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7 16:16: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民族民間藝術形式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省區,有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以及奇特瑰麗的“喀斯特”地貌,這些,構成了獨特的廣西民族文化生態。廣西地處嶺南西部,自古為“百越之地”,屬西甌駱越故地。越文化、滇文化、楚文化、中原漢文化、客家文化、壯族駱越文化均在此交匯,造就了五彩斑斕的廣西民族文化,并由此衍生出獨具特色的廣西民族民間藝術,特點包括:
1.地域民族性突出廣西是多民族的省份,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地域分布廣、交錯雜居的分布狀況。廣西不同民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域,有其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內容。例如民居建筑,有漢族庭院式的民居、園林式的山莊、南洋風格的騎樓,有客家圍屋,有少數民族的干欄式建筑,等等。再如服飾,廣西12個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同一個民族的不同支系又有各式各樣的服飾。另外,戰國至東漢的左江巖畫,綿延分布在200公里的左江沿岸,規模之大世界罕見,其中著名的寧明花山巖畫全幅畫長135米,高44米,畫有朱紅色人物1300多個,最大的高達3米,最小的僅0.3米,間有少量獸類和器具,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廣西的銅鼓文化習俗仍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流行,白褲瑤的打銅鼓和砍牛送葬、壯族的青蛙節打銅鼓和祭蛙求雨儀式等都體現了廣西濃郁的地域民族特色。
2.具備地區國際化特點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祖國南疆,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國西部資源型經濟與東南開放型經濟的結合部,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廣西周邊與廣東、湖南、貴州、云南等省接壤。在文化上,廣西與越南、泰國、柬埔寨等國家有較長期的民間交往歷史,民間習慣、藝術形式上有許多相通之處。
3.多種民族亞文化并存,既有相對獨立性,同時極具兼容性從地域特點來看,以柳州為界,桂北飲食以咸辣為主,其重要民間藝術戲曲——桂劇、彩調劇,與徽劇、漢劇、湘劇、祁劇有密切的歷史血緣關系,帶有明顯的楚文化特點;桂南以粵文化為主要特征,融合了疍家文化、越文化的元素,民間以粵語為主要語言,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和寧明等地的天琴表演同時帶有壯族文化的特色,粵劇、師公戲、絲弦戲、采茶戲同時并存;桂西以古老壯族的密洛陀文化為主流,是黑衣壯、藍衣壯等古老壯族聚居區,“螞枴舞”、紅水河沿線的銅鼓文化、壯錦、舊州的繡球等都體現出駱越文化的特點;桂東地區以客家文化和粵文化為主線,舞獅、“舞炮龍”等是粵文化和客家文化遺存的體現。廣西各民族長期接觸和交往,使各民族的文化一方面具有獨特的傳統,一方面又有互相滲透、互為兼容的跡象。比如桂北農村壯族、漢族、侗族、苗族的干欄式木樓,大同小異;竹竿舞、拋繡球、斗牛等在廣西不同民族的節慶活動中都有也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其他如節日、飲食、娛樂等方面,各民族都有一些相近、相同的習俗。
4.民族民間藝術保存較完整廣西自古遠離中原的朝代更迭、戰亂紛爭,又屬經濟欠發達地區,加之許多民族的聚居地又相對偏僻,因此許多傳統文化得以系統、完整地保留下來。像侗族的民居建筑、瑤族的服飾,還有許多民族的節日、歌謠、技藝等等,都比較完整地流傳下來。
二、廣西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播現狀
在整合文化藝術資源方面廣西有著一定的基礎優勢:第一,廣西相對其他少數民族省份兼容性更高,歷史上和中原地區的聯系也很緊密。社會發展進程總體上以融合發展為主,進而現在廣西民族民間藝術形成了既相對獨立,又極具兼容性的特點;第二,經過近幾年政府的鼓勵推動,各地的節慶活動開展廣泛,區內大部分縣市每年都有以本地民族特色為重點的節慶活動,在活動開展的同時,各主辦方也相互借鑒,這在較大程度上促進了廣西民族民間藝術形式的整合;第三,隨著“北部灣經濟區”確定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之一,廣西作為與東盟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橋頭堡,有和東盟諸國開展全方位文化交流的必要和需求,為此一個完整的廣西文化形象更有利于確立廣西的樞紐地位。
1.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已開始發掘,但分散零亂,缺乏整體形象打造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地域分布廣、交錯雜居的分布狀況,致使當地的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分散,桂北的桂劇,桂南的天琴、“碧海絲路”舞劇,桂西的“螞枴舞”,桂東的舞炮龍、彩架等,雖由當地縣市通過節慶活動、外出展演等方式大力打造、宣傳,仍不免是“各個山頭在唱歌,聲大難和”。近幾年,廣西借助國際民歌藝術節的平臺以民歌為“龍頭”,整合了民歌資源和壯錦、銅鼓等部分民族民間藝術形式,但僅僅依靠一年一次的國際民歌節和單一的民歌訴求,在大眾傳播形式多樣,信息泛濫的現代社會,廣西豐富的地域特色還是無法有效形成整體形象,也不能更好地豐富廣西的文化品牌內涵。
2.在一些項目上,民間資本參與民族民間藝術產業化運營與傳播取得了突破,但未全面鋪開作為民間資本參與民族民間藝術產業化運營成功的典型“印象劉三姐”大型實景演出是將廣西桂林風景、現代聲光影技術、民間傳說和民間山歌藝術形式有機結合的產業化運營項目,它不僅探索了一條新的文化產業運作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為當地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如何和現代主流審美思想相結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到2008年底,《印象劉三姐》演出近2000場,觀眾約300萬人次,票房收入約6億元。此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品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中也探尋了新的發展模式。廣西臨桂縣五通鎮的“三皮畫”(樹皮畫、豬皮畫、牛皮畫)已初步形成了產業,有500戶農戶直接參與制作,一年產值達到4000多萬元;靖西縣舊州村是廣西歷史悠久的繡球專業村,這里制作繡球的歷史有400多年,采用“公司+協會+農戶”的生產模式,歐美和國內已經成為主要市場,目前,舊州的繡球年產16萬個,年產值達到170萬元。這些成功項目都大大推動了廣西民族民間藝術的有效傳播。然而,對于廣西大部分民族民間藝術的產業化運營與傳播,民間資本的參與十分有限,大多要么參與比例較少,要么僅僅流于形式,如賓陽的“炮龍節”、武鳴的“三月三歌圩”等。
3“.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文化傳播模式對廣西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播局限性明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模式是國內諸多省份推動民族民間藝術發展的主要原動力,實質是通過構建獨特的文化平臺,提高知名度、美譽度,吸引投資商,拉動經濟增長。廣西長期實施了舞臺藝術精品戰略,一些民族民間藝術得到了傳承與發展。壯劇《瓦氏夫人》、民族歌舞詩《漓江詩情》、舞蹈《壯族大歌》等140多個劇目在“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等各類全國性評選和比賽中獲獎,實現了舞臺藝術整體突破;民族音畫《八桂大歌》、壯族舞劇《媽勒訪天邊》和桂劇《大儒還鄉》連續三年分別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廣西成為西部14個省市區中唯一獲得“三連冠”的省區;傳統的歌舞劇《劉三姐》不斷加入聲部交替詠唱的手法,模仿水波的流動,表現手法進一步創新;特別是已經連續舉辦七屆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大推動了廣西民歌品牌的塑造。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廣西文化形象在全國的傳播,但對于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的生存終歸是“輸血”,而不是“造血”,沒有形成其本來應有的大眾消費土壤。從2009年由自治區文化部門發起主辦的“廣西戲劇展演”的慘淡門票銷售上即可看出,傳統民族民間藝術和主流文化消費理念的契合仍任重道遠。
三、結合地方實際,運用新策略大力推動廣西民族民間藝術傳播
文化消費是民族民間藝術得以生存的原生土壤,傳統的藝術形式要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有牢固的本地域或更廣闊的文化市場空間,要和主流的文化消費理念相適應。
1.整合民族民間藝術資源,適應北部灣發展戰略
在對廣西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播項目中,應采用以壯族“民歌”、“壯錦”和“銅鼓”等民間藝術形式為主體,廣泛融合區內各種藝術元素進行整合傳播的方式。這主要基于:1、單一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的推廣傳播容易淹沒;2、形式特點各異、資源分散的民族民間藝術創作不利于現代文化產業大生產、大制作、大傳播的特點;3、整合傳播有益于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將各縣市的優秀民族民間藝術元素以大項目的平臺整合傳播顯然比但各縣市單獨對外宣傳更有效率。經過幾年來“國際民歌藝術節”的拉動,廣西在對外傳播的藝術文化項目上已經整合了不少民族民間藝術元素,但還比較簡單、粗放,應該由內至外的在各個藝術作品、傳播渠道上作進一步的整合。
2.以項目運作為核心搶占制高點,推動文化品牌向周邊地區傳播
近年來,廣西、云南、貴州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都在依托民族文化資源,通過旅游、演藝、會展,形成某一訴求的品牌效應,帶動周邊產業發展。相比東部強大的社會經濟基礎和群眾文化消費能力,西部地區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缺乏多種產業并存的土壤,加上群眾的文化消費能力低,發展文化產業“先天不足”。但同時,這些地區又都是資源大省,因此廣西必須通過舉辦重大項目來吸引注意力,克服距離和傳播的困難,借助外力增強消費的拉動能力。從文化消費的角度,“北部灣沿岸”國家是廣西重要的藝術文化傳播對象,除了歷史上雙方有更密切的文化傳統和相近性外,廣西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更高也是有利于民族民間藝術產品向這些國家的傳播。
3.區分受眾偏好,采取對應的傳播手段
要讓民族民間藝術更好的對內對外傳播,就要注意區分不同受眾的文化消費偏好。民族民間藝術作為傳播民族文化心理的符號載體,最初以本族受眾作為對象時所承擔的信息傳播功能是完整的:儀式化的社會協調功能,娛樂功能,環境監測功能,經濟功能。但隨著受眾對象的改變,原有的文化符號所承載的社會功能對于新受眾則大多集中于娛樂功能和環境監測功能上,受眾需求變化后,如果傳統節慶活動僅僅停留在滿足原有受眾的功能需求上,則不利于拓展新的受眾,因應廣泛結合現代主流娛樂符號和利用網絡等新興媒介來滿足受眾的娛樂和監測需求。廣西現有的情況是各個縣市大多以節慶活動作為展示本地民族民間藝術的主要平臺,宣傳范圍大多局限周邊,或短期運用大眾媒介進行布告式宣傳,影響范圍有限,活動參與以本地居民為主,大體只能是傳統活動的升級版,未能考慮到更大范圍受眾的需求,如已舉辦多屆的“三月三歌圩”,許多外地觀光客看不懂“對歌”,不了解“搶花炮”,還有節慶活動缺乏“民間工藝品”展銷的遺憾。此外,“地球村”信息環境的形成和傳播內容的極大豐富使受眾偏好更為多樣化,傳統電子大眾媒介時效性短暫的特點更為突出,而網絡“超文本”、群體“分離化”的特點有利于根據不同受眾開展有針對性的傳播,其范圍更廣,成本更低,并且較少受到媒體使用習慣的影響。
4.加快文化機構改革,提高民營文化傳播單位傳播能力
動畫是用靜態圖畫的形式以特殊的方式表現動態電影藝術形象的一種美術影片,其將人工繪制的許多張有連貫動作的美術形式的畫面一次性拍攝下來,在連續放映時借助于人的視覺生理原理(視覺暫留),在銀幕上產生活動的影像。這種影片可以展示形體的任意變化,動物、景物、器物的擬人化的活動形式,充分發揮了真人所難以表達的夸張和幻想。從這一點而言民間美術與動畫有著某種相同的共性。而不同之處在于民間藝術在某些方面所呈現的形態恰恰以獨特的、靜態的、民俗化的造型語言展現其獨有的文化內涵,動畫則將這種靜態的造型語言進行動態化表現。
動畫藝術作為一個新型的藝術表現形態,受到傳統藝術、尤其是民間藝術的深刻影響。民間美術既是藝術之源,又是藝術之流①。民間藝術給予動畫藝術創作的直接美學形態拓展和藝術表現借鑒。動畫是影視藝術在廣度上的延展,而影視藝術作為第七藝術的表現力又使得動畫得以完美的采納和運用。正是因為“畫”是動畫創作的基本特征之一,那么動畫在“畫”的藝術表現和藝術創造上就更要融合民間藝術的養分以達到自我的發展。我國早期的動畫創作過程中大量借鑒民族民間藝術形式,也正是因為對民間藝術的借鑒,才使得中國早期動畫片在國際上頻獲大獎。那么,早期的動畫片是如何將民間藝術的運用于動畫創作的呢?下面我們將做具體的分析。
動畫人物造型設計上的民間藝術借鑒
動畫是以造型的方式來表現故事的,而造型的方式又有很多種,三維動畫的造型方式是通過計算機軟件模擬真實的動物或人物的方式。而二維動畫則不單單是以所謂單線平涂的方式來表現的。傳統的動畫造型手段很多,在我們早期的動畫前輩對民族動畫的探索過程中,留下了寶貴的動畫創作的類型題材。而這些類型都是在汲取我們民族文化寶庫中的各類藝術形式為根基的再創作依據。諸如《驕傲的將軍》在創作伊始就大量搜集民族民間素材,到山東、河北等地搜集了古代的繪畫、雕塑和建筑等各類藝術形式。人物的造型設計采用了中國京劇藝術的造型手段,通過此種造型手段,在表現出將軍的豪邁的同時也表現出將軍的傲慢。京劇中的服飾精美細膩甚于繁瑣,然而動畫在造型過程中則更多借鑒其美的外在的形式而拋卻其繁縟的裝飾,通過中國畫線描的形式表現其簡約而靈動的造型特征。
再如《大鬧天宮》,影片中的孫悟空借鑒京劇臉譜、民間版畫、年畫等傳統藝術進行動畫化的再創造,塑造了這個頭戴軟帽、仙桃臉譜、虎皮系腰、細胳膊長腿的孫悟空動畫造型形象,成為既具有猴的機靈活潑,又具有喜怒哀樂的人的思想感情,和諧地整合了人猴的共有特征。
動畫《九色鹿》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形式,故事本身也是按照《鹿王本生》而改編的。這種源于民間藝術形式的作品,顯然深受其繪畫形式的影響,是民間藝術在動畫中應用的直接表現。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大量的保留了敦煌壁畫的原有形式和風格,層次分明,構圖嚴謹。作者構思的九色鹿造型更是嚴格按照壁畫的形態,用線細膩嚴謹,肯定又果敢,同時又將傳統中國畫線面的方式融入其中,幾乎在不改變原有壁畫形式的造型的基礎上使九色鹿更加靈動而富有神韻。造型上的動作設計也極富東方式的內斂和沉穩。故事中落水者的猙獰的臉部設計,以及其帶國王抓九色鹿的過程中受到懲罰前的表情和敦煌壁畫中的妖魔鬼怪的對照,更加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九色鹿善良和勇敢的品質。片中大量的借鑒了敦煌壁畫中的飛天的造型特征,皇后的設計就具有典型特點,其人物設計不乏壁畫中飛天古樸、稚拙、大氣而又富于輕盈的造型美。身體的翻轉,扭曲和伸展以及衣袖的擺動和走勢都儼然將壁畫中的造型活化,這種轉換是對民間敦煌藝術的真實表達。
民間藝術在動畫場景的最完美的表達
動畫的風格特征源于動畫的場景特征和色彩表達。場景的構成要素包含具體的造型、色彩以及光影的設定。它所展現的是角色的生存環境,包括具體的場所、道具陳設、以及自然、社會、歷史環境。而這些設計對于時空關系的表達,對于氣氛的營造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動畫中對于場景的設計有自我獨到的表達方式。在場景設計中融合了對中國傳統裝飾圖案的運用,對傳統建筑風格的吸收,富于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韻味,將民間藝術的運用與整合展現的淋漓盡致。民族的文化習俗是民族文化的內核及文化的根,而民族文化對藝術的形態又產生不可小覷的影響力。無論是傳統的繪畫形式還是現當代的新媒介藝術,都需要或多或少的民間文化的養料作為其藝術創作和藝術存在的根基。
動畫片《南郭先生》大量的場景采用了民族民間藝術的成分。片中融合了先秦的建筑藝術的特點——中軸布置、左右對稱格局。在這個場景設計中,墻上設置了象征權力的龍紋雕塑并置于正中間的位置,又具有各種裝飾圖案的云紋花邊造型,墻城上放置的鼎亦是一種權力的符號,城下的貔貅和戍士更加表現出威嚴與氣勢。戰國時期的生活起居不同于現在,因此單從這一設計我們就可知道故事本身所表現的大致年代,加上場景中的裝飾圖案的設計,結合了類似漢瓦當紋樣的造型式樣,極其古樸典雅而又符合歷史特點,這是對民間藝術運用的精華典范。
我國當代藝術學學科主要創始人、著名教育家張道一先生曾經說過:“民間藝術是一種‘母性’藝術,是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民藝學專家潘魯生教授也曾指出:“民間藝術非但不是雕蟲小技,反而應該是中國藝術中的洪鐘大呂。它不但作為一種典型的藝術符號,活躍在藝術的百花園中,而且在很多方面是文人藝術、宮廷藝術甚至宗教藝術的源泉。”我國民間藝術作為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的藝術奇葩,在人類文化視野中的重要地位已經得到廣泛認同。
但是,在工業化、城市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快節奏的生產、生活方式影響下,人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民眾對大工業批量生產的廉價工藝品的青睞,使得各類代表傳統和農耕文化的民間藝術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以傳統的民間師徒或家族傳承方式進行教育傳播的民間藝術正在遭遇嚴重的傳承危機。
一、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教育傳承現狀
隨著人們對民間藝術在民族文化精神構建傳承中重要意義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對作為本土文化載體的民間藝術的保護意識也逐漸增強,如何使民族民間藝術傳統得以延續并永葆活力,成為一個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問題,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教育作為民族民間藝術傳承延續的最佳途徑,自然成為這一話題的核心。
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基本采用民間師徒或家族傳承的方式,傳承受到很多限制,無法得到大范圍的傳播拓展;另外,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教育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正規的學校教育得到良好的發展,近代以來,我國正規藝術教育是以西方藝術教育模式為主導,對自身藝術資源的漠視使得我國眾多民間藝術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納入正規教育體系的程度遠遠不夠。
從社會實踐角度看,近年來,我國很多區域的學前、小學階段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已經將民間藝術作為特色課程納入到了學生基礎素質的培養范疇,但由于小學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所占的分量和影響力較小,對學生更多的是知識拓展而非興趣培養和深入訓練,對民族民間藝術的持續性系統教育很難實現;中學階段在高考指揮棒引導下,藝術教育完全傾向于應試性專業教育;而高校教育在技術理性的社會需求以及西方藝術教育理念的引導下,更是對民族民間藝術教育漠然視之。因此,在我國整體的正規教育體系中,民間藝術登上正規教育的“大雅之堂”的教育開展情況依然不容樂觀。
高等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處于頂層位置,是培養社會高級專業人才,實現強國夢想的重要途徑場所,但專業和課程的同質化是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同質化導致高校所培養的人才與社會所需求的人才不相適應。針對藝術教育而言,眾多高校藝術類專業或課程缺乏特色,專業間缺乏差異,難以適應社會需求,就業出路雷同等問題已經暴露出來。
一方面是民族民間藝術教育傳承的危機,另一方面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同質化,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民族民間藝術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征,在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將民間藝術納入到正規的高校藝術教育體系,通過高校專家學者的歸納、整理和完善,形成科學有效的民間藝術教育教學體系,推進民間藝術的普及教育、改進創新,進而培養民間藝術的高級傳承和研究人才,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成為高校特色藝術創新教育的最佳途徑。
二、民族民間藝術本土化高校教育的重要意義
1.推進本土民族民間藝術教育,有利于保護和傳承本土民間文化
在現代工業潮流沖擊以及西方藝術理論體系影響下,我國民間藝術一度曾被迷信于倡導現代文明的國人當作落后的象征而丟棄,年輕一代對本土民間藝術極其陌生,更不用說對其進行傳承和發展。民間藝術作為“母性”藝術的文化根源性正在遭受威脅,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更多“本土化、高層次”社會成員的關注和參與。高校教育是我國社會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將民間藝術教育融入到高校藝術教育范疇,有利于從更高層面保護和傳承民間藝術,強化社會認同和文化弘揚。
2.完善高校現有藝術教育教學體系,強化特色辦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對我國高校民間藝術教育教學開展情況的初步調查,發現很多高?,F有的藝術教育教學體系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藝術教育缺乏個性。而我國民間藝術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將數百種民間藝術形式融入整體藝術教育中,既不現實、也沒必要。民間藝術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征,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和特色性,根據高校自身環境特點,有側重地選擇不同民間藝術形式,進行民間藝術的“本土化”高校教育,在降低高校藝術教育趨同的同時,豐富教育教學領域和內容,增強高校特色競爭力,突出人才培養特色。
3.利用高校人才優勢,促進民間藝術品味升華,煥發民間藝術新活力
由于絕大多數民間藝術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不高,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藝術訓練及深厚的文化熏陶,這就直接導致了很多民間藝術作品題材范圍狹窄、表現方式單一、藝術水平不高等問題的出現。高校在我國人才培養體系中處于高層次位置,作為藝術教育的傳受雙方都具有較好的知識積累和綜合素質,民間藝術通過高校教育平臺,會接觸和培養一批具有較高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創作群體,促進民間藝術與現代藝術教育的良性互動,為民間藝術的改革創新、品味升華提供良好的人力資源,有助于煥發民間藝術的新活力。
4.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促進中國民間藝術的全球化發展
民間藝術的魅力在于它能體現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特色,其民族化特征體現的是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我國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精神情感、道德傳統、個性特征以及凝聚力、親和力的載體,民間藝術的本土化高校教育,不僅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且是保護、復興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懊褡宓牟攀鞘澜绲摹?,通過高校教育,逐步培養起民族文化藝術的欣賞群體和傳播者、創造者,為民族文化的復興和全球化傳播做好人才培養和文化準備,促進中國民族藝術的全球化發展。
三、民族民間藝術本土化高校教育的研究現狀
對于民族民間藝術高校教育問題的學術研究,目前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理性思考和對具體實踐的整理工作。2006年出版的《搶救民藝——潘魯生民藝訪談錄》在對我國民間藝術生存現狀考察的基礎上,對于民間藝術高級傳承人才培養的緊迫性提出了要求,認為高校在民藝拯救和傳承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2010年前后馬騰、王蓮等人發表的《將民間藝術融入高校藝術教育的思考》、《民間藝術在高校傳承與發展的必要性》等多篇文章就高校民間藝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進行了分析,認為高校教育是我國民間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世界性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文章同時對我國高校民間藝術的本土化高校教育實踐情況作了初步統計,關注到部分高校在對本土民間藝術進行研究的同時,設立了相關專業及課程,對民間藝術本土化高校教育進行實踐探索?!稄V西民族民間藝術教育途徑探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元素融入當代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思考》則更為具體地結合具體地域和專業進行了民間藝術改革創新具體實施辦法的研究。將民間藝術資源納入到高校藝術教育范疇的觀點日益受到學術界、教育界的重視,結合不同區域、不同民間藝術品類的實際發展狀況,對民間藝術進行“本土化”教育,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民間藝術本土化高校教育教學體系,對實現高校藝術教育的特色化辦學、促進民間藝術的保護和傳承都具有重要意義,已經形成了民間藝術高等教育問題的共識。
但縱觀過往研究和實踐,以實際的本土民間藝術教育的教育教學理念、培養目標、專業和課程設置、師資配置、教材體系等具體問題為依托,討論民間藝術本土化高校教育的原則和具體方案,為推動該項教育向更深遠方向持續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參考,這類研究和實踐成果尚不多見??茖W有效的民族民間藝術本土化高校教育教學體系建立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四、結 語
拾起民族民間藝術這塊人類歷史文化瑰寶,對于高校藝術教育不僅僅是一種嘗試,更是一種內在的文化傳承需要。重視對民族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將其精華列入藝術教育教學內容,結合地域藝術文化特點形成藝術教育教學特色,既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又能為培養更多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的急需人才做出貢獻。同時,本土化特色藝術教育體系建立,更是實現我國文化世界傳播的重要舉措。文化的弘揚是以文化自覺為前提的,失去對民族民間藝術的尊重,藝術教育將是失去使命感與精神性的膚淺的教育。只有讓民族民間藝術扎根我國高等教育體系,才能使學生真正在我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精髓中自由徜徉,在文化自覺中找到對民族民間藝術的理解和尊重,進而真正建立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國夢想。
參考文獻:
科技和信息的高速發展,使全球經濟呈現出一體化趨勢,必將影響、推動文化、教育的發展。優秀的傳統民族民間文化既是國家的,也是世界的。在當今的網絡社會,給我們提供了展示優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新的平臺,為我們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擠身于世界優秀民族文化之林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傳統民族民間文化又面臨嚴峻挑戰,只有我們積極地進行藝術教育改革,樹立全新的理念,始終立足于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立足與本土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才能適應全球文化交融的新趨勢,形成文化多元化的新格局。
音樂的起源與發展是社會文明進程的重要標志。在古代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它們是人類文明和藝術形式的起源,特別在中國的古代提倡“禮樂治國”,對樂教的提倡。就如同現在倡導的精神文明建設一樣重要。音樂,被稱為“藝術之母”,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她誕生于人類的出現,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演變、發展、成熟,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她不僅以富有魅力的聽覺藝術形象.使人賞心悅耳。陶冶性情、美化心靈,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風尚的日益完善,更以審美為中介,以強勁的生命力、感染力,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和作用.受到人們的喜愛?!睹娦颉防锸沁@樣表述音樂的作用:“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扒榘l于聲,聲成文調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睂υ姷乃囆g感染力及其社會作用有十分獨到而深刻的認識。中華民族有著十分豐富的音樂文化傳統,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雖然幾經沉浮、幾度枯榮,甚至流失散落、精蕪雜陳。但是,主流仍像一股川流不息的活水,融入了中華文化的大河中。因而,繼承和發展我們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傳統,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國幅員遼闊,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很大,即便在我省境內,不同地區的民間音樂與藝術表現手法也是不相同的,具體體現在曲目上、音樂上(包括民歌與器樂)、表演手法上以及演出習俗等方面,從而具有了藝術史的價值。不僅如此,各地特有的方言、民風民俗以及這個地區長期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方式、倫理道德規范等等,也會沉積在這些區域性的地方藝術中,因此它又同時擁有文化史的價值。
事實上,我省民族民間音樂在經濟大潮的推動下正在急速地離開我們而去,這種包含了豐富民族文化內涵的傳統藝術由于歷來是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延續.形成文字符號的東西也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沒有傳承和研究,那么,我們曾經有過的這一部分珍貴而獨特的藝術文化資源就會喪失。而藝術文化資源的喪失,比起典籍與文物的喪失更無可挽回。尤其是在表演層面上,很難復原。縱然某些曲目的劇本有可能保留下來,或者通過錄音、錄像等現代手段保存下它們的一些痕跡,但是民間表演藝術最有價值的部分卻是劇本所無法留存,也是錄音和錄像所無法替代的,因為它們只能存在于表演藝術家的身上。除了代代相傳之外,表演藝術沒有第二種方法可以流傳下去。譬如我省呂梁地區曾經十分流行的“傘頭秧歌”,無論是從題材、形式還是從表演手段上看,均有著濃郁的地方色彩??闪钊藫牡氖牵绻裉斓囊魳啡硕疾辉笧橹I身,那么其消亡的命運就不可避免。
我們一直都說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但是文化并不是一種虛無的存在,文化需要有所負載,這種負載也不僅僅是我們所保存的那些古籍文獻,文化在根本的意義上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深刻反映著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情感表達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等等的傳統藝術,在文化中的重要性一點也不能低估,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可能比那些古籍文獻更加重要。所以,繼承和弘揚民族民間藝術責無旁貸。任重而道遠!
山西省蘊涵著豐富的民間藝術寶藏,素有“民歌的海洋”、“戲曲的搖籃”、“民舞的故鄉”、“文物的寶庫”之稱譽,源遠流長的歷史和豐富的民間藝術人文資源,為山西藝術教育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興晉富民的重要舉措,尤其是文化旅游產業已成為山西新的經濟發展增長點,這亟需一大批文化藝術人才去開掘、整理、創新和發揚,這為我省藝術高等職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
為了繼承、發揚、光大民族音樂傳統文化,在高校有必要開設由民間藝術家擔任教授的“民歌演唱、民族器樂演奏大師班”。只有這樣,才有利于保護民間藝術的傳承,有利于高校師生民族音樂素養的提高,有利于全民族的民族民間音樂素養的提高,有利于保障全民族的愛國主義思想,更有利于鞏固我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
具體做法是:
招聘來自鄉村、城鎮具有十年以上演出經驗的優秀民族民間藝術人才,招聘那些年齡在六十歲以上的老藝術家以及世襲民間藝術的家庭成員為大師班教授。
招收來自于大、中專學校藝術類專業教育、普通中、小學幼兒園及有關社會辦學單位的,具有民族音樂功底的教師,以及專業表演院團、業余文藝團體、部隊文工團、電臺、電視臺。出版社、文化旅游娛樂場所的文藝骨干為學員。同時在高校音樂院系各年級開設“本土民間藝術”課。
進行分批、分年級,長短期結合辦學。資金來源于國內外一切有志于發揚民族民間音樂的個人、團體、企業以及國家各部門投資。
地方性本科院校藝術教育是近幾年在國內得到大發展的邊緣學科,每所院校幾乎都設有藝術類專業(美術學、藝術設計、音樂、舞蹈等),其辦學思想定位、專業課程設置基本屬于近親繁殖,多共性拷貝,少個性創新,實行的是“拿來主義”。在藝術教育的統一標準模式中,大家都在異口同聲說“普通話”,而忘記了最不應該忘記的原生態“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層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層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學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滯后性、教學課程的趨同性、教學內容的單一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暴露無遺,藝術教育缺失的是整體對國家民族主體意識和文化基因進行普通性認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時尚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塵暴一樣在侵蝕著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領地,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處于邊緣化、荒漠化的危險狀況。把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認為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難登大雅之堂的還大有人在,而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傳承模式已經不能有效地發揮其傳承發展的功能。筆者認為,中國的藝術教育需要國家主體意識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輸血健身,民族民間藝術傳承更需要借助藝術教育的傳播認識功能來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由此看來,改變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藝術教育發展現狀,改變民族民間藝術傳承發展生存現狀,建設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藝術教育模式勢在必行。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組創建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新興學科,在更廣闊的人類文化背景中整合、發掘民族文化的新資源,以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續發展?!?002年的“世界遺產年”,中國召開了將民間文化藝術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引入高等教育的專題會議,促使藝術教育工作者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內涵、價值與意義的進一步認識,全社會對藝術教育促進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發展開始予以熱烈的人文關懷。構建有自身特點的創造性藝術教育辦學特色,成為近年來高校教改的中心議題,重視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的挖掘、開發、應用已成為國內外藝術教育發展的趨勢。國內各大藝術院校開始將民族民間藝術融入到現代藝術基礎教學系統中的改革與探索,在追求現代藝術新浪潮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原創的本土精神。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發展民族的藝術教育事業,重塑具有中國特色和地方特點的現代藝術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多層次藝術教育模式。這種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藝術教育體系應該是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全方位、開放性的現代教育體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對外來優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對本土優秀文化傳統善于發揚光大;同時,它也應是現代科技與民間文化傳統、東方與西方審美理念完美結合的科學教育模式。
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資源,同時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知識資源,而藝術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為己任,著重發揮主流文化傳承教育認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并發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把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作為一門新學科,并以主動性姿態特征進入專業藝術教育,建立促進民族民間藝術傳承發展的多層次藝術教育模式,推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和藝術教育的“和諧發展”。
在藝術教育過程中,藝術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者,又是發展者、實踐和創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藝術教育模式中應發揮根本作用,要發揮作為知識群體對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創造的歷史作用。把大學的藝術教育課程作為傳承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實施手段,根據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確立民族民間藝術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藝術基礎教育中的學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藝術資源運用于藝術教育實踐,將現代教育理念與民間藝術資源相結合,尋找民族民間藝術與“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發展的共同脈絡,加強對民族藝術表現形式和文化審美心理的感知與理解,注重東方藝術元素與西方現代藝術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實踐”的基本辦學原則,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素質的復合實用型藝術人才,實現地方高等院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的總體目標。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民間造型藝術的雄渾、博大、秀麗、豐富,民間表演藝術高亢、遼闊、豪邁、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著豐富多彩的不同表現手段和表現形式。五千年的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文化財富,感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溫暖,帶給我們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筆者所在的地區來說,湘南五千年的湖湘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間美術(民間木刻、民間石雕、民間挑花刺繡)、瑤族歌舞(盤王大歌、蝴蝶歌、長鼓舞)等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極其豐富。華夏大地的民族民間藝術更是異彩紛呈。將這些地方民間藝術資源融合進藝術基礎教育,是對地方性本科院校藝術教育課程的有益補充,同時也是對藝術教育形式和內容相結合的實踐性體驗。
民間藝術作為一種歷史上形成的藝術形式,啟示傳播延續著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藝術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更具有民族審美廣泛認知性和應用的普及性;將民間藝術的實用性、題材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融合在藝術基礎教育中,并與現代藝術教育學科建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拓寬現代藝術教育與本土藝術語言互通、互動、互補的廣闊空間,在傳統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加以現代教育意義的創造與更新,實現民間藝術教育功能的現代轉換。通過田野采風收集的地方性民間藝術原始素材再回到課堂,加以理論化、系統化、學術化、創新化之后來指導教學,使藝術教學講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間藝術的歷史背景及藝術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狀況、心理背景、形式創造元素將大大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在原始的民間藝術素材中提煉創造出既有民族特點又有鮮明時代感的優秀藝術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點,在歷史發展動態中保持藝術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設地方本科院校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應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間藝術資源。首先確立民族民間藝術特色課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藝術基礎教育中的學科地位,開展地方性民族民間藝術教育理論基礎研究與應用工作,立足本土文化優勢,有重點、有計劃地根據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特點來調整藝術教育課程設置,修訂藝術教學大綱,構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藝術基礎教育的特色課程模塊,開設地方性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器樂等特色課程。依托民間藝術特點鮮明的資源優勢,在現代性、前沿性的基礎上撰寫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間藝術教材,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藝術教育基礎理論體系,在建設地方本科院校藝術教育模式的實踐中,實現教學科研的雙向良性互動,使地方本科院校藝術基礎教育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實用性、創新性,從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藝術教育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
人類創造的多元文化體系帶來現代教育理念與教學體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走進藝術教育,將極大地推動本土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將為民族文化和民族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人力資源。民族民間藝術與地方性高等藝術教育結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優勢建構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藝術教育理念,既達到保護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藝術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對民族文化基因的認同,使藝術教育呈現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層次藝術教育模式的建立和發展,將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經驗,支持文化差異的發展,形成文化與教育的多元化,從而加快文化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文化藝術教育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的民族地區的教育公平與平等,實現全球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價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紀全球一體化的大挑戰的同時,保持增強國家民族的主體意識和文化特征。
參考文獻:
[1]唐家路,潘魯生.中國民間美術學導論.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
地方性本科院校藝術教育是近幾年在國內得到大發展的邊緣學科,每所院校幾乎都設有藝術類專業(美術學、藝術設計、音樂、舞蹈等),其辦學思想定位、專業課程設置基本屬于近親繁殖,多共性拷貝,少個性創新,實行的是“拿來主義”。在藝術教育的統一標準模式中,大家都在異口同聲說“普通話”,而忘記了最不應該忘記的原生態“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層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層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學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滯后性、教學課程的趨同性、教學內容的單一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暴露無遺,藝術教育缺失的是整體對國家民族主體意識和文化基因進行普通性認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時尚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塵暴一樣在侵蝕著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領地,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處于邊緣化、荒漠化的危險狀況。把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認為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難登大雅之堂的還大有人在,而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傳承模式已經不能有效地發揮其傳承發展的功能。筆者認為,中國的藝術教育需要國家主體意識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輸血健身,民族民間藝術傳承更需要借助藝術教育的傳播認識功能來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由此看來,改變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藝術教育發展現狀,改變民族民間藝術傳承發展生存現狀,建設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藝術教育模式勢在必行。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組創建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新興學科,在更廣闊的人類文化背景中整合、發掘民族文化的新資源,以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續發展?!?002年的“世界遺產年”,中國召開了將民間文化藝術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引入高等教育的專題會議,促使藝術教育工作者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內涵、價值與意義的進一步認識,全社會對藝術教育促進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發展開始予以熱烈的人文關懷。構建有自身特點的創造性藝術教育辦學特色,成為近年來高校教改的中心議題,重視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的挖掘、開發、應用已成為國內外藝術教育發展的趨勢。國內各大藝術院校開始將民族民間藝術融入到現代藝術基礎教學系統中的改革與探索,在追求現代藝術新浪潮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原創的本土精神。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發展民族的藝術教育事業,重塑具有中國特色和地方特點的現代藝術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多層次藝術教育模式。這種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藝術教育體系應該是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全方位、開放性的現代教育體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對外來優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對本土優秀文化傳統善于發揚光大;同時,它也應是現代科技與民間文化傳統、東方與西方審美理念完美結合的科學教育模式。
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資源,同時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知識資源,而藝術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為己任,著重發揮主流文化傳承教育認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并發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把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作為一門新學科,并以主動性姿態特征進入專業藝術教育,建立促進民族民間藝術傳承發展的多層次藝術教育模式,推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傳承和藝術教育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廣西少數民族民間美術;廣西高中美術欣賞課;傳承和弘揚;
廣西高中美術欣賞教育教學中,對中外純美術的教育研究及運用較多。但對自己本土少數民族的民間美術文化資源卻關注較少,形成這一現象有多種因素,但關鍵的一點是因為我們缺乏民族自信心,從而引發對少數民族民間美術給予的重視程度不夠。
高中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狀態,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增強,知識和社會素養不斷提高,且具有較強的判斷、辨別、分析問題和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對民族民間美術的種類接觸較少,對民族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的知識了解也相對匱乏,亦對民族民間美術與民族民間習俗關系的了解之知甚少,對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文化幾乎于漠視狀態。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民族民間美術不同種類的具有典型、代表、特色、優秀的作品進行鑒賞,領略民族民間美術的種類,領會民族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的特征和相關的藝術表現手法,感受和體會民族民間藝術的美感,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藝術修養、健康高雅的情趣和充實豐富的精神世界。
民族民間美術,從廣義來講是相對于漢民族的各少數民族的藝人們或普通老百姓所創造的美術;從狹義來說,則是指相異于正統美術(如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宣傳畫、漫畫等)的民俗美術,它純粹根植于民間,創造于民間,由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人民或以此為主體的人民群眾所創造。它不像純美術那樣出于純粹的欣賞目的而創作,而是以實用為創造前提,或用以美化環境,或用以豐富民間民俗活動,或應用于日常生活。
廣西地處祖國南部邊陲,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個民族。廣西各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各自的地域沿著自身的生活軌跡,保持和發展著本民族優秀傳統的藝術。它們從一開始就受到民族心理民族崇拜和民族習俗的影響。不同的民族用不同的方式創造著不同的民族文化,如壯族的壯錦、苗族的蠟染、侗族的建筑、水族的編織、瑤族的刺繡、毛南族的花竹帽等等形成了異彩紛呈的廣西少數民族民間優秀文化藝術。廣西民族民間美術貫穿于少數民族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個領域,直接反映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和風俗民風,顯示出各民族的智慧和藝術才能,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豐富多彩的廣西民族民間美術資源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藝術資源寶藏。在大量的廣西民族民間美術作品中,保留著更多的古老式樣,原始藝術形態或稱之為原生態形態特征顯著,是民族藝術的“活化石”,對研究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也是繁榮我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高中美術欣賞課需更多的加強對我們本土少數民族民間美術作品的鑒賞,是傳承和弘揚我地區域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的必備手段。
廣西少數民族的民間美術作品來源于生活的需要,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生活的需要又促進了美術創作的發展,體現在造物的實用功能上,人們生活提供幫助和對生活的實際改善。出于這種功能和目的,這種美術創作自然是一種真誠、淳樸和源于生活的,在內容形式上以生活為基礎,源于生活的要求,又服務于生活,與生活緊密相連,因而才使得藝術風格質樸真誠。創作手段是以民族民間根源上流傳下來的造型語言為基礎,民間創作者對于自我主觀意識的強烈自信。它們有一些共同的表現特征規律一一不以再現客觀現實為目的,而形成了藝術創作中重視有直覺、意念、臆斷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以重建美好的現實,理想和必然。廣西少數民族民間美術色彩熱烈、喜慶、造型夸張、幽默、藝術形式生動活潑,表現技法質樸無華而又大膽鮮明,使得勞動人民的情感在創作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在廣西民族民間美術作品中所傳達的情感絕不是單純的情緒發泄,它滲透著民族文化的樂觀精神,凝聚著人們的美好向往,表達出真誠的情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觀的真實創作的隨意性就是基于這個道理,在創作主題的渲染上,乎略細節的處理,表現出一些違背生活常識的不合理情節,讓理念服從于意念,情理服從于情感。老百姓常說“我想什么就畫什么,只要心里有,看不到的東西也可畫在紙上”。這些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我們廣西民族民間美術創作者的心理狀態。
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育教學的過程始終伴隨著生動可感的形象,一切都是通過藝術的形象來體現的,離開了藝術形象就不可能體現出它的科學性和思想性。許多廣西少數民族民間美術作品和實物充分運用了大量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為媒介,以創造藝術形象的審美活動為基本過程,通過個體內心自由境界的不斷實現,從中享受和領悟自由愉悅。因此,在廣西高中美術欣賞課堂上充分得用最能體現廣西少數民族的各民族民間美術作品和實物展示給學生。極容易喚起學生的美感,尤其是每個圖案、紋樣、每一種造型、色調或構圖等具體的藝術形象和造型表現,使學生容易接受和領會,在教學中巧妙運用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故事傳說,如“百鳥衣”、“一幅壯錦”、“長發妹”等等,使學生在欣賞這些藝術作品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得到少數民族民間優秀文化的滋養。這些對于他們的人格塑造和對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均有重要的意義,另外,還可以直接請當地少數民族的能工巧匠到課堂上表演刺繡、剪紙、印染、編織等技藝,起到傳播少數民族民間美術的作用,同時在審美愉悅體驗功能上激發學生對廣西少數民族民間美術的興趣,關注和探究。
一位哲人曾說過: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所內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這個民族的靈魂的思想。在廣西高中美術欣賞課加強對廣西民族民間美術作品的欣賞教學,必將會不斷地豐富或在某種程序上迅速發展美術教育事業,同時也使蘊涵著幾千年來廣西少數民族民間的文化內涵得以發揚光大。學校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一環,美術教育能夠為民族民間藝術培養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會共同關注廣西少數民族民間的美術,只有加強對我們廣西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的關注、了解、發現和深掘,我們才能看到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希望。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G633.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06-0057-01
民族民間藝術是藝術的母體,在美術教育中挖掘民族藝術,有助于促進民族藝術持續發展。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藝術是我們美術教育永不枯竭的藝術源泉,只有充分意識到民族藝術在美術教育中的價值,才能更好地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
一、在藝術教育中發展民族藝術的必要性
1.發展民族藝術是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需要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文化經過長期沉淀,生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藝術。藝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人才,使文化與藝術得到傳承和發展。在美術教育中發展民族民間藝術將會豐富課堂,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學生只有深刻了解、應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后,才能對外來文化批判地吸收,才會有合理、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才能更廣泛、更深刻地弘揚民族文化。
2.l展民族藝術是審美與情感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對精神文明的需求越來越大,而藝術則滋養了人們的心靈,陶冶了人們的情操。藝術帶來的精神體驗可以引起美好的情感,而中國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對民族藝術的學習與探索,可引發學生對民族、對祖國的積極情感。
3.發展民族藝術是教學創新的需要
創新是教育進步的靈魂,創新與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點,現實中我們一方面大力提倡素質教育, 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效果不理想的客觀事實。民族藝術題材豐富,能帶給人獨特的視角,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民族藝術與藝術教育的融合一定會使藝術教育的諸多功能被發揮出來。
二、民族藝術在美術教學內容中的體現
1. 國畫課程教學
國畫是我國傳統的文化藝術,歷史悠久、風韻獨特,在世界美術領域中獨樹一幟。在國畫教學中,教育工作者應盡量要求學生通過觀察,依靠感覺,從不同的視角來抓住事物特征, 盡可能地讓他們自由地發表看法和觀點。如果學生的觀點得到肯定和鼓勵,他們就會更努力學習。應讓學生反復欣賞大師級別的作品,深入摸索感受大師們的作畫風格。然后讓學生選出自己偏愛的作品反復臨摹,這有助于他們水平的提高。
2. 剪紙課程教學
剪紙以剪刀為工具,紙為材料,通過不同的手法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這種藝術歷史悠久,是我國民間非常普及的藝術形式之一。它融合了剪紙技藝、繪畫造型、想象創造和多種審美意識。學生通過了解學習剪紙藝術,可以感受剪紙藝術的吸引力,促進藝術審美情趣的養成。所以在剪紙課程教學中應盡量引入我國傳統民俗文化,否則教學就容易變成無源之水,容易失去內涵而變得枯燥無味。
3.皮影課程教學
皮影是我國民間藝人通過手工、刀雕等手法彩繪而成的皮制品,通常是包括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制品的通用稱謂。皮影藝術歷史悠久,頗具民族特色,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課堂上向學生講解皮影技藝,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這種藝術形式的了解,更能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四、民族藝術在美術教學形式上的體現
1.以欣賞課的形式了解民族藝術
通過開設民俗欣賞課可以讓學生學習和認識民族藝術,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如講座、幻燈片、電視錄像、多媒體課件等向學生講解民族藝術。民俗欣賞課還應該因材施教,層次分明。比如初等的內容以民俗化的文本誦讀為主,中等的內容則以民俗文化欣賞為主,高等的內容則以民俗文化藝術的表演和再現為主。
一、生存與創造:民間藝術的女性世界
就像魯迅所說的那樣,民間藝術是“生產者的藝術”,與純粹的藝術或“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不同,民間藝術不是以純審美性的精神愉悅為目的,在更多情況下,是“為生活而藝術”。作為各類藝術的母體,民間藝術具有更為始源性的“元藝術”特征,這決定了民間藝術的多功能性的文化品格而不僅僅是某種藝術形態。這種民間藝術的“元藝術”特征及其始源文化性,使得民間藝術更多地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更具藝術的生活性,雖然其中不乏某種“純藝術”的審美訴求在內。因而,民間藝術“是同廣大人民的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就其主流來說,多帶有實用性,既保持著本原文化的特點,又是本元的。雖然有一部分也帶有‘純藝術’的特點,但仍距其實用性分離不遠。”[2](P84)
而對于婦女民間藝術來說,則無疑帶有強烈的女性藝術特色和女性生活氣息。這一點也是和中國傳統的家庭經濟形式,即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生活方式分不開的。一方面,民間藝術構成那些女藝人生活中重要的內容,她們的生命存在與生活支撐,往往與這些藝術形式具有難以割舍的關聯;另一方面,這些民間藝術形式的存在、延續和創造,又是在這些女藝人的點滴生活中進行的,就在她們的一針一線、一嗔一笑之間。藝術與生活,生活與藝術,某種程度上在她們那里是一體的。民間藝術的藝術創造與文化展示,離不開她們的生活世界;而她們的生存狀態與生活世界本身也是一道靚麗的藝術風景線,成為展示她們藝術創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口述史的方式記錄她們的藝術創造與生活情態,無疑將具有更多的藝術保護和文化發掘的價值。
事實上,本書在展現民間女性藝人的生活場景和藝術創造方面,具有強烈的民族遺產保護意識。生活的苦難并不能阻止她們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而正是她們艱辛而平凡的生活一次又一次帶給我們以精神的洗禮和心靈的震顫。這其中,有藝術的創造,有文化的傳承,也有她們日常的生活情態。來自陜北米脂縣石溝鎮侍郎村的周蘋英,一生熱愛剪紙和繪畫,按她的話說,就是“養的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鉸的”,“冒鉸的”就是要有創造性,那里對婆姨女子的心靈手巧看得很重,雖然她“日子過得可熬人”,仍然喜歡“鉸花花”,并“鉸”出了國門。她的剪紙作品與其孫女杜君的剪紙作品,一道在美國圣本篤大學、圣約翰大學等大學展出。
女性對藝術的敏感和對藝術的執著,有的時候到了感人至深的程度。來自山東費縣的孫楓玲,對傳統剪紙藝術和撕紙藝術的癡迷,令人感喟,同時也發人深省。聽聽她的述說吧,“沒有人欣賞,也沒有人支持,我常常是偷偷干,趁老公、孩子不在家的時候,就拿出我喜歡的那些東西鼓搗鼓搗??匆娝麄兓貋砹耍蛞宦犚娝麄兊膭屿o,就趕緊把這些東西都放紙箱子里,藏到床底下。等他們走了,我再拿出來干?!碑斔呐K于有一天得到了老伴的認可,并給她買紙和染料,給她做畫案支持她畫畫的時候,她說“當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高興得竟然跪下了……”除了感動,更多的是震驚,這就是我們的民間女藝人,她的藝術世界與生活真實。藝術并不都是屬于男性的,女性仍然可以做出驚人的成就,雖然她們受到的限制甚至歧視遠比男性要多得多,她們的藝術道路往往也較男性更為曲折。因之,在民間藝術研究中貫注性別意識,從女性學的視角關注與再現女性民間藝人的生活與創造,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同時,也是本書的又一大特色。
二、 關注與再現:民間藝術的女性視界
在中國傳統性別制度和性別文化的制約下,女性民間藝人和女性民間藝術往往受到忽略與漠視,一些藝術形式永遠地消失了,一些正徘徊在即將消失的邊緣。隨著這種民間藝術一起消失的,可能更是一種無法補償的民間文化與價值形態。如何超越傳統性別制度的歧見與文化制約,或者,在一個最起碼的程度上轉換一種視角,來重新審視我們的民間藝術保護與民間文化研究,這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與切實研究的。誠如魏國英主編所指出的那樣,人們觀賞一幅刺繡作品,往往注重它的造型、色彩、質地、款式等外在的或審美的方面,而很少去考慮她的作者――繡女的動機、愿望和目的。在她看來,刺繡是與繡女的生活緊密相連的,甚至就是繡女的生活本身。“正是從這個意義著眼,我們把目光聚焦在婦女民間藝術這一主題上。倘若說民間藝術的精髓是‘民’之內涵、‘藝’之特征的話,那么,我們就是要對隱藏在‘民’之中的‘女’之內涵給以揭示與張揚?!盵1](前言第2頁)
這就是一種女性學的視角。魏主編認為,“女性學的研究視角是一種科學的人文視角,它不僅是從女性的角度對女性的再認識,更是從人的角度對女性的重新詮釋。它既注重性別分析與論證,又試圖通過全方位地補寫女性文化,來重新審視人類文明?!盵3]本書正是從一個女性學的獨特視角來審視我們的民間藝術與民族文化的,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對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重新認識和民族民間文化研究的方法轉換。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中國婦女有2/3是農村婦女,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和遺留下來的封建意識,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于廣大的農村婦女身上。她們人數眾多,吃苦耐勞,但她們是一個沉默的群體,并不為外界所詳知和關注,偶爾發出的一點聲音,也是那么微弱和遙遠?,F在,就讓我們真實地聽聽她們的聲音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庫淑蘭,是這樣表達她對剪貼畫的摯愛的:“說不完心里想的,心里愿的嘛?!艋镒印钦l?就是我嘛!”來自四川的劉開真,以自己的執著打破了川繡“傳男不傳女”的成規,并且養活了全家人:“全家一共五個人,全靠我一針一線地養活,在全綿竹縣出名了?!眮碜再F州的苗女王文英說:“看到哪個做得好,我就要做得比她還好?!边€有來自浙江省浦江縣以編織團扇出名的許春竹說:“千根麥稈一把抓,一線穿心情思掛;日日夜夜穿不斷,姑娘手藝名天下……”
這就是我們的民間女藝人,她們的愛恨,她們的歌哭,在本書中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呈現。這是一種聲音,盡管低弱,但卻真實。這種聲音,通過本書得以再現和放大。就像本書另一位主編祖嘉合教授所說的那樣:“通過此次訪談,我們才了解到她們生活中的苦樂,她們的理想和追求,她們對現實處境的遺憾與坦然,她們的韌性、美麗而健康的情懷。把她們低弱遙遠的聲音匯集起來,傳播得更遠一點,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或許,它可以幫助我們從一個側面了解中國婦女的整體狀況?!盵1](P232)關注她們的藝術創造,再現她們的生活真實,從女性學的視角重新審視和定位她們的文化生態價值,無論對于女性學自身的研究,還是對于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女性民間藝術的出路,都將具有現實的意義。
三、問題與困惑:女性民間藝術的出路
就如該書主編在編輯本書后所感受的那樣,民間女藝術人“對傳統女性藝術形式的承襲,凝聚了古典東方女性特有的內在的溫柔之美;她們對男性占主導地位的藝術領域的沖擊,塑造了現代中國女性崛起所彰顯的陽剛之氣。”[1](P243)80位民間女藝人的口述歷史與她們的藝術生活,帶給我們太多的震撼與欣喜,這一切都源于她們的美:美的心靈、美的追求、美的創造。
也許正是因為美,才會如此令人感動。讀完此書,你或許會有這樣的想法與沖動:留住美的東西,留住我們的文化之根。這是一種期許,更是一種展望。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不能也不應該等到它們消亡或瀕臨消亡的時候才去重視和施行。相對于精英文化和有形的文化遺產,民間文化和無形文化有其獨特的存在形態、傳承方式與文化品格,對于中國婦女民間藝術來說同樣如此。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生態系統,它們都是人類需要拯救、保護和傳承的整體文化的一部分。
伴隨中國開放程度的加深與工業化、城市化的進展,傳統文化將面臨外來文化與新興文化越來越大的撞擊。文化的沖突與文化的整合以及文化形態的日趨多元化傾向,將不可避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婦女民間藝術,無疑也面臨著更多的文化取舍與市場選擇。對于已經開通了網站和展廳做起剪紙生意的朱曼華來說,市場可能是一個較好的選擇:“我總覺得,民間藝術必須主動走出小家,走進市場,學會‘打食’,才能讓精美的藝術作品在現代社會中有強大的生命力。”然而,對于婦女民間藝術來說,市場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市場需求量的增加與藝術產業化傾向,在將民間藝術推向市場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帶來某些藝術品的粗制濫造甚至低俗化。美國人類學家博厄斯認為:“人們有能力欣賞由高超的技術制造出的、有藝術價值的產品,這一點并不限于具有高度文明的種族。一切原始氏族的產品在造型上均不存在現代文明和機械產品的那種矯揉造作?!盵4](P12)而對于制作唐卡的藏族女藝人才瑪加來說,重要的不是一次次的好生意,而是某種精神性的堅守與宗教性信仰,她說:“在現在這種物欲橫流的社會,以手藝為生的人確實不多,但我一直認為做唐卡是我的一種必要的修行方式,我從不以唐卡作為我謀生立足的手段。在我看來,唐卡不是用于炫耀自己財富或藝術品味的工藝品,而是一種對古老文化的記憶和復制?!币苍S正是這種精神與堅持,1998年她所參與的《藏族彩繪大觀》創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應該說,面對女性民間藝術的出路問題,上述的兩種選擇不論孰優孰劣,對女性藝術本身來講總是幸運的。不幸的是,我們的民間婦女藝術,尤其是一些偏遠的邊疆少數民族婦女傳統手工藝中的許多實用技術,在現代工業文明沖擊下已經“支離破碎”。就像一位記錄者在采訪云南傣族女藝人玉勐的“后記”中所提出的警示那樣:“在一個村寨,甚至一個地區,某一項傳統手工藝僅僅掌握在某一個老人手中,一旦老人過世,這項手工藝就永遠地在此地消失?!倍S同這項手工藝消失的,可能更是一種活生生的文化形態。雖然人們可以“真實記錄被采訪者的每一句話,真實記錄即將消失的每一項傳統手工藝,真實記錄歷史”,[1](P198)然而,正像主編所擔憂的那樣,“如何長期保留蘊涵其中的民族文化,并在我們的后代中得以傳承,卻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盵1](前言第4頁)
無疑,這部具有開創意義的女性民間藝術創作與人生經歷口述史著述,將從不同的角度帶我們走進中國女性民間藝術與生活世界。這里有生活的艱辛,也有藝術的歡歌;有困惑與問題,更多是期待與展望。關注中國民間藝術,關愛民間女藝人,弘揚和承繼民族文化傳統,這應該成為每一個中國人應盡的職責。
[參考文獻]
[1]魏國英,祖嘉合主編.我的民間藝術世界――八十位女性的人生述說[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210-02
中國民族民間藝術是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淀,是經過無數代民族民間文化藝人創造、發展、傳承下來的,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性格、習俗、修養和審美。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現代化進程加快,文化融合以我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在進行,很多曾經與人民息息相關的民族民間藝術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有些甚至面臨傳承、發展乃至生存危機。中國民族文化的生存發展狀況,近年來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重視,國家各種保護、弘揚傳統文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各種政策、文件逐步出臺,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少數民族約占全省總人口的38%,擁有以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在內的40多個民族,其中世居少數民族有17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或遷徙過程中,創造了風格迥異、特色鮮明的本土文化和民間藝術,并一直保存延續至今。
貴州由于地域條件的限制,相對封閉落后,受外來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小,原生態文化狀態較為穩定,許多原有的自然生態和民族民間文化保存得較為完整,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獨特性。這里主要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有地戲、蠟染、刺繡、銀飾、木雕、山歌、銅鼓、嗩吶、侗族大歌、蘆笙歌舞、苗族舞蹈等,部分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已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然而由于貴州長期處于經濟落后局面,在中國飛速發展的今天,貴州人民奮起直追,卻面臨著經濟發展和優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兩難局面。這些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方式主要靠口傳心授,且部分民族民間文化在短時間內是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的。新時期,年輕人多靠外出打工發展經濟,使得我們的本土文化無法得到有效傳承、發展和保護。以筆者所在的村子為例,以前春節跳地戲時,全村人都圍著看,是全村人整個春節期間的娛樂方式,現在跳的人少了,看的人更少,有時看地戲的還沒有跳地戲的人多,大家都在家打麻將、看電視??梢娙绻麤]有有效的傳承和保護,我們將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傳承了幾百年、幾千年的優秀民族文化逐漸消亡。
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在中國(貴州)第一屆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文化產品博覽會開幕式上表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優秀的傳統文化,越是現代的傳播價值?!彼赋?,多彩和諧的民族民間文化,是推動貴州省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源泉,貴州將加大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闡發力度、保護傳承力度、開發創新力度,推進民族民間文化內容創新、傳播方式創新,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現代。如何傳承、保護和發展貴州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是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很多專家學者都在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思考,但都限于在民間進行保護、傳承和發展,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需要民間的自我意識、自我覺醒、自覺參與,以現在的社會發展情況是很難做到的。僅靠這些民間文化藝人自覺地去保護和傳承,就得犧牲他們的經濟利益,更談不上發展。即使有部分有經濟頭腦的民間藝人在這方面做出了成績,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也無法廣泛要求他們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所以必須要有政府的支持和相關部門的相互協調,共同參與。校園傳承是貴州民族民間文化繼承、保護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有效補充和發展貴州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
一、貴州民族民間藝術校園傳承的條件和優勢
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多少年來都靠本土藝人自覺傳承,與政府行為關系不大,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自覺性逐漸消失,要很好地傳承、保護和發展自己的民族民間文化,必須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宣傳部門和教育部門不得不介入其中,共同推動本土文化的保o和發展。從貴州省目前狀況來看,很多教育部門無論是普通高等院校、高職院校、地方文化團體,還是中小學,都是在自覺地進行本土文化的宣傳和保護,但由于都是自覺性的,并未引起廣泛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基本的了解和認知層面上。部分高校雖然出現了一批研究本土文化的學者,并成立了一定的研究機構或建立了一些小型博物館,但其重視程度還是遠遠不夠的。校園傳承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支持、領導重視,還需要更多的人才、人力和資金,還需要嚴格計劃、投入和研究,要有組織、科學合理地進行資源整合。
隨著貴州教育的發展,很多高校都設立了藝術學院或藝術專業,有專業的教師隊伍及學生,數字化、信息化程度高,信息來源廣,有可供研究的資金,與地方政府、文化單位及民間藝人之間都有著很好的溝通渠道,有一定的研究平臺和研究基礎,這是很好的條件。同時,國家大力提倡應用型人才培養,重視職業院校發展,政府對高校研究本土文化也都給予了大力支持,這些優勢條件給予了高校繼承、保護和發展民族民間藝術較大的空間。近年來,很多高校教師都在通過撰寫論文、申報課題對本土文化進行調研、發掘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能夠記錄、整理和保存一定的本土藝術,只是盡到了知識分子應盡的部分責任。但我們在如何培養適合繼承、保護和發展本土文化藝術的人才方面還做得不夠,在如何培訓指導民間藝人、提高他們的藝術創造力方面還做得不夠,如何結合地方經濟的發展在繼承和保護地方文化藝術的同時,讓我們的本土文化藝術煥發青春,并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還做得不夠。只有充分利用校園人才優勢和條件,結合本土資源優勢,才能保證我們的本土文化藝術在校園內得到很好的保存和發展。
二、貴州民族民間藝術校園傳承的有效性和互補性
民族民間藝術在傳承保護方式上相對隨意、松散,沒有專業的管理、宣傳人才和研究機構,受市場經濟和文化融合的沖擊,有組織的管理、合作及研究迫在眉睫。民族民間藝術校園傳承有較好的條件和優勢,但如何利用好校園的人才隊伍、教學條件以及其他的一些優勢,需要合理規劃,充分論證,同時要很好地結合地方文化團體及引導好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人來進行。在中小學,應以宣傳為主,要讓學生了解和認識我們有哪些本土民族民間文化,使其鬧惺艿澆袒和熏陶。民族民間藝術校園傳承以高校和職業學校為主,這類學校教師專業性強、教學條件好、資金來源廣,一般開設有藝術類專業,學生隊伍龐大,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培養出來的人才可直接應用到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保護和發展的事業中來。以安順學院為例。近年來,安順學院部分教師開展了大量民族民間藝術研究,發表了大量民族民間藝術研究的論文,申報了一定數量的相關研究課題,建成了“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和“安順民族民間藝術研究所”,收集、記錄、整理了大量民族民間藝術的研究資料,出版了關于蠟染、地戲、屯堡文化方面的研究著作。藝術學院開設了蠟染、木雕、陶藝等特色課程,與“福遠蠟染藝術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開設的特色課程可直接到蠟染廠進行實習實訓,聘請安順蠟染藝術方面的民間藝術傳承人為藝術學院的特聘教師直接參與課程開發和教學,師生共同參與蠟染方面的設計、包裝、產品開發、舉辦作品展等,把當代藝術理念融入到了蠟染設計中。藝術學院音樂專業以布依族文化為基礎排練了大型舞蹈,藝術學院與多個地戲、蠟染方面的傳承人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并在籌備成立藝術學院的蠟染、木雕實驗室。政府正在安順學院建立安順博物館,中國蠟染藝術研究院也即將在安順學院成立……這些相關研究和工作已有效地推動了安順蠟染的繼承、保護和發展、創新。近年來,國家和政府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支持,使得安順蠟染和地戲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安順學院培養的部分藝術人才也在畢業后繼承了安順蠟染藝術,創立了自己的蠟染藝術設計公司,加強了蠟染藝術人才隊伍,起到了承上啟下作用。雖然安順學院在支持地方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保護和發展創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目前依然處于探索階段,還需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及合作力度。比如能直接開設民族民間藝術專業,加大對民族民間藝術創作人才的培訓培養,支持政府和企業做好產品開發等工作。同樣,很多貴州省本科院校和職業學校也在結合學校資源和地方文化資源開展這方面工作,特別是職業學校,它的自由度更大,更能直接面對地方文化開辦相關的特色專業,輸送能直接參與傳承、保護和創新民族民間藝術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