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存在的問題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27 16:16: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海洋經濟存在的問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海洋經濟存在的問題

篇(1)

中圖分類號:X8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6-0100-02

1 引言

我國海岸線漫長,海洋資源豐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一直都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內容。為了將我國發展成為世界海洋強國,黨和政府不斷加大對沿海經濟區的發展建設工作,積極鼓勵合理開發沿海城市海洋資源,同時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和檢測工作也十分重視。但是,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工作較其他發達國家而言起步較晚,雖然在長期的發展中,我國的海洋監測工作在監測內容、技術手段以及科學預報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步,但總體技術水平依然相對滯后。基于近些年海洋環境污染嚴重、災害頻發的現狀,本文就目前我國海洋環境及檢測工作形勢,分析了國內海洋環境檢測工作的現狀及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就如何提高我國海洋環境檢測工作的成效提出了相關建議。

2 海洋環境及監測工作現狀

隨著海洋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目前我國海洋環境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一方面是海洋污染嚴重,每年由江河入海和陸地排污口直接排入大海內的總污染物高達5000萬t,其中包括大量的重金屬有害物質、有機污染物及環境分泌干擾物等,導致我國海洋生態系統嚴重失衡,海洋資源日漸衰退減少。另一方面,由于海洋資源受到不科學,不合理的過度開發造成了濱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面積逐年減少,海洋溢油和危化品的泄漏問題頻發也使我國海洋環境遭到了嚴重污染。

目前,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海洋環境監測服務需求不斷提升,經濟結構的調整使得第二產業也逐漸向沿海地區靠攏,海洋的開發力度進一步增大,使得經濟對海洋的依賴程度也有所提升,這無疑給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及環境監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不僅涉及海洋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用海安全、災害及突發事件的影響評估等日常的監督管理工作,還包括全球海洋經濟布局調整、環境診斷、國際談判等相關事宜。隨著海洋環境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通過技術創新對海洋監測領域和范圍進行了深度拓展,大大提高了人們對海洋問題的認知。我國海洋環境評價技術同樣發展迅速,但在海洋環境監測高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方面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3 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現狀與主要問題

3.1 涉海部門統籌協調機制有待完善

(1)海洋環境監測網絡混亂。各個部門權責交叉問題嚴重,缺乏有效溝通和協調機制,造成環境監測工作機構設置、任務實施和網絡布局出現重復,力量布局和資源配置不合理,海洋保護工作無法統一協調。

(2)各部門海洋環境保護信息不共享、不交流,使得獲得的信息不系統、不全面,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的環境信息,嚴重損害了涉海部門的公信力,制約了相關部門的發展。

(3)缺乏統一的應急響應機制。面對嚴重的海洋突發事件,各部門只顧單獨行動,而不是合理分工共同解決問題,使得工作十分低效。

3.2 海洋環境監測評價分級責任制落實不足

存在極個別海洋環境檢測政府部門責任制度不夠完善,沒有充分發揮好行政機構在保護海洋環境中的重要職責。相關涉海部門沒有形成系統的分級管理機制和完善的考核體系,考核機制漏項、缺項情況嚴重,無法滿足正常的監測管理需求。災害和突發事件發生后,應急機制響應滯后。

3.3 監測網絡體系仍有待完善

基層監測機構人員缺乏,結構不合理,尤其是技術崗位上的專業人才極為匱乏,這嚴重的影響了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完成效率和質量。除了人員短缺,監測機構的硬件能力也十分薄弱,大型緊密的分析儀器數量少、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省、市級單位,基層單位幾乎沒有先進設備的使用,很難開展正常的海洋監測工作。

3.4 海洋環境監測工作針對性不足

一些海洋監測單位海洋監測方案設計理念滯后,只是單純地為了監測和評價開展工作,其方案設計針對性較弱,不能滿足海洋監測工作基礎、連續、長期及具備預見性的要求,無法進行科學監測和科學評價。且海洋監測的廣度和深度普遍不足,憑借監測結果難以確定風險源的穩步特征,海洋保護政策配套的技術也尚不成熟,幾乎無法滿足海洋管理部門對長周期高頻率實時信息的正常監測。

4 提高海洋環境監測工作成效的有效策略

4.1 加強各部門統籌協調

為了加強各部門的統籌協調,海洋局應發揮海洋委員會的統籌協調作用,加強地方政府和海洋相關部門的聯動機制,分工負責、相互配合共同負責入海水流和陸地排污口污染物的入海排放管理。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定期安排各部門進行信息通報交流會,由同一平臺統一海洋環境信息。當發生海洋突發事件后,由海洋委員會統一協調安排,高效率進行應急響應工作。

4.2 深化海洋環境監測評價

對于海洋環境監測評價工作,國家和地方政府應適當增加經費投入。為了豐富我國海洋環境的監測內容,負責海洋管理的各級行政部門應逐步完善海洋環境監測工作方案,建立相應的環境保護考核制度和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逐步完善評價技術、標準和方法體系,加強海洋環境監測評價體系的構建工作。

4.3 積極應對海洋生態環境突發事件

國家海洋局頒布的方案中明確指出監測中心在海洋環境保護工作主要承擔海洋環境的保護、執行和監測管理方面的技術支持,以及發生海洋突發事件和海洋災害后對事后的虧損進行科學合理的監測和評估。以“大連7.16”溢油、日本福島核泄漏、“8.12”天津港爆炸等突發事件為例,相關部門要成立專項處理小組,對突發事件進行分類處理,積極參與事件全程的指導監測工作,實時跟蹤事故動態,收集類似事件的的處理案例、技術文件,并在事故后開展長期的評價工作。在海洋環境評估方面,應拓展監測領域深入開展海洋變化的調查等,對于災害和事故的監測也要拓展中心監測領域,為海洋監測技術和相關策略研究提供參考意見。

4.4 加強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

為了推動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國家海洋局及其他涉海部門應客觀總結自身的發展現狀及未來海洋監測工作的發展需求,派相關專業人員到國外學習交流,對海洋環境保護、環境監測評價、相關管理制度及技術進行深入學習,系統掌握全球海洋評估工作的具體運行情況,并深入了解海洋管理履行技術的支持工作,加強全球海洋事務的參與度,在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先進的海洋環境O測技術和評價制度,同時提升我國在海洋管理領域的國際地位。

5 結語

在海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海洋生態系統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導致海洋自然災害頻發,這是海洋對人類敲響的警鐘。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工作本身起步較晚,技術管理水平發展較為滯后,面對我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形勢,需要從多個方面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的海洋開發和利用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2)

基于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背景的大連市漁港發展對策

湛江海洋經濟發展研究

我國黃海海洋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河蟹產業快速發展實證研究——基于“中國河蟹之鄉”江蘇興化永豐鎮的調查

水產科研機構管理人員績效考評體系研究

我國水產加工企業創業歷程及成長動力的扎根理論研究

標準化在促進漁業發展中的作用及其實踐

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完善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研究與思考

撬動羅非魚國內銷售市場的幾點思考

網箱魚類排泄物收集碳匯系統與生態效能研究

推進淡水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我國漁業水域突發污染事件分析

我國水產養殖業環境污染防治研究

南非發展淡水養殖業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國際海洋生態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風暴潮災害損失和經濟增長的耦合關系研究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關系研究

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揭牌

大連水產學院參加中國航海日各種活動

2009年海峽兩岸青年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活動在臺舉行——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學院師生代表參會

我國漁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出路

現代漁業公共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

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

《環境污染損害責任保險法》之法律構架

我國政策性漁業保險發展探析

我國漁業產業結構優化研究

試論基于社區的漁業管理

從海洋綜合管理的視角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基于舟山海域的實證考察

IUU捕撈問題之經濟學透視

漁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常見水產品安全指標在相關標準間的矛盾分析

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SWOT分析及戰略選擇

上海市水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現狀和存在問題

水生生物資源增殖的服務功能分析和品種選擇

農產品貿易中價值標準設定與量化的探討——以日本水產品進口情況為案例

海洋災害經濟損失的模糊測定——以風暴潮為例

美國青蛙成蛙健康養殖技術經濟評價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使漁業發展成為國家生態文明的基礎產業

關于建立海洋生態補償機制的探討

關于開展水域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幾點思考

淺談漁業水域污染與漁業養殖生產

工廠化養殖循環水處理系統的建造技術及其市場前景

中國漁業生產:計量經濟模型的構建與應用

基于需求主體的漁業金融供給路徑探討

稅費在東山縣單拖漁業捕撈能力控制中作用的實證分析

新漁村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化解思路

上海市漁民權益保護機制研究

關于轉變漁業增長方式促進社會主義新漁區建設的思考

我國遠洋漁業亟待國家重點扶持以加快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水養殖政策的演變與發展

關于千島湖發展休閑漁業的思考

新疆漁業發展的現狀及展望

中國蝦產品出口競爭力分析

基于比較優勢的中歐貿易產品結構實證分析

篇(3)

一、引言

浙江省毗鄰我國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陸地經濟發達具有發展海洋經濟的資源組合優勢與經濟區位優勢。2008年浙江海洋經濟總產值占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40%。浙江的港口、漁業、海島資源在全國名列前茅,但海洋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排在全國第8位,與浙江經濟發展質量不符,同時浙江海洋經濟也面臨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關鍵時期,因此,依托陸地經濟優勢,優化海洋產業空間結構對于加快發展浙江海洋經濟,推動浙江產業結構升級具有促進作用。本文站在陸海聯動的角度,結合浙江海洋功能區劃,通過分析浙江海洋產業空間結構現狀及問題,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浙江省海洋產業發展方向,以期為浙江海洋產業空間結構優化調整提供合理的科學依據。

二、浙江海洋產業發展現狀

本文按照產業屬性,結合產業發展的技術標準,根據本文的研究需要選取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鹽業及鹽化工業、船舶修造業、濱海旅游業及未來海洋產業為本文海洋產業優化調整的分析對象。

1.海洋漁業

浙江沿海漁業資源豐富,漁場優良,海洋漁業產量居全國前列。2007年浙江的海洋漁業產量達337.62萬噸,海洋捕撈產量在全國遙遙領先。浙江臺風多,江河入海位置污染比較嚴重,淺海養殖發展受阻,但是隨著深水抗風浪網箱的研發成功,明顯拓展了淺海養殖的范圍,使得浙江海水養殖潛力巨大。

2.海洋交通運輸業

浙江港口灣道資源豐富,港口客貨吞吐量居全國前列。浙江沿海港口呈現以寧波一舟山港、溫州港為省沿海主要港口,嘉興港、臺州港為地區性重要港口的分層次布局。

3.海洋鹽業及鹽化工業

浙江降水量多,不利于鹽的生產,單產及產量在全國很低,企業規模小、散,多分布于象山港北部鹽田區、舟山中南部島嶼鹽田區、舟山中西部島嶼鹽田區、臺州南部鹽田區。浙江鹽業自有產品的品種比較齊全,保健食用鹽和洗化類鹽形成了比較全面的產品系列,且國內領先。

4.濱海旅游業

浙江有世界聞名的旅游項目,例如錢江觀潮節。舟山國際沙雕節是國家旅游局重點推介的旅游活動;象山濱海旅游、開漁節成為寧波象山一大特色,為旅游收入帶了巨大貢獻。

5.船舶修造業

浙江造船工業發展較快,競爭力正在逐步增強。舟山、臺州、溫州、寧波的船舶修造業發展迅猛。據中國海洋統計年鑒資料,2007年,浙江省造船綜合噸數在沿海各省市中排名第3位。區內的產能分布情況是:大型船舶主要在舟山、寧波建造,臺州、溫州、杭州主要建造中小型船舶。

三、浙江海洋產業空間結構存在的問題

1.海洋漁業存在的問題

(1)漁業發展不平衡

根據2008年浙江統計年鑒,浙江海洋漁業產值主要分布在臺州、舟山、寧波三地區,三地區總產值基本相同,且占全省總產值的67%左右。各縣市海洋漁業產值前幾名分別是是舟山、象山、溫嶺、岱山、杭州市區、玉環。這些地區海洋漁業產值占浙江海洋漁業漁業產值的47.3%。舟山遠洋捕撈量為16.86萬噸,寧波市為3萬噸,其他地區極少。

(2)漁業發展的矛盾

浙江絕大部分海洋漁業都位于近海岸,各個行業在利用在使用海岸線、灘涂、淺海方面存在矛盾,海洋捕撈能力過剩和漁業資源不足也比較嚴重,如不解決這些矛盾,將會阻礙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損害漁民的經濟利益。

(3)水產企業分布不集中,不利于形成集群效應。

水產加工企業大多規模小,大多粗加工,深加工不足,不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并且加工企業總體山呈現產業集群不明顯,產業鏈短的特點,水產品加工企業龍頭企業少,還沒有形成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的企業,不利于海洋水產品深加工及海水養殖發展。

2.海洋交通運輸業問題

2008年寧波舟山港的吞吐量占全省吞吐量的75%左右,達到全省的四分之三,浙江港口發展不平衡,寧波舟山港競爭優勢明顯,加強港口合作,推進大中小港口互動聯通平衡發展是浙江港口產業布局面臨的重要任務。

浙江海運企業規模參差不齊,經營主體多。由于企業規模、行業特點等因素影響、企業融資困難、船舶更新缺乏資金、企業發展后勁不足,海運高素質人才匱乏。

3.海洋鹽業的問題

浙江海洋鹽業企業工藝及技術設備落后,競爭力低,沒有主體品牌。鹽化工業規模小、產業鏈短、集中度低,鹽化工尚處于初級階段,并且缺乏發展規劃缺乏產業發展規劃。產品結構單一,市場空間狹小,大部分限于食用鹽等附加值低的系列,缺乏高附加值的鹽產品開發,從品種及質量上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4.濱海旅游存在的問題

根據地理位置和資源分布因素,浙江省海洋旅游區可以劃分為甬舟、溫臺、和杭州灣三個地區。杭州灣寧波及舟山一帶旅游經濟較發達,溫州臺州發展相對不足。海洋旅游以傳統的濱海旅游觀光為主,沒有形成觀光、休閑度假、海上健身休閑等多層次的產品層。同時濱海旅游服務設施開發不到位,旅游開發硬件不到位會阻礙濱海旅游業的發展。

5.船舶修造業存在的問題

浙江造船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多數企業只能生產小型船舶,船舶產品的噸位和附加值低,企業綜合實力不高,尤其是溫州、臺州地區的造船企業。船舶配套滯后,產業體系不全,特別是發動機等關鍵部件需要從外地購買或國外進口,本地配套率不高,船舶產業集聚度不高,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四、浙江海洋產業結構優化方向

1.浙江海洋產業發展方向

通過分析浙江海洋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其問題,發現海洋產業涉及范圍大,影響因素多,海洋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要多方面考慮,因此海洋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向要結合社會經濟效益、環境保護、經濟持續增長等方面要綜合考慮。層次分析法(AHP)是一種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解決多目標、多準則、多時段等決策問題的數學方法,在方向選擇方面有很強的實用性,因此對浙江海洋產業結構優化方向上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發展方向。

列舉浙江省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海洋產業,綜合考慮浙江省海洋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各項目標因素,結合浙江省海洋資源狀況和各海洋產業的特點及發展現狀問題,按照層次分析方法的步驟構造判斷矩陣進行綜合比較并求解。

模型的層次結構如下圖所示。以浙江省海洋產業發展方向的確定作為層次分析的總目標,浙江省海洋資源充分利用、海洋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效益與環境良好作為準則層,由這3方面具體考慮15個因素作為子準則層。在綜合考慮了15個因素的情況下,浙江省海洋產業發展方向主要是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濱海旅游、船舶修造業、海洋鹽業及制鹽、未來海洋產業。列舉各層的判斷矩陣后,利用yaahp軟件對其進行處理并進行一致性檢驗。經過檢驗后發現,各層次判斷矩陣均通過了一致性檢驗,符合理論要求。

根據yaahp軟件計算出浙江省主要海洋產業的權重,據此確定浙江省海洋產業結構優化的調整方向。具體求解結果如上表所示。

由計算的結果可以浙江省海洋產業發展的方向依次是未來海洋產業、濱海旅游、海洋漁業、海洋鹽業及鹽化工、海洋交通運輸、船舶修造業。未來海洋產業占據很大權重,因此可以將未來海洋產業作為發展主要方向。同時由于浙江特殊地理位置,受上海港口及上海造船業的影響比較大,浙江可以考慮承接上海高校及科研單位實力,積極發展科技含量高的未來海洋產業及海洋鹽化工業,推進濱海旅游業這一綠色產業的發展。

2.海洋產業空間結構優化方向

結合全國海洋功能區劃及浙江海洋功能區劃,浙江海洋產業布局應該遵守以下原則:以全國海洋功能區劃及浙江海洋功能區劃規定為前提,堅持開發和保護并重的原則,堅持發展速度和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堅持陸海一體發展原則,統籌陸海產業布局,促進近海開發和外海開發相結合,積極調整經濟結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大力利用民間資本,大力調整和改造傳統海洋產業,積極培育新興海洋產業,優化海洋產業結構。

海洋能源、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環保技術及設備、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等新興領域,在浙江開發潛力巨大,并且是浙江海洋產業首要發展方向。積極推進海洋產業多門類的發展,努力在原有優勢產業逐步成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新型海洋產業,努力在浙江形成多元化發展的海洋產業新布局。

充分發揮杭州灣經濟、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的作用,依托上海教育科技優勢,加大對海洋經濟開發的科技、人才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海洋新興產業,積極引進海洋化工先進項目,充分利用海洋資源,提升海洋科技含量,為浙江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繼續完善特色鮮明的浙北旅游帶,打造浙北旅游品牌,大力開發宣傳錢塘潮等具有國際旅游潛力的旅游項目。

寧波―舟山海洋經濟比較發達,應打造成海洋產業發展和新興產業的增長極。大力培育沿海水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力發展海洋藥物、海洋化工、海水綜合利用和海洋能開發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舟山船舶修造業,提升船舶修造水準,構建完整船舶修造產業鏈。積極構建舟山海洋旅游基地和浙東濱海旅游板塊,大力發展特色休閑漁業,大力打造舟山佛教旅游及象山開漁節旅游品牌,推進旅游資源陸海聯動,打造陸海共游的旅游模式,使之成長為浙江旅游新模式。

溫臺海洋經濟區與其他幾個區域的海洋經濟規模相比發展程度不足。與其他海洋經濟區的不同之處在于,民營經濟比較發達是溫臺海洋經濟區的主要經濟模式,該區域民營企業有很強的自主性,市場效率高,資金導向靈活,因此要充分利用民間資本開發海洋,這對開發海洋經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浙江海洋產業空間結構的優化還要完善海洋相關法律制度建設,創造良好的海洋開發投資環境,為發展海洋經濟提供綜合管理的制度保障。只有正確利用相應資源優勢,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注重改善產業布局,依托良好的政策環境,才能確保海洋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浙江統計局.2009年浙江統計年鑒[M].

[2]國家統計局.2007年中國海洋統計年鑒[J].

[3]宋欣茹.莊河市海洋產業空間布局研究[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06.

[4]張紅智.論我國海洋產業結構及其優化[J].海洋科技進展,2005(2).

篇(4)

生命起源于水,海洋就像生命的搖籃,更是旅游者的樂園,21世紀被稱為是海洋的世紀,我國經濟想要實現快速成長,離不開海洋經濟的助推作用。海洋文化旅游是海洋經濟的前奏,而靈魂是文化,離開了文化,旅游活動的開展變得寸步難行,注重海洋文化的建設,不僅有利于海洋文化旅游的發展,也在無形中培育著國民的海洋意識。

一、文獻檢索與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一)海洋文化和海洋旅游

曲金良教授對海洋文化做了如下表述:(1999)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由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同時也是人類文化的起源。對于海洋文化旅游來說,海洋文化是海洋旅游的重要載體,沒有文化的承載,旅游活動將變得商業利益化,沒有個性。張金忠等認為(2012),海洋文化包含五重內涵,分別是海洋民俗節慶文化、近代海洋戰爭歷史文化、海濱自然景觀文化、海洋主題公園文化、涉海工業文化。鄭巖在研究大連海洋文化時,將海洋文化分為(2013):海洋地質文化、海洋生態文化、海洋經濟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飲食文化、海洋科教文化、海洋軍事文化、海洋演藝文化、海洋體育文化。王東京認為海洋文化包括六個方面(2009),分別是:海洋民俗文化、海洋藝術、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歷史遺存、海洋科技知識、海洋飲食文化。

學者陳揚樂、王琳基于對旅游和海洋空間區域范圍的界定,將海洋旅游概念表述為(2009)旅游者離開自己慣常的環境前去海洋旅游區域進行的旅游,這里的海洋旅游區域不僅包括所有的海洋水體部分,還包括陸上以海洋氣候、海洋文化為主的地區。學者胡念望則認為(2014)除了海洋旅游之外,與其相關的還有濱海旅游、海島旅游、海岸帶旅游等相近的概念,這主要是針對范圍大小的不同,而在旅游的形式和群上,人們并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分。現在學者們都較為認同的是董玉明先生對海洋旅游的界定,他認為(2003)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以海洋為依托,以滿足人們精神和物質需求為目的而進行的海洋游覽、娛樂和度假等活動所產生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

外國學者Meriwether在研究海洋旅游時提出了(1991)平衡節約資源和沿海和海洋旅游的經濟發展的四個途徑,強調了海洋旅游的環境保護。Olivier Dehoorne 在研究海南海洋旅游資源和海洋文化的特點時,則從(2014)自然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和人文海洋文化旅游資源兩個方面來列舉海南的海洋文化旅游資源。

(二)文化旅游中存在的問題

鞏慧琴、鮑富元認為(2014)隨著近年來大眾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游客的大量涌入,導致對旅游資源持續利用的忽視,在獲取了經濟利益的同時給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造成海水污染、沙灘泥質化、生態系統失衡等問題。學者胡衛偉,王湖濱在研究舟山海洋文化旅游與開發策略時,發現(2006)目前舟山市的旅游業尚未形成明確的文化旅游開發指導思想和整體戰略規劃意識。莊大昌在研究南京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策略時,提出(2006)南京文化旅游存在資源開發的空間差異明顯和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深度與力度不平衡等問題。謝新#鄭立文在研究寧德市海洋文化旅游開發時,歸納了寧德市海洋文化旅游存在的問題有(2013)文化特色不夠明顯、資源優勢缺乏整合、閩臺優勢發揮不足、接待設施滯后薄弱等。劉勇發現制約山東海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因素有(2012):管理體制不暢、缺乏大局觀和聯合意識、開發同質化和淺層次嚴重、市場開發力度不足、旅游基礎配套設施短缺等。

(三)海洋文化旅游的未來發展趨勢

薛忠義、朱顏認為要在不久的未來實現海洋強國中國夢的內涵,其中包括(2014)生態海洋:通過行政、法律、經濟等多種手段,逐步形成有力促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結構、發展方式和消費模式;和諧海洋:秉持合作共贏的海洋外交方針。以“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和平友好、合作共贏”為方針,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和平海洋外交發展之路,使海洋成為沿海國家的合作之海、友誼之海。魏萍萍、孫靜認為(2012)海洋與內陸旅游有很多共同點與互補性, 利于旅游產業的一體化進程。并且提出了區域旅游一體化是當今世界旅游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地區旅游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柳禮奎在闡述區域發展時認為應當(2015)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充分利用一體化的政策利好拓展涉海旅游。

篇(5)

關鍵詞:海洋旅游存在問題對策

有經濟學家認為,21世紀將是海洋經濟的世紀,海洋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2008年我國海洋經濟實現產值12243億元,其中海洋旅游占28%,因此海洋旅游被專家視為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部分。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突現了一些問題,應加強對其管理和科學引導,使其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海洋旅游的涵義及其積極影響

海洋旅游是指以海島、海濱、海岸以及海面為活動范圍的旅游活動,它是與陸地旅游相對而言的。游客可在海上觀看日出日落,開展劃船、海水浴,以及各種體育和探險項目,如游泳、潛水、沖浪、釣魚、馳帆、賽艇等。自上世紀80年代末海洋旅游的發展受到國內外旅游專家學者的關注,在我國,海洋旅游發展的地位、重要性日益顯著,海洋旅游對旅游目的地建設的貢獻日益強大。海洋旅游業成為絕大多數海洋旅游目的的支柱產業,為海洋旅游目的地創造了重大的經濟價值,為海洋城市的經濟建設保駕護航;提升了海洋旅游目的地知名度,為海洋旅游城市提供了廣闊的就業途徑。

二、目前我國發展海洋旅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海洋旅游項目不夠豐富,海洋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有待于進一步加大

目前,我國的海洋旅游項目主要有海上觀光、沙灘休閑娛樂、海濱浴場等一些小項目。這些項目的成功開發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海洋文化內涵,促進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海洋旅游要想達到一定的規模,僅靠這幾個項目是不夠的,在海洋旅游資源開發方面必須進一步加大力度,向海岸景觀要效益,向海島景觀要效益,向海上景觀要效益,向海底景觀要效益,全方位、立體化地利用好各種海洋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優勢,創造海洋旅游的規模效益。

(二)濱海旅游城市的合作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至今為止經濟發展強調的都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而沒有充分認識到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合作所形成的區域經濟的影響力。通過地區之間的合作,可以達到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的功效,同時也是區域旅游發展的保障。例如,蓬萊可以充分利用長島的島嶼優勢豐富的自己的海洋旅游資源,在合作中長島可以借助蓬萊巨大的旅游市場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形成旅游經濟的雙贏局面。

(三)北方濱海城市的旅游業淡季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如何做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研究

由于北方地區氣候等方面的原因,游客大多選擇在4-10月份來北方進行海上旅游觀光、游泳、潛水、沖浪、釣魚、賽艇等一些旅游活動。而在其它月份的旅游淡季游客數量相對較少。如何解決旅游淡旺季問題,做到“淡季有活動、旺季有”,使海洋旅游資源在淡季對游客同樣具有吸引力,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加強研究。

(四)在發展過程中,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有待進一步確立

海洋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寶庫,我們在充分開發利用海洋的同時,更需要重視海洋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現實中,海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政策沒有得到應有的實施,海洋旅游業的發展前景令人擔憂。

三、加快我國海洋旅游發展的建議和探討

(一)發揮優勢,整合資源,不斷豐富海洋旅游項目

在開展傳統旅游項目(海上觀看日出日落,開展劃船、海水浴)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開發出適合市場需求的旅游產品和活動。比如:(1)參與性、刺激性和娛樂性強的海洋體育競技旅游項目。可以發展海釣、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沖浪、滑水、劃船、水上飛機和沙灘足球、沙灘排球等運動;(2)海洋康樂服務項目。娛樂是當代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游艇俱樂部會員生活中的一塊重要空間。在游艇俱樂部可以建造和完善具有現代氣息的舞廳、卡拉OK廳、高檔夜總會等來豐富海洋夜生活文化旅游,更能營造海洋文化內涵的夜生活氛圍;(3)海洋食文化旅游產品。品嘗風味餐飲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內容,具有海味特色的食文化應該成為吸引游客的旅游資源。海域盛產鮑魚、對蝦、海參等各種海珍品,用這些海產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風味的海鮮佳肴。食”是旅游的主要內容之一,但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其目的不僅為大飽口福,更重要的是體會異國、異地的風情與文化;(4)加大水下潛艇觀光旅游項目的開發 。海上的秀美景色早已為世人所目睹,海底到底是什么樣呢?水下潛艇觀光無疑對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我國能開展水下潛艇觀光旅游項目城市還很少,還沒有普及。我們應抓住機遇開展水下潛艇觀光旅游,為旅游業增加一個新的熱點項目。另外,我們在增加旅游項目時應充分考慮目前存在的淡季問題,能夠開發出合適淡季開展的旅游項目來。

(二)加強區域合作,優勢互補,以點帶面

各濱海城市在發展海洋旅游方面應通力合作,實現共贏。比如蓬萊和長島雙方應該在旅游業的發展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特別是在對長島的島嶼資源開發方面,更應該開展深入、有力的合作。蓬萊可以借助長島的島嶼資源開發豐富自己的海洋旅游資源,長島也可以借助蓬萊巨大的旅游市場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形成旅游經濟的雙贏局面。就全國而言,可以形成渤海旅游圈、黃海旅游圈、東海旅游圈 、南海旅游圈。

(三)劃分淡旺季重點促銷區域,強化旅游宣傳促銷工作針對性

要想解決旅游的淡季問題,首先在旅游項目上要豐富多彩,讓游客淡季有的玩,有的看。比如,夏季有海洋旅游的海岸和海島自然景觀資源,冬季有海洋旅游的室內人文海洋景觀資源,如海洋極地世界和室內海水浴場等。另一方面,在旅游促銷方面,可以根據季節的不同,劃分區域、突出重點進行宣傳。如旅游旺季可以內陸地區為宣傳重點,讓久居內陸的人們親身體會大海帶來的無窮的樂趣;旅游淡季可以沿海地區為宣傳重點,讓常年生活在海邊的人們體驗到冬季在海水中嬉戲的享受和觀賞海洋極地動物帶來的樂趣,做到“淡季有活動、旺季有、年年有創新”,有效地解決淡旺季海洋旅游旅客嚴重失衡的問題。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關于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的新戰略思想。

(四)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

可持續發展旅游是指不損壞具有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而進行的一種開發,在利用旅游資源的同時采用保護資源的管理方法,使旅游資源不僅在我們這一代,而且能夠世世代代地連續保存使用下去。在開發海洋旅游時應遵循(1)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正確處理好海洋自然景觀的保護、研究、利用的關系;保持海洋旅游區的地方特色,維護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2)不在脆弱敏感的海洋生態區域內建筑住宿設施,尤其要禁止挖山填海建飯店,防止各種人為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不得已在海洋區域內建筑住宿設施時,要以方便簡潔為主,采用節能設備,不將生活污水排放入大海,所使用的生活能源不應給周圍的海洋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3)研究海洋自然保護區的環境容量,防止超負載地接待旅游者,實施“旅游預報”制度,達到控制和阻止過度使用海洋旅游資源的目的;(4)依靠現代科學技術,汲取國外先進經驗,以海洋旅游市場為導向,防止剩余供給的現象出現,充分挖掘海洋旅游的潛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旅游新格局。

參考文獻:

[1]保繼剛等.旅游開發研究――原理.方法.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2]保繼剛等.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3]王雷亭.旅游規劃的市場分析[M].濟南:齊魯書社.2003:10-12.

篇(6)

中圖分類號:P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8-0031-02

1.引言

海洋是地球的主體,占據了地球絕大部分空間,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資源寶庫,是未來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聯合國《21世紀議程》提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因此,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面對著海洋生態利用與保護的諸多沖突,如何正確處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可忽視的不和諧關系、合理開發與保護海洋資源、共同構建海洋生態文明就顯得尤為重要。

2.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意義

2.1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海洋經濟發展的現實訴求

海洋經濟的發展必須依賴于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自21世紀以來,我國對于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斷加大,給我國海洋經濟帶來飛速發展的同時,也使得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原有生態系統保護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如果只顧及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海洋生態文明的建設,那么最終得到的這種所謂經濟發展也只能是鏡花水月的表象而已,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長此以往,帶來的只能是生態系統的失衡,進而殃及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而且這種局面已經顯現,并呈加劇之勢。所以想要獲得長久而有效的經濟發展,就必須強化資源保護意識,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加快海洋產業的轉型升級,全面推進海洋生態文明的建設,實現“用海護海再用海一再護海”的一體化建設,在保證海洋經濟高效發展的同時,保護好海洋資源,從而使海洋經濟發展獲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2.2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統籌協調發展的內在需求

“協調”是發展的根本,也是黨的“十”報告中對經濟發展提出的硬性要求。人依賴自然,自然也會依賴人,如果人類只知道利用自然而不知道保護自然,那么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賴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導致環境惡化,終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而海洋生態環境作為自然生態環境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只有與之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全面推進海洋生態文明的建設,才能做到海洋資源循環利用,實現人海共贏,進一步推進未來社會的良性發展。

2.3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改變我國資源環境現狀的急迫要求

盡管我國幅員遼闊、物藏豐富,但作為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人均礦產資源、人均能源儲量及野生動植物和海洋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與此同時,當前我國資源環境建設的現狀也不容樂觀:總體環境在惡化,局部環境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環速度,生態赤字在逐漸擴大。在這樣的狀況之下,保護并改善生態環境,推動人類與自然環境特別是作為生命之源的海洋協調發展迫在眉睫。只有全面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我國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才能改善我國當前資源環境所面臨的嚴峻形勢,緩解我國生態建設中所存在的矛盾。

3.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的好壞,主要取決于人類社會、科技、經濟等發展活動對于海洋的影響程度,特別是在沿海地區、近岸海域,人類活動的加劇尤其容易引起海域生態環境惡化,導致人海關系惡性循環。20世紀60年代之前,我國海域生態尚屬正常,70年代以來,由于現代工業、農業、養殖業及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導致我國海域生態環境已經面臨重要的問題。

3.1臨海地區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帶來的近岸海域陸源污染程度較高的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部分沿海地區,特別是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近海海域污染物超標現象嚴重,海水的污染重度遠遠超過海域的自凈能力。分析近岸海域污染物超標的原因,一是在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帶來臨海工業與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人們生態意識的薄弱,導致了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提高;再者便是傳統的海產養殖業迅速發展,造成了近岸海域新污染,在某些海水養殖業發達的地區,養殖業的自身污染已成為近岸海水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再加上圍民生態意識的薄弱,近岸海域生態環境總體形勢不容樂觀。

3.2產業鏈結構更新緩慢帶來的海洋資源過度開發的問

海洋資源涵蓋海底礦產、海洋航運和港口、海洋能、海水及海水化學、海洋旅游、海洋生物等資源。近年來,我國海洋資源開采領域及開發規模不斷擴張,資源利用更加高效,但仍就面臨著許多問題,制約著人海關系的良性循環和海洋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其中最為嚴重的問題應屬對海洋資源不計后果的過度開發問題。因為說到底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鏈條上仍舊是一個地位較低的國家,產業鏈結構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對于自然資源的依賴性非常強,這樣的現狀極大的遏制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也造成了我國自然資源的開發過度,環境日漸惡化。雖說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但自然資源畢竟是有限的,不能總是“吃老本”。近些年來,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并開始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使得資源的過度開發問題得到了一些解決,但總體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3.3科學技術落后帶來的海洋資源利用率低下的問題

2015年第4屆世界海洋大會在青島舉辦,與往年不同的是,這一屆海洋大會的科技展示區相比從前更加趨向于對海洋保護與海洋資源高效利用方面的創新技術進行展示,由此可以看出創新型、節約型的海洋開發利用技術越來越受到青睞,而海洋科學技術創新儼然也已經成為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然而,通過先進技術的展示,我們不得不承認,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的技術創新仍顯落后,受技術、管理等因素制約,我國海洋資源總體開發能力不高,許多資源開發與利用技術仍舊處在設計與建設階段,尚未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與此同時,由于當前科技水平的限制,資源的開采和利用過程中也造成大量的浪費。資源利用率的低下,已成為制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4.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

4.1推進海洋科技創新,科技興海

海洋資源開采技術的落后一直是我國推進海洋生態建設過程中的重大阻礙,技術革新的滯后性造成了嚴重的自然環境惡化與資源的不必要浪費。由此可見,我國還需要加大創新力度,倡導科技興海,提高海洋科技創新水平,以此改善當前因科技落后而導致的海洋資源能源浪費嚴重的問題。與此同時,加快扶持培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海洋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擇優發展新型高端臨海產業,盡快形成綠色環保低碳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4.2構建合理的海洋綜合管理體系,加快推進海洋產業鏈結構的轉型升級

突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并不是不要發展,也不能簡單地理解成只大力改善環境,而是要從海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海洋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海洋經濟持續高效發展等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也就是生態、發展兩手抓,構建一種合理的發展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嚴格實施海洋功能區域規劃以及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建立健全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與評估系統,綜合推進用海護海工作中,各相關部門的監察與協調工作機制的建設,構建合理的海洋綜合管理體制,從根本上提升用海護海工作的效率水平。同時積極創新我國海洋資源的開發管理方式,加快構建與扶持創新型臨海產業,擇優發展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新興產業,以此來推動我國海洋產業鏈的升級,進而改善我國在世界經濟鏈上的地位。

4.3提高國民的海洋生態意識

其實無論是在海洋生態文明還是陸地生態文明的構建過程中,人們自身的道德文明意識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說是生態文明建設中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一個環節。因為如果人們生態文明觀念淡薄,就不可能從根本上遏制海洋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的現狀。可以這么說:公民缺乏生態意識是導致現代生態狀況不容樂觀的根本原岡之一。因此,要大力培養公民的海洋生態憂患意識、海洋生態價值意識、海洋生態道德意識和海洋生態責任意識,在全社會形成“用海護海,人人有責”的良好風氣和氛圍。

4.4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堅持開發與保護并舉的方針

篇(7)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平安和諧穩定的沿海及海洋環境為目標,以深化“平安海區”建設為載體,通過開展“清港”專項行動,有效解決影響我鎮海區平安穩定,阻礙海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夯實海區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基層基礎,切實提高海區社會管理能力水平,為加快推進我鎮海洋經濟發展,建設海洋經濟強鎮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行動重點

(一)排查化解涉海涉漁矛盾糾紛。深入排查海洋及沿海區域存在的矛盾糾紛和不穩定因素,建立海上矛盾糾紛多元排查化解機制,妥善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和不穩定因素,行動期間,各村各部門要組織精干力量,對當前我鎮海區存在的漁業資源爭奪、漁場錨地爭搶、商漁船碰撞,以及海砂禁采等引發的矛盾糾紛和不穩定因素開展專項排查行動,摸清問題底數,落實穩控措施,加強預測預警和應急措施建設,防止發生各類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及安全生產事故。

(二)整治社會管理突出問題。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整治社會管理突出問題,提高專項行動實際成效。切實整治違規生產作業,“越界”捕撈,砂石、危險品海上運輸、過駁,違法違規圍填海、侵占海岸線及沖灘作業,向灘涂、規劃水域傾倒建筑垃圾或廢料,非客船載運休閑旅游觀光者及船舶航路交叉等影響海域安全穩定和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努力提高社會管理水平。

(三)治理海事漁霸事安全隱患。結合區域實際,加強海上各類船舶及作業人員的管理,加強船舶出海作業和碼頭、橋梁、海上施工工地的管理,重點加強三無船舶、小型船舶檢查,切實消除海區存在的治安、安全隱患,堅決防止重大海損及傷亡事故的發生。

(四)嚴厲打擊犯罪。針對突出問題,組織嚴打整治,依法嚴厲打擊海上走私、盜竊、侵占等各類刑事治安案件,嚴肅查處非法成品油買賣,海上采砂,在主航道、碼頭作業區、錨地、避風港、橋梁等交通設施周圍布設網具等違法行為,以及其他破壞海上生產和公共設施,擾亂海洋開發秩序的違法犯罪活動,有效遏制違法犯罪案件多發勢頭,切實維護海區平安穩定。

三、行動時間步驟

“清港”集中行動總體上分四個階段進行:

(一)動員部署階段(4月下旬):成立領導小組,召集各成員單位研究制訂具體工作方案。

(二)排查整治階段(4月下旬至多月底):深入排查沿海治安突出問題,掌握各類基礎資料的底數。通過對重點海域進行整治,做到打防并舉,標本兼治,力求工作取得實效。

(三)建章立制階段(5月底至6月中下旬):針對排查整治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認真進行梳理分析,找準存在問題的源頭,強化源頭治理,重點在管理體制、工作機制等方面進行探索,形成創新工作舉措,固化長效工作機制,鞏固提高行動實效。

(四)總結驗收階段(6月下旬):對各項工作進行總結評估,形成總結材料,對好的做法及時總結提煉,形成長效機制。

四、行動組織和要求

篇(8)

關鍵詞: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制度供給;戰略規劃

Key words: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institutional supply;strategic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29-0004-03

0 引言

制度供給對區域經濟發展有著較強的導向和催化作用,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戰略規劃和優惠政策的制定是為了滿足區域發展的制度需求,使得制度供給和制度需求處于一種均衡狀態。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以下簡稱藍區)的建立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代表了政府與時俱進的一種制度供給創新。目前,關于藍區制度供給方面的相關研究,李增剛和蘭志紅[1]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提出了發展藍色經濟需要制度和技術的雙重創新;孟慶武等[2]從財政金融、科技人才和政策支持等三方面構建了促進藍區發展的社會支撐條件;王佃利和梁帥[3]創新性地提出了網絡化治理模式,構建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合作網絡應對藍區的“跨界”問題,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徐加明[4]提出了構建藍區內部產業統籌發展的制度保障,助力藍色產業的發展;韓立民和于會娟[5]為較好地應對藍色經濟中的市場失靈問題,從政策規劃引導、公共物品供給、發展軟環境的營造及關鍵技術研發等角度總結了政府在藍區建設中應發揮的作用。

1 藍區制度供給歷程及存在的問題

藍區自建立以來,在各級政府政策層面上提供了多項制度供給,如表1所示。

通過分析藍區的制度供給歷程(表1)發現,其制度供給方面尚存在以下問題:

①缺乏合作聯動機制。因行政區劃的存在,使得藍區7市成為幾個分散發展的海洋經濟區,各地政府各自為政,導致產業同構現象較明顯,重復建設導致了資源的浪費。

②融資制度不完善。由于社會融資力度不夠,風險投資機制不完善,阻礙了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海洋經濟領域,融資難度較大。

③海洋立法不足,執法不力。缺乏綜合性的法律體系和明確的技術標準來解決出現的各種海洋問題,法律可操作性不強;執行海洋法的過程中,相關政府部門的分工不夠明確,導致解決某些海洋問題存在管理沖突和管理空白的問題。

④海洋科技創新和激勵制度缺乏。因缺少相關政策激勵,現有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程度較低;實用技能型人才較少,科研項目與市場脫節。

⑤缺乏海洋產業引導政策。目前,海洋產業仍以傳統產業為主,尚缺少海洋高端產業;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基礎薄弱,需要加強支持和扶持。

2 我國其他沿海經濟區的制度借鑒

近年來,我國沿海各省市海洋經濟發展迅猛,國家和各級政府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的制度供給,支持其海洋經濟的發展,如表2所示。

通過分析我國各沿海經濟區的制度供給,發現它們存在多方面的共性:

①總體規劃。各經濟區均通過出臺包含經濟區范圍、空間布局、區域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產業政策、發展機制等方面的總體規劃,為其發展提供依據。

②財稅、金融和科技政策。國家均給予各經濟區財政扶持、稅收優惠或專項補助,并鼓勵金融改革。同時,各地方政府會出臺金融、稅收等相關優惠政策,扶持企業發展;并出臺了一系列的科技創新優惠政策,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發展。

③土地優惠政策。國家要求各經濟區制定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并對國家重點支持的產業和符合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的項目,給予土地利用方面的支持和政策傾斜。

④產業支持政策。國家鼓勵各經濟區大力發展海洋新興產業,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要求各經濟區注重調整和優化海洋產業空間布局,確定區域產業定位和產業分工;鼓勵各經濟區積極發展臨港產業,支持海洋優勢產業集聚,建立特色產業基地和優勢產業園區。

3 藍區發展制度供給建議

3.1 財政金融和稅收政策支持

①積極爭取政府的財政支持。藍區作為國家級的發展規劃區,國家應加大財政傾斜力度,積極爭取更多的國家研發資金投向藍區;為區域內符合國家政策的高科技型海洋經濟產業爭取財政專項補助,大力支持其發展。在地方政府層面上,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爭取國家的批準,引導資金優先支持藍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產業發展;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進行金融體制創新,結合地區具體特點開展金融創新的先試先行,積極引進各類金融機構,發展新興金融組織,健全海洋金融體系,健全地方金融服務監管協調機制,完善對金融機構的考核激勵體系,加大考核力度。

②實施稅收支持政策。

通過實施優惠性稅收政策,推動藍色產業發展和產業集聚。對發展鼓勵類產業的外資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可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符合國家發展政策的企業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給予一定時期的返還或者減半征收的優惠;比照東北老工業基地,對藍區的內資企業予以提高計稅工資標準的優惠;對企業固定資產及無形資產給予加速折舊的優惠政策;對經濟區內部的金融企業給予資金補助,對其購置或租用的辦公用地實施補助補貼。

③強化融資體系建設。

完善融資體系,拓寬融資渠道,增加社會融資的力度,逐步形成以政府財政為主、銀行支持、民間資本注入的格局。構建藍區的融資體系,在吸引銀行等金融機構入駐藍區的同時鼓勵其增加投資,政府可以為銀行的支持建設類貸款的新增額提供風險補償,降低其運營風險,加大其對藍色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提倡藍色信貸,即圍繞藍色經濟開展專項信貸業務,設立藍色經濟發展的專項基金。發揮民間資本和外資的優勢,設立小額貸款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為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提供長期資金來源;擴大外商投資的領域和范圍,優化投資環境,給予稅收優惠。積極鼓勵發展潛力較大的中小企業上市融資,加大政策的引導和扶持的力度,可以對擬上市的企業實行貼息貸款支持,同時對于為貼息貸款提供擔保的擔保公司給予風險補貼;對于已經進入上市輔導期的企業,給予前期費用資金墊付支持,從而確保其能夠成功上市融資。

3.2 產業及基礎項目建設支持政策

①實施產業支持政策。

藍區建設的重點應突出藍色產業發展及產業園區的建設,藍區的優質產業和項目應優先納入省級發展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除提供資金支持外,還要從稅收優惠、貸款貼息及土地利用等方面給予傾斜性政策支持;通過產業園區的構建實現產業集群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加強對藍區內部各市的產業發展的規劃引導,各市應利用其資源和技術等比較優勢,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實現產業錯位發展,避免產業同構和資源浪費。

②支持區域內部基礎項目及港口的建設。

完善交通設施,打破地域限制和行政壁壘,為區域內部資源和要素的流動及配置提供良好的硬件條件;對于重點發展的產業及市政、水利等基礎建設項目,可列入省市重點項目計劃,爭取國家立項項目支持,給予專項資金和政策支持。港口是連接腹地與海洋、實現海陸一體化的門戶,因此港口建設作為藍區建設的重要方面,必須加強規劃引導。推進青島港依托保稅港區建設自由貿易港,努力發展成為北方的航運中心;日照港作為藍區的另一大港,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實現“區港合一”;加快其他港口建設,提高港口吞吐能力,構建具有競爭力的港口群。完善集裝箱的物流網絡和現代物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物流信息平臺,加強區域內部物流的分工與合作,大力推廣生態航運。

3.3 科技與人才的政策支持

①加強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大力發展海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快高端專業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可通過解決其戶口或者提供居住證、獎勵個人所繳納的工薪收入所得稅地方分享部分來支付其在藍區購買商品房、汽車或參加專業培訓費等具體的優惠措施來吸引國內外人才的流入,構建人才本土化與外來相結合的機制。

②構建政產學研聯盟,加強藍色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

政產學研聯盟的建設將政府、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等經濟主體聯合起來,借助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科研能力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創新,為企業發展提供動力,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政府為各參與方提供政策支持,引導各主體之間的合作,推動聯盟的正常運作。

③加大對于科技創新的獎勵力度。

設立專項科研獎勵經費,鼓勵科學及技術的發明創新。對于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給予獎勵,提高科研機構及企業的創新積極性。

3.4 相關配套政策支持

①完善地方政府的協作機制,實行網絡化治理。

建立地方政府協作機制,淡化行政邊界,加強地方政府協同管理,制定統一的制度框架及利益協調機制,協調分配各地區的利益;營造良好的發展軟環境,降低區域間的交易成本,加快各區域間要素的流動和配置,推動區域內部合作交流。為了更好地應對“跨界”問題,建立專門的海洋經濟管理機構實行網絡化治理。

②實施環境保護約束機制。

通過構建海洋生態保護機制達到生態保護和生態恢復的目的;構建海洋環境保護聯動機制,政府牽頭、多渠道、多方面地籌集環保資金;制定相關的政策來鼓勵環保產業的發展、限制高污染產業的入駐;實行環保責任制,通過法律、輿論及各方面的監督,共同維持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

③完善法律體系。

法律是發展海洋經濟、建設藍區的重要保障,將與藍色經濟相關的產業政策上升為法律,實現產業政策的法制化;強化海洋環境保護,加大對海洋污染的處罰力度;制定細致完善的法律,界定海洋資源公共物品的屬性,明確相關的技術標準,提高海洋法律的可操作性,為藍區的管理及資源開發提供法律依據。

參考文獻:

[1]李增剛,蘭志紅.實施藍色經濟戰略需要制度和技術的雙重創新[J].理論學刊,2010(10):40-42.

[2]孟慶武,王萍,孫吉亭.藍色經濟發展的社會支撐條件研究[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4):86-91.

篇(9)

寧波在發展海洋經濟過程中存在著海洋漁業轉向民間借貸、商業銀行對海洋經濟信貸投放積極性不高、資金供需雙方矛盾突出等問題。如何為寧波發展海洋經濟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將是本課題主要研究的問題。

一、寧波市海洋經濟發展和金融支持現狀

(一)寧波市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寧波市海域總面積為9758平方公里,岸線總長為1562公里;其中大陸岸線為788公里,島嶼岸線為774公里,占全省海岸線的三分之一,發展海洋經濟條件得天獨厚。

寧波擁有潮間帶灘涂面積約10.4萬公頃,面積之大居浙江省首位,圍涂造地和從事養殖的開發條件優越,是寧波建設沿海工業區的重要后備土地資源,可直接用于養殖的約1.87萬公頃。擁有10米以上的淺海面積約7.67萬公頃,其中可直接養殖面積約3300公頃。近年來 ,寧波市海洋經濟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 海洋漁業、 海洋旅游、 海洋交通運輸業、 海洋船舶工業和海洋工程建筑業、 海洋生物醫藥業、 海水綜合利用業等傳統和新興產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2010年,全市海洋經濟增加值達到806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6%;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4.1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300萬標箱,分別居全球第4位和第6位;實現臨港工業產值超7000億元,進出口總額829億元,大宗商品交易額2000億元,形成了自南而北百里臨港產業帶。2011年上半年寧波海洋經濟總產值達1614.4億元,實現增加值431.8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5.9%;海洋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12.3%,高于全市經濟增速兩個百分點。

(二) 寧波市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2010年末,僅奉化海洋業信貸資金超過4.2億元人民幣, 主要形式為漁船抵押貸款和農戶聯保信貸,其中約有440艘漁船進行了抵押貸款,共計達1.9億元人民幣以上。中國工商銀行寧波分行近年來加大了對寧波海洋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僅向寧波海洋漁業、海洋運輸業、海洋石油天然氣業、濱海旅游業、沿海造船業中的103家企業發放的貸款余額就達151.98億元,并為寧波臨海、臨港開發區等海洋經濟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貸款11.06億元。從調查情況看,寧波市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如下:

1.海洋經濟概念備受追捧,直接投資和境外融資大幅增加。受益于寧波市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和雄厚的經濟基礎,看中海洋經濟蘊藏的巨大商機,一些風投機構和世界500強企業紛紛投資浙江的海洋經濟項目。2011年11月11日,首屆中國海洋經濟投資洽談會在寧波成功舉行,約有3600億涉海項目簽約。

2.政府扶持海洋經濟發展。鑒于發展海洋產業周期長,企業勢必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而目前銀根緊縮,企業貸款較難。政府通過私募的方式,從民間募集資金,寧波市將發起設立總規模達100億元的海洋產業基金,這筆基金將投向好的海洋產業項目,從而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3.海洋漁業轉向民間借貸。一是海水捕撈業萎縮,相關漁戶紛紛轉型。近年來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雙重影響,作為傳統海洋作業模式的海洋捕撈業每況愈下。 漁民從事海洋捕撈的經濟效益大幅降低,迫使不少漁民或“棄海務農”,或“棄船經商”。二是近海養殖業企業和個體戶間民間借貸行為增加。

二、寧波市發展海洋經濟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問題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寧波市海洋經濟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突出表現在金融業對海洋漁業發展支持總量不大,力度有限,資金供需雙方矛盾突出,弱化了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效果。

(一)銀行信貸存在風險

盲目擴張海水養殖規模,追求短期效益,造成海洋資源的嚴重破壞。上世紀90年代末寧波市部分海域海水養殖業規模呈現了膨脹式發展態勢,在缺乏科學的管理經驗和管理人才的環境下,刻意追求和索取短期效益,無節制地利用海水資源,在海養面積急劇翻番的同時, 造成了海洋資源的嚴重破壞,海水養殖業嚴重虧損甚至倒閉,銀行投入的信貸資金也因此形成風險,與此同時,涉海保險發展不足,降低了貸款的融資保障。

(二)貸款期限和額度與海洋漁業生產需求不相適應

銀行貸款一般為1年以內3 萬元以下。從海水養殖業來看,生產周期一般在2-5 年,資金需求少則幾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或幾百萬元,養殖戶按期歸還貸款存在較大壓力。

(三)銀行貸款利率偏高,抑制了貸款需求,貸款手續較繁瑣,效率不高

從事海洋漁業的農戶和企業抵押、擔保不足,風險程度較高與相關保險業發展滯后并存, 影響了銀行放貸的積極性。為保證貸款安全,目前銀行發放的貸款多為擔保和質押的方式,由于海區使用權、收益權受到諸多政策法規的約束,抵押融資受到較大限制,其海產品若作為貸款抵押物其自然風險大,又缺乏法律保障,貸款方式的單一嚴重堵塞了海水養殖戶的融資渠道。

三、寧波市發展海洋經濟的金融支持政策建議

發展海洋經濟要以規劃為先導, 以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為動力, 以港口城市為依托, 以拓寬融資渠道為突破口, 加快海洋資源綜合開發, 加強海洋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針對寧波市發展海洋經濟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就政府層面而言,應實行政策傾斜,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在選擇重點開發項目和投入資金時,向海洋油氣加工、海洋旅游、海洋運輸等產業傾斜;對重點海洋產業立項進行財政補助;對海洋工業集團在資金、用地、項目合作等方面給予各種優惠政策;鼓勵投資,減免稅收,以貸款貼息政策大力扶持中小海洋工業企業的發展等;發展政策性保險,針對海洋產業發展中的風險集中和不可控問題,以政策性保險扶持和推廣海洋產業,通過政府的信用擔保和資金支持,來分散海洋產業風險。

(二)降低涉海產業融資門檻,增加貸款額度

例如,通過政策性銀行向海洋產業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或提供比正常分期償還期限長的貸款。建立涉海產業發展基金,為涉海經濟提供貸款貼息支持。

(三)發展多層次金融市場,拓寬海洋產業融資渠道

篇(10)

中圖分類號:K928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海洋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面積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區的現狀也成為了影響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探討我國海洋自然保護區現存問題,并提出解決的辦法非常有必要。

二、我國海洋自然保護區問題研究的必要性

海洋生物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潛在的價值,是人類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實現條件。中國海域遼闊,海岸線漫長,海洋環境多樣,其海洋生物資源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對海洋開發利用強度日益增大,陸源污染不斷加劇,中國生物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面臨嚴重威脅。為保護海洋生物資源和特殊生境,我國建立了海洋自然保護區制度,依法把一定面積的海岸、河口、島嶼、濕地或海域劃分出來,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研究和實踐證實,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自然環境的有效途徑。

三、我國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類型單一,分布不均。眾所周知,只有保護區類型多樣齊全,才能做到全面、系統保護海洋環境和資源。但是我國海洋自然保護區卻明顯表現出類型較單一的特點。在數量上,已經建成的108個海洋自然保護區中,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保護區數量為53個,野生動物海洋自然保護區38個,而其他各種類型的海洋自然保護區總數量才16個。在保護對象上,已經建立的海洋自然保護區多以紅樹林、珊瑚礁、河口濕地、海島生態中的野生動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而生物多樣性和非生物資源等類型的保護區很少。

2、保護區建設管理資金缺乏。資金是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的物質基礎,資金不足直接影響保護區人才的引進和科研工作的開展,也影響到保護區基礎設施的建設。不解決好資金難題,建設質量較高的海洋自然保護區將是一句空話。經費不足問題是目前包括自然保護區建設較好的發達國家在內的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我國海洋自然保護區經費大多數是來自當地政府,國家級保護區的一部分經費來自國家撥款,國家對地方海洋自然保護區很少撥款或不撥款。這就決定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和限制自然保護區的經費來源,當地政府的行為和對保護區建設的態度直接影響了保護區的建設。

3、管理體制不夠合理。我國海洋自然保護區實行綜合管理和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體制。國家海洋局負責海洋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和建設,海洋、林業、環保、農業、國土等部門分別管理各種不同類型的海洋自然保護區。并且在同一個保護區內,各種管理職能也由不同部門行使。這樣,各部門都從本部門的利益考慮,分頭管理,各自為政,會出現相互爭權或相互推卸責任的現象。這些部門分別制定用海計劃和工作方案,相互之間溝通較少。他們依靠單純的行業管理很難解決保護區復雜的綜合性的問題,這種管理模式很難使各部門從生態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制定規劃,管理保護區,不利于保護區的管理。

四、海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策略

1、理順保護區管理體制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實行統一管理。從長遠看,我國也應該改變保護區管理體制,對保護區的管理機構重新進行行政定位,實行統一管理,徹底解決多部門分割管理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國家環保總局與林業、農業、國土資源、水利、海洋等分管部門是平行機構,不利于協調管理工作。因此建議集思廣益,逐步建立起國務院直屬的統一管理自然保護區的專門機構,各級政府也應該設立相應管理體系,使這些部門之中有著很好的相互溝通及協調,并且在很大的范圍內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從而更加有效地開展管理工作。

體制變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短期內多部門共管海洋保護區的體制弊端難以得到徹底解決,因此在綜合管理部門協調各部門工作的同時,由海洋部門負責組織管理在海洋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的全部活動,以此盡量減弱現有體制的弊端。同時,針對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建議把保護區建設成績納入地方政府工作績效的考核內容。以提高地方政府建設和發展保護區的積極性,改變目前我國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依靠法律被動發展的局面。

2、改善經費不足問題

海洋保護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性系統工程,需要投入的資金較多。因此,必須廣辟資金來源,多渠道增加海洋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投入。在經費問題上,國家應實行“政府為主,多方參與”的原則。

解決保護區經費短缺的難題不能僅靠政府投入,保護區本身也要尋求自養的途徑。與其他自然保護區一樣對海洋自然保護區的資源價值進行合理利用,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解決保護區經費不足的問題這在實踐和理論上來說都是可行的。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曾經用消減經費的辦法鼓勵國家公園自我創收解決部分所需的經費,但對創收比例有一定的控制,如加拿大總體控制在25%,另外75%由國家撥款。我國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時也應發揮保護區自我創收的能力,利用保護區的經濟價值,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

3、補充和完善海洋自然保護區總體布局規劃

逐步增加海洋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增加海洋自然保護區數量,滿足海洋珍稀瀕危物種及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的需要,調整海洋保護區類型結構,抓緊建立一批既能反映各氣候帶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和近海、島嶼、河口海岸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又能體現熱帶特有的珊瑚礁、紅樹林群落分布區生態系特點的各種生態系統和物種類型的海洋自然保護區,以及有特殊意義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類型的海洋自然保護區。在全面規劃建設涵蓋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址、地質地貌、種質資源、珍稀瀕危物種、濕地等類型保護區的基礎上,要加快對具有重要價值、受破壞嚴重的“三場一通道”、珍稀瀕危物種、近海海洋生態系統(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濕地)等水域實行保護,盡快劃建一批自然保護區,實行搶救性保護,重要區域盡快升級。在布局上要注意彌補空缺,完善已有的自然保護區網絡和體系。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想徹底解決我國海洋自然保護區現存的問題,就要分析問題存在的根源,進而有針對性的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應對解決,這樣才能夠真正有效的解決海洋自然保護區存在的問題。

上一篇: 土地征收補償的法律 下一篇: 傳統文化綜述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色性视频在线 | 伊伊久久综在合线视 | 亚洲a√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2区3区乱码在线 | 亚洲中文字永久幕乱码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