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課中的地圖教學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28 17:05: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中地理課中的地圖教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初中地理課中的地圖教學

篇(1)

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鄉土事物便具有這個優勢,鄉土事物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更加具體、更加生動、也更加熟悉,因此通過鄉土地理事物教學能有效地抓住學生的心理,增強學生地理感性知識,鞏固、擴大和加深課堂所獲得的地理基礎知識,而且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如在“海陸變遷”一節中。在講到海陸是如何變遷時。筆者就以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作為事例進行教學,這些海底古森林遺跡就在離我們學校不到500米的深滬灣海灘上,同學們都見過,倍感親切。這樣經常地把鄉土地理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深深感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

2 用鄉土地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學生掌握好讀圖識圖的能力對他們將來能否自主學習地理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地圖也是中考的重要門檻,近年來泉州中考地理科試卷中各種類型地圖總數均達到20張以上。因此提高學生讀圖識圖能力的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最熟悉的鄉土地圖做為研究對象,讓學生掌握方法,并加以推廣,對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平時筆者要求學生觀看《泉州天氣預報》、《泉州新聞》等節目,加上學生平時也有的走親訪友、耳濡目染,他們對泉州的縣市已經有一定了解。這樣到了教《泉州政區圖》這課時,復印一些空白的泉州地圖讓學生填充,老師只需調動學生的地理聯想力,把他所知道的事物應用到我們所學知識點上,學生很快地就能填好。

3 利用鄉土材料,喚起愛國、愛家鄉的熱情

鄉土地理材料,既為學生所熟知,又為學生所喜愛,用來做事實例證時,往往比普通的文本材料更有效。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運用學生自己身邊生動實在的地理事實材料,和對家鄉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提供一些有趣的家鄉材料,讓學生深思細想。可以喚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鼓舞學生樹立建設美好家鄉的豪情壯志。如介紹泉州“充滿活力的僑鄉經濟”,說到泉州經濟迅猛發展,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教師可以補充一些具體數據或事例,如:泉州市現轄7個縣(市)均跨入福建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縣(市)行列。晉江、南安、惠安、石獅和安溪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等。尤其是介紹到晉江連續幾年排在全國“百強縣”前列時,學生異常激動,以家鄉為榮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再比如,學生對家鄉改革開放前、后的各種變化都抱一種強烈的認知欲望,教師可以利用這點,用事實對學生進行鄉情的教育。引導學生向父母等老一輩了解幾十年前的飲食服裝、居住環境、家用電器以及交通工具狀況,對比現在的生活。通過這種活動,他們感受到了自己家鄉的巨變,激發熱愛家鄉、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情感,把鄉情教育寓于國情教育之中。

4 結合鄉土實踐,培養學生實踐探究能力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內容豐富,與鄉土地理教學有關的實踐內容就有野外觀察、社會調查和鄉土地理考察。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引導學生去完成《泉州地理》教材中設計的社會調查和野外考察等實踐內容,指導學生觀察本地的土地、植被、環境、工農業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并形成照片、調查報告、鄉土地理小論文等實踐成果,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

通過鄉土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周邊環境,主動與客觀世界對話,讓學生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能逐漸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分析事物的習慣和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

5 結合鄉土事實,感觸人地關系

結合人地關系理論,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特征,而且要使學生認識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形成全球意識和環境價值觀念,提高適應、保護和改造環境的自覺性和能力。學生理解人地關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知道周圍所存在或事或物。如在介紹泉州的自然資源時,向學生介紹泉州曾經是水鄉地區,湖泊河流較多,改革開放前河里魚蝦成群,河水清澈見底。但近十年來,由于人類在生活、生產中的不合理利用,從工廠排放的大量廢水,農民施放的農藥隨雨水流到河涌里,導致河里魚蝦幾近絕跡,水質變濁,居民飲用的水源受到嚴重的污染,人們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威脅。并且隨著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大量的湖泊被填埋,換成了民宅或工廠。在個別鄉鎮,更是出現了水荒。我校所在村莊安裝自來水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村里漂染廠造成的水污染太嚴重,導致井水無法飲用。這些都是人地關系不協調發展的后果。通過鄉土事實教育,學生驚訝不已,發現原來自己的生活的環境已經遭到如此嚴重破壞,環保意識自然而生,此時教師加以引導,便能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價值觀。

6 結語

初中鄉土地理教學是可嘗試的。正確認識中學鄉土地理教學的意義,靈活運用鄉土材料來進行教學,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地理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和手段。而進行鄉土地理教學的好壞,關鍵還在于教師的引導。因此,教師也須不斷去搜索各方面的鄉土地理資料,經常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以便及時獲得鄉土地理教學的最新資料,從而應用到教學中。

參考文獻:

篇(2)

中圖分類號:G65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1-159-01

地理來源于生活,地理教學和學習比較抽象的,如果將地理教學和學習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地理鄉土資源,將地理科學淋漓盡致的搬到課堂展現給學生,對我們教學和學生學習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鄉土地理是最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科,鄉土地理材料就在學生的周圍,既為學生所熟知,又為學生所喜愛,學生時常接觸,它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在家鄉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通過自由選擇家鄉地理環境某幾個要素或某一要素開展綜合或專題的研究,這對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下面我們結合地理教學實踐談談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利用。

一、鄉土地理的重要性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對鄉土地理學習有以下幾點要求和建議:1.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2.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如何以鄉土地理為載體進行綜合性學習、開展出富有實效和新意的探究性實踐活動!課程形態的多樣化是新思路,課程形態有兩種模式可供借鑒。一是單獨設鄉土地理課,教材中精選出專題性素材、提供眾多的知識生長點,橫向可與其他學科聯系,縱向可深入到研究型課程,從而構建出一個開放的課程形態;二是與相關學科綜合,設立鄉土綜合實踐課程。這樣可集中有限的教學課時和各自為政的教師,優化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體現精簡、高效原則,提高教與學的綜合效益。同時還有助于校園鄉土文化氛圍的形成和學校特色的重新提升。因此要從校本課程開發的高度來認識鄉土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計和實施。與之相關的學科整合問題、綜合實踐基地建設問題、學生小課題研究指導問題亟待深入思考。

二、地理教學與鄉土地理研究活動相結合

鄉土地理學習實踐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這既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途徑,也是鄉土地理教學實踐性特點的要求。鄉土研究活動是以小組或個人形式參與的專題研究活動。我們對本校初三學生鄉土地理學情的調查:部分學生對家鄉地名探源、歷史人物、環境保護等研究性話題有濃厚的興趣。教學中可引導他們作一些較為深入的探究性學習。或向學生提供實踐與探究課題,如盤縣各鄉鎮民間諺語、天氣狀況、著名旅游資源(碧云洞、盤縣大洞等)、農業產業結構(畜牧業、成坡改梯、退耕還林等)、主要自然災害(暴雨,多山洪、泥石流等)、項目建設(響水煤礦、哮天龍水庫、松河煤礦、紅果循環經濟型煤焦化等),并進行具體指導。指導學生深入實踐活動調查研究,其過程一般應遵循如下幾個步驟。確立階段調查研究具體實施方案,這個方案包括此次調查研究的人員、對象、時間、地點、具體目標或指標、具體方式方法和步驟等。調查實施,這是整個調查研究的非常關鍵的一環,是收集資料和數據、獲取第一手資料或信息的必需途徑,通過有組織的研究活動了解當地地理、歷史、經濟文化建設等,研究活動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并在實踐中發展其創新能力。

三、鄉土地理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相結合

“鄉土地理”教學作為綜合學習和素質培養的載體,學生通過學習“地域和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有可能將所學到的地理方法運用于鄉土地理的學習;同時.由于“鄉土地理”所屬的范圍就在學生身邊,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踐,因而更利于學生開展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因此,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國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如我國目前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貧窮落后的面貌還沒有徹底改觀。在向學生介紹國情時,廣泛結合鄉土地理材料,把本鄉本土有利和不足的事實,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對學生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學生正視現實,努力學習、艱苦奮斗,為祖國的發展奮發圖強,增強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又如課程標準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征,體現人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們在反思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只通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是難以真正確立的;而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以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才能逐步確立。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確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鄉土地理的學習較好地體現了這種實踐。

總之,鄉土地理教學內容可以密切聯系當地經濟建設實際,使教育更好地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并掌握地理知識和應用實踐,為將來的再學習和深造打好基礎,在素質教育大力推進和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的今天,鄉土地理更值得我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關注和實踐。

參考文獻:

篇(3)

新課堂教學中,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地圖的研究與應用便成為提高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一、活躍地理課堂,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在課堂中,教師在利用“地圖”的基礎上,輔以多媒體教學、材料展示、學生課堂討論、游戲活動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原本講述內容較多的課堂教學形式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變得不再枯燥無味。

充分運用地圖,啟發學生自主觀察,教師在完成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后,進一步拓展教學空間,將時間交給學生,將自主能力的鍛煉交給學生,使學生充分訓練讀圖、用圖技能,自主地進行有關規律的探究,并給予展示,強化信息的交流反饋。通過對學生地圖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學生在自學過程中不斷體會到自學的甜頭,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提高了自學能力,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精神,地理課堂的學習自然就活躍起來,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課堂中教師運用地圖的策略

我認為地理教師在運用地圖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熟悉地圖內容

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還要備地圖,要一絲不茍地在地圖上找到所要講的內容,對學生的地理填充圖冊,也應特別留意,要針對學生在作業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事先進行地圖備課。

2.要重視教學掛圖的運用

電子版地理教學掛圖的內容表現簡明而突出,表現形式美觀易讀,色彩鮮艷而協調。教師使用好掛圖上課可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便于教師掌握教學進度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所講授的內容。教師在用圖時要避免形式主義,注意因材施教,還應注意引導學生將掛圖與學生地圖冊、課本中的地圖對照使用,以強化地圖教學的效果。

3.要善于將各種形式的地圖結合使用

地理教師除了重視教學掛圖的運用外,還應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運用板圖、多媒體圖片、地理示意圖等多種形式的地圖為教學服務。

三、讓學生真正學會用圖、用好地圖

課堂上要把地圖運用好,要讓學生真正學會用圖、用好圖,就要讓學生親自參與其中,在課堂上看圖、指圖、介紹圖,課后填圖、畫圖。

1.看圖

要求學生會看圖,拿到一幅圖應該從哪里入手,怎么看圖。如:讀“中國1月平均氣溫”圖,分析我國冬季氣溫分布有何特點。我會請一位學生說一說看圖主要看什么,學生會回答,結合圖例看圖中等溫線的分布,觀察氣溫的變化。這樣學生很快就能找出我國1月平均氣溫最低和最高的區域,進而算出我國1月平均氣溫南北溫差約為多少,再歸納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特點: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

2.指圖

要求學生能真正參與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讀圖的方法和記圖的技巧。如,教學“中國的地形”時,要求學生在圖上記憶的內容太多,有中國主要的山脈、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相關的地理事物名稱30多個。于是我設計了四個活動環節:活動一,認識山脈。自己先找一找我國有哪些主要的山脈,然后同位合作,一個指圖,一個說山脈的名稱,看看哪組認識的山脈多。活動二,認識山脈走向。小組合作按走向列舉山脈的名稱,然后班內展示,要求在屏幕上指圖說出山脈的名稱、走向。活動三,記憶山脈。自己先按走向記山脈的名稱和位置,然后提問,兩人一組,一人指圖,一人說名稱。練習檢測,說出圖中序號代表的山脈名稱,要求學生指圖,說出圖中序號代表山脈的名稱。相信通過這四個環節,學生不僅能掌握相關山脈的知識,也能提高其課堂發言的積極性和膽量,還培養了一定的識圖技能技巧。

3.介紹圖

篇(4)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圖像教學的類型

在初中的地理教學過程中會涉及許多的地理圖像,而且種類繁多,所以圖像的教學方式也分為多種,下面來介紹幾種比較常見的種類。第一種是地圖教學,這是地理課堂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非常直觀的教學輔助工具。第二種是示意圖教學,它主要標明的是地理環境與一些地理事物的形成現象,從而得到地理想象的形成過程與規律。第三種是景觀圖教學,其中主要包含一些描繪圖和攝影圖像,地理中復雜遼闊的地域通過景象圖可以更直觀、漸變地對地理現象和事物進行分析研究。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圖像教學的步驟

1.利用圖像導入新課

地理課堂教學一般都是先導入課程,這也是提高全班地理成績重要的環節。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利用圖像來進行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還能夠活躍地理課堂氣氛,增添課堂的趣味性。在導入圖像時,教師要選取一些前沿的、具有代表性的圖像,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圖像的理解分析能力。

2.利用圖像設置問題

地理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圖像來設置問題,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和好勝心,從而激發學生去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解決問題。這樣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精神,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教師要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不可太簡單也不可太難,這樣才能對學生起到正面影響。

3.分析地理圖像

在圖像的學習過程中,分析圖像是至關重要的。分析圖像的目的主要就是將圖像中涉及的地理知識點提取出來,獲得各種地理信息。在分析圖像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準備工作,采取良好的教育方式去讓學生學會分析圖像,理解分析圖像的要領,掌握其中的精髓。

三、實現圖像教學的幾種措施

1.不斷完善地理教學的圖像

在地理圖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課堂知識點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充分利用地理圖像來進行講解,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識,把握其中的關鍵。同時,教師要豐富學生對地理圖像的了解。教師要向學生多講解幾種圖像,在不斷豐富地理教學內容、完善地理教學圖像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地理圖像的剖析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建立專門繪制圖像的筆記本

在地理圖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圖像融入地理學習中,讓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圖像,并利用圖像來解決地理問題。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記筆記的好習慣,在學習地理圖像的過程中,讓學生建立一個專門繪制圖像的筆記本。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將遇到的重要的、難懂的圖像都摘抄到筆記本上,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地理圖像的記憶力,提高學生對圖像的運用理解能力,還能夠讓學生二次利用,在忘記的時候回頭在筆記本上查找,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讓學生利用黑板繪制圖像

教師培養學生記筆記的習慣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對地理圖像的理解能力,而讓學生利用黑板繪制圖像則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端正學生對地理圖像學習的態度,在全班面前繪制圖像能讓學生知道對于知識應該保持嚴肅性。現在的地理教材中,有許多比較抽象難懂的文字敘述,在處理問題的同時讓學生自己進行歸納總結和深入思考。同時還要讓學生具備能夠獨立繪圖的能力,讓學生通過一些文字性的描述將圖像繪制出來,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印象。

4.培養學生用圖看圖的好習慣

在地理圖像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識圖、用圖、制圖的能力。教師首先要在授課時對地理圖像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對圖像有一個全方位的理解,然后再教學生怎樣使用這些圖像,讓這些圖像與地理知識有機結合,加強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解決能力。最后要培養學生繪制圖像的能力,教會學生能夠通過圖像來把握地理事物的特點、位置和一些分布情況。通過利用地理圖像,讓學生對地理有一個更直觀更清晰的理解,讓學生在地理的學習過程中更得心應手,為以后的地理學習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在地理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地理圖像教學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圖像,培養學生識圖、用圖和繪圖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素質,成為優秀的地理人才。

篇(5)

一、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分析

我們所講的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是能夠對地理教學目標的實現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及學習等有著密切聯系的自然環境等相關地理資源。

鄉土教學資源應用于地理教學中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相關的鄉土課程資源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掌握相關地理知識。這種教學能夠起到較好的情感教育的效果,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教學實踐中,該種資源的利用能夠更好地契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保證地理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利用途徑

初中地理教學中,對于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利用要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將本地的地理課程資源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內容。

1.通過展示教育的方式發揮鄉土資源的積極作用

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展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當地的地理環境,在此基礎上深化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提高教學的效果。比如,通過對三賢故里的介紹,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當地地名的變遷以及渭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人文地理等相關內容。通過這種展示性的學習,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并且使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使其更好地投入地理學習中。

2.通過一定的實例解釋來深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識

比如,對于下吉鎮名稱變化的解釋,使地理課與歷史有機結合,使得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并且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地理環境的變遷對于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對教材內容有更為直觀的認識。

3.地理教學中可以融入一些實地考察的內容

篇(6)

地圖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

在初中地理階段,圖表大致可以分為這么幾大類:分布圖、地形圖、等值線圖和各類統計圖表。從統計數字和圖表中,分析事物數量關系,從各種地圖中,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聯系,學會這些技能,相信對增強學生的生活技能也是終身受用的。下面是我在地理教學中對不同類圖表的教學過程和一些思考。

一、分布圖

以右圖:《我國人口密度示意圖》為例

以下是課堂實錄:

教師問:這張圖,你們應該先看什么?

教師講述:閱讀一張圖,是講究先后順序的。看圖第一步就是要看圖名。圖名是一張圖表的眼睛,它會告訴你這張圖表所要反映的主題內容。

教師問:你能告訴我這張圖的圖名是什么?

學生答:我國人口密度示意圖。

教師:非常好,通過圖名,我們知道這是一張反映中國人口疏密程度的分布圖。

教師講述:第二步,我們要看清圖例,即圖中的符號表示什么地理事物。地圖符號是表達地圖內容的點、線和圖形,各種符號不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質,還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圍和大小等數量關系,所以只有看清各種符號的地理意義,才能使學生熟悉符號所代表的具體地理事物,準確而迅速地找出它們的分布概況、相互聯系等。

教師問:本圖的圖例反映了什么?

學生答:圖例用不同顏色的深淺表示了人口密度的大小,顏色越深,表示人口密度越大。

教師:接下來,我們再深入到整個地圖中,關注具體內容和信息。

教師問:從這幅圖,你能說說我國人口密度的現狀是怎樣的呢?

學生答:通過不同顏色,我們一眼可以看出,中國的人口密度分布非常不均勻。

教師問:怎么不均,哪多哪少?有沒有分界線呢?請大家再仔細觀察圖中的每處細節。

學生答:黑河―騰沖一線以東,人口密度很大,黑河―騰沖一線以西,人口密度比較小。

“我國人口密度示意圖”作為強調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重要性而出現在七年級前言部分,此時的學生都是沒有任何地理知識基礎的。通過對這張圖的閱讀和分析,學生大致了解到閱讀這樣一張分布圖是有一般順序的,不能雜亂無章,而要根據實際情況,一步一步地進行。

二、統計圖表

初中地理教學中,統計圖的應用是許多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對統計圖表的教學,是幫助學生提高掌握地理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方法。教材中配備了大量的統計圖表,這些圖表提供的數據是說明地理問題的重要依據。對各類統計圖表的研讀并從中提取有用的數據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難點之一,因此,地理教學中必須加強對統計圖表的學習。

例如,《歐洲西部》一節教材中出示了一張《2010年歐洲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的國家》的統計表。以下是課堂實錄:

教師問:能說說閱讀這張圖表的步驟嗎?

學生答:先看圖名,這是反映2010年歐洲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排名情況的統計表。

教師問:這樣的坐標圖表第二步應該看清什么呢?

學生答:看清楚橫坐標和縱坐標分別表示什么。這張圖中橫坐標是2010年歐洲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的國家名稱,縱坐標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單位是美元。

教師問:看完坐標,我們要再認真閱讀圖表上的其他信息,比如每根柱形上面的數字,你知道表示什么嗎?

學生答:我認為應該是排名名次。

教師問:非常好!從這些數據,結合我們之前學習的歐洲西部的國家,大家可以數數看,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15位的,歐洲西部的國家占了多少?

學生答:占了9個。

教師問:請大家試著分別讀出盧森堡、瑞士、法國的人均GDP?

學生讀圖回答:盧森堡約10萬多美元、瑞士約7萬美元、法國約41000美元。

教師:你們知道2010年中國的人均GDP嗎?2400美元,大約排在110名。

(全班學生露出驚訝的神情)

于是我繼續解釋:其實,這些年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這個數據說明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你們要更努力學習,因為你們是中國的希望!

教師提問:通過剛剛對《2010年歐洲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的國家》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嗎?

學生回答:歐洲西部是發達國家集中的地方。

統計圖表是學習地理的一個難點,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需要老師去引導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時對數據及數據的對比作為重要依據對比、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地理學習中養成對統計圖進行分析、研判,學會用數據表達自己觀點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技能和地理素質。

三、等值線圖

初中地理教學中等值線圖,主要有等高線圖、等深線圖、等溫線、等降水量線。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等高線地形圖”這部分內容中,對“等高線由較高處向較低處突出的是山脊,等高線由較低處向較高處突出的是山谷”這一地理現象和規律,如從文字上講授,學生很難理解掌握。

下面是這部分內容我的教學方法:

教師問:在圖(1)等高線圖中,A是什么地形?

(部分學生可以對照文字定義判斷: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這里是山脊。但大部分學生對此概念難以理解。)

于是我在圖(1)上添上適當的輔助線L。

教師引導學生讀圖:沿L線從甲乙丙,海拔分別是多少米?

學生讀圖回答:甲處海拔200米,乙處400米,丙處200米。

(教師出示圖(2),此時很多學生已經表現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教師講解:可見所在的地形區A是隆起的山脊(如圖(2))。

通過輔助線,問題從抽象變得更加具體。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同理,在圖(3)上,添加輔助線L,也按上述步驟可以得出:等高線由較低處向較高處突出的B是山谷(如圖(4))

篇(7)

課堂教學效率在不同學科有不同定義,針對中學地理課堂來說,重在開闊中學生的視野,一節課45分鐘教師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師生之間互動交流融洽,課堂氣氛活躍,百分之七八十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基本達到中學地理課標要求。地理教師如何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解決學生學習的科學性問題,從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地理課堂學習效率,是我們需要經常思考的問題。下面談談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做法。

一、轉變思想,樹立新理念

新課程改革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合初中地理教學實際,新教學理念的貫徹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直接關系。

初中學生,甚至部分高中學生都認為地理是“副科”,普遍不重視。而且很多農村初中沒有專業的地理教師,都是其他學科教師兼職,教師也不重視地理,可想而知地理教學是什么樣子。所以,首先得讓師生們認識到地理的重要性,教師好好教,學生好好學,讓學生“想學”。

教師要告訴學生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自身包含文科和理科,與生物、政治、歷史、物理、化學等學科均有聯系,學好地理可以提高綜合能力。地理對日常生活有用,如天氣預報、地震、泥石流、全球氣候變暖、環境保護等,這些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初中學生上第一節課時,教師就要向學生強調以上兩點,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對他們自身很有用,同時也要幫助學生認識,體會地理的價值和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想學”。

二、激發興趣,發揮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如果對某事物感興趣,學習起來就很快,也會學得很好,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好之、樂之,其實就是指學習興趣。一旦有了學習興趣,學生的課堂效率就能提高。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如講地球自轉時,可以用“坐地曰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兩句詩詞形象說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轉。講天氣時,可以用“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說明夜里下雨了,這就是很明顯的天氣狀況,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可以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描述“一山有四季”的景觀。運用古詩文,可以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助于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又如講宇宙、天體、太陽等知識點時,可以用下面的謎語“說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納,無人知它始和終,也沒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顆星,萬顆星,北天星星數它明,有它給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火”(北極星),“有個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夕不見它,不是下雨就刮風”(太陽),另外,在講中國的城市時,也可以借用下面的謎語,“一路平安”(旅順),“船出長江口”(上海),“拆信”(開封),“空中碼頭”(連云港),“全面整頓”(大理)等。這些謎語本身很有趣味性,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應用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三、應用多媒體,提高有效性

地理學科的研究對象及內容決定了它具有空間性、綜合性及區域性的特點,研究范圍寬廣,研究內容復雜、抽象,因此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課是初中生認為比較難的一門課程。而現代教育中最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對傳統教學中難以表達,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形成過程等,通過情景再現或創設情境、動畫演示等方法都能予以很好的解決。不但在教學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例如:在介紹我國黃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時,可以先放一段黃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視,再用動畫演示“地上河”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很容易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積形成的。原來是黃河中游流經支離破碎、土層疏松的黃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黃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壞,一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黃土高原,黃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區,由于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流速慢了下來,大量泥沙沉積于河底,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就這樣,通過形象直觀的圖像和影視,既促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又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真正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

四、注重情感,融洽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激情課堂的主要因子。教師應該多方了解和洞察學情、學生的心理,實現和諧的、平等的、民主的多層次課堂。要有預見性地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給予必要的幫助。當學生出現消極情感或學習不太理想時,教師應對各方面情況進行客觀和有效的反思,積極思考如何應對和改進,增強學生間的了解和溝通,營造活潑輕松的學習環境。如教學“地圖”這部分內容時,地圖的基本要素、地形圖的判讀等,學生對此普遍感到困難,進而產生焦慮畏難的情緒,甚至對地理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教師如果引導得當,讓學生充分自學,課堂上又能組織好合作探究,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能拉他們一把,給他們中肯的并帶有鮮明適當的表揚和鼓勵,那么情形就朝利好的方向發展。

總之,初中地理作為初中課程教學的基礎學科,在初中基礎學科教學中處于十分弱勢的地位,主要原因除了教師不夠重視,將其作為小科目對待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初中地理教師找不到合理有效的途徑提高課堂效率,在教學技術研究課題下的初中地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需要廣大地理教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設計出更有效的教學策略。讓我們抱著吸納革新的態度,將課堂改革真正落到實處,使課堂教學出現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場面,打造出更高效、優質的課堂。

篇(8)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229-01

在高等職業土木類專業的教學中,必須實施和貫徹以任務為驅動的學習活動,任務驅動法正是符合高職類的項目化教學要求,符合以能力為導向的教學目標。任務教學法的核心是:在教學中以任務驅動教學,以學習任務為中心,使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自主進入學習過程,自主深入社會,獨立或協作運用相關知識,完成學習的任務設計。

《土力學與地基基礎》是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由于課時的限制,將原來的《土質與土力學》與《基礎工程》這兩門課程合并,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偏重于實踐,而對于大量的計算要求做了簡化,重在培養學生能夠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門課程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力學基礎、識圖基礎以及工程材料基礎。而對于目前高職學生的現狀,學生個人基礎差距比較大,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對現有知識的理解水平相差懸殊,而且很多學生本身對理論計算存在反感,但對實際操作卻能夠有一定的興趣。基于這樣的現狀,本人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設計《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課程,在實際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精心設計學習任務

對于土木類專業,限于其工程量大、實踐場所有限、實踐設備與耗材投入量大、實踐周期長等特點,很難采用真實工作場景中的任務教學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使教學更貼近實踐,課程的任務設計應以職業情境中的典型職業活動為基礎,模擬施工工作環境。課程任務的設計應遵循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基本思路,著眼于“行動領域”的開發和典型工作任務的確定,在此基礎上描述“學習領域”課程方案并使之細化,形成“學習領域”課程方案再具體化于若干“學習任務”中。

通過到施工現場進行調研,我們認識到,施工單位對于高職畢業生的要求為:需要對一般的工程結構有所認知,對工程施工過程有合理的安排,對工程施工圖能進行正確識圖從而進一步計算工程量。因此,基于這樣的需求,我將課程進行了項目化處理,每個項目中都包括對工程結構的認知、施工過程的安排以及工程圖的識圖。為了與工作過程緊密聯系,我將原來土力學和地基基礎兩部分內容融為一體。在項目中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目的而去學習土力學的知識。這樣,學習的目標性和興趣會進一步提高。

二、細致引導任務進行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核心思想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此,任務展示后,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引導學生去討論、分析任務,讓學生思考要完成這些任務需要做哪些事情,具備哪些方面的知識。師生共同討論完成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要模擬工作過程,就需要讓學生本身的身份也進行轉化,這時可以以分組的形式完成任務,每個小組要有項目經理、技術員、安全員、資料員、質檢員等不同身份的成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雖然每個人都參與了,但是每個人的側重點不同,到下一個任務時,再進行身份的交換。這樣做,一方面深化了學生對職業的認知,提高了責任感與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每位同學的特長,同時在角色互換中與同學之間汲取經驗。

在引導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根據學生自學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引導方式,如對于“識圖”環節,可以通過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教師補充施工照片等方式輔助完成任務,加強感性認識,具體的算量工作由學生自己完成。而對于需要一定理論要求的“地基強度和沉降驗算”環節,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不同,有的小組以自學為主即可解決問題,而有的小組則需要通過老師系統性的知識補充才能完成任務,此時,就需要綜合考慮班級的狀況而進行引導方式的選擇。在學生擬定施工方案時,可以由學生自己進行地基情況的假設,也可以由老師給出地質資料,施工方案中不僅要有施工的流程,還要有施工中易發生的問題的解決方法、施工需要哪些材料和機械、對于材料的要求、施工中的安全注意事項、環境保護措施等。通過這些環節,可以突破本門課程的范疇,將課程延伸到《工程材料》、《施工組織設計》、《工程監理》、《工程識圖》等多門課程中去,從而將知識系統化,更加符合現場作業情況和作業流程。

三、積極總結評價任務

任務完成后,檢驗和考核任務完成情況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肯定,學生可以通過幻燈片展示、角色扮演、模擬會議等方式進行。每一個任務或子任務完成后,要求學生進行成果展示,要盡可能要求每位同學上臺展示或操作,為每位同學提供鍛煉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進一步培養專業興趣。

“任務驅動”教學法完成的課程,最終的成績評定可以不完全以考卷為準,甚至可以拋棄考卷,而主要以學生在完成任務中的表現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由于每位學生本身的能力和水平不同,有的理解能力較強,有的綜合搜集資料能力較強,有的人際統籌能力較強,不論側重于哪個方面,不論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只要學生在課堂中認真參與了項目的完成,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認可,都可以認為他完成了教學要求,而不必拘泥于過去教學要求中掌握哪些知識或技能。

四、“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注意的問題

在《土力學與地基基礎》這門課程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固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如土木工程的特殊性決定了模擬的有限性,雖然試圖模擬工作過程,但有時未免顯得紙上談兵,因此,需要更多的教學輔助手段,甚至有條件的話到現場進行實地參觀效果更好。另外,正確合理的任務設計是保證學生掌握技能及正確應用技能的前提,這就需要教師經常性地到現場進行鍛煉,了解與掌握現場施工過程、施工要點等,注重教學水平和教學手段的提高,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適合職業教育的需要,真正成為社會需要和學生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英.基于任務驅動的倉儲管理課程教學設計[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2(1)

篇(9)

目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非地理專業的地理課任教師往往拘泥于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地理專業的地理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往往過于嚴謹、過于強調地理思維、缺乏生動活潑可以說,初中地理教學是目前中學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環節。

一、讓學生動起來

現在的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境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不是學生獲得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性教學方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并且將地理課堂教學的“課堂”含義廣義化,包括一般意義上學校的課堂,也包括網絡、社區、野外的“課堂”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點,他們很樂意參與教學過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時往往需要布設教學情境,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活動、地理新聞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要注意有適當的“教學民主”。在一堂初中地理觀摩課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景: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峻局面,學生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二、地理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非地理專業的地理課任教師往往拘泥于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地理專業的地理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往往過于嚴謹、過于強調地理思維、缺乏生動活潑。但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悅、興趣是他們的學習驅動力之一,甚至對老師的好感也會成為學習的驅動力。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老師,那么學生怎么會喜歡“地理”?怎么能學好地理?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歡聲笑語是指師生之間在地理學習上的共鳴,是師生雙方的一種地理學習的愉悅。歡聲笑語進課堂,需要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由于年齡的差異導致的“代溝”,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師容易產生責怪學生不配合、不適應老師”的想法。其實應該更多的考慮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齡年輕化、如何更好地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精湛的語言、詼諧與幽默、機敏的教學智慧、可親可敬的教態,會使初中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特別在初中階段,“愉快’’仍然是學生樂于學習的原因之一。

三、創設新穎的情境

由于長期以來不少學校的初中地理課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教學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普遍存在著兩種引入新課方法。一種是“講”法,即“同學們,今天我們講……”,“同學們,現在老師講……”,這樣就把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引向“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活動。還有一種是“翻書”法,即“同學們把書翻到……頁”,把以地圖教學為主的地理課變成看書劃書的枯燥的文字教學課。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努力用“學習”或“討論”來代替“講”,用翻“圖”來代替翻“書”。雖然是“一字之差”,也代表著實質的進步。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課的新方法有:地理新聞引入法,教師或學生評述國內外地理新聞;地理趣聞引入法,教師或學生評述地理趣聞,如世界之最等;頭腦沖浪引入法,教師提出地理興趣題激發學生討論;學生報告引入法,學生對學習專題提出個人或小組報告;一題多練引入法,教師針對學生作業錯誤編制開放性題目激發學生舉一反三;目標激勵引入法,教師提出教學目標和獎勵目標,引導學生迅速進入課題:表揚批評引入法,對表現較好的個人或小組進行表揚,鼓勵學生盡早進入學習狀態,并在教學過程中多表揚少批評:地理(電腦)游戲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軟件進行地理游戲或地理競賽。

四、充分利用地圖

篇(10)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188-01

美育教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教育,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具有陶冶人的情操的基本功能。因此,各學校都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培養,在各門課程中加強了對美育的滲透教育。地理課程是初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擁有著很多絢麗的地圖和各種曲線,在培養學生美育的作用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正是從這一視角出發,來探尋初中在地理課程教育中對學生進行美育培養的對策。

一、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美育教學的意義

(一)是豐富完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需要

初中地理課程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重任。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師只是對學生注重知識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美育、德育等各項功能的培養,甚至還有些老師認為只要自己完成了教學任務就可以了,對其他的事情不聞不問。而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融入了美育元素之后,學生就會抱著美育的視角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并能進一步陶冶自己的美育情操,不但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促進初中地理課堂走向發展和完善。由此可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入美育教學是完善初中地理課堂的需要。

(二)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作為初中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初中地理課程,對學生學習科學地理知識自然起到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初中地理課堂教育還具有非傳授知識的功能,對學生的德育、美育、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影響。在初中地理課堂中,通過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教育之后,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會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融入美育教育,會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融入美育教育的具體方法

(一)樹立正確的初中地理美育教育觀

初中地理課是教育學生產生可持續發展的課程,其審美對象是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初中地理課程就具有這個方面的重任。而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認識到這方面的重要意義,有個別教師甚至認為其任務只是完成教學任務,對于美育來說,不是他的工作范圍和工作內容。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對于教師來說,必須首先具備正確的美育教育觀,才能搞好自己的教學工作,原因在于,美育教育可以使得學生更好的學習地理課程,最終使得教師在重視自己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美育感知能力,也才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全面發展人的目的。

(二)利用教材加強美育教育

在初中階段,美育教育是依靠學科進行培養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對教材的深刻把握能力,必須注意把教學的任何一個環節充分的滲透美育教育,通過利用教材的方式,加強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具體來說,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教師要在整體上把握教材對美育的教育功能。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有無數的美麗插圖和各種形式的曲線,這些都可以成為培養學生美育的重要載體。比如,在教授中國地理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中國地圖的外形后,讓學生感知中國地圖看起來像什么,然后有歷史知識背景的教師還可以稍微講解一些為什么我國的地圖會變成這個樣子。學生在用眼睛觀察的同時,用心去深刻體會,就能夠深刻的感覺到美的存在,深深的把學生吸引住,成為引導學生探求地理、歷史學科知識的有效力量。

二是教師上好每堂課,加強對學生進行美育滲透。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時時重視,絕對不能半途而廢,這種對美育進行培養的過程突出表現在每次課的課堂教學中。對此,教師可以穿插一些美育教育的內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每一部分每一節都有豐富的地圖,這些就成為教師培養學生美育的重要載體了。教師只有認真的上好每堂課,用美育的方法去陶冶學生才能逐漸的培養學生的美育能力。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不但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講課的技巧,還需要教師具有一些美育能力。所以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掌握好各種美育教育方法,才能真正發揮好培養學生美育的重任。

(三)設計恰當的美育教育方法

教學方法是確保美育能夠取得成效的關鍵因素,實踐證明,正確的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方法能夠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反之則不然。對于在初中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的改善教學方法。

一是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吸引學生注意力。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先進產品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教學中去了。對于初中地理教師來說,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但可以完成教授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任務,也可以用來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培養。在每堂課中,教師都可以把講授的內容融入多媒體技術中去,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感受學習地理知識,同時教師再對這些知識進行有美育目的的培養,學生會深刻的感受到社會美、自然美。

二是在課程教學中增強學生的繪畫能力。繪畫能力也是培養學生美育的重要手段。比如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中國地圖,有美育能力的學生會很快的劃出,而且相似度極高。而缺乏美育能力的學生雖然看過中國地圖,腦海里有中國地圖的印象,但是不能畫出來。至于這一點,教師要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繪畫技能的訓練。通過這種訓練,讓學生逐步感受到美的存在與表達,啟迪學生去創造美和發現美。

總之,在初中地理課程教學中融入美育教育不僅僅對于初中地理課程教育本身有重大促進作用,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有很大利處的。教師只有高度重視美育教育,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利用好教材、拓展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法,久而久之,學生的美育欣賞能力就會逐漸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市場經濟的規則 下一篇: 干部人才培養機制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精品第一区偷拍盗摄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不卡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 | 在线a免费v网站 | 亚洲一级精品在线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