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聽課筆記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28 17:05: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學課聽課筆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科學課聽課筆記

篇(1)

基于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理論的教學理念于20世紀80年代在國外興起。這種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理念強調通過語言的使用來進行語言的習得,而不是傳統的單純以語言作為學習的目的。CBI教學理念在發達國家教學實踐中逐漸發展成為較為成熟的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語言實際運用能力方面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應和社會效果。基于CBI理論的商務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模式研究將有利于教學工作者進一步提高商務英語教學質量,也有利于教學工作者培養符合新時期、新形勢要求的復合型高校人才。

一、CBI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要素

基本原理:CBI理念在于將語言教學基于某個學科教學或基于某種主題教學來進行,被認為是將外語同內容結合起來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教學途徑。CBI理念認為當語言教學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時,當語言作為學習學科知識的媒介時,便產生了最理想的外語、二語學習條件。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科知識的學習上,他們使用目標語而不是母語來學習學科知識,把目標語作為工具來探索知識,結果使目標語的使用能力也得到了高效的提升。其優點在于語言的形式和功能沒有被分割開來,從而使學生的認知過程保持了較強的動機和較高的興趣。

核心三要素:

1.以學科知識作為教學核心。課程安排要以學科知識的內容作為組織依據。學生的交際和實際工作能力是在學習具體的學科知識過程中獲得的,單純的對語言形式或語言技能的教學不能與學科知識教學分離開來。

2.語言材料的采用具有現實意義。課程學習材料應采用目標語本族人所用的材料,教學過程應注重理解和傳遞實際有意義的信息。學生應利用學科知識與目標語言獲取新的信息,在另一語境中,用真實的目標語言完成現實的任務,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和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

3.符合不同學生群體的需要。教學活動、課程設置及課程內容需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能力、語言水平及情感需要進行安排,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學習自覺性在具有實際意義的、有挑戰性的認知氛圍中極大的加強和提高,并與他們的個人興趣和職業需要相吻合。

二、商務英語視聽說課程特點

1.復合型培養。商務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一種,其目的性、專業性和交際能力方面的要求使其教學安排既要重視語言知識,更要重視溝通技能和專業內容,幾方面缺一不可。為解決我國高校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英語”、“商務”雙方面知識都缺乏的問題,商務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教學只能是復合型的,即:既要重視語言的聽說能力,又要重視商務專業知識內容;既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又要培養學生在英語環境中的交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多媒體培養。商務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教學原則是直觀性,利用視覺、聽覺等多媒體語言學習系統,使學生產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結合生活工作實際的影像,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

三、商務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

1.主題模式。主題模式的教學材料選自英語原創的各類主題和話題,所選主題和話題應根據學生的需求,應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圍繞主題和話題,結合商務英語視聽說課程多媒體培養的特點,開展基于商務內容的語言教學,在學習商務學科內容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在以語言為媒介獲取新信息的同時,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能力。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內容來傳授語言技能,因此它偏向于語言主導型教學。

2.課程模式。課程模式的教學材料選自商務專業課程。該模式意在以英語作為學習商務知識的工具,要求學生盡量掌握商務知識,并通過可理解性的輸入而習得英語語言能力。該模式強調學生學習商務知識和學習語言知識的比重同等重要,對學生的語言能力要求相對較高,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在課程模式下,教師不但需要熟悉商務學科的專業知識,又要能熟練運用英語進行可理解性講授,借助商務英語視聽說課程豐富的影音資料,是學生理解、掌握學科知識。該模式屬于內容和語言平衡型教學。

3.專題模式。專題模式的教學材料來自實際工作崗位和商務學科領域。該模式以商務學科內容作為根本主導,其有效性更多的取決于學生對商務學科內容的掌握。該模式強調學生學習商務學科知識更為重要,更加符合以工作崗位為導向的商務技能的熟練度,語言的熟練度在教學過程中較為次要。該模式屬于內容主導型教學。

四、結語

在商務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中開展基于商務學科內容的語言教學對于高校培養復合型及崗位導向型外語人才是大有裨益的。如何將商務學科內容教學與英語語言技能習得更加緊密的結合起來,培養“商英結合”人才是商務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的關鍵。但基于CBI理論的商務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模式研究在實踐中仍要面對各種問題和挑戰,需要在教學理念、課程內容、教材選擇、教學方法等方面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篇(2)

隨著新課改的展開,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農村科學課堂教學悄然改變,但是在新教學模式下,同樣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后進生,尤其在農村中學,這樣的后進生更為普遍。經調查調查發現,一大原因是升入中學后知識難度加大、自身知識基礎薄弱、學習習慣差、學習方法不對路等造成學習滯后現象凸顯,漸漸地跟不上教師的教學進度,游離于課堂之外,造成學習上的再次落后。

從課堂細節抓起,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著手,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迫在眉睫。“筆勤免思”、“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等格言警句從思維的不同角度道出了勤記筆記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巴納特(1981)以大學生為對象做了一個實驗,研究了做筆記與不做筆記對聽課學習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在聽課的同時,自己動手寫摘要組的學習成績最好;在聽課的同時看摘要,但自己不動手組的學習成績次之;單純聽講而不做筆記組的,學習成績最差。針對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學會記筆記、學會整理筆記和使用筆記,對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重要的作用。

一、以預習筆記為載體,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預習是指在教師講課之前,學生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初步理解內容,掃除知識的障礙,改變被動聽講的局面,為上課接受新知識做好準備。然而現實是有些學生由于沒有預習習慣,坐等老師講課,老師講什么就聽什么,顯得呆板被動,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有些學生雖然預習了,但是走馬觀花,不動腦、不分析,預習過后書本上空空,腦袋也空空,沒有留下任何預習過的“痕跡”。

預習筆記是在教師上課前,記錄學生自己在提前閱讀新教材時感知的重點難點和疑問點;記錄自己發現的問題或體會;記錄自己發現掌握不太好或已忘了的舊概念、定理、公式等。這種預習筆記只需要簡單地記錄,做好標記。在做標記的時候只要寫些自己能看懂的符號就可以,比如“?”表示看不懂不理解的知識,“!”表示重點知識。例如:七年級上第四章第四節《物質的比熱》預習筆記:!?(表明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熱量;?(疑問點)熱量和溫度區分;!(重點)物體吸收熱量多少的影響因素。這樣一個簡單的預習筆記,學生上課前一分鐘再看下,就可以帶著問題聽課,原來懂的地方可以加深印象,不懂的地方釋疑解惑,一堂課下來收獲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清清楚楚,容易獲得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如果課前教師簡單查閱學生的預習筆記,就可以大致掌握本班學生的疑問點,及時調整備課,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以課堂筆記為載體,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以往在科學課堂上,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或者只是盲目地跟在老師后面,黑板上寫什么,就抄什么,成了一個不動腦筋的、機械的記錄員。總之,學生沒有思維活動的參與,習慣于從老師那被動地獲取知識,缺乏主動學習的精神。

記課堂筆記的過程是一個由感知,轉化為聯想、分析、綜合,再轉化為文字表達的比較復雜的思維過程。課堂上的主要精力應用在聽、看、想等方面,記筆記只處在聽講和思考的從屬位置上,所以不要光顧記而不去思,一定要養成手腦并用,邊聽、邊記、邊思的良好習慣,否則定本末倒置,得不償失。課堂筆記究竟記什么,多記還是少記?這是學生常提出的問題。其實,好的筆記并不需要將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全記下,而是在預習筆記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重點和有選擇地去記。記筆記要簡潔、快速、規范。教師講課速度比記錄速度快,因此筆記可以簡單甚至可以用符號代替文字。比如由于作圖較費時間,記錄時可先作簡圖,課后補充完整;講例題時,只記錄最重要的解題關鍵點,用“”表示因為,用“”表示所以,用“”表示推出或者物質間彼此的轉化聯系。最后課堂學習筆記要有合理的布局,章與章、節與節甚至行與行之間要有適當的空隙,也可以在當頁筆記的右邊留出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空白,以便課后補充、整理、修改。

三、以整理筆記為載體,培養學生主動記憶和整理歸納的學習習慣。

整理筆記的過程是把知識深化、簡化和系統化的過程。課中的聽課筆記不可能記得很完整,課后有必要進行整理,并且應“趁熱打鐵”,安排在課后復習中進行。整理、補充課堂學習筆記能提高學生分析、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及時和有效地強化對新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整理時,對重要的、易出差錯的、有疑難的地方可用不同顏色的筆標出,以便以后引起注意。如果平時把筆記整理好,階段復習打開筆記本,花點時間翻翻筆記本,中心突出,重點、難點、關鍵地方一目了然,大大省去考前突擊查找資料、重新思考、臨時歸納總結所花的時間,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記課堂學習筆記是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和習慣的重要載體。通過課前預習筆記,課中聽課筆記,課后整理筆記,全方位指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變“要我聽”為“我要聽”,同時教師及時指導和查看學生的學習筆記,反饋學生知識掌握的真實情況,并以此指導備課和教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是高效學習的基礎,必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篇(3)

由于筆者學校沒有專職的科學教師,沒有專門的科學教室、實驗室等,科學課基本由語文教師、數學教師兼任,科學課很少進行系統教學,學生也不重視科學課。開學第一周的五年級(3)班的科學課,課前讓學生根據黑板上提示的問題,用5分鐘時間自學第一單元第一課。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觀察學生的自學情況。因為是循環教材,有的是兩位學生共同看一本書,在這5分鐘的時間里,有的學生在講話,有的在看課外書籍,有的在做其他科的作業,有的在畫畫,有的在玩玩具。認真自學本節課內容的學生只有10名,占21.7%(全班46名學生)。通過對四、五、六年級8個班的科學課堂學習調查,情況大致相同。接下來學生的表現更讓人深思:教師要求每一位學生準備1本科學課記錄本,記錄每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和家庭作業。一周后檢查,每班準備好記錄本的只有1/3,回家做了家庭作業的(通過實驗過程,得出實驗結論),四年級76人,只有2人完成,占2.6%;五年級124人,只有3人完成,占2.4%;六年級145人,只有1人完成,占0.7%。

二、運用激勵教育的實驗過程

(一)第一階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情感激勵指通過一定的形式和途徑,對被激勵者的情感發生影響,從而達到使其煥發內在精神力量的過程。由于教師與學生初次接觸,需要教師積極主動與學生交談,了解他們的近況,給予關懷,使他們從內心出發,主動要求積極向上。一段時間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逐漸融洽,學生紛紛主動分發教材(教材屬重復使用,課前由科代表分發,課后收起來送到另一個班級),爭著幫教師拿上課用的實驗器材。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傾向。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推動其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因素。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能提高學習效率。在已經建立了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

首先,用實驗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科學教學注重讓學生動手實驗,在實驗中發現問題,引領他們去探索和研究。教師在課堂上采用靈活多變的實驗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做新異有趣的實驗,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例如,在《 減少對土地的侵蝕 》一課的教學時,分組實驗準備長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盤子)、土、報紙、塑料薄膜、小鏟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降雨實驗:降雨的多少和強弱應該相同,但具體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可以從器材上想辦法:用相同的噴壺,裝的水一樣多,噴壺的孔數一樣多,孔的大小相同。通過分組實驗競賽的方式保持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思考:① 我們的家園經得住暴雨的襲擊嗎?水流到哪里去了?我們的房屋和地形是否受到了影響?② 用接水器接住流出的水,徑流渾濁嗎?這說明什么?③ 什么地方考慮不周?④ 如何改進?

其次,教學過程中巧設懸念激發科學興趣。例如四年級上冊《 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 》,將上次實驗的食鹽水放在講臺上,告訴學生這是食鹽水,提問:“溶解在水中的食鹽還能從水里分離出來嗎?”學生七嘴八舌議論開了,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學生在爭執不下的情況下,教師讓他們靜下來細心觀察接下來的實驗,學生觀察實驗后,教師留給他們思考題:查找資料,人們是如何從海水中得到鹽的。激發學生去探究,達到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精神。

幾周后,學生在生動有趣的科學課堂上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逐漸樹立了自信,上課時特別調皮的學生也主動回答問題了。教師通過對一些調皮學生的隨訪和課堂觀察發現,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但他們還是記不住當天所學的知識,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所學知識,卻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可見他們沒有掌握學習的策略。

(二)第二階段:科學課學法指導

巴班斯基說:“教會學生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講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小學科學課程是以活動為基礎的科學啟蒙教育,在科學課的學習活動中,應充滿對科學的探究,學會探究新知是教學的重點。在繼續精心設計教學、營造和諧氛圍的基礎上,教給學生學習策略,讓他們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會自主學習。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師根據教材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設計預習提綱,使他們通過預習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有初步的了解,應該準備哪些實驗材料,實驗過程中的重點、難點是什么,這樣學生在聽課中就更具目的性和針對性。教師要適時對學生準備的預習材料和拓展作業進行展示并給予鼓勵,讓他們更有興趣學習科學。

2.指導學生認真聽課

要求學生在聽課時調動眼、耳、口、手、腦等 一切感官,根據教師的啟發和結合自己預習時出現的問題,積極思考,參與課堂活動,認真做好筆記。鼓勵學生大膽提問,使他們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讓學生覺得自己是課堂學習的主人。

3.指導學生認真完成課外拓展作業

種植鳳仙花的教學,讓學生在親歷種植鳳仙花的過程中觀察、記錄學習,提高教學效率;飼養春蠶的教學,給每位學生發幾條小蠶飼養,注意觀察、記錄蠶生長的過程。在這兩章的教學中,學生在親歷種植和養殖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鳳仙花生病了怎么辦、蠶蛻皮蛻到一半不蛻了怎么辦等問題,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解答。

又經過四周的訓練,從學生的聽課情況和作業(科學記錄本上的課堂作業和課后拓展作業)情況來看,都有了明顯進步。經過一學期的實驗,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得到了糾正,幫助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第三階段:強化良好的習慣

在整個轉化過程中,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行學法指導和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但是對不善于學習的學生有了進步后,要監督和強化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養成良好的預習、聽課、作業、復習等習慣,達到不用他人監督,就能自主地進行學習。這項工作單靠學校教師來做,難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必須依靠家庭教育的力量來共同完成。

1.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小學科學課在小學教育體系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學校教育中,科學課的地位偏低,沒有專職教師,兼任教師根本沒有時間準備實驗,很多時候還會被語文、數學、外語課占用;家庭教育中,家長最關心的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學科的成績,家長指導或檢查的作業也是這幾門學科,無意識中向學生傳遞科學課不重要的信息,所以學生在科學課堂上認真的程度也不夠,結果不僅限制了小學科學教育的發展,同時影響了科學學科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科學教師要經常主動與學生家長交流,形成共識,從思想觀念上提高對科學課程的重視,及時了解學生在家里的表現狀況,做到有目的地實施教育活動,防止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和思考身邊的自然環境,以及動手實驗等各種實踐活動,領悟到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自然環境及其所蘊含的科學概念,進而培養其科學探究的精神。

2.注重評價激勵

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教師可根據各小組成員課堂表現的情況(如課前準備、認真傾聽、積極發言、與人合作、講究衛生、獨特見解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做得好的小組由教師在黑板右側“小組競賽”欄加“”,課后記錄在案。

課堂教學中既要注重過程評價又要關注結果評價,例如在《 運動與摩擦力 》一課的教學中,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重量(接觸面光滑程度)的關系時,注重評價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同時也評價他們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把實驗的過程和結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懂得在實驗的過程中認真細致才會有科學的結果,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對科學課的興趣與愛好,為將來持續學習打好基礎。

三、實施激勵教育的效果

在研究中,問卷調查表借鑒了金延清的《 小學潛能生良好個性品質培養研究 》中的“潛能生”成因調查表中的教師卷,制作了“學生科學課學習情況調查表(教師卷)”(詳見表1),對學生實施激勵教育一學期前后進行調查,調查的對象:四年級22人,五年級45人,六年級33人。兩次調查的內容一致,調查問卷由任課教師填寫。

經過一個學期的嘗試性實驗,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激勵教育后的學生的學習狀態明顯優于實施激勵前的學習狀態。如課前準備:實驗材料及資料的收集做得較好的由1%上升到25%;課堂上,準備了記錄本認真記錄的增加到65%;認真傾聽的增加到27%,能與人合作較好的增加到41%,動手操作較強的增加到32%,比較講究衛生的增加到76%,課堂記錄記得認真的增加到60%,拓展作業完成得較好的增加到30%。

篇(4)

下面,我就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對我縣農村地區小學科學課教學現狀及對策加以簡單的分析。

一、教學現狀

盡管科學在當今社會影響巨大,可是,在我縣農村地區,小學科學課教學仍然沒有被安排到恰當的位置。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客觀方面

1.教材容量大

以小學三年級科學教材為例,共分4個單元,每個單元由7個章節組成,共28個章節。我縣大部分學校科學課每周只安排一課時,按正常進度,要完成教學內容也有一定的難度,就是每周安排兩節次,也只能勉強完成教學內容。

2.教學時限長

科學課涵蓋的拓展內容多,需要很長的教學時限。例如,在《植物的生長變化》這一單元中,教材倡議學生種植一株綠色開花植物,觀察記錄它們的生長變化過程。教材中用來做例子的是“鳳仙花”,而鳳仙花從種植到最終結出成熟的種子大概需要四個多月。要做到這些,不僅要有很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很高的科學素養,還要有足夠多的時間和耐心。對于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大的挑戰。

(二)主觀方面

1.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脫離

我縣目前大部分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并且多為留守兒童,平時由爺爺奶奶照看,對生活的關注很多,對學習的關注卻太少;加上如今的小學生從小就背負著沉重的升學壓力,導致對科學課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課堂的40分鐘里,課后很少有時間和精力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科學教學與實際生活長期處于“兩張皮”的尷尬局面。

2.教學方式單一

一直以來,我們科學課的教學方法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講解和提問為主,學生從上學之日起就圍繞著教師、教材、考試轉,聽課、記筆記、背誦、做練習是大多數學生的主要學習策略。這種學習策略完全違背了科學的含義和價值。“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只會使科學知識變得枯燥無味,錯過了學習科學的本質――科學精神的機會。

3.對小學科學課存在偏見

在不少家長心目中,小學科學課是可有可無的副課,他們沒興趣,也沒有能力對孩子的科學學習提供指導和支持,甚至阻止孩子的科學探究活動,孩子的積極性被打消,興趣被抑制,學習科學的熱情也大打折扣。一部分學校領導和教師也對小學科學課不夠重視,隨意擠占科學課的現象經常發生。此外,安全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許多學校和教師擔心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存在安全隱患,明令禁止學生在科學探究中進行課外采集、觀察自然等校外實踐活動,課外活動被淡化或取消,使學生無法近距離接觸自然、接觸真實,小學生天真的個性被抑制。

二、應對策略

針對莊浪縣小學科學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我歸納出了以下一些應對策略,供大家參考:

(一)應用多媒體技術,縮短教學時限

科學課涉及的知識面廣,時間及空間的跨度大,很多物質變化、生物生長等過程學生無法親身觀察和體驗,而多媒體的運用可以很好地彌補這個不足。莊浪縣目前大部分學校都有電子白板教室,并且接通了寬帶,只要我們科學教師在備課時多費費心,多花花力氣,在網上都可以找到相應的視頻,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直觀播放,可以極大地縮短教學時限,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譬如在教學“植物的生長變化”這一部分內容時,由于無法在很短的時間內看到一株植物完整的生長過程,僅靠教師講解或者圖片展示,學生很難得到直觀的體驗,我們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將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一一呈現,這對于突破教學難點很有幫助。

(二)開展校本研究,改變教學方式

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深入,語文、數學和英語等學科的教學研究如火如荼,不同的教學模式層出不窮,可供教師借鑒的教學方法很多。而小學科學課教學因為缺乏必要的研究和系統的指導,導致我們的科學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單一化、程式化。可是,由于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讓擔任科學課的教師大規模外出學習、培訓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此,校本培訓應該成為科學課教師主要的培訓方式,學校應該認真組建科學教研組,制定培訓計劃,保證教研組開展正常教研,立足教學面臨的實際困難,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以共同討論和帶頭人引導為主要方式。集中從科學課教師的專業知識培訓和新課程培訓兩方面入手,爭取把兼職科學課教師培養成為專職科學課教師,或者把專職的科學教師從非專業型向專業型培養,以解決科學課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

篇(5)

我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認真參加政治學習,并做好學習筆記,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我還深知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必須時時做到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人格、行為去感染學生,努力使學生能接受我、喜歡我。在工作中,我積極、主動、勤懇、責任心較強,樂于接受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覺悟、理論水平、業務能力都得到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學方面

我擔任三年級的科學,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目前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的重要性,并下決心以我微薄的力量來推進我校科學教育向前發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立足課堂,教師要從常規課上要質量。“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后”這幾句精辟的話一直指導著我的教學思想,我嚴格要求自己,精心預設每一節課,盡量使教學工作更加完善。我是這樣進行教學活動的:

1、課前準備:課前要備好課,一定要準備好科學課上所需要的實驗材料,這對學生的探究和實驗非常重要,所以,我會提前準備好,如果儀器室沒有的材料,但是為了上好課,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動手制作。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節課的總拿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2、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會在根據每節課堂上的情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指導措施。

3、研究教學方法: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新知識傳授給學生,一個年級的幾個班情況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據各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教學設計和輔導,包括如何組織教學、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4、課堂上的情況: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從學習態度上重視科學課,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了,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實驗操作,要注意觀察每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使科學課成為孩子們心目中一門有趣、重要的學科。

5、做到熱愛學生: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6、不斷學習: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不懂就問,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篇(6)

但就算有很好的基礎,而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是不行的,所以為此我為各位家長介紹一下我的學習方法,希望可以幫助您的孩子更好地學習。我的學習方法是這樣的:

一、課前預習,課后復習。

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更了解老師次日的授課內容,提高聽課效率。在課前對知識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課堂上對陌生知識的理解就會更輕松,提高聽課質量。而課后復習可以使當天老師教授的知識在大腦中記得更牢,跟深刻,就不會在考試時忘記太多。而且課后復習,掌握今天的知識,還有利于跟好地理解老師以后講授的內容,就不會造成聽了今天的課,忘了昨天的知識的尷尬場景。家長們應該多多監督自己的孩子的這些課前與課后工作。

二、上課認真聽講,勤做筆記。

無論課前預習多么認真仔細,但上課聽講還是最關鍵的。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可以為自己課后的復習省下更多的精力去做其他事。課上不僅要認真聽講,還要認真做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確實,“手寫一遍勝于腦記十遍”。家長應每隔一段時間就檢查一下自己孩子在課堂上做的筆記,以了解他們在課堂上是否認真聽講。做課堂筆記可以更好地記住老師課上講的重點知識,而且在復習時也是一目了然,易記易背。養成這個好習慣需要學生和家長共同努力。

三、勞逸結合我們的大腦是易疲勞的,過度地用腦不會學地更好,反而大腦會昏昏沉沉,什么也記不進去,所以家長不能在孩子學不進去的時候強迫他們學習,因為學習中的適當休息也很重要。學習一段時間后,出去散散步,做做運動,休息一下大腦后,回來繼續學習,這時的學習效率會更高,學習效果才會更好。所以,學習也不能過分的利用大腦,勞逸結合,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結果。

篇(7)

我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認真參加政治學習,并做好學習筆記,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體的政治理論學習,還認真學習了《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和《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解讀》,從書本中汲取營養,認真學習仔細體會新形勢下怎樣做一名好教師。我還深知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必須時時做到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人格、行為去感染學生,努力使學生能接受我、喜歡我。在工作中,我積極、主動、勤懇、責任心較強,樂于接受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在不斷的學習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覺悟、理論水平、業務能力都得到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學方面

我擔任三、四、五年級的科學,成為學校專職的科學教師,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目前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我們學校也申請了科普學校,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的重要性,并下決心以我微薄的力量來推進我校科學教育向前發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立足課堂,教師要從常規課上要質量。“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后”這幾句精辟的話一直指導著我的教學思想,我嚴格要求自己,精心預設每一節課,盡量使教學工作更加完善。我是這樣進行教學活動的:

1、課前準備:課前要備好課,一定要準備好科學課上所需要的實驗材料,這對學生的探究和實驗非常重要,所以,我會提前準備好,如果儀器室沒有的材料,但是為了上好課,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動手制作。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節課的總拿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2、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會在根據每節課堂上的情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指導措施。并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盡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對個別學生進行引導。

3、研究教學方法: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新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我教了三個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各年級的科學教學內容及重點培養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另外,一個年級的幾個班情況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據各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教學設計和輔導,包括如何組織教學、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4、課堂上的情況: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從學習態度上重視科學課,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了,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實驗操作,要注意觀察每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多鼓勵,多使用加到好處的評價性語言,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做到自主探究,使科學課成為孩子們心目中一門有趣、重要的學科。

5、做到熱愛學生 :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課堂表現不好的學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一味地批評,要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改變學習態度,學習才能有進步。

6、 不斷學習: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不懂就問,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三、開展科學活動,全面普及、注重提高。

科普活動是科普教育的載體、沒有活動就沒有活力,我們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積極開展具有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實踐性、創造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我指導學生進行的科學活動如下:1、指導學生在學校、家庭及社會進行“家庭和學校節能減排調查”和“一次性物品使用情況調查”活動,使學生對科普知識有了些了解,更加深了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了解,也懂得了平時如何在自己的身邊做好一些節能、節水、節電的方法。

2、讓學生制作科普手抄報,使廣大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質。

3、開展讀科普書籍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以達到從課外書籍上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的目的。

4、成立科學興趣小組,讓學生通過活動進行科學探究,實驗操作,展示自己的科技才華,活動的目的不僅對學生進行科技素質教育,更是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科技帶來的快樂,在活動中注重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

四、工作考勤方面:

我熱愛自己的工作,自覺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待人真誠和善,努力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做到按時上下班,不遲到不早退, 從不因為個人的私事耽誤工作的時間,并積極運用有效的工作時間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這學期為了扎實地推進新課程,我積極地去外校聽科學交流課,多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除了認真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之外,還積極參與學校分配的各項活動,協助其他老師做好學校的各項工作;有老師請假,也能夠服從學校安排,認真代課,批改作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到更好。平時能及時把工作情況、問題、困難向領導請示、匯報,并得到領導的鼓勵和指導。同事之間能做到顧全大局,服從安排,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溝通。

篇(8)

Abstract: By the visit to some American schools,the observation on science classrooms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al system, we find sone big differences in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between two the countries, that is the differences of ideas and system of science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of science, scienc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sources, scienc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ts usage. Know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popularix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c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science education ; China and the US;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USA

一、科學教育觀念及其體制上的差異

近幾年,雖然科學教育的觀念在我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流行起來,但由于長期實行分科教學,人們的意識里缺少整體的科學教育的觀念。有些人認為,只有現在小學和初中設立的綜合科學課才算是科學教育,這種認識在我國幾乎是一個普遍的誤解。

美國從19世紀開始,科學就成為中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初期以來,小學和初中(或中間學校)大都采用綜合科學課程,高中雖分生物、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等學科,但也有一些主題是跨學科的,因此人們的意識里都具有科學教育的觀念。進步教育運動時期,美國初中和高中一年級普遍開設“普通科學”(general science)課,內容涉及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技現象及其原理。該門課程尤其重視科學方法的訓練,目的是使中學生受到基本的科學教育。[1]為推進普通科學的教學,美國早在1916年就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科學教育學術期刊《普通科學教育》(現更名為《科學教育》)。20世紀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是美國科學教育課程現代化時期,當時流行的學科結構課程理論倡導分科教學,反對綜合科學教育,但分科的科學課程仍然保留了一些跨學科的性質。例如,生物學統合了動物學、植物學和生理學;物質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物理與化學;生命科學則在更高的程度上整合了生物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科學教育改革的鐘擺再次偏向綜合科學課程,一些高中在9年級或10年級開設綜合科學(integrated science),至今亦然。綜合科學反映了當代科技發展的跨學科性,體現了科學本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無論是物質科學(理、化等)還是生命科學,都要強調科學素質、科學探究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系。美國1996年頒布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從幼兒園到高中13年義務教育期間,科學教育的內容標準涉及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科學等不同學科,是把科學教育當做一個整體來對待。

美國中小學每個學校建立一個科學組(science department)。盡管美國高中的科學教學一般也是分科的,但是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等學科的教師都在同一個科學組里,其教研活動和教師專業發展活動也都在一起進行。2006年3月20—22日,筆者有幸參加了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2061計劃”舉辦的“使用科學素養導航圖”的科學教育工作者專業發展工作坊(workshop)。在除我之外的45名學員中,有3名大學科學教育副教授,17名中小學科學教師,其余的人或者是科學課程開發人員和教科書作者,或者是學區的科學教育協調人員,或者是科學測驗(考試)的編制人員。這些來自各州、身份各異的科學教育工作者聚集一堂,進行為期3天的研討《科學素養導航圖》(2001年出版)的專業發展活動。這里,既沒有不同學科的分野,也不存在大學科學教育教授與中小學科學教師的分別,大家在研討中從彼此不同的視角和經驗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同樣,在大學教育學院里,從培養學前與小學教師(這個階段美國沒有專門的科學教育專業)到培養中學各階段的科學教師,全部由課程與教學系(或教師教育系)負責。如我所訪問的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教育學院,其課程與教學系既培養學前和小學的教師,也培養中學科學教師。不僅如此,科學教師的在職教育和專業發展同樣由大學教育學院承擔。美國許多州的教育法規定,在職教師每5年必須在大學教育學院修滿6個學分的課程(即兩門3個學分的課程),以保證他們的知識更新和專業發展。美國科學教師教育的高起點和一體化為科學教育改革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師資保障。

美國科學教育在教學體制和科學教師培養上這種制度安排,是與其科學教育觀念一致的。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科學教育開始從整體上考慮中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的統一性問題。無論是小學和初中(或中間學校)的綜合課程還是高中的分科課程,雖然內容有別,但都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和連貫性,即都注重科學素質、科學探究、科學本質、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與技術及社會的關系。

二、科學課堂教學方式上的差異

在美國中小學科學課堂里聽課,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美國科學課堂的教學方式。概括地說,美國中小學科學教學的總體特征是強調師生之間及學生相互之間的合作—探究,這與我國科學課堂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形成了巨大差異。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科學教學基本上是傳統的授受式教學方式,教師注重備教材和面向全班講解,強調按部就班地學習和通過做習題反復訓練;學生則主要是聽教師講解,注重個人領悟和記憶,缺乏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與交流。新課程改革雖然強調學習方式的變革,倡導探究、合作與互動的教學方式,但短期內傳統的教學方式恐怕難以從根本上有所改變。

美國無論在幼兒園、小學的科學課堂上,還是在中學科學課堂上,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是普遍采用的教學方式。我所參觀和聽課的學校中,只有一所教會學校的科學教學方式顯得比較傳統,即基本上仍是教師講授、學生靜聽,其他學校普遍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006年2、3月間,筆者每星期到麥迪遜市林肯小學聽半天科學課。這是一所規模比較大的3—5年級小學,有20個教學班。擔任所有科學課教學的專任教師是年輕的、具有科學教育碩士學位的克萊爾·瑟坤(Clare Sequin)女士。在她的科學課堂上,學生4人一組,圍著一個長方形實驗桌而坐。上課時大部分時間用在動手做的探究、實驗活動上。比如,2006年2月1日上午聽的兩節科學課,第一節是4年級學生科學課,有20名學生。學習的課題是關于力學方面的內容。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有一個小天平,一邊放著兩小片圓形磁鐵(一塊在塑料盒子里,另一塊放在盒子底下面),另一邊放一些圓形空心鐵墊圈。當學生不斷往一邊盒子里加圓形空心鐵墊圈時,另一邊的兩塊小磁鐵分開了。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堂筆記本里記錄每次實驗操作的結果。最后教師把每組的結果寫在白板上。下課前,教師發給每個學生一張作業單,上面有一個表格,要求學生把實驗結果用圖表的形式表現出來。但這節課的任務沒有完成,等待下節課繼續。第二節課是5年級科學課。學習的內容是混合液、溶解、飽和等概念性知識。上課開始,教師把這些概念及其定義寫在白板上,并向學生解釋這些概念的含義。然后發給每個小組一個工具盒,里面有注射器、漏斗、瓶子、支架、食鹽等。接著要求學生先把實驗的步驟寫在筆記本里,她讓學生用注射器把水(一定量)裝進瓶子里,然后要求學生把食鹽一小勺一小勺地通過漏斗放進瓶子里,蓋上蓋子使勁搖晃,讓其溶解,直到飽和為止。最后要求學生計算出鹽水的重量。方法是把溶液倒進一個杯子里,把同樣量的水倒進另一個杯子里,放在天平上,天平因鹽水重不平衡而傾斜。然后要求學生把塑料塊(每個1克重)放進水杯子里,直到平衡。學生每個人都要記錄每次實驗的結果。實驗結束后,師生一起討論實驗過程和結果,結合一開始教給學生的那些概念,深化對它們的理解。這兩節課給我總的感覺是學生合作學習、動手操作的活動比較多,時間比較充分。小組成員之間一邊活動、一邊交流是很自然的學習形式,似乎也沒有特別的分工。小組合作—探究以后,教師注重組織課堂討論,討論中教師重視引出學生自己的觀點,幫助他們修正和發展自己的觀點,體現了學習科學時合作—建構的特征。另外比較突出的一點是,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課堂聽課筆記本,上面記錄著實驗的結果。由此可見,這節課上觀察、提問、交流、推理等科學過程技能使用得比較多,而學生通過合作—探究,關于力的概念也在形成和發展中。

2005年12月21日(星期三)上午,我和另外兩位中國訪問學者到麥迪遜市著名的威斯特高中(West High School)聽了兩節科學課。一節是開設一個學期的跨年級的生物技術課(biotechnology),有20多名11年級和12年級的學生選修;另一節是9年級的必修課生物Ⅰ。在生物技術課堂上,授課教師貝翠·巴納德(Betsy Barnard)女士首先進行簡要的陳述,提出任務與要求,并給每個學生三頁的實驗操作指南,然后就讓學生自由組合分4人一組進行實驗。實驗的任務是找出實驗的樣本DNA來自哪種動物。具體的實驗過程是,學生先提出假設,進行探索,記錄實驗數據,最后寫出簡要的實驗報告。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為學生提供需要的材料和儀器,在各個小組之間穿梭進行個別指導和答疑。整個一節課教師講授的時間大約不到10分鐘,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堂課也可以說是基于項目的探究學習,因為學生始終是圍繞一個核心問題而進行開放式探索。

在9年級的生物Ⅰ課上,我們發現20多名學生分4人一組圍桌而坐。年輕的授課教師克里斯·黑格(Chris Hager)首先檢查了前一次上課(星期一)留的作業,其內容是關于細胞及其環境的一項練習,一共17題,印在一張作業紙上,要求學生把右邊每一個描述與左邊的術語一一對應起來。在檢查作業時,學生的回答時有出錯,但教師并不批評或直接糾正,而是解釋錯在哪里,然后從學生中引出正確答案。接著教師使用投影儀講解了動、植物細胞不同的特點和結構。這是一個大約5分鐘的簡短講授。我們注意到,教師在講解時很強調與學生的互動,學生不僅在聽,也在教師講解過程中主動提問。顯然,這是為下面的實驗做準備。緊接著,學生離開座位到教室的另一端進行觀察實驗。學生4人一組圍著放著顯微鏡的實驗臺,從教師提供的放在清水中浸泡的植物細胞與在鹽水中浸泡的植物細胞標本中提取樣本,觀察它們的顏色、排列和結構有何不同。課后教師克里斯·黑格告訴我們,生物學Ⅰ每星期有一次實驗,實驗時間占這門課教學總課時的40%。這堂課實驗結束后,我們發現教師給每個學生布置了課后的探究作業,作業的要求打印在兩張作業單上,上面的標題是“咸味的馬鈴薯”。探究的任務是“找出浸泡在兩種不同的溶液里的馬鈴薯片對其質量和硬度的影響”。這個兩頁紙的作業單給我印象深刻的是,教師對每個學生的要求非常具體,如要求寫出問題的情境、需要的材料、對探究的規劃、進行探究的步驟、交流的結果以及評價的規則等等。可以看出,這項探究任務留給學生創造性探究的空間很大,比如,在學生對探究進行規劃時,要求他們“給它(實驗)一個標題,包括自變量和因變量……作一個可以檢驗的假設,并與問題(如果──,那么──)相關聯。給出理由,解釋為什么認為你的假設是真的。”總之,這是一項要求嚴謹而又需要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科學探究活動,而不是我印象中的那種刻板的、例行公事式的、按步驟完成任務的課后練習。

與其他學科不同,科學學習尤其需要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教學,因為科學探究不是學生一個人獨自就能有效進行的活動,而是需要小組成員共同學習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例如在進行一項實驗時,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套實驗儀器和材料,因此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成為必然的選擇。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些教學理論學者(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羅伯特·斯萊文教授、明尼蘇達大學的羅杰·約翰生教授等等)大力倡導合作學習。經過40多年的努力,合作學習成為從幼兒園到大學普遍采用的主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科學課程與教學改革大力倡導探究學習。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構式學習(constructivist learning)、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概念圖(concept map)、學習環(learning circle)、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真實學習(authentic learning)、學習性評價(assessment for learning)等教學策略成為當今美國中小學科學課堂上的主要的探究式教與學的方法。

在美國科學課堂上,合作—探究學習如今已經成為美國公立學校普遍的科學教學方式。合作—探究學習的含義是多方面的,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模式。在美國中小學科學課堂上合作—探究學習的基本特征是:小組成員之間克服不良競爭的心理,彼此尊重、友好;學生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與觀點,耐心傾聽同學的發言;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比較長的時間動手做實驗、做科學,并在動手做之后引導學生通過互動、交流、討論、甚至辯論,注重對科學概念或原理的深度理解;重視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建構對重要科學概念的理解,促進學生的原有觀念向公認的科學概念轉化;重視課堂評價或學習性評價在教學中促進學生理解的作用;等等。合作—探究學習是當代科學文化和科學精神在基礎科學教育中的體現,其價值不僅體現在科學學習本身,亦有助于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

當前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提倡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但是,在我國科學教育改革中由于教師教育和教師專業發展遠遠適應不了科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需求,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恐怕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成為普遍的教學方式。當前,我國師范院校在培養新科學教師過程中,傳統的科學教育觀念、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和評價觀念等還在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教師教育實踐,合作、探究、反思、建構的科學教學思想和方法還沒有得到普遍認同與制度化;另一方面,在職科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限于少數骨干教師,多數科學教師仍然受傳統的授受式教學觀念和考試指揮棒的影響,缺乏主動改革科學教學方式的制度環境、經驗和能力。由于我國缺少科學教育專家和研究人員,中小學科學教師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中也很少像美國科學教師那樣得到必要的專業支持。這種狀況應當引起我國教育決策部門及科學教育界的高度重視,應當重視科學教育研究和培養高層次的科學教育研究、開發與教學人才。

三、科學課程與教學資源上的差異

我國學校(也包括社會和家庭)為學生提供了大量以應試為目的的練習資料:試題匯編,教研員及重點中學骨干教師編寫的課外輔導材料,與課程標準和教材配套的同步練習,等等。相反,美國學校首先是為科學教師提供大量的科學教學參考書籍(包括科學教學理論與方法的書籍、科學教科書的教師用書、科學課堂探究的實用手冊等)和可用于課堂的科學探究活動的材料和資料,為學生提供了科學探究的儀器和設備、科學探究的材料、科學普及的圖書,等等。例如,在威斯特高中克里斯·黑格老師9年級生物 Ⅰ 課堂上,我們看到了學生在課外自己進行探究的活頁指導材料。在林肯小學,我們看到課堂上幾乎每節課都有供學生實驗使用的儀器和材料。克萊爾·瑟坤老師告訴我,這些器材是由學校提供需求單報給學區,由學區統一購置免費提供給每所學校的。在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教育學院的圖書館的書架上,關于科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圖書資料和音像資料比比皆是。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美國社會和學校提供的網絡課程與教學資源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方面,中美兩國學校存在的差異也十分突出。筆者在北京幾個名牌中學網站上搜索過,幾乎找不到關于科學課程與教學的網絡資源,而我國成千上萬的縣級中小學和農村中小學連校園網都沒有建立起來。而在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市著名的威斯特高中網站(madison.k12.wi.us/west/science/index.htm)上,有包括科學在內的各學科豐富的課程與教學網絡資源為師生服務。如該校科學組的網上資源有:麥迪遜南部地區物理教學資源共享網頁,上面有該地區物理教師1990年以來專業發展會議的簡報,許多物理學的網絡鏈接,物理教學活動的通知,等等。在科學組的生物學網頁上,有關于生物教師的詳細資料,有給學生提供的非常詳細的網絡鏈接,以及其他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資源。在科學組生物技術學科的網頁上,有該門課程的概述、實驗記錄的要求、期末考試的不同選擇形式、科學論文報告表、研究項目和作業要求、生物技術的專門術語、上課演示時常用的動畫、提供給學生的生物技術的大量網絡鏈接、教師情況介紹、實驗規則等10項內容。此外,科學組網頁上還有對各門科學課程的詳細介紹,以及所有科學教師的簡介等信息。

我所訪問的其他中小學,如詹姆斯·麥迪遜高中、詹姆斯·賴特中間學校和林肯小學等,都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學習科學的網絡鏈接。而麥迪遜都市學區的網站上(mmsd.org)提供的科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更是豐富多采。無論是學校校園網還是學區網站,它們提供的科學課程與教學資源為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行自主學習和獨立探究,培養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創造了良好的資源條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僅政府與教育界推動科學教育改革,民間機構與科學教育界的密切合作也為科學課程與教學改革提供了大量豐富有用的資源。例如,愛林伯格基金會(Annenberg Foundation)與史密桑寧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及許多著名大學的科學教育教授以及中小學科學教師合作,10多年來制作和發行了34套科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錄像帶(以及許多其他學科的錄像帶),并在其網站(learner.org)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免費播放。例如,有關于建構—探究式教學案例的錄像,有關于學習性評價案例的錄像,也有關于K—12年級(即幼兒園到高中)科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錄像。這些科學教育的錄像無論對提高中小學科學教師自身的科學素質還是提高他們的科學教學水平,都發揮著較大的作用。

中美兩國學校科學教育在課程教學資源上的差異,既有兩國科學教育人員觀念上的不同,也存在科學教育人員數量和素質上的差異。在課程與教學觀上,我國科學教育界仍然受教師教學即是“教書”(教科學教材)、學生上學即是“讀書”(讀科學教材)的傳統觀念影響。因此,科學教學實際上主要是讓學生學習書本上的科學知識,主要目的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從學校、社會到教師、家長和學生都具有這種根深蒂固的意識。從科學教育人員(科學教育研究者、教研員、教師、教材編輯、輔導材料編寫人員等)的數量與素質來看,我國近百年來師范院校培養出來的從事科學教育的人員除理、化、生各科教師外,鮮有輔助課程開發和提供科學教學器材研制的人員,尤其缺少進行科學教育研究的人才。而在美國,僅獲得科學教育博士學位的科學教育研究人員、科學教師教育者(science teacher educator)就有數千人,近年來參與科學課程與教學網絡資源開發的公司不計其數。

此外,中美兩國科學課程與教學資源上的差異也反映了兩國學校科學教育不同的社會生態環境。我國學生從小學開始就面臨著嚴峻的競爭和升學壓力,因此,各種考試題匯編和輔導資料,以及各種課外強化班應運而生,并盲目地受到許多家長和學生的歡迎。相反,在美國中小學,一般看不到這樣嚴峻的競爭和升學壓力,學生成長的社會生態環境要優越得多。

四、科學教科書及其使用上的差異

我國中小學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科學教科書,科學教學實際上主要就是教師教教材、學生讀教材。而在美國課堂上,公立學校學生接受義務教育,教科書并非每個學生人手一冊,上科學課時,教師和學生也很少使用教科書。當然,教科書每個班級教室里都有,是學校的公共財產,每屆學生循環使用,既節省了資源,提高了使用效率,又節約了經費。在科學課堂上,教科書只是師生的參考書籍之一,或者說是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教師在課堂上教學并不依賴某一本教材,他們可能參考幾種教材,以及各種各樣的其他資料。過去,美國小學教師上科學課時教科書也曾經是教師使用的唯一的信息源。但這種狀況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尤其是從90年代以來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根據1998年《科學與兒童》期刊第5期的一項調查顯示,28%被調查的小學教師報告說,他們使用教科書只作為參考資料;33%的教師說他們很少使用或從來不用教科書;只有28%的教師說他們在使用一種教科書。 [2]筆者在幾所中小學的觀察也發現:課堂上使用的書面資料很多,除了教科書以外,還有各種教學參考資料、活動資料、網絡上下載的資料、音像資料等等。由于美國科學教育為教學服務的非教學機構和人員很多,他們為師生提供了大量可用于課堂教學的科學器材和多種媒體資料。以小學和中間學校使用的FOSS科學教材為例,這是由一系列配套的教師指導書與供學生閱讀的科學故事、DVD錄像、實驗器材和材料(即工具箱)、FOSS網站等組成的系列科學課程,遠遠不是我們所想象的單一的科學教科書。

中美科學教育課程上的這種差異,實際上反映了兩國科學教育工作者的科學課程和科學教學觀念的差異。美國新一輪科學教育改革比我國至少早15年,科學教師的課程觀念已經發生并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就科學課程而言,不僅有科學教科書、國家和各州乃至各學區自己的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學資料和材料、多媒體資源、網絡資源等多種顯性課程,更有科學文化、教師的科學態度和體現在他們身上的科學精神等隱性課程。因此,科學課程對于美國科學教師來說是豐富的、復雜的概念,科學課程的開發是每個科學教師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從學生的角度看,科學課程又是影響學生科學探究和科學學習的因素的總和。這其中還包括非常重要的、但傳統的課程觀排除在外的一種課程資源,即教師同行和學生相互之間的影響。當教師在一起探討教學問題或進行專業發展活動時,他們得到的信息是“活”的科學課程資源;當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探究活動時,他們之間交流的信息、表現出來的或正確或錯誤的觀念等等,對師生來說也都是不可忽視的、“活”的科學課程資源。因此,美國科學課程的概念很寬泛,除了教科書以外,它既包括科學教育改革文獻(如《科學素養的基準》和《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等)、科學課程項目及其資源、各州和各學區自己制訂的科學課程標準,也包括學校和教師自己設計的科學課程計劃等等。所以,教師不是教教科書,而是自己根據國家、州、學區和學校的課程標準和指南設計和實施自己的科學課程,可見美國科學教師有實實在在的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權力和責任。

中國科學教師的課程觀念主要限于學科和教科書上,習慣于教科學教科書。現在隨著科學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國科學教師的課程意識已開始形成,開發課程資源的觀念也開始流行起來。

篇(9)

曾有一首“著名”的《筆記詠嘆調》:“上課抄筆記,下課對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完全忘記。”筆記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不論是傳統的“黑板+粉筆”式的課堂,還是現今信息量豐富的多媒體課堂,都存在著學生聽課和記筆記之間的矛盾。而筆記不應該扮演這樣一個尷尬的角色,它應該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的輔助工具,它應該打開學生的科學思維,激活學生的創意,總結精彩的觀點。特別是初中科學課堂,因為科學學科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牽涉知識面廣,拓展的內容多。現在浙教版的科學教材科普有余、圖片豐富,但結論性語言很少,甚至有些關鍵文字都沒有出現,并不適合大多數初中學生課后復習。Wiki能幫助我們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每節課后教師都可以把各種教學資源,如一些最基本的結論性語言、課件、圖片素材等放到Wiki上去,然后讓學生參加進來,每個人不僅可以瀏覽,還可以添加并允許其他人修改、整理、完善和補充資源。這樣,Wiki站點就成為一個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線上“筆記本”。學生既節省出大量的精力專心聽課,又能體驗到集體創作筆記心得的快樂,在簡明扼要地掌握課本精髓的前提下,去探究更加高深的問題。

研究課題小組平臺

科學學科廣博的知識特點加上Wiki的共同創作特性,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組建科學興趣小組或者課題研究小組,嘗試協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新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摒棄了科學教師在課堂上的“獨角戲”,改為由學生以Wiki為平臺主導課堂,教師只起輔助作用,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創造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更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在Wiki這個舞臺上充分施展,每一個活躍的思維在這里碰撞、共享、交流、修改、補充、完善、協作,這一切多么令人心動… …

本學期《保護土壤》這節課,我嘗試著把Wiki平臺和小組合作學習、生本教學結合在一起,學生課前分組自學某一部分內容,并把搜索的學習資料和學習心得加工制作成教學內容上傳到Wiki平臺,學生之間可共享別人的學習成果。然后由小組長歸納整理該組的素材,課堂上每個組長向全班學生展示講解本組的學習成果,并提問其他組同學。這樣的教學模式很受學生歡迎,也很具有挑戰性,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良好的互動氛圍一直延續到課后。

師生交流平臺

初中科學學科知識內容包羅萬象,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一個科學教師要想取得教學上的成功,僅靠課堂上自己的表演是不夠的,教師要盡可能和學生多溝通,溝通的方法渠道雖多樣,但Wiki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

利用Wiki,可以搭建起網上溝通和交流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完成信息(如課程表、課程內容)的、科學小組研究課題的建設以及相關專業知識的積累等。教師可以把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對學生的評語等寫入Wiki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添加、修改和刪除。由于Wiki具有歷史恢復功能,因此教師可以在權限上不加控制,盡可能讓學生不受限制地參與進來,達到真正平等的師生互動狀態。同時,學生的作業、讀書筆記以及學習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也可放入Wiki中,教師以及其他學生可以在Wiki上直接評閱、更正、幫助和附上評語。教師還可以記下自己教學中的心得和體會,進行總結、評價和改進。學生也可以參與到其中,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方案,和教師進行交流,以增強師生感情,促進密切合作和共同進步。

篇(10)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覺得這份工作肩負著很大的責任,所以,自工作以來,我始終以勤懇、踏實的態度來對待我的工作,并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現將幾個月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認真參加政治學習,并做好學習筆記,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

二、在教育教學方面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目前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我們學校也開始重視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的重要性,并下決心以我微薄的力量來推進我校科學教育向前發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立足課堂,教師要從常規課上要質量。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后這幾句精辟的話一直指導著我的教學思想,我嚴格要求自己,精心預設每一節課,盡量使教學工作更加完善。我是這樣進行教學活動的:

1、課前準備:我會提前準備好,如果儀器室沒有的材料,但是為了上好課,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動手制作。

2、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盡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對個別學生進行引導。

3、研究教學方法: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新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我教了兩個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各年級的科學教學內容及重點培養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另外,每個學生情況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據各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教學設計和輔導,包括如何組織教學、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4、課堂上的情況: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從學習態度上重視科學課。

5、 不斷學習: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不懂就問,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熱愛自己的工作,做到按時上下班,不遲到不早退,并積極運用有效的工作時間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

四、繼續學習,不斷提高。

在緊張工作之余,時刻要為自己充充電,在頭腦中多儲備一些知識,這樣面對學生的難題時,能夠坦然相對。

總之,在這幾個月中,我不僅在業務能力上,還是在教育教學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教學工作中難免有缺陷,例如,課堂語言平緩,語言不夠生動,理論知識不夠,教學經驗不足,組織教學能力還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爭取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我堅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用自己的心血為孩子們鋪一條寬敞的人生之路。

小學自然科學教師年度工作總結

20xx即將過去,我們又將迎來2015的到來,回顧過去的一年,有收獲,有進步,但更值得反思。小學科學教學理念必須要改進,過去自然課上的一些傳統教學理念必須要拋棄。我本人在科學教學中,還有很多問題急需解決,教學理念還需進一步更新。

本著科學教學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 的基本方法;把教學真正貼近自然、貼近經驗、貼近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是我這個學期教學的基本理念。

一.科學課教學要以探究為核心

科學是一門生機勃勃的學問,美國著名詩人奧特海特曼稱它為一種充滿樂趣的無邊界探險歷程。同時,《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

1.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讓學生敢于探究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它的結論的得出更為重要。問題的提出是科學探究的開始,也是學生探究興趣的所在。因此老師應在這兩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積極地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題。二是要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情景,開展多樣化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問題環境,讓學生樂于提問題。對他們所提的問題,老師要本著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出發,容許出錯,切不可加以嘲笑、挖苦、諷刺。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大都能根據某一自然現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應的較恰當的問題,并對問題的結論進行大膽的猜想。

2.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使學生樂于探究

每一位科學課的老師都應有這個認識:科學課的學習內容已不僅僅是教科書,而是學生生活周圍廣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因此科學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教育資源,將學生的探究活動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

3.正確引導和訓練,使學生善于探究

對學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生會各種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觀察中探究、在實驗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為,要教育學生持之以恒。。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與困難,這時,教師應進行適時的引導,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遇難而退。

二.科學課教學要強化實驗教學

科學課程必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在這一點上,由于實驗在科學教學中的地位和實驗本身的特點,它要求我們必須強化實驗教學。這主要是因為:

1、實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實驗最感學趣,這種興趣,往往成為他們學習的直接動力,成為愛好和志趣,以致發展為驚人的勤奮和百折不撓的毅力。興趣愛好和求知欲是兒童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能力的前提,也是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能力的結果。在觀察與實驗中,可以充分發揮兒童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的作用,靠眼看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遠近;靠耳聽物體發出的聲音的高低、強弱、音色;靠鼻聞物體的香、臭等氣味等,讓孩子親自去探究其中的奧秘,感知其中的神奇,來滿足他們的興趣。學生天生就好奇、好動,這些實踐對他們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徑。

2、實驗能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學習科學,必須有一定的實驗能力。包括實驗設計、實驗*作、實驗觀察記錄、整理記錄資料等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是不可能僅靠教師的講解來獲得,而必須在相應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得到發展,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通過設計實驗,分析結果等能鍛煉和培養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結果、形成概念的過程中,要進行概括、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歸納能力、分析能力;在實際*作中,還能培養組織能力、實踐*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因此,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科、用科學的能力。

3、實驗能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

我們知道:實驗具有重復性,它能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多次的反復,供學生反復觀察;能使學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認識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礎知識。因此,讓學生進入實驗環境,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自實踐,主動去探索新知識,獲取新知識,無疑是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

三.科學教學要加強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

以多媒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術,正在對傳統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資源,產生深刻的影響和變革。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事例成為學校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必然趨勢。作為《科學》這門學科,再不能在粉筆+黑板的這種老模式里大講科學了。

1.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方式,有利于開展因材施教,體現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體發展的思想;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2.現代教育技術本身就是技術創新的產物,信息技術提供了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時時更新的各類知識,它給學生的參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任學生自由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中,為他們的想像力插上翅膀,從而培養想像、激發想像、鼓勵參與、啟發創造、指導實踐。

3.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可以為新型教學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等多種媒體手段于一體,它能把靜態、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維空間,產生極其活躍的動態畫面,使其內容更充實,形象更生動,能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感官,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枯燥知識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應當著眼于學生基本科學素養的提高。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許多新觀念,新方法正沖擊著我們傳統的觀念,作為一個一線的科學課教師,我將在切實轉變觀念的同時,結合科學課自身的特點,在實踐中加強反思,努力學習,真正擔負起培養下一代基本科學素養的重要任務。

自然教師教學年度工作總結

本學期,我扎實開展科技教育,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本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啟發創新思維的宗旨,注 重校內和校際交流,教師注重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努力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感,努力為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 境。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抓校園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科技氛圍

學校環境是一種隱性課程,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潛在的影響作用。為此,我們努力營造濃厚的科技教育氛圍。我校設立了科學室,專門設立墻報作為科學宣傳等,僑樂 學生有更多的科技活動場所,結合流動展板,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展,展示學生優秀科技作品,布置好科技知識、科技作品、科普信息窗等科普教育的主陣地,積極 營造良好的物化環境。

二、認真輔導好科技興趣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須同學科的整體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輔導學生科技活動是科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它是科學課教學的拓展和延伸。

在科學課堂中,我校教師堅持最高效率利用科學課有限的四十分鐘,盡量找到更多的有趣圖片和視頻等各種多媒體資料,通過直觀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科學興趣,鼓 勵學生課余時間多動手,開展科學小實驗,多數學生對于奇特的科學現象很感興趣,也慢慢喜歡上動手做實驗。本學期我校各年級學生分別參加了廣州市科學小論 文、科學觀鳥比賽、全國青少年科技等比賽。

三、加強校內和校際間的交流研討,提高教學水平

為了提高我校以及個人的科學教學水平,我校經常組織教師參加區和市的公開課示范課,廣泛的吸取兄弟學校的優秀教學經驗和方法。利用課余時間我校會與兄弟學 校進行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相互研討科學課的教材教法,交流心得體會,與老師們之間思想的交流碰撞出無限的火花,對我們啟發很大,對于我校教師的教育理論 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學期科組活動,科普展

本學期,我校出版了兩期科普展:三年級學生以手抄報形式記錄下自己拓印的樹皮標本,對手抄報加以美化修飾,選出優秀者展出,出版了一期主題為樹皮用處 多的科普展。三、四、五年級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經過采集、清潔、壓制、制作的的等程序,制作出創意十足的植物標本作品。

同時我校開展的科普小制作包括樹皮標本拓印、植物標本制作、制作小紙車、制作牛頓盤等各種活動。

五、加強教師業務學習,重視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克服了教學中的種種難關,完成了教學任務。

1、本學期我校科學教師參與了教研室教研論文寫作漫談師資培訓班的學習,本次學習使教師在論文撰寫時更加具備針對性,目標明確,具有明顯的指導性。本學期林悅云老師撰寫教學案例《設計種子發芽的實驗》獲區教學優秀案例三等獎。

上一篇: 工程管理的對象 下一篇: 垃圾分類宣傳文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乱码字幕国产中文乱设 | 视频一区二区美女引诱 | 色吊丝中文字幕资源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 日本天码AⅤ片在线电影 | 亚洲熟女少妇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