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電信詐騙的建議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27 16:16: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防范電信詐騙的建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防范電信詐騙的建議

篇(1)

【正文】

電信網絡詐騙不僅給人民群眾帶來了精神上和財產上的損失,也影響到了整個社會的繁榮穩定。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和信息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電信網絡詐騙愈加呈現出手段高科技化、形式多樣化、作案隱蔽化的特點,防范打擊工作形勢依然嚴峻。為了有效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有針對性地開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宣傳,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自我防范意識,遠離電信網絡詐騙,南京市人民政府網站于2020年11月30日至2020年12月30日在全市范圍內就“南京市民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意識情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一、調查結果

1、您的性別:

A、男(43.5%)

B、女(56.5%)

2、您的年齡:

A、18-22歲(8.9%)

B、23-35歲(53.2%)

C、36-59歲(30.6%)

D、60歲及以上(7.3%)

3、您的文化程度:

A、小學及以下(6.5%)

B、中專、初中(14.5%)

C、大專、高中(29.8%)

D、本科及以上(49.2%)

4、您的職業情況:

A、在校大學生(4.0%)

B、企業(33.1%)

C、學校、研究機構(7.3%)

D、政府及事業單位(24.2%)

E、自主創業(14.5%)

F、自由職業(16.9%)

5、您是否了解電信網絡詐騙及其手段方式?

A、非常了解(12.9%)

B、比較了解(38.7%)

C、基本了解(33.1%)

D、不太了解(9.7%)

E、不了解(5.6%)

6、您周圍是否有電信網絡詐騙發生?

A、是(75.8%)

B、否(24.2%)

7、您有沒有接到過詐騙電話或短信?

A、有(79.8%)

B、沒有(20.2%)

8、您遇到的是何種詐騙類型(多選):

A、征婚交友詐騙(6.5%)

B、刷單詐騙(34.7%)

C、冒充“公、檢、法”詐騙(31.5%)

D、冒充客服詐騙(32.3%)

E、網絡貸款詐騙(29.0%)

F、招聘詐騙(30.6%)

G、中獎詐騙(25.0%)

H、其他詐騙類型(16.1%)

I、沒有遇到過網絡詐騙(20.2%)

9、如果您遇到疑似詐騙的電話會怎么辦?

A、故意和對方斡旋(8.9%)

B、不理會,直接掛斷(61.3%)

C、將電話加入黑名單或者標記詐騙電話(29.8%)

10、就個人而言,您認為您自身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意識如何?

A、非常強(16.1%)

B、比較強(53.2%)

C、一般(19.4%)

D、比較弱(8.9%)

E、非常弱(2.4%)

11、您在何種情況下會將自己的個人信息告知(多選):

A、購買火車票飛機票、預定酒店(58.9%)

B、網上購物、訂餐(39.5%)

C、辦理會員卡(29.8%)

D、注冊網站(34.7%)

E、填寫街邊發放的調查問卷(21.0%)

F、填寫報名信息登記表(42.7%)

G、連接公共場所的WIFI(10.5%)

12、填寫了個人信息后,您是否有注意個人信息保密工作?

A、有(64.5%)

B、沒有(35.5%)

13、您是否學習了解過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有關知識?

A、是(60.5%)

B、否(39.5%)

14、您認為電信網絡詐騙頻發的主要原因是(多選):

A、詐騙手段翻新速度快,形式多樣,迷惑性強(49.2%)

B、個人信息泄露嚴重(59.7%)

C、個人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意識較低(39.5%)

D、犯罪成本低,懲戒力度不夠(52.4%)

E、電信、銀行等部門存在監管漏洞(39.5%)

F、詐騙的手法簡單,容易傳播及被仿效(33.1%)

G、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知識宣傳力度不夠(29.8%)

H、接觸互聯網的機會越來越多,相應的風險也越來越大(21.0%)

15、在您看來,下列哪些舉措有助于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多選):

A、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違法成本(58.9%)

B、加強反電信網絡詐騙力量,并加大對其經費的投入(55.6%)

C、建立完善公安機關與電信、金融部門的聯防體系(59.7%)

D、加強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嚴懲侵犯公民信息犯罪(55.6%)

E、嚴格落實電話卡實名制,增加詐騙活動的風險和難度(52.4%)

F、加強行業監管,減少行騙空間(39.5%)

G、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識(35.5%)

二、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參與人數124人,其中男性54人(43.5%),女性70人(56.5%)。接受教育情況:61人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占調查總數的49.2%,其余63人為大專、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調查總數的50.8%。年齡情況:18-22歲11人(8.9%),23-35歲66人(53.2%),36-59歲38人(30.6%),60歲及以上9人(7.3%)。職業情況:在校大學生5人(4.0%),企業41人(33.1%),學校及研究機構9人(7.3%),政府及事業單位30人(24.2%),自主創業18人(14.5%),自由職業21人(16.9%)。

參與調查的124人中,超過半數(84.7%)的人對電信網絡詐騙及其手段方式有一定的了解,75.8%的人周圍有電信網絡詐騙發生,79.8%的人接到過詐騙電話或短信,這些電信網絡詐騙類型主要是刷單詐騙(34.7%)、冒充客服詐騙(32.3%)、冒充“公、檢、法”詐騙(31.5%)、招聘詐騙(30.6%)、網絡貸款詐騙(29.0%)等方面。如果遇到疑似詐騙的電話,61.3%的人會不理會,直接掛斷,29.8%的人會將電話加入黑名單或者標記詐騙電話。

就自身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意識而言,16.1%的人認為自身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意識非常強,53.2%的人認為自身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意識比較強,19.4%的人認為自身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意識一般。調查顯示,參與調查者主要在以下五種情況下會將自己的個人信息告知,包括:購買火車票飛機票、預定酒店(58.9%);填寫報名信息登記表(42.7%);網上購物、訂餐(39.5%);注冊網站(34.7%);辦理會員卡(29.8%)等。在填寫了個人信息后,64.5%的人會注意個人信息保密工作。

從調查結果來看,60.5%的人學習了解過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有關知識。在參與調查者看來,電信網絡詐騙頻發的主要原因是:個人信息泄露嚴重(59.7%);犯罪成本低,懲戒力度不夠(52.4%);詐騙手段翻新速度快,形式多樣,迷惑性強(49.2%);個人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意識較低(39.5%);電信、銀行等部門存在監管漏洞(39.5%)等。對于如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大多數人認為應該:建立完善公安機關與電信、金融部門的聯防體系(59.7%);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違法成本(58.9%);加強反電信網絡詐騙力量,并加大對其經費的投入(55.6%);加強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嚴懲侵犯公民信息犯罪(55.6%);嚴格落實電話卡實名制,增加詐騙活動的風險和難度(52.4%)等。

三、建議與意見:

關于如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參與調查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議與意見:

篇(2)

一、案例背景

2016年8月29日上午,廣西某銀行網點接到一客戶緊急來電,敘述自己銀行卡賬戶余額莫名減少,并收到他人電話告知自己的銀行卡資金已被用于購買**商品,而客戶本人并未做任何交易且銀行卡一直在錢包里。該網點憑借職業警惕意識到這是一場騙局,建議客戶立即進行賬戶掛失。同時,網點大堂經理一邊安撫客戶情緒,一邊引導客戶來到柜臺進行賬戶查詢,柜員輸入該客戶銀行卡賬號后,發現該卡活期賬戶余額確實有所變動,有一筆資金被犯罪分子通過網上銀行轉入到了貴金屬保證金賬戶。果然,騙子隨后以冒充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再次致電客戶,說要把剛才支付的資金退回給客戶,但需要客戶配合他們的操作才能完成退款。客戶在銀行工作人員及時提醒之下沒有輕信騙子謊言,第一時間掛失賬戶,通過登錄手機銀行,在柜員耐心細致的處理下,最終通過手機銀行將資金轉回了銀行卡活期賬戶,有效制止了一出資金被騙事件。

近年來,隨著當前金融業、通信業的快速發展,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活動十分猖獗,信息詐騙手段也越來越多,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各種名目騙取受害人的信任,進而竊取受害人資金。媒體也曾密集報道過某行發生不法分子利用網銀貴金屬交易進行詐騙導致大量客戶資金損失的案例。此類風險事件系不法分子利用網上銀行賬戶貴金屬交易等無需驗證安全工具的交易,導致在客戶賬戶資金發生變動后,通過電信詐騙獲取客戶信任和短信驗證碼,最終將客戶資金支付劃走。此類詐騙手法非常特別且不容易被識破,值得關注。

二、風險狀況分析

(一)詐騙手法過程

第一步:不法分子利用非法獲得的證件號碼及密碼等信息,登錄客戶網上銀行,通過網上銀行賬戶貴金屬購買或賬戶貴金屬雙向交易保證金劃轉等交易,造成客戶活期賬戶資金余額減少,制造資金丟失假象。

第二步:不法分子通過電話聯系客戶,稱其在XX商戶進行了消費,消費金額正好為客戶賬戶余額減少的金額。客戶由于發現自己的賬戶資金確實出現了減少,且金額也與對方所說金額一致,所以會輕易相信不法分子。此時不法分子便會以幫助客戶凍結或退回被盜資金為由,要求客戶告知其之后接收到的短信驗證碼。

第三步:不法分子再次利用受騙客戶網上銀行將之前購買的賬戶貴金屬賣出或保證金反向劃出,并同步發起賬戶支付交易,通過客戶提供的短信驗證碼完成賬號支付交易,成功盜取客戶資金。

(二)特點

1.目前互聯網上客戶信息泄露時有發生。常見的幾種形式包括黑客攻擊、釣魚網站套取、客戶密碼設置簡單被“撞庫”等,不法分子則選取能夠成功登錄的客戶作為詐騙對象。

2.網銀貴金屬交易屬于賬戶資金內部劃轉,不涉及他人賬戶。銀行出于為客戶提供更便捷的服務考慮,客戶登錄網銀發起交易之后無需驗證環節即可達成交易。

3.即使有部分風險意識較高的客戶不會向不法分子泄露短信驗證碼,不法分子也無法完成支付交易。但由于網銀貴金屬交易存在交易點差或手續費,客戶資金將面臨一定損失的風險,也給銀行帶來投訴和聲譽風險。

三、防范建議

(一)加大客戶安全宣傳教育,增強公眾防詐騙意識

一是針對當前通過電信詐騙等方式威脅客戶資金安全的情況,通過電子信息宣傳欄、ATM系統屏幕顯示等渠道,及時向客戶提示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段和特征,提醒客戶在收到陌生短信和陌生來電時,注意保護好身份密碼信息,提高客戶自我防范意識。二是建議客戶為電子銀行設置專門的、不同于其他用途的密碼,盡量使用字母+數字或符號的復雜密碼并定期修改。同時,謹防釣魚網站和陌生來電,妥善保管短信驗證碼,不要向任何人提供自己收到的短信驗證碼。

(二)積極探索推進銀行商戶聯防聯控生態圈建設,共同提升反欺詐能力

據悉,近期國內某銀行已與支付寶圍繞反釣魚及黑卡數據合作進行商討研究,積極拓展與商戶風控合作新領域。反釣魚方面,基于支付寶手機安全軟件“錢盾”,通過云端數據庫更新推送,擬實現對客戶登錄釣魚網址、接聽撥打詐騙電話的實時提醒,并同時接收客戶在線舉報,收集釣魚網址、詐騙電話等信息。通過合作,實現對支付寶提供的釣魚網站信息進行處理,同時支付寶對當前反釣魚難以處理的詐騙固定電話提供實時提醒。在黑卡數據合作方面,支付寶表示將向銀行方提供信息泄露的客戶數據及銷贓賬戶數據,為進一步開展關聯賬戶分析和完善風控模型提供便利,切實保障客戶資金安全。

篇(3)

試論銀行防范電信詐騙犯罪的對策

電信詐騙犯罪的成因、特點及防范對策

偵查電信詐騙案須從革新偵查理念與機制入手——以臺灣與廣州警方的偵查現狀的比較為視角

當前電信詐騙犯罪偵辦難點和對策

上海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犯罪問題實證研究——以社會保障制度與犯罪率的互動關系為切入點

關于遏制公款行賄的幾點思考

重傷害案件刑法條款適用問題研究

完善貪污賄賂犯罪法定刑初探

利用影響力的認定及其偵查難點

破產管理人制度立法完善問題研究

論我國破產案件的申請與受理

論監管機構在銀行破產中的權力及其限制

上市公司重整中的法律難題——以華源股份重整為例

反思與重構——新破產法視野下的債權人知情權保護

從臺灣破產法的修改看經認可之臺灣破產裁定的效力

破產管理人指定之規則構建——以對某市兩級法院實踐模式的分析為基礎

淺談法官在破產重整程序中的角色——由“五谷道場”破產重整案引發的思考

先刑后民原則在電信詐騙案件中的困境與破解——以被害人權益保護為視角

檢察建議:防范電信詐騙的“重盾”

審判權運行之實證分析——以一例案的刑事裁判過程為樣本

我國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權監督制約機制探析

關于職務犯罪案件審查逮捕上提一級的若干思考

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制度的思考——以《人民調解法》為藍本

主動執行機制論要——以廣東省法院司法實踐為研究樣本

司法權威與裁判效力——以內蒙古基層法院否定高級法院判決案等影響性案件為例

低碳經濟時代碳關稅合法性問題研究

國際強行法與國際條約關系一解

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及其培養——基于對廣州地區大學生法律意識狀況的調查

由廣州亞運安保引發的制度瞬思

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拆違問題的調查思考

當前勞資糾紛申訴案件的特點、成因和檢察對策

論農民工權益保障與珠三角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以“富士康跳”現象為切入

我國電信詐騙防控體系完善對策的思考

論高校專利技術成果轉化的新模式:信托HttP://

論由國家機關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

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正當性探析

論環境公益訴訟中的特殊證據規則

我國消費者公益司法保護制度研究

游離在司法救濟邊緣的環境公益訴訟——以訴訟主體和訴訟模式為視角

檢察機關參與民行公益訴訟之我見

建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芻議

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理論探析和程序設計

篇(4)

斗智,煉成技術專家

電信網絡詐騙成為突出的社會現象,是在2000年前后。“某某公司舉行慶典,您的手機號被幸運抽中二等獎,請速來電話聯系……”這類針對手機用戶的騙術一時很囂張。騙子往往假冒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知名公司,很多被害人給上海公安機關打電話報案,電話從早到晚響個不停。這種利用移動通信和網絡實施詐騙的全新犯罪,與以往詐騙案件很不相同,公安部門偵破沒有什么經驗可以借鑒。當時,韋健是一名刑警,并無電信專業背景。組織的安排,讓他走進了偵破電信網絡詐騙案的新領域。

韋健沉下心來,對電信詐騙的整個流程進行分析,訪問了數十個被害人,仔細詢問每個人被騙的過程。有了點底數,可上陣還是屢屢失敗。騙子并不容易抓到,有了線索,識破了騙子的招數,可騙子還是逃脫了。好幾次他們被騙子牽著鼻子跑。騙子隨時變換手法,破案就如同一場拉鋸戰:他們發動進攻,騙子來個遁形;他們步伐放慢,對方又大舉反攻,猖狂一時。遭遇挫敗的韋健頭腦中也閃過離開這個崗位的想法,可一想到被害人遭受的巨大經濟損失和內心煎熬,想到警察的天職,他決定堅持下去。懷著強烈責任感去刻苦鉆研,韋健偵破電信詐騙案的本領突飛猛進。有一次,韋健參加一個通信技術交流會。會后有人問他:“您是哪個學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的?”他說自己根本沒讀過計算機專業,對方大吃一@。

新領域的很多事情,現成的專業知識也不夠用。韋健曾經向幾位電信工程師請教,涉及詐騙手法,專家也一臉茫然。“白的不研究黑的”,有的專家對電信詐騙的花招驚詫莫名,“怎么能這樣?”“不太可能!”韋健偵破電信詐騙案的很多知識都不是學來的,全靠個人在工作中總結、體會。多年摸爬滾打后,韋健漸漸成為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的行家里手。2009年,韋健被公安部聘為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特邀專家。

斗勇,勇者勝的詮釋

搞電信詐騙的人以身試法,膽大妄為,而又詭計多端。與這些人斗爭,雖然不像兩軍廝殺一般慘烈,也是劍拔弩張,令人身心俱疲。誰懈怠、怯懦,就可能先敗下陣來。韋健對電信網絡詐騙向來嫉惡如仇,破案是他最關切的事,辦起案來勇往直前。“兩軍相爭勇者勝”,韋健和同事用累累戰果詮釋了當今“勇者”的內涵。他們相繼偵破了長寧“2009.2.24”特大電信詐騙案、“2009.6.16”特大電信詐騙案、“2010.6.1”電信詐騙案、楊浦以購買消費卡為名系列詐騙案、以網購機票為名系列詐騙案,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

“網絡無國界”,有些電信詐騙犯罪嫌疑人身居外國遙控指揮,偵查、抓捕非常麻煩。2010年12月,韋健赴菲律賓偵辦電信詐騙團伙案。到了菲律賓,離圣誕節沒幾天了,韋健和偵查員們絞盡腦汁,利用各種資源尋找線索,雇了當地的司機天天加班辦案。沒幾天,當地司機不肯干了,多給加班費也不干。這位司機發感慨:“華人勤奮我見多了,可是沒想到中國警察干活這么拼命!”依靠拼腦力、拼體力、拼毅力,專案組最終大獲全勝。經過司法程序,韋健等人將24名犯罪嫌疑人悉數押解回國。

2013年底,韋健一行到柬埔寨偵辦一起涉案金額高達2000萬元的電信詐騙案。一個多月時間里,他們一身當地人打扮,在柬埔寨金邊轉悠。經過對多個可疑目標的甄別,他們確認了詐騙窩點的確切地址,配合柬埔寨警方將團伙成員抓捕,押解回上海。

電信詐騙犯罪嫌疑人遍布天南海北,抓捕常常是長途奔襲。動作稍慢,犯罪嫌疑人就聞風而逃。破案的關鍵在于反應機敏、行動快。為了搶時間,韋健和同事們總是“說走就走”,爭分奪秒地工作。2015年5月的一天,上海市公安局召開打擊電信詐騙新聞會。會15時開始,14時電話聯系時,韋健還說“車已經過了高速收費站”。14時20分,他就調轉車頭,直奔虹橋機場,去調查一起手機木馬詐騙案件。雷厲風行的動作使這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網,連木馬病毒制作者也被緝拿歸案。

斗法,筑起反詐騙的鐵壁銅墻

一起電信詐騙案件從幕后策劃到打電話、發短信,再到提取現金,涉及網絡、通信、銀行等部門。偵查員必須精通網絡、通信、銀行等領域的知識,還要爭取有關行業、部門的支持,協同作戰。韋健早就有一個夢想:建立一個平臺,整合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的所有資源,全社會齊心合力,讓警察不再孤軍奮戰。他的愿望于去年實現了。2016年7月17日,上海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正式成立。中心由上海市公安局牽頭并會同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上海銀監局、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等通信、金融監管部門,深度整合資源,商業銀行、通信運營商、金融清算機構和第三方支付機構聯合入駐,打擊、防范、治理一體化運作。韋健擔任該中心負責人。

篇(5)

一、引言

電信詐騙在當今世界已經濫觴,手段之多,范圍之廣令人驚愕。國家打擊力度層層加碼,電信詐騙卻依然雨后春筍遍地可見。防騙宣傳鋪天蓋地,上當受騙的受害人數量仍在攀升,危害嚴重,不可謂不是中國如火如荼的法治建設的瓶頸,不可謂不是現代法律之殤,在完善執法漏洞之際,找出解決電信詐騙關鍵環節迫在眉睫。

二、現狀分析

中國企業家雜志(新華社:鄒偉、鄭良、劉良恒、葉前2016年9月15日發)指“出近10年來,我國電信詐騙案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長。2015年全國公安機關共立電信詐騙案件35.5萬起,同比上升36.4%,造成損失114.2億元。2013年至今,全國共發生被騙千萬元以上的電信詐騙案件104起,百萬元以上的案件2392起。”在網絡碎片化侵入社會生活的背景下,詐騙手段多樣多邊,內容和對象精準,范圍廣泛。政府對電信詐騙“全面宣戰”嚴厲打擊,社會“全民武裝”積極防騙。從手段上總結經驗,從時間上分析規律,從立法和電信金融制度上加強“防火墻”建設,如此官民一致仍對電信詐騙顯得捉襟見肘。臺灣國際電信詐騙犯被遣送回國、多個詐騙村爆出、徐玉玉等被害人慘劇發生,不斷擾亂社會生活秩序和社會經濟秩序,打擊電信詐騙刻不容緩。如此捉襟見肘又刻不容緩的現狀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從源頭打擊電信詐騙,即預防與制裁的制度設計理論研究。

三、概念與特點分析

理論研究的基礎是概念研究,首先必須深入分析電信詐騙的概念與特點。電信詐騙屬于詐騙的一種,它由“電信”和“詐騙”兩個部分組成,因而也綜合了這兩個方面的特征。

(一)衍生于詐騙而分解。詐騙倫理基礎是“人性惡”論。詐騙行為自古以來便存在,由主體、內容、手段、對象構成。它最初衍生于騙。圣經記載上帝對亞當說智慧樹上的果實不可吃,如若吃了,必定死亡,結果夏娃受了蛇的誘惑,吃了智慧果并讓亞當也吃了。事實證明,亞當夏娃沒有死,而是能明白是非善惡,知道羞恥。這大概是西方最早的“騙”例。圣經又記載雅各趁著他兄弟以掃饑餓而趁機用扁豆湯換取了他的長子名分。這大概是西方早期歷史上最驚人的騙局了,以小騙大。謊言是騙的最原始形式,謊言也就是一句話的問題,騙也就具有低成本的特點。詐騙的基本構成是主觀和客觀構成。主體和對象是人,因而也就具有主觀性。騙是由于獲取利益的驅動,多為財產性利益,受騙者由于保護利益的驅動,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財產既得利益或可得利益。詐騙的內容和手段則是客觀的,受具體案件和社會物質條件的約束。詐騙可以分為三個基本層次:第一層次是一般的欺騙、說謊行為,第二個層次是普通違法侵權行為,第三個層次是犯罪行為。這主要是根據詐騙的危害程度進行的分類,由弱到強。三個層次的主線是侵犯的法益相同,即誠信價值和受害人的財產或其他利益。第三個層次的詐騙,又是狹義的詐騙,即刑法中規定的詐騙,具有社會規范最后一道防線性質。詐騙表現形式的本質在于詐騙手段,詐騙手段是詐騙的關鍵要素,具有時間和空間雙維度性。時間維度是指詐騙從古至今存在縱線的維度,它從簡單的口頭到書信、合同、信用卡、保險單、網絡,隨語言載體新形式而不斷縱向展開。空間維度是指詐騙從手段上定性詐騙區別于與其他行為如偷竊、搶劫、綁架等侵害他人人身財產利益的行為,或信用卡詐騙、合同詐騙、保險詐騙、招搖撞騙等帶有欺騙性質的行為。

(二)基于電信技術而生成。電信包括電話、網絡、短信等方式,是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成果,是信息技術革命的產物。可以從主體、技術、信息三個方面分析電信技術的概念與特點。主體上,電信技術源于廣大群體方便的需求,目的是將縮短現實交流距離實現遠程交流,以傳遞人與人的信息為基本形式。信息是傳遞的載體,這種信息囊括每個個體不斷生成的信息,具有時間空間內容的爆炸性,而這種信息是以個體定點定人三維標準碎片化形式存在的。技術上,電信是信息技術的產物,包括一切信息技術的特點,如更新換代快、技術含量高、發展具有無限延展性。所有這些特點使得廣泛遠程群體的信息爆炸內容在電信網中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

四、預防與制裁

從運作模式不難看出詐騙運行模式是主體、對象和路徑。電信與詐騙交叉生成電信詐騙,其糅合了電信與詐騙的特征。打擊詐騙的有力突破點并非各個擊破而是集中力量阻斷路徑。首先在犯罪主體控制上,涉及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制建設的各個環節,涉及思想與制度層面,也不止于法律層面,還涉及到經濟、教育、文化等社會層面。其次在犯罪對象控制上,過度防范是對誠信危機的加劇、對社會關系的惡化、對人性惡理論的全面投降。最后電信詐騙的表現形式的本質是手段,手段承載的基本內容是信息,打擊電信詐騙的最佳政策是信息制度建設。當路徑得到阻斷,主體與對象就難以連結,詐騙行為也就難以成就。

阻斷途徑的制度設計在三大方面。第一,建立個人信息保存制度。每一個社會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姓名、電話、住址、身份證、家庭成員、工作、民族以及發生的事件將這個個體定位于世界。所有這些內容都構成個人信息。每個個體都是群體的個體,家庭、單位、團體、國家、組織,每個個體都將自己的信息登入這些集體證明其身份屬性或證明其利益屬性。由此而衍生出各種機構、團體、企業、單位的信息登記,如政府部門登記收錄信息、學校學生登記信息、醫療機構患者信息、金融機構客戶信息、社會團體成員信息、公司員工信息、商店會員登記信息。作為信息保存的政府部門、學校醫院等事業單位、銀行等金融機構、社會團體、公司、商店必須承擔保存與合理使用的責任:首先建立這些單位職工信息保密制度文化,對泄漏信息的職工進行紀律處分。其次完善信息處理程序保障,對信息的獲取要求手段合法、對信息的交接登記手續齊全。最后對過期信息要立即毀滅不得倒賣,要密切監督這一程序的處理。第二,提升信息防泄漏技術。一方面在預防上,現代信息社會,許多信息已經不止于紙質,還存在與網上。而網絡作為具有無限延展性的技術,黑客與復制把信息置于危險境地。多數單位注重檔案的保存卻忽視網絡技術的安全防范,以為網絡密碼是保險,對“白客”的忠告視而不見。各單位應當加強網絡漏洞修補,必須與專業網絡技術人員形成新的合作模式。常見的有:1、聘任制:適用于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和規模大業務多的公司。2、合同制:根據特定的網絡設計或安全漏洞任務建立,屬于定期模式。3、隨意制:單位定期逛“白客”論壇,發現本單位網絡安全漏洞后與具體發現者面議的形式。另一方面在制裁上,對非法獲取和倒賣信息的制裁與打擊也不可放松。第三,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制度障礙。受騙者受騙的最大原因是信息的不對稱,表現在:1、不知道親人是否發生事件,如交通事故。2、不知道機構政府手續,如無預付款。3、不知道技術花樣,如篡改來電電話號碼顯示。4、不知道是違法犯罪,如貪便宜分贓或購入非法財物。5、不知道是不科學的,如迷信神醫。解決的途徑包括:1、規范署名通知形式,對冒名發送通知信息者在電信實名制基礎上建立信用記錄,不良記錄到達一定程度則進行通告或罰款處罰。2、建立公告信息系統,對每個基層單位和組織公布政府和金融機構等辦事程序,以備查詢。3、鼓勵技術、法律、科學宣講欄目,舉辦詐騙與防范文藝活動,消減知識信息不對稱。

電信詐騙是現代法律之殤,更是現代信息法律制度之殤。當傳統詐騙結合現代電信的時候,傳統的各個擊破打擊手段遠遠不夠,只有從關鍵即路徑上阻斷,從信息上進行管制的制度建設才是最佳良方。

參考文獻:

[1] 尼葛洛龐帝,胡勇譯.數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

篇(6)

一、存在的問題

(一)轉賬效率受到影響

按照《關于防范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第五條的相關規定,從2016年12月1日起,個人通過銀行自助柜員機向非同名賬戶轉賬的,均一律實行在受理業務后24小時后到賬,這一政策的實施,對防范電信網絡詐騙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與此同時,也使得客戶在銀行非營業時間辦理轉賬業務被動延遲,使得部分對資金需求較為迫切客戶以及需要多次轉賬的,例如突發疾病,工程項目急需用款等無法得到及時的處理。為客戶帶來較多不便。

(二)新型詐騙手段出現

目前,央行制定的關于ATM機轉賬延時24小時到賬的規定,能夠有效地防止通過賬戶間轉賬實施的電信詐騙,維護受害者的權益,但是,這一規定所適用的范圍較小,僅僅限制于運用銀行卡進行的轉賬匯款業務,而對于目前商業銀行普遍開通的無卡存款功能沒有做出限制,在這種情況下,電信詐騙犯罪分子可以利用這一漏洞,以必須本日到賬等說辭作為誘餌,誘使受害者按照其要求的賬號存入現金,從而繞開到賬時間限制,實現詐騙目的。

二、形成問題的原因

(一)商業銀行營業時間,網點人員配置不合理

在ATM轉賬新規出臺后,銀行客戶要想實現賬號之間的及時、大額轉賬,只能通過銀行柜面轉賬的方式進行,但目前,大多數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的營業時間集中在上午9點至下午6點這一時間區間內,而這一時間區間也正是大多數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的工作時間,這一時間上的沖突使得很多個人支付和轉賬行為無法通過柜面這一渠道實施,同時,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由于人員結構和人員配置方面的問題,在一些網點特別是鄉鎮基層網點存在著人員配置方面的困難,存取款排長隊、辦理業務難的等情況屢見不鮮。部分鄉鎮網點甚至不具備柜面轉賬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ATM機成為了辦理業務唯一選擇。

(二)無卡存款程序設計存在漏洞

目前,為了方便客戶的存取款行為和提高商業銀行賬戶運用效率,大多數銀行業金融機構均在其自助會員機上設置了無卡存、取款功能,這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未攜帶銀行卡辦理業務的客戶,也降低了攜帶銀行卡可能存在的遺失風險,但是,由于這種存款方式操作極為簡單,客戶只要選擇對應的業務類型,輸入需要存入的銀行卡號,然后放入現金即可及時到賬,因此對于完美的繞開了轉賬業務中的延遲到賬的限制。

(三)生物識別技術未得到有效推廣,客戶取款身份識別難度較大

由于我國尚未建立明確的生物特征識別的國家標準和應用于金融領域的行業標準,大多數機構還僅僅將其運用范圍控制在小額支付和輔助個人存款賬戶身份信息識別等極為有限的領域,而在取款方面,目前,客戶使用持有的銀行卡在ATM機進行現金取款不需要攜帶任何身份證件,甚至部分銀行(如工行、交行)還實現了手機銀行網上取現業務,客戶僅僅需要事前在手機銀行預約時的預約手機號碼,預約號以及預約銀行的取款密碼,即可實現取款,在這種情況下,客戶身份信息無法得到有效驗證。

三、相關建議

(一)推動商業銀行建立靈活的營業時間,提高柜面業務辦理效率

針對當前出現的柜面業務辦理難度較大,等待時間較長等問題,建議商業銀行可以從營業時間制度等方面入手,進行靈活的調整和改革。例如可以將整個商業銀行系統辦理轉賬業務的時間在工作日(如周一至周五)等業務的時間延后或延長至晚上7-8點,同時還應當允許商業銀行根據自身業務辦理長度和數量的規律進行合理調整,甚至可以再特定情況下,(通過申請及時支付服務綠色通道等方式為具有特殊情況的客戶提供及時服務。確保最大限度滿足客戶及時性支付服務需求。

(二)改進無卡存款程序

篇(7)

中圖分類號:F830.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7(1)-0077-04

一、引言

(一)研究意義。近年來,新型的電信網絡犯罪越來越嚴重,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為遏制態勢發展,國家層面不斷加大打擊力度,國務院已召開三次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制定了《電信詐騙涉案賬戶緊急止付和快速凍結機制》,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了《防范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但從電信詐騙犯罪防控情況看,仍存在諸多現實困境,其中之一是犯罪分子使用的大都非本人銀行賬戶,且掌握著他人批量賬戶,從而加大了案件的偵辦難度。可見,假名、匿名賬戶是電信詐騙犯罪重要作案平臺,如何從源頭上堵住此類賬戶成為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防控的關鍵。

(二)樣本選取。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省會城市對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打擊力度的加大,犯罪分子出現了向中西部地區、地級市轉移的趨勢,寶雞市虛假冒名開戶現象有所抬頭。為有效遏制虛假冒名開戶風險蔓延,自2016年3月起寶雞銀行類義務機構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寶雞市中心支行辦公室關于加強客戶身份審核防范虛假冒名開戶的通知》要求,開展了特定對象的排查整治工作。截至2016年9月,寶雞已先后開展排查工作5次,涉及被冒用身份信息101個,轄區19家銀行類金融機構涉及相關身份信息開立賬戶的多達16家。101個被冒用客戶身份信息中,共有65個身份信息在上述機構開立賬戶159個。經各機構開展客戶重新識別,有58個身份信息開立的120個賬戶存在異常,分別占排查出身份信息、開立賬戶的89.2%、75.5%。

二、特征分析

通過對寶雞101個被冒名客戶身份信息、賬戶開立過程、開立賬戶交易、重新識別情況的匯總分析,區域虛假冒名開戶情況呈現出以下特征。

(一)被冒名客戶身份信息特征。從地域分布來看,基本為異地,涉及全國19個省,其中以四川、廣東、湖北、貴州省居多,占全部身份信息的44.5%(見圖1)。從年齡結構來看,20歲-30歲(含)年齡段為主要被冒用人群,共有59個,占比為58.4%;其他依次為30歲-40歲(含)年齡段,占比為19.8%;20歲以下、40歲以上年段相對較少,占比為11.9%和9.9%(見圖2)。從性別占比來看,大多為男性,占比為87.1%,但2016年5月后新收集的信息顯示,女性群體數量在不斷增加。

(二)冒名開戶者特征。一是結伴、流動開戶特征明顯;二是與證件本人外貌相似度極高、年齡相仿,但口音與證件歸屬地明顯不符;三是業務辦理過程中,多假借玩手機刻意躲避攝像頭;四是對銀行業務辦理流程、考核機制等較為熟悉,會將身份證信息背熟以應對銀行詢問,并常以投拆為借口對柜員施壓;五是業務辦理多選擇小微支行、智能柜員機等管控薄弱環節。

(三)冒名開立賬戶特征。從賬戶開立情況看,冒用者在機構選擇上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主,其次為郵政儲蓄銀行;地理位置上主要是市區銀行類機構集中地段或火車站、汽車站、酒店等交通居住便利地段;辦理業務時間多選在交接班時間,早十點、中午十二點、下午四點半左右為高發時段。

從開立賬戶數量看,開立單一賬戶有31人,占58個異常身份信息的53.5%,開立賬戶最多的是12個,涉及1人,占比為1.7%。其他依次為13人開立2個賬戶、6人開立3個賬戶、5人開立4個賬戶、各1人開立5個賬戶和8個賬戶,合計占比44.8%。

從賬戶交易情況看,120個異常賬戶中,其中已發生交易賬戶42個,未發生交易賬戶78個。

(四)重新識別特征。120個異常賬戶存在以下特征:(1)留存電話。號碼歸屬地基本都為外省,其中以廣東居多,其次為云南、海南、四川、浙江等地。目前,98.7%的電話撥打提示為關機、空號或停機,其余電話撥通后無人接聽。(2)留存地址。54.7%的賬戶留存的是身份證地址,其余留存為寶雞當地地址。值得注意的是,雞留存地址多為大概方位,如XX酒店、XX路等。經部分機構實地走訪,所留地址查無此人或查無此地。

三、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客戶身份識別“核對”環節存在制度漏洞。反洗錢現行法律法規要求銀行在為客戶開立賬戶時,登記客戶身份基本信息、留存聯網核查記錄和客戶身份證件復印件或者影印件,但未要求留存履行“人、證”一致核實工作過程的相關證明資料。事后當需要判斷一個賬戶是否為違規開立時,如已過監控錄像資料三個月留存期,除犯罪嫌疑人供認外,僅依靠現有留存資料將難以進行準確判斷,造成冒名開戶事實的不易證明,導致追責、處置停滯,機構內部潛藏著大量的“疑似”賬戶、“休眠”賬戶。

(二)聯網核查系統呈現數據信息要素不完整。冒名者所攜帶身份證部分為客戶遺失或被盜證件,但目前因遺失或被盜證件無法進行注銷,造成補辦證件與舊證具有同等效力,二者主要區別是照片、證件起始日期不同。但銀行機構通過聯網核查系統可核查信息僅為:姓名、身份證號、照片和核對結果,致使銀行機構在“人、證”是否一致存疑時,無法通過聯網核查系統查證。

(三)業績考核與投訴評估機制設置不合理。經調查,大部分機構對辦理開戶、開通網銀等業務有相應考核指標和獎勵措施,但對成功堵截冒名開卡行為缺乏相應獎勵措施,且因冒名賬戶后期核實困難,致使柜員在現實利益與或有處罰博弈中出現了道德風險。

(四)現有技防能力與流程管理仍需加強。銀行現有身份識別手段主要是利用聯網核查系統和身份證鑒別儀,受一線人員工作經驗、職業素養等主觀因素影響,即使是同一家機構,有著相同的業務處理流程、風險防控體系和考核標準,最終處理結果仍存在較大差異。調查顯示,有冒名者在被某網點A柜臺識破拒絕后,同天下午在該網點B柜臺成功開卡。

(五)風險防控處置措施實施不到位。對成功堵截的假冒他人證件開立賬戶事件,由于缺少明確規定,大部分機構僅采取業務拒辦措施。看似對單一網點內風險進行了有效防御,但實際并未遏制風險的繼續蔓延。排查顯示,87.9%的冒名開卡人在識破被拒后,依然會選擇其他機構再次辦理開戶業務。另外監管機構對銀行受理假名、匿名的開戶行為難以認定和取證,對區域風險狀況掌控過度依賴于義務機構自主上報,缺乏有效打擊措施,也為假名、匿名賬戶的開立提供了可能。

(六)部分機構對自身風險與漏洞缺乏識別處置能力。從寶雞統計情況看,過往僅少數銀行反饋過成功堵截信息,大部分機構常年“零”報告,這與轄區的風險狀況不匹配。常年“零”報告機構主要由于自身所處發展階段,風險防控能力不強、管理水平不高,依靠自身發現防御風險的能力不足,看似“無險可防”造成了現有管控機制薄弱、工作懈怠。待風險集中暴露后,又往往出現識別管控周期過長、風險實際控制力不強等問題,難以有效處置風險。

四、對策建議

(一)完善客戶身份識別核對環節制度與措施。要求各銀行辦理開戶業務時現場拍攝和留存客戶照片,為后期核驗“人、證一致比對”提供證明資料。對已過影像留存期,無法進行“人證合一”核實,應按照《關于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范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加強賬戶監測,對開戶日起6個月無交易,應暫停非柜面業務,對已發生交易,如監測認為可疑,應列入可疑交易并與當事人核實,仍認為賬戶可疑的,應暫停非柜面業務,涉嫌犯罪的,應及時報告公安機關。考慮到無交易記錄暫停非柜面業務與影像留存期之間的時間斷檔,建議縮短無交易記錄暫停非柜面業務的時限。

(二)相關部門企業應提升源頭治理技術保障。公安部門應盡快推動失效居民身份證信息系統上線運行,做好與銀行等用證部門的系統對接,實現與公民身份信息系統聯網核查,達到丟失被盜身份證件即時失效;增加聯網核查系統查詢要素,完善數據實時更新、動態維護功能,暢通疑似信息反饋機制,確保信息及時、完整;全面啟動居民身份證指紋登記工作,建立冒用身份證人員黑名單制度;電信企業可將電話用戶信息與銀行實行共享,銀行在開戶時通過核對客戶電話信息,進一步有效識別客戶身份。

(三)合理設置業績考核與投訴評估機制。各機構應根據反洗錢法規要求,結合地域、機構自身特點,建立獎罰分明的反洗錢專項工作考核機制,特別對經核實成功堵截的冒名開戶行為,建議給予一定程度上的經濟獎勵;結合業務處理實際情況,對客戶的投訴應在詳盡核實的基礎上,做好區分處理,保障柜員的基本權益,減輕從業壓力,創造有利于從嚴履職的良好工作氛圍,確保將“人證合一”、“開卡意愿”核實要求貫徹到位。

(四)抓好新技術應運與業務流程管理。銀行在逐步推動生物特征識別、自助開卡機具等新技術應運推廣的同時,要做好與現有技術手段、人工審核管理的業務對接,完善業務處理流程,規范內部管控程序,嚴格執行相關制度規定,發揮好新技術的輔助作用;加強各業務環節的監測分析,建立動態評估機制,及時彌補管控漏洞,現場工作人員要加強對客戶使用新技術的業務輔導,強化對“人證合一”、“開卡意愿”的核實。

(五)健全冒名開戶風險事件發現處理流程。涉事網點發現冒名開戶的,應穩住嫌疑人立即報案,或按《關于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范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扣留被冒用身份證件移交公安機關;同時應做好信息的采集留存,為機構內、轄區間信息共享提供支撐;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監管部門可組織轄區義務機構開展區域內異常信息賬戶排查工作;對確認為假冒他人身份或虛構關系開戶的,應立即采取相應管控措施;不能排除懷疑的,應按照《金融機構客戶身識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報告可疑行為。

(六)搭建區域風險事項預警防控體系。監管部門應在建立區域數據信息共享的基礎上,著力搭建以風險信息事前預警、事中管控、事后監控為一體的預警防控體系,力爭在識別出有苗頭、有代表的異常線索時,能及時提示相關機構做好風險防范工作,督導義務機構縮短風險管控決策周期,提升管控措施的有效性,防止風險擴大蔓延,實現風險事項的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持續做好義務機構風險監測,根據各機構風險狀況,采取有針對性的分類監管措施,進一步促進履職效能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高晶,宮憲國.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落實中的問題和建議[J].吉林金融研究,2015,(11):73-74。

[2]黃曉亮,王忠誠.論電信詐騙犯罪懲治與防范的國際合作――以大數據時代為背景[J].貴州社會科學,2016,(2):164-168。

[3]許井榮.冒名開卡的原因及防范建議[J].中國信用卡,2016,(2):36-38。

[4]徐欣.電信詐騙犯罪治理研究――以昆明為例[D].云南:云南財經大學2015。

[5]徐穎.對互聯網時代個人銀行賬戶管理的思考[J].金融科技時代,2016,(4):54-56。

篇(8)

榮市派出所現有警力40人,轄區常住人口3.7萬,面積2.9平方公里,有秋林、遠大、國貿、紅博、金街、人和等12個地上地下大型商城、商業街,從業商戶10余萬戶,流動人口日均60萬左右,屬于哈爾濱市的商業中心,治安形勢非常復雜。近三年來,我們在打擊、防范、服務和隊伍建設等方面全面發力,有力維護了轄區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派出所規范化建設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13年我所獲得黑龍江省公安廳評選的首屆全省“十佳派出所”榮譽稱號,2014年獲得全省五一勞動獎狀榮譽稱號。

一、立足轄區實際,嚴打各類犯罪。一是便衣巡控打擊現行犯罪。我們成立便衣巡控隊伍,每日在轄區繁華地段以及地下商業街等案件高發區域便衣巡控,嚴打拎包扒竊犯罪活動。三年來,拎包扒竊案件同比下降67%。二是視頻監控抓獲老賊慣竊。我們對每一起拎包扒竊報案,每一起手機丟失的案件,都及時調取視頻監控圖像,固定違法犯罪嫌疑人。通過圖像比對,認定了經常出沒我所轄區的60多個老賊慣竊。一旦發現這些人員出現在我所轄區,立即抓捕。目前,已經抓獲老賊慣竊17名,有力地維護了轄區治安穩定。三是信息研判破獲刑事案件。我們將信息研判作為攻克各類案件的法寶,每天都有專人對刑事報案進行線索梳理,確定偵破方向。三年來,我所共破獲各類刑事案件441起,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579人,抓獲網上逃犯257人,這些成果大部分都是通過信息研判取得的。特別是,2013年12月,我所通過信息研判,抓獲了瘋狂作案、蒙面持刀單身女性的犯罪嫌疑人段人杰,破獲系列搶劫、案件近百起。

二、夯實防范基礎,嚴防轄區發案。一是組織開展群防群治。我們組織轄區鞋城、國貿、金街、紅博等商場和地下街的商戶,五戶一組、佩戴袖標,開展治安防范。同時,成立了由社區低保戶、單元組長組成的600余人的治安巡邏防護力量,協助管片民警開展巡邏防范,構建了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二是打造特色治安崗亭。我們在轄區100個大院,設立了特色的治安崗亭,崗亭上面印有“平安家園”建設以及六類案件治安防范的相關知識,供小區居民瀏覽了解。同時,聘請退休人員,佩戴治安員袖標,平時進行巡邏看護,累了可以在崗亭休息,大院的防控水平明顯提高,極大壓縮了犯罪分子的活動空間。三是實現監控網絡全覆蓋。目前,轄區監控探頭總數已達6879個,而且室外新增探頭全部都是夜視紅外線高清探頭,轄區監控綜合覆蓋率達到100%,各類案件大幅下降。以遠大鞋城來說,2014年扒竊拎包案件僅發1起。四是安裝金屬安防宣傳板。我們自籌資金,制作了千余塊鋁合金材質社區居民防范提示牌,懸掛在轄區每一個單元門上,提示居民注意防騙、防盜、防火和自身安全。五是發放涉車案件防范卡。制作了10萬張“車內不是保險箱,貴重物品帶身上”的防范小卡片,由社區民警沿街路安插在私家車的風擋玻璃上,提示車主不要將貴重物品放在車內。2014年,轄區內的砸車盜竊車內財物案件同比下降了70%以上;盜竊機動車案件1起未發。六是制作防范電信詐騙宣傳板。將宣傳板安放在銀行業務窗口與自動提款機的顯著位置,提示群眾防范電信詐騙。2014年,轄區電信詐騙類案件發案同比下降200%。通過有效防范,三年來,我所轄區內的砸車玻璃盜竊、電信詐騙等九類可防性案件總體發案下降87%,其中入室盜竊案件僅發案7起,樓道搶劫案件僅發案4起。

三、做好群眾工作,提升服務水平。在密切警民關系上,我們給轄區全部11000余戶居民發放了“心連心服務卡”,把民警的電話、QQ號等聯系方式寫在上面,并要求居民將自己的聯系方式和意見建議反饋給我們,用這種方式來密切警民聯系。在窗口服務上,我們建立了微博服務平臺和QQ服務平臺,戶籍政策,接受業務咨詢,開展預約服務等工作。同時,我們還推出了戶籍窗口捎辦代辦服務、回復服務以及預約服務三種服務方式,為居民辦理落戶、變更、查檔、審批、二代身份證等業務。目前,我們正在請轄區群眾提工作意見和建議,完善服務措施,充實服務內容,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在助企上,我們圍繞可能阻礙企業發展的不穩定因素,持續不斷地組織開展排查調解活動;及時發現和清理企業周邊的各類非法加工、收購站點,以及出租房屋和復雜場所,努力為企業創造宜商宜業的環境。在接處警工作上,我們全體民警堅決做到對群眾報案不冷、不硬、不橫、不推,不用官話,不用命令的口氣。案件能及時處置的,絕不讓群眾等候;無法及時處置的,必須和群眾進行溝通,取得諒解。近三年來,我們共接處警2.8萬余次,查處調解各類治安案件及糾紛隱患32850余起,沒有發生一次有理投訴和上訪案件,共收到當事人的感謝信297封,錦旗70余面,致謝電話百余次,先后有91名群眾登門致謝。

四、加強規范建設,激發隊伍活力。一是深入開展規范化建設。2012年以來,我所規范了派出所外觀形象、民警辦公環境、民警生活環境、接待服務環境以及社區警務室服務環境,使派出所整齊、劃一、規范、有序,讓民警在所內辦公生活感覺溫暖、舒適,也給轄區群眾提供了一個寬敞明亮的辦事環境。二是強化警務實戰化建設。我們特別注重民警體能訓練,經常組織接處警、矛盾糾紛現場化解、處置突發事件等演練,不斷提高民警的警務技能和處警能力。三是加強執法規范化建設。我們把執法場所建設、案件評判、監督回訪作為執法規范化的主要內容,進行全面強化。特別是組織民警對辦結的案卷進行評議,極大地提升了全所民警的辦案質量。四是加大對民警的人文關懷。所領導班子從食宿問題入手,解決了民警因為出警吃不上飯的問題。民警家里有事,無論是老人生病、子女升學,所領導都要上門慰問。特別是民警因工作受傷時,所領導會積極為民警維權。這些都讓民警深受感動,自覺地增強了對派出所的歸屬感,真正把派出所當成了自己的家,工作起來,干勁倍增。

篇(9)

強化行業自律,增強行業道德觀念

一是信息強勢行業要尊重用戶隱私,把保護用戶個人信息作為行業的生命線。各行業應采取必要的技術手段,制定嚴格的管理措施,對用戶個人信息進行嚴密的保護,防止丟失、被盜或篡改。二是設立專門的政府管理機構或社會組織等,負責保護消費者信息和企業信息,對信息強勢行業要建立問責機制,進行信用等級評定,定期向社會公布,用法律手段對信息強勢行業加以嚴格約束,促使提升道德水平,約束其趁職務之便而謀利。三是加強問責和處罰力度,建立嚴密的監管體系和防范制度。要把信息管理工作納入信用體系建設,讓失職單位和部門承擔信用風險,讓信用機制推動信息安全逐步回升到一個社會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

強化個人信息安全,采取必要防護措施

一是提高自身警惕性,充分認識個人信息泄漏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不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能有任何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二是加強個人資料管理,在重要文件的存儲、傳輸等環節上要進行加密處理,及時清除操作記錄和上網痕跡。在提供個人資料給對方時,最好索要憑證,一旦個人權利被侵犯,應及時記錄相關信息,保留好來電記錄、與對方交涉的錄音,為調查工作提供有價值的證據。三是提高個人計算機的安全性,個人電腦一定安裝防火墻,不要輕易安裝不明軟件,不要將自己的常用郵箱用來注冊,在公共場所登錄電子郵箱或QQ后,要將留存的個人信息清除干凈。

強化防范宣傳觸角,減少引發案件的幾率

一是發揮傳統模式的威力,與群眾面對面的拉家常、聽意見,特別要重點關注老年群體,給他們講新聞、講新事、講趣聞,在聊天中提示他們應該注意的問題,切莫輕信他人,遇事聯系家人或報警求助,堅決捂住“錢袋子”,堅決不轉賬。二是利用新興媒體即時宣傳,不斷完善QQ群、微博、微信等新渠道建設,通過鍵對鍵及時曝光最新型的詐騙手法,提醒粉絲們注意,并委托粉絲們把防范信息轉達給家中老人,讓老年群體信息升級緊跟瞬息變化。還要及時破案信息,展示公安機關工作成果,震懾違法犯罪分子。三是要加大對快遞、房產銷售、汽車銷售行業的從業人員的法制教育,組織他們學法條、明責任,引導他強道德、明事理,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自律意識,切斷信息外泄的通道,既保護了從業人員,又保護了公民個人信息。

強化新型打擊模式,及時查處泄露信息案件

篇(10)

蘇教版綜合實踐活動《學生活動成長手冊(5上)》中的《巧識騙術――采訪面對面》主題活動目標是:了解人們的防范意識,知道一類詐騙的作案方式及防范方法;掌握采訪的流程及方法,做簡單記錄并能夠隨機應變。為了達成活動目標,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根據教材需要,筆者聘請家長、治安大隊專業人士走進課堂,讓兒童多角度接觸社會,立體呈現電信、網絡詐騙與生活的關系。社會資源的介入,激發了兒童活動的熱情,讓兒童在生活中學習,教育意義顯著。

1.預約采訪嘉賓――明確任務,精心準備。

在活動之初,筆者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采訪?采訪需要做哪些準備?作為指導教師,筆者列出了預約要素:一要圍繞采訪目的,有重點地選擇采訪對象,了解采訪者的個人信息;二要確定采訪時間、地點,明確采訪注意事項;三要設計采訪問題;四要模擬采訪。采訪前的方法指導,不僅讓學生掌握了預約流程和采訪的禮儀,還增強了學生的活動信心,更為后續采訪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2,采訪面對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在現場采訪過程中,學生有的采訪治安大隊民警,有的采訪老師,課堂上精彩紛呈:“你好,請問你生活中有遇到過什么騙術嗎?”“如果遇到了你會怎么辦呢?”“對于騙術,你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識破嗎?”學生利用“采訪面對面”的方式,對生活中的電信、網絡詐騙進行了深入了解。“我采訪了三位老師,有兩位老師在生活中都遇到讓他們匯款的電話,但都被他們果斷回絕了。他們還告了我防范秘訣呢!”張亦涵同學笑著說。社會資源是一池活水,帶領學生走向知識的源頭。課堂上,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是主動建構者。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通過采訪進行信息收集、整理,培養了信息獲取、處理、加工的能力,提升了信息素養。

3.采訪報道我來寫――搭建平臺,分享互動。

采訪活動結束,學生迫不及待地將活動感受與同學、老師分享,有同學建議將活動心得與活動嘉賓治安大隊民警分享,發送至江陰防范宣傳微信平臺。學生的心愿得到了滿足,微信公眾平臺用戶為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點贊。研究永不止步,在思維碰撞的同時,學生又發現了新問題。學校、社會構成了防范電信、網絡詐騙聯盟,共同書寫著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新篇章。

二、兒童?資源――社會資源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作用

綜合實踐活動可利用的社會資源有家長資源、專業機構的專業人士、社區圖書館等。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社會即學校,必須在大社會里,才能收獲豐富的真教育。教育要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必需帶兒童走向社會,融入社會。在教育實踐中,以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為突破口,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內容,讓他們親自體驗,在開放、探索、互動的氛圍中讓每個孩子實現自我發展。形式多樣的社會資源,打破了隔開兒童與社會的墻,變“封閉式”的教育為“開放式”的教育,擴展了兒童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教師應立足課程綱要,大膽開發創新課程,將社會資源有機整合到課程中;而在具體教學情境中,有效介入社會資源,將知識和技能無痕地傳授給學生,指導學生的認知和言行。

三、方法?策略――優選社會資源在教學設計中的理性思考

1.社會資源的來源: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江蘇省教研室新開發的學生活動成長手冊是教師引導兒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資源。該教材貼近學生生活,內容豐富,凸顯了社會性教育的價值。但是教材呈現的活動主題和活動模式,只起到示范作用,在面對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的時候,有其局限性。所以在使用教材時,要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選擇合適的內容。《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指出:“要引導學生了解與體驗社會,從社會生活中提出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內容主題,加強社會實踐教育。”例如在《巧識騙術》活動中,采訪社會專業人士的活動方式,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探究電信、網絡詐騙,樂于分享與表達研究成果,學生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交流溝通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2.引進社會資源的根本:適合學生,發展學生。

奧蘇泊爾告訴我們:影響學生學習最重要的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巧識騙術》活動伊始,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中獎詐騙是怎么作案的?我們應該怎么防范?”面對這些發生在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學生想通過請教治安大隊民警來解決問題。邀請專業人士進課堂顯得順理成章,順其自然。與此同時,治安大隊民警作為第三方介入課堂,給課堂帶來勃勃生機,激發了學生投入活動的熱情。如在“現場?案例”中,治安大隊民警針對學生的提問,介紹了電信、網絡詐騙的作案、防范方法。胡欣瑞同學在日記中寫道:“面對面采訪孫隊長,不僅鍛煉了我們的膽量,讓我們學會了與人交流、合作,而且還獲取了防范網絡、電信詐騙的法寶:面對誘惑,要警惕,不上當,不輕信,不透漏,不轉賬,及時報案。這真是一次不同尋常的實踐體驗!”這些真實的活動體驗構成了課程資源的一部分,課堂里流淌著社會資源帶來的靈動。

3.引進社會資源的作用:源自生活,回歸生活。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達到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在采訪過程中,治安大隊的孫隊長給學生介紹了很多生活中的案例:一會計因聽信老板QQ留言,100萬被騙;一學生家長因他人盜用自己孩子的QQ號,也損失了1萬元。孫隊長用深入淺出的案例,讓學生知道了犯罪分子作案方法的高明,提醒學生防范之心不可無。這些來自生活的案例,時刻為學生敲響警鐘,提升了學生的防范意識。

4.引進社會資源的要求:互動體驗,意義深h。

在活動實施選擇社會資源時,要分清怎樣的社會資源對于本課的教學目標達成具有促進作用。一個有教育意義的社會資源應該能夠讓學生自發地得到自己的結論。選擇合適的社會資源,不要從自己的道德觀出發給學生做總結,要相信社會資源的力量。采訪結束后,學生紛紛在日記中留言。有的說:“原來生活中還有這么多陷阱,下次要謹慎行事。”有的說:“我們要做小小宣傳員,讓更多的人有防范意識!”還有的說:“這次活動讓我們大開眼界,生活中騙術無處不在!”社會資源介入課堂,為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打開了一扇窗。

四、反思?成長――對社會資源進課堂的理性追問

1.有效選擇社會資源的根本依據是什么?

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和實施最基本的組成元素,是課程實施的基石。有效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保障。只有將社會資源進行深入開發,才能彰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魅力。

(1)依據課程目標。

只有確立了課程目標,才能避免課程實施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郭元祥教授指出:“課程目標的設計與達成是具體化、個別化和情境化的過程。”社會資源在目標具體化、情境化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資源與課程目標是相輔相成的。

(2)拓展資源范疇。

根據實踐活動所需的教育內容,對豐富的社會資源進行篩選是提升綜合實踐活動實效的有效途徑之一。學校的一草一木、公共設施都可以成為課程實施的助推器,是無形的社會資源。從橫向角度而言,拓展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發散學生的思維。從縱向角度而言,深入挖掘綜合實踐的課程資源才能揭示課程的深刻內涵,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

上一篇: 經濟發展的根本意義 下一篇: 勞動教育典型經驗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免费玖玖精品视频 | 亚洲特级免费观看中文字幕 |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日韩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 日本免费一区小泽玛利亚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