農民對于公共服務的第二位需求。而對于“交通”,大多數被調查著反映,盡管村村通工程已經有效改善當前農村地區的公路建設情況,但離縣城較遠的農民出行仍然不太方便。大部分農民期望政府能夠發展公共交通事業,方便農民出行。
(六)基本生活保障成為農民落戶城鎮最擔心的問題
在調查中,當問及“您想不想將戶口落戶在城市或縣城”時,53.45%的農民認為“無所謂”,且15.52%的農民“不想”落戶城鎮,而只有31.03%的農民“想”落戶城鎮。這說明當前涿州地區的農民還不太想落戶城鎮。究其原因,當問及“若不想落戶城鎮,您最擔心的問題是什么”時,并要求被調查者按照重要程度對選項進行排序。結果表明,“住房”成為農民落戶城鎮的最擔心的問題,其次是“收入”、“工作”、“子女教育”和“醫療衛生”,這些都是農民落戶城鎮的基本生活保障。因此,當前基本生活保障成為涿州農民落戶城鎮最擔心的問題。
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合理規劃農村建設用地并加強集約利用
針對當前農村地區空間布局散亂的現狀,相關部門應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合理規劃農村建設用地布局。居民點用地應繼續推進中心村擴大工作,盡可能利用原有村莊的基礎,少占或不占好地,節約用地;工業用地應以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為前提,保護環境,注意布局的社會效果,重污染型企業嚴禁布局在城鎮的上風、上游和生活區內。此外,在統籌城鄉農村規劃與空間布局的政策實施過程中,要建立專門的督導部門,對試點鄉鎮和試點村的農村規劃與建設實施情況進行指導和監督。
(二)統籌城鄉產業發展以促進農民就業
在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要從全局發展的角度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立健全城鄉產業協調發展機制,促進城鄉產業合理布局,促進三次產業有機融合、城鄉生產要素有序流動和城鄉產業有效對接,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涿州市要充分利用區位優勢,以北京、天津和保定市為依托,在保障農業基礎性地位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努力發展集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等功能于一體的可持續的現代農業。對于第二、三產業發展,涿州市在積極構筑與現代化中心城市相適應的產業發展體系的同時,要加快高開區和松林店工業區的園區和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使得全市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城鄉一體化和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此外,要打破農村勞動力與城鎮勞動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讓農民自由流動,自主擇業,享受與城鎮職工同等的生活待遇;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和就業能力;各級政府要充分利用農村市場信息體系,拓寬服務的領域,做好信息服務工作,著力清理針對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和各種亂收費,鼓勵多部門、多渠道、多形式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服務。
(三)加強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
調查顯示,當前農村地區土地流轉和宅基地轉換機制尚未完善,農村土地租金普遍偏低,失去土地或宅基地的農民日后的生活保障仍存在許多問題,這是當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造成的,因此,要解決好農村土地、宅基地的流轉問題和無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首先要健全現行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加大政府對農村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的財政支持,增加農村保險種類,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規范性,使農民能夠公平合理地享受更多的公共產品。涿州市在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過程中,可以借鑒成都市溫江區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多形式引導農民向城鎮和規劃聚集區集中,促進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過程中的做法,推行“兩權換社保”路線,即以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換取社會保障,鼓勵農民進入城鎮社保體系,解決他們的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問題,鼓勵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加速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從而給農民帶來長效的增收機制,最終達到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魏,劉錦,胡宏偉.淺析我國失地農民的補償與保障[J].科技創業月刊,2006.1
2.費利群,滕翠華.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選擇[J].山東社會科學,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