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28 17:05: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篇(1)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是黨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開展這項活動,進一步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必將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人類進入21世紀后,整個世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多樣化都直接沖擊著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任務、內容、渠道和對象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都更加凸顯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以人為本”觀的重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重大課題。

一、堅持“以人為本”觀是實現高等教育目標的客觀需要

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是把大多數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面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不夠適應,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如何把“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與高等教育目標相結合、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項極為緊迫的重要任務。

1.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日顯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遠離現實,空對空,缺乏說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簡單粗糙,不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價值,經常使大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標準單一,難以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要求。新世紀的大學生思想行為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日益增強,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喪失了應有的有效性,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因此,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立起適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以學生為本的新機制。

(2)全球化、信息化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引發多元發展的思想文化互相融合的態勢。在接受新的文化的同時,一些腐朽沒落的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也隨之傳播。如何避免不良文化和思想觀念的侵襲,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正確的文化觀,不可避免地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2.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

(1)傳統的高等教育觀對人的理解存在誤解

著名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猛烈抨擊20世紀60年代美國教育制度,認為當時美國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依據行為主義的條件作用和強化原理建立起來的,主要有兩大弊端:一是只重視知識的灌輸,不重人的培養。無論兒童教育或大學教育,主要關心的是效率,目的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費用和人力,向大量的學生灌輸大量的知識――在一個工業社會中生活所需要的知識;二是只追求背誦記憶,不重視創造性的理解與思考。可以說,我們現在在一定程度上重復著一些發達國家的老路,在工作中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這種教育觀念,從而導致了教育的內容和行為出現了不一致。

(2)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性關懷

首先,我國高校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往往重視社會發展價值,重視其即時的、顯性的功效,忽視對學生進行長期的塑造,表現出工具性的傾向;其次,重視整齊劃一的標準化教育,忽視人的差異性和個性教育,把人看成是可以按照某種意愿任意造就的,在教育形式上整齊劃一,雖然滿足了盡可能多的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但卻沒有尊重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再次,重視知識和規范教育,忽視情感教育,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缺乏人性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造成了求知欲望極強的青年學生在情緒上的低落,嚴重影響了教育功能的全面發揮,培養出的都是缺乏創造力的、按照別人要求發展的人才。

(3)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與現實生活脫節

社會體制轉型、經濟利益和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以及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增多給大學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隨著改革趨向深入,社會矛盾日益復雜和突出,社會問題也暴露得愈來愈多,并且直接觸及到人們的切身利益如下崗、失業、招生并軌、交費上學、某些干部的腐敗、分配的不公、假冒偽劣盛行等,使敏感的大學生群體對社會制度產生了懷疑。針對這些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及時調整工作重點,沒有給大學生做好有效的分析解釋工作,使學生難以正確對待和認識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對改革信心不足及至懷疑導致觀念及行為上的迷惘,最明顯的是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的迷失與缺乏,使當今的大學生心理上感到空虛及疲憊,這種內心深處的失落感,最后導致的是心理上的逆反。

因此,新時期高等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俱進,必須改變以思想政治教育者為中心的傳統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這樣才能適應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才能有助于高等教育目標的實現。

二、堅持“以人為本”觀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如何得到全面發展,從根本上說靠的是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成才。因此,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育人觀,以學生為出發點和歸宿,關心學生的現實生存狀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完善學生的精神世界,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1.大學生自我意識增強,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

承認自我的存在或者自我意識的增強是人生經驗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要素。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自我設計、自我奮斗的色彩比較濃厚。他們追求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主動尋找個人與社會的結合點,自覺地充實自己,注重實干,講究效益,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奮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他們特別重視對實用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課余把精力和時間用在外語、電腦等實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上,其學習的動力主要來源于為了謀求自己美好的生活和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為報效祖國而勤奮學習的觀念明顯減弱,功利性比較濃。在擇業時所考慮的因素增多,如工資待遇、社會地位、橫向縱向的比較、今后的發展前景等等,更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對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轉變觀念,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才能正確引導學生。

2.大學生的社會化水平的明顯提高

美國社會學家薩金特在《社會心理學綜合的解釋》一書中,首次把角色概念引入社會化研究。帕森斯則直截了當地認為,社會化過程就是角色學習過程。個人通過社會化,逐漸了解自己在群體或社會結構中的關系和地位,學會如何順利的完成角色義務。為了豐富校園文化,豐富大學生的業余生活,現在的大學校園里成立了各種各樣的社團組織,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選擇,這些社團的組成可以幫助大學生增長知識,甚至增加自己的生活閱歷,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學生能力的一種鍛煉。隨著接觸的人和事的增多,學生們的世界不再只有同學和校園了,社團的活動也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開始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去尋求更多的機會,不斷去豐富自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了解這些,站在學生立場,更多地去關心他們。

3.大學生社會性需要趨于多樣化

有關研究表現,由大學生列舉的社會性需要多達830多種。其中按強度排列,前幾位的需要是:求知需要、友情需要、建樹需要、自尊自主的需要、權利的需要、躲避傷害的需要。這表明,大學生的主導性需要與其成才的客觀需要和基本任務密切相關。大學生的社會性需要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價值層次上,都顯示出多樣性的特征。只有對大學生的社會性需要采取積極引導的方式,使其合理的需要得到滿足,不合理、不健康的需要得到及時的阻止和疏導,才能夠使大學生的需要不斷得到優化。大學生新的時代特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學生為本,必須加強大學生個體的研究,增強大學生的個體適應性,培育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三、堅持“以人為本”觀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教訓的總結

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長期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內在學習動力和不同的需求,采用統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設置雷同、教學方法單一,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手段、內容、目標等諸方面固定不變。這種固定不變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在培養人才方面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對突出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現代高等教育而言,在全面提升人才的素質,滿足不同層次人才需要的培養目標上,則顯得格格不入。可以說,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教訓的總結。

1.強調知識灌輸和政治教育,忽視能力培養和道德要求

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單向知識灌輸為主,以學生的被動接受程度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強調學生對教育內容的全盤、機械、被動接受。同時,由于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價值取向上主要是以社會為本位,即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在維護社會政治統治的安定與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這樣造成的后果就是把對人的教育僅僅當作完成任務的手段,重結果輕過程,重形式輕內容,片面強調“政治合格”、“政治過關”。不僅收不到理想效果而且引起了人們的逆反心理。以社會為本位的價值取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了對廣大人民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從而使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成了一句空話。

改革開放帶來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社會多方面的變化,最突出的就是從封閉轉向開放,從一元化格局轉向多元化格局,從集中轉向民主開明,這都使人的主體性被充分地調動和激發出來,有關人的個性、人的權利、人的素質的價值被重新確立。人們廣泛意識到:維護和發展社會秩序也是為了創造適合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和環境,人才是終極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回歸本位,必須“以人為本”,在價值取向上要有一個根本的調整,即取向于人,確立個體發展要素的本體地位。具體說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廣大學生的根本利益和實際需要出發,密切關注大學生的思想道德進步和精神生活的充實和完善,同時積極主動地進行教育內容的調整和方式方法創新,從而有效地改進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2.強調共性要求,忽視學生的多樣性要求和個性發展

在過去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條件下,由于受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宏觀化的影響,我們總是在一個層次、一個標準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強調為集體無私奉獻、自我犧牲,要求所有學生做到大公無私、公而忘私。這種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缺乏層次性,片面強調目標的統一性,強調目標的高、大、全,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陳舊、模式固板,人們在各個方面都依附于集體的生存方式,極大地抑制了人的個性展現,嚴重束縛人的個性發展。

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的今天,我們已為人的個性發展開辟了極為廣闊的道路。一方面我們打破了傳統的思想束縛,保證人的個性充分自由的發展,保證和引導人的個性發展的正確方向。同時為人的個性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總結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教訓,我們認識到,首先要明確,學生的個性的發展也就是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既包括學生的興趣、才能、性格等內容,也包括學生的理想、信念等內容。這樣的學生的個性的全面發展本質上是與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相聯系的,也就是人們只有樹立遠大的志向,進行執著的追求,把個人的個性發展、才智和創造力的發揮運用到社會的偉大事業中,才能保證其正確的方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堵塞學生的個性發展的道路,限制和禁錮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應該是在正確的導向下,從學生的需要和利益出發,大力倡導表現學生創造個性的獨立自主精神、懷疑批判精神、求實探索精神,以促進學生個性的自由充分發展。

要真正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緊緊圍繞學生、真正有益于學生、為學生所需要,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大學生。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篇(2)

我國的民族文化是經過時間和社會雙重考驗而傳承下來的,對于現階段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培養大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增強他們的道德素養,使其全面發展,這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弘揚民族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文化是一個民族及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弘揚民族文化,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良好的品質。

1.有利于培養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歷經社會考驗而繼承下來的,并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豐富,其中有許多精華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現實意義。比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深切愛國之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無私奉獻精神等。利用這些內容積極向上且與時代密切相關的精神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激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J可,這對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及自豪感有積極的作用。

2.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文化素養

道德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德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構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的內在力量。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儒家思想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經過歷史的洗禮,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儒家宣揚的忠孝、禮義廉恥等社會道德規范,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性和精神。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積極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能夠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文化素養,使其成為新時代的優秀人才。

3.有利于應對全球化浪潮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我國面臨國際文化的競爭以及他國思想不斷滲透的局面。西方文化對我國民族文化的沖擊導致當代大學生出現民族信仰危機,如對好萊塢電影、歐美流行音樂趨之若鶩,而對本民族的傳統節日及戲劇毫無了解。面對這樣的局面,高校應積極弘揚民族文化,確立民族文化的優勢,以此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能夠在全球化的局勢下堅守民族文化,并做民族文化的推動者,擴大民族文化影響力,增強民族文化競爭力。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民族文化教育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當代大學生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優越。學習英語、看好萊塢大片、使用計算機等,使學生從小就深受西方現代文明的影響,他們對西方文化充滿向往,卻對本民族文化缺乏了解。由于學校目前的教育模式注重分數,忽略了對民族文化的宣揚,使民族文化的底蘊沒有被重視和挖掘,造成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

1.通過民族文化教學提升學生文化涵養

保證現代教育的完整性,就要將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這兩者中,缺失任何一個項目,現代教育都無從談起。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高校現代教育主要強調對人文教育理念的實踐,應確立民族文化進課堂的先進思想,開設民族文化教育的必修課或者相關選修課程。如今,課堂教學依然是現代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堅持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積極滲透優秀文化內容,使我國的優秀民族文化能夠更自然、更貼切地進入課堂教學,學生也能夠更廣泛、更充分地接受民族文化;同時,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熱情,鼓勵他們在課下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進行閱讀,學習中華文化的優秀精神。在日積月累的學習過程中,民族文化就能夠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生的腦海,并對其產生深遠影響,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2.推薦優秀文化產品

文藝作品是民族文化教育最重要的載體,優秀的文化作品對于傳承優秀民族文化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四大名著,抑或是《史記》《蘭亭集序》《世外桃源》等,這些作品都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民族精神。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校應充分圍繞民族文化開展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傳播愛國主義思想,為大學生推薦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作品,充分豐富并擴展大學生的精神世界。

篇(3)

高校環境長期以來都是我國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不例外。現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因為能夠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產生深刻影響而受到高校領導層的極大重視,因此對高校思想政治環境進行優化能夠在事實上提升高校學生整體文化素質水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有很高的重要性,以下從影響大學生信仰、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對大學教育起導向性作用等方面出發,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重要性進行分析。

1.影響大學生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能夠切實影響大學生的個人信仰。當下我國許多高校大學生長期存在嚴重的信仰缺失問題。如我國部分高校學生向往甚至已經出現了過于物質化的生活方式。集中體現在許多高校大學生盲目追求物質享樂,實際上體現出現今大學生過于追求虛榮的心理狀態。這一問題究其原因,與許多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有密切聯系。部分學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沒有進行細心培養,因此嚴重影響到大學生正確人生信仰的確立。

2.影響大學生價值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現今已經成為許多高校大學生非常嚴重的問題,并且與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有密切聯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教育,而如果這一教學缺乏良好環境的支持,則必然無法讓大學生在“有價值的事物”這一問題上正確辨別和選擇。由此產生的不良后果則是一部分學生站到了主流價值觀的對立面,并且對大學生踏入社會,開始獨立的生活都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3.對大學教育起導向性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通常能夠對大學教育起到重要的導向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具有良好的導向性,并且這一導向性應當通過環境得以良好體現。由于現今校園里和社會上的各種傳播平臺非常多樣化,因此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學生個人和學校發展來說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影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影響體現在許多方面,以下從創造更好的高校環境、促進校園文化進一步發展、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等方面出發,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影響進行分析。

1.創造更好的高校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影響首先體現在能夠創造更好的高校環境。高校思政工作人員在創造更好高校環境的過程中應當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更加合理、完善、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其次,由于教育本身并不是萬能的,并且教育工作想要達到預期的效果需要良好環境的支持。因此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過程中通過創造良好的高校環境讓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據可依并且有所依賴。與此同時,思政工作人員在創造更好高校環境的過程中應當通過對學生進行校史教育使學生了解到現今教育環境的來之不易,最終對高校教育環境的優化和學生學習態度樹立都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2.促進校園文化進一步發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影響還體現在能夠促進校園文化進一步發展。高校環境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還體現在對校園文化及民族文化的樹立和塑造上。并且我國許多出色的高校都具有獨具特色但是都非常優秀的校園文化。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優化能夠讓大學的文化氛圍和教學氛圍更加濃厚,從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形成踏實嚴謹的學術作風和學習態度,在加強大學生對本校文化認同的同時合理塑造出大學生對校園問題的認同感。

3.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極為顯著的影響。現今我國許多高校大學生沒有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使他們陷入物欲生活的沼澤中,并且對“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這一基礎問題失去正確的認識。因此在這一前提下,高效思政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改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幫助大學生重塑正確的價值觀。

三、結語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應當有更加優秀的環境,并且這一環境會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文化素質都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因此大學思政工作人員應當認識到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從而通過教學實踐和其他工作的進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合理優化。

篇(4)

(一)管理人員輕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促進辦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和道德意識的提高,然而由于高校管理人員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輕視,相關工作的開展大都是走過場,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應還沒有完全表現出來,部分工作人員的思想素質停滯不前。辦公室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存在缺陷

辦公室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難以推行的一個原因就是教育的內容過于陳舊、乏味,缺乏新意與有效補充。往往是諸如完成好自己的任務、如何為廣大師生服務、怎樣提高自己的辦公室工作效率和怎樣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覺悟等老生常談的話題,對當今時事政治、經濟格局和高校教育工作現狀的聯系展開卻不夠緊密,難以做到與時俱進。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更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主要是開會和講座,模式很單一,沒有開發新載體,靈活調動受教育群體的積極性,所以往往吸引力有限,效果也不佳。

二、辦公室員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意義

(一)切實增強認知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辦公室具體工作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它的進行對促進高校辦公室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開展,辦公室工作人員對于服務精神的了解逐步加深,對于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發展也深入了解了,工作人員關于社會主義政治理論的思想覺悟會得到實質上的提升。

(二)提升工作效率

高校辦公室員工經過充足的思想政治教育后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責任感和工作積極性,這有助于他們專業技術學習,溝通能力的增強,使工作人員的思想壓力減輕,工作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三)提高組織協作能力

增強辦公室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緩解當前辦公室員工之間的競爭關系和促進員工之間的團結協作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對于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培訓管理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加強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關建議

(一)加強對辦公室員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度

只有具備強烈的工作責任感和奉獻精神,高校辦公室工作人員才能更好地做好高校辦公室千頭萬緒的工作,保證高校教學科研工作的良好開展。因為高校工作體制的變化和完善,新形勢下對于工作人員的工作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校相關部門應該提高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視程度。首先高校管理人員應該明白加強工作人員的管理實際上是關于人的管理工作,只有在思想層面上管理好辦公室工作人員,才能更好地適應高校在新階段下發展所遇到的新問題,才能讓高校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心情更加舒暢,思想負擔得到緩解,才能促進高校教育工作朝著更綜合和健康的方向發展。

(二)增加辦公室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內容

高校教育工作在現階段呈現出復雜和高新尖的特點,對電腦操作等新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工作強度和工作量很難降低,所以管理人員在開展關于辦公室管理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也要不斷革新,跟上時代需求。高校辦公室工作人員對團結協作的要求不斷提高,所以應該把如何增強相互之間的信任和協作能力添加到教育的內容里面去。高校辦公室工作人員應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也應注意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特別是對新知識和與工作相關知識的學習。

(三)促進辦公室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更加多元

篇(5)

一、對生命教育的認識

“生命教育”是指提高人們對自然災害、事故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造成危害和影響的認識,指導人們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如何冷靜處理、規避風險、救人自救、提高生存能力的一種教育。

具體來看,生命教育是依據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發展的規律,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通過選擇教育方式,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生命潛能,關注生命的整體發展,使其成為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鮮明個性,創造智慧的個體。

二、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現狀

為了全面的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命觀以及高校對于生命教育的實施情況,我們組織了調查。目的是幫助大學生增強生命認識,提升生命價值、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和諧發展。

本次調查以北方民族大學、寧夏大學、銀川大學和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四所高校的1000名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

調查結果分析

1.大學生對生命的認知和情感單一

對于“如何看待生命”這一問題絕大部分同學對生命有正確的認知。其中,研究生對物質的追求超過本科和大專生,對精神向往的同時也更加追逐物質的滿足。同時,大專生更追求精神上的超越,本科生對于生命的屬性認同則高于研究生和專科生。

2.大學生生命的質量和幸福感小

由幸福心理學可以得知,一個人幸福的感情和行為是息息相關的。當大學生覺得生命是幸福而快樂的時候,有的人表示一定可以做到無論何時都會熱愛并珍惜生命;當大學生覺得生命是暗淡且痛苦的時候,有近半數的人表示會依情況來決定是否善待生命,更有一部分的人表示做不到,也許當他們受挫或者失敗時,便會選擇不再珍惜生命。這部分同學也將是我們進行生命教育的重點。

3.大學生生命意義和價值多元化傾向嚴重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出現了多元化的傾向。中國傳統的以社會為本位的價值觀受到了沖擊,大學生更加強調個人的重要性,在個人和社會面前,更加追求實際,認為個人應該處于更本位、更中心的地位。

三、高校加強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社會環境中就業壓力大和競爭力增強要求高校加強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作為關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一個終身過程,人生是一次不可預測的旅行,每時每刻都會帶來新的體驗,如何讓自己的生命過得充實過得有意義,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要思考的問題。大學生時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在這個時期,他們身體發育日益成熟,精力旺盛,思維活躍,是接受知識的黃金時期。也是他們開始體驗人生,思考人生,認識生命,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最困惑的時期。高校作為培養國家未來人才的主戰場,理應加強生命教育。

2.當代大學生的時代特點要求高校加強生命教育

當代大學生群體已經從幾年前普遍稱呼的80后發展到目前的90后了,他們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一代人,不可避免地具有新時代的特征。他們普遍缺乏社會經驗,尤其是承受挫折的意識較差,大學生時期是一生中情感最豐富、最激烈、最微妙、最動蕩的時期,也是形成人生觀的關鍵時期,從其心理發展水平來說,是處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會經歷種種的內心矛盾和迷惘,另外來自學業、生活、人際關系、就業等各方面的壓力和競爭更增加了他們的焦慮,如果這種焦慮不能及時地得到緩解和釋放,進而形成抑郁等不健康的精神狀態,勢必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3.大學的生命教育是引導學生向人生更高追求邁步的階段

生命教育本應是家庭教育、學前教育,高中前教育的核心內容,大學的生命教育更應該是一種引導學生向人生更高追求邁步的階段。然而,事實是,生命教育在大學前階段并沒有得到有效開展,這就使得生命教育在高校變得日益緊迫與重要。新形勢下,高校不得不面臨一個尷尬的境況,大學成為了生命教育的最后堡壘。安全問題替代了生命教育。我們必須承認,生命教育已成為大學不可回避的問題,成了最重要的一環。這對高校來說既是挑戰,又是一份的責任。

四、高校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

1.高校要創造很好的人文環境來加強人文關懷

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首先體現在對學生的尊重,即尊重學生生命的獨特性、自主性。但是現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為過分的“以社會為本位”來強調其社會功能,最終忽視了對學生生命個體的關注,影響了學生的個體生命質量以及自由全面發展的可能。

2.開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落實生命教育內容

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生命觀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是在高校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在高校設立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教會大學生系統的生命知識,并從其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升到生命價值和意義的理性認識上,帶領學生尊重生命、欣賞生命和體驗生命、珍惜生命。

3.高校的校園文化活動應加強對大學生生命觀的引導

所謂隱性課程主要“是指這樣的一些教育實踐和結果,他們在學校政策、課程計劃上并沒有明確的規定,然而又是學校經驗中常規有效的一部分”。高校除了應該設立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外,還應該有相應的隱性課程的存在,其中校園文化就是隱性課程的最好載體。

4.通過生命敘事,開展生命教育專題活動

生命敘事是指敘事主體表述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故事。生命敘事不是一種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再現”,而是借助所發生的事情,來理解生命,理解自己、他人或社會。[4]生命敘事可以使學生獲得有關生命的新知識和新經驗,在思索中獲得情緒體驗,并通過情緒體驗內化為生命價值觀。

5.高校的教育評價機制應重視大學生的生命個體感受

我國傳統教育一直就是應試教育,以學生分數的高低作為評價一個學生好壞的標準,這樣就造成了很多的社會問題,一直以來我們也在進行教育改革,針對應試教育,我們提出了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最終目的是塑造全面發展的人。

6.提高教師個體素養,實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

生命教育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加強師資培育是生命教育實施的首要任務與重要保證。教育者自身的生命理念,往往是實踐教育目的的關鍵因素。

高校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還處在起步時期,只有在大學生中間開展生命教育,使他們感悟生命的有限性,形成一個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正確認識,才能減少生命安全事故的發生,道德教育才能真正成為育人的教育,而關于大學生生命教育目前幾乎是個空白。它的必要性和有效方式顯現的十分重要,要高度重和明確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需要,從而有針對性的開展生命教育,不管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發揮,還是對大學生自身生命質量的提高,都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

參考文獻

[1]劉慧.生命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為防范校園自殺,臺灣各大學開設生命教育課程[N/OL]. 廣州日報,2004-02-23

[3]劉兵勇.生命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2007.3

[4]王北生等.生命的暢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劉濟良,李晗.論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2(12):24~25

篇(6)

從歷史上看,中國一直非常重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深厚的傳統、已形成穩定的模式。然而隨著中國邁入全球化、現代化、民主化、法治化的歷史進程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如何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成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面對和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黨的十七大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和新時期中國社會呈現的新特征,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黨的十報告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公民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本文試圖從公民教育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方面進行分析論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主要是從國家的角度和社會整體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和講解,學生只有被動地接受。在內容上,也忽視了公共精神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學生只從理論上被動地接受國家各種政治制度、方針政策,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和參與熱情。 最后,思想政治課像其他任何課程一樣,只是成為一個分數,所不同的是比其他課程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記憶背誦。所以,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普遍的評價是枯燥無味,由此對政治生活產生冷漠感與距離感, 甚至是排斥感。

筆者通過問卷方式對本院不同類型、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200名大學生進行了思想狀況問卷調查,并與部分學生進行了個別交談,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堪憂。

大學生普遍缺乏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意識;缺乏公共意識,他們只為自己著想,只考慮將來能賺多少錢,能謀取什么職位,能過上什么樣的日子,工作中能得到多大好處,而不能把個人發展和社會整體進步結合起來;一部分學生盲目地崇洋媚外,希望盡早離開祖國,留學移民海外;很多學生沒有遠大的理想,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嚴重;部分學生對社會主義道路產生懷疑,缺乏堅定的信念。

因此,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把大學生真正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任務。

二、公民和公民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3條規定,“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這是一種對公民的法律定義,它規定了成為中國公民的法定要求。關于公民的內涵,學者有不同的概括,但有三點是確定的:第一,公民是指社會人、政治人,他是以社會和國家的一個成員身份而存在的。第二,公民表達了個人與國家之間的一種特定法律關系,并具有相應的權利和義務。第三,公民不僅是一個政治的概念,而且是一個歷史的、文化的概念。亞里士多德曾這樣定義:公民是一個進能治國,退能守法的人。一個好公民應該懂得作為統治者, 怎樣治理自由的人們,而作為自由人之一又須知道怎樣接受他人的統治。對于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來說,我們缺乏的正是作為社會-政治人身份意義上的公民教育。然而,學生不是天生就知道什么是公民,如何做一個“好公民”,必須通過公民教育的過程, 才能夠逐步產生對公民角色的認同,并進而產生做“好公民”的追求。這正是強調公民教育的原因所在。

三、高校公民教育教什么

1.公民教育的基本內容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公民是“具有某國國籍,因而根據該國法律享有公民權利和承擔公民義務的個人”,所以公民教育的基本內容應該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對于多數公民來說,國籍是自然獲得的,但了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卻必須經過學習。尤其是現代社會中的國家制度、民主政治和法律體系已經發展到相當復雜的程度,不經過系統的學習,人們對于公民權利有哪些,如何行使和維護公民權利,公民義務是什么,如何履行公民義務很難有清楚的認識。因此,公民權利和公民義務教育是現代公民正常生活的必需。

在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教育中,有兩個問題是必須澄清和重視的。第一,強調公民意識的培養。對于什么是權利、什么是義務,在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是有明確內容的,但為什么有這些權利和義務,卻基本沒有涉及,而這正是學生漠視公民權利與義務的原因所在。權利是受保護的利益,是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的資格。義務是一種負擔,是必須做某事或者必須不做某事的要求。學生只有知道了公民為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須做什么和一定不能做什么,才有自覺把自己作為社會一員的公民主體意識;第二,公民權利與義務并重的教育。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過分強調個體對于群體的責任和義務,把某種統一的責任要求傳遞給學生,甚至灌輸給學生,這是一種“義務論”取向的思政教育,更加傾向于責任對于權利的優先性,帶來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后果是個人的權利和主體性得不到充分伸張,然而當個人權利被忽視,其必然結果恰恰是個體對社會的責任意識淡薄。從當下中國高校的教育現實來看,大學生的公共責任意識淡薄、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衰落已成為嚴峻的問題。所以,在公民教育中,必須在公民義務教育之外同時重視公民權利教育。

2.公民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愛國主義和引導學生對于國家制度政策的認同。公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忠誠于祖國的公民,因而愛國主義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內容。在我國,愛國主義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公民教育中的愛國主義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愛國主義仍有根本的區別,公民的愛國更加強調公民對于國家權力的監督。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改革的深入,導致利益主體的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并由此引起的政治價值觀念的分化也成為不爭的事實。大學生中出現了一些只注重物質利益,對政治冷漠、政治認同度、政治參與積極性較低等現象。“也有的大學生對政治現實不滿,試圖走體制外的路線來發泄不滿, 以非理性的政治沖動來擾亂正常的政治秩序,給個人和國家的政治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公民教育必須重視引導學生對于國家制度政策的自覺認同。

3.公民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公民品格和公共精神的培育。公民教育能否卓有成效取決于公民是否積極參與政治過程。邁克爾沃爾澤指出,“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和對公共事業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關鍵標志。”所以,在對大學生的公民教育中,公民的概念不僅僅是對“人”作為國家成員的主體存在的肯定,更要對“人”在社會關系領域中“應該做什么”之類的問題給予強調。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班干部的民主選舉、學校的管理等來培養學生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意識。

好的公民其核心美德還應該包括責任的品格、妥協的品格、包容的品格。當下,中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期,改革才有出路,發展才能自強,迫切需要培育大學生深化改革的責任與擔當,做一個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對人類負責、對自然負責的中國公民。妥協的品格意味著觀點對立的雙方隨時準備節制個人或集團的特殊利益而將共同利益置于首位,并甘愿為共同利益做出妥協。當前,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地球村”,中國在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同時,還提出了建設和諧世界。和諧世界的實現在于是否具有包容性的世界公民。為此,公民教育必須注重對大學生包容品格的培養。

好的公民還應具有民主、平等的現代精神, 這種現代精神是現代社會公共生活的基本準則, 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質。

綜上所述,在公民教育的內容中所蘊含的權利義務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對國家制度政策的認同教育以及蘊含的妥協品格、包容品格、民主和平等精神等實質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課所追求的價值目標,說明二者的目的同一性,同時公民教育又突破了當前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所處的困境,為實現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供了新的路徑。

參考文獻:

[1]喬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篇(7)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現狀分析

1.盲目攀比,擇業觀念偏差。隨著我國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已經由原來的“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但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畢業生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仍然沒有擺脫“天之驕子”的光環,在擇業時盲目追求“收入高、地位高、條件好”的穩定工作,過高的就業期望值導致不能客觀審視自我,表現出眼高手低、急于求成的心態,缺乏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的思想覺悟,使得在就業過程中屢屢碰壁,以致出現用人單位招不到合適的人,大學生找不到合適工作的雙重矛盾,這既不利于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也不利于國家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2.誠信缺失,法律意識淡薄。“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因為市場經濟具有競爭性、自主性等特點,部分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表現出法律意識淡薄,誠信意識缺失等問題。“據有關部門統計,大約有30%的人會在他們的簡歷中‘注水’,44%的求職者在他們的簡歷中撒謊,41%的人在教育背景上虛夸,還有23%的人偽造他們的材料和有關文件。”具體表現為:①應聘材料弄虛作假,部分畢業生為了獲得面試機會,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不同程度地“美化”個人簡歷,甚至包括修改學習成績,偽造各類職業資格證書、虛報學生干部職務等;②面試過程中表現不誠實,捏造個人社會實踐經歷,虛夸個人工作能力;③就業協議書的簽訂不夠嚴謹,隨意性較大,不能認真履行協議條款。這樣不僅打亂了用人單位的人事工作安排,而且給大學畢業生群體造成信任危機,同時也給學校的形象造成不良影響。

3.就業焦慮,心理問題凸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健全,我國的就業制度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現行的“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方針,既給廣大畢業生自主擇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養尊處優,沒有經歷過艱苦生活的磨練,常常表現出意志力薄弱,抗挫能力差等問題。但是隨著就業壓力的逐年增大,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難免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從而引發各種就業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自卑心理、焦慮心理、恐懼心理、保守心理等。

4.能力薄弱,綜合素質不高。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連年攀升,用人單位也不斷提高用人門檻,對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但是,用人單位普遍認為學習成績不再是衡量學生水平的唯一標準,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團隊合作精神、社會責任感、誠信意識等,而且不少學生存在學習成績優異,但是綜合素質卻略顯薄弱的情況,具體表現為:工作中拈輕怕重、推卸責任、團隊合作精神缺乏、社會實踐經歷較少等,因此多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二、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歸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不吻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存在脫節現象,未能做到密切交織。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各行其道。大多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側重理想信念教育,而就業指導側重于就業政策宣傳、就業信息篩選、就業技能提升等,實用性更強,兩者側重點有所不同,銜接不夠緊密,不能有效解決就業期望值過高、求職動力不足等問題。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滯后于就業制度改革。在社會轉型不斷加快的時代背景下,價值觀念多元化,行為方式多樣化,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極易受到沖擊,而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第一課堂的灌輸式教育為主,與新時期大學生的特點變化不符。

2.高校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完善。根據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關于高等學校開設就業指導選修課的通知》文件精神,各高校均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但是由于國內就業指導工作相對于西方國家起步較晚,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理論研究更是不足,缺乏科學系統的教育體系,主要表現在沒有統一的教材、課時較少、多為選修課且以大班授課的形式進行,在內容方面就業指導成分多,側重于就業政策及求職技巧培訓,涉及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較少,缺乏對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的心靈觸動和觀念引導,另外對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跟蹤服務不夠,使得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并不明顯。

3.高校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陳舊單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否能夠實現的重要因素。隨著高等教育規模逐步擴大,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多、特點多樣化,比如成長環境不同,家庭狀況各異,導致他們在思想認識、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因此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做到精細化,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思想狀況、求職期望及心理狀態,做到有的放矢,量身定制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教育指導方案,而不能搞一刀切。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影響大學生思想渠道的方式更加科技化、信息化、多樣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運而生,蓬勃發展,但是目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也顯而易見,比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滯后、學生關注不夠點擊率較低、易受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等,新的時代背景給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4.高校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有待健全。很多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重視不夠,導致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不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與在校生數量不匹配。隨著高校大規模擴招,學生數量迅速增加,而大部分高校輔導員配置比例不能滿足現實需求,專職就業工作輔導員更是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難以顧及到每一名學生的跟蹤就業指導,因此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難以做到精細化,未能落到實處;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結構不合理,業務水平有待提升。當前從事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員大多數工作年限較短,專業結構復雜,思想政治教育經驗不足,又缺乏科學系統的就業指導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導致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深入,成效不明顯。

三、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形成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1.幫助大學生適時調整就業期望值,積極主動響應國家就業政策。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都是以學生為本,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在就業指導中的重要地位,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我國政治經濟發展態勢,了解并響應國家出臺的相關就業政策,從而引導學生及時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期望值,合理定位自我,順利實現就業。

2.橢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就業心態,正確面對求職過程遇到的挫折。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難免遇到挫折,尤其是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導致學生降低求職自信,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及時調整求職心態,排解就業心理問題,緩解求職壓力,將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緊密結合,把思想教育與就業服務相結合,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實現每一名學生的全面發展。

3.幫助大學生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逐步實現職業理想。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改革發展發展穩定的大局。如果大學生畢業后不能順利就業,不但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容易引發社會矛盾,因此,高校必須采取有效舉措加大大學生就業指導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根據不同年級、專業特點、學生個性等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指導方案,持續跟蹤并不斷反饋調整,教育引導學生端正政治立場,明晰職業方向,逐步建立職業意識,提升職業技能,制定科學合理且符合自身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努力將個人職業發展與社會需要相結合,從而循序漸進實現個人職業理想。

參考文獻:

[1]張林英.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有機結合[J].理論研究,2012(2).

[2]劉建榮,鐘運華.“90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特點及引導[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4).

[3]陳麗新.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篇(8)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b)-0000-00

繼先生于1997年在社會學人類學高級研討會上就中國人如何保持文化認同問題提出了文化自覺概念以后,相關學者就這一問題,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視角展開相應的研究。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大學生在西方文化不斷沖擊我國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讓大學生保持應有的文化判斷能力,堅定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保持大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文化認同。同時尊重西方文化,正確選擇西方文化中值得學習的精華變成世界性的東西,植入我國文化之中,使我國的民族文化得以創新并文化發揚光大。因此,在各種文化相互激蕩著走進大學校園的今天,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意識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1 西方文化對大學校園文化的沖擊

隨著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一方面豐富了以學校氛圍和傳統為基礎的校園文化,一方面也使生活在校園文化中的大學生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受到強烈的沖擊。

西方文化以個人為本位,主張通過個人努力奮斗來發展自我,強調個人自由和個人的權利。將個體的利益放在比集體利益更重要的位置。導致了大學校園中,出現了大學生缺乏集體觀念,責任心不強,道德感削弱,過分追求個人利益等消極思想。過分注重個性發展的傾向往往易于割裂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無視個人對社會依賴的一面,不顧社會發展規律社會合力對個人的制約作用。【1】還有一些西方國家,利用其全球經濟地位的優勢向我國傳播許多與我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發展相悖的文化。大學生由于受到的傳統文化教育有限,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使得大學校園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傳播霸權思想的有利土壤。再加上由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發展過程中顯現的一些社會問題,使大學生容易對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懷疑,造成理想信念認同危機。

2 文化自覺與大學生文化認同

大學生從西方文化中所獲得的價值觀,與大學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價值觀產生的差異與碰撞,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不明確的大學生在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中,容易出現錯誤的文化選擇。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片面的以經濟發展狀況衡量文化的優劣,導致了大學生文化認同感的缺失,造成文化認同危機。

先生在《文化與文化自覺》書中說到,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他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認識自身文化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礎”。[2]在全球文化一體化的過程中,我們要與異文化平等對話,確保我國千百年來博大精深的中化文化不被“西化”,必須用文化自覺意識去認識我們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激烈競爭的今天,我們不能在西方發達國家面前,再被“洋槍”、“洋炮”嚇得腿軟,而應該用我國傳統文化中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呼吁世界各國建立符合全球共同和諧發展的核心價值體系。

要培養文化自覺意識,需要對民族文化有深刻地認識,用理性的眼光來看待我們所生活的文化。同時,面對西方文化,我們也充分的尊重,從西方文化中選擇有價值的東西,通過學習借鑒應用于解決我國現實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思考如何避免將民族文化“西化”,而是將西方文化中適合全人類共同發展的優秀文化“中國化”。大學生作為國家知識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自身文化自覺意識,努力學習認識傳統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擔任著尤為重要的角色。

3 加強大學生文化自覺意識培養的實效性

(一) 營造良好的大學文化氛圍

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打破了大學校園的封閉狀態,使各種先進文化優秀思想不斷地在大學校園中涌現,不容忽視的是其中也摻雜著一些極端的消極思想。要想使大學生在高校生活中避免受到不良文化的侵害,需要凈化校園的文化空氣。營造健康、和諧的大學文化氛圍需要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因此,大學生要養成良好的文化自覺意識,教師也要加強自身對文化自覺的認識,以更好地向大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同時應該在大學教育中,多做傳統文化的宣傳,使大學生正確分辨傳統文化中需要客觀認識的封建糟粕和積極向上的應該世代傳承的優秀精華。避免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片面否定。

(二)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覺主要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3】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大學生的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加認可。因此,在大學校園中應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將理論聯系實際,實現大學生對思想道德、理想信念走向生活,真正融入大學文化氛圍之中。

(三)客觀認識西方文化

大學生之所以容易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大學生對西方文化并不是真正了解。多數只是通過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表象來認識西方文化的合理性。同時,民族文化要發展,要通過文化轉型適應世界文化的發展節奏,也需要向不同的文化學習,取其精華作為我國民族文化新鮮血液。因此,對西方文化我們也應該有相應的學習和客觀的認識,實現與異文化和而不同。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5】

參考文獻

【1】【5】,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篇(9)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education curriculum

1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過程中的問題

1.1 高校的教學方法有待進一步完善

改革開放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為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開始大面積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此之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只是比較少的學校作為選修課開展。但目前高校的教學方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現在許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的是老師教、學生聽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而且傳統的教育方法也不能夠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而且傳統的教學方法的教?W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是對固定知識點的傳授,學生更多地是去記憶,而不是了解其內在的涵義,這就與高校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原則相違背,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建設。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傳統的教學方式會降低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相關課程的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只是講授希望學生掌握的,而沒有對學生的思想進行了解。這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自學的結果沒有太大的差異,教師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的應該是引導和解釋的作用,而學習和提問是學生的任務。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需要改變目前高校的教學方法。

1.2 缺乏學術帶頭人

改革開放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都是高校的必修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可以讓學生去了解一些著名哲學家的思想,去了解整個思想政治的發展史,以及現在的一些國際局勢等。[1]改革開放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過程中一直存在著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那就是缺乏學術帶頭人。雖然有前人遺留下來的相關內容可以供我們學習,但是想要從根本上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建設就需要更多的學術帶頭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雖然不是專業課,但它的重要性不低于專業課。這些書本記錄的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精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缺乏學術帶頭人是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之一,缺乏學術帶頭人的原因是多個方面的。一些相關領域的人物更多的是去解讀和學習前人的智慧,而不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制定出屬于自己的相關理念。思想政治的內容比較深奧、理解起來比較費勁,加上現在研究相關學術的人員也比較少,這就導致了學術帶頭人的缺乏。學術帶頭人的缺乏不利于整個學術的進展,也不利于一些相關知識的學習。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缺乏相應的實踐課程

改革開放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得到了重視,現在所有的高校都有相應的課程。思想政治課程的開設是為了讓大學生增加對政治相關知識的理解,提高大學生的?C合素質。對于一些實際的問題可以根據所學的知識對其進行分析,總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目標的達成就離不開一些實踐課程的開展,但是在高校的發展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學校相關領導對一些考試成績等重視程度比較高,但是對于一些實踐課程卻不看重,這就使得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缺乏相應的實踐課程。由于實踐課程開展起來難度比較大,一些高校甚至取消開展實踐課程,只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學。在這種教學環境的影響下,學生更多地是去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一味地為了考試而學習,而不是將學到的知識和一些實際的問題聯系起來。思想政治課程更多地是為學生奠定一定的政治知識基礎,讓他們在實際過程中如何去運用這些知識。但是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成為了考核學生綜合水平的一個必選課程,課程考核只是對學生背誦知識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對上課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和一些知識聯系實踐的考核,這種考核與當初設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目的不相符合。

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的措施

2.1 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要性

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非常關鍵的,它與一個人未來的發展密切相關。一些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認識有偏差,他們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其他的課程沒有區別,都是需要對一些重點的內容進行背誦,然后通過考試就可以了。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同學沒有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沒有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如果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不看重,那么相關課程的學習也起不到理想的作用。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認識有偏差,沒有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二是學校和老師對這方面知識不看重,沒有很好地讓學生意識到課程的重要性以及學習的必要性。在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之前老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告訴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目的,在平時也可以開展一些相關的講座,通過這些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認識。高校學生只有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之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相關課程的學習中。對于課程中存在的一些疑惑及時地提出,還可以將自己的一些看法講出來與老師和同學共同探討,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和老師都應該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要性,這樣才能相互監督,共同進步。

2.2 建立一支專業的教學隊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建設離不開專業的教學隊伍,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效果。[2]為了進一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建設,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作用,就需要建立一支專業的教學隊伍。專業的教學隊伍的建設需要各個方面的努力,首先從教師本身來說必須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學體系。教學方式要有自己的風格,在上課的過程中多結合一些事例進行講解,這樣才能提起學生的興趣。教師還應該加強對時事的了解,對一些新的政策要主動去學習。此外學校還應該注重教師專業素質的培養,在招聘教師的時候一定要從多個方面對應聘人員進行審核。除了對專業知識的考核,還需要教師對現在的一些時事政治去分析。對一些已在職的教師還可以組織去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實行得比較好的學校去學習相關的經驗,對教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提出,然后針對性地采取一些解決措施。建設一支專業的教學隊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相關人員從各個方面進行努力。學校還應該制定專門的人才培養規劃,注重一些制度的制定和實施,不定期地組織教師隊伍進行培訓學習,只有好的規劃還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將其貫徹落實,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將其作用發揮到最大程度。

2.3 必須堅持教學內容的改革,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篇(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聯系思想政治教育施教方和受教方之間的重要紐帶,是高校市政政治教育進行廣泛傳播的有效途徑。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優劣很大程度上會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水平。隨著高校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發生著變化,所以對其載體進行創新途徑探討十分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的時代性、承載性、導向性等特點,我們在探討其載體創新途徑中應該注重結合高校和社會實際情況,尋求全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開發和利用,通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效創新途徑探討,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實施和開展。

一、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的重要性

1.順應當前信息化時代的發展需求。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使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難以滿足其當前的實際需求,以往單調的課堂教學載體很大程度上制約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和開展。現代化電子通信設備在高校中的廣泛應用使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愈發重要。加上龐大的互聯網資源完全展現在學生和教師面前,這些資源中有優秀也有比較低俗的信息,教師或是學生自己不經過嚴格的信息篩選,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蝕,導致不良思想政治觀念的形成,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順應信息化時展需求的同時要注重信息化時代的兩面性影響。2.順應當前科技化社會的發展趨勢。我國社會經濟的進步發展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步入全新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特色事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人們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充實的同時越加注重對自身精神文明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下面臨著全面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斷進行載體上的創新才能順應科技化社會的發展趨勢,在不脫離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高校對其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進行積極創設,以促進師生之間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溝通和交流,尤其對提升學生積極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促進作用。3.順應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需求。飛速發展的社會促進了高校教育教學的體制改革,在高校開展的管理制度和創新教育為主的改革探索之中不斷有新鮮事物和新鮮元素出現,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教載體難以完全順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需求。這些新鮮事物和元素的出現要求我們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進行創新改革,不斷開發新載體。隨著時代的進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法要求其在教學目標、內容以及方式進行改變,對其載體進行創新十分有必要,能有效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其日常管理、學業課程、文化氛圍等方面的作用,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廣泛性。

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途徑的具體探討

1.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載體的創新建設。高校日常管理作為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載體,貫穿于高校學生整體的大學生活之中,包括高校學生的生活管理、日常活動管理、教學管理以及思想行為管理等方面的載體建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深刻意義。高校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這些日常管理工作中,在潛移默化中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我們在進行高校日常管理載體優化工作時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高校以及學生與社會之間處于和諧愉悅的環境中,充分激發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的熱情,達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載體的有效結合。一方面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高校管理的職責,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規范化和制度化,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統一;一方面轉變傳統單一化的管理模式為現代化以服務為主要目的的管理模式,多重視對高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關懷,充分發揮高校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自身日常管理工作的監督和反省之中,培養高校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和生活作風,將日常管理載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響發揮到最大化。2.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業課程載體的創新建設。學生進入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學業課程載體對實現高校學生這一目的有著直接的促進作用。通過學業課程載體對高校學生的傳道解惑功能,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業課程載體的創新建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充分說明:首先,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于專業知識的學習中,充分發掘專業知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資源屬性,形成系統、完整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的學科課程體系。其次,適當增加適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外活動,通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選修課程、辯論會、演講賽等形式的活動豐富高校學生課余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習,讓高校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實現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覺悟的提升。最后,在教學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作用,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育方式,讓學生主動進行自我價值的提高。3.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圍載體的創新建設。良好文化氛圍載體對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影響。通過對校園文化中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開發和利用,學校實現文化氛圍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達到提高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雙重作用目的,最大限度地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氛圍載體的作用。高校通過營造良好文化氛圍,讓學生在隱性的文化教育載體中學習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順應時展和高校精神文明的實際需求,重新定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內涵,不斷提升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上的創新追求。進行文化氛圍載體創新建設時,學校需要堅持以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增強圖書館、展覽館等高校現有文化資源對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讓學生對高校文化和高校精神產生更為直觀的印象,實現對其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4.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載體的創新建設。素質教育口號的提出使高校在重視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實踐活動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實踐活動載體的創新建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促進作用。通過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高校、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適當學會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高校對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起到了直接的組織作用。實踐活動載體的創新建設應該符合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基本原則,在高校原有的實踐活動經驗基礎上,對當前或是未來的實踐活動進行創新改革,建立長期有效的激勵措施鼓勵學生積極投身于實踐活動中。學校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個性特點組織安排不同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參與科研調查、社團活動、公益活動、志愿者、參觀紅色文化圣地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自我提升。5.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媒介載體的創新建設。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進步發展,我們在對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注意應用最能體現當下高校特點的傳播媒介,以此體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及時性的明顯特征。互聯網的廣泛使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提供了最新最全面的條件。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強大的互聯網平臺建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相關的網絡使用的規章制度,引導學生合理使用互聯網。其次,建設具有針對性的網絡教育平臺,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中,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增加。最后,學校可以通過網絡的隱秘性,在校園范圍內搭建一個思想政治教育社區,讓學生和教師相互之間都能及時了解認識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保證教師能夠第一時間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的引導,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時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小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的工作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順利開展其他教學活動的堅實保障。我們以高校全面發展大局為出發點,順應時展需求,以便高校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形成融洽的關系,更好地實現高校作用于學生、社會的有利價值。

參考文獻:

[1]封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研究與實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6

上一篇: 歐姆定律的適用范圍 下一篇: 問題與對策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福利 | 色98视频都是亚洲国产精品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 亚洲激情小视频在线看 | 中文字幕日韩一级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亚洲老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