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基礎概念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28 17:05: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統計學基礎概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統計學基礎概念

篇(1)

一、初中進行數學概念教學的策略

首先,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數學概念的教學并不僅僅只能使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在學生的接受程度上來說是低效率的。初中生對數學概念的枯燥學習也會產生抵觸心理。為此,在進行概念同化教學的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師應當盡可能將數學的概念與實際的情景例子聯系在一起,使得初中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與日常認知相連接。在概念同化的教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我經歷、思維學習以及自主探究的過程掌握數學概念,也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數學概念,才能將數學概念的產生以及應用聯系在一起,同時激發學生對數學概念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探索,在發現問題以及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直接解決問題。

其次,初中數學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當注意到一個問題:初中數學的概念是復雜且數量較大的,因此給初中生的數學概念學習帶來一定困難。為了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初中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的時候,應當從最近的數學概念出發,引導學生對新的、抽象的數學概念進行認知,在以往的數學概念學習基礎上,學生對新的數學概念的認知能夠在一個基本的體系之下進行學習。在這樣的認知體系下,初中的數學教師能夠清楚地觀察到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初中的數學教師也能夠在課堂概念講解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驗證以及觀察,也能夠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準確地認知數學概念,樹立正確的初中數學學習心態。

最后,在進行初中數學教學概念講解以及學習的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師可以采取情境設計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數學概念形成正確的認知。在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體現數學思想方法,由于數學是在不斷探索以及與實際生活不斷連接的過程中才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在這一學科的學習以及教學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師也應當在實際生活應用中加強聯系,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帶領學生提煉抽象的知識,并督促學生將數學概念應用到實際生活的各個層面中,在不同的層面上進行初中數學概念不同階段的學習。

在初中的不同學習階段,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知與學習也是處在不同程度的認知中,因此初中的數學教師應當對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進行適當的鍛煉以及培養,使學生對初中的數學概念有特殊認知,為此教師也應當在概念學習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引導方式。下文以拋物線的數學概念的學習為例,簡單闡述數學概念的引導與學習。

二、初中數學拋物線概念的講解與引導學習的案例

首先,初中的數學教師應當認識到拋物線概念與以往學生學習的數學概念之間進行一定程度的銜接,在初中數學的課堂上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回憶以往學習過的與平面線段有關的概念。例如:在一個平面內,定點與直線之間的距離的比是一個常數,而這個常數的點的軌跡是什么樣的曲線呢?學生在思考這一個問題的時候,會受到動態思維的束縛。為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手段模擬這一過程,使得初中學生能夠很快了解到曲線的概念。此外,在思考這一問題的時候,學生很容易就想出橢圓的軌跡情況以及雙曲線的軌跡情況,但是非常容易疏漏拋物線的軌跡形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這一機會給全班的學生介紹與拋物線有關的基礎知識,引導出拋物線的概念。

在進行拋物線概念學習的時候,初中教師應當從最簡單的拋物線概念入手,例如首先講解y=x2的數學概念,在講解這一概念的時候,教師除了給初中學生介紹最基礎的該拋物線的專業名詞概念,還應當借助多媒體手段演示該拋物線的形成,在直角坐標系中展示y=x2的圖形。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將這一天拋物線上所有最基本的特征向學生進行演示以及證明,例如最大值、最小值以及中點等等,最后在y=x2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y=ax2的相關概念。在循循善誘的過程中,學生對于簡單形式的拋物線的認知逐漸加深,最后引申到最復雜的拋物線y=(x-a)2+b以及y=a2x+bx+c的概念學習中,了解了所有拋物線的形式之后,教師可以對初中生進一步引導,介紹拋物線以及以往學習過的直線的關系,將二者之間的聯系以及以往的一些考點都進行詳細介紹,使得在初中的數學課堂上,學生從拋物線的相關概念出發,進行知識點的延展以及思維開拓,在課堂上就能對拋物線的數學概念進行深入了解,掌握相關知識點的準確內容,并對細節以及經常出錯的地方深刻記憶。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就能順利完成數學概念學習的幾個概念,準確掌握相關知識點。最后,只要輔助相關的數學練習題,初中生對拋物線的概念就會不斷加深。

初中數學教師應當重點強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印象,將數學概念的教學分為幾個由淺入深的學習階段,采用恰當的引入以及鞏固的方式,使得初中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中學習效率不斷提高,對于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夠不斷提高,數學的學習成績也會在這樣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中逐漸提高。

篇(2)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b)-0059-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通識教育理念正逐漸為高等教育界普遍接受,并在許多高校得以實施。通識教育是指高等教育中的一種非專業性、非職業性、非功利性的教育,其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即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1~2]。數學在通識教育體系中承擔著培養學生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等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今后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所需的數學素養和數學技能,進而培養學生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工科院校的各類數學課程中,高等數學是最基礎、應用最廣泛的一門課程,是通識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基礎課程。因此,進一步深化高等數學課程教學改革必然是高校落實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在本文中,筆者將結合自身在工科院校從事高等數學的教學實踐,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對工科類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改革做一些探討。

1 貫徹通識教育理念,準確把握課程教學目標

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使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發展全面的人格素質和廣闊的知識視野。因此,通識教育關注的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大學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今后職業發展和終身學習的基礎。高等數學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本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運算能力和自學能力,并特別注意培養學生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學習更高層次數學知識和后繼課程奠定基礎,也為學生今后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奠定數學基礎。由此可見,高等數學是一種基礎性、預備性教育,是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具備相應的數學知識、數學思維能力和數學素養是各學科領域對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是學生專業發展的基礎。因此,高等數學是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為目標的,也是為專業教育服務的,這與通識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只有認清課程的教學目標,才能正確把握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很多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往往只著眼于知識的灌輸,卻忽略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我們要意識到我們并不是在培養具有高深數學知識的數學家,而是要培養出具有數學思維和素養,能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社會各領域所需的專業人才。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要以教學目標為指南,這樣我們的教學理念就不會出現偏差,在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重點的把握上就有了方向,從而使該課程能更好的體現通識教育的育人理念,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具備數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的卓越人才。

2 依據通識教育要求,合理優化課程教學內容

2.1 根據學生專業需求,微調課程教學內容

作為一門全校性的公共基礎課,高等數學課程一般采用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教學標準以及統一的考核評價方式。這種方式在教學管理上存在便利,有其合理性,不能被完全否定,但是未必能滿足不同專業的需求。筆者任教的學校是一所以工科專業為主的高校,并包含少量管理類專業。對于這種專業大類不同,我們會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大綱,這也是多數綜合類院校采用的方式。但工科類中還包含多種不同專業,這些專業對學生數學知識的要求雖說是大同小異,但我們不能抹煞“小異”而只求“大同”,應該根據不同專業的需要調整教學內容。這里所說的調整并不是說要大刀闊斧的增減。雖然本課程的基礎核心內容是相對固定的,但并不代表教學內容就應該一成不變。即使對于同樣的內容,我們也應該根據專業性質的不同而在教學上有不同的側重點,并可以對一些非核心內容作適當的取舍,從而更有效地分配課時,使學生在有限的課時里學到更多對今后發展有用的知識和能力。要針對學生的專業微調授課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對自己任教的班級作好充分了解。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班主任、所在院系的老師等途徑了解該專業的特點以及該專業與數學的關系,了解學生今后專業課中所涉及的數學知識,然后在自己的教學中作適當微調,從而有效避免了高等數學課程與后繼專業課程之間存在的“供需”矛盾,實現了通識教育為專業教育服務的要求,體現了數學的基礎性、預備性和實用性。

2.2 融入數學建模思想,體現數學應用功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科與數學產生聯系,需要用數學來處理各學科的問題。高等數學課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實際上就是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但是在數學課堂上,我們總是把著眼點放在了數學知識、解題技巧的傳授上,并不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的作用。筆者在實際調查中就發現,有些學生認為數學無用,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數學“應該有用”,但卻說不出具體何用。即使高等數學成績很好的學生,也不知道該如何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為改變這一狀況,許多學者提倡將數學建模的思想融入數學類課程中[3]。我們在講授數學概念、定理、公式時,不應只注重純粹的解題技巧,而應以本課程知識點為中心,將相關的一些數學模型作為實例介紹給學生,在其中貫穿數學建模的思想。比如我們在講授微分方程時,就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下傳染病模型、人口增長模型等經典的微分方程模型,這些都是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通過這個過程,我們既向學生展示了數學建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功能,改變了學生對數學固有的抽象無用的錯誤觀念。

2.3 介紹數學史知識,加強學生數學文化熏陶

高等數學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往往令很多學生望而生畏。如何讓高等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是擺在教師們面前的一個難題。課本呈現給學生的是一條條冷冰冰的、嚴謹抽象的定義、定理、公式,但每一個重要的數學結論背后都隱藏著生動的數學發展史,他們不是憑空產生的,是來源于生活,最終也應用于生活,但從教材上學生是無法體會到的。教師在課堂上就應該把這些隱藏在背后的生動故事展現給學生。我們可以通過介紹數學概念的起源和歷史背景,幫助學生了解數學思想的形成過程,掌握數學原理和思想方法;通過介紹數學家的奇聞軼事,增添課程的趣味性;通過介紹數學家的奮斗故事,激勵和鼓舞學生樹立面對挫折的勇氣。通過數學史的介紹,加強學生數學文化熏陶,讓數學退去晦澀艱深的外衣,變得“平易近人”,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興趣。

3 選擇有效教學方法,切實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3.1 實施分層次教學

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招生規模的增大必然伴隨著學生數學基礎的參差不齊。因材施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者廣泛認可的教育理念,但對于目前多數高校的大班化教學來說,教師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分層次教學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我校區高等數學課程實施分層次教學將近三年,分為優秀班和普通班兩個層次,每年從新生中選取10%左右的學生進入優秀班。另外我們歷年都會開設重修班供往屆未能通過該課程的學生選課。針對優秀班學生,我們在完成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拓寬學生知識面,著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我們前面提到的數學建模內容主要是針對這部分學生的,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科研和創新能力,為他們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創造基本條件。而對于普通班的學生,則主要以工科類教學大綱為基礎,為學生打造堅實的數學基礎,讓學生能熟練掌握本課程內容,并了解一些數學的應用。重修班的學生基礎較差,要注重基本內容、基本方法的講解,并要多練,讓學生掌握基礎核心的知識。在實施分層次教學時,要注意相對的流動性,讓普通班的學生有機會通過努力進入優秀班,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幾年的實踐,我們確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去年參加的江蘇省非理科專業高等數學競賽中,我校區學生比往年表現更為優秀。分層次教學能讓各個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發展,真正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3.2 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開展研究性學習

高等數學傳統教育模式通常以教師的“灌輸式教學”和學生的“接受式學習”為主。這種教育模式雖能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知識傳授給學生,但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妨礙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前國內外許多高校都在倡導教師“啟發式教學”和學生“研究性學習”這種新型的教育模式[4~5]。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自覺、積極地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研究性學習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指導學生通過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實際上,高等數學的內容本來就是數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成果,教師完全可以重置研究情境,將教學內容設置成一系列循序漸進的問題,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重現知識發現的過程,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獲得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研究創新能力。例如,在介紹微分中值定理時,由于定理的幾何意義是比較直觀的,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觀察一些函數的圖像特點,通過對現象的歸納總結,猜想出定理的結論,隨后再引導學生探索定理的證明。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啟發式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啟發點撥。教師的啟發引導能激發學生不斷深入地思考,自主獲得知識。這種教育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會學生如何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開發學生的研究和創新潛能,這也正體現了通識教育對人才的培養要求。

3.3 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近年來已逐漸成為大學課堂普遍采用的輔助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黑板加粉筆的單一模式,讓教學形式更加生動,能更好的傳達一些不易用語言表達的信息。比如,講空間解析幾何和三重積分時,要把各種立體圖形畫出來既費時又費力,有了多媒體之后,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但我們在運用多媒體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方法,避免喧賓奪主。很多教師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往往忽視了“輔助”二字,把多媒體輔助教學變成了以多媒體為主的教學,教師完全被課件牽著走。這樣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就無法體現。我們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要把它作為教學輔助工具看待,不能讓課件的播放代替教師的教學過程。高等數學教學過程中有許多演算推導,教學實踐證明這些過程還是教師在黑板上演示效果更好,容易讓學生跟上老師的思路。因此,我們在運用多媒體時,應該精心設計課件和教學環節,使課件能有效的配合我們的講課,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讓高等數學課堂變得形象生動,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學生傳達豐富的信息,并能為學生所接受,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通識教育的育人理念必然對工科院校的高等數學課程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在正確的教育理念與教學目標指引下,不斷優化和更新教學內容,積極探索和實踐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才能讓高等數學課程的教學得到質的提高,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向明.對通識教育有關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64-68.

[2] 李曼麗.通識教育―― 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篇(3)

2高職醫學檢驗專業《衛生統計學》教學改革初探

2.1改革教學內容

2.1.1結合職業崗位需求,精選授課內容:不同的職業崗位對《衛生統計學》知識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教師要對專業崗位需求有清晰的認識,認真研讀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明確該專業對《衛生統計學》知識的整體需求和知識結構。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對《衛生統計學》專業知識的需求主要包括常用統計圖表的制作、常用資料的統計描述和統計推斷、相關與回歸分析等,很少用到多元回歸分析、醫學科研設計等統計方法。因此,教師要結合專業特點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梳理和篩選。

2.1.2強調對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形成統計思維,避免死記硬背:五年高職學生普遍存在邏輯思維能力差、喜歡死記硬背概念、生搬硬套公式等情況,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及時復習,很容易把各種統計分析方法張冠李戴。作為教師,應在講清《衛生統計學》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礎上,講清、講透幾種最基本的統計分析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統計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把學習重點放在掌握統計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有關公式的應用條件上,讓學生對統計內容進行對比、歸納,建立統計知識的整體觀。課后讓學生及時復習,以滿足將來職業崗位的需要。

2.1.3結合統計軟件,淡化公式的數理推導和記憶《:衛生統計學》具有理論深奧、概念抽象、數據枯燥的特點,但它不是數學,不像數學那樣著重公式的推導、證明、記憶,并通過大量的習題運算來強化公式《。衛生統計學》的主要特點是邏輯性和實踐應用性強,最終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合適的統計軟件能使復雜的統計過程簡單化,更容易激起學生學好《衛生統計學》的興趣。利用統計分析軟件,如SPSS等,使學生在學習統計學時不再拘泥于繁雜的計算過程,而是更加注重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讓學生能根據資料的類型,利用軟件選擇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熟練地進行數據分析,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統計軟件的操作使用能力。

2.2改革教學方法

2.2.1密切結合醫學實例,強調應用能力的培養《:衛生統計學》是一門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應用型學科,多數同學由于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認識不夠,不能深刻認識《衛生統計學》的重要性,導致缺乏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方法多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以實習、案例討論。課堂上教師先講解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和計算等,然后讓學生采用手工法計算相應的統計指標,結果是繁瑣的計算使學生對統計學這門課程越來越不感興趣,對所學的內容似懂非懂,遇到具體問題時無所適從《。衛生統計學》授課時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PBL教學法、實踐教學法、應用教學法等,通過應用統計軟件、分析案例避開繁瑣的運算,著重培養學生使用統計學這一工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不僅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交流多,學生印象深刻,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2.2適當拓展課本知識:適當拓展對數據量較大的資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力訓練,如不同數據庫之間的數據如何相互轉換、導入,不同形式錄入的數據如何整理分析,如何選用正確的統計分析方法等。只有通過具體的資料分析、統計方法的應用訓練,才能讓學生充分掌握理論知識,形成統計思維。

2.3改革教學評價的方式

2.3.1注重從結果性評價到過程性評價: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主要體現在應用性和操作性上,為了全面考查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務必摒棄簡單的以期中或期末考試作為終結性評價的做法。應做到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調整考試結構,從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兩個維度進行測試。基本能力的評價要覆蓋課堂考核、課后考核、課前預習、知識掌握、靈活應用程度等方面,以全面考查學生對《衛生統計學》基礎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對具體案例的統計分析能力。

2.3.2從知識評價的單一體系向知識、能力、應用分析等多元評價轉變:目前,多數《衛生統計學》教材和各院校開設的《衛生統計學》課程依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理論知識、公式的推導、運算,很多時間花費在講解基本原理和具體公式上,導致最終的考核評價主要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而較少側重對于統計思維的養成、具體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為此,對于《衛生統計學》考核的具體評價應該包括課堂知識的掌握、課后的總結歸納、統計軟件的應用、具體的案例分析等多元評價。

2.3.3注重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反饋于教學(多元評價主體,多元評價客體):評價主體應多元化,不僅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而且應該包括學生對教師授課內容、授課方法、授課過程中的亮點與不足等進行的定期評價,以期對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起到推動作用。

篇(4)

統計學是一門基于試驗數據的搜集、整理,對研究目標的統計性質進行分析和推斷的學科,更是一門綜合運用數學科學、計算機科學、信息學等工具學科、并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相結合的多學科相交叉的邊緣學科。在我國,早期的統計學設置比較狹隘,多作為數學學科的概率統計和經濟學科的經濟統計等子學科。直到 1998年,國家教育部設立了統計學專業[1],2011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更把統計學提升為一級學科!由此可見,統計學的專業地位及其重要性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與之相反,關于統計學專業教學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相比于其他大類專業的教學研究,關于統計專業教學的教學語言設計的研究還未得到深入發展。

 

教學語言是一類廣義的語言,是教學者與教學對象的多種感官的交流;同時,也是一種人文文化的載體,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展示。教學語言的設計,就是通過調動教學對象的聽覺、視覺、感覺等多方面來實現教學目標。

 

統計學專業的教學語言主要包括:口語語言、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表語言和肢體語言,本文將從上述五個方面對統計學專業的教學語言設計展開討論與研究。

 

一、充分運用口語語言闡述教學內容

 

口語語言,是教學內容闡述的主要載體之一,是師生之間思想、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由于統計學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相結合的多學科相交叉的邊緣學科,統計學專業教學的口語語言與一般教學的口語語言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對于基礎理論的教學,口語語言要準確、規范

 

由于統計學的基礎理論主要是基于各種模型,通過邏輯推導來進行分析和推斷,并以高等數學形式來描述,因此相關教學的口語語言應以標準的數學口語語言來準確、規范地闡述相應的數學理論,特別要注意相應的模型理論的提出和邏輯關系的表述、推導等,依此來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把握統計學的基礎理論; 同時,對復雜的邏輯關系及符號含義,要做出準確的表述,幫助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了解、體會相應的含義,并能進行熟練、獨立的運用。

 

2.對于后續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口語語言要親切、生動

 

在針對特定的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口語設計,把抽象的數學理論轉換為具體的形象感覺,并結合適當的現實案例加以說明。特別是抽象的概念,比如隨機過程中“下鞅”、“上鞅”、“鞅”以及“遍歷性”等概念,要努力避免平鋪直敘、照本宣科地進行授課,而是把該概念與日常實例相結合。

 

該定理是其后重要結論的基礎,具有重要意義,但其證明太過數學化,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并不進行證明,而采用簡明的語言來進行說明。對第一個不等式,可以強調為“在每個樣本點上,取所有隨機變量的最小值,做成一個新的隨機變量,它的均值不會大于所有隨機變量先做平均再取最小的那個值”,即“最小值的期望,小于等于期望的最小值”;從而整個定理敘述為“最小值的期望,小于等于期望的最小值,小于等于期望的最大值,小于等于最大值的期望”。

 

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語言設計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結合語音、語調、語速等變化來突出重點、強調難點、控制教學節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具體教學內容。

 

二、準確運用文字語言刻畫基本內容

 

文字語言,是教學內容可視化的主要載體之一,是學生明確認知教學內容的主要途徑。統計學專業教學的文字語言的“準確性”,應具有如下特點:

 

1.對于基礎理論的教學,注重文字語言的“數學性”

 

由于統計學是以數學理論為基礎的,因此,文字語言要符合數學描述的一般要求;同時,也要注重結合教學目的,進行適當的調整來強調重點。

 

比如,統計量的定義:“設x1,x2,…,xn為取自某總體的樣本,若樣本函數T=Tx1,x2,…,xn中不含有任何未知參數,則稱T為統計量”。在該定義中,應當注意三個非常重要的細節:“x1,x2,…,xn”、“任何”和“未知”。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強調這幾個細節,就可能忽略了小標“n”這個已知參數,從而產生對統計量概念的混淆,影響對統計量“樣本均值”的認識。

 

2.對于后續課程的案例教學,強調文字語言的“概括性”

 

統計學處理的是實際的、非數學的對象,特別是一些來自社會經濟活動的、真實物理環境的或現實遺傳學科的具體實例。此時的文字語言,不僅要具有抽象性,拋棄不必要、不相關的、過多的背景描述,還要樸實易懂,最大限度地概括試驗的理論背景、數據的研究意義。其意義在于,既利于學生理解研究的問題,明確研究的目標,同時也為學生的思考留出相應的空間。

 

三、簡明地運用符號語言,壓縮復雜意義

 

符號,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性質、運算法則的縮寫;符號語言,就是利用基本符號,以簡單、明確和形式化的方式來簡化復雜關系及大量文字性描述。在形式上,符號語言可以簡化計算和推理過程,明確其中的邏輯過程,展現其抽象性;在意義上,通過結合具體試驗背景,符號語言精練了相關信息的描述,體現其簡潔性。由此可見,符號語言對相應學科的發展、傳播和普及都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對統計學專業而言,其基礎理論部分的符號語言基本與高等數學的符號語言是相似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對符號的靈活運用,并提及相應符號的意義。

 

對統計專業低年級學生,教師要通過符號語言的設計,消除學生對符號的陌生感,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各類符號的意義,熟練地運用各類符號描述相對復雜的含義,并將復雜的文字性描述利用符號來進行簡化描述,進而培養學生利用符號語言來壓縮復雜意義的能力。

 

例如,在概率統計中,隨機變量的期望EX是一個重要概念,通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形式的符號描述。在符號語言下,概率空間記為Ω,F,P,隨機變量記為X,對應的密度函數和分布函數分別記為px和Fx,從而隨機變量的數學期望EX有如下表述記為

 

其中,EX是數學期望(expectation)的符號,第一個等式為實空間R中的數學期望描述,這是一般概率論中的結論;第二個等式為實空間中的一般隨機變量的數學期望表達式;第三個等式則為在概率空間Ω,F,P中的描述形式,是Riemann-Stieltjes積分,這是在隨機分析范圍下常用的描述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強調上述關系式的意義及使用范圍。

 

再如Lindeberg-Levy中心極限定理:設{Xi}∞i=1是相互獨立、同分布的隨機變量序列,且EXi=μ,VarXi=σ2& gt;0都存在;若記Y*n = X1 + X2 + 上述定理中的符號沿襲了高等數學的符號方式,同時,將σn改寫為nσ2,其目的在于強調正態分布關于參數μ和σ2的依賴關系。強調這種依賴關系,有利于學生對正態分布的掌握,進一步明確隨機變量與其特征參數的關系,也為后續其他重要分布和統計量的學習奠定基礎。

 

對統計學專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基于基本符號,在特定的實際問題中,創造性地定義一些新符號,并賦予明確的含義,從而把特定問題進行符號化描述,簡化統計分析、推斷過程。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定義的新符號首先要遵循一般的符號原理與意義,不只是符號的數學意義,還有在特定問題下的符號意義;其次,滿足問題分析的需要,充分利用特有名詞的縮寫、符號的上、下標等。

 

比如,在回歸分析中,基于多變量的多項式回歸模型中,因變量y關于自變量x1,x2的二元二次回歸模型為:y = β0 + β1 x1 + β2 x2 + β11 x21 + β22 x22 + β12 x1 x2 + ε。在該表達式中,β的小標1、2分別代表與變量x1,x2有關,而重復出現的次數則表征了相應變量的階數。因此,建議在教學過程中,對該類下表可以進行改進,比如將β12改記為β1,2,即下標中的“12”改為“1,2”,通過添加“,”進一步明晰變量的交互關系。

 

四、合理運用圖表語言,明晰基本關系

 

圖表語言,是利用圖像、表格等直觀的形象來描述復雜的概念、關系以及抽象數據所具有的含義。與符號語言的簡潔和抽象相比,圖表語言更具形象、直觀的特性,能記錄數量變化趨勢、表達變量之間的關系以及展現概念之間的相關關系,因此,在統計學專業教學中,圖表語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1.數據圖表,記錄數量變化趨勢

 

數據圖表,主要是對試驗結果所獲得的數據的形象表達,比如某地區的生產總值、居民消費額、空氣中污染物含量等具體數據的excel表格或柱狀圖,以及對抽象數據處理之后所形成的頻數直方圖、頻率直方圖、盒子圖等。依據不同的目的,選用不同的數據圖表來說明進行統計分析的依據,并掌握進行統計推斷的方向。

 

2.分析圖表,表達變量之間的關系

 

分析圖表,主要是指基于概率論與統計分析所得到的分析結論的圖表,目的在于展示分析結論,進而解釋變量關系。主要包括:(1)教材所附的典型分布的分布表,如正態分布表、F分布表、t分布表等;(2)數據分析表,如回歸分析中所得到的Model Summery、ANVOA、Coefficients等;(3)結論預測表,如變量擬合圖、時間序列分析表等。

 

3.關系圖表,展現概念之間的相關關系

 

關系圖表,主要是指為了那些抽象描述多個概念之間的相關關系,是對各種概念、方法、思想等的總體描述。從大的角度上講,借助于關系圖表,學生對統計學的發展、不同統計思想與方法間的異同等方面,會形成整體認識,常見于導論一類課程。從小的角度上講,通過建立關系圖表,學生可以進一步區分具體的概念,深化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

 

五、巧妙運用肢體語言,深化教學效果

 

肢體語言,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動作、姿勢、表情等肢體的動作和變化來傳達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的的行為。首先,肢體語言具有形象、生動、操作性強;其次,易于學生的模仿與體會,以形成對抽象概念的形象認識;再次,可以很好地控制教學進程,如加速新課程的引入、教學內容的轉換等。同時,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傳遞教師對學生的關懷。

 

總之,教學設計是指為實現教學目標,教師依據學習原理和教學理論,對各個環節進行具體計劃,進而形成完整、有效的教學方案的過程。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課堂教學,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方法和技巧來實現與學生的交流。因此,教學語言的設計就顯得更為重要。通過不斷地研究與實踐,教師的教學語言設計能力將會得以豐富和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C-0152-03

統計學是研究統計數據的藝術和科學,凡需要用數字來分析的地方,就有統計存在。統計學作為認識論和方法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通常以社會經濟統計為內容開設統計學基礎課程,該課程是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但一直以來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原因有很多方面,隨之而來的教學改革層出不窮。學者們大多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進行嘗試和探討,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將選取另外一個切入點作進一步探討,即從統計學學科特點入手,著眼于分析高職學生學習統計學基礎課程的瓶頸問題,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一、統計學學科特點

“統計”一詞從字面上理解可以拆分為“統”與“計”,“統”指的是把社會經濟中總體現象的數量方面歸集到一起,為“計”提供前提和依據;“計”指的是對總體數據進行匯總、計算、分析,找出社會經濟現象總體的規律。由此可以看出統計學的學科特點比較明顯,即:數量性、總體性、具體性和實用性。

二、學生學習瓶頸分析

(一)從數量性分析

由于社會經濟統計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現象的總體數量方面,因此,數量性就成為社會經濟統計的首要特點。數量性特點具體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數量特征,即社會經濟現象的規模、大小、水平等;數量關系,即社會經濟現象的內部結構、比例關系、相關關系等;數量界限,即引起社會經濟現象質量互變的數量界限。例如,完成計劃與未完成計劃有質的差別,計劃完成程度100%就是質與量互變的界限。可見,對數量性認識的關鍵就是需要學生理解數量的特征和涵義,即對統計指標的理解,并運用數學方法,通過數學公式計算并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以及數量的界限問題。

學習瓶頸一:對統計指標認識不清,缺乏理解和應用。統計指標是十分重要的統計學基本范疇,是統計的語言。不管是統計初學者還是統計學家,都應該非常重視統計指標的理解和應用。然而統計指標從概念上來看似乎非常簡單,即統計指標簡稱指標,是反映總體數量特征的概念和數值。例如,“2014年我國的GDP為63.64萬億元,同比增長7.4%”,這里有兩個指標,前者是總量指標,后者是相對指標。對于初學者的高職學生來說,往往只是簡單的認為這只是兩個數字,前者是個很大的數字,后者說明“多了些”。具體指標含義是什么?說明什么社會經濟現象?怎么統計得到的?有何意義?學生對這一系列說明統計指標的涵義、特征及意義的問題,缺乏認知和理解,也就不會去思考和計算分析數量關系以及數量界限了,更談不上對指標的應用以及拓展了。

學習瓶頸二:對數學公式有一種天生的恐懼感,只為考試記憶,不去理解其涵義。統計學研究的是數據,需要用到很多數學公式,而在高職統計學基礎課程中,需要運用的公式是比較基礎、相對簡單的,比如,相對指標的計算、平均指標的計算、動態水平指標的計算等,計算公式通常只涉及基本的四則運算。但高職學生往往覺得這些公式抽象而復雜,不容易理解;通常只是簡單的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其結果或者是記漏了公式中個別重要符號或數字,導致計算錯誤;或者完整把公式記住了,但不懂怎么把數據代入公式,究其原因是對公式的涵義不理解。因此,高職學生對于數學公式在計算上應該有足夠信心,摒棄對數學公式這種天生的恐懼感,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公式涵義的理解上,以及拓展到現實案例的應用上,即做到從理解中應用公式,從應用中認識公式。

(二)從總體性分析

統計的研究對象不是個體現象的數量方面,而是社會經濟現象總體的數量方面。研究現象總體的數量特征,首先需要明確界定統計總體,即根據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確定的研究事物的整體,是由客觀存在的、具有某種共同性質的許多個別事物所構成的整體,簡稱總體。構成總體的每個個別事物稱為總體單位。例如,研究某地區物流企業的發展狀況,該地區所有的物流企業構成的整體就是總體,而每一個物流企業就是總體單位。總體具有三個特征:同質性、大量性和變異性。從概念上來講,總體和總體的數量特征是兩個不同概念。

學習瓶頸三:容易混淆總體與總體的數量特征,造成對基本概念“總體”的理解混亂。統計總體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確定的研究事物的整體,即具體事物的集合;而總體的數量特征指的是這些事物的數量方面,即數據的集合;顯而易見,統計研究的對象不是事物的集合,而是數據的集合。所以,總體從概念上可以理解為具體事物的集合,而在統計上總體是一組觀測數據,而不是一群人或一些物品的集合。例如,研究某企業員工的工資水平,從概念上總體是該企業所有員工集合,而在統計上總體是該企業所有員工工資收入的數據集合。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對于有經驗的統計人員來說沒有區分的必要,但對于初學者來說卻很容易造成對總體概念理解的混亂。

(三)從具體性分析

統計學研究的是具體社會現象的數量方面,不同于數學上純粹的、抽象的數量研究,統計學所研究的數量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具體事物的數量表現。例如“數據顯示,2015年1-3月我國累計進口汽車25.8萬輛,同比負增長17.1%”,就是很具體的。如若沒有了具體性,那就只剩下數字了,失去了統計指標的意義。

學習瓶頸四:對統計信息職能重視不夠,容易忽略數量的具體性。統計最基本的職能就是統計信息,指的是統計具有信息服務的功能,也就是通過系統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統計資料,提供大量有價值的、以數量描述為基本特征的統計信息,服務于經濟社會。忽略數量的具體性,信息將毫無意義。高職學生面對一個數據往往容易只關注數量本身,而忽略了這個數據所處的具體時間、地點、條件,這對于一個現實數據來說是不充分的,而從中獲取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誤的。

(四)從實用性分析

統計學的發展歷史悠久,其含義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通常所說的社會統計學是介紹有關社會現象調查資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論的統計方法,是人們認識經濟社會有力的工具。其應用領域非常廣泛,是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多個領域而發展起來的,為多個學科提供了一種通用的數據分析方法。比如,自然學科領域的農業、醫學、地理、工程等;社會科學領域的精算、金融、管理、社會學等。統計學的多學科性及其通用性就需要初學者具備一定的社會經濟常識,為更好的理解和應用統計知識做好準備。

學習瓶頸五:缺乏社會經濟常識,宏觀理解能力不足。高職統計學基礎課程屬于專業基礎課程,通常在第一學期或第二學期開設。學生從高中剛進入大學,對社會經濟常識的積累和理解還相對欠缺。筆者曾經做過一個對比,在同一個學期給大一新生和大二學生分別講授統計學原理這門課程,發現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較大差別,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一新生相對于大二學生來說,對社會經濟常識的積累和理解有明顯欠缺,具體體現在:一是大一新生的社會經濟常識嚴重匱乏,比如一個班55人,聽說過GDP的人數不多,聽說過CPI的幾乎沒有;二是大一新生對社會經濟現象不是很感興趣,有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意思;三是大一新生對社會經濟現象的觀察和理解不足。

三、教學對策

(一)強化統計指標的理解與應用是認識數量性特點的最主要內容

統計指標是統計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是學習統計知識的基礎和重要內容:描述統計通過統計指標來描述總體的數量特征;推斷統計需要用樣本指標來推斷總體指標。兩者都會涉及到統計指標概念、類別、性質的理解和應用。然而,傳統的高職教學對于統計指標側重于理論概念和類別的講解,通常是按照統計指標內容體系(見圖1)逐一講解、舉例、分析、計算。試想,學生面對這么多指標概念和分類,忙于死記硬背之外,就沒有更多的時間來理解體會了,更不會把指標應用到實際當中。

因此,對統計指標的課堂講解應該以實際應用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目標,按照綜合指標和動態數列指標兩大類,選取合適的熱點論題開展課堂討論,讓學生在理解和應用統計指標的同時,提高統計學學習的興趣。具體做法如圖2所示,首先課堂圍繞合適的熱點論題展開,比如學校評價問題、房價問題、經濟發展總量和速度問題等。其次,學生分組討論,進行指標設計,與其他小組相互分享思路和結果。第三,教師參與討論,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確定科學合理的指標。最后,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歸納總結統計指標,并就其概念、分類、作用及拓展進行分析。

(二)弱化數學公式講解,注入統計思想分析

統計思想指的是關于“為何統計、統計什么、如何統計”的認識、理解或觀念,也是人們關于統計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統計學中的數學公式,不同于數學上純粹的、抽象的數學公式,它其中往往蘊含著具體現實問題的基本統計思想。例如,組中值的基本計算公式為“上限加下限除以二”,其統計思想是:組中值是上下限之間的中點數值,以代表各組標志值的一般水平;組中值并不是各組標志值的平均數,各組標志數的平均數在統計分組后很難計算出來,就常以組中值近似代替;使用組中值代表一組數據時有一個必要的假定條件,即各組數據在本組內呈現均勻分布或在組中值兩側呈對稱分布。如果實際數據的分布不符合這一假定,用組中值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就會有一定的誤差。認識了組中值的基本統計思想,組中值的計算公式就好理解了,進而,開口組組中值公式中“通過相鄰組組距作為該組組距來計算”也就不難掌握了。

(三)強調教學案例的實際化、專業化,有助于總體性與具體性特點的理解

教學案例的選擇是關系到案例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合適的案例能讓學生豁然開朗,達到應有的教學目的;一個失敗的案例反而會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更加困惑。目前,高職案例教學有兩個較明顯趨勢:一是考慮到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案例越來越通俗易懂。比如,班級人數統計案例、班級成績統計案例、學生消費統計案例等;二是考慮到學生的計算能力,案例中的數據越來越簡單、好算。誠然,這兩個趨勢的出發點都是為學生考慮,但這樣的教學案例未免有些枯燥、脫離實際,不利于學生對總體性和具體性的理解,同時也影響了學生對統計學的興趣。統計學教學案例的運用,應該把統計概念同經濟實際聯系起來,站在企業角度分析經濟關系和經濟問題;應通過對經濟過程和經濟實踐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分析、比較,引導學生準確地運用統計知識去認識經濟現象總體。

(四)引導學生對社會經濟常識的課后閱讀與思考,有助于實用性特點體會

社會經濟常識是理解統計基礎知識必備的前提,也是知識延伸、創新能力提高應具備的基礎。比如涉及到經濟熱點的一些常見名詞和概念:GDP、CPI、財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社會經濟常識的獲取是要靠日常生活中的多留意、多閱讀、多思考的,這其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效果明顯。有了社會經濟常識的準備,學生才能對社會經濟中的數量進行分析,可以透過數字看現象本質,能讀懂經濟數據資料,能寫統計分析報告, 具備較強的處理和分析數據的能力,特別是具備應用統計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經濟或管理問題的能力。

(五)通過統計調查實踐,幫助學生自主構建學科特點體系

傳統的統計教學課堂通常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的學習主要靠的是外界的強加性輸入,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學生在這種灌輸式的學習方式下獲取的知識,其輸出效果是不佳的。如何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主動吸收和主動建構者,成為統計課堂教學的改革方向之一。統計調查實踐將幫助學生自主構建學科特點體系,具體做法是:由教師擬定一些真實的、有現實意義的調查任務,讓學生分組完成。每個小組需要完成的任務有:選定調查主題或自擬感興趣的、有現實意義并可行的主題;擬定調查方案;實地調查;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撰寫調查報告;PPT演示、分享。這些任務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完成,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的提高。首先,通過統計調查實踐,學生能更有效的理解和拓展抽象的統計概念與指標。其次,學生能較系統的運用所學統計基礎知識完成統計調查實踐。第三,學生通過努力完成一項自己感興趣的、有現實意義的“系統工程”,有利于興趣的培養以及職場能力的提升。第四,學生構建了團隊意識,強化了溝通交流能力。

在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逐漸提高目標的要求下,高職的入學門檻整體在降低。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強日益凸顯。為適應新的形勢,高職院校必須深化教學改革,高職教師必須從不同角度,不斷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學方法。統計學原理課程是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具有明顯的學科特點,是學生感覺到最難學的課程之一。本文通過對統計學學科特點的剖析,歸納總結了學生學習統計學基礎課程的瓶頸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對策。在課程教學改革上,為統計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角度,也對別的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鄧力.《統計學》內容體系的構建[J].統計教育,2005(12)

[2]李明,李釗.新編統計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賈俊平,何曉群,金勇進.統計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鄒寧.應用統計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5]周德民.社會統計學導論[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

[6]李金昌.統計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篇(6)

tions ability. Owing to shortcomings of Applied Statistics textbook in composition, the arrangement mode of Applied Statistics textbook in materials, which includes seven elements of unity and follows the law of human cognition - Inductive deductive method, is put forward from the cited cases, problem-solving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model, con-

cept, exercise, case studies, statistical software.

【Key words】 applied statistics, materials arrangements, cognitive law

統計學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作為通用的數據分析方法,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教育部將統計學科上升為與經濟學、數學等學科并列的一級學科,成為非統計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其廣泛的學科,統計學教材是教學過程的載體,是統計思想和方法的集合。只有統計學教材上檔次了,統計學教學才能上層次,才能培養出具有統計思維與統計分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1、應用統計學教材建設情況評述

張曉慶(2009)指出:非統計專業核心課程的《統計學》教材,其建設目標定位應是以統計學學科知識為基礎內容,以綜合素質培養和實際能力訓練為基本目標,努力貫徹先進教育理念,遵循學習認知規律,合理規劃教材結構,爭取形成內容豐富、功能齊全、形式多樣、系統完整、使用方便的綜合性《統計學》教材內容體系。《應用統計學》教材作為《統計學》教材的一個分支,更加注重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在實踐中的應用,該種類的教材重點培養學生應用統計分析方法的實踐能力,其教材的建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材適用的范圍、適用層次不斷深化、細化

統計學應用于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相應的統計學教學不斷涌現。如:張愛華的《通信管理中的應用統計學》、謝彥君的《旅游管理應用統計學簡明教程》、李林杰的《經濟應用統計學》、向蓉美的《網絡經濟條件下統計學的應用與發展》、劉金蘭的《管理統計學》、陳國英的《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謝邦昌的《生物統計學》、楊永年《畜牧統計學》、黃振平的《水文統計學》等,其中經濟與管理類應用統計學教學出版的最多。應用統計學適用的層次涵蓋了各類職業學校、專科、本科、研究生,如:粟方忠的《統計學原理》、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的《統計基礎》、于聲濤的《統計學原理》等適用于高職高專的教材;張開玉、張耀有、陳星的《現代應用統計學》、吳伯林、曹立人的《現代統計學極其應用》、張梅林的《應用統計學》、龔曙明的《應用統計學》、謝忠秋的《應用統計學》、王淑芬的《應用統計學》等適用于本科的教材,適用于本科教材的最多;吳喜之的《統計學?D?D從數據到結論》、馬慶國的《應用統計學》、衛海英的《應用統計學》、趙瑋、溫小霓的《應用統計教程》、葛新權、王斌的《應用統計學》等適用于研究生的教材。

(2)案例教學成為發展趨勢

案例教學在應用統計學教材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它把學生引導到實際事件中,通過個人分析和與他人討論或辯論,針對事件中的問題進行認真、冷靜的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方法,追求的是一種“生存教育”,而不是傳統的“書本教育”。如:張曉慶的《統計學》、趙振倫的《統計學?D?D理論、實務、案例》、謝忠秋的《應用統計學》、向書堅的《統計學》、袁衛的《統計學》、陳菊春的《應用統計學》等以引例的方式提出本章將要研究的內容或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對本章的內容進行綜合的運用,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崔文田、徐青川的《應用統計學教學實踐案例集》、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的《統計學教學案例》、董逢谷、朱榮明的《統計學案例集》等以案例集的形式,培養學生的統計應用能力。

(3)統計軟件成為必備工具

應用統計學教材越來越重視統計方法和計算機軟件的緊密結合,培養具有統計方法和統計信息現代化處理技術的實用型人才,EXCEL、SPSS等適用于統計教學的統計軟件在統計教材內體現出來。EXCEL提供了一個功能強大的數據分析工具,它比專業統計軟件易學、易用,大多數計算機里都裝有該軟件,學習起來非常方便。多數經管類非統計專業的統計學教材將EXCEL在統計中的應用重點編入其中,作為輔助教學工具。

近年來,國內的統計學教材,尤其是應用統計學的教材出現了上述三點變化,同時,教材形式逐漸向美式教材傾向,側重教材的易學性與應用性。重視學生的統計思維與統計實踐能力。

2、統計學教材編寫的認知規律

應用統計學教材的側重點應當是統計理論的實踐能力。這需要把握兩個方面,一個是統計理論的掌握能力,一個是統計理論的應用能力,這兩點都需要在教材的編寫中充分的體現出來。筆者認為,能夠依據認知規律安排應用統計學各章節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統計素質與統計能力。

人的認知通常采用兩種邏輯思維方法:歸納與演繹。歸納是由個別或特殊的具體知識出發推出一般結論,得到普遍原理的思維方法,是由個別或特殊上升到一般,由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思維的重要思維方法。歸納法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運用這種方法整理科學事實從經驗事實中找出普遍特征,總結出定律和公式。另一方面,運用歸納法可以啟發思路,提出假說或猜想,促進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因此,統計教學的編寫也應當按照歸納、演繹的認知順序進行安排。現有的教材,并沒有重視人的認知規律來編寫教材。主要體現在:每章的第一節就是關于這一章概念的定義、分類、作用等的介紹。案例應當是掌握統計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統計應用能力,內容安排順序應是采用演繹法的認知規律,案例應是先有案例目的后有分析解決,以此加深學生的統計思維能力。

3、應用統計學教材編寫的七要素分析

現以統計學中統計指數這一章的內容編寫為例,說明統計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的內容順序的安排要與人的認知規律相符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引例。各小節應以引例開始,引例中提出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例如:綜合指數這一節,以某商店在報告期與基期銷售三種商品價格與銷售量:

提出:1)各種商品的銷售量變動方向?

2)三種商品的銷售量總體變動方向?

這四個問題的解決是為了引出什么是個體指數,什么是綜合指數,什么是同度量因素,使同學在對現實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歸納出相應的概念。

(2)解決思路、解題模型。根據引例中的問題,尋找解題路徑:問題1可通過以學過的綜合指標中的總量指標和相對指標解決。問題2的解決思路是:由于這三種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同,計量單位也不同,因此不能直接把銷售量簡單相加。但我們知道:銷售量×銷售價格=銷售額。如果我們將各種商品的銷售量分別乘上它們的銷售價格,把各種商品的銷售額可以直接相加,得到銷售總額。這樣就使不能直接相加的銷售量變成可以直接相加的銷售額,為說明銷售量總變動,用銷售額進行對比,就必須把價格固定下來,這樣得到的報告期銷售總額與基期的銷售總額的不同就是由于銷售量變化引起的。由此得到綜合的銷售量指數。由此得出銷售量變動方向或,在此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3)概念。對現實中解決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由此引出相應的概念。通過上例可歸納出:同度量因素的概念,它是在編制指數時,為解決現象不能直接相加時引入的一個媒介因素,它具有同度量的作用和權數的作用。同理可以歸納出個體指數、總指數、綜合指數、質量指標指數、數量指標指數的概念,并進一步推導出指數的作用。通過實例教學,采用歸納認知方法,自然得出相應的概念與作用。

(4)習題。課后習題應采用先計算題后概念理解題的安排順序。通過前面章節的學習,采用歸納的認知方法,對統計指數的相關概念、解題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課后題應是對這些內容的加深理解。

(5)案例。案例分析題的安排應采用演繹式的安排。統計學的案例是檢驗學生通過本章知識的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由理論到實踐的認知規律,即由演繹到歸納的認知規律。因此,統計案例的設計應遵循演繹的方式,首先是本案例的教學目的,然后是教學要求、案例背景資料、提出問題、解題過程、現實含義。

(6)統計軟件。統計軟件應當在習題的運算與案例分析中應用,不應以單獨的形式介紹軟件的應用,使同學在解決問題中提高自身的統計工具應用素質。這是直接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統計理論認知能力。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得到統計學教材內容的安排與歸納演繹法的認知規律相結合的模型(如:圖1)。在這一過程中,遵循了人們的認知規律,使學生通過解決引例中的問題,理解統計理論、統計模型、統計概念的實際含義,通過習題解決強化所學的統計知識,通過案例分析達到統計理論的應用,提高自身的應用統計能力。

篇(7)

統計學是一門收集、處理、分析、解釋數據并從數據中得出結論的科學,它幾乎被應用到所有的學科領域[1]。作為一種決策工具,可以幫助企業進行數據分析,了解企業的發展現狀,促進企業管理持續改進、不斷創新,因而統計技術能幫助企業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和有效性,如在設計階段的市場預測、可行性分析、方案設計、小批量生產等;在銷售階段的營銷策略研究、預期銷售額的測算、顧客回報率的評價和風險分析等[4]。因而,應用統計學課程被設為經濟管理類各專業的專業必修基礎課程,對經管類的學生而言,培養其統計思維,訓練其應用統計方法,使用計算機工具解決社會經濟和管理問題的能力尤為重要。但長期以來,統計學的教學還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面,其結果是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公式概念,應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普遍欠缺,不會用統計方法或濫用統計方法的現象特別嚴重。利用統計軟件Excel和SPSS在經濟管理中應用越來越廣泛,結合Excel和SPSS開展統計學教學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其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經管類專業“應用統計學”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經管類專業統計學教學存在著三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一是缺乏與統計軟件的有機結合。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統計軟件在統計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重要。但目前的經管類專業統計教材基本上都遵循從基本概念到計算公式、例子等編著方式,形式上更像數學類教科書,具有豐富統計學案例及計算機軟件如Excel、SPSS等為工具解決統計問題的教材更是鳳毛麟角。而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也是對基礎強調得比較多,軟件介紹以及上機操作應用較少,學校不安排實驗課程或實驗課時量較少,這使得統計軟件的應用成為統計教學中的瓶頸問題,這一問題與市場的需求相違背。

二是經管類學生數理基礎較薄弱,在學習應用統計學前,就對課程產生恐懼感,認為該門課程枯燥難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統計學的積極性。學生基本上會為了應付考試而對概念和公式進行死記硬背。大部分高校統計學的教學方式仍采用傳統單向灌輸方式。教學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老師“一張嘴”、“一支粉筆”在“黑板”上推演,學生則在課堂上“埋頭記筆記”,課后“背概念”、“做習題”等,課堂氣氛較沉悶,這種機械式“教”和“學”的方法不利于學生統計思維的訓練機統計分析能力的培養,與社會需要的經濟管理人才的新要求不相符合[6]。

三是高校經管類課程基本上都采用了小組案例分析或小組作業講解的教學方式,然而小組內完成作業的往往就一兩個同學,搭便車現象無處不在,掌握所學知識點的也往往就一小部分同學,小組作業變得華而不實。

二、結合統計軟件開展應用統計學教學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經管類專業“應用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與應用統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相背離。應用統計學課程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解釋統計資料,并能從中得出結論的基本技能。教師在講解應用統計學這門課程的時候,應緊密結合這一目標,盡量減少數理上的推到論證,著重講解統計方法的應用及其在計算機上如何實現,讓學生在Excel、SPSS等計算機軟件操作過程中去體會數據整理、分析的統計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統計理論講授的枯燥性,統計軟件的將統計數據形象化,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

Excel2007或2010、漢化版SPSS操作界面友好,操作方法簡便、輸出結果簡潔,還可以進行不同程度的美化。最重要的是Excel和SPSS只需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就可以進行統計分析,省去了人工進行復雜數學計算的過程,也省去了畫圖的過程與時間。而且Excel和SPSS更注重菜單式操作,不需要編程實現計算,學生更容易掌握。順應統計學的發展趨勢,以及社會對統計人才的能力要求,結合統計軟件開展統計教學體現了以素質教育、能力培養為主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切實提高學生統計分析的能力。

三、結合統計軟件開展統計學教學的方式與途徑

1.選擇適用的教材

不要選用數理推導過多的統計教材,而應加強案例教學,側重介紹統計方法的適用性和對統計軟件的輸出結果進行解釋與推斷。國內教材如賈俊平編著的《統計學基礎》內容編排得較為不錯,注重案例教學,但只有一些基本的Excel操作步驟,缺乏SPSS軟件的操作步驟。然而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結合統計案例,通過Excel和SPSS軟件來進行教學,更有利于學生吸收和消化。比如,講解關于調查問卷的設計,如果純粹從理論上講解問卷設計的方法、原則,難免落于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可以拿些現實中的問卷以幻燈片的形式放映出來講解、剖析并組織學生討論,這樣的教學形式更鮮活生動[2]。當然,多媒體課件的設計、統計學案例的準備以及在Excel和SPSS軟件中演示也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分小組開展統計學基礎學習與課后鞏固,并采用抽查組內成員的形式進行考核

對于經管類學生,開展這門課程的最重要意義是使他們形成統計學思維,利用統計學來解決實際的經濟和管理類問題。因而在對應用統計學這門課程的考核,不應僅僅停留在基礎理論概念等的考核上,更重要的是考核學生對方法的掌握與應用程度[5]。結合我院學生應用統計學學習情況,我們可以通過小組完成作業,抽查個人到講成習題講解的方法來完成考核。具體的考核方式有以下幾個步驟:1)將全班同學按5-7人的規模進行分組;2)每完成一個知識點的講解,就給各小組布置上機操作的作業;3)安排習題課,從每組中抽點一位同學講解老師布置給所在小組的作業;4)要求學生不僅小組完成作業,而且組內成員必須掌握解題方法,并且能講出來讓全班同學明白;5)根據學生習題講解的表現情況給出相應的成績評定,并把此成績作為小組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這種方式,加強了團隊內的合作,迫使組內的同學自己動手操作,掌握數據分析、數據解釋與數據推斷的過程,杜絕搭便車的現象。而且以小組作業的方式在課堂上讓同學們自己進行知識點的講解,一方面分享了學習經驗,鞏固了應用統計學的基礎,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總結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模式。

3.采用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指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將采集到的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實踐中的真實事例,加以典型化處理而形成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案例,以供學生們分析、思考、討論并作出各自判斷的一種教學模式[3]。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用統計學的案例教學法可分幾個階段進行:

1)案例討論前的準備階段。教師根據課堂教(下轉第243頁)(上接第240頁)學要求選好案例,在理論課講解完成后,教師將相關案例發給學生,給予學生以充足的課外時間了解案例的背景,統計數據的構成,指標之間的關系等。師生雙方的充足準備是案例教學成果的重要基礎;

2)案例分析討論階段。學生通過分析案例,提出問題存在的各種可能性,探討可利用的統計方法,找出問題的主要原因,并根據案例中提供的數據和材料進行分析、解釋、判斷,進行決策等。

案例分析過程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討論過程,教師要善于在討論過程中啟發和引導。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吸納知識、運用知識的主動出擊者。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辨、分析應用理論知識的綜合能力。

四、結論

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應用統計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選用適當的教材,使傳統的理論教學與Excel和SPSS等軟件有機結合,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降低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分組展開統計課后練習與知識鞏固,使學生養成互幫互助、共同分享,以及自主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合理設置統計案例,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經管類的應用統計學教師,應結合統計思想、統計軟件和統計案例的教學法來進行應用統計學的課程講授。不僅要有扎實的統計理論基礎,還應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從經濟管理的專業出發,設計符合學生專業的案例;具備熟練應用Excel和SPSS統計軟件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加強知識的深度,拓寬知識的廣度。

應用統計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更重視對軟件輸出結果的理解和分析,對統計分析結果的理解及其現實意義的解釋比工具的掌握更為重要。做到讓學生學會用數據來分析管理的現象和經濟意義,為決策提供參考的依據。順應社會對統計人才的能力要求,切實提高學生應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經管類專業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賈俊平.統計學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袁俊.企業統計方法的實踐與應用[J].機械工業標準化與質量,2002(10):23-27.

[3]羅亞非,朱遠程.經濟管理專業“應用統計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統計教育,2005(08):

19-21.

[4]歐陽敏華,祝建文.SPSS軟件在非統計專業的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J].統計與咨詢,2007(5):72-73.

篇(8)

《衛生統計學》既然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是預防醫學專業必開的基礎課,統計學課程的設置就應該遵循“淡化理論,著重技能,強調應用”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具備收集和整理統計資料的能力,其次要掌握根據分析指標正確選擇統計分析方法以及規范撰寫統計分析報告等技能,最終做到熟練地將統計理論思維結合到專業思維上,以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1]。傳統的統計學教學模式不容樂觀,即使預防醫學專業的很多人學了多遍統計學仍不得要領,不會將實際問題正確地轉變成相應的統計學問題,一用就錯,臨床等其他專業的這種情況可能普遍,更加嚴重的是在醫學研究中統計方法的誤用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倫理問題。學生數學基礎較差,統計素質較低,缺乏使用統計思維“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缺乏正確使用統計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專業能力的發揮造成困擾。上述問題的癥結在于教和學兩方面:一方面在進行醫學統計學教學時,采取單一的正面灌輸的死板方式,結合統計學本身就跟數學息息相關的學科特點,就會使學習者僅有的一點學習興趣蕩然無存,使他們感到統計學難學難懂難用,枯燥乏味,甚至望而生畏;另一方面,醫學專業的學生“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模式,導致他們在《衛生統計學》課程學習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難和瓶頸,也給課程的教學人員帶來了大量的難題和困擾。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結合該課程的特點及培養目標,我們對課程教學改革做了一些嘗試性的探索工作。

 

一、轉變教學思路

 

將教學目標從讓學生理解統計學方法的原理、掌握統計學分析過程和步驟,轉變為讓學生理解統計學基本概念,了解統計學方法的原理,掌握統計學分析方法的應用條件,正確應用各種基本統計分析方法。教會學習者用辯證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用透視的眼光去洞察事物,掌握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統計思維模式。統計思想的精髓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但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進行統計處理的問題呈現出一種“表現型”的面貌,直接根據這種常常帶有假象的“表現型”盲目地去按照統計學教科書上的“標準型”進行套用,出錯的概率極大。這就要求人們在運用統計學方式時,必須先將“表現型”的本質——“原型”剖析出來,進而將“標準型”套用在“原型”上,這樣極大減少了錯誤的發生,進而有利于提高統計學的正確運用水平和科研工作的質量。傳統的統計學教學內容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公式的來源、簡單推導和詳細的手工計算過程,分析結果的正確解釋和結論。在這些內容中,公式的推導有利于對公式及其概念的理解和記憶,手工計算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式的印象,但對醫學學生而言,公式推導過程已很困難,更不論記憶這些冗長的公式了。更重要的是公式的推導嚴重消磨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我們首先對教學思路進行了調整:把教學重點放在理解統計學的基本原理、掌握統計學方法的應用條件和培訓統計學思維上,而不是煩瑣的計算過程或數學算法的講解[2]。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掌握統計學基本概念和理解統計學方法的基本原理,重點講解統計學概念、基本原理,強調統計分析方法的使用條件,培養學生的統計學邏輯思維能力,減少對數學公式及數學推理過程的灌輸,淡化相關統計公式的要求,最終達到學生的學習與實際工作需求緊密銜接的目標。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1.將灌輸式教學改變為啟發式教學。教學時注重教育的多樣化和多層次化,讓學生掌握搜集、整理資料方法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學會用辯證的思維去思考問題,用透視的眼光去洞察事物,掌握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統計思維模式。上課過程中將教師直接灌輸改為教師應用實例或某個問題引導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更好地發現問題,這樣更好地激起了求知的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很好發揮主動作用,配合好完成教學任務。

 

2.在《衛生統計學》課程中增加案例教學內容。僅僅停留在書本上的統計教學不再適應目前醫學科研的發展需求,因此應將案例式教學加入到統計課程中。案例式教學法能夠克服傳統教學方法僵硬死板的缺陷,充分發揮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的優點。在《衛生統計學》課程中加入案例式教學,不但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統計文獻的能力,還能通過案例培養他們在統計文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學生正確利用資料和文獻的能力;案例中會涉及到不同學科的內容,通過案例鍛煉學生多門學科進行融會貫通,進而引導他們勇于創新;在案例討論課堂上,學生們會就自己的觀點進行激烈的討論,討論過程中讓他們學會傾聽,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授課過程中,我們發現案例式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效果提高。

 

3.培養統計分析軟件的實際操作技能。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計算器教學已經逐漸被淘汰,各種統計分析軟件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理論課教學工作中,每講授一種統計學方法都隨之加入統計分析軟件的講解和實驗,給學生講授各種統計數據的記錄方式、相應統計學方法的軟件操作過程以及軟件輸出結果的讀取,將統計學結果結合上專業知識做出解釋。讓體會到借助統計學軟件實現復雜統計學分析方法的簡便性,使學生克服對《衛生統計學》課程的恐懼心理,加強學生應用統計學方法解決醫學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統計方法應用于醫學實踐。實驗教學的內容采用教師講授與學生上機結合的方法,經過自己上機親自操作,更深入理解了所學的理論知識,要求學生掌握數據庫的建立、菜單的操作及結果的解釋。實習課的內容也是由淺到深,由例題數據類型到實際收集的原始資料的類型,這樣統計學實習課不僅擴展了知識面,獲得了分析處理數據的手段,還加深了學生對統計學知識的理解,激發了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更重要是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改革考試模式和內容,合理評價教學效果

 

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無論是哪種課程都將考試視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長期以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衛生統計學》考試都是采用閉卷筆試的方式。不可忽略閉卷筆試的方式對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作用,但絕大部分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機械化地死記硬背,這樣根本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們將統計學的考核思路和內容圍繞教學思路做了相應的改革,減少了“名詞解釋”和“簡答題”這些需要死記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題型比重,增加了“綜合數據分析”和“案例辨析”等題型,將重點放到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靈活應用統計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試題形式以考查概念理解和知識融會貫通能力為目標,廣泛地涵蓋課程的學習內容,一個題目中會涉及到多個章節的內容,客觀地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分為理論知識的考核和統計軟件應用能力考核兩部分。

 

1.理論知識的考核。統計學的理論知識主要包括概念、原理、案例分析、統計思路等,這部分以筆試形式進行。但不局限于死記概念和原理,需要學生能夠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利用“案例辨析”這一題型,考查學生對理論的理解程度。目的是要考核是否能夠將所學統計方法正確進行應用,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

 

篇(9)

數據統計是初中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生活各方面息息相關.學生掌握數據統計的方法,對于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有重要作用.教師有效實用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掌握數據統計具有重要影響.

一、通過講解,使學生形成統計的基本概念

教師講解是初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教學方式.初中階段的學生往往缺乏自學能力,理解能力也有待于提高,對于統計的基本概念缺少基礎的理解,所以教師的講解是學生進入統計部分學習的第一步.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當今世界已經成為一個信息化的世界,信息的表達主要是通過對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如天氣預報、體育比賽等,都是通過對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將信息傳遞給群眾.在數學統計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向學生解釋統計的基本概念,包括統計學中的中位數、眾數、平均數等,還要向學生舉例解釋統計學對生活的影響,如可以通過比分等對體育比賽中的勝負做出判定.在統計的基本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寫出大量10以內的數字,如3、2、4、6、8、6、6、4、3、3、9、9、2、0、8、7、7,事先向學生說明統計學中平均數是指在一組數據中所有數據之和再除以數據的個數、眾數是指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據,一組數據可以有多個眾數,也可以沒有眾數等基本概念,與學生互動,提出問題:上面一系列的數字中平均數是多少?眾數是多少?這樣,在學生了解統計學基本概念的同時,使他們的應用能力得到提高.

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統計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能夠促使學生掌握知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來引導學生探索統計學知識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有意義的.教師可以通過任何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學生最感興趣的運動是什么引起話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之后舉出一個有關足球比賽的例子,如甲隊、乙隊、丙隊進行循環足球比賽,比賽情況為甲隊:勝2,負零,平零,進球數為6個,失球數為2個;乙隊:勝1,負1,平零,進球數為4個,失球數為4個;丙隊:勝零,負2,平零,進球數為2個,失球數為6個.提問學生從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分析其提供的數據的正確性,得出最后的具體正確的比分.統計是建立在數據的基礎之上,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是比較枯燥無聊的.因此,由體育比賽吸引學生的目光,再通過學生對比分的好奇,促使學生積極探索,從而對統計知識的學習更加有興趣.

篇(10)

【關鍵詞】

統計思想;統計工作;影響

在當前我國統計工作中,認清統計的真諦、領會統計思想,對統計本身來講,有利于提高統計水平和統計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對外界而言,有利于樹立別的工作及別的理論不能取代和比擬的統計權威。

一、統計思想簡述

統計思想是指統計工作中應樹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上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基礎,是人們行動的指南,也是統計工作中應遵守的指南。這里統計思想是指統計不同于別的學科所特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樹立統計權威的基礎。

統計的總體思想使統計始終要站在研究對象的整體角度來看問題,形成了大量觀察法和大數定律等一系列認識規律。所謂“站得高,看得遠”、“把握大局”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這要求統計工作者在工作中,做到萬變不離其宗。因為,總體資料是由作為承擔者的個體身上搜集后綜合而來的,而個體資料千差萬別,有些界限還不好判斷。這時就需要站在總體的角度,看哪些符合總體要求,哪些不符合總體要求,避免“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避免偏離統計本身的功能。

二、統計思想的幾個方面

1.均值思想

均值是對所要研究對象的簡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幾乎涉及所有統計學理論,是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它告訴我們統計認識問題是從其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側重點不在總規模或個體,體現了數量觀和推斷觀。均值思想也要求從總體上看問題,但要求觀察其一般發展趨勢,避免個別偶然現象的干擾,故也體現了總體觀。

2.變異思想

統計研究同類現象的總體特征,它的前提則是總體各單位的特征存在著差異。如果各單位之間不存在差異,也就不需要做統計,如果各單位之間的差異是按已知條件事先可以推定,也就不需要用統計方法。統計方法就是要認識事物數量方面的差異。統計學反映變異情況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變異”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可以說,均值與方差這兩個概念分別起到“隱異顯同”和“知同察異”的作用。平均與變異都是對同類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觀度量。

3.估計思想

估計以樣本推測總體,是對同類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認識方法。使用估計方法有一個預設:樣本與總體具有相同的性質,樣本才能代表總體,但樣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響,在估計理論對置信程度的測量就是保持邏輯嚴謹的必要步驟。

4.相關思想

哲學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在變化中,經常出現一些事物相隨共變或相隨共現的情況,總體又是由許多個別事務所組成,這些個別事物是相互關聯的,我們所研究的事物總體是在同質性的基礎上形成。總體中的個體之間、這一總體與另一總體之間是相互關聯的。相關概念表現的就是事物之間的關系。

5.擬合思想

擬合是對不同類型事物之間關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個單一的關系必須依賴其他關系而存在,所有實際事物的關系都表現得非常復雜,這種方法就是對規律或趨勢的擬合。擬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趨勢,趨勢表達的是“事物和關系的變化過程在數量上所體現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預示的可能性”。

三、統計工作

統計工作應包括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統計信息應用和等D個環節;而作為統計工作成果的統計資料顯然應包括調查的原始資料,整理的系統資料和分析的深度加工資料;統計學研究統計工作的全過程,同時也研究統計資料的可行性、可信性和可用性。3個涵義之間存在著嚴密的辨證關系。

統計工作的5個環節中,設計是基礎,說統計學是方法論的科學,最主要的就體現在統計設計上;統計工作能否達到目的,關鍵也在于設計。若把統計工作看作是產品生產過程,統計設計就相當于產品設計,統計調查就是施工,統計整理就是組裝,統計分析就是質量檢驗與分析,統計信息應用與就是廣告宣傳與銷售。每一環節都具有很強的技術性,但設計和分析是技術性、理論性最強的工作,統計的特殊功能也主要體現在這兩個環節上。統計設計實際上是告訴操作者怎樣去調查,怎樣去整理;分析與信息就是告訴用戶統計可以達到什么目的,而這些目的是別的專業達不到的。發達國家為什么對統計如此重視,聯合國為什么專門設立統計委員會,關鍵也體現在這兩個方面。

今天的社會,統計已相當發達,無論是資料搜集方法研究,還是統計規律研究,其目的都是為了認識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或者說認識統計總體。統計工作者從調查開始到整理出對外服務的系統資料,這一過程使人們對統計總體的外貌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如果我們能再從數字后面找出內部特征,就能總結出現象發展的規律性,結合社會經濟運行的法則,就可以提出管理社會經濟的有效建議。統計指標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系統,由統計指標所核定的數量是有科學涵義的,指標之間是有嚴密分工的。因此,統計分析是別的分析所不能比擬的。

四、統計工作如何改進

統計學雖然在20世紀已經取得了無可比擬的偉大成就,但還沒有成熟為一個具有完整穩固基礎的知識領域,因為就統計學的研究對象而言,其所能涉及到的范圍是如此之大、我們所面臨的未知是如此之多而不得不需要不斷夯實和拓展其學科基礎,以保證統計學定量認知的職能與功能。所以,從人類不斷增加和提高的對統計的要求出發,我們要更強調多學科的交叉與相融,要不斷汲取其他相關學科例如數學、復雜系統科學、混沌學、仿真學、計算機學等的最新發展成果來補充、拓展統計學的基礎,否則,統計學的發展就會缺乏生命力,就會裹足不前。

在市場經濟時期,全面系統的統計工作卻需要具有一定統計業務基礎、專業技術和相對固定的統計人員來完成。相對穩定的統計隊伍,可以積累經驗,為企業管理做出更大、更快捷的貢獻。如果責任心不強、上進心不足、業務素質低下,勢必貽誤正常工作。統計人員要善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才能勝任本職工作。同時,企業單位,行業系統,尤其是企業集團需要具有責任心、富有時代感,并有開拓創新精神與較高業務素質,能帶領同事一道學習與工作的統計負責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統計學在我國的地位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受重視,統計思想體系也越來越完善,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的統計工作將會不入更高的一層臺階。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國內經濟發展的現狀 下一篇: 土木與建筑工程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午夜精品高潮影院 | 亚洲欧美日韩一香蕉 | 中文字老妇女偷乱视频在线 | 日本精品二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亚洲日韩精品一区 | 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