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茶文化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28 17:05: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在的茶文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一、茶產品包裝現狀

茶葉有著千年飲用歷史,在文化產業日益重要的今天,茶文化得到了更多的青睞。目前茶葉產品的包裝設計良莠不齊,有些高檔的茶葉產品在包裝設計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設計形態,而有些產品的包裝設計卻頗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在設計上如何表現中國茶文化的問題上,雖然很多該方面的設計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也開始注重表現這些方面的內容,但是確沒能形成一種明確的認識。

目前,市場上用于茶葉包裝的材料種類繁多,包括金屬罐、襯袋盒裝、復合薄膜袋、紙袋、竹(木)盒等等[1]。各種包裝材料的選擇除了有利于茶類產品的保存外,也為產品的包裝設計提供了一定的依據條件。

金屬罐包裝是用鍍錫薄鋼板制成,在設計上,金屬罐包裝的設計更加具有質感,外表更能顯示出美觀高貴的氣質。復合薄膜袋包裝的材料多樣,有防潮玻璃紙/聚乙烯/紙/鋁箔/聚乙烯/雙軸拉伸聚丙烯/鋁箔/聚乙烯等。復合薄膜袋包裝形式多種多樣,有三面封口形、自立袋形、折疊形等。它有良好的印刷性,適合銷售包裝設計。用薄濾紙為材料的袋包裝,通常稱為袋泡茶,用時連紙袋一起放入茶具內。處于環保的要求,現在逐漸流行不用袋線的袋泡茶。竹(木)盒多用作禮品包裝。這種容器通常造工精細,表面印有美輪美奐的圖案,具有良好的裝飾性,而且蘊含中國傳統文化氣息。

茶類產品的包裝形式目前比較單一,多以柱形,方形或袋裝形式。包裝形式的設計對于產品包裝來說是比較重要的,獨特的包裝不僅能夠更好的傳達產品信息而且能夠更加吸引消費者的注意。

二、從中國茶文化的內涵確定現代茶包裝設計的定位

茶的歷史既是一部中華民族的人文發展史,又是一部絢麗多彩的民俗史[2]。經過數千年的文化積累,茶文化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文化內涵。既包括了道家文化的養生之道,又有佛教的禪文化,還包括了品茶、煮茶、茶道、茶具等各種方面。茶文化是人們對養身的追求也是對茶品質的贊賞。

隨著歷史的前進,茶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提出或闡揚了不同的人生價值思想,構成了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內容。茶文化是人們在對茶的認識、應用過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融會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豐富知識,人們進一步認識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會了儒、佛、道諸家深刻的哲理,人們通過飲茶,明心凈性,增強修養,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中國茶文化的關鍵不在于茶葉的本身,而在于茶文化的內涵上。從茶文化的內涵上來看,其“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最為重要,它是一種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茶是人生”便由此而發。茶文化由于有了中國儒、釋、道思想的加盟,形成了茶禮、茶德、茶道、茶藝等等,這就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茶文化有著鮮明的5個特點,這也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

一是“清”。茶別名清友、清人樹等等,味道是清味悠長的,“清”在中國文化中是特別受到推崇的。茶秉天地至清之氣,卻能讓人在繁雜的塵世中獲得片刻清閑,所以它深受文人墨客的贊賞,并常以繪畫、詩詞、歌賦等形式來表達品茶的情趣,使茶文化更加絢麗多彩。二是“淡”,一個人最難逃的是繁華,最難放棄的是名利,而世俗的牽絆與功利的心往往會讓一個人迷失自我,中國古代的名人像陶淵明就是放棄了對名利的追求,淡泊名利,翩然隱居歸山田,得到了后世的稱贊與推崇,而茶的淡符合了這種淡泊的心志,為人們所喜愛。三是“靜”。寂寞對習慣熱鬧的人很可怕,但對會享受生活的人來說,往往是甘于寂寞,享受寂寞。現在浮躁風很歷害,心理不健康的人較多,喜歡喧嘩的人不是會飲茶的人,飲茶要靜靜地品,“忘卻自我”。“靜”,是人生的“靜”,把人生“品”清楚了,容易生“靜”。四是“虛”。按道家、墨家學說,人要“虛”,虛懷如谷,而不是從熱衷推銷自我到浮夸、形式主義。五是“和”。茶功至和,茶是一種平和的飲料,它追求的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一種和諧的相處模式。以和為魂,符合茶來自大自然生命不息的固有特征。品茶要同人品、環境、器具相和諧,方能顯出神韻。以和為魂,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人強調“天人合一”、“大同世界”、“五行和諧”、“中庸”、“和為貴”等自然觀、社會觀、文化觀。茶道中體現的倫理、道德、思想、文化,既清心、淡雅,又勵志、向上,正是來自這種中國特有的哲理。

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給茶類產品的包裝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設計元素,無論是色彩、圖形還是文字,這種豐富的內容利于我們對茶類產品的包裝設計確定一個主體,也就是明確其設計定位。作為一個成功的包裝設計不僅要充分反映產品的信息,還要充分考慮整個產品的文化因素以及環保因素。通過對茶類包裝的設計研究,結合茶文化的內涵和影響,實現兩者的融會結合,更好地體現產品的文化韻味,提高產品競爭力。

從古至今,關于茶的詩句,關于茶的故事也是很多的。很多茶的來歷也是充滿了故事性的。例如洞庭碧螺春與康熙的故事,“洞庭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初未見異。康熙某年,按候而采,筐不勝載,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采者爭呼嚇煞人香。嚇煞人吳俗方言也,遂以為名。自后土人采茶,悉置懷間,而朱元正家所制獨精,價值尤昂。己卯,車駕幸太湖,改名曰碧螺春”。關于茶的詩句更是多,李白、杜甫、蘇軾、劉禹錫、皮日休、李商隱、白居易、王維等著名的詩人都曾做過關于茶的詩。茶圣陸羽的《茶經》;被后人尊為茶中亞圣的盧仝,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飲茶歌》也稱《七碗茶詩》,以神逸的筆墨,描寫了飲茶的好處,為世人稱奇。

茶文化內涵豐富,因此在茶類產品的包裝設計中有豐富的設計空間。茶類包裝設計應該借鑒茶文化內涵,體現文化性和民族氣質。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給予產品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市場競爭力。各種茶葉都有原產地,因此地域文化差異是重要因素。西湖龍井產于杭州,普洱茶產于云南,鐵觀音產于福建,碧螺春產于洞庭。于是,對西湖龍井茶葉進行包裝設計時應充分根據杭州西湖的文化背景,顯示龍井茶的文化內涵。

茶葉分品類,綠茶清新,紅茶醇厚,花茶芬芳,這其中蘊含茶葉的文化品質。如將鐵觀音的厚重的包裝風格運用于西湖龍井之上,那肯不是一個成功的設計方案。包裝作為商品和消費者之間的紐帶,傳遞商品本身的產品特點與文化品質。中國文化藝術形式多樣,其中國畫與書法是茶類包裝中最常使用的元素。國畫寫意,它意境高遠深邃的境界,與茶文化的境界最相吻合。書法會形,具有很強的形象美。在茶葉包裝中,使用國畫和書法的圖形與元素,效果甚佳。除此之外,印章雕刻等傳統技藝也具有非常出色的文化表達效果。

三、中國茶文化在茶類包裝中的體現

(1)通過色彩表現中國茶文化

茶葉包裝要富有文化氣息,體現中國茶文化,首先離不開色彩的渲染。“遠看色彩近看花”,色彩在視覺藝術中常常具有先聲奪人的力量,它是美感中最普及的形式,極易引起人的情感反應與變化。不同的色彩會給人產生不同的主觀感情和客觀感情,如綠色象征希望與生命;藍色展示沉靜與清爽;紅色則體現沉著與穩健等等。

在包裝設計中,色彩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設計表達要素。不同國家、民族甚至每個人對顏色都有不同的感受,如中國人偏愛紅色,西方則認為紅色代表沖動、血腥。對于茶包裝設計的色彩運用,需要根據不同的茶葉產品來進行設計。綠茶清新;紅茶醇厚;花茶清香,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品質。在茶葉包裝色彩中,綠色最為常用。在茶文化中,綠色代表著自然,代表了一種道家的返璞歸真與養身之道。棕色就是一種厚重、嚴肅、華麗的顏色,給人以穩重感。

以“西湖龍井茶”的包裝設計為例,綠色調是大部分綠茶包裝都會用到的主色調,它可以表現茶葉的本身屬性,正好表現西湖龍井茶“四絕”:色綠、香郁、味甘、形美。綠色也可以呈現出一種清新自然,與傳統茶文化中的“和”不謀而合,都代表著“天人合一”的境界。

(2)通過圖形表現中國茶文化

包裝設計離不開圖形設計,設計師借助設計因素所組合的視覺圖形,應當以圖形的隱意能否表達出消費者對商品理想價值的要求來確定圖形的“字意”形式[3]。也就是說,以圖形輔助文案,刺激消費者內心矛盾,進而刺激消費。貢牌西湖龍井茶就采用了名家繪畫作為圖片背景,包裝設計中的圖片是唐寅的《事若圖》,將《事若圖》融于茶葉包裝設計中,可以突出茶葉包裝的傳統意味,提升茶葉包裝的文化內涵,使得茶葉這種蘊含傳統文化的事物能夠更直觀地展現在消費者面前,也契合了中國“貢茶”的這一主題,可以成為中國形象的代表。

此外,現代圖形也能很好地展現茶文化。現代圖形范圍很廣,可以通過攝影和一些抽象概括的現代圖形來實現。攝影圖形可以直觀、準確地傳達商品信息,真實地反映商品的結構、造型、材料和品質,也可以通過對商品在使用中的情景做真實再現,突出商品的特征和形象。[4]在西湖龍井茶的包裝設計中,可以有效地運用攝影這種手段來再現茶文化,包括制茶過程、茶具、茶俗、以及西湖龍井茶本身的“四絕”特質:色綠、香郁、味甘、形美,以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

(3)通過文字表現中國茶文化

在包裝設計中,文字或文案承擔傳達商品信息的重任。文字重形,文案重內容。優秀的文字設計吸引消費者的視覺,優秀的文案創作吸引消費者的思想。漢字從古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無論其形或意都有豐富內涵。書法文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由于中華文化的傳延性,人們對書法文字有極強的接受能力和欣賞能力。茶文化與書法的結合更是從古自今一脈相承。不提傳統國內各大類茶,國際品牌茶葉立頓紅茶,在新推出的茶包系列中,其中一款為中國風味茶,為了充分展現立頓的國際性形象,卻又不致使立頓與中國茶有格格不入的感受,特以“茗閑情”作為副品牌名,且以毛筆書寫其品名,東方情調,得到了中國內人士的贊賞[5]。

書法字體應用到茶葉包裝設計中并非隨便搬過來即可使用,必須經過反復推敲及加工設計[6]。商品名稱是包裝上的重要文字,是商品信息的直接表達,消費者能在中國商品中迅速地識別該品牌的產品就是依靠商品名稱。所以商品名稱應當被突出,應極力適應消費者挑選商品的需求,一方面要清晰易識別,另一方面則要新穎獨特、有魅力,能夠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在龍塢西湖龍井茶的禮盒包裝中,在包裝盒上,最具特色的就是“龍塢”兩個字,采用的是繁體漢字書寫,特別是“龍”字運用中國書法,與“塢”字在書寫形式上以及大小上形成對比,突出這個主字“龍”字的形象特點,顯得生動活潑。關于這個主字“龍”的寫法上也頗有講究,在“龍”字上著重體現了書法的墨法特點,大寫“龍”字的左下一撇以及右下部分采用了書法墨法的渴筆,這種帶飛白的線條,點畫之間顯得蒼茫而老辣,使整幅作品變得非常精神,顯得雄強有力。“龍”字就是整個包裝的點睛之筆,突出了作品的風格和意境。

參考文獻: 

[1]楊靜.食品禮盒包裝設計[J].文藝研究,2013(12). 

[2]湖州茶文化(二)_荻溪竹隱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93aac2180100z511.ht 

[3]王志固.論茶葉包裝設計與印文化的融合[J]. 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4]萬彤. 現代包裝視覺設計的新語言[J]. 包裝工程2013(6). 

篇(2)

中圖分類號:K8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6-0147-01

一、茶在德昂人家中的重要性

茶,在德昂族的社會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功能,這也是他們獨有的風俗習慣。如作為探望久別的新友和求婚時的見面禮;請客時用作“請帖”;有過失需請對方諒解時,也是先送點茶葉;甚至發生糾紛不能自己解決,需請頭人調解時,也要裹一小條茶葉一小條草煙交給頭人,然后再申訴理由。由德昂族用茶的種種活動中,我們可以窺見其歷史文化、人生禮儀、社會交往、禁忌信仰、婚俗語姻約等等鄉土民俗,亦可以說,德昂族與茶有關的種種活動,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文化積淀。居住在德宏州的德昂族,至今仍保留著以茶當菜的原始方式。更為有趣的是,茶葉還代表德昂人的禮節。德昂人不論為什么事都離不開茶葉。

二、德昂族茶文化在其風俗習慣中的體現

(一)擇偶茶

德昂族的未婚男女,都享有擇偶的自由。雙方經過相互了解和一段時間的戀愛后,決定確立關系或締結婚約時,男女都要告訴自己的父母,而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是,這種“告訴”不是以言語表述,是以茶代替。即小伙子乘父母熟睡之機,將事先備好的約三市兩重的“擇偶茶”置于母親嚼檳榔用的筒帕里,待母親發現筒帕里的茶葉,便知道該為兒子提親了,隨即便與丈夫商量,并委托同氏族和異氏族的親戚各一人,作為為兒子提親的媒人。姑娘也照此方式進行。

(二)提親茶

媒人前往姑娘家提親,不必帶其他禮物,只需在筒帕里裝上一包一市斤重的茶葉,到女方家后,亦不必以言語表達,只需將包成三角形的茶葉放在供盤上,雙手托盤舉過頭頂,敬到主人面前,主人就明白媒人的來意。經過媒人連續三晚的“說謀”,主人看到男方確有誠意,即欣然收下茶葉,表示同意女兒的婚事;不收,即表示拒絕。

(三)定親茶

男方父母知道女方父母應允女兒的婚事之后,仍需請媒人再次帶上兩包一市斤重的茶葉和豬肉等,選一吉日的早晨,前往女方家宴請其父母及寨中的長老等。席前,先由媒人將茶敬給女方的父母,然后由男方的叔叔、伯父、姐姐向女方父母及舅舅各分贈茶葉一包,以示認親。緊接著再由他們陪同小伙子以茶認親。最后才由雙方親戚議定定婚禮物及婚期。

(四)迎客茶

到德昂族村寨去,行進在竹樓相襯的寨中小道上,首先映人眼簾的,就是房前屋后的茶樹,這時,無論客人進入誰家,都會受到熱情接待。客人光臨,德昂人不是遞酒,而是敬茶。古往今來德昂族都保持著“說一句話,喝一盅茶”的習俗。茶水,是主人事先準備好的,一般均用大土茶罐燉在火塘邊,隨喝隨倒。

(五)敬客茶

德昂族遇上親戚或摯友來訪,則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敬茶。這茶是由主人臨時采摘來的。鮮茶采來以后,即將鍋蓋置于火塘的三角架上,將茶倒入鍋蓋內,然后三番五次的烘烤、揉搓,直到發出香味。稍涼片刻,又用手抓一小撮,放進小土茶罐里,繼續烘烤到茶葉發黃,即用滾燙的開水沖入罐里。待水泡全消,又再烘烤,爾后再倒給客人喝,直到喝完。主人只能喝第二道貌岸然茶,以示以誠相待,友情長存。

(六)送客茶

客人告辭,德昂人仍喝茶相送。如送一般客人,便將自家備飲的茶抓一把置于大土罐里,稍烘片刻,待噴出香味,即沖開水并繼續將水燒開,然后按人頭每人倒一碗,邊碰碗邊喝茶邊說道別的話。如果送的是貴客,則要喝竹筒茶。竹筒也是現砍的嫩竹。竹筒砍好后,即取精心制作和保存的春茶放入竹筒里,倒上清涼的井水,便在火炭上烘烤,待烤到竹皮發黃,飄出醇香的茶味,才將茶水倒在碗里,讓友誼像茶水一樣永遠飄香,像竹子一樣一節更比一節高。

(七)回心茶

在德昂族社會里,某一個人做錯了事,經眾人教育幫助,本人表示悔改,愿重新做人,就要邀請長輩們到其家中喝回心茶,以表示回心轉意。制茶與喝茶的方式,與喝送貴客的“送客茶”相同。

(八)和睦茶

德昂族中,夫妻或朋友因某件事發生爭執,并導致感情上的傷害,經父老鄉親們的調解,兩人言歸于好時,要邀請長輩及親朋好友到家中喝“和睦茶”,以表示永遠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制茶與喝茶的方式,與喝“回心茶”相同。

(九)叫魂茶

至今德昂族仍保留著這樣一種習俗,人一旦生病臥床,特別是小孩稍有病痛,除了服藥,還要為他們叫“魂”。德昂族認為,病人自己或小孩其父母在路上行走時,其“魂”被死者的“鬼”騙走了,所以才染上了病,導致“魂不附體,四肢無力”。因此,光給他們服藥還不行,必須把“魂”叫回來。叫魂的地點,一般在人們經常歇息的地方或村寨外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叫“魂”時,由長老或父母帶上篾盒熟飯,盒內一頭裝一個雞蛋,一頭裝一小撮茶葉。到了指定地點以后,他們邊誦咒語邊轉動飯盒,轉了7圈以后,即起身回家。途中,不能回頭張望,也不能跟人搭腔,徑直回家里。到家以后,又拿著飯盒在火塘上轉三圈,意即先將死者的“鬼”與病者的“魂”分開,不能在一起共存。轉了三圈以后,即打開飯盒,讓病人吃雞蛋、飯。末了,又取也飯盒里的茶葉,放在土碗里,用開水泡茶后端給病人喝,意即讓其魂安居樂業,像茶樹一樣安安穩穩,健康成長,不要四處游蕩。

(十)認干爹茶

德昂族和其他民族一樣也有認“干爹”的習俗。一般是在少年兒童或嬰兒有病時進行。認“干爹”的原因通常有兩個,一個是為嬰兒取了乳名后,嬰兒常晝夜啼哭,長者便認為是取名不適,需要認一個“干爹”,并為其另取乳名;另一個是少年兒童久病不愈,長者便認為需要認一個體格健壯的成年人為其“干爹”,以驅逐病魔的纏繞。認“干爹”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用兩根木頭或四節竹子,在山間小道上搭一座“橋”,“橋”搭好后,將用芭蕉葉包好的茶葉置放于“橋”的兩端,主人則躲在路邊的草叢或樹叢中觀察,哪位男子先過“橋”,主人便出來向其磕頭。來人受禮后,自然心領神會,隨即拾起地上的兩包茶葉,徑直回家備禮。禮物為一包茶葉、一對手鐲或一套衣服。認“干爹”儀式于第二天上午進行。太陽則升起,主人便帶上一包茶為兒女登門請“干爹”,“干爹”收禮后,又帶上自備的禮品前去撫慰病人,高誦“祝壽詞”之后,即為其取名,并將手鐲套在其手腕上或將衣服穿在其身上。同時,又用開水沖茶,邊吹邊喂給病人喝,以示保其平安、長命百歲。儀式過后,主人又將一包茶葉敬給來客,表示正式確認其為兒女的“干爹”。認“干爹”的另一種方式是,病人在家治病期間,誰先到家里串門就認其為“干爹”。其間,都是以茶作為禮物。先是主人磕頭敬贈茶葉,來客接茶后即明其意,回家后包好自制的茶,備上手鐲或衣物,于第二天上午來到病人家。認“干爹”的儀式與前者相同。

三、結語

德昂族對茶葉的依賴和喜愛世代相沿,從而形成了聯系社會文化和生活習俗的各個方面的一道絢麗的人文景觀―――德昂族獨特的民俗文化。茶已經滲透到了德昂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婚俗、社交、宗教還是建筑都能夠體現出茶的重要性。在研究德昂族歷史文化方面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篇(3)

一、引言

荷蘭學者Geert Hofstede在他的《文化與組織》一書中把文化稱為“心靈的程序”和“心靈的軟件”。他認為,文化之于人猶如程序之于計算機。計算機的運行依靠軟件,程序怎樣寫,計算機就怎樣寫。文化就像事先寫好的程序一樣,決定人的行動。人若想脫離自己的文化而行動,就像計算機不按軟件運行一樣困難。Kluckhohn和Kelly更簡明地指出:文化是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式樣的原則,既包含顯性原則又包括隱形原則;具有為整個群體共享的傾向。在語用學中,Grice提出的合作原則(CP)和Leech的禮貌原則(PP)是兩個最基本的準則。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是言語交際中交際雙方應該遵守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在日常會話中,禮貌原則往往與合作原則相互聯系、交叉使用。

二、語用學知識

Leech指出:“語用學是研究如何在言語情景中獲得意義的學問。”語用學的研究內容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研究說話人的意義,即說話人如何通過特定的話語表達特定意圖;另一個是研究聽話人的意義,即聽話人如何對說話人發出的話語從字面到語境涵義進行理解。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之間的某些差異反映在語言上,看上去對應的漢語詞和英語詞容易引起誤解。漢語和英語的語言交際模式,例如問候、告別、稱謂、稱贊他人和接受稱贊、隱私、禁忌、提出請求等都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和掌握中西文化言語情景并正確順應交際雙方的文化語境,對于能否達成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與交際

文化不僅是交流的內容、傳遞的信息、學習的知識,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文化也應包括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宗教、價值觀念、社會組成、風俗習慣、社會所處于的發展階段和社會制度等。文化影響著交際,交際受到文化的制約。正如Smith所說,“來自不同名族和國家的人的語言不同,交際模式不同;交際模式是生活方式的體現,也是文化的體現。……交際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對于文化與交際這一關系的認知,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合作原則

1.定義

“合作原則”是由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Grice提出的。他認為,在人們交際過程中,對話雙方似乎在有意無意地遵循著某一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從而完成交際任務。

2.準則

合作意味之遵守某些隱性的會話準則,即,

A.量的準則:

a)所說的話應該滿際所需的信息量。

b)所說的話不應超出交際所需的信息量。

B.質的準則:

a)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

b)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C.關系準則:說話要有關聯。

D.方式準則:說話要清楚、明了。

a)避免晦澀。

b)避免歧義。

c)簡練。

d)井井有條。

這四條準則中的前三條與人們在交談時“說什么”這個問題有關,第四條則與“怎么說”這個問題有關。簡而言之,合作原則便是要求每個參加交談者在整個交談過程中所說的話符合這一次交談的目標或方向。正是交談者的這種合作使得他們能夠持續地進行有意義的語言交際。

3.語言交際上的差異

從理論上講,言語交際雙方總是遵守合作原則、相互配合的,他們努力使自己的話語能為對方所理解,以保證會話的順利進行。在實際交流過程中,由于語境的影響或某種現實需要(如出于禮貌),人們有時會違反合作原則。中西方的差別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合作原則的取舍會有很大差異。請看下例:

情景:一次英語課上,英語教師表揚一名中國學生。

教師:“你的英語說得非常流利。”

學生:“哪里,哪里,我還差得遠呢!”

以上是中國人接受表揚時典型的回答方式。但是這名學生的回答卻讓一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英語教師非常沮喪。他們之間的跨文化的接觸以失敗結束。原因何在?我們知道面對別人的恭維與贊揚,中國人常常會采取自我否定的方式,或表現得不露聲色。中國人反對過于張揚個性,主張內斂、謙和。這一做法恰恰違反了質的準則。而西方重個性發展,接受恭維與贊揚,證明自己的努力有成果。所以在聽到學生流利的英語表達后,教師首先考慮的是質的準則,從而對學生大方贊賞,并希望學生能愉快地接受,但是學生卻沒有和教師遵循同樣的準則,學生的自我否定暗示了他不同意老師的判斷。

4.非語言交際上的差異

正如Levinson在講述Grice觀點中提到,“這些會話準則僅僅描述會話中通常發生的情況,而決不是什么人類行為道德準則”。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在具體行為上,人們對合作原則的取舍也存在很大差異。例如:一位美國人邀請他的中國朋友下午5點去他家共進晚餐,中國人按照自己的習慣晚來了半小時,這一行為卻讓美國人難以接受。究其原由,我們可以從中美不同的時間觀來尋找答案。美國奉行的是單向計時制和量的原則,在這種文化中,人們以線性的方式做事,即常常在一個時間內只做一件事情,強調日程和計劃,做任何事情都嚴格遵守日程安排,安排的時間結束,無論是否完成須馬上停止,不能影響下一項安排。而在奉行多向計時制的中國,人們把時間看成是分散的,趨向于在同一時間內做幾件事。認為個人的參與和交易的完成比時間表更重要。不太重視預約,約好了時間可能由于各種原因到時不來。這位中國人沒有按約定的時間準時赴約,這一做法違法了量的準則。

關于中西方行為上的差異,再舉一例:中國人特別講究飲食,請客吃飯也是重在飯菜本身:數量多,價格貴,營養價值高,烹飪精致,則表明主人非常好客,反之不然。桌上的飯菜剩得越多,說明主人越是熱情好客,能讓客人酒足飯飽,滿意而歸。這一行為同樣違法了量的準則。

五、禮貌原則

1.定義

Grice提出了合作原則,以及人們不遵守合作原則而產生會話隱涵,但他并沒有指出人們為什么要違反合作原則。Leech在后來的研究中從修辭學、語體學的角度提出了禮貌原則,認為禮貌是用來顯示尊重他人在公開場合下自我形象的途徑。

2.準則

禮貌原則可以看作是合作原則的補充,Leech的禮貌原則分為六大準則,即,

A.策略準則

a)使他人受損最小;

b)使他人受惠最大。

B.寬宏準則

a)使自身受惠最小;

b)使自己受損最大。

C.贊揚準則

a)盡力縮小對他人的貶損;

b)盡力夸大對他人的贊揚。

D.謙虛準則

a)盡力縮小對自身的贊揚;

b)盡力夸大對自身的貶損。

E.求同準則

a)盡力縮小自身于他人間的分歧;

b)盡力夸大自身于他人間的一致。

F.同情準則

a)盡量縮小自身對他人的厭惡;

b)盡量夸大自身對他人的同情。

以上各項的含義相當,只是說話的著重點不同。此外,策略與慷慨準則、贊揚與謙遜準則,分別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講應如何對待別人,后者講應如何對待自己。求同準則講不宜直接表達與對方相異的看法,同情準則強調注意表達與對方共同的心情。

3.語言交際上的差異

禮貌是人類社會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禮貌語言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和修養。禮貌原則作為規范人們言行的準則,受到文化的制約。不同的文化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規范方面存在差異,因而對禮貌就有不同的禮貌衡量準則及表達方式,對禮貌原則在理解和使用上也表現出迥異。

中西方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禮貌評判標準和實現方略。漢文化重視謙虛準則,而西方文化則突出贊揚準則。謙虛準則要求人們盡量減少對自己的表揚,盡量貶低自己。西方文化則認為欣然接受對方的贊揚可以避免損害對方的面子,因而是禮貌的。因此,西方人對恭維往往表現出高興與感謝,采取一種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顯露出與恭維者不一致,令人難堪。中國人則大都習慣否認,提倡“謙虛”和“卑己尊人”,但這種做法卻會給西方人帶來面子威脅。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禮貌方式影響到英漢兩種語言的跨文化交際。如果把一些漢文化認為極禮貌、極客氣的詞語帶入英語會話,如:“請光臨寒舍”等,只能使以英語為母語的受話人感到莫名其妙。這樣做雖然遵守了謙虛準則,但卻會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

4.非語言交際上的差異

由于不同的文化根源,在日常行為方式上,中西方對禮貌原則也有不同的理解。請看下例:在王平的生日宴會上,她的一位美國朋友Mary送給她一個包裝精美的禮物。王平開心地接受了禮物,然后把禮物放到了一邊,并表現出對禮物的喜愛,這讓Mary很困惑。原因何在?我們知道,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漢文化推崇“尚同”或“恭敬不如從命”的禮儀,從而盡量滿足對方愿望,力求和諧一致,尊敬對方的“面子”和身份。但英美文化的贊揚準則和求同準則體現了有話直說的文化觀念。王平沒有打開禮物,卻對其大方贊賞,這讓Mary誤認為她對禮物不滿意或不重視,只是說些不真實的好聽話。Mary所期望的是王平能當面打開禮物,再對禮物發表看法。

六、結語

人類語言是豐富多彩、紛繁復雜的,而交際目的、交際場合及交際的參與者等因素也是動態變化的,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都不是什么倫理方面的道德規范,它們只不過是解釋會話含義的工具。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建立是服務于一個共同的目的使談話得以順利進行,但從兩者的理論概念上看又各有其側重點;合作原則旨在使談話內容淺顯易懂;禮貌原則則旨在使談話方式更易于讓人接受。合作原則盡量使人們以最簡捷的方式達到交流的目的,而禮貌原則注重于排除交流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障礙。禮貌原則的最初形成目的旨在完備合作原則,所以兩者存在互補關系。但是隨著此兩種原則在語言實踐中的不斷發展和運用,在很多場合的對話中我們為了遵守其中一原則而不得不刻意違反另一原則。從這種現象上看,兩個原則之間也是相互對立的。無論是對立也好,互補也好,從根本上而言都是為了順利地實現交際者的交際目的。了解各語用原則的內容、功能、其局限性,以及不同文化里對各語用原則的不同理解,學會靈活采用相對應的語用策略,有助于在交際中做到游刃有余。

參考文獻:

[1]Grice,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P.Cole and J.L.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New York:Academic Press.Vol.,1975:41-58.

[2]Hall,E.T.Beyond Culture.Garden City,N.Y.:Anchor Press,1976:16.

[3]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82.

[4]Levinson,S.C.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03

篇(4)

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廠商如何準確迎合不同區域消費者對產品的消費偏好,將是關系到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包括中國正在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本身就是從過去追求產品的數量均衡,轉變為了追求產品的結構均衡上來了。在國際視野下來看待工業設計活動,該活動將直接影響到產品對域外消費者的感官沖擊力,然后通過使用價值的逐步顯現來都達到他們對產品效用的滿足。這就意味著,準確把握國內外消費者的消費偏好,應成為廠商在進行工業設計時的原則導向,而遵循這一原則的工業設計思維則將貫穿于該項活動始終。那么如何來準確把握國外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呢。事實上,在這里只能從整體視角下來進行偏好把握。從而,借助茶文化在不同群體中的演繹,則能為準確把握不同群體的消費偏好提供啟示。

1當前工業設計思維的內在要求

具體而言,當前工業設計的內在要求可歸納如下:

1.1與目標市場實現深度融合

在國際視角下來考察目標市場,其可以粗略劃分為歐美市場、南美市場、大洋洲市場、非洲市場、東亞和西亞市場等。實現與目標市場的深入融合,則首先要求該產品能給予當地消費者良好的使用體驗,并在人機結合上符合他們的行為偏好,也與他們的自然生理特征相適應。從中不難發現,僅僅從價格策略上來拓展域外市場,并無法取得最終的效果。彌補價格策略的短板,則需要從產品使用價值的外在表現上來進行優化。

1.2與競爭產品形成外在差異

以智能機全球市場為例,目前我國手機生廠商逐步成為了全球智能機的主要供貨商。而且,在新市場開發領域都廣泛聚焦于非洲地區。考察他們的競爭策略也發現諸多不足,國內手機廠商在突出各自手機的娛樂化應用比較優勢的同時,并未能從物理層面來建立起產品差異性。進而,這就使得國外消費者難以“記住”特定的智能手機廠商。然而,黑莓手機廠商在這一方面卻值得稱贊。因此,在工業設計思維中還需要建立起產品外觀差異性的意識。

1.3突出產品的文化內涵元素

隨著全球消費結構的不斷設計,工業設計在適應這一趨勢上也需要發揮功能性作用,而這里的功能性作用便可以界定為:突出產品的文化內涵。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內涵元素屬于內隱性要件,消費者并無法直接獲取產品的該類信息。但工業設計在包裝設計環節,則能夠起到烘托產品文化內涵的作用。因此,這也就構成了工業設計思維的內在要求之一。

2要求驅動下茶文化的作用體現

在工業設計思維的內在要求驅動下,茶文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間接反映目標消費者的行為偏好

上文在論述產品與目標市場之間的融合問題時指出,需要關注目標市場消費者的行為偏好。因為,從他們的行為偏好中能夠洞察出人們的思想觀念和主觀意識,進而為產品的工業設計提供思路。以英美茶文化為例,英國人在飲茶偏好上充分顯示出了嚴謹和程序性的國民性,其飲茶主要分為早中晚三次,而且每次飲茶的功能也不盡相同。美國人在飲茶時則顯露出了快餐文化的特色,主要以冰紅茶為飲品。由此,在產品的外觀和人機結合方面,便需要滿足各自不同的行為偏好。

2.2有效反映目標消費者的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在產品的工業設計中,將直接關乎產品差異性的開發問題。以歐美與東亞地區的消費者為例進行討論,歐美消費者在對待手機產品時更加重視手機的實用性,而東亞消費者則較為重視手機的娛樂性。從而,就使得手機設計理念沿著不同的路徑分叉了。那么在茶文化的表現形態中,歐洲各國主要以咖啡作為飲品,這種飲品可以滿足不同場合的飲用需要,進而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東亞以中國、日本、韓國為例,飲茶需具備茶具、茶葉、茶室,進而具有較強的儀式感。

2.3合理提品文化內涵表現形式

本文已經提到,通過合理設計產品的包裝將能烘托出產品的文化內涵。以國際市場的拓展為著眼點,建立差異化的包裝策略也能有效形成產品差異度,進而為在國際市場樹立品牌提供支撐。為此,作為茶文化古國和大國的中國,其廠商便可以借助茶畫、茶花等文化元素,來賦予產品更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底蘊。

3茶文化與工業設計思維之間的聯系機制

在建立二者之間的聯系機制上,則需要發揮工業設計師的主體性思維能力。為此,二者的聯系機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建立:

3.1理清茶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

工業設計師在增強自身的業務修養上,需要從理清茶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來入手。“茶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可以從兩個環節來理解:第一,茶文化所涵蓋的顯性和隱性文化元素,它們各自的不同表現形式;第二,茶文化中如飲茶、茶道在不同國家、地域所呈現出的不同表現形式。在充實工業設計思維上,需要著重理清第二個環節所帶來的信息資源。在文章的前面部分已經多次進行了闡述,那么工業設計師就需要從中總結經驗。

3.2分析茶文化反映的行為特質

不同國家、民族的消費者在對待同一使用價值產品的行為特質上,也表現出了差異性。如,原諾基亞手機廠商在產品的工業設計上就反映出了芬蘭人的國民性和行為特質,原西門子手機廠商同樣在產品上賦予了德國人的審美和行為特質。那么作為中國廠商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設計師也需要通過分析目標市場國家的茶文化,從中來提煉出當地消費者的行為特質。進而,從優化產品的使用價值著手,來最大化的滿足目標消費者的需求。

3.3在工業設計中給予思維啟發

盡管本文主題是以茶文化與工業設計思維之間的聯系為主線,但它也只是作為引子來說明,工業設計師需要關注不同國家的社會文化傳統,從中來深刻把握目標國家消費者的需求偏好,進而為工業設計提供可借鑒的思路。因此,這里所要強調的便是,在工業設計中給予設計人員以思維啟發。

4機制分析下對茶文化的運用

根據以上所述并在機制分析下,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對茶文化進行運用:

4.1理解茶文化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傳統

工業設計活動需要在多學科的知識下來實施,其中關注消費者的內心感受和對人文元素的偏好,應高于所謂的“工業美學”。為此,工業設計師需要通過去理解茶文化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傳統,進而來把握目標消費者的國民性和消費偏好。在“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下,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國際貿易量逐步提升,這也就意味著,重點理解沿線國家茶文化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傳統,將有助于工業設計師為該區域消費者進行產品設計。

4.2多渠道來搜集目標市場茶文化信息

在對目標市場茶文化信息引起重視之后,緊接著就涉及到對茶文化信息的搜集問題。筆者認為,需要建立起多渠道的茶文化信息搜集模式。具體而言,可以分別從線下和線上來搜集茶文化信息。對于產品設計的重點國家和區域,工業設計師可以前往該地區親身體現當地的茶文化,以及包括茶文化在內的人文環境。從中,來深刻把握當地消費者的審美情趣和消費心理。在線上則主要依托互聯網資源,對非重點地區的茶文化信息進行搜集。

4.3從茶文化中解析消費者的消費心理

茶文化在工業設計思維中的體現和作用,主要通過“小中見大”來實現。因此,工業設計師應能夠通過解析茶文化信息,來把握目標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這里的消費心理與價格策略無關,主要涉及到消費者的文化偏好、心理體驗等要件。對此,應著力解析當地消費者的飲茶特點,通過解析飲茶的方式和時空維度,來把握消費者的生活特質與心性。如,美式飲茶方式就反映出美國人隨意的生活特質,英式飲茶方式則反映出英國人嚴謹的生活方式。

4.4在工業設計中賦予設計思維以啟示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本文借助茶文化與工業設計思維之間的聯系,實則給出了拋磚引玉的想法。因此,工業設計師在拓展自身的設計思路和提升自己的設計思維上,不能僅僅拘泥于工業設計專業知識本身,還需要從目標消費者所在地區的社會文化傳統中,去切實把握當地社會意識對特定產品的理解方式,以及社會文化傳統對消費者消費偏好的影響力。只有這樣,才能在融會貫通中設計出經典的產品。另外,針對現代工業設計中存在的諸多不和諧的現象,業界應提出現代工業設計中文化的重要性,進而提出了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正確傳承和創新的思考。只有將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現代設計理念和語言有機結合,才能提升我國產品的綜合質量和競爭力,促進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設計的形成和可持續的發展。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國的工業產品設計生產體系日益成型,但相當部分產品仍然缺少一種辨識度,也與中華數千年優秀傳統脫節。傳統文化如何在現代高技術、高信息化的產品中找到它的位置是許多本土設計師的困惑。可見,設計師要從內涵出發,從思想出發,提升文化修養和設計修養,從而設計出具有中國特色和風格的產品。

5小結

本文認為,準確把握國內外消費者的消費偏好,應成為廠商在進行工業設計時的原則導向,而遵循這一原則的工業設計思維則將貫穿于該項活動始終。為此,這里需要重視茶文化在工業設計思維中的體現及運用。具體的運用途徑包括:理解茶文化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傳統、多渠道來搜集目標市場茶文化信息、從茶文化中解析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在工業設計中賦予設計思維以啟示等四個方面。

參考文獻

[1]汪睿.工業設計中的視覺文化研究[J].工程技術(文摘版),2016(36):258-259.

[2]方科峰.工業建筑設計的“人文化”思考[J].文摘版:工程技術,2015(28):34-35.

篇(5)

一、導言

中國和西方文化思想差異在社會的各個層面有各式各樣的體現,本文分析了文化和社會范疇內對電影所傳達的觀念起決定性作用的幾個因素,并將從這幾個方面來分別說明中西方文化思想和觀念在電影中的差異。

二、影響電影中文化思想內容的重要因素

1、宗教

宗教是影響人們思維方式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也是導致社會思想差異的一個關鍵。老師請來的那位有西方留學經歷的老師講到的內容對作者有很大的啟發,他說我們所相信的科學也與各種宗教一樣,是一種思想而已。而在中國,我們的應試教育教給我們的只有所謂的科學。比如說,我們并不是選擇相信進化論,而是關于人類的起源,我們只接觸過進化論這一種學說。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扼殺青少年的想象力的,所以國內沒有人能拍出宗教題材的電影,因為沒有這個背景,但李安就可以。而通過哲學課,深刻地認識到宗教在人類思想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幾乎可以說宗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占據主要的思想統治地位,直至今天世界上近70億人口里,信仰宗教的在48億以上。這學期的美國新聞簡史課上,老師總說的一句話很有代表性:“西方人離了宗教不說話”。而中國的古典神話一直傾向于泛神論,這使得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天啟一神教。

在電影創作方面,人們常常驚嘆于歐美宗教電影的數量和質量,《第七封印》、《十戒》、《七宗罪》、《耶穌受難記》都是其中的經典;而中東地區反映宗教沖突的影片也有一份深沉而質樸的魅力,《暴雨將至》、《吾等何處去》等。也許我們對于這些電影的精神內核在理解上會有一定障礙,但這也為影片平添了一份神秘而宏大的力量。也許我們沒有信仰,但通過觀看這些影片漸漸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而信仰貫穿于宗教國家的社會生活中,這一點不只是宗教題材的電影才能體現出來。比如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頒給了伊朗電影《納得和西敏—一次別離》,在影片中不難看到在這個一路狂飆的現代世界里,古老的宗教觀依然頑強地延續著它的生命力,傳統和現代的裂痕也因此日漸彰顯。女護工給老人洗澡時要打電話咨詢教職人員;無助的原告要求被告人對《古蘭經》起誓;影片的最后,女護工說出了實情,是因為怕說謊遭到詛咒。

這樣的影片讓人們不斷思考,也許信仰是所謂舊時代的產物,在更高的人類社會發展階段里將被淘汰,但人是不是該有信仰?觀之國內,運動徹底與封建社會的思想文化決裂,用兇殘的斗爭沖洗了人們內心的道德和信仰,改革開放之后暴富的暴富,下崗的下崗,急劇發生的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最能助長人們的貪婪自私和嫉妒仇恨,自此人與人之間的那份美德和信仰被埋藏起來,戒備心武裝著每個人。沒有信仰和道德的約束,對物質的追求可以無所顧忌,、醫療黑幕、食品安全等等這些本不該發生的惡性事件在國內缺乏有效的道德制約。

2、思想文化

篇(6)

一、前言

翻譯的過程就是將兩種不同的語言活動的言語產物進行轉換的過程。由于語言產生和發展的文化背景不盡相同,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就要盡量克服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困境,這也就對譯者的文化素養有了較高的要求。在翻譯過程中,如果譯者對于所翻譯語言的文化了解不深入就無法真正的了解這門語言,會造成原文與譯文的割裂。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通過了解不同語言背后的社會現實和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跨越文化的鴻溝,準確的表達出原作的含義。在中英文的翻譯過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歷史、社會風俗、、思維方式等方面都有較大差異,因此對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就成為一名合格的翻譯人員的基本要求。本文結合翻譯中的實例,對中西方文化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此為翻譯過程中“信達雅”基本原則的實現提供一些參考。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

從整體來說,中西方文化差異非常大,在很多方面都有非常明顯的表現。具體來說,在翻譯過程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體現:

(一)中西方地理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

中西方在地里環境方面有較大差異,這種地理差異導致語言上地理文化的差異。具體來說,我國處于北半球,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國家,受海洋和陸地氣壓的影響,在我國春天的季風從東面或東南面來,而秋天的季風則是從西面或西南面來。因此,在我國文化中經常用東風比喻春天、溫暖,而用西方比喻寒冷、秋季、蕭颯。如李白的《落日憶山中》中“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是將東風與春天、溫暖聯系在一起。而劉禹錫《酬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西風一夜催人老,凋盡朱顏白盡頭”則很好地體現了西風在中國文化中的意境。但是,西方由于處于南半球,氣候與我國不同,在西方國家,西風帶來春天,而東風則帶來寒冷。因此在翻譯中若是簡單的將古詩中的“東風”、“西風”進行直譯就會為西方人帶來困擾,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非常注意這一點。如上文中的詩句,如果直接將東風翻譯為“east wind”則無法體現出原文的含義,不如將其譯為“spring breeze”或“vernal wind”較好。而且,由于我國是大陸性氣候,而西方國家是海洋性氣候,因此在對山、水等詞語的地理文化含義方面有較大不同。舉例來說,在中文中揮金如土一詞經常在英文中被翻譯為“spend money like water”,這其中“water”與“土”這兩詞的應用就反應出地理文化差異在語言翻譯中的不同。

(二)中西方歷史文化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

在中西方歷史文化差異方面,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經過長時間的封建統治后形成了獨有的儒家文化和家天下思想。而且我國古代飽經戰亂和朝代更迭,對于民族和歷史有獨特的身后認同感。而西方歷史文化與我國歷史文化產生背景并不相同,封建政權在西方統治時間和統治程度都遠不及我國,因此,這種歷史文化的差異也在翻譯中有所體現。在我國“千金一笑”、“烽火連天”、黔驢技窮”語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如果簡單翻譯的話很難讓西方人理解其中的含義,而西方一些短語如“Greek gift”若直接翻譯成“希臘人的禮物”恐怕很多中國人都無法理解,但是若聯系這個短語的歷史背景,即希臘人利用特洛伊木馬攻破了敵人的城池,則能夠幫助理解這個短語。在歷史背景差異下,很多中國歷史成語或短語是無法直接翻譯出來的,很多詞語都是通過拼音和英文相結合進行翻譯,這就需要對這些詞語進行專門的解釋以方便英文讀者理解。

(三)中西方社會風俗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

由于歷史文化不同、社會環境不同,中西方文化在社會風俗方面也由很大差異。舉例來說,我國古代對于宗親倫理的要求非常嚴格,這在我國語言上也有很深地體現,而西方對于宗親的區分較我國相比則比較簡單。如“aunt”一詞在西方可以代指姑姑、姨母、舅母、嬸娘、伯母等多種中國宗親倫理關系,而相對應的“uncle”一詞也可以代指我國叔叔、伯父、姨夫、姑父等不同的關系。因此在這種詞語的翻譯中,譯者要充分了解上下文的內容,才能準確地將這些詞語與我國的宗親關系相對應進行翻譯。而我國的“吃”文化也與西方有較大不同,如“吃癟”、“吃虧”、“吃醋”、“吃鴨蛋”等等,這些詞語在翻譯時要考慮詞語背后的含義,通常都是將詞語背后所要表達的意思進行翻譯,如“吃醋”就可以翻譯成“be jealous”(嫉妒),這樣翻譯能夠保持原有詞語的基本含義,達到翻譯的目的。

(四)中西方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

中西方兩種不同的也決定了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的巨大差異。我國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儒釋道相結合的獨特,而英美等國人則以基督教為主要,因此宗教文化不同造成的語言差異也是翻譯中需要重視的問題。如中文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阿彌陀佛”則可以翻譯為“god bless you”或“god bless my soul”等形式。在我國“龍”是一種民族圖騰,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喜愛,而西方則認為“龍”是邪惡的化身,代表奸邪和恐怖,因此在對“龍”進行翻譯時就需要注意中西方這種不同理解下帶來的語言差異。這些都是在翻譯中的體現。

(五)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

從整體上來說,中國人的思維是偏概況、使用和綜合的,經常從整體和集體進行考慮,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則比較偏向個體或獨立,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反應在語言中就形成了詞語使用的不同。如漢語中常賦予一個詞多種含義和用法,如“說”,可以組成“說話”、“說三道四”、“說清”、“說情”等不同詞語,而這些詞語中“說”的含義都是在用話表達意思這個基本含義上發展而來的,而在英文中“說”可以分為“speak”、“tell”、“say”等多個詞語,每一個詞語都有不同的使用情景,這中語言表達就較為準確。此外,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還體現在對名字、地址等翻譯上面。

三、結語

對于譯者來說,理想的翻譯是“信達雅”。通過對不同語言進行深入了解,在保留原文的含義和形式的基礎上,結合不同語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對原作進行分析能夠幫助譯者更好地進行本土化翻譯。而譯作的本土化即便于人們更好地理解原作,也便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理解和交流。譯者也只有在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前提下,結合本文化實際,才能翻譯出優秀的作品,實現語言交流的目的。(作者單位:陜西省建筑材料工業學校)

參考文獻:

篇(7)

隨著跨文化交流和商業聯系的發展,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但商業空間正變得越來越大,國際商業向前發展的趨勢正變得銳不可擋。中國經濟與世界的融合越來越密切,對外貿易往來愈加頻繁,中美兩國的商務往來尤為如此,貿易數額與日俱增。由于來自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者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因而也就決定了中美兩國具有不同的商務談判風格。有時談判雙方雖然都抱有誠意,但最終還是不能取得任何積極的結果。因此,在中美商務談判中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熟悉商業活動的文化差異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中美文化差異在商務談判中的具體體現。

一、談判的開始階段

中美商務談判中,中國人首先就有關合同雙方所共同遵守的總體性原則和共同利益展開討論。在談判之初,中國人竭力避免談及細節,將細節延至之后的討論中商榷。中國人如此強調總體性是受到綜合性思維模式的影響。中國人認為總的原則是解決其他問題的出發點,只有當總的原則確定下來,才有可能就合同的具體細節問題進行談判。中國人傾向于從總體上觀察事物的特征,即將宇宙視為一個整體,從全局觀點進行綜合研究。雖然中國人也習慣于把事物分成對立的兩個方面,但這兩個對立面被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談判中,中國人凡事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從籠統到具體,“先談原則,后談細節”。這是中國的談判方式最明顯的特征之一。所謂“綱舉目張”正是此意。

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個體研究的線性思維方式是美國人思維的特征之一。由于受線性思維方式的影響,重視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重具體勝過整體,因此,美國人往往對具體細節給予極大的關注。當面臨一項復雜的談判任務時,采用順序決策方法的美國人常常將大任務分解為一系列的小任務,每次解決一個問題,從頭至尾都有讓步和承諾,最后的協議就是一連串小協議的總和。美國人認為世界是由事實而非概念構成的,所以他們不會過于相信純理性的東西。加之美國人是實用主義者,他們認為談判的開始階段僅僅是一種形式,所以他們談判一開始就直奔正題討論具體款項。他們認為總體原則可有可無,只有實實在在的具體問題才能使談判得到進展。在他們看來,合同是一套完整的、應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款。所以美國人的談判風格是直接、簡明的。

二、情感型對工具型

中國人認為和諧的環境是談判的重要條件。和諧被認為是穩定的前提,在商業圈也是如此,正如諺語“和氣生財”中體現的一樣。所以,中國文化中的人際關系是明顯的情感型。中國人在談判之初,總會千方百計地進行一番寒暄,創造友好的談判氛圍。他們認為,只要能成為朋友,生意就成功了一半。這種感情風格在其它方面也有體現,比如中國人在商談中盡量避免沖突,追求長期友好的伙伴關系。也就是說,如果交易達成,隨之而來的是長期持久的合作。

美國人受個人主義和平行人際關系的影響,其人際關系偏向于工具型。工具型關系是一種非個人的、非情感化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存在時間短暫,不牢固,不穩定。所以,美國人不像中國人一樣重視和諧的人際關系和長期伙伴關系的建立。他們十分商業化,把每個合同的談判與簽訂當作是一次單獨的商業行為。美國人認為做生意應該高效,其間的讓步可能是必要的。當談判失敗時,他們會認為本次工作已經結束,而不會像中國人那樣可能會努力建立或維持關系,為今后的生意著想。

三、做決定中的文化差異

美國人視談判為解決問題的過程,即便根本不存在任何問題。他們將整個談判分為幾個部分,一步一步向前推進。他們依靠邏輯和推理、事實和數據,從不感情用事。他們通過說服方式展開討論,并根據具體條件做出讓步。受個人主義取向影響,對美國人來說,做決定是負責談判項目的個人的事而不是整個團隊的事。

在美國人看來,讓步或妥協在締結合約中是必不可少的策略之一,因而它承載著積極的意義。但在中國人看來,讓步是消極的,在原則問題上他們絕不退讓,除非對他們有益。

由于受到集體主義和權威主義的影響,中國人很少將談判看作問題解決的過程。他們考慮大量因素,包括對方的態度、感情和感受,而美國人很少顧及這些。中國人決策通常是集體協商的結果,一般說來避免個人做出決定。中國的談判小組在談判之前、談判當中及談判之后通常都要一再交換意見以協調整個小組的行動。當對方的提議超出談判代表的權限范圍時,他們還要請示上級領導同意或集體討論。

對美國人來說,完成任務的首要目標是以能最好地確保完成任務的方式來做每件事。因此,首先,具體任務被指定給個人;其次,做出必要決定和完成必要任務的權利也授予個人;再次,相關政策信息和議事程序被提供給個人,確保個人完成任務,應對突況,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在權力范圍內自行做出決策。美國人做事講究工作效率,強調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以便最好地、最大限度地完成任務。

四、不同的談判風格

雖然存在許多共性,但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談判風格。在談判中美國人一直展現他們的激情、真誠、自信和熱情,時刻準備討價還價,并做出適當妥協以促成交易的達成。他們尤其對邏輯辯論感興趣,敢于使用各種方法達到目標,包括威脅和警告。他們是坦率且霸道的。對他們來說,沉默代表否決。

與美國人相比,中國人要溫和得多。他們不喜歡爭辯,很少對抗,但經常質疑自己的觀點。他們關心名譽,在乎友誼和人際關系,善用含蓄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當他們對某一問題持不同意見或不認可某一條款時,有時不會直接說“不”,而以沉默來應答,以取得和諧,表示他們的尊重和禮貌。這是美國人幾乎不能接受的,因為他們認為沉默可能意味著對他們提議的否決,特別是在談判開始階段。在談判中,中國人很有耐心,極少妥協,總是很“頑固”。

另外,美國人很注重法律程序,而中國人更看重道德規范和社會倫理。美國人清楚地區分政治、經濟和社會關系,而中國人經常將它們混在一起。

結語

中美商務談判中的沖突和矛盾的存在,多是由于文化的障礙。要想成功地進行跨文化商務談判,人們要摒棄民族中心主義思想和學會觀察異國文化,通過與自己的文化對比,接受并尊重異國文化、傳統風俗和道德規范,隨時準備以兩種不同的文化波段進行交流、切磋,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識。每種文化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特色,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所以應努力接受它們。

我們有理由認為,今后世界上無論是文化的發展還是經濟的發展都不會按照純粹的東方模式或西方模式展開,會更多地出現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的局面。任何國家想要立足于世界并不斷發展自己,就不得不同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往來。跨文化談判是對外貿易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所以,學習、了解文化差異,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視角的多樣性是跨文化交際、跨文化談判的基本條件。

參考文獻:

[1]Clair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Prosser,M.The Cultural Dialogue: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Houghton Mifflin Co.,1978.

[3]Walker,D.E.and Walker,T.Doing Business Internationally:The Guide to Cross-cultural Success[M].(2nd ed.)McGraw-Hill.,2000.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習語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所有語言的習語能夠最佳詮釋其語言的特點,與此同時,習語的翻譯又是最有難度的,因此在翻譯中應該注意這種文化的差異性,以利于我們對不同背景下習語的理解及認識。

一、直譯法

在英漢翻譯中,這種方法更多用于習語在修辭、語法、言語以及語意上相同的情況下。其要表達的意思易于被讀者推出來。例如:

1. 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in a few years, 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 希特勒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武裝到牙齒的,可是不過幾年,就徹底失敗了。

習語 “armed to the teeth”形象生動, 二戰結束之后這個習語就用直譯法翻譯成了“武裝到牙齒”,如果翻譯成全副武裝,語氣色彩就會差一些了。

2. But I hated Sakamoto, and I had a feeling he would surely lead us both to our ancestors. 但是我恨坂本,并預感到他肯定會領著咱們去見祖先。

如果我們把“lead us both to our ancestors”直接翻譯成“...他肯定會領著咱們去死”,雖然也把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了,但是卻少了原文的幽默詼諧意味,讀來讓人興趣索然。

二、意譯法

所謂意譯法就是沒經過再現原文句子成分及修辭而表達原文的意思及意旨的方法,它僅僅適用于不能或都沒有必要用直譯法,并且在漢語中也找不到恰當的同意習語。例如:

1. Do no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不必擔心太早。

如果直接譯成“到了橋邊才過橋”就有些模糊。因此應該采用意譯法。

2.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你以為我是好欺騙的嗎?

如果逐字翻譯為“你從我的眼睛里看到綠顏色了嗎?”這樣理解起來就有難度,大家會不知所云。

有些時候意譯法確實能夠更好地表達原文內涵,但同時原文化及修辭的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意譯法一般很少用。例如:我們不能把“a chilly day in spring”譯為“早春二月,乍寒還暖”,同樣不能把“each had been married to another”譯為“使君有婦,羅敷有夫”,而是分別譯為“初春一個寒冷的日子”及“有夫之婦,有婦之夫”。

三、增加法

1.意譯注釋。這些方法主要是用來翻譯一些人名和地名。例如:American was too strong to be opposed head-on; to do that was to tilt at the windmills那時,美國太強太大難以與其正面抗衡,那樣做無異于堂吉訶德揮長茅,驅羸驢,向風車沖擊。堂?吉訶德是世界文學里的一個著名人物,因此這個句子就不難理解了,并且整體上顯得生動,準確。

2.增加解釋詞。為了避免過多的注釋而造成冗長,在翻譯過程中往往在合適的地方加一些詞語,以使語言完整。但是這些添加不是任意的,而是符合一定的規則的,例如:The staff member folded like an accordion.這個工作人員就像合攏起來的手風琴似的—不吭聲了。再如: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黃鼠狼給雞拜年

3.翻譯轉移。根據意思流暢的需要,原詞匯可以由具有相同內涵的不同詞所代替,在漢語和英語中它們一些相對穩定的生動表達應該在翻譯中被保留,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我們必須用譯文的具有相應意思的形象比喻去代替原文,例如: (1)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的時候。

(2)When Greek meets Greek, and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兩雄相爭,其斗必烈。

總之,文化語境的存在給習語翻譯確實帶來一定難度,處理不當會給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交流帶來不便。譯者不僅要認識到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和規律,還要把握語言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內涵。譯者在處理習語翻譯時,應根據語境靈活地采用具體翻譯策略,使得譯入語讀者明白原語習語在語域中的內涵,獲得與原語讀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從而真實傳達原語信息,達到翻譯文化轉換的目的,實現最大限度的等值。

參考文獻:

[1]陳福康.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馮慶華. 實用翻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1989

[3]郭建中. 文化與翻譯[C].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篇(9)

著名翻譯家王佐良先生在他的《翻譯:思考與筆記》中曾經指出:“翻譯不僅涉及語言問題,也涉及文化問題。譯者不僅要了解外國的文化,還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由此可見,文化因素在翻譯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因素的差異導致人們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解釋,有時甚至會引起誤解。因此,文化差異是翻譯中的障礙和難題。要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除了要通曉兩種語言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

從哲學的層面上講,漢民族主張“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諧”、“悟性”,對事物不講究分析,而重視個人的感受和心領神會。西方則不然。他們主張“人物分立”,更重視形式論證和邏輯推理。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最終導致了英漢語言形態的不同。英語句子的成分多借助于各種連詞、介詞等連接,句式復雜;而漢語組詞造句,完全通過語義邏輯或者語序,間接地顯示出來。例如:China was not, is not, and will never be a superpower.(中國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會是超級大國。)

She was puzzled that little George didn't want to be get what other children at his age want to get toys and snack.(其他與小喬治同歲的孩子都想得到玩具和零食,可是小喬治卻不想得到這些東西,她對此很是不解。)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漢語中有很多詞和“牛”有關。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古時主要以馬為耕作工具。牛和馬在兩國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的語言表達上很清楚地表現出來。例如漢語中說“吹牛”,翻譯成英語就成了“talk horse”,漢語中的“牛飲”,到了英語中就變成“drink like a horse”。由于我國西依高山、東臨大海的地理環境,故素有“東風送暖”、“西風凜冽”之辭。如明代藍茂的詩句“東風破早梅……春從天上來。”馬致遠在《天凈沙》中寫到“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與此相反,在英國,“east wind”是指從歐洲大陸北部襲來的寒冷的風,給英國人帶來的是不愉快的感覺。英國西臨大西洋,在春天,涼爽愜意,西風從海上徐徐吹來,帶來萬物復蘇,恰似我國的東風使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如英國桂冠詩人John Mansfield的"The West Wind”中有這樣的描述:“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 ...And April's in the westwind.”(西風送暖,萬鳥爭鳴……春天就在西風中到來)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中,西風是和春天、生命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而不是東方文化中的東風。

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而在中國人心目中,只有主宰一切的“老天爺”,上帝和老天爺的含義并不相同。另外,在英語中,dragon是一種長有翅膀、身上長鱗、有爪子的能夠噴火沒有地位的爬行動物,它常常跟邪惡聯系在一起,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兇惡而丑陋的象征。而“龍”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龍”自古以來就是“神圣、高貴、吉樣”的象征,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在古代,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子孫被稱作“龍子龍孫”,還有“龍袍”、“龍床”等詞。我們中國的父母“望子成龍”,但是翻譯成英語應說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n excellent person,并沒有出現dragon這個詞。漢語中的亞洲四小龍到了英語中則譯成“four Asian tigers”。

同一客觀事物,在不同文化里有不同的文化象征,引起不同的聯想。如在阿拉伯文化里,駱駝是大多數人的重要交通工具,駱駝是耐力的象征;英語中把bat看成是邪惡的象征,因為它外形古怪丑陋,居住在陰暗的角落,而且還有吸人血的vampire bat,提起來就令人恐俱。因此,英語中有as crazy as a bat, as blind as a bat等。然而,漢語中“蝙蝠”形象與英語中完全不同:“蝠”與“福”同音,蝙蝠被認為是幸福的象征。蝙蝠作為一個吉祥物,經常出現在民間的許多圖上。紅蝠的“紅蝠”與“洪福”同音。因此更是象征著大吉大利。歷史文化是特定歷史發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語詞來體現本民族鮮明的歷史文化色彩。例如,英語中“to meet one’s Waterloo” (遭遇滑鐵盧)是源于十九世紀拿破侖在比利時小城滑鐵盧慘敗一事,漢語中“敗走麥城”是指古時三國的蜀國名將關羽被打敗退兵麥城一事,兩個語詞分別來源于不同的歷史事件,但喻義相同,都是指慘遭失敗。因此這類語詞的翻譯需要了解各民族歷史文化才能使譯文更具文化個性。

同一顏色的詞在東西方的文化中也有大的差異。如在英語社會中,白色被看作圣潔的顏色,用于婚禮儀式;紅色象征危險,用于火等等場合。而在漢語里,白色是悲痛的色彩,用于喪葬儀式;紅色象證幸福,用于喜慶場合。再如漢語中,黃表示“”等含義,故有黃色書刊(書刊)。而在英語中,“yellow”并沒有“”的含義,表示“”意思時常用obscene, filthy, vulgar等詞.

不同民族的神話傳說與經典作品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習語與典故,反映了民族風味、社會世態,使各民族的語言充滿了情趣與活力,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如英語中:“Think with the wise,but talk with the vulgar”(與智者同思,與俗子同詢。)出自古希臘的格言“swan song”,是根據西方傳說swan(天鵝)臨死時發出美妙的歌聲,用來比喻“詩人、音樂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ur 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想要但要不到的東西”。漢語中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逼上梁山”、“葉公好龍”等。這些說明在民族各自豐富的文化遺產中產生的語詞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構成了各民族語言表達方式的鮮明獨特性是其他語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

口語交際中文化差異更為明顯。在中國,較為熟悉的人見面相互打招呼“吃了嗎?”、“上哪兒去?”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就如同英語中的“Hello "或“Hi”一樣,很正常普通,沒什么不妥之處,但若譯成漢化式英語“Have you eaten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就有可能引起誤解:你要請我吃飯嗎?你想了解我的私事?也很可能會對第二句給予反感的回答: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這種差異可能與中國人舊時所居高墻大院而外國人大都是單門獨戶所居而產生的不同文化習俗有關。又如,告別語如用上“Walk carefully(走好)或Walk slowly(慢走)”也會顯得十分別扭,很可能使外國人感到迷惑不解,合適的說法應是“Take care. /Good bye. /So long. /See you later.”等等。對英國人來說,以談論天氣或就近就事論事打開話匣子較為妥當。如:“It's extremely cold today, isn't it?”,如在車站等車,可以說“Excuse me. Does this bus go to the railway station ?”等較為自然和妥當。此外,在口語交際中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禁忌語的文化差異。西方人不愿意被問及關于年齡、婚否、收人、親友關系、、政治立場以及病情等屬于隱私之列的問題。除上述之外,口語交際的語用場合很多,比如:稱呼語、感謝語、道歉語、祝賀語、恭維語、請求語、允許語、請客語、電話語…等等,在英語教材中隨處可見,不一而足。

語言來源于生活,生活習俗與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的表達系統。例如,數詞“8”在漢語中是現今最受人們喜愛的數字,因為其發音與“發”諧音,迎合人們發財致富的心理;而英語中“eight”則沒有這種意義。在英文中數字5(five )和13(thirteen)也有不同的含義,星期五加13歷來被認為是非常不吉利的日子,這是從神話、圣經故事、風俗習慣產生的一些不好的聯想而來的。

由此可見,翻譯既是對語言的翻譯,更是對文化的理解。在翻譯過程中應尊重各民族文化詞語的特點與個性,保留語言存在和表現的形式,采取直譯、意譯、注釋等多種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譯文的準確、生動,且符合漢語表述習慣。

參考文獻:

[1]王佐良.翻譯:思考與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傅雷.翻譯經驗點滴談[A].翻譯研究論文集[C].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季紹斌.論習語翻譯及其譯語中的文化缺失現象[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4 (3): 99-10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3.

[5]焦志明,支寧.習語翻譯中的文化信息處理[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 2006, (2): 58-59.

[6]申小龍.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7]楊建華.新理念英漢互譯[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

[8]楊耀.從跨文化角度看習語翻譯[J].聊城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3):90-92.

[9]周方珠.翻譯多元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10]周紅輝.英漢諺語跨文化翻譯的失誤及解決策略[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4):94-9.

篇(10)

很多在中國人眼中發音標準,用詞也相對比較準確的同學,在國際性口語考試TSE(Test of Spoken English美國命題口語考試)或IELTS口語(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英國命題口語考試)中成績不如人意,原因一是表達漢語邏輯;二是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導致無話可說。日常的口語交際,盡管語言形式比較簡單,但其中也存在很多的跨文化因素。對學生而言,學習英語的真正的困難不是如何正確地發音或拼寫,而是在實際中如何恰當地運用。日常的口語交際,盡管語言形式比較簡單,但其中也存在很多的跨文化因素。

通過長期的實踐,我認識到,對于外語老師來說,最大的挑戰不在于語言外加上文化知識的講解或另開一門文化課,而在于如何將語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來教授。根據學生們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為了有意識的進行跨文化的滲透,我在教學中運用資源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利用課堂有意識進行文化滲透。提供英語學習環境,從教室的布置,到師生日常的用語都營造語言環境,讓學生時時看到英語、聽到英語、說到英語。例如,我做過這樣的試驗,在一個35人的班級的教學中,在教室里擺放英語雜志,英語報紙,英語海報和其他有關英語的視聽材料,當學生進入課堂以后,全部使用英語思維和英語交流。剛開始時,學生不太適應,看不懂英語材料,有的學生羞于表達,有的學生有表達障礙,交流起來很困難。活動進行一個月以后,學生們開始喜歡看報紙看雜志欣賞英文歌曲,大部分學生已經敢于開口說英語,并且能夠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流。

二、在口語詞句積累過程中,必須多了解西方文化。方法有兩種:一是重正常表達而非習語、俚語。筆者接觸過的許多外國人與中國人交流時用的都是最平實的英文,很少習語(idiom,即習慣用語,其真正含義往往不同于其組成單詞,比如廣播中常用wrap up,字面意思是“包裹”,來表示“結束”),更少俚語(slang,既非正式習語,因地區、職業不同會產生不同含義,比如街頭語言中的“bro”就是我們常說的“哥們”);二是多聽多讀多背,各種語言刺激是口語詞匯和句型的彈藥庫:泛聽是積累語言素材的最好辦法,比如從美國系列情景喜劇《老友記》()中,我們學會用“bonne”來準確表達“保姆”,還知道“我的腳麻了”可以很生動的表達成“My foot sleeps.”。而精讀一本口語書,系統輸理口語詞句是口語提高的快行線。很多同學講英語熱情很高,但從不愿耐心雕琢語言細節,結果口語只能停留在低水平,反復演習錯誤,而口語教程中的場景學習法能讓遣詞造句準確而地道:

三、在展開話題討論時,結合中國文化,欣賞英語諺語,對比中西節日,學習背景文化。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華--諺語。在課堂中,開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專欄,學生分組做競猜,通過多媒體課件每顯示一個英語諺語,各組內每個成員都可起立翻譯,前提是用漢語的諺語的翻譯。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學生要譯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為最佳。再如,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這句中文諺語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節日,隨著文化的融合,中國節日特別是傳統節日倍受外國朋友的青睞,如燈籠節又叫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龍舟節又叫端午節(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節(Mid-autumn Day),重陽節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樣,學習英語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圣誕節(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誕生的日子,了解眾多相關的詞匯Christmas tide圣誕節期、Christmas Eve圣誕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誕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時唱得圣誕頌歌、Christmas dinner圣誕大餐中的火雞(turkey)或烤鵝(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類小甜餅(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有所針對性地介紹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因素,把語言放到具體的語用背景下進行教學。這樣才能使語言“鮮活”起來,使用有意義的語言,使學生獲得真正的交際能力。使學生獲得真正的交際能力,避免出現交際中的語用錯誤。

綜上所述,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要把語言看作是與文化、社會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注重學生英美文化的輸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美國外語教學專家 Winston Brembeck 說:“采用只教語言不教文化的教學法,只能培養出語言流利的大傻瓜。”英語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文化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立足課堂,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拓展交際視野,始終保持對英語的新鮮感,才能真正地學好英語,享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才能融入生活,達到有效地進行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上一篇: 數字校園信息化 下一篇: 環境污染的防治對策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国产原创 | 综合激情丁香久久狠狠 | 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 色妞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五码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另类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