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7:05: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勞動教育校本課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讓勞動教育課真正進入學校主流課程
“童樂園”勞動教育實踐課的開展,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真正進入農村小學的“主流課程”。我校總結了勞動教育實踐課程的“五落實”保障機制:課時落實、教材落實、師資落實、考核落實和制度落實,確保綜合實踐活動課真正進入學校主流課程。
二、認真研制勞動實踐教育目標
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分“年齡特點”和“學科特點”兩個維度,制訂了勞動綜合實踐課教學目標。
(一)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設定童樂園勞動實踐教育的梯度目標,確保勞動實踐教育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總目標是:
1.通過“童樂園”勞動實踐活動課與其他課的結合學習,了解和實踐勞動有關的一些知識。掌握簡單的勞動工具的使用。
2.通過各門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習,讓學生學會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活動并能夠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操作。
3.能根據自己在勞動中所出現的問題,制定一個小課題研究,并嘗試撰寫研究小論文。
4.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探索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并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溝通能力。
5.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其他課的結合,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應用廣泛,它與其他學科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分段目標:
低段目標:1.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勞動工具的使用。2.通過實踐活動學習生活與社會中的簡單的常識性知識。3.培B他們熱愛勞動的意識,積極培養學生對生活的好奇心,增強對生活的了解和認識。4.通過數學、語文、音樂、美術、品社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結合,使學生初步感受到綜合實踐活動課適合每一門學科。
中段目標:1.培養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的能力;教給學生一些設計及制作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設計及制作的能力。2.學會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活動、與他人的合作交往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3.通過小組合作活動,感受到與他人協作交流的樂趣,培養學生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悅感和成就感,激發學生對自然對社會的責任感、正義感以及對生活的熱愛。4.在數學、語文、音樂、美術、品社課的基礎上又加入英語、科學兩樣,學生要按要求完成每門課所制定的綜合實踐活動的特定目標。
高段目標:1.以學生為主體,貼近學生生活,運用其所學知識,引導學生進入主動探究知識,親身體驗實踐活動帶來的苦與樂。2.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讓學生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信息資料的搜集、分析與處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實驗論證的方法,能寫研究方案,初步學會寫研究報告。3.總目標4(內容詳見上文)。4.通過前面的兩個學段的學習,學生已經深入明白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
(二)根據各學科的特點,分學科制訂了與學科特點相融合的“童樂園”勞動實踐活動課的教學目標。
融入語文學科特點的勞動實踐活動課教學目標:1.通過各種語文學習對勞動實踐活動產生興趣。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內容,養成記觀察日記的習慣。3.通過課題小研究,培養學生有目的地搜集資料,應用資料的能力,學會寫簡單的研究報告。4.通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初步具有認識自我的能力,養成勤奮、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的正確態度,發展探究問題的初步能力。理解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知道如何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并身體力行。(分段教學目標略)
融入數學學科特點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目標:1.認識園地的形狀大小、計算園地周長、面積。2.利用園地現有材料繪制條形、折線統計圖。分析園地的產量、盈虧等情況。3.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作物買賣,并自己編制相關的數學應用題。4.能借用學生對園地的熱愛,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園地這一具體形象的物體,讓學生更容易掌握抽象的數學內容,感受成功學習的快樂。5.讓學生知道生活當中處處是數學。
三、編制實施《“童樂園”小農藝》校本課程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與品格,文化的力量是國家和民族勵精圖治的精神脊梁。我校開展了“走進中華傳統文化系列教育”活動,讓學生誦讀飽含古代圣賢先哲光輝思想的經典文本,使學生從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說:“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還有《菜根譚》《小窗幽記》《三字經》和《增廣賢文》等名典格言,這些對學生而言,或激勵,或警策,或啟迪,通過學習,引導他們在言行中展現優雅的文化品味,在血液里充滿誠信禮讓、勤學善思的文化內涵。
二、編纂校史,傳承歷史文化
安新小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的發展中,學校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積淀。為更好地傳承歷史,讓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服務今天的教育,我校決定編纂安新小學校史。為了充分挖掘地區獨特的文化遺存,我們組織專業教師進行校史的編撰工作,預計將于2015年出版。校史將作為學校傳統教育和家鄉文化教育的雙重載體服務于學校的教學工作。另外,在校史編撰過程中搜集的大量實物和文字資料將保存在校史展館中,供師生參觀學習。這些傳承著歷史的文化將深入學生的內心,鼓勵他們努力學習、建設家鄉。
三、開發校本課程,激發學生熱愛家鄉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我校開發了校本課程。去年,我校完成了第三本校本教材《可愛的家鄉――安新》的編寫,并作為高年級的校本課程之一。教材內容豐富,圖文并茂,涵蓋了安新的地理、歷史、風物、名人、文學、傳說、藝術、特產等,是一部家鄉知識百科全書。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學生加深了對家鄉的了解,增強了家鄉自豪感,激發了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的豪情壯志。另外,寫作教學也是我校的辦學特色之一。學校成立了曉荷文學社,出版校刊《曉荷》,刊載優秀學生習作。其中,抒寫對家鄉的熱愛是一項重要內容,這也是開展校本教育的重要部分。
四、培養感恩意識,樹立感恩情懷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白洋淀地區從古至今一直重視感恩教育,為了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學校舉辦了主題為“學會感恩,讓心靈充滿愛”的演講報告會,特邀感恩教育演講團講師王玉教師到校演講。演講分為“愛祖國”“愛老師”“愛父母”三個環節,真實生動的故事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學生。孝心不能等待,感恩不能等待,在感恩教育的鼓勵下,學生與教師、家長進行互動,向家長和教師表達了他們的感恩之情,家長和教師給予他們親切的鼓勵,這將成為他們成長的巨大動力。會后,學校向師生提出了希望:希望每位教師滿懷感恩的心,熱愛祖國的教育事業,熱愛神圣的三尺講臺,熱愛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希望所有的學生用端正的學習態度回報祖國,用認真負責的行為回報教師,用多干家務的雙手、溫暖貼心的話語回報父母。就這樣,通過一環扣一環的感恩教育,逐漸增強了學生的感恩意識。
五、上好勞動課,培養勤儉節約美德
唐山市第六十中學位于唐河岸邊鳳山腳下,作為一所鄉村小學,它依山傍水。校園內外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而新課改中校本課程的開發為少先隊活動搭建了展示的平臺,也擴展了少先隊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一)實踐活動展風采
基于學校的地理位置,我校自編《唐河韻鳳山情》校本課程,內容包括追尋歷史足跡、暢游綠色寶地、人與自然和諧與共、優美傳說源遠流長等七個章節。這是集實踐與體驗于一體的課程,每周一節校本課程,以課本為依托,以課外實踐主體,少先隊大隊部號召隊員們護山護水,利用節假日由家長帶領來到山腳水邊,繪畫、拍照、撿拾垃圾、去除小廣告、杜絕向水面倒垃圾等。教材中的每一課都是一個有趣有益的實踐活動,在這一個個活動中,實現我校“校本重實踐,個性盡張揚”的目標,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培養了學生節約用水、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召開主題隊會,培養愛家情感
為了引導隊員從課堂走向社會,在實踐中培養愛家護河的情感,少先隊大隊部組織隊員們在唐山明珠小廣場處召開“愛我陡河”大隊會。隊員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著對家鄉河的摯愛――收集資料畫陡河,發自肺腑寫陡河,精彩表演贊陡河,師生倡議護陡河,激情高亢唱陡河。那曲由我校教師親自作詞作曲全校師生演唱的《陡河之歌》是我們送給家鄉河的一份薄禮:是誰是誰哺育我們長大,是誰是誰給予我們甘甜,是你啊,陡河,我們的家鄉河。是你輕輕流淌過我們的歲月,是你悄悄帶給我們無數的歡樂……輕輕流淌的陡河水見證了我們愛家護河的決心。
二、依托少先隊活動,培養綜合能力
一、嘗試:把荒地變資源
2012年初,隨著校安工程的順利竣工,校園內多了一塊兩畝的空地,放眼望去,那里一片荒蕪,雜草叢生,坑洼不平。是將這兩畝地變成綠地,還是為學生開辟實驗場所,打造成種植基地,使其成為開發課程資源的載體呢?我們在選擇中思考著。機緣巧合,此時我校成為縣首批小班化試點學校,部分教師參加了省小班化教育培訓班,學習歸來,我們決定把開發多樣化的校本課程作為推進小班化教學改革的著力點,然而,當宣布把這塊空地作為實驗基地來開發勞動教育課程時,卻聽到了各種質疑的聲音:
“土地與校本課程建設有何聯系?在土地上能建出勞動教育教材嗎?要提升教師的教育素養,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思想上的引導才是更重要的。”
“我校學生都是農村娃,讓他們勞動豈不是畫蛇添足?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個別輔導更迫切。”
“學生的成績才是學校的立足之本,搞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對成績有何益處?”
還有更多的教師言辭犀利:“課程建設對教師而言不切實際,我們的任務就是教好書,課程建設既高不可攀又徒勞無功。”
面對教師的質疑,我們在內心掙扎著:放棄還是繼續。終于,我們決定直面挑戰,邁出了試探性的一步:聘請當地農民,鏟除荒草,平整土地,統一播種向日葵,然后像劃分衛生包干區一樣劃撥給高年級學生,讓他們負責澆水、除草。于是,校園內開辟出了第一塊種植園區。
二、窘境:被“冷落”的向日葵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處于生長期的向日葵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校園里,學生們洋溢著青春氣息的臉龐與朝氣蓬勃的向日葵互相映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學生的熱情并沒有教師高漲,新鮮感過去之后,不是親手播種的東西,那么對他們缺乏天然的吸引力,他們也缺少成就感,走過時很少停下來駐足觀看,關注度漸漸降了下來。更尷尬的是,我們期待的“明艷的花盤對著太陽微笑”的情景并沒有出現,因為向日葵的盛開期是七八月份,正值暑假,校園里空無一人,金燦燦的景象只留在了值班教師的相機里。強扭的瓜不甜,怎么辦?
三、調整:嘗到了“有機蔬菜”的甜頭
帶著這些問題和困擾,2012年秋,我們決定吸取上半年的經驗和教訓調整方案,如何調整呢?由于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學生的需求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那么就應該聽聽學生的聲音。在精心準備之后,我們對三至八年級的學生進行了關于勞動教育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認為自己參與勞動的機會太少,單一的課堂形式枯燥無趣,雖然生長在農村,但并沒有接觸過種植方面的勞動教育,他們普遍認為種植實踐課程是鍛煉自己、熟悉種植和開闊視野的機會,非常期待這樣的實踐學習活動。隨后,我們明確了學校的基本思路,即以勞動教育為校本課程,由此輻射到學生課堂內外的學習中,形成有特色的學生喜愛的課程。
在確定方案以后,學校首先向全校師生發起了“為基地取名”的活動,師生們積極參與,最終確定了“蔬香樂園”這個名字,寓意“蔬果飄香、快樂成長、收獲希望”。在完成取名之后,學校倡議讓基地綠起來,即按照季節和時令種植瓜果蔬菜,師生們投入到了勞動當中,兩個月后,學校食堂以高于市場價兩倍的價錢收購了學生自己種植的蔬菜,收獲的喜悅令學生的參與熱情更加高漲。
就這樣,“蔬香樂園”課程順利啟航。
四、學習:“風”從上海來
如何讓更多教師利用“蔬香樂園”中的資源,進一步在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課程目標呢?正當思索時,我們又迎來了發展契機,2013年,學校被推薦為省小班化教育典型學校,得到了去上海市虹口區教師進修學院培訓學習的機會。在聆聽了專家的講座之后,教師們受益匪淺,在隨后的半個月,我們走訪了虹口區的多所名校,實地感受了區域內綠色生態課程建設帶來的精彩。最吸引我們的是上海虹口區第六中心小學“趣樂園課程”的創新實驗室建設,他們所建立的勞動基地既有露天土培基地,又有大棚暖房和水培基地,同時,學校還編纂了《水培蔬菜》《土培技巧》等相關教材,引導學生種植養護、觀察記錄、探究實驗、采摘收獲。此外,學校還把對種植的熱愛滲透到其他課程領域,如花卉折紙、花朵面塑、蔬果國畫、植物圖案藏書票、植物角、野外觀察等,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理論洗禮和實地考察是一場“課程頭腦風暴”,教師們有了柳暗花明、豁然開朗之感,這股風暴從上海灘吹到了德清的后花園。
五、前行:“蔬香樂園”成果初顯
2013年秋,學校申報了“農村小班化教育典型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開發與建設”課題,計劃用三年時間,將蔬香樂園實踐基地打造成五塊不同功能的實踐區域,即勞動實踐區、學生探究區、大棚實驗區、地膜種植區和綠化園藝區。同時,我們在各功能區就種植內容進行了整體安排,如在勞動實踐區種植蔬果,在學生探究區種植學生感興趣的蔬果及鄉鎮特色作物,在綠化園藝區種植本地區的瓜果樹木。同時,從管理、組織、開發等方面進行探索,成立了以科學組教師為主的種植指導小組,明確了種植方案,鼓勵教師的研究與實踐。
在學校的動員和支持下,多名教師展開了嘗試與探索,教授高段科學的楊老師便是其中一位。她積極開發研究項目,把“蔬香樂園”勞動基地和學生的實驗操作相結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今,她的科學課已不再是單一的課本陳述和教師一人的獨角戲了。在章老師的勞技課上,他帶領學生進行栽秧苗、蓋膜、施肥、剪枝、采摘等勞動,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填寫研究記錄表。學生們在教師的帶領下認真實踐,收到了良好的實踐效果,逐漸養成了愛觀察、愛思考的習慣。
六、反思:“摸著石頭過河”與“課程規劃”
與課程建設接觸已有兩載春秋,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師生們對蔬香樂園項目的認同,我們為師生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的精神而感動,同時也收獲著綠色教學的生機與成果。我們憧憬在新的一年,教師們能結合自己的學科開展課程延伸活動,為課堂尋找一片綠色,讓教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為此,學校做了以下努力:
第一,科學教師成立編寫組,編寫以時令節氣、現代農業、種植要求等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種植教材。
第二,語文學科充分利用基地資源成立綠色寫作小組,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蔬香樂園帶來的生機,增添校園的文化內涵。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9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為了貫徹綱要精神,2011年3月,經國務院同意,“十二五”期間,由財政部支持中央文明辦牽頭組織建設8000所鄉村學校少年宮。
目前張掖市共有11所學校立項成功,甘州區共有4所學校立項成功。據初步調查,由于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和學生對實施好“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重要意義的認識不夠,大部分學校“鄉村學校少年宮”活動開展得不夠規范,嚴重制約了“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的實施。
通過我近校三年實施“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的實際,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反思和總結,我們認為實施好“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對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成長以及學校特色創建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開展好鄉村學校少年宮工作,為我們扎實地推進素質教育提供了抓手
鄉村學校少年宮的活動可以說涉及了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科技教育、社會實踐、讀書活動,既給我們學生的全面發展搭建了平臺,又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選擇的空間,是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有力抓手。
二、開展好鄉村學校少年宮工作,為我們進一步推動新課改搭建了平臺
新課改的課程體系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部分,其中校本課程由學校具體負責開發并組織教學,各校在校本課程開發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個別學校在這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而言,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學校還沒有開發出規范、成熟、科學的校本課程,將校本課程同國家課程一樣納入到教學計劃中的學校更少,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學校缺乏開發校本課程所需要的師資、場地、設施等條件,而鄉村學校少年宮的建設可以給各校開設校本課程提供相應的物質條件、師資支持。
三、開展好鄉村學校少年宮工作,為實現教育公平提供了條件
我們認為城鄉教育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師資水平的差距,二是辦學條件的差距,三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而通過鄉村學校少年宮的建設,一是通過加強對校內師資的培訓,通過向社會公開招聘一部分具有專業技能或藝術特長和民俗文化的人士或大學生擔任輔導員,從而提高師資的整體水平;二是通過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大幅度提高學校的辦學條件;三是利用鄉村學校少年宮的資源,加大對家長的培訓力度,努力提高家長的個人素養和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開展好鄉村學校少年宮工作,為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動力
我們發現理科教師普遍在人文知識方面比較欠缺,而文科教師普遍在科學知識和素養方面比較欠缺,而鄉村學校少年宮活動的開展,要求教師除了能勝任學科教學工作外,還要能承擔一至兩項其他教育活動,所以我們提出教師工作量的計算方法為10(學科教學工作量)+1(承擔一項陽光體育輔導工作)+1(承擔一項少年宮輔導工作),并且納入績效考核,這就督促教師必須改變教育觀念,重新規劃自己的專業發展,同時鄉村學校少年宮給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質條件和智力支持,為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的完成提供了可能。
五、開展好鄉村學校少年宮工作,為打造書香校園、建立學習型組織提供了保障
有資料顯示,2012年全球各國國民讀書量的統計,全球每年人均讀書9本,最多的猶太人人均讀書26本,歐洲國家人均讀書13―14本,而我國人均讀書只有6本,如果除去教科書,人均讀書不足1本,而且近幾年顯示我國人均讀書量呈下降趨勢。總理曾在微博上說過:“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所以我們作為教育部門,一定要加強對師生的讀書要求,而鄉村少年宮的建設,按照項目要求必須購買規定的書目,開展讀書活動,這就為我們打造書香校園、建立學習型組織提供了保障。
六、開展好鄉村學校少年宮工作,為培養全面發展且個性張揚的農村學生提供了舞臺
鄉村學校少年宮的活動涉及德育、體育、藝術、心理健康教育、科技、社會實踐、讀書等各個方面,這就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同時各個學校可以依據各自的地域特點和學校實際,開發十幾種甚至幾十種活動,這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選擇的機會和可能。
七、開展好鄉村學校少年宮工作,為學校的特色創建和品牌建設提供了選擇的空間
鄉村學校少年宮活動涉及面廣,種類多,我們可以根據學校文化、地域特點、學校實際確立特色發展方向并持之以恒地堅持做下去,將來一定會創建出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學校品牌,實現特色興校的目標。
實施好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既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需要,又是為了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更是為了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所以,我們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學生乃至全社會的群眾,都應該充分認識實施好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重大意義的認識,切實開展好鄉村學校少年宮活動,把好事做好,使廣大的學生受益,真實現快樂學習、快樂活動、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和幸福生活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合格的硬件是建設正德教育的基礎。大孤山初中在校門兩側立柱上方書寫著辦學目標“揚正德文化、育品正學子”,大門右側鑲嵌著校標及各種榮譽牌匾;實驗樓與綜合樓靠近中心路的墻上張貼著校訓:“字端品正先人,固本立向再成才”。學校根據“正德教育”的培養思路:“先立正,再養正;先崇德,才能達德”,將四個樓進行了更名。實驗樓更名為“立正樓”在四樓走廊懸掛教風“正已敬業、博學善導”;小學部教學樓更名為“養正樓”,在四樓走廊懸掛“書方正字、養浩然氣”;綜合樓更名為“崇德樓”,在四樓走廊懸掛“正德”教育理念“養正立人、達德成才”;初中部教學樓更名為“達德樓”,在四樓走廊懸掛“博學尚德、兼濟天下”。在兩個教學樓靠近中心路的前臉張貼“正”和“德”的解釋。
二、打造正德課程體系
優質的課程是建設正德教育的重要載體,大孤山初中的做法是:
1.在國家課程中滲透“四正”
正身即禮儀教育,在各科課堂教學中加以滲透,主要通過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加以滲透;
正心即經典教育,喚起學生的感恩之心,主要通過語文、歷史、思品等學科加以滲透;
正性即美德教育,通過相關學科的歷史文化熏陶,如語文、數學、英語、思品、歷史等,形成學生良好品性;
正德即立志教育,通過語文、思品、綜合實踐等課程,使學生形成“樹少年志、圓中國夢”的偉大志向。
2.開發“四正”特色校本課程。
正身方面:開發了《翰墨雅正》校本課程,端正坐姿,書正楷字,《中華傳統禮儀》知道簡單的禮節,涵養恭敬心,身正則心才正;
正心方面:開發了《析字品德》,解讀漢字,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開發了《正德歌曲集》校本課程,熏習感恩歌曲,通過誦讀《弟子規》(小學部)、《孝經》(初中部),讓學生心存孝敬;
正性方面:開發了《八德故事》校本課程,通過孝、悌、忠、信、禮、儀、廉、恥八德故事,涵養性德,重塑人格;
正德方面:開發了《立志故事》(初中部)校本課程;通過誦讀《少年中國說》,培養學生的“士當弘毅、志存高遠、振興中華、仁愛和平”人生觀。
三、塑造正德教師
師資是特色學校建設的重要保障和有機組成部分,大孤山初中建設塑造正德教師分為強化理念、力行探索、提升發展三個階段。
1.強化理念階段
領導團隊引導所有教師認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以“正德”精神武裝教師頭腦,在備課、上課中均體現“正德教育”精神,聘請傳統文化講師來校演講,引導教師重新認識何為“養正”“達德”,認清自己教育的方向和本質,以勵志的心態來重塑自己。(1)利用每周一課間或周五課外活動時間組織教師集體學習國內外著名專家講座。例如,蔡禮旭教師的40集《弟子規》或是王財貴教授的《兒童讀經理念》等視頻教材。(2)利用學科教研日時間分學科探討“正德文化體系與學科的整合”,讓正德文化真正扎根校@。(3)認真整理和挖掘人文教育資源,匯編“正德”教師學習資料,編寫“正德”校本課程,引導教師在育人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道德修養。
2.力行探索階段
建設“正德”教師骨干團隊和“正德”校本教材編寫組等機構,以讀書、研討、宣傳、組織比賽等手段來提高、推廣正德文化。設計、組織、開展豐富的系列主題活動,如,“正德精神之作用”“我與正德”等,促使教師自覺生成“正德”文化,充分挖掘教材“正德”因素,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正德”理念,引領教師樹立良好師表形象,以身垂范,以教師之“正”潛移默化地涵養學生之“正”。
3.提升發展階段
以“正德”教師文化建設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師層面:組織教師參與各類學習;參加“正德”讀書活動;利用校園網絡化學習環境,融入網絡化再學習中。教研組層面:各學科組確定研究主題,確定了課例內容,組內進行集體備課,上研究課,優化了評課研討。學校層面:制定了教師績效考核制度,形成了教師在團隊合作中人人創特色、人人求發展的良好面貌,通過優秀青年教師選拔、名師培養,規劃了教師群體發展方向和內容,使教師群體的發展充滿遠景期盼,努力打造“正德”名師團隊。
四、塑造正德學生
學生是正德教育的主體對象,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活躍學生身心,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文明禮儀習慣,自覺正身、正心、正性、正德,形成“立正求新,崇德尚學”的校風。
1.正德教育內容進入課堂,浸透到活動
日常生活中,每周一、三、五第一節課前朗誦《少年中國說》;除朗誦外,其他課前唱正德歌曲,午間播放感恩歌曲;設計了“正德課間”特色鈴聲,結合傳統節日,重大節目舉辦以“正德”教育為主題的活動,培養學生“孝、悌、忠、信、禮、儀、廉、恥”方面的良好品質。
聽富春七小章振樂校長介紹, 從2009年網絡上流行開心農場“種菜”“偷菜”,他就想辦成一個現實版的開心農場。那時候,他的出發點想給孩子們的成長提供一個可以探索自然奧秘的獨特天地,另外讓沒時間買菜的老師不用再去買菜,學校自己種的還是有機綠色的菜。于是,他利用一切辦法,把學校操場邊的15畝邊角土地統一起來,開辟成種植園地。緊鄰著開心農場,在高速公路的高架橋下面,學校還有一間農具陳列館,放置了風車、紡織機等很多農具,讓學生體驗農耕文化。
章校長說:依據二十四節氣,老師帶領學生及家長們在田地里勞作、種植。一年級種蠶豆,二年級種土豆,三年級種桑養蠶,四年級種油菜,五年級種向日葵,六年級養殖。立春時,孩子們在開心農場里尋找春天;立夏時舉辦收獲節,孩子們到農場摘蠶豆、剝蠶豆、煮蠶豆、吃蠶豆……老師們還把音樂課、美術課、科學課搬到田間地頭上,讓孩子們聆聽鳥鳴,畫藍天白云,尋找自然秘密。參與新勞動教育在學生身上發生了很多故事。從學校2009年創辦活動開始算起,該活動已經持續了十年。孩子們根據節氣,在田野里觀察他們播下的種子發芽、長大、開花、結果……如今的新勞動教育已在富陽區全域推廣,被評為全國十大美好課程之一,富春七小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唯一一所勞動教育試點學校。
我深深感到,在富春七小做一個學生是幸福的。因為那么多老師,把大自然這一堂課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我們的先賢,兩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曾說過,“多識草木鳥獸之名”。可是我們現在,不要說孩子,即便是大人,也是跟自然越來越疏離,草木鳥獸多有不識,小麥還是水稻,韭菜還是蒜苗都無法分清。這是不是一種悲哀?其實,在中國傳統鄉村,深藏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在中國的農歷光陰里,蘊含著多么深厚的生活哲學;春種秋收,夏長冬藏,萬物有靈,和諧共生;我們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感受這些文化,體悟這些哲學,使我們的精神受其滋養——這才是我們中國人精神上的故鄉。
站在人群中,我特別感動。我還了解到,這座校園的音樂課,首先是帶孩子們到“開心農場”去聆聽蟲鳴;他們的美術課,則是帶著孩子在草坪上仰望藍天,畫下心中的一朵朵白云;他們的科學課,是帶著孩子們在播種和收獲間發現生命的奧秘。老師們并不奢望這些校本課程能留給孩子們一生的印象,只期盼給孩子們留下一點點痕跡;而且他們有一個心愿:播下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種子,為孩子的幸福人生開啟一扇大門。
短短一個下午的參觀和交流,特別是教師隊伍得到錘煉和進步,實現專業化成長,形成團結向上風清氣正的氛圍,讓我們大開眼界,感慨良多。
從辦學目標角度思考:富春第七小學“新勞動教育課程”以“培育全人”為目標,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形成鮮明的特色。試圖喚醒德育的本真,實現從課堂育人到開放育人,從書本育人到生活育人,從知識育人到實踐育人。富春七小從“開心農場”、 “親子合作”等方面展開“新勞動教育”,通過豐富多彩的學校活動讓孩子們親近土地,親近大自然,培養孩子們的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愛學習的良好習慣,尊重勞動、尊重勞動成果的優良品行。必將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一條勞動育人的新路
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新聞網、《東方教育時報》、江西電視臺等媒體紛紛報道附小特色校本課程“開心菜園”的辦學經驗,南昌市的一些學校也派人到附小參觀學習,“開心菜園”已經成為附小的一張嶄新的名片。
“2011年,學校拆掉了一些舊建筑,空出了一塊地方。學校處于城區的黃金地段,寸土寸金。對如何使用這寶貴的600平方米空地,大家可謂眾說紛紜。”校長余衛卻有自己的想法,“把它開作一塊菜地。我的這一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贊同。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有勞動課,學校的勞動教育培養了我對勞動的感情,對我的人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現在我們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在城市里長大的,缺少許多與泥土親近的童趣,甚至有的孩子沉迷于網絡而不能自拔。當時網絡游戲‘開心農場’很流行,我們學校也有學生玩這種游戲,喜歡在網上‘種菜’‘偷菜’。我們為什么不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開心農場’呢?用勞動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敬畏之情,錘煉學生的人格。”余衛詮釋了創辦“開心菜園”的創意。
于是,附小面向五年級全體學生開設“開心菜園”校本課程,370多名學生每人都有一塊“責任田”。“開心菜園”課程分課堂教學、種植實踐和綜合拓展活動三個環節。學校組織教師和菜農一起編寫校本教材,組織學生到菜園種菜,聘請菜園專職管理員打理菜園,開展形式多樣的系列拓展活動等,菜園成為孩子們成長的樂園,也成為傳承田園文化的大課堂。
多年來,附小把“德育為先”作為貫穿辦學始終的一條紅線,精心實施“四大工程”:生命教育工程、文明教育工程、科學素養工程、藝術修養工程,奏響了立德樹人的交響曲。現如今,又創辦了“開心菜園”,讓學生在學習種菜的過程中增長知識,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開拓了一條育人的新途徑。
知行合一的大課堂
鋤地、播種、填土、澆水……這些平時在田間見到的耕作場景如今被“搬”到了附小校園里,而種地的“主人翁”也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變成了稚氣未脫的小學生。2013年秋季開學的第一天,附小六年級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在“開心菜園”里收獲自己上學期的“勞動果實”,歡樂的笑聲在校園的上空飄蕩。
“開心菜園”校本課程研發的主要成員涂宜梅介紹說,種植實踐環節是“開心菜園”校本課程的核心環節,每個星期學生需要到菜園來學習一次種植技術,每個小組每天需輪流派一名成員到菜園來觀察菜的長勢。學校從附近農村聘請了菜農師傅擔任學生的“種菜導師”,邀請有關農學專家來給學生講解“蔬菜里的科學”。在整個實踐過程中,每一名學生都要親身體驗從整地做畦、施基肥、播種、育苗、定植、施肥、澆水、植株調整、病蟲害防治到收獲的所有環節。學校設計了“時間安排表”和“我的發現問題卡”,各小組要記錄種植日志,每個學生每周都要記錄種植歷程。與此同時,學校還將蔬菜種植延伸到家庭,鼓勵學生根據所學習的家庭陽臺蔬菜栽培技術,嘗試在家中陽臺上用花盆種植蔬菜。
久居都市的孩子,對種菜有一種新鮮感,一聽說種菜就有一種沖動。五(3)班鄭雋馳同學《種植的樂趣》一文寫道:“我們終于可以下菜地啦!眺望著校園右側那一片我們的菜地,可以明顯看出菜葉長大了很多,一陣微風拂過,猶如一片綠色的波浪在風中蕩漾,好看極了!我心里頓時涌起一陣歡喜。”
“走進菜園,我快步走向我們的‘自由菜地’。綠色的菜葉好像一個活潑的綠色小精靈,在微風中跳起了歡快的舞蹈,仿佛在迎接我們的到來。我蹲下來,俯下身子,輕輕地用手撩開蘿卜上的菜葉。前幾天都在下雨,已經明顯看出底下的蘿卜凸出來了,泥土還是濕潤的,菜葉上沾有幾滴新鮮圓潤的露珠。雨后,一股泥土的味道飄蕩在整個菜園的半空中,舒服極了。”
五(4)班涂文欣這樣回憶學習種菜的片斷:“松土、播種、除草、間苗、收獲……每次校本課都令我難忘。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移栽小青菜的那堂課。移栽的步驟是這樣的:先選定一棵小青菜,然后握住根部搖一搖它,使它附近的土松一點,然后用力一拔,把它。再選定一個空位,在那挖一個小洞,大小大概和青菜差不多,接著把青菜放進去,把挖出來的土倒在它旁邊,用鏟子鋪均勻,最后用手按幾下就栽好了……”
有趣的是,五(1)班賀思晨同學把自己比作一名“都市農夫”,喜歡感受勞動的味道。事實的確如此,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對種菜的每一道工序都學得非常認真,非常有心得。
“開心菜園”的創辦是一個新生事物,沒有經驗借鑒,很多工作得從零開始。教學生種菜,首先得有教材,學校組織教師和菜農一起編寫校本教材《開心菜園》,分上下兩冊。涂宜梅老師說,教材的編寫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學生通過學習,不僅可以了解各種常見蔬菜的品種、特色及生長習性,掌握蔬菜的栽培技術,探究蔬菜的營養和保健價值,還可以通過了解二十四節氣等知識,規劃、打理自己的“開心菜園”。“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對教材進行修改和完善,不把教材編成簡單的種植知識匯編,而是創造性地把‘實踐安排表’‘我的發現記錄卡’、種植日志簿和綜合實踐活動納入教材中,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涂宜梅老師說。凝聚著教師們心血的校本教材《開心菜園》,于2013年4月榮獲南昌市校本教材開發一等獎。
教學時,老師常常將學生帶到菜地,讓學生在自己的“責任田”中進行實踐和探究。在教學實踐中,附小以“開心菜園”為媒介,把種菜與語文、數學、英語、美術、科學等學科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豐富了學科教學的內容和形式。
例如菜園里的種植實踐豐富了學生的體驗,為作文教學提供了素材。讓學生堅持寫種植日志,培養了學生細致觀察的習慣和細膩豐富的情感,學生寫作文時不再感到無事可寫、無話可說。學校專門舉辦了命題作文比賽和優秀種植日志展覽,讓學生們分享在“開心菜園”里的體驗和感受。又如美術教師很多時候會把學生直接帶到開心菜園去上寫生課,學校還開展全校性的蔬菜寫生比賽。
再如英語課上的單詞學習,每學習一個關于蔬菜的單詞,學生們總能“牽”出一串相關的單詞。“開心菜園”的主題墻上就張貼著各種蔬菜的英文名稱,能讓學生輕輕松松學英語。
數學老師則指導學生用數學知識,分配各小組種植的蔬菜,各小組還要比拼哪種分配方法才更為科學和合理。
科學課在講授“植物的生長變化”“食物中的營養”等章節的知識時,常會結合大家在菜園里的實踐,讓知識學習生活化,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校本課程“開心菜園”的教學,十分注重教與學、知與行的結合,讓理論與實踐激情嫁接。殷芳老師的《青菜的定植》獲南昌市綜合實踐說課比賽一等獎,涂宜梅的《我種植、我快樂、我收獲――開心菜園種植探究展示活動案例》獲得全國綜合實踐活動案例一等獎,她申報的個人課題《在開心菜園教學中踐行生活教育思想的研究》已順利結題。知行合一的校本課程,成了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大課堂,豐富了素質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收獲的不僅僅是菜
附小舉辦的“首屆開心菜園收獲節”,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涂宜梅老師介紹,收獲節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種植活動征文比賽、菜園手抄報評比、菜園繪畫比賽、菜園攝影比賽和菜園開放日活動,并會對部分收獲的蔬菜進行展示以及舉辦菜肴品嘗會。涂宜梅說,所謂菜園開放日,就是向全校的學生開放菜園,讓他們參觀菜園,了解菜園,激發他們對種菜的興趣。一到開放日,特別讓孩子們高興的是,在收獲節后,學生可以把自己種的菜帶回家,讓爸爸媽媽分享勞動的果實。賀思晨同學說:“回家后,我把三棵大白菜交給了媽媽,媽媽把它們炒成了一盤美味佳肴。我夾了一片白菜葉放在嘴里,啊――真甜!這是我吃過的最美味的蔬菜。其實,我品嘗的不是白菜的味道,而是自己勞動的味道!”
是的,學生最大的收獲不是蔬菜,而是成長。“在蔬菜種植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良好品德。”余衛校長高興地說。
“原來農民伯伯種菜是這么辛苦,我們居然還這么浪費,吃不完的菜就倒掉了。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就是尊重別人。我們其實心里都知道,可是只有親身體會才能真正懂得。”五(3)班鄧子怡深有體會地說。學生們在勞動中收獲了成長。家長們也高興地發現,孩子們變了,變得愛做家務了,變得懂得珍惜勞動成果。一位家長告訴記者:“自從孩子上了“開心菜園”課程,我們家的花盆都不是種花了,而是種青菜了。”
文化搭臺,“開心菜園”唱戲。學校依托“開心菜園”, 組織開展了系列拓展活動,為學生搭建一個個鍛煉和成長的舞臺。舞臺的帷幕徐徐拉開后,學生們飽含深情地朗誦了詩歌《種菜的那些事兒》,激起了一陣又一陣暴風雨般的掌聲。根據種植日志記錄的事兒,孩子們自編自演文藝節目,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在蔬菜種植過程中的收獲和樂趣。群口相聲《蔬菜爭功》,展示了學生們對蔬菜營養價值的理解。歌舞《井岡山下種南瓜》則把學生們種植蔬菜的豐收喜悅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一切都使“開心菜園”散發著濃濃的文化味。學校針對小學生的特點,通過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文藝表演形式,演繹“開心菜園”里的故事,讓勞動在學生的心里崇高起來。
一、校長視野的開闊性――以著眼于現實的人才觀確定特色學校的育人目標
特色學校建設育人目標的確立對學校發展始終起著風向標的作用,而育人目標的確立,校長應有開闊的眼界,即放眼全球,了解和把握當下世界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的潮流,又要兼顧國情,校情。
立足世界――學校要培養世界需要的人才。從美國勞工部21世紀就業技能調查委員會的一份調查顯示來看,美國對人才的要求是比較全面的,既有對聽、說、算、寫這些基礎能力的要求,也有對動手操作能力與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需要,更有對人格品質及良好人際關系的要求;從德國對公務員的選拔標準來看,提出了8個方面的選拔要素,其中書寫、表達等方面要求100%的正確,否則有損政府機構形象;一個NBA巨星球員所具備的條件也超出我們的想象,不僅要有細膩的技術, 頂級的身體 ,良好的球感,還要有不俗的視野,高球商,堅韌不拔的求勝心。
從中,我們看到了先進國家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他們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再學習型人才。反思我們的學校教育,要目中有人,要培養合格的、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不是把自己的責任窄化成傳授知識。
立足中國――育人目標的確立要符合國情。作為校長,要具備準確把握教育方針和政策的能力。“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教育方針沿用至今,明確回答了我國教育在新的歷史時期應當“為誰服務”,“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 等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而我國教育發展的現實與結果都存在著突出問題,教育發展的結果是――人的數量和質量發生矛盾,總量大,但結構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學校的育人目標與教育方針之間存在偏差,定位不合理。很多學校的育人目標不是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而是將目光盯在了“專門人才”,甚至“拔尖人才”上。結果是眼高手低,出不來杰出人才,也培養不出高素質的勞動者。
立足學校――育人目標的確定要適應校情。育人目標要落地,才能生根。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標準,不同的學校也有不同的實際。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的勞動教育開始于1958年,堅持了半個多世紀。但如果只停留在早期養雞喂兔,種地摘果上,就會被時代所拋棄,所以歷屆學校領導班子都無一例外地自覺擔負起傳承與發展學校特色的使命。現階段確定了“立學煥新,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好人生底色”這一育人目標。“立學”指立足于學習,以學而立,“煥新”即出新、立新。“立學煥新”就是要培養會學習,能創造的人。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這里的“底色”是全面發展的底色,而不是單一的底色。為了落實好這一育人目標,學校將其分解為“五好”標準,并且制訂了與之相適應的以關注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及關注學生特長和潛能的《“立學煥新 百花競春”學生評價體系》。
二、校長視野的前瞻性――以指向未來的辦學觀把握特色學校建設的思路
教育的后效特點,要求校長辦學的思考要有前瞻性。華人首富李嘉誠超人成功的秘訣在哪里?為何在太多企業家輕易斷送前程的同時,李嘉誠卻幾乎碰不到“天花板”? 當《環球時報》記者訪問他時,他輕描淡寫地回答:“其實很簡單,我每天90%以上的時間不是用來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5年、10年后的事情。”他給我們的啟示是,成就任何一項事業,都必須超前思考。如果你不站在今天思考明天,那么,你的明天就會停止在今天。校長的辦學觀的提出要站在未來的高度上,一經提出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不會被淘汰,不會落后。不是現在時,而是未來時。校長的辦學觀是圍繞著如何辦好一所學校的一系列核心問題的理性思考,主要回答三個問題:為什么辦學校?辦什么樣的學校?怎樣辦好學校?這些問題就是指導辦學實踐的基本原則和價值取向。
學校在形成辦學理念的時候,要尊重歷史的傳承和文化的積淀,以超前的眼光審視學校的現實和社會要求以及未來的發展,并將其與特色學校建設融合起來,以免造成辦學理念與學校特色各不相干的結果,最后將特色學校建設變成了開展特色活動。
在學校未來的辦學觀的指引下,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的特色學校建設思考并回答了這些問題:
辦學理念:立學煥新,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回答為什么辦學,辦什么樣的學校,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一致。)
辦學思路:勞動育人,文化立校。(回答了怎樣辦學校。)
校訓: 日學,日省,日新。(回答了師生怎樣做。)
以指向未來的辦學理念把握特色學校建設思路,可以讓特色學校建設過程少走彎路,防止迷失方向。
三、校長視野的深刻性――以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實施教育行為
校長視野的高度不僅體現在開闊的眼界,超前的眼光,還在于對當下教育問題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對特色學校建設的核心問題的把握。辦學為學生而辦,那么,辦學的核心問題即促進學生發展的問題,即促進學生素質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所以,特色學校建設的每一項策略,每開展一項活動都要堅定不移地落實我們的育人觀,都落實在育人目標上,育人理念上,這就體現了校長視野的深刻性。
從學生角度考慮,基礎教育要為學生奠定怎樣的基礎?一方面要為學生能滿足個人終身發展和幸福奠定基礎,一方面要為學生能滿足未來社會對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奠定基礎。前者是人性內在的自我需求,后者是社會客觀發展對人的外在要求。兩者均要考慮。協同發展是人的真正發展需求。因為現在的學生處于信息化,多元化時代,他們是“文化中的人”,是“關系中的人”,是“世界中的人”,也是“成長中的人”。
基于以上的認識,在特色辦學中應注重以下問題。
我的幾點體會:
1.學習是當好校長的前提。要不斷學習,多讀書,讀教育專著,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更快捕捉新的教育觀點,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
2.學校辦學,要堅持以人為本。校長要知人善任,要以飽滿的激情,健康的心態,敏銳的視角,不斷在管理的實踐中反思與總結,在自己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汲取專家和名校長的理論指導,科學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和教育品牌,才能使學校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校長要有寬闊的胸懷,要管理好自己的團隊,必須要在領導班子的建設上下功夫,尤其是管好自己的中層領導,想法設法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多給他們創造成長的機會。
3.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校長要把校園安全、師生安全放在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位置,活動也好,課堂也好都要注重安全教育,把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和知識傳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和自己的團隊,要熟知相關的法律法規,明察秋毫,做好細節管理、過程管理。
4.文化和課程體系是學校發展的著力點。校長要高瞻遠矚,要創建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打造屬于學校的課程體系,積極開發校本課程,發展特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