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7:05: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特色文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富有,國家正逐年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學校,特別是農村小學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學校的房屋建筑比以前漂亮了,學校內的設備設施也逐漸現代化了,學校教師素質正通過各種形式學習、培訓在提高,農村學校也在逐漸向城市里的學校靠攏,城鄉之差正在縮小。這也是在落實均衡教育的工作要求。
要辦好一所學校,讓人民滿意,這所學校應該有特色文化,才會有高的教育質量。學校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它體現了一所學校的校風。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能給師生創造一個有形而莊重的心理“磁場”,能在無形中統攝全體師生的靈魂,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魅力。
現在應均衡教育工作的要求,農村學校也在狠抓文化建設,美化校園,綠化校園。校園里,教室里,廁所里,操場上,走廊上等學校處處都顯現出文化氛圍。看上去,學校的環境美了,在“形”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然而,身在這所學校工作和生活的人受到了多少教育,多大熏陶,他們的思想、言行,有多大變化,整個學校彰顯出的團隊精神和氛圍,也就是在“魂”上又有多大變化,這是值得觀察、期待和思考的。“形”的建設必須為“魂”的提升服務。
由于中國國情決定了農村小學因資金投入而造成了文化建設起步晚,底蘊薄。所以農村小學文化建設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定好位,不要去追求什么高大上,只要找到適合自己學校發展的且有特色的文化就好。那么如何根據自己的學校,因校而建,打造出自己的,與眾不同的學校特色文化,辦出特色學校呢?我認為應在一下幾個方面去思考:
首先,挖掘出學校文化的“魂”,也就是說,這所學校的文化建設,“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要把它的內涵和外延明白而清晰地定義出來。我認為這個“文化”可以根據學校的歷史和發展,結合著學校已有的文化,或是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而定。比如,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所體現出的精神文化,地域形成與發展所產生的文化,當地人民生產與生活所形成的文化,這些文化都是有土有根有特色的,是接地氣的文化,很容易在學校這塊土地上生長繁盛的。當然,在挖掘學校文化的時候,應遵循這幾個原則:
第一、政策性原則。就是要符合黨的教育方針,符合國家的人才培育的要求,符合新時期教育發展的要求,符合學校自身發展的要求。
第二、獨立性原則。沒有獨立精神的校園文化無異于沒有校園文化。學校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具體環境,進行具體的設計定位。
第三、可持續性原則。文化建設從有形的硬件建設到內化成人的思想,再物化成人的行為,這需要一個過程,這過程所需時間因校因事因人而異。它對人的發展,對學校的發展必須是可持續進行的。
第四、效益性原則:學校的文化建設是用來助推學校的發展,是用來培育人才的。所以學校的文化建設必須有益于學校的發展,人才的培育。
挖掘學校文化,定位學校文化,這第一步很重要,它決定著學校發展的方向和效果。所以一定要多方征求意見,反復論證,最后才做出適合自身學校的“文化”決定。
其次,擬定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方案制定的好與否直接影響著文化建設的效果。因此,方案的擬定是很重要的。在擬定方案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主題性原則:學校的文化建設,從硬件看,表現的形式很多:草木、建筑、文字、畫面、雕像等等;從類別上看,可分為:制度文化,校園文化,班級文化,走廊文化,廁所文化,廚房文化等等。不同的地方,用恰當的形式,宣傳著不同的文化;從軟件上看,就是要在不同的時間,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文化教育活動。這些零碎的、板塊的文化必須有一個小的主題文化,各小的主題文化加疊在一起,就是學校擬定的文化。
第二、可操作性原則。所謂可操作性,指的是方案要具體,要細化。不僅是在時間上可操作,還要在資金、人員、制作、使用等諸多方面可實施才行。
第三、科學性原則。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的一項整體工程,它涉及面廣,需要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學校應精心統籌,科學規劃,合理安排。
第四、藝術性原則。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有藝術眼光,要讓學生通過學校的設施、氛圍等,處處受到藝術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校園環境的綠化、美化,應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諧統一,給人以爽心悅目的感覺;學校文化活動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學性和藝術性于一體,努力使活動開展得新穎、活潑有趣,使校園文化對青少年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們主動、熱情、積極地參與其中,從而使他們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靈在無形之中得到凈化。
第五、直觀性原則。校園文化建設。從硬件上講,就是要讓學校這塊有限的地域和空間發揮無限的教育作用,做到教育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所以,文化建設中的每一個單位物體,直觀性要強,師生一看就能讀懂,從中受益。
第七、教育性原則。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場所,校園文化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須突出教育性特點,時時、處處把握教育性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潛在的導向功能。
第八、長期性原則。學校文化是一個學校在長期經營中形成的,其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反復的過程。因此,在設計上要從長遠考慮,不要今建明毀,浪費教育資源。
最后是方案實施,這環節至關重要。再好的方案,如果執行不了,那也就是空談。在實施的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個結合。
一、整體與局部的結合。在實施方案的時候,既要考慮文化建設的整體性,又要考慮各板塊文化建設的局部性,要協同實施。
2、精心設計,創設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我校在加強美化綠化的同時,從現實出發,因地制宜,利用走廊、墻壁創造文化氛圍,師生共同制作宣傳欄、壁報欄,給校園植物制作說明牌等,讓學生無論走在校園的哪個點上,都能感受到深深地啟迪,都能受到優良地教育和知識的熏陶.
3、校園書香文化的建設:以“追尋生命厚度 盡享陽光人生”為主題,以書香校園建設為中心,讓教師學生在讀書中幸福成長.有計劃地開展讀名著佳篇活動、經典古詩文誦背活動、讀書比賽活動等.加強圖書館、閱覽室等建設,創設優越的讀書學習環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讀書活動中去.由此取得的成果是振奮人心的:2010年學校獲臨淄區書香校園建設先進單位,2010年7月全國第九屆新教育年會在海門舉行,我校作為我區農村小學書香校園建設代表參會,并在大會上做了專題展示.
4、課程文化發展逐顯特色:在陽光課堂構建方面,以理想課堂為目標,以培養學生興趣為主線,努力形成生成、動態的陽光課堂;在陽光體育課程構建中,以陽光大課間、師生陽光體育活動為載體,以“讓笑聲溢滿校園,讓運動感染你我”為目標,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豐富陽光體育;在特色校本課程上,首先以大閱讀為載體,開設《頌千古美文 做陽光少年》古詩文經典閱讀課程,配以豐富多彩的書香活動展示,形成特色文化閱讀課程;再者是以德育體系建設為主線,開發德育讀本《童年在四季中走過》,以主題班會、心理健康課、課外實踐教育課為平臺通過閱讀、活動、操作等深化德育課程.
5、師生行為文化建設方面:首先在陽光教師的發展上,以“擁有陽光心態,盡享陽光工作,哺育陽光少年”為責任目標,加強師德建設,打造品德高尚的教師隊伍,加強教師讀書評價,提高教師文化素養水平.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淄博市教師十不準為標準,以“愛與責任”為核心,引導教師真誠的熱愛事業,熱愛人民,熱愛學生 .再者是在陽光少年發展上,以素質教育、興趣教育為載體,通過班會、校會以及各種活動,如演講比賽、感人事跡故事會、獻上一份愛等活動,培養尊重、理解、關心他人,合作、奉獻精神,形成學生自強不息、奮發有為、樂觀向上的人生追求,加強學生善思、樂學、合作、進取的學風,讓他們具有把握現實,面向未來的胸襟等等,并以班級為單位,以學生星級評價、德育評價為展臺,形成班級特色文化氛圍,著力塑造具有陽光心態、富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多才多藝陽光少年.
選取小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小學生在學生群體中有其特殊性:{1} 小學生識字有限,書面閱讀的活動屬于起始階段;{2} 由于識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學生閱讀的選擇余地不大,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故選擇傾向于受到生活中耳濡目染的影響;{3} 小學生的家庭依賴性較大,家庭人口結構、職業結構以及教養方式對小學生影響較大。所以小學生在課外閱讀上表現出以下特點:{1} 流行書籍傳閱較快。我在調查中發現,小學生喜歡看“流行書籍”,像一些熱播動畫片、兒童劇的出版物等。在豐都縣還有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關于鬼故事的小雜志、漫畫都受到學生的歡迎,甚至一些傳奇冒險故事也被他們所喜愛,比如沈石溪的動物小說。{2} 讀書目的性不強。很多小學生認為,課外閱讀是完成家長、老師布置的任務,所謂的名著、小說,只挑選其中故事性強或是有插頁的章節讀,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不去考慮小說或名著中人物在當今社會有何意義,做讀書筆記的學生更少。讀鬼神小說也只是貪圖刺激,以及用于在同學面前講述時炫耀。
相對來說,中學生的獨立性大大增強,基本漢字已經能夠全部識別及理解,再加上見識、閱歷的增長,中學生的興趣出現多樣化的表現,故此,他們的閱讀選擇余地較大、自主性強,出現多樣化的傾向,當地文化的影響并不如小學生表現得明顯。
二、重慶市豐都縣的特色文化
豐都,自古以來就是很有特色和名氣的歷史文化小鎮,以其“鬼文化”而蜚聲中外。這里流傳著許多鬼神傳說,《 西游記 》 《 聊齋志異 》 《 說岳全傳 》 《 鐘馗傳 》等許多文學名著對“鬼城”豐都均有生動描述,頗富傳奇色彩。這里因各種陰曹地府的建筑和造型而著名。每年農歷三月三“鬼城廟會”,車船爆滿,游人如織;“陰天子娶親”“城隍出巡”“鐘馗嫁妹”“鬼國樂舞”等民俗民風游行表演,驚奇諧趣,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但丁的《 神曲·地獄篇 》將地獄作了仔細的描繪,然而他無論如何也確指不出地獄在什么地方,而豐都可謂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唯一一處“確知”的“地獄”所在,雖然對于這種信仰僅限于華人世界。因此,在世界宗教文化中,豐都鬼城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
關于鬼文化,世界各國皆有,至于鬼故事,從詼諧到恐怖,更是無處不在。但像豐都這樣,有關鬼文化的內容如此集中,形式如此多樣——從宗教到民俗,從文學到藝術,從戲曲到詩歌,從雕塑到繪畫,從飲食到雜物,無所不包,無所不具——卻是世界其他地方所沒有的。這里集中了鬼文化最豐富、最完整、最系統的資料,而這些資料又是最形象、最生動而最具體的,因而其作用和效果是任何僅從文字資料或文學角度表現的鬼文化所不能企及的。鬼城文化在當地具有很深刻的影響,以獨特的鬼城文化為依托,豐都縣的各種媒體上也充斥著鬼神的故事。當地人們在閑暇之余,也經常以聽到的、看到的鬼神、靈異故事為談資。
三、豐都縣小學生閱讀選擇的現實情況
據本人在豐都縣進行的非正式問卷調查和訪談,參與調查人數為45人,其中1~3年級的小學生20人,4~6年級的小學生25人;男女小學生人數隨機。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調查中涉及的“鬼城文化”主要是指以鬼故事為載體的文化形式。調查中涉及小學生平常的閱讀內容(見表1)、閱讀途徑(見表2)、對鬼城文化的喜愛程度(見表3)等,并以訪談的形式了解了學生家庭結構及家長文化程度。
綜合三個統計表格,我們可以看出:在小學階段,低年級的兒童課外閱讀量少,大多是通過家長或者老人的口耳相傳獲取鬼城文化,表現出對鬼故事的好奇,并且不排斥鬼故事;高年級階段的兒童課外閱讀量相對較大,有不少涉及童話、寓言故事,但仍表現出對鬼故事、靈異故事的喜愛。
為何豐都縣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會出現以上的特點?以下對可能的影響因素作一些嘗試性解釋。
然而,該校長并沒有因為這些成績而受到好評。他任職6年后,被調到另一所學校任副校長。因為在他任職期間,該校的學科成績一再下降,學校教師之間不團結,許多教師覺得在該校沒有奔頭,產生調離學校的念頭。該校長調走后,這所學校的乒乓球特色被當做“麻煩”而被放棄了。
案例2
某校是所新辦學校,第一年招生時,很多家長都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到該校就讀。為了盡快獲得老百姓的認可,該校把創建科技特色學校作為創新點之一。校長率領中層干部到省內多所科技特色學校考察,發現大多數學校創建科技特色都只是以“科技興趣小組”的形式出現,以獲獎為目的。這些都不符合該校長的想法。后來,該校以蘇霍姆林斯基“學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為理論依據,確立了“多建項目,全員參與”的小學科技教育思路。學校開設了機器人、電子百拼、小魯班機床等近20個項目,供全校學生選擇。這些項目的輔導教師全部由學校教師兼任,教師邊學邊教。學校每學期還組織2個~3個諸如“雞蛋降落”等校園科技活動,在語文課中開展“實驗作文”教學,在校園里張貼科技教育標語,在操場旁邊豎立科學家頭像,在櫥窗里張貼學生的科技手抄報。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校園充滿科技氛圍。學生非常喜歡學校的科技活動,喜歡到科技樓里參加各種動手項目;很多教師也喜歡科技項目輔導工作,有位教陶藝的教師還因此獲得了全國一等獎。經過5年的努力,該校已經成為當地最好的學校,招生時門庭若市。學校被評為市、地區級科普特色學校,市教育局已將該校作為全市學校的學習標桿。
分析
2.結對發展,以優帶新。要求基層學校以“1+1”結對共建的形式開展工作。即,一所具有較好學校文化建設基礎,已經形成較為鮮明的學校特色和文化品牌,在特色課程建設中有著成功經驗的學校(下稱共建學校),結對幫扶一所具有一定學校文化基礎和特色項目基礎的,亟待通過學校文化建設,發展特色文化的學校(下稱建設學校)。“1+1”結對學校由學校自主申報,區教育局推薦,市教育局審核認定。先行學校與建設學校應正式簽署協議,明確結對幫扶工作方式、特色文化建設規劃、特色文化建設目標,并就建設成果接受市、區教育局考核評估。
3.市區聯動,強化保障。為強化項目工作保障,市教育局、市財政局聯合下發文件(寧教初[2014]13號),明確了各區教育局是實施學校特色文化建設工程的責任主體,要求設立專項經費切實保障項目建設和管理的需要。對經認定的每個特色文化建設項目,在市教育局、財政局給予20萬元經費獎補基礎上,各區按每個項目不少于40萬元安排配套經費。在過程管理機制上,市、區教育局將依據項目建設規劃,加強對項目建設情況的檢查視導,對建設成果進行驗收評估,并將共建學校對建設學校的幫扶力度和實際效果作為考核評估的重要內容。市將依據相關考核評估情況認定一批小學特色文化建設示范項目并給于經費獎勵。
4.全程輔導,以評促建。市教育局將促進學校發展作為首要目的,注重從起點開始,全過程對學校進行培訓指導。先后邀請省、市有關專家,對申報學校開展了三輪咨詢、指導,在此基礎上,市局推薦6所學校參評立項為省級特色文化建設實驗學校,組織市級項目評審,確定市級項目實驗學校18所。2014年下半年,市教育局開展了小學特色文化建設示范學校培育對象的遴選,從已經具有一定的特色文化建設成效的學校中,確認12所,加大扶持力度,打造新的品牌學校,對全市進行示范引領。如此,形成了“品牌學校引領———示范學校培育———實驗學校提升”的三層次梯級推進機制。
二、階段性實踐成果及反思
1.完善頂層設計,規劃發展注重整體性。通過培訓引導和示范引領,項目學校進一步加強了頂層設計的意識。從辦學理念方面,對學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審視和完善,對環境文化、制度文化、課程文化的進行梳理和新的建構,避免了文化建設主題模糊,特色不明的現象。通過頂層設計,特色文化建設成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發展動力,體現了辦學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構特色凸顯區域性。區域資源是學校文化發展的重要依托,充分發掘學校所在社區的教育資源,是使學校文化與區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斷獲取社會資源支持,以利于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府西街小學的“詩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學的“古鎮游學”、東壩中心小學的“創意民俗”等主題,將特色文化和特色課程建設建基于區域歷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獨特資源,為特色的生成創造了很好的基礎。
3.關注辦學傳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續性。我們要求學校要避免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棄辦學歷史中已經形成的具有一定影響的項目,要注重在傳承中發展特色。古平崗小學的“悅動童謠”、孝陵衛中心小學的“悅心兒童劇院”,就是在學校十多年特色活動基礎上的課程化改造。
4.融入現念,發展特色體現創新性。不少項目學校借鑒當前國內外課程發展的先進理念,如SETM的理念、學習社區的理念,創新學校的課程實施方式,使得學校的課程建構更加貼近兒童學習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學“地鐵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學“故事農場”等概念的提出,就體現了與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綜合課程,學習方式體現活動化。我們強調學校的校本課程發展要有別于國家課程的形態,大力倡導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突出學習的自主性、選擇性和創造性的綜合性特色課程,為學生創造邊動手、邊認知,邊體驗、邊探究的學習機會,改變學生學習方式,體現課程的活動化。在申報評審中,我們已經發現,絕大多數學校已經摒棄那種領域單一的特色課程規劃,適合不同學生學習需求的綜合性、統整性課程已經更多出現。
6.重視基地建設,物化環境突出資源性。在物化建設中,每所學校不僅著力建設品位高雅、獨具匠心的學校環境文化,更將學校環境資源作為課程實施的支撐保障,注重將物化環境建設與課程特色結合起來,建設校內的課程基地。通過這一輪的建設,市教育局預期將完成10個左右的校內課程學習基地建設,并將實現基地的輻射功能。縱觀18所市級、6所省級特色文化建設學校的工作實踐,雖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認識,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總體而言,表現在:一是,一些學校在文化建設頂層設計中缺乏深層次的思考,對整體建構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理念系統、實踐系統和保障系統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著簡單化的現象,將一事一物一課程理解為特色文化建設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全局性;二是,在學校的教育愿景、辦學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較多,內涵寬泛,缺乏個性;三是,特色課程不能支持學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對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這一關鍵問題,把握不夠到位,存在著“特色文化是一個框,什么都往里裝”的問題;四是,某種意義上,學校文化是校長辦學理念的折射,但從校長心目中的學校文化走向全校師生文化追求的過程中,仍有一個解讀、理解、認同的過程,學校在特色文化建設過程中,不僅要加強自上而下的溝通、宣導,也要關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發揮教師、學生、家長、校外專家和社區人士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得文化成為共同的信念。
三、進一步加強區域推進工作的思考
1.凝聚共識,倡導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三個堅持”。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核心就是要促進每一所學校的發展,作為教育行政部門,在敏銳地認識到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問題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領、扎實推進是職責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將通過有力的引導督評,提升區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對特色文化建設的認識,使得每一個區都將“區域推進特色文化建設”作為促進每一所學校內涵發展、實現區域內小學優質均衡的重要抓手。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把握“三個堅持”的原則。一是要堅持“區域推進,整體發展”。區域推進學校特色文化建設是從整體上規劃、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進,是為了辦好每一所學校,促進所有的學校尋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與辦學實質的精神凝煉,以每一所學校良性的發展整體推進“教育名城”建設的宏偉藍圖。二是要堅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區域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是要每所學校成為“每一個”,而且是“獨特的一個”,學校的發展應當是差異均衡發展,避免同質化,以期實現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堅持“內涵豐厚,深入細節”。優質學校建設是一個優質化的過程,是通過改革過程中的“增量”與“進步”實現對學校自身的不斷超越,并非是一個靜態理想目標的追求。學校特色文化的重構、教師的能量提升、學生的學力提高、管理的科學規范等都折射出一個學校豐厚的內涵,區域推進學校特色文化的建設不只是建立學校的理念系統、形象系統或者打造一個品牌,還應深入至學校的每一個細枝末稍。
2.梯次發展,抓好特色文化學校建設的“三個層面”。因為學校發展的階段不同,我們要認識到在推進學校特色文化建設方面所存在的階段性。既要充分發揮先行學校的示范引領作用,又要使先行學校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鍛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著力與改造與提升薄弱學校的辦學水平,又不可忽視基礎薄弱學校的內生力量;既要關注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強弱兩頭,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礎的學校加快發展,盡快成為優質的特色學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響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這一類的學校,已經成為特色文化建設工程中的“先行學校”,成為“1+1”策略中的領頭羊。要充分發揮他們的示范引領作用,組織有關專家及學校領導、教師,對這些學校的特色發展歷程進行分析研究,提煉有效的特色發展范式,使得他們由特色品牌到學習樣板,更好地凸顯示范作用。同時,要在教育現代化的背景下,對這些學校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促進他們不斷發展。其次,要實施對已經形成一定辦學特色學校的提升工程。要幫助他們不斷理清思路,加快特色發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辦學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實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學校培育對象的評審,將這些學校作為工作目標,已經通過評審認定了一批,將對他們采取經費和政策的支持,孵化這些“準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強對基礎薄弱學校或新興學校的特色建設引領。這一批學校,以省首批認定和市跟進認定的20余所為代表,市教育局將與區教育局一起,進一步細化特色建設的工作舉措,通過強化管理、結對發展、專家指導、目標督評等有力手段,切實提升他們的建設實效。
3.重點推進,強調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的“三個結合”。特色課程是學校特色的根本表現,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學校文化特色建設工程的重點內容。要通過課程建設,使學校文化深入到課程與教學層面,實質性促進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
一是將特色課程發展與課程改革緊密結合。要引領學校認識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背景,學校文化建設應當與課程、課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緊密相融,圍繞國標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實施,結合學校的特色資源、特色項目,圍繞課程實施、課程管理和課程開發,使學校特色文化進入課堂和學科,與每一個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聯系在一起,與改進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相結合。市、區教育局在學校特色文化建設中,將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層學校的多方力量,切實加強對特色文化建設學校的督評和指導,將學校特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課堂教學改革與學習方式轉變等作為重要的著力點,努力改變文化建設與課程建設梳理的現象。
二是將特色課程發展與教師發展緊密結合。教師是特色課程開發的主體,作為主體,一方面,需要教師在開發特色課程的實踐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貢獻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實踐的機會有限、經驗不足,更需要教師在開發課程的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鍛煉,不斷提高自己開發課程的能力。學校應當把特色課程發展作為學校核心實力———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催化劑,將課程發展的全程,作為有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契機。我們將加強與在寧高校、研究所的聯系,開展多層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師課程開發、課程建設和課程實施培訓,推動針對課程發展的教師團隊建設,不斷打開教師課程視野,提升教師課程能力。
三是將特色課程發展與學生個性發展緊密結合。學校特色建設是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學校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學校,才可能培養出有個性、有特色的學生;沒有特色的學校,只能使學生成為“千人一面”的“標準件”。學校特色建設應大力倡導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突出學習的自主性、選擇性和創造性的綜合性特色課程,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潛能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地發展。
學校管理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質,又具有獨特性,一是學校管理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過程都包含著教育的內容,二是管理對象和“產品”的主體性不同。在學校管理過程中,管理者是人,通過管理要培養的學生也是人,而人又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關系,是學校管理的主要矛盾。換言之,學校管理是一項面對人、面對人的發展的工作,所謂科學管理、民主決策實際上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人的內在生命激情,使學校真正成為每一個師生的精神家園,就需要在精神上、情感上以及個人發展上對每一個師生予以關懷。因此,“以人為本”是學校管理者必須關注的,“以人為本”的學校管理文化也正是最好的一種管理文化。如何在學校中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文化,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樹立科學的管理理念。現代學校管理的核心包括兩個點:一是看在某種管理制度下每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另一個是看一個人在這種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嚴和有價值。這兩個點充分反映了人的“本體”地位和作用。從這個角度審視,學校管理要以充分尊重每一位師生為前提。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科學的管理理念,讓理念之光指引學校管理。作為校長要樹立“教師第一”的理念,作為教師要樹立“學生第一”的理念,把管理看作是一種“服務”。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要淡化“管”念,強化“理”念,要以提倡人的生存質量為目標,以造就人的成功為歸宿。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出“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2. 健全現有的管理制度。“沒有制度就談不上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任何一種制度文化的形成,都要經過一個“制度出臺――思想內化――行動踐行”的過程。要想讓學校的規章制度能夠被大家迅速接受并無條件地自覺執行,就要求我們學校的制度,首先必須是健全的,必須符合當前教育發展形勢,必須體現人文關懷的思想。因此,對那些不夠健全的制度要加以梳理修訂。比如領導及管理人員的崗位職責、各項工作的管理細則、制度條款、各項工作的考核評價指標、措施等等,在健全制度強化管理的同時,制度也體現人文關懷的色彩,突出“人本”內涵,使其影響深入到師生心理層面并發揮作用。譬如說,學校的人事制度要明朗化,財務制度要公開化,考核制度要民主化,科研制度要自主化,獎懲制度要公正化,培養制度要全員化……只有這樣,學校制度才顯出它的生命力與和諧性。
3. 形成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學校管理中,人是至上的因素,無論是培養人還是啟用人都應該積極踐行以下五條管理理念: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理念;相互欣賞、和諧致遠的人際關系理念;公平競爭、獎罰分明的有效激勵理念;恪守師德、開放研究的專業發展理念;全面推進、彰顯個性的人才培養理念,并依此在“選拔人與任用人,尊重人、愛護人與激勵人,培育人與發展人”這三個層面進行人本管理。
二、創建以尊重為內核的育人文化
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育人文化則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我校農民工子女占多數的實際情況,我們在學校中倡導“尊重教育”即:尊重個性、尊重差異,讓每一個兒童獲得成長的快樂;尊重實踐、尊重創造,尊重每一個孩子實現心靈喚醒。我們力求通過打造學校育人環境、豐富學校的學生活動讓這群被社會忽視的孩子找回信心得到尊重。
1. “尊重”的物化――環境育人。校園環境,是學校內部作用于學生的一切外界事物的力量的總和,是學校為創造良好育人條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建造的各種環境的總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校園環境和空間具有潛在無形而又巨大的影響力,其作用不可低估,對學生身心健康和未來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將環境育人也作為育人文化的重點。
一是尊重兒童的年齡特點,打造充滿童趣的校園環境。學校將重視對校園環境的綠化美化,鋪設草坪、種植花草,使校園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創造創建異彩紛呈的班級文化。學校在營建班級文化、創建班級特色文化的活動中,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班級班規、班訓等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隊會的設計等,充分體現班級建設的個性化,使班級文化建設異彩紛呈。三是尊重他人的勞動營建干凈整潔的衛生文化。校園文化建設工程對校園環境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關注學生的養成,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引導教育學生行為上自律,形成一種人人關愛校園環境、人人尊重他人勞動的良好氛圍。
2. “尊重”的內化――課堂育人。課堂教學是學校文化孕育與傳播的主陣地,倡導“尊重教育”只有貫徹到每位教師的教學活動當中,才能真正實現他的意義。學校、教師對于學生的尊重,應該深層次地內化為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過程、個性思維、知識基礎、獨立思考的權利的尊重。我們在這種思想的引領下,努力踐行著這樣的課堂教學標準:秩序井然,活力四溢;主動積極,優質高效;民主平等,正視差異;參與合作,個性發展。
在對我校教師、學生現狀進行深入理性分析的基礎之上,我們確立了我校校本教研的方向“凸顯小班化教學特色,扎實開展有效教學”。充分發揮我校班級學額小、生均教育資源相對豐富的優勢,扎實開展小班化教學的研究,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扎實實施有效教學,讓每一個孩子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我們在具有凱旋特色的校本教研方向引領下,確定了課堂教學“三步走”工程。第一步,規范常規;第二步,追求高效;第三步,彰顯個性。力求通過這“三步走”實現學校整體課堂教學水平整體提升。
3. “尊重”的升華――活動育人。學校教育歷來注重“活動育人”,即以學生為主體,以主題鮮明、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教育活動作為思想道德工作的重要載體,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位學生成為活動的主角,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動中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成長自我,學會做人做事,真正達到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目的。
針對我校農民工子女比例較大,大部分農民工子女由于家庭的特殊性,與父母交流的機會比較少,和城市孩子相比,缺少應有的來自社會和家庭的關愛的現狀,我們精心策劃一系列符合我校校情的學生活動,實施“尊重、關愛”教育。以“愛”作為紐帶與橋梁,從尊重與關愛出發,讓這些學生體會到集體大家庭的溫暖,體會到同學間的友誼與關愛。
三、創建以書為友的學習文化
在支撐學校成員成長的學校文化中,學習文化是核心力量。而學習文化的最佳表現就是“書香校園”的營建。
1. 教師――書香涵養。一位愛讀書的老師,必定能帶出一群愛讀書的學生;一群愛讀書的老師,必定能創設一個書香四溢的校園。因此,培養教師的閱讀習慣,讓讀書成為教師的自覺需求,讓讀書成為教師獲取知識的源頭活水,用讀書提升教師素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學習型教師隊伍顯得尤為重要。我校從2010年初開始通過購買、捐獻等途徑,建立了教師圖書室,鼓勵教師讀書,以待厚積薄發。學校為每位教師準備了一本讀書筆記,用以記錄自己的讀書心得和書中摘抄到的精彩片段。讀書活動開展初期,為了讓教師形成讀書的習慣學校硬性布置讀書任務,校長親自批閱教師讀書筆記并給每位教師寫批語,通過文字與教師進行讀書交流,極大激發了教師的讀書熱情,教師讀書活動漸漸由被動變為主動,從開始的學校布置任務逐步發展到學校推薦精品圖書,再到教師自覺讀書主動交流讀書收獲,現在讀書已在我校教師中蔚然成風。
2. 學生――書香浸潤。創設環境,強化每天讀書時間。學校統一安排閱讀時間,專用時間(讀書時段),專職老師負責,保證每天30分鐘的讀書時間,每班每周至少安排一次到閱覽室自由閱讀的讀書課,每次大假都必須留讀書作業,班主任每周檢查學生讀書的情況。
——題記
啟東市紫薇小學是一所城鄉結合部的四軌制學校。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有限的校園陣地,紫薇小學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面臨硬件方面的不足和缺失,學校不得不提高軟件的實力和質量。于是,校園文化成了學校開發和打造的重點。
作為學校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德育的隱形課程,學校在校園文化打造的初期,側重于關注校園“生態環境”的建設,其主要構建人性化的自然環境,創建花園式的綠化環境,把校園綠化、美化、凈化“三化”工作落實到位。此外,就是有限的櫥窗展示和班級文化布置。
在2015年,學校為了拓寬德育渠道,進行了大膽嘗試,并創辦了校刊《薇·成長》。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刊物,在傳播校園新聞信息、引導校園輿論走向、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學校自我宣傳的窗口,對外開放溝通交流的橋梁,更是校園文化的載體,體現著一所學校的精神風貌,于細微處見真心,于無痕處育真人。
在這個基礎上,學校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師生在校園里,眼睛所觸及的每一處風景都有文化的熏染?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為師生傳遞一種有溫度、有思想、有靈魂,并能無形間進行滲透的育人文化?
近年來,隨著學校不斷的嘗試和探索,一條富有學校特色且符合學校發展軌跡的氛圍文化線已初具雛形。薇,諧音“微”也,紫薇小學的教育于細微處見真心,于無痕處育真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于宇宙。學校以“薇·成長”為主題,打造了樓道文化、樓層文化和室內文化。打造期間,學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八禮四儀教育新常態指引下,積極整合陽光教育的資源與成果,深入倡導“彩繪童年,陽光一生”的德育核心思想,努力幫助孩子們學好人生第一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之成為立德樹人的新生長點。
一、“薇心”浸潤, 引領“薇行”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校園氛圍文明和諧,學生的言行會自覺地調節和支配。校容校貌整潔詩意,學生的情操會得到陶冶和提升。為了創設一個和諧優美的校園環境,我們的領導小組因地制宜,加大文化環境建設投入,對學校主要的行政樓暨學生活動的專用樓----知行樓,展開文化建設整體規劃,以此為突破口,為師生心靈的熏陶與成長提供展示的空間。
(一)廉政文化,清風化雨潤人心
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廉潔奉公、勤儉正德”這幾個醒目的大字。每次會議,全體教師都會經過于此,它們就如一縷清風撲面而來,用無聲的語言告訴大家: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增強職業光榮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做到依法執教、廉潔從教、嚴謹治學、潛心育人。孩子們以“廉”字標準相伴童年,樹立崇尚廉潔、誠信守法的意識,增強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能力,提高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教育他們要成為一個正直、有擔當之人。
(二)特色文化,靚麗名片精心造
作為江蘇省青少年科學教育特色學校,江蘇省首批STEM教育試點學校,中國STEM教育創新行動計劃種子學校和南通市藝術特色學校,特色就是紫薇小學就是紫薇小學的一張名片。
在科學老師的帶領下,一項又一項的科技小發明在紫薇園誕生,并走出校園,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一張張獎狀、一塊塊獎牌、一座座獎杯,無不向大家證明:紫小孩子有無窮的創新智慧,科技的魅力開出了無比璀璨的花朵!
充滿藝術氣息的校園文化潤育每個心靈,扎實高效的藝術課堂讓學生享受美,開展異彩紛呈的藝術活動讓學生展現美,合唱、舞蹈、陶藝、科幻畫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藝術修養在這里起步,每一位紫小學子努力爭做“知書達理、多才多藝、德智并舉、藝文雙馨”的好少年。
特色文化還體現在跨學科、多領域融合聯動的活動中。參與南通市籃球啦啦操、開展英語課本劇比賽、組織歌唱祖國快閃活動……亮點頻頻,精彩無限。
近年來特色學科的活動和成果,是榮譽,也是繼續前進的動力。每學年,學校不僅會定期更換活動照片,還會展示一批小科學家和小藝術家。
通過全方位的文化建設,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潤心踐行,身心得到了全面地發展。
二、“薇心”求道,傳承文化
問學樓,是學校主要的教學樓。每天師生們在這里進行知識的傳遞和分享,在這里進行思維的碰撞和啟發,在這里接受思想的洗禮和提升。
(一)以夢為筆,增亮生命底色
在問學樓東樓道的文化布置中,學校結合了“八禮四儀”和“中國夢想”兩個版塊。五千年的文明禮儀之邦,歡聲笑語訴說著文明的守望。“八禮”是日常養成,“四儀”是激勵鞏固。文明從孩子抓起,學禮儀,知禮儀,行禮儀,融入“愛、善、誠、勤、儉、美”的理念和價值取向,更好的促進學生良好品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夢想,是寄托,是希望,更是一種力量。學校希望每一位學生用智慧的腦、溫暖的心、實踐的手,共同涂抹生命的底色,成就美好的未來,做一個自強不息的接班人。
(二)立足學科,提升文化素養
問學樓西樓道里的每一層文化布置都和學科息息相關,語文、數學、英語、藝體……師生徜徉其間,猶如漫步知識與文化長廊,給人啟迪,使人奮發。
“溫故知新、敏而好學、學思合一”……一個個出自《論語》的成語既向師生展示了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學理念,又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師生的學習與生活,不斷完善自我;數學小百科通過一則則數學小故事,引領師生探究數形奧秘,深化理性思維;吳道子、徐悲鴻、梵高,一位位藝術大師,吸引著孩子們鑒賞藝術之美,開啟人生藝術之旅。
三、“薇行”足跡,見證成長
在樓道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隨之孕育的還有樓層文化和室內文化(兩者又稱班級文化區)。低年級“薇·希望”,中年級“薇·成長”,高年級“薇·幸福”,展示形式為學生繪畫、攝影、小報等,內容為學生自創自編,體現積極向上。
(一)走廊墻報,異彩紛呈彰顯特色
漫步問學樓走廊,各班級外墻上的文化布置常令人流連忘返。“薇·希望”、“薇·成長”、“薇·幸福”的主題鮮明,設計獨具匠心,布局合理美觀,圖片、書畫、手抄報、剪貼畫,形式多樣,寓知識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體,讓走廊充滿濃厚的文化氛圍,記錄著學生的成長足跡。
(二)班級環境,溫馨典雅彰顯內涵
對班級環境布置,如“黑板報宣傳”、“墻報專欄”等學校有詳實具體的要求。在體現班級特色的基礎上,班主任指導學生正確利用宣傳途徑,營造“溫馨教室”,打造積極樂觀的班級“輿論氛圍”,努力布置好富有班級特色和品味的美文角、書畫角、圖書角及班級宣傳櫥窗,讓教室的每一面墻壁、每一個角落都能成為教育之場所。
目前,學校的樓道、樓層文化圖文集合了夢想人生、八禮四儀、廉政文化、學科素養、特色教育等內容,既有傳統的文化底蘊,又有濃郁的時代氣息。漫步樓道,拾級而上,可以跨越時空,與歷史對話,與世界交流;可以聆聽古今良訓,欣賞中外名言;更可點燃夢想,展望未來……
四、“薇行”不息,收獲幸福
在不斷提升育人環境文化涵養的同時,學校下一階段將重點關注學生“心育環境”的建設。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拓寬陽光心育渠道,創新陽光心育方式,將陽光心育延伸到課堂,延伸到學校的角角落落,延伸到每位學生的心坎中。要讓學生懂得珍惜,學會感動,學會關懷,享受生命的充實和快樂,培養完美的人格。通過個體輔導、團體輔導、廣播、櫥窗宣傳、開通“心語熱線”等形式,加強交流、溝通,讓學生逐步學會悅納自己,關懷他人;讓學生懂得我成長,我快樂;真正讓“陽光聊天室”不是一種擺設,不是一種噱頭。學校將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大力開展陽光心育活動,努力做好優化陽光心育特色品牌的創建。
一、因地制宜,扮靚校園內部環境,突現濃厚的育人氛圍
校園文化的內涵非常廣泛,對郊區學校中小學生來講,他們需要的是一些直觀、具體、可感的東西,其外在的表現是需要看得見、摸得著的。為此,我們結合學校面積相對較大、學生人數相對較少的特點,本著營造特色文化,創造精品校園的辦學理念,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學習提升的場所。我們基本做法是:
1.裝點門面,提高品位。學校新教學樓下面的架空層,既是學校學校的門面,也是學校師生的風雨活動場。左面是原小學教學樓的外墻共8米,前面是一堵30米長的檔土墻,中間是8根立柱,為充分利用好有限的空間,我們在38米墻上建制了21個不銹鋼框架宣傳欄,分別張貼學校簡介、學校鳥瞰圖、教師榜、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行為規范、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圖片展示、兩基只知識問答、校務公開欄、黨建專欄、學生思想行為教育宣傳欄、師生書畫攝影作品、師生明星及個人先進事跡等,學校命名為“學校長廊”,分部門承辦、管理,定期補充或更新內容。8根立柱四周懸掛著框架的唐詩宋詞,都是中小學課本中出現過的。擋土墻上方是三句紅色大型字牌組成的教育格言:“學校是啟迪心智的場所”、“教育是一串心靈感動的過程”、“學習是快樂的行動與付出”。
新教學樓正面自上而下是三排金光閃閃的大型鈦金字牌,“校風”:勤奮、守紀、文明、自信;“教風”:以愛育愛、以智啟智、以行導行;“學風”:勤學、好問、善思、會學;辦學理念: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新教學樓左側墻面懸掛的是六個鮮紅的吸塑大字,“校訓”:悟美、求真、至淳。背面是教育要達到的三個目標: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中學教學樓正面二樓墻面懸掛的是學校的辦學思想:以人為本、全面發展、與時俱進、銳意進取。它們在藍天白云下格外醒目。另外,樓梯走廊張貼的是風格統一的標識牌,教室里有國旗、班風、課程表、名人警句、《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同時,各班級還精心設計自己的宣傳欄,張貼學生的書畫,攝影作品、特色作業、優秀試卷等。整個校園充滿著濃郁的文化的氣息與書香味。學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長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各方面素質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新建生態學習園――“逸馨學苑”。原小學部教學樓一樓前是一塊無人通行的空地,緊挨著一堵約5米高的擋土墻,學校利用這方面擋土墻修建了一些呈梯形的花臺,并按季節擺放各種花草、盆景。配合一樓的圖書室、閱覽室、美術室安置一些長條形休息椅,這樣學生既可以在園內看書學習、畫畫,也可以識花、賞花、種花。“逸馨學苑”是我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亮點。校園其他綠化也本著實用、經濟、美觀、高品位的原則,遵循地形地貌起伏變化的特點,以綠色植物造景為主,盆栽小品為輔,做到點面結合,與全面粉刷翻新的教學樓,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郁郁蔥蔥的環城林帶相映生輝,爭奇斗艷。一流的教學設施,一流的辦公條件,干凈整潔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讓每一位師生都喜上眉梢,使美麗雅關再添一道靚麗的風景。
3.傳播新理念,完善農村遠程教育資源網。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必須是一個開發完善的網絡體系。我校得益于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關心和支持,設立了農村遠程教育接收站。我們則充分利用農村遠程教育資源網,通過衛星接收全國各地的優質教育資源,對各學科教師進行有的放失的學科教學培訓,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實施人性化管理,營造和諧的教育教學氛圍
和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營造和諧的教育教學氛圍,主要表現為校園組織結構的和諧等等。我校位于城郊結合部,工作和生活條件相對比較艱苦,99%的教師來自城區,生源情況也相對比較復雜,質量偏低。和諧的教育教學氛圍必須從學校文化建設入手喚起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文化意識,只有積極構建開放、民主、和諧的學校文化,才能全面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
首先,學校領導始終堅持以師生發展為本的基本思想,通過校園文化的陶冶 、激勵,以及學校辦學理念、制度的實施,形成師生齊努力、共奉獻的人文管理模式。以高尚優秀的精神文化引導人,以科學規范的制度文化約束人,以優美高雅的環境文化陶冶人。使學校擁為強有力的的“文化磁場”,拉動著學校向前發展,引領著師生朝著自己的教育理想邁進。努力構建和諧的管理文化,形成優良校風。
其次,教師是校園文化的重要支持者和參與者,教師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輔相成,關注教師的生存狀態,關注教師的幸福成長,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激勵教師的成就意識,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做到語言美、舉止美、風度美、衣著美,用健康的文化來影響青少年兒童,讓他們健康成長。
第三、學生是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我們的宗旨是把學校建設成為學生生命成長和智力發展的樂園,學校的每一個櫥窗、每一面墻壁、每一棵樹、每一盆花都應成為激勵學生成長的好教材,為此學生團隊用心挖掘、傾力打造,不遺漏每一個細節,創設切合實際、豐富多彩的室外文化,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熏陶。
江蘇省淮安市人民小學具有七十多年的辦學歷史,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和樂”為核心概念的學校文化特色。作為學校精神,“和樂致遠”指的是在平和安適、自由快樂中達至遠方,它包含著自由快樂、關系和諧的樂觀精神,腳踏實地、持之以恒的務實精神,追求理想、不斷探索的超越精神。“和樂人生”就是一種自立向上、好學力行、悅己納人、從容致遠的人生,是價值、行為、情緒及態度臻于完滿的生活歷程。“和樂人生教育”是我校秉持的教育哲學,旨在給予學生乃至老師一種整體性的、關乎人生價值、人生態度、人生作為以及人生修養的教育范式。她是我們對素質教育理念深入理解基礎上的創新詮釋,是貼合我校實際并能滿足我校師生需要的關于素質教育的自我表達。
“讓平和安適融入習慣,讓自由快樂成為性格”,這是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要達到的目標,更是一切教育教學行為發起的依據。為了導引教師專業發展方向,修正教師教育教學行為,我們圍繞著學校“和樂人生教育”的品牌,以“戲”(京劇)為文化元素,在充分把脈我校教師專業發展現狀、現實基礎及發展困境的基礎上,啟動了品位教師共同體培育工程,以“有品位、講大局、共情理、求變革”為教師專業發展目標,努力建設一支適應學校特色發展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有品位。教師的品位影響著教育的內涵品質,教師的品位在于關注當下,又不局限于當下,面向未來,又不盲從于未來。教師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要以培養學生平和安適的習慣與自由快樂的性格為重要內容,讓學生過一種幸福的、有意義的生活。講大局。教師要有大視野、大情懷,心里還要有大氣魄、大格局,要勇于敞開、學會合作、懂得退讓,要將學生的發展作為衡量一切教育教學行為的標準。共情理。共情理就是對生命發自內心的關懷,尤其對于尚處于未完成狀態的兒童更需要寬容與激勵。教師要學會傾聽,更要毫無保留地表達尊重,并善于體諒,延遲批判。求變革。教師必須具備開拓創造、不斷革新的精神,審時度勢,根據時代的要求與學生發展的需要,推動課程教學與學習方式的整體變革。教師不能安于現狀、故步自封,而必須打破常規,努力嘗試。
二、實施品位教師共同體培育工程,促進教師行為方式轉型
品位教師共同體培育工程是教師文化構建的有效策略,包括共同體的建立、共同體環境的營造、共同體制度的建設、共同體活動的豐富等運行機制。我們的品位教師共同體培育工程針對教師的群體特點和個性差異,注重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通過有效途徑和載體,促進教師隊伍的整體提升。
1.教師發展學校是基本組織形式和發展載體
教師發展學校是在原學校建制內由大學和中小學合作建立的旨在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功能性學校。這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教育改革中出現的一種新型的中小學校運行機制,被認為是美國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重大舉措。我們借鑒這一理念,與高校合作共建,于2006年1月成立了“人民小學教師發展學校”,有效地實現了師資的常規性管理向深層次管理轉變,并形成了教師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推進了學校教師文化的建構與再造。“人民小學教師發展學校”下設四個部,即學科研修部、校本課程開發部、班主任專業發展部和綜合素質發展部,每周開課,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自主確定發展方向,參加學習和培訓。在教師發展學校的課程設置上,我們根據學校現有條件和基礎,設置集群模塊式課程,來彌補傳統的、非整體設計的教師培訓課程不能顧及教師的個性化和校本化需求的不足,來實現對教師教育行為有針對性、系統性的改進。
打造管理文化,讓管理彰顯學校文化的價值理念,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即學校通過文化的組織手段,整合人、財、物各方面資源,使學生全面而富有特色地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不斷提升。從教師層面上,要為教師營造和諧的精神家園,使教師有歸屬感、幸福感,滿足教師的發展需求;從學生層面上,要盡可能地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不斷提高學生的滿意度。
學校要努力營造寬松的環境,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全體教職員工投身教育事業的內驅力,推動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實施研訓一體化,提高教師的教科研能力;利用專業資源,引領教師成長;完善培訓機制,促進教師多元發展。
追求成功,不斷超越,是我校教師的信念。他們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過硬的教育教學本領,他們與學生們同進步,共發展,實現人生的價值。
二、文化自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是學校文化的第一體驗者,學校富有特色的教師文化,正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抓好教師文化的轉型,學校的組織文化、課程文化、教學文化、學生文化的重建就有了根基。
“文化自覺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機制”。文化自覺使教師意識到自己是發展的主體,能夠主動地在教育實踐中反思、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使教師明確自身的文化使命與教育職責,做出明智的文化選擇;使教師能夠意識到本民族的文化性格與自身文化性格的特點,形成多元的、融合的文化素養。這種文化自覺可以喚醒教師的生命發展意識,彰顯教師發展的自主性,促使教師養成反思的習慣,加強教師間的合作。
每一位教師,都有著崇高的理想追求,他們期待創業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的學校環境。面對教師的期待,學校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要尊重教師,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讓教師在這充滿陽光的環境里專心謀事而不需分心謀人。
學校要始終把以師德師風建設作為重點的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把建設高尚善導的教師隊伍作為學校特色文化發展的關鍵。
學校注重對教師的道德修養教育,幫助教師領悟教育的本質與內涵。以黨支部為核心,組織開展相關的主題教育活動,訂閱期刊,定期組織交流學習,邀請名師專家到校演講,讓教師從講座中感悟“尊德性而道文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到中庸”的教師文化,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校通過優化校本培訓體系,不斷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組織學校骨干教師到北師大參加培訓學習;對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組織有經驗的骨干教師上示范課、公開課,對青年教師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學校還積極參加市教育局組織的教師達標課活動。在教學中新老教師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教研組發揚團結協作精神,互助互學,組織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深入課堂,指導青年教師。
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學校發展永恒的主題,盡管學校的教育宗旨最終要落實到學生身上,但是從教育管理的角度來說,學校管理的根本應該是教師管理。因為學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必須要通過每一個教師去完成,所以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就成了學校極為關注的問題。
學校通過充分的調研和論證,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這些課程的開展,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一個學校真正的特色就是有符合學校文化特點的課程體系。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是學校課程改革的宗旨。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將學校的育人目標逐步分解成領域、學科、模塊三級課程體系,形成獨具特色的課程文化。”劉迪說。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使學校推行的三級課程體系更加完善,加快了學校新課程的實施步伐。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學校深刻地認識到進行學校課程開發就是發揮學校的辦學優勢和特色。文化見長、特長發展等已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
教師的成長,帶動了學校的發展。學校以教師的專業發展支撐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學校的特色發展。根據實際情況,學校建立了一套有利于每一位學生發展的特色教育機制,在保證學科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開展了特色教育。一方面,通過美育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使之身心諸方面均得到和諧發展;另一方面,通過藝術欣賞課發現具有藝術潛質的學生,以便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最燦爛的那片云彩”,使有限有形的“小校園”發揮出無限無形的教育“大效益”。
學校管樂隊組建才兩年,參加廣州市第七屆藝術節器樂類比賽,榮獲海珠區一等獎、廣州市二等獎;參加廣州市中小學生吹奏比賽獲海珠區一等獎、廣州市一等獎。打擊樂隊參加廣東省第二屆學生器樂比賽暨首屆行進管樂和行進打擊展演三等獎。田徑隊多次在海珠區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上斬獲男子組團體第一名,女子組團體第一名,學校團體總分第一名。另外,學校首次組建手球隊參加廣州市中小學生手球錦標賽,經過奮力拼搏,榮獲女子組第六名。
三、彰顯特色,提升辦學品質
學校的特色文化雖然基于學校歷史、地域文化,但也必須不斷地加以提升和創新,才能與時俱進。任何一種觀念上的變革和行為上的突破,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勞動。我校就是從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開始的,并使之成為學校特色建設的生長點。而教師的特長、愛好、志趣甚至個性也在這些特色教學中得到了展示。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學校通過開發校本課程,構筑學校特色文化的支撐點,完成了由關注學生外部發展到聚焦學生生命成長的提升。
德育文化建設是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在管理文化、課程文化等建設中,處于核心地位、首要地位。在教育的新形勢下,學校要以德育文化建設為載體,對學生的成長施加正面的影響,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在學校的德育文化建設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最具凝聚力的是德育文化中的活動系統。學校通過系列化的主題活動,提煉了學生的生命價值,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奠定了學生的人生基礎,打好了學生的人生底色,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學生社團是學生以相同或相近的興趣、愛好、特長或自身需要為基礎形成的群眾團體。因其具有參與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機動靈活等特點,已成為德育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學校成立了合唱團、舞蹈團、武術隊、拉丁組、美術組、書法組、科技組等,活躍的社團文化,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使德育活動異彩紛呈。
學校通過體驗式德育活動,對學生進行文明習慣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日常行為規范教育、誠信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教育等。多層次、多角度地強化學生的認知,營造積極、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園氛圍。
校園傳統性的節日是全校師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是學校文化特色的體現,而且還是一個不斷積累、豐富和創新的過程。有特色的校園活動能融實用性、藝術性和教育性于一體,讓人感悟到一種理念、一種特質和一種精神的力量。校園傳統節日。如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讀書節,體育藝術節、科技節等。“六一”兒童節活動,要讓學生過得開心有意義,并使之從中得到鍛煉,讓學生度過一個快樂、精彩、向上的“六一”兒童節;讀書節活動,用閱讀引領成長,讓師生親近書籍,與好書為友,與經典對話,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學修養,讓書香飄滿校園;體育藝術節活動,以“讓學生親近藝術、顯示身手、展示風采”為目標,開展豐富多彩的群體性體育藝術活動,培養學生的文化藝術鑒賞能力和創造力,營造更加濃郁的校園文化藝術氛圍,為學生的才藝展示提供一個大舞臺。這些活動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加強學生養成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增強了同學們的團結意識和班級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