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7 16:16: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發展對國家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世界進入了積極發展工業的狂熱階段,進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得到了質的飛躍,最終形成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區別。發展中國家在進行工業革命前多是農業國。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經濟實力、工業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都高于發展中國家,為了彌補這種差距,發展中國家致力于工業建設,進而忽略了農業的獨立性與重要性,將農業變成了為工業發展提供生產原料及農業剩余產品的附屬產業。而隨著糧食也進入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又憑借其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生產機器,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價格,造成糧食壟斷,進而打壓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發展中國家不得不開始重新對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審視和定位。本文就分別探討農業發展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所起的四大作用。
一、提供了基本生產資料,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
發展中國家的人多地少的現象嚴重制約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因為農業生產一方面要滿足人們生存需求,另一方面還要為其他產業提供生產原料。而人們要進行其它產業的生產活動,先決條件就是要依靠糧食生存下來。如果糧食供應不足必然會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勞動積極性。
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與農業產量不成正比,以至于農業生產滿足了人們的生存需求又難以滿足國家其他產業的發展,若滿足了其他產業的發展需求又不能保證人們的溫飽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這一矛盾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經濟發展,甚至影響到了國家的政治穩定。
因此,農業發展和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能夠同時滿足人們生活需求和其他產業發展需求,進而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后盾。從我國來看,超級雜交水稻的產生極大地滿足了我國的經濟發展需求,加快了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它不僅僅是我國農業的一大進步,同時也推動著我國社會經濟前進了一大步,甚至還解決了其他不少發展中國家人們的溫飽問題,帶動了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梢姡r業水平的提高對于國家經濟的助力是十分強大的。
二、豐富了市場內容,拉動了市場需求
在發展中國家,農業經濟的發展往往是受到很大壓抑的,農產品的市場化、商品化意識薄弱。而在發達國家,農業經濟甚至成為了國家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尤其在壟斷世界糧食資源的幾大發達國家中,農業生產不單單是為了滿足生活生產需求,更是他們謀取暴利的重要手段。
發展中國家由于農業生產的水平低下,很難像發達國家一樣將農業生產作為謀取暴利的手段。但是有意識地提高農業的市場化、商業化還是可以做到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飲食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豐富多彩的農產品進入市場,可以豐富市場內容,帶動國家的內需。農產品,尤其是特產,在市場上是很受歡迎的。尤其對于發展中國家很難依靠重要的工業產品外銷到發達國家,因此必須要依靠農業及其副業來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國家的對外貿易。以我國的茶葉與絲綢等農副產品在發達國家受歡迎程度來看,農副產品的魅力并不遜于工業產品,并且對于國家經濟發展的促進效果顯著。
盡管農副產品進入市場的價格很難與工業產品相提并論,但其需求量卻遠大于工業產品,是人們每天的必需品。農副產品的豐富多樣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在健康飲食等理論的推動之下,人們對于農副產品的需求會更加多樣化。加強農副產品的商業化進程,可以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基礎上,刺激消費。
三、有效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
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地區往往是以從事農業為主的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范圍廣,農民的知識水平和生產技術底下,直接制約了國家經濟發展。這種反差給發展中國家的啟示是要重視農業生產。
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嚴重,很大程度上是由農業生產不發達以及商業化不夠導致的。農業生產不發達,導致很多人的溫飽問題都難以得到解決,更不用說從事社會生產建設活動了。而農副產品的商業化程度不夠,農民難以通過農業生產獲取到相應的資金報酬,因而難以滿足其他需求,進而失去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年輕一輩的農民紛紛涌入城市務工,但又由于知識技能水平不夠,往往只能從事苦力活,收入不高,而物價不斷上漲,城市農村的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有的農民進城后處于無業游民狀態,甚至進行犯罪活動等,既阻礙了城市建設水平的提高,又荒廢了農業生產。
若是發展中國家可以加大農村建設和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鼓勵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并提高農產品商業化程度,有效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對于國家的脫貧脫困有著重要意義。脫貧脫困問題解決了,國家整體的經濟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我國政府近年來越來越重視農業發展問題,但是我國的農業生產現狀卻不容樂觀,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農業生產,選擇進城務工,造成了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難以進行一定程度的農業生產;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減少導致農產品價格不斷升高,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大壓力。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國家在政策方面雖然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在政策落實方面尚未到位,且我國農村地區廣大,短期內難以完全照顧到。因而更應該加快農村建設和農業生產鼓勵措施的政策落實工作,從最貧困的地區入手,一一解決我國的貧困問題。從事農業生產也可以實現致富,我國的華西村就是很好的范例。
四、增強了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經濟侵略的抵抗能力
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侵略是始終存在的,尤其在糧食資源全球化的理念提出以后,發達國家壟斷了國際的糧食市場,刻意地提高糧食價格,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壓力。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進行糧食壟斷的目的就是為了抑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因此發展中國家必須采取相應措施應對發達國家經濟壓迫。
發展中國家要想加強本國對發達國家經濟侵略的抵抗能力,提高自身的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固然重要,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也不容忽視。要減小發達國家的糧食壟斷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工業及第三產業發展壓力,不能寄希望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突然良心發現進而降低壟斷的糧食價格,就只能通過發展自身的農業,以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減少對發達國家提供的高價糧食的需求量。而且要善于發展國家的特色農業,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出口率,發達國家能壟斷高粱、玉米等糧食市場,但不能壟斷它本身沒有的農產品市場,因此,發展中國家可以在這一方面獲得相對自由的發展空間,從發達國家強大的經濟侵略壓力下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新契機。
總結
發展中國家由于在科技水平、經濟實力等多方面都比不上發達國家,要想在發達國家的經濟壓迫中獲得自身的發展,不但要重視工業與第三產業的發展,也要重視農業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發展中國家之間可以形成互惠互利的農業合作關系,以結成一定的力量對發達國家的糧食壟斷行為進行抗議,并在發達國家的強大壓力下實現經驗技術交流,提高生產水平和生產效率,進而獲得經濟上的共同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 張雷聲.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問題[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08)
[2] 劉合光,程國強,蘇莉.多哈農業改革對發展中國家農業的影響——以歐美日加四國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06(02)
自從中美兩國建交之后,網絡安全就已經成為兩國發展關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信息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之下,網絡安全已經融入到了社會發展各個領域,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還對于國家的建設管理產生了影響。在“斯諾登”事件之后,網絡安全更是成了各個國家競相完善的重點。在經濟市場上面,網絡安全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及超出了資本以及勞動力所產生的影響,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而中美兩國作為發展中以及發達國家的兩個重要代表,在兩國中均有著重要的戰略性意義,雖然目前兩國對于網絡安全技術的掌握是不對稱的,但是在大數據的時代之下,兩國的合作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在世界格局上的正在不斷崛起,那么就必須在網絡安全上做出相應的策略安排。
1. 網絡安全的意義
自從20世紀五十年代之后,網絡安全才有了其基本的定義。美國以國家安全的發展作為基礎,開始將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進行連接,這樣的行為正式拉開了世界格局中對于網絡安全的應用和競爭。80年代之后,網絡安全邁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計算機的互聯以及智能化,將網絡深入到了生活、生產之后,各個國家對于網絡安全的重視程度出現了重大的轉變。更多國家開始意識到網絡技術不僅能夠改變自身所處的世界位置,還對于當前的世界發展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掌握網絡的先機就是掌握了國家發展的未來。
正是因為網絡以及信息的發展,網絡安全的重要作用才突顯出來,國家標準化組織對于其定義是:微數據處理系統采取技術和管理的安全保護,保護計算機硬件、軟件和數據不因偶然和惡意的原因遭到破壞、更改和泄露。該定義正式將網絡安全的意義展示出來,無論是政治穩定還是經濟發展,無論是軍事建設還是文化溝通,都少不了將網絡安全放入到國家的戰略性技術之中。在這樣錯綜復雜的發展之中,中美兩國的發展以及合作都受到了影響。一旦兩國的網絡安全受到破壞,那么無論是信息泄露還是資源破壞,都有可能對于國家產生極大的損失,網絡安全中的人為威脅更是可能導致國家的機密性文件遭受盜取、損壞。對于中美兩國來說,如果不對自身的網絡安全問題進行解決,那么很有可能會導致兩國在未來的發展中利益受到侵害。
2. 中美兩國網絡安全現狀
中美兩國在目前的合作之中,已經把網絡安全作為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網絡安全存在著多種的威脅,所以有效地保護可以保證數據資源能夠不被泄露。
目前,中美兩國網絡安全都受到三大方面的威脅,分別是:不法分子對于通信網絡的攻擊,來獲取信息來謀取財產,這樣的非法盈利組織,有著嚴密的分工;網絡技術在銀行、電力等領域的全方位應用,對于系統數據以及資源的保護可以直接關系著兩國經濟的發展;在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之中,經濟的新型增長地成了需要重要保護的對象,對于網絡安全的環境要求也就更為嚴格。
2.1 中國網絡安全現狀
對于中國的網絡安全現狀進行探索,就需要分析中國網絡用戶的數量以及網絡在各個領域所發揮的作用。根據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是網絡用戶數量最高的國家,但是我國對于網絡安全的防護卻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成了網絡攻擊中的重點受害國家。在2014年,曾經針對網絡安全以及信息化召開了相關會議,主要審議了網絡信息安全工作的文件,對于我國目前的網絡安全工作寄予厚望。此后網絡安全信息化小組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對于網絡信息安全的發展又邁進了新的一步。對于中國來說,網絡安全不僅能夠保證我國的經濟、政治都能夠井然有序地進行發展,還能夠影響著國家的信息化未來發展的方向。雖然我國網絡安全仍在處于發展階段,但是國家對于該方面的重視程度已經提升到了國家安全戰略之上。
即使我國目前對于網絡安全處于大力發展狀態之中,但是相比較美國來說,其中存在的差距依然非常明顯。無論是操作還是創新研發,核心科技都掌握在美國手里,而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的水平與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從目前對于網絡安全的管理方面來說,因為體制以及法律不完善,所以管理仍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約,相關制度的建立仍處于起步階段。
2.2 美國網絡安全現狀
有關于網絡安全方面,美國是在全球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時間最早且戰略機制最為完善的國家,其對于相關法律以及制度的建設,從80年代就已經開始。在克林頓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美國的信息安全戰略的發展就走入正軌,其保密性以及完整性令其他國家到現在仍舊難以望其項背。在美國出臺的相關發展戰略之中,主要對于預防網絡攻擊、減少攻擊中遭受的破壞以及減少破壞后的恢復時間三個方面進行了戰略制定。在優先發展戰略之中,對于國家的網絡安全意識進行了大范圍的提高,對于國家網絡安全合作項目進行了合理的規定。奧巴馬上任之后,立刻將網絡安全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任務,對于目前美國的網絡安全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對于評估過程中存在的漏洞及時地組織相關部門進行修補。這樣的網絡安全形勢,將美國在網絡技術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通過網絡安全協調辦公室來進行軍事以及民事協調,保證了網絡安全在多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是,美國目前的網絡安全仍在存在問題,其極大的維護預算,對于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負擔,而條塊分割導致的效率低下,令其必須通過白宮來全面的統籌和管理。美國為了維持其在世界范圍內的網絡霸主地位,對于網絡安全的維護遠遠超出其他國家,在商業貿易中,網絡安全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幾乎已經到了網絡依賴的地步。
3. 網絡安全對于中美兩國的重要作用
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發展技術要素,對于國家經濟以及戰略的發展自然有著重大的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網絡安全成了關系經濟、制度以及安全的重要性因素,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需要對于現有的網絡安全制度進行修復,對于其未來的發展進行策略研究。下面,我們以中美兩國的網絡安全現狀分析為基礎,分析網絡安全對于兩國發展的重要作用。
3.1 社會制度
對于國家來說,社會制度直接影響著其自身的經濟的建設以及發展,而網絡安全卻直接激勵著社會制度的創新。一般來說,社會制度決定著在社會生活中對于生產、交換以及分配的規定,其法律效力保證了國民的生活能夠在擁有社會保護的環境下進行。如今,網絡因為與社會息息相關,所以其安全問題設計了生活中對于知識產權、專利以及商業秘密和版權的管理制度。在網絡安全促進下進行的多方面的社會制度完善,激發了人們對于該方面領域的了解,保證了原創者能夠得到合法的收益。
從中美兩國來說,網絡安全體系防止了個人以及組織通過不法手段進行商業機密的獲取,將兩國之間的在網絡方面的經濟損失減少到了最低。作為網絡安全最為直接的作用,其也說明了在這樣的網絡環境之下,通過網絡安全的立法手段,保證了制度環境能夠維護企業以及個人的相關利益。只有在這樣的網絡安全以及其影響的社會制度之下,國民的生活才能夠得到應有的保證,經濟才能夠健康發展下去。
3.2 技術創新
對于國家乃至世界來說,技術創新都是其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保持在經濟建設的情況下同時進行創新技術的發展,才能夠為國家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其信息方面的創新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如何快速的發展互聯網技術,是各個國家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對于中國來說,其正處于發展中的重要階段,技術創新可以幫助國家發展突破自身的局限。而以美國為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其想要保持目前的互聯網霸主地位,就需要在互聯網技術上面加快創新發展。
由此可見,網絡安全的重要性,對于國家的創新技術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并且國家想要維持正常的發展,保持良好的國際關系,就需要以網絡安全作為建交的基礎,在原有的互聯網技術上不斷進行創新發展,保證技術創新能夠成為國家在互聯網領域建設的強勁動力。
3.3 經濟安全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經濟安全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而信息技術作為聯系各個行業的基礎,網絡安全是經濟安全的重要保證。對于經濟安全來說,其主要依靠經濟制度進行人為監督,網絡作為最為基礎的監督工具,如果一旦發生安全問題,就可能導致監督作用大打折扣,不能夠技術反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狀況,將會導致世界經濟發展出現波動。因此,網絡安全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金融行業的發展全面依靠互聯網通信,經濟的脆弱性,以互聯網方面最為薄弱。
參考文獻:
[1] 金燦榮,戴維來.為中美發展新型大國關系注入正能量――解析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J]. 國際安全研究,2013(02).
[關鍵詞] 經濟責任制;經濟建設;意義;應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53
[中圖分類號] F27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05- 0103- 02
0 引 言
經濟責任制是指在國家的指導之下,以實現社會的經濟效益為目的,實現權責利緊密結合的生產經營管理體制。經濟責任制是將經濟自由與經濟民主相結合的有效制度。其對于公有制國家的經濟和社會、政治建設有著制度基礎性的意義。經濟責任制對于各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對于政府的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對于克服、腐敗現象,對于全社會的經濟自由與經濟民主的實現,對于建立市場經濟的有序秩序,對于勞動者的積極性和責任感的發揮都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1 企業經營與社會責任之間關系
首先,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利潤一樣,都屬于企業的內在屬性。企業的生存發展離不開資源的輸入,更加需要社會責任的擔當,只有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才能獲得可持續性的發展,才能夠讓其經濟活動與社會活動都得到人們和社會的認可。而且,企業能夠獲得持續性發展,究其根本原因還在于其能夠為人們提供重要的生活需要,而這也正是企業責任性的一種表現,是其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其次,履行責任本身就是企業獲得利潤的保障。沒有社會責任性的企業其發展難以進行,嚴重的情況下還會招來滅頂之災。就比如眾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正是因為其社會責任的缺失,才會讓其生產存在重要的質量問題,不僅無法為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還會成為兒童健康安全的威脅,而也正是因為此,其品牌瞬間崩塌,利潤更是無從談起。第三,社會責任促進企業多方面、可持續發展。企業的發展一方面與自身利潤有關,另一方面還與社會多方面的元素有關,比如資源、環境等等都會成為企業發展的影響,甚至決定因素。而具有責任性的企業在進行生產經營過程中則會減少污染情況的發生,注重能耗的降低,注重能源的節約及高效利用,從而讓企業的各個環節降低成本,獲得更大的市場競爭力,@得更好的政府支持,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環境。
2 經濟責任制的意義
(1)經濟責任制實現有效經濟秩序的有效途徑。經濟責任制實質上是國家加強經濟紀律,實現有效經濟秩序的有效途徑。國家加強經濟秩序是要在宏觀調控上來進行經濟秩序的有效規范,讓經濟責任制再由政府的推動下逐漸地由強制性主導改變為各個經濟主體的主導。經濟責任制所要實現的目的就是個人權利、義務、責任和一切行為物資所需承擔的結果都是民主化。中國制度的變遷是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的相結合,市場經濟是實現各個經濟主體的獨立性,使決策權進一步分散,在原有制度的影響下,中國的行政機構的發達使國家所有權在各個領域的主導地位。低下的管理水平以及制度的不發達,使得大型的國有企業資金利用率低,管理制度混亂等這都是責任的不確定造成的,管理制度的提高有賴于權利與義務相一致,可見經濟責任制的重要性。
(2)經濟責任制對經濟增長模式改變上的重要性。有史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模式一直是以粗放型經濟發展為主,外延式增長始終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特征,經濟效益問題極為突出。因此,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要更加需要改變經濟增長模式,由粗放式變為集約式,實現“內涵式經濟增長體制”,這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經濟效益是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改變長久以來國民經濟的主要問題――資金利用效率問題尤為重要。在傳統的經濟形勢中,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沒有任何管束機制,來徹底改變經濟促進社會的發展,因此就出現了利用國家資金來進行的“緩慢式經濟”,因為是國家的錢,責任問題均不明確,這種沒有效率的行為是國家的資本嚴重浪費,資本利用率極其低下。因此,在如今的經濟責任制的約束和引導下,提高資本的利用率,大幅度實現經濟利益的提高,才能使我們追求的經濟目標得以更好實現。
中圖分類號:F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176-02
一、“蛙跳理論”
從發展經濟學學科的出現至現在,涌現出了大量的關于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及發展規律的理論,而“蛙跳理論”的出現則提出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在短期內會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甚至趕超發達國家的可能性,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躍進提供了相應的理論基礎,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如何選擇今后的發展道路有著重大的意義。
1993年克魯格曼在研究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規律之后,率先提出了基于后發優勢理論的“蛙跳理論”。其認為,后發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不僅體現在“跟隨性”,而且可以實現跨越,直接進入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因為經濟發展領先而產生的先發優勢被發展中國家跟進學習;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對發達國家進行技術學習和制度學習,并因此會產生相應的“模仿創新”,此即“后發優勢”。并產生相應的“后發利益”:制度型后發利益會誘發制度變遷;技術型后發利益會誘發技術創新。但是由于先發利益的長期遞增和后發利益的遞減規律使得發展中國家要想趕超發達國家,就要做到發展動力必須由后發優勢轉化為先發優勢。
我國目前為止對“蛙跳理論”研究有重大突破的成果之一是黃先海的《蛙跳型經濟增長――后發國發展路徑及中國的選擇》。該文十分清晰透徹地分析了“蛙跳理論”,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很強的借鑒意義。將蛙跳型增長根據經濟發展的階段劃分為三個階段:古典型蛙跳―學習型蛙跳―創新型蛙跳。并提出了每個階段發展所需的要素:資本積累―效率提高―技術創新。通過這三個階段發展中國家得以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對我國甚至整個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都有著很強的借鑒意義。而之后的學者在進行“蛙跳理論”的研究時基本上也都是按照這三個階段開展。比如張旭昆(2007),舒元、楊揚(2009)因此本文將按照這三個階段對蛙跳理論進行詳細的分析。
二、研究思路
(一)資本積累階段
在資本積累階段,有著眾多的經濟理論強調了資本的重要性,認為經濟的增長過程體現著資本積累過程。包括 “臨界最小努力”、“大推進”理論和“兩缺口”模型?!芭R界最小努力”強調發展中國家必須使投資率大到足以使國民收入的增長超過人口的增長,從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改善;“大推進”理論中羅森斯坦羅認為,落后國家必須實現工業化(農業生產和非農業生產中日益相對少地使用勞動,更多使用資本)到全面大規模地在工業部門投入資本;“兩缺口”模型通過對“儲蓄約束”和“外匯約束”平衡性的研究,認為一國在發展過程中要積極使用國外資源,并且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這些理論都強調了在經濟發展起始階段的起飛必須依靠資本完成,資本是經濟起飛的基礎,在原始階段一定要完成相應的資本積累。在新古典理論框架下,索羅建立起的索羅模型,正是說明了經濟的增長過程正是資本積累過程。其中是人均資本量,是勞動增長率,是折舊率,是人均資本k的有效折舊率,即人口增長也使人均資本減少。
但是由于資本邊際報酬的遞減性決定了不可能一直主要依靠資本來實現增長。由索羅模型可知,由于要素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存在,作為資本積累的重要因素,資本的邊際收益率會隨著人均資本存量的增加而不斷下降。越到后期資本的報酬越小,效率就越低,產生的影響就越小。當資本的邊際收益率趨向于0的時候人均資本存量會趨于穩定,此時的總產出水平等于自然人口增長率。不過正是由于要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存在,使得后發國家的增長速度會遠遠高于基本上處于穩態狀態下的先發國家,從而產生后發國家會趕超先發國家的機會。但是,考慮到現實情況,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國家的資本形成和資本使用的效率偏低,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抑制其發展。所以接下來就要實現效率的提高。
(二)效率提高階段
效率增進階段即“學習型蛙跳”階段。在這一階段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過程會借鑒發達國家的制度和技術,通過對發達國家的制度和技術的模仿學習,提高自身的增長效率,也就是后發優勢。發展中國家通過對先發國家已公開的先進技術的引進、模仿、消化、吸收和本土化的改造以及對相應先進制度的模仿學習和改造迅速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在這一階段就要求發展中國家必須保持開放。在開放的條件下通過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或跨國公司實現差距收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越大,增長的速度就越快;對外開放的程度越高,增長的速度就越快。
國際直接投資(FDI)或跨國公司(MNC)會對東道國產生“生產力溢出”和“市場能力溢出”兩方面的溢出效應。可以直接幫助發展中國家學習到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并可以直接幫助當地企業使用和模仿該創新,從而促進效率的提高。同時FDI的溢出效應還表明,技術變革與資本流動有關,資本進步快,資本回報率高,資本就會進入,而資本的進入又會促使更快的技術創新,產生一個良性的循環,從而促使發展中國家趕超發達國家。至于制度的引進和模仿,我國的金融制度就是在向發達國家模仿和消化吸收轉化為適合本國國情的金融制度。制度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修正的過程,需要在探索中找到屬于我國國情的制度。
(三)技術創新階段
由于后發優勢的遞減規律,我們可以得出,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效率的增加也會變得緩慢,達到“最后最小的差距”,這時就需要進行關鍵的一跳:創新型蛙跳??唆敻衤热苏J為,領導者的成功會積累制度剛性,也就是制度僵化,最終會損壞其經濟績效。在發生重大的技術革新之后,由于發達國家先行高工資、高福利等既得利益的影響,它會延遲對新技術的應用;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原有的技術已經很成熟,新技術的引進可能在前期需要增加成本,即“技術鎖定”,因此發達國家會選擇在發展中國家驗新技術,或者說發展中國家由于自身發展水平的不足更愿意采用新技術,從而實現大的突破,甚至直接進入到發達國家的行列。如果落后者有更高的制度效率或更大的生產規模,它可能會最終成為領導者。因此克魯格曼認為技術創新是后發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的契機。我國目前要達到的就是這個階段,我國在很多方面都已經進入瓶頸階段,必須實現這一關鍵性的一跳,才能突破現在的低迷狀態,避免進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啟示
“蛙跳型經濟增長”理論的三個階段:資本積累―效率提高―技術創新揭示了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要經歷的不同要素的重要性,不同的要素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程度并不一樣。要素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由資本轉向到技術,資本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然而由于資本積累的邊際遞減規律使得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資本發揮的作用僅能使經濟發展水平維持在自然人口增長率水平。這時對先進技術的學習便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求開放,開放的程度越高,技術的學習能力便越強。國際貿易對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能走到今天的這個程度與對外開放和國際貿易密不可分。由于“最后最小差距”的存在,一味模仿和學習技術對經濟發展會產生瓶頸作用,想要突破瓶頸就必須進行技術創新。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源泉,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選擇。在經濟全球走向一體化的今天,國際分工已是開放國家最普遍的一種行為,同時也是各國在全球化中尋求發展機會和突破瓶頸的一個良好途徑,在全球價值鏈的環境下對“創新型蛙跳”,即“技術創新”階段進行理論性的研究和創新,或許能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開拓新的一條道路。
參考文獻:
[1]黃先海.蛙跳型經濟增長―后發國發展路徑及中國的選擇[D].復旦大學, 2003.
一、市場經濟發展中宏觀經濟管理的存在價值
(一)調整市場失靈的現象。市場失靈的體現方式非常多,例如市場無法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市場無法自發的消除壟斷現象;市場混亂無法展現公正的收益分配與合理競爭;市場無法有效的處理外部非經濟因素;市場調整本身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以及盲目性,無法達到想要的調整目的[1]。上述的這一些市場失靈現象,都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來進行處理或解決。對于我國大多數企業來說,近些年許多新技術、新設備不斷的推廣和應用,企業之間的經營利潤不斷增加。(二)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需求。我國當前仍然處于新舊體制的轉軌時期,市場本身的體系并不是非常完善,市場的調節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市場在運行過程中仍然會遭受非市場內因素的不正常干擾,導致市場的正常秩序無法有效維持,這也就提出了需要宏觀經濟的管理方式來保障經濟的持續、穩定以及平衡性發展。與此同時,我國的經濟需要在短時間內縮短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這一發展目標也需要借助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方式進行推動,發展與鞏固我國的國有經濟主導性地位,并逐漸促使社會團體成員可以走向富裕的道路,促使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更加有力。
二、企業市場經濟發展中宏觀經濟管理所形成的影響
在我國的宏觀經濟管理中,最大的特征便是以投資驅動的方向為主,以工業主導型為方式,投資當中的政府占比相對比較大。政府的主導性投融資、行政干預的作用較為突出。這一現象與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存在明顯的差異,以美國為例,美國是采取宏觀經濟的方式推動消費,以服務行業為主導,投資的方式以私人方式為主。與此同時,因為我國的發展時間相對發達國家而言存在明顯的差異,所以我國的制度演進速度相對較快,西方國家的許多制度體系已經相對較為成熟,基本定型。但是,相比之下,我國在金融、法制、人力資源、技術、投資、制度等多個方面仍然有著較為突出的發展空間,這一些發展都需要在宏觀經濟的調控政策之下進行,所以我國和西方國家的差異仍然較為突出,但是這一差異正處于縮小階段。西方的統一性制度框架體系之下,是通過長期的發展,并形成了一個較為統一的市場環境,但是對于我國而言,因為我國地域跨度較大,南北、東西、城鄉等方面的地域因素差異較為突出,所以這一種經濟環境仍然存在偏向性、動態性以及不確定性,在我國實行宏觀經濟分析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不對比模型的應用條件,許多的靜態宏觀經濟分析模型本身就存在缺陷,局限性以及不廣泛性很難規避。方法論方面相對較為尷尬,這也促使無法直接應用宏觀經濟的數據,也不能根據之前的經濟過熱經驗對宏觀經濟進行分析,導致無法構建一個共同的研究目標點與出發點。
三、企業市場經濟發展中宏觀經濟管理的方式
首先,宏觀經濟要求企業構建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是體現在道德角度上,同時在法制角度上也有充分體現。想要促使企業自覺的承擔社會相關責任,政府必須從監督、管理的角度著手,構建完善的政府監督管理體系,同時督促社會中各類型企業主動履行自身所需要承擔的責任義務,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適當的考慮社會穩定性,從而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平衡性發展。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政府對于市場的干預會逐漸減少,同時企業的主動性參與積極性會主動提升,這樣的現象必然會出現市場失控的問題。對此,政府還需要在適當的環境與前提條件之下,對市場失控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判斷與分析,并借助有效措施。其次,宏觀經濟要求企業強化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制度不僅是財務報表中的一項工作,同時也是保持社會穩定,保障投資合理性的關鍵,展現企業是否履行社會責任的一種直接體現。信息披露制度本質上是借助報表的方式為政府、行業、社會提供企業的經營狀況,其初衷在于讓企業行為因公示而被約束,促使企業可以主動履行好自身的責任義務。
四、總結
金融發展理論是由麥金農和肖兩人各自在1973年創立的,麥金農和肖深受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在各自著作中都提出發展中國家走金融自由化道路的激進主張。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亞當?(AdamSmith)等人的自由思想是麥金農和肖理論的淵源。
金融發展理論的另一淵源是有關金融對經濟發展重要性的思想和觀點。這種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經濟發展理論》(1912年出版)一書中,強調了金融發展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他指出,為了試用新技術以求發展,純粹企業家需要信貸,“他只有先成為債務人,才能成為企業家”。
格利(john Gurley)和肖(Edward Shaw) 1960 認為在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方面,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儲蓄者的儲蓄轉化為投資者的投資,從而提高社會的生產性投資水平。Hugh Patrick(1966)指出,在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上,可以有兩種研究方法:一種是“需求追隨”即隨著經濟的增長,經濟主體會產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促使金融機構和相關金融服務的產生。另一種是“供給領先”,強調金融服務的供給方,金融機構和相關金融服務的供給先于需求。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 W. Goldsmith) 于1969年出版了《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奠定了金融發展理論的基礎,從而成為金融發展理論鼻祖。他的理論主要包括:其一,首先提出并系統分析了金融結構概念,分析并提出金融結構衡量指標及金融結構類型。其二,研究并揭示金融深化的內在路徑和規律。這些規律對當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發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其三,提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問題的重要性和研究方向。戈德史密斯認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有著密切的聯系,并特別強調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在金融發展中的明顯區別。
麥金農(Mckinnon)1973和肖(Shaw)1973建立了一個分析金融深化和經濟增長關系的框架重點考察了發展中國家特有的“金融抑制”現象。麥金農和肖放棄了以發達國家金融體系為研究對象,轉而研究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問題。他們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嚴重的金融約束和金融壓抑現象。這既削弱了金融體系聚集金融資源的能力,又使金融體系發展陷于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兩人的不同之處在于:麥金農(1973)放棄了傳統金融理論中貨幣與資本相互替代的假設,認為發展中國家落后的金融制度使投資不是依賴于外部融資,而是依靠內部融資;并且提出了衡量金融發展的一個比較著名的指標―M2/GDP(金融深化指標)。雖然這兩人的研究對象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問題,沒有從更一般意義上來討論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但是由于他們認識到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系,因此人們依然把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的提出看作是金融發展理論形成的標志。
其后Kapur(1976)和Galbis(1977)等仍以勞動力過剩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為研究對象通過更加嚴格的數學模型推導和論證補充建立了開放條件下的模型旨在證明和修補Mckinno n和Shaw的金融深化理論。
二、最新的理論進展
1.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第一,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有關金融發展作用于經濟增長的機制的相關文獻很多,在這里不一一羅列,我們借用Pagano 1993的簡易框架,通過一個模型來概括地介紹90年代金融發展理論家在金融中介體和金融市場的作用機制上的觀點。正如Pagano 的模型所揭示的一樣穩定狀態下的經濟增長率可以寫作:
式中g為穩定的經濟增長率,為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比率,A 為資本的邊際社會生產率,s 為私人儲蓄率。金融中介體和金融市場的發展能夠通過促進儲蓄以更高的比例轉化為投資,通過提高資本配置效率(A),通過動員更多的儲蓄(S)來促進經濟增長。
第二,金融發展降低經濟波動性。Denizer、Iyigun和Owen的實證分析,主要采納了King and Levine(1993)提出的四項金融中介體發展指標,即LLY、BANK 、PRIVATE 、PRIVY?;谶@些指標和所創建的模型,結合70多個國家的1956年~1998年的年度有關數據,得出如下結論:所有金融發展指標波動與宏觀經濟波動呈負相關關系,且金融越發達的國家經濟波動越小,說明金融發展降低經濟波動。
第三,銀行股票、市場發展與長期經濟增長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
2.經濟增長促進金融發展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5-291-02
一、引言
隨著世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國經濟水平也逐漸居于世界前列。自從我們國家進行了改革開放這項舉措,我國的經濟就開始飛速發展,這樣的發展趨勢持續了很久,直到國家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國內經濟呈現出了速度緩慢的情況,而且在速度放緩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經濟特點。比如在速度放緩的同時,我們國家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在國家經濟驅動力的方面也在逐漸改變。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已經出現了新常態,將會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經濟發展狀態。
針對于現在的大環境,國家的經濟模式為了更好地適應現在經濟大環境,應該不斷進行創新和發展,找到并摸索出一個適合自身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做到國家經濟能夠創新穩步有效率的進行發展。
二、我國經濟在增長中的規律
我國經濟的發展態勢主要是由前些年的高速增長逐漸轉變為了中高速增長。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經濟一直處于快速增長的速度,而且一直增加的都比較穩定。直到21世紀之后,雖然我們國家的經濟也處在增長的速度之下,但是增加的速度要比以往的速度要低很多。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國家的經濟已經從高速發展的模式逐漸轉變成了中高速?l展的模式。這樣的經濟模式的轉變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是否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國內外的專家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我們可以把之前的高速增長模式看成是國家經濟發展中第一階段,把后來的中高速經濟增長模式看成是第二階段。那么幾乎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都是由最開始的第一階段逐漸變成了第二階段,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是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一些發展中國家或者是發達國家都存在著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都是由一開始的經濟迅猛發展,經過一段時期的高速發展之后,經濟模式逐漸處于變緩的狀態。這是我們各個國家經濟發展運行中的一種客觀規律,不代表任何問題。
現階段,我們國家的經濟正是處于這種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轉換期,這是一個經濟轉型的重要關鍵時期,我們國家必須認清當下的經濟發展形勢,不能因為經濟放緩就強加經濟刺激,這樣會對經濟造成反向作用力,而應該遵循我們國家的經濟政策,保證國家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
三、經濟新常態下的新特點
現階段,我們國家的經濟處在關鍵的轉型階段,一些經濟上出現的特點和以往相比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經濟發展的速度將會很快。由于國家在早些年進行了改革開放,調動了國家的經濟發展,使經濟一直處于高速的發展態勢之下,以這樣的高速度增長,經濟逐漸出現放緩的態勢。但是由于近些年一些創新性的思想和創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因子的出現再一次的刺激了我國放緩的經濟模式,使我國的經濟又一次出現了速度上的增長。其次,我們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驅動力因子強。在經濟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轉變的過程中,國家采取了積極有效的經濟措施,提出了新的政策和改革舉措保證了經濟有了新的刺激點,不斷地推動了國家的經濟繁榮發展。最后,國家經濟結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國家的經濟結構只要是以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主進行發展,但是在現在新常態下的經濟模式之下,我們開始注重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步傾斜于第三產業的政策。因此,綜上可以看出,我們國家的經濟已經從過去的粗放型傳統型的經濟模式轉變成了高效性集約型的經濟模式。
四、保持經濟新常態發展的措施
現階段,我們國家的經濟正處于從第一階段轉變成第二階段的關鍵時期。在第一階段時期,我們國家主要注重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但是由于資源有限,經濟已經開始逐漸放緩。所以,在經濟新常態的形勢下,我們國家應該采取創新型改革發展的模式,使國家的經濟繁榮富強。
1.資本市場。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資本市場是一個關鍵性的角色。資本市場能夠給國家經濟提供一定的投資途徑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等。資本市場一直處在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當中,和國家的經濟發展密切重要。我們國家的資本市場現在有著一些小問題,所以我們國家現在應該重新審視資本市場的重要性。
2.科技創新。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必須保證科技的創新,創新就是要給經濟注入新鮮的血液,國家應該進行積極創新模式改革的措施,保證我國經濟中的創新因子,讓更多的科學技術能夠在經濟產業中穩步前進。我們國家現階段很多產業都做出了比較大的成績,但是歸根到底,很多產業沒有自己的技術產權,缺乏一定的技術創新,所以經濟仍然是受到技術創新的束縛。所以,國家應該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保證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使科學技術和經濟創新改革相結合,保證我們國家的經濟能夠順利的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五、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帶動新興產業的發展。近年來由于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們國家在新興產業的發展態勢也逐步加大,比以往的任何時期經濟發展的速度都要提高很多。國家為了保證新興產業的持續發展,提出了完整的方針政策,使經濟發展中新興產業的發展逐漸占領市場。新興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具有良好前景的發展事業,國家有效的優化產業的結構,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國家的經濟未來發展走向。
2.增加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自從我們國家經濟采取改革開放的手段以來,國家一直采取的都是“走出去”的戰略,雖然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一直都很高,但是我國企業在國際經濟的競爭中卻一直面臨很多挑戰和問題。在整個國際經濟發展的態勢下,我們國家的經濟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是,在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模式下,我們國家引進了很多國際經濟因子,給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保證了企業在國家經濟競爭中的重要地位,提高了我國經濟在國際中的競爭力。
一、職業技術教育在中國的發展
僅僅依靠傳統的勞動方式注定難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最終將會被淘汰。以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主體的職業教育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以及促進社會和諧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技術的研發需要高端專業人才,而后期真正的投入生產則仰仗于底層勞動者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職業教育提高了人才隊伍素質,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支撐了行業的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在培養勞動者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能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培養他們對工作的熱情,提高對工作的忠誠度,企業非常需要這樣熱忱度高的技能型技術人才。
縱觀當今職業教育整體形勢,呈蓬勃發展之勢。我國正處于關鍵的社會轉型期,對技術性人才的需求仍將不斷擴大,因此職業技術教育仍將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在我國勞動就業市場以及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我國勞動就業形勢
當今就業者就業行業選擇多元化,但合理就業的比率則很低,這是由對自身未來工作的要求看法以及自身能力素質決定的。多數就業者趨向于選擇自己喜歡或者專業對口的工作,而并未考慮自身的能力能否勝任,因此在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據最新數據顯示,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僅達38%,而研究生就業率僅占三成,這是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受教育程度高了,自視也甚高,不合心意的工作寧愿不做,把鍛煉自己的機會也一并拒之門外。一方面勞動力的需求還較大,一方面失業待業的人數卻很多,這是一個充滿了矛盾和悖論的問題。我國勞動力就業的形勢嚴峻,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已直接影響到很多企業的發展,也波及到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就業市場。裁員,減薪,轉行,跳槽造成了勞動就業市場的波動。隨著高校擴招,高校畢業生呈逐年遞增之勢,2009年突破600萬大關,供求關系的偏離值正在加大。2010年近三分之一的大學畢業生因缺乏技能而離職,表明大學生在大學里所習得的知識大部分并非企業所需,畢業之后自然很難在社會中立足。而與之相反的,是職業技術教育帶來的曙光。很多經過職業技能培訓的學生,往往很容易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甚至成為企業搶手人才。
近幾年來,我國城市就業壓力持續增大,到2004年底,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登記失業人數為827萬。據有關專家判斷,我國城鎮實際失業率遠不止這個數字,而是已經超過了7%的警戒線。我國目前的經濟結構調整還沒有完成,但勞動力商品化和按要素分配已經占據主導地位,貧富差距拉大。內需不足依賴出口的局面已經形成,就業問題日益嚴重。一般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因為急于求發展,急于趕超發達國家,往往操之過急,很難處理好發展和增長,內涵擴大再生產和外延擴大再生產的關系。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處理不好這些基本的戰略關系,就會造成各種經濟結構失衡,造成產品積壓,消費不足,就業崗位短缺,供求不平衡。
三、勞動就業形勢與我國整體經濟形勢關系
隨著經濟的增長,國民收入水平相應提高,消費需求量和消費需求結構也隨之變化,一方面。消費需求量的提升促使企業擴大生產,使產業規模得以擴大;另一方面,需求結構的變化引導產業結構的適應性調整,使產業結構不斷向合理化和高級化方向發展,并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不斷吸納更多的勞動者就業。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職業技術教育,促進勞動就業的增長。
政治和經濟是支撐一個國家的最根本力量,經濟形勢和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發展走向。根據上文所做分析,職業技術教育關系著整個勞動就業市場的穩定,而就業形勢則關乎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大勢。因此,在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職業技術教育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就業問題,也為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形勢仰仗于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而具體政策的實施需要整個社會各個部件的協調合作。
四、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有助于勞動者技術水平的提高。勞動就業問題的癥結在于供求不平衡,勞動力的緊缺不止表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勞動者的素質上。勞動者如果掌握了一門專業性較強的技術,那就能在尋求工作時多一塊敲門磚?!靶g業有專攻”,有了一門技藝,自然就比別人多了一個優勢,否則,就很難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職業技術教育是對針對勞動者所進行的文化技術教育,目的簡單而明確,就是使勞動者獲得一技之長,以適應復雜的經濟環境和產業結構調整,盡快就業。
第二,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不僅能增強勞動者的專業技能,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勞動者的適應能力。勞動就業問題能否順利解決,除了與勞動技能直接相關之外,與勞動者的適應能力也是有著密切的聯系。國際勞工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凡是重視職業培訓,勞動者素質的國家,適應能力強的勞動者,在就業中往往能更好更快地適應多變的就業環境。
第三,發揮就業培訓和職業教育的作用,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措施。從市場就業情況來看,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工還處于嚴重供不應求的階段。這些技術工人才是支撐整個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能夠維持技術行業的良好健康發展,從而促進經濟的平穩發展,維持健康的經濟形勢。
五、結束語
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要同時解決就業問題,又要保持經濟的健康平穩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是重中之重。職業技術教育能解決嚴峻的就業問題,能支撐技術性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維持經濟形勢的穩定。因此,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是明智之舉,也是大勢所趨。本文針對職業技術教育和勞動就業及經濟發展的關系做了一個大致分析,觀照了當前中國整體經濟形勢,以期彰顯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促進行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
摘要:經濟落后國家或地區與經濟發達的國家與地區在資源的互通有無,使得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最優配置,即是“中心--”理論。這種全球經濟發展下,落后的國家在經濟發展之后便形成了相對的“中心”和“”。
關鍵詞:中心--;經濟增長;對外開放
一、“中心--”理論
所謂的“中心―”理論,是由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提出的一種理論模式,它將資本主義世界劃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生產結構同質性和多樣化的“中心”;一個是生產結構異質性和專業化的“”。前者主要是由西方發達國家構成,后者則包括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爸行摹迸c“”之間的這種結構性差異并不說明它們是彼此獨立存在的體系,而剛好相反,它們是作為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兩極存在體,同時它們也構成了一個統一的而多態的經濟體系。在它們之間的變動與傳遞維系著資源配置與經濟的發展。普雷維什指出:“在拉丁美洲,現實正在削弱陳舊的國際分工格局,這種格局在19世紀獲得了很大的重要性,而且作為一種理論概念,直到最近仍繼續發揮著相當大的影響。在這種格局下,落到拉丁美洲這個世界經濟體系部分的專門任務是為大的工業中心生產糧食和原材料?!盵1]
按照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理解為世界經濟分成了兩部分,一是大工業生產體,二是為這大工業中心生產原料的經濟體。前者就是“中心”,后者就是“”。實際上這就是生產工業品與初級品的區別。生產這些產品的地點,工具與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配套設施就決定了與之相關的成本和環境。而這個環境就指的是經濟發達程度。經濟的發達程度可以把世界劃分成幾塊,歐洲以及美國、日本、俄羅斯等發達國家占據了技術與資本的優勢,相對的是以拉丁美洲、西亞、南美洲等國家為天然資源與勞動力占據較大的優勢。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經濟的發達程度,以一件商品來論斷就是生產這些商品的技術。他們之間的區別在貿易交流之后會發生變化,這種區別只是暫時、相對的,也即有在相對的經濟與技術有了較快的發展,后來居上的仍然會成為這個“中心”的一員。也有一些起步較晚的國家抓住了經濟全球化加速和知識經濟的機遇,獲得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從而逐步擺脫了“”地位,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半”,乃至“中心”。[2]因此,這種整體性仍是動態的?!爸行摹眹以谫Y金、技術、人才、管理以及貿易、投資、金融等方面都占有絕對的優勢,因而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二、從世界的經濟發展分析經濟增長
在全球化經濟的時代,開放經濟對每一個國家來說都充滿了挑戰與機遇。所面臨的是在眾多的國家中進行貿易與價格的競爭,在貿易中獲得快速的發展是每一個國家夢寐以求的,不僅是在經濟數量上的增長主要是在經濟結構更加的優化。然而經濟學家普雷維什提出了“核心―”觀點,并指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長期惡化的論點,并指出發展中世界的經濟滯后和收入不均,源于市場失靈和國際經濟的“中心―”關系。[3] 在技術與資金占有絕對優勢的國家在全球貿易機制不健全下憑借壟斷的技術而壓榨原材料輸出國(),他們會在價格上的買入壟斷和產品賣出壟斷。這就是普雷維什所說的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惡化原因,特別是一個經濟落后的國家對技術和資金的需求。在這些“中心”國家具有技術和資金正是“”國家的需求,這樣“中心”國家與“”國家間的壟斷便形成了。這種不合理的貿易會伴隨著全球貿易發展,單極化逐漸發展成為多極化得到改變,改變以往單極化主導經濟的發展模式達到共贏。而“”國家受“中心”國家的壓迫也會漸漸的改變。但這種改變仍然是建立在相互之間的實力上的。很多國家在開放政策上做出政策上的優惠就是為獲得技術與資金。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在貿易間國家的經濟實力、技術、資金的也在發生變化。國際組織IMF與WTO等為全球經濟的共同繁榮不懈的努力,全世界的貿易發展正在走向公平競爭公平貿易的局面。
“”國家向“中心”國家輸出原材料主要是在量上獲得更多的收入,而相對于它的“中心”國家主要以高附加值獲得貿易收入,比如日本、美國、韓國。前者的原材料價格是很低,尤其受到壟斷時。“”國家獲得的外匯主要用于國家基本建設,基本建設的發展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增強劑。這樣,“中心”國家與“”國家的是這種優勢就會變得越來越來小。這種整體優勢的增強,有利于全球資源的配置,在最有資源的配置下便會進一步促進經濟的增長。
三、從一國開放經濟分析經濟增長
在經濟增長理論中我們知道這樣的模型:
Y=C+I+G+(X-M)
Y表示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C表示居民消費量;I表示投資需求;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國家的出口量;M表示國家進口量。
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首先就在量上增長,開放經濟模型中出口就是其中最大的增長源。在過去的封閉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完全發生了改變,不管是“”國家還是“中心”國家都是在相互之間互通有無、相互之間的交換資源以達到配給。其中“”國家主要以出口原材料的數量占據優勢來幫助國家的經濟發展?!爸行摹眹揖唾徺I原材料而加工成高附加值、質量高的產品出口。就在 “中心”國家向“”國家進口原材料的同時就在幫助它們彌補資金不足與技術落后。也即是說出口原材料的國家出口原材料為國家增加了收入同時也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但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增加卻不一定會帶動這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加。比如伊拉克國家就是在增加經濟數量,國家經濟并沒有得到發展。在出口業的增加同時要帶來國家經濟綜合實力提升,而這綜合實力就表現在國家的技術進步、經濟結構發達等等。這也是“中心”國家真正占據優勢的地方。
從這一個模型中通過出口貿易增加經濟數量的方式來加快經濟的發展,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四、結論
“中心--”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與落后國家之間的貿易,在貿易之間交換資源換得了經濟的發展?!啊眹以诮柚c“中心”國家之間的貿易使得自己國家發展成為了“半中心國家”,再由“半中心”國家變成了一個“中心”國家。在這樣變化的過程中推動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同時也是推動著全球的經濟發展,全球經濟發展又反過來推動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它們不僅僅是在經濟數量上有了較大增加而且也在經濟綜合能力上提高,也是數量向質量間轉變的過程。
參考文獻:
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真正實現了可持續經濟發展的國家少之又少,為什么有些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可以成功地實現趕超,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然深陷貧困的泥潭?國家干預在經濟發展和趕超過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傳統發展理論未能很好地回答這些問題,本文從演化經濟學出發,認為應超越“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狹隘視角,以一種歷史的、動態的視角來看待國家干預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歷史的觀點:從不發達狀態走向發達狀態
演化經濟學強調歷史是不可逆的,強調經濟生活中的累積性力量,認為任何一個國家要從不發達狀態走向發達狀態,必須要經過一個必須的點(the obligatory point),這個點實際上就是經濟邁向發達狀態的一個轉折點。要通過這個點,就要借助國家的力量,而不是單純的市場力量,使經濟擺脫報酬遞減活動的束縛逐漸走向動態報酬遞增的自增強道路。
演化經濟學認為國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保護新知識的生產。為促進經濟發展,國家會強制或引導私人從事特定的報酬遞增產業,并施以特別的保護,逐漸在這些產業構筑起自身的技術能力。在經濟中存在一些正向的反饋機制,這些機制使經濟逐漸走上自增強的自我持續之路。動態的報酬遞增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機制,范圍經濟、規模經濟和協同效應也是經濟中正反饋機制的起點。第一階段的許多發展經濟學家用外部效應概念來概括他們所觀察到的這種報酬遞增現象,他們也意識到了這些系統性效應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引起增長和福利的活動是特定的。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會遭遇各種發展障礙,在這個階段,國家往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實質性的作用。
驅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是技術進步,經濟中的正反饋效應和自增強過程僅僅是從增長的來源上講,但是必須有適當的分配機制使經濟增長的福利分配到社會各階層。演化理論認為知識和技能水平是引起國家間生活水平差別的最關鍵因素。一方面,處于相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內部人們的收入水平(發達國家內部和發展中國家內部)有趨同傾向,而另一方面各組別之間則有趨異傾向。如果經濟是封閉的,那么經濟增長的收益可以以高工資的形式分配給生產者或者以低價格的形式分配給消費者,但受益者都是本國人民;如果經濟是開放的,則經濟增長收益的分配型態完全發生了變化。如果兩個國家都是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則貿易型態是對稱的,并不存在將收益轉移至國外的機制;但是如果一個是發達國家,一個是發展中國家,那么不對稱的貿易導致技術變遷所帶來的收益的大部分都會轉移給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一般處于技術發展的低端,生產的是資源型產品和低附加值的初級工業品,雖然每一次交換從表面上看是“公平”的,但是低價格意味著低工資和低利潤,低價格的好處被發達國家獲取了,發展中國家并未從生產產品中獲取更多的收益。同時從發達國家進口的工業品價格也很高,增加了生產成本和消費成本,出口的低價格和進口的高價格這兩個過程結合在一起使發展中國家的收入狀況惡化。發展中國家工業生產的動態報酬遞增收益不是在局部范圍內以“共謀”方式被分配了,而是在國際范圍內以低價格形式分配給發達國家。
國家的作用:一種動態的演化視角
在經濟發展初期,國家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組織功能。演化理論認為在經濟發展初期,國家至少具有以下作用:引導私人進入“恰當的產業”,并在“恰當的產業”中創造比較優勢。一個國家必須建立從事報酬遞增活動的產業;國家在提供基礎設施、制定標準和提供法律系統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國家為扶植相關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了補助、稅收減免、禁止某些項目的進口和出口、輸入有技能的勞動力等政策措施;國家作為需求的創造者和高級產品的需求者,例如國家制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了人們的需求,如果報酬遞增的收益不能在全國范圍內分享,就會引起收入的兩極分化,而且最終也會引起需求減少,打破需求增長、技術進步和收入再分配之間的良性循環。國家對知識創新的保護、對教育本身的強調。國家對引進新技術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和補助,對新發明進行專利保護以鼓勵發明和創新,建立大學、科學院、研究機構和職業學習系統等等;國家在市場體系形成之前或在工業體系建立之前,必須充當企業家的角色。
而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比如當市場已經建立起來,并能發揮配置經濟資源的功能,工業力量逐漸變得強大,而且國家的管理越來越不經濟、管理成本越來越大時,國家與市場的關系就會發生變化,經濟對國家的引導和干預要求就會相對減少,此時國家的作用是維持國家創新體系并創造對新技能的需求。可見,國家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也是演化的,而且具有不可逆的性質。
演化經濟學認為國家的作用遠比糾正市場失靈大得多,但是同時也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以及公共政策要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演化經濟學可以提供的非常重要的見解是:國家在制定和執行公共政策時面臨的是一個終端開放的世界,在其中存在著根本的不確定性,此時的問題不是在一個封閉系統中求解最優問題,國家的干預和公共政策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糾正市場失靈,而是為了培育學習能力、系統地整合增長的知識和適應變化著的環境,演化的政策制定者關注的焦點是創新過程,核心的政策問題變成了增加實驗行為的概率,政府在追蹤和鼓勵創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國家的干預能力受到高度限制,國家是有限理性的,它面臨著激勵問題(官僚政治追逐利益、院外游說、尋租等)和知識問題(與私人主體相比,國家在獲取更好的信息方面并不具有優先權),而且政府結果像市場結果一樣受不可逆性、過去經歷和路徑依賴的影響;由于經濟系統的敏感性、復雜性,系統也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演化,這意味著系統的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化,稅收、補貼和反托拉斯政策達到其目標的能力取決于執行政策的日期和實施政策之前經濟系統所遵循的路徑。演化理論并不反對市場對經濟系統的內在調節作用,但不能因為政府存在所謂的失靈現象,或者因為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會造成混亂等理論上的抽象理由,來反對政府干預。對歷史上成功實現追趕的國家的經濟史的諸多研究都證明了國家的政策和干預在構建技術能力和國家競爭時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結論
本文從演化理論的角度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政府作用進行了歷史的闡述和理論上的解讀,這種描述性的闡釋已經體現了演化理論的解釋能力和獨特視角。然而在新古典理論中,政府卻成了引發諸多問題的“罪魁禍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漸在發展中國家推行的“華盛頓共識”更是主張“國家的作用最小化”,這種不顧發展中國家國情和現實需要的做法已經對發展中國家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長期以來,發展理論都未能建立起一種基于發展中國家國情、考慮發展中國家文化特殊性的系統性分析框架。目前,中國的工業化已經進展到非常關鍵的階段,對于國家作用的正確認識將會大大推進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實際上,對于中國這樣的雙重轉型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來說,國家與市場的關系將會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主導并制約著經濟實踐,因此,構建一種基于中國國情的發展經濟學理論對于認識這一重大問題非常有意義。而演化經濟學的興起,為發展經濟學的轉變提供了某種契機,從“存在”向“演化”的轉變將會為發展經濟學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