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7:05: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問題與對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引言 2003年10月,《中國澳大利亞貿易與經濟框架》簽訂以來,兩國經貿合作更加緊密,雙邊貿易迅速增長,貿易領域不斷拓寬,中澳貿易總額從2003年的135.6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03.9億美元,增長了50.36%;2005年又創下272億美元新高,比2011年增長33.6%。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第二大貿易伙伴,而澳大利亞是中國第九大貿易伙伴。 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以紡織品、服裝、鞋類、機電產品、玩具、化工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兼有少量高新技術產品;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主要是鐵礦砂、銅礦砂、鎳礦砂、煤、原油、羊毛、牛肉、棉花和大麥等礦產品和農產品。雖然中澳雙邊貿易商品結構的互補性很強,但在過去十年的雙邊貿易中,中國始終處于貿易逆差地位,而且貿易逆差主要來源于礦產品和農產品部門。因此,中澳自貿區協定談判須著力解決的關鍵是中方資源性農礦產品的貿易逆差累計增大問題。本文擬就這一領域作深入分析,并試圖提出綜合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中澳農礦產品貿易結構
(一)產品結構 澳大利亞是一個后起的工業化國家,自然資源豐富,農牧業發達,盛產牛、羊、小麥和棉花,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不僅種類多,而且儲量大、品位高,許多礦藏如鐵礦石、鋁土礦、煤等的蘊藏量均居世界前列。表1說明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資源性農礦產品主要包括:金屬礦砂(主要是鐵礦砂)、紡織纖維(主要是羊毛)、谷類產品(主要是小麥和大麥)等。 中國是一個人均自然資源緊缺,勞動力資源相對豐裕的國家。在農、礦類產品貿易中,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的主要是水果、蔬菜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以及以農礦產品為原料的勞動密集型制成品,如鋼材、紡織品、肉類制品和糧食制品等。而中國從澳進口的農礦產品則主要用于工業制成品的生產,澳大利亞的羊毛和麥芽供應是中國服裝和啤酒業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鐵、銅、鎳、鋁等各種礦石也是中國工業高速發展的必備原料。 由此可見,中澳兩國相互出口的產品呈現高度集中的特征:澳大利亞向中國輸出原材料來換取廉價的勞動密集型制成品;中國對澳出口以消費品為主,從澳進口的產品則主要用于高速發展的工業化。
(二)廠商結構 澳大利亞經營資源性農礦產品的廠商經過大規模收購合并后已經非常集中,且規模都相當大。澳大利亞第一礦業巨頭力拓公司(RioTinto) 2000年收購了澳大利亞北方礦業公司(NORTH),成為世界第二大礦石資源公司。2001年,澳大利亞另一礦石巨頭BHP和總部設在倫敦的跨國礦業集團比利頓公司(Billiton),合并后成立的必和必拓公司(BHPBilliton),成為世界第三大礦石資源公司。在鐵礦砂貿易中,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兩大鐵礦巨頭的年產量就達到全澳年產量的70%以上,處于壟斷競爭地位。在澳大利亞的羊毛和大麥生產中,主要廠商分布于種植業發達的新南威爾士州、西澳大利亞州、維多利亞州和南澳大利亞州。大麥生產是大規模機械化進行的,主要收購商的收購量都很大,形成壟斷競爭的局勢。在棉花生產中,澳大利亞有10個大型農工貿一體化的棉花集團。不僅如此,澳大利亞某些農礦產業由統一的官方機構進行協調管理,如大麥生產就統一由“澳洲谷物”(GRAINOFAUSTRALIA)進行宏觀控制。 相比而言,我國初級制成品生產商分散,規模不大。從我國鋼鐵企業情況來看,2011年前15家鋼鐵企業鋼產量才占我國鋼總產量的45%。在這15家鋼鐵公司中,除了寶鋼規模較大,優勢比較突出外,其他14家規模相差不大,國內鋼鐵市場競爭程度激烈。 以上貿易結構分析表明,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絕大多數農礦產品在澳都處于不完全競爭的市場,而屬于寡頭壟斷的狀態。中國向澳出口產品的生產商則相對分散,處于自由競爭的市場。在 定價中,寡頭壟斷的一方掌握著主動權,而高度分散的一方只能被動地接受,中澳農礦產品貿易就存在著這種情況。
二、中澳農礦產品貿易出現的問題
(一) 進口貿易中出現的問題 1.中國對澳大利亞農礦產品進口依賴性增強。中國是澳大利亞羊毛的最大買主,采購量占澳羊毛出口總量的40%,占中國進口羊毛總額的45%;同時,2011年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鐵礦砂的第一大買主,吸收了44%的澳出口鐵礦砂,占中國進口鐵礦砂的50%以上。此外,中國75%的錳礦砂和26%的銅礦砂的進口均來自澳大利亞。 以最具代表性的鐵礦砂貿易為例,雖然我國鐵礦砂年產量居世界第一,但鐵礦資源貧礦多、富礦少,分布不均勻,開采大多層次低,規模小,普遍缺乏先進的開采技術。由于工業高速發展,國內對鐵礦砂的需求遠超過自身生產能力的增長,因此我國已成為世界鐵礦砂的最大進口國。澳大利亞作為世界鐵礦砂出口量最大的國家,擁有豐富的資源,其鐵礦砂的含鐵量平均高達65%。在地理位置上,澳大利亞距離中國又比另一鐵礦砂出口大國巴西要近,使得運費可以減少20%~45%,因此澳大利亞自然成為中國鐵礦砂的第一進口國。隨著中澳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我國對澳鐵礦砂進口額將進一步上升。 2.澳大利亞資源性農礦產品價格繼續大幅上漲。2002~2011年,世界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羊毛、棉花、大麥、鐵礦砂、錳礦砂、銅礦砂、鉻礦砂、氧化鋁8種主要農礦產品的進口價格明顯上漲,而銅礦砂、鉻礦砂、氧化鋁3種商品的平均進口價格漲幅竟分別高達127%、154%和111%。2005年,我國鋼鐵企業更是被迫接受了進口鐵礦砂價格71.5%的漲幅。目前,以澳大利亞、巴西等國為主的世界原材料出口國正在醞釀又一輪的鐵礦石提價。澳大利亞作為原材料出口大國,在市場上處于賣方壟斷地位,在定價上舉足輕重,往往以提高價格的方式獲得壟斷利潤。而中國制造業仍處于無序競爭狀態,無法形成合力與其進行價格協商,從而處于不利地位。表3體現了澳大利亞農礦產品近年來的國際價格走勢。
(二) 出口貿易中出現的問題 1.中國初級制成品出口價格有下降趨勢。中國向澳大利亞出口的初級制成品量不斷上升,但是平均出口價格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國初級制成品生產商沒有充分考慮市場容量問題,盲目大量生產導致供過于求,因此壓低了價格。這種情況在紡織品、鞋類貿易中尤為突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隨著關稅的逐步下降,優勢產業紡織品、鞋類的出口迅速擴大。但是,近年來貿易呈現飽和趨勢,出口價格逐漸下降,比如2005年中國棉制針織襯衫的出口價格就由2011年的3.12美元降低到1.71美元,降幅達45%。第二,中國初級制成品生產商較為分散,盲目追求銷量,沒有形成統一的出口定價協調系統,出現了廠商之間競價出售的局面,形成惡性競爭的價格戰。第三,中國的初級制成品加工程度低,技術附加值也不高,廠商沒有將重點放在品牌形象的提升和產品的創新開發上,導致產業整體形象不高,所出口的大多數是處于產業鏈低端的價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商品。例如我國大多數鋼材生產企業主要生產出口粗鋼制品,而高技術產業所需的精密鋼材仍需進口。
2.東盟主要農業國在澳大利亞市場上的出口競爭加劇。我們采用巴拉薩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對中國和東盟各國農產品比較優勢進行對比分析。顯性比較優勢指數表達了一國總出口中某類商品的出口所占比例相對于世界貿易總額中該商品貿易所占比例的比例。它可用公式表示為: 式中,RCAik代表i國在k類商品上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Xik為i國k類商品的出口額,Xi表示i國所有商品的出口額,Wk表示k類商品的世界出口總額,W表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總額。RCAik大于1,說明該國該類商品的出口相對集中,該國在這類產品上具有一定的顯性比較優勢;RCAik小于1,則相反。 2005年澳大利亞-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后,由于東盟與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相似程度很高,并且從東盟運輸的費用更低廉,因此澳大利亞從東盟主要農業國進口大量農產品及其制成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中國農產品的進口。由表4可見,泰國多種主要農產品比中國更具有顯性比較優勢。因此,中國農產品在澳大利亞市場上受到東盟主要農業國的強力競爭,對澳農產品貿易逆差出現擴大的趨勢。
三、中澳農礦產品貿易問題的主要成因 第一,由于近年發展 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加快,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鐵礦進口增量很大。由于供給量在短期內難以快速增長,因此需求量的增加導致世界鐵礦砂價格不斷攀升。另外,發達國家如英、法、德、意等均成為世界鐵礦砂凈進口國,這些國家的鐵礦砂進口基本來源于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南非等幾個國家,進口來源地相當集中。而且隨著澳大利亞—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日本、韓國的加入,東盟各成員國向澳大利亞進口的鐵礦砂也將有所增加。 第二,賣方壟斷已成氣候。我國鐵礦砂的進口來源地主要是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和南非,進口量占我國鐵礦砂進口總額的約94%。目前,世界70%的鐵礦砂出口貿易掌握在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三大礦業巨頭手中,因此他們得以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壟斷競爭的局面。目前壟斷競爭帶來的后果是賣方聯合提高價格,賺取高額利潤,而買方成為價格的接受者,利益受到很大損失。
第三,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不高,議價能力薄弱。我國前三大鋼鐵公司產量總和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低于20%。集中度不高導致重點企業行業控制能力不強,行業里中小企業進口無序,不能集中整個行業的力量與出口方進行同等議價。與此同時,我國只有寶鋼等少數大型鋼廠有能力與澳大利亞和巴西鐵礦砂公司簽訂價格較低的長期協議,而更多的小鋼鐵廠只能零購印度高價現貨鐵礦砂。目前,中國注冊在案的鐵礦砂進口企業共有523家,經常競價進行現貨購買,致使現貨價格越抬越高。這種情況一方面變相助長了鐵礦砂進口價格的上漲,另一方面也給了國際巨頭們大幅提價的口實。 第四,某些國外大型鐵礦砂進口企業在海外鐵礦公司持有大量股份。在澳大利亞鐵礦公司里,新日鐵、三井、住友、伊藤忠等日本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控股。雖然鐵礦砂漲價也使其利潤受損,但上游利潤卻可以彌補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企業就有操縱市場價格以牟取暴利的動機,而鐵礦砂價格上漲帶來的利益損失很大部分則由中國鋼鐵企業承擔。 由于以上種種原因,國際鐵礦砂價格大幅上漲。作為國際鐵礦砂的最大買方,中國成為鐵礦砂價格上漲的最大損失者,2005年中國鋼鐵企業多付出了300億元的進口成本;與此同時,澳大利亞鐵礦巨頭從中國獲得了30至40億美元不等的巨額利潤。 在農產品貿易方面,澳大利亞動植物檢疫標準(SPS)正在成為我國農產品進入的壁壘。中國農產品尤其是水果、蔬菜等很多都是采用木質材料包裝,但這些木質材料無法通過澳大利亞近乎苛刻的動植物檢疫標準而遭到退貨或銷毀。 綜上所述,中澳農礦產品貿易中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中國對澳進口量大而價高,對澳出口不暢而價低。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對澳大利亞的貿易條件存在著惡化的趨勢。 四、綜合解決中澳雙邊貿易問題的策略 (一)整體、中長期策略 今年9月,中澳雙方將啟動新一輪(第六輪)自由貿易區談判。目前雙邊貿易中的問題,必然成為雙方政府和談判人員關注的重點,也是權衡自貿區利益平衡的基本杠桿所在。
因此,它直接決定了雙邊自貿協定談判的實質進程。與此同時,考慮到中澳自貿區具有顯著不同于傳統自貿區的差異特征,筆者認為,為保證雙邊利益的平衡和經貿合作的順利推進,應盡快確立如下整體策略:
1.確立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與市場經濟國家地位。澳大利亞是一個經濟發達國家,與之相比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正如中國加入WTO談判所體現的原則一樣,中國應當承擔與發展中國家地位相稱的開放義務,而享有發展中國家的相應權利。因此,中澳自貿區協定的談判應當充分體現這一地位差異,同時確立中國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使之成為解決中澳農、礦產品貿易所存在問題的綜合指導原則。
2.確立雙邊的結構性對稱開放原則。澳大利亞目前在對華開放市場方面存在的某些限制,如反傾銷、技術壁壘、部分產品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待遇等,直接限制了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機電、紡織品和部分農產品的對澳出口。對中國企業對澳投資設置的審批條件和門檻也明顯偏高。與此同時,澳方又十分強調中方應加快開放農牧產品、金融等服務業市場,并對知識產權保護提出很高要求。對此,我們認為應當根據中澳經濟固有的結構互補特征,在部門之間和部門內不同產品之間尋求利益對等及相互補償。例如,在開放農產品市場和引進農業技術、實現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返銷澳洲市場之間,在選擇性開放服務業和擴大我國制成品對澳出口之間,在適當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程度和澳方降低中國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對澳資源、 能源類及其他產業投資限制門檻之間等,有針對性地均衡開放效益,實施跨部門的交互對稱開放,由此將雙方的利益平等地實現最大化。
3.確立均衡梯度開放原則。對于某些敏感性不同部門或同部門之間的市場開放,伴隨同一領域的投資便利化,我們認為應當結合利益均衡原則,實施謹慎的梯度開放。例如在農產品領域,可根據比較優勢狀況先適當擴大水果、蔬菜和肉制品類的進口,后伺機擴大其他農、畜產品進口。即所謂依據利益均衡和產業、政策的成熟程度逐次開放,梯度推進。
(二)分類的、近期策略 1.發揮我國蔬菜、水果和農業制成品的比較優勢。由于我國土地資源稀缺,在初級農產品如谷物、棉花的生產上不具有比較優勢,受到澳大利亞初級產品強有力的沖擊,因此在生產上要注意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和種植的技術含量,對受影響較嚴重的初級產品應考慮逐步放開,在關稅談判中爭取較長的保護期限。另一方面,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水果、蔬菜、水產品以及農業制成品上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應建立這些產業生產的補償機制和優惠政策,逐步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以適應出口需求。還應加強對出口農產品的資金與技術投入,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生產,以擴大對澳大利亞的出口。
具體做法如:
(1)在出口農產品品種的選擇上,應針對澳大利亞的市場需求,加快品種改良及更新換代。可以在中國的傳統出口農產品中甄選出在澳大利亞最具有市場潛力的品種,也可以引進在澳大利亞市場上適銷對路的國外優良品種,利用中國自然條件多樣化的優勢,把這些優良的樹種或品種安排在最適宜的區域種植,為果品生產的優質、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礎。
(2)加大對出口農產品的資本、技術投入,引進澳方先進的農產品追溯系統,不僅在生產的源頭抓好標準化建設,而且把產品的質量控制逐步擴大到種植、加工、流通的全過程。按照國際衛生檢疫標準、農產品技術標準、綠色食品標準對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的規范和監督,以應對澳大利亞的農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
(3)提高我國出口農產品的包裝檔次。針對澳大利亞的SPS包裝條款要求,農產品的包裝應采用嚴格消毒檢疫的合格材料,盡量少用木質材料包裝。
(4)對于我國具有優勢特色的傳統農業制成品,如茶葉、葡萄干、黃酒、白酒等,應建立專門生產基地,打造品牌優勢,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品檔次。各廠商應聯合起來,在出口貿易中爭取賣方定價權,以獲取較高的利潤。
2.建立國內鋼鐵企業聯合采購機制,爭取鐵礦砂的世界定價權。日本、歐洲擁有的定價權取決于其鋼鐵行業的大規模和高集中度,我國鋼鐵企業如果要想提高話語權,在定價方面施加足夠的影響力,就必須通過優化組合、聯合兼并,逐步組建大型鋼鐵聯合集團,從而加強行業集中度,規范市場行為,并以相同的聲音、一致的行動來應對國際挑戰。在2005年3月與必和必拓的鐵礦砂價格談判中,中國鋼鐵企業首次獲得了勝利。這表明,中國鋼鐵企業在鐵礦砂定價方面的話語權得到了加強。2005年4月,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組織成立了進口鐵礦砂工作委員會,全國有資格進口鐵礦砂的70家鋼鐵生產企業成為其成員。這一組織進一步強化了全行業的鐵礦砂進口協調工作,中國鋼鐵企業也將在未來鐵礦砂定價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3.我國企業應“走出去”,加強垂直一體化方面的投入。我國必須加快制定實施境外資源利用戰略,堅持"走出去"的政策,進入產業鏈的上游,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境外資源供應基地,提高利用境外資源的能力。以鐵礦砂為例,早在2011年,武鋼、鞍鋼、唐鋼和江蘇沙鋼四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就通過合資的方式獲得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轉租的Jimblebar鐵礦40%的股權,從而擁有每年購買1200萬噸鐵礦砂的權利。在2005年鐵礦砂大幅漲價后,我國鋼鐵公司紛紛開始同海外鐵礦石供應方簽訂合作項目,共同開發鐵礦資源。其中最成功的一例是2005年10月,中鋼集團與澳大利亞Midwest公司正式簽署協議,雙方合資勘探并管理西澳大利亞州中西部地區Koolanooka和Weld Range兩處鐵礦資源,協議涉及的總金額高達15億澳元,合計近人民幣90億元。中鋼集團將在合資公司中占50%股權,這將是目前中國公司在澳大利亞鐵礦資源開采中所獲取的最高比例。
一、電子商務帶來的稅收問題
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致使稅務管理部門來不及研究相應的征管對策,更沒有系統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和約束企業的電子商務行為,出現了稅收管理真空和缺位,導致應征的稅款白白流失。從理論上分析,從互聯網上流失電子商務的稅收主要有關稅、消費稅、增值稅、所得稅、印花稅等。據測算,美國的函購公司搬遷到互聯網之后,政府每年大約損失各種稅收約30億美元。由于電子商務可以規避稅收義務,大大降低企業稅收負擔,因此,一些企業紛紛通過上網規避稅收,牟取暴利,在逃避大量稅收的同時,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電子商務給現行稅收帶來的主要問題涉及多個方面。
1、常設機構的判斷問題
(1)納稅人身份及企業性質的判定問題
納稅人身份判定的問題,就是稅務機關應能正確判定其管轄范圍內的納稅人及交易活動,這種判定是以實際的物理存在為基礎,因此,在傳統交易活動中,納稅人身份的判定上并不存在問題。但在互聯網的環境下,互聯網上的商店不是一個實體的市場,而是一個虛擬的市場,網上的任何一種產品都是觸摸不到的。在這樣的市場中,看不到傳統概念中的商場、店面、銷售人員,就連涉及商品的手續,包括合同、單證,甚至資金等,都以虛擬方式出現;而且,互聯網的使用者具有隱匿性、流動性,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的雙方,可以隱匿姓名、居住地等,企業可以輕而易舉地改變經營地點,從一個高稅率國家移至低稅率國家。所有這些,都造成了在對納稅人身份判定上的難度。
大多數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注冊地位于各地的高新技術園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證書,且其營業執照上限定的營業范圍并沒有明確提及電子商務業務。有些企業營業執照上注明從事系統集成和軟件開發銷售、出口,但實際上主要從事電子商務業務。這類企業是屬于所得稅意義上的先進技術企業和出口型企業,還是屬于生產制造企業、商業企業還是服務企業,因判定性質不同將導致企業享受的稅收待遇有所不同。從事電子商務服務的電訊企業按3%稅率繳納營業稅,而從事電子商務的普通企業則需繳納5%的營業稅。那么,被定性為什么樣的企業就成為關鍵問題。
(2)客戶身份難以確定
按照現行稅制,判斷一種商業行為是否應課稅及課稅數量與客戶身份密切相關。比如我國目前實行的出口退稅和對進口商品征收關稅的政策,這些活動都必須查明客戶的身份。如果將現有的稅收原則不加修改地應用于電子商務稅收,本來有納稅義務的企業很可能冒充自己向國外供貨并以此騙取出口退稅,或是通過隱瞞商品的真實消費從而逃避進口關稅。雖然科技在發展,但是從技術角度看,無論是追蹤付款過程還是供貨過程,都難以查清供貨目的國或是買方身份,從而無法確認應征稅的貿易究竟是國內還是國際貿易,使傳統的稅制在應用過程中遇到了極大困難。
2、稅收征管體制問題
(1)電子商務交易過程的可追溯性問題
電子商務交易過程的可追溯性,簡單地說就是在確定了納稅主體后,是否有足夠的依據收到應收的稅,證據是否足夠、是否可查。
目前,我國電子商務還處于初級階段,網上CA和網上支付體系正在建設中,在線的電子商務交易數額還是較少。商家之間的電子商務主要是商談、合同和訂單處理,還基本上沒有進入電子支付階段。所以,在間接的電子商務階段,商務交易過程電子化,而送貨或電子成份更高的間接電子商務擴大或普及時,考慮到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的虛擬性,相關交易環節的具體情況有賴于交易的如實申報,所以電子商務交易過程的可追溯性問題會更加突出,尤其是在數字產品的電子商務過程中。
(2)電子商務過程的稅務稽查問題
在具備稅收管轄權,交易過程可追溯的前提下,電子商務稽查就成為保障電子商務稅收的重要一環,即是否能定額征收的問題。在互聯網這個獨特的環境中,由于訂購、支付,甚至數字化產品的交付都可通過網上進行,使得無紙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訂單、買賣雙方的合同,作為銷售憑證的各種票據都以電子形式存在,且電子憑證又可被輕易地修改而不留任何線索、痕跡,導致傳統的憑證追蹤審計失去了基礎;并且,互聯網貿易的發展刺激了支付系統的完善,聯機銀行與數字現金的出現,加大了稅務機關通過銀行的支付交易進行監管的難度;還有,隨著計算機加密技術的成熟,納稅人可以使用加密、授權等多種保護方式掩藏交易信息。如何對網上交易進行監管以確保稅收收入及時、足額地入庫是網上征稅的又一大難題。
3、課稅對象認定問題
(1)數字產品性質的認定
電子商務將原先以有形財產提供的商品轉變為以數字形式提供,使得網上商品購銷和服務的界限變得模糊。對這種以數字形式提供的數據和信息應視為提供服務所得還是銷售商品所得,目前稅法
還沒有明確的規定。
縱觀各種形式與產品的電子商務,數字產品的電子商務不僅具有一般形態的電子商務所具有的商流與信息流的虛擬性,更因其產品形態的特殊性,數字產品電子商務又具備物流的虛擬性的特點,這一特點使其在納稅人身份的判定中、交易過程的可追溯性上與稅務稽查上有效實現的難度都大大增加。甚至可以說,如果一個數字產品電子商務的經營者不如實地履行各項納稅申報,那么對于稅務機關,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什么有效的方法與途徑去追查其交易商品、資金的各項細節。這一問題已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歐洲有些國家曾提出按勞務征收數字產品電子商務稅的設想,但總體來看,至今還沒有太好的辦法來解決這一難題。
(2)印花稅的繳納問題
在電子商務交易中,實現了無紙化操作,且交易雙方常常“隱蔽”進行。使得印花稅的計稅依據難以確定。網上訂單是否具有紙基合同的性質和作用,是否需要繳納印花稅,目前也不明確。
4、稅收管轄權問題
(1)雙重征稅問題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如果你是一個中國公民,在馬來西亞的電子商務網站上訂購貨物,并且要求將貨物發往泰國,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是,你將同時得到三個國家的稅單。首先,按照居民稅收管轄權征稅辦法,中國政府將有權向你征收所得稅;按照收入來源地管轄權征稅的話,泰國政府也有權向你征收流轉稅;而馬來西亞政府有可能以交易操作發生地為依據,也可根據來源地,有權向你征稅。對同一筆稅源,由于稅收管轄權的重疊,而導致重復征稅。
(2)納稅人避稅問題
電子商務的便捷性與高流動性為跨國公司操縱利潤、規避稅收提供了便利。跨國公司通過互聯網,只要按幾下鼠標就可以輕松地將其在高稅區的利潤轉到低稅區或避稅港。
二、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稅收對策
1、在指導思想上應引起重視
我國目前的電子商務尚處于萌芽階段,但網絡經濟和電子商務已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歷史趨勢和時代潮流,在認識和對待我國電子商務和稅收的關系上,應本著“積極面對、加強研究、互促互動”的指導思
想來加以處理。所謂“積極面對”就是面對全球網絡經濟和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我們應采取一種積極面對的態度,樹立超前意識,更新傳統觀念,以順應和迎接新的時代。所謂“加強研究”就是面對電子商務對傳統稅收制度、稅收政策和現行國際稅收安排所提出的挑戰,我們首先必須通過加強研究來弄清情況,掌握國際電子商務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明白其對我國現行稅制、稅收、涉外稅收等的影響之所在,從而緊密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并參照世界稅制、稅則變動最新情況提出我們的應對舉措和方略。所謂“互促互動”,就是說,一方面我們的稅制、稅則和稅收政策,要立足于有利于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另一方面,現行稅收的安排,又要在電子商務發展的實踐中去不斷進行改革和完善,以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
2、我國電子商務的征稅原則
(1)稅收中性原則
它是指征稅不應影響企業在電子商務交易方式之間的經濟選擇,不應該對高新技術的發展構成阻力。以我國目前的國情而論,在我國信息產業還處于稚嫩時期,網址資源已相當緊張,加上我國企業經營方式落后、機制僵化、信息不靈,因而急需上網經營。如果我國稅收政策阻礙電子商務的發展,不僅會妨礙了企業的經營發展,而且使稅收也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公平稅負原則
從長遠來看,應保持傳統貿易與電子商務的稅負一致。希望各國政府要彼此合作,而且還希望同納稅人合作,以求做到對電子商務的征稅會公平臺理。
(3)適當優惠原則
即對目前我國的電子商務暫時采取適當輕稅的稅收政策,以促進電子商務在我國的迅猛發展,開辟新的稅收來源。對于這一嶄新、具有重大意義及強滲透性的產業,在其發展初期,國家從政策優惠的角度對電子商務給予一定程度的支持還是非常必要的。
3、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電子商務稅收政策和法律
我國應改革和完善現行稅法政策和法規,重新修訂和解釋一些傳統的稅收概念,補充有關電子商務所適用的稅收條款,對電子商務的納稅義務人、課稅對象、納稅環節、納稅地點、納稅期限等稅制的備要素給予明確界定,以使對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有法可依。
(1)擴大增值稅征稅范圍
電子商務交易的產品(數字化產品)是種無形商品,現行稅制對其納稅存在一定困難。為了減少稅收對電子商務的負面影響,可適當擴大增值稅的課稅范圍,對通過網絡進行交易的數字產品征收增值稅,使其與傳統有形產品的稅收待遇相同,從而保持稅收中性的原則,這是法律應盡快予以明確的。在稅法上將電子商務納入增值稅的征稅范圍,可以明確納稅義務,劃清征管權限。為了平衡地域間的稅源分布,將消費者居住地確定為電子商務的征稅地,即通過互聯網進行商品銷售和提供勞務,無論商品和勞務是在線交易還是離線交易都由消費者居住地的稅務機關征一道增值稅,而消費地已繳納稅款可作為公司已納稅金予以抵扣。這樣: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消費地已納稅額
這樣不僅有助于消除重復課稅的弊端,而且有助于加強服務貿易的流動性,并可防止出于財政利益考慮對網上貿易的干擾。
(2)使用電子商務交易專用發票
每次通過電子商務達成交易后,必須開具專用發票,并將開具的專用發票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往銀行,才能進行電子賬號的款項結算。同時,納稅人在銀行設立的電子賬戶必須在稅務機關登記,并使用真實的居民身份證以便稅收征管。
(3)采用獨立固定的稅率和統一稅票
考慮電子商務在線交易商品和提供勞務特殊性,及目前傳統交易此類商品的稅負情況,利潤按獨立公平的原則在消費者居住地進行分配,消費者居住地采用獨立固定的稅率征收,消費地當期應納稅額:銷售額X固定稅率,固定稅率不宜過高,一般以1%一2%為宜。這樣既可以平衡地區利益;另一方面抵扣時又不會出現退稅。由于電子商務跨地域性,銷售地稅務機關與消費者居住地稅務機關都有征稅,而且消費地稅務機關征的稅可以用作抵扣,從征管角度出發要求使用統一的稅票,并逐步使用無紙票據,以及采取電子化的增值稅納稅申報。這樣也便于稅務機關通過本身局域網展開交叉稽查,防止逃騙稅發生。
4、深化征管改革,實現稅收電子化
(1)制定電子商務稅務登記制度,實現電子申報
納稅人在辦理上網交易手續后,必須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電子商務的稅務登記,首先由納稅人申請辦理電子商務的稅務登記,填報《申請電子商務登記的報告書》,并提供網絡的有關資料,特別是計一淮南工業學院學報社科版算機超級密碼的鑰匙的備份。其次,稅務機關要對納稅人填報的有關事項嚴格審核,逐一登記,并要注意為納稅人做好保密工作,最好是建立一個鑰匙管理系統。同時,稅務系統也應做好電子商務用戶專門稅務登記,并與銀行、網絡技術服務部門密切交易,以便深入了解納稅人信息,使稅收監管更加有力。該制度要求采用國家標準對電子商務納稅人設立唯一的納稅識別碼。
電子申報是指納稅人利用各自的報稅工具,通過電話網、分組交換網、Internet等通訊網絡系統,直接將申報資料發給稅務局,完成納稅申報。電子繳稅是指稅務局、銀行、國庫建立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稅款結算,劃解的過程。該環節完成了納稅人、稅務局、銀行和國庫間電子資金的交換,實現了稅款收付的無紙化。
(2)開發電子征稅軟件
稅務機關應與銀行、網絡技術部門合作,共同研制開發適用于網絡貿易的具有自動追蹤統計功能的征稅軟件。該軟件可存儲在稅務網絡服務器上,以備納稅人下載自行計稅,并可通過國際互聯網自動向發生網絡貿易納稅義務的網址發出納稅通知。當技術成熟后,還可以在企業的智能服務器上設置有追蹤統計功能的征稅軟件,在每筆交易進行時自動按交易類別和金額計稅、入庫,從而完成針對電子商務的無紙稅收工作。
(3)建立電子稽查制度
該制度要求稅務機關將自身網絡與國際互聯網及財政、銀行、海關、國庫、網上商業用戶的全面聯接,實現各項業務的網上操作,達到網上監控與稽查的目的,堵塞網上交易的稅收漏洞。
此外,還需要建立完善的稅務稽查電子系統,基于稅務系統的廣域網,實施辦公自動化與征管、稅務稽查、大面專用發票防偽系統、出口退稅專用票證系統、丟失被盜增值稅專用發票報警系統、電子郵件等系統的系統集成,實現跨部門、跨地區之間的涉稅信息的快速傳遞,發票函件調查和相互協凋。
5、加強國際間的稅收協調
要防止網上貿易所造成的稅收流失,應加強我國與世界各國稅務機關的密切合作,運用國際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加強國際情報交流,深入了解納稅人的信息,使稅務征管、稽查有更充分的依據。在國際情報交流中,尤其應注意有關企業在避稅地開設網址及通過該網址進行交易的情報交流,防止企業利用國際互聯網貿易進行避稅。對于發展中國家,可采取居民管轄權與收入來源地管轄權并存的方案,并逐步向居民管轄權傾斜。隨著電子貿易快速發展,收入來源地管轄權越來越難以適應國際稅收的要求,但從保護本國利益出發,發展中國家一時很難接受居民管轄權原則。為了與本國稅收的接軌,防止國際互聯網貿易中的雙重征稅問題,發展中國家應逐步接受居民管轄權原則,積極與發達國家進行磋商、協調、爭取更多的利益。
第一,企業的營銷觀念沒有轉變。在計劃經濟根深蒂固的當今時代,一些國有企業對買方市場仍然奉行傳統的生產觀念、產品觀念和推銷觀念,但在目前的市場經濟時期,由于商品供過于求,買方市場出現了“生意難做”的問題;還有一些企業對買方市場措手無策,隨大流盲目地推銷產品,其結果是要么是產品庫存大量積壓,要么是應收帳款急劇增加,資金周轉出現困難,從而使大多數企業陷入停產或半停產的狀態。
第二,高層營銷管理缺位,導致營銷部門以外的其它部門不能充分發揮營銷職能。目前,絕大多數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都比較重視營銷工作,但是,這種“重視”具有明顯的局部性、不確定性和非過程性,不系統、不全面、不到位,從而造成高層管理缺位。高層管理缺位帶來了許多危害。首先,其他部門的營銷優勢得不到全面利用。企業的每個部門、每個個體都具有自己的營銷職能,但在高層管理缺位時,則只有營銷部門發揮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其整體營銷職能會大打折扣。其次,決策緩慢,影響銷售工作高效進行的許多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這樣一來,該決策的問題不能及時決策,對企業的營銷業績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重挫業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最后,營銷工作缺乏方向。高層管理決定企業的營銷方向,當它缺位時,必然導致營銷部門的盲目指揮。
第三,許多企業沒有營銷戰略。沒有戰略的企業,就象在險惡的氣候中飛行的飛機,始終在氣流中顛簸,在暴風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即使飛機不墜毀,也不無耗盡燃料之虞。現在,中國的計多企業正如這架飛機,太需要戰略了。得戰略者得天下,真誠的“海爾”、永固的“長城”、絢麗的“長虹”、高飛的“小天鵝”,毫不屈服的“樂凱”與毫情萬丈的“用友”,都為其它中國企業樹立了榜樣。而當前多數的中國企業只是計劃當期,得過且過,初創時就不曾設想過將來,造成企業盲目運行。
第四,開發新市場的能力欠佳。比如就中國農村市場的開發來說,企業是主角,其市場行為完全受市場機制的調節和指導,多數企業僅僅盯著農村消費需求,而忽視了對農村投資需求的開發,企業不僅要考慮去賺農民的錢,而且要考慮怎樣帶動農民致富,使農民在認識到工業化好處的同時,也開發和培育出自己的市場,獲取自己的投資回報。市場開發是企業自下而上發展的重要環節,而許多企業正是因為處于這樣或那樣的誤區而不能做到合理地開發、啟動自己可得的新市場。
第五,忽視了營銷網絡的功能。一位營銷專家曾經說過,“市場,說到底就是‘網絡+品牌’——銷售網絡加上品牌的影響力。”網絡如同人體的血管,靠有力的銷售完成資金的循環,滋著著企業的成長,其中任何部分的病變,都可能損傷企業的肌體,乃至企業的生命。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國的多數企業并沒有在市場網絡上下過功夫,它們只注重產品生產,無計劃、無目標地銷售產品,這樣,不僅浪費營銷資源,而且無法取得好的營銷業績。另外,當前企業的市場定位、促銷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第一,建立科學、實戰的營銷組織框架,確立企業整體營銷觀念,使企業所有部門和員工緊密地協作,共同實現理想的經營業績。現代營銷強調的整體攻防能力,當前許多企業的業務人員沒有真正地組織起來,從而難以有效地進行市場開發和管理。這就象兩軍對壘搶占地盤一產,其中一方軍隊管理不善,組織不起來,沒有像樣的攻勢或者搶到了地盤卻沒有能力固守,這樣的軍隊必輸無疑。可見,高層的營銷管理在市場營銷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企業應當根據市場開發需要,建立銷售組織體系、市場信息管理體系、目標和計劃管理體系,通過完善的銷售管理體系明確銷售管理層次及其職責、工作標準和工作流程,將目標市場和市場目標、銷售管理人員和業務員、經銷商、市場信息以最佳方式組織起來,充分發揮企業的整體攻防能力,最大限度地占領市場,實現最佳的營銷目標。
第二,樹立辯證的買方市場觀。買方市場在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壓力,產生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同時,也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在生產資料和生產要素的購進方面,買方市場的壓力只是施加給商品的賣方,而生產企業作為買方不僅沒有壓力,反而是大好的機遇,因為買方市場的壓力,主要來自產品銷售企業在采購時,處于買方的地位,可以充分享受買方市場的偏愛和優惠。在機電設備和原材料的采購上,企業可以充分“貨比三家”地進行挑選,不僅可以講質量,而且可以壓價格。再者,買方市場帶來的市場空隙,給企業提供了破土而出的希望,利用優質低廉的材料、機器設備生產高品質的產品,逐漸地適應買方市場,才能抓住買賣方市場帶來的機遇,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
第一,企業的營銷觀念沒有轉變。在計劃經濟根深蒂固的當今時代,一些國有企業對買方市場仍然奉行傳統的生產觀念、產品觀念和推銷觀念,但在目前的市場經濟時期,由于商品供過于求,買方市場出現了“生意難做”的問題;還有一些企業對買方市場措手無策,隨大流盲目地推銷產品,其結果是要么是產品庫存大量積壓,要么是應收帳款急劇增加,資金周轉出現困難,從而使大多數企業陷入停產或半停產的狀態。
第二,高層營銷管理缺位,導致營銷部門以外的其它部門不能充分發揮營銷職能。目前,絕大多數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都比較重視營銷工作,但是,這種“重視”具有明顯的局部性、不確定性和非過程性,不系統、不全面、不到位,從而造成高層管理缺位。高層管理缺位帶來了許多危害。首先,其他部門的營銷優勢得不到全面利用。企業的每個部門、每個個體都具有自己的營銷職能,但在高層管理缺位時,則只有營銷部門發揮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其整體營銷職能會大打折扣。其次,決策緩慢,影響銷售工作高效進行的許多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這樣一來,該決策的問題不能及時決策,對企業的營銷業績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重挫業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最后,營銷工作缺乏方向。高層管理決定企業的營銷方向,當它缺位時,必然導致營銷部門的盲目指揮。
第三,許多企業沒有營銷戰略。沒有戰略的企業,就象在險惡的氣候中飛行的飛機,始終在氣流中顛簸,在暴風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即使飛機不墜毀,也不無耗盡燃料之虞。現在,中國的計多企業正如這架飛機,太需要戰略了。得戰略者得天下,真誠的“海爾”、永固的“長城”、絢麗的“長虹”、高飛的“小天鵝”,毫不屈服的“樂凱”與毫情萬丈的“用友”,都為其它中國企業樹立了榜樣。而當前多數的中國企業只是計劃當期,得過且過,初創時就不曾設想過將來,造成企業盲目運行。
第四,開發新市場的能力欠佳。比如就中國農村市場的開發來說,企業是主角,其市場行為完全受市場機制的調節和指導,多數企業僅僅盯著農村消費需求,而忽視了對農村投資需求的開發,企業不僅要考慮去賺農民的錢,而且要考慮怎樣帶動農民致富,使農民在認識到工業化好處的同時,也開發和培育出自己的市場,獲取自己的投資回報。市場開發是企業自下而上發展的重要環節,而許多企業正是因為處于這樣或那樣的誤區而不能做到合理地開發、啟動自己可得的新市場。
第五,忽視了營銷網絡的功能。一位營銷專家曾經說過,“市場,說到底就是‘網絡+品牌’——銷售網絡加上品牌的影響力。”網絡如同人體的血管,靠有力的銷售完成資金的循環,滋著著企業的成長,其中任何部分的病變,都可能損傷企業的肌體,乃至企業的生命。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國的多數企業并沒有在市場網絡上下過功夫,它們只注重產品生產,無計劃、無目標地銷售產品,這樣,不僅浪費營銷資源,而且無法取得好的營銷業績。另外,當前企業的市場定位、促銷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第一,建立科學、實戰的營銷組織框架,確立企業整體營銷觀念,使企業所有部門和員工緊密地協作,共同實現理想的經營業績。現代營銷強調的整體攻防能力,當前許多企業的業務人員沒有真正地組織起來,從而難以有效地進行市場開發和管理。這就象兩軍對壘搶占地盤一產,其中一方軍隊管理不善,組織不起來,沒有像樣的攻勢或者搶到了地盤卻沒有能力固守,這樣的軍隊必輸無疑。可見,高層的營銷管理在市場營銷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企業應當根據市場開發需要,建立銷售組織體系、市場信息管理體系、目標和計劃管理體系,通過完善的銷售管理體系明確銷售管理層次及其職責、工作標準和工作流程,將目標市場和市場目標、銷售管理人員和業務員、經銷商、市場信息以最佳方式組織起來,充分發揮企業的整體攻防能力,最大限度地占領市場,實現最佳的營銷目標。
第二,樹立辯證的買方市場觀。買方市場在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壓力,產生激烈的市場競爭的同時,也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在生產資料和生產要素的購進方面,買方市場的壓力只是施加給商品的賣方,而生產企業作為買方不僅沒有壓力,反而是大好的機遇,因為買方市場的壓力,主要來自產品銷售企業在采購時,處于買方的地位,可以充分享受買方市場的偏愛和優惠。在機電設備和原材料的采購上,企業可以充分“貨比三家”地進行挑選,不僅可以講質量,而且可以壓價格。再者,買方市場帶來的市場空隙,給企業提供了破土而出的希望,利用優質低廉的材料、機器設備生產高品質的產品,逐漸地適應買方市場,才能抓住買賣方市場帶來的機遇,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
一、我國現在的企業在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財務管理的現狀
我們企業財務工作,準確地可以說是企業財會工作,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會計核算,二是財務管理。會計側重于核算,而財務側重于管理。
(1)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深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內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會計作為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相結合的產物。會計準則以規范的形式出現又具有一定的實務性。但是從理論上看,它要受到一定條件下經濟管理要求的制約。所以,會計準則既受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影響,又受我國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制約。在過渡期,新舊兩種核算理念、兩種核算方法的沖突避免不了。找到并分析這些問題,對使會計準則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能順利地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進而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會計信息有著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
(2)影響財務管理環境稱為理財環境。理財環境是企業進行財務決策時難以改變的外部約束條件。企業財務管理環境分為金融市場環境、經濟環境和法律環境。當前我國金融市場的改革處于關鍵時刻,國際金融機構紛紛進人中國市場,我們必須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世界金融自由導致稅率完全開放,外匯管制解除,貨幣實現自由兌換,企業外部金融風險加劇。在市場經濟社會中,宏觀經濟狀況直接影響著企業的財務活動,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經濟環境機遇增多。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快,企業要順應發展要同樣加快增長速度,這就需要財務管理者在決策時留有余地,甚至要預見其變化的趨勢。企業財務管理的法律約束環境擴大。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來維護生產秩序。法律為企業經營活動規定了活動空間,也為企業的自由經營提供了法律保護。隨著中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與國際經濟接軌越來越密切,這就要求企業財務人員不但要遵守國內法,而且要懂得相關的國際法。從2007年1月1日開始,我國企業將使用國際通行的會計語言與投資者“對話”,這對企業的財務人員的適應能力將是一個巨大考驗。
(二)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幾點問題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它只有在充分有效的運作中才能體現其價值。企業的資金從數量到結構都很復雜,企業各單位資金的籌集和使用均應統一管理、安排,才能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使用效果。具體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資金融通方面。企業規模大小、實力強弱、聲譽好壞,影響其在資金市場上的融資能力.在向銀行借款時,企業用怎樣的借貸方式尋求資金,才會取得較為優惠的條件,降低融資成本。目前,很多企業應沒有充分利用在資金市場上的各種融資渠道籌措、融通資金,企業集團的發展沒有良好的資金條件。
(2)資金控制方面。財務部門除了管理和協調集團資金調度和融通外,還應對集團資金正常運轉進行控制和監督。資金控制的實質是理財權限的劃分,一般應根據企業集團內部成員及企業規模的大小和數量的多少等因素來確定。但目前很多企業對于大額的資金支付沒有規定一定的批準權限,導致巨額資金輕率付出而造成失誤。
(三)企業財務機構在財務監督方面存在的漏洞
由于集團公司擁有明顯高于其他部門的權利,直接參與企業的最高決策。經濟活動日趨復雜,財務監督變得更有深度和廣度。切實有效地發揮會計監督的職能,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體現市場經濟要求的會計監督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很多企業缺乏健全的財務監督機制,讓眾多人在“利欲”的驅使下,利用會計信息進行非法經濟活以提高自己的提高經濟效益,從而導致和經濟犯罪犯罪產生.
二、針對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的應對政策
從財務管理的理念和發展我們可以知道,財務管理發展的動力來自財務管理的環境的變化、管理機制和管理人員的態度。新經濟環境的到來,我國企業財務應該更好地提升和發展,以適應新經濟的高要求。
(一)更新企業財務管理觀念
財務管理觀念是指導財務管理體制實踐的價值觀,是思考財務管理問題的出發點。企業只有全方位更新財務管理觀念,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新經濟環境下企業應樹立以下觀念:第一,財務管理戰略國際化觀念。企業財務管理國際公約是順應經營戰略國際化而產生的,企業置身于國際化大環境中謀劃經營戰略,企業財務自然也應從國際化的角度來加以配合。第二,資本多元化觀念。
資本市場開放,大量的外國資本將涌人中國市場。企業應抓住這一契機,積極尋求與外資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第三,人本化理財觀念。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和知識技術以及利用、加工、創造這些信息和技術的員工在整個財富的創造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第四,風險理財觀念。風險投資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重要的投資方式和內容,風險投資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對象。
(二)提升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
一是從整體上提高企業財務人員素質,財務人員素質不高、財務管理分析能力較差,不適應財務管理工作的需要等是導致企業效益低和經營不善的重要原因。而且越是規模大的企業,此現象越嚴重;越是層級高的管理人員,對此現象的認同感越強。因此,財務工作“發展”的關鍵是要靠“轉變”,而“轉變”的首要任務則是“變財務人員的觀念”.
(三)完善財務管理法制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加快,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相比較存在著明顯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麗鄉村,出現了水體大面積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隨意堆放、工業污染加劇的情況。長期以來由于國家政策、資金和技術支持力度不夠,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落后于城市速度,對農村居民衛生和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盡管近期國家加大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政策力度,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但由于農村的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使農村環境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并危及農村飲水安全和農產品安全,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要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切實解決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威脅城鄉居民食品安全、影響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是否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的有效政策、法規與制度體系。
一、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
(一)水體污染嚴重,水生態系統破壞
農村水體污染主要表現是工業污水、農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污染飲用水源,無法滿足農田灌溉;同時近幾年農村旱澇災害頻發,河流斷流,湖泊萎縮,魚蝦絕跡,天然綠洲消失,水庫蓄水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嚴重。
(二)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固體垃圾污染嚴重
長期以來,村莊建設規劃差,基礎設施少,道路無硬化、無公廁、人畜居住混雜、不可降解農膜使用量急劇增加卻無法回收,固體垃圾隨意堆放。
(三)農業生產不當,環境資源破壞嚴重
農民環保意識比較薄弱,濫施農藥、化肥,懇荒圍湖造田,亂挖亂采,不僅農業產品受到嚴重污染,也逐漸污染了土壤、空氣、水源,對農業生態系統造成極大威脅。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災害多發,土地退化、沙化、堿化嚴重,進—步加劇了人地矛盾。
(四)集體林權改革滯后,林業生態系統破壞
集體林權改革滯后,經營主體不明確、經營機制不靈活、利益分配不合理,嚴重影響了農民發展林業的積極性。其次地方政府決策不當,盲目開發山區,發展果業,加劇了森林植被破壞。再由于農村經濟落后,農民伐木為柴,亂砍濫伐現象屢禁不止,結果是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使生物多樣性環境遭受了破壞,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業向農村的轉移,加劇了農村的工業污染
鄉鎮企業大多是一種以低技術含量、布局不合理、無集聚效應、粗放經營為特征的工業化。由于其生存環境、基礎條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對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術與資金,治理困難,使農村生態環境產生工業化污染問題。同時大量污染嚴重的城市工業企業搬遷到城郊或農村地區,或者直接將城市垃圾運往農村,造成城市工業污染“上山下鄉”。
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法制成因與對策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有著自然、歷史、經濟與社會等諸多方面原因,這里只對其法制成因與對策進行分析。現行法制狀況對環境的保護力度不夠,立法是從過去的經濟發展為重,環境保護為輕出發,“環境立法缺位,農村環境管理機構匱乏,環境保護職責權限分割并與污染的性質不匹配,基本沒有形成環境監測和統計工作體系”。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國農村環境法制建設,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觀念完善環境法治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下面對影響農村生態環境法制建設成因逐一進行分析。
(一)環境政策原因環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現是環境政策失靈。環境政策失靈是指國家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宏觀政策失靈和微觀政策失靈。宏觀政策失靈集中表現為政府在宏觀經濟政策制定過程中忽視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缺乏必要的環境問題保護對策,只到07年國務院專門召開的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才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才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與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環境噪聲和煙塵控治、工業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循環經濟與節能及減排、綜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與措施。同時還有“創建環境模范城市”的鼓勵政策以及有“飛行監測、限期治理、關停企業”等強制措施,而農村在這些方面幾乎是空白。微觀政策失靈是指具體的環境保護政策的缺陷而導致的環境問題。一方面是政策不夠健全,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缺乏實效性強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則性太強缺乏可操作性而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環境保護政策存在著不一致和不協調之處,尚需完善。無論是政策體系,還是工作力度,農村環保工作都還在起步階段,其中農村生活污染治理、規模化畜禽及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術、農藥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幾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據農村環境問題量多面廣、監督對象復雜的內在特點和工作基礎薄弱的實際現狀,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傾斜,在經濟上扶持,在技術上支持。要多出臺農村環保財政補助、污染減排財政獎勵等政策手段,推動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盡管中國農村環境與經濟的矛盾有別于城市,但城市環境保護積累的經驗和各項管理制度足以供農村環境管理借鑒。”環境問題的出現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資源、環境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生態環境支撐。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優化農村生態環境,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農村生態環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夠。《環境保護法》立法時間較早,受時代影響側重于工業污染控制和城市環境保護,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關注不夠,僅有幾個條文很簡單。我國目前的諸多其他有關的生態環境法規,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對農村生態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體措施與制度規定不足。二是農業自然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缺乏統一規范,并且未能將農村環境、農村自然資源和農村生態的保護統一起來,農民的環境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規不到位,本應彌補農村生態環境的上位立法的過于原則性和不足這種情形,卻未能出臺一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性行政法規。“一些重要環境領域還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農用塑料薄膜污染、農村噪聲污染、農村生活污水污染、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各地方即使有相關地方法規,在規定上也不盡相同,比較混亂,并且是條塊分割,形不成完整統一制度體系。如農業部負責農業環境保護工作,主要是保護和管理農業環境,控制農藥、化肥、農膜對環境的污染,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國家環保總局負責農村村鎮環境保護工作,各個地方政府所頒布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涉及到漁業、水利、林業多個部門,內容和規定都存在差異。因此,加強立法工作,完善農村環保的地方性法規體系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將來的《環境保護法》的修改應強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并制定農村生態環境單行法;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法也要關注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盡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辦法》等專項法規,逐步把農村環境保護納入法制化管理體系之中,修訂原有涉及農村環境保護而不適宜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責權清晰,有效防止農村地區種植業、養殖業、工業、生活以及外來污水和廢棄物的污染,防止農村生態遭到破壞。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方面,考察現有的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法律制度,會發現現有的制度比較零散、不全面,缺乏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統而明確的規定,無法滿足生態環境建設的實際需要,從而導致制度缺位、制度執行和監督不力的情況。目前相關法律法規雖已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排污收費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態環境管理制度,但這些制度主要應用于城市環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時在農村生態保護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現象,至今仍沒有一套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制度具體安排。在這種制度缺位的情況下,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資源浪費與污染嚴重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難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盡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執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發揮。從環境污染的治理制度來看,如排污收費制度,資源收費制度雖然對控制環境污染有積極的作用,但在實施中存在著一定問題。此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計劃、農業、林業、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個部門,管理體制與環節多、各項治理措施相互脫節,造成制度執行和監督不力。因此要盡快建立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制度。“農村環境保護制度和考核體系建設要盡快建立,將城市環保和農村環保置于平等位置,從法律、法規體系上,對農村環境保護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據”,它是構成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法律的基本內容,對于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法律的目的與任務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些制度應當包括:除繼續完善排污許可證制度、征收排污費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等制度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中切實可行外,還應建立如下制度: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制度、農村清潔生產促進實施制度,生態環境建設問責制度、農村環保責任制度和農村生態環境考核制度,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態環境監測制度、農村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農村生態環境補償制度、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生態環境破壞事故防范與預警制度、農村環境糾紛法律援助和公益訴訟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環境管理不當。主觀上來看農村生態環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門之間協調不足或沖突,無手段和措施來達到政策目標;農村環境管理機構匱乏,環境保護職責權限分割并與污染的性質不匹配,基本沒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體系和管理措施。客觀上是農村生產與生活中不科學的行為,長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習和農村環保基礎設施的缺失,企業地處偏遠、點多面廣,排污主體具有不確定性,監管主體很難界定,難以用城市的監管的手段與用行政執法的手段來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農村環境治理要走與城市環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創新工作方法,增強服務意識,變監督管理為預防管理,變單純的依法行政為服務與執法相結合。具體工作中要將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納入年度考核范圍,實行行政問責制的工作體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推動、部門聯動的工作格局,落實工作人員與經費,探索多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農村環保治理社會化管理模式和機制。其次,制訂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及年度實施意見,根據年度工作重點,將各項整治和建設任務分別落實到相關部門,并建立農村環境保護責任制,設立環境指標作為對鄉鎮考核的重要指標,專門出臺年度生態任務和環保專項行動考核辦法。再次,要強化農村環境服務與執法力度。在服務上,要象創建國家環保城市一樣大力開展生態鄉村示范創建,重點開展農村工業點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與垃圾治理、農村畜禽養殖業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態產業實施等關鍵工程。加大農村農業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落實好“以獎促治”和“以獎代補”的政策措施,做好農村環保項目申報,積極爭取中央和省里的專項資金,加快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在執法上各執法單位要切實克服地方保護主義,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強對鄉鎮企業的監管和對違法排污企業的打擊力度,加大農村環境執法力度。
(五)生態環境技術規范制定與推廣原因現階段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還不強,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尚不足,對環境保護的知識很欠缺。濫用化肥與農藥、秸桿隨意焚燒、家禽糞便污染水源等問題日益突出,農民卻對破壞環境的行為及其產生的后果渾然不知。長期以來,農民缺乏環保理念,而政府在農村環境保護中主導作用不足,農民缺少科學規范來保護環境,也缺乏科技與資金,導致農村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的市場機制難以建立。過去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隨著各鄉鎮精簡與壓縮,基本處于癱瘓與失靈狀態。既是尚存的農技推廣系統由于缺少財政支持,也無法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從而切斷了農民獲取環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農村的環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著政策、技術、經濟等方面問題,從而使農村污染治理體系滯后于農村現代化進程,基本沒有形成有效防控與治理機制。因此要組織農業科技服務專家隊伍,在農村中大力普及環保法律法規和科技知識,提高農村干部群眾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維護生態平衡的自覺性和責任感;要大力推廣綠色植保和環保防治技術,引導農民發展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畜牧業、改善農村環境質量、地表水環境等環境問題;要發展生態農業,控制農藥、化肥、農膜等對農田和水源的污染。積極推進農村環境的監測工作,加強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要針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現狀和農民群眾的特點,采取符合農村實際、貼近農民群眾的形式,制訂簡單易懂的安全控害技術規程,把農產品安全生產安全與監控、農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秸稈綜合利用、水產養殖污染防治、農藥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術編發成切合實際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手冊,把生活與生產活動的科學規范以及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送到農民身邊、農戶家中,使環保科技知識與法律法規深入人心。
三、結論
環境法制建設是事關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措施,因此針對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
民族文物有著長期的歷史積淀,經過長期的挖掘、收集而成。每件文物都是不同歷史時期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藝術、軍事、風俗等方面的縮影,是反映少數民族進步的歷史見證。
1.2永久保存性
對于一般物品管理與保存,都有一個發現、流動、管理、消失的過程,就算是檔案保管,也不一定能做到永久性保存。然而民族文物的管理對象則不同,只要民族文物的身份確定后,就具有和值得永久性保存,其管理對象個體身份永遠不會被取代。
1.3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團
民族文物一般是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在藝術、科學或經濟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產物。無論是文物的紋飾、色彩、器形、銘文、質地等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久遠文明和輝煌歷史。而民族地區的文物更是少數民族發展過程中歷史遺留下來的保貴財富,是研究各民族人類歷史的證據。這一特點決定了其在宣傳教育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1.4管理的連續性
民族文物的管理會依據文物的不同質地、珍貴程度,對環境、設施的不同要求等進行不同程度地加以防護。在對民族文物進行管理的同時,應不斷通過觀察、測試、分析等科學手段來加以控制和研究。文物在被管理的過程中,會根據需要被調用到庫房、陳列廳或展覽廳,而不管出現在哪里,出現的環境會發生變化,管理人員必須對文物進行跟蹤,而不能出現間斷。
2民族文物管理的內容
民族文物管理分為三個方面:即文物管理、文物保護和文物研究。三個方面相互交叉和依賴。文物保護可以成為文物管理的一部分,而管理過程中又必須加強文物研究,而文物研究的對象可能也是文物管理。因此,必須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而不能完全分開來。在民族文物管理方面。從文物標本接收開始,其登記、排架提用、核對、統計和注銷等都有相應的要求和標準。文物管理過程中,科學規范和操作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文物登記過程中,由于文物種類繁多,差異大,科學規范操作可以保證文物的真實性與安全性。而對于完殘情況登記,不同的管理人員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樣對相關文物的處理也相差較大。比如一件文物上有污跡,不應粗略地記為污跡,而應通過觀察、分析和對比,進一步確定其是水跡、墨跡、油跡、銹跡還是霉跡。這不僅決定于管理人員的工作態度,還與其業務素質有很大關系。在民族文物保護方面,其主要包括日常養護和修復處理兩部分。為了防止民族文物因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而出現的損壞或損傷,必須延緩各種不利因素的侵害,其主要的對策有防潮、防塵、防蟲、防污染、防機械性損傷和防盜等[3j。對文物應進行日常的清洗、消毒、加固和復原處理。
由于不同少數民族地區的氣候、濕度、溫度等不同,應對文物根據環境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處理。而對同一件文物在不同的防護期有不同的防護措施。比如在日常的觀測中,通常認為文物保存環境的空氣溫度和相對濕度的標準數值分別為15一25℃和45%一65%,然而,對于不同質地的文物,其溫度與濕度的控制范圍是不同的。如有機制品對濕度的要求比無機制品更為嚴格,有機制品在相對濕度過高的環境下會造成霉菌的滋生。而如濕度過低則會導致文物的脆裂和翹曲變形,而這些指標要求需要通過不斷的觀測和分析,從而找到最優化的環境指標。在民族文物的研究方面,對民族文物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體現了文物工作者的業務管理水平和研究水平。在文物管理中,我們必須對于每件文物進行科學鑒定,確定其政治、經濟、歷史或藝術價值,這樣的鑒定工作既是挖掘文物自身價值的過程,又是研究民族歷史發展的過程。通過對文物的科學研究,才能正確地辨別文物的真偽,確定文物真實的文化價值。民族博物館的文物來源主要為考古挖掘工作結束后經過整理移交,另外還有經過社會捐贈或征集到館的。不管哪種方式人館,工作人員都有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的任務。這是因為對事物的認識人們都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不斷深人和完善的過程。對文物進行研究中,不斷地對文物進行新的探討和反思,可以起到不斷地論證與糾正錯誤的作用。而在科學地辯證過程中,通過相關材料的整理,也能起到建立和不斷健全文物檔案的作用。
3民族文物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在民族文物管理工作過程中,標準化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由于文物工作的特殊性,對所有工作內容與工作方法都必須有嚴格的工作條例與操作規程可供操作人員參考。實踐證明,標準化建設不僅關系到民族博物館是否能符合規則按要求正常工作,也關系到文物管理是否能符合質量要求,做到最大程度地保護和利用民族文物,發揮民族文物的優勢。當前,在具體的工作中,我們發現有很多基礎工作仍沒規范,也沒有實現管理的標準化,更談不上工作人員會按具體標準來進行工作。在文物管理工程中,各項工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亂情況,其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3.1民族文物定名沒有統一的標準
文物的定名應反映文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比如文物所代表的年代,文物的功能,或是制造文物時所用的材料等。還有,必須符合當前已使用文物名稱的習慣性叫法,而不至于產生歧義。定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可以直接根據文物的名稱就能了解文物的特征、價值。定名要求在文字上力求準確和簡明,還要考慮便于文物檢索,便于在工作過程中實現快速搜索取用。當前,各民族博物館均根據當地的一些習慣來對民族文物進行定名,由于各地的習慣不同,加之各位管理員對定名的理解不同,取名的方法與方式也是不同,隨意性相當大。這樣,對于同一種文物,出現在不同的民族博物管內,可能出現多種定名,很不利于文物管理。
3.2民族文物的分類沒有統一的屬性規定
對于分類工作,必須有統一的分類屬性。而對于不同的文物,其屬性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比如朝代,材質,功能,花紋,出產地等。而當前國家在文物分類方面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或法規,那么,按照什么樣的標準來對文物的存放進行分類管理或收藏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就造成了各民族博物館對文物的進行分類保護時,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局面。而在各博物館進行相互交流或是文物統一規劃時,有的按年代歸類,有的按材質歸類,而有的則按出品或出產時間、來源進行歸類。由于分類的屬性的不同,就使同一種文物在不同的博物館會被歸人不同的文物類型。而這樣會導致不同館之間文物的融合工作變得非常困難。
3.3民族文物系統信息化建設落后
因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均相對落后,因此,當前許多民族博物館仍尚未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統,未將文物上網,造成館際之間信息無法溝通,無法形成統一管理。
3.4民族文物管理與經濟建設嚴重脫鉤
當前許多民族博物館成了文物的專門貯藏單位,而對文物的使用與價值開發關注很少,沒有充分發揮民族文物的文化宣傳優勢,也不能創造收益。這對事業單位的發展是極端不利的。
4文物管理的解決對策
4.1民族文物資源與旅游資源的整合
民族文物與旅游業的開發是相互矛盾與相互依賴的。對于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為了解民族地區的風土人情,必須對民族的歷史進行了解,因此,文物的保護與展覽是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方法與途徑,同時對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開發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這也是民族文物管理所具有的優勢。而同時,民族地區的旅游資源的開發也能加強文物發現與挖掘。同時也能使文物的利用與展覽找到人流市場,加強了民族文化與民族歷史的宣傳。國家《文物事業“十五規劃”和20巧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逐步完善和探索文物管理既有利于文物保護,又有利于文物利用。在確保國家所有權的前提下,民族博物館可以積極探索合理利用文物的各種形式。因此,博物館在管理文物的同時,既不能全部工作用在文物的經營而贏利,也不能全部工作用于文物的保護,而不與社會利益掛鉤。當然,民族文物的保護總是放在第一位的,不能過份地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對文物造成損壞或損傷。
4.2文物管理系統的信息化建設
進人二十一世紀后,信息化成為整個時代標志。當前我國部分實現了文物信息的互聯網展示,然而,對于民族地區,由于信息人才的缺少以及地方經濟的不發達,文物管理系統的信息化建設仍處于落后水平。文物管理信息系統包括文物信息、檢索查詢、顯示等信息的存儲,還應可以根據不同文物層面的空間屬性、分布特點、規律,對文物進行分割、提取和分析的功能,這不僅有利于對文物進行系統化管理,也便于文物的交流與研究。建設文物信息化管理系統,首先要構建設可以與互聯網相通的網絡軟硬件系統。同時必須有網絡數據庫管理系統,如SQLServer,這樣能滿足大數據量和多用戶的網絡查詢要求。系統包括所有民族地區的文物點、全部文物數據、地理信息等,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文物資源區享。同時也可以與外地文物工作人員及文物研究人員實現資源共享。另外,隨著信息化的提高,虛擬現實(VR)的使用可以使文物的利用與展覽達到一個很高的高度。VR是最近十幾年得到迅速發展的技術,它采用計算機技術生成一個逼真的視覺、聽覺、觸覺及味覺等感官世界,用戶可以直接對生成的虛擬實體進行考察和操縱。這可以進一步加強人們與文物的交流與感官,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文物感興趣,從而帶動民族地區的歷史與文化的發展。總之,文物管理信息化是文物管理的現代化過程。文物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對于現代文物管理是一個新的、有效的途徑,對提高文物管理工作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中學體育教學面臨的嚴峻現實問題
1.中學體育教學認識不到位,教育觀念落后,沒有深刻認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
在應試教育階段,中學生學習任務和學習壓力都比較大,長期忙于文化知識的學習,缺乏體育鍛煉,身體素質較差。在這種情況下學校不重視體育教學和學生的體育鍛煉,反而輕視體育教學的重要作用,學生身體素質差的狀況得不到改善,最終不利于文化科目的高效學習,影響學習成效。近年來,隨著國家在新教學大綱中強調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體育科目受到了中學教育一定的重視,忽視體育教學的傳統觀念有所轉變,但體育教學的重視度依然不夠,距離現代體育教學理念還相距甚遠。很多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成績,過度強調學生偏重文化科目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認知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導致體育教學課時偏小,甚至出現偏廢,這不符合現代體育教學觀念,必須要有所改善。
2.體育課程教學科目設置不合理
在應試教育占據主導地位的中學教育環境下,課程設置不合理,體育課程被邊緣化的現象嚴重。強調文化科目的學習,期望學生能通過文化考試考上好學校,在應試教育理念下,這種現象較為常見,這種理念將會直接導致體育課時在整個中學課程中所占比例較小,出現重文輕體的怪異教學現象,不利于中學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
3.中學體育教學設施落后,體育器材缺乏
縱觀我國中學體育教學環境、體育教學場地和器材缺乏的現象較為普遍,沒有條件開展體育教學。造成這種狀況有多方面的原因,由于中學教育受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致使體育教學得不到重視;學校體育場館的建設偏廢,缺少必要的資金投入,體育教學器材缺乏、落后,長期得不到更新,導致體育教育事業滯后。
4.體育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體育教學是一項十分注重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的課程,制訂科學的體育教學目標,采用合理、豐富、完善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體育教學的成果,實現中學體育教學的良性發展。反觀當前我國中學體育教學現狀,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我國體育教學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首先,體育教學缺乏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開展體育教學活動長期停留在形式上。如,一些學校根本就沒有明確的體育教學目標,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只不過是為了從形式上滿足中學教學大綱的要求。這種教學方法顯然不會對體育教育事業發揮多大的作用。其次,教學方式太過單一,學生不參加體育課也能知道教師要講什么。這是中學教學長期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的結果,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不適合體育課程教學,單一、乏味的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參與體育鍛煉的熱度降低,不利于體育課程的學習。
三、加強中學體育教學,優化教學模式的可行性措施
1.必須從教學觀念上對體育教學給予足夠重視,培養良好的體育教學觀念
要使中學體育教學獲得較大的突破,僅僅采取一些很小的調整措施是不夠的,必須從整體的教育觀念上樹立正確的體育教學觀,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育鍛煉意識為出發點,制訂科學、完善的體育教學目標,并在實際教學環節中得到貫徹落實。
2.加大對體育教育事業的資金投入
針對中學體育教學場地建設落后,體育學習、鍛煉器材缺乏的現象,學校一定要加大對體育教育事業的資金投入,采購體育教學必備的體育器材,落實科學、高效的體育器材管理制度,使器材的效能在體育教學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顯現。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轉變教學觀念,優化體育課時
傳統的體育教學觀念下,教師的體育教學思維固化,只擅長于流于形式的體育教學模式。首先,完善中學體育教學必須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使教師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應試教育模式下的體育教學困境,這是解決中學體育教學問題的前提條件。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任何課程的學習脫離了學生的教學實際都是很不現實的,體育教學作為一門戶外鍛煉課程,最終要依靠學生的體育實踐活動得到落實,因此,在體育教學活動中一定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改變教師傳統的理論式體育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教學環節中,有利于學生體育知識的學習和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從而使體育教學成果得到顯現。
4.創新教學方式,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參與度和體育教學實踐的效果
當前中學體育教學仍然停留在傳統理論教學方式上,教師的教學方式太過單一,缺乏體育教學魅力和吸引力,致使學生參與度低,不想參與體育課程的學習,或者一提到體育課程,思維認識就停留在自由活動上面,根本就違背了體育課設置的初衷。鑒于這種情況,中學體育教師一定要按照體育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不斷創新和完善教學方法,使體育課程從枯燥的理論教學中走出,變成生動、有趣、具有實際教學效果和目的的實踐型課程,這樣學生將會更加積極地參與體育實踐活動,使中學體育教學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各行業在生產、管理上信息化程度日益增高,計算機和網絡已經成為政府、企事業單位日常辦公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電子文檔已成為辦公信息的重要載體。2010年11月28日,維基解密網站泄露了25萬份美國駐外使館發給美國國務院的秘密文傳電報。這個事件震驚了全球,同時也反映了當前電子文檔面臨著嚴重的威脅。電子文檔看得見,摸不著,在保密性、完整性、可讀性等方面存在很多安全問題。
1 電子文檔的定義及特點
所謂電子文檔是指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以計算機盤片、磁盤和光盤等化學磁性材料為主要載體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括電子文書、電子信件、電子報表、電子圖紙等。電子文檔主要有以下六個特點:存儲介質多樣、容易編輯修改、容易傳遞、容易復制、容易損壞丟失、容易還原再生。
1)存儲介質多樣。電子文檔存儲介質很多,目前主要有計算機硬盤、各種光盤、U盤、閃盤,甚至手機和娛樂用的數碼產品也可以用來存儲電子文檔。
2)容易編輯修改。借助于各種專業軟件,可以很容易的編輯修改電子文檔,而且修改的痕跡很難發現。這是電子文檔有別于紙質文件的優點之一,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保護,就可能受到非法的修改,會破壞文檔的完整性和可讀性,給文檔所有者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失,這時候它又變成一個缺點。
3)容易傳遞。紙質文件的傳遞必須要當面遞送,而電子文檔的傳遞則方便很多。借助于網絡,通過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工具、FTP服務等方式可以快捷方便的傳給有關人員。
4)容易復制。電子文檔相比紙質文檔非常方便快捷。如果不采取技術手段限制拷貝,通過點擊幾下電腦鼠標就能輕松完成復制。這樣,人們就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信息共享。
5)容易損壞丟失。一是存儲介質物理損壞或者丟失。電子文件對保存場地的面積要求不高,而對環境的溫濕度、防磁性等條件的要求很高,磁盤不能長期保存。磁盤、光盤、U盤等存儲介質如果損壞,那么相應存儲的電子文檔也就不能讀取使用。一些U盤、閃盤體積很小,容易丟失,相應會造成電子文檔丟失。二是電子文檔容易被誤操作刪除,或者被病毒破壞。如果文件被刪除不及時恢復,有可能永遠無法恢復。
6)容易還原恢復。電子文檔誤刪后,可以通過數據恢復軟件還原,這本來是電子文檔的又一個優點,但是對一些原本要刪除的機密的文件,又存在被非法還原的隱患。有研究表明,普通的刪除和格式化根本不能將數據徹底清除,硬盤被改寫12次還能將原有數據還原,只要存儲介質未被物理損壞,進行特殊處理就能將數據還原。
2 電子文檔壽命過程
電子文檔壽命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制作保存、傳遞使用、歸檔銷毀。
1)制作保存階段。主要是指工作人員為了工作需要撰寫、編輯生成電子文件,并保存在某些介質上的階段。電子文檔的制作一般在計算機上操作,制作完成后可以保存在計算機硬盤、U盤、光盤等各種介質上。
2)傳遞使用階段。主要指按照規定將電子文檔傳遞給相關人員查看的階段。主要途徑包括電子郵件、FTP等網絡方式,也包括通過光盤、U盤等物理方式進行傳遞。
3)歸檔銷毀階段。主要是指在電子文檔使用完后,需要保存的由檔案部門保管,其他部門和人員所存電子稿銷毀的階段。歸檔以后,服務器及所有處理過本文檔的計算機及存儲介質都應將文件刪除,相關存儲介質也要進行處理。
3 電子文檔面臨的安全威脅分析
電子文檔面臨的安全威脅整體來說可分為內部泄密和外部泄密兩大類型。
3.1 內部泄密
主要是指內部人員有意或者無意將重要電子文檔泄露,在電子文檔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內部泄密的威脅都存在,而且很難防范。
1)無意泄密是指內部人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涉密電子文檔泄露。無意泄密最常見的就是內部計算機非法外聯和移動存儲介質交叉使用。有的人缺乏安全知識,將處理過涉密電子文檔的計算機重新安全后接入互聯網,就有可能被情報人員將涉密文檔還原。移動存儲介質未經授權在內部計算機使用,內部移動存儲介質被帶出在外部使用,移動存儲介質發生故障維修時,里面存儲的涉密文檔被還原,等都會造成內部涉密文檔泄露。移動存儲介質帶來的隱患還包括攻擊者利用移動存儲介質對內網進行擺渡攻擊,從而竊取更多的涉密電子文檔。
2)有意泄密是指內部人員通過各種途徑獲得涉密電子文檔,并主動傳遞出去。內部人員獲取電子文檔的途徑很多,文稿撰寫者可以直接拷貝到U盤、光盤等介質保存,其他人員可以通過網絡下載,有閱讀權限的人員甚至采用手抄、截屏等方式獲得。
3.2 外部泄密
外部泄密主要通過攻擊實現。外部泄密的威脅主要存在于電子文檔前兩個階段,即制作保存和傳遞使用過程。具體方式可分為兩種:
1)惡意代碼。如果內網終端使用時不注意就有可能感染木馬、蠕蟲、僵尸網絡、間諜軟件等惡意代碼,這是目前造成泄密的主要原因。比如安裝未經檢測的軟件,使用來歷不明的存儲介質,防護軟件安裝不到位等,都有可能感染惡意代碼。一旦感染,惡意的代碼就會通過網絡竊取重要信息,伺機往外部發送。
2)網絡入侵。攻擊者借助各種手段,對特定目標進行滲透,最終控制目標,進而獲取所需的信息。從攻擊類型看,當前主要有物理攻擊、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三種類型。
4 電子文檔保護的對策與思路
電子文檔保護的目標主要是防止涉密電子文檔被越權訪問和泄漏給無關人員。做好電子文檔保護需要管理與技術并用,同時要加強人員教育。
4.1 采取相應管理措施
首先應該結合單位實際,制定切實管用的制度,規范電子文檔的制作、使用、傳遞、銷毀等過程,規范電子文檔的存儲介質使用管理。其次,應設法搭建內網辦公平臺,將涉密電子文檔集中管理,采取網絡存儲方式,將涉密電子文檔存儲在網絡服務器上,為每位用戶分配存儲區,用戶只能訪問自己的存儲區,存儲區只能存入文件和進行文檔的編輯,而不能利用復制、剪切等方式將文檔帶走,減少內部人員泄密可能性。
4.2 借助技術手段
綜合運用終端防護技術、身份認證技術、加密技術、網絡監控技術等當今先進成熟的軟件技術,加強技術防護。
1)配齊防護軟件,確保網絡環境安全。對內部計算機進行準入認證,防范非法終端接入和網絡入侵,定期升級終端病毒庫,定期查殺網絡病毒,防范惡意代碼和“擺渡”病毒竊取電子文檔。
2)使用文件加密工具,網絡傳輸加密,終端硬盤加密等加密手段,保證電子文檔被竊取后“打不開”。對電子文檔進行加密處理,以加密形式保存、傳輸,導出電子文檔要審批。
3)加強內網審計。采取網絡審計手段,按照安全性、規范性、真實性等要求,對電子文檔的操作進行客觀、實時的監控與審計,將各種違規操作、可疑操作及時主動阻斷且報警審計。對操作人員的各種操作行為設置相應的監管策略,按照時間、部門、終端、操作行為、源/目標地址等關鍵要素進行實時的操作審計,以備日后需要時進行審計記錄查詢。
4.3 加強人員教育
一要大力普及信息安全知識及網絡竊密知識,使廣大人員了解電子文檔的特性,防范電子文檔無意丟失和泄露,提高對各種攻擊手段的認識和警惕性,如不隨意下載安裝不明軟件,不隨意打開陌生電子文件等。二要進行保密意識教育。使他們認清電子文檔泄露的危害性,認真遵守規則制度,不主動泄密,不協同泄密。
5 結束語
在信息價值日益突出的時代,電子文檔的安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隨著計算機存儲技術不斷發展和計算機病毒種類的日新月異,電子文檔安全將面臨新的威脅和問題,需要我們時刻關注,以便進一步提高電子文檔安全防護能力。
近幾年來,房地產產業的大力發展,全國范圍內的建筑施工企業的大量成立,在對傳統
建筑觀念及技術沖擊的時候,也在不斷的更新與完善現代化的施工技術。近幾年來在國家一線城市不斷被興建的用作城市地標的建筑物,不僅在建筑物的形式上不斷進行突破,還越來越多的要求建筑物外形的美學性質的包含,而且這種建筑設計理念也逐漸成為主流。但我們要看到,外形的不規則性,所帶來的就是對建筑工程測量要求的不斷提高。作為一個建筑的施工過程來說,建筑物的施工測量可以看做是整個工程施工的主線任務之一,所以作為保證建筑工程質量以及使其更加合理規劃與安全施工等的重要關鍵就是是否做好了前期的建筑工程測量工作。
1.員援建筑工程測量技術的概述
我們知道所謂的建筑工程就是指在進行新建堯擴建或改建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屬的構筑物設施所作的規劃堯勘察堯設計與施工堯最后到竣工交接等各項技術工作與完成整體后的配套線路堯管道堯設備的安置工程等。對于建筑測量技術而言就是對建筑工程中各階段工作進行測量工作,可以說是完全為建設項目勘測堯設計堯施工等進行的配套服務
的,沒有測量工作為建筑工程建設提供各種數據,并根據設計圖紙進行配合工作的話,任何工程都將無法開展與完成。
2.工程測量的重要意義
工程測量學是研究地球空間等具體的幾何實體測量描繪與相關的抽象幾何實體的測設實現的方法與技術的一種應用性極強的學科,現在主要被用于建筑工程堯機械與設備為主體的研究服務。下面粗略的介紹下測量工作對工程各方的影響。
2.1 測量工作對在各階段對工程的影響
(1)在設計階段,測量人員首先要對建筑用地進行各種測量并繪成相應比例尺的地形圖,由設計人員在地形圖上進行設計。
(2)在施工階段,測量人員還需將設計建堯構筑物的平面位置與相關的高程在實地標定出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放線工作,這些都會成為施工人員進行施工的依據。
(3)在施工工程竣工后,還要求測量人員進行相關的竣工測繪工作,繪制相應的竣工圖,以供日后建筑物所進行的改建堯擴建與維修時及城市管理方面的應用。必要時還要進行建筑物變形測量,保證建筑物的安全等。
2.2 測量工作重要性的分析
2.2.1 對施工質量的影響
現代建筑項目施工中的測量包括數字地形測量堯控制測量堯勘測規劃測量堯工程施工測量堯工程變形監測堯地籍測量堯土地管理和GPS 測量等,貫穿著建筑施工的全過程,所以在建筑工程質量控制的主體中,我們通常將建筑的工程測量工作看作是建筑物質量好壞與否的重
要標志。測量工作對建筑物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現代建筑施工領域,建筑工程測量中對精確度要求的不斷提高,要求相關的從業人員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術,能夠根據設計師的要求精準定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施工設計圖紙在施工中的準確性。具體來講,建筑工程測量在工程施工的前期,從通過測量工作對工程中主要建筑物的實地定位,到對工程項目基準提供的重要前提,最后還直接關系著工程項目在進行具體施工時的施工質量等。現階段,隨著房地產事業的升溫,涌入越來越多的施工企業,因為技術人員的良莠不齊,經常在工地上出現相關人員在進行測量工作時不能很好地確保其測量質量,從而導致施工與驗收階段出現錯誤,頻繁發生返工現象。這些問題經常使企業損失慘重,也變相地增加了施工企業的資金投入。
2.2.2 對建筑物開發商的影響
作為保障現代化工程施工質量的基礎工作之一,建筑測量工作對工程的主要投資方產生重大影響,它經常是保障投資方效益堯保證相關投資人所獲經濟利益多少的重要因素。
3.建筑工程測量工作常見錯誤及成因
測量工作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具有實踐性堯技術性堯專業性都很強的技術特點,在平常的施工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3.1 人員流動大,測量設備管理混亂
建筑測量技術人員往往奮斗在工程項目的一線,建筑工程的因為其本身的條件所限,往往工作環境較為艱苦,特別是工程的測量人員,因為工作需要,在工地的作業時間也比較長,加上都是露天作業,往往會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所以從測量工程師到相關的測量技術員,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工程沒做完就離職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些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建設方無人可請的尷尬局面,從而嚴重影響了相關的項目測量工作的正常進行。嚴重影響建筑工程工
期的正常交付,損害了企業的利益。
3.2 測量人員能力不足
目前因為我國建筑市場的活躍,大量人員涌入建筑業謀求生存,導致相關的技術人員,質量不一,很多企業往往招不到專業的測量人員。而在另一些私營企業中,因為資金等因素的原因,在進行項目施工過程中,常常指派其他技術員兼任測量工作,而這些人員有的嚴重缺乏實地測量的工作經驗,只能稱得上是業余水平,甚至很多都無法取得相關的測量工作所需的精確數據,往往導致工程質量的缺失。
4.建筑工程測量工作中問題的應對措施
鑒于建筑工程測量工作在建筑工程的質量方面起的重大作用,也為了不讓項目施工階段甚至是建筑物的使用階段產生安全隱患,使企業不致蒙受巨大經濟損失,在此對建筑項目中測量工作常見的問題提出一些應對措施:
(1)重視測量工作,觀念轉變。不僅是企業的決策層管理層要重視測量工作,就連進行測量工作的技術人員本身也要轉觀念,要對測量工作有一個更加系統的看法,知道其重要性及產生后果的危害性等。相關的技術人員要通過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借鑒先進的測量技術,學會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建筑測量工作在建筑項目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從而根本上改變測量工作的現狀,從而有效地提高從事測量工作的技術人員的綜合水平。
(2)重視測量儀器的保養,并按照操作規程使用儀器。測量儀器是精密儀器,為保證測量精度,應該做好相應的保護措施。
(3)加強設備更新力度。隨著建筑施工技術的不斷提高,從事的測量工作所要求的數據精度也越來越來高,越來越準確。所以不管是施工企業還是相關的技術人員都要學會適應這些變化,特別是領導層要結合企業的發展需要,不斷的引進更新實用的測量儀器,以適應時代建筑的需求。
(4)加強測量質量監督管理。對整個建筑工程來說,工程施工質量是整個工程質量監督中最重要的一環,卻往往忽略了對工程測量工作質量的監督,導致測量質量不過關,為建筑工程質量帶來隱患。
5.結束語
只有做到嚴格規范管理制度,加強相關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與技術水平,建筑工程測量中的問題才會從根本上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