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7 16:16: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校科研獎勵辦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為此,西安科技大學在科研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積極吸納企業資金和社會資源參與學校科研產業,以學校為主體,全面承擔校企合作項目,組織聯合攻關,有效推動了該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研基地的建設步伐,帶動了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
值本刊記者深入陜西進行地方高校科研產業專題報道之機,西安科技大學主管科研產業工作的盧建軍副校長,向記者娓娓道出了該校科研產業工作的創新做法及成功經驗。
“雙歸屬”與導向差異
當前,產學研一體化被視為高校科研產業發展的可行途徑和基本方向,不斷探索適合各高校科研產業發展的具體模式成為高校科研產業工作的關鍵所在。
盧建軍認為,在高校、企業、社會間構建平滑的產學研一體化的科研產業發展模式,必須明確高校科研工作與企業科研工作的導向差異。盧將這種差異歸納為高校與企業間涇渭分明的“雙歸屬”差異。
在盧建軍看來,高校與企業在科研工作中,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雙歸屬”。所謂“雙歸屬”,對高校而言,是指長期以來,高校科研工作主要以學術成果和科技獎勵為導向,缺乏市場意識和效益觀念;對企業而言,是指企業的科研需要主要以市場和成本為導向,著眼于生產效益與效率的提高。
以學術成果和科技獎勵導向的高校科研“雙歸屬”與以市場和成本為導向的企業科研“雙歸屬”,使得企業與高校間的產學研銜接步履維艱。為此,欲消除企業與高校間的銜接障礙,必須改變當前高校科研工作的“雙歸屬”導向。
據了解,為改變高校科研工作的傳統導向,近年來,西安科技大學出臺了科研教學成果獎勵辦法和校內拔尖人才獎勵辦法,啟動了博士科研啟動金制度,修訂完善了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科研培育和重大項目策劃基金管理辦法、縱橫項科研項目管理辦法等;在職稱評定、崗位聘任和研究生導師遴選中建立了科研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等一系列重要措施,逐步建立了符合學校實際,有利于調動廣大教師積極性,提高科學研究水平,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科研管理體制,逐步將高校科研工作引向市場和效益導向的發展軌跡。
“雙循環”與銜接失衡
為徹底轉變科研工作的“雙歸屬”現狀,西安科技大學從實現內外產學研工作的良性循環著手,理順內外部產學研循環機制。
盧建軍指出,高校內部的產學研循環,主要是處理好科研與教學、科研與產業間的互動關系。
為促進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近年來,西安科技大學一直堅持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相結合。通過科學研究帶動和推動教師隊伍的成長,通過科研項目吸引人才、穩定人才,改善人才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狀況;通過加強研究生的科研要求,推動研究生培養水平的提高;通過吸引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加強了本科教學實踐,推動了創新人才的培養水平。一大批中青年教師通過參與科學研究特別是參與重大項目研究,自身學術水平得到很快提高,有力地推動了整個師資隊伍的建設水平。
“學校逐步將科研產業培養人才功能納入常規考核,將科研工作與人才培養的銜接制度化、常規化。”盧建軍強調。
此外,為實現科研與產業間的平滑對接,西安科技大學大力強化科研、產業部門的交流與合作意識,促進科研、產業間的良性循環。
盧建軍表示,高校產學研的外部循環,不能局限于學校科研部門與產業集團之間,規模化做企業不是高校產業集團的目標。“通過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經由產業部門孵化、培育成熟后成功轉化,交由市場運作,是高校科研產業工作的根本出路,也是建設創新型高校的必然要求。”盧建軍稱。
大學研究院―產學研新模式的有益探索
“正處于籌建中、已初具雛形的大學研究院,是轉變高校科研工作傳統‘雙歸屬’,理順產學研工作‘雙循環’的有益探索。”盧建軍告訴記者。
發揮學科優勢,結合學校現有科研條件和重點科研基地,是西安科技大學科研產業工作的著眼點。大學研究院擬以學校為主體,以人才為紐帶,整合各學科科研實力,統一承接和組織科研項目攻關工作。
科技創新作為高校創新的重要內容,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也是高校加快發展的主要動力和源泉,更是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強高校科技創新工作,對于提高高校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促進高校持續、穩定、協調、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西安石油大學在國家“十五”科技工作方針指導下,結合學校實際,以特色求生存,以創新求發展,深入實施科技精品工程,以制度創新為總抓手,通過優化管理體制機制,營造科研良好環境,發揮重大項目作用,加大科技獎勵力度,規范科技評價體系,擴大學術交流范圍等舉措,充分調動全校教師投身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使學校科技創新工作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1 優化管理體制機制,構筑科技創新基地
創新基地包括各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創新基地建設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進行科研工作的基礎和保證,是匯聚科技人才的根本途徑。對創新基地建設而言,完善的科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是根本保證。為此,學校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科技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發揮創新基地學術環境優勢,有利于學科交叉、隊伍整合和資源共享,有利于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有利于優秀拔尖人才脫穎而出的科技管理體制和運行激勵機制。經過廣泛調研和科學論證,相繼制定了“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管理辦法”、“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管理辦法”等制度。同時學校也自籌資金7000多萬元用于基地建設,使得制度的導向和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學校緊跟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西部大開發、陜西建設西部強省的步伐,搶抓機遇,充分發揮石油石化主干學科優勢、人才優勢、成果優勢,突出特色研究方向,通過資源整合、加強條件建設、技術裝備改造、增建實驗室等舉措,使創新基地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學校已擁有2個聯合建設的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8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7個省級工程技術和研究中心,1個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2 營造良好科研環境,推進創新人才培養
高校由于“擴招”導致教師缺編嚴重,使得青年教師過早地擔負起教學科研的重任。據調查,全校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整個教師隊伍的三分之二左右。青年教師以后要成為學校教學和科研的主力,但是他們普遍缺乏系統的科研訓練,能力和經驗也都不足,也缺乏科研啟動資金。為此,學校專門制定了《科技創新基金管理辦法》,引導和資助青年教師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同時對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師,學校也給與科研啟動金,資助他們開展科學研究、參加學術交流。近幾年學校共投入200多萬元,資助了200多位青年教師,占青年教師總數的三成以上。青年教師的科學研究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他們中的許多人已快速成長為學校教學科研的骨干。
3 發揮重大項目作用,凝聚科技創新團隊
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是高校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的重要保障。要建設一流高校,必須要有一批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的創新團隊。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指出:“爭取政府資源是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科技創新實力的集中展現。高校圍繞國家目標開展創新活動,可以不斷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和學術地位,促進高質量人才的培養,促進科技創新團隊的形成。”目前,許多高校都存在科研團隊整體素質不高、隊伍不穩定的現象。針對國家級科研目標開展科技攻關,進行學科交叉,可以穩定科技隊伍,凝聚科技創新團隊,改變這種現狀。
為了激勵教師積極爭取和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同時保障高層次科研項目的順利實施,制定了《縱向科研項目經費資助辦法》。學校組織各學科技術骨干組成科研團隊,積極申請國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計劃及各省市設立的重大科技項目,以重大科技項目為載體凝聚科技力量,培育科技精品。幾年來,學校投入配套資金400多萬元,極大地促進了科學研究工作的發展。對加強科技團隊建設,穩定學術隊伍,堅持自身特色,形成新的科研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五年,學校主持和參加國家“863”計劃項目9項,參加國家“973”計劃項目5項,主持和參加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9項,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7項。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其中,我校承擔的國家“863”計劃“旋轉導向可控偏心器工程化技術研究”項目,經費達1500萬元,是建校以來第一個經費突破千萬元的科研項目。學校科研經費大幅度增長,由2003年的3100多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1億多元,年均增幅達30%以上。通過重大項目形成了多個穩定的科研方向,凝聚了多支科研團隊。比較典型的是“光纖光柵傳感技術研究”創新團隊,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獲得了2008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4 加大科技獎勵力度,催生科技創新成果
學校革新科技獎勵辦法,拓展授獎范圍,加大獎勵力度,制定了《科技獎勵辦法》。對高水平的理論和技術成果進行獎勵,對省部級以上的科技項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的科技成果、獲授權的專利技術、高水平的論文、經費數額較大的橫向科研項目進行獎勵。獎勵以工資或現金形式兌現,幾年來共發放獎金300多萬元。此項制度在教師中反響很大,極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創新熱情,也調動了更多的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科研積極性,使得學校科技工作呈現出了“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的可喜局面,有力地促進了學科建設和科技創新工作的跨越式發展。
近幾年學校主持完成的“氣田污水綜合處理與防腐阻垢技術”、“油氣管線分布式光纖光柵智能傳感系統研究”等4項成果榮獲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高溫高壓分布式光纖光柵傳感技術”成果榮獲200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此外學校還獲得了130多項各級科技獎勵。近五年6000余篇、被SCI、EI、ISTP收錄近500篇,出版學術專著100多部。
5 規范科技評價體系,激勵教師創新熱情
高校近年來存在單純以論文數量考核教師的現象,導致大量低水平重復的論文出現。學校為此制定了《權威期刊、核心期刊認定辦法》,從自然科學到人文社會科學,從國內核心期刊到國外核心期刊,從不同角度規范和引導教師通過科技創新和長期積累,發表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促進學校科技創新工作再上新臺階。
學校的科技評價體系是引導教師進行科技創新的指揮棒。在強化科技業績考核的同時,一定要處理好數量指標與質量指標的關系。學校制定了《教師科技工作業績與成果量化計算辦法》,與學校的其他科技管理制度一起,形成了科技評價體系。此辦法的實施使得學校科技成果認定更加公平合理。科技工作業績評價更加科學規范,形成了積極有效的激勵機制,教師的科技創新熱情進一步高漲。僅2008年一年就申請發明專利20多項,超過了學校前十年申請量的總和。
6 擴大學術交流范圍,增強學校學術影響
一、本次評獎活動由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代行評獎委員會職責,由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代行評獎辦公室職責。
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應盡快確定專門機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或有關部門),負責本地區范圍內的成果與人選申報、資格審查和向評獎辦公室上報推薦工作。
教育部直屬高校、直屬單位的申報、推薦工作由學校(單位)科研處負責組織。教育部機關各司局可直接由其辦公室組織申報。
系統由軍事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負責組織。
三、本次評獎活動,時間跨度大,參評成果多,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要認真組織,周密安排,切實做好評獎服務工作。為確保推薦工作按時完成,保證推薦質量,請嚴格按照《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選獎勵辦法》規定的評審條件和要求組織實施,并于7月15日前將本地區、本系統、本單位推薦參評成果和人選匯總報送評獎辦公室。
四、評獎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評獎工作的日常事務。
地址:北京市北三環中路46號
郵編:100088
電話:(010)6200330862003304
傳真:(010)62003859
電子郵箱:jks.qgb@cnier.省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 科研激勵 服務社會
歷年來,高職院校以教學和社會服務為主要任務,對科研重視不夠。近年來,由于高校體制改革進程加快,高校科研人員飽和,充實到高職院校,使得高職院校科研實力顯著提升。高職院校已經成為我國科技創新隊伍中的新生力量、地方創新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各地創造、積累和傳播知識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是建設地方創新體系的骨干力量,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和技術支撐。有效的激勵機制能夠提高高職院校科研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發揮科研人員的潛力,如何運用激勵機制促進科研服務社會成為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發展的關鍵問題。
隨著辦學條件的逐步發展,高職院校的科研能力以及服務地方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的能力不斷提高,以往教學型的高職院校逐步向教學科研綜合發展轉變。高職院校科研工作圍繞為學科建設服務、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為教學工作服務的特點,要求高職院校科研管理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提高高職院校自身的科研水平,才能在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本文以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為例,介紹其如何運用激勵機制引導科研服務社會。
一、高職院校科研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的科研激勵機制都是借鑒比較好的本科院校的經驗,但由于針對性不強,普遍存在激勵不力的現象。此外,大多數高職院校把科研激勵的重點放在項目申報、成果獲獎、高質量論文等縱向成果和理論成果上,對橫向項目或者服務地方社會這塊工作的激勵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均是高等教育的三大社會職能之一。好的科研激勵機制對高職院校科研事業的發展有著導向和促進作用,而完善科研激勵措施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激勵方式具有階段性和時效性[1],激勵機制缺乏系統性,激勵手段單一,注重物質激勵,缺乏精神激勵[2],且激勵機制不能與時俱進,存在不公平現象等等,制約著高職院校的發展。
二、高職院校科研激勵機制遵循的基本原則
高職院校科研激勵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導向性原則
激勵機制的實施應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競爭和按勞所得、按知分配的思想,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
2.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并重的原則
在對科研人員進行物質獎勵的同時,還要與精神獎勵相結合。
3.定性獎勵與定量獎勵相結合的原則
除了有明確具有導向性的定性獎勵以外,還必須科學地對成果進行量化統計,并在此基礎上予以獎勵。既要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又要保護其他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進取精神[3]。
4.激勵約束機制并舉的原則
科研管理部門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對實現科研活動的任務和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保障作用,與此同時,要制定必要的相應的懲處制度,懲罰、警告那些對科研工作消極怠慢、違背科研職業道德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個人或部門。
總之,激勵必須起到鼓勵先進、懲治落后的作用,要獎得合理、懲得合法,獎懲均要起到激勵作用[4]。
三、我院科研激勵機制現狀
為了推進科研服務社會和地方經濟,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出臺了津貼分配辦法(科研業績計分辦法)、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科技獎勵辦法、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科技特派員實施辦法及科研團隊建設試行辦法等方面的制度,努力做到科研激勵機制與時俱進及公平化。
具體激勵機制及實施辦法如下:
1.科研津貼分配辦法(科研業績計分辦法)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的《科研業績計分辦法》是2009年12月制定出臺,2010年1月1日正式實施。該辦法在科研激勵政策上是最受人關注的,有較好科研成果的老師都對這個文件有所了解。學校以半學年為單位,在每年的七月和次年的一月對全院教師在過去半年的科研成果進行統計,并根據審核結果發放過去半年的科研業績津貼。此管理辦法將科研業績大致分為學術論文、學術著作、科研立項、成果獲獎、經費和專利等部分。根據辦法,凡以第一作者第一單位在公開刊物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科研業績分,學術期刊定級標準主要參照的是浙江大學,按照SCI、EI、一級、二級標準,給予不同的科研業績分;凡我校教師為第一著者公開出版的學術著作,按出版社的等級不同,學校給予科研業績分;凡在科研處登記的市、廳級以上的科研項目,學校給與科研業績分;凡學校教師獲得廳、市級以上科研成果獎,學校給予科研業績分;凡有科研經費進入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按照經費性質不同給予科研業績分;凡以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為第一單位的我院教師為專利權人的知識產權,學校給予科研業績分。全院科研業績分經過審核、計算完畢后,視學校當年的財務情況規定一個業績分的津貼額度,發給科研人員業績津貼,大大鼓舞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2.科技獎勵辦法和科研經費配套管理辦法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的《科技獎勵辦法》是對優秀的科研成績再次進行獎勵,以激勵廣大教師的積極性。科技獎勵辦法是以季度為單位,對優秀的科研成果進行獎勵。凡獲準省(部)級以上立項課題,獎勵0.5-20萬元不等;凡獲市級以上成果獲獎,獎勵0.3-200萬元不等;凡通過新品種審定或獲得新專利,獎勵0.3-2萬元不等;凡爭取到各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掛牌當年給予一次性獎勵;凡爭取到區域試驗站、測試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等,掛牌當年給予一次性獎勵;凡爭取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掛牌當年給予一次性獎勵等;此外,對成果推廣、論文、著作等也制定了相應的獎勵政策。而科研經費配套管理辦法主要是對沒有科研經費的科研項目進行經費配套資助的政策規范。
科研項目經費配套規定:一、對立項文件規定配套的課題,按文件要求配套。二、對獲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資助的科研項目,實行1∶0.5或1∶1的經費配套。三、對未有資助的項目視具體情況配套3000-10000元不等。
3.科技特派員實施辦法
本辦法是為貫徹落實《浙江省科學技術廳科技幫扶促調專項行動工作方案》的有關精神制定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發揮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作用,加強高職院校與企業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力爭在3-5年內,按照“解決困難、推動發展、培養人才、注重實效”的原則,派遣16名科技人員奔赴溫州各鄉鎮擔任科技特派員,通過與企業開展合作加快成果物化,培養一批能夠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專業人才和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型成果。
近年來,我院共與縣(市、區)農業局和專業合作社等單位共同舉辦了農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土壤肥料等農業技術培訓班;送科技下鄉300多次,技術培訓100多次,培訓宣傳近12000人次,分發資料20000多份;選送優良種子下鄉……起到了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引進了新項目,增加了農民收入。
4.科研團隊建設試行辦法
為充分發揮科研團隊在提高我院科技綜合實力中的關鍵性作用,為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根據浙委辦[2008]50號《關于加快推進創新團隊建設的意見》文件精神,開展了我院科研團隊建設。通過優秀科研團隊的評選,引領和帶動我院科研團隊的建設,力爭形成一批以團隊帶頭人為核心,研究骨干為主體,方向明確、優勢互補、團結協作、綜合競爭力強的科研團隊,并以年度考核的方式,考核指標為省部級課題立項一項或到位經費100萬(文科折半),每年對考核通過的團隊,頒發優秀科研團隊證書,并獎勵5000元。 轉貼于
四、我院運用激勵機制促進科研服務社會的成效
我院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學校的辦學理念,將社會服務工作納入學院的總體規劃,立足地方特色和行業基礎,突出優勢,通過上述激勵機制的制定、出臺、實施,進一步促進了我院科研服務社會的成效,深化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職能。近年來,我院與當地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彼此間合作產生的社會優勢效應也越來越明顯。
近五年來,我院科研經費突破2300萬元,省部級項目立項25項,以我院為第一單位獲得市級以上科技獎勵46項,通過省級以上品種審定24個。科研項目中直接面向市場,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應用性課題超過50%,先后與瑞安市、蒼南縣、平陽縣等簽訂了院地科技合作協議,主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服務。
1.形成與地方經濟社會相適應的學科專業
學院根據地方經濟和產業結構的特征需要來規劃學科建設,確定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以地方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發展、區域經濟建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為依據,依托區域產業發展,發揮學科專業優勢,促進學科交叉,適時進行現有專業的調整改造和新專業建設,在農業經濟、設施蔬菜、園林花卉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和地方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緊密相連、優勢互動的學科專業。
2.搭建院政企共同建立的科研合作平臺
近年來,學院以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文化發展為服務方向,積極開展平臺建設,以地方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發展的需要為依據,依托自身師資、專業和學科優勢,積極搭建了一批政產學研合作平臺,包括浙江省浙南作物育種重點實驗室、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溫州綜合試驗站、浙江現代農業中小企業研究基地、溫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實驗室、溫州市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和溫州市設施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些平臺的構建,為我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運行載體和合作通道。
我院與溫州各市縣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校地合作項目,進一步鞏固了瑞安閣下榨菜生產基地、蒼南的番茄生產基地、平陽的水稻示范基地等5萬畝的農村科技示范基地。以蒼南、平陽、瑞安、市郊等四大番茄基地為基礎,積極推動番茄生產“擴面、增產、提質”,努力提高番茄在蔬菜產業中的比重。成立以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為主體的番茄重大項目科技聯合攻關組,切實為我市番茄產業的提質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與瑞安科技局共建的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針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亟需解決的問題,開展校企合作、聯合攻關,在國家863、省、市重大課題等立項方面取得了突破和進展,同時還承擔瑞安市課題9項。
3.培育具有良好合作前景的重大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
近年來,我院承擔了國家十一五支撐項目“農林入侵物種區域減災與持續治理技術”,國家基金子課題“白葉枯病菌條斑病菌小種與寄主品種抗性鑒定”,國家一級子課題“水花生區域減災與持續治理技術”,國家二級子課題“Q/B煙型粉風的區域減災與持續治理”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小麥、水稻重要農藝性狀的分子設計及新品種培育推廣”。通過國家級科研項目的合作和開展,拓寬了我院科研方向和研究思路,開闊了研究人員的研究視野,為進一步開展高層次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圍繞浙江農業特色、推動省內農業發展為中心,我院科研人員對水稻、甜玉米、花椰菜、番茄、草莓、榨菜和盤菜等作物開展了高層次的研究,承擔主持了20余項省級項目,如“番茄種質資源創新和高品質、抗TLCV新品種選育”、“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YLCV)抗源材料鑒定、創新與利用”、“花椰菜雄性不育系的選育與利用研究”、“ 花椰菜細胞工程育種技術及其新組合的開發利用”、“早秈稻新品種選育”、“甜玉米新品種金玉甜1號高產栽培技術和推廣應用研究”、“鮮食型榨菜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和省基金項目“水楊酸誘導草莓抗白粉病害及其誘抗機理的研究”等。通過這些課題的研究,推動了我省糧食、特色蔬菜等作物的快速發展,為我省特色農業發展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此外,通過聯合開發和技術推廣應用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物化,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如水稻“K優117”轉讓后,2006-2008年3年累計推廣面積68萬畝,產生經濟效益3392萬;主持項目“水稻生態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增加經濟效益24907.8萬元;主持項目“水稻種質資源征集、鑒定、評價、保存和開發利用研究”產生經濟效益51852.3萬元。2010年與浙江農科種業簽定“Y兩優689”合作開發協議收入45萬(技術轉讓費總額100萬,分期支付,后按每公斤種子提成0.9元收取);綜合防控技術體系“清潔田園+50目防蟲網覆蓋+黃板預警+適時用藥”在全國幅射推廣10萬畝次,產生了極其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總之,我院浙南作物重點實驗室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稻、麥、玉米、花椰菜等品種年推廣面積在100萬畝以上,新增經濟效益在4000萬以上,深化了科技創造能力,為推動浙江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范輻射作用。
4.培養出扎根企業、服務地方的學術科研骨干
通過近年來的校企合作和科技特派員服務工作,我院逐漸培養了如吳振旺、許立奎、宰文珊、張永鑫、潘彬榮、成宇等一大批在當地具有較高知名度、在地方支柱行業享有盛譽的學者、專家和農藝師。通過積極開放實驗室和試驗基地,與企業開展合作,為地方經濟服務,同時也派生出一批優秀的科技特派員。他們與縣(市、區)農業局和專業合作社等單位共同舉辦了農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等農業技術培訓,將專業知識運用于實踐,很好地服務地方;科技特派員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受到省市科技特派員領導小組聯席會議的肯定和好評,2010年我院獲得省優秀特派員7名,市優秀特派員6名。
五、展望
總之,高職院校科研管理要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科研積極性,就要從全方面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科研激勵機制,充分挖掘高職院校科研人員的科研潛力,并且與時俱進,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這樣才能使科研激勵機制真正發揮其激勵效果,同時推動高職院校科技事業的發展。地方高職院校的發展離不開地方經濟的支持,如何使高職院校的科研服務地方社會是以后仍需繼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濱江 高校科研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進步理論與管理.2004,21(7):111-112。
[2]何倩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激勵機制現狀與問題研究[J].山東文學.2009(4):173-174。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04
On Local College Post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ZHANG Minghao, ZHANG Linna, YANG Yi, JIANG Yideng
(Basic Medical College,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04)
Abstract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training i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cor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 Current enroll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growing, bu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has yet to be improved. Discuss how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local universities Masters Graduate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 In this paper, the basis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medical innovation ability, for example, to talk about some of the experiences.
Key words post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local college
高校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陣地,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是確保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核心任務。創新能力是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①相對于高校碩士研究生而言,創新活動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②(1)提出新的問題。(2)發現并糾正已有知識中的錯誤。(3)用新的方法解決老問題。(4)解決新的問題。(5)驗證一種理論或假說。(6)用簡單的方法解決過去用復雜方法解決的問題。但有研究顯示,我國高校研究生在招生規模日益擴大的今天,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③(1)科研實際參與度低。(2)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數量偏少。(3)學術成果質量不高。因此,探討如何提高地方高校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課題。下面就寧夏醫科大學基礎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談一些體會。
1 加強學風建設,構建基礎醫學一級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新模式
針對基礎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創新機制不足等問題,以基礎醫學院區級、校級重點學科及寧夏基礎醫學研究所為依托,建立研究生創新中心,優化資源配置,制定研究生準入制度;設立教師指導研究生獎勵基金;建立教師與研究生之間常態化的科研討論制度;建立研究生科技創新成果獎勵制度。為研究生的自主創新提供實驗和研發條件,鼓勵在校研究生從事各種創新實驗和創新活動,引導研究生選擇創新性強及富有挑戰性的基礎研究、跨學科研究和應用研究課題,并自下而上地評選表彰一批研究生科技創新成果。
同時,加強研究生學風建設,展示研究生培養成果,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以“醫學?科研?文化”為主題舉辦研究生學術論壇,通過“研究生英文文獻讀書報告會”、“研究生實驗基本知識大賽”、“研究生實驗技能操作大賽”和“學者講壇”等活動,增進研究生和導師及各學科之間的學術交流。采取名師講壇、專家點評、學術沙龍等形式,搭建常態化、高起點、多維度、多層次、寬領域的學術交流平臺,積極發揮導師和著名專家的指導作用,開闊研究生的視野,啟迪智慧,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引導、鼓勵研究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
通過“研究生創新中心”的建立和“研究生學術論壇”活動舉辦的常態化,將構建基礎醫學一級學科研究生創新培養的新模式,最終達到加強研究生學風建設,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2 重視研究生的德育教育,以德育教育促創新能力培養
醫學研究生是醫學教育、科學研究和醫藥衛生事業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研究生的政治思想素質、醫療作風、科學道德等不僅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對本科生教育也有直接影響。為此,我們建立了“校、院、系”三級責任制,研究生學院黨總支受學校黨政領導的委托,要貫徹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方針,定期研究、交流、檢查、督促德育工作情況。由研究生學院輔導員承擔具體的德育與思想政治工作,其他工作人員將業務管理和思想教育結合在一起,應將德育工作貫穿于各項業務行政管理中。二級責任部門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主體,具體負責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和業務培養,各學院以總支書記牽頭,其職能是協調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培養的關系,研究、討論、解決研究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各類重大問題,組織適合研究生特點的各類教育活動,檢查三級責任部門教育管理落實情況,表彰德育工作開展得好的科室和導師等。三級責任部門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落實者,對研究生業務、思想、黨建、行為規范、職業道德等全面負責。
由于研究生比較分散,單獨活動較多,必須形成“黨、政、導師、班團組織”管理網絡,各司其職,齊抓共管,其中發揮導師的教書育人和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作用最為重要。
3 構建合理的知識培養體系,夯實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石
合理的知識培養體系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必要前提,其重點是構建合理的課程設置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夯實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石。
(1)課程設置合理化。根據學科發展趨勢和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在第一學期系統地設置必修基礎課和專業課。從第二學期開始,各專業依據自身的專業特色,同時兼顧相鄰學科和交叉學科的課程特色,突出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創新性、交叉性、指導性和啟發性,靈活地設置選修課。并于第二學期末完成開題工作。從第三學期開始,研究生全面進入科研平臺。(2)教學方式多樣化。探索和改進研究生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構建研究生創新培養模式。一方面要強化研究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另一方面打破傳統的本科階段的“填鴨式”教學方式,采取啟發式、提問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引導研究生自學為主,真正做到“授之以漁”,充分調動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研究生真正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建立多元化的學習評價體系
對研究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應盡量避免以單一的學分或的影響因子數作為其評價的唯一指標。建立多元化的研究生在校期間學習評價體系,即包含課程學習、是否達標,更應涵蓋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醫德醫風教育、學習與科研態度、參與學術交流、社會活動、科研實踐等研究生綜合素質的考評。充分調動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科研及實踐活動的熱情,避免做科研只是為了發表能夠滿足畢業要求的論文,一旦達到標準就失去了學習動力的情況。
5 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競爭機制,充分調動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
激勵機制作為現代管理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職能,已經成為現代管理學的核心內容。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激勵研究生培養崇尚學術,致力于科研,勇于探索,開拓創新的精神,并以此鼓勵研究生不斷提高科自身的科研和創新能力。
針對不同年級的研究生制訂了研究生獎學金(助)實施辦法和研究生獎勵辦法,設立了碩士研究生普通獎學金(占獎學金總額的87.6%)、優秀獎學金(占獎學金總額的11.7%)和科研獎學金等三類獎學金,并規范了獎學金評定程序。制定《研究生導師遴選辦法》、《碩士研究生導師考核辦法》及《優秀研究生導師評選與獎勵辦法》等規章制度,對研究生導師實行動態考核和評議,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與導師的考核與績效相掛鉤,加大對優秀的導師和導師團隊的表彰和獎勵力度。同時對未完成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導師,堅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相應處罰直至取消導師資格,真正體現導師在研究生的創新教育過程中的核心地位,從而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6 加強導師和導師團隊建設
6.1 加強導師和導師團隊的培養
(1)堅持定期舉行導師培訓班,聘請校內外知名專家及導師進行研究生培養及導師自身修養方面的講座與培訓,并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考核,考核合格方具有導師資格。(2)通過實施導師負責制,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及培養質量與導師考核掛鉤,充分調動導師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6.2 明確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作用與地位
學院實行黨政領導下的研究生導師負責制,研究生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負責研究生培養全過程。導師在培養研究生過程中的具體職責如下:(1)提出年度招生計劃并列入招生目錄,承擔研究生學院分配的入學試題命題工作;參加評卷、復試工作,提出有關錄取名單的建議。(2)負責制定本專業的培養方案和培養計劃。(3)負責制定研究生培養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4)負責指導并檢查研究生的課程學習、科研實驗、臨床實踐、教學實踐、開題答辯、論文撰寫及畢業答辯等工作。(5)審定研究生外出學習計劃。(6)負責組建導師團隊,定期召開團隊成員會議,共同商討研究生培養中的有關問題。(7)協助學院和有關部門做好畢業生的鑒定工作,對自己指導的研究生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8)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提出是否推薦答辯的意見并協助做好論文答辯工作。(9)按學校有關研究生經費使用的有關規定,合理并有效使用研究生培養經費。(10)完成同等學力人員開題報告、畢業考試和論文答辯等工作。(11)負責碩士研究生發表的學術論文、科研成果(專利)、各類獲獎和榮譽稱號、畢業生信息等的審核并提交研究生管理辦公室復審。
6.3 完善導師的考核體系,各學位點負責人負責本學位點導師的考核工作
對本學位點的每位導師在研究生招生、培養、學位授予及日常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中的履職情況作出合格、不合格的總體評價。考核成績與學位點負責人及導師本人的年度績效考核掛鉤,對于本年度考核合格的導師,下一年度全額發放導師津貼;考核不合格的導師根據所帶學生人數停發相應導師津貼。同時,學院對學位點負責人和導師實行師德及研究生學術不端一票否決制。
*通訊作者:姜怡鄧
基金項目:寧夏2012年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2012 -321-07-04);寧夏醫科大學教育教學研究項目(NYJY1361);寧夏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2012】321-12-45
注釋
1 引言
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高等學校作為國家知識創新的主要平臺,無論開展科學研究還是技術創新,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撐所發揮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圖書館是學校三大支柱之一,與學校的教學、管理、科學研究和校園文化緊密聯系。作為學術性機構它又是學校科研系統中重要的子系統。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圖書館充分利用文獻信息、專業人才和現代化技術的優勢,積極開展文獻信息利用與服務工作,基本滿足了教學科研對文獻信息的需求,“文獻信息中心”的職能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在學術研究方面,包括科學研究、科研隊伍建設、知識創新服務等與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中定位的“學術性機構”還存在著顯著的差距,高校圖書館“學術性機構”建設已成為學術界與學者們探討的焦點。
山西財經大學圖書館在學術性機構建設方面堅持以突出優勢、整合資源、服務高校和承擔項目、融通外資、服務地方為原則,積極整合圖書館資源,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加大學術性機構建設的投入,創新管理制度,著力打造具有自己優勢和特色的一所(信息資源研究所),一點(情報學碩士學位授權點)、一隊(校級信息資源管理創新團隊),搭建了圖書館服務創新和知識轉化的學術平臺,學術性機構的職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筆者根據多年圖書館管理與科研管理工作實踐,結合學術性機構建設和同行的相關研究成果,就地方高校圖書館學術性機構建設展開研究。
2 以研究所(室)為基地,推動學術性機構建設
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規定:高等學校圖書館是文獻信息中心,是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設和發展應與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相適應,其水平是學校總體水平的重要標志。然而,目前有一些高校圖書館沒有很好地發揮“學術性”的作用,仍然停留在簡單的借還閱的傳統服務層面上,這無疑制約了圖書館的改革與發展。
地方高校圖書館最終是“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擔負著文獻信息組織與管理,信息資源的挖掘與整合,信息資源成果的產出與轉化任務,承擔著組織學術研究團隊、創新學術管理機制、推動學科建設、促進學術性機構建設和發展的重任。要想建設好“學術性機構”,地方高校圖書館就必須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工作,要匯聚科研團隊的智慧,充分發揮館員的作用,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科研優勢,開發研究項目,最終形成核心競爭力,提升創新力。因此,地方高校圖書館首先應進行學術性機構建設的中長期規劃,創造條件,積極組建研究所(室),為館員提供研究平臺,推動學術性機構的建設。
山西財經大學圖書館在研究所組建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收效甚佳。按照學校的科學研究管理條例,經校方批準,2004年圖書館組建了“信息資源研究所”,以研究所為學術研究基地,聚合科研團隊,凝練研究方向6個,即經濟信息研究、網絡信息資源管理與利用、經濟數據挖掘與整合、企業競爭情報、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信息管理系統設計等。研究所按照既定目標走內涵式、規范化發展道路,著重圍繞文獻信息服務、信息網絡化建設、圖書情報人才培養等產出標志性的成果,努力提高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的能力,竭力擴大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影響力,精心培養了一支具有較強科研能力,較高素質的信息資源管理研究隊伍。
研究所根據研究方向和任務,分工合作,形成特色,產出了一些有一定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的成果。以信息資源研究所為研究基地,2004年至今,共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項,省級各類項目12項,80余篇,出版著作1部,獲省級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研究所緊密圍繞既定目標展開研究,現已成為山西信息資源研究的匯聚地,2005年研究所申報并獲得情報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研究所科研團隊被學校批準為校級“信息資源管理創新團隊”。
3 以科研項目為紐帶。拉動學術性機構的建設
學術性機構是以科研團隊承擔高層次的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出版研究著作、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為判斷的標準。而現階段有些圖書館并沒有意識到它的作用和意義,也有一些圖書館在起步階段,且多為承擔項目臨時組建項目研究組,隨著項目的結題而解散,而更多的圖書館是館員個體在做某些方面的研究,這些都沒有形成合力,沒有精心組建成科研團隊。因而地方高校圖書館要對學術性機構建設和科研團隊建設做整體與長遠規劃,保持科研團隊的生命力,以實現學術性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一個項目組的核心為項目負責人,一般而言,項目負責人均為學術帶頭人,對科研創新的指向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學術帶頭人,還是團隊成員都要求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礎和深厚的學術積累,高素質的研究人才是圖書館實現學術性機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山西財經大學圖書館關注人才的培養和學術潛力的挖掘,積極組織科研團隊,開展學術性機構建設,采取“抓重點、抓亮點、帶動全面”的策略,大力推進項目立項,尤其是科研團隊的項目、高層次項目,強調標志性項目的產出,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比較中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和空間。一是挖掘館藏特色資源,培育并承當省級項目。圖書館收藏有明清以來山西票號與晉商的文獻資料及山西旅游文化等文獻資料和多媒體資源,為了能使這些資源更好地發揮作用,組織承當了省科技廳《山西票號與晉商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和《山西旅游、晉商文化數據庫》項目,成果直接服務于學校的教學科研,服務于社會用戶。二是積極整合校內資源,吸引外資,開展研究。學術研究團隊承擔了山西省科技廳《山西財經文獻資源共享平臺》、《山西科技文獻共享與服務平臺管理與利用機制研究》等項目,獲項目經費100多萬元,成果主要是為山西信息資源共享服務。三是融合校內信息人才和技術優勢,開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是地方高校圖書館應承擔的任務,它可以使圖書館學術性機構的職能得到進一步延伸。在分析本館文獻信息、人才隊伍和現代化技術優勢的基礎上,整合校內資源,組織科研團隊密切關注山西經濟社會發展主題,積極申報承擔項目,進行集體攻關。幾年來先后承擔了山西省科技廳《山西不銹鋼競爭情報預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軟科學項目、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基于數據挖掘的山西煤炭企業信息化研究》、《山西煤炭企業危機預警機制研究》、《山西文化強省戰略研究》等項目,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是引導團隊成員關注重大研究項目。圖書館以申報高層面項目為目標,目前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云計算在圖書館的應用》和《基于技術融合的圖書館數字資源利用服務機制研究》等項目。
以科研項目為紐帶,拉動全館科研水平的整體提升,加快科研團隊的建設,強調標志性項目的產生,打造自己的特色和發展空間。圖書館科研項目的研發緊扣服務高校、服務社會主題,密切關注學校和社會經濟建設重大需求和亟待解決的問題,2004年至今承擔科研項目14項,獲項目經費資助158萬元,科研項目的研發,進一步加快了學術性機構和信息資源管理科研團隊的建設。
4 以情報學學科建設為驅動,帶動學術性機構的建設
學科本身是一個知識體系,學科是一種知識領域的劃分,是相對獨立和比較完善的知識體系,它是人們對知識對象進行分類,以達到學習和傳播已有知識,探索和研究新知識的目的。
高等學校教育的結構就是以學科為基礎的一種系統結構。學科建設是高校建設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辦學特色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學科建設促進了學校的科學研究,同時也帶動了圖書館學術性機構的建設。
地方高校圖書館作為“文獻信息中心”和“學術性機構”,在履行“保存”與“傳播”文獻信息的同時,根據教育部和學校的教學要求,開展文獻檢索課教學。20世紀80年代中期,高校圖書館面向全校開設了文獻檢索課,教學研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20多年的教學與研究為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礎。尤其是近年來,研究生的招聘與引進,圖書館人才隊伍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圖書館也逐漸從簡單的文獻信息服務轉向知識利用與創新,學科建設和學術性機構建設正式列入議事日程。地方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以信息資源為平臺,以研究所(室)為基地,以科研團隊為支撐,凝練學科方向,開展學科建設,以學科建設拉動學術性機構的建設。
山西財經大學圖書館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結合學校學科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社會需求,開展情報學學科的建設,打造情報學教學和科研團隊,集中有限資源進行重點突破。2005年在學校的鼓勵與扶持下,組織了情報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授權點的申報并獲得國務院學位辦的批準。隨后又參照學科體系要求,突出重點,體現特色,優化結構,做好學科內涵建設,努力使情報學學科形成自己的優勢特色,提升學科的學術影響力。
情報學學科有清晰的研究方向,有教學科研團隊,在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項目與團隊相結合,學術研究與學術性機構建設相結合,進一步激發了導師團隊的合作精神,增強了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后勁。導師們先后承擔了《情報學研究生教育模式研究與創新》、《基于質量管理的情報學研究生教育績效評價研究》、《經濟信息檢索與利用對大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與實踐》等3項省級研究生教育教改項目,項目研究匯聚了團隊的智慧,培養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促進了情報學學科建設,帶動了學術性機構的建設。今后將以情報學學科為抓手,以科研團隊為支撐,以學術性機構為重點,著力打造具有財經特色和優勢的情報學學科,尤其是以情報學學科建設和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為研究內涵,進一步激發團隊的合作精神,增強情報學學科的發展后勁和競爭力,帶動學術性機構建設。
5 以管理制度為保障,完善學術性機構建設
對于地方高校圖書館而言,建立科學規范的學術管理制度的核心是要客觀擺正圖書館在學校教學改革和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位置,提高科學研究能力,完善學術性機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1-22
一、完善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精神培育的機制建設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加大了對大學生創新教育投入;但不可否認的是,高校培育大學生創新精神的機制還不夠完善。高校應制訂和完善大學生創新教育培養計劃,將創新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環節中,通過設置學分、開設課程、配備專職教師等具體措施,完善大學生創新教育培養體系。高校應把科技創新培養教育的課時量計算納入教師晉級的評定指標,通過完善考核制度,促進教師提升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實效。高校應制定和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獎勵機制,制定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大學生課外創新競賽的獎勵辦法,增加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的經費投入,通過獎勵機制,提高大學生自主參與科技創新競賽的熱情,逐步形成人人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良好氛圍。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
豐富多彩、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團委、學生工作部、教務處、科研處等相關職能部門應努力開展“科技創新文化沙龍”“創新講壇”“創新文化超市”等研討交流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舉辦,加強大學生對創新的理解,增強創新活動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高校可以組織主題鮮明、富有特色、參與度高的創新競賽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內的各類創新競賽,提升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深入挖掘新媒體在創新教育和宣傳領域的引領作用,通過宣傳典型、報道活動賽事等途徑宣傳創新活動,營造良好的創新輿論環境。高校應組織“創新夏令營”“科技支農、支教”等活動,將創新活動和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為大學生創新活動搭建平臺。
三、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創新基地,實現校企合作
創新精神的培育需要有效載體的支撐,大學生創新基地的建立和完善為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育搭建了理想平臺。高校應努力組建大學生創新綜合中心、大學生科技園等配套設置,以提升硬件水平,為大學生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載體。此外,學校應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戰略,積極與企業聯合,共同打造大學生實習基地、創新活動開發基地,深入挖掘企業創新資源,聘任創業創新人才為學生的創新指導教師,形成校內外教育合力。探索學生到企業兼職、實習的實現形式,在具體的生產研發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愛崗敬業的高尚情懷。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實現形式,幫助學生實現創新成果轉化。
四、加強實驗教學和開放實驗室
長期以來,高校雖已注意到實驗教學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嘗試并逐步推進實驗室的開放與實驗教學的改革;但受各方面條件限制,高校實驗教學還有待發展與完善。高校教務部門應加大教學中的實驗部分,探索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的有效途徑,增大實驗學分的比例,增加實驗教師的配置。實驗室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學生創新水平的重要陣地。針對高校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教師的科研實際情況,高校應進一步提高實驗室的開放程度,通過完善實驗室使用和管理制度,將更多的本科低年級學生吸引到實驗室,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及各類實驗活動,通過基礎性實驗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總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培養創新型人才,激發高校學生創新精神,培養高校學生創新能力,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選擇,也是高校實現創新發展的必經之路。創新為高校各項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也為高校學生的成長成才注入活力。
1.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科研考核是一把“雙刃劍”,考核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督促教師從事科學研究,達到基本的崗位科研要求,它可以反映教師科學研究的基本情況,對部分教師的科研工作有鞭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教師將很多科研的量化指標加入到學術研究之中,進而使科研的成果變得有些“急功近利”的趨勢,因此,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是科研考核的關鍵。考核標準的制定應以高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生搬硬套別人的標準。考核的定位要準確:既要給教師更多、更寬松的治學空間,培養更自主、更強烈的科研“內驅力”,又要讓慵懶者感到“如芒在背”;既要考慮學校近幾年科研發展的目標,又要考慮給教師一個科研“航標”,從而推動整個學校的科研向一個新的目標邁進。
2.避免學術研究過度量化,擴大學院在科研管理,科研評價方面的職能。目前,在全國的眾多高校,各種以數字指標為核心的考核與每一個人的實際利益掛鉤,這些量化評價標準主要包括,在核心刊物上發表多少文章;出版多少著作;獲得什么級別的獎勵;承擔了多少數量、什么級別的項目,獲得科研經費的數額等等,教師們完全以科研分數指導自己的科研方向,必然導致學術泡沫,助長學術中短視科研行為的泛濫。其實學院作為本學科的代表單位應有更多的發言權和政策制定權,對于一項科研成果的價值判斷相比科研管理者更加權威。
3.尊重科研活動的規律,科研考核不能一刀切。眾所周知,教師的個體不同,科研的具體情況就不同,我們可以在大類上對教師進行區分。科研成果也不一定能年年按照計劃產出,教師們的科研成果,科研的方向也是在長期的試錯、摸索和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對科研成果的追求不能揠苗助長,對教師施行分層分類管理顯得科學而必要,比如:將教師分為科研型或者教學型,這種分類還可以更加細化,考核的方式也可以不同,并且對特定的類別可以延長考核周期或者免除一定的考核壓力,鼓勵他們更集中精力投入研究,力求在一些科研領域取得重大的突破。這個科研考核政策已經在武漢幾所高校執行,效果優于“一刀切”式的量化。
二、我校現有教師科研考核辦法的不足之處
我校現有的對教師的科研考核辦法包括科研獎勵辦法和個人科研考核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科研考核辦法),應該說我校近幾年的科研發展突飛猛進,學校的學術論文、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等指標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一些高水平、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每年遞增,這些成績的取得與我校制定的科研考核政策有很大的關系,它激勵了大部分的教師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熱情,但是隨著科研形勢的改變,我校的科研考核政策也面臨著改革的趨勢。
1.科研考核標準過于剛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教師從事科學研究,但科研發展的導向性不明確。科研管理部門力圖周密地確定納入考核的指標,它們包括成果形式、數量、等級、字數、署名方式等,并設置了相應的計算公式,但是指標越具體,越細致,教師們就越發在意成果在考核體系中的被認可度,科研獎勵、考核辦法成為教師進行科研的“指揮棒”,它在督促部分教師從事科學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我校學術氛圍的改善,部分教師學術興趣的深入,如何使我校的科研考核政策引導出更多高質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現階段顯得尤為重要。
2.科研考核政策已經不適應學科發展的特點。例如,近幾年我校的音樂舞蹈、美術,還包括傳統的新聞學等學科都提出本學科的特點,簡單地按照期刊庫的學科排名劃分的期刊等級已經很難對科研成果作出公平的評價和積極的引導作用。所以,各個學科根據自身的學科特點參與到科研考核政策的制定凸顯得尤為重要,它是政策是否能完全執行,是否能在相對長的時間內穩定運行的關鍵環節。
3.科研考核的時間不夠科學。現階段我校實行的考核表面上是年度考核,但實際上一年的時間都不到,每到年末所有的考核獎勵的結果一定要出來,但有一部分的教師的科研成果特別是論文、書籍要到第二年的前幾個月才能拿到,這就直接影響了教師們的考核結果。雖然我校也在第二年的上半年有一次補登的機會,但是這種“先算再補”,或者“先扣再退”“先扣再獎”的過程實際沒有必要,不僅浪費了科研管理部門的大量精力,也體現不了實際的量化、考核結果。如在第二年的3月進行考核量化是比較科學的年度考核量化的時間安排。
三、如何完善我校科研考核評價體系
科研考核的目的是制定科研考核政策的起點和歸宿,好的科研考核政策應體現科研導向既著重正面效果、現實效果,又關注長遠效應,體現一些新的科研管理思路,創造有利于教師個體科研發展規劃、科研創新的環境。
1.簡化科研考核辦法。考核辦法應簡潔,通俗易懂,易于操作。數十項分數累積、折算的考核辦法是否應該取消,用更加“一目了然”的辦法讓教師們知道“我該干什么”“我該怎樣安排時間去做科研”。
2.科研時間安排科學、可行。學校也應該給教師一個相對長的時間(如三年的時間)去安排科研工作,有讓教師從容治學、潛心治學的條件,而不是一想到科研就想著“今年可以拿多少分”,這樣才能保證學校科研長期、健康發展。
3.科研管理重心向學院轉移。學校可以考慮將講師的考核權下放到學院。長期以來,學校已經形成了由學校的科研管理部門管理每位教師考核的慣例,學院只負責初步審核和報送工作,但實際的情況是學院在學科建設、科研布局、學科特點、每位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應有更多的發言權和選擇權。如核心期刊的目錄由學院根據學科特點自行決定,并在一個相對的時間周期內保持穩定,讓教師們少了“期刊目錄年年變,我該怎么發文章的擔心”。當 然這需要學校科研管理部門制定嚴格的程序,保證程序的公正,才會有結果的相對公正、合理。
4.對教師進行分類管理。教師的個體是多樣性的,在考核辦法中應區分教學科研型、科研為主型、教學為主型教師的不同考核辦法,力求平衡教師在教學、科研方面的投入。對于教學為主型的教師要降低科研的要求指標,鼓勵在教學上有興趣的教師在教學上投入更多精力,真正做到以教學為主,同理,對科研為主型的教師則降低教學的要求,適當提高科研考核的指標。只有這樣,考核的結果才能更加公平、公正。
總之,建立科學的科研考核評價標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與時俱進的過程,需要我們在深入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不斷總結、修正、不斷提高。作為一名普通的高校科研管理者,我希望各高校的科研考核政策指導科研事業蒸蒸日上地發展,科研成果百花齊放!
【參考文獻】
19世紀末,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高校結合了美國高校的學分制將導師制推廣到本科生的培養中。國外本科生導師制發展至今已經處于相對成熟的階段,并且擁有相對深厚的理論基礎。而國內對本科生導師制的研究起步較晚,早期關于科研導致制的研究對象主要針對的是研究生。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各高校都在積極努力地探索適合時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以科研導師制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方式,無疑給教育改革開創了新的思路。
一、民辦應用科技大學建設科研導師制的意義
本研究力求在國內外對導師制深入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尋求科研導師制的特征和應用意義,從而對我國民辦院校科研導師制制度建設提供更加有效的建議。進一步完善我國民辦大學教育對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提高科研導師制的制度化和科學化水平。若將其應用于實踐,則具有較為有效的指導意義,有利于提高民辦高等教育質量。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的理論意義在于:一、有利于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我國教育發展進程。二、有利于實現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三、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從而促進民辦應用科技大學的健康發展。
民辦應用科技大學科研導師制實施的實踐意義在于:一、有利于民辦應用科技大學提高對學生科研能力的關注度,進一步完善全面培養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教育目標。二、科研導師制對解決時下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具有積極意義。
二、民辦應用科技大學科研導師制創建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一)本科學生數量眾多,導師資源有限
在我國高校中,一般情況下每位碩士研究生導師每年度指導學生不超過3人。但是,高校本科生招生數量遠遠超過了碩士研究生的數量。以本人所在民辦高校為例,每屆本專業本科生招生數量達到600多人,本專業教師總數40人。如果對本科生全面執行科研導師制教學,每位教師將分的15人/每屆,本科4屆總計需指導60名學生。導師指導學生眾多,難以保障指導質量,將大大降低科研導師制的效果。
(二)民辦院校缺少研究經費的支持
建設、實施科研導師制可以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科研創新研究結果需建立在充分的實驗和深入的調研基礎之上。學生進行實驗或調研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經費,僅依賴創新課題的有限經費是遠遠不夠的。對于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而言,研究經費匱乏,帶領學生做課題研究、將更加困難。該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辦院校科研導師制的貫徹執行。
(三)院校監督、檢查機制不健全
科研導師制有效的貫徹落實需要以教師付出為后盾。導師制的執行將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教師付出較多的精力和耐力。在該制度的推行中,院校應當建立健全相關的監督、檢查機制,保障該制度順利進行。
三、建立民辦應用科技大學科研導師制的教育模式
科研導師制被諸如四川大學、浙江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和重慶理工大學等各個高校嘗試實施,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不同高校校情、辦學理念、師資隊伍等各不相同,所以科研導師制教育模式可以借鑒參考,但是不能只是一味效仿。所以民辦應用科技大學需要根據自身條件建設適合自身的教育模式。
本科式科研師制運行模式的建設總計分為四個階段,根據本科教育期限,即每階段的時間為一年。
首先,第一階段主要完成兩個任務,導師遴選和學生分流。本科專業教育也可以采取專業方向教育,把專業教育細化,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向。在大一期末刷選出最后的科研培養對象和導師人員,然后進行師生互選,確立師生關系。
其次,第二階段是培養科研思維階段。由導師跟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學生感興趣的專業方向,向學生推薦研究領域最新的研究動向和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文獻。建議學生積極主動聽取相關專家的科研報告。本階段是科研積累階段,以學習文獻為主。師生應該定期組建交流會,學生向導師匯報學習成果,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
然后,第三階段學生參與課題研究。學生經過一年的理論教育,本階段將進入科研實踐階段。讓學生參與到科研調研或實驗中,調研和實驗是科研活動的基礎。并讓學生嘗試科研報告的編寫,逐步提高其科研寫作能力。
最后,第四階段是畢業指導階段。大四對本科生來說是重要的一年,他們的最主要的兩個任務是就業和畢業論文的撰寫。導師在本階段需要重點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并進行就業指導。學生通過前期三年科研培養,將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畢業論文水平。
四、民辦應用科技大學創建科研導師制的相關建議
(一)建立專業方向性培養方式
本科學生數量眾多,全部進行科研教育培養是不現實的,并且對本科生只注重科研培養會限制學生多方面發展。所以對學生的專業培養可以根據學生的就業方向進行細致分化。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對其會計專業進行了方向劃分,會計專業方向包括了CIMA(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經貿會計、涉外會計、會計電算化等四個方向。升達對專業方向的劃分本身還是注重社會實踐應用性,缺乏科研方向。如果民辦院校專業培養方向加入科研方向將更全面更完善。
(二)適當設立學生科研基金
科學研究需要具有充分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文獻檢索、數據搜集、問卷調查、實地調研、實驗研究等方面。后期需要研究成果的發表。這些工作的執行中必須有相應的經費支撐,導師不可能即付出精力又自掏腰包來培養學生,他們無經濟實力也無培養義務。所以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學校及學院設立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專項基金,并結合導師課題申報研究經費組成科研導師制實施經費。
(三)完善評價及激勵監督機制
在本科科研導師制的執行過程中,需要對導師的工作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鑒證評價,這需要院校建立健全相關的評級及激勵監督制度。對于科研導師工作的評價,需要以學院或院系為單位,導師每學期提交培養過程及結果匯報。院校相關部門不定期實際抽查,根據實際考察評出優、良、及格、差等等級。對于獲取優秀的導師進行一定名譽和物質獎勵。并對等級差的導師給予相對的批評,可以扣除一定的工資績效等處罰。院校同時制定學生科研擬獎勵辦法。學生每學期提交研究成果,根據獎勵辦法給予獎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謝宗波,姜國芳,劉云海,樂長高.本科生“1+3”科研導師制培養模式的探索[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89-91.
[2]張遠索,崔娜,周愛華,董恒年,杜姍姍,陳媛媛.論本科生導師制與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模式研究現狀[J]. 西部素質教育,2015(17):3-4.
第一條 為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學分制改革,加強我校本科生導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本科生導師在教書育人中的作用,依據《重慶師范大學教學工作單項獎勵實施辦法》,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章 評選范圍
第二條 我校擔任全日制本科生導師的教師。
第三章 評選條件
第三條 候選人應滿足下列條件:
1.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恪守教師職業規范,熱愛學生,責任心強,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具有奉獻精神。
2.認真履行本科生導師的各項職責,開展指導活動效果好,工作計劃、工作記錄等教學工作檔案規范完整。
3.擔任本科生導師滿一屆,年度考核達到受聘崗位要求。
4.在擔任本年度本科生導師期間,依據《重慶師范大學本科
生導師制實施辦法》的考核評價標準,綜合評價優秀,排名處于學院前30%。
第四條 凡擔任本科生導師期間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不具
備申報資格:
1.不服從本單位統籌安排的導師制工作任務。
2.擔任導師期間發生過教學事故。
3.學生未參加考核評價,或學院未開展考核評價。
第五條 在符合評選條件的基礎上,導師指導的本科生獲得校級及以上獎項或成績突出,可優先參評。
第四章 評選辦法
第六條 評選每年開展一次,評選名額不超過學院擔任本科生導師總人數的5%。
第七條 學院設立評選委員會,評選委員會成員不少于5人,
并根據本辦法和《重慶師范大學本科生導師制實施辦法》制訂適合本院實際的評選辦法,具體負責本科生優秀導師獎的推薦工作。
第八條 評選程序如下:
1.符合候選人條件的教師向所在學院提出書面申請,并提供相關材料。
2.學院評選委員會根據學校及學院評選辦法,在述職、評議的基礎上,確定本學院的本科生優秀導師獎推薦名單。
3.學院將本科生優秀導師獎推薦名單向全院師生公示五個工作日,公示無異議后報教務處。
4.教務處負責對學院上報的本科生優秀導師獎推薦人進行資格審查。審查結果在全校公示五個工作日,公示無異議后報校長辦公會批準。
第五章 獎勵辦法
第九條 獲獎教師由學校發文表彰,授予重慶師范大學本科生優秀導師獎榮譽稱號,頒發榮譽證書,給予物質獎勵,并記入教師檔案,作為業績考核和晉升的依據。
第六章 附 則
第十條 評審結果公示期間,如對評審結果有異議,須提交書面署名異議材料,口頭異議、匿名異議一律不予受理。各學院導師制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異議的調查,必要時可進行會議復審。
第十一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執行,由教務處負責解釋。
優秀導師評選細則二一、評選條件
1、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熱愛研究生教育教學工作,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指導水平和道德情操。認真執行國家和學校的研究生教育政策、法規與規章制度。
2、治學嚴謹,為人師表,認真履行崗位職責,能對研究生進行全面、嚴格的管理,對出現的問題及時反映并積極協調解決。
3、近兩年有作為第一負責人主持部、市級以上級別的科研項目,有充足的科研經費用于指導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和進行學術交流,積極資助研究生完成學業。
4、在培養人才方面特別突出,所指導的畢業后被SCI收錄者;或所指導的研究生獲得優秀畢業論文獎;或獲得上海市、校級優秀畢業生稱號及其他重要獎項。
5、需為完整地指導過二屆以上研究生,。所帶教研究生均能完成學業,獲得相應學位證書。近兩年畢業的研究生能順利就業。
6、本人及所指導的研究生未發生過違反學術道德和學校紀律的行為。
7、3年內獲得過校優秀導師嘉獎者,不參加評選。
三、評選和獎勵辦法
1、優秀導師采用各研究生培養單位評選推薦的方法。各二級部門根據研究生導師的工作業績和教學成果,擇優推薦優秀研究生導師,經研究生院審核后上報學校。
2、獎勵金額3000元/人。
3、20xx度年校本部優秀導師評選名額為16名,由學校給與獎勵;非校本部單位優秀導師名額為18位,建議參照學校規定給與獎勵。
優秀導師評選細則三【評選目的】
為更好地開展家教工作,保證家教服務質量,打響海大家教的知名度,同時激勵家教老師樹立良好的責任感,
更好地做好每份家教,特設此獎勵制度,鼓勵在家教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家教老師。
【評選方式】
以每學期的《成功跟蹤調查表》,家教老師的《推薦表》、《總結書》以及平時接家教的情況,干部對家教老師的評價等作為主要依據,通過對比家長及聯絡員對家教老師的評價、家教老師平時的表現等,最后作出的一個綜合評定。
家長方面
1. 考勤上,是否有遲到或無故缺席或經常請假等情況;
2. 溝通上,與孩子、家長的溝通情況;
3. 教學上,備課;上課態度;口頭表達能力、解題思路與步驟是否清晰、有條理;家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處理方法,家長對老師的態度和看法;
4. 效果上,孩子成績是否有提高;
5. 家長與孩子對家教老師的總體評價。
干部方面
1. 家教老師和干部之間的溝通情況;
2. 家教老師的態度以及配合中心工作的情況;
3. 老師外出擺點的次數以及表現;
4. 干部對家教老師的總體評價。
老師方面
1. 所接家教份數、任教時間、總收入,可教科目等;
2. 履行中心規定的各項義務,合理行使中心賦予的權利;
3. 家教老師反饋信息的及時程度;